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养结合的意义

医养结合的意义

医养结合的意义

医养结合的意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医学生 医德教育 医学后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1-0102-02

职业道德教育是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以预防为主,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原则是我国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提高医疗行业社会风尚的关键一环。而临床实习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业务素质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医学事业的状况和发展。因而在见习、实习阶段就注重培养他们高尚、严谨的医德医风,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本文就临床医学生后期学习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内涵、途径和方法进行论述。

一、对医学高等学校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1.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

为了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学校教育中既要注重对学生的技能培训,又要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医学模式已经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这就要求医学生将自身的道德素质和人文素质提高到新的高度。此外,在医学教育上,临床医学生的后期教育主要以临床见习和实习为主,这就要求学生,要尽快适应新的人文科学与医学交叉的开放式医学教育体系,成为以人为本,基础、临床、预防医学知识贯通的全面型综合人才。因此,医学生后期学习的职业道德教育必须立足于脱离单纯的生物医学的思维模式,培养观察社会待人接物的人文素质,提高对患者心理、社会因素作用的分析能力,学会从患者的社会背景及心理变化出发,对疾病进行全方位的诊断分析。

2.高等教育的需要

在医学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明确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医学高级人才作为各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广义的讲,高校(包括高职)阶段,是人一生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道德教育是青少年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不仅是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西方的文化产品大量涌入,学生很容易感受到各类意识形态,广泛接触世界多元文化。各种文化之间的混合与碰撞将加剧学生成长过程中选择与确立价值观的困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校道德教育也必须不断深化和拓展。[1]另一方面,当前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许多家长把培养子女成才片面地理解为掌握文化知识,而对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则不闻不问,这一切都要求高校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特别是职业道德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3.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能够缓解医患矛盾

目前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部分医生的服务理念与思维方式仍停留在“以医为尊”、“重病轻人”等水平上,服务言行就表现出不愿向患者多解释,交往中对患者不够尊重,缺乏人文交流与情感交流。而现代医学要求一名合格的医生,不仅要有高超的技术,还要有社会良知、社会责任感。对患者多一份关爱、理解、策略和技巧,是自己素质完善的展示,也是建立协调融洽的新型医患关系的基石。因此,从实习阶段就开始注重培养医学生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理念,对端正行业作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起到积极作用。

二、医学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

我国传统的医古文在医德教育方面从4个方面对医德教育内涵进行了总结:①对健康和生命的终极关爱;②去功利的人生价值观;③不拘成规、勇于探索的精神品格;④审慎严谨、时时自省的行医作风。[2]现阶段,我国虽然对于医德没有具体的固定模式要求,但按照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总体目标和总体要求;结合卫生部和教育部联合印发的《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暂行规定》和医学类职业要求以及医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在总结多年医德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探讨医德教育应具有的内涵。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用“三义”教育统领学生医德教育: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贯穿医德教育的全过程,并置于指导地位,培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

其次,通过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使学生基本掌握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能正确看待世界、看待社会和人生。并具有敬业精神,能较深刻地理解医学的人文内涵,确立正确的医学价值观,提高其对医学社会价值、道德价值的判断能力以及医学行为抉择能力。

第三,进行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使医学生形成热爱人、尊重人、相信人、平等待人等品质,遵守社会公德,正直坦率、助人为乐,能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医患、医护、同事间的关系。

第四,医学人文精神教育。引导学生了解学医的目的是对人的爱和关怀。使医学生热爱生命、尊重病人、讲求公正、追求和谐、力行善美,具有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职业操守。[3]

原卫生部部长高强在“2006年全国医院管理年工作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对医疗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注重专业技术水平,更要注重思想、道德、作风教育和法律、纪律培训……使年轻医务人员既掌握扎实的医疗技术,又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在和谐社会中,实现医者尽其能、患者医其患,医患共相依、雨水一家亲,是我们努力奋斗的基本目标”。

三、医学生后期教育中医德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1.提高医学生自身素质,培养人文品质。

提高医学生自身素质,加强人文修养,引入“精神助产”法,将道德认知内化为道德观念,外化为道德行为医学在具有显著的自然科学属性的同时,还具有显著的人文科学性质,[4]社会呼唤人文精神,提倡以人为本,珍视和关注生命。对医生来说,人文关怀是其最基本的服务态度。医学生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是由后天修养的程度决定的。少数学生沉醉于当代社会的斑斓色彩之中,疏忽了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他们或者尚未完全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或者社会公德的自我培养留下了缺陷。“精神助产”的要义在于:真理以潜在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内心,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传授现成的知识,而在于通过交谈和讨论,消除错误和模糊的认识,唤醒学生的意识,从而发现真理,[5]使学生做到知行统一。所以作为未来社会的人道主义者,在校期间必须加强自身的人文修养,不断培养自己的“尊重生命、崇尚正义、爱岗敬业、心胸宽广”等人文品质。只有这样,患者在就诊时才不会感到治疗仪器的冰冷和自己的孤独无助。

2.提高带教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完善榜样示范作用。

由于当今医学生价值观念冲突加剧,价值取向多元化,传统的“高”、“大”、“全”式的榜样示范法效果弱化,甚至引起一些学生反感,[6]学生都具有向师性和模仿性的特点,教师的态度、立场观点、言行举止成为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教育因素。因此,临床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带教过程中率先垂范,做到为人正派,光明磊落,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临床上对每个患者都要做到认真、体贴、和蔼;对患者一视同仁,对尊者不卑,对贫者不傲,不以职业之便拉关系、办私事,严于律己,洁身自爱。作为一名临床医学教师,治好患者和教育好学生是同样艰巨而重要的,但后者对社会的影响更深远。如果我们培养出一个良医,则可能造福一方;如果我们培养出一个庸医或贪医,则可能祸害一方。

3.加强学校、临床医院的合作

学校方面。在学生进入临床之前,学校应帮助他们树立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观和医德观,增强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为他们的临床医德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课程学习中可以通过入学教育、思想品德修养课、法律基础课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法制与纪律教育,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观、法制观。通过医学伦理学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社会主义医德原则、规范、范畴的教育,阐明医德与医术关系。同时通过“早期接触临床”,在参观医院、见习、卫生调查等活动中多渠道、多角度、多层次地接触社会、医院和服务对象,接受医德熏陶和感染,逐步懂得一名合格的医生,不仅要医术精湛,还要有高尚的医德情操。

医院方面。医院作为医学生后期教学的执行者和管理者,对他们医德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临床中进行医德教育,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例如开展床边教学,结合患者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总结自身医疗服务中的经验教训;组织学生共同讨论分析违反医德规范、丧失医疗道德造成的事故和案例,从而促使学生在比较思考中定位,自觉提高医德修养,养成良好的医德行为和习惯,最终促使学生把外在的医德原则、规范转化为内在的医德信念和品质,牢牢确立“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价值取向。在具体工作中,首先要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医德育人环境,要健全医德教育的规章制度,严格管理、奖惩结合,保证医德教育的顺利进行。

总之,临床实习生后期教学的医德培养教育不能拘泥于一种形式,应该结合卫生行业的特点,采用“立体、多面教育与集体影响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在进行专业技能实习的同时,狠抓医德医风教育,培养医学生职业精神和职业意识,坚守医学人文信仰,成为“懿德善能”、“德艺双馨”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朱 静.论高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J].职教论坛,2004(26)

2 季春元、邹 丽.医古文中的医德教育内涵[J].卫生职业教育,2007(12):28~29

3 吴海峰、张明勇.对医学生医德教育几个问题的分析与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2009(8):1013~1014

4 李凤英.融医德教育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4):106、108

医养结合的意义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医学院校如何培养医学生的医德是养成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文从养成教育的内涵、意义入手,探寻加强医学生养成教育的根本途径。

坚持以人为本,以德治校.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与管理.是当前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非常重视学生的德育建设。养成教育是德育的根基,加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必须从抓实养成教育人手。我校学生工作特色品牌——“一二三四五六工程”中就包含养成教育,是我校常抓不懈的五项教育之一。如果说养成教育是“终生教育”的话,那么医科大学对医学生的医德教育就可谓“源头教育”。因此,认真审视和解读养成教育,有针对性地抓好医学生的养成教育。从而促进医学生的医德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养成教育的内涵

相较于我校五项教育中其他四项教育(安全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学风教育),养成教育乍看之下很难理解。要理解养成教育,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养成”。养成即养成良好的习惯。所以养成教育就是对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那么具体又包括哪些呢?从狭义上来说.单指人的基础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及教育。…这也是我们很多人对养成教育的印象.比如文明举止的养成、排队等车习惯的养成、尊老爱幼品质的养成,等等。而从广义上来说.养成教育是指人的基础的心理素质、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生存能力(生活能力)的养成及教育。所以从这方面来看,安全、诚信、感恩、学风四个教育都可以囊括在养成教育之内。

其实“养成”并不是现代才出现的概念。早在我国古代教育理论中,“养成”便为一个重要观点。朱熹集注:“养谓涵育熏陶,俟其自化也。”而《礼记·学记》中也有“玉不琢,不成器”和“化民成俗”之说。“要成材,先成人”,在古代但凡是可以被称得上君子的.或者力求成为君子的.都把修身养性作为成人的第一要务,并且严以待之。

大学生的养成教育不同于中小学的教育,大学生对自由、主见的要求远远比在中小学时更加强烈,所以带有强制性、约束性的教育方式不会产生可观的效果.这需要让学生自己明白“我需要之”的道理。所以说,大学生的养成教育可以被认为是一种自我教育。

二、开展养成教育的重要意义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成之合,起于垒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养成教育既然可以被看作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那它必然是一个长期培养、熏陶、积蓄和内化成俗的过程.所以大学生的养成教育便成了必然。人的一生必须终生学习,终生接受教育,终生社会化.这也是为适应当今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所必需的生活方式.养成教育同样也不是人的一时一事的教育。它需要伴随着人生命的始终。

大学生正处于自我定位时期。青年不等于成年。成年也不等于成熟,而成熟并非可以成才.所以大学生是“矛盾”的。大学时代被誉为人生的“黄金时代”。这足以说明大学时代的重要性。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的缩影.他时时刻刻都受到社会上大气候和校园小气候的影响。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大学生们还未定型的思想心理素质、道德素质、行为习惯及人际交往能力等人所具有的基本素质就会在强烈的外来冲击下扭曲变形,甚至偏离正确的轨道。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全国400名杰出青年调查的结果表明,个人成才所受影响最深的阶段不是初中以前,许多杰出青年的成才“冲刺”是从高中之后起跑,大学时期加速,并在改革当中成就事业的,所以在高校开展养成教育是势在必行的。

三、养成教育与医德的关系

1.养成教育是培养医学生养成良好医德的前提

养成教育是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它是将道德认识、情感、意志、信念转化成行动,进行道德选择,最终形成习惯.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而医德教育就是培养医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使他们具有高尚的医德和济世救人的献身精神。

学生一般有20余年的道德形成期。但是对于医德,只是从大学才开始接触,当然医德与其他道德是一脉相通的,如果他们已经具有好的质量,医德的养成必定不是问题,所以从时间上来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养成良好医德的前提。加强医学生的养成教育.将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社会实践,内化成为医学生特有的品格、气质和修养,使其在工作中面对道德选择时,会用正确的自我认识,会从关注人类健康的角度出发,会凭自己的道德觉悟和道德良心确定自己的行为。可见,只有加强养成教育,才能促进医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才能培养医学生建立良好的医德。

2.医德体现养成教育在特定工作领域的实践能力

养成教育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承担着重要任务,因为养成包括对道德认知、道德情感的培养,从而形成道德意志.最终完成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的统一,它的本质就是行为的实践,只有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今后的工作领域中真正做到践行、践言。我们才能说养成教育的目标达到了。而对于未来的医务工作者来说.在工作中的践行、践言就是将医德化为行动的最好体现。

其实,对于医学生来讲,具有良好的医德也是实施养成教育的根本所在,医学生如果没有医德。即使学问本领再大,也终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医者。医学生的医德教育之所以显得尤为重要就在于“人命”二字。人的生命是可贵的,贵在它是世界之独一。人活一天都是在创造自己生命的吉尼斯纪录。面对着世界之独一,就不能抱有亵渎的态度。对于患者来说,医务工作者既能给人带来幸福,又能带来不幸;既能给人以生的希望.又能给人以可怕的失望,而这两种极端情绪的波动范围常常会涉及一个家庭,甚至是一个地区。医学生不可逃避这种责任,只有现在养成良好的品质,才会在工作中通过医德的实践将潜在的品质转变为显性的品质。

四、开展医学生养成教育的途径

将理论付诸实践才是问题的关键。作为医学院校的辅导员,如何对医学生开展养成教育?笔者认为需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营造一种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良好的成长环境对良好素质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人或者环境的提示,学生不可能自觉形成“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意识,所以要致力于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的烘托。通过绿化美化校园环境,设置励志题名和建立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大学生心灵的景点,对教室、实验室、图书馆、食堂、学生公寓、体育活动场所进行改造,力图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让每一寸土地都具有教育意义,为养成教育提供良好的硬件氛围.使校园内到处散发着浓厚的人文气息,以达到养成教育“潜移默化”的佳境。

同时在校园文化中渗透医德教育,通过团委、学校和学院学生会、社团,开展征文、知识竞赛,办报比赛,进行礼仪规范培训等形式.以护士节为契机,学习南丁格尔精神,开展讲演,文艺演出等活动,使广大医学生在载体教育中,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启迪、教育.引导大学生增强责任感,恪守医德,牢记救死扶伤的天职。

2.融合二种教育的工作方式

所谓两种教育,就是指将正面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建立师生之间民主、平等、合作的关系,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和榜样力量来引导学生.变灌输式教育为引导式教育,让学生变被动接收为主动学习知识。

医学生的心理发展基本趋于成熟.处于心理发展的复杂阶段.往往不轻易接受教师单项灌输给他们的医德信条,而喜欢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自己的审视和思考,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所以养成教育内容要与学生的心理发展相适应,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在已有的规范的基础上参考学生自己的意见加以修改和完善,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为养成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制约保障。

3.结合三个方面的工作内容

医学生的养成需结合社会现实,结合适应心理发展规律,结合临床展开教育。在道德的发展史上.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规范和价值观念,故教育的内容必须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加以调整。在教育中既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利益和需要。也要考虑到教师、学校及社会有关方面的利益和需要;医学院校既要考虑到医学科学和医疗卫生事业的现实需要.也应考虑到未来发展的需要;既要考虑到对医学生进行基本道德、医德的教育.也要考虑到对医学生进行生命伦理规范与要求的教育。归根结底.只有建立适应社会现实的养成教育,才能建立有利于医学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医德教育。

一个人的修养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受多种心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养成教育只是外部条件,必须通过心理的内化才能发挥作用。为了有效控制物欲、弄权、浮躁、侥幸等负面心理对学生的伤害,必须让养成教育遵循心理规律,以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为基础,不断调整教育的内容、方式和方法,将教育与修养相结合,才能使学生学会将消极情感转化为积极情感,实现道德伦理的内化,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样也是检验人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唯一标准。对医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目的是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形成稳定的职业心理素质和职业习惯.知与行的统一只有回到医疗实践中去,才能得以领悟和升华。因此,走进医院,深入临床,与患者真实接触,培养医患感情.这对医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4.加强四位一体的工作模式

四位一体是指将原有单一的施教者学校变为学校、家长、学生、社会四方力量的统筹,四者紧密联系,互为互动,使养成教育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更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增加养成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是因为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道德品性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校和家长建立起长效互动机制.及时沟通,及时反映学生在校的成绩和思想状况.有利于家长更好地做好学生的引导工作。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达到共同培养和教育学生的目的。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同辈教育和自我教育有利于增进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群体之间对于各种校园文化、公益活动、社会实践的思考与讨论,在摩擦与碰撞中产生火花,总结和形成最终的方案,让学生明白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积善行德的道理,达到最终养成自我实践、自我磨炼和自我熏陶的目的。

加强学生与社会的接触.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更好地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学会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提高自我认识,磨炼自己的意志,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培养自己的生存能力和行为习惯,为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基础.这也是养成教育的宗旨之一。

5.实现五项合一的工作目标

医养结合的意义范文第3篇

1.医学生行为存在严重的失范,影响和干扰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比如缺乏公德、论文造假、不尊师重教或者考试作弊等,这些问题和现象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医学生良好职业行为习惯以及伦理规范意识的形成、培养,继而进一步影响其今后上岗操作。

2.教学和课程设置中过于重视技术忽略了伦理教育

很多医学生在学习期间简单地认为只要熟练掌握专业操作技术即可,对于医学伦理学方面的知识不够重视,认为其可有可无,其实不然当医学生进入到实践工作岗位以后,若缺失良好职业人文素养,很容易迷失在价值困惑或者道德困惑中,影响和干扰其人生道路。

3.缺失无私奉献的意识和竞争,同时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以及单纯经济主义等现象严重。

因受利己主义的干扰以及影响,部分医学生以及医生在学习和工作中多做一点就会抱怨,遇到困难或者加班等退缩,再加上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拜金主义思想的影响,使得部分医学生和医生过于追求个人经济利益,而使得医疗服务逐渐商品化,自愿奉献的人逐渐减少,一味追求个人利益以及经济指标,而缺失作为一名医生应有的素养以及道德。

二、加强医学生医学伦理教育的分析

1.加强医学生医学伦理教育的必然性与重要性

医学伦理学所研究的内容主要为医学道德,经医德现象研究,将其所表现于医德关系中各种问题矛盾和其发展规律揭示出来,医学伦理学着重从三个方面对医务人员提出了要求,即医德伦理、医德实践以及医德规范。目前就国内医患关系来看,普遍都比较紧张,医患纠纷事故频发,所以加强医学生医学伦理教育,使其成为一个技术精湛以及具有良好医德的医生应变得尤为重要。加强医学生医学伦理教育的必然性与重要性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和其他行业工作者相比,医疗工作自身的特殊性要求从事该项工作的人要更为严格地按照职业伦理要求和规范操作

在工作中不仅要及时缓解患者疼痛,同时还应保护好患者隐,尊重其人身权利,若忽略了这些很容易发生医疗纠纷。对此,只有医务工作者具备良好职业伦理素养和规范意识,自觉约束自身行为,才可更好地担负起自身工作使命,减少和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2)因医疗工作自身比较繁杂

一旦出错很容易引起医疗纠纷,严重时还会引起医疗事故,在这种形势下对医务工作者的伦理规范意识和技术水平所提要求也就更高。只有具有良好伦理规范意识以及道德操守,同时具备高水准职业道德的医务工作者才可更好担任起作为医师的责任,本着对患者负责这一态度,严格按照规定和要求操作,且甘于奉献,能够和他人进行密切配合,以此最大程度避免和降低错误、医疗事故的发生。

2.对策

基于上述医学生伦理教育所存问题和加强伦理教育必然性的分析,下面就如何加强医学生医学伦理教育提出相关对策:

(1)改变以往陈旧教育观念,加大伦理教育重要性的宣传,正确引导。

不管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均应改变其以往的陈旧教育观念,将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以及人文素养的学习与培养有机结合,强化医学生人文意识。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媒体技术宣传医学伦理教育重要性,比如网络、报纸以及电视等。同时树立先进榜样和典型,正确引导学生,从而帮助其提升自我修养,使其伦理规范意识得到增强。

(2)合理且有效地应用各种教育方式和培养方法。

在教学中应避免照本宣教和教条主义,综合考虑学生自身情况和当前医学行业的需求,和临床实例有机结合,经具体实例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伦理教育重要性。或者设定相应的医疗工作场景,要求学生来扮演病人,以此实现换位思考。构建合理且有效的课程体系,大力实施课外教育,比如讲座、心理咨询、卫生服务、知识竞赛以及社会时间等,充分利用网络实施现代化教育,加强学生人际协调交往能力、心理素质、沟通能力、应对突发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相关法律法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等的培养。此外,还应健全医学伦理教育方面的评价体系,综合考核与评价学生各项素养和能力。

三、小结

医养结合的意义范文第4篇

Discussion on PBL teaching mode integrating medical students' medical morals education

XIAO Lili LI Zhijian QIAN Yong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Beijing Electrical Hospital Affiliated to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73, China

[Abstract] Medical morals education, which is a very important element of higher medical education, is a specific vocational tool and play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science. With the intensif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reform, the traditional classroom-teaching mode is no longer suited to the demand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medical morals education. Methodologies to implement reforms and enhance effects of medical morals education are currently themes for reformation of medical education. This article interprets the purpose of adopting the PBL teaching modes in medical morals education, which as a new type of teaching mode is directed at the core of the problem. The objective is to foster guidance and heuristic education of students to stimulate positivity and creativity, exercise practical ability and innovative thinking, and to create medically talented people who possess noble medical morals, and thereby create professionals who have not only mastered a large bank of knowledge but who can skillfully use advanced technologies in a morally responsible environment.

[Key words] PBL; Medical students; Medical morals education

问题导向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PBL医学德育教育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医学生为主体,以讨论为形式,在授课教师的启发和参与下,通过医学病例及实践中蕴含的医学道德等问题进行研究的学习过程。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PBL坚持以问题为出发点,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强调问题解决的合作性,突出学习的建设性[1],注重创新理念和实践水平的培养,增强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提高他们综合运用医学知识进行观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水平和能力,以促进医学生的全面发展。

医德教育是医学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是指导医务人员履行义务,提高修养,形成良好的医德医风,树立崇高的思想境界,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的重要手段。医学生的医德教育在医学生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迅猛发展,医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赋予了医德教育新的使命和要求。医德理论教育多强调理论讲解,内容空洞、枯燥和乏味,受教育者不易接受,影响教育的实际效果,要使学生将抽象的理论内化为自己的医德行为,就需要对传统的课堂模式进行重新审视和新的探索。首都医科大学电力教学医院尝试将PBL教学模式融入到医德教育中,探讨该教学模式在医德教育中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 医学生医德教育的现状

医德是调整医务人员与患者、医务人员之间以及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行为准则[2]。它是一种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特殊表现。对医学生进行医德教育,是为了使医学生按照社会主义医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履行医德义务,对其进行的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的医德灌输,培养和训练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其将来从事医务工作的职业道德素质。

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担负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历史使命,不仅要求具备丰富的医学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技能,而且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医德教育不仅影响着医学生的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的进步。因此,加强医学生的医德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医学分科精细又趋向综合,多学科相互渗透、相互结合,医德教育呈现教育分化、教学分离与综合并存的立体多维性结构体系。但目前医学院校的课程设置中,多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培养,德育课程多采用单纯的职业道德教育模式,通常以课堂讲授为主,过多强调了对学生的单向灌输,内容陈旧、目标单一、缺乏创意、不能引导医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缺少对学生主体地位和心理发展的尊重,无法产生共鸣,很难达到预期的医德教学目标和效果。

2 PBL教学模式融入医学生医德教育的意义

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随着知识、观念、技能的不断更新,获取知识的方式和途径呈现多元化,尤其是属于生命科学的医学更新、发展得更快。为培养医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的临床工作,必须教会他们自己寻找知识和创新知识的本领。PBL教学模式融入医学生医德教育旨在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从以知识传授为中心转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从教师自我思维转向学生群体思维;从追求学习结果转向注重学习的过程和效果;强调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中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学生主体能力,使学生学会真正思考,积极主动学习新知识,并学会在现实中发现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自觉提高综合素质,成为自己思想品质与道德修养的真正主宰,使学生在轻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得到积极主动、健康活泼的全面发展。

3 PBL教学模式融入医学生医德教育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是目前西方日渐流行的认知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思想来源于皮亚杰的“认识发生论”、维果茨基的“智力发展理论”和布鲁纳的“认知结构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将原有的经验作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因此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单纯向学生传递知识,也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学生凭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与外界的互动,主动地生成信息的意义的过程。知识不再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课本、文字、图片以及教师的板书和演示等对现实的准确表征,而只是一种理解和假设。学生们对知识的理解并不存在唯一标准,而是依据自己的经验背景,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知识的理解,对于世界的认知和赋予意义由每个人自己决定。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视学生为认知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构建主义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其共性则是在教学环节中都包含有情境创设和协作学习,并在此基础上由学习者自身最终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3]。

杜威、皮亚杰、柯尔伯格通过对道德发展机制的探讨认为,道德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然而,对道德的认识和掌握又必须通过个体的认识和实践才得以实现,个体的道德成长要经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的有阶段的连续过程,道德发展起因于主体与社会道德环境积极的相互作用,活动特别是合作活动是道德发展的重要条件,道德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是主体在现实的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建构完成的,而这正是建构主义道德学习理论的核心思想。PBL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科学教学模式,是一种与建构主义学习及其教学原则非常吻合的教学模式。将PBL教学模式融入医德教育,是德育教学中的建构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PBL教学模式融入医德教育的理论依据。

4 PBL教学模式在医学生医德教育中的应用

4.1案例式教学法

案例式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讲授内容的需要,在授课过程中引入精选的典型医疗案例、提供一些真实的医疗道德事件等现实材料作为医德医风分析的素材,设立2~3个中心问题,将问题置于复杂的、实际的问题情境中提出,作为授课内容中的组成部分。学生在给定的特殊情景中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运用智慧,结合病例,分析和探究每个案例的事实和其中的规律。教师要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对问题进行深度剖析,引发学生多角度思维,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讨论后,教师结合案例和讨论的结果,进一步阐述优良医德医风与不良医德医风的表现以及医德医风养成教育的实践途径,帮助学生总结案例中的经验教训,加深学生对医德医风的理解,提高树立良好医德医风的自觉性。

这种案例式教学模式,着眼于创设医德实践情境,从当前医疗卫生服务中存在的医德问题入手[4],引导学生运用医德理论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学会处理复杂疑难问题,逐步培养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增强面对困难的自信心,缩短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的差距。在案例式教学提供的情境中,学习知识的情境与今后应用知识的情境具有相似性,学生要大量储备案例分析所需的理论知识,认真阅读或倾听案例的背景材料及相关内容,要善于从错综复杂的案例情境中寻找问题,再从不同角度,发现并解决问题。案例式教学是一种技巧性、难度性较高的教学方法。教师既要有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要具备激发学生广泛参与讨论的能力,要能引导学生对案例的理论提升,使其对案例中所涉及的医德问题获得更透彻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医德情感,确立学生的医德信念,提高医德医风的辨识能力,自觉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增强医德教育效果。

4.2 参与式教学法

首先将学生分成4~5个小组,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联系社会现实生活和学生的思想实际,选取那些意义重大,说服力和感染力强,具有时代气息、学生普遍关心或迫切需要解决的医德问题作为切入点[5],精心设计3~5个讨论问题,提供一些相关材料,要求学生围绕讨论问题,在课下预习相关知识点、分析材料、查阅课本、书籍、文献及网络资料,进行总结,准备小组讨论提纲,并制作10 min左右的PPT。在PBL教学课中,围绕讨论问题,首先由组长做中心发言,并解答其他小组提出的问题,小组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或修正。教师可提出新的问题,让作中心发言的学生解答,或由小组其他同学回答。如果学生一时回答不了,教师可做适当启发或引导,对于学生解答不了的较难问题,则由教师进行讲解。教学课结束之前,教师要进行小结,小结包括对各小组的提纲内容、中心发言质量,回答问题的水平等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学生从教师的点评中得到反馈,这样就会激发他们在今后学习中更加努力地去做分析报告,从找资料到行文、制作PPT以及主题发言等,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会更加明确。教师还要对教学中所涉及到的医德问题进行总结、归纳,促进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形成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6]。

参与式教学法是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激励学生主体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以推动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全面发展的新型教学方法[7]。这种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鼓励学生从医疗问题的不同角度和道德层面,通过设问和讨论分析、推理问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并使其自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去体验、想象自己的临床道德判断能力是否能够满足实际工作的需求,这样才能产生效果,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各种道德体验,丰富自已的生活阅历,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逐步生成个人的心性品质[8]。

4.3 研讨辩论式教学法

研讨辩论式教学法是由教师提供一些真实的有关医德医风的素材,设定几个相关医德问题,要求每位学生针对问题去查阅有关书籍和文献,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个小组,每组6~7名学生,将各自查到的资料与信息与大家共享,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发言,阐述观点,本组学生可随时参与补充,其他组的学生也可在他发言结束后进行提问,学生针对不同观点进行深度剖析、讨论、归纳和总结,让学生自己从中发现问题。学生通过充分讨论,聆听汲取他人的思想,结合自己的理解,享受讨论的过程;讨论的过程既是学生思想逐渐形成的过程,又能够感知讨论过程中自身对事物理解的改变,其效果与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性格和成长环境等有关,教师的引导也有一定的作用[9]。教师要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分析问题,要给学生充分阐述自己观点的时间,对学生在自学及讨论过程中的态度和成果给予鼓励和肯定,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讨论过程中出现讨论方向改变时,老师要适时婉转地加以引导,启发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科学方法和思路。通过引导学生关注并探讨解决与现实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使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引发学生对医生职业道德的思考,引导学生自觉地树立健康的职业道德观,切实增强其社会责任感[10]。

医养结合的意义范文第5篇

临床实践教学变“灌输”式的教育为“启发引导式”的教育。临床实践教学模式上尝试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小组讨论为主要教学形式的课间见习教学模式。使学生“早临床、多临床”,促进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促使学生做好相关内容的预习。这种模式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处在临床医生的位置上,有利于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

1.1临床教学病历讨论

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临床病例讨论,并注意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内容。通过学生预先准备,再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讨论,最后教师针对病例特点及学生在讨论时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以加强学生对临床病例的认识。这种转换是学生由被动性学习向主动性学习转变,从机械性学习向思考性学习转变,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1.2通过“临床路径”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临床路径”是临床治疗的综合模式,是针对某一疾病建立的一套标准化治疗模式与治疗程序,以循证医学证据和指南为指导来促进治疗组织和疾病管理的方法,其目的是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并缩短疗程、降低成本[2]。在临床实践教学中,学生应熟悉和掌握其中的主要内容,了解患者入院后应采取的主要诊疗活动,重点医嘱(包括长期医嘱、临时医嘱)、主要护理工作及病程记录等。使学生主动建立临床动态思维,对学生医学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3加强实践基地建设保障临床教学质量

甘肃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甘肃省中医院)、甘肃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均为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共有1500张床位,病源丰富,可以满足本专业临床见习与实习的需求,为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中西医临床人才提供了临床实践的基本保障。目前本专业还与甘肃省人民医院、天水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等建立了广泛的联系,成为我院的临床教学培训基地,为本专业的临床实践教学提供了有效支撑。使学生快速地把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临床教学质量和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

2临床实践教学与临床思维培养相结合

在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病例,收集全部临床资料。通过临床实践的启发、引导,逐步建立用一种疾病解释多种临床表现的一元化疾病原则;用最新的发病率和疾病谱观点选择疾病;先器质性疾病,后功能性疾病;优先考虑可治性疾病,再考虑不可治疾病等临床诊断原则[3]。不断提高临床思维水平和运用临床思维的能力。

3临床实践与科研训练相结合

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开展科研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为目标,让学生经历选题、文献检索、课题设计、如何进行课题科学性、先进性和可行性分析、课题具体实施和总结等具体科研步骤。临床实践与科研训练相结合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发展也是一个积累、逐步提高的过程,因此,提倡医学生早期接触科研活动,逐步加强科研实践能力[4]。

4渗透人文社会科学思想

在学生进入临床前夕,邀请知名医学专家相继开展“如何做一名合格实习医生”的教育活动,让学生了解自身的责任和义务;通过开展医、患沟通模拟,让学生进行“医”、“患”角色的扮演,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引导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文宗旨。通过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培养本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塑造完善的人格和健全的个性,通过人文素养的内化过程,学会从一个更富有人性意义的层面上来理解医学的意义,学会承担自己的人生责任和社会责任[5]。

5加强临床技能考核

进一步提高临床教学质量自2010年起,在毕业论文答辩的基础上,对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增加临床技能考核,参照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核方式,对2010~2011届434名毕业生临床技能考核。2011届总评成绩高于2010届,2011届普通本科生平均成绩较2010届提高了1.44分,2011届专升本平均成绩较2010届提高了2.04分,同届毕业生专升本学生考核成绩高于普通本科生。虽然该考核方式仍有诸多不足之处,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进一步完善和加强。但加强临床技能考核,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也增加了学习的动力,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以考促学,提高临床教学质量的目的。3 总结临床实践教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是综合训练医学生临床实践技能与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阶段,在培养高素质的创新性医学人才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直接决定着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