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教资的重点

小学教资的重点

小学教资的重点

小学教资的重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升初 择校热 经济学

在我国刚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保障机制,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教育部在2003年也强调,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得招收择校生,也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名义向学生收取与招生挂钩的“赞助费”、“捐资助学款”、“共建费”。但是实际的情况却是,学生进入初中越来越难,各种“择校费”越来越高,学生和家长苦不堪言。

一、小升初“择校热”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教育资源需求大于供给,优质资源稀缺导致竞争

如果存在一种稀缺的资源,而且存在不同的主体对这种稀缺性的资源存在需求,竞争就会发生。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乔治·施蒂格勒把竞争定义为“竞争是个人(或集团或国家)间的角逐,凡两方或多方力图取得并非各方均能获得的东西时,就会有竞争。”①货币主义的代表人物哈耶克在他的著作《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一文中引用了约翰逊博士的竞争的定义:“竞争乃是努力获得另一个人同时也在努力获得的东西的行动”②。

与数目巨大的学生相比,国家的教育资源是有限的,教育供给和服务供不应求。在2012年的广州地区小升初民校联考中4万多名小学生竞争4000个学位,竞争激烈。而且由于我国目前初中阶段实行的重点学校制度,所有的初中被分为三六九等。使得有限的教育资源,向当地的几所重点初中汇集,重点高中不但拥有当地几乎所有的优秀教师,而且往往拥有着其他普通高中难以企及的教学设备和设施。这些在重点高中,往往在当地拥有着很高的社会声誉,父母们把它们看作是孩子成功的摇篮。但是一个地区重点高中所能容纳的学生的数目是有限的。这就决定了一部分学生不能踏入这些学校,只能进入普通初中学习。

教育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而且由于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经费投入等教育资源在我国不同地区、城区之间分布不均。相对于日益增长的社会教育需求来说,它更是一种稀缺的资源。家长不愿意让孩子进一般学校,重点学校接收学生数量又有限。因此学生跟学生之间,为了争夺这种稀缺的资源就必然会发生竞争。除了考试分数上的竞争,还有其他的一些另类的竞争方式: “占坑班”、“共建生”、“条子生”等应运而生。

(二)家长对教育收益的较高预期加剧了“择校热”

在经济学当中,所谓“预期”是指“从事经济活动的主体如个人或者企业等在决定其当前的行动时对于未来的经济形势或经济的变动所做的一种估计”③。重点初中聚集了当地最好的师资力量,拥有着最好的教育教学设施。进入重点中学就意味着,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将来考入重点高中,考入重点大学的机会大大的增加,而考入了重点大学往往就意味着可以找到一份较好的工作。对一些普通家庭的家长来说,他们深信“知识改变命运”。因此,父母们对于孩子进入重点初中学习的收益有着很高的预期,仿佛进入重点中学孩子就有了一个美好的未来。因此,家长把对孩子上学教育的投入看做是一种人力资本的投资,而且在父母看来重点学校无疑就是一笔收益很高的投资,这种预期导致了“投资”的狂热,这也是择校热问题一直存在的重要原因。

二、“择校热”导致的问题

(一)加剧了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配置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的配置主要靠市场进行,教育作为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部分客观上也受市场规律的影响。

小升初择校过程中,受青睐的往往是几所重点初中,这些学校凭借优秀的师资、较强的设备和较高的升学率吸引着学生和家长的目光。而一些普通的初中由于师资力量薄弱、基础设施相对重点学校相对较差以及较低的升学率,很难吸引学生来校就读。再加上重点跟非重点学校教师福利待遇上的巨大差异,导致了非重点学校优秀教师流失现象严重。这就引起了教育资源流向上的“马太效应”。薄弱学校的学生享受到的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与重点学校的学生有巨大差距。在部分地区,与一些重点初中的“爆棚”和“大班额”现象相比,一些非重点小学甚至出现了带“研究生”的现象,很多教室处于闲置状态,导致了教育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二)加重了家庭负担,损害教育公平

虽然教育部三令五申,禁止各种“小升初”考试,但是学生的家长却早已对各种“潜规则”心知肚明。据调查,家长在孩子“小升初”择校阶段准备的花费平均为4.4万元,北京地区甚至高达8.7万元。这对于普通的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负担,而对于部分家庭经济状况相对较差的学生家庭来说,这个数目几乎就剥夺了他们选择重点学校的机会和权利。部分家庭即便是咬着牙,送孩子进入了理想的初中,家庭往往也背负了巨大的经济压力。有一位家长在微博上发出这样的感叹:谁家有一个即将“小升初”的孩子,家长的内心一定是“鸭梨山大”。

除了背负经济压力之外,父母往往还要背负一定的精神压力,小升初”似乎成为了拼爹的战场,学校在面试学生时对于不同的学生家长冷然态度完全不同,有钱有势的家长们通过各种途径“递条子”、拉关系,“没钱没关系”等待自己的只能是冷冷的面孔。一位技术精英跑了半年还是没能让自己的孩子就读优质的学校,他哀叹到:“真怀疑自己当年的选择,现在没有一官半职,无法为子女的升学尽力”。

这显然违背了义务教育的公平原则,损害了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权利和机会阻碍了区域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助长了“教育寻租”和教育腐败行为的产生

美国经济学家布坎南和克鲁格认为政府运用行政权力对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和管制妨碍了市场竞争的作用,从而创造了少数有特权者取得超额收入的机会,这种超额的收入被称为“租金”,谋求这种权利以获得资金的活动被称为“寻租活动”,俗称“寻租”。

教育寻租泛指存在于教育领域中的各种寻租行为,教育寻租在本质上是利益主体的一种经济行为如院外游说、走后门、贿赂等等。教育寻租活动增加了教育交易的费用,降低了教育的效率,导致了教育资源配置的扭曲和浪费加剧了教育不公平。

择校热还带了了教育的腐败。教育部透露,在2011年全国共查处给及隔离学校乱收费问题涉及金额5亿多元,3696人受到党纪处分和其他处理。据北京市西城区检察院2011年6月公布的调研报告显示,教育系统的职务犯罪近几年呈上升趋势,多表现为中小学校长利用负责招生的权力,私自招收编外学生,侵吞单位账外款。

三、解决我国小升初“择校热”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国家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

“择校热”产生即是由于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更是由于教育资源的不足,尤其是优质的教育资源不足。只有不断的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规模才能更好的满足群众对教育资源的需求。因此,建议国家继续加大教育的投入力度,确保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要得到4%的目标。

(二)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缩小校际差距

“择校热”其实质是“择名校热”,名校之所以受到追捧是因为拥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名校跟普通学校之间的巨大差距,以及学生家长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共同导致了“择校热”现象的出现,因此必须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首先,政府应当控制优质教学教育资源的无序流动,采取措施防止资源过度集中。其次,要实施强校兼并弱校,加强对薄弱学校的财政投入,在教育经费、师资方面要想薄弱学校适当倾斜,缩小校际硬件设施方面的差距。第三,由于师资力量薄弱是制约普通学校教学水平提高的关键因素,因此要建立骨干教师流动机制,打破教师的“学校所有”为“区县所有”,特别规定重点学校的教师晋升高级职称的条件之一是有到非重点学校执教的经历。尽量整合教育资源,缩小校际差距。

(三)建立完善的教育监督制度

政府在小升初的录取规程上,应当尽力建立完整的、可操作的制度,减少录取过程人为因素的干扰,保证录取公平公正公开。各级政府部门应发挥自己的行政监管作用,对录取过程中出现的以权择校、以钱择校的现象及时制止,对相关责任人严肃处理。录取过程的透明化,只有这样才可以一方面有利于监管的实施,另一方面也加大了违法者的成本,有利于控制录取黑幕的产生。这样既可以遏制教育寻租行为的产生,也为教育公平创造了良好政策环境。抑制教育寻租行为和教育腐败行为的产生。

(四)加强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

面对小升初“择校热”,国家应当加强教育监督立法,赋予第三方教育监管机构、媒体、受教育方监督的权利,要保证公众的参与权,在制定学校的收费政策时,首先应当听取受教育方的意见,对教育机构进行评价时,应综合社会相关群体的意见等。

总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制度的健全,我国小升初阶段的“择校热”现象必然会缓解。解决择校难题,需要政府主管部门、教育机构和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只有在社会中重新树立起正确公平的教育观念,并以严格有序、执行到位的规章制度作为保障,才能解决小升初难题,真正的实现教育的平等化。

注释:

[1]赵晓.竞争、公共选择与制度变迁.http:///workingpaper/paper/c1999025.doc.

[2](英)F.A.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M].邓来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143.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周建邦.治理择校关键还在教育均衡[J].湖北教育,2009(1).

[3]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6(6).

[4]邓兴军.北京择校费平均超2 万元[N].北京青年报,2008-2-18.

小学教资的重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教学;语文课程;影视资源;整合

一、小学语文教学与影视资源整合的现状

很多学校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已经开始将多媒体的教学方式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很多小学对这一时期的学生特点进行了分析,认为利用影视资源开展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有着显著的作用。所以,本文针对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与影视资源整合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论如下:

(一)影视资源与预习环节的整合

培养小学生的课前预习习惯,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预习环节可以播放相关的影视资源,让学生能够了解课文的相关背景知识,可以真实地感受到课文中人物的活动及相关心理。影视资源与预习环节的整合现状如下:由于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影视资源较多,很多教师需要对这些资源进行挑选和整合,然后选择出适合小学生观看的影视资源内容。同时,教师在进行影视资源播放时,选择了合适的时间点进行播放,能够起到更加良好的预习作用。但是,部分教师在进行影视资源挑选的过程中喜欢孤军奋战,没有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从而使得挑选出的影视资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影视资源与教学过程的结合

教学过程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够获得较多的语文知识,同时对于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习惯有着重要作用。目前,已经有很多学校的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将影视资源与教学过程进行整合,应用现状如下:很多教师善于利用课间休息的时间开始播放影片,能够更好地节约课堂时间,同时能够对较短的影片进行多次重复播放,加深学生的印象。很多教师在进行影视资源播放的过程中,善于营造相关的情景,或者是让学生重点观看某个角色的心理活动等等,通过教师的引导能够更快地让学生抓住影视资源的重点。但是,在将影视资源与教学过程相结合的过程中,依然有部分教师存在过分依赖影视资源的情况,从而忽视了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交流与互动。

二、促进小学语文课堂与影视资源整合的完善策略

根据以上的分析和论述可知,目前已经有较多的学校开始将影视资源与小学语文教学过程进行整合,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然而,通过对目前很多学校的整合状况进行分析,认为在整合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所以,本文提出了促进影视资源与小学语文教学过程整合的完善策略,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

(一)将影视资源更加广泛地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

根据上文的分析可知,目前影视资源在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过程中,主要是应用在课前预习和课程教学两个阶段。但是,影视资源能够更加广泛地应用到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为此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第一,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影视资源在与小学语文教学结合的重要性,并且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善于发现教学过程与影视资源结合的点,从而不断扩展影视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场景;第二,影视资源在与小学语文结合的过程中,不仅仅可以利用影视资源对课文的热萁行辅助教学,还可以利用影视资源对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兴趣爱好等等进行教学,从而能够更加全面地将影视资源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

(二)教师与学生进行更好地交流

影视资源是辅助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措施,但是并不能代替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重要作用,所以教师在利用影视资源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也需要注意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为此可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教师需要合理安排影视资源的应用场景和应用时间,能够预留教师和学生足够的交流时间,让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对影视资源的意见,从而可以不断完善影视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第二,教师在利用影视资源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在选择影视资源或者是应用的过程中,以及影视资源的类型挑选时,尽量让学生参与到其中,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三)利用影视资源发掘更多的教学内容

影视资源是一种较为丰富的资源,能够将更多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整合到其中,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影视资源发掘更多的教学内容,为此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不仅仅可以从网络上挑选很多已有的视频,也可以自己进行视频的录制,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地利用教师的视频进行小学语文课程的学习,可以起到良好的预习和复习的作用;第二,教师不仅仅可以利用影视资源来传授学生相关的语文学习内容,而且还可以利用丰富的影视资源对学生的情感表达、意见表达和价值观的培养等方面起到促进作用。第三,影视资源还可以帮助小学生培养自身的学习习惯,更好地促进小学生在写作、阅读、交流等多个方面能力的提高,对于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曾群少.电影资源在作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11)

[2]杨娟娟.浅谈影视资源的特点和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意义[J].吉林教育,2009(13)

小学教资的重点范文第3篇

一、持续稳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教育信息化的战略地位进一步确立。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教育规划纲要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把“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单独列为一章,进行专门阐述。刘延东同志也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进一步全面深刻地阐述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指出教育信息化是改革教育理念和模式的深刻革命,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质量的有效手段,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必由之路。国务院在《“十二五”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规划》中,明确把“三通两平台”作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去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和科技部等九部门联合成立了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部际协调小组。今年,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部门在“宽带中国2013年专项行动计划”、“信息惠民工程”等一系列国家重大工程中,都把教育信息化列为重点建设内容。教育部成立了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建立了由科技司、财务司、基础二司、教师司、中央电教馆、信息中心等多个司局和直属单位齐抓共管的协调工作机制。全国20多个省(区、市)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领导机构,明确各部门责任,多方协作,共同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

(二)“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顺利实施。

多年来,教学点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师资力量不足一直是基础教育难以攻克的薄弱环节。许多教学点教师对教育怀有极大的热情,对农村孩子投入了全身心的爱和关怀,但限于教学条件和自身水平,无法为学生提供更好、更丰富的教育。去年底,财政部、教育部全面启动了“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由中央财政划拨专项资金,为全国6.7万个教学点配备数字教育资源接收和播放设备、传送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展教师应用能力培训,支持农村边远地区教学点利用项目设备和资源,至少开出1门之前无法开出的课程,满足适龄儿童就近接受良好教育的基本要求。9月2日,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通过教育电视台、卫星和项目网站传送到各教学点,标志着“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设备和资源正式投入使用。可以说,这个项目为教学点输送的不仅仅是教学资源,更包含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为教学点孩子获取更多的知识、了解外面的世界打开了一扇窗户。

(三)信息技术应用的沟通交流工作取得重要突破。

去年9月,在深圳成功举办了首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展演”活动,遴选了各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优秀成果和典型案例,通过展览演示、论坛交流、技术讲座和成果体验等形式,多维度、多层面地集中展示了近年来中小学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搭建了一个沟通和交流的平台。两天半展期,共吸引了6万余人次观摩,受到各界充分肯定。刘延东同志对展演活动高度评价,并做出了“切实做好推广工作”的批示。今年启动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成果巡展活动”,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优秀应用成果,展示给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的中小学校,让更多的中小学校长、一线教师和基层教育工作者了解、体验和学习这些优秀成果,推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各地也做了许多沟通交流,相互借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三通两平台”建设取得可喜进展。

有关部门对教育信息化工作高度重视,相互协调配合,“宽带网络校校通”依托各类项目进展顺利。中国电信计划今年实现6万所学校接通宽带,工信部在“村村通”工程中支持5000所学校免费宽带接入,财政部、教育部通过“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项目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配备电子白板。“优质资源班班通”通过“专递课堂”、“名校课堂”、“名师课堂”等三个课堂的建设和应用,典型引路,稳步推进。首批“优秀网络课程及资源征集活动”征集到的资源正陆续上线,第二批优质教育资源征集工作也已启动。“网络空间人人通”是在网络时代下对学生学习、老师教学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新模式的创新与探索。据统计,目前全国已建成超过300万个各级各类网络学习空间。去年底,“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正式开通运行,并面向全社会征集了近万条资源。“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已顺利投入使用,“全国中小学生学籍 信息管理系统”也即将投入使用。

(五)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通过“国培计划”和各类专项,累计对600多万中小学教师进行了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培训内容不断丰富,网络方式广泛应用,培训效果进一步增强,全面提升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今年,我部还组织了7期“教育局长教育信息化专题培训班”,对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信息化职能处室处长、地市教育局长、部分区县教育局长等近1000人进行了集中面授培训。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实现“十二五”教育信息化整体目标的坚实基础。但同时,也必须认识到,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还处在起步阶段,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一是一些地方和学校对基础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二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不够;三是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信息化基础设施不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宽带入网率不高,同时也缺乏必要的经费保障;四是不少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足,无法满足教育教学需要。五是统筹管理比较薄弱,重复建设、标准不统一等问题比较突出,共建共享的良好机制尚未形成。这些问题亟待我们在下一步工作中下大力气解决。

二、坚持应用导向,明确基础教育信息化的重点任务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化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建设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要求教育发展必须适应信息化时代的特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推动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基础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起始阶段,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信息化能力十分??要的时期,打好这一时期的基础,对于培养新世纪人才、增强国家软实力意义重大。现阶段基础教育的重点任务——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离不开信息技术。在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的同时,我们要利用信息技术快速弥补不同区域、不同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学资源和学校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差距,让农村地区、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也能逐步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提高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因此,我们更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此项工作摆在教育改革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

需要进一步强调的是,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不仅要投入经费、配备设备、建设资源,关键是在教与学主战场的应用,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探索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要让信息化手段成为课堂教学的常规手段。如果仅仅是在教与学的搞点应用,或者是搞点展示性的应用,那绝不是教育信息化真正的应用,更不是发展的方向。应用既是教育信息化的本质和方向,也是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

去年,教育部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统筹规划部署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任务。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是,坚持育人为本,以应用为导向,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为保障,着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为此应明确以下几项重点任务:

(一)实施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

日前,中央财政已经下拨了项目2013年的补助经费,各地要加快实施进程,保证每个教学点设备接收到位。针对教学点选用教材不完全统一的实际,加快多版本数字教育资源的征集和开发。加强教学点教师应用能力培训。积极探索提高教学点教育质量的应用机制。一定要下大力气把这件事抓好,抓出成效,通过这个项目,改变教学点的教学面貌,使教学质量有个质的飞跃。

(二)加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

做好优秀基础教育资源的公开征集和遴选,通过整合、征集、购买、开发等多种方式,逐步建设完成符合新课标要求与新版教材相配套的数字资源,为农村教学点、义务教育学校、普通高中分别提供适用、实用、好用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多种应用模式,把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教研活动以及跨校教学的应用变成日常教学行为。同时,重点推进“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的建设。资源建设一定要充分吸收学科专家、课程专家参加,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以提高资源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三)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应用。

探索建立“政府政策支持、企业参与建设、学校持续使用”的建设机制。通过“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等项目支持,为学校建设基本的网络教学环境。建设集空间建设服务与优质资源服务于一体,实名制、组织化、可控可管的网络学习空间,完善空间的改进、升级和服务能力。在现有数字资源建设的基础上,采取资源开发与征集遴选相结合的方式,逐步形成“企业竞争提供、政府评估准入、学校自主选择”的资源建设机制,充分调动企业和各类资源开发者的积极性,逐步形成资源免费使用和有偿使用相结合的格局。按照“两级建设,五级应用”的部署,重点建设国家和省两级数据中心,为中央、省、地市、县、学校五级提供应用服务,建设覆盖全国各级各类教育的信息管理系统。

(四)加大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培训。

要把学科教学培训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结合起来。要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国培计划”要把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作为一个重点,提高教师培训的实效性。针对教师不同教学水平和实际需求,结合网络学习环境与优质资源建设,以案例为主,开展分类培训,切实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特别要按时完成教学点教师的全员培训和实现宽带网络接入学校40%以上教师的培训任务。

三、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

(一)统筹规划,协同推进。

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涉及面广、头绪多,必须充分发挥多部门的作用,在统筹规划、综合协调的基础上协同推进。基础教育部门的同志要把握好应用方向,统筹各方力量,组织好信息技术企业、电教馆和信息中心做好技术支撑和应用服务,尤其是要服务好课堂教学。要协调配合有关部门探索基础教育信息化运维经费保障机制,研究制定好设备运维、网络租用、资源购置等相关费用的配套政策,探索通过提高生均公用经费支付基础教育信息化经常性支出的办法。

由于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起步晚,基础设施条件仍然不足,不同地区之间 更是存在较大的差异,特别是农村地区和边远地区更加薄弱。因此,各地要在重点抓应用的基础上,按照教育信息化的需求,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不断充实硬件建设,逐步解决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更好地发挥整体效益。

(二)试点引导,以点带面。

通过“试点先行”的办法,探索机制、培育典型、总结经验。去年的深圳展演活动中已经涌现出许多典型案例,包括此次现场会上的香滨小学,他们已经探索形成了很多好的经验和做法,要注意及时进行总结和梳理,将这些先进经验和典型案例提升到可供学习、借鉴和实践的高度,通过试点培育一批骨干学校、骨干教师和骨干课程,探索信息技术在不同条件下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学校、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各地要在工作中积极推动本地区的中小学校,在各自的教学活动中学习、使用这些好的经验做法和典型案例,在学习中体会,在思考中凝练,在实践中创新,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品牌。

(三)规范管理,强化指导。

各地要加强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领导,着眼长远、总体规划、系统设计,进一步加强规范管理和专业指导,切实将教育信息化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做到领导到位、任务明确、责任到人、统筹有力。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重点在硬件建设,推动的方式主要是项目驱动。随着中小学基础设施条件的不断改善,工作重点也要适时予以调整,转向促进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主体角色转换等内涵发展方面上来,强调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各地要探索建立“强化应用”的新的管理模式,理顺各方关系,健全工作推进机制。

要进一步强化专业指导。充分发挥教研队伍的作用,不断加强信息化教学实践的研究,教研人员要深入教学一线指导教师进行实践,及时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在本地区进行宣传和推广。要鼓励中小学校在教育教学管理中、课堂教学和其他各项活动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不断提高全校师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应用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应用氛围。中小学校要努力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调动他们自觉不断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热情,促使教师逐步把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变成常态化的教学活动,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书能力和育人水平。

小学教资的重点范文第4篇

一、尊重学生学习起点,科学制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指导作用,对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有重要影响。小学数学教材的设置十分重视小学数学知识的系统性与逻辑性。教材的编写者们希望利用由浅入深的知识学习引导学生智力发展,使他们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小学生由于学习能力的差异,家庭成长环境以及个人学习习惯的不同,学习起点也各不同。一些学生的数学学习起点不能满足教材的要求,一些学生的数学学习起点又高于教材标准。面对这样的现状,教师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使教学目标制定科学化,才能使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更加高效。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以学生的学习起点为基础进行教学目标的审视与制定。如果学生的整体数学学习起点低于教材的要求,教师就要把教材中所规定的教学目标适当调低。如果班级大多数学生的数学学习起点高于教材的要求,教师就可以适当加大教学目标的难度。比如在学习减法的时候,如果学生的学习起点较低,教师就要将引导学生理解减法的意义与构成、提高学生的减法计算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如果学生的学习起点较高,教师则可以将提高小学生的减法运算速度与质量作为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目标对应着学生不同的学习起点,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提高有促进意义。

二、尊重学生学习起点,科学利用教学资源

现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是极其丰富的。教师对教学资源进行多样化利用,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对数学教学资源进行加工与传递,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在学习中得到锻炼。

在利用教学资源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小学数学教师要注意两点。首先,教师要弄清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中哪些与新的学习资源有关,引导小学生利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进行新的数学体系的建构。如果新的教学资源与学生过去所学的某些数学知识相关,教师可以利用两者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去开发和学习新的知识。其次,教师要利用学习资源来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完善数学思维。小学生只有在数学课堂上进行自主思考,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数学学习方法。比如在学法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乘法,对乘法中所涉及的三个数(被乘数、乘数和积)的关系进行分析,然后由教师通过实例引入除法概念,并引导学生将上述关系转化为除法中的三个数(被除数、除数和商)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已经学过的知识基础上对新的数学知识进行认识。这样的数学教学资源利用建立在尊重学生学习起点的基础上,有利于小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效率的提高。

三、尊重学生学习起点,科学引导学生学习

学生学习的起点高低大部分是由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对已经学过知识的掌握程度来决定的。一个有价值的小学数学学习过程,就是学生用积极的学习态度去获取新的数学知识,从而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问题的过程。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科学引导学生的数学学习,需要教师明确日常教学实践中的行为。

小学教资的重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连接主义理论 农远工程 资源建设与利用

今天,信息技术已经对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学习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全民教育、优质教育、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已成为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①

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石,基础教育的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重中之重。建设、应用和共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是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力举。2005 年 7 月 3 日,全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全面启动。国家用 5 年时间投资 100 亿元,为全国 53 万余所农村中小学实现远程教育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主要用于为农村中小学配备电视机、卫星接收系统、计算机教室、光盘等教学设备。百亿工程将在全国3.75万所农村初中建设计算机教室,为全国约 11 万个农村小学教学点配备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和成套教学光盘,初步建成38.4 万所农村小学卫星教学收视点, 基本满足农村 8142万小学生对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需求;使 3109 万农村初中在校生能够逐步分享3495 万城镇初中生的教育资源。国家实施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共享同一片蓝天”,让农村的学生能够获得和城市学生一样的优质教育信息资源,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学校之间的教育差距。所以,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是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关键。

目前,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也已经进入尾声,都相继进入应用期。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进入应用期之后,资源问题就更加凸显。资源是保证工程应用、发挥工程效益的关键。要想将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真正推向深入,发挥工程的应用效益,资源问题将是一个不得不面对、不得不研究的问题。全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主要分三个模式开展的。

模式一:

由电视机、教学光盘和 DVD 播放机组成,教师主要依靠教学光盘和电视机进行教学。

模式二:

模式一加卫星接收单元、数据处理单元和电视收视单元组成,教师通过卫星下载丰富的教学资源,通过学习卫星资源,进行讲授或用用电视机进行播放。

模式三:

除了模式一和二的内容外,建设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和相应的教学软件,教师可以播放多媒体教学软件,也可以在计算机教室内进行教学。

笔者以云南省的几所中学为调查对象,主要调查了远程教育资源接收状况,教师对教学资源的使用状况,及实施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调查发现,该项目实施过程中主要有以下问题。

1.硬件资源不足

硬件设施配置严重不足,我们了解到很多学校计算机的数量非常有限,大部分教室都没有计算机多媒体设备。教师和学生要利用互联网或多媒体只能是在课后。这一硬件措施的不足严重制约了第三种模式的使用,所以三种模式中第三中模式应用最少。

然而和另外两种模式相比,第三种模式提供的资源更加丰富,交互性强, ,提供更好的个别化学习、合作学习的条件。由于投入的不足,这一模式将是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后续工作需要摆在突出位置的一项任务。

2.教学资源不足

现在有很多版本的教材,要求各个版本都应当有相应的多媒体资源,但是 “农远”资源不能提供所有版本的多媒体资源,所以资源与教材不匹配;企业开发的教育资源针对性不强,不能很好适用于学校。教师反映通过光盘和卫星提供的资源存在着讲授方法单一,信息单一,信息陈旧等问题。所以教师使用积极性不高,资源下载后很多都被束之高阁,使用率很低。另一方面,教师认为新的模式加重了工作学习负荷,这种消极的心理反应,对于“农远工程”的实施也非常不利。

根据“农远工程”的调查结果,我们不难发现,“农远工程”的关键在于资源运用,资源是保证工程应用、发挥工程效益的关键。

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两点解决策略:

2.1加强计算机多媒体教室建设

Siemens提出连接主义( connectivism)的观点: “知识不是存在于心智之中,而是分散在许多个体、图书馆、网络上的各种站点和软件之中。” ② 连接主义以网络学习为基础,它包含两个元素:节点和连接。节点是可以用来连接到其他元素的成分,是可以用来形成网络的外部实体。它可以是人、单位、图书馆、网址、书籍、杂志、语料,或任何其他信息源。这些节点的聚合产生了网络,网络可以合并形成更大的网络。学习的行为是创建节点的外部网络, 从而形成信息源和知识源,这保障了知识的现时性和学习过程连续获得、经历、创建和连接外部的新知识。

网络中的知识不断出现,学习内容不断更新。此时如何连接到新的内容就变得非常重要,所以创建连接非常必要。连接的创建使学习内容得到及时更新。学习者将通过互联网获得大量的信息。伴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学习不再固守于校园之内,社会、社区和同学对学习有重大作用。学习从教室的学习延伸到以连接为基础,网络创建的学习。这将最大程度上丰富教学资源,缩小教学资源的城乡差异。

2.2引入远程教育网校

目前优质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大城市,重点中学集中了大量的特、高级教师,这些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农村中小学望尘莫及的。然而目前很多重点中小学用计算机和网络建起了一所所全新的学校,这些学校没有围墙,却可以让学生的天地无限延伸;没有教室,却可以在科学的殿堂里任意翱翔。附中附小远程教育网是应新时期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而诞生的,也将在信息化教育中发挥巨大的力量。

21世纪基础教育的主旋律是依托现代信息平台的合作与创新,基础教育的制高点之一就是实现信息技术与基础教育的有机整合。全国有不少优秀的中小学都建立了网校,比如北京四中,北大附中,成都七中等。每个地区教育局可以根据自己地区使用教材的版本,统筹规划为每个州或每个县引入和教材相配套的网校,为农村中小学提供城市重点中小学中小高质量的远程教育资源。

以北大北大附中远程教育网校为例。北大附中远程教育网校实行“天、地、人”三网合一的教育服务模式,通过三网把优质,新兴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传送到各地。天网指卫星传播:北大附中的课堂实况、校园活动被实时拍摄下来摄下来,然后通过卫星传输到各地学校和网校的家教中心,教师和学生可随时点播收看。 地网为互联网传输:北大附中老师的同步辅导课件、各种参考资料、经典试题、多媒体演示等资源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各地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可以在网上直接和北大附中师生交流,充分发挥了网络及时、互动的优势。人网为面授交流:网校定期举办各种类型的面授班,对远程学习进行有效的补充.网校针对学校的现实状况提供教学内容。一般学校通过现有的设备就可以方便地使用“互联网”内容或“课堂实况”内容。③

对于城市优质中小学而言,北大附中网校的优秀教育资源仅仅是锦上添花,而对于农村中小学学校来说,北大附中网校是雪中送炭。去北京是很多农村中小学教师和学生的梦想,如果还能够坐在北大附中教室里听一堂北大附中老师讲的课,这是对他们极大的殊荣。北大附中网校用“天、地、人”三网合一的方式,近似于把北大附中搬到外地学校中去,使广大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和学生能享受到特级教师的优质课程,这无疑对于农村师资力量的提高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以上仅是以一所远程教育网校进行举例,云南省各个地区教育局可以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引入和自已地区相适应的远程教育网校,利用全国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水平,加快缩短城市农村教育差距。当然, 如何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资源库与城市优质教学资源库进行有效整合,是我们亟需研究的新课题,也将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基金项目: 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云南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研究”,项目编号:GY11032。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省略/jrzg/2010-07/29/

content_1667143.htm(2012-3-20)

[2]胡壮麟. 谈Siemens的连接主义[J].外语电化教学, 2008,9.

[3]北大附中网校介绍 省略/gb/jybzt/2002zt/jyjs/53.htm (2012-3-20)

[4]张筱兰,郭绍青.中国农村远程教育发展中急需解决的几个问题[J].中国电化教育,2005,(5).

[5]杨晓宏,郭治虎.西部“农远工程”建设及应用现状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07,(13):60- 61.

[6]陈庆贵.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环境下的教学应用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