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的特点

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的特点

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的特点

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的特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新闻评论;广电融合;传播方式;样态创新;强势传播

一、新闻评论节目概况

新闻评论是一种针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或公众关心的社会话题发表议论,做出分析,提供解释,表明看法,直接反映媒介或作者的立场及态度,以反映舆论和引导舆论的体裁或节目形态的总称。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当前传媒业中处于重要地位,由于其兼具新闻性、评论性的双重特征,因此除了传递新闻,还能引导舆论。电视评论节目以极具现场感极强的述评方式,为受众青睐,一直是各台下大力气投入的品牌节目。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最初产生于80年代中央电视台创办的《观察与思考》栏目,自《焦点访谈》起,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跨入新高点。由此,中央电视台及各省台同类节目一度百花齐放,节目的类型越来越多,除了传统的“三部曲”模式,还出现了访谈式、说新闻、论坛式的各类评论节目;其次,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继续发挥着舆论监督的社会功能;第三,节目的风格也日益鲜活生动,除了记者的现场述评、主持人评说、点评,现场的嘉宾、观众也积极参与,他们自由的交流观点,激烈争论和交锋。电视评论节目日益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另一方面,在评论类节目一片繁荣的背后,缺陷却日益暴露,如 “重述轻评”,评说空洞无据;论证过程故事化,缺乏深度;节目过于理论格式化、不接地气……这些使得新闻评论节目失去了以往的鲜活,甚至一度呈现出日渐式微的发展态势。同时,媒体自身日益激烈的竞争,也迫使评论节目不断改版创新,探索电视评论节目的生存发展之道已经迫在眉睫。特别是新媒体时代,如何在众多媒体中一马当先,如何在众多评论节目中先声夺人,成为媒体探索的又一新起点。

二、广电融合带给新闻评论节目的挑战与机遇

2011年,陕西广播电视整合的大幕徐徐开启。作为两个传播特点迥异的媒体,如何使评论节目完美整合,陕台的实践堪称创意。陕西广播电视台评论部《今日点击》节目的探索实践,给新闻评论节目的创新、融合与发展带来些许启示。

全媒体时代,怎样聚合资源,形成强势传播,占领舆论制高点?陕西广播、电视两台合并以来,新闻中心评论部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充分发挥广播电视两大主流媒体的资源优势,以全新创办的广播评论节目《今日点击》为依托,联手广播、电视、网络,打造多媒体相融合的大通道、大平台。

《今日点击》节目是陕西电视台新闻中心创办九年的电视名牌栏目。广电融合的大背景下,陕台新闻中心将电视评论节目《今日点击》延伸至广播,创办了同名广播版评论节目。

广播评论节目《今日点击》是广电深度融合背景下全新创办的一档栏目,不仅是电视版《点击》的延展和深化,而且是填补目前省台广播评论节目缺项的一档新栏目。广播评论《今日点击》栏目依托并拓展延伸电视版的报道内容,讲述新闻背后的故事,发掘新锐思想,进行深度评论;通过广播评论《今日点击》节目,建立起畅通的社会公众表达机制和有效的社会利益矛盾沟通化解机制,在导向中畅所欲言,在个性中打造品牌,进而打造陕西广播新闻舆论监督评论的新高地。节目以“报道+评论+访谈”为基本样态,邀请记者、新闻当事人、专家学者、特约评论员等作客直播室,讲述电视画面背后的故事,畅谈采访历程和感受,述评结合,并约请评论员透析、解读新闻事件;对于热点新闻和社会话题,还组织听众展开讨论。

《今日点击》广播版大胆探索全新的节目样态,实现了期期节目“一追一”的时效设计,每期节目在电视报道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延展,对前一晚播出的电视报道选题进行深度发酵和剖析解读。同时联动微博和网络资源,共同延长节目的冲击波。广播版节目一上线,即受到广大受众和业内专家的一致好评。《今日点击》广播版每日午间13:00~ 13:30 在 FM101.8 \ AM 1008 陕广新闻播出。节目开播短短几个月,节目排名进入陕广新闻前十名,收听率名列前茅。

三、新闻评论节目传播方式创新之实效

值得一提的是,《今日点击》广播版在传播方式创新、广电融合共享方面下功夫做足了文章,收到很好的传播效应和社会效果。在保证发酵时效和做好规定动作的同时,每天中午直播的《今日点击》广播版都会邀请电视栏目组的一位电视记者走进陕广新闻(FM101.8/ AM1008)直播室,参与现场直播。自开播以来,《今日点击》广播版已播出百余期节目,截至目前,已有专家学者、政府官员200多名和电视记者100多人(次)陆续走进直播间,通过空中电波,为大家讲述镜头背后的故事,畅谈采访中的点滴省悟,探讨新闻话题带来的启示,与他们从未谋面的广播听众现场真情互动……感受“声音”的力量。

作为对新闻评论节目传播方式的一种创新,陕台新闻中心评论部将“电视栏目记者进广播”作为一项“广电融合共享工程”大力推进,部门内部逢会必讲;积极鼓励、并从稿酬制度上做出相应支持,部门还将这一形式作为电视记者完成报道的规定动作,直到完成了电视直播次日的广播版节目,此次报道才能告结。

《今日点击》广播版与电视版是广电深度融合的典范,两者互为补充和延伸,通过两档节目的融合并进,创视听新高,打造陕西评论节目的金字招牌。电视记者进广播,在广大听众中引起热烈反响。此举不仅增强了节目的可听性和厚度,使广播节目更有听头儿,而且,这一形式还极大弥补了电视栏目时间紧、伸展空间有限的问题,有力促进了电视记者业务提升和发展,同时通过和大量专家学者的交流,也为做好监督报道和深度评论储备了采编力量,为电视栏目的长远发展和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下的中国处在一个高速发展、剧烈变化的社会转型期,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并未彻底完成,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新闻事件本身千丝万缕、极为复杂,对新闻事件的解读就容易产生分歧与争议,常常是各执一词、各说各理。在当今这样一个受众不屑于一种声音和观点、多于质疑的时代,陕台新闻评论节目《今日点击》广播版遵循规律、顺应需求,不仅提供了多种观点,还探索了电视记者进广播、讲述镜头背后故事的节目样态,从而延长了评论节目的视听链,有效增强了新闻评论的说服力与公信力。陕台“电视记者、专家进广播”虽然只是一种形式和载体,但是通过电视记者、专家学者及政府官员对电视报道内容的再讨论、再深化、再发酵,《今日点击》广播版和电视栏目形成传播合力,大大增加了舆论监督的实效性,增强了监督报道的力度,提升了公众的对社会热点的认识。对于热点新闻事件的认知,实现了有效引导,并且收到了于无声处坚守正确导向、引导社会舆论的好效果。

四、结语

评论类节目历来被称为是媒体的旗帜和灵魂,承担着政策解读、社会现象分析、舆论监督与舆论引导的功能,不仅关系到是否能够满足观众的信息需求和广电事业的健康发展,而且还涉及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问题。

陕台新闻中心评论部《今日点击》推行“电视记者进广播”是广电融合共享的有益尝试,更是全媒体背景下聚合资源、引导视听的成功探索,也给新媒体竞争中,创新评论节目的传播方式,实现新闻评论节目的突破与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参考文献】

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的特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闻评论 语言特点

一、新闻评论的语言特点

1.电视新闻评论的语言特点

电视新闻评论,是电视传媒对当前重大新闻事件或重要问题发表意见、做出分析判断或评述的一种节目形式。由于它具有新闻性、政策性、现实性3个方面的特性,所以在报道新闻时呈现出具有反应快、政策性强、直面社会现实等特点。而且新闻评论还需要弘扬正气、针砭时弊,在严肃之中融入幽默,在说理、分析之间穿插情感,在教化、训导的同时体现出一种宽容的气度。

语言特点有:

(1)精准确切。要对事实进行准确评论,做到正确引导,新闻才具有可信度及说服力,从而可以提高媒体的权威性。

(2)大众化。在电视新闻评论中,恰当运用大众化的语言,会使整个评论显得明亮活泼,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3)幽默诙谐。新闻评论的幽默含义绝不是庸俗戏谑,当然也不是低级趣味或是哗众取宠,而是高雅地体现人的高尚情操和智慧。用委婉含蓄的幽默语言,给人以意味深长的韵味。

2.广播新闻评论的语言特点

广播新闻评论的语言必须是:精炼、准确、客观、通俗易懂的;要具有人情味和责任感,对社会存在的丑恶现象要有正义感,对弱者要使用温性词汇。广播新闻的语言没有画面的对照,全靠听觉来接受和获取信息。广播的语言总有温暖人心的效果,并能给人以情感关怀。广播新闻评论着重强调反映“事实发生、发展与新闻报道之间的时间差”,评论语言通俗易懂,能够充分调动声音、音响的表现功能,让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语言特点有:

(1)短小精悍。简短有力地点评出事件的内容事实,具体精悍。

(2)简明扼要。关键点突出,评论语言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3)形象具体。从多方面讲述事件背景及内容表现新闻事实。

3.报纸新闻评论的语言特点

(1)多样性。随着社会关注点的增多,报纸评论专栏的议题涉及经济、文化、政治、体育、生活各个方面,显得丰富多彩、百花齐放。

(2)多元化。由于大众的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多元化的社会评论可供读者探讨和选择。因此,对于同一事件的评论,各家媒体都各有千秋地发表或深或浅、或褒或贬的看法,从而使得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和价值认可进行判断和选择。

(3)时效性。对新近发生的事实进行及时地报道,新闻的评论具有时代性,扣紧时代脉搏,与时俱进。在当今传媒发展越来越迅速的时代,哪家媒体第一时间提出真知灼见,哪家必将赢得大众的眼球。

二、新闻评论要运用大众话语、多元表达,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

无论是哪一种媒体,笔者认为新闻评论语言都要大众话语,用最贴近生活的语言表述观点、发表评论,才可以更好地在评论要素与视听元素结合中发挥新闻舆论的引导作用。新闻报道以传播事实性信息为主,新闻评论则以传播意见性信息为主,在事实性信息的基础上,加上意见性信息的传播,多元表达、完美结合,即可充分发挥好新闻评论舆论导向的传播功能。

新闻评论是在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相结合中传递意见性信息,在评论要素与视听元素相结合中发挥其政论性,并在这两个结合点上构建起一个新闻舆论场。新闻舆论场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现实社会中还存在着人际传播的口头舆论场和网络传播的网络舆论场。作为媒体应该做到汇集、引导、影响意见的提出,才能加大主流新闻的传播力,保持对舆论导向的影响力。

三、新闻评论的能力培养

1.新闻评论语言的能力要求:

一名称职的新闻评论工作者,首先需要具备三种能力:

(1)良好的认知能力。认知能力即新闻工作者把握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现象与本质的能力。

(2)敏锐的判断能力。判断能力是指新闻工作者从一定的价值观出发对事物的是非善恶、利弊得失进行判别的能力。

(3)精湛的传播技能。传播能力则是新闻工作者把自己对客体事物的认知与判断进行充分而巧妙地表达。

2.学习新闻评论语言特点的重要性:

(1)是由新闻评论在媒体上的地位所决定的。

(2)是由当前社会发展和新闻传播的急迫需要所决定的。

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的特点范文第3篇

广播新闻评论通过有声语言来传递,传播速度快,既要内容有一定深度、针对性强,又要形式短小精悍。广播新闻评论要吸引听众,评论的视角要新颖,要以新见长、以情见长、以活见长。评论员要站在时代前列,以深刻的分析,前瞻性的思索,鲜明的立场和观点,对听众进行有效引导。广播新闻评论以抽象思维为主,是一种对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作理性的和深刻的分析,需要作者有一定的理论素养和思考能力。要想让听众听得懂评论的内容,就应该把抽象的论题具体化,分散的论点条理化,以利于听众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握评论的中心论点。“广播评论中的事实有何作用?归纳起来,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依托打靶,即运用事实—有关的新闻材料作为由头,生发议论;二是以事明理,即以事实为由,说明道理,发表意见。”②广播新闻评论的角度要新,选择的论据也就是事实也要新。评论员在评述时所依据的事实材料新,能相应提高广播新闻评论的附加值,增强广播评论本身的新闻性和新鲜感。当然,广播新闻评论属于议论性文体,观点是主导,论据只居从属地位。假如以事代论、叙而不议,那么也不能称之为评论了。广播新闻评论在列举新闻事实(论据)时,也可以用讲故事的方法,把新闻的故事性与客观性、评论的说理性和公众的参与性有机结合起来,在对新闻事件进行评析的同时,联系事物发生的各要素,解剖事件根源,预测事件的走向和趋势,使广播新闻评论真实可信,说服力和可听性更强。此外,还要放低广播新闻评论的角度,采用与听众进行平等交流与沟通的语言,说平实的话,讲平实的理,这样听众才会接受你的观点。假如你高高在上,以一副教师爷的样子来训人,那么听众就会不买你的账。广播新闻评论靠逻辑力量来说服听众,因此,在注重语言平易和通俗的同时,也要注重形象化表达。如可以引用新闻当事人的典型语言和新闻背景音响或者直接采用听众的观点。广播媒体在重大事情面前,应该及时地旗帜鲜明地表明立场,在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话题面前,准确又深入浅出地阐明观点,在听众需要答疑解惑的时候,热情又设身处地地指点迷津。“广播可以没有独家新闻,但不能没有独家观点。”③好的广播新闻评论既要角度新颖、立意独特,又要据事论理、以理服人,不能生硬说教、冷漠点评。要形成有说服力的观点,广播新闻评论就必须要有既合乎常理又新颖独到的见解。

二、评论形态更突出广播特色

广播新闻评论要从广播的固有优势出发,丰富和完善广播新闻评论的个性化特征,让接受能力相对较低的受众也易于理解、乐于接受。因此,广播评论要发挥“短、浅、软”的特点,短,就是短小精悍,短而有物;浅,就是浅显明快、平易近人,以平等的态度、从听众最关心的角度,带着感情说理,让听众一听就懂;软,就是语言通俗、轻松、风趣、娓娓动听。在网络评论势头很猛的现实面前,广播新闻评论更需要快且准。快,就是开展即时评论;准,就是几句话就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广播新闻评论靠声音传播,带有广播传播的优势和局限。优势表现在传播迅速、接收便捷、易于理解、传播面广、感染力强和对受众文化水平要求较低、群众性广等,而稍纵即逝、不留痕迹又成为其不可避免的弱点。”④音响作为广播的特殊语言之一,对于增强广播新闻评论的真实性、客观性和感染力有很大作用。广播评论与其它媒体新闻评论的区别是音响优势明显,以前广播新闻评论几乎不用音响,现在却在广泛运用音响,其中录音评论已成为广播新闻评论的常态。实际上,音响最能体现广播特征、彰显广播优势。要恰到好处地引用音响素材,让音响说话,让音响说理。音响材料在广播新闻评论中,也可以作为一部分重要论据,起到支持和说明论点的作用。音响是广播新闻评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作用是能引出话题、渲染气氛、回溯背景、叙述过程、参与议论等。记录事实发生、发展动态的音响,能为广播评论的论点提供部分论据。长期以来,广播新闻评论基本上是报纸评论的声音版,书面化的语言、僵硬的表述,都影响了收听效果。新闻事件是鲜活的,蕴涵在其中的道理也应该是具体和鲜明的,所以广播新闻评论要尽量做到口语化,在语言语调的表述上都要平和平易,娓娓道来,不生硬照搬,不冗长拖沓。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广播新闻节目在尝试用两人对话的方式播发评论,这种模式使主持人的个性化日益明显。两个人在配合默契的同时又各有自己的特色,或犀利或麻辣,语言风格也相当口语化、地方化。广播新闻越来越注重各种声音的运用,好的广播音响能体现报道的真实性,让人如临其境。广播新闻评论可以引用新闻当事人的典型语言和新闻背景音响,也可以采集观众的观点,充分发挥广播“以声、以声达意”的传播优势,让广播新闻评论从“我播你听”走向双向交流。近年来,从记者现场口头评论到连线嘉宾的访谈评论,从纯文字评论到丰富的表达方式,广播新闻评论的天地已豁然开朗。

三、评论员队伍更壮大和稳定

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的特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电视新闻 节目类型 报道形式 报道要求

信息在人们生活中越来越重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观众的求知欲逐渐增强,电视新闻不仅要及时传播国内外大事、反映舆论、传播舆论,还要以深度的报道、言论来影响、指导舆论。因此,电视新闻节目以何种类型出现在大众的视野,对于新闻的传播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要了解电视新闻节目的类型,先要对电视新闻的概念及个性、共性规律进行初步探讨。

一、电视新闻的个性特征

电视新闻具有声形并茂、音画结合的特点,它不同于报纸和广播,因此,如何认清与利用它的个性特点及优势,如何树立电视观念,完整准确认识电视形象化传播,指导新闻节目采摄制作,便成了电视新闻业务研究中的基本立足点。与此同时,世界各国的电视与报纸、广播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促使业界更加深入地研究电视采摄编播等各项业务,更好的发挥电视新闻的特点与优势。

二、电视新闻节目分类

(一)类型

在“电视新闻分类和界定”的研讨中,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认真分析探讨,较集中的意见是把电视新闻节目分为三大类:消息类新闻节目、专题类新闻节目和评论类新闻节目。各类节目中有多种报道传播方式与节目形态。

(二)各类电视新闻节目特点与报道要求

1、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

(1)特点:它在电视新闻性节目中处于重要地位,是新闻性节目中的骨干。消息类新闻是电视台实现国内外要闻总汇的主渠道,是观众了解国内外大事的主要窗口。一旦发生有价值的事,它就会捷足先登,以最快的速度进行传播。用客观事实,形象地、真实地,“短、频(广)、快、活”地传播,是它的基本特点。

(2)报道形式:电视新闻语言的多符号,传播技术的现代化为报道形式的不断发展创造了条件。主要有口播新闻、图片新闻、影像新闻、字幕新闻、访谈新闻和现场报道等。

2.专题类电视新闻节目

(1)特点:专题类电视新闻是综合运用各种电视表现手段与播出方式,深入报道某一重大新闻事件或某些具有新闻价值如广大观众所关心的典型人物、经验,新出现的社会现象以及某一战线、地区新面貌等题材的新闻报道形式。

(2)报道形式及报道要求

①专题报道。专题报道是专题类新闻中承载深度报道内容的重要形式。从题材内容来分析,专题报道可以分为以下类别:

典型报道。对在一定时期内产生的最突出、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进行重点报道。要使典型报道真正为观众所感悟、所接受,就必须克服模式化、重视个性化;注重思想引路而不是经验领路;要拓宽报道题材。

重大新闻事件的现场报道。重大新闻事件指突发事件、灾难性事件、具有重大意义的某项行动等。每逢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消息类新闻以最快的速度报道,同时以连续报道的方式,及时向观众作最新动态的连续报道。

重大新闻事件的总结性报道。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对同一天,同一时间发生在不同地点的事件的总汇;二是把追踪重大新闻事件发生过程中每天的最新报道在事件结束后,重新汇总精选材料编制而成;三是以事件为源头,或以时间发展为线索,既对事件进行总结和回顾,又对事件进行相关内容的链接或拓展。

②社会问题、社会现象的思辨性报道。思辨性报道是专题报道作为深度报道的重要典型,它是现代新闻观念在专题报道中的体现,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与典型报道一人一事不同,它是对社会问题、社会现象的分析、思辨。这种类型的专题报道,需要记者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增强对新闻事物的分析、综合、归纳和演绎的能力,对复杂事物的比较与鉴别,抽象与概括的能力,要加强哲学的思考。

③新闻调查报道。新闻调查报道是专题类电视新闻节目的重要类别。需要记者通过调查去挖掘,要掌握翔实的材料;在采访中展现调查过程;要客观地报道事实,融观点于调查过程中;要让观众参与思考;要层层展示,步步取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

④电视新闻专题访谈。新闻性题材的电视专题访谈也是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形式,通常叫电视专访。专访可以做为一个完整的节目播出,如中央电视台名牌栏目《面对面》;也可以在新闻节目中作为一个小栏目播出,如《东方之子》。专题访问的成功关键在于采访对象的选择和记者、主持人的提问水平。《面对面》对采访对象的认识另有一番见解,原制片人王志曾说“下工夫就在一个‘人’字,如果新闻里没有核心的人物,《面对面》无法生存”。

⑤新闻性谈话节目。新闻性谈话节目,是在主持人主持下,邀请嘉宾和观众,就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以平等的对话交流方式,充分表达各自的意见、观点和见解。谈话节目以语言为传播信息的主要手段。它是由主持人、嘉宾共同参与,直接对话完成的。选择好话题,现场参与谈话的对象——嘉宾和现场观众,以及主持人对节目成功与否都有重要作用。主持人作为驾驭整个节目的核心,它对话题的组织、理解的水平和机敏的现场控制能力对节目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3、评论类电视新闻节目

(1)特点:评论类新闻节目是就新闻事实发表议论、见解的节目类型,它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报道事实,还要通过对具体事实的分析提示,阐明对于事实的见解、态度,借以影响、引导社会舆论。评论类新闻节目是电视作为新闻媒介的旗帜和灵魂,它代表电视台的政治思想水平。

(2)报道形式及报道要求

①电视新闻评论。电视新闻评论是对新闻事实直接作评论的节目。它有明显的立场、观点,直接反映评论者或电视台的观点、主张,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它可分为:

电视短评。是在消息报道后,对有评论价值的新闻配上编者按语等,由播音员播念。在新闻杂志节目中,则是以新闻主持人对消息新闻进行简短评说。

评论员评论。评论员评论是电视评论员或特约评论员,就当前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或重大新闻事件、社会现象,直接面向观众表示的意见、看法、立场和态度。

电视评论。通过单个的事物,揭示其全局、整体的意义,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局部看整体。

②电视新闻述评。这是叙述新闻事件与发表议论相结合的议论形式。述评性评论作为一个完整的电视评论节目一般是由主持人主持的,在新闻专栏中播出。在节目中,既报道了事实的真实情况,又对事实进行分析与评论;既可以夹叙夹议,又可先展示记者对问题的调查,让观众弄清事态的来龙去脉,最后集中议论,以事实作为评论的基础。

③谈话类电视新闻评论节目。2003年央视开播新闻频道,推出了一档纯粹的新闻评论栏目——《央视论坛》。《央视论坛》不采集新闻事实,而是对新闻媒体提供的新闻事实中最引人注目、最具谈论空间的内容进行评论、分析和解读。此类节目的特点是从“用事实说话”到“借事实说观点”;从“以事实为中心”到“以观点为中心”;从“展现调查的过程”到“展现观点的过程”。

结语

我们看到,在社会政治、经济、技术条件和人的心理需求的多方推动下,电视媒介继续追求能充分调动感官的更为人性化的信息结构,还在寻找更有创造力的新闻形态,使新闻的质地获得更大的发展。电视从来就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这一点尤为鲜明地体现在新闻节目上。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电视新闻又与网络媒介以多种形式接轨,譬如互联网内容直接进入电视节目,很多电视新闻栏目都开辟了网络新闻的板块,将互联网数据、图像和交互过程等直接搬进电视新闻,增加信息源的宽泛和信息综合。譬如将互联网的点击引入电视屏幕,在新闻节目中利用互联网进行及时交互,拓宽观众参与的面,增强新闻的交互性、选择性等。这只是初步的变化,随着宽带技术的发展,电视自身的改变,电视媒介和网络媒介之间会形成更大的沟通,相信电视新闻会有更大的发展,有更多的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出现,电视新闻也将会发生新的质变。

参考文献

①朱羽君:《中国应用电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②杨伟光:《电视新闻分类与界定》,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

③叶子:《电视新闻:与事件同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④郑祖武:《电视新闻报道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⑤赵玉明:《广播电视词典》,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⑥王振业:《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的特点范文第5篇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从无到有、艰苦创业;爱憎分明、慷慨激昂

1940年12月30日,通过无线电波,从革命圣地延安传出了一个明朗响亮、振奋人心的声音:“延安新华广播电台,XNCR,现在开始播音……”这是我国人民广播第一位播音员徐瑞彰(播音名:麦风)发出的第一声呼号。这声音,同当时弥漫在中国天空的反动、虚伪、庸俗、没落的声音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声音,代表着中国劳苦大众的心声,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坚定豪迈、堂堂正正的真理之声;这声音,宣告了中国人民广播的诞生,标志着人民广播播音的开始。

1940年春,党中央决定成立广播委员会,由周恩来同志担任主任,负责领导和筹建工作。同年12月30日,开始播音,呼号为XNCR(按照当时国际规定,中国无线电台的呼号第一个字为英文字母X。NCR代表New China Radio,意为新中华广播电台)。当时担任播音工作的是徐瑞彰、姚雯、肖岩、孙茜四位女同志。

当时的工作条件很艰苦,播音室是一间十几平方米的窑洞,洞内四周钉着延安生产的粗毛毯,作为隔音用。播音桌上只有一个话筒和一本字典,播音设备还有一台破旧的手摇唱机和二十几张唱片。

我党最早的新闻播音员都没有经过正规的专业训练,但是他们都怀着饱满的政治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感,以勇敢的开拓者的姿态,独立开创了人民广播的一代新风。由于当时没有录音设备,全部节目都是直播,因此如果出错就无法挽回。他们面对这样的艰苦的环境和工作条件,发扬负责严谨的工作作风,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他们的任务。

1943年春,因为广播发射机发生重大故障,被迫取消播音,直到1945年8月30日才得以恢复。在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恢复播音前后,张家口和哈尔滨等人民广播电台也相继建立。

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进犯延安,在这以后的两年间,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四迁台址,行程两千多公里,但人民广播的声音,始终坚持不断。

当时,陕北艰苦转战中的毛泽东也一直坚持收听新华广播电台的广播。一次,毛泽东听过钱家楣慷慨激昂、鼓舞人心的播音后,称赞说:“这个女同志好厉害,骂起敌人来义正词严!讲到我们的胜利也很能鼓舞人心,真是憎爱分明,这样的播音员要多培养几个!”

1948年5月,党中央离开陕北来到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新华广播电台也随新华总社一起迁到平山。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齐越、刘涵、吴影、姚琪等播音员由徐迈进带队接管了位于西长安街的国民党电台。2月2日上午11时40分,北平新华广播电台以聂耳作曲的《大路歌》为前奏曲开始播音,从此人民的声音响彻这个古老而又新生的城市。

在艰苦的战争年代,新华广播电台的播音,开创了中国无产阶级的、

民族化的一代新风,是革命战争年代中国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战斗风格的生动体现。新闻播音中包含着时代的风云、人民斗争的烈火、民族解放的巨澜,体现出摧枯拉朽、势不可挡的磅礴气势,贯穿着憎爱分明、坚定豪迈的情感,同时又显示出沉着从容、真理在握、稳健大度、朴素平易的气派。

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时期:

迅速壮大、构建体系;激情澎湃、高调鼓劲

1949年10月1日,丁一岚和齐越登上天安门城楼,现场广播了开国大典的盛况,这是我国人民广播首次对全国进行重大政治庆典的实况广播工作。丁一岚和齐越望着冉冉升起的鲜艳的五星红旗,激动地对听众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现在正由毛主席亲手把她升起”,“她象征着中国的历史已经走入一个新的时代,我们的国旗——五星红旗将永远飘扬在人民祖国的大地上”。从这一天起,人民播音事业也翻开了新的一页。

新中国成立时,全国的广播电台已发展到40多座,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播音队伍。随着广播事业的蓬勃发展,人民播音也进入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大发展时期。

1949年12月5日,北京新华广播电台正式更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从全国各地电台抽调来一批优秀播音员,并从青年学生中招收了一批新人。

1952年12月2日,在中央广播事业局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这个座谈会讨论了播音工作的性质、任务、作用和重要性,以及对播音员的要求和应学习的内容。提出“播音员应是有丰富政治情感和艺术修养的宣传鼓动家”,“要求每一个播音员都应是人民的喉舌,要使自己的声音真正表现出伟大的中华民族的气魄”。还要求建立严格的工作制度,例如与编辑的联系制度、试播制度、监听制度和播音员考绩制度等。

建国初期,一项重大的宣传报道就是抗美援朝战争的报道。中央和全国各地广播电台的播音员满怀激情地播出了大量的来自朝鲜战场的捷报、书信以及消息和通讯,歌颂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保家卫国的英勇事迹,对全国人民进行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魏巍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播出以后,反响极大,人民播音也日益深入人心。

在大规模的建设时期,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蒸蒸日上,捷报频传,播音员播出大量的生产建设消息,鼓舞了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建设新中国的热情。播音员播出的《鞍山无缝钢管厂建成》、《长春第一汽车厂动工兴建》、《跑在时间前面的人——王崇伦》等一系列新闻报道,组成了新时代的颂歌。这些播音,感人至深,催人奋进。

这一时期是广播事业迅速发展的时期,节目内容较建国前要广泛得多,形式也更为丰富。播音员在播新闻、评论、通讯的同时,也开始参加录音报道、时事对话、广播大会、剧场实况转播的播音。

随着播音事业的发展,播音业务和理论研究也逐步深入,走向系统化和正规化。1955年3月,全国播音业务学习会在北京召开,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全国性播音会议,同时这次会议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的业务学习会。来自全国的播音员代表不仅学到了许多有关业务方面的知识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认识了播音的重要性,巩固了专业思想,端正了对工作的认识,对以后全国播音工作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1958年5月,我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从中央台(广播)播音部调来的沈力成为我国第一位电视播音员。

初创时期的电视台没有自己的新闻评论,播出的新闻评论节目就是图片影像资料配以播音员朗读的述评稿,或者干脆就是由播音员口播《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发表的评论,节目形式比较单一,而且图片与声音大多匹配不起来。由于报纸评论和广播评论由来已久,所以电视新闻评论样式主要仿照这两者,并把声音和图片结合进行传播,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文化大革命”结束。

为了适应广播电视发展对专门人才的需要,1954年,我国建立了第一所培养广播专门人才的学校——北京广播学院。1963年正式招收播音专业学生,从此我国有了培养播音专门人才的正规学校。

1949年到1966年,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同时播音队伍也迅速壮大。正如1952年第一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提出的“播音员应是有丰富政治情感和艺术修养的宣传鼓动家”,“每一个播音员都应是人民的喉舌,要使自己的声音真正表现出伟大的中华民族的气魄”那样,这一时期的播音风格主要是用激情澎湃的语言和语调去为奋勇向前的解放军战士、为热情似火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们高调鼓劲,这样的播音风格有着那个时代的烙印,是那个时代的需要,同时也促进了那个时代的发展与进步。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播音事业同其他事业一样,遭到严重破坏。许多播音员被扣以“反动权威”、“黑五类”、“修正主义”等帽子,受到批判,调离播音岗位。“文革”初期,各地方台都撤销自办节目,全天转播中央台节目。有的台,播音员全部下放劳动。在极“左”路线的冲击下,延安、陕北和新中国成立后播音方面的许多优良传统被抛弃,“高、平、空”的大喊大叫,充斥在电波中。

改革开放新时期:

大胆创新、科学发展;彰显个性、贴近群众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跨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广播电视事业也步入全面改革振兴的新阶段。

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新闻播音事业大胆创新,求真务实,蓬勃发展。

1976年7月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前身——《全国电视新闻节目联播》开始在当时的北京电视台播出,内容主要是各地电视台寄来或专程送来的电视新闻片。当时电视新闻都由胶片拍摄,加上路途遥远,等到胶片送到北京再冲洗出来播出,新闻往往成为旧闻,播音员的背景也只是一块的白底蓝字标牌,但这并不影响其成为中国最有影响的新闻节目。

1981年元旦,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徐曼主持的《空中之友》节目开播,标志着广播电视中一种新的节目形式——主持人节目的出现。它突破了固有模式,使受众耳目一新,给广播电视节目带来了新的活力。主持人节目很快在全国推广,电台的徐曼、电视台的沈力等成为有较高知名度的主持人。

1981年8月,中央广播事业局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播音经验交流会,纠正十年动乱期间的那种“高调门儿”、“喊叫式”的播音,提出了“大胆创新,百花齐放”的口号。这次会议使播音业务研究和语言实践生动活泼地开展起来。

从1982年报道中国共产党十二大开始,中央把重大时政新闻的时间从20点提前至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播出时间19点,重要新闻首先在《新闻联播》中。从此,不论国际新闻还是国内新闻,不论中央政令还是地方民生,《新闻联播》都是最权威的。《新闻联播》播音员端庄大方,字正腔圆,音色洪亮,代表国家的形象,向全国乃至世界传递中国的声音。

1986年12月15日,珠江经济广播电台采用主持人串联直播的大板块节目形态,以两三个小时为一节,播出综合性内容,大量播出听众参与的谈话节目,以及群众来信、点播、评论、意见等等,使听众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节目中。一年中听众来信超过一百万封,每天打来的听众电话达300多次。从此改变了以往广播带有说教色彩的传播模式,这种全新的交流模式——“珠江模式”风靡全国。

为了满足不同受众的需要,专业化的节目和频道开始出现。1987年2月1日,中央电视台播出以经济节目为特色的第二套节目。1995年3月,东方广播电台开播了全国首家专业金融台。1995年11月,中央电视台开播了体育(CCTV-5)、电影(CCTV-6)、文艺(CCTV-8)、少儿军事科技农业(CCTV-7)等4个卫星电视频道。频道专业化和受众细分化使广播电视的信息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内容更加充实,直播连线、特邀嘉宾、入户访谈等群众参与、开放交流的方式使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更加生动活泼,与受众的交流更加直接。

这些变化使得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表达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在端庄大方、真诚朴实的基础上,又增添了贴近群众生活、亲切自然的色彩,对象感更明确,交流感更强烈,与受众的距离更接近,给人以清新流畅之感。

从1993年5月1日《东方时空》的问世、1994年4月1日《焦点访谈》的推出,再到1996年5月17日《新闻调查》的开播,中央电视台完成了电视新闻报道改革的三部曲。1997年中央电视台更是大刀阔斧,对香港回归、中共十五大召开、长江三峡胜利实现大江截流等一系列重要新闻进行了直播报道,这一年也被称为“中国电视直播年”。

在直播广泛采用的同时,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表达也呈现出新的特点。新闻节目的播报语速普遍加快,同时语言表达的重点更明确、节奏更明快、逻辑更严谨、语言更流畅、现场报道更直接更鲜活。

新世纪,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新闻事业加速发展,新闻播音事业也进入高速前进、科学发展的时代。同时,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兴起,给新闻播音事业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2003年7月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正式开播,通过卫星覆盖全国,全天24小时播出,整点新闻以最快的速度向观众提供最新的国内国际新闻资讯,突出时效性和信息量,实现滚动、递进、更新式报道。这给电视新闻播音员、主持人带来了新的挑战,也由此诞生了一批名主播、名主持人。

2004年1月1日,享誉数十年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新闻综合频率,以“中国之声”的呼号全新登场。全天播音21小时30分,分八大节目板块,由频率总主持人和栏目分主持人合作全程直播,充分彰显“与世界同步,与时代同行”的传播理念。

2008年南方冰雪灾害期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推出不间断的特别直播《爱心守望 风雪同行》,报道总时长182小时。2008年汶川地震,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和新闻频道在震后不到一小时的时间内就打破原有节目板块,推出全天候直播的特别节目,采用播报、访谈、连线等多种方式,整合画面、影像、声音等多种传播手段,不间断地向全国和世界报道灾情。此次特别直播节目总时长达1000小时40分,创电视直播历史纪录。这些重大报道,很好地起到了凝聚民心、引导舆论的作用,真实地反映了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具体行动。

在近年来的重大新闻报道中,新闻播音在权威的基础上突显个性化,使得新闻播音员不再是一个“播报员”,观众看到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在述说国家的变化、远方的故事,观众看到的是一个个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朋友”在告知党和国家的决策。新闻播音风格的这种改变与进步,来源于对生活的贴近,对群众的贴近,对实际的贴近,同时也是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新闻播音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为表彰优秀的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播音员,中国广播电视学会节目主持人委员会于1993年创立“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1997年,该奖被纳入广播电视界最高级专家奖——“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奖”,成为中国播音主持界最高等级的大奖。“金话筒奖”评选,在面向全国广泛征集参评者和作品之后,历经初评、复评、终评等严格程序,终评由广电业界有关领导、专家及受众代表组成的终评委员会评定,每届有40个优秀的作品和人物入选“金话筒奖”。广播电视新闻播音员和播音作品是“金话筒奖”评选的重点,每届的评奖与颁奖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全国播音员、主持人的相互交流与学习,对推动我国新闻播音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2009年12月28日,中国国家网络电视台上线。同年12月31日,由新华社主办的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CNC)开播,于2010年1月1日正式上星向亚太地区和欧洲部分地区播出。在科技创新带来的新媒体浪潮的推动下,我党的新闻播音事业也在走上新的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