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交媒体管理

社交媒体管理范文精选

社交媒体管理

社交媒体管理范文第1篇

1多媒体教室建设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国内各高等院校高度重视现代化教育的发展,不断加大多媒体教室数量的建设,以满足高等院校的基础课程的多媒体教学需求,然而,大多数高等院校在多媒体教室的规划建设中忽视了特殊课程的多媒体教学需求,未规划建设有特色多媒体教室,造成了特殊课程的现代化教育的缺失,例如我校经过多年的现代化教育发展,使得各校区的多媒体教室建设数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3个校区的多媒体教室的建设数量已基本满足了基础课程的多媒体教学需求,为了保障3个校区现代化教育的有序发展,满足特殊课程的多媒体教学需求,必须规划建设特色多媒体教室。

1.1高配置多媒体教室

近年来某校对早前建设的多媒体教室设备进行了更新换代,设备性能同新建的多媒体教室设备,从而有效提高了全校多媒体教室设备运行性能,保障了基础课程和部分专业课程教学课件的运行需求,然而对设备运行环境要求高的特殊专业课程,目前的多媒体教室设备配置无法满足教学需求,如:(1)机械设计专业软件UG、PROE、Catia、SolidWorks等;(2)建筑设计专业三维软件APM等;(3)游戏设计专业软件;(4)美术绘画赏析;(5)音乐欣赏;(6)摄影作品展示等。由于我校是国家211工程建设的重点大学,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学校,所开设的特色课程较多,对计算机的配置、投影仪的清晰度、视频展示台的性能和音响效果均有特殊的要求,为了满足特殊专业课程多媒体教学的需求,提高专业课程的多媒体教学效果,必须提高多媒体教室计算机的配置、投影仪的清晰度、视频展示台的性能、音响效果。加大特色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国内各高校尤其是211工程建设的重点大学,应将特色多媒体教室做为建设和改建重点,规划建设一定数量的特色高配置多媒体教室。

1.2网络多媒体教室

随着我国高等院校信息化的发展与建设,校区的各教学楼多媒体教室基本实现了无线网络TYUT_IPv6_WLAN和有线网络的覆盖,网络的建设发展为多媒体教室提供了信息化教学环境,教师在多媒体教室结合网络能够呈现形式多样的教学内容,尤其对特殊专业课程的教育,网络的建设尤为重要。为适应教育部“质量工程”对高校教育教学信息化提出的要求,进一步深化高等院校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增加教师在教书育人上的投入,推进研究性教学,故应规划建设网络教学平台,配合课堂教学,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精心打造一个让师生教与学互动的数字化交流平台。网络教学平台针对各学校教学教务信息化的特点,在已有教务管理系统基础上直接构建“一体化数字化教学支撑环境”。数字化教学支撑环境包含专业与课程建设平台、通用网络教学平台、研究型网络教学平台、精品课程建设与评审平台。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可以拓展多媒体教室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提升多媒体教室网络化教学环境,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推动教学内容和方式改革,提高特殊专业课程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1.3智慧多媒体教室

根据学校多媒体教室分布在各校区的不同的教学点,且教学设备型号各异,操作繁琐,对教师要求高,课堂设备故障率高,管理人员工作强度大,技术人员无法直接快速了解故障情况,使得课堂多媒体教学设备故障得不到及时处理,这些都严重影响到了学校的现代化教学质量。如何集中管理好学校的多个校区的多媒体教室,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难题。近年来随着物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现代化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了实现更加优化的教学环境和效果,使学校的现代化教学管理水平更上一个台阶,我们需要研究规划下一步多媒体教室的重点建设工作,规划建设智慧多媒体教室系统,以实现学校远距离多个校区的多媒体教室的智能化控制、远程管理、远程维护以及远距离的安全防护,从而进一步提升学校多媒体教学的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水平。

2多媒体教室管理

为了科学管理好高等院校多媒体教室,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功效,更好地服务于学校多媒体教学,教育信息化必须要有人力的保证,方能把信息化建设引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促进教育信息化持续快速的发展,建设好我校教育信息化人力资源,提高多媒体教室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2.1多媒体技术队伍建设

第一,要形成相应的信息化理论研究队伍,对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总结、研究、探索,为高等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理论上的支撑和指导。第二,要形成相应的信息化技术运维队伍,以保证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第三,要形成相应的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信息化管理队伍,提高多媒体教室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国内大多数高等院校的多媒体教室分布不同的教学点,每个教学点都有相距有一定的距离。随着未来各校多媒体教室建设数量的增加和多媒体设备使用年限的延长,多媒体设备故障率的也将攀升,现有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严重不足。各校区教学点分散,技术人员少,这些都给管理维护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此必须做好多媒体技术管理人力资源的建设规划,以确保各高等院校未来多媒体教学工作的有序发展。

2.2多媒体教室的现代化管理

目前,国内各高校的多媒体教室大多分布在多个校区的多个教学点,存在着众多品牌、不同型号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在设备故障统计、设备信息管理、系统维护等工作中需采用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为此设计开发使用《高等院校校园多媒体信息管理系统》软件,进一步提高多媒体教室的现代化管理水平,保障多媒体设备运行的正常率,规范管理手段,提升工作效率,从而全方位保障多媒体教学工作。

3结语

社交媒体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社交媒体;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一、引言

当前,社交媒体的高速发展极大冲击了传统的教育模式,比如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这种新型平台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即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果敢地应对这些冲击,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交媒体中,转变高校思想政治的教育观念,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在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继续发挥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信息社会中,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深远。通过社交媒体研究高校学生的思想和道德培育,从教育者、教育方法和教育载体等方面尝试研究基于社交网络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为丰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提供有益的探索。

二、社交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社交媒体有其强大的信息共享功能,在切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求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因此,社交媒体中的丰富信息为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此外,社交媒体所具有的高传播速度,低成本、广大的受众面和高使用效率优势也受到了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重视,有利于扩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覆盖面。

(2)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社交媒体的开放性,便捷性和互动性有助于拉近教育工作者和高校学生的距离,便于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教育工作者通过浏览、整理、分析高校学生在社交媒体上的状态及时掌握高校学生的情感问题,学习生活问题,从而依此制定相关的教育方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3)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社交媒体传播速度快,操作便捷,以及多样化的传播方式均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4)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手段

社交媒体的出现和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方式,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相对传统教育方式,社交媒体由现实向虚拟延伸,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趋于完整,形成一个虚实结合的立体教育体系。社交媒体并不是传统“灌输式”的教育方式,而是喜欢示范、启发等疏导的方式。

2.消极影响

社交媒体在带来各种好处的同时,也给传统的教育理念,教育队伍、教育方式和教育引导带来了问题与挑战。

(1)冲击了教育理念

社交媒体的出现唤醒了高校学生的主体意识,他们渴望平等。同时现代教育职能的完善,使得教师的角色必然需要改变,不再扮演着过分权威的角色,而是要树立“开放创新”、“人性化”、“服务”和“平等”的意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却由于自古以来的优越性难以适应角色的转变

(2)教师队伍受到挑战

由于,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不少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对社交媒体所带来的新问题、新挑战缺乏紧迫性和足够的认识,所以这部分教育者主观适应社交媒体的能动性较弱。在社交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信息化水准和年龄结构问题也不小,缺乏专业技术人才。

(3)教育方式受到影响

在信息时代,人们的价值不再单一趋向多元化。社交媒体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用户交流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形式和内容较为自由的社交媒体深受高校学生的喜爱,也符合高校学生追求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需求。因此,随着社交媒体在高校的普及,主流教育的集中性必将打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育效果也将消弱,甚至社会主流舆论导向也将受到干扰。

(4)教育引导难度加大

由于社交网络的开放性和多远化,大量涌现各类良莠不齐的信息,不能有效进行拦截信息监管,将影响高校学生的理性判断能力,容易导致高校学生的价值认知偏差,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三、社交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构建

面对社交媒体带来的巨大冲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曲高和寡也不能畏缩不前,必须大胆走出开辟新阵地。

1.建立和完善工作机制

高校应把社交媒体融入到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提高社交媒体对大学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增强责任感,建立和完善相关机制。在关注社交媒体的前提下开展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加强组织领导;其次,做好科学规划;第三,建立制度保障。

2.转变教育主体角色观念

(1)要扮演好导师的角色

教育者在社交媒体中要从“灌输者”变为“引导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主动融入大学生社交网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主动使用社交媒体,积极主动的与学生开展社交网络互动,与学生成为“好友”更是“益友”,融洽师生关系。

(2)要成为信息传播的“把关者”

社交媒体中每个人都可以信息,但信息中经常出现一些虚假的求助信息,甚至诈骗信息,如果监管不及时,就会让辨别能力不强的大学生受到侵害,因此需要教育工作者来对信息进行把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要自我提升应用能力;其次要经常访问学生,同时,要注意方法形式,把握好“度”。

3.建立教师教育培训体系

要想对社交媒体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成果,需要建立面向社交媒体的教职员工教育培训体系,经过培训与实践,成为一支高效、专业的团队。社交媒体中信息是最重要的,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快速获取、整理信息并加以分析的能力,所以必须掌握相当的技术,还要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素养,提高社会责任感。

4.充分发挥社交媒体的教育功能

(1)开通学校官方微博,有助于拉近与大学生的沟通距离

如今,高校学生的主要交流媒介是社交媒体。高校通过在社交媒体上开通学校官方微博来展示学校的形象,同时学校信息及时共享并且公开透明,更好的拉近学校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学校开通微博之后会使管理者与学生形成良性互动,利于学校管理者开展工作,并在危机发生时,能第一时间在官方微博上正面回应,正确引导舆论导向,赢得大学生的信任。

(2)积极扶植并发展学生社团的社交媒体

学生社团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结合自身特长,以自愿为原则,自发组织成立的学生群体组织,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为重要的载体之一。目前,高校的很多学生社团都开通了自己的社交网络,组织开展线上和线下活动,组织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学生社团育人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

(3)搭建平等沟通的班级社交媒体

班级是学校管理和服务面对的最基层组织,也是集中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基本对象。通过构建班级社交媒体,可以为同学提供一个全新的在线学习交流的平台,有利于充分调动班级成员的民主参与意识和积极性,互相交流经验,帮忙解决问题,有助于解决师生之间沟通不畅的困境,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

(4)发挥媒体榜样的引领作用

高校社交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用好榜样教育作用。高校学生的言行举止容易受到周围人或事的影响,所以要有意识地在大学生中培养一批有感召力、有舆论影响力的骨干力量,并团结已有大学生“意见领袖”,加强对社交媒体信息舆论的引导,主动疏导大学生与校方之间隔阂和对立等负面情绪,并在关键时刻能够化解学校遇到的危机,有利于维护学校安全与稳定。

5.鼓励和引导学生使用社交网络

社交媒体能一定程度的有效提高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缓解部分学生自我封闭情形,对于新时代高校学生开拓视野和构建完善人格有一定的帮助。由于,高校中提供了对于学生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的平台较少,而作为虚拟平台—模拟现实生活交际的社交媒体无限宽阔,可以适度鼓励和引导大学生使用社交媒体,教育成本合理并体现一定的时效性。

四、结论

当代的高校学生个性突出并且喜欢自我表现,因而传统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不再适合。社交媒体所具有的开放性和多元化深受高校学生的喜欢,也能提供一个可以展示学生自我能力的舞台,尽管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并造成了影响,但不可否认,这是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到利用社交网络开展工作的重要性,支持并主动带头使用社交网络,主动保持与大学生的联系,倾听学生们的心声,融解他们的疑虑和困惑。

作者:高园园 丛宁 单位:徐州医学院

参考文献:

[1]季海菊.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社交媒体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社交媒体;高校体育教育;变革路径

1社交媒体及其传播特征

社交媒体(SocialMedia)是一个随着媒介技术发展而提出的概念,最早出现是在2007年。目前,社交媒体没有统一概念,通过学界对社交媒体的多种版本定义,本文认为社交媒体是一种允许人们原创、分享、评论信息内容的网站技术和工具平台。现阶段其主要的表现形式有:Facebook、Twitter、Youtube、QQ、微信、微博、博客、播客、人人网、陌陌、时光谱、SNS、论坛等社交网站和即时通讯载体。相对传统媒体来说,社交媒体有独有的传播特征:①无缝隙融合虚拟时空和现实时空[1]。②去中心化趋势明显,创造和消费活动融合传播[2]。

2社交媒体对高校体育教育变革的影响

2.1传统的高校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体育教育内容相对浅显,运动技能提升效果不明显。由于高校体育教育考虑到学生整体身体素质,设置课程主要是基础入门为主,故课程时间往往较短,合班上课多,内容难以深入,学生一般不会重复选修一门体育课,这些客观因素导致高校体育教育难以兼顾深度和广度。第二,体育教育手段较为单一,自主学习方式缺乏多样性。高校体育教育传统教学手段较为单一,一般是实行“老师教”和“学生学”的传统方式,学生依赖于老师。同时,由于学生自主学习受限于体育技能的学习规律,大学生难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实现自主学习和创新。

2.2社交媒体对高校体育教育的积极影响

第一,丰富大学生对体育教育内容的视野。目前,大学生日常接触的主要媒体形态是社交媒体,他们通过各种形态的社交媒体,接触到许多“高、新、奇”的体育运动项目,比如瑜伽、肚皮舞、跑酷、平板撑、轮滑和登山等新型的体育项目类型,丰富了大学生对体育教育内容的认知范畴。第二,拓展大学生的学习空间。传统的体育教育的空间一般是在田径运动场和体育馆。而社交媒体涵盖的广泛网络学习资源,无疑大大拓展了大学生的学习空间。大学生可结合自己的兴趣,利用社交媒体查阅各种相关教学视频,达到反复学习和完善技能的目的。第三,颠覆传统体育教育方式。在社交媒体中,每一个受众即每一个用户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生产者,他们之间是一种双向性的信息传播模式,颠覆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和重视书本知识传授为重点的教学模式。师生通过社交媒体的平台,不再拘泥教学角色和位置,双方之间可以开展深入交流,丰富了教学形式和内容,实现了“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交流。

2.3社交媒体对高校体育教育的消极影响

第一,社交媒体弱化了体育教育的真实性。体育教育强调师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手把手传授的真实教学情境,教学老师可以按照学生的行为特征和学习效果来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学生较为零距离地和全方位地观察以及模仿教师的肢体动作。社交媒体虽然具有学习平台多样化和学习内容丰富性等优势,但是不能为大学生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师生之间亲身互动难以实现。第二,社交媒体忽略了体育教育的规律性。传统教学中,体育教育遵循着一定的学习规律,体育教师根据自我掌握的体育教育理论,遵循体育教育的技能形成规律,分阶段、分步骤地实施教学活动,促使大学生开展合理科学的运动技能。作为社交媒体上承载的教学资料,虽然可以教会大学生基本技能,但是无法帮助大学生把握和控制学习的过程和效果。

3高校体育教育的变革路径

(1)社会层面:

营造健康文明的社交网络环境传播体育教育文化内涵。社交媒体是一种全社会覆盖的具有亲和力的文化传播媒介,它具有双向互动和平等开放等媒体优势,因此受到高校广大学生的认可和运用。但是对于思想尚未完全定型的大学生来说,对社交媒体中展现的体育教育项目缺乏理性思考,有时甚至接受了不健康的体育教育视频材料而误入歧途。这就需要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的优势,建设良好的社交网络环境,为大学生对体育教育的正确认知提供条件。一是政府部门要大力发展社交媒体相关网络技术,提高网络安全防护功能,防止网络病毒和不健康产品的入侵,进一步净化网络环境;二是制定社交媒体使用文明制度。社会要制定出社交媒体文明使用的规章制度,以此促使网络社会秩序和个体网络自由能协调发展。

(2)高校层面:

搭建弘扬体育教育精神内涵的校园公共社交媒体。高校是开展大学生体育教育的主体。作为高校,应该充分运用社交媒体的传播优势,搭建弘扬体育教育精神内涵的校园公共社交媒体,根据体育教育类型进行分类规整,以大学生所广泛接受的生动活泼语言来推进校园公共社交媒体的建设,引领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教育文化理念。一方面是建立宣传高校体育教育的微信公众号等公众平台。另一方面是高校要组建专门的技术人员和宣传策划人员保证公众平台的良好运营,组建专门的公众平台管理团队,科学准确和巧妙灵活地表现体育教育文化,使大学生在接受公众平台传递的信息时领会体育教育的精髓;另外,需嫁接社交媒体和校园传统媒体。

(3)教师层面:

顺应社交媒体发展态势,利用社交媒体开展教学教育工作。社交媒体的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潮流,它成为了一种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高校教师是高校体育教育的主体传播者,要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开展教学教育工作。一是高校教师要提高体育教育的理论素养,熟知社交媒体的优势、传播特点和使用规律,能够熟练且灵活地使用社交网络平台开展对大学生的体育教育活动;二是高校教师要深入到学生广泛使用和熟悉的社交媒体网络环境中,充分发挥社交平台交互性较强的优势,倾听学生发自内心的心声,收集学生的相关意见,创新高校体育教育方法和手段,引导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践行高校体育教育理念和本质。

(4)学生层面:

培养自我驾驭社交媒体的媒介素养。一是要设置相关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尊重人的主体性价值,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激发学生的能动意识,让大学生主动学习如何运用社交媒体进行体育教育,加强体育锻炼;二是融合社交媒体和校园媒体创造体育教育的良好实践环境。高校应充分融合社交媒体和校园媒体,鼓励学生通过这些媒介形态积极参与体育教育之中,提高他们信息传播和公共参与的能力。

参考文献:

社交媒体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社交传播;爆款新闻;传播机制

“爆款”原指销量突出的服装款式。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尤其是社交媒体平台的异军突起,“爆款”一词被广泛运用于各行各业。传媒领域,伴随媒体融合发展,各级机构媒体在媒体融合探索中生产了一大批爆款产品。在社交化传播的大背景下,新闻爆款产品的传播过程,是对新闻事件进行多层面解读、多形式表达、多渠道传播的整合传播过程,是传播主体通过积极的策略汇聚各种社交媒体优势,让传播效果最大化的过程。本文将从爆款新闻产生的社交媒体环境、社交传播特点、社交传播路径等几方面进行探究,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信息传播社交化背景下的新闻传播特点。

一、爆款新闻形成的社交媒体环境

社交媒体,是指以用户关系为基础,进行内容生产与交换的网络平台。当下对爆款新闻进行传播的社交媒体,主要包括即时通信工具、视频社交平台、社群社交媒体以及综合社交媒体,它们共同形成了社交传播的媒体环境。这些社交媒体通过用户群体的相互渗透,以及内容的相互借势,形成了爆款新闻的传播体系。了解不同社交媒体的传播特征,是把握社交传播的基本前提和要求。微信,是目前大众使用频率最高的即时通信工具。作为社交媒体,它是一种熟人社交,是人际传播在网络上的体现。微信朋友圈传播的本质是病毒式传播,通过人际交往的“六度空间”理论,显示传播的“裂变”效应。在朋友圈进行交流,用户的话语权相对平等,由于其在主观上更加关注情感连接,因而在观点表达上更倾向于求同。熟人社交让用户在使用微信时,更在意自我呈现和印象管理。也正因如此,微信中的信息更具可信度,更容易获得用户的心理认可。微博,是一种以内容为纽带的综合社交媒体,其传播结构是“个人中心”+“内容关联”,是基于社交关系进行信息传播的公开平台。微博的信息传播过程是蒲公英式的扩散过程。话题在微博上后,会有积累期,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意见领袖的参与和号召,围绕这个话题形成多种信息与意见交流。当这个话题的转发量积累到一定的临界点,信息传播就会出现爆炸式增长。目前,微博是大多数突发事件或现场的首发传播平台。因其热搜功能具有的广场效应,聚集了不同受众关注共同话题。可以说,微博已经成为当下用户获取外界信息、关注社会热点事件的主要社交平台。原创弹幕视频网站哔哩哔哩(下文简称B站),是年轻用户高度聚集的视频社群社交平台,用户平均年龄为21岁。B站的传播特点是圈层传播,构筑圈层文化,提供年轻人感兴趣的各个方面的内容,同时构筑弹幕文化。弹幕功能突破时空限制,在用户观看视频时形成共时关系,营造出一种群体观影氛围。很多社会热点会被B站的用户进行二次加工,这些被加工过的产品伴随社会热点再次传播,从而推动话题不断扩散。抖音,是短视频社交媒体的代表,具有较强的媒体属性,重视内容创造和品质。抖音平台的爆款逻辑是通过算法实现的,平台根据算法得出的分值,给产品分配流量。一条视频基于内容质量、创作者粉丝、用户兴趣等获得初始流量。然后根据初始流量的反馈结果,包括用户点赞、评论转发、完播率等指标,使产品获得第二次流量推荐。这种平台算法将最适合的内容推送给用户,进而打造爆款,实现内容的“C位出道”。抖音传播的核心理念建立在优质内容基础之上,其次考虑创作者与用户的社交关系。因此,产品质量是能否形成爆款的先决条件。不同的社交平台有着不同的传播特点和内容要求。因此,在打造爆款新闻时,要适应这些平台的特点,在创新产品形态的同时又能与平台形成合力。

二、爆款新闻的社交传播特征

虽然社交平台的传播规则各有不同,但内容都是面向用户的。用户对产品内容的选择虽有个性化的一面,但从以往的爆款产品来看,体现更多的是用户选择的共性。因此,要打造爆款新闻,就要研究爆款产品传播中的共性元素。

(一)讲述唤醒受众共同价值观的故事

新闻的故事化写作能让“报道事件化,事件人物化,人物命运化”。在社交传播中,用精心讲述的故事唤醒受众共同的价值观,是爆款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不过,讲好故事并不简单。故事分为三个层次,即故事本身、故事背后、故事本质,爆款产品要通过这三个层次,唤醒受众的价值观。2019年,抖音爆款短视频“让孕妇插队”,点击量8000多万。当时抖音的日活用户约4亿,8000多万的点击量意味着当天有约20%的用户观看了这条视频。那么,这个故事是如何唤醒受众共同价值观的呢?具体从上述三个层次分析。第一,故事本身:“有人让孕妇插队,导致所有人都为此重新排队的故事。”为什么用户会关注这个视频?第二,故事背后:“如何看待插队这件事?”大家其实都很讨厌别人插队,但当有人为孕妇插队做出牺牲时,我们如何去对待他人的牺牲?第三,故事本质:“插队是否道德?”基于对道德的探讨,越来越多的用户关注这件事。“平等”“正义”“互助”“道德”这四个词在日常生活中是很空洞的词,但融入到故事里,却让我们觉得它们其实就蕴含在我们的生活小事中。这也正是这条短视频成为爆款的主要原因。简单地说,要打造爆款新闻,就要确保所讲述的故事能够唤醒受众共同的价值观。

(二)传播贴近生活、接地气的内容

生活中往往最纯粹的东西最能打动人心。用户在社交网络上的任何行为,都是其自身生活经验的映射,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在这个“内容为王”的时代,内容生活化是爆款必备的因素之一。内容贴近日常生活,才能激发人们的潜在情感。微观生活叙事比宏大政治叙事更能吸引用户的关注。换句话说,新闻产品只有借助生活语言进行传播,才能真正打动用户,才能对用户的现实生活起到导向作用。内容如何接地气、贴近生活?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内容生活化。来源于生活的新闻最动人,社交传播中的爆款新闻产品很多素材都来自现实生活,只有和用户生活密切先关的内容,才能获得用户的认同;二是表达方式生活化。随着用户碎片化阅读习惯的养成,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生活化表达方式,是新闻产品第一时间吸引用户关注的关键。近两年异军突起的生活化Vlog,通过短视频中生活场景的披露,增强了社交双方的陪伴感和参与感,促进了双方的情感共鸣和关系的形成。其高关注度让我们看到了用户对于更具沉浸感的日常类内容的喜爱。2019年“@耀扬他姥爷”以59天涨粉551.6W的战绩成功捕获了大众的注意力。在由外孙耀扬手持拍摄的一系列生活日常视频中,一个立体的老顽童形象跃然于屏幕之上。传统媒体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多尝试,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2019年,央视新闻了康辉的第一支Vlog。用亲近的第一视角,一边唠嗑,一边原汁原味地展示其出行前的准备细节。康辉的这支Vlog,在微博平台收获了150万点赞,8.4万转发;在B站播放量破150万;抖音的喜欢量破50万。此外,人民日报推出的爆款产品“中国一分钟”系列微视频,从每个人都切身可感的生活小视角切入,用直观的画面展现每一个普通人为了过上美好生活,不断拼搏的过程。

(三)增强互动性

在社交化传播中,每个用户都是传播的节点,他们不仅是新闻产品的接收者,同时也通过产品的社交分享来展现自我、表达自我。正是由于这种“受”和“传”的双重属性,激发用户参与互动,成为爆款形成的重要因素。有学者认为,“当前传媒业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我们传播的内容是否能够有效嵌入用户的社会关系网络。如果在这个环节出现问题,就可能死在社会传播的最后一公里。为了让内容具有穿透社会关系渠道的魅力,就必须要在内容要素中注入更多的关系要素和场景要素”[1]。这里提及的“关系要素和场景要素”,指的是媒体在打造爆款新闻时,为刺激用户参与互动的欲望所作出的努力,包括提升产品的感官刺激、情绪刺激等。2017年,人民日报推出H5产品《快看呐!这是我的军装》。该产品上线仅10天,浏览次数突破10亿,独立访客累计1.55亿。由于H5参与简单方便,制作技术门槛不高,大大提升了普通人参与的广泛性,带动了无数个“我”参与模仿。并且,网友将自己的军装照分享在各个社交媒体平台上,带动更多人参与其中。还有2018年清明期间,中国青年报推出的H5产品《今天,请给他们一分钟》,H5的交互功能成功地激发用户参与互动。仅3天时间就有1398万名网友为英烈默哀,微博话题阅读量超过5亿次。正是这种高参与度、高互动性的形式,促成了产品在社交网络的裂变式传播。

(四)调动用户情绪,激发情感认同

“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认知信息的传递过程,更是一个情感信息的感染过程。”[2]实际上,人们的情感存在于生活实践的各个方面,其思想和行为选择必定会受到情绪、情感和心态等影响。社交网络是一个拥有海量信息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用户往往只对自己偏好的信息有敏感度,当某一信息触发用户的情感共鸣,便会爆炸式的在整个社交网络中扩散。因此,从某种意义来说,爆款的形成不在于内容涉及的特定话题,而在于是否能激发用户的情绪。或鼓舞人心,或令人愤怒,或幽默搞笑……只有用户情绪被激发,才能促使用户去分享。分享的人越多,新闻产品的曝光度就越高。以“军装照”产品为例,细观其情感认同和情绪调动在社交传播中发挥的作用。首先是产品新颖,上传照片就能生成属于自己的军装照,而且还是各年代的照片,这对于没有当过兵的人具有很大的吸引力,用户的情绪随之被调动起来。加之产品美化效果,让用户乐意在朋友圈“晒一晒”。基于情感认同,越来越多的人在看到别人分享的军装照后也想尝试,于是促成了朋友圈的社交裂变传播。这其中,对军人的崇拜和敬仰,以及不少人童年的“军人梦”,都是非常重要的情感因素。再看央视爆款“中国一分钟”系列微视频,产品用共情触发情感共鸣。内容上深挖行业发展成就、地方风土人情,激发用户的自豪感;形式上通过具体细微的画面、直观可感的数据,刺激用户的感官,调动情绪,从而凿穿主旋律内容与受众之间的隔离墙,形成爆款产品。

三、爆款新闻的社交传播路径

爆款新闻产品在社交媒体传播的路径是比较清晰的。按照信息在社交媒体传播中影响人群的层级化扩散趋势,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基础传播、跨渠道传播、人际传播。基础传播阶段,爆款新闻产品的传播规律遵循病毒式传播的路径。在这一阶段,产品最重要的任务是不断地找到对产品感兴趣的人。这些人是信息的首批传播者,是产品下一步扩散的基础。因此,在哪个社交平台推出何种类型的新闻产品,相当关键。随着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各大社交平台已形成垂直细分的格局,这些平台将整个社交网络切割成一个个细分领域。这种态势客观上增加了传播的难度,媒体要生产更多形态的产品去适应平台。但同时也有有利的一面,能让我们更容易找到对产品感兴趣的人,让产品在“易感”群体中得以快速传播。爆款新闻产品在垂直社交媒体积累了一定量的传播效力后,传播路径随之发生改变,进入下一个阶段——跨渠道传播阶段。产品突破原本的传播渠道,向应用人群更广泛的综合社交媒体平台扩散。这个阶段的传播动因有二:一是平台对热门议题的内在需求。当一个热门议题出现,各社交媒体平台基于对爆款内容的渴求,平台内容提供者会自发的,根据平台用户的阅读特点和需求,以不同形式和风格对议题进行二次创造。在平台借势热门议题吸引更多用户的同时,产品再创造传播也推动着议题获得更多的关注度;二是平台内部“大V”对优质内容的需求。“大V”是在社交媒体传播中为其他用户提供信息,同时对其他用户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作为自媒体与大众传媒的连接点,“大V”在社交网络中拥有很强的影响力,他们能推动新闻发酵,促进新闻传播。爆款新闻产品离不开众多“大V”的关注,他们进行话题发酵,加强了话题的热度和深度。正是依托以上两大动因的助力,跨渠道传播阶段的传播才能在短时间内产生裂变式效果,让新闻产品迅速成为社交平台的热门话题。社交传播的第三阶段是人际传播阶段。这一阶段产品的传播路径再次发生变化,开始向即时通信应用渗透。比如微信,用户开始主动向周围人群传播,传播“裂变”效应开始显现。从某种意义上讲,爆款新闻产品的真正成功,在于进入了用户的日常交际圈。一旦产品得到认可,信息将从一个点开始,呈散射状线性传播,也就是转发、分享、多人转发、多人分享、更多人转发……这种链式传播路径将使传播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千万级甚至亿级阅读量的爆款产品随之产生。总的来说,社交传播的三个阶段主要基于产品的传播影响层级,并不是从产品的传播时间先后来划分的。在爆款新闻产品的实际传播中,这三个阶段是可以同时发生的。人民日报在“军装照”产品时,就同时选择了三个路径:一是人民日报客户端在当晚八点进行了推送;二是创作团队在个人朋友圈的转发分享;三是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于第二天早上在“新闻早班车”进行推广。当产品传播出去后,首先引爆的是用户通过朋友圈的分享,而后才是平台间的跨渠道传播。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爆款新闻的社交传播路径的研究,探寻其社交传播的特点,为正处于转型中的传统媒体提供思路——在社交化传播的大背景下,新闻产品的生产机制也需要随之调整。在策划新闻选题时,要针对不同社交平台的传播特点和内容要求,推出适应平台用户的社交新闻产品。当各个社交平台的传播形成合力时,新闻事件的传播效果才能实现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喻国明,景琦.传播游戏理论:智能化媒体时代的主导性实践范式[J].社会科学战线,2018(1):141-148,2.

社交媒体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网络社交媒体;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优化

进入21世纪以来,网络和社交媒体飞速发展,以神经元一般覆盖了每一个角落,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社会信息化革命。它和历史上的任何一次技术革命一样,都深刻的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改变着社会结构和运行机制,极大的促进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革。网络和媒体是传播信息的介质,是信息传播的载体和平台。当前,新媒体将信息与现代网络技术平台相融合,依靠现代的通讯工具对其进行传播的平台。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高校也不能独善其身,学生和老师通过电脑、手机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着外部信息,这些情况有的甚至已经影响到正常教学秩序的维持,越来越多的低头族在课堂上完全无视教师的授课内容。同时,高校的信息也无时无刻不再向外面传送。新媒体的出现是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高校作为推动信息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担负着开发、研究等重要使命,当然,更重要的是担负着为社会培养新型社会人才的重任。新媒体的出现也对高校校园文化、科研交流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随着新媒体的无孔不入,也给高校学生管理带来了问题。如何认识和利用网络新媒体,如何将网络新媒体引导向正确的方向,带领高校走向一个正确的管理道路,这是高校管理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多元化价值观

新时期的社会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很容易受到社会上不好的价值观影响,从而影响对社会的认知。因此要特别关注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从大学生喜欢接受新知识的特点出发,创新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机制。首选要完善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评价体系,及时发现大学生思想观念的转变;其次,健全价值观评价体系,将那些不良的社会价值观传播渠道封死,避免学生受其洗脑。

(二)利用新媒体社交方式建立多元化的管理渠道

新媒体具有草根化、个性化、分散化、即时性、全民性等时代化特征,它的信息量巨大,而且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特别是随着智能大屏手机的普及而到来的自媒体时代,使得人人都是记者、都是编辑、都是主播,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接受、信息,通过微博、微信、论坛等进行即时社交。建立多元化的管理渠道主要通过两种方式:第一,利用多种多样的传播媒介,在信息的传播方式上可以将传统媒介与现代媒介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拓宽传播与宣传手段。比如可以将学校报纸、影视题材、黑板报、网站、宣传册、手机微信、微博等渠道打通,将学校信息通过这些平台宣传。当前各地教育厅等官方组织,已经开始举办诸如“团委微信公众平台影响力比赛”等活动,从平台信息的数量,到关注人数以及回复评论的数量进行综合考量评定,这也促使学校团委等部门更好地利用这些新媒体坚守阵营做好宣传;第二利用新媒体自身的多元化传播方式。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互联网和移动通讯高度融合,图像、文字、音乐、视频等多种方式都可以成为新媒体传播的手段,这为高校的管理方式增加了多种选择。各类讲座、许多时政信息正是对课本知识的更好的诠释和补充,把这些影音资料做以梳理,让更多的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观看、学习、讨论,可以更好地为大学生提供相关的资讯。

(三)提高高校大学生个人网络信息辨析能力

大学生应该提高网络信息的获取、分析、评价能力,以及利用这种信息服务于自我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能力。网络信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要想分辨出哪个有用,哪个没用,哪个是错误的,哪个是正确的,需要我们不断地丰富自己知识,利用科学方法去正确处理繁杂的新闻信息。其次要加强自我身心的修养,加强自我约束的能力,引导自我向正确人生观、价值观靠拢,更深层次的理解社会。学校也可以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创新内容和方式方法,对热点话题进行讨论或投票,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引导,这可以使学生明辨是非,不受到恶意歪曲等信息的干扰和影响,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

(四)完善信息传播的管理

新媒体不是洪水猛兽,我们不需要害怕,但是它只是一个新科技带来新的信息传播平台,科技本身并没有什么错,但是难免有居心不良的使用者。高校已经开始将新媒体应用与教学管理之中,但结果差强人意,既有管理者对新媒体盲目应用,也有管理制度的缺失。针对当前实际情况,我们可以从加强管理,完善校园信息设查制度对新媒体进行管理。当前校园信息审查制度的缺失使得管理及其工作人员面对问题无从下手,对信息的审查没有一个严格规范标准,信息审查质量水平参差不齐,很难满足当前新媒体发展的需要。因此,加强管理,完善校园信息传播审查制度可以从基层做起,加强学生干部班级管理的作用,针对学生具体信息进行了解,辅导员加强学生信息整理收集、分析,主管部门和领带针对校园、学生发生的大小事件第一时间去处理,去了解信息,将信息及时公布,抢占舆论制高点。

(五)加强管理工作者自身素质培养

针对当前高校管理者整体素质偏低、思想落后等方面,加强职工道德修养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建设思路,通过宣传、管理、书籍等各种方式来调动员工的参与热情,并定期开展培训,提高员工思想认识,建立健全基础设施,加强员工对岗位热爱度。除此之外,还应加强年轻管理工作者队伍的建设,建立健全高校管理工作管理机制,使得素质高、专业性强、思想政治觉悟高的管理工作者有机会为高校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沈浩,杜新秀.网络社交对高校学生工作的挑战及其对策[J].辽宁大学学报,2015(03).

[2]肖国丰.社交媒体时代的合并高校学生管理问题及对策[J].科技视界,201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