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众传媒和经济的关系

大众传媒和经济的关系

大众传媒和经济的关系

大众传媒和经济的关系范文第1篇

关 键 词: 少数民族文化 传媒化 新论域 意义

一、题 旨

“少数民族文化传媒化”之谓,是将特殊化的少数民族文化导入一般化的大众传播过程所进行的研究和呈现的论域。其要回答的问题是:少数民族文化何以成为大众传播的内容和产品?这个表述标明了此研究的两个方面:其一、少数民族文化成为大众传播的内容――主要涉及少数民族文化与社会因素的关系;其二、少数民族文化成为大众传播的产品――主要涉及少数民族文化与资本因素的关系。这两个方面发生于同一个过程,是一体之两面。

少数民族文化传媒化的研究目的是,经由传媒化的动态过程,考察少数民族文化在传媒因素、社会因素(尤其是政治因素)、市场因素(尤其是资本因素)作用下的情态和机理,在历时与共时两个向度上,研究少数民族文化的现代化转型问题和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理论和政策问题。

“少数民族文化传媒化”是笔者2010年提出的一个新论域。这个论域试图在传播学、民族学、经济学(主要是文化经济学)等多学科交汇之处建构一个与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现实情境相对应的学术范畴,以避免学科分野对现实整体性的肢解。

二、范 畴

(一)既有的研究范畴

少数民族文化传媒化研究主要涉及民族学、传播学、经济学三个学科。经对民族学、传播学、经济学跨学科研究领域文献的研究梳理,本文将现有的交叉研究归纳为以下4个向度:一是民族学向传播领域的延展――人类学早期的传播学派理论以及后来的传媒人类学(David Machin,2002年;Ginsberg,2002年;Askew、wlik,2002;Peterson,2003;Rothen- buhler、Comam,2005年)①。二是经济学与民族学(人类学)的联姻――民族经济学的创立(陈庆德,1994年;刘永佶,2006年、2008年)和经济人类学的创立(陈庆德,1994年;施正一,1997年;施琳,2002年等)。三是传播学向民族学领域的拓展,主要是民族志传播学(【美】德尔・海默思, 1964年;【美】菲利普森,1972年;郭建斌,2003年;吴飞,2008年等)和正在创立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学(郝朴宁、李丽芳,2008年)。四是传播学与经济学的结合。大致分别有两个方面:其一是经济学理论在传媒中的运用,产生了媒介经营管理(凌昊莹,2002?年;詹成大,2004年;张芹、杨尚聘,2009年;?潘可武,2010年)、媒介经济学(宋建武,2006年;?周鸿铎,2007?年;杨海军、王成文,2008?年?)等新的学科分支;二是文化产业研究下的传媒产业化研究(喻名乐,2004?年;?李竹荣、董克柱、金雪涛,2009年??),关注的是传媒及其产品的经济化问题。以上错综复杂的学科交叉研究可以通过图1得到展示。

除了上述4个向度的联系之外,文化经济学(陈庆德、马伟,2007年)中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本化研究和文化研究中的相关理论(斯图亚特・霍尔等,1979年)也为少数民族文化传媒化研究提供了一些理论启示。

从以上归纳可以看出,现有的民族学、传播学、经济学关联性研究是两两对应的,是以一个学科为基础,向另一学科领域的延伸和拓展。

民族经济学和经济人类学都没有涉及或少有涉及少数民族文化传媒化的问题。传媒尽管也被理解为一种产业、一种经济活动,但是一般认为少数民族社区的传播经济化过程还是一个将来时。

文化经济学和少数民族文化资本化研究已经注意到文化产业对少数少数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并没有从传媒角度来加以研究。

媒介经济学、传媒产业化研究是使用经济学理论对传媒经济过程的研究。媒介经营管理兼用了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理论②。在这些研究中,少数民族文化及其主体是缺位的。少数民族地区的传媒和文化实体,也被看作是一般的与汉族地区无差别的事业单位或市场主体。实际的情况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传媒活动和传媒产业有着与汉族地区不同的语言、文本结构方式、文化内在特征以及市场环境和文化环境。随着传媒领域的市场化和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发展,少数民族必然成为使用现代传播技术进行文化产品生产和传播的市场主体;随着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除了旅游、会展、演艺等广义文化产业,狭义的文化产业和产品,如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少数民族电视作品、少数民族音像产品、少数民族出版物等必然要通过大众传播渠道,实现更大规模的复制和更大范围的传播,以使少数民族文化主体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

民族志传播学、民族文化传播学、传媒人类学基本上关注的是传播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关系,主要是大众传媒对少数民族的影响。在这些学科中,有了对少数民族文化及其主体的关注,但是,传播的经济过程却被忽略了。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民族学、传播学、经济学两两对应的分支学科建设中,总有另外一个学科是缺席的。这个状况直接导致了要么是在经济化研究中,少数民族文化及其主体的被忽略,要么是在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中,经济化过程的被省略。现实的联系被学科的分野肢解了。

(二)少数民族文化传媒化的范畴

少数民族文化传媒化研究是要在少数民族文化与民族学、传播学、经济学的现实关联中,以事实为根据设定一个新的研究范畴。这个研究范畴可以用图2来呈现。

鉴于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文化属性、传播特征和产业属性,本研究从历时、共时两个向度设定了研究的基本范畴和基本内容。

从历时角度看,需要研究少数民族文化传媒化的历史源流,以便厘清历史脉络和现实状态――此为研究的基础。从共时角度看,考察民族文化传播的信息编码过程、内容制作过程和产品生产过程(见图2)

――此为研究的3个主要方面。跳出上述纵横结构,在一个高点上,思考少数民族文化传媒化的历史、现状、特质、机理,以及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继而进行理论思考和政策研究。

上述研究内容和范畴要回答的问题是,其一,历史研究部分,主要回答“少数民族文化传媒化的历史和现状是什么?”;其二,基本内容部分,主要回答“少数民族文化传媒化的机理是什么?”;其三,理论思考和政策研究部分,主要回答“少数民族文化传媒化对少数民族文化及其主体造成了什么影响?如何调适?”

少数民族文化传媒化的过程可以细分为3个不同的侧面。这3个侧面存在于一个共同的过程之中,是对共同过程的不同表述。

首先,我们可以将少数民族文化传媒化过程看成是一个内容生产过程。少数民族文化经过制作,形成节目,然后经传播,到达受众。这一部分主要蕴含的是少数民族文化与社会因素的关系,尤其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西方的大众传播和意识形态关系研究已经有了丰富的成果。现在的问题是,少数民族文化传媒化研究需要将西方的研究理论和成果中国化,原因很简单:中国的民族状况、意识形态、民族理论、传媒制度和人的文化心理等因素都与西方有截然区别,西方的理论是不可以照搬过来图解中国现实的。要使传媒文化研究中国化,方法之一就是引入“少数民族文化”这个变量进行考察。如果西方的文化研究关注的是“传媒――意识形态”关系,那么,少数民族文化传媒化研究关注的是“少数民族文化――中国传媒――中国意识形态”三者的关系。这样可以使一般的理论争论进入中观的应用研究和实证层面,让飘忽的“意识形态”附着在“少数民族文化”这一对应物上。

其次,少数民族文化传媒化过程可以看作是信息生产过程。少数民族文化经编码形成传播文本,这些文本经受众解码,达成信息传播的目的。这里,传播学一般的信息传播研究,一经载入少数民族文化,原本空无一物的传播学“传――受”关系通道中就有了一个明确的内容。鲜活的、特殊化的少数民族文化一旦植入传播过程,就必然与传播渠道发生碰撞。这种碰撞是与一般文化信息在编码过程中受到的影响所不同的。大众传媒形式诸如报纸、广播、电视、电影作为一个类的存在,有其总体性的特质,这些特质共同构成了传媒的本体属性。这里研究关注的是传媒对少数民族文化文本编码的影响。少数民族文化传媒化研究已经不是一般的“信源――渠道――信宿”的关系,而是“少数民族文化――中国传媒――社会因素和资本因素”的关系。分析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特征――即在传媒属性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对应关系中考察信息文本编码的特征。要回答的问题是,“少数民族文化在现代传媒中由于传媒的作用发生了什么变化?”

再次,少数民族文化传媒化可以被看作是一个经济过程。少数民族文化经过生产,演变成了文化产品(如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经过营销到达受众(文化消费者),完成的是利润获取的目的。需要指出的是,这个过程已经不属于一般的传媒经济研究,而是少数民族文化资本化之一部分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经济化的研究。③这里的关注点不是“民族――经济”的对应关系,而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经济化”的关系。

在传媒经济学等研究省略少数民族文化,民族志传播学等研究省略经济化过程,民族经济学等研究省略传播过程的学术现状下,少数民族文化传媒化研究试图以现实为依据,将少数民族文化理论与政策研究建筑在民族学、传播学、经济学三者交界的视域,增加一个向度去考察少数民族文化与大众传播的关系。如果每一个学科的研究都是针对一个特定的“集”的研究,那么,少数民族文化传媒化的提出就找到了民族学、传播学和经济学的一个“交集”。将少数民族文化传媒化作为“最大公约数”,使民族学、传播学、经济学的相关同类项得以显现、对应、比照、约化,看到社会实际存在的诸变量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真实动态作用,从而进行更切合于现实的理论思考和政策研究。

三、论域的由来

(一)传播学与民族学研究领域的重合

少数民族文化成为大众传媒的内容和产品是一个显著的事实。

少数民族文化的大众传播始于20世纪20年代,④勃兴于新中国成立之后。现在少数民族文化已经成为大众传播的基本内容和产品之一:新中国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成就了中国电影的早期辉煌;各种报纸对少数民族地区报道从未间断;电视中的少数民族文化呈现着最靓丽的风光、风情、风物;互联网关于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的网站也发展迅速。⑤少数民族文化传媒化的基本事实不仅提供了本研究的现实基础,也提示了研究的基本关联因素和研究的方向。

少数民族文化成为传媒内容,不仅使民族学与传播学面对共同的研究领域――传媒文化研究,同时提示了民族学、传播学的当代转向。

英国皇家人类学会在1996年6月号的《今日人类学》杂志中登出一条消息,称1996年11月30日在曼城大学举行的论辩会的主题是“(传媒)文化研究将是人类学的死因”,意指传媒的发展使得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ow Malinowski)的“文化事实”(cultural facts)或“分立群域”(isolates)不复存在。“传媒时代的来临,意味着传统的小型、一体化的分立群域或社区被大型的全球化、国家化、多元化的力量渗透与连接”⑥,如此传媒文化占据了人类学研究的前沿,导致了对学科存在独立性的质疑。

这里我们对传媒文化研究是人类学死因的“惊呼”暂且不论,但是借由传播场域研究少数民族文化的现代化相关问题,无疑指示了当代民族学研究的新的领域和重要方面。

在人类学家的忧心忡忡之时,传播学家们也发现了将少数民族文化导入传播理论和应用研究形成的新的学术领域。一些传播学者借用人类学民族志方法,在民族社区开始了民族志传播学的研究(【美】德尔・海默思, 1964年;【美】菲利普森,1972年;郭建斌,2003年;吴飞,2008年等),一些学者开始了创建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学的努力(郝朴宁、李丽芳,2008年)。这两类学者以务实精神开始了民族学与传播学交界之地的耕耘。

如此,民族学与传播学不可避免地已经遭遇了。

(二)传播学与经济学的融合

少数民族文化成为传媒产品实质上是少数民族文化经由传媒过程的经济化,提示了传播学对传播经济化问题的关注。

当前,对少数民族文化产品的研究已经呈现在了文化经济学(陈庆德、马伟,2007年)等新领域中,但是传播过程并没有被纳入讨论。

实际上,大众传播过程对少数民族文化产品的生产具有规定性的作用,把大众传媒及其导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量引入少数民族文化的经济化过程,传播学是不能缺席的。在这里,传播学面对传媒产品和传媒产业,不可避免地要创造性地步入经济过程和经济问题的研究。如此,传播学不可避免地遭遇了经济学。

但是在传播的经济学研究中,不论是媒介经营管理(凌昊莹,2002?年;詹成大,2004年;张芹、杨尚聘,2009年;?潘可武,2010年)、媒介经济学(宋建武,2006年;?周鸿铎,2007?年;杨海军、王成文,2008?年?),还是文化产业研究和文化经济学概念下的传媒产业化研究(喻名乐,2004?年;?李竹荣、董克柱、金雪涛,2009年??),在关注传媒及其产品的经济化问题时,少数民族及其文化却是缺席的。

少数民族文化传媒化的基本事实,提示出了一个民族学、传播学、经济学三学科相关联的研究地带。学科的人为划分和人类活动日益紧密广泛的联系已经形成了明显的错位。学科的交流、交汇、交融是一种必然。这不仅是学术研究的需要,也是来自现实的真实命题。从这一点说,少数民族文化传媒化论题既有现实基础,又提示了融合民族学、经济学、传播学研究的一个新的研究向度。

四、意 义

(一)少数民族文化现代化转型的新命题

传媒化生存是当今人类生活的基本特点。少数民族文化及其主体也必然跻身于传媒化的生存状态之中。

传媒化生存意味着边缘的少数民族文化及其主体已经被纳入了以信息传播为基础、以符号生产/消费为特征的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之中。少数民族文化传媒化既反映了少数民族文化及其主体与当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关系,同时其本身也是当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部分。

少数民族文化的特殊性与大众传播的一般性,构成了少数民族文化在大众传媒场域殊的状态和动势。其一,大众传播既把遥远的世界带到了少数民族眼前,也将少数民族文化呈现于公共的场域。少数民族文化再不是昔日“藏在深山人未知”的存在之物,而是成为了最受关注的传播内容之一。少数民族文化的外部也不再是“遥不可及”的陌生世界。在双向的交流与互动中,少数民族文化受到了更多因素的作用,因而具有不同于历史上任何时期的生存发展状态。其二,传播并不仅仅是信息的交流。在交流中,也必然会有接纳、融合、排斥、冲突。传播使得少数民族文化被放置在了多种不同的价值体系面前,因此也使少数民族文化在新的价值判断中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和动势。其三,传播将少数民族文化纳入大众传媒场域,而这个场域本身就是多种权力博弈和争夺的时空,这样少数民族文化也必然会被赋予新的动能。其四,传媒场域本身就是文化存在与再生之场域,所以传媒化是少数民族文化在现当代的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在这个意义上,考察少数民族文化传媒化,就是考察少数民族文化在当下的真实状态。

更为重要的是,大众传播赋予了少数民族文化经济化运用的可能。于是少数民族文化除了昔日的话语权力实现问题,又添加了经济利益实现的问题。少数民族文化传媒化提示了少数民族文化作为文化资本参与经济过程、借由大众传媒的强大传播力实现文化增值的路径。少数民族文化不再是仅仅在民族社区自演自看、自生自灭的“保护”对象,不再是民族风情农家乐里守株待兔式的唱唱跳跳,不再是大型节庆中欢天喜地、万方乐奏的无偿表演,也不再是国内外大腕导演们无偿占有的公共资源。更重要的是它要成为少数民族文化主体参与大众传播的资本,以实现少数民族文化主体的文化权力和文化权益。边缘的文化主体借由文化产品参与中心,指示了少数民族地区可能的发展路径。当立足于自然资源的粗放开发已经不合时宜,当传统工业化的发展方式已经难以持续,当东部因地理、历史、政策、基础等诸多优势优先发展又好又快抢得先机,少数民族文化传媒化(少数民族文化资本化、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化)就成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和赶超应该思考的现实路径。

少数民族文化传媒化使得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方式问题可以进一步呈现并在新的向度上获得讨论,这是有意义的。

(二)少数民族文化理论研究的新视角

少数民族文化传媒化论域的提出和建构,目的是从新的向度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理论与政策。

传播是文化存在和再生的场域。经由传播来考察文化已经是当下民族学、传播学等学科的研究热点。民族志传播学、媒体人类学,以及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学都在这里开始了耕耘,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可以在这片“田野”(field)观察到少数民族文化现代化生存的基本状态。

大众传播可以理解为一个文化传播的特殊场域。大众传播使得文化被集中显现、建构、传播、扩散,并被加入社会场的诸多能量。大众传媒的意识形态属性、信息媒介属性、文化场域属性、文化产业属性等复杂性质,就像是一块多棱镜,反射出政治、文化、经济与传播内容的互动关系。少数民族文化传媒化提供了一个由点向三维空间发散的研究视域。

少数民族文化传媒化将少数民族文化植入了传媒内容和传媒产品编码的过程。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文本,作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一种表达,本身就是社会权力关系合力作用的结果,其中生动、鲜活地含有来自意识形态、制度、经济、技术等方面的活化因子。少数民族文化传媒化论域的提出就使得上述因子的作用过程得以显现,从中我们可以通过分析社会诸因子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作用机理,来呈现少数民族文化与社会因素和资本因素的张力与合力,这就提供了考察少数民族文化理论与政策的一个观察点。基于张力的弥合与合力的更生,便可以提示理论思考和政策改善的向度。

将少数民族文化植入传媒内容和传媒产品的生产过程,从局部看,我们窥见的是少数民族文化的大众传播过程;从整体看,我们则可以观察到将少数民族文化纳入以信息传播为基础、以符号生产/消费为特征的现代生产和现代生活的整体图景。少数民族文化及其主体与传媒的结合,不仅是以文化主体身份的被动参加(如少数民族社区的电视观看),而且是以市场主体身份的主动参与,就是要实现和获得少数民族文化因传播获得的话语空间和增值的经济利益。在不同人们共同体的事实不平等考察中,要更加注意经济因素。把解决不同人们共同体在经济上的不平等,看作是在和谐发展的时代主题下,多民族国家实现民族平等、团结、进步的现实要求之一和终极目标之一。少数民族文化传媒化研究的视角,就使得少数民族文化理论和政策的研究带有了多维度的和现在进行时的意义。

参考文献:

李春霞、彭兆荣:《媒介化世界里人类学家与传播学家的机会:文化多样化与媒体人类学》,载《思想战线》,2008年,第6期。

凌昊莹著:《媒介经营管理》,北京: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第22页。

陈庆德、马炜著:《文化经济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参见马炜、陈庆德著《民族文化资本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白润生著:《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3-5页。

2013年9月7日,在百度搜索引擎上输入“民族”,找到网页约1亿多;输入“少数民族”,找到网页约8320万个。

大众传媒和经济的关系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要素

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它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在大数据时代,大众传媒从听觉、视觉全方位的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至关巨大的影响,因此大众传媒环境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在过去,我们大部分时候都比较注重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之间关系的分析,而当前,大众传媒环境带来的巨大冲击,及其对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影响,促使我们要进一步分析四者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的优化提供正确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的四个构成要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共同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政治素质及身心素质。

第一,在四者的关系中,经济环境是基础,它决定着其它环境的存在和发展。我们都知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政治、文化作为上层建筑,必定要受到社会经济制度、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经济环境的变化,会促使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和大众传媒环境的变化。经济体制的改革,会引发一定的政治活动、政治制度的变动,这也是经济环境变化在政治环境中的表现,它能够促进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同时也保持自身的稳定;经济环境发生变化,必然会使文化、科学、教育变化,当经济生活条件较好是,就会促进文化生活的大发展大繁荣,反之则会导致整个社会精神产品的质量的下降,内容的丰富;众所周知,大众传播媒介是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产生、发展、变化的,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创新提供了物质基础,这也就使得大众传媒环境不断改变,不断更新。因而,社会经济环境对大众传媒环境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可以决定大众传媒环境的发展的广度和深度,也能够影响其作用的方式方法。

第二,与经济环境的决定作用不同,政治环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到的是导向作用,它同样也和其它三个环境要素发生着作用。首先,经济环境决定着政治环境,政治环境又反作用与经济环境,经济活动需要政治的规范、协调,正如市场经济一样,有市场自身的调节是不够的,还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这样才能保证经济关系的稳定,经济活动有条不紊的进行。其次,政治环境是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相互作用的中介,政治环境决定着文化环境,现实社会的政治状态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就是社会精神文化,“作为特定文化的创造者,必然归属于一定社会、归属于一定的利益集团。”精神文化的发展,需要正确的政治价值观和政治理论的引导,只有这样,才能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正确的方向。最后,政治环境也影响着大众传媒环境,大众传媒环境中信息的传播、社会舆论的引导等,受到一定阶级价值导向的引导,在一定意义上,它要为国家的发展服务,因此它“必须注意避免外来传播对本国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消极影响。”在现代社会,随着传播媒介的不断丰富,统治阶级也利用各种传播渠道来向社会大众宣传自己的方针、政策。在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的舆论宣传,对于非主导舆论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宣传的正确的价值导向。

第三,文化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及其对大学生思想品德、高尚人格的塑造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都知道,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集中反应,经济环境决定着文化环境,文化环境又会成为经济发展和政治发展的促进或制约因素,“一个国家和民族,没有思想文化上的独立,就不会有政治上、经济上的独立”。邓小平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尤其在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展,为经济的繁荣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当局一直都在强调,科教兴国,知识经济时代,科教事业的发展,能够提高国民素质,提高劳动者的技能,为经济建设输送源源不断的人才。与此同时,当社会中的一些愚昧落后的风俗习惯、西方的不良文化思潮泛滥时,则会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对于政治环境,要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积极的推进政治体制的改革,发展人民民主,调动人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因此,亟需提高全民的文化素养,增强反对国际文化霸权主义的意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就是文化一个组成部分,而大众传媒是社会文化信息的载体,现代大众传媒技术的发展,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利用大众传播媒介来进行舆论宣传和思想动员,然而大众传播媒介信息的广泛性、及时性、开放性等,又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选择带来了挑战。因此,大学生文化环境中的各种文化因素,会影响到大众传媒环境中各种信息的传递,所以要净化大众传媒环境,首先必须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第四,“大众媒介的发达程度是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媒介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之一;大众传媒可以对国家的政治及社会心理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可见,从经济到政治,到人们生活,大众传媒的影响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大众传媒环境中传递的各种经济信息,对生产及人们的消费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在现代生活中的各种商业广告,就满足了生产商的增加销量、吸引消费者的需求。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还在不断完善,它的负面影响不能够一下子消除,这就需要大众传媒的监督。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有消极影响的时候,当其的经济信息与现实有出入时,就会引起市场的波动,导致经济秩序混乱。

大众传媒环境不仅与经济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在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大众传媒的影响越来越明显,美国总统杰斐逊说:“如果由我来决定是要一个没有报纸的政府,还是要没有政府的报纸,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大众传媒与政治密不可分,大众传媒尤其独特的政治功能。大众传媒是政府连接民众的桥梁,各种政治信息的传递,是民众能够及时的了解到国家的方针政策,民众也可以利用各中传播媒介,表达、反应民意,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总之大众传媒在一定意义上有利益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只是随着大众传媒环境的不断丰富,其中也会隐藏着一些不利因素,这就需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优化大众传媒环境。社会文化的传承需要一定的载体,而大众传媒就是一个好的载体,民族文化的输出,国际文化的输入,都离不开大众传媒。大众传媒的发展,为人们提供给了更多的精神文化产品,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是我影响,当大众传媒传递的信息与思想政治教育输出的信息相一致时,就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反之,则会削弱其效果。

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把握每一个具体环境的作用、特点,利用其好的方面促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且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优化其有害的一面。更重要的是,要从整体上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分析它的变化趋势、存在的问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等。宏观环境的好坏,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及大学生良好身心素质的养成有着及其重要的影响,要积极的研究、创设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陈万柏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邱伟光,张耀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3] 沈国权主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4] 毛英.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学[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5] 仓道来.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6] 李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大众传媒和经济的关系范文第3篇

[关键词]舆论引导;新闻自由;议程设置

在舆论引导中,政府、媒体和公众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三者之间的关系也各有特点。政府是舆论引导的决策者和效果监督者,同时政府也接受来自媒体和公众的反馈与反映。公众是舆论引导的主体和参与者。也是要服务和引导的对象,同时公众也会对舆论的引导给予一定的反作用,包括通过媒体渠道进行反馈和通过政府渠道进行反映。而媒体则担负着引导舆论的核心作用,通过一系列方法和途径对公众产生影响。所以说,政府、媒体与公众在舆论引导中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并不是简单的单向的一方作用一方受力,政府作为舆论引导的决策者,在二者关系中扮演着平衡和牵制的角色。

一、舆论引导视角分析

舆论引导。是一种运用舆论操纵人们的意识,引导人们的意向,从而控制人们的行为,使他们按照社会管理者制定的路线、方针、规章从事社会活动的传播行为。也是中国共产党对思想宣传工作部门和新闻单位提出的政治方向要求。思想宣传工作部门与新闻媒体在反映舆论、评介舆论的过程中有选择地进行报道,对社会舆论所起的影响和引导作用。

二、政府与媒体的辩证统一关系

在舆论引导的视角下。政府和媒体的关系具有鲜明的辩证统一的特点。首先,二者关系的同一性体现在,在我国,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和重要的宣传工具,是党的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活跃在宣传战线的各类媒体时刻要忠实地为党和政府服务,具体体现在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思想。和接受党和政府的内容督查等。由此可见,媒体作为引导舆论的工具根据政府的决策需要而进行宣传报道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媒体受制于政府,并没有自己的政治利益。这为政府进行的舆论引导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媒体作为信息宣传报道机构会有其自己的经济利益,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媒体的经济利益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取得经济利益媒体必须根据市场的需求来进行生产活动,也就是说媒体着力于满足公众的需求而进行信息的传播。而一味满足公众需求往往会造成传播信息的庸俗,所以媒体最重要的是做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兼顾。这时媒体便需要政府的引导和监督。但政府过分的干涉媒体运营发展便会破坏新闻自由,扰乱新闻秩序。政府的干涉多体现在对媒体报道的内容、形式等进行限制和审查,以新闻通稿的方式限制媒体自由报道等。媒体其实并不是单纯地受制于政府,相反,媒体会对政府进行有效的舆论监督。政府在施政中受到来自多方的监督,其中媒体监督是强有力的监督手段之一,媒体会监督政府行为和公职人员违法乱纪现象。引导公众舆论对政府不当或不作为行为施加压力。总体看来,政府和媒体在舆论引导下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政府受到媒体的舆论监督才得以防止权力寻租,腐败滋生现象的发生。有利于政府自身行政效率的提高和形象的提升:政府对媒体必要程度的限制和引导对媒体的发展大有好处。能够赢得政府的重视和公众的关注,使媒体更好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三、大众传媒引导舆论的方式以及公众的反作用

公众是新闻舆论的主体。也是舆论引导的参与者和对象,媒体尤其是大众传媒对舆论的引导要吸引公众的参与,这要求媒体应处理好与公众的关系并注意引导舆论的方式。大众传媒引导舆论一般有以下几种方式。第一种是直接说服。即对公众进行说服影响,改变舆论或者巩固加深、扩展原有的舆论。第二种是大众传媒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会以其报道和其他内容无形中给公众议程带来某种观念或新议题。潜移默化的影响公众舆论,即议程设置理论。大众传媒通过一段时间内的集中报道,让公众感觉到此议题的重要,从而影响公众对议题的关注程度达到引导舆论的目的。第三种方式是利用大众传媒的强势舆论特性,即沉默的螺旋理论,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几经循环,大众传媒所引导的占“优势”地位的意见越来越强大,而持“劣势”意见的人发出的声音越来越弱小,从而达到引导舆论的目的。

大众传媒引导舆论而对公众施加的作用比较强势,但公众对此的反作用同样是不可忽视的。为了讨论的方便,本文把公众和受众作为同一群体看待,实际上这两者在内涵和外延上还是有差别的,这里不再细究。受众对新闻舆论的控制有一种反控制意向和反控制能力,这种反控制能力,也可称为受众对新闻舆论的调控。这也是舆论调控的一支重要力量,它主要通过反馈实施控制。公众与媒体不重合的地方便是市场规律与新闻规律之间的矛盾所在。公众的对舆论引导的反作用体现在两方面,第一方面是作用于政府,通过向政府反映和反馈问题,使政府对舆论引导效果进行评估,政府进一步作用于媒体,通过调节媒体达到公众的满意。这也体现了本文之前所述的政府与媒体的关系:第二是公众直接作用于媒体,使媒体感受到来自公众的反馈,从而进行自我调节。

四、政府与公众在舆论引导中的关系

政府在进行舆论引导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公众的情况和实际,从而使舆论引导更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公众对政府的不满或者意见与建议也可以通过舆论来表达,公众可以对政府进行舆论监督。媒体在政府与公众之间扮演着沟通桥梁的角色,使信息在二者之间通畅传递。

政府、媒体、公众三者的关系是自始至终贯穿于舆论引导过程中的重要关系,也是舆论引导得以实施的基础。三者相互作用缺一不可,共同构成政府主导媒体实施公众作用下的舆论引导机制,促进了社会整体舆论环境的形成与发展,对社会信息系统的平稳运行以及社会的舆论稳定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大众传媒和经济的关系范文第4篇

摘要:文章运用文献研究法、逻辑法,结合休闲体育与体育传媒的发展现状,对休闲体育对体育传媒作用进行了具体分析。结果表明,休闲体育与体育传媒的互动,不仅满足了大众对体育信息资讯的多元化需求,也为两者创造了一个互相促进、互为发展的平台。

关键词:休闲体育 体育传媒 互动 可行性 必要性

休闲体育与体育传媒在现代社会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两者关系密切。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进一步促进了大众投身于各种各样的休闲体育活动。随着休闲体育的发展以及体育传媒不断扩展,两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越来越多的体育传媒开始关注大众休闲体育。为了平衡休闲体育与竞技体育在体育传媒中的比重,促进休闲体育发展,丰富大众休闲体育资讯,与我国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运动平衡发展的政策相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大众休闲体育蓬勃发展的实践与理论研究的现状

在我国传媒产业与体育产业高速发展的今日,对体育传媒和休闲体育这两大块的研究层出不穷,其学术性论文也非常之多,几乎到达了顶峰,可是对体育传媒对休闲体育的作用关系这一方面的研究却是罕见。从休闲体育的发展态势与国家发展战略看来,对体育传媒对休闲体育的作用关系的研究是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对体育传媒与休闲体育两者的发展而言更是一项迫不及待的任务。无论从国家经济还是集体或个人利益来看,体育传媒与休闲体育两者能够达成一种和谐积极的互动关系都是对国家、对集体、对个人构建美好家园的重要要素之一。

此外,体育传媒与休闲体育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体育作为传媒重要内容的来源,是传媒获得大众市场,获得市场回报的非常重要的内容支撑。这种“注意力经济”使体育和传媒摒弃了以前单纯的报道与被报道关系,紧密合作,共同发展。

休闲体育与体育传媒互动研究的必要性分析

休闲体育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从社会发展与大众体育发展的角度看,休闲体育已成为大众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在经济阔绰的条件下,忙碌的现代人在闲暇的时间里追求的并不是更多的休息时间,而是寻求精神和肉体上的放松。发达的科技不断使人们更新自身的理念,数字化信息时代使体育运动占据人们的闲暇时间,带给人们想要的享受。20世纪以前,体育运动是一个竞技时代,随着21世纪这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必将会有新事物的产生,那就是休闲体育。休闲体育是体育运动继竞技体育的另一个领域,是所有人追求人性飞跃的桥梁,越来越多的思想家仍然站在循环时间观念的基础上反思休闲,认为休闲是“成为人”的过程,理想的休闲应该使人感到自由,获得全面发展,在自由的创造中实现人的价值,获得人性的飞跃。休闲体育更是人类着力建造的美丽的精神家园,以其独特的魅力正成为人们满足心理欲望和精神需求、身心达到平衡的润滑剂。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顺利举办,我国竞技体育水平处在国际领先地位,是体育强国。在基础牢固的前提下,我国将会把奥运战略向全民健身战略转变,使休闲体育在第三产业中蓬勃发展。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贡献,也让我国群众重视体育的程度大大加深。奥运会为媒体提供了大量而且均受受众喜爱的电视节目信息。媒体的大量报道和讨论表面上是向国民展现奥运会的准备情况,向国民宣扬民族主义。事实上,电视体育信息对人们潜移默化的作用已使他们不知不觉接受了许多体育的“东西”,而这些“东西”也正影响着人们的体育生活,引导人们逐渐对体育的态度、思维方式、体育行为、价值观念及闲暇活动产生了一系列转变。

随着老龄化人口的比例不断增高,我国65岁以上的人口总数已经达到9377万人,占总人口的7.3%。预计到2020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占总人口的16%。从本世纪初开始,我国将从一个“年轻型社会”经过短暂的“中间型社会”,而彻底进入“老年型社会”。这一部分人可分配的闲暇时间最多,休闲体育运动符合这部分人的需求,因此休闲体育会受到越来越多的群众青睐,以往的竞技体育消息已远远不能够满足受众的需求,这也迫使以受众为中心的体育传媒更多地关注休闲体育。

从体育传媒长期发展的角度看,关注休闲体育有利于吸引越来越多的体育潜在受众在经济的过剩以及人们心理上的需求呼之欲出的时候,在媒体的信息轰炸下,休闲体育发展成为新世纪一项迫不及待的任务。媒体自一出生乃至赖以生存的根本就是要求符合大众的需求,而休闲体育正契合了大众的需求,体育传媒的发展更新更是需要体育的推动。体育能使体育传媒实现观念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两者互补,使得媒体在高度重视竞技体育之外必须要高度重视休闲体育,才能促进体育传媒的良性发展。

当今社会,媒体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如何扩大自身报道的受众面,必须从新闻报道的本位出发,以内容吸引受众才是发展之根本,而休闲体育作为一个潜在的受众发展面,更容易产生独家新闻,接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因此,从体育传媒长远发展的角度看,需要与社会现实环境相符,满足大众的各种需求,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休闲体育对体育传媒促进作用的分析

近年来出现了多种不同的新媒体,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传统媒体的生存受到了很大威胁。报纸与广播的受众群众迅速减少,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字电视的出现使得电视的受众群不受威胁。为了顺应时代的需求,各种不同媒体的信息量不断增多、增广,大部分的媒体都新增了休闲体育板块。

体育传媒对休闲体育报道促进了体育传媒自身的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准确的定位(包括功能定位和读者定位)对于大众媒体的发展尤为重要。《中国体育报》在很长一段时间是专业体育报纸的引领者,然而随着专业体育传媒竞争的加剧,过去《中国体育报》所确立以国内外重大体育赛事报道为主的功能定位无法与专业性越来越强的《体坛周报》、《篮球先锋报》相比,如何以新的内容吸引读者便成为报社考虑的重点。竞技体育显然不能丢,但自身的特色在哪里、以什么来吸引读者呢,就必须重新定位。为了以全新的报道巩固和吸引读者,《中国体育报》在近几年开辟了体育市场、体育健身等与大众体育密切相关的休闲体育报道,突出服务性、知识性和实用性,更好地为大众服务,这种差位竞争的思维模式使《中国体育报》有了新鲜气息,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潜在受众的关注。

体育市场版面与体育健身版面不仅为《中国体育报》带来了更多的受众,更能为休闲体育的发展带来方方面面的支持。商业化时代的到来注定了要开辟一个属于体育的市场,休闲消费的概念随之产生。体育传媒的生存更多的是依靠广告的收入,体育市场版面为《中国体育报》带来了隐藏在背后的支撑力量――广告投入者,体育市场版面说白了就是体育商业版,一个能为受众带来机遇、带来投资的信息引导中心,把休闲体育的潜在价值呈现在受众面前,使休闲体育得到人力物力的支持,体育市场的受众将会为休闲体育带来更多更全面的发展。体育健身版面又为《中国体育报》带来了不同层面的受众,体育健身才是真正的休闲体育,不仅是能够满足人们身体健康观念的休闲体育,还是能够满足人们心理健康的休闲体育,符合大部分受众的要求,是体育传媒必不可少的信息来源。

由广东电视台体育频道节目表可看出,休闲体育节目在一整天的节目时间中占据了绝大多数的时间,并且还占据了一个多小时的黄金时间,可知,休闲体育已经在体育频道中拥有了重要位置。调查数据显示,近几年,随着节目内容的调整,广东电视台体育频道的收视率及市场占有率有了明显的提升,超过了中央台体育频道在广东地区的市场占有率。

新兴的网络媒体也不例外。例如新浪网,其传播休闲体育信息的方式很特别,把休闲体育项目设计成游戏的方式,既能更有吸引力地推销自己的商品,又能使受众更积极地参与到休闲体育中去。

体育报刊、网络等在传播体育信息、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的同时,创造了广泛的社会效益和巨大的经济效益。其中,休闲体育报道成为其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媒体竞争同质化越来越明显的今天,拓展报道内容,以丰富多彩的大众休闲体育作为突破点来吸引大众的关注是一条可行之路。

休闲体育的发展为体育传媒报道提供了丰富的体育资源,满足了受众的多元化需求。信息资源。媒体依赖社会而生存,社会为媒体提供可存活的必要条件,休闲体育作为社会的新兴产业,并且在社会上的普及程度比较高,是体育传媒收集信息的重要来源。正规的国际性或者国内体育赛事并不多,而且体育传媒在直播体育赛事时并不可能把每一场比赛都进行直播,那需要很大的经济投入,因此休闲体育能够填满体育传媒时间和空间上的多余部分,使传媒本身更充实。

经济资源。体育传媒为企业策划休闲体育赛事。休闲体育本身并没有金钱,其间接地为体育传媒带来更可观的经济收入,在这一点上休闲体育展现了它无穷的魅力。商业化时代的其中一个意思就是指凡是在社会里进行的活动都带有商业化,附有金钱的气息,体育传媒为了谋求自身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经济支持,广告费用是体育传媒包办赛事的吸引力。

社会资源。休闲体育的用途广泛,没有太多的限制性,是社会人群积极参与其中的原因。高尔夫是众多休闲体育项目在体育传媒里发展得最快,也是最好的,许多体育传媒都为高尔夫提供了独立的舞台,广东电视台有高尔夫频道、杂志有《中国高尔夫》,很多大网站都开辟了高尔夫版面,像新浪网和21CN。高尔夫的贵族性能为体育传媒提供一个强大的广告客户资源,高尔夫球场上的商业谈判是新生企业家喜爱进行的商业性活动,媒介的介入能使商业谈判的影响力扩大,是媒介引进广告商的重要途径,是休闲体育场地为媒介提供了更多机会,休闲体育场地在聚集人气的同时,也创造了财气,完全符合媒介的宗旨和性质。

休闲体育发展是我国未来的体育发展方向,越来越受到体育传媒的关注,也是我国体育传媒一个转型阶段的标志,更是受到学者的重视,成为众多学者的研究方向。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体育传媒激烈竞争的今天,体育传媒与休闲体育的互动不仅可以满足大众多元化的体育需求,也给予了体育传媒来自经济、信息、社会等方面的资源回报,促进了体育传媒的发展。体育传媒与休闲体育两者结合在一起,不但给了自身一个更好的发展平台,也适应了时代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宋妍:《“大众传媒时间”与休闲理念的“悖论”》,《新闻传播》,2006(11)。

2.王玉红、马志云:《电视传媒对公众体育生活影响的研究》,《体育文化导刊》,2007(3)。

3.石振国:《休闲体育的社会发展观――休闲体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南京师范大学》。

4.李勇:《体育与传媒的关系》,《辽宁体育科技》,2003(4)。

5.崔冬霞、冯立华:《中国体育传媒市场发展前景探析》,《体育文化导刊》,2007(1)。

大众传媒和经济的关系范文第5篇

一、大众传媒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定位

大众传媒的发展走的是群众路线,它最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关注民生,关注弱势群体,进行信息传递,反映民情民意,符合我们党发展的要求。随着我国媒体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大众化,受政府干预的影响,大众媒体在角色定位上出现了诸多矛盾,导致媒体面临的角色定位比较尴尬。例如,公众代表与市场主体的角色冲突,政府喉舌角色与公众代表角色之间的冲突等,都不利于大众媒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角色定位,也不利于大众媒体发挥积极作用。尤其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逐渐介入媒体发展,使得大众媒体在某种程度上变得商业化,部分媒体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一味地迎合受众,导致媒体对本身的功能定位不准确、不明确,忽略了为普通民众尤其是弱势群体服务职能以及他们的信息需求,造成“传媒歧视”的现象出现。这些都极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我们应明确大众传媒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喉舌角色与引导角色的定位,强化媒体自律,建立和谐媒体,切实帮助普通民众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最大的效用。

二、影响和谐社会构建的不利因素分析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有经济发展做基础。但是经济发展很难按照人们所期望的那样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注重经济利益和自身利益,往往忘记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对自身的要求,于是导致一些违背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的现象出现。例如,有些单位为了快速发展经济,过分开采资源,在造成了资源浪费之后还不没有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对造成的环境污染置若罔闻;在经济交往过程中诚信缺失现象越发严重,导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不和谐,不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此外,在政治生活方面也存在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相违背的现象。例如,在某些领域,法律制度还不健全或者不完善,就容易出现法律监管漏洞,给很多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导致腐败贪污,监管部门与企业实体之间的、谋取私利等现象出现,给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带来很大的障碍,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逐渐降低,让人们看不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希望。

三、大众传媒对和谐社会的构建作用

(1)正确的舆论导向。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要以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作为基础,这就需要人民群众具有正确的价值观来引导自身的行为。因此,大众传媒在这一过程中的舆论导向作用得以发挥。大众传媒依据自身的优势,向公众传播和宣传一系列的社会规范,从而规范人们的思维和行为,使得社会秩序得到很好的维护。大众传媒在新的社会时期,担任着国家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喉舌作用,进行公共信息传播。一方面,国家的法律、政策、路线方针等都可以通过大众传媒告知公众,并通过宣传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大众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人生信念,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行为方式;另一方面,通过大众传媒关注普通民众特别是弱势群体面临的困难和热点问题,并进行广泛关注和重点报道,切实帮助民众反映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2)监测社会环境。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大众传媒以其自身独特的方式在政府和公众信息交流时进行社会舆论的监测。大众传媒具有公共性,舆论监督则是大众传媒反映舆情和引导舆论的重要职能之一。随着社会开放性的特征日益明显,公共权力主体的言论及行为的透明度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大众传媒在引导社会舆论中的作用。大众传媒通过对社会环境进行监测,向社会公众提供他们关注的热点问题的信息,以及社会发展的新动态,同时以正确的方式引导公众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减少社会矛盾。通过大众传媒的有效监测,有助于形成和谐的社会舆论氛围,改善舆论监督环境,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3)有助于传播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谐文化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给我们的思想政治宣传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大众传媒作为沟通政府和民众的信息渠道,必须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加大力度宣扬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引导形成积极向上舆论氛围,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和谐的舆论环境。大众传媒通过宣扬和谐文化,有助于激发全社会的创造力,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提高文化的服务质量,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动力。

(4)有助于协调社会关系。和谐的社会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目前,在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矛盾,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日益凸显。此时,大众传媒的协调功能就得以发挥,大众传媒通过不断对信息进行,使得各阶层、各社会群体之间加强沟通,从而构建和谐的社会氛围。

四、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