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众传媒的优缺点

大众传媒的优缺点

大众传媒的优缺点

大众传媒的优缺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媒体;传统媒体;冲击与挑战;媒介融合

快速崛起的新媒体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无论是业界还是普通大众的热门话题,比如手机电视、微博、数字电影等等。因此业界关于新媒体的理论研究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研究新媒体,首先应该对新媒体这个概念有一个最基本的认识。但是关于新媒体的界定,业界可谓众说纷纭,目前还没有定论,各种出版物对新媒体的研究对象也不尽相同。

比如上海戏剧学院新媒体领域陈永东副教授认为,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媒体及各种应用形式,目前主要有互联网媒体、掌上媒体、数字互动媒体、车载移动媒体、户外媒体及新媒体艺术等。阳光文化集团首席执行官吴征认为:“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的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等等。”[1]

本文则采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熊澄宇教授的观点,他认为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在今天网络基础上又有延伸,无线移动的问题,还有出现其他新的媒体形态,跟计算机相关的,这些都可以说是新媒体。

总而言之,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在新技术的支撑下衍生的媒介形态,因此数字电视、数字杂志、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都可以称为新媒体。

从熊澄宇教授的观点来看,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它的快速崛起大大改变了以往的传播模式,拥有巨大的信息传播能力。如若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分析,即人人可以从事大众传播,受众主动传播信息的愿望大大增强,双向传播、小众传播的特征越来越明显。基于新媒体传播的这些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理解新媒体在信息传播中的优缺点:

新媒体覆盖范围广,受众广泛,同一信息可以在几秒钟之内传遍祖国大江南北,到达每一个接触新媒体的受众;新媒体的开放性使得受众在整个信息传播过程中不再居于被动地位,只要他们动动手指,也可以以传播者的面目出现,将新闻信息传递给他人;新媒体信息的时效性、快捷性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一条简短的微博就可以把几秒钟之前发生的新闻通过手机或网络传递给受众;新媒体传递新闻信息的海量性,传统媒体也无法企及,传统媒体一般会受到篇幅、版面、时间等的限制,传递的新闻信息相对有限,新媒体则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传播最新的资讯。

但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新媒体的优点同样也可能成为它不可避免的缺点,新媒体的开放性使得新闻把关人的作用逐渐弱化,任何人都可以传递信息,任何人都可以畅所欲言,这就导致虚假新闻、色情信息、暴力信息泛滥,受众的价值取向受到严重影响,尤其是在网络媒体中,这种现象更加严重,手机媒体中则是运营商泄露顾客手机号码,导致垃圾广告增多。新媒体传递信息的海量性也直接导致垃圾信息的增多,检索不易,面对庞大芜杂的信息,受众往往会迷失在信息的海洋中。美国传播学家拉扎斯菲尔德认为,任何传播媒介都有一定的麻痹作用,而新媒体更甚,它使越来越多的人沉迷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缺乏应有的社会沟通和交流。

传统媒体面临新媒体的挑战

传统媒体即我们平常所说的报刊、广播、电视,它们是以传统的大众传播方式,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的媒介组织。

在传统的媒介形态下,报刊、广播、电视牢牢占据着垄断地位,掌握着话语权,控制着新闻信息的选择加工和制作,它们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有着自身不同于新媒体的诸多特点。

报刊属于纸质媒体,易于保存,并且携带方便,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阅读。报纸的出版周期短,因此报纸所能承载的信息总量也很可观。期刊不同,出版周期稍长,有周刊、旬刊、季刊、年刊等,但是期刊的内容新颖,信息量大,能够反映国内外学术界的最新动向和研究成果。不过报刊的互动性较差,基本上属于单向传递,此外,报刊主要以文字为其特定的传播符号,需要受众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且传递信息的形式较单一,不能很好地引起受众的愉悦感。

广播和电视的出现则打破了报刊形式单一的缺陷,它们属于流媒体,运用电子技术传送声音和图像,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广播传递的是音频符号,提供听觉形象,感染力强,常使受众有身临其境之感;电视更是传统媒体中的佼佼者,不仅传递音频符号,还传递视频符号,视听兼备、声情并茂,使受众在观看电视节目的同时愉悦了身心、放松了心情。然而,广播和电视也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陷,如节目按时播出,转瞬即逝,选择性和保留性较差。正因为如此,新媒体的备受青睐便不足为奇了。

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问世并且迅速崛起,传统媒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

首先是报刊。它们的读者慢慢变少,发行量也日渐萎缩,随之而来的就是广告收益的大幅度下滑,而报刊最大的经济收益就是广告,因此有些报刊为了获得更高的发行量吸引更多的广告客户,对报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增加版面,尽可能多地传递新闻信息,甚至不惜免费发放报纸。可即便是这样,报刊的运营也遭遇了困境,面临着生存的危机。

其次是广播。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广播广告营业额连续保持较高幅度的增长,甚至出现了20%以上的年增长率,增幅位居四大传统媒体之首。[2]但是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传统的广播已逐渐地消失在大众的视野。目前广播发展最好的当数交通广播,除此之外,已经很少有听众愿意为了一个新闻信息而守在广播面前,再加上广播中的虚假广告比较泛滥,严重影响了广播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最终造成了受众自觉远离广播的后果。

最后是电视。相对于报纸杂志,电视的效益要好很多,至少目前电视媒体是一种普及率最高的传播媒介,人们也乐于在休闲时间看电视以放松心情。但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尤其是网络媒体和手机电视的出现,很多受众已经不愿意守在电视机旁等着收看自己心仪的电视节目,他们更愿意去网络上寻找资源。因为电视节目有时间的限制,还有轮番的广告侵占你的视听,而这些广告的可信度又普遍让人怀疑,网络媒体则没有这些缺点,你随时随地都可以找到自己想看的电视节目。因此网民规模的急剧上升,使得电视观众的数量也随之下降。

走向竞合时代

媒介融合作为新闻传播业发展的趋势,必然成为业界研究的理论热点之一。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伊契尔·索勒·普尔,1983年他在其《自由的科技》一书中提出了“传播形态融合”。他认为,数码电子科技的发展是导致历来泾渭分明的传播形态聚合的原因。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3]

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将媒介融合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他强调的“媒介融合”更多是指各个媒介之间的合作和联盟。[4]

综合以上的定义可以看出,媒介融合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是指传媒业界内部不同形态之间的媒介进行组合,并以此组建超大型的传媒集团,比如默多克的传媒帝国;广义的是指媒介与其他一切有关要素的汇聚与融合,包括媒介形态、媒介功能、传播手段、资本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本文则主要研究传媒业界内部不同媒介形态之间也就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业务融合。

早在提出“媒介融合”这个概念之前,媒介融合已经开始了它的步伐,现如今,媒介融合已经成为一个无所不在的社会现象,“它能够带来利润、带来优质的新闻业务,并且能够降低成本,从而为实施融合的新闻机构带来竞争优势”[5]。

新媒体的快速崛起,打破了传统媒体一统天下的局面,传统媒体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受众减少,发行量萎缩,经济收益下滑,在这种新的媒介环境下,传统媒体不得不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寻求转型之路。而新媒体以其快捷方便、信息海量、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受众门槛低等优势迅速吸引了大众的眼球。但是不得不承认,新媒体不具备传统媒体苦心经营几十年的在受众心目中的地位,传统媒体的权威性不可替代。

因此,二者的融合显得迫在眉睫,它们的融合不仅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还可以优化资源配置,使传播效果达到最大化。

在融合过程中,首先,要发挥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权威性。一是要改变现有的新闻传播理念。人们已经不再单纯满足只获知新闻事件的五要素,而是希望了解事实背后的真相,此时,传统媒体就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做好新闻的后续报道,对新闻事件进行详细、权威、负责任的解读,使受众通过媒体的视角了解更多的新闻真相,由此发挥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力。二是传统媒体要适应全媒体时代受众参与热情高涨的舆情特点,深入掌握重大新闻事件的各种舆论倾向,拓宽视角,扩大自身舆论引导的影响力。三是传统媒体应做大做强自己的品牌,唯有如此,才能继续保持其在公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继续发挥公信力和权威性。

其次,要发挥新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及时性与互动性,信息及时,受众广泛参与是新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也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一个优势。因为新媒体拥有遍布全世界的草根网民和网络终端,可以即时获取第一手资料,及时。因此,传统媒体应利用自己的权威性积极和新媒体相结合,发挥新媒体的即时性和互动性,更快更真实地将信息传递给亿万受众,推进全社会新闻事业的发展。

再次,要注意网络民意收集与新闻素材加工。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每天接触的信息成千上万,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如何筛选,这就需要网络编辑具备一定的新闻基本功。一是要按照新闻规律办事,掌握相关的方针政策;二是在这个基础上,对各类新闻信息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优化、再创作,这样出去的新闻才能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最后,要发挥舆论引导,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为的是取长补短、发挥优势,取得传播效果的最大化。而媒体又是一种舆论工具,因此,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引导公众舆论,凝聚社会力量,化解社会危机,是传播媒介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每一个媒体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新媒体的概念[EB/OL].baike.baidu.com/view/339017.htm.

[2]徐沁.媒介融合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3]孟建.媒介融合:粘聚并造就新型的媒介化社会[J].国际新闻界,2006(7).

大众传媒的优缺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媒体 电视新闻 困境 媒介融合

科技的进步除了为人们提供更多的便利和选择外,也打破了传统媒体垄断播出渠道的局面。新媒体正逐步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不可或缺的信息源。新的媒介形态与传播技术的出现,不仅意味着传播领域的拓展,也是对传统媒体的挑战。作为主流媒体的电视也面临着网络电视、数字电视、IPTV、手机电视等视频新媒体的挑战。新闻是电视传播的第一要务,在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如何顺应大趋势,利用新的传播平台,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优势,赢得多元化的发展机遇,是我们必须认真审视的问题。电视新闻报道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冲出重围,已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电视新闻面临的困境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教授在中国网络媒体论坛上指出,“今天的新媒体主要是指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上产生和影响的媒体形态,包括在线的网络媒体和离线的其他数字媒体形式”。①

有学者称,由于网络化与互动视频时代的到来,电视即将消亡。这看似危言耸听,实则给电视敲响了警钟。新媒体正以其强大的优势剥离着一批又一批传统电视观众,即使不坐在电视机前,受众同样能够从网络、手机,甚至公交车、电梯、户外大屏幕上接收信息。

电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在其传统传播媒介优势地位摇摇欲坠之时,各大电视台使出浑身解数,意欲从新媒体中夺回更多的观众。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改版升级、上海卫视新闻定位的回归以及中国网络电视台的开播都彰显着电视新闻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不断调整着自身定位,力图在新的传播环境下保持优势,突出重围,避免成为消亡的媒介。

当下电视新闻报道面临着诸多困境,而这些困境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新媒体呈现的种种优越性造成的。与新媒体相比,电视媒体目前面临以下困境:

互动性差。电视等传统媒体都是单向性传播,人的主动性消亡在媒介传播过程中,而网络等新媒体改变了传统媒体传播的单向性,它的互动性成为其显著的特征。对于新媒体来说,无论是网络还是手机,用户都能对收到的信息及时回复,发表自己的意见。传播者能够迅速得到反馈,及时对信息内容作出调整以符合受众的需求。而电视在这方面就有所欠缺,虽然可以通过网络、手机收集回馈信息,但是作为单向传播的媒介,电视在作新闻报道时仍然很难做到与观众的时时沟通交流,不能对观众的反应作出及时回应。

更新速度慢。新闻的生命力在于“新”与“快”,没有了时效性,新闻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然而对于电视媒体来说,一条新闻的播出需要经历采访、制作、审查、上传、播出等程序,这使得新闻事件发生和新闻播出之间的时间差大大增加。而对于新媒体而言,在网络上信息只需要注册一个ID即可,而通过手机信息也极为方便,因此一旦有重大事件发生,网络、手机就可以马上将信息出去。汶川地震期间,新媒体的这种优势极为明显,地震发生几分钟之后消息就见诸网络,人们在地震发生之后基本上依靠手机向亲朋好友传递相关信息,而后才是电视的跟进,在报道突发事件上,电视显然不及网络反应迅速。

接受方式单一。传统电视媒体是线性传播,受众只能按照播出顺序往下看,观众选择余地小,错过的节目只能等待重播;同时传统电视只能在家中观看,接受方式较为单一。而新媒体中的手机小巧轻便,可以随身携带,从而使受众能够随时随地接收信息;网络中的资讯、视频具有非线性的特征,不必拘泥于传统电视节目的编排,受众能够较为自如地点击符合自己需要的视频和信息。

缺乏个性化服务。以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多为大众传播模式,而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则拥有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双重属性,优化了传播效果。网络平台和手机服务商能够根据用户的不同特征、需求为其提供按需定制的服务,使受众享受个性化服务,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例如豆瓣提供的电台服务,电台后台会根据用户的个人喜好随机播放歌曲,基本上能满足不同用户的音乐口味。再如流行于网络的RSS订阅,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订阅相关的新闻、资讯,过滤掉自己不感兴趣或是与自己无关的信息,受众掌握着获取新闻的主动权。

长尾理论认为,传统意义上的主流商品是一个坚硬的头部,而海量的、零散而无序的个性化需求则形成了一条长而细的尾巴,将长尾上足够的个性化需求累加起来,就会形成一个甚至比主流市场还要大的去中心化市场。②从这方面看,电视虽然推出了专业付费频道,但是仍然不能满足观众越来越精细的收视需求。

电视新闻的出路

新媒体发展势头迅猛,也难免存在不足。通过分析其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和缺失,才能为电视新闻报道找准定位,冲出重围。

重塑“新闻立台”理念,回归新闻本源。新闻乃是一家电视台的安身立命之本,新闻报道水平是一家电视台整体实力的风向标。所谓“新闻立台”,主要是指电视新闻类节目应该成为电视台所有节目特别是主频道的骨干。③当下许多电视台过度追求收视率,在新闻报道上失语,在“娱乐至死”中渐渐远离主流价值,丧失了电视的核心竞争力。重塑新闻立台的理念,不仅体现了电视台的职业操守,也是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应对之策。

树立权威形象,打造主流新闻媒体。虽然新媒体在信息更新上速度快、数量大,在时效性和信息量上能够极大满足受众需求,但正是由于信息的海量,加上把关人一定程度上的缺失,导致网络上信息庞杂、真伪难辨。网络是一个相对开放和自由的平台,任何人都可以就相关事件发表观点和看法。管理上的疏漏极易导致部分偏离主流社会价值、误导受众的言论出现。若不加以引导,则会聚集大量乌合之众,出现网络秩序上的混乱,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当下,电视仍然是广大受众心目中的主流媒体,电视的优势在于拥有一批具有专业素养的记者和技术人员,以及具备严格的“把关”制度,原创实力雄厚,的新闻权威可信。对于电视媒体来说,切不要为了追求新闻的“新”和“快”而放松“把关”这一关键环节,而应为受众传播使他们信赖的权威新闻信息。因此电视新闻要靠内容占领新的战略高地,满足碎片化和日益互动的要求,只有如此,电视新闻报道才能巩固自身优势,以内容取胜。

追求高度与深度,加强新闻第二落点。新媒体对新闻的报道往往停留在表层,浅尝辄止,缺少对新闻事件的深度解读。如今已不是信息稀缺的时代,独家报道,即追求新闻的第一落点已不是电视一家的优势,能否拥有独家观点在这个信息碎片化时代显得尤为重要。而电视在时效性上虽不及新媒体,但是在报道新闻时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寻求对新闻事件的深度解读,把新闻第二落点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中央电视台的新闻力量在全国首屈一指,2009年中央电视台进行了以新闻节目为主的全面改版。在新闻播报的形式、时间、具体内容上都有所调整,其中《新闻1+1》突破了以往新闻评论节目讲故事和作评论的界限,把专题性的深度评论的优势充分发挥了出来。正如央视宣传语所说:“站得更高,所以看得更远”。电视评论作为最平民化的表达方式,既是对新闻报道功能的延伸,更是开通风气、启蒙民智的法宝。因此电视媒体更要注重挖掘新闻表象下隐藏的深层意义,增强评论的时效性和政论性,“现在的新闻现在评”,追求电视新闻的“直播评论”状态。还应引入“新闻观察员”,培养一批富有个性化的评论人,以独到、犀利的观点和点评在庞杂的信息中出奇制胜。

电视新闻相较于新媒体上的信息更具可信性。通过新闻评论,电视媒体能够站在一定的高度上诠释新闻,发出权威声音,彰显其高端影响力和理性价值,从而提升新闻节目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媒体环境中站稳脚跟。

追求直播常态化,解电视之“短”。电视直播技术的出现使得从新闻事件发生到新闻播出的时间差几乎为零,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新闻的时效性。电视直播是目前电视媒体区别于其他媒体最大的优势,电视媒体可以通过发挥直播优势,以最快的速度向受众传达最新的信息。目前,我国已经出现将直播纳入日常新闻报道之中、力求以最快的速度报道最新的新闻的方式。虽然网络也可以进行直播,但是其内容资源远不及电视媒体丰富。

力求主动出击,促进媒介融合。不难发现,诸多电视台已经推出了自己的视频网站,将电视节目搬到网络上,形成了电视、网络并举的局面。但是许多网络电视台仍然是将电视台已经播出的新闻节目照搬过来,没有形成很好的互补优势,这需要电视台进一步与新媒体融合,形成强大的合力,从而将传统电视观众和新媒体受众有机整合,将未在电视上呈现的节目或信息搬到网络或手机电视中去,拓宽事件背景资料,实现报道的全方位、立体化。譬如可以邀请记者、主持人做客网络聊天室,讲述新闻采访、制作背后的故事,或者撰写文章于网络,使受众对新闻事件有更清晰、全面的了解。

由于网络身份的隐匿性,导致话语的非理性和群氓性,但是电视媒体可以将网络议程上升为公众议程,实现网络议程与传统议程的对接。从而让电视新闻更加鲜活有效,通过网络元话语和官方话语结构互搭梯子的方式让草根议程走上了公共议题的舞台,实现了更广范围内的受众集纳。④

结语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并不是传统电视新闻报道的噩梦,也不会使电视成为即将消亡的媒介。电视新闻报道以其高端、权威、深度稳定着一批观众,而新媒体又在许多方面弥补了电视新闻的不足。在媒介融合渐成气候的大环境下,电视新闻报道所要做的是主动出击,积极探索新的报道模式,寻求与新媒体联姻的方式,整合自身及外部优势,在竞争激烈的媒体环境中求得生存和长足的发展。

注 释:

①《认识新媒体》:http://省略/tvguide/tvcomment/wtjj/xzlz/7233_3.shtml

②董年初、关字奇、熊艳红:《视听新媒体与广电节目形态的变化》,《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11)。

③:《重归“新闻立台”》,《新闻传播》,2009(10)。

④刘妍:《〈新闻1+1〉:诠释央视新闻观》,《广告大观》,2010(4)。

参考文献:

1.蔡丽莎:《以新闻立台 以专业制胜――兼议央视新闻频道改版特色》,《声屏世界》,2009(12)。

2.王长潇:《电视媒体应对播客挑战的策略分析》,《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4)。

3.彭兆平:《新媒体:传统媒体的西风或东风――美国当今传媒业发展的启示》,《出版科学探索》,2008(12)。

大众传媒的优缺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媒体;广播;创新;转型;融合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1-0101-02

世界知名收听率调查公司Arbitron在其的《新媒体世界中的广播》中声称,目前广播业正处于历史上独一无二的转折点,转折不仅源于新媒体对受众注意力的吸引,更起因于受众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拥有了其他形式的收听选择[1]。

由3G带来的网络宽带的改善及终端功能的丰富,手机已逐步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手机媒体业目前已经步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据国内三大运营商披露的最新数字,截止2012年1月份,中国的手机用户数已逼近10亿大关,其中3G用户群体2012年或将超过3亿。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媒体会再次面临着严峻挑战。特别是传统广播,因为本身占据份额不大,如今又要面临来自“第五媒体”、互联网等多方面冲击,它能否在夹缝中生存,能否利用自身优势凤凰涅槃,获得突破和重生呢?本文作者将从广播发展的现状、转变传播方式、强化和网络的融合等方面说说拓展和延伸广播新闻生存空间的问题。

一、夹缝中生存的广播媒体

作为传统主流媒体之一的广播,在中国拥有半个世纪历史和基础之后,随着电视的出现与普及,广播的“黄金时代”渐渐消失。但是并没有为此一蹶不振,广播本身具有的快速、及时、现场感强的特点,致使广播在新闻传播中拥有克敌致胜的重要砝码,成为广播记者提高自信心,赢得听众、赢得竞争的重要手段。

(一)传统广播媒体的优势

传统广播在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中,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步具备了权威的信息和强大的舆论引导功能,广播的作为喉舌作用决定了它在完成必要的宣传任务的前提下,拥有获得新闻、解读政策的政治优先权利。相对于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而言,这是传统媒体拥有的宝贵财富,也是互联网时代,各种新兴媒体所不具备的。所以说广播媒体还有生存的空间和发展的机遇。

可惜现实并不如理论宣传的那么完美,因为种种原因,目前很多地市级广播的新闻存在电视新闻广播用的现状,缺少快速性、不生动性、被动性等特点。

以衢州广播为例,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1.广播记者的观念缺乏更新。许多广播新闻稿,还是报章体的翻版,充其量加两段缺乏现场感的音响或采访录音,听起来枯燥乏味,没有吸引力。2.好题材没有策划,造成新闻的热点亮点得不到充分的挖掘,往往等报纸记者发现亮点后,再做空洞乏味的后续报道,缺少新意和创意。2011年7月31日衢州出现一幕65岁老人占祖亿勇救溺水孩童,而自己献出生命的感人事迹;同年11月10日衢江四小三位老师和一位服装店的店主联手救助两个孩子和一位母亲的动人故事。如果我们的广播记者平时能建立起“爆料”队伍的话,也许这么精彩的信息最早播报的应该是广播,很遗憾的是最美爷爷和最美老师的最早报道广播都滞后于报纸和电视。3.广播随着电视的出现,失去了“黄金时代”辉煌,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就像一个被遗忘的老人,很少被人关注。久而久之,广播记者仅有的敏锐度和激情也被消磨了。4.广播队伍缺乏内行的管理者,对新闻敏感的把握迟钝。

尽管这样,传统广播还是一种简便快捷的信息传播手段,在所有媒体中唯一能伴随其他生产活动同时进行的“一心二用”沟通方式,不影响人的正常工作,在农村、学生、工人、司机中有较大占有率,有较好的亲和力,其信息不易为人们所抵触。

(二)新媒体对传统广播的冲击和促进

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是个彻底的“技术决定论者”,它早在40年前发出的判断,“媒介即讯息”,至今光茫依旧。在麦克卢汉的眼中,任何一项新技术的诞生与运用,都将极大地改变现有媒介的传播格局和人们的传播方式[2]。

传统广播是一对多的传播,而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能够实现多对多的互动传播。这样传统的广播节目不仅可以在互联网等新媒体上播出,拓展广播节目的传播渠道;而且可以通过网络完成点播、下载等功能,真正实现三网融合。

现在很多省级以上广播媒体为了提升传播速度,扩展传播范围,纷纷和网络合作,建立专门的网站,实现互动传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自从2010年建立网络电台以来,传播者和受众的互动性就大大增强。

二、创新节目模式和转变传播方式,实现广播新突破

互联网时代新媒体的异军突起,为传统广播拓展空间创造了机遇,因为“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单一线性的传播模式,充分借助碎片化、偶发性的非线性排列组织形式,建构起内容信息随机触发式的‘网状——链式传播新系统’”[3],它彻底地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也没有地域的约束,只要有网络,有信号,随时随地可以分享来自各方面的信息,信息量之大难以统计和想象。

传统的广播和互联网等新媒体相比,传统广播新闻的信息量最多也只有在约定的节目时间范围内;而互联网等新媒体所承载的信息量却是呈几何级倍数增长,比尔·盖茨在上世纪90年代说过“信息在你指尖”[4],只要轻轻敲击键盘,大量的信息就会传入我们的耳朵。所以传统广播媒体要实现突破,在节目模式上以及传播方式上一定要有大手笔。

(一)从新奇特等方面创新节目模式,吸引听众参与互动

对于渐渐弱势的传统广播要重现展现往日风采,不能再停留在原有传播层面上,而是要不断创新,发挥音响和速度的优势,追求个性,吸引听众参与新闻互动,以淡化广播新闻“声过无痕”的特点,走品牌发展的路子。

新闻本身就是易碎品,特别是时政新闻,老百姓关注程度不是很高,对此要做好新闻,特别是目前的广播新闻,形式上一定要有创新。个人认为大致可以从三方面入手:

1.在舆论引导强化时期,广播新闻要做好报道,题材选取很关键,以轻松为主。时政新闻因为套话,空话较多,主题又严肃,在这种情形下,既要做好宣传又要起到舆论引导的作用,在采编中,体裁一定要短而精、表现手法应该多元化,同时合理利用片头、片花、音乐和广告等元素,让听众在轻松愉快中获取丰富的政策信息。

2.广播新闻要发挥声音优势,主持人播报时要以极具亲和力的方式向听众“说”新闻和新闻话题,其中可以加以简洁的评论,同时用点题的歌曲巧妙地穿插其中,作为呼应,让新闻节目听起来既有新闻性,又使音乐节目更具实用性。南京音乐台在这方面的创新就颇有心得,而且此类节目的收听率始终高居该台众多节目之首。可见广播新闻不是没有市场,而是缺乏应有的创新。

3.新闻的本土化也是吸引受众的一大亮点。方言播报曾一度在电视节目中红极一时,在观众中引起极大的反响。但是广播新闻很少有尝试的。假如将方言引用到广播节目中来,一定程度上可以吸引老少听众参与,扩大受众群。因为方言的风趣幽默、由方言情景剧方式演绎的新闻事件、讲述的新闻故事的独特性,可以固定很大一部分听众群,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了解新闻,获取信息,同时提高广播的美誉度和收听率。

(二)扬传统广播声音优势,融合网络传播新技术

传统的广播因为时效强,传播快,受众目标明确,所以在新闻节目播出中,能较好感染听众情绪,给听众留下深刻印象。但是传统的广播自身存在的局限性,使得它在众多新媒体异军突起的今天,原有的优势渐渐失去了魅力,特别是如今的手机报、网络广播等新媒体对传统广播带来极大挑战,所以传统广播媒体要突出重围,必须要充分应用网络以及新技术,走优势互补的发展路子,拓宽发展思维,开辟新空间和新的听众群体。

1.重视网络传播,加强传统媒体和网络传播的优势互补。随着宽带网络的普及和网速的加快,网上听广播已经不是神秘的问题,为此有人称网上广播为“在线广播”。网上广播其实就是数字化的音频视频信息通过国际互联网传播的形态[5]。网络广播也是一种流媒体技术,在众多的受众当中它之所以有很强的吸引力,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传统广播新闻的宣教色彩浓厚,官话、大话、空话、套话较多,而网络广播虽然良莠不齐,因为它是来自众多网友传播的“大众信息”,大部分来自年轻的听友群和高端听众的信息,所以阐述的观点明确犀利,敢于直面问题的症结、难点,大胆地阐明事实说真话,由此给予传统广播新闻宣传以有力的冲击。所以传统的广播媒体一定要将自身拥有的音频信息资源优势与网络传播的优势结合起来,以新技术新手段扩大传播领域和范围。

2.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的技术优势 开辟多元化的盈利渠道。利用当今互联网等新媒体的技术优势,丰富服务内容,开发更多的增值点。在新媒体平台中开办各类专业性广播频道,如财经、科技、购物等,以小众化播出的模式,直接针对目标受众,开设风格迥异,有个性、有创新的栏目,利用新媒体的技术优势,让更多受众参与到节目中来,这样可以避免同类广播频道在传统平台中收听率低的尴尬境地。同时还可以依靠各类专业性广播频道,吸引不同广告客户投放广告,赢得范围更广的客户群,从而缓解广告压力,有效地到达目标群体,以多元化的盈利模式取代单一的盈利方式。

3.借助互联网等新媒体平台 量身定做广播节目。新媒体的传播都有各自的特点,所以在内容安排上应根据新媒体的自身特点进行安排,也就是说要按照一定的比例量身定做节目。传统广播可以借助新媒体一些独有性垄断性资源,构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进行平台平移,延伸和拓展自身发展的空间,继而从中获益。

总而言之,广播作为传统媒体,是电子传播时代的重要标志。对于传统广播新闻媒体来说,仅仅局限在原有的传统媒介发展空间上,或者是简单纯地将广播中播过的内容打包搬上新媒体平台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注意产业间的关联,从中找到突破,实现自身发展的优势拓展。

参考文献:

[1] Radio in the New Media World[OL]..

大众传媒的优缺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网络新闻 多媒体化 传播

一、便捷性

我们看到,在因特网上,无论是繁简各异的文字,还是色彩缤纷的图像,抑或美妙悦耳的声音,都可以通过数字信号得到方便快捷的传输。这样就为新闻信息传播时各个程序的处理提供了与传统新闻媒体相比更多的便利。与广播新闻和电视新闻相比,网络新闻克服了转瞬即逝的缺点,突出了可长期储存的优点。另外一些网络媒体开办有新闻专栏,对同一事件积累了大量的新闻信息,对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终结都有详尽的新闻报道,这些新闻有的是新近的,有的是以前的,但对于一个从未接触到该新闻信息的人来说,这些都是有价值的新闻。对于一个已经接触了该方面所有新闻的人来说,他也可以通过回顾以前的新闻来认识事件发展的历程。另外,即使是很久以前的新闻,需要它的用户还可以通过检索等其它手段,将其从网络数据库中调出,需要时还可通过打印机将其打印成静态文字来阅读。

二、多媒体化

网络新闻的传播手段能够集报纸、广播、电视三者之长于一体,实现图画、文字、音响、影像等多种手段有机结合。网络媒体一方面兼备了印刷媒体和电子媒体的优势,一方面突破了印刷媒体和广播、电视电子媒体的局限,具有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时效性长、覆盖面广、易于保存、接受主动、具有很大的自由选择性、刺激多种感官、具有声音和动态画面等种种优势。这就是说,报道同一新闻事件,报纸用文字、图片,广播用声音,电视用声像,而因特网则是集文字、图片、声音、影像为一身的一种新型的综合性的多媒体。

三、多元化

1.新闻传播者身份多元化。网络媒体是一个人人均可创办的媒体。任何人任何单位,都可以通过简单的申请,创办自己的网站或个人主页,从而得到自己信息的平台。新闻传播者的多元化在造就大量个性化网站,为网络世界的人们提供更多的获得新闻的窗口的同时,也导致了网上假新闻流传和色情的泛滥。但归根结底这种多元化带给人们还是利大于弊的。

2.传播模式多元化。从传播学的范畴来看,网络新闻传播融合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全球传播等多元化传播模式,因而使新闻传播的广度和深度都得到了空前地拓展。

人际传播的最大优势是具有双向交互性,信息可以反馈,这一优势可使它的传播能够达到十分深入的程度。新闻通过因特网进行大众传播,能够通过网络媒体把众多信息传播给数不清的、地域分散的广大受众,显示出人际传播所缺乏的巨大优势,而且克服了传统大众传播媒体没有相对明确的传播对象、难于信息反馈和缺乏交互性的缺点。同时只要联接上网,就可以访问全球任何地方的网上信息,而不用支付“远距离”的费用。因此,不仅受众多,而且信息源也空前丰富,甚至超过了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体。这两大优势,正好又突破了人际传播接受者数量极少和传播者信息源匮乏的两大局限。

与此同时,因特网不仅在组织传播、国内传播,而且在国际传播和全球传播方面,也充当了前所未有的重要的角色。今日的因特网几乎“网”尽了世界所有的国家和地区。信息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已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性趋势。

四、交互性

交互性,是指网络新闻传播能实现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信息双向互动交流。受众不仅仅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且也是信息的创造者。这样,建立了传受平等的新型传播模式。传统媒体虽然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和受众来信来电等方式与受众沟通,但总体上还是以新闻机构对受众的单向传播为主流。而网络新闻传播已经改变并将继续大幅度地改变这一局面。

1.受众可以对内容进行控制。以往的三大传媒都是将准备好的信息灌输推送给受众,受众只有被动接受的权利,而极少有自主选择的可能。而因特网则是把一大堆信息放在网上、由受众自己上网选择,获取所需要的信息。由“要我看”到“我要看”,因特网帮助受众迈出了新闻传播史上划时代的一步。

2.作为反馈的“交互性”。网络新闻传播通过开设电子论坛、留言板、互寄电子邮件、在每篇报道之后设置评论区等手段,给公众提供一个交换信息和发表意见的场所,进一步加强了信息资源的直接传递和反馈。然而面对每周数千封的观众来信,能够得到“反馈”意见的却屈指可数。而网络新闻媒体,将每一个受众的意见都毫无遗漏地呈现在网上。这样,网络媒体成为信息传播者和大众共同发言的媒体,不仅做到了媒体与网民之间的沟通,还实现了受众对受众的传播。

五、实时性

随着经济的发达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新闻的时效性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纸质媒体因为受到编辑、印刷、邮递等的限制,要想实现实时传播,绝对是束手无策的。而广播电视也同样受到栏目和时间安排的制约,不可能无限制地对新闻进行实时报道。即使可进行现场直播,也有一定的难度。而网络媒体对此则是举手之劳。网络媒体可以在事实发生的当时新闻。它可以不通过任何中间环节,只需要一台电脑和因特网连接,就可以进行网上传播;记者也可以在第一现场,几乎和事实同步地在网上传播新闻。

六、广容性

广容性即网络媒体和储存新闻信息的容量不受限制。对于受众来说,这样一个巨大的资料库容量是一个取之不竭的“信息宝藏”。事实上,在激烈的竞争中,不少网络媒体常常以容量大、资料齐全而取胜。众多新闻网站丰富的信息,使受众在更广泛的程度上获得了无限量的共享资源。

七、易检性

21世纪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只有对信息进行方便快捷的检索,才能谈得上对信息的有效利用。而网络新闻媒体具有较高的智能性,能够根据网民的需要,方便快捷地提供新闻搜索引擎功能。

八、自由性

大众传媒的优缺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电视专题节目;新媒体;共生发展

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当下,众多传统媒体受到严重冲击,特别是时效性不强的专题节目越发的举步维艰。为确保传统媒体的优势地位,业内亦早已开始进行融合发展,实现优势互补。这必将为观众提供更加便利的收看方式与更加多样的节目内容,带来传统电视媒体表现形式的变革与转型。作为电视专题类的节目更应该借助媒体融合的良机,努力探索节目的创新与变革。

一、电视专题节目制约自身发展的瓶颈

(一)节目缺乏时效

时效性可以说是新闻的生命,电视专题节目作为电视新闻的延伸,对于时效的追求也始终不渝。然而,传媒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新闻的进行时态同样得以不断强化,观众始终置身于随时变化的动态中。但电视新闻专题类节目因其制作周期长,从选题策划、节目采制到后期制作完成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跨度,这样一来,其新鲜度就有所“折扣”。当时效性很强的新闻事件发生时,往往电视专题节目选题才会开始,经过酝酿及实施,并在几天以后推出,节目的吸引力就会被弱化。

(二)深度挖掘不足

当新闻事件发生,节目编导在对事件进行报道时,往往受制于各种客观及主观因素的制约,对新闻事件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理解,出现被新闻牵着鼻子走,为了时效而舍弃深度的问题,节目报道内容与新闻栏目同质化、重复化。节目中缺少编导的深度思考及独立见解,并在周而复始的节目中逐渐流于表层,流于应付,于是在缺少深度的情况下,节目价值及其思想性已经弱化。

(三)个性风格缺失

在媒介竞争发生重大变化的当下,电视专题节目本身基本没有太多的变化。节目形态单一,表现手段上更是没有太大突破,固有的报道方式、叙事方式以及细节的处理把握上都呈现出固态化、标签化。

二、新媒体优势及其特点

(一)较强的时效性

新媒体在时效性上较传统媒体有明显的优势,其信息不会受到外部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运用网络、手C等可在任何的地点、任何的时间随时资源信息。将各种突发事件和信息快速的传播出去。而传统的电视专题节目只能在固定的时间段利用固定的设备来收看,如遇与新媒体报道同类型新闻事件,时效性上就远不如新媒体来得快。

(二)较丰富的表现形式

新媒体和传统的电视媒体相比较,它的信息表现形式更具有多样性,它综合运用了电视媒体的画面、声音、文字,借助这些电视的先天优势使得新媒体迅速蹿红。新媒体消解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之间的边界,消解了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

(三)较多样的受众选择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现如今,每个人都拥有一台甚至多台信息接收设备,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喜好以及接收读取信息的方式。这样一种形势下,新媒体将大众群体的划分变得更加详细,针对不同的人员提供不一致的信息,受众可结合自己的喜好,快速的选择阅读或者收看自己的目标信息。同时,大众的应用受到技术限制性降低,每一个人都能够成为信息的公布人或是信息的接受人。

(四)较强的互动性

新媒体可以在传播的过程当中,接受信息的大众可以与信息的者产生互动,当受众拿手机看视频、读新闻的同时也可以通过转发等形式来传播消息,或者进行讨论与沟通。在互动的背后,一个根本性的概念是个人的自主。受众可以创造自己的表达,寻求自己需要的信息,参与感和体验性更强。

三、新闻专题节目如何借力新媒体

(一)建立媒介平台

电视媒体要搭建起新媒体传播平台,要开发多种客户端,让其成为电视媒体扩大影响的有力保障。电视专题节目要注重借助手机端、微博、微信等方式,将最新的节目资源信息及时的推送出去,让广大群众及时的了解节目的概要、播放时间,提升大众对于电视专题节目的重视程度,激发收看欲望。

(二)提升互动性

电视专题节目可以利用新媒体和大众及时的沟通交流,收集大众对于节目的建议,针对反馈及时的进行调整,提升节目的综合影响力。加强节目与受众、编导记者和大众的互动交流,通过手机、电脑、微博、微信等手段,提升传播效果。

(三)力争原创性

网络将大家联系在一起,虽然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样,但信息的重复化、资源同质化越来越严重,原创的电视专题节目越来越稀少。于是争夺新闻的独家报道,第一时间的现场报道、新闻真相的最先成为媒介众矢之的。因此,专题节目编导记者要下大力气争取专题报道的原创性、独立性和纪实性,做出有影响有分量的节目。

(四)内容深度化

电视专题节目要突破自我,必须从自身做起,于是如何抓好内容的深度化成为关键。新媒体的明显劣势在于新闻的报道通常只注重信息的丰富、全面,对信息往往只进行简单的转载、罗列和堆积,这样造成了新闻产品的低质并容易受到真实性的质疑。在每一件新闻事件的传播中,受众不仅仅满足于第一时间,更关注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发生,真相在哪里,谁来解疑释惑等等。而电视专题可以通过对新闻事件的深度解读,做到既传播信息,也传播背景,同时传播观点。再利用全媒体加强二次传播,通过有效整合,来影响更多的人。

(五)开展创新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