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历史建筑的价值

历史建筑的价值

历史建筑的价值

历史建筑的价值范文第1篇

[关键词]金代建筑;斗拱;梁架

悠悠五千年中国历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流融合的历史,是落后民族向先进民族学习的历史,到了宋、辽、金、元时期更是达到其顶峰。当时建立金朝的女真人是一个落后的民族,虽然在军事上对于宋朝占据上风,但在文化上则远远落后于宋王朝,因此无论是在原有的居住区还是入主中原后,他们都主动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金代文化的交流融合在建筑上表现出来的是吸收了宋式柔美风格与辽式豪放风格的建筑特色。山西作为文物大省保留了全国最多的金代建筑且各个不同地区建筑特色明显,分区域对金代山西各个不同区域的代表性建筑进行分析研究,可以明确山西金代建筑的重要历史价值。

一、山西各地区金代建筑的建筑特色

(一)晋北建筑代表

崇福寺位于朔州市朔城区,创建于唐,辽时称“林衙寺”,金熙宗皇统三年(公元1143年),大将军翟昭度奉敕在唐代大雄宝殿后建起弥陀殿,不久又增建观音殿,天德二年(公元1150年),海陵王题额“崇福禅伟”,改名崇福寺,一直沿用至今。后元、明、清各代虽都有修缮增建,但主体建筑一直保留了金代时的规模。从崇福寺的历史沿革中,尤其是金代两位皇帝对其的不断增修和题额中可以看出崇福寺在当时的地位之高,因此足以作为晋北金代的代表性建筑。现存建筑主要有千佛楼、文殊堂、地藏堂、钟鼓楼、大雄宝殿、弥陀殿、观音殿等,下文对弥陀殿着重加以介绍。

弥陀殿是崇福寺的主殿,坐落在2.53米高的台基上,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八架椽,殿前檐设五道格子门,后檐在当心间和两梢间各设版门一道,其中前檐的格子门扇上雕有四斜 纹嵌十字菱花、扁米字格、方米字格、条纹菱花、簇六橄榄瓣菱花、簇六石榴瓣菱花等,这样以多种形式的菱花来装饰一座建筑在金代以前是十分少见的,反映了当时金代工匠勇于探索的精神。殿顶采用单檐歇山顶式,出檐深远,线条刚劲有力,具有明显的唐代风格。大弥陀殿的斗拱主要分类为:前檐柱头铺作为双杪双下昂七铺作单拱造,有45度斜拱出现;后檐及两山柱头铺作为双杪双下昂七铺作;前檐及两山的补间铺作为四杪七铺作;后檐补间铺作为四杪七铺作带斜拱;转角铺作自栌斗口出华拱四缝,双杪双下昂七铺作。殿内内柱出现了减柱、移柱的做法,减少两根前内柱,并将其他内柱进行了适当移动,这样使得殿内空间发生了较大变化,殿前礼佛空间扩大开敞,同时减柱、移柱造使得屋顶梁架结构发生了变化,横向梁架为前后乳 对四椽 ,上置驼峰、托脚承平梁,平梁上再置以合沓稳固的蜀柱,叉手、栌斗承脊 ,为了解决内柱的减少与移动产生的梁架支点问题,在内柱之间纵向设组合式大额、斜撑、驼峰,在山面另加丁 一道加以稳固。整座弥陀殿内外均表现出一种唐、辽建筑的刚劲雄浑的气势。

(二)晋中建筑代表

晋祠位于太原市西南的悬瓮山麓,具体始建年代不详,大致为北魏前,是为了纪念叔虞而建,后经过历代增建,现存的献殿是一座颇具艺术气息的建筑。献殿的创建时间根据在殿内脊部襻间枋上有“金大定八年岁次戊子良月创建”的题记,可以断定其年代为金代。

献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建在高1.37米,宽16.24米,深11.23米的台基上,前后分别与对越坊和鱼沼飞梁相连,台基上共计有十二根檐柱,所有檐柱柱脚均微向外撇出,且柱高由中心向屋角逐渐升高,与圣母殿相同,是典型的宋代“侧脚”,“升起”做法,柱间装栅栏,殿前后开门,组成一座四面通透,形如凉亭的小殿,献殿的作用在于敬香、供奉,这种通透的格局使人在敬神时于烟雾缭绕间产生出一种天人合一的妙境。殿顶采用单檐歇山顶式,举折平缓,翼角升起,殿前、后檐下各设柱头铺作两朵,两山面檐下各设柱头铺作两朵均为双假昂五铺作;前后檐下补间铺作各三朵,两山补间铺作各一朵均为单杪单下昂五铺作重拱计心造;另有四朵转角铺作,斗拱造型较简单。殿内横向梁架只在四椽 上架一层平梁,平梁上置蜀柱、叉手承脊 ,另置丁 、襻间枋连接纵向,简单省料,轻巧坚固,与简约的整体建筑理念相契合。梁思成先生在考察完献殿后评价道“献殿的梁架,只是简单的四椽 上放一层平梁,梁身简单轻巧,不弱不费,故能经久不坏。”献殿整体表现出的是一种与唐、辽建筑淳朴凝重所不同的柔美华丽风格,具有宋代建筑特色。

(三)晋东南建筑代表

会仙观位于长治市武乡县中部的监漳山南麓,据传说是由于南宋道士贾志韬会仙于此而建。会仙观是一组保存比较完整的道教建筑群体,主要建筑包括山门、关帝殿、玉皇殿、三清殿,其中三清殿根据其建筑样式,观内碑刻记载应为金代建筑遗存。

三清殿位于会仙观整个中轴线建筑群的最后部,是观内现存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建筑。整个大殿建于高1米的台基上,三面带有回廊,后立面无檐柱为实墙砌成,殿身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加上回廊通面阔五间,通进深四间。屋顶采用单檐歇山顶式(后立面无出檐),覆以灰陶筒瓦,举折平缓,翼角升起。檐下有铺作十二朵,分为柱头铺作十朵和前檐的转角铺作两朵,均为单杪单下昂五铺作重拱计心造,无补间铺作,其中当心间两朵柱头铺作有45度斜拱出现。殿内横向梁架结构为四椽 前压乳 用三柱,四椽 上驼峰承 牵,另有蜀柱和升高的内柱分承平梁两端,平梁上有蜀柱、叉手承脊 。三清殿外檐柱和内部梁架上有明显的彩绘,主要图案有花草、云朵等,其中四椽 上绘有巨龙腾云驾雾的情景,栩栩如生。会仙观整体线条柔美,装修精致具有鲜明的宋式建筑风格。

(四)晋西南建筑代表

太阴寺位于绛县县城东南东华山脚下,整座寺院坐南朝北,背阳面阴故称太阴寺。现存寺内主体建筑大雄宝殿为金代遗构。

大雄宝殿建于高0.5米的台基上,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殿顶为单檐悬山顶式,上覆灰筒瓦,檐下共有十七朵斗拱:前檐柱头铺作六朵为单杪双假昂六铺作重拱计心造,前檐补间铺作五朵为单杪双下昂六铺作重拱计心造,后檐柱头铺作六朵为单杪四铺作计心造,后檐无补间铺作。殿内梁架结构为六椽 通搭前后,上置驼峰承四椽 ,四椽 上置驼峰承平梁,平梁上置蜀柱、叉手承脊 ,各梁上均有托脚相固定。大雄宝殿殿身共有檐柱十六根,其中后檐柱与两山面檐柱包于夯土墙中,前立面设五道各四扇的 扇门,殿内后内柱四根,减去前内柱使得殿前礼佛空间扩大,属于金代典型的减柱造法。从整体上看来太阴寺大雄宝殿同样具有宋式建筑风格。

(五)本章小结

通过上述分区域对晋北、晋中、晋东南、晋西南的金代建筑进行分析研究,我们发现由于自然、文化传统、与统治中心区的远近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山西大致呈现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金代建筑特色:晋北地区豪劲而晋中、晋南地区醇和。晋北地区的豪劲体现在建筑个体高大,斗拱、柱额及梁架用材粗壮,结构规整,整个建筑线条刚劲有力,给人以强烈的威严感,这与当时西京大同的崇高地位和辽人遗留下来崇信佛教的传统有很大关系。晋中、晋南地区尽管在具体的某些地方有不同之处,但总体还是显示出宋代建筑的醇和美感,主要体现在个体建筑规模小,殿顶的举折和缓,翼角升起,曲线优美,柱额、斗拱选材规格不高,梁架组合随意但简洁实用等方面。

二、金代建筑在我国建筑史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古代建筑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屋顶、梁架、斗拱、柱额、门窗装饰,要考察一个朝代建筑的发展情况也需要从这几方面着手。综合上文对山西各个区域代表建筑的研究,我们可以就金代建筑在这几方面的发展做一简要分析与介绍,以便说明其在我国建筑史中的重要地位。

屋顶。中国古代建筑最大的特色就是它的屋顶,不同等级的建筑往往从其屋顶的形制就可加以区分。金代建筑的屋顶大多数采用歇山顶,少数采用庑殿顶或悬山顶。这一时期屋顶形式的主流是继承自宋代的柔美风格,强调举折比例和缓,翼角升起适中,从而形成优美的曲线,而不是唐代那种刚硬的线条。不可否认这种屋顶形式起源于宋代,但是成熟于金代,正是金代建筑的传承,使得以后历代建筑大都保留了这一传统。

梁架。复杂的梁架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又一特色。金代建筑的梁架不再拘泥于规整的定式,而是有许多继承与创新。例如椽 压乳 结构的大量使用,不仅解决了长木材难找的问题还克服了两根梁相对搭于内柱上的稳定性问题。又如梁 间广泛使用托脚,平梁上同时置蜀柱、叉手托脊 ,这种近似三角形的结构极大的增加了梁架的稳定性,到明、清时期渐渐抛弃了这一做法,这不免是一种倒退吧。金代由于广泛使用减柱、移柱造法,使得工匠不得不更多的思考怎样在梁架支点不均匀的情况下保持建筑的稳定,于是大量富于创造性的梁架结构被创造出来,比如崇福寺观音殿的双重人字叉手,在平梁上和平梁前端分别施加叉手以加强支撑,这实在是一大创举。

斗拱。中国古建筑中的斗拱是整座建筑中最为精妙的部分,它起着支撑屋顶的作用。金代建筑中的斗拱最直观的一个特点是比起唐代来说显著减小了(晋北建筑除外),补间铺作的规格则越来越大,组合越来越复杂,这种趋势延续到后世造成了现在看到的明清建筑中动辄出现四朵、八朵的补间铺作。斜拱是金代建筑的一大标志,它是从辽代开始出现的,主要作用在于装饰和承挑出檐。金代建筑(主要是晋北)上斜拱达到全盛,除了延续辽代建筑使用斜拱的做法外更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组合较辽代时候更加繁密。金代建筑(主要是晋中、晋南)的斗拱另一方面则是显著具有宋代特色,即延续了宋代斗拱由偷心造向计心造,真昂向假昂演变的发展趋势。宋代官方的《营造法式》是推崇斗拱计心造的,原因在于这一做法使网架更为完善,从现存的金代建筑来看,计心造是占到很大的比例的,比如会仙观三清殿、太阴寺大雄宝殿等都采用了计心造法。真昂向假昂的演变也开始于宋代,金代建筑延续了这种做法,并传向后世,最终元、明、清后世建筑几乎不见了真昂,而全以假昂做装饰用。

柱额。柱额在中国古建筑中起到基础支撑作用,它的建造直接关乎建筑的整体稳定性。金代建筑柱额的突出特征其一是内部减柱、移柱造盛行,其二是阑额上普遍使用普拍枋。减柱、移柱造是通过对应《营造法式》所规定的几种柱网排列形式来判断建筑中内柱的多少与排列方式确定的,这两种方法同样起源于宋、辽,但是在金代却达到了它的极盛,几乎所有的建筑都同时使用了这两种做法以达到加大内部空间的目的,比如金代广泛使用的椽 对乳 用三柱形式,就是根据减柱、移柱的实际情况对梁架进行调整的,这种变化有时的处理方法并不科学,造成梁架因缺乏支点而弯沉,后世不得不补加辅柱支撑,但是这种大胆创新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普拍枋是在柱头阑额之上施用的一圈方形木材,早在唐代建筑上就开始出现,但并不普及,直到金代才成为定制,几乎所有建筑上都使用了普拍枋,这是由于金代建筑重视补间铺作,把它规格加大,数量加多,必须施加普拍枋来承受增加的重量,这也成为以后的定制,元明清建筑几乎无一例外的都使用了普拍枋,只是后来普拍枋和阑额的比例出现了一定的调整。

门窗装饰。《营造法式》中把门窗装饰归于小木作中。现存金代建筑的门窗装饰大都经过后世的重修,原件很少,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保存下来的寥寥几处来一睹金代门窗装饰的风采。崇福寺弥陀殿在前檐当心五间作格子门,每道门又分中间两扇和两边扇,其中中间门扇是两边扇门宽的一倍。每扇门在上、中两处设门额,在下端设地 将门隔为上下两个平面,下部装门板,上部则雕刻花纹。花纹种类繁多,有簇六橄榄瓣菱花、簇六条纹框、扁米字格、方米字格等多种样式。弥陀殿的门窗装饰一改前代版门和直棂窗的样式,使得门窗装饰风格更加多元化也更富动感,是对后代精致的门窗装修的一次开拓性探索。

三、结语

山西作为保存金代建筑最多的省份,且各个不同的地区之间建筑特色存在着显著的差别,很好的将建筑是文化的载体这一特性保存了下来,同时通过上述的分析与总结,我们不难看出金代建筑在做法上具有开拓性的创举并不多,但是贵在继承和发展了前代初创的技术,使之走向成熟,并影响了后世的建筑做法。金代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作为高潮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影响深远的过渡性阶段,其重要地位是不应被忽视的。

参考文献:

[1](宋)李诫:《营造法式》,北京:中国书店,2006年

[2](清)张金吾:《金文最》,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3]郭黛 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三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

[4]梁思成:《图像中国建筑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

[5]梁思成:《梁思成全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

[6]刘大鹏著《晋祠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7]李会智:《山西现存早期木结构建筑区域特征浅探(中、下)》,文物世界,2004年第5期

[8]滑辰龙:《太阴寺大雄宝殿修缮设计》,古建园林技术,2000年第4期

[9]王剑、赵兵兵:《梁架独特的金代朔州崇福寺观音殿》,辽宁工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历史建筑的价值范文第2篇

关键词:历史建筑;活化;保护;制度;辽宁省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3-0178-03

历史建筑是文化,是记忆,是生活,保护历史建筑是使命,是职责,是文化传承所需,是大众心灵所托。保护历史建筑是社会和民众共识,拆除历史建筑是获取巨大经济利益的现实,保护与毁掉历史建筑是现实的矛盾,此矛盾的症结点是,历史建筑在现代社会发展中要有价值,有经济价值,要超越历史建筑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等,不要成为经济发展所累。激发或创造历史建筑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的活化保护是解决保护与毁掉历史建筑矛盾之思路之途径,对历史建筑的活化保护是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性利用,是善用,是对历史建筑“保而不用”“保而僵用”旧思路的“扬弃”,是在国内文物界、政府逐步形成的新共识。“活化”保护历史建筑取得“善用”成效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是制度构建。

一、构建政府主导的历史建筑活化保护制度

历史建筑的历史性、文化性、生活印记决定政府是历史建筑保护的最重要主体,是历史建筑保护的主导者。建立政府主导历史建筑活化保护制度是理所应当,势在必然。

政府主导的历史建筑活化保护制度是确定政府在历史建筑活化保护中的主导地位、主导权能等。主导地位指政府是历史建筑活化保护中引导、规范、助力。主导权能是引导的权能、规范的权能、助力的权能。引导权能是政府制定历史建筑活化保护规划,政府制定历史建筑活化保护方案,进行招标;政府提出历史建筑改造项目,审核批准投标者提出的项目活化保护规划,活化保护方案。建筑物、建筑街区改造使用的方向要有利于历史建筑价值的保有,建筑蕴含的历史风貌、历史风情的保有;改造的建筑物要具有经济使用性、文化使用性、社会使用性等功能,为民众所观赏、所体验、所生活,所生产,所经营、所教益,在服务社会、服务民众中获得尊重、保护。良好的活化保护会产生经济收益,此收益不能由投资者、改造者独享,应当让建筑物所在地的社区分享一些利益,应当让建筑物所有者分享一些利益,使建筑物相关者都收益,减少利益纷争造成的建筑物损害,政府要对建筑物相关者的利益进行合理平衡。规范是划定建筑物改造的可为与不可为,可为的范围,对建筑物改造的程度、开发者经济利益获取程度、改造中的保护措施、改造后的利用性保护。防止开发商、经营者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对建筑的历史价值、建筑价值、文化价值、风情风貌价值的破坏。助力是资金助力,是协调。政府要设立活化保护基金,投入改造资金,启动改造工程,助力开发者进行改造;或者给开发者便利的融资条件,有资金接续。市县级政府要积极主动与建筑物所在地政府部门协调,为项目建设、经营提供条件,政府与建筑物区域居民协调沟通,使建筑物内居民同意改造,改善环境,为开发者的活化保护提供条件。

二、构建政府与民间合作制度

历史建筑是当地社会发展的记忆,是当地居民的记忆,是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当地环境的组成部分。历史建筑的活化保护,对历史建筑的改造会影响他们的记忆、情感、环境,会影响当地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承担主导作用的政府应当放下身价,充分尊重当地组织、团体、居民对历史建筑的情感,对历史建筑承载文脉、生活的熟知,对历史建筑保护的主人翁地位,理应成为历史建筑活化保护的主体地位,与当地组织、社团、居民等历史建筑保护的民间力量合作,建立政府与民间合作制度。政府与民间合作制度的内容是政府组织成立的区域历史建筑改造委员会、改造方案审核委员会等组织要有当地组织、当地历史建筑保护社团、当地居民代表参加,给民间力量一定的职位,让他们参与领导决策,听取和采纳他们的科学合理意见;公开历史建筑改造方案、招标方案、投标者情况,改造后的利益分享,使当地社区、当地居民清楚历史建筑的保存、保护、利用,是当地居民能参与到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益,成为局中人,增强他们对建筑活化保护的积极性和助力,增强建筑活化保护对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正确性,防止政府政绩观和开发者贪欲所致的破坏性开发改造,减少上级政府与当地政府、当地社区、当地居民、历史建筑所有者、实际使用者、管理者在建筑活化保护中的矛盾。建立政府与民众之间意见互传、沟通、汇集、采纳的便捷渠道与机制;建立上级政府与当地政府互动、官民互动机制,建立历史建筑改造纠错机制,梳理历史建筑活化保护实践中的民众意见、机制,对保障和促进历史建筑活化保护的重要观点、规定、做法、机制可以作为立法内容,形成辽宁省历史建筑保护条例内容,增加辽宁省历史建筑保护的法治化,形成政府与民间合作、上下互动互助、官民商互动互助的法规制度与现实有效制度,促进历史建筑活化保护的持续、顺畅发展,遂民所愿,文化传承。

三、构建历史建筑普查制度、定级制度

保护历史建筑,对历史建筑进行活化保护,活化保护的优先次序、活化保护的轻重缓急次序,首先需要了解历史建筑的位置、类型、数量、年代、价值等历史真实与现状存在等信息资料,需要进行历史建筑普查与定级,需要建立历史建筑普查制度、历史建筑定级制度。

历史建筑普查制度可从普查范围、普查者、普查的组织协调、普查条件保障等方面进行。普查的范围是各个省内的历史建筑,是留存于各省内城镇、乡村的历史建筑;普查者应当是历史研究者和爱好者,建筑研究者和爱好者,文化研究者和爱好者,是大学、专业的文化调查机构、资源调查机构;普查的组织者是省文化厅,辅助协调者是建设厅、辽宁省政府办公厅,普查条件保障是经费、普查团队到历史建筑所在的地方人员的允许与支持,提供相关资料与知情人的访谈等。普查可以是辽宁省文化厅委托大学等研究部门组成的专业队伍,也可以是以招标专业调查机构进行。

历史建筑定级制度可以是认同各等级文物保护单位,将已经确定等级的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建筑认同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对没有确定等级的历史建筑,对没有达到文物保护单位所要求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的历史建筑,我们可以在尊重文物保护单位评定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标准是,在考虑历史建筑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时,可以不拘泥于此三价值标准,可以历史建筑的历史生活价值、历史生活环境、氛围、情境、乡土味、城镇印记、建筑物自身的使用价值、旅游价值、文化价值方面进行历史建筑的等级评定,形成新评定标准的历史建筑评定制度,建立辽宁省历史建筑普查与保护名录,为历史建筑的保护、为历史建筑的活化保护提供更切实有效的次序和方案。

四、构建历史建筑活化保护队伍制度

历史建筑活化保护不是一般的建筑物保护,不是一般建筑物的修缮、改造,是对历史文化的保护,是对历史文化的修缮、改造,是需要懂文化爱文化、懂历史爱历史的设计者、建设者,需要构建历史建筑活化保护队伍,需要辽宁省构建历史建筑活化保护队伍制度。

历史建筑活化保护队伍制度是发现、培养、支持有历史文化保护、历史建筑保护情怀的志愿者、研究者,激励性使用有历史文化保护、历史建筑保护情怀的企业家。

历史文化和历史建筑研究者是指当地乡土文化研究者、乡土生活研究者、地方建筑研究者、当地老工匠、老艺人等。历史文化和历史建筑志愿者是历史文化与历史建筑研究爱好者,历史文化传播志愿者、历史建筑保护志愿者。志愿者由于个人爱好、个人兴趣激起的历史研究、文化研究和服务热情,没有非文化的功利追求或者非文化功利小,有忠实于历史原真性的很高真诚度、热情,是历史建筑研究和保护的重要力量,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重视和发挥历史建筑文化研究和保护志愿者的作用,积极支持和帮助历史建筑保护志愿者开展保护研究和活动,支持和帮助历史建筑保护志愿者组成历史建筑保护研究和行动自愿组织,建立和扩大历史建筑研究和保护志愿者队伍,增加历史建筑研究和保护力量,增加辽宁历史建筑活化保护发展力。

有历史文化保护、历史建筑保护情怀的企业家是辽宁历史建筑活化保护投资的主力,这些企业家是敬畏历史、敬重文化的企业家,是保护性开发利用历史文化、历史建筑的企业家,是能够兼顾历史文化利益和经济利益的企业家,是能够遵从历史文化利益优先于经济利益次序,不唯利是图的企业家。辽宁历史建筑活化保护开发应当选择这样的企业家,摒弃非此性情的企业家,以防范蛮横企业家对历史建筑的毁坏。以文化旅游开发为名,行破坏文化之实的桩桩痛悔事例,明证和警示我们要重视和培养文化企业家,摒弃蛮横企业家。

五、构建历史建筑活化保护与当地社会发展相结合制度

历史建筑的价值范文第3篇

关键词:历史建筑,能源效率提升,技术措施

中图分类号:P7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大拆大建的城市更新模式使得大量历史建筑失去了其原本的意义和价值。如果说历史建筑可以是一个城市或地域的记忆和标识,那历史建筑的颓败或荒废则亦可能成为这个城市的伤痕和迷失。

就历史建筑这一群体的特殊性而言,在对其进行能源效率提升改造的同时更要考虑到它的价值和构建等的历史宝贵性。本文提出的能源效率提升策略不同于对一般建筑的改造策略,提出了数种改造措施,其中都是通过了缜密的比较和调查,最终作出的适用于历史建筑能源效率提升的保护性改造措施。

历史建筑能源效率提升

2.1 历史建筑的价值

考古价值:这些相关地方有可能被保留下来的考古遗迹,虽然对考古建筑物里面的结构不太熟悉,但是每一个位置都有可能是很重要的。

历史价值:历史建筑是承载有关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的事实证明。

社会价值:历史建筑可以表达非常重要的纪念活动和集体记忆,以及对地方居民身份有帮助的社会价值,并且具有相当程度的象征价值。

艺术价值:史建筑可以代表某个时代的建筑风格或独特的艺术个性。

2.2 历史建筑的特性分析

历史建筑不同于现代建筑,在进行任何散热性能改善之前,了解传统构建建筑的实体性能也是一个迫切的需要。在景观设计的范畴内来完成一个历史建筑物的室内装饰,可以被视为一个艺术和历史的综合性工作。相比较起现代建筑而言,由于历史建筑的一些特殊因素,则更需要良好透气性。历史悠久的建筑通常比现代的建筑需要更多的通风性。不管是在简单的本土功能性建筑中还是在宏伟的架构物中,这些细节都是相当宝贵的,并且可以说是建筑物最重要的特点。

历史建筑能源效率提升措施

1.添加防潮层

在北方,虽然湿气不是很严重,但是也不容忽视,比如,在冬季,当建筑外表面变冷时,窗户就会冷凝。由于湿气通过墙壁和屋顶的传递,它可能冷凝在这些材料中,便会造成建筑物内部潜在的危险。增加防潮层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对于历史建筑的使用来说水分的运动和蒸发的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任何干预措施,哪怕是善意的,都可能对建筑结构造成显著的不利影响。考虑到这个原因,在给历史建筑添加现代防渗透材料时,一定要非常小心谨慎。防潮屏障又分为外部防潮屏障和内部防潮屏障。

2.添加保温层

无论是木质墙还是砖石墙的历史建筑,都可以将保温层添加装入到内墙表面的衬条里。无论是刚性保温层还是保温岩棉,也都可以以这种方式安装,并且在其内部要添加防潮层,如果使用硬质塑料泡沫保温材料,必须格外谨慎行使,因为在燃烧时,火焰的浓烟会迅速蔓延。但就实际意义而言,以这种方式安装的保温层是很昂贵的,如果它是一个大型建筑,并且坐落在一个寒冷的气候中,可以作为推荐的保存改造措施,对于那些内部空间很小或很少使用的房间就没有什么意义可言了。但由于很多历史建筑往往外立面的保存价值较高,内部经历较多次的改变,外表面材质与细部特征明显,而内立面保存价值相对较低,采用外保温改造方式必然影响和破坏建筑外立面的整体性。显然对于历史信息的保存是修复与再利用工作的首要考量,因此,从总体来衡量,对于这一类历史建筑,采用内保温改造方式可能更为适宜。

3. 屋面保温处理

对历史建筑的屋顶进行保温改造,就要提高整个坡屋顶的热阻性能,在历史屋面的原有砖瓦破坏损害不严重的情况下,尽量减少更换原有屋顶的现状瓦片。如果屋顶的砖瓦损害非常严重,可以采用一些与历史建筑相匹配的材料进行补充,当然也可以选用一些新型的陶瓷保温瓦或彩塑保温瓦更换全部屋面,来降低屋面的传热系数,从而加强其保温隔热性能,也可以采用内保温的方式来增强屋顶的保温性能,其原理跟墙体的改造原理是一样的,将保温材料房子屋顶内表面的上面,把保温材料设在顶棚的上面不利于将室内外的空气温差得减小,不利于历史建筑的节能保温,因此,如果把保温层设置在坡屋顶的内侧,则就可以达到建筑节能的最终要求。

4. 管道管线保温

对管线以及热水管道进行包裹的保温,是值得推荐的保护改造措施。要注意的是,在夏季空调管线会冷却,因此水分会冷凝,使防潮层在保温层的外部,远离管线。这些措施价格低廉,对历史建筑的潜在伤害力不大。

在地下室或屋顶板下安加保温层是一种有效的保护改造措施,也应该是高度优先采用的措施。大量的热量会从冰冷的地下室或那些狭小的空隙流失。采取这一保温措施的前提是这一过程非常复杂,并且会存在大量的湿气。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不要用钉子钉装保温层,因为钉子常常会锈烂。要使用那些专门为一些潮湿地区的保温材料而研制的特殊的锚固件。

5. 改造或替换门窗

由于室外寒冷的空气通过松散的建筑门窗与建筑外壳的裂缝进入室内的,大量的热损失就此产生。在门窗上增加挡风条,在压缩板间进行填缝和接缝会大大降低这种空气渗透,但是我们不应该百分百得减少建筑物空气的渗透,如果没有适当的渗透,冷凝问题则可能会遍及整个建筑物。减少空气渗透应作为保护改造历史建筑的首选计划。此措施成本花费低,技术含量低,效益十分可观。

3.总结

本文从历史建筑的特性入手,从墙体、屋面、管道到门窗乃至地下室的保温处理,同时结合现有的建筑技术和节能材料等理念, 针对历史建筑的耗能现状,提出一些典型的改造方案和技术措施。我国虽然在历史文化价值的保护和建筑改造方面达到了目前的平衡和统一,但是与国外一些先进技术相比较,还是存在着诸多改进的技术措施和可商榷的方面。

参考文献

[1] 蔡乐刚、陈洋,加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保护修缮管理的几点思考,住宅科技,2010(6):21-24

[2] 林华,历史建筑保护性修缮与节能技术初探-以建业里西弄保护性修缮项目为例,住宅科技,2010(11):45-45

[3] 刘从红,量化分析在历史风貌建筑保护与更新中的应用,中国房地产,2010(8):79-80

[4] 黄兴棣主编, 建筑物鉴定加固与增层改造,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5] 朱雷、许清风,历史风貌建筑的评估、改造利用和保护,上海建设科技.2008(5):51-54

[6] DAIShibing, ZHANGPeng,Patrick,Proposalfor TechnicalGuidelinesfor The

FaçadeRestorationofModernHeritageArchitecture, 历史建筑可持续性改建与建筑物理技术(SustainablebuildingRestorationandBuildingPhysics),Shanghai:WTA Publications,2008

历史建筑的价值范文第4篇

关键字: 价值 保护 利用

1 历史建筑的价值

历史建筑是一种习惯性称谓,也称历史性建筑,统指各个历史阶段留存下来的建筑物。历史建筑包括单体历史建筑和历史建筑群体【1】。

历史建筑是一个城市形成的见证,承担着文化的精髓,其常常反映一个时期社会的经济、文化、技艺发展水平。研究历史建筑的形态特征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体现了其历史价值。作为旅游景点,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依附其发展的的各项行业如房地产业等产生的产业链条已经成为许多城市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表现出其经济价值。

2 泉州的背景

泉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东方起点之一,宋元时期誉称“世界东方第一大港”,又是全国著名侨乡和台湾汉族同胞主要祖籍地。它既保留古闽越文化和中原文化相融合的传统,又吸收海外文化的精粹,历史积淀丰厚,被称为“海滨邹鲁”、“世界宗教博物馆”【2】。然而,有着如此丰富历史资源的泉州,在保护与利用历史建筑和文化发面,却是不尽如人意。

3 泉州历史建筑的特色及分类

3.1古民居建筑

泉州人普遍认为,人生有三件大事:娶妻、生子、建厝,攀比之风极为盛行,从而使得遗留下来的古民居建筑数量之多,如:吴氏大宗祠、杨阿苗故居、蔡氏古民居、杨阿苗故居、黄宗汉故居、李光地故居等【3。

西晋永嘉五年中原大动荡的南迁以及与唐宋时期的海外交流使得这些古民居形成了自己的独有特色:推崇红色、出砖入石、燕尾脊的建筑形式、将外来建筑文化有机地融入本地传统建筑文化之中等,这是泉州传统建筑最直观的特色【4】。

3.2 宗教建筑

泉州有“泉南佛国”、“闽南蓬莱”之名,宗教派别之多,有道教、佛教、伊斯兰教、景教(古天主教的一个支派)、天主教、基督教、印度教等,这些宗教在泉州建造了大量的活动场所及寺庙,保留至今,因其历史悠久、史迹丰富,在海内外有很大影响,代表地:开元寺、承天寺、清净寺、天后宫、草庵等【2】。

3.3老城区古街巷

泉州至今都保留着许多极具地方特色的古街巷,每一个街巷都孕育着丰富的文化背景,

4 泉州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

4.1 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与古建筑

4.1.1 利用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泉州的大部分历史建筑已投入到市场环境中。古民居建筑和宗教建筑除了用于研究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外,还作为旅游参观景点,老城区的古街巷则彻底融入商业,作为商业文化街。但是有许多的古建筑因不当利用或者未被保护正在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4.1.2 存在问题

4.1.2.1规划混乱

历史建筑因其历史价值而使其被运用到许多的经济活动中去,泉州较有名的历史街巷都作为商业街,聚拢着大量的人气。但未针对其年代久远的特殊性做专项性规划,而是纯粹的融入的市场经济活动,导致了一幕幕混乱的现象出现。

4.1.2.2管理混乱

泉州为了保护古城的风貌采取了很多保护历史街区街巷的措施,然而却只是单纯的采取保护建筑外观的措施,未针对其形象作出整体规划,导致历史街区街巷形象混乱、缺乏整体性,显得杂乱无章。中山路是泉州较为繁华的一条历史街区,在2000年,政府对其进行了整改,实行以步行为主,结合公交车服务、严格限制机动车驶入等种种措施,但收效甚微。

(泉州中山街 图片来源)

4.1.2.3保护不力

因未能得到有力、及时的保护,许多古迹正消失于历史的长河中。2001年5月21日,泉州市政府把施琅故居列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但是直至2009年,我们看到的仍就是一堆废墟。这种对文化的轻视甚至是破坏必将导致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损失。

(泉州施琅故居 图片来源)

4.2 科学的保护与利用历史建筑

4.2.1正确认识历史建筑的价值

无论在新城建设还是在旧城改造中,人们在努力达到任务功能定位要求的同时,开始挖掘城市自身的特色,其中包括地域感、归属感、场所感等等,而这些特色的最好源泉恰恰来自于城市自然背景与人文历史遗留下来的优秀遗产,它们具有丰富的文化审美、情感与教育价值。

4.2.2 城市形象的定位

泉州因其靠海,拥有着丰富的港口资源;历史悠久,对外开放较早,历史古迹资源丰富,许多建筑都极具特色,如骑楼的建筑形式反映着当时与南洋的交流极为发达。只有把历史建筑彻底的融入到城市形象中,作为经济文化发展的动力,才能使人们真正的认识到历史建筑的价值,而做出科学利用和保护。

4.2.3 科学规划,加大投入

首先,针对旧城改造,应以尊重并延续城市历史与现状特征为前提,而非盲目拆除重建。基于对城市的近、远期规划以及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可采取再利用(PCD)开发模式,保护功能地块,即以重要历史建筑为核心,保护与恢复具有人文简直的地块【5】。

其次,结合本地的历史建筑特色,将其融入到新生建筑中,如一个历史建筑的传统色彩的把握以及建筑外观等,实现新老建筑共生【6】.在这方面,泉州还是做得较为突出的,有些新兴的建筑都是融入了红砖、骑楼的传统建筑模式,让人耳目一新,也记住了这个城市的特色。但是应避免盲目的跟从、复制,明确地块功能分区,进行专项规划,确定各地块的发展特色。

(泉州某楼盘 图片来源/blog/)

再次,将历史建筑的保护上升到法律层面中,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颁布或出台有专门的历史建筑管理保护条例或意见办法等用来约束行人或商家的的行为,从各种当街吆喝、占道经营的现象,我们可以看到,泉州人民在保护传统建筑的意识仍较为薄弱,采用法律的手段可以约束住人们的行为,逐渐提高保护意识。上海、杭州等市均已出台了类似的政策用于保护历史建筑,保护城市的文化之根。

5 结语

充分认识的城市本身的资源及特色,才能使一个城市不可替代,因为历史与文化是不可替代。标准化的城市建设模式只会让城市逐渐丧失功能性和竞争力。这些拥有丰富文化资源的历史名城头衔的城市,如何又快、又好的发挥其作用是这些城市应该认真思考的。

参考文献

[1]吴 卉.古建筑、近代建筑、历史建筑和文物建筑析义探讨[J].福建建筑,2008,(9).

[2]泉州古建筑.福建省资料库网.

[3]许在全.泉州古厝[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4]龚书文 黄卫东.泉州古民居的特色与价值[J].中国西部科技,2010,(15).

[5]张学勇 李桂文 .城市发展 中历史建筑改造规划与设计[J].黑龙江科技学院学报,

历史建筑的价值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运用 哲学 中“互补方法论”的研究成果就当代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再利用问题给出更加综合全面的方

法论指导原则。以“系统论与还原论”为基础,提出了历史文化遗产“整体保护”观念以及在保护过程中建立“复合层次性保护结构”的方法。

    “认识世界,解决问题,一刻也离不开方法”。哲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各种方法之后,提出了大量有价值的方法论思想。但是把这些方法论研究的成果摆在一起相互校正,我们常常发现从不同的视角出发,难以避免地会提出内容或形式恰好相反(互斥)的方法论思想或体系。在逐渐认识到这一 规律 后,哲学界提出了“互补方法论”研究。其主要思想就是“在宏观和多重视角下,在原来相互排斥的方法论之间发现彼此观点上的互补性,通过比较和澄明使各种方法论之间保持恰当的,必要的张力,针对不同的问题提出更加全面完整的解决之道”。它的提出是人类社会 发展 到相当高度的产物,只有当人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把握现实的能力比较发达时,才能产生对不同的方法,对它们的应用范围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哲学反思的必要和可能。也就是说,它并不是提出某种方法论的问题,而是解决了我们对于各类看起来都“言之有理”的方法论的认识态度和认识方法的问题,它的思想使我们的研究工作避免了方法论上的“先天缺陷”,其运用将是广泛的。

    “系统观和还原论”就是一对互补的方法论思想。在人类的认识史上,“以分析为主的思维方式和以综合为主的思维方式”交替出现。近代 科学 的进步,是依靠经验的和机械论的思维方式达到的,分析还原论是主要手段。而 现代 科学的发展,却将系统观指导下的“以综合为主的整体”思维方式作为重要的方法论基础。“互补方法论”原理,认为系统论和还原论并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它提出,“真正的系统观应该是与还原论互补的,它不排斥并且还借助谨严精细的分析手段,还原论是研究的基础。在充分利用还原论的基础上,促使系统观上升为主导思想。”

    我国历史遗产保护过程中面临一些认识上的问题。根本上来说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客观全面评价历史遗产的价值,协调绝对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的认识矛盾。通过“互补方法论”的运用,可以获得认识与方法上的跃进。

1系统整体性与历史遗产“整体保护”观念的形成

    目前我国的遗产概念在对一些重要环节和内容的理解上,由于价值认识的不完整,而出现了概念的脱节,使保护体系存在明显的缺失。最主要的就是对建筑遗产中“ 艺术 价值与历史信息真实性价值,社会主流历史价值与平民、大众历史价值”的理解。可以说,我国到目前为止,获得官方认同的仍然是“文物古迹的艺术、 教育 的价值以及精 英文 化价值”。这种认识基本忽略历史遗产中作为建筑物质实体而存在的特征,割裂了它们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把它们当做古董冷藏起来。这种人为的割裂和分解导致我们的保护观念滞后,进而造成保护方法和政策措施的片面。以系统论的观点,我们应该建立“整体保护”的意识。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完整的认识历史遗产综合价值。1987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起草了《世界文化遗产公约》,在第二章保护原则第二条价值中详细列出了关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构成(见表1)

    2)从保护的硬件来看,参照国外历史文化遗产概念的形成,历史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应该包含:有形遗产保护和无形遗产保护两大类。有形遗产包括:历史文化遗产与 自然 遗产。历史文化遗产包括:建筑遗产;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名城保以及它们中的精华“世界遗产”四大层次。建筑遗产包括: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

    在我国就建筑遗产而言,除了《文物保护法》中规定的保护内容(文物建筑)之外,还应该包括一般性历史遗存,即建立“历史建筑”保护概念。其实早在1999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 )已经通过《保护民间建筑的国际宪章》明确了对一般传统历史建筑的保护。适时的将“文物古迹”保护概念拓展为“建筑遗产”保护概念,有助于完善遗产的系统。

    3)从软件来看,由于许多历史古迹、文化遗产是与它的环境同时存在的。从文化信息来说,保护历史遗迹最重要的就是保护历史信息。单体文物建筑所传承的历史信息是有限的,许多信息则承载于古迹周围的环境、区域的街区形态和结构,甚至包括在城市的景观风貌中。所以,我们必须以整体保护的观念看待历史环境保护。张松先生在《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中谈到,“历史环境保护,是从文物保护出发,保护与此有关的建筑、建筑群、街巷、广场和历史街区,……历史环境保护不是要绝对地保护某些特定的建筑,而是要从整体上保护城镇特色”。

    4)从保护脉络上看,保护遗产从保护建筑艺术珍品,如宫殿、教堂、官邸、寺庙等建筑艺术精品,发展到保护反映普通人生活的一般历史建筑,如祠庙、会馆、民居、作坊等;从保护单体的文物建筑,到保护建筑物周围的历史环境,再发展到保护成片的历史街区,直至保护完整的古城,这也是国际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主要发展脉络。

2系统的层次性与保护结构的建设

    富于生命力的系统都一必须建立“复合等级结构”的体系,因为组织性的维持和发展,有赖于一个连续的等级结构。我国历史遗产的保护在层次化建设方面也有待加强。

    1)在遗产保护学科建设上,“遗产保护学”已形成一门专门的综合性强,跨“文、理、工、管”的新兴交叉学科。早在1973年印尼著名的婆罗浮屠(千佛坛)维修工程中,在修复设计之前,进行筹备工作涉及的学科就包括:航摄照片分析,考古学,建筑学,化学,保护技术,工程地震学,基础工程学,工艺学,园林规划,微生物学,气象学,岩相学,物 理学 ,土壤力学,测量学,地球摄影测量学;而修复过程中还涉及到修复材料学、修复技术工艺学、修复 经济 学及修复施工管理学等一系列相关学科。

    21世纪,各国遗产保护学发展迅速,研究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具有“学科交叉性进一步突出,向着跨学科综合性的模式发展;基础保护科学理论进一步系统化以及实用技术与科学理论交融发展”三大特点。

    在基础理论层面,保护活动的复杂性使得一系列文化精神的再领悟成为可能。21世纪的修复活动进人哲学高度思维的阶段,特别是“建筑的地域性受到重视,使保护学与地域自然环境,人文历史,社会科技条件等相关学科关联”。(摘自o.n普鲁金《21世纪文物建筑修复》)

    在保护方法上,比如说:新的建筑修复方法将不断在新材料、新技术的帮助下得以完善;历史建筑再利用设计方法研究已明显脱离了单纯的文物修复范畴,设计手法日趋多样化,丰富了当代建筑创作的语言,成为当代建筑设计的重要分支。

    在实用技术方面:拓展对文物建筑损坏机理、过程、产物、结构、缓蚀机理、作用过程等方面的研究,并逐渐形成专门理论体系。根据保护领域对材料性能的要求,拓展文物保护的材料、方法及技术。

    在相关的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方面:“从对纪念性建筑的关注开始,朝着关注城市和城市生活的方向发展,挖掘历史建筑本身深层的与城市发展脉络相通的生活结构问题”,是现代城市规划和历史遗产保护理论双方面都要着重研究的课题。

    在遗产管理方面:从遗产保护中 法律 建设、管理机制的完善到以城市发展角度进行“城市策划以及城市特色区域开发更新”等城市课题都将深人遗产保护研究。

    2)管理机制的“多层次,多途径”。既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建设;有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的体系化管

理;又有社会专家社团以及市民良好的公众参与途径;还要有宣传机构的舆论监督等。

    在西方保护遗产已经从“很大程度上依靠具有专业知识的专家和相关职能部门的专业保护体系转变成一套由行政管理体系、资金保障体系、监督体系、公众参与的社会化体系组成的综合保护体系”。

在法国,当巴黎的民居面临毁灭的厄难时,巴黎人挺身而出,在报上写文章,办展览,成立街区的保护组织(如 历史 住宅协会、老房子协会等等),宣传他们的观点。巴黎人认为,正是这些老屋、老街,构成了”历史文化空间”。在城市修复古迹的活动中,年轻人的历史文化敏感度提高了,保护古迹的意识增强了。这是一种文化熏陶,也是公民 教育 的一环。

    3)保护与再利用方式的分级化。就历史建筑本身,就包括多个层次(见表2)

3“还原论”方法论对历史建筑保护方法研究的指导

    我们认识事物的目的不仅在于解释还在于应用于社会的操作性研究,“前者致力于对社会活动及其产物的理解,探究其中的意义;后者着重为社会活动提供预测,评价和方案。”历史遗产保护具体到实际的操作层面,我们就要借助于还原论方法。

    通过对保护历史遗产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分别思考,我认为如果将这些问题纳人一个大系统中间的子系统来看,可以把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原为具有可操作性的:文物建筑综合价值量化评估登录方法的探讨;保护资金多渠道方法的探讨;历史遗产保护 法律 法规建设;公共参与和民主决策以及建筑设计与技术层面的有关古建筑修复技术研究;新老建筑相结合的设计方法论研究等多个层面。这中间通过周密的调查,掌握大量的数据资料,运用数学工具进行定量分析,可以获得多种更具适应性的方法。

    比如,针对我国传统历史遗产保护理论中有关文物建筑保护分级管理原则在指导具体工作的过程中可操作性不强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建立综合价值评估体系的基本构想”。

    该构想指出,制定综合评价标准,将“决定和影响历史性建筑综合价值的大量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复杂因素层次化,条理化,并能够区分它们各自对评价目标影响的重要程度,并对评价的因素进行恰当的,方便的量化处理”,将得出我们在保护和再利用不同历史建筑的时候有完整的价值判断标准,它不仅可以决定历史建筑的保护级别,还可以针对性地运用不同的管理方法,不同的开发经营模式。发挥社会上各种可利用的资金和人员力量让全社会参与历史建筑的保护。

    具体评估内容基本包括以下部分:

    1)历史遗产内在价值评估,包括:按“历史价值,建筑美学, 艺术 价值, 科学 修复价值”的高低进行分档打分,归人一定的等级。对以上价值的认定通过固定的专家团评定。

    2)历史遗产社会价值评估,包括:按本身所处地区,是“中心城市,一般乡镇,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或者 农村 ”等地理位置条件打分;按该文物在城市历史中所处对比历史价值,保存文物现状和多少打分;按文物在现在城市规划布局中是否纳人“重点历史保护规划区及建筑设计相关的历史城市规划因素”打分等。对以上价值的认定通过固定的专家团和市民代表共同评定。

    3)再利用可行性价值评估,包括:区域地块土地 旅游 ,商业利用价值调查,建立评估体系。对原有结构可靠性和结构适应性进行评估;再利用设计方案效益比较评估(按建筑预设计效益评估方式操作,加强对比性);再利用建设成本对比性评估以及加改建部分与文物建筑的适应性评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