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大众话语空间

大众话语空间

内容摘要:数字化摄影与数字化传媒催生了“后摄影时代”,无论是摄影的物质形态、摄影的文化形态还是摄影的艺术形态,都在发生着变化。大众逐渐从幕后走到台前,开始用数码摄影记录多姿多彩的生活,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感悟。摄影开始走出那个“艺术圣圈”,开始了大众化的摄影时代。数字化的新媒体作为存储载体和传播载体,以全新的传播方式构建着“后摄影时代”,为摄影大众架构了一种自由表达和平等交流的话语空间。大众摄影文化依托新媒体开始了新的时代。

关键词:后摄影时代新媒体摄影文化

近年来,国内外的一些摄影理论工作者已注意到,数字技术“入侵”引发的多元化摄影格局;数字技术引发的摄影物质文化的嬗变及摄影精神文化的解构,并开始探讨摄影文化结构体系和价值体系的重构;研究由摄影历史性变革引发的大众话语时代的发展态势。“后摄影时代”不是一个纯理论的假说,它正悄然来到我们身边,成为对摄影时展态势的一种概说。是什么在催生这个时代的到来呢?是数字化的摄影和数字化的影像传媒导致了摄影物质形态、文化形态和艺术形态的剧烈嬗变,摧生了“后摄影时代”,是日臻完善的新媒体顺应了这个时代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数字技术密锣急鼓地开始入侵摄影,至90年代,数码摄影技术已日臻成熟。数字化摄影技术表现为摄影成像工具的数字化、摄影图像及图像处理的数字化、摄影存储载体及传输载体的数字化。银盐成像系统和数字成像系统形成了摄影成像体系的多元化结构。“银盐摄影”用胶片、相纸等感光材料记录影像,图形是由黑色金属银微粒结构而成,银微粒在片基上的疏密分布便幻化出种种视觉影像。数字摄影用CCD或CMOS传感器成像,图形由数字点阵结构而成,数字的变化显示出形形色色的视觉影像。数字摄影通过计算机数字处理,解构视觉元素,重构摄影图像的时空,或幻真成假,摄现实为纪实的再现图像;或幻假成真,用“数字”物化心灵意象为虚拟的创造图像。数字摄影图像通过存储载体与传输载体传播,传播时空范围和速度快慢也发生了变化。

数码相机、手机相机等新媒体迅速进入到千家万户,骤然普及,迅速渗透进大众的生活,逐渐拉开了摄影大众化的序幕。摄影人的大众化,鉴赏人的大众化,让大众成为了摄影文化的主体。大众化摄影为摄影大众的诉求,一是提供了属于自己的话语空间,让他们有机会、有时间、有能力表现自己的平凡生活、关注自己的生存环境;用摄影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人性欲望、幸福追求和人生理想。二是让摄影大众拥有了平等交流的话语权。他们通过数字传输,与他人分享自己创造的影像。通过反馈的获取、参与评述、互动交流,共享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体验。三是让摄影大众真正获得了自主“说话”的自由,无论是纪实的数字影像,或是虚拟创造的数字影像,都是按照自己的方式自己动手去创造影像,摄影大众真正体验到了直观自身本质力量的愉悦。

应当看到,单纯的技术发展和摄影人数的增多并不等于后摄影时代的到来,摄影图像的数字化与数字式的信息载体形态、数字式的传播形态的共生共存,才真正导致了摄影文化的嬗变和摄影时代的演变。正是应运而生的新媒体对数字摄影图片及数字图像信息传播的顺应,让摄影大众能够自主、自由、自觉地“说话”,让他们的话语能够传递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同时,新媒体又反过来刺激着摄影文化的嬗变和重构。

数字摄影图像即拍即得,在拍摄的即刻就能观赏到捕捉的画面。与P2P网络技术的联袂,即可实时传输、远程传播与互动传播。数字摄影图像展示方式也日趋多元化,拥有了多样化的话语空间:摄影大众可通过自助餐厅式的网络服务传播自己的摄影图像;可通过图像的超链接实现信息的细化和深化;可通过点击网络实时获取摄影图像;“网络摄影展”“手机摄影展”“电视摄影展”突破了展览厅的局限时空,完全改变了传统摄影展览的时空概念。如此种种新媒介极大地丰富了后摄影影像的展示方式、传播方式与传播空间。大众摄影要发挥自己的社会话语功能,必须依托新媒体的运用。

新媒体成就了后摄影,构建着后摄影。摄影图像的传播媒体主要有:博客、手机、电子杂志、IPTV、播客和专门的图片网站等,它们是影响后摄影时代影像传播的典型媒体。不同的新媒体用各自独特的方式传播摄影影像,为摄影大众建构了种种开放式的双向共享话语空间。

一、手机数码相机为摄影打上了“大众”的烙印,奏响了后摄影时代的序曲

自世界上第一款手机数码照相机J-SH04由夏普与J-PHONE合作推出以来,其技术不断完善,与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各种传媒不断融合,手机由简单的通讯工具发展成为一个多功能的超级终端。手机数码照相机的CCD/COMS像素不断攀升,成像已与普通数码相机接近,成为一种平民化的数码相机和摄影影像传播的媒体。

手机相机小巧、灵活、方便,作为手机,终日不离手;作为相机,随身携带,即兴捕捉生活的瞬间,即时记录人生的感悟,即兴上网“对话”交流,实时传播拍摄的图像。随着手机这个超级终端的潜能不断被发掘,手机上网、手机彩信及手机报纸等功能则使手机这个媒体成为“大众对话”的共享空间。

手机摄影的纪实功能,赋予了手机摄影图像的纪实特性。手机传播的实时优势,极大地提高了摄影图像信息传播的时效特性。例如,“9·11”事件及伦敦系列爆炸袭击发生后,最早的新闻照片来自于拥有照相手机的普通民众,他们第一时间获得并上传新闻图片。新华社摄影部丁玫认为,“这对新闻摄影来说也是某种意义上的标志性事件,是新的新闻工作不断发展延伸的又一个里程碑。”手机相机作为即兴捕捉影像和实时传播图像的新媒体,已经悄然渗透进了社会生活。手机摄影,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生活形式,演绎成为一种贴近生活,、贴近大众的社会纪实摄影文化。

二、摄影图片博客是摄影大众展示自我的一种话语空间

摄影图片博客是一个网页,由经常更新的帖子所构成。摄影大众在摄影图片博客这个平台上展示自己的摄影作品,传递自己的情感信息。摄影图片博客,作为传播摄影图片的一种新媒体,是摄影大众自主、自由、自觉表达的一种话语空间。

在摄影图片博客上,拉斯韦尔“五W模式”中的传播者,可以是摄影图片的创造者,由于集编码、释码于一体,能够随时随意地传播摄影图片信息。“五W模式”中的受众,通过反馈参与评议,也可以成为新内容的编码者。这样,博客和博客、博客和非博客之间建立起的联系通道,使摄影图片的传播由传统的单向不循环转变为多向循环,形成为互动的传播,使摄影走向“对话”。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型告诉我们,摄影图片信息传播在一个循环之后,并非回到原点,而是不断膨胀,促进“认知场”的扩大,裂变产生更多的信息。频繁互动与交流的摄影图片博客,是摄影大众的一个互动对话空间。与文字博客不同,摄影图片博客利用自身的各种信息资源,将摄影图像符号,文字和音频符号等进行信息编码。摄影与文字在摄影图片博客上的联袂,不仅仅是为了强化受众的感受,更重要的是推动摄影走下精英文化的“艺术圣坛”、披上文化的盛装。摄影图片博客传播图片信息时的文字,可以是说明文字,或表达感受,或传授摄影经验,或诠释摄影图片等,也可以是“摄影小说”“摄影诗歌”“摄影散文”等。摄影作为空间艺术,文学作为时间艺术,都有自己独到的本体语言和独特的传递情感信息的方式。影像的可阐释性和语言的深度性将这两种仿佛势不两立的艺术形态熔铸为了“文学摄影”。这不是“图”与“文”或“文学”与“摄影”的简单叠加,由两种媒介整合的“文学摄影”,是摄影大众传情达意的话语样式,是后摄影的独特本体语言。摄影瞬间性与文学历时性的互补,影像纪实性、现场性与文字虚构性、超越性的互动,让摄影图像信息的传播更准确,更具亲和力,让接受者获得比单纯摄影图片更深刻的理解和丰富的感触,让观众既能获得视觉的、感性的信息,又能获得情感的、理性的信息。这恰恰印证了“走向生活的现代美学”所倡导的“艺术的非艺术性质和非审美性质”这一观念。我们有理由认为,摄影与文学的联姻本身即是“后摄影时代”大众摄影文化的一种样式。正是在大众话语空间中,摄影的大众化孵化了摄影艺术与生活的交融与重构。摄影与文学联袂的“电子杂志”,是摄影大众的又一种开放式的双向共享话语空间。

三、电子杂志是对受众再次有选择性的集聚,使摄影图像在网络中能更为准确地到达指定的受众

电子杂志是一种“互动多媒体网络杂志”,它集合了图片、文字、音频、视频、FLASH和超链接等多种媒介,同时刺激视觉听觉,让人的感觉得到最大的延伸,相比传统杂志具有更强的视觉冲击力。

电子杂志利用P2P平台传播摄影图像信息。电子杂志通过提供条件、提供空间,让摄影大众自己编辑图像信息,自己控制图像传播。新的网络技术——P2P技术,将互联网“中心——边缘”结构改变为对称结构,让摄影大众真正获得了摄影图像传播的控制权:摄影大众可以利用制作软件,在电子杂志上加入自己的摄影图像,对分散的摄影图像信息进行二次收集和编释,成为传播摄影图像信息内容的把关人;摄影大众可以自己设置阅读的议程,目的明确地参与到图片的编码和传播中来,自己决定向哪里传播,如何传播;摄影大众还可以针对特定受众作个性化的设置,使电子杂志能精确地传递到指定的受众,让拥有共同语言的群体互动。这样,传者又是受众,传受一体化使制作者和受众之间、杂志受众之间,能就共同关心的话题,展开即时的对话和交流。准确的定位,特定的受众,专题的内容;传受的一体,互动的参与,这是电子杂志传播摄影影像的一种特别形式,为摄影大众建构了一种交互式的话语空间——一种更自觉的对话空间。

例如,POCO网站首先对会员的博客进行了分类,形成不同的社区,再根据不同社区受众的喜好,创办各种不同的原创电子杂志,如《POCOZine》《印象》《味觉》《首映》等。在《印象》中,大众原创的摄影图片占了一半以上。大众在电子杂志上的参与,使摄影图像的创作者成为传播者,在频繁的交流和互动中,被动接受变为主动传播,摄影大众成为了摄影图像信息传播的主体。

四、摄影图片网站让图片的传播由单点对多点,变为多点对多点,是一种大众化的摄影话语空间

摄影图片网站是一个互联网中的商业摄影图片库,集聚着海量的摄影图片。摄影图片网站的快速、互动、数字化,决定了摄影图片量大、精美,传播方便快捷的特点。

摄影图片网站通过网络面向大众吸纳营养,除了雇佣专业摄影师外,还通过建立互动平台,让摄影大众有机会上传自己的摄影作品,呈现出摄影人大众化的特性。摄影图片网站的摄影图片传播由传统的单点对多点(大众),变成为多点对多点,让大众的摄影图片最终流向各个大众媒体,影响大众的生活和情感,影响摄影大众的摄影文化理念和摄影审美取向,呈现出大众化和互动性的特性。摄影图片网站的互动平台为摄影大众提供了更多参与拍摄的机会,是后摄影时代的一个大众化的话语空间。

摄影图片网站通过设置专题,引导拍摄内容。通过滚动播放大画幅的精华摄影图片,引导形式上的求新求变。通过创意引导文化内涵的积淀,来刺激摄影图片品格的日臻完美,这将促进影像文化的提升,加快摄影大众化的进程。

“后摄影时代”虽然刚刚起航,却扬着新媒体的风帆,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向社会生活挺进。正是这种迅猛的发展态势,让我们没有充裕的“时间视距”来进行清晰的聚焦,只能看出“后摄影时代”的模糊轮廓;也没有足够的“时间视角”来观其全貌,只能管窥蠡测“后摄影时代”的局部“豹斑”。但是,摄影的理论研究必须面对摄影文化,无论是摄影物质文化层面或是摄影精神文化层面的嬗变与重构,去探讨“后摄影时代”的摄影文化结构体系和价值体系,摄影图像传播的理论研究必须顺应大众视觉教养的变化和需求,去探索“后摄影时代”的摄影大众话语空间的建构,去研究摄影图像信息互动传播的时展态势。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研究课题。

“后摄影时代”大众话语空间,作为一种开放的双向共享话语空间,改变着人际交往的方式、频率和效果,改变着社会生活方式、内容和质量,改变着社会联系方式、渠道和内涵,极大地拓展了摄影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价值。“后摄影时代”已经起航,开始了大众摄影的航程,正驶向大众对话的航向。

参考文献:

[1]米歇尔.W.J(Michell.W.J).重塑的眼光:后摄影时代的视觉真相.(TheRecorfiguredEye:VisualTruthinthePostPhotografhicEra).1992.

[2]文艺报.摄影文学导报.2001.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