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工艺美术的传承

工艺美术的传承

工艺美术的传承

工艺美术的传承范文第1篇

一、我国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及改革措施

2012年11月29日,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中提出并阐述了中国梦。从以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为旨归的中国梦到对儒学典籍的提倡,笔者认为,这体现了执政者对于中华文化的自觉和自信。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他网络短篇杂文《虚伪的教育》里提到当今中小学语文教学课文部分选材依然是旧时的无意义文章,建议把语文教材分成《汉语》和《文学》两本教材。所以课文选材可以将与时代不冲突、集中表现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经典文章摘要进来,将传统经典思想与当代需求问题以相结合的形式展现,如易读易懂的《弟子规》却包涵了儒家思想提倡的孝、悌、谨、信、“泛爱众,而亲仁”和“有余力,则学文”等思想,这与当今社会大力弘扬的道德理念是一致的。我们要充分使语文课变成我们所有炎黄子孙的语文课,而不是依靠少数院校的“儒学课堂“”孔子学堂”来影响整个社会。自古以来,文化思想决定生活方式和设计形态。我们只有授予社会大众传统教育知识,才能使相应产生的传统工艺品得到更多消费者的理解和需求。

二、我国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及改革措施

(一)加大高校所有专业“国学”教育引导任务

当今许多院校因为文理分科的缘故,进入大学后,理工类专业的学生取消了基础语文课程,变成选修课程。然而对待英语课程,专业与非专业一样是必修课。这种高度重视英语的现象,向下延伸到幼儿园,向上延伸到大学教育和硕士、博士生的入学考试,一直到晋升教授的职称考试。一边教育部如此放松对本国文化教育的举措,一边学者们痛心年轻一代的崇洋,这种在传统文化上后继无人的担忧,将症结归于年轻一代,是不是太偏颇了?近来针对2016年英语考试降分的消息引发大众热议,原因之一就是:“英语热”不仅耗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而且导致学生相对不够重视母语学习,不利于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部的改革动机是好,但如果只减英语分,不加大语文类教育引导任务,在缺少传统文化氛围的今天,指望学生主动捧起经典学习,是不实际的。所以继续使语文课出现在高校每个专业的课堂上,继续使传统经典思想与当今问题需求以融合的形式出现在语文教材里,是必要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基,应该设立为所有高校的必修课。

(二)恢复艺术院校“传统工艺美术”理论课程和专业

1998年,在教育部颁布的学科目录中没有了中国高等教育界延续使用了近半个世纪的“工艺美术”专业,被“设计艺术”专业取而代之,只有专门的工艺美术院校才会有“工艺美术”专业。如今大多数艺术院校只有设计与纯美术方向,而各自方向有各自的专业理论课,根据笔者的了解,大多数理论授课都很松散,考试容易过关。毕业时大多数学生还没有理清中西艺术史的能力。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副理事长唐克美女士说:“当今大前线的工艺团队里缺乏理论人才,有许多工艺从业人员还会犯低级的美术知识错误。”没有理论知识的传承者在西方艺术形式为主的洪流下很容易淡漠民族心,或者认为传统思想过时。现当下流行的设计理念:“以人为本“”形式追随功能”,早在各家言论“重己役物“”致用利人“”文质彬彬”中提及过了。现代设计的摇篮——包豪斯和建筑师弗兰克•莱特(FrankLloydWright),都曾受老子《道德经》的影响,其中的:“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3]这种“尚无”的思想在当今设计领域影响甚广,所以了解传统设计作品,理解传统设计精神,是我们把握当下走向未来的前提。不然设计者很少有思考、有沉淀,草草地将形式化的元素拼接形成作品,去应对快节奏的市场需求和部分客户的低级趣味。设计只有进入思想层面才有价值。面对理论教育的缺陷,笔者认为,中国美术史、中国工艺美术史都应该是一个艺术生了解的基本常识,因为设计与美术相连,可以互相作为知识的理解补充。不应以方向的不同而割裂了课程学习,导致大多纯美术学生不理会设计,设计学生不理会美术的畸形局面。而要少数终身从事工艺美术工作的毕业生去挽救工艺美术的衰退趋势,无疑是不现实的,所以恢复所有艺术院校的“传统工艺美术”理论课程和专业是势在必行的。

(三)改变艺术类技能教育的单一方法

大部分美术院校授课形式单一,设计类授课传承了德国包豪斯学院的教学模式和内容,基本避开了中国传统工艺设计内容,在西方设计大行其道的今天,导致大多数艺术生对中国设计历史有很深的误解,笔者的一位同学甚至发表了“中国没有设计”的偏激言论。传统工艺和传统工艺品是祖辈们在他们那个时代的智慧结晶,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传承,我们要做的就是从传统中吸取好的精神,将这种精神保留、融进这个时代,创造出新文化。学校要做的就是在基础传统知识的授予中,告诉学生:应该保留文化精神去创造适应现代的新形式。设计实践课方面:笔者认为包豪斯的教学方式很科学,但内容不适应全部拿来。包豪斯著名教员约翰•伊顿(JohannesItten)的点线面基础课、图形创意思维可以与中国传统元素的应用相结合。另一个著名教员拉兹洛•莫霍利-纳吉(LaszloMoholy-Nagy)的工艺技术基础课(金属工艺、木工工艺、家具工艺、陶瓷工艺、玻璃工艺、编织工艺、墙纸工艺、印刷工艺等等)[4]可与民间工艺技术相结合,把课堂变成工厂、制造厂或者将手工艺人带进课堂,真实地与学生交流、授艺。还有阶段性的课题(产品设计、舞台设计、展览设计、平面设计、建筑设计)与具体的传统文化保护工作有机地联系起来。现代设计理论家王受之说:“我任教的ArtCenter,每个学期,都会有国际知名产业参与学校的项目。学校的大礼堂,会不定期举办由不同领域的设计专家主讲的专题讲座。学生的作业中,常常有专为通用汽车,丰田汽车等产业提供概念车设计思路的内容。每逢学生毕业的时候举办的企业见面会,都会让学生更了解企业的需求,也让企业有机会对学校的教学内容参与意见。”[5]同样笔者认为传统工艺实践课可以与国内文化品牌公司联络起来,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在现实设计中的不足。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校和品牌公司的知名度,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另外还可以产生极大的经济效益,成为学校发展的融资渠道之一,有利于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结语

工艺美术的传承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民间工艺美术;工匠精神;商业化推广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146-02

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源远流长的文明积淀造就了河南民间工艺美术作品的浩繁与丰厚[1]:有被称为中国木版年画鼻祖的朱仙镇木版年画,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美誉的神镇钧瓷,还有开封汴绣、南阳玉雕、洛阳宫灯、豫西剪纸、淮阳泥泥狗等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民间工艺美术门类。民间工艺美术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其传承与推广对区域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民间工艺美术面临传承与发展两大难题

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及高科技术的冲击,民间艺人的生存空间越发狭窄,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和发展令人堪忧。从传承层面看,首先,传统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的传承方式本就制约着生产规模,许多传承人老龄化严重,工艺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尴尬局面;其次,从业者受教育程度较低,许多作品出现庸俗、粗俗、媚俗的倾向,造成民间工艺美术作品的文化底蕴和美学质感严重缺失。从发展层面看,其一,当今社会心浮气躁,越来越多的人为追求“短、平、快”带来的即时利益,从业者偷工减序,从而忽略了产品的品质,作品失去价值;再者,潜心做手艺的人,得不到社会的尊重,为保生计不得不转行,如此恶性循环,发展更无从谈起。

传统民间工艺美术面临传承和发展两大难题。传承,不仅需要传承工艺技法,更是对民族文化、工匠精神的传承;发展,则需要将传统融入现代文化生活,在传承中发展创新,以保证工艺品质为前提进行商业化推广,让民间工艺美术作品拥有其合理的地位与价值。

二、传承的精髓是工匠精神和传统文化

(一)传承技艺需要坚持匠心

现代的中国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也消磨了“工匠精神”的延续。不可否认的是,国人对于手工匠人的重视程度低,能够靠手艺养活自己的匠人屈指可数。

江西婺源虹关村在明清时代是享誉全国的“徽墨”产地,有“徽墨名村”的美誉。但由于现代书写工具的变革,加之古法手工制墨工序复杂且出品率低,手工制墨工艺渐渐失传。八零后的詹汪平是徽墨世家的后代,自觉传承古法制墨。他向伯父和附近村庄的老手艺人请教学习,认真钻研祖传的配方,加上对家族里一些制墨老人口述的整理分析,逐步恢复了古时的制墨方法。他自制各种工具,一步步体会摸索,完全不顾烟熏火燎、脏黑苦累,用了十三年的时间终于重新掌握了这门几近失传的手艺。古法制墨,是烟的升华凝聚,是对自然的提炼萃取,封印了时间,见证了执着,更见证了不忘初心的匠人精神。

试想一下,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有多少是提倡年轻人去扎扎实实做一辈子的“工匠”的呢?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2],我们的文化所推崇的,永远是力争做劳心者而不是踏实做劳力者。从这点上来说,中国工匠精神的复兴,还任重而道远。

(二)高职教育是传统文化传播的沃土

工匠精神缺失的原因是中国没有建立起尊重工匠的文化氛围。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无疑是传统文化传播的沃土。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不仅需要专业的历史文化修养,同时需要良好的审美意识,只有将美学与技艺相结合才能创作出有内涵、有底蕴的优秀作品。

在民间工艺美术传承与推广方面,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的做法值得许多高校学习和借鉴。该校践行“多元融合”课程体系,形成历史与文化、设计与实践、材料与技术、市场与管理互动的知识结构;导入社会项目,以项目流程组建教学流程;服务社会,以推进非遗传统技艺传承与保护,工艺美术产业转型与培养行业后备人才为己任;形成以大师工作室为核心的“现代师徒传承制”人才培养模式,邀请多位专业的民间艺人以特聘专家的形式为学生传授技艺。通过高校教育的形式将陶瓷、刺绣等多项民间工艺美术完好地传承,通过创新研发将这些艺术形式更好地推广发展下去。这无疑是一种良好的校企结合、非遗文化传承的良好途径。

三、发展的关键需要与时俱进

(一)融入现代文化,注重商业化推广

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变化当中,传统民间工艺美术也需要适应时代的潮流,融入现代文化之中,找到合适的商业化推广之路,才能得到更好发展。

上海一家名为作物ZOWOO的工坊,突破性地把木工这项民间工艺美术技艺以商业化的形式带入了人们的视线,成为了第一家开在商业闹市区的木工店铺。该木工坊以课程的方式面对普通大众出售商品,顾客可以选择喜欢的木制品样式,在木工老师的辅导下,通过自己的双手做出成品并带回家。许多年轻人甚至带着孩子走进这间木工坊体验制作的乐趣。这种商业化的经营方式推广的实际是一种工匠精神,面向普通大众传播一种文化,无疑是对木工这种民间工艺美术工种最好的继承和延续。

(二)树立品牌意识,注重创新发展

中国需要具有本国文化特色的原创品牌,而民间工艺美术恰恰正是体现民族特色的最优选择,怎样利用其优势树立原创品牌,则成为我们深思的问题。

缂丝工艺作为中国丝织业中最传统的一种极具欣赏装饰性的丝织品,有“一寸缂丝一寸金”和“织中之圣”的盛名。宋元以来一直是皇家御用织物之一,常用以织造帝后服饰、御真和摹缂名人书画[3]。因其制作工艺难度高、只能手工织造、出品率底,愿意从事这一行业的手工艺人愈来愈少,这门手艺也几近失传。

难道手工艺品只能沦落到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么?只能要靠国家保护而束之高阁么?手工匠人就一定是默默无闻赚不到钱,满手疮痍在黑暗的角落工作么?80后设计师李晶并不这样认为。为了制作缂丝团扇,曾遍访苏州仅存不多的缂丝手工艺人,与他们合作制作缂丝团扇(见图1)。他刻苦学习团扇的裱框技艺,并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设计扇面,然后经缂丝艺人制作扇面,制银艺人、流苏艺人等各类手工艺人进行后期装饰。李晶创立了自己的团扇品牌,保持传统的制作工艺,但更注重审美情趣、文化底蕴的设计。他的作品成功地让四千多年的缂丝工艺走出博物馆进入寻常人的生活。比起一味地保护,让手工艺人们通过自己的技艺,制作出符合现代人审美及生活需要的物品,并把它售卖出去,这种物尽其用的商业推广理念才是传承和发展民间工艺美术技艺的最优途径。

总而言之,传统民间工艺美术是民族文化赐予我们的瑰宝,需要我们继续传承并发扬光大。而传承与发展需要重塑匠人精神,需要重视文化的传播,重视匠心的传承,需要创良品、树品牌,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之中,用合理的商业化推广经营模式为匠人带来经济价值和社会尊重,从而让民间工艺美术得到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朝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以河南民间工艺美术为例[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2,(4):137-141.

[2]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M].中华书局,2010(102).

[3]无秋.织屏绣迨指春风――苏绣和缂丝屏风赏析[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2,(12):44-45.

工艺美术的传承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传统工艺美术;现代设计;传承价值

一、引言

作为中华民族长久历史沉淀成果的传统工艺美术,经历了时代的变迁,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我国的传统工艺美术逐渐失去了以往的影响力,但是,它对于现代设计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现代设计在经历了短时间的发展之后,很快在于传统工艺美术的博弈中占据上风,凭借自身强大的功能以及便利生产占据了绝大多数市场。但是,文化底蕴是现代设计的弱势,尤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精神文明的需求增加,对于产品的文化内涵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了,加上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应的措施保护,传统的工艺美术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并逐渐得到认可。

二、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历史

传统工艺美术拥有长久的发展历史,自新石器时期开始,原始陶器的产生标志其正式走向大众,之后的青铜工艺的发展成为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关键。秦朝时期,传统工艺美术在实用性的基础上,根据当时的民族融合的大背景带有相应的特色元素。而唐宋时期的中外交流通畅,国外的文明传入中国,工艺美术也在与外域文明的碰撞与交流中得到发展,尤其在这一时期佛教的传入和发展使得这一技术带有精神信仰。唐宋之后的明朝和清朝,传统工艺美术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种类迅速增加,而且技艺精湛,不幸的是,在清朝后期,长时间的战争混乱严重影响了工艺美术的发展。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的传统工艺美术不敌现代设计而逐渐丧失了市场竞争力,加上其本身的制作工艺繁琐,传统工艺美术的新生力量逐渐减弱,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由于现代人对于精神文明的需求,传统工艺美术深厚的文化底蕴一定会再次吸引人们的注意,发挥自身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三、现代设计与传统工艺美术的区别

传统工艺美术在不断创造的基础上,按照审美原则,将物质与对美的追求结合起来,反应了时代特色。而现代设计在追寻美的基础上,对于实用性的追求增加,更加符合现代社会对于实用性的要求,有观点这样展现两者之间的区别:传统工艺美术是复古的体现,而现代设计则是时尚的代名词。尽管这一观点并不完全准确,但是其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因此,现代设计一度占据了绝大多数市场份额。传统工艺美术更多的是强调对于文化的传承,它对于文化内涵的追求和对艺术独特性的推崇使其受众较小,但是随着物质文化的丰富,精神追求逐渐成为人们的目标,传统工艺美术有望再次焕发生命力。

四、传统工艺美术在现代设计中的传承价值

虽然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在实用性上侧重程度不同,但是从长远来看,现代设计可以说是传统工艺美术的现代化形式,是对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发扬。

(一)传统工艺美术对现代设计的文化价值

作为生活与艺术的结合,传统工艺美术既展现了人们对于美的追求,也显示了审美和生活状态的变化。通过对莫伊时期的传统工艺美术的研究可以了解在这一时间段里人们的生活场景与时代特征。我国地域广阔,有着种类繁多的带有民族特色的工艺美术,像景泰蓝、脱胎漆器等都是优秀的工艺美术代表作,展现出其所在时期的文化繁荣景象。现代设计起源于西方,随着文化交流逐渐迈入我国,并在传承传统工艺美术的基础上,获得了自身的强大生命力。纵观现代设计的发展史,只有将传统工艺美术的文化内涵融入到现代设计的文化理念,才能更好地推动现代设计的发展,使之满足人们的精神文明需求。

(二)传统工艺美术对现代设计的的精神传承价值

传统工艺美术反映了中华民族长时间的对于真善美的文化精神的探索,其发映出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恰体现了中国传统的谦让、和谐的文化精神。现代设计起源于西方,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本土的改造,使其富有本土的精神内涵,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理念,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五、结论

现代设计的引入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是由于其缺乏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要。因此,需要将传统工艺美术的理念和文化内涵融入到现代设计中去,使之更好发挥价值。

参考文献:

[1]赵岳峻,陈曦.现代设计传承传统工艺美术的意义解读[J].大舞台,2015(03):83-84.

工艺美术的传承范文第4篇

关键词:装饰工艺 民族性 洪滨丝画

【基金项目】2012年度安徽高校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SK2012B470)阶段性成果。

我国的装饰工艺品类丰富,历史源远流长,历来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瑰宝,尤其是手工装饰艺品中的优秀技艺,兼具实用性与审美性,是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作为渊源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工艺美术类型,在记录和保存地域性、民族性的文化传统上,现代装饰艺术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装饰艺术的审美需求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我国现代的装饰工艺无论是在造型上、题材上还是审美意涵上都呈现出动态发展的变化趋势。本文结合“洪滨丝画”这一本地著名的现代装饰工艺美术,探究其对我国传统工艺美术中民族性的传承、扬弃及其在发展过程中的变化。

一、继承与发扬传统装饰工艺的民族特色

1、原料选取的民间性、工艺制作的简易性。我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创作原料通常多取自于日常生产生活中随处可见、随手可取的平常之物,如布、泥、石、竹、木、面、皮、丝、纱”等等。在不同地区中,各民族依山而建筑水而居,当地的自然、人文环境不断熏陶、滋养和潜移默化着那里人们的性情、心理,在漫长的岁月流转中,形成了普遍的价值观和审美基调,并赋予生于此长于斯的艺术浓厚的地域气息。

产生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由袁洪滨先生发明的“洪滨丝画”,虽然其历史较短,但作为一种广受赞誉的装饰工艺类型,它仍然保留着上述民族特色。例如其制作材料为纤维,包括棉花、丝棉、驼绒或人造纤维,来源广,用料少,费用低,在我国绝大多数地区都随处可见;同时洪滨丝画的制作工艺,主要是靠纤维棉的撕、拉、搓、捻、压、拔、铺等方法来塑造,制作仅凭手工摩擦产生的静电和纤维的自然附着力,自然粘贴来完成的。基本的制作工序有:定稿画料,底板刻模,手工制作,装裱成框。创作过程中所使用的工具也是平常之物,用梳子将纤维梳通,使其蓬松,用剪子加以剪饰,使短绒和长绒分开。

2、题材选择的象征性、形式表现的工整性。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在这片广袤土地上世代生活的各民族,都是勤劳善良、爱好和平、追求幸福的人民,他们喜欢美好的事物,在视觉文化主题与形象(包括装饰工艺题材)的选择上,则呈现出大量的吉祥图案、象征画面,“图必有意、意必吉祥”。

中华民族又是一个重“理”崇“和”的民族,“理”即细致、条理,也就是讲求规律;“和”即中庸和谐、不偏不倚、恰到好处,也就是力求圆融完美、生生不息。那么在传统工艺美术作品中,图案大多工整秀丽,色彩也清新细腻、艳雅相宜。

我们回顾洪滨丝画在各时期重要的代表作品,选择具有民族特色和文化意味的传统题材作为创作的主题随处可见,如《迎春吉祥图》《牡丹图》《招财进宝》《迎客松》《五子闹春图》《百鸟朝凤》等,多以表现喜庆吉祥的内容,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阶层普通大众的审美需求;洪滨丝画在制作中遵循严格的操作工序,同时参照工艺美术类的制作标准,制定出较为严格的产品分类。并且所表现的对象无不形象逼真,栩栩如生,重视造型真实、比例准确,力求把握对象的自然规律。鲜艳丰富的用色也是洪滨丝画一大特色,用色单纯统一、搭配巧妙,多种色彩相互映衬,和谐统一,画面生机盎然,具有强烈的东方民族色彩韵味。

3、审美意涵追求传神写意、形神兼备。就艺术创作最终的审美标准来说,一直以来传统绘画中,人物画重传神,花鸟画须写生,山水画求意境,可无论是写生还是写意,集中体现民族特色的传统艺术精髓仍然是,通过内容与形式传达和影响人的主观思想情感和精神境界。

《萨马兰奇肖像》是洪滨丝画作为礼品赠送给原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的侧面人物肖像。作品真实地刻画了这位为国际体育事业和世界和平鞠躬尽瘁的伟大人物的音容笑貌;用丝绵表现毛绒绒的小动物和禽鸟,是棉花画手工技艺中最擅长而又最精彩的拿手好戏,因为丝绵独有的肌理效果与动物身上毛绒绒的质感极其相近,加上精湛细腻、丰富多变、灵活多样的手工技艺,用其表现动物,刻画动物的风姿神韵,达到生动逼真、活灵活现的艺术效果。例如《草地三犬》,作品栩栩如生的再现了三只小狗在草地上嬉戏玩耍、憨态可掬的神情,让人体会到一种自然祥和的情感氛围。以及《迎春吉祥图》,神采奕奕的鸡在古代被视为祝告喜庆吉祥的象征,是文武兼备、勇敢仁义、可信赖的“五德之禽”。该作品利用纤维特有的肌理效果和独特的混合调理手法,将禽类羽毛的色彩、质感和光感效果表现的惟妙惟肖,使雄鸡这种中国人象征新春吉祥、幸福平安的动物,在赋予了新材料、新技法后,表现得更加自然逼真、刚健挺拔、栩栩如生。

二、现代装饰工艺特点的变化

继承并不意味着拘泥,毕竟艺术创作中最重要的还是创新,千年的华夏文明和民族文化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巨大的艺术宝库,但是沉迷其中,不紧跟时展,不懂得兼收并蓄怎能使得老树新芽,只会导致民族艺术的发展停滞不前。

洪滨丝画的创新发展之路就体现了对传统文化和艺术创作民族性的扬弃。题材选择更加多元,审美趣味更符合当下时代的需求,尤其突出表现在造型方法上,它的造型表现手法既包涵了中国传统手工艺的技艺,同时又融合了西方绘画雕塑的造型要求。注意艺术表现中的素描关系、色彩关系,重视表现象对象的质感、空间感的塑造,使洪滨丝画在主要以外在形式传达和表现一定格调和趣味的装饰工艺中独树一帜,更以超现实主义的形态带给人们更加震撼的视觉感受和冲击。

我们既要扎根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之中,传承中华艺术民族性的根脉,又应该放眼世界,兼收并包,融会贯通,使我们的现代装饰工艺美术既包含民族特色又兼具世界性。

参考文献

[1]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M]

工艺美术的传承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民间美术;活态;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8-0157-02

长株潭地区是湖南省经济文化中心,伴随该地区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步伐,其空间布局、功能定位、经济结构和社会形态等都发生着迅速而深刻的转型。在现代强势文化的冲击下,一些优秀的民间美术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不断受到倾轧,其原本依托的生态环境也已经或逐渐被破坏殆尽。如何挽救长株潭地区濒危的民间美术文化遗产,并对其进行“活态”地保护与传承,是必须直面的问题。从“活态”角度研究其传承模式,不仅延续了历史与文化脉络,更有利于传统工艺美术在现代社会焕发蓬勃生机。

一、重构文化生态,打造传承载体

民间美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类别,它的存在和传承方式有一定的特殊性。它不仅有可供静态展示和流传的“有形”艺术品,还承载着诸多 “无形”的文化特征,如手工艺和民俗等。谈到民间美术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和延续,就必须考虑到这种精神性的存在对生存环境的特殊要求,它不能脱离文化遗存原本存在的土壤,只能在特定的“文化生态空间”中生存。在长株潭城市一体化的高速进程中,大量民间美术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基础事实上已经不复存在了,能否重构这种文化生态,正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一)建立民间美术文化遗产活态展示馆。

长沙的“湘绣博物馆”馆藏了大量湘绣名家的绣品,但这只是对民间美术文化遗产的“静态”保护,近年来,在杭州和江西等地新建的“手工艺活态展示馆”采用“情景还原”的方式对“文化生态”整合与重构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此类博物馆一般分为:陈列展厅,用以介绍各类工艺品的历史渊源、制作流程、艺术特色等;另设手工作坊厅及兴趣室,由艺人为参观者表演传统工艺,游人也能动手操作,现场体验同时兼有教学功能;此外还有配设有生产厂房和营业厅等。这正是“活”态保护的一种形式,长株潭地区亦可借鉴这种保护范式,建立“民间美术文化遗产活态展示馆”,将展馆作为文化的传承载体,“静态”展示与“活态”传承并行,实现民间美术文化遗产在当代乃至未来的不断延续和发展。

据2012年普查的情况,长株潭地区民间美术类文化遗产的分布状况为:长沙市26个,株洲市14个,湘潭市5个。①可将湘绣、火花、铜官窑陶瓷、浏阳石雕、望城剪纸、棕叶编、醴陵皮影戏、中国红釉上彩绘技术、株洲县朱亭邹桂文木雕、株洲县刘双喜油漆画、芦淞区百井剪刻纸艺术、蓝印花布等内容遴选后纳入展馆,展馆不仅展示完成的作品,还同时展示制作过程和工序,如能以展示、教学、体验、生产、销售结合的形式呈现,则较之静态的实物、文字、图片更为全面,能让文化遗存保持鲜活而持久的生命力。

(二)保护民俗文化,全民参与,营造适宜的社会环境

尽管以“活态展馆”的形式能呈现传统手工艺的部分形态,但毕竟是一种标本式的保护,已经全然脱离了民间美术的生长环境,且保护的种类有限,只能是挽救濒危文化遗产的权宜之策。“上导之为风,下行之为俗。形成习惯,世代传承,是为风俗。”②唯有形成风俗和习惯,民众才会自觉自发地将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融入日常生活。在这个问题上,最关键且长效的办法是需要政府积极引领保护民俗文化,全面提高公众的文化自觉意识,全民参与保护与传承,营造适宜的社会环境。譬如在高度现代化的日本和韩国,民众的日常生活依然中会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集中展示各类传统工艺品;在政府划分出来的历史街区和民俗村,工匠依然在手工作坊从事着传统工艺,生产和售卖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实用品。也唯有如此,各类民间美术文化遗产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活态”的保护和传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和韩国的做法切中肯綮,我们当效法之。

二、赓续文化薪火,构建传承体系

(一)传承人、后继者、民间协会共同构成的传承队伍

民间美术文化遗产实现“活态”保护与传承的另一个关键是保护“人”,作掌握特殊技艺的民间艺人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他们是极其珍贵且濒危的文化资源。要解决民间美术传承人“断代”问题,我们应该通过宣传和激励提升民间艺人和传统工匠的社会地位,使全社会意识到他们的文化价值,将他们等同于“艺术家”而非“工匠”来对待。此外,还需要定期向公众开放手工作坊,吸引公众注意,提升艺人自豪感和对自身价值的认同感;要求传承人不断研修、学习以促进技艺的提高;再以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等方式全面记录他们掌握的民间美术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技艺和知识等;分阶段、有计划地征集并保存他们的作品,制作成教材和宣传片,以电子媒界的形式传播等。

民间美术文化遗产要保持“活态传承”的状态,还要注意艺人工艺技术的继承与改善以及“后继者”的培养。尽可能为艺人提供活动空间,定期组织手工技能表演,以展览或竞技等形式供艺人交流、施展和拓展技艺等。提升年轻人学习和从事传统技艺的兴趣;通过媒体传递授徒信息,在全国范围开展拜师学艺活动、组建民间协会等都有利于“传承人队伍”的形成,能确保该项遗产后继有人。

(二)将民间美术与学校教育结合,持续培养有生力量

培养民众的民间美术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开发和利用地方美术资源,自觉自发地参与保护与传承,需要将民间美术文化遗产课程纳入整个教育体系,使民众从小接受民间艺术的熏陶和潜移默化,成为传承与保护工作中可持续发展的有生力量。

幼儿的民间美术教育主要是对孩子进行有目的渗透和熏陶。通过家长带领幼儿参与民俗活动;在幼儿园设立民间美术体验教室来欣赏作品,培养儿童对艺术品的感觉、知觉和美感意识;选取能进行实践操作的民间美术样本进行临摹和创作等;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对家乡传统艺术的热爱。

小学阶段,长株潭地区各学校可以因地制宜,与校内资源进行整合,进行校本课程的研发,如蓝印花布、火花设计、剪纸等易于实践的内容等,都是丰富的民间美术课程资源。可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制作过程并举办展览,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此外,还可以以“民间美术文化遗产”为主题,定期举行全省绘画和作文竞赛,通过这种方式促进儿童对当地民族民间美术文化遗产的认同感。

中学阶段,注重拓展对民间美术文化遗产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培养学生对本土的民间美术的关注,了解地方民间美术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熟悉当地民间美术的主要种类、地方民间艺术造型特点、审美特征、工艺流程等。在日常教学中以“熏陶、渗透、融入、践行”的方式培养保护与传承的后备人才。

地方高校应邀请民间艺人进课堂授“绝活”,鼓励美术教师向老艺人拜师学艺,将民间美术文化遗产课程列为必修或选修科目。有条件的高校,还可成立民艺系,培养有志从事民艺工作的专业化人才,肩负起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重任。

三、振兴传统工艺,摆脱传承窘境

长株潭地区民间美术文化遗产的种类繁多且分散,除“湘绣”已形成规模化发展外,其他多属于规模极小的零散作坊,处于无序发展和自生自灭的状态,因不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面临濒危窘境。要避免单一以“遗产”或是“馆藏”的方式存在的局面,就应该让民艺作品成为民众生活的一部分。不断被生产和销售,在发展中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真正的“活态”存在方式。

这需要政府职能部门承担具体而有效的工作。首先通过调查研究,不断开拓市场,为该地民艺作品的生产和销售提供信息,再设立长株潭地区工艺品信息网,搭建艺人与消费者沟通和对话的平台。其次,对在传承发展传统技艺、大力培养后继者以及拓展销售渠道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民间艺人进行表彰和奖励,以促进传统工艺的振兴。第三,对学习民艺品制作的年轻人发放生活补贴,保障其生活,能专心致志从事民艺传承工作。第四,定期举办民艺作品的展览和展销活动,让民间艺人彼此交流和展示技艺,以促进技艺的提高。

振兴传统工艺,走产业化发展道路,是民间美术文化遗产摆脱传承窘境的有效途径。要建构合理有效的手工产业,长株潭地区应该将经济价值较高的民间美术文化遗产加以利用,如重点扶持和建立湘绣、铜官窑陶瓷、浏阳石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作为展示与宣传民间艺术的窗口;帮助长沙粽叶编、石、醴陵皮影、株洲县朱亭邹桂文木雕、株洲县刘双喜油漆画、芦淞区百井剪刻纸艺术、蓝印花布制作等民艺品走向市场,吸引更多民营资本进入民艺产业等。

科学合理的产业化既能为民间艺人带来理想的经济收入,改善其生存状态,又可以更好的发挥其文化价值。以传统文化拉动地方经济,又能推动民艺品与市场结合。从“湘绣”的保护来看,在产业化后得到了稳定的传承和发展,已经成为长沙市经济产业和居民生活的组成部分,不仅为社会提供了所需的产品,还使“湘绣”本身找到了存在价值,更为重要的是保持了民间美术文化遗产的“活”性,使活态传承成为可能。

四、尝试创新思维,实现传承发展

在现代工业化生产的背景下,由于民间美术作品墨守成规和因循守旧,不可避免地经历了由盛而衰的过程,被视作粗鄙俗气的物品而遭到疏离,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如何让传统工艺和民间美术作品融入现代社会,既满足民众生活物质与精神的双重需求,并最终成为现代化自身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现代文明的发展和民艺品的使用并非不可调和的矛盾,倘若两者能互为补充、相互融合,往往能创造出令人惊讶的经济和文化奇迹。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寻求变革与创新,实现民间美术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倘若一味只依靠政府投入来保护,那注定只能是苟延残喘,逃不过湮灭无形的命运。更何况“持续变化”本就是活态美术文化遗产的基本属性,正是一代代民间艺术家们的继承与创新,才使得遗产本身不断增值。

石涛说过:“笔墨当随时代”,民间美术之所以逐渐淡出时代潮流之外,其主要原因依然是维持固有形式,没有紧跟时代步伐。就像长株潭地区濒危的遗产蓝印花布,其图案的依然只停留在传统的形式――二方连续、吉祥图案等规整的纹样。如果能在图案的设计上寻求创新,结合现代艺术形式、融合传统与当代艺术,立刻就能拉近与世界流行时尚的距离,从而广受欢迎。此外,我们还能在蓝印花布的功用上做文章,比如设计整合含蓝印花布元素的坐垫、抱枕、腰靠、汽车内饰、包装盒、旅游纪念品等等,都能引领时尚,让这门古老的艺术焕发生机,重回民众的日常生活。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说:“旧邦新命”,“旧邦’是应当保持且珍视的文化传统,“新命”当指随时代而变,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和推陈出新。也唯有不断地吐故纳新,才能增加民间美术文化遗产对现代社会的适应性,参与现代化的构建,时刻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劲的发展动力。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11c0096)

注释:

①徐美辉著.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报告.艺术中国,2012年第10期.

②顾禄著,王昌东译.图说古风俗:清嘉录.北京,气象出版社,2013年版,第2页.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