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化学在线课程

初中化学在线课程

初中化学在线课程

初中化学在线课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线性代数 初等变换法 独立学院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3-0114-02

引言

“线性代数”课程是我国高等院校理工、经管类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必修课。线性代数课程的学习不仅为学生后续的专业课学习打下基础,也是很多学生继续深造的基础。因此,学好线性代数是非常重要的。

线性代数课程普遍被学生认为是比较难学的一门课程,主要的困难在于该课程的知识覆盖面广且很抽象。而目前全国许多独立学院在基础课程的改革方面都趋向于精而简,基础课的课时也在不断减少,这无疑又为线性代数课程的教学蒙上了一层阴影。

独立学院办学的宗旨是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独立学院大部分学生与二本的学生相比,数学基础相对薄弱。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应该采取与二本学生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如何根据独立学院的办学宗旨及学生的特点组织教学,因材施教,提升线性代数课程的教学质量是目前我们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1]

一、目前线性代数教材存在的问题

目前专科和二本院校线性代数的教材都相对成熟且版本较多。[2] [3]而独立学院是一种新兴的高等教育体系,其发展尚处于探索阶段,所以独立学院的教材还不完善,且很少有专门针对独立学院的教材,因此许多独立学院很难选择适合的教材。大多数独立学院都是依托母体学校办学,而所依托的母体学校都是一本或者二本院校。因此许多独立学院仿效母体学校,使用与其相同的教材,这就严重忽视了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无论是从教材的难度和深度还是从学生的接受能力来讲都是不可取的,这将会增加独立学院学生学习线性代数的难度,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然而,与专科的学生相比,独立学院的学生数学基础较好,专科教材从内容来看其广度和深度都不能满足独立学院学生在继续深造及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方面的需要,所以在独立学院采用专科的线性代数教材也是不可取的。

近几年,不少高校教师也致力于撰写适合于独立学院的线性代数教材[4],由于很多都还是第一版,所以书中的错误较多,内容安排也不够科学,各章节的链接也不够到位,从教材的内容布局来看,也没有摆脱原有教材的基本模式,缺乏创新。因此,从独立学院的办学宗旨以及学生自身的特点出发,编撰适合独立学院的线性代数教材是当务之急,也是提高独立学院线性代数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二、初等变换法的介绍存在的问题

初等变换法是线性代数课程的精髓,它几乎贯穿于该课程全部内容。[5]而目前国内大多数教材对初等变换和初等变换法的介绍分散于各个章节,知识点显得较为凌乱和分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教与学两个方面都受到了一定的阻碍和限制。一方面,由于初等变换法的介绍较为分散,且在每个章节几乎都要用到,所以教师在授课时,就很难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时,由于知识点分散,不能够较为系统地学习、理解及应用初等变换法,所以部分学生就会感觉思绪混乱难以理清。

三、对目前初等变换法教学的调查研究

现在高校的许多专业都要开设这门课程,就本学院来说除国际学院和人文学部外的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线性代数,人数大约为6000人。然而,该课程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再加上许多教材自身编撰得不够科学,使学生在学习线性代数时困难重重,难以较好地掌握。初等变换法是线性代数课程的精髓,它几乎贯穿于该课程的全部内容。因此,研究和探索线性代数初等变化法的教学新模式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采用课堂交流、座谈及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去了解学生在学习线性代数课程中遇到的问题。我们提出的问题和改革意见得到了学生们的高度响应。同时,我们也对近三届的在校学生在线性代数学习方面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我们提出的问题和要改革的内容确实是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这更坚定了我们改革的信念。

四、对初等变换法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一)初等变换法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

为了适应高校基础课程的改革趋势,我们要求对线性代数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的改革,既要达到精简内容的效果,又要达到让学生学起来容易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我们要熟悉、掌握教材内容,从中提取初等变换法的相关内容并使其完整化、系统化;充分理解和把握初等变换法的各种应用,逐一对其进行详细的阐述并成体系。总体来说,通过对知识内容的研究,我们将先对初等变换法做一个集中、统一、完整的介绍,之后再逐一介绍其在各个知识点的具体应用,使知识完整、系统、清晰,从而打破现有教材的固定模式。

(二)初等变换法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方案

1.初等变换法教学改革的内容

为了达到教学改革的目标,我们要在教学改革的内容做到以下两点。

(1)对初等变换及初等变换法进行系统、详细的介绍。首先,介绍初等变换的概念。初等变换包括两大类,即初等行变换和初等列变换,而它们又各包含3种变换。三种行变换为:1.互换两行;2.以非零数乘某一行的所有元素;3.将某一行各元素乘数后,加到另一行的对应元素上去。把三种行变换中的行变成列就是三种列变换。其次,介绍初等变换的性质及其相关定理。再次,介绍什么是初等变换法以及利用初等变换法的两个重要工具,就是如何利用初等变换把矩阵化成行阶梯型矩阵和行最简型矩阵。最后,介绍初等矩阵的定义,以及初等矩阵与初等变换的关系及其相关的一些定理。

(2)逐次介绍初等变换法在各个内容中的具体应用。初等变换法在线性代数课程的学习中贯穿始终,因此在系统地介绍完初等变换法后我们将逐一地对其进行应用,我们的介绍顺序如下:1.介绍利用初等变换法求矩阵的秩;2.利用初等变换法求逆矩阵;3.利用初等变换法求解矩阵方程;4.利用初等变换法判定向量及向量组间的线性表示关系;5.利用初等变换法判断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6.利用初等变换法求向量组的秩及其最大无关组;7.利用初等变换法求解线性方程组等。通过逐一介绍使初等变换法的应用系统化、清晰化,既可以使学生容易接受,又精简了内容,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清晰的思路,而且能够各个击破并成系统。

2.初等变换法教学改革的目标与实践

(1)编撰相应的线性代数教材。根据改革思路,我们已经按照上面的改革内容整编出一套系统介绍以初等变换及初等变换法为基础,以系统、有序地逐一介绍初等变换法的各种应用为主线的教材。(2)制作相应的课件及教案。在完成以上教材后,我们集中本院所有的数学教师,每人分一部分任务把教材制作成PPT课件,并由主要编撰人把教材的内容逐章逐节编写成教案。(3)结合教材和教案进行教学实践。本院教师共同对本教材及教案进行实践,并通过与学生进行课堂交流、发放调查问卷以及开通网络教学平台等方式收集各种反馈信息,从目前来看成绩还是令人满意的。最后我们反复实践,结合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反馈信息,形成教学研究报告。而我们的目标则是通过教材及教案的编撰,在教学实践中探索该方法达到的教学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和完善,以期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教学方法,同时也达到既能让学生轻松掌握知识,又能够精简内容的效果。

目前通过研究分析《线性代数》教材基本的知识结构,提炼出了初等变换法的共性,并使其系统化、完整化。再研究初等变化法在各个知识点的应用,通过对各种应用的研究使其自成体系,并在此基础上编撰出了教材和讲义。在提炼和完善的过程中,在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中采用相关教材和讲义并对其进行研究性教学和实践性教学,探索该课程的新教学模式。此外,还对学生进行教学效果的调查与研究,不断完善该教学模式。目前整个改革在本院收到了一定成效。

[ 注 释 ]

[1] 高扬.独立学院《线性代数》教学初探[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1).

[2] 同济大学数学系.线性代数(第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 赵树.线性代数(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初中化学在线课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美术;线条教学;分阶段递进式

一、新课改浪潮下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出现的两个问题

基础教学课程改革以来,中小学美术教学改变了过去与实用性和功利主义相结合,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重构了一个人文的、愉悦的、综合的和开放的美术教育新体系。这个以“素质教育”与“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新体系,掀起了全国中小学美术教学的新一轮探索与创新。然而,课程改革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新的困惑和问题。

问题一:学生对美术基本技术技能掌握程度低,无法自如的运用美术语言表达他们的想法和情感,也就是俗话说的“手上功夫差”。

问题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课程的安排,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方面缺乏系统性与连贯性。

二、注重线条教学研究的意义

针对学生对美术基本技术技能掌握程度低的现象,我们应该将注意力回归到美术学科本体。可以把线条教学作为提升中小学生美术基础技能水平的切入点。因为线条是美术作品最基本的艺术语言之一,也是运用最广、表现力最强的一种语言要素,广泛应用于绘画、雕塑、书法、篆刻、工艺、设计、现代媒体等各个美术门类。

线条教学是以线条为主要表现手段的多种美术形式的教学。线条教学并非单一的线条绘画的教学,而是囊括了所有与线条表现方式相关的书法、篆刻、工艺、雕塑等等各种美术门类。本课题以整合线条绘画的教学资源为主,同时也包含了工艺、书法等其表现线条的艺术形式。

三、分阶段递进式的研究模式

“分阶段递进式”是本课题的研究方式。“分阶段”从宏观上是指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龄阶段。中观上是指课程标准细化的五个学龄段,义务教育阶段包括(第一阶段:1-2年级;第二阶段:3-4年级;第三阶段:5-6年级;第四阶段:7-9年级)和普通高中教学阶段。微观上具体到每学期的教学阶段,每节课的课程教学乃至每个教学环节的设置上。依据中小学生身心特征、美术能力和美术学习态度在各个阶段的不同表现,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方针下,有针对性、有的放矢的设计美术线条教学的相关课程。

四、中小学线条教学课程体系构架

(一)课程目标

1.总体目标

让中小学生了解“线条”这一基本的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并且能够灵活运用于表达情感思想,美化生活环境等方面。

2.阶段目标

小学阶段:

(1)小学1~2年级认识各种线条,体会不同线所传达的感觉,初步掌握各种线条的绘制方法,浅显认识线条的疏密和虚实变化。

(2)小学3~4年级学会运用各种线条进行游戏、装饰,体会不同线所表达的情感,初步理解线条的多样性、准确性以及风格化。

(3)小学5~6年级学习线条绘画形式美法则,能运用线的粗细、长短、聚散、曲直等表现方法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通过装饰画、中国画中线条语言的学习,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初中阶段:

(1)了解线条的作用和组织规律,能够在画面上较为完整清晰的表达出来。

(2)学习线条绘画的构图规律和透视法则,运用线条构建出物象的空间关系。

(3)通过速写、素描、国画等美术门类的学习,让学生在造型上能做到基本准确,在线条的表现力上有一定的掌握并能进行艺术表现。

高中阶段:

响应大纲要求,采用模块式教学模式。在美术鉴赏模块中,回顾和拓展小学初中已知的有关“线条”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由广到专,选取包含线条因素的一样或多样美术门类进行深入学习,提高学生线条的表现能力和创造力。

(二)各阶段课程内容

1.小学1-4年级阶段

围绕认识线条、线条的组织规律、线条的运用和创造三个教学目标开展设以下课程:

(1)“认识线条”分为两个阶段的课程,第一阶段让小学生通过游戏的方式感受线条,第二阶段学习线条的几种基本类型。

(2)小学阶段学习的“线条的基本组织规律”以平面空间为主,1-4年级阶段学习线条在平面中的组合变化规律,不涉及透视和立体空间的表现。

(3)“线条的表达和运用”部分的课程可以细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倾向于“线条的表达”的教学,主要包括“线条与情感的表达”和“线条的装饰美”;后一阶段倾向于“线条的运用”的教学,主要包括“线条写生”的相关课程。

2.小学5-6年级阶段

小学5-6年级的课程主要围绕线条的组织规律、线条的表达和运用这两个教学目标开设课程,两个教学目标相互结合,递进展开。线条的组织规律的学习,从平面空间逐渐向立体空间的表现过渡。线条的运用和表达的相关课程则主要围绕线描绘画的学习来组织安排。

3.初中阶段

依然围绕认识线条、线条的组织规律、线条的表达和运用三个教学目标开展设课程,难度上比小学阶段有所提升。

4.高中年级阶段

高中阶段实行模块化教学,按照课题研究的需要选择鉴赏模块和工艺模块,将认识线条、线条的组织规律、线条的表达和运用这三个教学目标融合在一起,贯穿于模块教学的始终。

鉴赏模块美术史部分的学习中,着重书法、中国画、壁画、剪纸这四种能够体现线条美的美术门类的教学。这一阶段可以说是对线条教学的实践操作进行理论铺垫。

①书法教学中的线条美。②中国画中的线条美。③壁画中的线条美。④剪纸中的线条美。

五、课题研究成果

1.理论成果,形成一套中小学美术线条教学课程体系构架

依据新课标对各个学龄阶段课程内容的目标、教学活动、评价要点的指导性建议,围绕线条教学中基础知识与技能、情感与表现、创造力的培养这三个层面,运用分阶段递进式的方式对线条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组织、课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进程等方面梳理和整合,形成一套由指令性知识到教学导向性建议的课程构架。

2.实践成果,中小学美术线条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

初中化学在线课程范文第3篇

《中国教师》:何老师好。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准确定位课程性质是课程设计的首要问题,准确把握历史课程性质有助于确定课程的目标,并据此精选和组织教学内容。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将历史课程定义为“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并从“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综合性”四个方面阐述了历史课程的基本性质。您能否为教师们谈谈如何理解历史课程的基本性质?

何成刚:与实验稿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关于历史课程性质的界定相比,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更加突出了你刚才提到的历史课程的“四性”,即“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综合性”,在关于历史课程性质的认识上这确实是一个进步。不过从字面上看,“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综合性”似乎并不是历史课程所独有的本质属性,所以,我们要从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来把握历史课程的性质。这里,结合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关于“四性”的表述以及我们的理解,可作如下的理解:

“思想性”指的是,历史课程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分析,培养学生树立积极的历史观、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基础性”指的是,历史课程重在引导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以及历史发展线索和脉络,通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掌握分析人类社会现象的基础原理(如学会运用唯物史观的原理分析人类社会现象)、基本方法(如运用各种史料多角度分析人类社会现象)、基本能力(如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分析能力),学会判断,学会思考,不人云亦云。

“人文性”指的是,历史课程必须发挥其在培养学生具备初步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方面的功能,如通过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成果培养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用发展的眼光理解人类社会的进步历程,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积极参与社会和国家建设的思想意识。

“综合性”指的是,历史课程重在培养学生运用联系的方法论,运用综合的视角探究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能力,最终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要善于从整体上把握历史课程的“四性”,善于结合具体的课程内容和生动的教学实践来理解历史课程的“四性”,不能孤立地去理解。遗憾的是,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语意表述方面存在不足,容易引起理解上的偏差。比如强调“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这里显然将“历史课程”与“历史学”混淆了,因为“历史课程”并不隶属于“人文社会科学”,因而不可能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建议初中历史教师这样来理解:历史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中具有显著的人文社会特色和历史学特色的一门基础课程。

《中国教师》:与实验稿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相比,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弱化了“学习主题”式的编排,采用“点-线”结合的内容呈现方式,突出了历史学科的时序性、系统性,请您谈谈对此的看法和理解。

何成刚:与实验稿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相比,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确实是弱化了“学习主题”式的编排,代之以“点-线”结合的内容呈现方式。

我们都知道,时序性是历史课程内容设计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无论是实验稿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学习主题”式内容编排,还是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点-线”结合的内容编排,都大体遵循了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原则。在这一点上,我认为不应该厚此薄彼。实际上,历史发展的时序性是一个基本的常识,修订组专家对此并不具有“先见之明”的优势。说到“点-线”结合,我们看看实验稿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就会发现其中的“学习主题”式内容编排,也有着鲜明的“点-线”结合的特点,只是未点破而已。

不过如果细究的话,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也有与时序性相冲突的内容编排。比如“中国现代史”部分,将“了解‘两弹一星’……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设置在“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认识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的学习要求之后,显然不妥。

在历史内容的系统性方面,与实验稿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相比,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确实呈现出完善发展的一面。比如,关于太平天国运动,实验稿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知道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事迹”。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则要求学生“知道洪秀全,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实事求是地说,洋枪队很难归入“外来侵略”的范畴,实验稿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将“知道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事迹”这一学习内容设计在“(一)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主题下确实不妥。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不但修补了实验稿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不足,而且增加了学生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学习内容。再如,与实验稿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相比,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突出了学生对于东汉史的学习。在实验稿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东汉史是以隐性方式存在其中,实践证明,这种设计容易引起初中历史教师的困惑。可以说,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在此问题上的处理比较到位。

初中化学在线课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自主教学;学习小组;教学方法

一、关于对初中语文自主教学化的应用介绍

根据笔者通过对传统的语文课堂教育和自主式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对比分析总结发现。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于一线的初中语文教师在讲台上口诉,大多采用填鸭式的教学的模式对学生的教学仅仅局限在知识点的枯燥单方面传输,缺少学生的加入。而本文中笔者提到的初中语文自主教学的新式教学模式,课堂课后均以学生为主,在课堂上,学生成立自主学习小组,对一线的初中语文教师提出的课堂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从而进行各个学习的小组的交流。在课后,一线的初中语文教师根据本堂语文章节的学习提问,让学生一起合作解决,或是成立语文课后一帮一小组,让语文成绩好的学生辅导帮助语文成绩偏弱的学生,既能够培养学生之间的同学的感情,也能够提高巩固语文成绩优异学生的成绩,养成他们热于助人,善良有耐心的好性格,又能帮助学习成绩偏弱的同学,提高语文成绩,延长学生的学习时间,拓宽学习空间,而课堂上教师的引导,能够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对学生的学习生涯有着不可忽视的重大帮助。

二、一线的初中语文教师要重视对自身的理论学习提升,转变传统的落后的教学观念

根据笔者对实际的教学课堂和大中小学校的研究发现,教师自身的素质还有着很大的缺陷,很多的一线的语文老教还处在中专水平,自身接受的教育并不多,甚至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固有的落后的教学观念,很多的知识也没有弄清楚,对知识点的传授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这对学生的成长是很不利的。学生的学习尚且处在模仿阶段。因此,对于此类现象,教育届的领导和相关工作人员应该予以重视,要提高聘用初中老师的聘用标准,提高对学历、素质、知识水平、实践能力等各个方面的要求,对于有着几十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要为他们提供每年定期的培训和考核,激励初中语文的一线老教师不断进步,更新思想,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要提供老教师进行进一步深造的平台,提高教师团队的整体水平,才能将教学的设备进一步得到提升。其次,众所周知,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中发展的。那么在经济社会不断进步发展的今天,教学观念也要不断进步,教学模式不应该还局限在传统的填鸭式的死板枯燥的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将教育观念与当下的学生的内心需求和社会的变化结合。例如,在当下,初中的语文教学模式应当以创新型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上成立自主学习小组,对课文的例如《爸爸的花儿落了》、《观沧海》进行学习后进行讨论,对文言文的通假字判读可以讨论,句式结构讨论,对诗歌的鉴赏提出自己的看法, 对议论文的作文立意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学生交流,再由一线的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各小组的总结,宣布最贴近正确答案的答案,再向学生展示正确的解题方法。在这个过程中,避免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因为只是课堂的旁观者而走神,偷偷讲话的不足,让学生从旁观者的角色中跳离,成为一名参与者、表达者、设计者。

三、精心的课堂设计――改变旧的课堂模式

常言道: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线的语文教师在对自主式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方面的应用起初先要设计好一份好的课件,包含对本节语文课程的重难点的解释,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明确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以及趣味性与知识的有效融合,分组目标的设计等等方面。所在,课件的准备对课堂设计必不可少。其次在课堂上,要对课件的内容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要求进行教学,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除了传统的班级课堂,一线的初中语文教师还可以组织类似辩论赛、语文知识竞赛、诗歌演讲比赛等等活动,来活跃语文学习的气氛,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还要完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机制,不单单的只是回答对不对,还要看学生在回答时有没有运用到发散性思维,有没有创新,倘若有,也应该给予表扬和支持,从而鼓励全班学生的语文创新思想。

四、结语

通过对当前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情况的分析,笔者认为自主式教学在初中阶段必不可少,可以帮助教师更合理的安排好课程,也能帮助学生在初中的语文学习阶段养成对课程的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初中生的语文学习的素养,对文章的鉴赏能力,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合作交流能力,对学生日后的语文学习生涯和日常生活个人气质的养成都有着很大的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让阅读净化心灵-谈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德育渗透,钟玮,思想理论教育,2008-16;(13).

[2]课堂教学,还你一片灿烂的星空,陈玉侠,科教文汇,2008-8;(6).

初中化学在线课程范文第5篇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有着具体的要求,为什么我们教师对于自读课这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阵地,总是不愿守或守不住呢?实际教学中,对自读课教学目标的规范不够明确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要扭转这一现状,需要对初中语文自读课的教学目标进行再规范。

1.规范自读课教学的目标指向

自读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阅读训练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规范自读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进一步明确自读课教学的目标指向。我们常常把自读课教学错解为教自读课文,这是不正确的,有悖于设置自读课教学的初衷。自读课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平台,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生进行演练性的自主阅读,消化、吸收教读课学到的阅读方法的同时,其阅读能力也会提高。

2.规范自读课教学的目标层次

阅读能力的内涵宽泛,如果不进行细化处理,教学程序很难把控。细化自读课教学的目标层次,有利于自读课教学的组织和开展。比如:将“阅读能力”分解成“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感受文章的思想情感”、“体会作者的态度或观点”等多个方面。有了这些小而精巧、难易有序、表达准确的子目标,我们的自读课教学安排就能有所侧重、有的放矢。

3.规范自读课教学的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是目标实现的保障,没有目标管理就没有目标实现。规范自读课教学的目标管理,我们需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制订详细可行的教学计划。学期计划、单元计划、课堂计划,要井然有序;教学方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要反复推敲;教读、引读、自读,要相互关联。详细可靠的教学计划是自读教学的行动指南,有了详细可行的教学计划,我们就能知道“做什么“”怎么做”“何时做”。其次,建立有效的阅读评价机制。教学评价能够调节、控制着整个教学过程,使之朝着预定的教学目标前进并最终达到目标。有效的阅读评价机制应该具有真实性、可行性、促进性和激励性,既要评价学生阅读能力的成长情况,也要评价教师阅读指导的方法和策略。

二、初中语文自读课的教学构思

自读课到底应该怎么上,有没有模式可循,这是一线教师经常讨论的话题。网络搜索发现,目前在自读课教学模式方面的研究并不多。那么,一线教师为了搞好自读课教学,是不是就一定要在教学模式上寻求突破呢?答案是否定的(注:不是否定教学模式研究的价值)。作为一线教师,笔者认为要搞好初中语文自读课的教学,其首要任务是要把功夫花在教学构思上,好的教学构思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

1.自读课教学基点构思

教学构思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对教学程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规划和构想。笔者认为,从教学构思的基点上来看,讲读课与自读课没有什么不同,讲读课讲究“读、讲、议、练”,自读课也是如此,但是两者的侧重点略有不同,讲读课侧重于“讲、练”,突出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其教学上的突破往往是一种模式的突破。而自读课教学侧重于“读、练”,突出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教学上的成功在于理念升华和思想创新。

2.自读课教学楔入点构思

教学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是看教学行为能否服从或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自读课教学的自由度大,学生不容易组织,这是一个现实难题。解开这个“难题”的关键就在于抓住学生的“心”。自读课教学的楔入点应该是学生的主体需要,自读课教学要服从学生的主体需要。阅读是生存发展的需要,要让学生在自读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成长。阅读是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为了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魅力,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将语文阅读方法向其他课程的学习迁移 ,让学生在各门功课的学习进步中获得阅读的快乐。阅读是一种健康有益的生活习惯,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自觉地构建、完善自己的精神家园。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但人生的目标不能随波逐流、飘忽不定,否则永远不能到达幸福的彼岸。通过阅读,同前辈对话,向高手学习,与同行交流,在观摩别人成功与挫折的喜怒哀乐中,可以确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3.自读课教学线索构思

自读课的教学是一个有目的的、循序渐进的活动过程,活动过程的目的性和渐进性决定了自读课的教学必须有一条明显的教学线索。自读课教学应该是以“读”为主体,以学生的“说、议、练”为主线的教学活动。以“说”为主线的陈述性阅读,学生通过精准的复述,能够学得精美的词句和表达方式,准确地把握教材的内容;以“议”为主线的讨论性阅读,学生在感悟中讨论、讨论中感悟,能够体会作者的观点态度,感受作品的思想情感;以“练”为主线的写作性阅读,学生通过仿写、改写或续写,能够有力地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