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工艺研究论文

工艺研究论文范文精选

工艺研究论文

工艺研究论文范文第1篇

钻探施工难点

(1)上岩组斑点状碳质绢云千枚岩、碳质绢云千枚岩层理发育,岩石倾角大,硬度低,其构造破碎带岩石酥松破碎,且有长度不均的黑色泥质岩段。在这种岩体中形成钻孔后,岩体原始的力学平衡状态被破坏,若钻孔倾角大,受重力作用,以及泥浆冲刷、提下钻的抽吸作用,钻进过程中易出现坍塌掉块、缩径现象,成孔困难,岩心堵塞现象十分严重,取心难度大、采取率低。(2)下岩组白云石大理岩和条带状白云石大理岩硅化严重,岩石坚硬完整致密,研磨性低,可钻性级别高,钻效低。

钻探工程要求

全孔岩心采取率不低于95%;终孔直径不小于96mm(HQ);钻孔设计顶角30~40°,每30m及终孔测斜一次。顶角每百米允许误差为3°,方位角每百米允许误差为5°。

主要施工工艺

1钻探设备

使用宝长年公司生产的LF70全液压动力头钻机,配备额定压力7.0Mpa的全液压泥浆泵。LF70钻机使用96mm(HQ)口径,施工时理论钻进能力为542m,钻机可钻进顶角范围0~45°内的任意钻孔,非常适合矿区大角度钻孔的钻探施工。为了弥补钻机处理事故强力起拔能力低的弱点,现场配备了液压千斤顶,起拔能力75t。

2孔身结构

全孔绳索取心钻进。使用122mm(PQ)口径开孔,下108mm套管隔住第四系,以96mm口径终孔。下套管过程中,在108mm套管入岩部分的外壁上涂抹黄油,并密封好孔口,为便于终孔后起拔套管。

3钻进参数选择

钻压:孕镶金刚石绳索取心钻头压力的确定,按照单位压力40~80kg/cm2计算。宝长年LF70钻机孔底压力的确定需要读到钻压表上的两个数值。开始钻进时,将油缸慢速给进控制阀至于钻进位置,钻具缓慢回转向孔底接近但未接触孔底时(悬吊状态),钻压表显示的值为孔内钻具总重量与油缸下行给进力之和。当钻头完全接触孔底时,由于存在地层反作用力,钻压表显示的数值会减小为另一个值,这两个数值的差值称为失压值,失压值乘以油缸有效面积(45cm2)即为孔底钻压。一般来说,在一定范围内钻速是随着钻压的增大而增加的,但与此同时,单位进尺金刚石的耗量也随钻压的增大而增大[1]。过大的钻压会使金刚石耗量急剧增大,导致钻头使用寿命降低,影响绳索取心工艺优势的发挥。转速:金刚石钻进是以高切削频率表面疲劳破碎和小体积量体积破碎为主要碎岩机理,所以转速是金刚石钻进工艺中保证钻进效率的重要因素。对于转速的确定,按普通金刚石钻头钻进的圆周速度(孕镶钻头1.5~3.0m/s)计算转速。根据地层情况,岩石完整时,可适当开较高的转速,当地层复杂时,要将转速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泵量:绳索取心钻进时钻柱与孔壁之间的环空间隙小,冲洗液上返流速快,加之孕镶金刚石钻头所切削出的岩屑粒径极小,所以一般而言,泵量的大小只要保证钻头冷却、能够排出岩屑即可,过大的泵量除了会抵消一定的钻压以外,还极易冲垮松散破碎地层,导致岩心缺失,不利于钻进。钻进参数的具体选择可参见表1。

4冲洗液的配制及维护

根据钻孔在不同孔段岩层变化及孔壁的完整程度,及时、灵活、有效地选用和调配使用不同类型和性能的冲洗液,并适时做好冲洗液的净化、监控及维护管理工作,是保证顺利钻进的首要条件[2]。开孔钻进第四系覆盖层时,冲洗液配方为1m3水+2%磺化沥青(DLSAS)+2‰PAM。通过现场使用发现,DLSAS在覆盖层岩心表面形成一层薄而韧的泥皮,岩心自内管取出时几乎为一个整体,证明DLSAS具有极佳的防塌护壁护心效果。钻进完整地层时,使用无固相冲洗液,配方为1m3水+1‰~2‰PAM。使用无固相冲洗液时,常由于岩屑沉淀不佳而导致沉淀箱中的冲洗液变成岩粉浆,从而导致泵压高、孔内岩粉无法排出,甚至发生烧钻事故,影响正常钻进。现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除了合理布置地面循环系统外,还应要求班组勤换冲洗液,勤加清理沉淀箱以保证正常钻进。钻进酥松破碎、胶结性差、缩径等遇水不稳定地层时,对冲洗液的要求更高。要保证冲洗液失水量低、一定的粘度、良好的抑制性和剪切稀释性。现场使用腐植酸钾(KHm)-磺化沥青(DLSAS)-高效植物胶复合低固相泥浆作为复杂地层冲洗液,配方为4%钠土+1‰HV-CMC+4‰KHm+1%DLSAS+2‰植物胶。在配置时,按照先无机、后有机的顺序加入,并保证有充足的搅拌时间。该配方在钻进酥松破碎的碳质绢云千枚岩时取得了理想的应用效果。此外,钻进时,将转速控制在400r∕min之内,将有效消除钻杆内固相颗粒挂壁结垢问题。设置冲洗液循环系统时,要保证循环槽的长度、坡度及档板数量。防止冲洗液在循环槽中流速过高、冲洗液所携带的岩粉无法通过降速与结构破坏作用而顺利的净化沉除[3]。

5钻孔漏失治理

在勘探区上下两岩组的钻进过程中,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漏失情况,我们以“预防为主,随钻堵漏”作为解决钻孔漏失的主导思想,以801堵漏剂作为主要堵漏材料,根据经验,提前判断漏失层位,在冲洗液中加入一定量的801随钻堵漏剂预防漏失。当出现钻孔漏失时,视漏失量的大小,加入1%~4%的801随钻堵漏剂,1%的磺化沥青粉,并增加PAM的含量,配置成高粘浆液随钻堵漏。在勘探区使用该方法进行钻孔漏失的治理,实用性与经济性俱佳。

6钻头的使用

根据在矿区地层岩石硬度、研磨性及完整度,并结合实际使用经验,基本以8#Q系列绳索取心半合管底喷钻头作为主打钻头。在厚度较大、完整、硅化严重的白云质大理岩及白云质条带状大理岩时,则选用胎体硬度较低的10#钻头,底唇面均为尖齿环形。使用新金刚石钻头时要进行初磨,一般先轻压(正常钻压的1/3以内)、慢转(200r/min左右)5~10min,再采用正常钻进参数进行钻进。在每个回次钻进开始时,也要对钻头进行磨锐。

7测斜与岩心定向技术

使用单点照相测斜仪,仪器罗盘技术参数:斜孔方位角0~360°,倾角0~90°,直孔方位角0~360°,倾角0~90°。该仪器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测量精确度高等特点。为便于测斜,在测斜仪外保护管上焊接了可以直接与打捞器钢丝绳接头连接的母扣,有效减少了测斜辅助时间。为了适合在斜孔内测量,在测斜仪外保护管上部加工了扶正器,使测斜仪可以探出钻头并悬吊在钻头内台阶处进行测量,保证了测量数据的准确性。2011年,使用HQ\HQ3ActⅡ型随钻岩心定向仪,共完成钻孔60个,在其中57个钻孔共3848个回次进行了岩心定向,有3472个回次定向操作成功,岩心定向成功率达到了90%。该仪器是设计与HQ\HQ3绳索取心钻具配合在斜孔中使用的岩心定向仪器,当HQ3口径钻进时可以通过连接在内管总成上的ACT测量仪器(定向工作仪)进行岩心定向测量工作,回次钻进结束后将内管打捞起来,使用地表控制仪器与ACT测量仪器对接,经过数据对比后可确定出岩心管内岩心在孔内原始状态下重力低边的位置,从而完成对岩心实际空间产状的测量。每套仪器可配备两套HQ3内管总成使用,除增加一定的操作辅助时间外,对钻进深度和纯进尺速度没有任何影响。

8上岩组酥松破碎、断层泥岩段施工工艺

使用HQ3半合管+底喷钻头钻进工艺。在使用时,内管与钻头台阶的距离要小于普通绳索取心内管与钻头台阶的距离,在1mm以内,保证足够的冲洗液由钻头底面喷嘴流出,不会冲刷岩心导致岩心缺失;在取心率低的地层采用短回次(0.5~1.0m)、低参数钻进(钻压≯10kN,转速≯400r∕min,泵量≯70L∕min),以保证采取率;发生岩心堵塞要立即打捞内管,保证岩心不磨损、不烧钻;起下钻速度要均匀,不可猛起猛放,下钻时,应先下外管,再下内管,以防止抽吸压力过大从而增加孔壁失稳的可能性,保证孔壁稳定;使用腐植酸钾(KHm)-磺化沥青(DLSAS)–高效植物胶、复合低固相泥浆为冲洗液,并保证冲洗液的性能,严禁与PAM无固相冲洗液在裸眼状态下频繁更替使用;及时回灌冲洗液,保证液柱压力能够平衡孔壁应力;

9下岩组硬岩层施工工艺

使用胎体硬度相对较软的10#钻头钻进。适当加大钻压强迫钻头进尺,迫使胎体磨损金刚石出露,待正常后立即恢复原来钻压,但要注意过度加压会导致钻孔弯曲度增加;磨料选用机场周围挑选的未风化的石英岩,碎至6~7cm3,一般一次投入10~15粒,保证孔底压力12kN左右,低转速、小泵量,10~20转后将钻头提离孔底,反复8~10次后再正常给水钻进[4]。孔底磨钻头法效果明显,但钻头磨损很快,使用需慎重,且辅助时间长、成本高,投入时应将磨料逐一投入,不可一次性全部投入,以免在钻杆内架桥。

工艺研究论文范文第2篇

1.1材料、试剂和仪器设备自贺州富川脐橙果园购脐橙果实,取新鲜果皮于鼓风干燥箱内65℃恒温烘干至恒重,粉碎后过40目筛备用。甲醇、无水乙醇、硫酸铵均为国产分析纯,以上试剂均未经过纯化处理。橙皮苷标准品(成都艾科达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纯度≥98%)。FW100型高速万能粉碎机(天津市泰斯特仪器有限公司),FA1004电子天平(上海舜宇恒平科学仪器有限公司),40目分样筛(浙江上虞市五四纱筛厂),恒温水浴锅B220(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SHZD(III)型循环水式真空泵(河南巩义市予华仪器有限公司),SY300超声波提取仪(上海宁商超生仪器有限公司,功率300W,频率40KHz),TU1901双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责任公司),DHG9140A变热恒温鼓风干燥箱(西斯百瑞仪器有限公司)。

1.2试验方法

1.2.1标准品溶液的制备准确称取橙皮苷标准品5.0mg置于10mL烧杯中,加甲醇溶解完全后移入50mL容量瓶中,用甲醇润洗烧杯3次并移入容量瓶中,定容至刻度,摇匀,即得浓度为0.1mg/mL的橙皮苷标准液。

1.2.2橙皮苷浓度吸光度标准曲线的绘制用移液管准确吸取橙皮苷标准液0.5、1.0、2.0、4.0、6.0、8.0mL分别置于10mL容量瓶中,加甲醇定容,摇匀,以甲醇作为空白参比,在283nm处测量吸光度。以吸光度为纵坐标,橙皮苷标准液浓度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1.2.3乙醇/硫酸铵双水相体系的制备将一定浓度的硫酸铵水溶液加入无水乙醇中,通过改变乙醇与水的体积比(硫酸铵用量为0.30g/mL)来形成不同的双水相体系(乙醇和无机盐形成双水相的机理可能是盐溶液与有机溶剂争夺水分子形成缔合水合物的结果)。本试验所选择的双水相体系中乙醇初始体积与水初始体积之比为0.43(V/V),硫酸铵用量为0.30g/mL。

1.2.4样品中橙皮苷的乙醇/硫酸铵双水相超声提取及含量测定准确称取干燥脐橙皮粉2.0g置于100mL锥形瓶中。按一定料液比加入由不同醇水比和硫酸铵浓度配制的乙醇硫酸铵双水相体系中,在一定温度下超声提取一定时间,真空抽滤后滤液于分液漏斗中静置,分层,取上层乙醇液于50mL容量瓶中用30%乙醇定容,于283nm处测量吸光度,通过标准曲线方程求出乙醇液中橙皮苷浓度,然后计算脐橙皮粉中橙皮苷的得率(提取所得橙皮苷与原料的质量百分比)。

1.2.5乙醇/硫酸铵双水相超声法提取工艺试验的设计单因素试验。⑴料液比试验:准确称取干燥脐橙皮粉末2.0g,按料液比1∶20、1∶25、1∶30、1∶35、1∶40(m/V)加入醇水比0.43(V/V)、硫酸铵浓度0.30g/mL配制的双水相溶液,在60℃下超声提取200秒后测定橙皮苷含量。⑵超声时间试验:准确称取干燥脐橙皮粉末2.0g,按料液比1∶30(m/V)加入醇水比0.43(V/V)、硫酸铵浓度0.30g/mL配制的双水相溶液,在60℃下分别超声提取100、150、200、250、300秒后测定橙皮苷含量。⑶超声温度试验:准确称取干燥脐橙皮粉末2.0g,按料液比1∶30(m/V)加入醇水比0.43(V/V)、硫酸铵浓度0.30g/mL配制的双水相溶液,分别在40、50、60、70、80℃温度下超声提取250秒后测定橙皮苷含量。⑷醇水比试验:准确称取干燥脐橙皮粉末2.0g,按料液比1∶30(m/V)加入醇水比分别为0.35、0.4、0.5、0.6、0.7(V/V)、硫酸铵浓度0.30g/mL配制的双水相溶液,在70℃下超声提取250秒后测定橙皮苷含量。正交试验设计。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料液比、超声处理时间、超声温度条件、醇水比等4个因素,各取3个水平,进行L9(34)正交试验,寻找乙醇/硫酸铵双水相超声法提取脐橙皮橙皮苷的最佳工艺条件。然后,准确称取3份干燥脐橙皮粉末各2.0g,按最佳工艺条件进行提取,计算此法提取橙皮苷的平均得率。

2结果与分析

2.1标准曲线根据测定结果绘制的标准曲线,得到回归曲线方程:狔=42.881狓+0.0478(犚2=0.9996)。表明,橙皮苷浓度在0.005~0.080mg/mL范围内,其吸光度(283nm)与浓度呈良好线性关系。

2.2提取工艺

2.2.1单因素试验料液比对橙皮苷得率的影响:试验结果看出,料液比在(1∶20)~(1∶30)时,随着提取液用量增大,橙皮苷得率逐渐增大,但超过1∶35后得率增大趋于平缓。超声时间对橙皮苷得率的影响:试验结果看出,随超声时间的增加,橙皮苷得率呈上升趋势,在250秒时得率为1.79%,此后,再延长超声时间得率增大效果不明显。超声温度对橙皮苷得率的影响:随着提取温度的升高,橙皮苷的得率逐步增大,温度在70℃时橙皮苷得率达到最大,为1.70%;温度超过70℃时橙皮苷得率下降。分析认为,随着提取温度的升高,提取液扩散速度增加,使浸提橙皮苷的速度加快,橙皮苷的得率也逐步增大,但温度超过70℃时,杂质溶出量会相应增大,增大溶液的黏度,影响橙皮苷物质的溶出,反而导致得率下降。醇水比对橙皮苷得率的影响:随醇水比的增大,橙皮苷能更充分溶出,当醇水比为0.5(V/V)时,橙皮苷得率最高,为2.20%;醇水比高于0.5后,橙皮苷溶出量减少。分析认为,橙皮苷中含酚羟基,根据相似相溶的原理,非极性化合物易溶于非极性溶剂,极性化合物易溶于极性溶剂,因此,较高的醇水比有利于橙皮苷的提取,但醇水比过高时增加了醇溶性物质的溶出,使溶液黏度增大,反而会导致橙皮苷的溶解度降低,得率下降。

2.2.2正交试验试验结果看出,影响橙皮苷得率的各因素主次顺序为醇水比>料液比>温度条件>超声提取时间,乙醇/硫酸铵双水相超声法提取脐橙皮橙皮苷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犇3犃3犆3犅2,即醇水比0.6(V/V)、料液比1∶35(m/V)、温度75℃、超声时间250秒(见表2)。验证试验表明,在最佳工艺条件(犇3犃3犆3犅2)下,乙醇/硫酸铵双水相超声法提取脐橙皮橙皮苷的平均得率为4.23%。

3小结

工艺研究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细长丝杠螺纹的大径与其长度之比为1∶30及其以上时,称为细长丝杠。由于其长径比较大,在机械加工过程中,机床、刀具等整个工艺系统极易弯曲和振动,加工后不能获得满意的表面粗糙度和几何精度。因此,文章探讨细长丝杠车削改进的方法,以解决细长丝杠的车削难题。

细长丝杠螺纹的大径与其长度之比为1∶30及其以上时,称为细长丝杠。丝杠是机械设备中传递运动的构件,是将旋转运动变为直线运动零件之一,不仅能传递一定的动力,准确地传递运动,而且可作精密的直线分度元件。由于其长径比较大,在机械加工过程中,机床、刀具等整个工艺系统极易弯曲和振动,加工后不能获得满意的表面粗糙度和几何精度,还常常由于翘曲、锥度过大、鼓肚或圆度达不到等原因造成工件报废。此外,由于细长丝杠散热性能差,切削过程中切削热使其产生相当大的线膨胀,也使工作产生变形和弯曲。由此可见,车削细长丝杠不仅生产效率很低,而且质量不易保证。为此提出下列方法,以解决细长丝杠的车削难题。

一、提高系统的刚性

由于细长丝杠加工过程的工艺系统刚性较差而影响生产效率和质量,因此必须对机床、工件和刀具作改进。这里主要从工件的装夹方面提出一些改进措施,以达到改善细长丝杠加工的切削条件,提高工件的刚性。

在卡盘装夹工件加工中使用后顶尖支承,比不用后顶尖而形成悬臂时,工件刚性提高很多。在车削细长丝杠时,使用了中心架,使支承间的距离缩短了一半,可提高工件的刚性。采用跟刀架车削细长丝杠时,缩短切削作用点和支承点之间的距离,工件的刚性得到很大的提高,切削作用点和支承点之间的距离约为5~10mm。

二、使用跟刀架

在车床上加工细长丝杠时,一来容易产生振动,不利于切削;二来不易保证零件的质量精度。解决这个难题的方法大致有两方面:其一是在切削时改善刀具的切削角度,选合理的切削用量;其二是增设辅具,即装上跟刀架,用以消除振动,以保证零件的质量和精度。车速也可以相应提高,进给量也可以增大,振动小,车出的零件弯曲度小,提高了生产率,同时也提高了零件的加工精度。

三、装夹方法的改进

在加工细长丝杠时,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质量差、效率低。前面已经介绍过提高刚性的方法,但由于切削热的影响,丝杠必然产生热伸长。而此时卡盘和顶尖之间的距离是固定的,则工作轴向就没有伸缩的余地,使丝杠产生弯曲变形。为了减少或消除这种变形,可采用如下方法:

1.在卡盘的每只卡爪与工件之间垫入Φ4mm×10mm的钢丝,夹入长度为15~20mm。垫入钢丝后,使工作件与卡爪之间成线接触,从而使工件与卡爪之间可以有稍许相对运动。避免工作件被卡爪卡死,起到方向调节的作用,减少工件的弯曲变形。

2.将机床尾座顶尖改为带弹簧的弹性顶尖。弹力大小由顶尖顶紧的程度决定。当工作件受切削热产生膨胀而伸长时,推动顶尖压缩弹簧作轴后移,避免了工件产生弯曲变形,从而保证加工精度。

3.采用缩颈法。在丝杠卡盘一头车出一个缩颈部分,缩颈部分的直径d=D/2(D为丝杠的坯料外径)。由于丝杠的缩颈部分直径减小了,其柔性增加,减少和消除由于丝杠本身的弯曲而在卡盘强制夹持下轴心线歪斜的影响,也起到了万向接头一样的作用。

四、工作的校直

细长丝杠料的弯曲,对加工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在高速回转下,由于离心力的惯性作用,加剧了坯料的弯曲变形,并引起振动,造成加工困难,质量降低。因此,细长丝杠在加工过程中的校直工作也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校直一般分冷校和热校两种,视工艺要求和坯料情况而定。

1.热校。通常在两种情况下采用热校直。一是在热处理后进行(丝杠一般进行调质处理),以消除粗加工和热处理中所产生的弯曲变形。其方法是在工作件热处理后,当工作件冷却到一定程度时,检查工件变形大小,如超过图样技术要求,需进行校直,一般在手压床上进行,校到工艺要求以内。这样校直,工件不易回弹,保证工作精加工之后的质量。

另一种热校方法是在半精加工后进行,其方法是将半精加工后的工件校直后,在一定温度的油池内浸泡,使工件校直过程中的应力得到消除,工件内部组织稳定,精加工之后不易再变回去(恢复到校直前的状态),使工件精加工后的精度得以长期保持。此方法一般用于精度要求较高的丝杠。

2.冷校。冷校也存在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在粗车前丝杠毛坯料的校直,以保证粗车后车圆;一是螺纹粗车后,在半精车或精车螺纹前进行。其作用和热校直相同,保证加工顺利进行和提高丝杠加工后的几何精度。

冷校直的方法有两种,通常采取的方法是在手压床上进行,毛坯料校直是在手压床工作台上垫两个等高的V形铁支承工件。半成品校直则用手压床的两顶尖顶住丝杠的中心孔支承。这种方法是用百分表找到丝杠弯曲部分的最高点,用压床的压头直接压最高点(压半成品时中间需垫木板),使工件产生塑性变形,使变曲度控制在工艺要求范围内。这种方法校直的工件,在经过精加工或热处理后,工件有可能会反弹回去,即全部或部分恢复到校直前的状态,造成工件精加工后的精度丧失,影响产品质量。

五、切削方式的改变

在车削加工中,一般走刀方向都是从尾座向床头方向,俗称正走向走刀。车削细长杠时需改用反向走刀,走刀的抗力方向使工件受拉应力。反向切削使工件受到拉伸作用,能消除振颤,使切削平稳,尤其是在车削丝杠外圆和粗切螺纹工序中,由于切削力大,更需要采用反向切削,尾座需装可伸缩的活顶尖。

值得一提的是,在安装刀具时,刀尖应稍高于工件中心线0.1~0.15mm,使切削过程中刀具的切削前角增大,减少切削力,也就减少切削力对工件的压缩。同时,在切削过程中,刀尖还起着托起工件的作用,用以抵消跟刀架支承块对工件的反作用力,相当于跟刀架的第四个支承块。

为了减少跟刀架支承块与工件的摩擦而造成支承块严重磨损,减少工件温度升高,同时冷却刀刃,在随时注意调整跟刀架松紧程度的同时,还需在切削过程中进行充分冷却和润滑,使切削顺利进行,保证粗车后螺纹的表面粗糙度。

六、合理选择车刀的几何形状

车削细长轴时,由于工件刚性差,刀具几何形状对工件产生的振动非常敏感。如果车刀的几何形状选择不当,也不可能得到良好的效果。选择时主要考虑以下几点:

1.为了减少切削力,减少细长轴的弯曲,车刀的主编角取75°~93°。

2.为了减小切削力,应该选择较大的前角,取15°~30°。

3.车刀前面应该磨有R1.5~3的断屑槽,使切屑卷曲折断。

4.选择负的刃倾角,取-3°~-10°,使切屑流向待加工表面。另一方面,车刀也容易切入工件,并可减少切削力。

5.刀刃粗糙度要高,并要经常保持锋利。

6.为了减少径向切削力,刀尖半径应选得较小(R﹤0.3mm),倒棱的宽度也应选得较小。超级秘书网

七、采用双刀架对刀切削

利用切削力和工件受力变形相抵消的原理,采用双刀架对中,即不需要使用中心架,也不需要使用跟刀架,只需采用适当刀具几何角度的双刀“对刀”切削,不但大大减小了工件弯曲变形,而且还能用大进给量,提高切削速度,同时进行粗车、半精车或精车,缩短加工时间,保证加工质量。

工艺研究论文范文第4篇

一、新艺术运动在各个国家的表现形态

新艺术运动在欧洲各国的性质和表现不尽相同,但也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特色。比如他们通过艺术家集体的力量去探索现代工艺美术的语言,他们对反对传统的风格,要以新的工艺美术形式表现出时代的特征。尤其是新艺术运动所带来的影响和所形成的艺术特征更有相互一直的地方。

下面我列举一下几个国家,说明一下“新艺术运动”在各自国家的表现形态。在介绍的内容方面有所侧重,由于法国是“新艺术运动”的发源地,所以介绍的内容比其他国家相对详细一些。

法国是“新艺术运动”的发源地,“新艺术”(ArtNouveu)本是巴黎一家商店的名称,由出版商萨穆尔宾(SamuelBing)1895年12月创立,是在仿效威廉莫里斯设计事务所的基础上开设的,取名“新艺术画廊”,(TheGalleryDeI’artNouveu)。虽然名称是“新艺术画廊”,其实主要经营和展览风格新颖的家具及室内陈设用品。“新艺术运动”在十九世纪末就初见端倪,1900年的巴黎世界博览会为“新艺术运动”提供了强大的展示舞台,从那时候起“新艺术运动”在法国持续二十余年,并影响到其他国家,因而,我们称法国是“新艺术运动”的发源地。

法国的“新艺术运动”的发展主要有两个中心:巴黎和南锡(Nancy)。南锡主要集中在家具设计上,而巴黎则包罗万象,涉及领域非常广泛,包括家具、建筑、室内、平面设计等。在巴黎,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建筑师格里马尔。他为巴黎许多建筑以其出色的很多相当精美的装饰,其中最出色的是巴黎地下铁路的出入口站,一共有141种不同图案。他还为卡斯第尔.布拉齐旅店设计了一扇非常出色门,上面的图形变化莫测,线条优美,更是体现了新艺术的风格。在南锡,玻璃工艺家加莱是个十分重要的人物,以他为核心有南锡派的工艺美术联盟。他的玻璃器皿,运用砂轮磨花、酸腐蚀、金属镶叠、金属镂嵌和吹泡等特殊技法,加工出来的图案和花草昆虫都流畅美观,因而被成为“玻璃玻璃镶嵌细工”也不足为奇。

具有影响的“新艺术运动”组织有“新艺术之家”、“现代之家”、“六人集团”等。

英国的新艺术运动是莫里斯美术与工艺运动的继续。在莫里斯和拉斯金相继谢世之后,他们的学生马克默多建立了"新世纪艺术家协会",生产新颖的家具和装饰品,成为向"新艺术"的过渡。稍后,在格拉斯哥,出现了以麦金托什为首的设计家集团。1896-1909年间,他们为格拉斯哥的四家茶室进行了别出心裁的设计,风格简练、明快。1909年建成的格技斯哥艺术学院新主楼,被喻为英国第一所新艺术风格的建筑。

比利时地处英国和法国之间,经济和文化交流非常密切,英国工业革命对比利时影响很大,工业发展十分迅速。1859年,在艺术上比利时出现了一些基金的组织,如“二十人社”(LesVingts)。“二十人社”由奥克塔毛斯(OctaveMaus)领导,在比利时经常展出雷东、修拉、劳特累克、高更。凡高。塞尚等人的美术作品。

亨利•凡•威尔德是比利时“新艺术运动”核心人物,

新艺术在意大利的“自由风格”,主要表现在建筑设计方面,参加这一运动的建筑师、设计师,分布在意大利一些大城市里面,他们的创作大都与地区特色相练习,但新艺术在意大利新艺术发展中,一些期刊杂志的出版发行,起到了推进作用。都灵新艺术运动在佛罗伦萨也得到了发展。佛罗伦萨是意大利中部的文化名城,这个历史上艺术家云集、群星璀璨的城市,建筑物古香古色,已经形成独特的建筑格局。建筑师乔万尼米凯拉泽的作品很有代表性,他不受传统的束缚,而是从中汲取为新艺术有益的成分、参照文艺复兴建筑的典雅形式,充分运用优美、流动的曲线,装饰建筑物的内部和外观。在传统中融合了现代艺术的成分

奥地利新艺术的代表是"维也纳分离派"中的工艺家和画家们。他们有建筑与设计家奥托瓦格纳、霍夫曼、奥布里奇,画家克里姆特、莫赛等人。奥托瓦格纳为首的维也纳学派在新艺术运动的影响下形成了。奥托瓦格纳早期从事建筑设计,并发展形成了自己的学说,但在设计界的影响则是从1894年担任维也纳艺术学院建筑系教授开始的。他早期建筑风格倾向于古典主意,后来在工业时代技术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新的建筑观点。1895年,他出版的《现代建筑》一书中,指出新结构和新材料必然导致新的设计形式出现,建筑领域的复古主意样式是极其荒谬的,设计是为现代人服务的,而不是为古典复兴而产生的。在维也纳艺术学院就职演说中,他说:“现代生活是艺术创造唯一可能处罚点:。”所有现代化的形式必须与我们时代的新要求相适应“。在《电代建筑一书中,他对未来建筑的预测是非常激进的,认为未来建筑”像在古代流行的横线条他们设计的分离派陈列馆、印刷广告、装饰画等,主题上颇受象征主义影响。

德国新艺术运动是以"青年风格"出现的。它得名于1896年在慕尼黑创刊的《青春》杂志。年轻的设计家埃克曼、雕刻家奥布里斯特是其骨干。他们设计的缀锦、封面和各种美丽的花卉图案,被广泛地应用。此外,凡.德.维尔德和建筑家贝伦斯在柏林方面以抽象的青年风格设计建筑和建筑装饰。

西班牙的新艺术运动只限于巴塞罗那。建筑师高迪和蒙塔列分别代表着两种不同的风格。高迪以富有中世纪哥特艺术趣味的、简化的曲线形,设计了离奇古怪的卡萨.米拉公寓和圣家族教堂,至今是西班牙人的骄傲。蒙塔列所设计的卡兰塔音乐厅,代表了大陆风的历史主义的新艺术风格。

新艺术运动在欧洲大陆“昙花一现”,但在中国的哈尔滨却持续了30年。哈尔滨的艺术运动建筑数量居世界第三。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有人将中央大街同柏林的菩提树大街、东京的银座大街、上海的外滩、天津的维多利亚(解放北路)大街相提并论,可见其影响之深远。此次“修旧如旧”的改造原则基本保持了中央大街建筑的欧式风格。中央大街整体改造完成,市民发现原来松雷商厦门前侧面大广告牌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堵造型新颖、别致的“假墙”。这是一堵“新艺术运动”墙,它与所依附的中央大街58号保护建筑的前脸一模一样。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楼后楼就极有新艺术运动时期的风格,现在世界上已不多见。这是1920年的作品,希腊陶立克柱式,厚重的石础,挺拔的柱身,柱身上匀称的凹槽,中段柔美的墙饰,与底层阳刚形成对比。目前是一类保护建筑。建于1927年的哈尔滨摄影社(现中央大街58号)就是世界“新艺术运动”建筑风格的句号。超级秘书网

二、新艺术运动在设计史上的地位

新艺术运动在设计史上有是有重要意义的。“新艺术运动”实质上是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在欧洲大陆的延续与传播,在思想和理论上并且没有超越“工艺美术运动”。它主张艺术家从事产品设计,以此实现技术与艺术的统一。在具体的设计中,避免使用直线,注重从自然中获得自然形式的运用,但还没有从功能、结构、形式的统一上进行产品设计。在追求自然形式上,“新艺术运动”试图摆脱任何古代亡灵,真正从自然中获得启迪,完全走向自然主意风格,强调自然中不存在直线和平面,在装饰上突出表现曲线、有机造型,装饰的构思主要来源于自然形态。艺术家在“师法自然”的过程中寻找一种抽象,把自然形式赋予一种有机的象征情调,以运动感的线条作为形式美的基础。

新工艺运动时期的建筑装饰的大胆实践,至今对探索新建筑发生潜在的影响。新艺术风格表现了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艺术家感到需要影响现代人生活的整个环境。这种风格当时不仅影响到工艺美术,而且还影响到建筑、雕塑和绘画。它是有意识地抵抗“循环论”,因而在工艺方面,如在陶瓷设计方面,为获自由的形式开拓了道路。良好地解决了艺术趣味同工业生产利益之间的冲突。与此同时,强调实用的主张,从建筑扩大到陶瓷、玻璃、金属器皿在内阿弟其他工艺美术,“形式服从于功能”的思想在各个领域表现日趋明显,工艺美术发展阶段也进入了造型简洁、装饰单纯的形式,对后来的艺术形式影响甚远。

参考书目及资料:

《工业设计史》杨钢主编张怀强编著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

《外国工艺美术简史》张夫也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西方现代设计艺术史》董占军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第48、57页

《工业设计史》杨钢主编张怀强编著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

《20世纪意大利美术》晨朋著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第2页

工艺研究论文范文第5篇

一、建筑投影作为公共艺术形态的必要性

建筑投影的尝试虽然一直都有,但却没有引起太多反响。除少数尝试有具体的实际应用外,一直以来动态影像的建筑投影都以装置艺术或视觉实验的方式出现,脱离公众需求成为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根本原因。2000年后,更多的艺术创作者,以及如微软这样的商业团队开始尝试将建筑投影与大众生活联系起来,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为建筑投影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由此可见,出现在公共空间中,又结合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动态影像手段,建筑投影不能无视公众权利和公共空间秩序。想要用更“艺术”的形式包装本来与大众生活关系亲密的动态影像,结果只能拉开公众与建筑投影的距离,也是对动态影像形式利用的浪费。因此,以满足公众需求和吸引公众参与为核心价值的公共艺术形态,才是对于建筑投影健康发展的合理定位。

二、公共艺术要素与建筑投影创作表现

1.公共空间——情境提供与视觉更新

公共空间对于公共艺术和建筑投影来说都是最基本的充要条件,对公共空间环境的美化也是公共艺术作品最基本的功能之一。这种美化并不只是简单意义上的装饰,而是对于符合该空间审美趣味的体现。公共艺术品对于其所在空间来说是创造了一种类型化的情景,由此对公共空间进行了视觉体验的更新。美国影像公共艺术教授莎伦•丹尼尔曾指出:“我把自己看作一个情境的提供者,把艺术创作的概念从创作内容延伸为了创作情境。语境提供是关于去中心化的,创造多重空间,不是讲述一个真理而是多个真理。”[1]2011年5月在美国“新城市创意节”汇集了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纽约艺术家的作品,通过投影的方式与老旧的博物馆建筑融合,用涂鸦、影像、绘画等作品不断变幻着建筑的外观,让相对老旧的建筑焕发出新的视觉美感。整个建筑就像是一个超大的立体IMAX,让艺术品走出博物馆,让城市居民可以在街道上就领略艺术家作品的美妙。(图2、3)如果我们能够真正通过投影的方式改变一个建筑的表面,让不同的艺术家通过不同的媒介来直接、及时、短暂地表现建筑与时代的融合,那么建筑本身的规模与形状就是经典的,而其面貌却是动态和多样的。此外,公共空间的格局一旦形成后,物理更新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而动态影像对于建筑外观以及建筑所在空间的视觉更新则是便捷和有效的。2011年阿联酋国庆日当天,阿布扎比谢赫•扎耶德大清真寺运用建筑投影的方式为国民献上了一场宏大的视觉盛宴。(图4)44台投影仪总共产生84万流明的光通量,总投影面积覆盖约21万平方英尺。整个大清真寺的外立面被各种动态的文字、图形、影像所填充和装点,这些元素都来源于充满教义的祷文,是用视觉的形式讲述教义与信仰的故事与深意。精心设计的动态影像让原本就雄伟宏大的谢赫•扎耶德大清真寺更显庄严与神圣,建筑投影对于整个建筑群落空间的视觉更新作用凸显无疑。公共艺术要融合多种印象,让视觉中心性消失,艺术不再专注于创造具体物件,而应创造人与整体环境的关系,产生无所不在、不可言诠的偶发感应。[2]建筑投影对虚幻的动态影像与真实的砖石建筑的融合,让空间环境整体呈现一种既统一又饱含变化的美妙感受。当然影像绝无法替代真实材料更新带来的审美体验,但这种非实物尝试却为公共空间更新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2.公众参与——友好形式与交互可能

公共环境不是单纯的物理场地,使用者、管理者的存在与活动,才是公共环境的核心价值;而位于其中的公共艺术的价值也不在于单一作品的完美,而在于凝聚群体情感价值。[3]所以,公共空间虽然是公共艺术创作的基础保证,但公众参与才是第一核心要素。动态影像对于今天的大众生活来说,有着先天的高接受度。一方面,数字影像技术让摄影、电影、电视、网络等各种类图形影像产业高度发达,在信息可视化的发展过程中,接受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快速直观,且不断追求更为刺激的视觉体验来保持视觉敏感与信息的顺利传达;另一方面,人们的审美观念中习惯并认同虚拟与现实空间并行的视觉生活状态。物理空间的人、建筑、交通工具是生活,各种电视、电脑、手机移动终端大小屏幕中的影像也是生活,且同样真实。这一切都保证了建筑投影将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其形式更容易引发公众的主动参与。新西兰奥克兰码头大楼的建筑投影创作就尝试让观众参与创作,成为作品构成的组成部分。(图5)艺术家们利用投影设备将观众的身体投影放大到约五层楼的高度,观众可以通过肢体的动作与原有影像产生互动,从而形成新的图形影像。除此之外,手指投影和手机屏幕追踪等设计也被运用在此次展示中。这些效果的叠加一方面带来更多有趣的交互可能,另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公众的可参与度。2012年9月,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的潘瑞思开展的“无障碍项目”(NoBoundariesProject,图6),创造性地将音乐与数字媒体技术结合起来,完成了一次以关爱残障人士为目的的建筑投影展示。投影仪将动态的卡通影像投射在建筑表面,观众们可以通过敲鼓来触发这些图形的变化,随着敲击的速度与节奏不同,墙上的卡通影像也随之产生或急或缓、有分有合的动态效果。这种互动设计,让听不到声音的残障人士也同样感受得到音乐带来的快乐,也由此凸显了活动的“无障碍”主题。传统公共艺术作品的交互性主要体现在集体式的交互创作过程和成品的开放程度上,而建筑投影的全新数字媒体特征,则具备了提供更多、更复杂交互实现的可能。3.市民文化——现实关怀与共同记忆公共艺术作为供大众享用与检阅的艺术,其形式内容都不应脱离对当下社会生活的人文关怀。建筑投影的公共艺术形态绝不能仅仅依靠视觉冲击来迎合大众趣味,对于现实生活的关注和表现,才能让建筑投影表现既有内容支持,又不会过于高深晦涩,再次成为小众的精英艺术。对环境与能源的关注是当代社会与公众生活所关注的热点,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利用建筑投影的手段,将校园内的能量变化用光谱动态影像的方式投射在校内建筑立面上。(图7)不断变化着的形状和色块看起来赏心悦目,实际上流动的颜色代表了校内热量消耗的高低起伏。这种能量可见的方式不但直观有趣,也同时触发了公众对于能源问题的关注。2011年7月,为纪念墨西哥孔波斯特拉的圣地亚哥大教堂传道800周年而进行了一场规模盛大的裸眼3D建筑投影表演。(图8)16台投影仪,共计高达35万流明的光通量输出,将这座巴洛克风格教堂的正面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屏幕。古树青苔、蝴蝶翻飞、喷火巨龙、教堂崩塌、宇宙星辰等等冲击力极强的画面配合音效与焰火,曲折而生动地讲述了圣詹姆斯的人生故事和教堂800年来的风雨历程。而这次建筑投影的展示,成功的吸引了超过10万名观众。由此可见,除了美学目标外,公共艺术往往还有传承信息、保存记忆的史学功能;大众精神生活的满足也离不开对居住地历史的认同感。从记录的角度来看,没有哪一种形式比影像更能够完整全面地留存和展示过往的记忆。但传统雕塑、纪念碑和建筑等定点艺术的象征性、升华功能,以及来到纪念碑旁共同追忆的仪式感等,都是动态影像所远不能及的。因此,建筑投影在凝结共同记忆的功能实现上,同时调动了动态影像与定点艺术的各自优势,产生出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三、结语

动态影像与今天的大众生活关系密切,在不经意间便完成了“艺术走进生活”的重要命题。而建筑投影一开始创造性地将动态影像与建筑融合起来,却总以精英艺术的面貌出现,遗忘了动态影像与之受众群体的关系优势。公共艺术帮助建筑投影从小众的视觉实验走向了公共空间和公众生活,满足公众需求的核心价值,也让建筑投影逐渐成长为当下最热门的公共艺术表现形式。公共艺术并不只有景观雕塑,在动态影像的创作过程中,只要围绕公共空间、公众参与、市民文化这三大公共性要素,关注美化更新、形式友好、交互体验、现实关怀和共同记忆凝结等各项功能的实现,像建筑投影这样的新媒体影像形式必将成为未来公共艺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彭伟单位:常州工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

第二篇:公共艺术设计课程的模式

一、高校公共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与思考

在我国,公共艺术学科基本上是在原有的雕塑、壁画及装饰等相关专业的基础上,辅以一些人文课程建立起来的,其课程基础核心还是以技能和知识的单向传授为主。重专业知识、轻综合能力的思想长期扎根在一些教师的头脑中,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理论实践不足,掌握的知识很难及时得到验证并发展创新,知识结构也相对单一,从而阻碍了设计思路的拓展。国际上先进的设计院校在培养设计师所需要的训练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反思,对公共艺术设计涉及的周边相关专业进行了大量的调研,从而对专业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手段及实验进行改革。逐步建立起以审美和专业技能课程为核心,以人文历史学、自然学、社会学等课程为辅助的庞大边缘型课程群。由此可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艺术设计人才,一方面要加大对实践环节的控制,另一方面要注重对周边课程和专业边缘相关知识的传授,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具备随时获取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对设计学科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要求——以更好的教学模式取代原有的教学模式。

二、边缘型设计教学模式的构想

艺术设计学科的外延很广。而对于公共艺术这样存在于公共空间中、具有“最广泛化的艺术存在”的艺术类型来说,包含的范围就更广,与其他专业发生关系的几率也更大。因此,专业与专业的“边缘”就显得更广阔。对于边缘型设计教学模式的研究正是建立在这个广阔边缘基础之上的。关于边缘的概念以及它是如何在人们的思想中发生作用的,滕守尧先生在《文化的边缘》一书中曾有过精辟的描述:“……在对话意识的指导下,各部分之间的界限开始拆除,分离开始融合,冲突转变为和谐共处,‘边界’转变为‘边缘’。‘边缘’是各种文化对立二元或多元之间相互对话和交流、不断发出新气象的地带,也是一个开放的和多元共存的地带。不同要素在这里接触和融合,滋生出新的东西,并迅速向周边扩散,有效地改变着人们的意识和文化本身。”可见,“边界”和“边缘”可以相互调整、互相转化,专业之间也可以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当然,转化的前提是要拥有“对话意识”,持有一种平和、开放的心态。针对公共艺术设计自身及其边缘知识结构的特殊性,笔者提出并构想边缘型模式的公共艺术设计教学:第一,在总体思路上,强调开放性的思想体系,要求学生具备随时学习各领域新知识、以新思路解决矛盾的能力。第二,在专业设置上,采取整合各学科相关的优势教学资源,构建“3+1”或“2+1”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设置公共艺术的课程结构时充分考虑多元性、包容性与交叉性。学生通过专业交叉与融合的课程学习,会拓宽专业视野,摒弃陈旧死板的专业学习模式,培养独立思考、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以及独特的个性风格与专业发展潜能。第三,在课程安排上突出科学,挖掘艺术、自然与人文的跨学科结合。第四,在教学方法上,运用体验性教学模式,通过各种途径共享资源从而培养学生独特创新的设计思维模式。应该看到,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边缘化教育是当代许多艺术和设计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和途径,也是大学教学思想变革的重要方向。因此,构想中的边缘型教学模式应该以探索为动力,以创新为目标,包容各种文化形态,充分吸收各种知识要素,在此基础上整合专业要求和社会的各种教育资源,从而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三、边缘型设计教学在公共艺术设计课程中的实践探索

边缘型设计教学构想在公共艺术课程实践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笔者认为,边缘型模式教学可以通过这样几个途径渗透到教学的每个环节:首先,在学生上公共艺术设计课前期阶段应安排一些启蒙课,启蒙学生的专业思想、独特眼光与创新意识,重点培养学生包容的眼光与创新意识。在专业课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视觉分析与形式表现的综合能力,对一些不成熟但有所创新的设计方案予以鼓励,充分肯定学生的创新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帮助其最终完善设计方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的表达方式,对作业中出现的不新颖的设计要进行思维深度和广度上的引导,尤其是对于相关历史文化知识的引导,让学生知道创新需要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深厚的知识积累。当前所倡导的创新是对大众文化、传媒文化、民族文化以及地域文化的提升与提炼,只有这样的创新才是有艺术生命力的。其次,在设计方法教学上教育学生要打破公共艺术的概念,不能认为公共艺术只是简单的“雕塑+壁画”的结合体;提倡在更广阔的空间里探寻公共艺术的新形式。让学生明白公共性是实现艺术与人文价值的核心部分,也是衡量其社会价值的重要标尺。

公共性的存在状态可以折射出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状态以及人文关怀。因此只要是符合公共性的形式,都可以大胆借鉴和使用。再次,大胆探索,灵活实行学科交叉和专业渗透,实现学科综合,使跨系、跨专业选修学分更为普遍。具体可通过开办艺术与人生、教育、哲学、社会、心理、科学等各类专题讲座的形式,促进学生的艺术素质与其他素质的融合。也可采取与姊妹艺术相互交叉或与非艺术学科相链接等多种教育形式,如音乐、美术专业的学生可交叉选择一门基础课或有代表性的专业课,了解不同专业的共性和不同表现手法,不仅体现各门艺术之间的相通,更重要的是把艺术与生活、情感、文化、科学等联系起来。以最近一次公共艺术课程为例,笔者在课程中要求学生在户外进行一次公共艺术实践——行人天桥公共艺术改善活动。在初步考察地点之后,学生交上来的初稿几乎都是“壁画+雕塑”等装饰构造的形式,作品缺乏深刻的思考,设计陷入僵局。在深入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从广阔的社会尤其是历史和自然中汲取灵感并从发现事物的矛盾和边缘角度进行研究。学生经过反复讨论,提交了第二阶段作业分工安排。如,考察天桥的背景资料,包括面积、长宽、功能、材质;搜集新闻媒体上国内外关于天桥改善的计划资料,增加对行人天桥建设和保护的认知;对于天桥的历史存在进行资料收集;为行人天桥及附近环境作了地图分析;到天桥作实地考察,了解及观察现实的情况;在现场通过观察和个案研究,以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初步意见;等等。学生分析和讨论问卷结果后,发现了一系列艺术问题之外的矛盾。在此基础上学生重新提出四个设计方案供人们投票。为了进一步协助公众参与设计,学生创作了一系列天桥和物品模型,以便进行个性设计。最后全班投票确定最终方案。项目启动后,最终方案的设计者以中标人的身份成为整个项目的负责人,对全班同学进行分工,制订详细计划,制作工程进度表,并对所有工作人员进行考勤。这个单元的教学效果喜人,调动了学生前所未有的学习热情。另外,在课题选择中可以重点布置多元文化交叉的课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转换能力。课题主要方向为东西方文化关系研究、城市文化与传统文化关系研究等。如,学生通过分析卡塞尔文献展、威尼斯双年展等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先锋展览,不仅拓宽了知识面,了解了当今世界展览和艺术的发展方向,也对如何处理好这种类型的公共艺术作品与不同民族间的关系做出了自己的判断。教学模式应不拘泥于以上几种,教师应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教学条件,创设更加丰富、有趣、有特色的教学模式,并认真总结、探索其目的、方法、特点、规律以及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教育和影响。通过艺术与世界的多元联系,把艺术放到一个更广泛的关系中,从而使学生能完整、生动地表现艺术,充分感受艺术的魅力,深刻体会艺术背后的文化及其蕴含的人文精神。结语公共艺术设计教育应注重宽基础,包括艺术与技术两个方面,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并与时代文化艺术同步发展。公共艺术设计专业的改革也应注重社会学、文化艺术、人文科学等学科之间的交融,注重其实践性与技能性,让学生以坚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艺术设计表现力服务社会。

作者:徐健单位:南京城市职业学院

第三篇:公共艺术的公共性研究

一、公共艺术与城市居民的互动性

公共艺术的功能设置中把民众参与列为必要项目。哈贝马斯认为,“所谓‘公共空间’,首先意指我们社会生活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像公共意识这样的事物能够形成。公共空间原则上向所有公民的开放”。民众参与公共艺术的过程,对艺术回归公共有直接帮助,体现出民众在与公共艺术进行互动时的使用与情感的认同,更能体现公共艺术的公共性。日本的“环大树之屋”就是公共艺术与人们产生互动的最好范例。“环大树之屋”是以大树为母体,围绕大树设计的一个幼儿园附加建筑。建筑物中心被植物的枝干和茂密的树叶穿透,打破了室内与室外空间的区分,消除了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界限。在蔓生的枝干和茂密的树叶中找到隐藏在建筑内部的柱子和楼梯,让上楼的过程变得非常有趣。此外,建筑中有被中央大树枝叶覆盖的部分结构,使得开放式“树屋”中形成许多压缩和封闭的狭小空间。小朋友只有半蹲或爬行才能通过,加大了人与大树之间的亲密互动关系,树屋也成为孩子的天然游乐场。“环大树之屋”不失为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城市中的大树与人们发生了空间上的互动关系。

公共艺术使建筑环境发生了改变,不仅美化了城市,更让人们与城市得到另一种交流,拉近了城市空间与人们的距离,使彼此产生了更多互动。三、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的结合性广场和纪念碑是公共艺术中体现城市文化最直接的表现方式,它们的身份不仅仅是大众休息、玩耍、闲聊的公共空间,更展现了整个城市的中心价值与城市形象,是城市文化的具体表现。位于梵蒂冈的圣彼得广场,建成时间为1667年,建于圣彼得堡教堂的正前方,是罗马教廷举行大型宗教活动的地方。整个广场呈椭圆形,地面用黑色方形石块铺成,两侧是宏伟的走廊,由梵蒂冈的装饰性建筑大理石柱构成的柱廊组成。广场中央耸立着一座高25.5米的方尖石碑,显得寂静而肃穆。整个广场就是一件巨大的公共艺术作品,它是梵蒂冈的精神代表,是整个城市气质的体现。公共艺术在城市空间中推动了文化交流,无形中传递着城市的精神文化,也陶冶了人们的情操。公共艺术代表艺术本身,并给城市环境提供了巨大价值,充分表明了对使用空间中人们的人文关怀和感受自然与人文场所意义的定义。公共艺术不仅是公共空间中的艺术品,同样也是公民生活经验和生命历程的体现,体现了城市的文化脉络和艺术的时代价值。

二、结论

公共艺术是城市空间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直观、最明了的城市文化载体。公共艺术同样扮演着连接城市历史与城市未来的纽带角色,为生活在城市当中的人们增加对城市的记忆,讲述着城市的历史故事,蕴藏着城市的灵魂。公共艺术是衡量城市进度的标准,既要能够满足人们的行为需求,又要能为城市创造出新的文化。在当代城市建设中,公共艺术正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作者:王欢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第四篇:城市环境下的公共艺术

一、公共艺术在城市街道空间延伸的主要原则

功能性兼顾。城市绿色道路将城市与周边公园、自然风景、露天广场、历史文化遗迹等组合起来,从而形成专门运动休闲区、游览区和步行绿色道路。设计以人的需求方便、安全、舒适度上综合评判依据,然而不仅仅能满足人们在物质上的追求,应满足市民的精神需求。因此,城市绿色道路给人们提供安全舒适的同时,并以美学价值取向为出发点,改变市民的审美趣味模式。2.3交流与互动结合城市绿色道路空间本属于比较开放性特征,这种环境与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融入里面,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交流场地和公共活动区域。公共艺术应当需要设计师们将艺术创作的传统思维方式,从个体形式转向社会共同审美的精神构建,通过与市民的交流与互动方式使得艺术进入我们大众化的生活中。

二、公共艺术城市绿道空间设计方式

1.城市绿道公共艺术规划

公共艺术规划是由公共艺术在城市绿道中所组织完成的计划,绿道的城市定位,都是结合城市各地的特色、历史背景、城市发展现状,景观小品和设计主题来确定城市街道不同的设计风格、思路和艺术表现形式。城市公共艺术规划应对绿道的空间组织形式、文化与形象的结合,地域文化进行生活化的调研,最后确定公共艺术规则的布局、形式、题材等规划内容,为设计提供最可靠的指导依据。公共艺术规则遵循系统的原则,综合考虑街道与城市的空间关系使得公共艺术更加合理化,符合整个城市发展的形象定位。

2.城市绿道在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

雕塑在城市公共艺术中,是通过环境形体来实现的。城市公共艺术在城市绿道的尺度下,以公共雕塑和景观装置为节点,强化城市绿道的意象和感知,这是融入城市绿道整体空间的重要表现手法。在艺术专项中地点、题材、规模、艺术形式等基础上,还应要求改变创作观念的转变。城市绿道的公共雕塑不但具有雕塑的艺术属性,还具有景观属性与空间属性。随着城市不断的发展,城市绿道越来越多的为市民的生活娱乐提供了重要的场地,因此,城市公共艺术雕塑不仅是艺术家的主观意识,而是要在当地社会的人文背景和现实生活中出发,以雕塑或景观的思想观念,与市民建立情感交流互动,激发人们对城市文化历史与现实动态的关注思考,提高市民对城市中的各种审美体验。

3.公共识别系统

城市绿道中的场所通常是以文字、图形、色彩、标志的形式构成的视觉图像系统。城市绿道导向标识系统是绿道和使用者之间的重要沟通媒介,其中包括了指引市民方向、地理位置与标识符号。然而这些图形与位置、材质、造型,以及绿道空间的环境有很大关系。绿道导向系统不仅给人们提供了有效的空间信息,还能指引人们的行动方向和活动范围,以免在新的环境中迷失方向位置。良好的公共识别系统设计,能大大的提升城市绿道空间活动容易度,使得城市绿道有较好的使用体验性能。大部分的城市绿道设置了很多基本的标识与导向,往往显得较为简单和造型缺乏美感。因此,城市绿道的标识系统也是公共艺术介入的重要平台。

4.人性化的公共艺术设计

城市绿道公共设施设计,不仅要考虑到功能上的应用考虑,还工业设计和艺术创作结合一起,使得公共艺术在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工艺美感。公共艺术都是以人性化和艺术化,以及整体绿道空间环境的协调,这些都是设计的总体要求。如休息设施中的座椅和遮阳亭、安全卫生设施中的护栏和垃圾箱、服务设施中的公共卫生间和售货亭。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