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信息地理学的概念

信息地理学的概念

信息地理学的概念

信息地理学的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概念图;信息技术教学;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21-0031-04

1 前言

在“苏州市2008年在线课程培训”中,笔者接触到概念图及Inspiration工具,了解到了一些相关知识,并在教学中尝试应用概念图。在实际应用中,觉得概念图对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实施有一定的帮助,对复习学业水平测试中的基础理论知识也非常有效果。

新课程的目标是提高信息素养,而在信息技术的一些知识概念课的学习中,往往由于授课方式的沉闷,导致学生基本没有兴趣学习这些知识,使得新课程下信息技术有效教学实施面临困难,事实上并未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本文希望通过对概念图应用的探讨来改变教师和学生对信息技术有效教与学的理解,更好地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2 概念图应用于教学的理论依据

概念图是指一种用来组织知识概念之间联系的工具。它是以图解的方式,直观地将某个主题的概念和概念之间关系表征出来的一种呈现方式。概念图构图时通常先将某一主题的有关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中,然后用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间的意义关系,这样就形成了关于该主题的概念或命题网络。

由于信息技术学科的知识点比较零碎,教学中涉及的概念也较多,通过绘制概念图将知识形成一个彼此联系的知识网络,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是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一种好方法。例如,在讲“域名与IP地址”时,知识点比较零碎,学生对一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认识不很明确,笔者给学生提供一串名词如域名、IP地址、DNS等,让学生区分概念范围的大小,绘制概念图(如图1所示)以明确概念。实践证明学生通过绘制概念图,将知识形成一个彼此联系的知识网络,对这些概念也有了多层面的理解和记忆。

3 概念图在高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案例背景 本案例是新课程体系下高中信息技术选修课网络技术应用的一个教学案例,具体内容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网络技术应用》(选修)第三章第一节“网络的功能与构造”。案例运用“概念图”组织实施有效教学。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网络的功能;了解构成网络的主要硬件、软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网络。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概念图”直观、系统地表征本节内容,使得学生能够清晰地掌握相关概念的关系,完成教学目标。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培养从基础学习起,从基本理论概念掌握起,有理论的支撑,才能进一步认识网络、应用网络,并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积极参与信息整理与加工的学习态度。

2)内容分析。信息技术新课标中提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如何“学会根据需求合理网上学习,能够自觉维护网络安全等”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网络的功能与构造”是必备的基础知识,让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网络的组成;常用网络连结设备如何连接;怎样管理网络;网络的基本功能;了解网络的分类”等,才能高效地利用网络。

教学重点:掌握网络的分类、网络的功能;了解网络的主要硬件和软件。

3)学生分析。学生的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很浓,大部分学生基本上都能通过网络获取他们所需求的信息,都可以打开“搜索引擎”来查找想要的信息,但他们对网络的认识很少。所以,要让学生从认识网络的基本理论开始,让他们较为系统地了解身边的网络,让学生通过联系实际来提高对知识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4)教学策略设计。本节课通过讲授法,用“概念图”的形式来组织实施,并且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概念图”。

教学流程:将本节课的知识用“概念图”来呈现出来,对各个知识点逐一讲解,在讲述完后,再回到“概念图”中进行小结,使学生做到掌握相关知识理论,心中有图,能够脱离书本。

教与学的实际过程描述 “同学们都爱上网!这个‘网’到底是什么呢?” 这个问题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我们通常上网时,用浏览器Internet Explorer,Internet是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接着,将Internet概念图(如图2所示)呈现出来,使学生对Internet的认识有了一个更直观的理解。

从概念图上看,Internet(国际互联网)是一组全球信息资源的汇聚,Internet是由于许多区域网络互联而成的一个逻辑网,每个网络中连接着若干台计算机或子网络。那么“什么是网络呢”“网络有哪些功能呢”“网络由哪些设备组成呢”“网络中的设备是怎样连接的呢”“网络又是如何工作的呢”等一些问题的提出,这些问题相关的知识采用“概念图”(图3~图5)以投影的方式来呈现。

接下来对上面的问题对照概念图有条理地进行解释。

1)网络的主要功能(如图3所示)是数据通信(如电子邮件往来、ATM取款等)、资源共享(如机房里面共享的网络打印机、电影游戏资源等)和分布处理(大型软件的开发等)。

2)网络按覆盖范围来分(如图3所示),分为广域网、局域网、城域网,从概念图中可以得知它们的应用领域和地域范围。

3)网络由网络硬件和网络软件组成。从概念图中可以清晰得知网络硬件(如图4所示)是指的服务器、工作站、传输介质和通信连接设备(路由器、交换机等),并指导学生识别学校机房里面硬件设备,比如机房里面交换机、双绞线等。

4)网络软件(如图5所示)。网络软件主要由网络操作系统和网络应用软件组成。网络管理员通过网络操作系统进行统一的管理和控制;普通用户通过网络应用软件来使用网络资源,网络应用软件的结构有两种:客户机/服务器(C/S)和浏览器/服务器(B/S),一般情况下上网在IE中操作的是B/S结构,而C/S需要安装客户端软件,像一些远程控制、监控等。

解释了这些问题之后,通过对“网络概念图”知识理解,并总结得出网络的概念:“网络是由两台或两台以上的计算机通过网络通信设备连接起来所组成的系统,计算机间可以进行数据通信、数据共享及协同完成某些数据处理工作。”

最后,再回到“概念图”(图2~图5),让大家回顾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及这些内容间的联系,加深对网络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网络。

教学反思 教师利用概念图进行有效教学,其实绘制概念图的同时就是备课的过程。通过绘制概念图,可以清晰地知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教学中需要考虑到的问题和知识点都可以在概念图中表示出来。

从学生接受来看,像本节课这样的概念比较多的课,如果单纯靠概念的罗列,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甚至厌倦,更糟糕的是学生最终还是弄不清概念之间的联系,从而很难实现教学目标;而利用概念图使学生可以非常形象地看到每一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促进有效学习,提高学生对概念的认识,从而真正地做到有效教学。

4 结束语

概念图不仅形象系统地再现了课程知识的理论体系,有助于有效教与学的实施;而且使学生能够正确地分析和比较学习的知识概念。因此,将概念图作为实施有效教与学的工具应用到实际教学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情趣,减低了学生认知的难度,提升了教与学的效果。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促进教与学,真正将新课程“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的目标落到实处。

注:文中的概念图是笔者使用Inspiration Trial Edition

7.5b(概念图绘制软件)工具绘制。■

参考文献

[1]赵俊莉,赵冬生.概念图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05(15).

[2]李,杨威.概念图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小学电教,2008(1).

[3]袁维新.概念图:一种促进知识建构的学习策略[J].学科教育,2004(2).

[4]赵俊莉,赵冬生.将概念图引入信息技术课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7).

信息地理学的概念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物理,概念教学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应当重视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物理教学中。”在物理教学中,教师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把容易混淆或是难以理解的物理概念加以展示,使静态的知识生动化,促使学生动手、动脑,不断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世界的多种矛盾,分清主次、搞清楚各种矛盾的相互依存关系及发展方向,让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掌握了方法,培养能力,从而真正实现物理概念教学的目的。

一、呈现物理情景,引入概念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一定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在物理概念引入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呈现物理情景,能使学生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上全方位地受到刺激,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如,“动能”教学时,我把龙卷风、海啸、水库放水等动态视频组合在一起加以呈现,学生看到大树拔起、车辆掀翻、堤坝冲毁、房屋倒塌的画面后非常震感,也提了许多问题:“龙卷风怎么形成的?力量怎么样厉害?” “水狂泻下怎么会如此厉害?这是什么能量?”……这样以信息技术呈现物理现象,无论是视觉效果还是听觉效果,都能给学生深刻的印象,让学生对自然界物体具有的某种“能力”获得一种强烈的感受和直观的认识,从而为建立“动能”的概念打下基础。

因此,在物理概念教学中初中物理,创设与形成物理概念有关的生动的、新颖的情境,使学生感知大量的感性材料,对物理现象有一个明晰的印象,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加深理解物理规律。

二、揭示本质属性,理解概念

物理概念的建立过程是在物理环境中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获取必要的感性知识,并与自己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相联系的基础上,通过同化或顺应不断加深认识和理解概念的。因此,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摒弃现象和过程中那些表面的、偶然的、次要的等非本质的东西,以揭示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

如,“重力”教学时,我先播放铅球和跳高比赛的视频录像,然后提出问题:奋力投出的铅球和跃过横杆的运动员最终会处于怎样的状态?这样的竞技项目挑战的是人类的什么极限?问题的提出,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待学生回答之后,再播放神舟七号航天飞船成功升上太空和宇航员在飞船舱内的生活和工作情景的视频,再一次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在远离地球的太空中,宇航员可以用任意的姿势“漂浮”在船舱中,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这样,借助信息技术展示现实生活中的重力现象,丰富了学生的感知,激发了学生积极思维,在鲜明对比的情境中,抽象概括出重力概念的本质属性,使学生深刻认识到: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三、突破教学难点,深化概念

将物理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无疑为课程目标的实现提供了近乎完美的渠道。信息技术独有的“模拟”作用,不仅能真实生动地再现各种难以理解的、抽象的物理知识,激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而且可以有效突破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深化概念规律的理解。

如,“电流”一节,难点是学生无法观察到电流的形成与方向,因此,电流的概念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在教学时,我利用Flash软件进行仿真“模拟”,把电池组、小灯泡、开关、导线连成实物电路。然后闭合开关,电流(用红色线条表示)从电源正极(用“+”表示)流出,通过小灯泡时,灯泡发光,最后回到负极(用 “一”表示),形象、直观一目了然。师生通过对这一直观模拟实验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很快就能够理解电流的形成、方向这一重点、难点,对“电流”的概念也就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把抽象的、枯燥的物理知识原理转化为生动的、具体的图像,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正确模型中国论文网。从而有效突破教学难点,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四、动态分析过程,活化概念

物理概念与规律的教学是物理教学的核心。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相互联系及其发展趋势是靠物理规律建立的。在物理规律教学中拓展概念教学,运用信息技术的动态变化功能,进一步揭示和理解相关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形象直观地“顿悟”概念的内涵。这有利于概念知识沿网状同化,从而达到活化概念的目的。

如,有关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动时初中物理,电流表、电压表示数变化情况的判断以及变化范围的计算问题,一直是历年中考物理试题和各种物理竞赛中的热点。而学生普遍感到此类题难度大,得分率也较低。

如右图所示的电路中,滑动变阻器R2的滑片P向右移动。请分析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变化情况。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时,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动态变化功能,制成课件进行以下动态分析:把电压表和电流表等效替换,电压表等效于开路,电流表等效于一条导线。由此不难看出,电路中的电流只有一条道路,即串联电路,电压表测量的事滑动变阻器的电压。

这样,运用信息技术对电路进行动态分析,既让学生充分理解了电路的规律,也加深学生对电学部分相关概念的具体认识,深化和活化了物理概念,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加强练习反馈,巩固概念

课堂练习的检测与反馈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环节。通过反馈练习可以使学生深化概念,提高学习效率,加强对所学概念的理解和巩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贮量大、速度快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检测,为学生创造了一种悦目、悦耳、悦心的效果,高效率地提高理解概念的程度。同时,信息技术的人机交互性能,加强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人机之间的信息交流、思维碰撞,从而促使课堂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互动生成。

如,九年级“惯性”一节复习检测中,我设计一题:播放飞机正确投掷救灾物质的动画视频,同时提出问题:飞机投掷救灾物质为什么要提前投掷?让学生用本堂课所学知识来回答。这样就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不仅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通过练习深化了对“惯性”概念的理解。

信息地理学的概念范文第3篇

注重知识联系,形成概念体系

认识论原理指出,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不可能一次性完成,需要经历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同时,由于事物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因此必须用联系的观点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鉴于此,对于概念教学的规律,教师应该从过程和联系两个角度进行考察,也就是把概念放到相应的概念体系中去,考察它的来龙去脉,不仅要知道学习这一概念需要怎样的基础,还要知道掌握它以后能干什么,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形成结构更强大的概念体系。

在概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对教材进行重组,构建一个良好的知识体系框架,进行高结构化的概念教学,有基础、有铺垫、有延伸,充分运用知识迁移的原理来进行概念教学。例如,在教学《信息的概念》一课时,教材只是简单地给出信息的特征: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如果教师就此一笔带过,学生对信息及香农都不会有太多了解,但如果引入如何量化地度量信息量这个问题,不仅能让学生对信息论创始人香农有感性认识,也能让他们对“比特”这个信息量的度量单位有初步认识。因此,笔者先通过让学生猜硬币的正反面游戏(硬币的正面用1表示,反面用0表示),使学生明确猜一枚硬币的正反面需要的信息量就是1bit,这时再引出二进制数字,原来bit来自binary digit(二进制数字),二进制数系统中每个0或1就是一位(bit)。接着,笔者趁热打铁,以图表的形式请学生填写:一盏灯泡的状态(如果开用1,关用0表示),可用多少位存放;两盏灯泡的状态,可用多少位存放……四盏灯泡的状态,可用多少位存放。然后,笔者再反问:“4bit是几位二进制数,有多少种状态?可以存放从几到几的十进制数?”学生们马上得出4bit即4位二进制数,有16种状态,可以存放0到15的十进制数字,8bit即8位二进制数,有256种状态,可以存放0到255的十进制数字。最后,笔者又给出字节与比特的关系,原来8bit就是1字节,1字节可以存放0到255间的任意一个整数……通过这样的知识联系,学生对信息的概念有了清晰的认识。

对下载速度的单位bps,学生的理解也是存在偏差的。笔者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电信局在你家的安装协议上写的是10Mbps,但是大家下载文件的时候,真能达到这个速度吗?为什么呢?这时候再把B和b的区别告诉学生,经过这样的概念引入,学生通过建立、巩固、深化的过程,然后对新概念和已学概念进行整理、归类,就形成了自己的概念体系。

另外,按照教育学理论,当知识构成一个网络时,人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将会更为有效与深刻。所以,教师开展概念教学时,应尽可能地将原有知识体系与新的知识点结合起来,制作出相应的思维导图,这对体系化的知识点教学是相当有用的。例如,在学习计算机软硬件系统时,将整个计算机系统软硬件体系进行分层分类,形成一张思维导图,这也是一种相当有效的手段。

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形成认知体系

对概念的学习,光靠死记硬背没用,忘记它仅仅是时间问题。但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要记住概念就容易多了,也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实现概念的灵活运用和深化。所以,笔者认为在概念教学中的关键问题还在于教师如何有效地引导和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例如,IP地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理论性较强,这就需要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认识及理解IP地址的相关概念。笔者创设了如下情境:每位学生都有一个身份证号码,来标识自己的身份,网络中的计算机也需要一个身份证号码,这个身份证号码就是IP地址。现在我们来看一下这个IP地址是什么样的?有什么格式?之后,学生查看自己本机的IP地址并记录下来。师生共同归纳IP地址的基本格式。接着,请学生比较一下自己的IP地址和周围同学的IP地址有什么异同?比较后,学生发现前三段网络地址相同,最后一段主机地址不同,教师随即引入网络地址和主机地址的概念。最后,教师介绍三类IP地址。

在教学计算机网络的内容时,各网络设备的作用、协议的特点是较难理解的,尤其是在讲解网络中数据的分组、传输和应用时,如果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没有技术基础,认识理解这些概念是相当困难的。

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做一系列形象的类比,从用户在浏览器点击某个超链接开始,从本地计算机开始到因特网,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例如,货物(http请求的数据)被倾倒入小车(数据包)中,贴上发件人地址(源IP)和收件人地址(目的IP),进入到家门外的路上(局域网),经过主干道路(交换机)和枢纽路口(路由器),离开海关口岸(防火墙核验数据)后,来到广阔的交通网络(互联网)中。

至此,教师将数据发送至互联网的过程描述了一遍,接下来交给学生,让他们完成从数据到服务器并回传的过程,并将教材中出现的各个概念一一筛选,在生活中寻找合适的类比。

又如,在讲解“信息压缩”这一概念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比较、讨论等方法,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活动一:教师给出一串重复的数字“2340000000000000000012”让两组学生传递,一组逐个报数,一组用“234,17个0,12”的方式报数,比较哪组传递得快。活动二:图像压缩游戏(“用相同颜色连续出现的次数+该颜色名称”来计算图像容量,发现图像的容量比原来小了一半多)。学生通过活动明白:信息可以压缩是因为存在重复的冗余信息。接着,教师再讲解两类压缩的特点和适用范围,用ACDSee和WinRAR软件进行压缩实验,比较压缩前后及解压还原后文件的大小。学生亲历活动,对概念的理解就更深刻了。

信息地理学的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概念地图 初中地理 应用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地图绘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并且学生记忆地图,对于地理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概念地图并没有真正应用到地理教学中,反而是在教育学和心理学等领域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实行素质教育和新课改之后,根据地理教学的需要,有必要将概念地图运用到地理教学中,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和效率。

一、概念地图的定义、组成要素和类型

(一)概念地图的定义

概念地图又称思维地图或者心智地图,表达的是思维过程或者结果的图形化表征。上世纪六十年代,由美国的Joseph D.Novak提出,客观地图本身的客观性比较强,并且其直接反映的是自然和社会经济,概念地图是人们头脑中形成的客观世界的地图,其性质是思维工具和知识的组织方法,能够更好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并且学生可以通过概念地图的绘制提高学习能力。

(二)概念地图的组成要素

概念地图是通过节点、连线和连接词构成的,其中,节点代表的是概念,阶段一般是几何图形或者是形象化比较强的图案,连线主要是进行节点的连接,其将概念间的关系比较直接地反映了出来,其具有非方向性或者方向性。一般情况下,连线是直线、曲线或者折线,而连接词和地图上面的标注比较相似,其是节点关系文字上的描述。

(三)概念地图的类型

一般情况下,概念地图可以分成非层级性和层级性两种,并且可以根据地图的信息,将其划分成为层次概念地图、蜘蛛概念地图、系统概念地图和流程概念地图四个类型。层次概念地图指的是,信息重要性递减,一般情况下最顶端的信息是最重要的;蜘蛛概念地图指的是将最重要内容放在中心位置,其他内容重要性围绕中心呈放射状,越靠近中心位置的内容越重要;流程概念地图是利用直线模式组织信息将主题之间的关系反映;系统概念地图和上述的流程概念地铁也有一定的相似性,只是和其相比,增加了输出和输入。

二、进行概念地图绘制的主要步骤

在进行概念地图绘制时,可以使用软件,也可以用手绘制,但是无论选择什么样的方式,都必须根据概念地图制作的基本方法进行地图的绘制,为了更好地将知识点和概念之间联系更加清晰地表达出来,可以用图1中的步骤进行概念地图的绘制。

图1 绘制概念地图的基本步骤

三、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概念地图的主要作用

(一)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概念的识别和记忆

在地理教学中,学生进行概念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概念概括了这部分地理现象和事物的本质,是非常重要的地理知识。老师进行地理教学的最基本任务便是让学生能够理解概念、掌握概念和运用概念。就现在而言,初中地理课本中,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知识已经越来越少,即便是地理概念也需要学生进行理解性记忆,但是怎样让学生通过理解掌握概念,是很多老师都面临的重要教学难题。学生的大脑能够接受很多信息,要想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信息,就必须将信息结合在一起,概念地图便能够起到信息组合的作用。老师在进行地理教学时运用概念地图,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概念之间的联系和本质上的区别,学生通过概念地图还能够建立知识网络。比如,老师在进行地表形态力量教学时,要想让学生进行外力和内力的划分,便可以用层次概念地图进行层次关系的表达。

(二)概念地图的运用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础理论

在地理学习中,地理知识不但包含一些比较基本的概念,还包含一些比较基础的理论,比如说地域分布规律、地理环境整体性理论、空间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景观生态理论、人地关系理论、区位理论,等等,这些理论在地理教学中非常重要,并且涉及一些知识比较抽象,若是老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能够利用素材,更好地运用概念地图,便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理论。比如说在讲到太阳辐射、大气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时,便可以运用系统概念图,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三)能够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意识

老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可以将概念进行分类,并找到相关抽象概念,将其综合起来,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发现一些地理原理或者地理规律。并且,通过地理概念地图,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更好地识别重要概念,这样学生理解知识时会更加系统。老师在使用概念地图教学时,可以将教学内容和当地的一些特点结合起来,采取多种方式教学。学生在进行知识学习的时候,兴趣会显著提高,学习能力和探究意识都会得到强化。老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时,自由表达一些想法,这样学生不但探究能力和学习能力会得到提高,其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会明显提高。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运用概念地图是非常有必要的,能够提高教与学习效率,还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和概念,提高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老师应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方式将概念地图运用到地理教学中。

参考文献:

信息地理学的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数学概念;探究;评价

基于概念图的表征方式,能清楚地阐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兼具层次性和方向性.学生在数学概念生成过程中,可以通过绘制概念图有效外显反映“再发现”的数学思维活动,概念图的绘制避免了学生由于“有货倒不出”而导致逻辑不清,无法梳理和展示自己的学习活动过程以致评价失控进而产生概念生成误差.运用概念图表述学生的概念学习,使得学生概念学习的监控评价从后台走向前台,从“抽象”走向“具体”,促使学生“主动”“自觉”地监控评价自己的概念学习过程. 概念图的生成是学生认知结构重构重组的过程化显示,学生体验了概念自然生长的奥秘,学生图示自己的概念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建立具体的数学概念生成的思维链,有助于学生回顾反思自己的数学化行为,辨别其中的缺失,进行有效监控,从而选择适当的概念生成策略,有效调控概念生长,从被动的、盲目的“赶鸭子上架”变为主动的、策略性的、高效的自主探究学习.

大多数的数学概念的生成大致涉及四个阶段:

设置相关情境寻求本质特征解释概念框架精致、拓展与验证.

学生利用概念图表征概念情境,解释新的数学对象时,学生需要借助于图示来观察、判断、选择、抽取对象的主要特征信息,并通过绘制概念图自我评价调控新特征信息与原有认知结构有意义建构,若能融入原有知识结构,则只需把信息作为原概念的新例;若不能融入,则适时调整修改原有概念图示以使其适应新的对象.概念产生后的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准确定位始终伴随着自我监控评价,如新概念的产生、新概念框架的检验和修正、应用活动的拓展、认知结构的完善等行为.有效运用概念图,通过问题信息分析与加工比较、探究障碍对策分析、图表演示、探究障碍产生原因、自我分析、自我表述、相互评价、撰写小日记等方式,能加强监控学生的概念生成活动.

学生概念生成过程中的监控评价分析如下:

概念生成过程中的监控评价

概念生成实践中,以“平均变化率”的概念生成具体探讨在概念生成过程中怎样利用概念图高效实施监控评价.

训练问题组3:

1.概念生成后有没有结合概念生成图评价自己的探究过程,并注意思考五点:起点、分叉点、易偏点(偏离探究目标)、盲点、断点?

2.有没有对概念生成过程中的“五点”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以及思考优化处理这“五点”问题的对策?

3.概念生成后有没有结合对自己探究过程的反思和分析完成探究小日记?

4.概念生成后是把新概念与原有知识建立联系,还是建立了新的知识体系以容纳新概念?

5.有没有认真体会概念的“变式”辨析,真正把握概念的本质?

6.有没有对概念生成效率和效果的思考与反思、评价?

案例评析 通过图形的感悟和自我探究过程中的实时监控指导,使学生从感性了解平均变化率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借助于概念图工具外显学习过程,学生可随时监控评价.

数学概念学习中,学生借助于概念图的绘制能有效显示自己“再体验”行为,发现探究过程中的偏颇行为,通过图示自我监控评价;学生用概念图标注概念中的知识点,初步建立概念知识的关联,形成初步的信息关系图,有利于学生从纷繁无序的信息中挖掘出有效的知识信息,监控评价概念信息体系有序组织;学生不仅可以由概念图表征知识间的相互关系,还可以表征概念生成过程中形成的思维链,通过知识构图和思维链图的验证对比,能够准确监控评价思维链节点的状况,防止思维链的断裂,准确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学生用概念图能充分实现学生间的同一问题的探究行为交流,并进行相互监控和评价,促进各自的数学概念共同生成;学生概念图的绘制是在自我监控评价下逐步发展建构的过程.通过自我监控和评价,学生不断调整概念图的层次性和链指向,进一步完善构图.因而概念图绘制本身就充斥着自我监控和评价,基于概念图绘制的数学概念学习能够有效促进对学习过程的评价监控.

【参考文献】

[1]王兄.概念图评价应用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06(6): 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