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工艺发展论文

工艺发展论文范文精选

工艺发展论文

工艺发展论文范文第1篇

一、新艺术运动在各个国家的表现形态

新艺术运动在欧洲各国的性质和表现不尽相同,但也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特色。比如他们通过艺术家集体的力量去探索现代工艺美术的语言,他们对反对传统的风格,要以新的工艺美术形式表现出时代的特征。尤其是新艺术运动所带来的影响和所形成的艺术特征更有相互一直的地方。

下面我列举一下几个国家,说明一下“新艺术运动”在各自国家的表现形态。在介绍的内容方面有所侧重,由于法国是“新艺术运动”的发源地,所以介绍的内容比其他国家相对详细一些。

法国是“新艺术运动”的发源地,“新艺术”(ArtNouveu)本是巴黎一家商店的名称,由出版商萨穆尔宾(SamuelBing)1895年12月创立,是在仿效威廉莫里斯设计事务所的基础上开设的,取名“新艺术画廊”,(TheGalleryDeI’artNouveu)。虽然名称是“新艺术画廊”,其实主要经营和展览风格新颖的家具及室内陈设用品。“新艺术运动”在十九世纪末就初见端倪,1900年的巴黎世界博览会为“新艺术运动”提供了强大的展示舞台,从那时候起“新艺术运动”在法国持续二十余年,并影响到其他国家,因而,我们称法国是“新艺术运动”的发源地。

法国的“新艺术运动”的发展主要有两个中心:巴黎和南锡(Nancy)。南锡主要集中在家具设计上,而巴黎则包罗万象,涉及领域非常广泛,包括家具、建筑、室内、平面设计等。在巴黎,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建筑师格里马尔。他为巴黎许多建筑以其出色的很多相当精美的装饰,其中最出色的是巴黎地下铁路的出入口站,一共有141种不同图案。他还为卡斯第尔.布拉齐旅店设计了一扇非常出色门,上面的图形变化莫测,线条优美,更是体现了新艺术的风格。在南锡,玻璃工艺家加莱是个十分重要的人物,以他为核心有南锡派的工艺美术联盟。他的玻璃器皿,运用砂轮磨花、酸腐蚀、金属镶叠、金属镂嵌和吹泡等特殊技法,加工出来的图案和花草昆虫都流畅美观,因而被成为“玻璃玻璃镶嵌细工”也不足为奇。

具有影响的“新艺术运动”组织有“新艺术之家”、“现代之家”、“六人集团”等。

英国的新艺术运动是莫里斯美术与工艺运动的继续。在莫里斯和拉斯金相继谢世之后,他们的学生马克默多建立了"新世纪艺术家协会",生产新颖的家具和装饰品,成为向"新艺术"的过渡。稍后,在格拉斯哥,出现了以麦金托什为首的设计家集团。1896-1909年间,他们为格拉斯哥的四家茶室进行了别出心裁的设计,风格简练、明快。1909年建成的格技斯哥艺术学院新主楼,被喻为英国第一所新艺术风格的建筑。

比利时地处英国和法国之间,经济和文化交流非常密切,英国工业革命对比利时影响很大,工业发展十分迅速。1859年,在艺术上比利时出现了一些基金的组织,如“二十人社”(LesVingts)。“二十人社”由奥克塔毛斯(OctaveMaus)领导,在比利时经常展出雷东、修拉、劳特累克、高更。凡高。塞尚等人的美术作品。

亨利•凡•威尔德是比利时“新艺术运动”核心人物,

新艺术在意大利的“自由风格”,主要表现在建筑设计方面,参加这一运动的建筑师、设计师,分布在意大利一些大城市里面,他们的创作大都与地区特色相练习,但新艺术在意大利新艺术发展中,一些期刊杂志的出版发行,起到了推进作用。都灵新艺术运动在佛罗伦萨也得到了发展。佛罗伦萨是意大利中部的文化名城,这个历史上艺术家云集、群星璀璨的城市,建筑物古香古色,已经形成独特的建筑格局。建筑师乔万尼米凯拉泽的作品很有代表性,他不受传统的束缚,而是从中汲取为新艺术有益的成分、参照文艺复兴建筑的典雅形式,充分运用优美、流动的曲线,装饰建筑物的内部和外观。在传统中融合了现代艺术的成分

奥地利新艺术的代表是"维也纳分离派"中的工艺家和画家们。他们有建筑与设计家奥托瓦格纳、霍夫曼、奥布里奇,画家克里姆特、莫赛等人。奥托瓦格纳为首的维也纳学派在新艺术运动的影响下形成了。奥托瓦格纳早期从事建筑设计,并发展形成了自己的学说,但在设计界的影响则是从1894年担任维也纳艺术学院建筑系教授开始的。他早期建筑风格倾向于古典主意,后来在工业时代技术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新的建筑观点。1895年,他出版的《现代建筑》一书中,指出新结构和新材料必然导致新的设计形式出现,建筑领域的复古主意样式是极其荒谬的,设计是为现代人服务的,而不是为古典复兴而产生的。在维也纳艺术学院就职演说中,他说:“现代生活是艺术创造唯一可能处罚点:。”所有现代化的形式必须与我们时代的新要求相适应“。在《电代建筑一书中,他对未来建筑的预测是非常激进的,认为未来建筑”像在古代流行的横线条他们设计的分离派陈列馆、印刷广告、装饰画等,主题上颇受象征主义影响。

德国新艺术运动是以"青年风格"出现的。它得名于1896年在慕尼黑创刊的《青春》杂志。年轻的设计家埃克曼、雕刻家奥布里斯特是其骨干。他们设计的缀锦、封面和各种美丽的花卉图案,被广泛地应用。此外,凡.德.维尔德和建筑家贝伦斯在柏林方面以抽象的青年风格设计建筑和建筑装饰。

西班牙的新艺术运动只限于巴塞罗那。建筑师高迪和蒙塔列分别代表着两种不同的风格。高迪以富有中世纪哥特艺术趣味的、简化的曲线形,设计了离奇古怪的卡萨.米拉公寓和圣家族教堂,至今是西班牙人的骄傲。蒙塔列所设计的卡兰塔音乐厅,代表了大陆风的历史主义的新艺术风格。

新艺术运动在欧洲大陆“昙花一现”,但在中国的哈尔滨却持续了30年。哈尔滨的艺术运动建筑数量居世界第三。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有人将中央大街同柏林的菩提树大街、东京的银座大街、上海的外滩、天津的维多利亚(解放北路)大街相提并论,可见其影响之深远。此次“修旧如旧”的改造原则基本保持了中央大街建筑的欧式风格。中央大街整体改造完成,市民发现原来松雷商厦门前侧面大广告牌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堵造型新颖、别致的“假墙”。这是一堵“新艺术运动”墙,它与所依附的中央大街58号保护建筑的前脸一模一样。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楼后楼就极有新艺术运动时期的风格,现在世界上已不多见。这是1920年的作品,希腊陶立克柱式,厚重的石础,挺拔的柱身,柱身上匀称的凹槽,中段柔美的墙饰,与底层阳刚形成对比。目前是一类保护建筑。建于1927年的哈尔滨摄影社(现中央大街58号)就是世界“新艺术运动”建筑风格的句号。超级秘书网

二、新艺术运动在设计史上的地位

新艺术运动在设计史上有是有重要意义的。“新艺术运动”实质上是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在欧洲大陆的延续与传播,在思想和理论上并且没有超越“工艺美术运动”。它主张艺术家从事产品设计,以此实现技术与艺术的统一。在具体的设计中,避免使用直线,注重从自然中获得自然形式的运用,但还没有从功能、结构、形式的统一上进行产品设计。在追求自然形式上,“新艺术运动”试图摆脱任何古代亡灵,真正从自然中获得启迪,完全走向自然主意风格,强调自然中不存在直线和平面,在装饰上突出表现曲线、有机造型,装饰的构思主要来源于自然形态。艺术家在“师法自然”的过程中寻找一种抽象,把自然形式赋予一种有机的象征情调,以运动感的线条作为形式美的基础。

新工艺运动时期的建筑装饰的大胆实践,至今对探索新建筑发生潜在的影响。新艺术风格表现了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艺术家感到需要影响现代人生活的整个环境。这种风格当时不仅影响到工艺美术,而且还影响到建筑、雕塑和绘画。它是有意识地抵抗“循环论”,因而在工艺方面,如在陶瓷设计方面,为获自由的形式开拓了道路。良好地解决了艺术趣味同工业生产利益之间的冲突。与此同时,强调实用的主张,从建筑扩大到陶瓷、玻璃、金属器皿在内阿弟其他工艺美术,“形式服从于功能”的思想在各个领域表现日趋明显,工艺美术发展阶段也进入了造型简洁、装饰单纯的形式,对后来的艺术形式影响甚远。

参考书目及资料:

《工业设计史》杨钢主编张怀强编著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

《外国工艺美术简史》张夫也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西方现代设计艺术史》董占军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第48、57页

《工业设计史》杨钢主编张怀强编著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

《20世纪意大利美术》晨朋著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第2页

工艺发展论文范文第2篇

中国古代的神农尝百草(《淮南子•修务训》)使人们认识到某些植物的汤液对疾病有治疗作用。这便是人类医学科学的开端——中药的重要起源。从中国的商代以后汤液成为中药的主要剂型。然而,草药虽然能够治病,但并不能延长人的寿命。而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皇帝都希望长生不老,永远处于统治地位。因此,自战国以来,在中国历代皇帝的支持下,便产生了一个长期繁荣不衰的职业——炼丹。起源于道家学派的炼丹家相信,只有自身不腐败的药物才能使人长生不老,青春永驻。当时,人们所用的草药当然做不到这一点,惟有金石能充当这一角色。

我国晋代著名的道教学者、炼丹家和医药学家葛洪(公元284~354年)所著的《抱扑子•内篇》金丹卷中就明确记载:草木之药“煮之则烂,埋之则腐”,而“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这就是说,用中草药炼丹是不行的,因为它们容易腐烂。而朱砂加热后可变成水银和硫磺,反过来水银与硫磺在冷却的条件之下又可转变为朱砂。因此,服用朱砂炼制的丹药,人的生命就像朱砂与水银能互变那样,往返循环,生生不息。并把丹砂(HgS)称为长生不老药的极品。这是丹砂与水银、硫磺进行可逆化学反应的最早的明确记录。这一反应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化学。例如:当水银温度计打碎了之后,洒落在地面的水银容易蒸发,而以蒸汽的形式被人所呼吸,从而引起汞中毒。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通常的做法是在水银上面撒一些硫磺,使之变为HgS,而HgS在常温下是没有挥发性的。有“药王”之称的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公元581~682年)也是一位非常著名的炼丹大师。他在炼丹过程中发现了黑火药,在其著作《伏硫磺法》中记载了黑火药的配方:两份硝石+三份碳+一分硫。这三种物质一旦发生化学反应,就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气体,从而产生爆炸。这就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这一技术直到公元8世纪才传到阿拉伯。阿拉伯人把硝石称为“中国雪”,而波斯人(今伊朗人)则称其为“中国盐”。虽然炼丹家们寻找长生不老药的梦想最终破灭,但却在炼丹的过程中创造了很多有趣的新方法和新物质,例如淮南王刘安在组织其门客炼丹过程中偶然发现了豆腐,而被称为豆腐的鼻祖,也把自己造就成了化学家。正因为如此,英国自然科技史专家李约瑟(199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根据中国古代在炼丹术等方面的成就,在其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了“医药化学源于中国”的论断,认为“整个化学的最重要的根源之一,是地地道道从中国传出去的”。到了16世纪初,药物化学家的奠基者、瑞士科学家巴拉塞尔士首先把矿物质作为药物使用,提出化学的目的是制造药剂。他认为有病就是缺盐、水银和硫磺这三种要素之一(分别比作为肉体、灵魂、精神)。为了治病就要服用所缺的要素。而为了获得能够治疗疾病的药物,必然要进行化学实验,因此,在这些实验过程中,人们便发现了硝酸、盐酸、硫酸、氨和矾等化合物,也产生了元素、化合物、化学试剂等概念,从而推动了化学的发展。

2化学的发展对医学所做的贡献

巴拉塞尔士作为医学的改革者,极力反对伽仑及阿维森纳的学说,并引导人们注意到化学对医学及药学的莫大用处。他的这种主张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而逐渐被证实。随着唯物主义哲学和化学的发展,人们坚信能够治病的这些植物中肯定存在着内在的物质基础。结果在19世纪初,化学家们从药用植物中寻找到了具有药用价值的小分子有机化合物。例如:1763年,爱德华•斯通(EdwardStone)在伦敦皇家学会宣读了题为“关于柳树皮治愈寒颤病成功的报告”。1828年,法国药剂师亨利•勒鲁克斯(HenriLeroux)与意大利化学家拉斐尔•皮里亚(RaffaelePiria)利用化学手段从柳树皮中提纯出了其有效成分水杨酸,化学名是邻羟基苯甲酸。1860年,德国拜尔公司化学家赫尔曼•科尔贝(HermanKolbe)成功实现了水杨酸的人工合成。但是水杨酸对口腔、食道和胃壁的黏膜有严重的刺激作用,从而使其在医学应用中受到了严重限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化学家们首先想到的是将其改为酸性较小的钠盐(水杨酸钠),这虽然减小了其刺激性,但却具有令人不愉快的甜味,导致大多数患者不愿意服用。到了1893年,德国Bayer公司的化学家费利克斯•霍夫曼(FelixHoffmann)对水杨酸进行了改造,制成了乙酰水杨酸。水杨酸与乙酰水杨酸具有相同的医学性质,但后者却没有令人不愉快的味道和对黏膜的高度刺激性,这就是“万灵药”阿司匹林。这个例子说明人们已经可以用化学的方法去改变天然产物的结构,使之成为更为理想的药物。1928年,英国细菌学教授弗莱明发现了人类第一个抗生素药物青霉素。虽然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但是青霉素培养液中所含青霉素的量太少,加上他化学底子比较薄弱,一直没法找到富集浓缩青霉素的技术,很难从中提取足够的数量供临床研究使用。因此,弗莱明只好暂时停止了对青霉素的培养和研究工作。

直到1935年,澳洲药理学家弗洛里和侨居英国的德国生物化学家钱恩合作解决了青霉素的富集、浓缩这个技术问题,才使得青霉素真正成为服务于人类的良药。青霉素的大量生产挽救了千百万患有肺炎、梅毒、猩红热等疾病的患者的生命。青霉素的发现被公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与原子弹和雷达相并列的第三个重大发明。正是因为弗莱明、弗洛里和钱恩对改善人类健康和延长人类寿命所做出的突出贡献,他们三人共同分享了194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同样,我国的科学家们在推动医药学的发展和改善人类的健康方面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2011年,我国药理学家屠呦呦教授获得了仅次于诺贝尔奖的世界级大奖——美国拉斯克-狄贝基临床医学研究奖(LaskerDeBakeyClinicalMedicalResearchAward),以表彰她在青蒿素(Artemisinin)的发现及将其应用于治疗疟疾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这一医学发展史上的重大发现,每年在全世界,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疟疾患者的生命。这是迄今为止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奖项。青蒿作为药物使用,首次记载于《五十二病方》(公元前168年左右)中,这本书出土于马王堆三号汉墓。书中详细描述了如何用青蒿来舒缓痔疮。在公元340年间东晋医药学家葛洪在其著作《肘后备急方》中,明确记载了青蒿能够治疗疟疾:“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屠教授正是根据这一段文字记载受的启发,改变了传统的提取方法,在经过190多次的失败之后,于1972年11月8日从青蒿中获得了其有效成分——青蒿素的单体。1973年,作为其结构研究的一部分,屠呦呦对青蒿素的结构进行修饰,得到了双氢青蒿素,其药效比青蒿素高10倍。双氢青蒿素的合成奠定了合成其他衍生药物的基础。1984年初,上海有机所周维善院士课题组实现了对青蒿素的人工全合成。另外一个极为重要的例子就是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张亭栋教授发现As2O3可以治疗M3型白血病的原创性研究。他从民间中医中得到一个秘方:砒霜、轻粉(HgCl)和蟾蜍可用于治疗淋巴结核和癌症。而张亭栋将这个配方主要用于治疗白血病的研究,并分别检测这三种药物在治疗中的作用。通过研究,他发现其有效成分为As2O3,并于1973年在《黑龙江医药》上发表了As2O3用于治疗白血病的开创性论文[4]。1979年,他们在《黑龙江医药》上再次,明确指出As2O3对M3型白血病效果最好,从而清晰地奠定了人类今天的认识:As2O3可以治疗白血病,特别是M3型白血病[5]。1998年美国康奈尔医学院的Soignet教授将张亭栋的研究结果用于临床治疗并将其治疗结果和可能的作用机制发表于世界最权威之一的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从而导致了国际医学界广泛接受As2O3对M3型白血病的治疗作用。而且相关药品已经通过美国FDA批准正式上市。

此外,医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药物还有很多。例如1908年德国科学家埃尔利希课题组从合成的上千种含砷化合物中筛选出能够用于治疗梅毒的化学药物——砷凡纳明,从而开启了化学合成药物治疗的时代;1911年,波兰化学家CasmirFank在谷物中发现了维生素B1,并且发现缺乏维生素B1会患脚气病,随后新的维生素被不断地分离纯化并进行了结构的鉴定,使人们认识到维生素缺乏与疾病的关系;1932年德国生物化学家多马克发现的第一个磺胺类抗菌药——百浪多息;1963年美国化学家瓦尼(M.C.Wani)和沃尔(MonreE.Wall)从红豆杉中分离到了抗癌活性成分——紫杉醇(taxol)等等,这些重要药物的发现无不与化学的分离和确定结构的技术有关,见证了化学对医学的深远影响和重大作用。化学手段已经成为医学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支撑。如可以用先进的化学手段来测定基因的结构、基因的序列,还可以利用化学手段去改变基因的结构,在基因上连接一个小分子或通过基因的对接来改良基因、甚至创造出新的基因。例如我们现在所见的一些转基因的食品——大豆和玉米等都是通过基因的改变来实现的。这些成就将为人类抵抗遗传性疾病及恶性肿瘤等现阶段无法治疗的疾病提供一种可能的方法。生命过程是无数化学变化的综合体现。尽管关于生命起源的学说很多,但是得到现在科学实验强有力支持的就只有“化学进化学说”,即生命是化学反应的产物。1952年,美国科学家StanleyMiller在实验室中模拟原始地球的大气成分和电闪雷鸣的自然环境,将甲烷、氨气、氢气、水蒸气等置于密闭的容器中,进行持续一周的活化放电,得到了氨基酸——这一组成生命不可缺少的蛋白质原料。而且在1965年9月17日,以钮经义为首的我国科学家用无生命的简单有机化合物合成了具有生命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这一成果为人类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这些研究结果为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学说提供了有力的实验支持。美国著名的有机化学家,哈佛大学E.J.Corry教授(1990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曾经预言:“21世纪,化学将涵盖医学与化学之间的任一事情。”这一预言很快就被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医学教授科恩伯格所证实,科恩伯格于2001年首次在分子水平上展示了真核的转录过程,并因此荣获了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这里我们应该要特别注意的是,科恩伯格是位医学教授,但他却荣获了化学奖。

3化学对医学贡献的未来展望

工艺发展论文范文第3篇

一、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考试的现状分析

中国工艺美术史的考试考核大多采用理论试卷笔试的方法。这既影响了学生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对课程整个教学环节的有效实施。

1.考试内容的呆板陈旧

现阶段,中国工艺美术史的考试考核大都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沿用的各个环节。考试的内容基本上是依据教学大纲将教材知识点的重现,考试范围狭小,应用知识的试题大都保留着传统的类型——客观题和主观题。客观题基本上是考核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能力,比如填空题、简答题等。主观题考核的是知识的应用分析能力,比如赏析题、论述题等。这种考试基本上是高考试题模式,侧重书本知识、没有导向性。考试内容的陈旧直接导致考试评价方式的陈旧,教师在提供试题的同时提供标准答案,依据标准答案评分,基本上没有创新力和灵活性的空间。这种呆板的考试对于直接面临社会的高校学生来说,显然是不合适的。

2.考试方式的单一性

传统的考核方式以最终的试卷考试为整个课程的考核,这种“一卷定乾坤”的考核方法使得设计类学生对于理论课学习演变成考试前一周的突击复习,而淡化平时的学习。

二、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考试考核制度的探索

中国工艺美术史的教学目标大致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知识目标,就是让学生对中国工艺美术史的发展脉络、风格演变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并掌握各个时期工艺美术基础知识。第二是能力目标,即通过对优秀工艺美术案例的赏读,增加感性认识,培养学生运用工艺美术知识的能力。第三是素质目标,即通过知识运用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根据教学目标,我们对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考核制度和方法改革提出一些设想。

1.考试内容的改进,注重学习能力的考核

高校的学生已经适应以不同的学习方式来应对考试,考试内容应更注重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导向,所以笔试的试卷题型应改变以往的传统模式,以分析应用的主观试题为主。主观试题答案去标准化,评分以学生分析应用的逻辑能力为准。与此同时,建立课程试题库,试题库不仅要随着教学的改进不断更新,而且要有严格的审核,不仅内容在要求的教学大纲的范围内,而且试题的难度分布、适用性要符合设计类学生,对于设计类不同专业的学生试题内容也应区别对待。试题库管理制度化,改变任课教师从教学到考试到评分孤军奋战的现象。避免因为试题内容编制随意而导致考试出现种种问题。

2.考核方式的改进,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

中国工艺美术史考试考核的方式的改进,应该更注重平时学习过程的考核。首先将整个课程考核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平时成绩的方式可以有单元测验、课程指导书目的读书笔记等,其目的不仅在于测试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立体地全面地学习工艺美术史。比如相关书目读书笔记的考核,能够促进设计类学生从不读书或少读书到读书再到会读书,而良好的读书习惯的形成是受益终身的。整个学习过程的考核实际上是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以及学习心理的测试,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课程积极性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另外,学生参与出题的方式,也是改进考核方式的有效探索。所谓学生出题,是指学生出题的过程作为考试考核的内容。让学生根据教师要求,出一套试题作为作业或测试结果。学生出题时,不但主动对知识进行学习掌握,而且会根据教材章节,考虑试题难易程度、覆盖程度等问题,出一道需要应用归纳的试题,其实就是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应用的过程。这种方式不但使学生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考试保障制度的改进

传统的考试考核制度毕竟根深蒂固,对于它的改革需要在教务规范的前提下,将考试权利最大限度下放到教研室和任课教师。这一过程是不断摸索失败的过程。新的考核方式在考试时间、考核人员分配、教师工作量核算等各个环节都会触动原有的教学管理模式,所以,学校教务规范不但需要任课教师的积极探索,更需要学校的教育观念保障、制度保障和管理措施的保障。为适应扩招以后的学生培养和就业等形式,各个高校采用了多种教学模式,无论是3+1模式还是2+2模式,包括中国工艺美术史在内的各种基础课程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教学课题的挑战,充分利用合理有效的考试考核机制,架起“教”与“学”的桥梁,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作者:刘爱梅单位:黄淮学院

第二篇:当代工艺美术的发展

一、当代工艺美术的发展现状。

(一)当代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

当代工艺美术和现代设计两者紧密相连,又相互影响渗透,共同妆点着人类的衣食住行及生存空间。首先,“中国工艺美术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有着自己独特的设计观,主要体现在:材美工巧,以用为本,文质彬彬,顺物自然,重己役物,物以载道,这是对中国工艺美术的高度总结和概括,这些观念完全可以运用到当代的设计中去”。我国优秀的工艺美学思想能够指导我国的现代设计,使现代设计作品更加突出了造型及色彩艺术美。其次,现代设计对当代工艺美术同样有着重大的影响,增添了现代设计的功能性及时代感。第一,现代设计把西方的先进思想和理念融于当代工艺美术的发展中,使当代工艺美术有了时代感;第二,现代设计观念的影响使得当代工艺美术真正走向了大众,使其商品化,并使其审美性发挥到极致,作品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第三,现代设计为当代工艺美术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科学技术支持,各种现代技术被运用到工艺美术当中。因此,当代工艺美术品与现代设计产品共同融入现代人的生活当中。当代工艺美术和现代设计有着很多相同和不同之处。两者的相同之处有:第一,当代工艺美术和现代设计的发展都必须符合社会的发展要求。第二,都是为了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完美,符合社会生活的要求。第三,都运用新型的材料来表现。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现代设计受全球市场及西方文化元素影响较大,而当代工艺美术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较为突出。第二现代设计的功能性较强,设计的内容有较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而当代工艺美术侧重的是装饰性和观赏性。总之,工艺美术是劳动者创造的,它和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民族文化有着诸多联系。而现代设计更多的是西方文化的产物,是一种大众化全球化的风格。笔者相信工艺美术和现代设计并非不可调和,两者的结合可以创造更加舒适的生存环境,符合生活艺术化的审美要求。

(二)当代工艺美术与民间地域文化

在工艺美术的起源和发展中,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是一个关键的组成部分,地域文化以它独特的内涵推动着工艺美术的发展。“我国少数民族不仅有光辉的艺术历史,而且现在广泛流传在各个民族中,这些民间工艺是各个地域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创作出来的艺术佳品”。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不仅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而且各地的工艺作品都带有其浓厚的地方特色。在中国,各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民族习俗有着很大的差异。在传统社会,交通封闭,信息不发达,这种差异慢慢形成各自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风格,其工艺作品带有强烈的民族色彩。例如号称“瓷都”的景德镇,产品装饰,从青花,釉里红到釉上古彩,风格典雅。竹编工艺是云贵地区最有名的工艺产品,带有很强的地域和民族特色,有竹筐、竹篓等。在现代社会,更多的竹编技术应用在工艺品中,使它的观赏性有了较大提高。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加剧,应该注意的是,很多的传统工艺文化和技艺正在消失。当代设计的商业化、市场化、设计教育的普及,致使人们越来越不重视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具有中国传统工艺特色的文化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和重视。近几年,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传统工艺文化得到了有限的传承,工艺美术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得到体现。当代工艺美术的风格多元,要求我们对地域和民族工艺文化采取兼容并包的开放的姿态,俗话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进入21世纪,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更加紧密,当代工艺美术应将时代感融入到民族和地域特色当中,才能在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当代工艺美术的未来趋势

(一)创新环保特色

第一,创新。创新是艺术的灵魂,对于工艺美术而言,创造性和作品的独特新颖,都是考察一件作品价值的必要条件。“在心智上养成寻求事实之间关系的习惯,成为产生创意中极为重要之事”。工艺美术要与时俱进,现代工艺美术的设计构思是现代社会人们审美观念和趣味的集中反映,创新是当代工艺美术设计中最重要的特点。因而当代工艺美术要想有更好的发展,应该跟上时代的脚步,对过去的经验和知识进行分解、组合、创新,使现代工艺美术设计实现新的功能,突破传统的模仿和表现形式,强调艺术的时代感,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要求,这是当代工艺美术发展的必然条件。人们固有的审美习惯和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文化的选择更加多样化。总体来说,时代在进步科学在发展,我们应该为现代的工艺作品增添时代的特点,增加作品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第二,环保。当代工艺美术注重所用材料的环保性,材料的选择非常重要,应选用对人体无害的低碳材料。例如:编制工艺,石雕工艺,布贴工艺,刺绣工艺,剪纸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绿色、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工艺品的制作,也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潮流。例如:利用麻绳编制的拖鞋,放弃了原有用化工原料所制的塑料拖鞋。麻绳编制的拖鞋不仅样式美观,也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款式新颖符合时代的潮流。另外,一些传统的工艺品经过创新后,在更具当代审美价值同时又能够真正美化我们的生存空间。第三,特色。我国历史文化悠久,工艺美术品种繁多,技艺精湛,它蕴含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带有强烈的历史性和民族性。但在新世纪的今天,中国的工艺美术正受到西方文化的挑战,很多传统文化受到质疑。当代工艺美术应该坚持中国特色的文化道路,保留和发扬我们的独特性,坚持自己的文化特色。“现代工艺美术在未来发展中,要与时俱进,具备时代性,民族性,抽象性的特点。”首先,当代工艺美术应继承我们民族的文化特色。其次,中国当代工艺美术的发展也要结合西方先进技术,把先进的材料和技术运用于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品的创作中,为我所用。但是中国的特色文化不是西方技术可以代替的,例如“福”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象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是我国的文化特色。当代许多与“福”字有关的工艺美术品恰恰体现了时代性、民族性、抽象性,在中西文化的交流碰撞中起到了很好的文化传播作用。

(二)功能多元化

当代工艺美术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不仅艺术风格多元,而且功能也发生了拓展,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当代工艺美术品的功能可以分为:(1)日用功能,例如烛台工艺,主要侧重它的实用功能,但是现代工艺手法的体现,使其不失装饰效果。(2)装饰功能,例如纤维艺术,融合了传统的编织工艺,同时吸纳了现代艺术观念,有很好的装饰效果,这是现代工艺的主要功能。(3)商品功能,例如:在各大旅游文化景区大量出售的旅游纪念品及工艺品,如江南风格的雨伞、云冈景区食货街的布艺。这些旅游工艺品做工精致,有着很高的收藏价值和纪念意义。(4)信息功能,例如北京奥运会中,由韩美林设计的吉祥物福娃,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传播的形象大使,以福娃为原型制作的各类工艺品作为中国名片远销海内外。(5)精神功能,例如城市雕塑,将传统的工艺美术造型融入当代雕塑艺术中。“在过去,多数地方雕塑的作用往往是以纪念碑形式来纪念某些著名的历史人物事件,而当代雕塑是在城市中为民众生活环境创造具有艺术氛围的雕塑。”城市雕塑是城市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并寄托了当代人对本国传统、本民族文化的情感。

(三)美化生活

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艺术欣赏的需求不断提高,当代工艺美术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里。例如:园林工艺、家庭装饰工艺的出现,凸显了工艺美术对人们生活的美化作用。现代工艺品的装饰要打破传统的旧观念,与室内环境结合,提升艺术效果。从某种情况来说,当代工艺品决定了家庭装饰的最终档次。古代的家庭装饰主要有字画、陶瓷等,但是多为社会上层人士所拥有,在现代家庭装饰中,抽象的、有时代感的作品往往会受到人们的青眯,而且大多数家庭中都或多或少的藏有艺术品或工艺品。“当代工艺美术具有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双重属性。”艺术可以反映心灵,当代工艺品通过艺术家的创造活动使人们了解这个时代、开阔眼界、陶冶情操,提高生活品味。当代工艺美术在提高人们的审美和鉴赏水平中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结论

当代工艺美术已经进入了普通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欣赏价值、商业价值、实用价值都使当代工艺美术在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与此同时,笔者更感受到传统工艺文化的流失。因此,未来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中,在吸取西方先进技术的同时,更要保护传统工艺文化,发扬自身的文化特色,更好地借古开今。“传统工艺,它仍然继承了以往的优秀传统,保持着中国工艺造物的一贯美学特征,在工业文明基础上生长发展起来的现代工艺美术,不断在内涵与形式上反映新时代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建立一种崭新的审美样式和审美风范”。“现代工艺的发展必然和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相结合。”民族的、地域的、历史的文化元素,在未来工艺美术的发展中必将展现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

作者:闫雪峰单位:山西大同大学美术学院

第三篇:工艺美术中的民间美术

一、民间美术的主要特征分析

民间美术多是就地取材,根据各种现实材料的特点和特殊性开展相应的美术创作活动。民间美术工作者大多是民间手工艺人,而不是专业的美术工作者。同时,民间美术是建立在民间独特的环境基础之上的一种艺术形式,与民间的各种风俗、宗教形式以及各民族的生活特点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一种传达劳动人民情感的途径。民间美术的制作具有集体性,包括美术作品的制作和制作工艺的流传方式等,都是以集体的形式进行的,且民间美术在传承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从艺术角度来看,民间美术通过形式美的方式,将实际生活与艺术有机结合,具有一定的审美性质。

二、民间美术的艺术风格分析

民间美术作品是民族特征、民俗文化的最好体现,也是继承和传扬传统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由于民间美术大都来源于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民间美术的作者也多是劳动人民,其美术思想淳朴、艺术风格朴实,是各类艺术中具有鲜明艺术特色和艺术风格的一种艺术形式。民间美术作品虽然没有专业美术作品的规范性,但其具有自由、开放的特征,不受各种规范的约束,显得更为自然、淳朴和纯净,给人以清新、质朴、无拘无束的感觉。民间美术具有的这种独特、清新的艺术气质,也是专业美术师所向往和追求的境界。

三、工艺美术中的民间美术

1.刺绣

我国的刺绣有着悠久的历史,且刺绣的种类较多,较为有名的刺绣有湘绣、粤绣、苏绣、蜀绣等,属于较为专业的刺绣工艺,也是工艺美术中尤为重要的一部分。另外还有较为零散的民间刺绣分散于全国各地,是民间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的刺绣主要是起装饰作用,将其绣于多种物件之上,不仅能美化物件,对多种物品间的搭配也有重要的作用,如在窗帘布、服饰或门帘上刺绣等。

2.剪纸

剪纸在我国民间美术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也是民间美术中普遍的艺术形式之一,在民间流行非常广泛。由于剪纸的操作工艺相对简单,且所需材料易于寻找,剪纸在民间的流传范围迅速扩大,容易被各民族和各区域的人们接受。人们喜欢在家有喜事或过节时,使用剪纸增加喜气。

3.竹编

竹编也是民间艺术在工艺美术中的一项应用,由于竹材在民间取材方便,且用途广泛,劳动人民便开始对竹材进行加工,制作出了竹编。刚开始人们对竹材的使用多是强调实用性,随着竹编工艺的发展和成熟,人们对竹子的使用已逐渐向艺术性转变。目前竹编技法不断更新和发展,竹编工艺特色鲜明。

4.皮影

皮影是一种用动物的皮刻制成形象并以表演的形式展现出来的民间艺术。皮影又叫做影人,制作方法与剪纸较为相似,即使用镂刻的形式进行制作。在皮影被刻制完成之后,制作者在不同的作品上涂刷不同的颜色,然后使用清漆或者桐油罩过一遍,使其颜色达到透明、艳丽的效果。皮影的雕刻非常精美,具有极大的审美价值和娱乐价值,在民间颇受欢迎。结语工艺美术是民间美术的延伸和发展,对传承和发扬民间美术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艺术宝库中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者:吴赛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第四篇:明代工艺美术发展

一、明代工艺美术色彩分析

1.陶瓷工艺品

明代是陶瓷工艺发展非常重要的阶段。白瓷为明代陶瓷工艺中之亮点,装饰上主要有青花、彩绘两大类,以青花为主流。景德镇为全国制瓷中心,官窑、民窑众多,规模宏大。官窑青花精细雅致,民窑青花粗犷豪放。本文以色彩为分类标准简单介绍如下几类陶瓷的色彩特点:(1)青花瓷明代青花中以宣德青花为最,瓷质细腻,色调沉稳雅致,原料用南洋输入的“苏泥勃青”,能烧成像宝石蓝一样的鲜艳色泽。青花瓷白地蓝花,以白与青两色巧妙搭配为主色调,中、低纯度,中、低明度。青花装饰的“料分五色”与中国水墨画“墨分五色”的设计思想异曲同工,使青花装饰表现出明、暗、浓、淡不同的色调效果,蓝与白相映成趣,清新雅致。明代青花各个时期艺术风格也各异,宣德的“浓”,成化的“淡”,弘治、正德的“暗”,嘉靖、万历的“紫”。(2)白瓷明代福建德化窑的永乐白瓷最为著名,景德镇白瓷白里泛青,德化白瓷温润如玉微带牙黄。白釉瓷瓷土硬度高,烧制出的瓷器有如油脂般的温润色泽,釉色或白中有黄、白中泛青、白中微带红等颜色,色泽含蓄、儒雅而不单调。白瓷呈色的细微差异是由于釉料成份、以及烧制气氛的不同所形成的,有绿白、象牙白、猪油白、葱根白、雪白、乳白、鹅绒白、青白等色。(3)彩绘瓷明朝彩绘瓷以红彩为主,有的加以青花和绿彩和谐搭配。彩绘瓷色调明丽轻快,充满生活气息,传统绘画艺术在瓷器装饰上大放异彩。以红色为特色的彩绘装饰与当时社会的“朱色为贵”相吻合。彩绘瓷以斗彩与五彩最具特色。斗彩又称“逗彩”“青花填彩”,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绘相结合,秀丽清雅,有所谓“鲜红淡抹绿闪黄,姹紫浓厚却无光”之说。斗彩瓷以青花为釉底,以多种色相、中高明度、中高纯度的颜色做釉上彩装饰,釉色呈现出红、黄、绿、蓝、紫色多个色调。斗彩设色绚丽而不繁杂,色彩搭配疏朗有致。明代成化斗彩瓷最为有名,釉色透明鲜亮。五彩是有别于斗彩的另一种彩绘瓷器,彩绘装饰以红、绿、黄三色为主,或以红、绿、黄、蓝、紫等色装饰,色相丰富,色调艳丽,以中高明度、中高纯度为主,富有时代特色,雅俗共赏。(4)单色釉单色釉,指单一颜色的色釉装饰,如青、红、黄、绿、蓝、白、紫等。单色釉色相丰富,多中高明度,中低纯度。每一色相的颜色会因色彩冷暖、或纯度、或明度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效果,比如红色釉包括祭红、豇豆红、宝石红、抹红、珊瑚红、胭脂红等。明朝永乐时期红釉中的宝石红、甜红,宣德的宝石蓝、霁红,成化的孔雀绿,弘治黄釉瓷中的娇黄、黄绿彩等,都极具特色。单色釉呈现出不同的色泽,是由于釉内含不同化学成分所致。(5)紫砂陶紫砂陶不挂釉,充分利用陶泥的本色,以显出其质地之美,自然古朴。紫砂陶以红、黄、褐色为主色调,中、低明度,中、低纯度。紫砂壶式样繁多,色泽明润、古色古香,如“供春壶”质朴古雅。紫砂陶所用原料是紫砂泥,紫砂泥基本颜色有朱、紫、米黄三种,砂泥中富含矿物质及氧化物,高温烧制时颜色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呈现出黄如梨皮,褐如墨菊,赤如红枫,紫如葡萄等色,韵味十足。

2.金属工艺

明代的金属工艺中最具有特色的,是宣德炉和景泰蓝。(1)宣德炉宣德炉是明代宣德年间铸造的焚香用具,通常用于宫廷、寺庙作祀祠或薰衣之用。宣德炉在色相上主要以黄、褐、红、铜绿、金色为主,中低明度,纯度普遍较低。制成品颜色有藏经色、棠梨色、朱红斑色、枣红色、琥珀色、茶色、青绿色、黄褐色等四十多种,其雄浑凝重的金属光泽之美,多给人以敦厚、沉稳、神秘、庄重的感觉。(2)景泰蓝即铜胎掐丝珐琅,它是集造型、色彩、装饰为一体的一种特殊工艺品。景泰蓝用色极其丰富,而且设色大胆,对比鲜明,整体色调以中低明度、中低纯度为主。景泰蓝的主要釉料是珐琅釉,颜色有蓝色、红色、黄色、绿色等,色泽晶莹透亮,使景泰明代工艺美术色彩赏析于琳洁(北京服装学院北京100029)•美术与设计•蓝色彩富丽,赏心悦目。景泰蓝五彩绚烂的配色加上璀璨的镀金,令人倍感金碧辉煌。

3.染织工艺

明代的染织业较历代进一步兴盛繁荣,各地各具特色,南京的云锦精美华贵,苏州的宋锦明艳典雅,四川的蜀锦娇艳绚丽,山西的潞绸色彩纯丽。明锦色彩丰富,以红色系为多,再搭配黄色、蓝色、绿色、褐色等进行点缀,以中低明度、中高纯度为主。织锦颜色有大红、水红、桃红、闪红、天青、黑青、墨绿、油绿、沙绿、柳绿、蓝、玉色、紫、柳黄、白、葱白等色,色彩庄重华美。明代设有专门颜料局掌管颜料生产,染色分工很细,染坊各有专职。皇室和贵族的染织图案颜色多以彩度非常高的颜色搭配为主,明艳华贵;平民百姓所用的纺织布料颜色主要以中低纯度、中低明度的颜色为主,平淡素雅。

4.漆器工艺

明代漆器可分为:雕漆、填漆、螺钿、百宝嵌、金漆等,漆器品类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色彩主要以红色、黄色、褐色为主色调,其他色相如绿色、金色、黑色等大多做为装饰,中低明度,中低纯度。明朝人重“以朱为正色”;暗红褐色的色彩使人感到神秘古雅;黄、褐的古朴色泽上加以金色点缀,顿显漆器的神采弈弈。明代漆器装饰材料丰富,如金银珠宝、碧玉翡翠、青金绿松、螺钿象牙等,其工艺品或古拙纯美或五彩陆离。

5.家具工艺

明代是我国家具史上的黄金时代,“明式家具”以素朴、简洁著称,家具的造型、装饰、工艺、材料等都已达到了至精至美的境地。其色调主要以黄、红、褐、黑紫色为主,色相相对单一些,中低明度,中低纯度,偶有高明度色调作点缀。家具多采用硬质的木材,如紫檀、红木、花梨、楠木、樟木、胡桃木等,色泽沉稳雅致,造型构思富有创意,其简练、古朴、典雅、大方的艺术风格具有文人雅士气息。

6.服装服饰

明代服饰承前启后,既受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继承传统服饰文化,又不断创新,为服饰设计注入新的文化内容。传统服装在色彩的运用上,一般是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汉赤、唐黄,到了明定以赤色为宜。明代初期和中期服饰严格划分等级界限,官民服饰在用料、色彩、纹样、功能等方面均有等级规定。万历以后禁令松弛,艳丽衣服才遍及黎庶。明代服饰多姿多彩,既有优雅高贵的华彩礼服,也有淡妆素抹时的质朴便装,色彩以中明度,中高纯度为主。明朝因皇帝姓朱,遂以朱为正色,又因《论语》有“恶紫之夺朱也”,紫色自官吏中废除不用。明代服饰因地位身份不同,色彩的色相、明度和纯度也各异。统治阶级的衣着色彩明度、纯度通常比较高,如明黄、大红、宝石蓝、雅青等。平民百姓的服装色彩纯度相对较低,以绿、桃红、褐、紫灰等色为多,以免与官府正色相混。如平民百姓所穿的“杂色盘领衣”必须避开玄色、墨绿色、柳黄、及明黄等颜色,其他如蓝色、赭色等无限制。明代是我国古代女性最后一个穿裙的时代,入清以后旗袍渐行,裙装在明初用色设计偏向浅淡。明末“月华裙”,裙幅增至十幅,每褶都有一种颜色,色如月华。特色女装“水田衣”,采用百色设计的方法,使整件服装织料色彩互相交错形如水田。

7.建筑

明代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高峰时期,其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紫禁城的设计显示了天人合一的设计观念,是明代建筑设计的典范。南京城依山带水而设,城墙用大石条奠基,青砖包砌。民宅以仿生设计为理念,依山傍水、醇厚古朴。明代建筑色彩色相主要运用红色、黄色、绿色以及无彩色系的黑白灰色。从明度上看,民宅的墙体颜色明度较高,屋顶颜色明度比较低;而皇宫寺院的墙体和屋顶的明度差异不是太大,多是中明度。从纯度上来看,民舍的颜色纯度比较低,皇宫寺院的纯度整体还是比较高的。彩度较高的红色、黄色历来是宫廷偏爱的颜色,它代表着富贵吉祥;再用红色来涂刷墙壁也有避邪、祈福的含义。皇家建筑红墙黄瓦,金碧辉煌;江南私家园林青瓦粉墙,色彩以枣红、黑、粟壳色与部分紫青色、白色相调和呼应,曲径通幽给人以深远幽静的感觉;城墙和民宅灰瓦灰墙,自然山水呈现着诗意般的和谐与美丽。因封建严格的等级制度,明代皇宫建筑色彩和民舍色彩的不同正如服饰色彩一样,受其影响。

8.绘画

明代画派繁兴,包括传统的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绘画的色彩方面以水墨为主导,同时依然有设色画的呈现。明代人物画较以前有所创新,出现了变形人物、墨骨敷彩肖像画等。人物画色相丰富,色彩整体明度比较低,以中高纯度为主。传统五色学说和严格的服饰色彩等级制度,都影响着人物画的色彩搭配,如作品多描绘的皇室色彩和士大夫、仕女色彩在色相、明度、彩度上都会有很大差异。《九贤图》即是明代人物画的代表作之一,其中人物服饰色彩淡雅,有淡绿色、黄绿色、青绿色、绛红色、绛墨色、青灰色、淡墨色等。明代山水画画派林立,色相色调以水墨、青绿色为主,淡彩敷染、赭石装饰、偶有人物服饰施以重彩。画面多以中明度为主,纯度相对比较低。色相的冷暖对比,以及墨彩、色调冷暖面积的对比,使画面色彩生动而和谐。蓝瑛的《访张僧繇山水图》以青绿重彩画山水,朱砂色描红树,白粉敷以云端,整个画面色彩既对比又融合。明代花鸟画题材多样,风格各异,色相多以黄、褐、墨、白色为主色调,红、绿、蓝、紫等色做以点缀,以中高明度、中高纯度为主,画面或清丽淡雅、或富贵艳丽。吕继的《梅茶雉雀图》中暗赭色的运用衬托出红茶白梅的清艳。明代壁画继承唐宋传统,色相丰富多彩,色调以中低明度,中低纯度为主。依传统色彩绘制有“鲜艳色”与“调和色”两大色系。每一色系又有明度、纯度、色相的微妙变化。其色彩有石青、石绿、石黄、土红、朱膘、朱砂、青莲等色,使画面异彩纷呈;黑白灰及金银色在壁画绘制中起衬托和调和作用。有彩色和无彩色的和谐搭配总能让人感觉到壁画的神秘和肃穆,令人震撼。北京法海寺北壁的《帝释梵天图》,较多地使用朱砂、石青、石黄、石绿等色,色调多彩而和谐,“描金”和“沥粉贴金”使壁画灿烂生辉。

二、明代色彩总述

工艺发展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公共艺术设计;城市文化价值;具体实现

公共艺术不是小众的艺术,相反,它是以人为本,以城市中的公共空间为平台,运用多种设计形式得到的公共作品,主体没有针对性,是面向公众的。公共艺术设计包含着物质方面与精神方面的内容,具体主题应是反映整个城市中所体现的民主、自由等人文文化。公共艺术是为公众而服务的,其中包含了多种艺术形式和较为复杂的文化内容,并不仅指一类艺术形式,公共艺术是城市文化的具象体现,同时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依据。

一、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发展

公共艺术是城市文化的具象表现,其中包含着城市文化中的核心内容及其他重要部分,一个城市的公共艺术在体现着这个城市的思想文化、人文精神的同时,也表明这个城市的发展已经足够成熟,因此,公共艺术是城市艺术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公共艺术设计的具体作用及表现则是需要整合多种艺术形式的设计方式,同时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帮助下,对现有的城市公共空间的环境进行改进和完善,保证城市的公共空间在有着艺术美与环境美的双重保障下,同时也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人文文化。不同的城市所体现出来的城市文化是不同的,公共艺术运用到城市建设当中,不仅可以更加凸显城市的独特,同时也为城市人民的生活带来新的灵感与体验。除此之外,公共艺术设计也可以促进城市的良好发展,公共艺术是一种具有强大力量的艺术,正因其面向主体是公众,而公共艺术设计中又包含着城市文化的核心内容,对于城市居民来说,好的公共艺术设计可以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当中,更甚者,它可以改变公众的生活状态,它甚至可以从精神层面对公众产生影响,进而改变整个城市的面貌,实现良好的可持续发展。公共艺术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它是以城市公共空间为运用平台,与城市公众发生关系的一种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城市自由开放的精神以及文化态度,从具体表现出来的艺术形式上看,公共艺术并不单指某一类艺术,包含着多种艺术形式,其中包括景观设计、建筑设计、园林设计、雕塑设计等多种不同艺术形式。城市作为公共艺术设计的一个载体,两者之间的关系密切,公共艺术因为城市存在而存在,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发展,城市的进步推动着公共艺术设计的完善,而公共艺术设计的水平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城市文化的发展。真正的公共艺术应让城市中的居民产生文化认同感以及自豪感,在公共艺术设计当中,其文化内涵是核心内容,但在具体的设计过程当中,艺术性与实用性相结合也是设计的重点及难点之一。公共艺术设计不仅体现着城市的文化与价值取向,同时也包含着整个城市以往至今的发展历程,它不仅是当代城市文化的具体表现,同时也包含着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城市是人类从古至今历史发展中必然出现的载体,公共艺术则是城市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要求,虽然公共艺术形式是以外化形式进行体现,但是其所包含的精神内容与物质内容是同样重要的,公共艺术在展现一个城市文化魅力与价值取向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城市提升凝聚力和综合实力。

二、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之间的联系紧密,但是公共艺术是在城市文化的前提下出现并且发展起来的一种艺术形式,从这一方面来说,公共艺术则受到城市文化的重要影响,同时公共艺术的设计也应与这个城市的历史发展密切相关。在很久之前的远古时代,人类就以群居形势开始了集体生活,发展到今天已经出现了城市这一特定环境。城市是社会和历史发展所出现的必要结果,城市不仅承担着这个地域发展至今的历史文化,同时也承担着居民大众的思想文化,一个城市的文化价值不仅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同时也是历史及文化的延续。城市文化的形成并非一日而就,也并非一蹴而成,从历史方面来说,一个城市的文化受到了多个方面的影响,包括城市经济的发展、居住群体的变迁、本土语言的传承及改变、外来文化的影响与碰撞、以城市为生存环境中的居民社会观念的改变等多种因素,这些内容从多个角度、不同方面对整个城市文化进行了记录,也明确地展现了这个城市从古至今的演变以及发展轨迹。公共艺术作为展现整个城市文化的方式之一,它不仅对现有的城市文化以及价值取向进行外化体现,同时它也担负着展现整个城市悠久历史发展的重要责任。公共艺术设计不仅是对城市文化的体现,也是对城市文化与居民生活共同融合、现代科技和艺术形式具体实践、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互相影响的综合反映,与此同时,在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同时,公共艺术也在被人们所影响着。城市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是城市文化的核心内容,公共艺术设计并不仅仅以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习俗为依据,更多的是对历史文化的综合与展现。公共艺术设计无法离开历史文化而存在,以当地历史文化为依据的公共艺术设计才能够使当地居民对公共艺术产生更加强烈的认同感与自豪感,若公共艺术设计失去了历史文化的内容,城市居民则无法真正理解公共艺术所体现的内容,公众与公众艺术无法产生联系,无法进行对话,则会导致当地的人文历史及生态文化产生严重断层。在不同的地域有着自身独特的历史发展印记,自然也就拥有不同的历史文化,而发展至今,它们则拥有着自己独特的城市文化,城市文化不仅包含了其地域性特点,同时也包含着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以及历史发展等综合内容。因此可以说,城市文化就是在历史当中所产生的,其中包含着一定的民族特性,并且对于其中所包含的精神状态、思想文化以及价值文化等精神层次的内容进行了整合,并以公共艺术的形式将其进行一个外化展现。公众艺术的存在基于城市的存在,它是城市文化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它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当中承载着其独特且重要的文化使命。公共艺术包含着艺术性与实用性双重功能,不仅影响着当地居民的思想文化,也影响着其审美能力的提升,例如,城市博物馆、当地文化中心以及一些公共空间则承担着属于自己的文化职责,对于继承并且发扬整个城市历史文化,塑造整个城市文化形象,凸显城市文化品牌等,它们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公共艺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将会成为这个城市一个符号,代表着这个城市的最深层的核心内容,通过公共艺术的设计,可以与这个城市进行对话,阅览城市历史文化的同时,也可以通过公共艺术展现城市的未来。

三、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的具体构建

在进行公共艺术设计的过程当中,应该以整个城市的格局及空间形态为依据,在保证城市的空间格局及形态的多样性以及复杂性的前提之下进行公共艺术的设计,体现整个城市的思想文化,凸显城市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公共艺术设计应以城市为具体依据,其因城市存在而存在,因城市发展而发展,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城市的发展。不同的城市由于其独特的地域性以及不同的历史发展等多种原因,其具体的城市文化也是不一样的,一个城市当中所存在的历史遗物和历史古迹,在见证历史的发展的同时,也体现了时间的流逝,同时它们又会以另外一种形式继续存在并且延续下去。这些具体事物的存在是具有空间意义的,不同城市的地理环境、地域特点、自然生态、社会环境等不同,不同城市自然是拥有着不同的城市文化的。城市与城市之间存在着文化差异与不同,城市内部之间也存在着地域性的文化差异,这些差异在表明文化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的同时,也展现了我国不同地域的历史发展轨迹。而在如今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大环境前提下,新生的城市越来越缺少属于自己独特的城市文化,相似的城市越来越多,城市的发展与城市文化的整合过于重合,没有尊重当地历史发展印记,也没有尊重以城市为居住环境的人们,这些对于公共艺术的发展来说都是非常巨大的挫折。公共艺术作为展现城市文化的创新性实践活动之一,它承担着塑造整个城市品牌形象,展现整个城市文化价值的重要责任,在当代社会环境下,城市中的公共空间应该让公众感受到城市生活的美好,体会到城市当中所蕴含的人文关怀。然而如今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一个又一个城市迅速发展,但是,却越来越缺少独属于自己的城市文化,没有标志性,重合度过高,城市文化过于复杂,各种元素糅杂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着当地城市的发展,同时,也无法让城市当中的居民真正地感受到城市生活的美好性,更加无法让其在城市当中体会到归属感。公共艺术设计应是对整个城市文化的外化体现,同时它也是在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当中所出现的必然要求,但是随着如今大环境之下城市文化过于糅杂混乱的过分发展,许多城市在发展过程当中出现了文化混乱甚至没能凸显本地特色文化的情况,随着这些问题的出现,公共艺术也需要承担起对城市的文化进行梳理以及创新的责任。在这个过程当中,城市相关负责人可以邀请专业的艺术家在充分了解城市历史发展的前提下,对城市当中所存在的历史印记进行整合,对整个城市的空间格局进行重新整理,以整个城市为具体依据,对城市文化进行新的梳理及创新,在尊重历史文化的前提下设计带有当地特点的公共艺术。

四、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因此公共艺术作为城市文化的具象体现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国的公共艺术设计应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民族与国际的碰撞,公共艺术的发展需要公众的共同努力,每一个人都应重视公共艺术。在此过程中,城市居民素质也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城市文化价值在得到实现的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汤克文.公共艺术设计与城市文化价值的构建研究[J].大观,2020,(05):36-37.

[2]冯哲.公共艺术设计与城市文化价值的实现研究[J].鸭绿江(下半月),2019,(11):127.

[3]毛静一.公共艺术设计与城市文化价值的实现[J].中国文艺家,2019,(06):290.

工艺发展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产业升级

一、引言

我国的加工贸易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而发展的,我国的加工贸易1978年起步,从无由有,从小到大,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日益显著。加工贸易已经占据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半壁江山。在中国日益成为“世界工厂”大背景下,必须借鉴世界其它国家加工贸易的先进经验,并联系中国的实际,从战略的角度来思考和改革我国的加工贸易。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继续发展加工贸易,着力吸引跨国公司把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我国,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为加工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明确了方向,也标志着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开始。

二、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原因

加工贸易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一种重要方式。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加工贸易己成为我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方式之一,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但加工贸易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目前,新一轮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呈现新的特点,中国的加工贸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因此,我国加工贸易迫切需要转型升级,以实现平稳发展。

1.国内原因

(1)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的现状。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转型升级进程加速。具体表现如下:①加工贸易的产业结构明显改善。我国加工贸易的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带来大量新产品、新技术,形成了新的产业。②加工贸易的产业链不断延伸。随着加工贸易规模的扩大,产业集聚效应导致产业链向上下游环节的延伸,同时还将一些本土产业纳入加工贸易引致的国际生产活动,从而不断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③加工贸易“区域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

(2)我国加工贸易作用。①增加外汇收入。②增加劳动就业。③吸引外商投资。④促进产业升级。

(3)我国加工贸易现存的问题。随着加工贸易的发展,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也日益显现出来。①加工贸易产品技术含量低,产业升级作用有限。②与国内产业的关联度低,产业波及效用小。③利用加工贸易走私、骗税的情况严重。④加大了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2.国际原因

(1)国际环境存在的机遇。国际环境是影响加工贸易发展的外部条件,在新的世纪里,国际环境将呈现新的特点,这为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①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为加工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②贸易投资自由化的发展和国际资本流动的继续扩大为发展加工贸易提供了良好的环境。③新一轮世界经济结构的再次调整和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为我国加工贸易的结构调整和升级带来了新的机遇。

(2)在国际环境中面临的挑战。①发达国家垄断高技术产业的加工贸易。②生产能力严重过剩,价格持续低迷。③区域内贸易额占本区域对外贸易额的比重越来越大。④国内市场被外国产品占领的份额明显提高。

三、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制约因素

近年来,我国加土贸易的蓬勃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对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加工贸易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小容忽视,正确认识和解决这些制约因素将成为我国加工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产业基础问题

(1)劳动力供给。(2)技术水平。(3)技术吸收和创新能力。

2.监管体制缺陷

(1)加工贸易遍地开花对监管形成了严峻的挑战。(2)加工贸易的监管政策滞后于业务的发展。(3)加工贸易周期长,涉及部门多,监管难度大。(4)现行分类管理办法不利于加强惩罚走私的力度。(5)海关本身的监管力不足,监管任务重,法律意识有待提高。(6)技术标准不规范。(7)审批把关不严。(8)保证金台账制度需要进一步落实。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3.政策环境弊端

(1)没有退还企业所缴纳的全部增值税。(2)免税优惠造成国家税收的大量流失。(3)走私活动猖撅。(4)加工贸易政策严重威胁某些地区、某些行业的就业。(5)外资在加工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6)地区差距拉大。

四、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策略

1.改善产业基础的策略

(1)仍应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短期内,虽然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增殖率低,但毕竟能吸纳一部分人就业,增加一部分国民收入,国家也能得到税收,所以,目前我国仍应大力发展劳动密集生产环节的加工贸易。

(2)加大人才引进与培养的力度通造就大批适应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所需的技术和管理类人才,吸引国外高层次人才到我国创业,为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持。

(3)提高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优化产品结构、企业结构。提升加工贸易企业技术开发、创新和行销能力,着力吸引外资公司把技术水平高、增值含量大的研究设计和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到我国,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升级加工贸易产品结构。实现加工贸易的主体要由外商投资企业为主逐步向国内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为主转变。

(4)优化加工贸易产业结构。需要国家在促进加工贸易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设立具有标志性的部级研究开发中心,制定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的扶持性政策。在制定加工贸易政策时,应将高新技术产业与一般制造业区别对待,鼓励企业利用加工贸易参与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分工。

(5)促进加工贸易产业内优化升级。要实现加工贸易产业内优化升级,除了在产业链中游精选,从事加工制造链增值大的环节之外,还可进入如下三个产业链的重要延伸领域:向产业链上游发展,提高技术研发和产品设计能力;向产业链下游延伸,积极发展国际物流和配送业务;向产业链配套拓展,进入关键零部件和设备制造业。注重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促进加工贸易由OEM向ODM、OBM转变;以保税区转型和建立保税物流园区为中心;促进加工贸易国内配套产业的发展。

2.改革监管体制的策略

我国在改革加工贸易的监管模式时,要尽量吸取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但不可完全照搬任何一国的模式,必须从中国的现实出发,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加工贸易监管模式。

(1)主动突破传统监管理念,创新引领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在这看似合理的传统监管理念上制定的加工贸易产业政策,己严重不适应当前产业垂直分工引起的产业链环节外包化的加工贸易发展趋势,如不加以调整必将严重制约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2)正确处理“加强监管”与“促进发展”的关系。从本质上讲,“加强监管”与“促避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促进发展”是目的,“加强监管”是手段.

(3)完善加工贸易管理制度的原则。首先是规则化管理,不能随意改变或任意解释:其次是有明确的执行程序,公开透明,依法行政;再次是有合理的组织架构,这种架构应是由海关、边检、工商、税务、口岸管理等纵向一体化组织分别管理向扁平化的综合协调监管的组织架构过渡;最后,监管应当是简明有效。

(4)博采众长,优化我国加工贸易现代监管制度。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目前我国加工贸易管理制度应选择银行担保为主、先征后退模式,以后逐步引导加工贸易企业进入出口加工区,实行封闭式管理,在未来形成多元化的加工贸易管理体制格局。

(5)贯彻分类管理的思路,实现多种管理模式的共存。根据国家产业、环保等政策以及监管成本效率,明确加工贸易政策的适用范围;完善特殊区域管理政策,进一步落实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的政策定位,充分发挥其区域封闭管理的优势;加快对出口规模较大的加工贸易企业推广电子联网、电子手册等新的监管模式,为大型企业创造更加有效率的运行环境,对信用记录不良、运作不规范,或首次从事加工贸易、信用无法判定的企业要实行“保证金实转”、担保等办法,在提高政府退税效率的前提下,还可以考虑对其深加工结转时部分税金实行“先征后退”。

(6)积极采用信息技术,提高监管水平。大力发展电子化监管体系,从而形成有形和无形监管相结合的新监管体系。

(7)健全加工贸易服务体系。首先,健全和完善国家相关政策.如税收政策,金融政策,外经贸政策,产业政策。其次,加强监管部门的有机协调与配合,形成对加工贸易协力共管的格局,提供优质服务。最后,大力发展我国服务业,提高服务水平。

(8)大力推广“大通关”试点取得的成功经验,提高监管的效率。要大力推广已经在上海“大通关”改革试点中的成功经验,实行“异地报关、电子报关、提前报关”,实现“一次报关、一次查验”,“全天候查验,24小时通关”。对于对通关效率有特殊要求的商品,实行“提前报关、舱单后核;即时提货、机场直递;实时监控、卡口验放”的通关模式。

3.优化政策环境的策略

(1)产业政策引导。从事加工贸易必须以不损害国内产业和同类产品生产者的利益为前提。因此,必须将加工贸易的发展纳入国家产业政策的范畴。可采取以下措施:国家经贸委有关部门应对加工贸易合同进行必要的评估;提高企业加工贸易中的国产原材料的采购率;促进加工贸易原材料和中间投入品的国产化。

(2)经济政策支持。在贸易政策上,应当对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放开加工贸易经营权,对不具备加工能力的协资企亚取消其加工贸易经营资格,确保加工与贸易有机结合。在财税政策上,实行担保条件下的保税政策和财政信贷政策支持下的“先征后退”政策相结合的制度。在有条件实行封闭式监管的保税区域;对没有条件实行封闭加工的企业,实行财政信贷政策支持下的“先征后退”制度。作为境外投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境外加工贸易是我国企业走出国门的重要方式,对推动企业国际化经营、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扩大出口具有重大的意义。

(3)海关监管制度。参照国际惯例,结合我国的国情,制订统一的加工贸易管理法规,用法律来明确加工贸易的概念、性质和制度程序。进一步加强监管海关力度,促进企业的依法纳税意识。在坚持银行保证金台帐制度的基础上,落实好分类管理,强化风险管理机制,对资信良好的企业继续实行台帐空转,对资信不好的企业和敏感商品征收一定比例的保证金,以增强海关监管的有效性。运用出口加工区模式管理加工贸易。在借鉴国外的经验后,本文建议把出口加工区模式作为加工贸易制度变迁的合理选择,主要有以下几点建议:引导现有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向出口加工区转型,成本低,见效快,符合国家规范加工贸易管理的初衷;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在不同的地区设立不同层次的出口加工区;在中西部地区设立出口加工区,享受与沿海加工区同等的优惠政策。超级秘书网

五、结论

综上所述,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是一个长期战略。首先,应把引进来、扎下根、本地化作为不同阶段的目标和任务,创造产业、产品、工序的转型升级和技术进步的良性机制;其次,加工贸易应由加工制造为主逐步向采购、加工制造、分销服务、售后服务以及研发、信息资讯等方向转型升级,沿着价值链逐步由低向高、由简单向复杂、由生产向综合服务和全球运营方向转型升级,其中全球化综合人才的培养和选择机制至关重要;再次,加工贸易的未来转型升级应与新发展观相一致,向经济、社会和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