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交礼仪教育

社交礼仪教育范文精选

社交礼仪教育

社交礼仪教育范文第1篇

当企业界越来越多地流传着“三流的企业做产品,二流的企业做品牌,一流的企业做文化”这样的管理言论的时候,教育也伴随着日益推进和发展,逐步推进现代学校建设,越来越多的教育人士认识到学校文化建设逐步成为学校发展的精神动力,如何构建学校特有的文化,进而形成特色学校成为我们追逐的最高目标。

每一所学校都应有自己独特而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发展特色,学校文化作为一种价值观,是学校发展沿革中,师生员工通过长期的教育实践所积淀并共同遵循的价值观以及承载这些价值观的、具有学校个性特色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总和。其中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深层表现形式,属于高层建筑,它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受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影响而形成的为师生员工所认同和遵循的精神成果与文化观念,表现为良好的学风、校风、教风等学校传统以及学校师生员工的思维方式。简单来说是学校整体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也是学校文化的集中体现,而学校的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是学校精神文化的基础和载体,对学校的精神文化起促进作用。

如果说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更多地是通过静态氛围熏陶人,那么行为文化则是通过动态参与来感染人。学校行为文化是需要全体师生员工的参与和坚持才能传承和发扬,才能达到文化育人的境界。可以说学校行为文化是学校办学理念融化到师生员工精神里的过程和外化,是学校育人活动中最直接、最广泛也是最深刻的部分。特别是针对处于发展中学校的建设尤为值得关注,当然推进学校行为文化建设可以通过很多途径,例如制度建设,但制度的管理很刚性呆板、被动消极,属于他律,相反在人的行为规范和养成中,冠以礼的教育,从礼仪教育的角度出发将会更积极主动、柔性人文,同时也从自律的角度和更高的层面倡导人们成为文明的使者,文化传承的主体。如此以来礼仪教育也便成为促进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一、学校行为文化的内涵

文化与人类共生,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的核心价值在于“化人”,在于不断满足生命精神成长的需要,提升人的生命意义,因此,学校文化建设应该是意识形态作用下的行为过程。我国很早就有关于行为文化的论述,西方也有一条谚语说: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塑造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古人云:无规不成方圆。古往今来,人类这群会思考的芦苇以其无限智慧不断探索着最适生存与发展的环境,也在世代的繁衍中不断去旧取新,追寻着最有利社会进步的行为文化。

学校行为文化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良好载体,全员参与是推进学校行为文化建设的关键。行为文化是学校文化在师生身上的具体体现,主要指师生的行为习惯、生活模式、组织活动等。在行为文化的建设中,学校是倡导者,教师是主导者,学生则完全成了主体,只有把三者统一协调起来,把主体与主导者参与学校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尤其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行为文化的建设中去,才会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丰富学校精神。

人生在世需要交际,学校作为重要的育人场所,师生、生生的交往、交流、沟通与共存尤为重要,进行交际需要规则,这里所说的规则就是行为文化的外在表现,这里所说的规则就是人和人交往中,所应遵循的礼仪规范和行为准则。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二、礼仪教育的作用

中华礼仪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仪教育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它不仅仅一般的礼貌教育,而是一种道德修养,健全人格的教育,它倡导形成积极健康的文化底蕴,知书达理的文化氛围,振兴中华的文化精神,愉悦和谐的文化环境。它是以人(包括教师和学生)为中心,以文化引导为基本方式,以关心依靠尊重教师、学生为基础,以激发师生共创和谐校园为内涵,以师生学习礼仪、践行礼仪为礼仪教育的主体,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追求塑造具有学校文化特点的个人和学校形象,进而培养师生高雅气质和良好习惯,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形成文化氛围。

在世界各国对下一代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礼仪教育。如日本设立“道德时间课”、“友爱课”;美国推行“公民教育”;韩国《道德》科的第一条目标是:使之理解日常生活所必要的礼节和道德规范的意义与主要性。韩国大学里的教授和学生之间的洗脚礼使学生从小就受到“尊师爱幼”的教育,学生对师长非常尊崇。由此可见礼仪教育的重要性。从礼仪教育的本质来讲具有自己的特性,具体表现在:

1.礼仪教育具有主动引导性。礼仪是塑造完美人格的手段,从人的本质出发,人都有追求自我价值完美体现的愿望。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的学校将自己的办学理念定位于“谦谦君子,窈窕淑女”了。孔子曾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就是说,一个人只是品格质朴,而不注意礼节仪表,就会显得粗野;过分注重礼节仪表,而又缺乏质朴的品格,就会显得虚伪。只有将质朴的品格与礼节仪表完美结合,才算是一个有教养的人。

2.礼仪教育具有操作规范性。礼仪,就其本质而言,是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它既为人们的行为设立了标准,又为人们的行为指明了方向。礼仪使人们学会约束自己,也使人们知道了该如何约束自己。正如有的学校对学生提出“一日行为规范”的要求,其实对于教师礼仪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礼仪是人们的行为准则,一切社会交往都必须以礼仪作规则。这就需要在继承传统礼仪的基础上做到有礼可循,有礼可依。

3.礼仪教育具有形象示范性。礼仪不仅是人们行为的准则,而且对人们的社会行为具有评价作用。在这种社会舆论的驱动下,人们自然就会越来越讲究礼仪,社会的文明程度自然也就日益提高。教师的职业形象,学生的个体形象共同构成学校的整体形象。因而是否遵循了礼仪就不再是个人行为,而是集体行为了。违反礼仪会带来的后果和负面影响就会直接影响到社会对学校的评价。

三、如何通过礼仪教育创新学校文化建设

1.倡导礼貌用语。“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只有将礼仪教育的理念得到全体师生的共同认可,然后转化为具体的行为,才能真正得以实现它的价值。语言作为人们沟通的主要途径,是流动的韵律,是跳动的音符,充满艺术的魅力,但很多人往往忽视最基础的礼貌用语,造成交往的不愉快和沟通的障碍。

2.规范礼仪行为。学校是个小社会,其主要职责是教化和育人,规范和倡导如何讲话,如何做事不失为一种教育的质朴本色,其相应的“教学礼仪”、“办公室礼仪”、“校园礼仪”、“待客礼仪”、“春、秋游活动礼仪”、“观看演出的礼仪”等等行为的规范起到明理导行的作用。学校文化建设要求校园礼仪规范形成制度化,便于礼仪教育操作执行的规范化,进而在学校师生中积极倡导和鼓励践行相结合,师生的一言一行都体现着内在的教养,四处都听到礼的问候,看到礼的行为将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3.学科教育中渗透礼仪教育。学校以教学为主,教师在各科教学中结合学科特点,遵循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相一致的原则,运用教材内容,有机地进行礼仪教育亦是一种辅助的手段。

4.课堂学习中引导礼仪教育。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主要引申的是教师礼仪和学生课堂礼仪,是学校文化的灵魂。因为教学礼仪是以人为中心,以文化引导为根本手段,以关心、依靠、尊重师生为核心,以激发师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为归宿,进而提高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性。

5.专题活动强化礼仪教育。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进行训练,例如主题队会、艺术活动、体育活动、实践活动和户外活动来强化礼仪教育的意识,用实践来感悟其内涵。

6.通过开设课程引导礼仪教育。礼仪是通过耳闻目染、环境熏陶得以形成和巩固的,但也不得不承认在很多发展中学校和我们所处的社会大氛围中,通过专项的、专题的礼仪教育的种种手段来崔进人们自身的礼仪养成和行为实践的重要性。伴随礼仪学科分支的细化和专业化,一些特殊领域逐步形成了与之职业特征相适应的礼仪规范,就学校而言“教师礼仪”和“学生礼仪”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社交礼仪”都是应该普及和规范的,学校可以利用校本课程的开发,开设一些与礼仪教育相关的科目和课程。

社交礼仪教育范文第2篇

与您刚熟悉的人在一起谈话或与人谈论您不熟悉的人,最好的办法是从一个话题到另一个话题地试着说,假如某个题目不行,再试下一个。或者轮到你讲话时可讲述你曾经做过的事情或想过的事情,修整花园、计划旅行或其他我们已经谈过的话题。不要对片刻的沉默慌张,让它过去即可。谈话不是竞赛,象跑步一样拼命地冲到终点。

当您发现在聚会上坐在您身边的是个生疏人时,在开始"钓鱼"之前先介绍一下自己。然后有各种各样的开始方式。假如你是个很腼腆的人,在参加聚会之前就可在脑子里先想好。假如女主人已经告诉你一些关于他的消息,您可以说:"我知道你的球队在上星期的决赛中获胜了。一定很出色。"假如你对他一点都不了解,可以说:"您是住在Homeville还是游客?"从他的回答中您可以期望开始话题。他可能会问你住在哪、从事什么职业等。非常简单,但要注重给他说话的机会。

另一个重要的开场白(也是立竿见影的)是征求建议。例如,您可以问一个热心的园艺家:"我想把花园中的一年生植物改种多年生的,您建议种什么好呢?"或对于一个在家或办公室办公的人,您可以问:"我想买一部传真机。您有什么好的推荐吗?"假如没有反应,可以问他的观点。问他或她有关任何方面的观点是很稳妥的:政治、体育、股市、时尚和当地新闻,所有的都可以,但不能是已经问过的和反应是激烈地反对或引起争论的话题。

在餐桌上另一个能提供良好开端的话题是食品或酒:"好吃吗?我没有时间在厨房里真正地做一顿好饭。您自己做饭吗?"

不要避开话题。在大选的年份,"您怎样看待副总统候选人?"可以毫不费力地开始话题,只要您记住您对回答的反应不是嘲讽或激烈反对。

社交礼仪教育范文第3篇

在别人(主人)未坐定之前,不易先坐下,坐姿要端正,身体微往前倾,不要跷“二郎腿”。

要用积极的态度和温和的语气与顾客谈话,顾客谈话时,要认真听,回答时,以“是”为先。眼睛看着对方,不断注意对方的神情。

站立时,上身要稳定,双手安放两侧,不要背卑鄙,也不要双手抱在胸前,身子不要侧歪在一边。当主人起身或离席时,应同时起立示意,当与顾客初次见面或告辞时,要不卑不亢,不慌不忙,举止得体,有礼有节。

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克服各种不雅举止。不要当着顾客的面,擤鼻涕、掏耳朵、剔牙齿、修指甲、打哈欠、咳嗽、打喷嚏,实在忍不住,要用手拍捂住口鼻,面朝一旁,尽量不要发出在场,不要乱丢果皮纸屑等。这虽然是一些细节,但它们组合起来构成顾客对你的总印象。

需要说明一点的是:人前化妆是男士们最讨厌的女性习惯。关于这一点,惯例放宽了。女性在餐馆就餐后,让人见到补口红,轻轻补粉,谁也不再大惊小怪。不过,也只能就这么一点,不能太过分。需要梳头,磨指甲,涂口红和化妆时,或者用毛刷涂口红时,请到化妆室,或盥洗室进行。在人前修容,是女性使男性最气恼的一个习惯。同样,在人前整理头发,衣服,照镜子等行为应该尽量节制。

三、谈吐礼仪

(一)交际用语

初次见面应说:幸会

看望别人应说:拜访

等候别人应说:恭候

请人勿送应用:留步

对方来信应称:惠书

麻烦别人应说:打扰

请人帮忙应说:烦请

求给方便应说:借光

托人办事应说:拜托

请人指教应说:请教

他人指点应称:赐教

请人解答应用:请问

赞人见解应用:高见

归还原物应说:奉还

求人原谅应说:包涵

欢迎顾客应叫:光顾

老人年龄应叫:高寿

好久不见应说:久违

客人来到应用:光临

中途先走应说:失陪

与人分别应说:告辞

赠送作用应用:雅正

2.在交际中令人讨厌的八种行为

①经常向人诉苦,包括个人经济、健康、工作情况,但对别人的问题却不予关心,从不感兴趣;

②唠唠叨叨,只谈论鸡毛小事,或不断重复一些肤浅的话题,及一无是的见解;

③态度过分严肃,不苟言笑;

④言语单调,喜怒不形于色,情绪呆滞;

⑤缺乏投入感,悄然独立;

⑥反应过敏,语气浮夸粗俗;

⑦以自我为中心;

⑧过分热衷于取得别人好感。

3.交际中损害个人魅力的26条错误

不注意自己说话的语气,经常以不悦而且对立的语气说话

应该保持沉默的时候偏偏爱说话

打断别人的话

滥用人称代词,以至在每个句子中都有“我”这个字

以傲慢的态度提出问题,给人一种只有他最重要的印象

在谈话中插入一些和自己有亲密关系,但却会使别人感到不好意思的话题

不请自来

自吹自擂

嘲笑社会上的穿着规范

在不适当时刻打电话

在电话中谈一些别人不想听的无聊话

社交礼仪教育范文第4篇

教学设计作为一门学科,研究的是怎样设计教学、为什么设计教学以及怎样确保实际进行的教学能高效地带领学生达到学习目标(SanneDijkstra,2001)。“教学设计理论能够就如何更好地帮助人们学习和发展这一问题给出明确的指导”(Reigeluth,1999)。本文将对国内外教学设计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对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有所启示。

一、教学设计理论研究的发展

最早,夸美纽斯和赫尔巴特将教学设计看作是一个艺术的过程,教学设计是教师角色的一个部分。20世纪60一80年代,教学设计开始形或专门领域。狄克和凯里(Dick&Carey)提出的系统观的教学设计模型是这一时期最典型的一种教学设计模式。在这一时期,还有其他一些有代表性的教学设计模式,如加涅的学习条件论、梅里尔的成分显示理论、瑞戈鲁斯的精细加工理论等等。这些教学设计模式都强调了以某种学习理论为基础进行教学设计,同时突出了教学设计的系统性和程序性。

20世纪90年代以后,教学设计研究的发展则整合了不同的学习理论,教学设计者从各种理论中借鉴了科学原则,融合于其它各种信息之中,并且把它们用于符合人的需要(van,Paten,1989)。在这一时期,日渐兴起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是由儿童与他们所处环境之间复杂的互动决定的,成人的责任是把儿童放在一个可以激发他们积极构建新认知的环境中——即创造一个与儿童目前认知状态相匹配的环境,推动儿童学习与成长。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模式。主要有:R.Schank的基于目标的剧情设计;T.Bransford的抛锚式教学设计;S.Dijkstra和T.vanmerrienboer的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以及J.vanmerrienboer的四要素教学设计模式等等。它们强调通过社会性互动来形成儿童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的构建,强调提供真实情境中的学习任务,对真实性学习任务的强调帮助学习者整合了知识、技能和态度来完成有效行为(Merrill,2002;Reigeluth,1999;vanMerrienboer&Kirschner,2001)。国对教学设计的研究起步较迟,最初,教学设计只是等同于教案,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的研究还主要停留在对国外教学设计理论的介绍和引进阶段,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学者开始了更加专门性的研究和实践,逐渐形或自己的特色,并提出了一些教学设计模式,如整合课程教学设计(徐银燕2003),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过程设计模式(杨晓娟我2000)等,还有一些学者进开了具体活动设计的研究,如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范蔚,2003)、我2000)等,建构主义理论下心理教育活动课的开发和设计(严蔷薇,2003)等等。

二、教学设计要素的研究

一般来讲,教学设计包括教育活动背景分析、教育活动目标设计、教育活动策略设计和教育活动评价设计这四大要素。

1.背景分析

分析教学任务或内容在设计教学时是至关重要的,哈希姆(YusupHashim)和加涅指出,通过对学习任务的分析可以揭示从简单到复杂的学习层级,并据此决定教学顺序。加涅同时还指出,对学习任务进行分析的方法就是从重点目标开始,自上而下地确定各个层级作为先决条件的过渡目标。刘焱(1999)认为,在设计活动时,要研究与分析教材的教育价值,识别教材的课程潜能,这种识别能力依赖于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学科知识,依赖于工作经验和对活动情境的感受,依赖于儿童观和教育观。

对教学对象的分析是进行教育活动背景分析的另一个重要内容。一些研究者指出,在教学设计中考虑学生的先前经验、背景以及个性特征是极其重要的,必须确定学生在教学开始前应该掌握的特定技能。瑞吉欧教育模式也告诉我们,任何方案的进行必须首先设立目标并评估幼儿与方案相关的知识和兴趣,然后才能协助幼儿设立一个适当的情境。以使幼儿能从一开始就参与问题的探索。

2.目标设计

哈希姆(YusupHashim)等人指出,要根据对教学任务所作的分析来设计教育活动的具体目标,这些具体的目标要从使能目标到终点目标逐级排序。其他研究者(Posner&Rudnitsky,2001;Yelon。1996;靳玉乐、胡志金,1997)也认为,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是具体明确的,如果目标的陈述过于抽象化、概括化。在检测和评价教学效果时就会遇到困难。

此外,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各领域的内容是相互渗透的,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有研究者(陈英,2001)从幼儿园科学活动设计的角度指出,幼儿园科学活动设计要全面贯彻幼儿园科学教育三层次目标,即陈述过于抽象化、概括化。在检测和评价教学效果时就会遇到困难。

此外,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各领域的内容是相互渗透的,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有研究者(陈英,2001)从幼儿园科学活动设计的角度指出,幼儿园科学活动设计要全面贯彻幼儿园科学教育三层次目标,即科学知识和经验、科学方法和智力技能、情感和态度三人层次。因此,即便是某一具体教育活动的目标也不立该仅仅局限于一个领域,而是要促进幼儿其他相关领域的全面发展。

3.教学策略设计

一些研究者(WalterDick&LouCarey,1978)指出,教师在正式教学活动开始前首先要考虑的是学生对学习教材的动机水平。教师可以采用漫画、色彩卡片、讲小故事、演示等手段吸引并维持学生的注意力。加涅也指出,动机是使学习者从事学习任务,将注意力集中在某特定学习目标上的一种力量.是教学设计时应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盛群力(1998)指出,教学材料是教学策略具体化的载体,借助教学材料向学生传递有价值的信息帮助教师实现个别化教学的理念。顾长明(2001)认为。设计有结构的材料包括选材和组合两个方面,选材就是选取那些能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服务的教学材料,组合时则将选取的材料进行科学地安排和使用。也有研究者(蔡迎旗、沈立明,1998)指出,材料是活动的物质基础,幼儿正是通过感知操作材料进行学习,材料的多寡与优劣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效果。材料的提供不能单调无趣,也不能够花样品种太多或过分新奇精巧。

此外。WalterDick&LouCarey(1978)还指出,教师在设计教学时需要考虑必要的补充活动,既向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丰富的扩充学习材料,又向学有困难的学生提供补救矫正的学习材料。

4.教学评价设计

有研究者(加涅;WalterDick&LotlCarev)指出,教学设计者和教师都需要以个别学生或团体的成绩来决定教学的成功程度,编制的测验题应该同提出的教学目标一一对应,教学目标可用来确定大多数测验学生的情境。

WalterDick&LouCarey认为要在教学设计这一步骤中编制测验而不是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才确定大多数测验学生的情境。

WalterDick&LouCarey认为要在教学设计这一步骤中编制测验而不是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才去做,这样可以避免教师依据学生的能力或教师对教学效果的估计而不是依据教学内容来编制测验情境,同时,编制的测验题目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习者现有的发展水平并为下一步骤中的教学策略选择提供依据。

三、对幼几园教育话动设计的启示

1.教育活动设计应是教师设计与儿童生成的结合

Allen,K.E.和Hart,B.(1984)指出,在早期教育机构中,教师计划的活动有其特殊的作用:儿童所需要的有些学习是难以通过儿童为中心的经验而获得的,家长和教师的文化将决定活动内容的组成。这种以教师计划为主的教育活动设计一直以来在学前教育领域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建构主义理论则认为,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应反映以儿童为中心的倾向,使得课程目标具有一定程度的儿童“生成性”。

尽管这两种倾向的教育活动设计出发点各有侧重,但并不是非此即彼的。教师要灵活、弹性地面对教育活动,当发现孩子真正感兴趣而且有价值的事物时,大胆打破以前的计划,根据幼儿的具体表现来调整设计。但是,强调活动的生成性并非完全抛弃了预先的计划,教师应该在自己原有活动设计的基础上,以预先的计划为起点,渗透儿童生成的思想,做到预成与生成的有机结合。

社交礼仪教育范文第5篇

注意对象。交谈对象不同,决定交谈的内容、方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和性格豪放的人交谈,就可以知无不言,直话直说;不能过于含蓄,甚至吞吞吐吐。与性格内向的人交谈,就要注意谈话严谨,言简意赅;不能过于爽直,甚至无所顾忌。与长辈、上级、客人交谈,要谦恭、稳重,与同事、朋友、下属交谈,则可以轻松、自由一些。

注意场合。交谈要注意场合。场合不同,交谈的内容和方式也有所区别。首先是“谈什么”的问题。不同的场合,交谈的内容是不一样的,比如,喜庆的场合,要挑一些喜庆热烈的话题,不能说一些败兴的话,那样就会大煞风景。还有“怎样谈”的问题。不同的场合,交谈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正式的场合,只能用较为严肃的谈话方式;而一些非正式场合,则可以用比较轻松的方式。

注意态度。坦诚、平等、认真、有礼是交谈所必须具备的态度。真诚坦率,能够增加信任度和亲切感,拉近双方距离,加深了解。平等待人,就是尊重对方,不卑不亢,这样才能促膝而谈,进行心灵的交流和沟通,容易使交谈成功。认真对待,集中精神,能够给人信任,也是对对方的尊重。否则就会给人一种敷衍塞责的印象。有礼有节,讲究交谈中的礼貌,注意尊重别人、遵守礼仪规范,既不喋喋不休,也不一言不发;既不能目空一切,也不要过分谦虚;既不固执刻板,也不尖酸刻薄。

注意忌讳。尽管有些交谈可以畅所欲言,无所不谈。但是,作为社交场合和公务活动,交谈还是应该有所顾忌。一般来说,要根据交谈对象,顾及民族、性别及风俗习惯、文化背景。一般不涉及个人隐私、疾病、生理缺陷等,对别人不愿谈及或容易引起悲伤的事情,要尽力回避。不能涉及保密范围的话题,也不要随便议论上级、长者及名人,更不能对名人的隐私绯闻津津乐道。一旦无意涉及忌讳话题,要及时道歉,并请求原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