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与实践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与实践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与实践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与实践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多媒体教学;实践

最早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教学软件的不断出现以及国家教育改革的实施,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经成为现行教育改革的一股潮流。

1、初中数学多媒体教学应用的现状

多媒体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在现代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是由于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多媒体在初中数学中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初中数学多媒体的应用现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教师主观认识不足。有些教师由于自身对多媒体掌握不够,加上对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多媒体只是教学中一些外在的“形式”,对学生吸收、掌握知识无帮助,对教学无辅助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放弃多媒体的辅助。其次,硬件设施不足,缺乏教学实践应用。现在我国大多数学校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无法做到每个教室配有多媒体教学设施,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学校更是缺乏这些硬件设施,大多学校只有一个专用的多媒体教室,使用起来很不方便。再来,教学方式不当。有些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的效果缺乏全面认识,过于依赖多媒体辅助教学,忽略了其负面作用,导致教学效果下降。例如有的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只是播放课件,没有对学生进行适当必要的引导,导致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这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与素质。

2、多媒体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

多媒体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是迫切且重要的。首先,多媒体教学有助于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模式。一方面,计算机与数学本身就是密切相关的,采用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可以更好地使数学思想渗透到学生当中,更好地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有许多适合数学教师使用的工具软件,这些工具能够使很多数学问题得到轻松简便的解决,从而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如可利用多媒体使学生更为直观地理解一些数学概念。其次,多媒体教学能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但由于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很多学生对于数学学习感到力不从心,或没有兴趣。在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习方法的改革,而多媒体教学为其提供了一个新的手段,因此,多媒体教学在初中教学的应用是必要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它丰富多样的内容和活泼生动的方式能改变过去数学课堂枯燥沉闷的气氛,在教学方法与内容上让学生耳目一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另外,多媒体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环境能够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吸收,让学生视、听、触三觉同时活动,使这三种感觉渠道所吸收的信息相互强化。另外,多媒体教学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的视野更为广阔,思路更为开阔。

3、多媒体教学在初中数学中应用的设计与实践

建构主义认为,学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借助多媒体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由于没有提供与实际情境相符的生动、直观的形象,不能激发学生的联想。数学的学科内容是非常严谨的,在进行多媒体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创设包含不同情境的丰富资源的学习情境,使学生能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去主动发现与探索。对初中数学多媒体教学应用进行设计与实践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建立自信。借助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自信心的建立,计算机能通过图像和声响的多样效果为学生带来新异的感受,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带来生动、多彩、直观的形象,使学生多种感觉器官同时接受刺激,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创建和谐的课堂氛围,在课件设计时,在答题后,可设计激励的画面,例如设计声音“答对了,你真棒!”“太可惜了,加油!”,使学生在鼓励中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有良好的心境从而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第二,应用多媒体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数学知识的源泉来自现实世界,数学理论知识是丰富的生活经验同过不断地积累、归纳和提炼而上升成为的。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从实践中发现“原型”获得启发。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将知识还原、回归,将应用情境的细节形象表现地出来,帮助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通过引导使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现实实践中的重要性。

第三,应用多媒体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是中学数学的教学目的之一,教师能够利用多媒体教学将图形的形成与变换过程形象、直观化,加深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使学生更深刻理解图形变换的思想,提高识图能力的设计;另外,可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演示和实验为学生展示生动、直观的形象,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看得见,摸得着,手脑并用,降低学习难度,从而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与实践范文第2篇

关键词:实践作业; 策略; 数学建模; 数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3-044-002

一、问题的提出

初中数学新课标明确提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注重数学活动的实施,数学实践作业是数学教育必不可少的补充,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启迪智力,形成牢固的模型印象,形成基本技能,掌握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思维训练的好素材。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因此,如何实施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实践作业,提高数学实践作业的质量和效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力,是现代初中数学教学中每一位数学教师的教学难点。

二、初中数学实践作业的实施意义

1.初中数学实践作业的实施是新课程理念的体现

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初中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要在学生掌握基本数学技能和理论基础上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的发展,这要求初中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开展既要考虑到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和要求,更要遵循初中年龄阶段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心理规律,强调学生要能充分从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鼓励学生把具体的实际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和相关理论,对该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实现数学实践活动的基本教学目标。与此同时,初中数学实践操作的开展还可以促进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获得进步和发展,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真正体现了数学教育的文化功能、创造功能和育人功能。通过初中数学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思考用了哪些数学知识,哪些是自己知道的,哪些还不知道,这些未知的内容该如何去建立与数学知识相适应模型,在老师的引导下一步一步走向深入,走向成功。与此同时,在实践过程中,学生通过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考验,获得不同的感受,数学实践作业让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且积极的思考、认真的实践也提高了初中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

2.初中数学实践作业实施是实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数学实践作业是一种符合新课程改革精神的创新作业。学生在作业中,不同的学生一定会有不同的体验,不同的学生也有不同的成功、不同的收获,也得到不同的发展,从而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的宗旨。数学实践作业以其独特的活动性和实践性,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动手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初步的经验;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从而进一步理解、掌握数学思想、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生活能力的协同发展,帮助学生形成动手实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能数学地分析、理解、解决现实生活问题,提高学生的运筹优化意识和创新精神。实施实践作业,就是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意识的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初中数学实践作业的设计策略

1.实践作业内容设计应注重趣味性

数学实践作业的内容不是像平时作业那样“照本宣科”,而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给他们选择的机会。实践的方式必须摆脱学科教师惯用的作业的模式,数学实践作业形式的设计依内容力求灵活多样,富于变幻,使学生感到丰富有趣。在作业设计时,老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来提高实践作业内容的趣味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生数学的积极性。如在教“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安排“24点游戏”的实践作业,先通过抽取四张扑克牌,得到4个有理数(A-K对应数字1-13,(其中红色表示正数,黑色表示负数),然后计算±24,最后列出算式并写出计算过程。作业形式上采用游戏方式,采取2-3人一组进行比赛,使学生在游戏、快乐、竞赛的气氛中感到乐趣无穷,学得轻松、玩得愉快,同时满足他们的好胜心,使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让学生在活动中训练发散思维,在游戏活动中获取要学的知识,使他们感到既轻松又愉快,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2.实践作业设计应充分体现数学建模的应用

数学模型包括数学中的各种概念、各种公式和各种理论。因为它们都是由现实世界的原型抽象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整个数学也可以说是一门关于数学模型的科学。建立数学模型,用数学方法解析或近似地求解,并对其结果返回到实际中验证、解释。它主要有以下3个步骤:(1)实际问题数学模型;(2)数学模型数学的解;(3)数学的解实际问题的解。如学习因式分解内容时,教师采用实践作业的形式提供背景,将抽象化为直观,建立模型,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将二次三项式4x2+6x+2因式分解,让学生制图:四个边长为x的正方形,6个长为x、宽为1的矩形,2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将这12个图形利用动动手拼成一个矩形,这个矩形的长为2x+2,宽为2x+1。由于拼接前后的面积不变,不难发现等式4x2+6x+2=(2x+2)(2x+1)成立,这样就很直观地将二次三项式4x2+6x+2进行了因式分解,然后再让学生练习将二次三项式6x2+7x+2分解因式。通过这样的实践作业,无形之中还将代数与几何的联系揭示出来了,为学习函数内容打下伏笔。我们知道对一个实际数学问题而言,一般不是只有一个正确模型,所以教师要利用数学实践作业的展开来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综合地看问题,慢慢从早已习惯的思维模式、解题套路中建立一种更为灵活、更具创造性的学习方法。

3.在实践作业中让学生体会数学思想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真正领悟其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才是我们真正要做的。当然,初中数学教材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相当丰富,实践作业中,应有机地结合数学知识的教学,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向学生逐步渗透化归、分类、建模、类比、归纳等思想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养有着巨大的作用。首先,让学生在理论基础知识中感知数学思想方法,课本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课本中有不少的定理、法则、公式、习题,都需要分类讨论,让学生认识到这些问题只有通过分类讨论后,得到的结论才是完整的、正确的,如不分类讨论很容易出现错误。如二次函数图像及性质的学习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引入几何画板,通过教师动态的演示实践,要求学生利用家里的电脑进行实践操作。学生能通过亲自实践深刻理解二次函数字母系数a,b,c与图像的开口方向、开口大小、位置变化的对应关系,引发学生思考这种变化的本质规律,加深对二次函数图像及其性质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借助形象的演示,把数学知识与规律用“形”联系起来.通过分类观察、验证、归纳,将抽象还原为形象.进而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其次,数学实践作业中让学生体会数学思想方法,在实际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应用意识,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学的数学思想方法去发现、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学习了“相似三角形应用”后,让学生分组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等类似问题的解法,只有通过实践,学生才能体会这种思想方法,并能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获得优化的解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4.实践作业设计应注重数学的探究性与层次性

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数学探究活动,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把“数学探究”的思想渗透到实践作业中,在作业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去发现、探究问题并获得结论。如在学习直棱柱后设计作业:超能皂外包装上的尺寸说明,每块的尺寸均是是:长(a)、宽(b)、高(c)。动手摆放了这2块超能皂摆放成一个长方体情况,由于摆放位置的不同,它们的外包装用料不同。

①请写出2块超能皂几种不同摆放方式的长、宽、高,并计算其外包装用料,填写在下表中(包装接头用料忽略不计)

②如果现在有4块这样的超能皂,如何摆放使它的外包装用料最省呢?说说你的理由。

本题通过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知道“2块超能皂有三种不同的摆放方式”,并让学生通过计算获得“外包装用料最省的摆放方式”,进而让学生探索“4块超能皂如何摆放外包装用料最省”,并从中探索一般的规律,这样多层次的问题设计,让学生在问题的解答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同时探究性活动必需满足各种层次认知水平学生的要求,数学实践作业设计要有鲜明的层次性,使各种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探究问题,解决或部分解决问题,因此这就需要在实践作业上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在内容上设立一定的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这样数学实践作业才能取得最好效果。对于基础知识好的同学,设计综合性较高的实践作业。对于基础知识一般的同学,如果不切合其实际能力,去深化课堂知识,有可能让他们感到数学太深奥、学习太吃力,使他们失去学好数学的信心。对于这类学生,就应该多布置一些如数学游戏、制作几何模型、测量、社会调查等实践作业。这些实践作业对提高这些学生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起到了课堂和书本难于达到的效果。如在学习浙教版七下《三角形全等的条件(2)》时布置课前作业:请你剪尽可能多的三角形,使它的两边分别4cm,6cm,一角为30°,并把数据表示在三角形相应的位置上。①四人小组相互验证同学们所剪的三角形是否符合要求,并把三角形进行分类。②为什么符合条件的三角形不唯一?

在本题中没有将条件限制为边角边,并暗示学生符合条件的三角形不唯一但不知道有几个,这就给了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能力弱的学生能剪出一个三角形,能力强的学生不仅能剪出四个三角形,而且能理性地分析为什么会有四个不同的三角形,进一步体验了成功学习的快乐。这一问题的设计能让每位同学都能体会成功,但成功的强度不同,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让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发展”的理念。

5.数学实践作业设计应发展学生合作意识

初中数学活动课程的教学目标除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数学思维运用能力之外,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也是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实践作业的一个重要目标取向。在初中的数学学习中,一方面既要鼓励学生具备独立思考的精神和态度,与此同时,又要制造恰当的时机鼓励学生之间通过相互合作、相互帮助,实现既定的学习目标,从而通过数学活动课程来培养学生的相互合作意识。如学习了《统计初步认识》后,引导学生课后去观察校门口的车流量,收集数据,并用数学方法对这些原始数据加以整理。从统计表提供的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把车流量、车速、车子经过校门口的时间与学生上学进校门、放学出校门的时间联系,设计“安全过马路方案”,通过讨论提出三种方案(架天桥、设信号灯、画斑马线),最后对方案进行评选,评出全班最佳方案。这样学生自然需要互相合作,在不知不觉中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分享成功的喜悦,其实这就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与他人合作、交流和沟通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促使学生正确世界观的形成。

数学实践作业为学生提供了较多的“做”数学的机会。在“做”中感受和体验,主动获取数学知识,在“做”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做”中发现、验证规律、结论,然而很多方面并不是单个学生就可以独立完成的,而是需要通过学生之间相互合作来完成或者是学生之间通过相互合作完成得更有效率。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时机,鼓励学生在数学实践作业中培养相互合作意识。

四、结束语

数学实践作业以其独特的活动性和实践性,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动手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初步的经验,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从而进一步理解、掌握数学思想、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生活能力的协同发展,帮助学生形成动手实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能数学地分析、理解、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运筹优化意识和创新精神,这是教学文化的一种趋势。因此,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转变教育观念,积极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还学生一个自由探索、自主学习的空间。

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与实践范文第3篇

目前许多学者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做了大量研究,华中师范大学郭元祥教授撰文阐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规定,从教育行政、教研部门、学校、教师等层面分析了其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问题,高建方等一批教师则分析了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形式和要求。纵观这些研究,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学习材料是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的媒介,课程内容决定课程开展的方式,如果活动课程的课程设计方面不符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后续实施一定会面临大量问题。因此,从分析活动课程内容出发,探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内容特点分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将综合实践活动分为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四大部分,国家为了更好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综合实践活动指定了四大领域,事实上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班队活动、校传统活动、学生同伴间的交往、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活动等非指定领域。在数学领域,《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将初中数学课程内容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部分,综合与实践要求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设计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案。初中数学秉承新课改理念,教材每章节后的阅读及数学活动即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初中数学领域中的表现。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内容分为四大模块,这四部分内容并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融合,合理安排在不同学段不同年级的教科书内,保证了每学期数学的学习都有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这四部分。以人教版初一数学教材中活动课为例:

从教材活动课主题材料中,我们可发现活动课学习材料从编制上有较好的地方,也有不足的表现。

(一)数学活动课学习主题材料表现较好的方面

1.活动主题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

新课程要求删去旧教材中繁、难、偏、旧的知识,数学知识的学习要与学生现有生活、已有经验相联系。从教材中表现的活动主题来看,数学活动课的学习超越了教材、课堂的局限,密切了学生与自然、社会、生活的联系,拉近了数学与人的距离。例如“帮助家庭记录一月的收入支出状况”通过家庭“收入”“支出”这一载体让学生体会正数、负数以及负数是由于实际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日历框数字规律”也是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的日历培养学生自主发现的能力。

2.活动主题学习与信息技术相整合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数学的学习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工具。如“电子表格与数据计算”让学生体会到用Excel对数据进行计算的方便和简洁,用几何画板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探究点、图形平移规律,画函数图像探究函数问题等,形象生动地让学生体验数学中的变化问题,使数学中复杂难懂的问题变得清晰明了。

3.活动主题学习形式多样化

从表格中可以看到初中数学活动课主要以应用、探究、数学实验、数学调查、数学制作设计、数学主题阅读六种形式进行。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从多方面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合作探究、动手操作等综合能力。同时,亲自调查、动手制作,加强了学生的自主体验能力,让学生领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知识、提升综合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动机。

(二)数学活动课学习主题材料表现不足的方面

1.主题阅读类比例较大

以表一为例,在14个主题学习中,主题阅读类占到6个,达到了42.86%,其次是数学制作、数学调查。主题阅读主要以数学名人轶事、数学史介绍、章节知识补充等内容为主,以语言文字向学生传输文本知识。阅读类较多,动手操作类活动较少易导致活动课上成传统的讲授式课程,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2.内容缺乏整合性

注重了形式的综合,内容的整合性却较缺乏。笔者通过翻阅这些主题学习材料发现,数学领域活动课程的整合主要体现在数学知识学习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方面,例如“熟悉计算器的使用方法”“电子表格与数据计算”“借助几何画板探究图形边、角变化”等。这实际上是一种形式上的整合,而主题材料就其本身而言,整合性不够,主要表现在:知识点较单一,紧紧围绕本单元的某一知识点,并没有将这一知识点与多个知识点或是跨学科的知识融合起来学习,实际上还是单一知识点的学习。

3.主题内容本身实施具有一定的难度

调查统计类的活动主题课程,需要实际调查收集数据,或是通过查阅资料收集数据。例如概率初步部分要求,首先学生需具备基本的信息收集及处理能力,事实上有些教师计算机能力较差,不能给予学生较好指导,学生的信息素养不足,导致这些活动开展的效果较差。其次,对于一些教育设备资源薄弱地区,学生没有收集资料的平台,缺乏整理数据的工具,这些主题内容实施确实是个难题。

二、主题材料设计与活动实际实施中问题的原因

活动主题在设计上出现问题,必然会导致活动课程中产生各种问题。通过对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内容的分析及现实学校实施活动课程情况的考察,我们不难发现,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存在以下问题: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重形式多样,轻内容整合

从六种数学活动课学习类型来看,数学学习方式较丰富,有阅读、实验、调查、制作等,丰富的数学课题学习形式增强了学习的综合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能力,但学习内容知识本身并没有较好的综合,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缺乏融合,联系不紧密,不利于学生形成综合的思维意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多种教学方式的随意组合也是重形式、轻内容的表现之一。科学、适量的教学方式组合,能促进学生学习,但现实是,大多数教师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简单地理解为就是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实践、探究等综合能力,表现在教学上即各种教学方式的堆砌,中小学教师演示课上最常设计的教学方式有小组讨论、分组报告、合作探究等,有些课程的学习不适合用讨论法,教师也将其机械地搬进来,实际上不利于学生学习。教学方式的综合要讲究策略,关键在于这种方式能否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内容决定形式,只有内容做到了综合,才能真正从源头上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只有形式上的综合,没有内容的综合,学习只是停留于表面,无法真正培养学生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存在“教”活动课的倾向

初中数学教材每章节后的活动课材料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学习内容,这些内容只是一个引子,大量潜藏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升,需要教师和学生通过课例扩大学习面。这些课例中,主题阅读类比例较大,教师在本身对综合实践课程把握不准确的情况下,容易依赖课例,尤其是主题阅读类课程,教师容易在教室里形成“讲”或“教”活动课的现象。这样学生事实上还是通过传授获得知识结果,自身问题意识、学习的体验、综合能力并没有得到锻炼。

(三)教师能力不足,限制活动课的开展

从数学活动课学习主题来看,有些课题的学习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例如用电子表格统计数据、用几何画板演示图形变化、发现规律等,一些教师缺乏信息技术能力,不会基本的电脑操作,同时还不愿意学习新事物,难以跟上课程的发展。其次,教师难以把握综合性的课程内容,学科教师可能在自己本专业领域较有研究,而对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不了解,其专业素养低下导致活动课缺乏有效的指导。

例: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后的数学活动:用一根质地均匀的杠杆和一些等重的小物体,做下列实验……根据记录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如右图,在木杆右端挂一重物,支点左边挂n个重物,并使左右平衡。设木杆长为l cm,中点处,支点到木杆左边挂重物处的距离为x cm,把n,l作为已知数,列出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

在一元一次方程这一章节,重点是培养学生在各种问题中寻找等量关系,这一活动恰好利用杠杆平衡这一条件帮助学生加深对“相等”这一概念的理解,活动运用的是杠杆原理,涉及了物理中的知识,通过杠杆原理来理解一元一次方程中的相等关系,要求教师要有物理学知识背景,数学教师若只加深数学专业学习,而对其他领域基本素养不够,则难以承担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及指导工作。

三、从主题设计出发提升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有效性的建议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与实践范文第4篇

一、鼓励学生参与互动学习活动,实现共同进步

学生之间应建立一种融洽和谐的关系,彼此自觉形成一种良性竞争、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班级学生的共同进步.为此,教师应善于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互动学习活动,支持学生定期举办学习交流会等活动,同时鼓励学生在互动学习过程中畅所欲言,肯定和支持学生自发组织和参与的一切有益于数学学习的学习活动.教师要为学生的自发性学习活动设立基本方向和目标,深入学生,了解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并及时给予建议和指导,确保学生的互动学习活动更有成效.

二、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验证和巩固理论知识

除了学生之间进行的互动交流活动外,学生还应参与一些实践活动,验证和巩固理论知识,培养自身举一反三的能力.教师可以根据课本内容设计实践活动,将所教知识融入其中,通过观察和检测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评判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在与学生进行课堂互动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对学生反馈信息的分析,根据每个学生的优缺点,设计相应的实践活动,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实践中获得自我提高.例如,在讲“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时,本单元中专门列出了一个学习课题“利用不等关系分析比赛”,教师可以根据该课题的启示,将课题内容进行细化.调查发现,班级男生中大多数人喜爱篮球运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不等关系分析某项篮球赛事的比赛过程和结果;班级女生中大多数人喜爱花样游泳运动,教师便可以引导她们利用不等关系分析某项花样游泳比赛.教师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实践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三、鼓励学生参与课题讨论和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应围绕教学内容设计一系列具有探究性的学习课题,引导学生参与和完成课题项目,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增强学生的运用能力,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灵活性.数学课题的设计,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突出实用性,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在课题内容中融入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例如,在讲“数据的分析”时,当今时代无疑是一个大数据时代,增强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是时代要求,符合学生个人发展的核心要求.教师可以针对该课程设计一个专门的学习课题,以中央电视台幸福指数调查活动为索引,从网上查找和整理出关于幸福指数的相关数据,要求学生运用相应的统计方法探究数据背后的含义,使学生感受数据分析与现实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

四、鼓励学生参与多样化的课外活动,拓宽实践范围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与实践范文第5篇

实用主义学者指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校学科教学活动,追求的是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和学习效能的最大化.而衡量和评判学与教活动效果的有效载体之一,就是借助于课堂练习问题这一有效抓手.预设活动中课堂练习问题设计,是其一项必不可少的环节.实践证明,课堂之中练习题的科学设置、精确设定,有助于教与学双边互动的深入推进,有利于学与讲双向活动目标的顺利达成,有益于学与导双方实践的发展进步.不可忽视的是,当前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轻视课堂练习问题设计的现象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存在,成为影响学教活动效率的一个重要的瓶颈制约.作为新课标的忠实践行者和数学学科知识体系的直接讲授者,应把数学课堂练习问题设计作为重要任务和内容,予以实践和探究.

一、课堂练习问题应成为数学教材重难点的生动代言

开展的备课活动、设置的教学内容,选取的讲解方式等,都要贴近教材,围绕其目标要求以及重点难点等实施.作为预设活动之一的课堂练习问题设计活动,自然而且必须紧扣数学教材的核心要义和目标精髓进行科学、合理的预设.这就要求教者在设计课堂练习问题进程中,必须切实做好、做实教材研究分析的先期准备工作,找准数学教材的重点要义和目标意图,学习借鉴其他先进教学经验,认真研析并设计出与教材贴近、重点切合、难点紧密的练习问题,使所设计的课堂练习内容成为数学教材精髓要义的形象代言和生动代表,让初中生通过探析解决练习问题而窥得数学教材之要旨和核心.如“平方差公式”一节课课堂练习设计中,教师通过备教材前提活动,认识到该节课数学教材中教师需要围绕“平方差公式的应用”进行重点讲解,同时根据以往教学心得,“用公式的结构特征判断题目能否使用公式”是学生认知掌握的薄弱环节.此时,教师设计课堂练习问题时就胸中有数,有的放矢,设计出了“1.(a+b)(a-b)(a2+b2);2 (a+2)(a-2)(a2+4)”、“1.(4a-1)(-4a-1);2.(b+2a)(2a-b)”、“1.(a+b+c)(a+b-c);2.(a+b-3)(a-b+3)”等练习案例,以供初中生进行思考分析、巩固完善,暴露缺陷,对症施教.值得注意的是,教者在围绕教材重难点设计数学练习问题时,要做到与新知讲解以及学习学情之间的深度融合,体现练习问题的巩固性、补缺性和完善性等鲜明特征.

二、课堂练习问题应成为师生双边互动的桥梁纽带

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讲授者和参与者之间,是一种平等、互动、交流、共赢的关系.任何一节课要达到“有效”一词的标准和要求,就必须体现落实教与学的双边、双向特性和要求.但笔者在平时的教学观摩和教学教研中发现,有不少教师存在布置问题了事,学生自主解析的“甩手掌柜”现象,没有将所设问题变为教师和学生之间有效互动、深切交流、深刻碰撞的桥梁和纽带,出现“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教育学指出,数学问题应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互动的“介质”,呈现互动、双向特性.因此,教师设计课堂练习问题应紧紧抓住教学活动双边特性,所设计的课堂练习内容要呈现出显著的交流特点和双向特性,融会贯通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等内容,层次性、递进式的呈现问题、设置要求,推动师和生之间的深入活动、有效交流、共频共振.如“如图1所示,已知AD是ABC的角平分线,DFAB,DE=DG,如果已知道ADG和AED的面积分别为50和39,试求出EDF的面积为多少”练习设计中,教师预设课堂练习问题时,采用层层递进、步步为营的填空式问题设置方式,提出如下需要学生一起协作解析的问题过程:

解作DM=DE交AC于M,作DNAC,交AC于N.

DE=DG(已知),

DM=DE(),

AD是ABC的角平分线,DFAB,DNAC,

(角平分线定理),

DEF≌DNM().

ADG和AED的面积分别为50和39,

SMDG=SADG-SAMD=50-39=11,

SEDF=SDNM=()().

三、课堂练习问题应成为主体技能锤炼的重要平台

学习技能培养,是学科教学实践活动的根本要义和现实要求.教育发展学指出,数学练习题应是锤炼学习活动主体思维能力、锻炼学习活动主体辨析能力、培养学习活动主体归纳能力等方面素养的重要平台和有效介质.因此,数学学科教师设计课堂练习案例,不能照搬照抄、固定不变,而应该充分挖掘和释放数学练习案例中的丰富内涵和培养功效.一方面设计时兼顾导学合一方式运用,既强化初中生自主探析思维的活动实践,又重视学生探析过程的指导.另一方面设计数学练习时统筹教材丰富体系,注重对现有练习案例的加工和创新,设计丰富多样、解析多样、思路多样的数学案例,力促初中生在探究解析获得辨析、思维、创新等方面技能素养的提升.如教者在“正方形DEMF内接于ABC,若SADE=1,S正方形DEFM=4,求SABC”问题设计的基础上,通过认真研析、上下衔接,对上述问题案例进行“深刻挖掘”,利用数学案例的发散特性,加工和变化出“已知菱形AMNP内接于ABC,M、N、P分别在AB、BC、AC上,如果AB=21 cm,CA=15 cm,求菱形AMNP的周长”、“在ABC中,有矩形DEFG,G、F在BC上,D、E分别在AB、AC上,AHBC交DE于M,DG∶DE=1∶2,BC=12 cm,AH=8 cm,求矩形的各边长”等案例.这些变式案例的设计意图和解析要求之间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初中生在解析时需要运用到“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菱形的性质”以及“矩形的性质”等知识点和方法,利于初中生数学学习能力的锻炼和提升.

四、课堂练习问题应成为中考政策要义的渗透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