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区块链技术的用途

区块链技术的用途

区块链技术的用途

区块链技术的用途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区块链;图书馆;信息安全;存储共享

区块链作为一项重要信息技术已引起社会极大关注,图书情报领域研究者也纷纷加入相关研究和实践中来。区块链在隐私保护领域的应用,已使数字图书馆用户个人信息隐私安全性得到一定程度提升,如:柳林子等人[1]提出通过加强行业自律、技术标准、馆员素质和信息保护教育等途径,来促进区块链技术保护读者个人信息的实施;汪琼等人[2]认为区块链技术在图书馆著作权保护中发挥的效用非常巨大。刘红[3]提出借助区块链技术实现用户和资源数据库“上下游终端”双向加密认证的馆藏资源安全存储应用途径。区块链在图书馆数据共享方面也有一定研究成果。徐俐华等人[4]引入区块链联盟链技术,构建了基于数字图书馆联盟链的信息资源安全共享模型,以此解决“信息孤岛”问题;房永壮等人[5]研究了大数据共享环境下区块链技术在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并提出要保障数据共享中的信息安全问题。但是,当前关于区块链技术下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的研究尚不多见,由于信息安全技术不断升级,产生的安全威胁程度和破坏力也相应发生不可预测的变化,而这些都给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带来了极大挑战。

1区块链关键技术

1.1区块和块链式结构

区块是链式存储结构中的数据元素,其中第一个区块被称为创始区块。区块作为区块链的基本结构单元,由记录当前区块的特征值区块头和实际数据的区块体构成。其中区块头包含了每个区块自身的身份识别信息、父区哈希值、时间戳等内容。区块体记录了所有的交易数据。

区块链由区块相互连接形成链式存储结构,它的数据结构含有父区哈希值、随机数、难度值和时间戳等信息,该结构将数据以区块为单位进行验证与存储,由于硬件或管理机构无中心特征,任意节点都是对等的,系统中具有维护功能的节点将对链上数据库进行共同维护。

1.2哈希算法

哈希算法是提供一个数据的摘要或者指纹,对数据进行完整性校验。哈希函数具有无冲突和不可逆的特点[6]。哈希算法有很多种,常见的哈希算法有MD5、SHA-1和SHA-256等,一般来讲,哈希算法越长,安全性也越高。在区块链中通常采用SHA-256算法,该算法能生成256位,即32字节长度的哈希值,能够满足当前区块链利用哈希算法对交易数据生成交易摘要信息,最终得到Merkle根值的需求。

1.3共识机制和智能合约

区块链网络系统共识机制是N多个参与者对一个交易或提案是否将交易提交到账本及交易排序达成一致意见的过程。共识机制推动了更多用户参与到区块链网络维护,增强了系统的稳定性。使用的共识机制不同,区块链网络及其出现的特点、性能也会有所不同。在当前算法中,主要有工作量证明机制(Pow)、权益证明(Pos)、拜占庭容错协议(PBFT)和改进授权拜占庭容错协议(dBFT)等。

智能合约是部署在区块链网络中的一种服务程序,区块链网络使用智能合约,对分布式账本进行受控访问,支持信息一致性更新。智能合约的编码信息具有开放性,且不受硬件设备的制约。智能合约这种高效、安全的约定协议,可以促使参与用户在区块链上自觉履行所有承诺的协议内容。

2区块链的数字图书馆无中心网络信任安全

2.1数字图书馆网络安全风险

目前,图书馆网络建设和应用大多采用中心化架构,在这种网络结构体系中分布式或联盟链上的节点之间的数据传输需由核心服务器控制、分配来完成,此种方式在通信过程容易出现非法获取、篡改、欺骗等数据安全问题。因中心化故障引发连锁反应,造成整个系统崩溃,中心化作用和地位已成为整个网络系统的潜在安全威胁。因此,需采取图书馆网络系统中各节点的身份进行管理和认证措施,以确保消息传输安全可靠。

2.2区块链的数字图书馆网络信任机制

区块链融合多维技术,发挥信任机制最大效果,需与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结合,打造一个超级账本,确保数据源头的真实、有效。图书馆无中心网络信任,需做到去中心化网络及对传输数据进行验证、审查。在数据使用过程中,由于源头数据问题,造成网络异常,通过相关时间、日志和交易等线索,进行反向追溯,查找问题的根源,找到威胁发起者,对其追责。引入惩罚激励机制,通过区块链网络生态资源,阻止对数据的伪造行为,并对用户正向行为给予奖励。区块链技术能够确保数据在网络中的完整、有效、真实的对等传递,不受制于人为因素的干扰或控制,在区块链的两端,做到人为与技术的结合,最小化信任问题。

2.3区块链的图书馆无中心网络信任安全传输模式

利用联盟区块链的数据加密、身份管理机制与共识算法,基于PBFT设计一种区块链的图书馆无中心网络信任安全传输模式,如图1所示。

网络节点模块用于对Node访问权限的控制和管理。ClientNode发起消息传输请求,构建联盟专用、封闭式通道,联盟区块链节点自主选择加入,但都会受到严格的身份审查,验证通过后才允许加入Channel通道中。AnchorNode负责与其他组织节点的通信,CryptoGenerator读取文件信息进行配置,快速生成证书和密钥。由于通道具有隔离和封闭性,对于外部节点不可见,能够保证内部参与节点完成交易发起和记账可信、有效,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使图书馆数据的安全传输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

采用信封结构对消息数据进行封装,节点传输数据不再发送至中心服务器,而是通过多节点集群共识模块完成数据完整性检查、消息内容的真实性和身份验证。同时,无需考虑加入节点使用何种通信方式,由此可满足图书馆不同网络协议或版本兼容性的要求。

数据信息处理使用认证授权区块链作为RootCA,将其存储到区块链网络的创世区块中,为节点用户提供登记、事务调用等证书服务。TLS证书保证用户或区块链组件之间通信的安全链接,以解决图书馆无中心网络信任数据来源权威性问题。

合约共识层PrimaryNodeCluster根据制定策略对发起的传输消息进行验证,若请求传输的消息被区块链网络中三分之二的节点投票通过,则把经过签名消息发给PrimaryNode排序服务节点,由其按时间戳来对传输消息进行排序,否则丢弃本次传输消息处理,并返回告警信息给发起端Client用户。排序后的消息在信息传输通道内部送达接收ExecutorNode,由其对接收到的消息内容进行处理,消息一旦被正确处理完成,生成消息传输区块记录,对链上的所有节点发起广播,最后将消息传输的执行结果响应给发起端Client用户,实现联盟区块链图书馆节点用户传输数据完整、可靠。

3区块链的数字图书馆用户数据信息保护

3.1数据泄露途径与区块链应用于个人信息保护适用性

数字图书馆不仅拥有规模巨大的电子资源数据,还存储大量的用户个人信息。脆弱的网络环境、功能低下的硬件系统、缺少风险意识的数据管理漏洞及不断升级的黑客攻击手段等,已成为当前图书馆用户信息泄露的主要途径。尤其在数字图书馆建设应用感知层,如果无线射频识别(RFID)标签信息被处于监控、识别、追踪的状态下,用户的基础信息、位置信息、行为信息都有被非法获取的可能性,根据获取得到的信息,分析、推断出用户数据隐私,增加读者用户数据泄露风险[7]。

利用区块链去中心化、信任化的特点,引入新的管理机制,信息集中管理向无中心或弱中心化管理转变,从意识、操作、技能等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图书馆数据管理者对接触用户数据泄露的机会。区块链对任何的交易行为和业务操作等都有时序记录,可对图书馆用户数据信息进行追溯。

在分布式、多节点、无中心的区块链网络体系中,传统图书馆中心化的信息服务平台不再被依赖,而是利用区块链可信任、透明的技术框架,按照智能合约规范对隐私信息自动执行不同等级的保护措施,最大程度限制使用大数据挖掘、知识关联等方式获取图书馆用户数据信息的可能性,降低读者数据信息泄露的风险。图书馆用户使用区块链非对称加密技术,通过匿名或非匿名的方式,关联个人行为数据,允许用户非实名制所持有公钥进行签名,并对数据加密私钥持有者身份进行验证,感知层用户数据得到匿名公钥加密保护,有效降低个人数据被非法获取、篡改的风险。

3.2区块链的图书馆用户全域化数据保护模型

应用区块链基础架构,设计图书馆用户全域化数据保护模型,引入智能合约块锁,使区块链对用户数据保护不再限于指定层级保护,达到保护全域化效果。图书馆用户数据信息的采集、存储、操作、销毁等全生命周期均能得到区块链技术的保护,以确保用户数据信息的安全。区块链的图书馆用户全域化数据保护模型如图2所示。

图书馆用户全域化数据保护模型采用(p,t)-门限NTRU算法对用户数据进行加密,保存Hash值,当需多租户使用共享密钥对数据解密时,私钥将被分成p份,某一个用户想要获取数据,那么至少需要其他t-1个用户同意,共同解密才能完成,调用数据访问接口实现数据的请求和访问。即使是部分用户通过数据中心对密文pagenumber_ebook=57,pagenumber_book=55得到求和结果,也无法推导出每一个用户的私钥Vk,Epk(Vk)不能被解密,该模型能较好满足数字图书馆用户信息安全防护保密性、防篡改功能要求。

4可信区块链的图书馆数字资源存储与共享保护

4.1可信区块链应用于数字资源存储与共享技术优势

在区块链体系中,任意节点用户可随时向图书馆联盟链无中心网络请求数据,对等节点不再受制于中心化平台或系统方面的影响,实现单节点或多节点集群海量数据的公开透明及安全数据的交互共享[8]。在信任问题上,传统馆内部门或馆际之间的信息共享主要出于业务信任关系方面的考虑,这种信任机制无法得到较好的保障。考虑核心智能合约技术可以对信任实施锚定,链上的任意节点均可相互监督,共享信息的参与主体,无论是馆与馆之间,还是馆与数据服务商之间,其信任问题均可解决。

应用区块链技术组织图书馆链式数据资源结构,允许用户或平台管理者参与数据库、安全存储建设,提供资源数据开放式服务,最大化利用数据资源。区块链技术无中心网络信息安全传输和加密算法,结合数据聚合和深度挖掘、知识关联等,完成信息安全认证,提升资源数据存储安全水平和等级。

4.2可信区块链数字资源存储与共享安全架构设计

区块链数据管理中,数据被记录到可信区块链上,元数据在各个参与主体的数据库中存储,程序记录海量数据信息,并将所有数据均存储在区块链网络计算机节点上,使用无中心结构,链上任意节点实时、同步更新存储数据,解决图书馆数字资源存储和共享数据完整、可靠性问题。可信区块链的图书馆数字资源存储与共享安全架构如图3所示。

数据存储和共享行动主体或行为一旦被记录到可信区块链上,节点每一次交易信息即被清晰、透明的组织起来,形成完整的交易明细清单。任何节点间交易都能够被查询、追溯,所有交易需使用一组公钥和私钥进行加解密处理,将其添加到可信区块链上,永久不可改变。当对某个区块值产生疑问时,可查看历史交易记录,判别该值的正确性,确定该值是否已被篡改或记录有误,确保数据的存储安全。

设计使用去中心化的机构联盟方式,各机构向信任区块链网络密文公布共享数据索引,通过透明、可控的机制实现机构间(馆—馆—数据商)数据流动和交互。机构与数据源提供者之间,通过数据接口对接,不接触数据平台,所有请求以匿名代码形式发送。整个区块链信任网络中数据索引在区块链中存储,机构获得请求后向区块链上各数据源进行查询,得到详细数据。不允许共享源数据环境下,应用这种共享服务模式,可以增强联盟链多节点数据的共享安全度。

4.3区块链的图书馆数字资源安全防护保障策略

4.3.1区块链的数字证书双链分离的审计与存储

资源数据的存储模式主要有区块数据结构、非对称加密和记录数据结构等[9],为增强图书馆数字资源存储审计服务、安全认证有效性,将分别记录签发、审计和撤销等相应信息的证书分发链、撤销链进行分离。CA为依赖方提供证书请求验证和管理服务,并将对证书的一系列操作记录保存到区块链中。区块链去中心化的证书状态,在线查询协议OCSP,服务接口对CA维护的撤销链证书状态记录进行审计,在证书分发链CA无伪造虚假情况下,将查询认证结果向发起证书申请者或客户反馈。

第三方其他节点通过CA提供的独立区块链查询,接口对双链上每一次操作都可以进行审计,通过共识机制达到一致性目的。双链分离安全认证在较小空间证书撤销链上,实现高频次数字证书审计数据的查询、认证操作,解决过度依赖中性化服务CA证书签发问题,有效防御针对数字图书馆信息发起的恶意攻击。

4.3.2可扩展的安全多方计算

将共识机制应用于分布式节点共同计算,以达到对数据有效性最大化共识的结果,亦是一种可扩展性、安全多方计算模式(MPCM)[10],用以解决图书馆数字资源安全体系在一致性、完整性和高时间复杂度等方面的问题。数据用户向区块链发送数据存储请求MemoryRequest,运行智能合约随机选择存储节点集合,使用公钥对分割数据集合{di}进行加密,将其发送给存储节点。为可支持系统扩展性,系统会设定时间对节点集合Qs重新计算,新产生数据分块集合经安全传输通信协议转储到Qs’中,一定时间内原节点数据仍会保留,期间一旦出现数据丢失,即可从原Qs相应节点恢复丢失数据。ServiceProvider向区块链发送计算服务请求,进行验证节点权限判断,验证过程由各计算节点异步完成,当获得数据持有者访问权限后,调用预设合约选取“一次性”计算节点集合Qc,加密共享对数据进行分块,作为新计算节点输入,当qc获得全部数据分块,进行数据的安全多方计算,计算结束需由日志信息组成事务信息对事务的合法性进行检验,最终将重构得到的正确计算结果返回ServiceProvider,并执行支付报酬或惩罚等相应的激励机制。

图书馆资源安全防护使用MPCM模型,参与任务计算的节点产生的特征数据通过协作,实现区块链的验证功能。各参与方仅获取与私密数据相应的输出数据,而无法得到任何其他有效信息,自身数据信息不会泄露其他参与计算节点。信息记录保证了资源数据可查询和追溯,通过验证各节点存储的元数据一致性,满足图书馆数字资源安全防护模型的可扩展、高效和安全性需求。

4.3.3云数据验证及完整性保护

网络系统部署由多组数据库服务器构成文件灾备体系,服务器节点对资源数据操作日志及源数据产生的审计验证作为元信息被存储到数据块。数据服务器对某个节点数据进行数据上传、修改等操作时,该操作发生的所有动作信息都会被审计和验证模块监控、记录,并生成一条包含操作类型和节点ID、数据存储路径、时间戳等内容的事务信息,信息验证通过,将被新增到块链上,且对其不可篡改。为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将元数据信息进行加密处理之后,再将其添加到区块链。

数据传输至云存储服务器,节点用户使用私钥加密处理文件数据,通过Hash值,对数据文件进行身份证明和参数完整性校验,以防止对数据恶意篡改及对未授权数据读取或下载,导致数据信息泄露或伪造。云服务器收到节点用户数据上传、提交请求后,检索、分配存储空间资源,然后将请求存储的加密数据进行Databasereplica多副本数据库备份。如果节点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出现意外损坏,或是遭到恶意的篡改,使用云存储的数据库备份副本,即可对损坏数据实施恢复。

区块链技术的用途范文第2篇

BaaS(Blockchain as a Service),“区块链即服务”,是指将区块链框架嵌入云计算平台,利用云服务基础设施的部署和管理优势,为开发者提供便捷、高性能的区块链生态环境和生态配套服务,支持开发者的业务拓展及运营支持的区块链开放平台。通常情况下,一套完整的 BaaS 解决方案包括设备接入、访问控制、服务监控和区块链平台四个主要环节。

BaaS主要是由微软、IBM两个巨头提出的概念,说白了它其实就是一种新型的云服务,一种结合区块链技术的云服务。比如微软的Azure云计算平台、IBM的Bluemix Garage云平台都提供区块链即服务BaaS。

区块链即服务BaaS是微软、IBM这些企业从自己的云服务网络中开辟出一个空间,用来运行某个区块链节点。和普通节点及交易所节点相比,BaaS节点的用途主要是:快速建立自己所需的开发环境,提供基于区块链的搜索查询、交易提交、数据分析等一系列操作服务,这些服务既可以是中心化的,也可以是非中心化的,用来帮助开发者更快地验证自己的概念和模型。BaaS节点的服务性体现在:工具性更强,便于创建、部署、运行和监控区块链。

(来源:文章屋网 )

区块链技术的用途范文第3篇

何为区块链?

所谓区块链,就是一种不依赖第三方、通过自身分布式节点进行网络数据的存储、验证、传递和交流的一种技术方案。其重点是对各个设定的区块的成员身份验证,以及他们资产和交易的确认,对不同区块之间成员的资产交易进行跨区块连续不断的认证和记录,由此形成区块之间相互勾连的区块链,确保交易真实性和记录完整性,严防人为的干预和弄虚作假。区块链构建了信息不对称、不确定的环境下,满足经济活动赖以发生和发展的信用生态体系,可以将其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以解决金融与其他行业存在的一些问题。据世界经济论坛调查报告预测,到2025年,全球10%的GDP将会通过区块链技术存储。

区块链最早是伴随着比特币的兴起而产生的,所以要了解陌生的区块链技术,还得先从大众相对熟悉的比特币说起。2009年,不需要中央银行发行,不受任何金融机构、政府控制的比特币诞生于OKCoin(比特币交易平台),它是数字货币的一种应用形态,采用去中心化的运作模式,每笔交易被记录在区块上,具有公开性、透明性。但是随着比特币区块链的扩容,交易费用开始升高、价格波动性强、容量限制、确认时间变长等缺点开始显露,区块链技术结合智能合约的应用空间打开,优点开始展现,区块链技术开始独立于比特币获得更大产业应用空间。目前最高估值区块链公司已超过1亿美元,且众多初创公司雄心勃勃正进行支付、交易、风控等多领域布局。金融机构例如高盛、花旗、纳斯达克等积极探索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并大力布局金融交易清算相关区块链技术公司,先行者纳斯达克已开始利用区块链技术进行私有股权发行交易;物联网和网络安全相关公司则得到政府和大型机构投资者青睐;支付领域得到银行和电商的垂青。

金融业为何选择区块链?

无论是技术本身还是其商业模式,区块链都足以产生影响和改变金融业的力量。这是由于区块链具有以下特点:(1)去中心化:区块链技术不依赖额外的第三方管理机构或硬件设施,没有中心管制,除了自成一体的区块链本身,通过分布式核算和存储,各个节点实现了信息自我验证、传递和管理。(2)开放性:区块链技术基础是开源的,除了交易各方的私有信息被加密外,区块链的数据对所有人开放,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公开的接口查询区块链数据和开发相关应用,因此整个系统信息高度透明。(3)独立性:基于协商一致的规范和协议(类似比特币采用的哈希算法等各种数学算法),整个区块链系统不依赖其他第三方,所有节点能够在系统内自动安全地验证、交换数据,不需要任何人为的干预。(4)安全性:只要不能掌控全部数据节点的51%,就无法肆意操控修改网络数据,这是区块链本身变得相对安全,避免了主观人为的数据变更。(5)匿名性:除非有法律规范要求,单从技术上来讲,各区块节点的身份信息不需要公开或验证,信息传递可以匿名进行。

正是这些优势特点,决定区块链技术能够提高系统的追责性,降低系统的信任风险,对优化金融机构业务流程、提高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通过使用区块链技术,金融信息和金融价值能够得到更加严格的保护,能够实现更加高效、更低成本的流动,从而实现价值和信息的共享。相比传统互联网化减少中间环节、降低交易成本、扩大金融服务范围、提高金融服务质量等目的,区块链技术可通过程序化记录、存储、传递、核实、分析信息数据,从而形成信用,可以大量省去人力成本、中介成本,信用记录完整、难以造假,同时摧毁某些节点对系统没有影响。目前最大区块链比特币链存在费用增加、容量限制、确认时间变长、能耗走高的缺点。但例如Ripple、以太坊等另类区块链,以及公共、私有、联盟链等多种形式的涌现将区块链在金融领域造成颠覆式创新变成可能。

目前,区块链技术已于国内外的金融领域有所应用。例如Ripple,是一种用以点对点金融交易的互联网协议,由于结算系统十分复杂,资金需要通过银行、中央银行和国际组织多个清算系统的转移才能到帐,而使用区块链可以实现点对点即时支付,在区块链上转移电子货币,进行跨境支付,可大大缩减到帐时间,降低跨境支付成本,提高效率。再例如Deloitte’s Perma Rec,德勤利用区块链技术开发的全球性分布式账本,通过与各种财务报告系统的对接,提高购销过程的透明度。该项目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审计数据的全覆盖与自动化的税务合规申报,使用户和监管部门同时收益。

区块链在金融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哪些领域?

对于银行业,区块链作为一种高度数字化、安全防干扰的账本,可用以实现银行的核心功能:即作为价值的安全储存和转移中心。近几年,许多银行觉得,可以将区块链技术用在从汇款到证券交流的众多方面,以提高效率。全球知名银行都积极在区块链领域率先布局,直接或者间接地参与区块链技术的模型验证及商业开发,为区块链创业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方面的支持。2015年9月建立的初创公司R3 CEV发起R3区块链联盟,至今已吸引了包括富国银行、花旗银行、德意志银行、汇丰银行、摩根士丹利、加拿大皇家银行、澳大利亚国民银行和法国兴业银行等43家巨头银行参与,致力于研究和提供新的金融技术,并着手为区块链在银行业中的使用制定行业标准和协议。西班牙桑坦德银行的研究报告提出,截至2022年,区块链技术通过减少跨境支付、证券交易以及合规中的成本开支,每年能为银行业节省150亿美元到200亿美元。

区块链对银行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例如,银行汇款服务方面,使用区块链作为货币交易的后台,不仅会让汇款顾客对产品放心,还能提高定价透明度,并加强交易安全性,还可以用作其他技术驱动型的金融服务的过渡。例如在贷款方面,客户向银行申请贷款时,银行需要从多种渠道获得客户相应信息数据以考核客户信用状况。但其中难免存在着信息不完整、数据不准确、使用成本高等问题,而区块链的用处在于依靠程序算法自动记录海量信息,并存储在区块链网络的每一台电脑上,信息透明、篡改难度高、使用成本低。因此,银行只需要通过调取区块链的相应信息数据目就可知晓客户的信用数据,进而作出决策。再例如在清算、结算方面,传统银行清算、结算系统的运行架构建立在通信系统之上,百年来未曾变过,“银行之所以没有换成IP系统,是因为IP网络在数据传输过程中经常发生错误和遗漏,而金融系统一切以安全为主。区块链却正好可以用作数据库,一块区块记下了数据,几十万个区块会同时复制数据,保证数据准确、安全。而且,传统的清算以及结算主要由金融机构或者银行等中间机构来负责,不仅时间花费较多,而且成本也比较高昂,根据知名研究机构Autonomous Research的研究,运用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记账能够在五年之内为全球交易的清算以及结算节省160亿美元。

在这样的区块链时代,传统银行正面临巨大挑战,银行已走到了改变底层基础架构的关键时刻。所以在银行业,有种说法“区块链会终结银行”。俄罗斯联邦储蓄银行(Sberbank)的副总裁安德烈・沙罗夫(AndreySharov)表示,由于区块链技术使用日益广泛,到2026年,银行会销声匿迹。虽然区块链的采用会影响银行的某些部门,但它最终会创造机会。不过比特币基金会主席布洛克・皮尔斯(Brock Pierce)表示,银行的某些业务部门会受到区块链的负面影响,但是其他业务部门也会受到积极影响,将来还可能会成立现在没有的新业务部门。这个行业受到负面影响最大的部分是银行没有在提供太多价值的方面;在这方面,银行扮演收费者的角色,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价值创造者。许多知名金融机构一直在公开谈论区块链,称其大有潜力。

支付与转账方面。区块链在支付领域目前是其技术应用中进展最快的,区块链技术能够避开繁杂的系统,在付款人和收款人之间创造更直接的付款流程,不管是境内转账还是跨境转账,这种方式都有着低价、迅速的特点,而且无需中间手续费。区块链技术初级应用体现在跨境支付的分布式账本中,如今的跨境支付网络是分散和孤立的,造成了成本缺乏竞争性、结算时间长以及用户体验糟糕的情况。跨境支付必须靠不同的消息传递协议和结算协议利用各种银行关系进行处理,统计显示,这些低效率问题每年令生态系统中所有的参与者共耗费1.6万亿美元。Ripple是全球第一家成国际网络支付公司,其利用通用的全球基础架构将这些孤立的网络连接起来,以分布式账本做到实时结算、确保交易的确定性,并减少风险,以此提高金融结算效率。

区块链实施需要客服哪些困难?

区块链技术目前仍处在萌芽阶段。广泛应用之前仍然许多面临的技术问题,如交易速度、确认流程及数据容量限制等。区块链应用尚在实验室初创开发阶段,没有直观可用的成熟产品。比之于互联网技术,人们可以用浏览器、APP等具体应用程序,实现信息的浏览、传递、交换和应用,但区块链明显缺乏这类突破性的应用程序,面临高技术门槛障碍。再比如,区块容量问题,由于区块链需要承载复制之前产生的全部信息,下一个区块信息量要大于之前区块信息量,这样传递下去,区块写入信息会无限增大,带来的信息存储、验证、容量问题有待解决。

监管态度仍然不明朗,价值观认可存在困难。监管是否到位与前沿科技的发展之间一直存在矛盾,尤其在金融领域对监管的要求尤为严厉,如何在现有金融科技的框架下符合金融监管的规定是区块链发展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价值观认可问题。区块链去中心化、自我管理、集体维护的特性颠覆了人们目前的生产生活方式,淡化了国家、监管概念,冲击了现行法律安排。对于这些,整个世界完全缺少理论准备和制度探讨。即使是区块链应用最成熟的比特币,不同国家持有态度也不相同,不可避免阻碍了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与现有系统的整合、安全隐私控制将成为挑战。区块链目前提出的解决方案对很多领域的发展都会有颠覆性的影响,而现有系统的建立花费了大量的成本,传统系统与新系统之间的如何过度也是制约其发展的一个问题。在安全和隐私控制方面。由于区块链在全网的共享属性,以及采取分布式记账的方式,使得个人使用区块链技术时可能面临隐私问题。

区块链带来的变革?该如何应对?

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前路现在还未探明,其未来指向将是更快地交易、结算、支付或是金融基础架构,我们还不清楚。对待区块链未来,我们不妨辩证看待。一方面,我们不应该站在“历史的对立面”,而是应该采取宽容冷静的态度,热情拥抱区块链,积极研究区块链。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应该预设先见性立场,狂热地认为区块链就是下一场技术革命。

政府应当在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任何一款涉金融的应用都需要有一个好的管理机制来保护参与者,即便是去中心化的应用,适当的监管也是必要的。况且就区块链技术而言,它更多的是“换中心”而非“去中心”,并且也正在演化出一些“多中心化”甚至“中心化”的形态。政府应当在了解区块链技术潜在用途、成本收益以及可能产生的伦理及社会影响的前提下,将区块链技术纳入合适的监管框架之内,例如政府可以通过立法来加强对技术代码规则的监管,从而作为区块链技术监管的切入点,或者直接作为主要节点参与“多中心化”网络的运营。

在金融领域中,应用的“安全”是首要考虑的问题。因此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应当综合平衡“高效低能”与“去中心化”。当然,由于区块链技术才诞生不久,未来随着越来越多的资本、人才、资源等要素源源不断地被投入到相关研究中去,区块链技术的多项难题也可能存在被攻陷的一天。

区块链技术的用途范文第4篇

从2009年中本聪提出比特币概念至今,已经快10年了。作为比特币底层技术的区块链也逐渐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名词。

从平台搭建来看,区块链技术已经成熟,但是将一项成熟的技术融入一个新的领域,其困难程度好比将火药的用途以枪炮代替爆竹。

现在,很多币种的源程序都是基于比特币与以太坊的开源技术。绝大多数区块链开发者都认可这种开源的模式,这可为他们省了太多事,也有更多的余力去推进区块链的发展。

然而开源和闭源是在某种程度上是相对的。

腾讯云于4月3日区块链TBaaS白皮书,以腾讯云为依托建立区块链服务。虽然腾讯云本着开源代码的原则,但实际上没有腾讯云这样有力平台的陪衬,其他企业得到开源代码也难以使用。

此外,别忘了百度金融也早已加入Linux基金会旗下Hyperledger项目的核心董事会;阿里也与普华永道达成合作,共同打造透明可追溯的跨境食品供应链。BAT早已开始区块链的全面布局。

阿里的区块链布局

腾讯的区块链布局

百度的区块链布局

代码开源模式会一直持续下去,还是会因为某些颠覆性的事件而转化为闭源,我们尚不能知。毕竟商业可不遵循热力学定律,几乎所有的行业都是符合一个由分散无序到集中有序熵减过程。

在区块链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不妨回顾一下,看看世界上的区块链项目,究竟计划如何盈利?

打造区块链生态圈

初创企业为什么投身于区块链公链项目?因为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任何企业都有机会借助自己的理念、运营打造一个颠覆现有格局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将以生态圈所有者指定的货币进行流通。

由于初创企业自身持有一定货币,预留一部分货币供企业挖掘而货币总量一定,生态圈流动速度越快,对货币的需求量也就越大,较多的交易追逐较少的货币,货币必然会升值。

但这样的想法建立在该货币是不可替代品的情况下。现在不少研究小组正在开发跨链技术,将不同领域的区块链连接在一起,最终达到货币流和数据流的自由流通,最终去交易所。

在这种情况下,某一链条货币不足对生态圈造成的影响,可能并非古典货币理论介绍的那么简单,货币价格很有可能不会遵循简单的供需关系。设计者需要从宏观经济角度考虑这个问题。

这也是区块链项目最吸引人的地方:每个人都有可能在这一新的领域中建立新的规则,成为去中心化系统的管理者。

届时,区块链的拥有者将拥有控制整个领域经济的能力——抛售或吸入数字货币都将对行业造成巨大影响。

但至今为止,没有一个企业能达成这样伟大的成就,即便是以太坊打造的群星云集的以太坊联盟,也未能在区块链领域到达“垄断”的效果。

所以,初创企业表面上仍然保留着晋级机会,但其中的法律问题、政策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XCARE的目标生态环境(图片源于XCARE白皮书)

为企业提供服务

为企业提供服务是区块链项目现阶段主要的盈利模式,云储存安全怀疑者很有可能转向可追溯、不可篡改的区块链服务提供商,以寻求数据最大程度的安全。

BurstIQ是一家运营数据共享平台的区块链初创公司,也是唯一一家在区块链+医疗领域实现盈利的企业。它的主要业务包括为客户提供数据储存和数据交易服务,从而收取服务费和手续费。

国内经营与BurstIQ类似业务的创业公司非常多,如云巢智联、边界智能、魔链科技等。各个公司都拥有卓越的技术,但要盈利,也许还得在运营上下功夫。

如今,腾讯云的TBaas加入此领域,并能提供涵盖金融、供应链、物联网、医疗等多个领域服务,想必未来客户的争夺与拓展将变得更加艰难。

智能合约参与利润制造

智能合约好比一份可以自动执行的合同,由机器代替人来判断合同的有效性,并强制执行。

它的实质还是一段代码,但区块链可追溯、不可篡改的特性可以保证这段代码在非信任机制下自动运行。区块链是智能合约运行的前提条件。

在实际情况下,通过智能合约进行利润制造的机会非常广泛。医疗保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医疗保险的赔付过程涉及大量的单据和专业信息,这些信息对于大部分普通人而言是冗杂枯燥且难以理解的,患者很难通过阅读条款去界定这次服务是否可以报销、如何报销及何时报销。

智能合约可以以非黑箱的方式解决这些问题,只要能让患者相信机器是可以被信任的。

在程序的运行过程中,智能合约执行了审计、分类信息等操作,排除了中间商的干扰,且记录不会人为损坏,也不会发生时间太长导致文件上的字体模糊不清的情况。

但从某种程度上说,智能合约的运营者自身成为了中间商,通过智能合约自动收付审计费用。这种特殊的中介服务为客户节省了大量成本,其实质是通过提升效率实现的。

这也是企业积极建设平台的原因——我们不缺效率,我们缺的只是客户。

在医疗领域之外还有一种模式,即Catalyst(MIT的区块链项目)的证券管理服务。Catalyst以基金交易员、数字货币投资者、数据管理者等用户群体为对象,能够帮助用户分享和整理数据,从而构建有利可图的数据驱动投资策略。

在整个过程中,Catalyst的分析过程是匿名的(这说明闭源在区块链中仍有生存空间),它的客户只能看到投资组合,而不能通过搭便车的方式自行对交易策略进行复制。

这种盈利模式类似与传统的证券行业,而医疗领域也是可以借鉴的。也许未来有一天,一切诊断过程都能由机器代为执行,而这种行为不同于金融领域的黑箱式操作,整个诊断过程都会记录下来,机器学习甚至可以比医生更快学会诊断技巧,并发现一些常人无法发现的关联。

特殊服务驱动系统运行

不少企业在打造区块链社区时拥有自己的专属领域。以遗传学家Church领导的Nebula Genomics项目为例。

消费者在享受Nebula提供的基因测序服务后,并不能以法币的形式付款,而必须将法币兑换成Nebula发行的Token。

随着更多的人将法币换成这种Token,Nebula便成功打造出一个以基因数据为核心的区块链平台,在那之后,它将更好的开展精准医疗服务。

总的来说,这种模式以实际技术为依托,在项目开端以线下服务盈利,并在盈利过程中将收入中的法币转化为Token。

随着项目的进行,该平台能借助开端模式获得的数据,开展更多精准医疗服务,其盈利方式也变得多元化,但整个过程不会脱离实体。

在整个企业运营过程中,Token的作用以激励为主,代币升值并非遗传学家应该考虑的问题。

国内的医数链项目也遵循着同样的思路,医数链从较小的职业病领域入手,以现有资源着手打造区块链项目。Xcare也即将在自有公链的基础上,推出自己的dAPP,为用户提供实在的医疗服务。

毁誉参半——项目ICO

ICO的原本目的是通过预售服务在市场上众筹。2013年,早期的ICO公司出现在金融领域,随后迅速引爆整个数字货币市场,投机潮由此兴起。

但这一风波来得快,去得也快,仅在2013年-2014年间就有众多项目死在了炒作中,或直接被判定为骗局。

根据Engadget数据现实,2017年,902个基于众筹的数字货币中,45.6%已经失败。

众筹、股票发行、代币发行比较

即便如此,依然有一般幸存,我们不妨看看其中的优质项目。

Medicalchain在2月1日启动ICO,不到一天时间便完成了2400万美元的ICO限额。

Medicalchain的本意是通过ICO项目融资且预售其健康服务,但实际上绝大多是ICO的参与者均是抱着投机的心态进场,很少会有人为自己预购医疗服务。这当然不影响Medicalchain完成其自身的目的,因为它的未来服务规划让投资者很安心。

在此模式下,这些企业(也包括打造生态圈的企业)非常重视Token的作用,代币升值将作为盈利的一部分计算估值(尽管几乎无法估计)。

这并非空手套白狼,实质上类似于一家企业同时运行金融资产(Token)和经营资产(服务),以管理经营资产来促使金融资产盈利。不过,若是“金融资产”占比过大,风险也就不请自来了。

国内前沿区块链项目盈利模式举例

以太坊的未来模式

2018年3月,以太坊的创始人Vitalik Buterin表示:“没有人喜欢谈论租金,但我们必须要开这个先河。”

随着底层网络上的dAPP越来越多,以太坊的基础构架已经不看重负,网络拥堵也是常有之事,这势必引发区块扩容或dAPP的自然选择。改革刻不容缓。

迄今为止,还没有加密货币找到合适的模式对资源进行定价,而以太坊的储存租赁无疑为区块链的未来盈利迈出坚实的一步。

此外,这也是区块链项目脱虚向实的关键,毕竟没有盈利的技术如何吸引人投资呢?

巨头涌入

共享经济的基础是通过实时监控可用资源和相应需求并作出调整,以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对于Airbnb这样的独角兽而言,他们已经有着成熟的管理模式,稳定的现金流。他们尝试区块链,是因为区块链技术可以带来更为透明,更为高效,更为公平的系统。

P2P住宿现在正处于上升的高峰,根据高盛的调查显示,很多使用过P2P住宿的用户,很难再适应传统酒店住宿。

这类企业使用区块链一般采用私有链或联盟链的方式,他们并不需要Token参与流通,节点也不以匿名形式存在,他们看中的是区块链技术本身。

在区块链技术的加持下,人工输入政府签发的ID信息将转变为政府签发ID安全储存及验证。顾客和房东可以完全信赖评价内容。同时评论可追溯,避免了负面评价被删除、水军参与的可能性。

医疗领域方面,新的巨头徐徐入场。4月12日,2018中国“互联网+”数字经济峰会在山城重庆召开。在此次会议上,腾讯CEO马化腾在谈及“区块链+医疗”落地方向时,提出了“处方链”。

马化腾表示:“腾讯与广西柳州尝试在微信挂号、支付等功能基础上,实现了全国首例‘院外处方流转’服务,院内开处方,院外购药甚至送药上门。因为处方流转涉及卫计委、医院、药企等多个环节,这里我们用了区块链技术实现处方不被篡改;我们也在考虑推动这项技术的落地应用。”

Airbnb、腾讯的盈利模式不会因此发生太多变化,因此此类企业使用区块链,是出于成本、效率的考虑,而非以区块链创造直接利润。这一模式也适用于百度、阿里、Alphabet等国内外大型企业,他们绝不想被新生技术颠覆。

区块链的未来

XCARE项目发起人茅泽民认为:“不仅仅是在医疗领域,在未来,每个领域仅会存在一条或两条最大的公链,其他小链条将会被吸入这些公链或直接消失。”这非常符合长久以来的商业规律——混乱走向统一。

事实上,一项技术的未来的价值在于它将为企业带来多大的利益。区块链技术本身很难具备盈利性,但如果这项技术真能按众多白皮书上所描述的方向发展,这将是对整个产业的革新。

但在那之前,投资者需保持理智。我们不妨问问自己:问什么要投区块链技术?为什么要参与ICO?

区块链技术的用途范文第5篇

区块链是伴随比特币热起来的一种技术。比特币作为数字货币,要具有可以传递的价值,必须解决信任问题。以往的信任是通过中心化的方案来实现的,既通过某个公司或者政府信用作为背书,将所有的价值转移计算放在一个中心服务器中。比特币的创始人中本聪通过分布式账簿提供了一种去中心化的解决方案,即区块链。

在这个体系中,货币的拥有权由公共总账来记录,并由加密协议和挖矿社区来确认,具有分布式、去中心化、去信任化、不可篡改、加密安全性等特征。正是由于区块链很好地解决了数字货币中的“双花”和“拜占庭将军”难题,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在一定范围内快速发展起来。

所谓“双花”难题,是指在区块链加密技术出现之前,加密数字货币和其他数字资产一样,具有无限可复制性,如果没有一个中心化的媒介机构,人们没有办法确认一笔数字现金是否已经被花掉。因此,在交易中必须有一个可以信贷的第三方来保留交易总账,从而保证每笔数字现金只会被花掉一次。中本聪通过使用区块链盖时间戳并全网的方式,保证每笔货币被支付后,不能再用于其他支付。当且仅当包含在区块中的所有交易都是有效的且之前从未存在过的,其他节点才认同该区块的有效性。

而“拜占庭将军”难题,是指东罗马帝国时期,几个只能靠信使来传递信息的围攻城堡的联盟将军,如何防止不会被其中的叛徒欺骗、迷惑从而作出错误的决策。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数学家设计了一套算法,让将军们在接到上一位将军的信息之后,加上自己的签名再转发给除自己之外的其他将军。在这样的信息连环周转中,将军们可以在不找出叛徒的情况下达成共识,从而保证得到的信息和作出的决策是正确的。

区块链技术不仅可用于数字货币,还有其他更广泛的用途。货币范围的应用被称为区块链1.0,主要解决货币和支付手段的去中心化。

早在比特币创建之初,中本聪就考虑让其具有可编程的特征,从而可以支持多种交易类型。以此为发端,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范围超越了数字货币,区块链2.0可用来注册、确认和转移各种不同类型的资产及合约,如各种金融交易、公共记录、私人记录等,从而更宏观地对整个市场去中心化。区块链3.0则进一步超越了经济领域,可用于实现全球范围内日趋自动化的物理资源和人力资产的分配,促进科学、健康、教育等领域的大规模协作。

可以说,区块链因比特币为人们所熟知,但区块链比比特币走得更远。区块链是一种中性的技术,而比特币是其一种应用形式。

正如中金公司分析报告所称“比特币因其剧烈的价格波动和与犯罪相连的坏名声,2009年诞生至今仍远未进入主流。作为比特币背后的架构协议,区块链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英国政府科学办公室的报告《分布式账本技术:超越区块链》也指出,“关键不在于这项技术自身是好的还是坏的,而是这项技术有什么应用场景?为什么而设?如何应用?有什么相应的安全措施去避免可能带来的问题?” 区块链的能与不能:优势和局限性

2014年以来,区块链技术已被与比特币分离看待,越来越多的企业、政府机构等开始对区块链这项技术感兴趣,也有越来越多的资本投入到区块链应用的研究开发中去。不仅相关的创业公司不断涌现,传统机构也纷纷开始内部研究、外部联盟,布局区块链。

区块链之所以受到追捧,与其特点和优势是分不开的。根据英国科学办公室的定义,区块链是一种数据库,它将一些记录存放到一个区块里(而不是将它们收集到一个单一的表格或者纸张上),每一个区块使用密码学签名与下一个区块“链接”起来,可以在任何有足够权限的人之间进行共享和协作,采用“共识算法”来共同协作维护账本的真实性。

上述特点使区块链技术具有如下优势:

一是去中心化。这意味着不需要一个可信的第三方,也意味着至少要攻击51%以上的节点才能破坏整个网络。

二是数据难以被篡改。首先,采用哈希算法通过单向数学函数检验是否有人试图篡改信息;其次,每个节点都能获得完整数据库的拷贝,任何试图篡改数据库的行为都显而易见;最后采用工作量证明机制等方法来保证诚实的链条以最快的速度延长并超越其他竞争链条。如果想要对已出现的区块进行修改,需要拥有超过全网51%的算力,这使得作伪的成本会高于预期获得的收益。

三是去信任化。参与系统的每个节点之间进行数据交换无需互相信任,整个系统的运作规则是公开透明度,所有的数据内容也是公开的,因此在系统指定的规则范围和时间范围内,节点之间不能也无法欺骗其他节点。

四是透明性与私密性相一致。账号全网公开而户名隐匿。

五是中立性。以比特币为例,任何人都可以使用比特币,而不受到文化、语言、宗教、地位、政治制度和经济区域限制。这意味着那些没有银行账户或者不能充分获得金融服务的人群能够在低技术的环境下使用比特币。

从金融领域看,在银行、证券、保险领域已有一些应用实例。例如,Ripple为金融机构提供跨境支付和外汇市场做市的区块链解决方案,可以提供7×24小时的全天候实时支付服务,一般几秒就可以完成交易,还可以通过算法寻找最优价格成交,提高效率、降低成本。NASDAQ与区块链初创企业合作,正式上线了用于私有股权交易的Linq平台,2015年12月30日在该平台上完成了第一笔股票发行。劳合社开始了名为Target Operating Model的现代化计划,包括由区块链驱动的交易室和以代币为桥梁的保险市场联盟,这种由区块链驱动的交易室可以使国际保险公司更安全便捷地参与全球分保、再保交易,而无需中间方。

从经济领域看,区块链在物联网、共享经济、资产鉴定等方面的应用都有一定的进展。例如, 2015年建立的Everledger,是一个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钻石数字账本,它可以为每一颗钻石建立一个数字“护照”,记录来源、跟踪所有权,并能够使用智能合约,将钻石销售和传输的条款和条件相关联从而自动执行合约。

在政府行政领域,区块链技术在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都有应用空间。

波罗的海边的爱沙尼亚,人口只有130多万,但是世界上使用部级公钥基础设施(PKI)最多的国家。爱沙尼亚自2013年起采用区块链技术用于公民身份信息和企业信息管理。居民可以使用PKI领取处方药、投票、登陆网上银行、查看子女教育记录、申请政府福利、报税、提交遗嘱、申请入伍等,功能多达3000多项;企业凭PKI身份可申请执照、提交财务报表、股权文书等;政府官员则用PKI加密文件以便进行安全通信、审核批准许可等,内阁会议成员使用PKI审查议程、投票表决并审核纪要。

英国对区块链技术也有浓厚的兴趣,政府科学办公室、英格兰银行等机构对区块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英国政府赞助了数字化五国(D5 group of nations)项目,该项目旨在通过数字化改善公共服务的质量,成员包括英国、以色列、新西兰、韩国和爱沙尼亚。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区块链技术不存在局限性。最早最大的区块链,比特币区块链存在区块容量限制、确认时间长、能量消耗大等缺点,限制了其商业应用。近年来,一些企业和机构开发出其他区块链协议,以权益证明、股份授权证明等机制取代费时费力的工作量证明机制,提高交易速度,降低能耗。

即便如此,区块链在应用中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一是信任问题。尽管用户不需要信任交易中的另一方或任何中心化的媒介机构,但是需要信任区块链协议下的软件系统,大众可能仍然需要权威机构为之背书。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和不可篡改的特性是有限的,更多的是在私有链和联盟链层级上实现去中心化,还有更高层级的机构或系统可以对整个区块链进行把控。

二是技术鸿沟。有能力在互联网上安全使用区块链技术和无能力人群之间存在鸿沟。要解决这个问题,系统必须设计成“傻瓜式”,用户不需要了解太多关于这个系统的知识也能良好地使用这个系统,且系统能明确地向用户展示出其功能和带来的结果。

三是安全性。尽管破坏区块链系统需要攻击51%以上的节点难度较高,但攻击者可能转而攻击使用的个人,比如侵入个人的钱包或攻击相关平台。

四是存在隐私挑战。用户与钱包之间的别名身份在匿名性上其实是很弱的,加上比特币区块链交易的透明性,任何人可以通过观察区块链得出关于某事的结论。

五是与现有应用技术以及使用习惯的平滑接轨。由于存在路径依赖,旧的观念可能制约新模式的产生。现有应用技术有一定的客户粘性,区块链技术要得到广泛接受,必须克服既有的路径依赖。

六是技术规则可能缺乏现实世界中所需的必要灵活性。例如中金公司的分析报告就提到了目前的区块链在改造金融基础设施中存在的不足,包括事后不可追索、无法以净头寸结算、无法融券、交易令牌与实物资产匹配不足、智能合约自动执行可能形成自我加强的反馈环导致金融不稳定等等。

这些障碍,有些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得以解决,有些也许需要区块链之外的其他技术才能解决。区块链并不是万能的,经过成本收益比较,部分领域更适宜使用区块链技术。例如DTCC报告称,区块链特备适用于证券发行和后续服务、清算、教授结算、复杂金融合约的交易、记录和对照,抵押品管理等。

历史经验表明,技术突破性发明从实验室走向商用普及,存在一个“30年法则”,即技术的突破是需要时间积累的。区块链技术虽然受到了追捧,但多数还在研究测试阶段,同时也有其他技术与其竞争,区块链真正大规模商业化应用还有待时间检验。 中心化与去中心化的权衡

尽管去中心化是区块链技术的核心,但是去中心化也带来高冗余、效率低和资源浪费。

去中心化要求信息全网广播、全网记账。对动辄每秒几十万笔的金融交易频率而言,全网广播对网络性能提出极高要求;全网记账对存储空间提出了要求。区块容量也是一个问题,中本聪设计比特币区块链时设置了每个区块1MB的容量限制,随着比特币发行量的增多和应用推广,导致交易时间延长,甚至高峰时一些交易请求无法成功。之后的区块链在区块容量上有拓展,但依然存在瓶颈。此外,工作量证明机制,即“挖矿”,带来大量的能量损耗。

为了提高效率,之后的区块链技术在上述方面做出了改进,区块链的形式多样化发展。

根据中心化与去中心化的程度,有三种类型的区块链,公共链(Public blockchains)、联盟链(Consortium blockchains)和私有链(Fully private blockchains),它们之间的区别如文中图表所示。

公共区块链的优点已经由比特币的风行而得到体现,完全去中心化的特质可以保护用户免受开发者的影响,带来更大的网络效应,其所提倡的自由、中立和开放,受到很多人群的欢迎。

相比于公共区块链,联盟区块链和私有区块链在效率和灵活性上更有优势,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一是交易成本更便宜。交易只需被几个受信的高算力节点验证就可以了,而无需全网确认。

二是节点可以很好地连接,故障可以迅速通过人工干预来修复,并允许使用共识算法减少区块时间,从而更快完成交易。

三是如果读取权限受到限制,可以提供更好的隐私保护。四是更灵活,如果需要的话,运行私有区块链的共同体或公司可以很容易地修改该区块链的规则,还原交易,修改余额等。

区块链的发展和演变很好地体现了经济金融史一再重现的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的互相交锋渗透。区块链现实的应用取决于现实的需求,正如以太坊创始人所说“只有一种区块链能活下来的想法是完全的误导……一切依你所需”。 法律规则和技术规则

区块链受到推崇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即技术规则对行为的约束。以智能合约为例,它是账本中具有可执行属性的数据记录,其内容在特定环境下会被触发执行,触发方式有时间驱动(如抵押赎回)、事件驱动(如遗嘱执行)、条件驱动(如对赌协议)、钱货两清(如无人工厂)等。

其实现实世界的数字化早已在进行中,法律规则和技术规则同时在起作用,只不过区块链技术使得技术规则的作用更加凸显。基于区块链的比特币显示出它们能够在没有法律规则的情况下仅仅依靠技术规则来有效运转。网络中的每一个参与者运行着相同或兼容的软件,界定了行为规范。

例如,参与者只能花掉自己能够用密钥证明拥有的余额;每一笔交易在被登录到账本上前需要被验证,验证者通过挖矿来竞争记账的机会,并获得比特币的奖励;比特币的产生数量有限制等。

技术规则有一个重大的优势,即合规成本很低:参与者仅仅需要使用一个合规的软件包来签发交易。这使得人们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限制,依靠技术规则而不必依托于信任来完成协作、交易等。

但是在区块链的应用中,人们也逐渐发现仅仅依托技术规则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一是机器会刚性地执行规则,哪怕遵守规则会导致产生未预见的或不想要的结果。二是区块链的应用如果涉及到实物资产,而实物资产又受到管辖权的法律规则约束,那么技术规则与法律规则的协调是非常重要的。三是技术规则不可能仅由数学算法进行治理,它同样是由人制定出来,只不过形式体现为代码和软件。谁来制定软件所体现的规则,影响到技术规则所涉及的每一个参与者。这也揭示出一点,在区块链的发展中,参与技术规则的制定是至关重要的。 治理和监管

这个问题与上一个问题相关。所谓治理,是某一系统参与者制定规范,保护其私人权益;而监管则是由外部机关制定规范来保护公众利益。前者既包括企业、机构内部的治理,也包括行业协会、联盟的自律。

区块链的应用在不断发展中,对于企业和机构来说,一方面要通过内部治理的优化来满足客户需求,另一方面要积极参与相关联盟的规则制定。中国企业、机构已开始这方面的尝试。2016年2月3日,中关村区块链产业联盟成立,搭建横跨大学、科研院所以及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平台,组织国内外区块链产、学、研开展合作,致力于解决会员单位在发展中遇到的技术攻关、知识产权保护、产业化等问题,打造完整的区块链产业链。

对监管者而言,面临的任务则更加艰巨。技术的发展,使得监管者必须考虑同时通过法律规则和技术规则来进行监管,从而弥补市场失灵,并抵御系统性风险。

通过法律规则监管公共区块链(例如比特币)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是其去中心化的特征,使得现有的法律很难找到适用的监管对象,且很容易被绕过。一个替代的解决办法是监管那些处理比特币的企业,如交易所和钱包服务商,从而保证相关交易没有违反现有的法律规定,如反洗钱、反恐融资等。

正如上面提到的,区块链技术凸显了技术规则的重要性。对监管者来说,必须要考虑通过技术规则来监管。其实这早已有先例,TCP/IP和其他一些互联网核心协议就是政府出资的研究项目的成果。这意味着监管者在技术规则的制定上面临来自国际的竞争与合作。 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 金融体系的重构?

在介绍了以上一些分析视角后,我们来关注以下区块链应用最为发达的领域,金融领域。

区块链技术同时对政府机构和商业机构提出了挑战。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特征,既意味着商业银行可以不通过中央银行单独完成清算,也意味着中央银行可以不通过商业银行完成货币发行。前者反映了19世纪的“自由银行制度”思想,后者则是“狭义银行”体系的具体体现。

前者的例子是R3 CEV,这个区块链联盟的核心职能是制定银行业区块链技术的行业标准,探索区块链的应用,目前的创始伙伴已经超过40多个,包括花旗银行、瑞士信贷、德意志银行、摩根大通、高盛、汇丰、荷兰ING、瑞穗等。R3已经进行了多项测试,有可能在技术进步基础上,形成去中心的全球交易、清算体系,突破分割、监管限制,降低成本。

后者的例子则是英格兰银行货币政策副行长本・罗德班特(Ben Broadbent)在其《中央银行与数字货币》演讲中提到的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向更多的金融机构开放,甚至向非金融机构、乃至家庭和个人开放,这可能导致存款从商业银行转移到中央银行。

目前,究竟形势会向哪个方面发展,还很难下结论。从历史上看,这是一个最终由市场来选择的过程,最有效率的体系最终会取得胜利,当然也有可能是竞争促进了效率的改进,最终形成并存的局面。 结语

区块链技术兴起的时间不长,有不少应用目前还处在概念阶段,但其带来的观念冲击值得重视。综合上面的几个分析视角,我们有以下几个结论。

一是区块链是一种中性的技术,有一定的应用前景,但不是万能的。区块链有优势的领域包括在大家互不相信的情况下建立信用机制;解决中心化导致的非技术方面成本过高的问题,包括管理成本、组织机构的搭建等;通过使信息真实透明、可追溯、可减少欺诈、腐败等。但区块链也存在不少技术瓶颈,有些方面甚至远远落后于现有的中心化系统。因此在应用区块链时需要妥善评估成本与收益。

二是技术的突破是需要时间积累的。区块链技术虽然受到了追捧,但多数还在研究测试阶段,也有来自其他技术的竞争,以及路径依赖所导致的取代旧技术的障碍,区块链真正大规模商业化应用还有待时间检验。

三是区块链虽然带来了去中心化的理念和方法,但是去中心化和中心化各有优势和缺陷,现实的应用取决于现实的需求。

四是在日益数字化的世界中,法律规则和技术规则都会产生影响,参与规则的制定至关重要。

五是监管者在法律规则之外也需关注技术规则,并需面对国际的竞争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