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语文教育课题研究

小学语文教育课题研究

小学语文教育课题研究

小学语文教育课题研究范文第1篇

以小课题研究促进中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研究目标:(1)有效落实课改理念;(2)提高教育教学效率;(3)促进教师专业成长;(4)有效凝聚集体智慧;(5)促进学校全面发展;(6)面对新课程改革中的困惑,善于发现,勤于学习,勇于创新。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有解决新困惑的勇气和本领;(7)努力寻求能够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有效培养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教学和教学模式,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二. 我校现状及小课题研究的意义

1.我校现状:我校6个语文教师,5个第一学历是中专,1个是大专,为了学历达标,通过自学、广播电视大学、函授等形式达标,现我校语文教师6个中,有2个是中文系毕业,占30%;非师范院校毕业的占60%。由此可见,科班生少,要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就要求语文教师不断学习,不断研究,促进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而小课题研究是指教师对教学实践中某个具体问题以专题研究的方式探索教育规律的一种研究,小课题的主题比较具体,它深入到学科工作领域内部,是指教学的某一具体问题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们面对许多问题,具体研究价值和研究意义。做为一个从教17年的语文教师,我以为,放眼语文教学要研究的方方面面实在很多,语文教学艺术有无穷无尽的研究范围,专之愈深愈有趣,亦愈艰难。就比如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课堂中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文言文教学中字词的积累与传统文化的传播关系;怎样创设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课堂中的三维目标怎样确立;怎样实现;怎样处理教材;怎样确立教学的重点、难点等等,涉及的范围之广之多,其中任何一方面都应有自己独特的认识,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网络,这样才能吸引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沉浮,从而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达到改善学生的学习质量的目的。而老师们也会以研究的心志工作学习,享受自己的工作,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使自己走在专业化发展的道路。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那么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而小课题研究与日常工作密切相关,研究起来收山实实在在,有方向,有条件,以小见大,小题大做,既可以发挥教师的特长,又可以使教学成果很快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解决教育过程中的难题,一举多得。因此,开展教师小课题研究能促进教师主动发展;有选择的发展小课题,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这正是我校语文老师迫切解决的问题,我校的语文老师们忙于备课,改作业等常规工作,缺乏教研氛围,工作处于低效状态。我深切地希望通过小课题研究不但能使这种现象得到改善,而且能使我校的语文老师以研究的心态工作学习,享受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享受的乐趣!

2.小课题研究的意义作用。反思过去,课题研究往往存在着“大、空”等不良现象,效果自然不理想。中学语文教育科研工作必须结合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现状和实际,突出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实效性。让教师的研究更贴近教育教学实际,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及教师自我发展。教师应该有自己的小课题;有自己结合实践工作的反思和记录,这是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必需。所谓小课题,指的是以教师自身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问题的解决为研究目标的课题。小课题的特点是切口小、范围广、方向明、周期短、投资少、收益高。要选好课题,首先要明白为什么研究,也就是选题有没有价值.课题追求有实用价值。即解决日常教育教学当中遇到的问题,或为教育教学中的某个现象寻找答案。这种课题的针对性、时效性都比较强。小课题“课堂小测的意义”的研究,就符合三个贴近的原则。“小”就是切口宜小,从小事,小现象,小问题入手,以小见大学习研究。随着教育改革形势的发展(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和谐高效课堂”建设活动的开展,区域推进差异教育实验)使我们的教学面临许多新问题,教育研究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相比较于5年一个周期的规划课题,小课题研究更具有“短、平、快”的优势,所以积极开展小课题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可从以下三个角度来理解小课题研究的作用:

(一)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

小课题研究的问题都是与个人的工作紧密相连的,也是我们有切身体验的事件,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自身教学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解决问题的结果就是直接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服务。在明确一点说,小课题研究就是“自己研究,研究‘自己’,最后在创造新的自己”。因此,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解决,我们有着潜藏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有利于积累研究经验

小课题研究者可以在“做”中学习并熟悉课题研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逐步学会通过规范地做课题来解决实际问题,从中获得科研的归属感。教师可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不断增强科研信心、积累科研经验、感受科研的能量,为将来进行省、地、市(县)级课题研究打下基础。

(三)有助于提高科研能力

小课题研究的目的是改进教育教学实践,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在研究的过程中,使自己养成“用科研的眼光看问题、用科研的思维想问题、用科研的方法解决问题”的好习惯。在一个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提升自己的实践经验,形成个性化教育教学风格,使自己成为“科研型”的教师。

三、小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选择一个问题,建立一个课题,确立一个目标,实施一项研究,形成一个成果(经验、规律或具体操作方法),研究者选题时要考虑到小课题的选择,强调“以我为本”,也就是直接服务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必须立足于“小而精”,选择那些自己有能力驾驭,能搞得了,搞得好的具体实在的题目。

四、小课题研究的方法

从研究方法看,小课题主要采用基本的、教师易于把握和实施的经验总结、叙事研究、个案研究、调查研究等最常见,最适用的小课题研究方法有:

1.经验总结。通俗讲就是从大量的教学实践中,梳理、归纳、提炼出成熟、典型、理性的做法。

2.叙事研究。“叙”就是叙述,“事”就是事件,它是用讲故事的方式追述还原自己亲身经历或者所见所闻,有意义的“教育事件”,表述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对教学理论的感悟,在叙述的过程中,自己的“经验性教学”往往就转变成了“反思性教学”、“研究性”教学。

3.调查研究,又称实地调查研究法,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上午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

4.个案研究,就是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入而具体研究的方法。

小学语文教育课题研究范文第2篇

一、注重过程,提高"和谐教育"课题研究实效

本学期教科室将"和谐教育"项目研究中心分解成4个项目研究小组。即:学生个性发展的和谐研究小组;教师专业成长的和谐研究小组;家校协作关系的和谐研究小组;管理服务中的和谐研究小组。并明确各研究小组的研究内容,抓好各组研究计划的制定和落实,重视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定期检查,组织交流,督促指导,以此促进课题的研究;各课题组要组织有关教师按计划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具体做到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为有效保证研究小组规范有序地进行,各研究小组在"课题研究活动月"上围绕课题上好一节研究课或举行一次大规模的沙龙研讨活动。围绕课题,进行学科渗透,提倡将课题研究与教学活动,教研活动进行有机地结合,确立"教学即研究"的意识。为了提高研究实效,上课老师有针对性地备课,组内成员提出改进意见;组内教师成员集中听课,看教师是否达成研究目标;反思总结,客观地分析,评析,使课题组成员认识研究缺失。活动结束上交有关教案及研究资料。期末写一份课题阶段性总结。

2)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做到几个落实。计划落实。每学期各课题组都要提出本学期的工作内容与目标,教科室每月根据教科研工作行事历总结本月工作,计划下个月的教科研工作。管理落实。全校各课题由教科室分类落实到组长负责管理,课题组长负责本课题研究工作的展开。任务落实。每个课题组成员在课题研究中担任什么角色,做什么工作,都明确到位。责任落实。课题研究的成败责任由课题组长和分管成员负责。时间落实。严格按照实验方案制订的时间表开展工作。

二、组织交流,展示"和谐教育"研究成果

月日,市教科所召开年市项目研究中心工作会议,又有四所学校成为"市教科所项目研究中心",并举行授牌仪式。路小学"和谐教育"项目研究中心是其中之一。我校将以此为起点,使学校教科研工作朝着兴教兴校的方向发展,朝着专业的方向发展,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本学期初,教科室制定了切实可行的项目研究中心工作计划,定期向市教科所进行月报。

观摩,交流是促使教育科研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开学初,路小学在科艺二楼举行了一年一度的以"和谐"为主题的教师论文报告会。会上首先由校长宣读了论文获奖名单。然后从获得一等奖的文章中,选取了五篇文章进行大会交流。由于所选论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主讲老师做了精心准备,报告会取得圆满成功。

月日下午,师范大学教授到到我校讲学,全体教职员工,母语研究所研究员,部分兄弟学校的教师聆听了教授题为《和谐课堂的再认识》的学术报告。教授全新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学策略在与会教师思想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学校以此拉开了"课题活动月"的序幕。在为期一个月的时间里,学校教科室以此为专题组织青年教师开展学科沙龙活动以及课堂教学展示活动。

为了提高课题研究过程管理和阶段性成果总结,提炼水平,本学期月日,学校举办了《构建母语教育和谐课堂的校本研究》中期成果展示活动。此课题是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母语教育研究》子课题。本次活动由母语研究所主办,来自,,,等省和各相关课题组成员90多人参加了会议。

小学语文教育课题研究范文第3篇

一、新课程体系下,小学语文教师应努力更新教育观念

当前, 面对语文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要想真正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没有必要的创新理念,课程改革是难以实现的。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学,由于面对的是小学生,他们的智力、思维、接受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因此教师必须适应经济、网络、科技时代要求,更新观念。在实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时,不能仅仅满足于将书本上的有限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年龄特点来认真研究,探讨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要从学生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组织和实施自己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在传授语文文化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模仿教育,探究问题方法的教育、做人的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尊敬师长和长辈教育,实现整体素质教育、培养完整人的教育。

同时还要改变对学生的传统意识,要遵循教育活动的客观规律,充分注意学生的差异性、潜在性和独立性,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并使他们各自的特长都充分得到发挥。因此,新课程体系下的小学语文教学,首要的是观念的更新。要做到观念更新,重要的是要学习,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习探究问题的基本策略,学习做人的起码道理,为从事小学语文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新课程体系下,小学语文教师应努力转变角色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要使自己由一名教师向学者型、研究型教师过渡。

1、要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并使之逐渐形成新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放下权威、师长的架子,以一个普通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研究、共同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各种问题,组织全体学生勇于挑战课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实现生命的自我超越。

因此,那种师道尊严的老面孔应该及早“下课”,应与学生打成一片,交朋友,谈心,相互帮助,共同提高。

2、向学者转变

未来教育需要专家型的教师,而不是“教书匠”。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既不能脱离教学实际,又要为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进行研究,即不是在书斋中研究,而是在教学活动中进行研究。要求小学语文教师承担起语文研究者的角色,新课程的实施将为小学语文教师向研究型转变提供积极的学习机会。

3、新课程更需要开放型的好教师

一个只会把语文教科书的内容搬到学生头脑中的教师显然已经落伍。

4、新课程体系下,小学语文教师应掌握科学的探究学法

小学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综合素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启发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要改变原有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实现师生角色的转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人。教师首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伙伴,其次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5、新课程体系下,小学语文教师应加强合作

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综合性学习,而自主合作探究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

小学语文教师,不仅仅要学习和掌握语文知识,重要的是要了解相邻学科的思想、内涵和科学方思维方法,要将其他学科的思想通过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到学生中去,实现人的综合教育。

6、新课程体系下,小学语文教师要做到与时俱进

作为一名与时俱进的小学语文教师,要明确自己应该教给学生什么,要把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的培养目标切实落到实处,将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作为自己担负的职责。这也是教师进行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只有明确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小学语文教育课题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把英语课程分为九级目标,其中1―2级是小学阶段的目标,4年级学生应完成一级目标,5.6年级学生应完成二级目标。《标准》对实现各级目标具体要能做什么也作了详细的描述。要使小学生的英语学习达到以上目标,英语教师的素质是关键。作为一名未来的小学英语教师,究竟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呢?

一、英语专业知识

扎实系统的专业学科知识是构成教师向学生“授业” 的基本内容。英语是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对于从事小学英语教学的教师来说,掌握系统的英语专业知识是适应英语教学的保障。英语专业知识一般指英语语言、文学、文化方面的内容,还包括准确而流利的英语语音语调,一定的贴近儿童生活的词汇量,牢固的语法修辞及文体方面的知识以及本国与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社会制度、政治结构、价值观念等领域的文化知识。掌握这些专业知识是小学英语教师首先要具备的专业素养。

系统而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和良好的言语技能是小学英语教师应具备的语言素质。语言基础知识包括英语语音、词汇、语法、功能、话题、文化修养几方面。良好的言语技能包括听、说、读、写、译等几方面。小学英语教师应具备听、说、读、写等教学理论与技巧,应该具有如何培养儿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以及具备上好新授课、复习课等课型的良好的专业授课技巧等。小学英语教师必须具有较为系统和扎实的现代英语语言知识,具备较高的英语听、说、读、写的技能和综合运用能力。只有达到这样的专业水平,才能全面地掌握教材,才能解答学生提出的与课内外知识有关的问题。学习外语学科的语言知识、基本技能及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加强自己所教语言材料的储备能力对小学英语教师基本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二、理论素养

理论素养小学英语教学活动,不仅仅是英语语言知识的传授,还涉及到相关的其它专业知识。就理论素养而言,小学英语教师应该具有现代外语学习理论、二语习得理论、外语教育心理学、课程理论等相关学科的知识。

①外语学习理论。母语与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英语测试、英语教育史、英语教学法等对小学英语教师来说也是非常必要的。不掌握现代语言学习理论,就不能使自己在现代教育系统中自觉、准确地定位。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外语教师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外语教学法知识 ,小学英语教师应了解不同教学法的历史和体系的特点,汲取长处,掌握外语教学中的最基本的教学原则和方法,丰富自己的英语教学实践知识和教学技能,改进课堂教学; ②教育心理学知识。教育具有科学性,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离不开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理论的指导,特别是素质教育更需要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心理学理论的指导。21世纪的小学英语教师,必须掌握小学教育学、儿童心理学、外语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遵循教育规律,了解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和儿童学习外语的心理特征。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教育理论、教育实践和教育现代化的新成果,小学英语教师要善于把教育科学理论与小学英语教学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自己把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能力,使教育科学理论真正发挥作用;③课程理论知识。了解课程方面知识是未来小学英语教师必备的素养。在新一轮课程改中,小学英语教师首先应当明白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小学英语教师要具有课程方面的知识,本次课程改革以及(标准》提出了在课程目标、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方面的目标,要求教师至少理解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课程结构等理论知识和观点;应该懂得课程设计、开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因此,小学英语教师需要对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有深刻的了解,对课程理论方面的知识和教学大纲设计原理,以及对小学英语教材的分析都应该具有相当的认识。能够清晰地解读

三、教学能力

教学技能是评价教师的核心技能。它是指教师如何教的技能,具体地说就是指教师对教学设计、课堂活动实施、课堂教学组织和在课内外充分展示英语在交流中的工具性的能力。

儿童英语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班级特点、学生年龄与语言水平的制约,教师不仅要始终明白一节课的要求,并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活动,帮助自己有效地组织课堂活动以达到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要求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对于较为复杂的活动,教师除了用简单清晰的语言讲解外,还要做示范动作或通过歌唱、表演、画简笔画等等更为直观的手段来帮助教学,更好地完成目标。艺术、文体技能、绘画、书法、唱歌、指挥、编导等艺术表能力能使小学英语教师有效地组织生动、形象的课堂教学活动。要使英语教学寓教于乐,小学英语教师除了听、说、读、写的技能外,自身的艺术、文体素质也是他们在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技能。总而言之,

四、教研能力

由于教育活动是极具个性的实践活动,所以,小学英语教师除了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外,还应具备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小学英语教师的教研能力是指教师针对存在的问题和收集到的小学英语教育事实材料,依据一定的理论,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归纳、综合、比较研究,从而解决存在的问题,揭示小学英语教育教学的本质和规律。

教学研究可以逐步培养教师自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探索精神。小学教师要具有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对教纲、教材、教法、课程设置等进行研究实践。小学英语教师要学习教育科研方法的知识,学会观察,具有创造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转变教学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的能力、英语标准和教材的分析能力、教学法乃至语言教学研究能力、课堂教学方法技巧的研究能力、小学生语言学习心理研究能力、教育调查与教学评价的能力、开发课程资源的研究能力、教学行动研究(反思)的能力以及课题研究能力和撰写论文的能力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章兼中.外语教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小学语文教育课题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成语 学校文化 实践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一)提高初中生传统文化素养、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需要。

开放世界的八面来风,使人类各民族文化互相交流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地球村”越来越“小”。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中华民族及其文化以怎拥淖颂参与“地球村”的合作与竞争,是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思考的问题。马克思说:“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的,而是在自己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的。”中国文化,就是我们“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是影响中国人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传统,借助他,历史才得以延续,社会的精神成就和物质成就才得以保存和发展。

成语,作为汉语和汉文化的“活化石”和“全析原”(莫彭龄)。默默记录着历史的变迁、时代的进程,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吃穿住行,都可以从成语中找到时代的烙印、先哲的智慧,具有全面性和准确性。同时,以成语为窗口认识传统文化,切入点小,学生有抓手,容易从千头万绪中找到“线头”,进而“顺藤摸瓜”,认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再者,成语作为词语的一种高级形式,与初中生学习、生活距离近,有一定的学习基础,生活中使用也较为普遍,入门“门槛”低,容易从学习中获得成就感,进而慢慢培养兴趣,达到化难为易、“四两拨千金”的效果。因此,注重成语、将成语融入初中学校教育,对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十分必要。

(二)促进初中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达到初级中学教育目的的需要。

从1957年提出“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的“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新中国的教育目的一直都贯穿着全面发展的基本精神。1992年8月国家教委颁布的《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规定: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总的培养目标是:按照国家对义务教育的要求,小学和初中对儿童、少年实施全面的基础教育,使他们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为提高民族素质,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级各类人才奠定基础。初中阶段是青少年学生的发展关键期,只有始终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以素质教育为准绳,建立起正确的基础教育价值观,才能改变把片面追求升学率作为学校唯一目标的局面,提高全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二、研究现状、研究价值

(一)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根据常州图书馆《汉语成语文化研究文献综述》的研究显示,1950-2010年公开发表的研究成语与成语文化相关的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共计800篇,其中期刊论文684篇。各家对成语的定义有所不同,但在“相沿习用、意义完整、结构稳定、多为四字格”等方面达成了共识。关于成语文化的定义,在检索到的文献中涉及较少,到目前为止还未形成为专家学者普遍认同的明确定义。成语文化不仅全面展示了汉民族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汉民族的文学、绘画、音乐、舞蹈、戏曲、书法等艺术形式,还集中反映了四书五经的儒家思想,蕴含着佛教、道教等丰富的宗教智慧和人生哲理,以及留给后人的高尚道德情操、渊博的知识等。

江苏省中华成语研究会(以下简称“省成研会”)在研究成语文化、成语与教学的结合方面的不断尝试与实践,给同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会长莫彭龄提出了成语“资源论”、成语“文化论”等观点,在出版的专著《成语联想教学法初探》中提出了“成语联想教学法”,对成语与识字教学、成语与作文教学、成语与汉语教学、成语与素质教育、成语与汉文化教学、成语与创新教学、教材教法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与论述,是富有理论创新价值的全新而系统的教学方法。常州中天实验学校进行的成语作文教学研究给传统初中作文教学以十分有益的启示。

2.国外研究现状。

由于能力所限,在查阅的资料中,未查阅到国外对汉语成语的研究。其他语言自身的成语研究,如英语成语、俄国成语等大致都从本体论研究向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转向。由于认知语言学的历史不长,用该理论研究成语的论著仍然不多。

(二)研究价值。

1.现实意义:提高初中生传统文化素养、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需要。

2014年,于五四青年节到访北京大学,在与师生进行座谈时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传统文化并非仅仅滞留于博物馆的陈列品和图书馆的线装书,还活跃在今人和未来人的实践中。每一个有志于为民族的未来贡献心智和汗水的中国人,都应当努力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成语,就是传统文化的精华。以成语为窗口认识传统文化,切入点小,生活中使用较为普遍,学生有抓手,容易从千头万绪中找到“线头”,进而“顺藤摸瓜”,认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2.理论价值:为成语与师生综合素养的关系提供理论支撑。

在查阅的文献中,关于成语与促进师生综合素养的关系研究甚少,如成语对课改的作用、初中生成语研究性学习等,本课题的研究成果或可以丰富成语文化功能论,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一些理论支撑。

3.实践价值:提高学校师生综合素养,为同类学校提供实践经验和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指导。

三、主要观点、可能的创新之处

(一)主要观点。

成语不仅是一种言简意赅、生动形象的造句材料,而且是具有极大开发潜力的语言文化资源,涵盖人文与科学各方面的文化。找到成语与德育、成语与教学、成语与人文、成语与科学、成语与物质的结合点,提高师生综合素养。

(二)可能的创新之处。

1.突破成语属于语文学科范畴的禁锢,从传统国学文化的视角,构建语文化浸润式的学校文化,从语言和文化两方面浸润,提高师生综合素养。

2.构建成语浸润式“润物”德育体系,以校园电视台为辅助媒介,自然生动地引领学生精神品质的发展。

3.使成语向以政史地等人文学科为测重点的全科延展渗透,利用成语言简意赅、含义深刻的语言形式,提高师生表达能力,突破课改瓶颈;以“教材”和“教法”的意x渗透教学,提高学科能力,提升传统文化素养。

4.将成语与研究性学习结合,以灵活生动的形式吸引学生关注传统文化,提高对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研究成果可以从学生视角促进成语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5.依托“省成研会”等资源搭建校内外平台,以成语考级为目标推动,切实提高师生成语素养。

四、概念界定

(一)成语。

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的含义更丰富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而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短精辟易记易用;是语言、文化的精华。本课题研究中涉及的成语以商务印书馆《新华成语大辞典》(2013年版)收录的26000余条成语为标准。

(二)浸润。

浸润,原指一种物理现象。本课题中的“浸润”指“浸染熏陶、逐渐渗透”的意思。

(三)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学校中形成的特殊文化,体现的是社会背景下以学校为地理环境圈,由全体师生在学校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精神、行为准则及其规章制度、行为方式、物质设施等的一种整合和结晶,其本质意义在于影响和制约学校内人的发展,其最高价值在于促进学校内人的发展。

五、理论支撑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这种理论是针对人的片面发展提出的。这种片面发展一方面指人因分工关系、阶级关系等,固定、狭小的活动范围、交往的局限,造成人的片面、局部发展。另一方面,在私有制社会异化劳动的分工条件下,人类创造的整个社会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条件与人的现实状态脱节,表现为人与物的对立。人们为了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从事劳动和各种活动,而结果这种异化了的劳动和活动反过来限制和否定人们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和人的发展。因此,马克思提出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体力、智力、能力、精神等多方面既相统一又自由充分的发展。

(二)杜威“儿童中心”说。

反对教材中心、教师中心和传统的课堂教学,认为这种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个别需要,更没有激发学生思维。他主张要把学生作为一个有极强生命力和活跃思维能力的个体看待,良好的教学过程应该以儿童活动为中心,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按照学生的思维发展而实施。本课题中成语文化的构建,不管是成语文化在德育还是教学中的渗透,都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生命个性、重视学生在成语浸润中的熏陶感染。

六、研究目标

(一)形成初中学校成语文化氛围,提高师生综合素养,包括精神文化、知识体系、能力方法等。

(二)形成成语浸润式学校文化对提升师生综合素养的理性认识。

(三)形成成语浸润式教学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的科学、可操作的经验。

(四)形成成语浸润式“润物”德育体系构建的经验。

(五)形成搭建培养师生成语素养平台的成功经验。

七、研究内容

(一)构建成语浸润式“润物”德育体系的实践研究。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品德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可塑性强,同时具有很强的叛逆性,抽象空洞的说教往往适得其反。德育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艺术性地对学生施加思想影响,引导道德实践,德育的形式与内容同样重要。内容上,《中学德育大纲》规定的初中阶段德育内容基本可以在成语中找到相对应的合适表达;形式上,成语以生动形象的故事阐明道理,以古人的经验教训规劝、现身说法,更加有理有据有节,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自然而轻松。

本课题构建成语浸润式“润物”德育体系,即指将成语渗透于德育的活动育人、管理育人、校园环境育人三大系统,构建协调一致、生动活泼、“润物细无声”的成语德育体系。

将成语渗透德育活动育人系统,构建成语主题式德育。通过主题活动月、活动周的形式,开展或以成语为内容、或以成语为形式的课外活动、学生集体生活和劳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受到教育。

将成语渗透“学校―班级”的管理育人系统。将学校的办学理念用成语诠释,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融入成语文化,可以制作班级成语名片、成语主题班会课等,提高学生参与校园管理、提高班级凝聚力。

同时,以学校成熟的校园电视台为载体,开设成语专题栏目,扩大成语文化的辐射作用。如开播“成语有约”栏目,宣传学校成语文化建设,强化学生校园建设的主人翁意识;开播“成语讲坛”栏目,面向全体学生定期开设成语专题讲座,传播成语文化;分主题录制成语故事“微”短片,形成系列,在公共平台播出,使学生能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随时点击观看,在趣味中学习成语、启迪心灵,并积累而成长期长效的教育资源。

(二)成语浸润教学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

1.依托成语提高师生语言表达能力,突破课堂改革瓶颈。

杜威的“儿童中心”说,提出了教学活动应当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生本理念要求将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语言表达能力是制约学生表达、展示的瓶颈,学生往往具备理解力,却无法用简明生动的语言表达清楚。同时,“生本”的课堂要求教师少讲、精讲,同样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成语以其简明固定的形式、约定俗成的意义,可以清晰生动地表情达意。因此,本课题将成语作为突破表达瓶颈的突破口,将语文课堂作为培养能力的主阵地,抓住教材相关成语,以及相关的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活动,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帮助学生领会成语内涵的同时积累成语,并将成语恰当运用于口头和书面表达中,提高表达能力,进而推动课堂教学改革。

2.成语以“教材”和“教法”的意义渗透教学,提高学科能力,提升传统文化素养。

成语不仅是语言,而且是文化,不仅保存了大量中华民族古代社会的人文信息,而且很多科学信息同样可以在成语中找到诠释。如“海市蜃楼”可以解释物理折射的知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可以解释生物学食物链现象;“真金不怕火炼”解释古代的化学冶炼,等等。因此,将成语作为资源,以“教材”和“教法”层面的意义渗透各科教学,充分利用成语生动形象的表现形式和学生生活中使用较多的亲切感,帮助学生理解久远的历史、陌生的地理、抽象的思想政治、深奥的科学知识,缩短学生与学科知识的距离,降低难度,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业水平。甚至可以一个成语带一类的思路,用成语打通有关联性热莸慕萄В使学生学习零散的知识更有抓手,抓住“线头”重组教材。历史学科,可以利用典故型成语勾连相关内容;地理学科,可以利用成语文化中的地域元素组建相关内容内部体系。以恰当的成语适时“点染”理科教学,可以达到文理兼修的效果,发挥汉语的作用,提高文化素养。

(三)成语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对传统文化使命感的实践研究。

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为基本的学习载体;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到的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的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和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以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研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的课程。

成语以其包罗万象的内涵、数以万计的数量,从成语本体、成语文化、成语资源、成语功能各个不同的层面给学生提供了研究的方向和可能。将成语作为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在实现研究性学习“知识的自主建构”的灵魂的同时,更能够提高初中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和传承的使命感,甚至可以从学生的视角,为成语自身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材料和依据,尽学生的绵薄之力。

剪纸是我校的传统特色课程,将成语与剪纸研究性学习相融合,不是简单地停留在“学成语”、“剪成语”的层面,而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找到两种古老传统文化的结合点,传承、创新传统文化。同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综合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搭建师生成语素养培养平台的实践研究。

1.依托学会、高校等专业平台。

本校是“省成研会”理事单位,依托“省成研会”、苏州大学、常州理工大学的专业平台,借鉴学会成员的已有研究和经验,以邀请专家讲座培训、组织参观学习等形式,提高师生对成语的认识。

2.搭建校本培训平台。

教师层面,搭建成语论文评比、成语主题论文交流论坛、成语演讲比赛、成语课堂运用等展示平台,与教师的继续教育相结合;学生层面,搭建成语讲坛、成语短剧、成语读书节等平台,让师生学习成语、运用成语、展现成语。

3.设置成语校本课程,开展成语考级。

配合“省成研会”成语考级项目,以考级为目标推动、研发成语教材,开设成语校本课程,制定科学合理的考级制度,对学生掌握的成语词汇量、成语使用能力等方面以科学、生动的形式展开逐层考级,切实提高学生成语素养。

(五)对成语开展文献研究、现状研究、调研评估。

对成语本体、成语文化、成语与教学、成语与德育、成语与师生综合素养的关系等方面开展文献研究、现状研究等。并就本课题研究过程展开定期专项调研、综合调研、评估,使本课题研究更具科学性、丰富性和实效性。

八、研究方法

(一)调查法。

在课题研究的不同阶段,分别以有针对性的题目,制定科学的分析量表,对教师、学生进行问卷、访谈等调查,了解情况,分析数据,形成切实可行的方案与措施。

(二)文献研究法。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校内教师刊物,积极查阅资料,收集研讨有关文献材料和研究现状,寻求方法指导和理论支撑。

(三)行动研究法。

1.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开设课题研讨课,通过“同课异构”“同课再构”等课堂呈现形式,深入实践研究。

2.通过课题组的沙龙、座谈、专题会议等形式,深化认识、总结反思,不断修正与完善。

(四)案例研究法。

选取研究中有典型性的事件,进行微格分析和实证研究,提出问题,研讨论证,寻求规律,进一步指导实践。

九、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5年1月-2015年2月)。

学习理论,问卷分析,查阅文献,起草课题方案,组建课题组,构建研究网络。

(二)起始阶段(2015年3月-2015年6月)。

课题核心组围绕课题核心概念和内涵进行深入的理性思考,围绕文化构建开展相关理论学习和研究,开展广泛的实践观察,在此基础上分工负责,对学校文化构建中的系统划分、研究原则与方法等进行梳理,并在各大要素下划分出子要素,切实构建起学校成语文化体系的框架,并邀请专家对此进行论证。同时组织课题组成员及相关教师开展培训学习。

(三)实施阶段(2015年7月-2017年7月)。

实践探究,根据实施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实践,组织相关教师开设课题课、研究课、主题展示活动等,对实施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理论分析,总结提炼,修正方案,同时撰写课题论文、调查报告等,力争在省级刊物上发表推广。

(四)总结阶段(2017年8月-2017年11月)。

对研究过程中的资料进行汇总分类,撰写结题报告,汇编论文集,出版校本教材,争取向同类学校推广。

十、保障措施

(一)课题组核心成员研究能力。

课题组核心成员都来自学校科研、教学和德育条线的骨干力量。主持或参与过省市级“十五”、“十一五”课题研究,思想意识新,具有多年的教育科研经验,在教学改革中做出了一定的成绩。课题组成员们业务素质过硬,有较高的教科研工作热情,对该课题的研究具有浓厚的兴趣,对实施该课题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已进行了扎实的前期研究工作,并潜心钻研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这些都为该课题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充足的力量保证。

(二)研究基础。

1.搜集文献材料。

围绕本课题,搜集了大量文献材料,如:研究成语本体的西南民族大学石林《汉语成语研究述评》、江西省社科院李小平《论汉语方言成语的性质》等;研究成语文化的常州工学院莫彭龄《成语“文化论”》《成语全息论》等;研究成语功能的江西财经大学欧阳凤翠《成Z文化外语教学》、常州工学院莫彭龄《成语“资源论”》等。

2.举办专题研讨会。

围绕本课题,多次在全校范围举办关于成语渗透学科教学的专题研讨会;多次邀请江苏省成语研究会、常州工学院的专家莅临指导;多次组织学校教师到常州奔牛中学、常州中天实验学校交流学习。

(三)完成任务的保障条件。

学校经过多年积累,已逐步形成了比较规范的课题管理与评价激励机制,对课题均采用网络管理的方式。在十一五期间,学校承担的两个苏州市级课题均采用网络结题形式且均被评为良好。网络平台的搭建能有效地保障本课题的顺利实施。目前,学校校园网已经建立电子阅览室并订阅大量的电子期刊,学校图书馆图书、报刊、电子读物等藏量丰富,为教师们查阅有关资料和学习研究提供了方便。校外,太仓市图书馆可免费提供相关资料查询,这也为课题研究提供较好的条件。

十一、预期成果

(一)阶段性成果。

1.“成语浸润教学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大型展示课活动

2.课题论文集

3.课题阶段性案例及分析

4.文献研究、专项调研报告

5.“成语浸润式校园文化”大型论坛

(二)最终成果。

近年来,学校坚持开展成语“润物”注音体系的建构,加强对成语的研究学习,增加成语素养课活动,成语浸润式校园文化建设已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如,《〈构建成语浸润式学校文化提升师生综合素养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构建成语浸润式学校文化提升师生综合素养的实践研究〉论文集》《成语考级校本教材》,等等,丰富了成语文化建设的内容,提高了师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黄伟,梁伟国.学校文化,彰显个性的旗帜.人民教育,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