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

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

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

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范文第1篇

关键词:青少年;思想道德;影响;大众传媒

中图分类号:D43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大众传媒正在极大地影响着包括青少年群体在内的人们的精神价值,也对青少年的成长环境造成了非常大的变化。因为大众传媒的不断发展,其覆盖面也在持续拓展,从而为青少年群体了解当前社会与掌握相关知识、拓展自身视野提供了非常好条件,然而也会对青少年群体的成长造成不良影响。

学校一定要结合新形势下的新要求,努力推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在理念与方法的改进,创设出有利于青少年群体健康成长的优质环境,进一步提升对这一群体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效,从而培养学生们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

二、大众传播概述

大众传播主要是运用传播组织机构,使用现代传播媒体向还没有组织起来的个人以及群体传递相关信息之过程。大众传媒主要涵盖了报纸、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大众传播所牵涉的内容非常广,主要涵盖了社会生活之中的诸多层面之中,具备了传导信息、控制舆论、实施沟通和大众娱乐等多项不同的功能。

三、大众传媒对青少年思想道德产生的主要影响

一是大众传媒的开放态势对传统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造成巨大的挑战。以往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往往是在封闭化环境下实施的。该模式的基本特点之一是将灌输教育知识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这种教育模式落实的基础使思想道德环境较为封闭,思想道德教育的信息环境十分单纯,不良信息的干扰相当少。由于我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化,越来越多的不同形式的媒体出现,尤其是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也迅速地推动了我国传媒用更为开放之态势来开展日常工作,导致了舆论传播的内容变得更趋多元化。

二是大众传媒过于看中商业娱乐价值,极大地弱化了思政教育之成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力发展的当下,各类大众传媒也进入到了市场化时代。为了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生存与发展,大众传媒开始进行转变自身的经营形式,从计划经济的主导体系转为追求经济利益的主导体系,其后果是报刊越来越注重于发行量,电视媒体越来越追求收视率,大众媒体不约而同地将广告收入视为衡量自身实力的有力标准。

为确保经济效益,提升自身的发行量与收视率,传媒逐渐步入了世俗化之路。因为面向大众传媒的监督、管理技术还不够健全,造成部分受众的审美观念出现扭曲,这样一来也会导致少部分青少年群体的价值观偏差,从而削弱了道德教育之成效。

四、新形势下强化青少年思想道德工作的几点措施

1.全面整合全社会思想道德资源

随着大众传媒时代的来临,青少年群体的成长环境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青少年群体的思想道德建设并不只是学校教育或家庭教育的问题,而是会问题。唯有社会各界均能高度关心与支持青少年群体的思想教育工作,才能推动青少年群体的身心发展。所以,一定要适应于当前时代的发展需求,利用各类思想道德资源,形成学校、家庭与社会彼此结合的新型思想道德体系。在此体系之中,学校始终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途径与阵地,承担着对青少年实施系统化理想信念、价值观等教育。作为青少年群体接触大众传媒的一个重要载体,家庭教育在指导儿女接触大众传媒时发挥了重大作用。家长要与学校进行全面沟通,抓好细节,配合好学校实施家庭教育。社会一定要强化对文化产业之管理,落实青少年活动场所的创建工作,为青少年的成长创设优质社会环境。通过各方的彼此配合,才能够在全社会产生尊重与关心青少年成长的良好环境。

2.发挥政府部门的政策引导与法制监管理作用

要以强化大众传媒从业者的职业道德教育抓起,不断推动对大众传媒的监督管理,不断改善当前的社会环境,从而为青少年群体的顺利成长创设出一流的条件。要充分弘扬主流价值观,运用宣传主流观念以创设出更好的舆论环境,不断削弱因为商业文明而产生的不利社会影响。要从青少年群体的心理特点抓起,撰写出更为贴近青少年群体的现实生活的作品,实现思想性与教育性、娱乐性的紧密统一,运用青少年群体十分喜爱的艺术形式进行道德教育。在符合条件的地区应当设置专业儿童频道,同时切实减少部分成人节目对青少年所产生的影响。当然,政府部门还应当使用法律手段对传媒加以监管,切实防止不良文化的入侵,培养青少年群体的遵纪守法意识。

3.不断强化对青少年的媒体素质教育

当前,我国大众传媒正在加速发展,但是社会上各类信息真假难辨,青少年群体容易接触到不好的信息。因此,要尽量控制不当信息对青少年的影响,全力引入媒体教育,培养与强化青少年对信息的鉴别能力。青少年教育者要运用大众传媒的影响力,将思想道德教育与传媒教育联系起来,指导青少年学生用来传媒来掌握最新的社会动态,不断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免遭不良信息之侵袭。

4.改进学校德育的方式与手段

学校教育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一定要将德育摆在重要位置,并依据当前形势的需要,对德育的内容与方式加以创新。在德育的内容上,应当将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民主法制等融入思想政治教学课堂,将理想信念教育视为中心内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将打造高尚的思想品质与道德情操为前提,指导青少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培养青少年群体的进取、创造、创新、开放以及竞争意识。

五、结语

青少年思想道德工作应当适应于大众传媒环境,要与时俱进,创新教学。为此,应当切实改变以灌输式为主的简单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方式,更加关注青少年群体思想。在此基础上,还应当全力引入现代课堂教学方式,变抽象为具体,切实改变思想教育形式较为单一、内容较为枯燥的状况,不断提升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效。学校还应当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与实践活动全面结合,实施丰富多彩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从而引导青少年对大众传媒的认识,提高直接了解国家历史与社会状况的机会,进而提升其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张男星,秦学智.媒体与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调查研究[J].大学(学术版),2010(12).

[2]宗 晶.大众传播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基于对道德模范典型宣传的理性思考[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1(5).

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范文第2篇

大众传媒构建起信息化的道德环境

大众传媒对人的影响是通过其建构的信息化的道德环境来完成的。从发生学的意义上说,媒体不过是人类所生产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综合体。但是,目前以信息科技为依托的媒体却反转过来支配人们所进行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人类社会的发展步伐越快,承载媒介信息的载体越先进,媒介信息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就越大。人类根据一定的价值观念对媒体世界进行颠覆和重建,媒体世界本身的变革又促成了人类原有价值观念的颠覆与重建。由此而产生出的新的价值观念又成为对媒体世界进行新的颠覆与重建的指南。

大众传媒建构的信息化道德环境,为人们的现实生活提供了参照和借鉴,并且在一定范围内影响、塑造了人们的生活观念、生活态度。同时,大众传媒也通过人们对这一信息化的道德环境的认知来制约、影响人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促使人们道德习惯、道德行为的养成,从而表现出极强的道德教育作用,这就是大众传媒发挥德育功能的重要理论依据。

信息化道德环境对青少年品德的影响

大众传媒所建构的道德环境对青少年的品德影响主要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

大众传媒自身的特点

易接触性。在电视普及之前,印刷品是主要的传播工具,其对阅读者的文化素质有一定程度的要求,从某些方面来说,它潜在地根据人们不同的阅读能力把社会信息分成了不同层次和等级,对青少年实际上起着信息过滤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电视进入寻常百姓家。由于电视内容丰富直观、信息形象鲜明生动,对受众没有特别的要求,青少年很容易被其吸引。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迅速被青少年所接受,它不仅集合了大众传媒的优势,而且以其“互动性”对青少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目前,电视和网络成为城市家庭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其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

易接受性。大众传媒是一种“眼球经济”,只有不断扩大自己对受众的吸引力才能牢固地占领市场,因此,为了满足不同层面的受众需求,其内容和形式都进行了极力的“包装”,以传播制作者的观点和意图,这往往使人比较容易相信和接受,并据以内化自己的思想行为规范。而现实生活的复杂性决定了大众传媒传播的各种信息既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青少年自身对事件的辨析能力不高,加上大多数传媒以单向传输为主,一旦青少年接受了有害信息也不易察觉,这就难免造成了大众传媒对青少年思想的“灌输”。

社会“话语权”。大众传媒的影响力还取决于其天然地拥有社会“话语权”。一方面表现为传统媒体具有的导向性。在我国早些时期,传媒几乎是社会意识形态的载体,统治阶级通过媒体向社会成员传递管理社会所需的各种信息,因此媒体所传递的信息多是统治阶级的意志表现。另一方面是媒体舆论具有的无形力量。随着我国传媒环境日益放开,媒体“政治传声筒”的作用逐渐减弱,但同时,一些都市类报纸、电视在传媒领域崛起,大众传媒的自主意识逐渐觉醒,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并得到了大众的接受和认可,由此形成的舆论压力构成了更强的“无形力量”,引导着大众的态度。

青少年自身的特点

青少年自身的特点也是造成大众传媒对其产生深刻影响的重要原因。首先,青少年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随着青少年心理的不断成熟以及认知和心理的快速发展,他们希望了解自我、他人、社会和整个世界的欲望越来越强烈,这就需要获取大量的信息,而大众传媒作为一种内容丰富、传播面广、便利易得的信息媒介,成为青少年满足其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极好途径。其次,青少年接触社会途径单一。青少年对社会的了解主要来自家庭和学校,由于受到种种限制,就使得他们渴望通过其他途径接触社会,大众传媒正好迎合了青少年的这种心理。再次,青少年对社会现象缺乏客观评价。由于青少年还处在从未成熟期走向成熟期的过渡阶段,缺少社会实践经验,分辨是非的能力还不够强,青少年容易受到传媒舆论的影响也在情理之中。

充分认识大众传媒的影响力

“大众传媒作为青少年时期品德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通过对社会和世界的展示和描述,向青少年传达着特定的价值态度和生活取向;参与塑造着青少年对社会的看法和各色人群、各种事件的看法,进而影响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以及道德品质。”②因此,德育工作者必须要认识到大众传媒的正负效应,以促进德育工作顺利开展。

大众传媒的正效应

大众传媒为青少年提供了宽广的生活空间,增加了青少年认识世界的途径。大众传媒为青少年提供了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拓宽了青少年的视野,丰富了青少年的社会知识和精神文化生活。最近几年活跃于电视媒体的各种竞赛、选秀活动,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舞台。而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青少年情绪释放的一种重要形式,网上交友、网络游戏是青少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最近几年手机功能和用途日益彰显其个性,通过手机发送和接收短信,阅读各种信息和新闻,也成为青少年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

大众传媒改变了青少年与社会互动的方式,促进了青少年主体意识的觉醒。如今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在某些方面已经远远超过了家庭和学校。大众传媒形式和内容的多样化,特别是互动类节目的增多,改变了青少年与家长、老师的交流方式,青少年开始追求个性解放,争取平等对话的权利。青少年主体意识的觉醒,要求其作为具有独立人格、自主意志、选择愿望、自主负责的主体出现。从当代青少年身上体现出来一种独立精神,相信自己的判断,不喜欢循规蹈矩。这种独立精神适应了现代社会生存竞争的需要,有利于发挥青少年的创造性。

大众传媒培养了青少年的创新意识与能力,为青少年树立了生活的楷模。大众传媒的发展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无穷探索的空间,特别是网络媒体,极大地激发了青少年的好奇心与创造力,同时,大众传媒也为青少年展示自己的创新成果提供了舞台,使青少年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可和鼓舞。在大众传媒提供的舞台上,青少年也寻找到了自己生活的一种理想状态,寻找到了自己的榜样。

大众传媒的负效应

大众传媒信息的泛滥超过了青少年所能承受的范围。虽然受众对信息的需求是有选择的,对信息的接受是有限的,但是大众传媒为了其自身的利益和发展仍不遗余力地充当着信息传播的载体。大众传媒的“信息爆炸”,使青少年无从分辨,很容易深陷其中,思想一直停留在大众传媒制造的虚幻空间中,导致神经麻木、理性思维能力下降。特别是大众传媒为了博取受众“眼球”而刻意宣扬的暴力、色情内容,对青少年更是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有时甚至会引发青少年心理疾病。

大众传媒的消费导向引起青少年价值观的冲突。近年来,不良的消费方式经过大众传媒的渲染,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价值观。大众传媒成为青少年追求名牌、享受生活的助推器。尤其是大众传媒的广告,强化了青少年消费主义的物质文化取向。时尚、个性、炫耀助长了青少年的攀比、浮躁心理,青少年将高消费作为生活质量的象征,这种“消费早熟”现象,已经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大众传媒对社会丑陋、腐败现象无节制地披露对青少年产生了不良影响。近年来,随着社会改革的深入开展,虽然人们的经济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在精神生活领域中却暴露出不少问题。一些大众传媒对腐败案件进行了细致的报道,虽然“加强舆论监督利于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好转,但另一方面,过度地渲露也使部分青少年心理消化不良,继而对社会现状的认知产生偏差”。③特别是有些媒体对一些社会丑恶现象的“写真”“实录”,更是对青少年产生了强烈的感官刺激。青少年缺少社会实践经验,不能以客观理性面对负面报道,往往不惜以身试法,从此陷入犯罪的泥潭。

让大众传媒发挥德育优势

在大众传媒给我们建构的信息化的道德环境中,学校德育的观念、内容和方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然而,这种信息化的道德环境也为德育工作提供了潜在的、丰富的、鲜活的德育资源。只有合理利用大众传媒进行德育教育,才能充分发挥学校德育在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能力中积极有效的作用,保证青少年自觉抵制大众传媒的不利影响,从而健康成长。

一、更新德育观念,树立与大众传媒开放互动的德育理念

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是一柄双刃剑,作为德育工作者,既要看到其对青少年道德成熟有益的一面,积极利用电视、网络中具有德育价值的各种信息,使德育内容更具时代气息,更接近德育对象的现实生活;同时也要看到,如果对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不加调控,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毒害青少年,对学校的德育产生负效应。因此,教师既不能对一些不适合的内容熟视无睹、无限纵容,也不能因噎废食,将大众传媒排除在学校德育之外,而要根据德育对象接触大众传媒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引导和干预,比如为学生建设一些宣传德育思想的校园网站、给学生推荐一些好的书籍和电视节目,这样才能努力使其向有益的方面转化。

二、整合社会资源,树立大众传媒的德育资源利用意识

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树立大众传媒的德育资源意识,不仅学会利用大众传媒手段,而且善于发现、捕捉大众传媒中所蕴含的具有德育价值的信息,实现德育手段的多样化。

学校德育活动至少在三个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德育资源的优势:其一,德育的素材来自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不仅具有真实性、时效性和高关注度,而且不需要刻意寻找,简单易行;其二,将新闻报道中的人物与真实的德育活动结合在一起,不仅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而且具有强烈的现场感和感染力;其三,实现了学校与媒体的成功互动。将学生的德育活动搬到媒体上,不仅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了鼓励,同时也给其他学校提供了范例,促进有效的德育活动在更广的范围内开展。取之不尽的德育资源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具有发现德育资源的“眼睛”和勇于大胆实践的“气魄”。

三、开展媒介教育,培养青少年的大众传媒素养

由于电视、网络的普及,青少年接触各种大众传媒的机会和频率增加,只有其自身具备很好的媒介素养,能够对各种信息进行理性的判断和选择,才能使大众传媒的正向作用得到发挥,负向作用被消解。所以,作为学校德育,当务之急是要加强对青少年媒介素养的教育,使其具备对各种信息的价值选择、判断、评价的能力,这样各种资源才能真正实现其德育价值。

注释:

①③陈正良著:《冲突与整合:德育环境的系统建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198、215页。

②檀传宝主编:《大众传媒的价值影响与青少年德育》,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35页。

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范文第3篇

1.新媒体的特点。对于新媒体的定义大家说法不一,但是有一个统一的共识就是新媒体是相对而言的,相对于广播电视,网络就是新媒体,在当今时代,新媒体是指基于新的数字和网络技术,使传播更加精准化、对象化,具体形式如互联网、手机、移动电视、IPTV等。郭炜华认为:“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分析,新媒体传播有四个特点——每个人都可以进行大众传播;‘信息’与‘意义’无关;受众的主动性大大增强;大众传播的‘小众化’”。

2.青少年价值观及其特点。青少年一般是指满13周岁到20周岁的人群,青少年具有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可塑性强等特点,因此他们的价值观也具有其特殊性:第一,价值观呈现多样化趋势。青少年求知欲强,阅读量大,知识面广,接触新鲜事物较快,能及时掌握前沿的发展动态,因此面对当前社会大量的信息,青少年易于形成多元化的价值观。第二,价值观主体意识凸显。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青少年越来越具有平等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因此在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青少年自主学习和创新意识增强。第三,价值观形成的不稳定性。青少年由于年龄较小,没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因此价值观形成具有不稳定性。

二、传播学角度分析新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

在当今时代下,大众传播不仅仅是电视、报纸、广播,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新媒体的出现,丰富了大众传播的概念,作为大众传播的新媒体,对于青少年价值观影响之大,青少年每天花在新媒体的时间已经超过了电视,因此青少年的价值观深受新媒体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呈现“双刃剑”,正面影响值得肯定,但消极影响我们也不容忽视,从传播学角度来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娱乐麻醉功能——降低青少年的学习思考能力。尼尔波兹曼曾在《娱乐至死》指出,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青少年固然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上浏览时事新闻,了解历史,甚至可以抒感,但是不难发现大多数青少年由于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经常利用新媒体聊天、交友、打游戏,新媒体也会采用新式手法创新自己的内容吸引青少年来关注自己的平台,这样就导致青少年几乎寸步不离平板和手机,每天从早到晚就是不断刷新朋友圈和空间信息,过多的娱乐信息不仅麻醉了青少年的思想,降低了青少年利用书本学习的能力,同时青少年喜欢利用新媒体帮助自己解决一切问题,喜欢一切事情问百度,这样就更降低了青少年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新媒体成为了娱乐麻醉的工具和平台。

2.培养分析理论的延伸——影响青少年主流价值观的培养。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传播学者格伯纳等人开始进行一系列有关电视暴力内容的研究,测量了电视对受众态度的影响,形成了“培养分析理论”,主要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受众的世界观,大众传媒所传播的内容都具有一定的价值倾向性,并且这种倾向性价值观不是以古板说教的形式,而是以事实报道的形式,甚至是以娱乐化的形式对人们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而培养分析理论在当今数字化时代具有一定的延伸,新媒体所传播的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受众的价值观,尤其是青少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青少年的优势是兴趣广泛、积极上进、富有朝气和活力,但同时他们又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接触和探索新事物,但对于是非黑白辨别能力较差,可塑性强,因此青少年比成年人更容易受到新媒体的影响,培养理论的延伸能体现出新媒体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青少年的世界观,新媒体在提供新闻和历史等丰富的知识信息以外,同时也提供暴力、低俗、媚俗的内容,青少年在浏览内容时容易被新媒体弥散的实用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反动思想和言论所影响,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培养分析中提出了传媒打造了“象征性现实”环境,影响了青少年对客观价值的认知和判断,使青少年的成功观具有利益驱动性且急功近利,影响了主流价值观的培养。

三、传播学视角下新媒体应如何引导青少年的价值观

1.新媒体的社会功能强调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环境监视。在传播学研究史上,拉斯韦尔提出了大众传播的环境监视功能,主要是自然与社会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只有及时监控、了解、把握并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人类社会才能保证自己的生存与发展,这里大众传播对社会起到了一种“瞭望哨”的作用,因此新媒体作为大众传播的一种,要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环境有一定的监视功能,要优化传播环境,建立健全网络监督管理制度,做好青少年新媒体环境下的“把关人”。由于网络信息量过多,每天出现成千上万的信息,而有些商家为了获取点击量和商业利益,不惜代价制造庸俗消极甚至是不健康的思想,来吸引受众的眼球,从而形成不良的社会导向,导致新媒体环境的复杂化,不断挑战着受众的道德底线,作为祖国未来花朵的青少年在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时期,容易被新媒体大量腐朽有悖道德的价值观所影响,甚至出现价值困惑和价值冲突,因此新媒体作为传播者要从源头上过滤这些不正的价值理念,将主流的核心的价值观从新媒体的平台上传递给青少年,并结合新媒体传播的特点,利用讲故事或者图文并茂的形式将具有正能量的信息传递给青少年,真正地让大众传播起到了环境监视的功能。同时建议成立专门的监测舆情机构。主要关注青少年思想动态,及时处理有倾向性负面方向的网络舆情,形成良好的网络媒体环境。建立青少年的“意见领袖”的正面引导,意见领袖主要是指在青少年中具有影响力的学生,可以通过意见领袖的话题引导,促进青少年理性表达和互动参与,倡导社会主流媒体价值观,弘扬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凝聚正能量,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2.新媒体的社会功能强调对主流价值观的社会遗产传承功能。大众传播具有社会遗产传承功能,就是将前人的经验、智慧、知识加以记录、积累、保存并传给后代,作为大众传播一种的新媒体同样具有社会遗产传承功能,对青少年的价值观有一定的影响。新媒体利用自身的优势,可以将好人好事通过微博、微信的方式制作成专栏方式让青少年阅读,同时也可以建立相应的微博和微信公共账号,通过新媒体加大先进典型的宣传和报道,制作成新媒体的报道方式,投票或是互动的形式,拉近与青少年的距离,使青少年有更多的主动权,将社会上的主流价值观传递给青少年,在青少年中形成赶、学、比、超先进人物的良好氛围。

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众媒介 社会化 负面效应 应对措施

“美国人惊呼电视在宗教上的影响力超过牧师,在政治上的影响力超过总统,在学校里的影响力超过老师。”①文化产业市场的繁荣带来各种出版物数量的激增,传播技术的进步使得大量信息快速广泛的传播。个人对外部世界的感知蜕变成对媒体制造景象的认识,每个人必须经历的社会化变成了在信息海洋里遨游的过程。对社会化过程中媒体扮演的角色的认识,学界大致存在两种看法:一种观点认为“大众传媒是现代社会中除家庭、学校教育和同龄群体之外的影响青少年社会化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②另一种观点认为媒体始终贯穿并渗透于其他渠道之中,“社会化过程通常分为儿童社会化、青少年社会化、成年社会化和再社会化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所要社会化的内容各有侧重,起作用的影响社会化的主要媒体也各有不同,然而大众媒体几乎是每个阶段都不可缺少的。”③笔者更倾向于后者。本文从人生的各个阶段剖析大众媒体对社会化的重要影响。

一、大众媒介对受众社会化渗透力的增强

(一)社会化的概念与任务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的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④社会化的主要任务,“一是树立人生目标,获得社会和群体对自己的期待;二是学习社会规范,传承社会文化;三是掌握生存技能,扮演社会角色”⑤社会化的过程需要吸收大量信息,媒介提供信息的主要功能是媒介参与社会化的重要条件,媒介的普及和渗透重新诠释了社会化的渠道、速度和影响。

(二)大众媒介渗透下的社会化渠道

1、家庭与社会化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将具有亲密的、面对面交往与合作特征的群体称为“首属群体”,并认为家庭是最重要的首属群体。但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电视、电脑的普及带来社会交往方式的改变,父母与孩子面对面交流的时间不断减少,从而导致社会化的第一站受到大众媒体的全面渗透。孩子放学后、周末或寒暑假休息期间,在家除了做作业外,就只能与电视为“伴”,有的父母为了防止孩子外出,更是哄着孩子多看电视。此外,对农村大量留守儿童而言,家庭的社会化作用更是微乎其微。

2、学校、同辈群体与社会化

学校作为社会化的重要渠道具有高组织性的显著特点,但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升学和就业,学生社会化只是副产品。学校中角色学习单一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的成长。同辈群体是“大致相当的社会地位、并且通常年龄相仿的一群人”⑥作为自发结成且成员关系平等的非正式群体,同辈群体甚至是一些青年社会化的首位影响因素。然而同辈群体成员之间交流的内容很多是通过媒体渠道获得的,例如看过的电影电视剧、喜欢的明星、新闻报道的重大事件和奇闻趣事等.网络应用的普及极大地丰富了同辈群体的交流景观,“网络最大的特征在于它的无地域性,这使得青少年能够克服地域空间为其设定的交往圈子,能够在网上无限地扩大自己的交往圈子,通过认识来自不同地域甚至国家、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的朋友来组成网络同辈群体。”⑦青少年互联网用户呈逐年增长的趋势,网络同辈群体的社会化作用也将得到很大的提高。

3、大众媒介与社会化

“大众媒介指的是在信息传播途径上专事收集、复制及传播信息的机构,一般专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及日益发展的网络媒体。”⑧现代社会的人们,学习、工作之余的大部分时间以大众媒介为伴,甚至我们学习、工作的内容本身就是大众传媒的一部分。大众媒介无所不在、无所不包,已经不可逃避的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大众媒介对个体的影响既潜移默化又势不可挡。伴随终身的社会化过程几乎不可能逃脱媒介的樊笼,只能在与其共舞的前提下尽量规避其负面效应。

二、大众媒介对受众社会化的负面影响

不可否认,大众媒介在扩大受众知识面、满足娱乐需要等方面为受众社会化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但它的负面作用也不能忽视。笔者从儿童、青少年、成人三个方面分析大众传媒对社会化的消极影响。

(一)儿童世界沦为成人世界的“殖民地”

儿童成长于成人为其创造的世界里。文字传播时代,识字能力是隔离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的天然屏障。而在电视和网络时代,之前的这种屏障就消失了。“孩子所看的节目内容缺少监管,看电视时间长度缺少限制从而给孩子成长带来思维钝化、视力弱化、心灵污化等不良影响。”⑨

此外,儿童上网容易接触到一些诸如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和网络图片。大众媒介将儿童与成人置于同一个社会化平台,容易影响儿童早期人生观的树立,而且这种负面影响还将长期伴随着孩子的成长。

(二)青少年的困惑与沉迷

大众媒介的唯利是图将不谙世事的青少年列为“鱼肉”对象。强力推出的消费广告,不仅导致了青少年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价值观,而且容易养成攀比、虚荣等不良心态。“影视作品和报刊中有很多宣扬堕落和低级趣味的内容甚至会导致青少年犯罪率上升。”⑩许多青少年将不合适甚至不道德的行为当作是个的表现,并且身体力行发扬光大。此外,大众媒介诉诸形象传播的偏好降低了青少年的思考和批判能力。

(三)成年人的无奈与可悲

索然无味的电视剧、不知疲惫的广告插播、刀光剑影、血雨腥风的网络舆论……成人在自己一手创造的媒介环境里苦苦挣扎。当前,互联网已成为口水战、商战、媚俗战的重要战场。在“网络推手”、“”、“网络黑社会”以及素质低下网民的推动下,网络逐渐沦为骂街而不是对话的平台。这一方胸怀正义者,大声疾呼推动互联网良性发展建设;那一方心怀叵测者,却在不声不响玷污着网络空间。

三、应对大众媒介对受众社会化负面影响的措施

(一)加强内容建设

针对大众媒介对青少年社会化的负面影响,首先要强调内容建设,倡导“建设高质量、多层次、有特色的青少年网站。据调查,青少年上网的主要目的是‘获得各方面的信息’、‘学习计算机新技术’、‘休闲娱乐’,而青少年最常用的网络服务是‘电子信箱’、‘搜索引擎’、‘软件上传或下载’、‘网络聊天’”⑾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扶植大众媒介的内容建设。例如应该鼓励开发益智类,科普类的动画片、栏目,儿童电视剧等。让儿童在看电视的同时增长知识并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二)重视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

学校应根据孩子智力发展程度适当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让孩子学会区分现实环境与虚拟环境,教导青少年既不被不良信息蒙蔽心灵,也不发表不良信息污染网络环境。

(三)发挥成年人的示范作用

成年人不仅是媒介的使用者而且是媒介内容的生产者,更是“净化”媒介环境最重要的环节。有专家建议:如果不想让孩子看电视,大人应以身作则,关掉电视,花些心思创造有趣的家庭活动,这样沟通会更有用。

(四)用法律制度规范网络环境

鉴于互联网用户日趋低龄化的现状,积极开发高效过滤软件,保障孩子上网的安全。我国对报纸、电台和电视的管理较为有效,但对互联网的管理还存在缺陷。相关电信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内容太过笼统。

参考文献

①赵渭荣、徐瑾:《当代大众传媒演变及其与青年政治社会化关系》,《思想・理论・教育》,2003,9

②杜芸苑:《城市独生子女青少年的传媒生活与社会化――全国14城市青少年传媒接触状况的调查分析》,《青年研究》,2004(9)

③陈莉娟:《大众媒体对人的社会化的影响》,新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④郑杭生 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⑤易军,《大众传媒与受众社会化》,《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9)

⑥戴维・波谱诺 著,李强 等译:《社会学》,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9

⑦姚俊、张丽:《网络同辈群体与青少年社会化》,《当代青年研究》,2004(4)

⑧张昆:《大众媒介的政治社会化功能》,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⑨《孩子看电视有利也有弊》,搜狐博客,

⑩沈文捷,《大众传媒:对社会化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 《南京经济学院学报》,2003(2)

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范文第5篇

关键词:青少年;足球;参与;社会因素

近年来我国足球运动水平每况愈下,令人痛心,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我国从事足球运动人数所占人口总数比例太小,尤其是青少年的足球人口,远远没有达到普及的程度。据有关方面统计,在1990年至1995年间,我国青少年足球人才数量达到了历史最高的65万人;1995年至2000年,下滑为61万人;2000年至2005年,降至仅仅18万人。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当前在中国足协注册的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仅仅只有5万多人。[1] 导致青少年足球参与率下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社会因素不能不说是一重要因素。

1.家庭因素对青少年参与足球运动的影响

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位,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场所,而家长又是家庭中支柱及最主要的成员。家长对青少年参与足球运动的影响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一般而言,目前中国社会中,家长的文化程度、职业与收入成正比,其文化程度越高,职业就相对稳定,收入也就相应增多。有关调查显示,干部、白领职业身份的家长在对待孩子参与足球运动的支持程度上明显要小工人、私营业者职业教身份的家长。这是因为具有较高学历和体面职业的家长,其家庭生活水平较高,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从事对抗性强、易受伤、竞争激烈的足球运动,而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多利用时间来学习,考取好的大学,将来能有个体面的职业或从事一些危险性小、对抗性不强的,能对将来生活、学习有一定帮助的活动,如书法、绘画等。对于工人、私营业者的家长来说,因其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生存技能少,收入不多或不稳定,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来管理自己的孩子,对于孩子的兴趣也就相对开放些。甚至有一部分家长希望孩子能从事职业足球运动来改变家庭生活水平和个人命运。但受经济条件的限制,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却无法接受系统、正规的训练,往往只能望球兴叹。

此外,家长的足球意识对青少年参与体育亦有重大影响。按照社会学的原理,家庭是个人社会化的第一要素。家庭这一特殊的群体在青少年社会化方面的功能是任何其它社会组织所不能替代的[2]。通常情况下,家长对足球运动是否喜爱,可直接影响到其是否支持孩子参与足球运动。

2.社会环境因素对青少年参与足球运动的影响

社会环境因素包括体育意识、社会价值取向、教育制度、中国足球职业联赛的亚环境等。

儒家是中国传统意识形态的主流,在中国社会有很高的地位。在儒家思想中,对学习文化知识是推崇至极的,同时也认为从事体力劳动是下等人从事的工作。由于儒家思想在中国主流思想上已占据几千年的历史,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以其为准则来评判事情的好坏,所以“重文轻体”的思想在现阶段中国社会中还是占领大部分人的头脑中。作为青少年的家长或亲属,他们是生活在这种现实的社会中,不可能不受这个思想的影响,必然会通过各种方式来督促孩子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将来有个体面的职业。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从事专业体育运动。

有关调查研表明,当前影响中国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最主要因素是学业的压力[3]。这与中国人的价值取向与教育制度有密切的关系。时下,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官本位”,“崇官”、“求官”、“惧官”的文化价值取向仍有广泛的存在;同时,自古以来就存在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等封建思想,仍起着一定的作用[4]。高考成了衡量学校好坏的依据,书本知识就成了选拔人才的主要尺度,许多学生不得不埋头于书本,做着永无止境的功课,很少有时间、有条件去进行体育活动。目前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标准是学生参加全市、全区统考,或参加全国升学考试的成绩,这是应试教育下的必然结果,迫于升学压力,各科教师不约而同地都采取大量布置学生课外作业的方法,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日常学习与寒暑假无不是如此。这使得可用于从事足球运动的闲暇极为有限。

此外,当前中国足球职业联赛中,假球、黑哨、、罢赛、打人等”不正之风蔓延,致使足球运动对青少年的兴趣逐年下降,进而远离足球。

3.大众传媒因素对青少年参与足球运动的影响

信息时代,大众传媒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生活在社会中的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传播媒体的影响,青少年也不例外,自然地会对青少年参与足球运动产生影响。大众传媒在现代社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化因素,它对人的社会化影响早己引起人们的注意。传播学研究者指出,在青少年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大众媒介为他们提供了现实世界的图景和各种人生理想的模型。有关调查表明,有九成以上的学生认为是媒介让他们了解到足球方面的信息,尤其是通过电视观看足球现场比赛,对培养足球方面的兴趣有很大的帮助。可见,媒介对传播足球信息和足球知识起到了重要作用。

大众传播媒介为青少年提供了直接模仿某些社会行为方式的机会。由于传播媒介具有具体化、人格化的特点,青少年从这些富于形象性、感染性、权威性和可信性的“榜样”中吸取丰富的内容,从而加速其社会化过程。正因为如此,在青少年的心灵中,会形成他们自己崇拜的偶像,可能是中国足球明星或者是外国足球明星等,从而有意无意地去学习、模仿他们的行为方式。作为家长来说,大多数人对大众传媒对孩子在体育方面的影响力是认可的,应多引导孩子们,让他们知道哪些可以学,哪些不可学,有针对性地通过球星榜样作用,来培养孩子对足球运动的兴趣。总之,现代大众传媒使青少年所受的教育、影响,已经不能仅仅限于学校和家庭,社会影响的空间、渠道、内容也变得复杂化、多样化。青少年中所出现的某些热点、某些趋向,究其深层原因,都和大众传媒有关。因此,现实要求我们把教育引导少年儿童放在社会的大环境中,注意大众传媒的作用。

4.伙伴群体因素对青少年参与足球运动的影响

伙伴群体在青少年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群体使青少年的归属感得到满足,又以群体规范约束其行为。同伴既是行为的强化物,又是青少年评定自己行为的参照物。大量研究表明态,青少年受伙伴群体的影响而参与足球运动占较了相当大的比例。儿童心理学家指出,青少年对在同辈群体中被认同特别看重。在小学这个年龄阶段,他们乐于在同辈群体中寻找朋友和合作伙伴,朋友之间的兴趣爱好往往互相影响,相互交叉,有同样爱好的孩子,不用其他条件,就能成为好朋友。作为家长来说,应尊重孩子的选择。所以,为了使孩子身心健康,家长应支持年龄和性格相似的伙伴群体共同参与足球运动,以达到使青少年锻炼身体的目的。所以,伙伴群体在青少年时期对他们参与足球运动的影响较为重要。

综上所述,家庭、社会大环境、大众传媒、伙伴群等因素均对青少年参与足球运动有较大的关系,它们直接影响到我国足球后备力量的培养和发展。中国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提高足球运动的普及率必须综合考虑以上各因素,系统推进,防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