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科技存在的问题

农业科技存在的问题

农业科技存在的问题

农业科技存在的问题范文第1篇

摘要:阐述了科技评价的起源、概念与特点,提出当前农业科技评价存在定位不够明确、评价能力有待提高、评价指标体系存在误区等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对策,主要包括:落实科技评价相关规定,建立健全农业科技评价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建立健全农业科技评价支持系统,培育农业科技评价人力资源;加强对符合农业科研现状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的研究等内容。

关键词:农业科技评价;起源;概念;存在问题;对策

AbstractThe origination,conception and characteristic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sessment were expounded in the paper. The main problems of current agri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sessment were analyzed,including positioning was not clear enough,the evaluating ability needed increasing and there was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the system of evaluation,etc.. Th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as follows:committing the standard rates of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sessment,establishing and completing the administration system and normalized processing of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sessment,establishing and completing the supporting system of the agri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sessment,educating the human resources of the agri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sessment,reinforcing the index system and method of the assessment considering the present agri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atus.

Key wordsassessment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origination;conception;problem;suggestion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每年的农业科研成果产出量巨大,农业科研在全国科研事业中占重要地位,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支撑。近年来,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农业扶持和开发力度,农产品开发包含市场潜力,农业、农村、农民对农业科技成果的需求量日益提升。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地做好农业科技管理工作成为一个历史性的命题。

农业科技评价是现代农业科研管理的必要手段和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科学、公正、有效的科技评价不仅是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加强农业科技活动的制度化,推动科技事业健康发展的保障,还对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树立健康的科研学术风气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我国目前尚缺乏符合国情的科学、规范的农业科技评价体系。正确认识我国农业科技评价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对提高农业科技评价水平,加强农业科技管理,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科技评价的起源

20世纪20年代美国针对国会各委员会及议员们提出的各类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和评价,其中与科技有关的研究、分析和评价便是科技评价的雏形。40~60年代,科技评价传入欧洲,80~90年代逐渐兴盛起来,随后亚洲国家也开始重视科技评议领域的发展。我国的科技评价起步于90年代初,1993年,原国家科委开始将科技评估手段引入科技宏观管理环节。1997年,国家科技评估中心在原国家科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的基础上组建成立。2001年4月,我国科技评估活动的行为规范和技术规范《科技评估规范》公开出版,标志着我国科技评价活动开始正式步入专业化阶段。多年来,中国在科学技术评价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对提高中国科技管理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近年来,在一定程度上也暴露出了评价制度不健全、评价体系不完善、评价方法不规范等方面的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2003年5月科技部等五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估工作的决定》,2003年9月科技部印发了《科学技术评估办法》(试行)。《决定》针对当前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原则性、指导性和规范性的意见和决定,给科技评价工作指出了明确的导向。《办法》主要明确了评价目的、原则、分类方法、评价准则及监督机制等,针对各类科学技术活动较为系统地回答了如何评、依据什么评等重要问题。

2农业科技评价概念与特点

农业科技评价是指根据委托者的明确目的,由专门的评价机构和人员依据大量的客观事实和数据,遵循一定的原则、程序和标准,运用科学、可行的方法,对农业科技政策、科技计划、科技发展领域、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科研机构、科研人员以及科技活动有关的行为,进行专业化咨询与评判活动。农业科技评价是对农业科学技术活动的科学性、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评判,为决策提供参考意见的咨询活动。因此,从科技评价的原则、程序、标准及目的来判断,农业科技评价是农业科研管理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应遵循独立性、客观性、公正性、科学性、针对性、可行性、回避性的原则[1-3]。

3农业科技评价存在的问题

3.1定位不明确

农业科技评价的定位是由农业科技活动的特点和目的决定的。农业科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有它自身的研究体系,包括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和技术开发推广研究,并有其共同的自身特殊性,主要表现在:研究对象涉及农业各个领域,学科交叉现象普遍,研究条件同时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复杂多变;研究或开发的周期较长,从一个农业科技创新思想的产生到科技成果的取得,再到农业生产实际中的推广应用,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绝大部分具有非盈利性和社会公益性,社会效益显著,而自身经济效益偏低;科技成果的地域性强,成果应用转化的地区适应性差。上述特点使农业科技评价更为复杂,并需要较长的时间跨度,决定了农业科技评价除考虑评价对象本身,还应考虑评价对象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4-5]。

农业科技活动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经济发展,但不同研究的直接价值体现不同,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理论价值上各有侧重。这决定了农业科技评价除了评价农业科技活动的科学价值,还应重视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评价。而目前,我国还没有制定专门的农业科技评价规范或细则,在操作上还缺乏针对不同层次和需要的评价规范和指标。现行农业科技评价的某些方面多参照基础科学研究的评价,把科学价值作为评价的重点,未能准确反映农业科技活动的特点,有失偏颇,不利于农业科技活动的正常进行和进步。

3.2评价能力有待提高

由于农业科技评价的对象广泛,其评价指向往往是多维的,即使是单一指向,其评价指标也需要包括环境特征、价值特征等多种指标;科技评价涉及到科学、社会、经济、政治等各个领域,在一种评价目的的前提下,评价方法的选择有赖于评价者的能力和所能采集到的信息。评价者自身的评价能力及素质直接影响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公正性。而现在农业科技评价多是由各级农业科研主管部门通过经验性操作进行的,还缺乏专门的独立的评价机构和专业评价人员队伍。

专家是农业科技评价中的重要人力资源。同行评议的结果是科技评价定性的主要依据。但农业研究领域广泛,学科专业间差别大;加之现阶段我国科技评价的专家评议制和信誉制度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的反评价机制,使得符合要求的某一学科或领域的评议专家十分有限,现有评议专家的评价甄别能力和道德水准也参差不齐,这都有碍于评价工作的科学性、客观性与公正性。

3.3评价指标体系存在误区

指标选择:现行农业科技评价广泛应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其评价标准主要依据的数量、刊物等级、论文引用数量及专著数量。文献计量学方法的应用给科技定量评价带来了方便,但量化评价的绝对化和简单化却带来科技研究中的以质代量问题,还倾向于重刊物级别、轻论文档次,重表面文章、轻深度思考,重短期效应、轻长远功效。并且文献计量学方法也只适合农业科技研究的某些领域,如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而在应用研究领域,如农业科技推广研究,其价值主要应体现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科技推广报告主要阐述技术操作方式及方法的系统性、可行性和实用性,具有技术指导和科学普及的特点,有别于理论研究的论文,就不适合用文献计量学方法进行评价。

指标赋值:评价指标赋值标准彼此间存在不可公度性,且赋值大小无充分科学依据。评价指标的选择,各指标赋值标准的确定等都容易受到主观化影响,从而影响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实际评价中,还存在过分倚重评价指标体系的做法。评价标准的过度量化将导致急功近利的学术价值观,制造农业科研短视浮躁的氛围,为创造性科研活动的进行制造障碍,有碍于农业科技发展与公平竞争。

4完善我国农业科技评价的对策

4.1加大科技评价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完善和细化农业科技评价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

对《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估工作的决定》和《科学技术评估办法》(试行)2项法规加大宣传和执行力度,并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一是建立健全与评价工作相配套的工作机制。加强对决策者和评价组织者的监督;健全专家评价制度,加强评价专家信誉制度建设。建立科技评价有关信息的公开制度;建立科技评价经费预算制度;建立与科技评价相关的申诉制度,建立评价机构、评价专家和被评对象的信用档案制度。二是明确政府在科技评价活动中的责任。尽量减少政府对科技评价的微观干预,减少从政府层面上开展的各种各级评价活动,减少政府对市场竞争性产品和技术的科技评价,引入市场评价机制。三是为科研人员创造宽松环境。对科技评价要适当,减少频繁评价和各类奖项的评审。防止反复报奖现象蔓延;对科研人员制定出合理的规范的晋升和分配制度。四是在《决定》和《办法》2项法规的基础上,尽快建立科学、有效的农业科技评价管理制度和具体、可行的操作规范。

4.2建立完善农业科技评价支持系统,培育农业科技评价人力资源

加强农业科技评价支持系统的建设,特别是信息支持系统、专家支持系统和专家评价系统的建设,提高科技评价中同行评议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专家支持系统和信息系统即农业科技评价专家库和信息库。专家评价系统即在评价过程中针对每一项具体的评价任务,筛选和评价参加该项评价工作所需要的专家,评价任务完成后,对参加评价的专家的评估能力和业绩进行评价并存档,由此可通过专家评价系统实现动态的专家支持系统[6-7]。

加强农业科技评价专业人才的建设。培育一定数量的农业科技评价专业人员,提高科技评价人员的素质。对科技评价人员进行培训,对其评价资质进行认证,对科技评价报告质量、科技评价人员实施监督,要求科技评价人员除了熟悉农业科技领域外,还要非常熟悉我国科技政策、产业政策、法律法规,成为掌握农业科技评价规范和方法的专业人士。藉此来提升行业评价水平,使科技评价成为农业科技活动健康、顺利进行的有效管理手段,满足迅速发展的农业科技评价工作的需要。

4.3加强适合我国国情和农业科技实际的科技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的研究工作

正确处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之间的关系。科技评价中单纯使用定性或定量方法都会使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不符,所以一般使用将定性与定量有机结合的综合评价法,即在同行评议基础上,结合文献计量学、经济计量学等方法,避免同行评议产生的主观臆断,减少数据统计造成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为提高评价的量化程度,可将定性指标按等级赋值转化为定量指标,但是因为划分等级和赋值也是人为的,含有定性成分,所以必须加强研究并选择科学有效的指标筛选和赋值方法,尽量剔除评价中的不客观因素,加上公正严格的进行,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公正性[8-9]。

根据评价目的和评价对象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实行分类评价。在选择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之前,应将理论研究和实用技术研究相区别,技术研究和技术推广研究相区别。对理论研究的评价可结合文献计量学方法,在同行评议的基础上,主要对研究的科学价值、学术影响进行评价。对技术研究而言,专利、发明和实用技术应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对技术推广研究的评价,应把科技推广效益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从农业科研的最终目的考虑,实践是评价的最终标准,科技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业经济健康发展发展。

5参考文献

[1] 张薇,程骏.科技评估专家支持系统的建立与规范[J].科技管理研究,2003(10):31-33,37.

[2] 吴其叶.科技评估的功能、特点及方法[J].今日科技,2004(12):8-10.

[3] 佟屏亚.泛议农业科研评价体系[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4(2):16-19.

[4] 蒋景楠,邦奇.我国科技成果评价与管理创新建议[J].科技管理研究,2008(3):284-286.

[5] 刘敏.论科技评估的内涵、问题及对科技管理工作的重要性[J].科技管理研究,2001(2):50-53.

[6] 连燕华,马晓光.试论科学研究评价的标准[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2,14(1):63-68.

[7] 赵俊晔.我国农业科技评价现状分析[J].农业科技管理,2005,24(4):57-59.

农业科技存在的问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科技推广培训;存在问题;对策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农业和农村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在两者之间发挥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1]。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每年有6 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但近2/3没有应用到生产领域,不能转化为生产力,这与基层农技培训推广力量薄弱有关。如何抓好基层培训,普及农业科学知识与技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当前“三农”工作中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2]。

1存在的问题

农业科技培训工作重点在乡镇、关键在农村。由于存在思想认识、工作方法、资金保障等方面的差异,农技培训覆盖面不广和工作难开展的现象依然存在[2],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1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体系不健全,培训服务难以到位

由于农业 “弱质产业”和农民 “弱势群体”的地位,农业科技培训服务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再加上经费得不到保障,农村科技培训推广工作弱化、边缘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原有的四级农技推广培训网“线断、网破、人散”,造成大多数乡镇农业科技推广组织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使农业科技培训推广工作在乡镇一级失去了同农村、农民之间的桥梁搭接,农业科技新成果的推广到了乡镇便出现断层,难以推广到农民家中。同时,对农业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农技推广的主力军缺乏有效技术培训指导,难以发挥整体效益。

1.2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由于从事基层农业技术培训服务工作条件差、工资待遇低、人员流失严重,导致现有人员年龄偏大、专业知识缺乏、总体素质偏低;再者,受编制的限制,许多基层农技培训机构无法吸收农业院校的毕业生,队伍得不到及时补充和更新,人才出现“断层”,无法适应农业科技培训的要求。

1.3农业科技供给不足且供需脱节

一方面,农业科技与生产结合不紧,研究课题不适应实际需要,农户生产过程中迫切需要的适宜性农业技术供给短缺,科技储备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农业科技供给严重滞后于农业发展的时代需要,难以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优质化、多样化的需求。

1.4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应用科技难以普及

现阶段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同农业经济的发展极不适应。据统计,我国现有60%以上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62%,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教育的不足5%。由于文化素质偏低,消化吸收农业科技知识的能力比较差,使得他们对农技推广培训活动不感兴趣,农业科技难以普及。

1.5经费投入不足,难以适应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实际

经费投入是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培训的前提,但基层农技推广培训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乡镇农技推广培训机构,绝大多数编制内财政经费不能落实到位,有限的经费被截留或挪用的情况普遍存在,农技推广经费大部分被用于行政事业费用支出,支出结构不合理且使用效率低,从而制约了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

2对策

2.1建立完善的基层乡镇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体系

基层农技培训推广体系是实施科技农兴的关键环节。为此,应根据各地实际,建立高效、精干、多元化的农技推广培训组织,如以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为主体的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以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体的订单推广服务模式,以农资生产厂家为主体的农资推广服务模式,以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为主体的技术开发和示范服务模式,以各种协会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的推广服务模式等,从而鼓励和引导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科技服务[4]。

2.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推广培训队伍

农业科技推广培训队伍是农技推广的根本。一要加强队伍建设,支持现有农技人员带薪学习培训,通过脱产、函授等多种培训形式,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知识水平,以适应农业科技不断发展的需求。二要鼓励农村大学生回到农村就业和创业,充实基层农技培训推广队伍。三要建立农技人员资格准入制度,严把进人关,提高农技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四要实行绩效挂钩的考核制度,建立以服务对象为主体、以一线推广业绩为主要内容的考核评价体系,切实做到责、权、利相统一,提高农技推广培训质量。五要推行全员聘用制度,由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市场化人事管理制度,促使农技人员扎实工作。

2.3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解决供需脱节问题

提供农民和市场真正需要的技术是科技兴农的基础和

前提。为此,必须面向农民和市场,按照“科学布局、优化资源、完善机制、提升能力”的思想,构建“层次清晰、分工明确、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一要深化科研院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二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实行课题招、投标制度,提高农业科研产出效率。三要鼓励农业科技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加强部门之间、地方之间和农民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围绕农业生产中的关键、实用技术问题,发挥各自优势,集中攻克农业技术难题,满足农业科技服务的需要。

2.4强化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应当坚持以市场需求和农民需要为导向,促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在当地的普及与推广。一要建立支持农民培训的法律法规体系,依法规范农民培训工作,并把宣传发动与经济补偿措施结合起来,吸引农民积极参加农业科技培训。二要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培训,如通过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远程教育、现场讲授示范、举办技术讲座、专业培训、函授和农民夜校等,把科学技术送到干家万户,传授到田间地头,培养一支有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三要积极引导农村逐步实行农业专业化分工协作,在此基础上对农民进行针对性的专业技术培训,条件成熟时对农民实施“绿色资格证书”制度,推动农村急需的农业技术骨干和带头人的培养。

2.5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农业科技推广培训筹资渠道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渠道农业科技推广培训投融资体系。一要强化国家拨款的主渠道,增加农业科技推广投资总量,改善投资结构。二要完善间接融资体制,设立科技推广培训基金。鼓励民间、私人投资到科技推广事业,使之逐渐成为继政府拨款之后的重要资金来源。三要鼓励农业科技推广培训部门兴办经济实体,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四要鼓励金融部门加大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积极支持农业技术培训项目。

3参考文献

农业科技存在的问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业科技 科技创新 协同创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力量。亚当·斯密曾经指出:国家的富裕在于社会分工,而分工之所以会推动经济增长,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有助于某些机械的发明,而这些发明将减少生产中劳动的投入,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1]在马克思看来,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法的变革在人类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2]同样,科学技术对农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根本出路在科技。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党和政府都十分重视农业科技创新问题,许多文件和政策都强调要依靠科学技术创新推动农业发展。更重要的是,我国政府把农业科技创新作为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旋律。然而众所周知的是,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还很弱,远远满足不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农业科技创新的强大需求。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研究农业科技创新问题并寻求解决之道,意义重大。

1.当前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

1.1农业科技创新是实现粮食持续稳定增产的根本途径。实现农业稳定发展、持续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是今后农业发展的长期任务。我国人口基数大,社会对粮食和农产品数量的刚性需求庞大,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只能靠中国人自己解决。同时,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人们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尽管到2012年我国农业已经实现“九连增”,但是我国农业发展主要仅靠的是农业水土资源的大量消耗和农药化肥的高强度使用。可以预期,未来我国农业依靠这种方式来实现增产增效必将难以为继。今后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根本出路在于农业科技创新。

1.2农业科技创新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强大动力。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关键在科技。当前我国农业仍然是以小规模生产和松散型合作经营为主,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提升,但农产品科技含量普遍偏低,这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我国农业目前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过渡期。因此,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必须依靠科技创新,通过科技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以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目的。

1.3农业科技创新是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新世纪以来,全球气候变化剧烈,灾害频发。近些年我国自然灾害也呈高发态势,加上我国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我国的水土流失、草场退化、农田污染等生态环境急速恶化。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保障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是当务之急。解决这一难题,只有通过科学技术创新,通过科技创新对土壤、肥料、水分、光热资源等提供高效利用技术、耕地保护与替代技术、精确施用技术、重大农业生物灾害防控技术、生态农业与环境工程技术等,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村农业可持续生态体系。

2.农业科技创新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对创新存在思想认识偏差。我国现在正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民族,科技创新在目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然而,人们对创新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人们往往认为科技创新是一种很神圣的、高不可攀的事情,认为科技创新只是科学家的事情,与自己没有关系,实则不然。从科技创新成果对经济社会的作用看,创新可以分为重大创新和一般创新。重大创新是对旧事物的破坏与颠覆,是新事物的创生,具有革命性,因此创新难度极高。一般创新是对旧事物的边际改善,具有改良性,创新难度相对低一些。所以,重大创新很难发生,一般创新更容易出现。从科技创新的实践来看,绝大多数创新都是一般创新,而重大创新,特别是那种能够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创新,是非常少的。所以,重大科学技术创新是一种“偶然”事件,而一般创新才是技术创新的常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技术创新并不仅仅是科学家的事情,人人都具有创新的可能性。

2.2人员的创新时间急剧减少。农业作为公益性、基础性的产业,本来应该得到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但众所周知的是,一直以来,政府对农业的科研投入就偏低,农业科技创新投入没有在公共财政支出中得到应有体现。财政基本支出严重不足,保障不了农业科研人员研究和机构运转费用支出,项目稳定性支持比例也过低,科研人员忙于“揽活”。另外,项目主持人在申请课题、应付各类检查等方面,花费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据相关调查,近20年来,骨干科研人员直接从事科研的时间比以前减少了23%。我国科研人才疲于争项目、揽活干,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处于“创收大于创新”的尴尬境地。

2.3研管理机制不完善。目前,我国涉农科技职能部门,中央层面有农业部、林业部、财政部、水利部、全国供销总社、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教育部、商务部、民政部、环境保护部、国家粮食总局、中国气象局等十余个,在省区市也有各类农业科研机构,这种情况导致我国农业科技管理体制机制不畅。一是国家部委、科研单位、项目实施组织(课题组)之间分工不明确。国家部委对科研项目进行过程性的具体管理,取代了科研单位、课题组的管理责任;科研单位对项目不能有效发挥其指导、监督和管理作用。二是科研项目多头管理,导致课题重复,资源浪费。农业研究课题来自多部委,缺乏统一协调,课题重复现象时有发生。有的课题组同时承担多个相关类似的课题,出现“一果多用”的现象。三是“节点式”经费管理不适应农业科研要求。财务部门没有考虑农业科研工作特点,而是按照工程技术经费的管理方式对农业科研进行“节点式”管理,结果经常出现经费拨付不及时,农业科研项目很难按照国家财政经费预算制度执行,或是经常出现年末“突击花钱”的现象。

2.4技研发缺乏“协同创新”平台。目前我国农业科研实行以课题制为主的管理方式,课题组多为“小团队”、“小作坊”,缺乏协同创新组织与平台,这不利于产生重大科研成果。科研团队内部,多数成员没有真正参与科研活动,研究任务实际上落在课题负责人一人肩上,科研多是单打独斗,难以发挥团队成员的协作效应,这种现象特别突出。这种以课题制为主的管理模式导致科研资源和力量分散,难以形成跨专业、综合性的协同创新团队与平台,引致科研效率偏低。

4.农业科技创新的相应对策

4.1想认识,树立“创新就是改变”的新理念。对于技术创新,必须提高对它的认识与理解,才能推进我国技术创新步伐。根据前文对创新的分析,可以认为,创新就是改变。因此,普通人也可以创新,当然也是科学技术创新的主体。因为从根本上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3]基于此,一是要加强宣传,让“创新就是改变”这一理念深入人心。二是要强化企业创新,特别是要提倡企业生产一线人员搞技术创新与发明。在注重高技术人才创新的同时,也不忽视基层人员的创新发明,这样才能使我国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4.2业科技创新投入强度。2012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农业科技具有公共性、基础性和社会性,因此,国家必须稳步提高农业科技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要按照农业科技的性质定位建立财政投入体系:一是人员经费要按在职人员和离退休人员分类投入,将离退休人员经费单列,中央财政予以全额保障,然后逐步向社会保障过渡;在职人员财政投入要保证其工资待遇,并且其收入不低于同地域同类行业的平均收入水平;二是全额保障农业科研机构正常运转费用,并提高农业科技稳定投入的经费比例。同时,制订鼓励私人及企业投资农业科技的政策,大力吸引民间资本与外资进入农业技术创新领域,并充分发挥税收与金融对农业科研的大力支持。只有经费保障了,科研人员才能安心从事科技研发。

4.3制机制,统筹管理经费与立项。建立农业科技管理的宏观协调与会商制度,加强农业科技管理的统筹协调力度。根据农业科研活动的特性,建立科学合理的农业科研经费预决算和使用制度。强化农业科技创新的质量管理与分类评价机制。特别是要完善国家科研课题制度:严格课题申报与结题,坚持以质取胜;在课题申请环节坚决杜绝人情关系,以课题所产生的经济或社会效益作为课题的结题依据,而不仅仅是看发了几篇文章。

4.4业科技协同创新机制建设。推进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发挥政府、大学、科研院所及企业等不同主体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协同创新作用,是时代的必然选择。一是加强中央层面科技管理部门之间、中央与地方和各部门内部不同主体之间的沟通协调,就重大政策制定、经费预算、科研立项等方面建立畅通的沟通协调机制。二是继续推进农业科研机构分类改革,打造一支稳定的农业科研基地和研究团队。三是增强涉农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创建协同创新实体平台。

4.5业科研创新人才队伍。显然,当前我国农业科技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也不尽合理,创新性人才更是匮乏。要扭转这一不利局面,必须下大力气推进农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一是着力培养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和科技创新团队,努力抓好各类创新平台建设。二是强化人才引进工作,不惜花重金吸引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高端科研人才。三是建立人才激励机制。科研人才的收入应在完善工资分配激励的基础上,突出岗位绩效激励,真正按照科研人员的贡献取酬。同时,建立强的科研奖励制度,对于真正做科研的和好的科技成果要实行重奖。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

农业科技存在的问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科技示范基地;现代农业;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0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2-0288-02

Existing Problems and Measure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monstration Bases

ZHANG Ling-hong

(Rubber Research Institute,CATAS,Danzhou Hainan 571737)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d the existing type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monstration base and its function,introduc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moder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monstration bases put forward relevant measures for improving and strengthening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monstration bases construction,in order to provide support for monder agriculture.

Key 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monstration bases;modern agriculture;problems;countermeasures

农业科研基础条件是指为了支持和促进农业科研活动的开展而配置的农业科学实验条件与基础设施,是所有农业科研创新活动的硬件保障,加强农业基础条件建设对于提高农业科研机构的产出能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1]。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是农业科研基础条件建设必不可少的部分,它的主要作用是在示范基地内采用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和清洁、高效的食品加工等技术,充分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动农民致富[1-3]。

1 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类型及功能作用

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主要有优良种苗繁育基地、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实用技术培训基地等组成。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是现代集约农业的有效组织形式、农业科技成果的展示窗口和重要的科技展示平台。在实际生产中,农民通过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作用,对先进农业技术有感性的认识,积极参与到推广和应用先进农业技术的队伍中,提高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程度,转变农业增长的方式,增加自身收入。

2 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科技含量不够高

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大多选用优良品种,主要是提高单产,不注重科技含量,且多数为单一品种,从而导致科技含量不高,示范带动作用不强,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2.2 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辐射带动作用不强

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要通过示范基地的带动作用,带动本地区统一的技术革新、良种配送、养殖指导。但由于示范基地研究的项目科技含量较低,不能做到全部适宜地区的有效推广,使之规模偏小,大多是封闭式地开展研究,各自为政现象较为普遍,甚至重复建设,缺乏较为有效的沟通与协调,致使辐射带动作用不强[4-7]。

2.3 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投入明显不足

当地政府对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支持非常有限,加之重视程度不够,并缺乏有效的宣传手段及力度,很难筹得大量的资金。资金投入不足导致技术革新跟不上、人才待遇不高,限制了农业示范园区的发展。

3 改善和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的措施

3.1 增加投入,提高示范基地科技含量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期,必须切实依靠科技进步,促进我国农业跨越式发展。科技进步有赖于大量、多渠道资金投入。要增加投入,提高示范基地科技含量,更好地发挥其科技、示范作用。

3.2 合理规划,增强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

规划是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和发展的前提和条件。合理规划能够明确发展方向,提高资金利用率,减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复投资、盲目发展等问题。合理规划要与地区经济发展融为一体。同时,通过科学论证,加大扶持,加强引导,依托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带动示范基地上规模、上档次、上效益,使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成为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科技成果的有效载体,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科技。取得良好的效果后,辐射带动农民使用先进的农业科技。

3.3 重视人才,人才与技术并进夯实示范基地的基础

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建立和发展,一要靠人才,二要靠科研基础条件的培养。因此,技术依托单位不能仅局限于1~2家,要与高等院校和农业科研单位合作,甚至挂靠到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特别是引进领先院所,邀请知名专家[3]、甚至大家和专业技术人员与示范基地开展合作交流及专业技术培训,把示范基地建设成为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科技成果展示的平台和窗口,提高示范基地的知名度。同时培养自己的技术队伍,每个基地一线常年从事专业研究的科研技术人员数量要稳定,技术要过硬。在吸纳、培养、提高科研队伍的同时,也要加大科研能力的建设与提高,促进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可持续发展。示范基地的建设要有地区特色,并逐步建立并完善自己的科研团队和科研机构,进而开发出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

3.4 加强领导,调动各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积极性

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应该以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人,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开展。在发展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过程中要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对基地发展的宏观引导,明确政府为农户服务的原则,充分调动农户的积极性。

3.5 深化培训,提高示范基地建设的科技水平

对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基层工作人员和农户要及时开展技术培训,将先进的科学技术真正落到实处,贯彻到实际生产中。只有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素质,才能保证科技示范工作的顺利开展。

3.6 龙头带动,积级探索示范基地发展道路

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具有比较广阔的发展道路,未来的基地规划和建设,都需进一步建立并逐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及农业科研单位为技术依托、人才支撑共同建设示范基地的机制,积极推进“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以及“龙头企业+高等院校(或农业科研单位)+基地+农户”的基地建设和发展新模式。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或科研单位)为依托,以示范基地为平台,以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为导向的农业新技术创新、示范推广体系,并进一步形成“企业带基地促产业”的发展格局,同时结合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和都市农业,进一步优化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多功能布局,促进区域特色、优势经济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与实践相结合的高水平农业科技创新培育机制,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较好地夯实现代农业科研基础条件。

总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要以生产优质高效的农产品,培育健康发展的农业企业,保持健康优美的生态环境为宗旨,围绕当地生态经济建设,开展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规划和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也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及农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为现代农业科研基础条件的发展提供较好的条件保障和技术支撑,同时对现代农业起到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需作为现代农业的“牵头羊”“桥头堡”进行重点建设,国家应对其加以政策倾斜和加大资金的支持力度。

4 参考文献

[1] 于辉,付静彬.基于产出能力的农业科研基础条件投资效果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2(2):134-137,151.

[2] 洪新忠.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家之友,2010(5):89-92.

[3] 苏丽云,贾慧.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农民增收——关于发展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几点思考[J].科技成果纵横,2006(6):62.

[4] 崔奇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产业化管理浅析——以内蒙古太仆寺旗为例[J].华北农学报,2005,19(s1):187-191.

[5] 朱建国,郭晨莲,胡月军.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3(1):1-4.

农业科技存在的问题范文第5篇

作者简介:高文化(1964-),男,经济师,湖南农业大学人文科技学院博士研究生。

“十二五”规划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政策将武陵山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纳入了国家扶贫开发重点范围,该区集“老、少、边、穷、西”(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四省市边界地区、贫困地区、西部大开发覆盖区)特性为一体,涉及四省市近1800万人。加快农村农业科技进步步伐对促进武陵山区转型发展、科学发展、农民脱贫致富、富民兴区有着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湘西自治州八县市是该区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代表性和广泛性。本文拟以湘西自治州古丈县为例,对武陵山区农村农业科技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进行解析,探讨该区农村农业科技发展对策。

一、武陵山区农村农业科技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2009年5―6月,由古丈县政府办、统计局、人事局、科技局组织专题调查组深入到5个乡镇40个样本村组,对该县农业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现综合如下:

(一)“先天不足”的自然条件束缚了农业科技发展

民族山区,地理条件差,耕地稻田分散,地块狭小,交通滞后,自然灾害频发,农业机械化作业难以普及,农业生产中的体力劳动不能全面替代。据统计,该县8万亩稻田共有22万多个丘块,每块稻田0.3亩左右。

(二)农业生产及农产品科技含量偏低影响农业生产综合收益

发达国家农业生产已广泛应用现代生产技术,而我国大部分地区依然是粗放型、劳动密集型传统农业。特别是民族贫困山区农民大多数都是从事劳动密集型种养业,费时费力。如茶叶是古丈特色优势产业,有一定科技含量,但该县茶农全靠全员全力满负荷劳作而获利,收益是茶农血汗钱、辛苦钱和劳务费。农民通过勤劳和科技获得的报酬与非农行业形成强烈反差。

(三)农民整体素质偏低制约了农村农业科技进步

1.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偏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调查显示,我国具备科学素养的农村居民仅占0.4%,比城市居民的3.1%低了2.7个百分点。同时民族山区农民素质与发达地区差距悬殊,根据本次对该县5个乡镇40个村民小组1 464个农村劳动力的抽样调查,文盲占7.7%、小学学历的占31.1%、初中43.6%、高中15.6%、中专1.7%、大专以上0.3%。

由于科学文化素质偏低,影响了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的数量与质量。据本次调查,5个乡镇40个村组1 464个劳动力,参加岗位培训仅占33.3%,其中掌握茶叶生产技术的占16.8%、养殖5.7%、运输4.4%、柑桔5.1%、木工2.3%、其他占8.3%。

2.农村劳动力健康素质每况愈下。由于高寒山区自然条件差、生产生活劳动强度大,风湿等地方病发病率高,再加上收入水平不高和医疗卫生条件滞后,农民看不起病和因病返贫的现象时有发生。据有关资料显示[1]:1998年―2002年农村人均卫生费用仅占全国人均费用的60%,不到城市人口的37%,2003年中国农民身体素质指数仅为0.37。自2007年古丈县实行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以来,农民看病难问题才有所缓解,2006年全县住院发病率为2.3%,2008年农民住院发病率为6.7%,老人小孩健康状况有所改观。

3.知识型农村劳动力后继乏人。目前,武陵山区农村劳动力中,青壮年且文化层次相对较高的常年在外务工,除少数村组干部、专业户、经纪人之外,在家从事劳动生产的劳动力素质较为低下。据湘西自治州2008年末统计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报,全州外出务工51.8万人,占全州劳动力总数128.9万人的40.4%,近几年来,全州劳务输出一直在50万左右。在家留守的老人、儿童、学生及伤残病人成为农村常住人口,其整体科学文化素质明显下降,且农村中小学生辍学外出务工现象时有发生,有一定知识和技能常住农村的劳动力处于下滑之势。

(四)农业科技投入长期“欠账”

县乡两级政府财力十分有限,基本上是“吃饭财政”,面临着民生诸多方面支出压力,地方财政难以突出对农业科技发展投入,主要是依靠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州、县两级农业科技投入差不多都是农技人员人头经费,科研专项、推广工作等经费有名无实。

(五)农业科技人才资源“短缺”

1.农业科技队伍人员严重不足。从古丈县农业、林业、畜牧、水利、种子、农机等6个涉农部门来看[2],共有涉农技术人员157人,占全县乡村人口12.2万的1‰,其中高级职称4人,中级49人,初级104人,乡镇技术服务站所64个,村级农业协会或合作社18个,农业科技示范户105个,农民技术人员253人,占全县乡村人口12.2万的2‰。

2.结构不合理。涉农专业技术人员65%以上集中在县直涉农部门二级事业单位,乡镇仅占35%,一线技术人员少,且年龄结构偏大,乡镇农技人员80%以上都上了40岁,知识结构趋于老化,高级职称仅占2.5%,中级占31.2%。

武陵山区农村农业科技发展滞后成因主要有:

(一)农村基础教育和农民终身教育保障制度不健全

首先,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偏低。根据对古丈县5个乡镇40个村组1464个劳动力的抽样调查,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48年。然而,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是与致富能力呈正相关关系的。如在本次调查中我们了解到,种养大户文化素质普遍高于劳动力平均水平,茶叶专业户受教育年限为7.51年,烟叶专业户7.88年,养羊户专业户7.75年,运输专业户7.65年。另外,文化素质高低与收入水平高低也是呈正相关的。高中文化的农户2008年人均收入达2 351元,初中文化2 141元,小学文化2 000元。

其次,农民终身教育尚未制度化。农民培训“缺失”影响了农民脱贫致富。据调查,古丈县2000年以前对农村劳动力培训均在10%以下,2005年以来也仅达到15%以上。

(二)农业科技投入缺乏保障

科技投入,尤其是科技三项经费投入国家有明文规定:“国家财政用于科学技术经费的增长幅度,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以及“科技三项经费占上年财政总支出的1%”。但在县级财政中,由于刚性支出太多,难以落实到位。从理论上来讲,农业科技与农村教育同样重要,都具有“基础性”和“公共性”,都属“三农”问题中应优先重点解决的问题,都要以财政投入为主体。只有农业科技进步投入有了保障,才能促进“三农”发展。目前政府对于农业科技投入显得“杯水车薪”,需要构建多元化投入体系方能促进农业科技生产力转化。

(三)农村农业科技队伍建设滞后

1.农村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主体不突出。农村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主体是县乡两级,县级推广组织作为主体,有利于技术、资源、人力等得到有效整合,而乡镇推广组织则是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最关键环节。目前部分乡镇农技站“四不像”―― 不像行政、事业单位,也不像企业和个体户。还有不少农技站成了“养老院”、“福利院”。

2.乡镇农业科技人员服务能力弱化。一方面,农业科技人员工作条件差,福利待遇不到位,经费难保障,再加上子女上学就业等影响农技人员工作热情和责任心,影响新成果、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等在农村广泛推广。另一方面,县乡农技人员整体形象“淡化”。常言道“有为才有位”,农技人员只有强化指导服务,才会有良好形象。

二、武陵山区农村农业科技发展对策建议

(一)加强农业科技发展的行政管理和法制建设

2007年中央1号文件强调指出:“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平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农业科技发展是一个线长面广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一方面,要加强对农业科技发展的行政领导,制定规划纲要,分年实施,并将其纳入政府为民办实事和绩效考核,形成政府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局面。另一方面,要从法规政策及制度入手,完善以《农业推广法》为主体的农业科技发展法规体系,确保农民依法享受农业科技发展成果,从而使农业科技发展工作步入法制化轨道。

(二)科学构建农村农业科学技术服务体系

1.制定出台农业科技人员从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优惠政策。允许农业科技人员以资金、技术等形式参股与专业户、龙头企业联手联合发展产业,共担风险、共享利益,充分调动农民、企业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积极创建科技人员与农民双向认同的科技综合服务一体化模式。运用激励机制提倡实行有偿服务和无偿奉献相结合,对一定区域内农业推广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整合,将示范、培训、咨询、合作、生产资料供应、信息服务、产品储藏、加工销售等工作职责目标任务化,实行绩效考核,让农民对农业科技人员的评价有话语权,从而激发农业科技人员在科技推广应用中的主观能动性,让农民真正学会使用实用技术,增加农业生产收益。

3.建立公益性为主体的多元推广服务体系。立足农村农业主导产品、主推技术、主要设施及主题培训[3],多元推广组织联动聚结农村农业推广服务网络,推行科技人员直接到户到场,良种良法直接到田到片,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到时,机械设施直接到村到产业的责任机制,提高科技入户率和覆盖率。

(三)围绕提高农民素质建立农民终身教育体系

1.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正如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所强调的,“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农村基础教育事关农民思想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农业科技的可持续发展,农民素质提高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基础性工作,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多方位入手统筹推进农民素质教育。农民继续教育事关农民科技素质和技能提高,是农村义务教育的必要补充。如湘西“退人还山”计划中推行“9+2”教育模式(即9年义务教育+2年职业教育或培训),使农民获得了专业技能和科技知识,加大了扶智力度。

2.注重职业技能培训。首先,要积极探索“政府引导、产业主导、项目培训、农民自愿”的农民培训机制。第二,要围绕本土特色进行主推技术及品种的现场培训,如古丈县就要围绕茶叶产业进行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设施的系列专题培训,让茶农全面系统掌握茶叶生产加工技术。第三,要围绕剩余劳动力转岗就业创业培训。针对今后所选择从事的职业,通过“阳光工程”等进行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训,如建筑、装修、汽修、木工、电工、焊工、家政服务、市场营销等技能培训。

3.积极探索 “农民科技致富”激励机制。一方面,引导和培养农村有一技之长的乡土人才积极参与农业科技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让其率先在参与中受益,成为农村科技致富领头雁,发挥“标杆”效应。另一方面,加强农民科技培训中心、农民夜校及农业广播学校、农民科技书屋及农民科技广播电视专栏等载体和阵地建设。针对一定区域农民产业群体进行“菜单式”培训,农民需要或缺乏什么技术就培训什么技术,不断强化农民科技意识。

4.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教育善于“抓小”。农业科技可持续发展需要人力人才支持,培养新一代新型农民要从“娃娃”抓起,要在农村基础教育中全面强化素质教育,淡化应试教育,真正让农村中小学生从小了解“三农”,热爱“三农”,对“三农”工作充满希望。

(四)全方位纵深拓展“科技示范”工程

政府要组织涉农技术部门和农业技术人员按产业、品种等分类进行科技示范,办点做样、现身说法。将一些农户培养成为乡土人才、致富能手和专业大户,要通过科技专业大户示范带动,让更多农民成为科技户,逐步发展成为专业村或专业乡。另一方面,围绕“一县一品”的特色产业或支柱产业,引进科研院校和国家、省级龙头企业参与,创建具有一定规模的“科技示范基地或园区”,凸现农村农业科技推广的辐射效应。再者,要将事关农民生产生活的“公益性”和“基础性”新技术新产品纳入农业科技推广范畴。通过试点试验,让更多的新技术、新产品、新设施造福农村千家万户。如农村沼气、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风能互补照明等技术产品。

(五)依托农民专业协会和合作社推广应用科技成果

农民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是农业科技、市场、服务、管理等信息交流反馈的枢纽和平台,是农民自发组织进行专业技术和生产经营合作的经济共同体,是农业科技推广生力军和急先锋。要通过优惠政策、信息服务、资金扶持、行业管理来促其科学发展,积极探索农业基层服务组织与专业协会“二位一体”有效方式,确保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与农业产业化升级有效对接或链接。

(六)借力借智壮大农村农业科技队伍

1.将科技特派员选派工作作为制度坚持下来。湖南省自2005年以来在湘西州选派科技特派员。古丈县到2008年底,共选派49名省州县三级科技特派员。几年来共举办科技培训426次,培训人数29 760人次,分发培训资料31 760份,推广新技术32项,引进新品种29个,建立示范基地33个,创建专业协会8个,组建经济利益共同体7个,并形成了科技推广新模式,即以科技特派员派驻乡镇为中心,广泛连接周边农户的农业科技推广传播机制和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充分发挥其技术专长和信息人脉资源,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让农民或农技人员直接受益。选派科技特派员工作是一项对农民进行科技扶贫和科技推广行之有效的扶贫方式,需从选派机制、职责、待遇、权益及管理协调等方面进行完善,武陵山区作为集中连片扶贫开发区应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

2.广泛借智增强农村农业科技服务推广能力。要立足“不为所有,但求所用”,主动与科研院校、老年科协等组织进行结对帮扶,借助“科技下乡”、“博士服务团”等活动,充分发挥科技人力资源团队优势,借智扶智,借力发力为本土农业提供技术服务和支撑。古丈县与湖南农业大学建立校县合作关系以来,湖南农业大学为古丈茶叶产业化建设及水产养殖等提供了多项无偿服务和支持,培养了一大批农业技术人才,为该县农业科技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近年来,湘西州开展州校、县校科技合作,与省内外10余所高校联姻结盟,优势互补,解决了产业发展中许多难题,尤其是农村农业实现了“多赢”。

3.建立健全农业科技人才激励机制。从生活待遇入手,逐步改善基层生活工作条件,用事业、感情和待遇稳心留人。另一方面,要健全科技创新推广激励机制,设立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科普、推广等奖项,对有突出贡献的优秀科技人员进行重奖,对长期坚持在生产一线和乡镇站所的农业科技人员从政治和经济待遇上进行照顾倾斜。

4.注重乡土人才和农民技术人员队伍培养。乡土人才和农民技术人员是农业科技队伍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乡村基层干部、农民企业家、专业户、能工巧匠、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是我们培养乡土科技人员的首选,让其安心在农村履行科技指导、管理和科技致富的多重责任。此外,要在农村经常开展“创业明星”、“工艺大师”、“领富致富能手”评选活动,适当放宽农民技术职称评定条件,不断激发农民进行技术创新和推广的热情和活力,营造崇尚科学、尊重能力的良好氛围。

(七)夯实农村农业科技多元快速增长投入机制

首先,地方财政将科技三项等专项资金打足打实,确保专款专用。其二,省州县三级政府要将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经费单列纳入财政预算,确保县乡两级农业推广工作正常开展,尽可能将农业科技项目资金纳入到农业开发、以工代赈、退耕还林等支农惠农专项资金计划中进行安排。其三,要拓展农业科技发展的投资主体和融资渠道,逐步形成政府、企业、金融、社会及农民的多元化投资格局。其四,通过转移支付或国债加大对改善县乡农技推广服务站所基础设施投入。其五,加强农技人员技术培训和知识更新。其六,要建立农民终身教育长效经费保障机制,对参加职业教育的农村中学生要从学费、生活费等方面给予优惠和减免,农民专业技能培训可通过“培训券”、“培训卡”等进行财政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