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信息资源概论

信息资源概论范文精选

信息资源概论

信息资源概论范文第1篇

本培训工程针对长沙市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中人才的需求,为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全市选择120名35岁以下的农民、将他们培养成直接服务当地“三农”,成为“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科技骨干,担负起支撑和引领全村致富的重任,使之成为农村科技创业、科技示范、科技推广的骨干,继而成为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农业企业家、村级干部的后备人才。

二、培训对象及条件

1、培训对象

在全市行政村中,挑选120名(原则上每村1名)具有思想品德好、综合素质较好、热爱农村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一线的农业科技示范户、龙头企业、特色基地、农村村支两委及其返乡创业农民工中的青年农民代表,(优先考虑没有挑选过的行政村)。

2、学员条件

从事农业生产工作3年以上,年龄35岁以下(特别优秀的年龄可适当放宽),身体健康,具有高中(含职高)毕业、中专毕业或同等学历文化程度及以上,(同等条件女性优先)。

三、报批程序

1、第一阶段:本人提出申请,经村委会推荐,乡镇政府初审,县委组织部、科技局审查,3月31日前报长沙市科技局。

2、第二阶段:长沙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市农村工作办联合审批,确定学员名单。4月15日前完成。

3、第三阶段:湖南农业大学对报考者进行入学资格审核.报省考试院审查注册。4月28日前完成。

4、第四阶段:湖南农业大学成教学院、长沙市科技局、长沙市委组织部寄发录取通知书,考生持录取通知书按规定时间和要求来校报到。5月中旬开学。

四、培训方案

1、培训专业(专业可根据学员报名后再定)

园艺专业:本专业培养具备园艺科学技术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专业技术人员,能为从事蔬菜、果树、花卉“三园”方面的设计、栽培技术管理服务。

电子政务:本专业培养具备一定信息技术采集、利用、管理、信息安全方面以及农业电子商务、农村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技术人员,提高农村基层干部、涉农企业和先进农户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食品工艺专业:本专业培养具备食品科学技术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术管理服务,能为从事食品工艺方面工作提供相关的技术管理服务。

2、专业课程(根据学员的要求,另行设定)

园艺专业:必修课程主要开设哲学、邓小平理论、法律基础、农学概论、植物学、普通遗传学、土壤肥料学、农业生态学、农业经济管理、农业政策学(一)、农业气象学、蔬菜栽培学、果树栽培学、花卉学、园艺病虫害防治,增开考查课程生产实践、农业概论、农业经济管理学、农业推广学、市场营销、计算机在农业中的应用等课程。

电子政务专业:主要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行政法学、行政管理学、政府经济管理概论、公文写作与处理、办公自动化原理及应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公共事业管理、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电子政务概论、管理信息系统。并在英语、社会学概论、工商行政管理学概论、政治学概论、机关管理、数据库及其应用等课程中任选两门选修课程。

食品工艺专业:主要开设哲学、邓小平理论、法律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基础化学(二)、食品工艺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生物化学、食品营养与卫生、食品工厂与设备、食品工厂设计、食品卫生微生物检查、食品微生物学(实践)、食品分析与检验、食品化学,增开考查课程生产实践、农业概论、农业经济管理学、农业推广学、市场营销、计算机在农业中的应用等课程。

3、开设有关讲座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和技术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方法

农业电子商务技术

农业新技术系列讲座

长沙地区优秀农业企业、示范村、农业基地实践

培训传授农业技术的教学能力和方法

五、学员须知

1、学习形式及要求

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科,学制2年。考生通过每科考试,成绩合格者,由湖南省教育厅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湖南农业大学颁发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科文凭,国家承认学历。

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实行以自学为主,学校助学为辅相结合的形式;

③学员每学期在校助学辅导时间为2个月,住校学习期间,学员必须服从学校的统一管理。

④2011年5月份开学

2、学费与其他费用标准及说明

信息资源概论范文第2篇

1.1调研方法及思路

文章主要采用了文献分析法,具体思路是:首先,利用网络平台获取教育部门关于教材建设的政策性文件;其次,通过各高校官方网站获取关于图情档专业教育的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了解高校对图情档专业教育的定位及发展规划;再次,利用中国学术期刊网等检索渠道,获取相关学术资源,重点考察国内外理论界关于图情档专业教材建设的相关研究成果;最后,借助中国国家图书馆、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卓越网等网络平台,了解国内图情档专业教材出版状况。

1.2调研途径及结果

笔者集中调研了国家关于教材建设的方针政策性文件、举办图情档专业教育的高校的培养方案、中国知网中国内外关于教材建设的相关学术论文及中国国家图书馆的版本目录,具体结果如下:首先,政策性文件调研。1995年,国家教委关于印发《关于“九五”期间普通高等教育教材建设与改革的意见》的通知;2001年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十五”期间普通高等教育教材建设与改革的意见》的通知;2006年,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教材规划选题的通知;2011年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本科教材建设若干意见等一系列相关文件为教材建设提供了宏观发展方向。此外,教育部高等学校档案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2008年年会暨第十七届档案学专业系主任联席会议讨论了《档案学专业发展战略报告》和《高等学校档案学专业规范》,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馆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2008年年会讨论确定了《高等学校图书馆学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09年修订版)》,上述相关文件均从学科建设角度为图情档专业课程及教材建设指明了方向。其次,高校培养方案调研。已有研究者搜集整理了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河北大学、湘潭大学、云南大学六所高校(6所院校涉及了我国几个主要高等院校分布区,具有一定的区域代表性,且均开展了图情档专业教育,具有很强的代表性)的培养方案,各高校可以根据实际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确立指导教材建设的具体实施。笔者借鉴了上述相关学校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统计整理数据。再次,相关学术成果调研。笔者通过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模糊搜索,搜索到关于课程与教材建设的文献共34753篇,其中,重点论述图情档专业教材建设与课程建设内在联系及专门论述图情档专业教材建设的文献有141篇,这些文献对图情档专业教材建设的主要问题、有效路径、图书馆学与档案学的某课程单科教材的建设与评价等主题均有较丰富的论述。最后,笔者通过国家图书馆、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卓越网等平台围绕档案学8门专业主干课程,图书馆学(推荐)核心课程9门及方向选修课程10门,通过分门别类及剔除,整理了500本教材的相关信息,其中档案学专业226本、图书馆学专业274本。上述结果显示,综观图情档专业教材出版的状况,期间存在发展缓慢甚至停滞状况,但是总体是呈向上发展的趋势。图情档专业高等教育开展较早,但是在建设初期,教材建设薄弱,以档案学专业为例,“50-60年代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档案系编印的系列教材直到80年代才正式出版。”1966-1976年受“”的影响,教育停滞不前教材建设更是阻碍重重,十年期间出版的教材寥寥可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教育事业重新提上议程,图情档专业教材建设也得到了发展,改革开放初期,教材数量呈明显增长趋势,教材质量也逐步提升。2001-2012年,迎来了图情档专业教材出版的高潮,涌现了一大批具有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教材。现阶段,具有中国特色的教材体系已经形成,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事物的不断涌现,图情档专业教材的出版将面临更多的机遇与挑战。

2调研结果分析

2.1出版机构特征

出版机构是教材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现阶段,出版机构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部级综合出版社、图情档专业出版社、高校出版社、地方出版社分别承担着出版高质量教材的使命(由表1可知)。其中,高校出版社规模庞大,资源丰富,设备齐全,高校师资学识渊博,经验丰富,为出版高质量教材提供了双重保障,出版图情档专业教材比例高达43.4%,贡献巨大,其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和武汉大学出版社表现尤为突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是新中国建立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是中国高校教材、学术著作出版最重要的基地之一,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出版领域的排头兵。武汉大学出版社的学术著作和大学教材占80%以上,管理学、信息管理科学等学科的教材已形成出版优势和特色。两家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档案学系列教材”和“高等学校图书馆学系列教材”在各高等院校得到了广泛使用,在学界赢得了良好口碑。地方出版社如湖南教育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等出版比例为33.4%,部级综合性出版社如高等教育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科学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出版比例为18.2%,专业出版社如中国档案出版社、北京图书馆出版社等出版比例为5%,均为图情档专业教材建设做出了贡献。

2.2教材作者特征

教材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编者的知识水平、实践经验以及编著精力。有学者提出“专家教授、学术权威强强结合,亲自写教材、审定教材,力求在教材的认定和出版方面达到精益求精,宁缺毋滥。”笔者通过对教材编者进行筛选,剔除重复作者、仅对主编进行分析,选取编者194位,涉及理论和实践部门,代表性强,其中档案学专业有102位,图书馆学专业92位,借助高校官方网站、百度百科、互动百科、学者知网等网络平台,从性别、教育背景、学历、职称、职业背景五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首先,从性别角度看,男性占绝对优势。男性有146位,比例为75.2%;女性仅有48位,比例为24.8%。男女贡献率与现实职业的性别构成存在矛盾之处,以档案学为例,VictoriaWalch与ElizabethYakel指出,“美国档案学专业学生男女性别结构明显失调,在全日制档案专业学生中只有16%是男生,性别比例的失衡预示着未来档案职业的女性化趋势。”[9]此外,“在我国列入统计范围的档案部门专职档案人员中,女性为59695人,占总人数的65.5%。”档案职业呈现女性化发展趋势,但女性对教材建设的贡献率相对于男性而言较小。其次,从教育背景看,呈现出多学科跨领域的特点。这与实际教学相适应,以档案学专业为例,中国政治制度史要求编者具备系统的历史知识,传统档案保护技术学要求有物理学、化学的学科知识背景,现代电子档案的保护还涉及计算机技术的相关知识。再次,从学历结构看,具有高学历即博士学历的编者占47%。高学历研究人员具有深层次的专业教育背景,且长时间的研究性学习使其对专业有较深的体会,能较好地构建教材的知识体系,编写符合学生实际需求的课程教材。此外,从职称角度看,一般都具有高级职称。具有正高职称的教授和研究馆员有156名,占80%。高级职称群体学科知识扎实,对于理论深度、广度、层次的把握准确,在教材的编写与出版中表现突出。最后,从职业背景看,高校专业教授有142名,占73%。高校教授群体理论功底扎实,教学经验丰富,能推动理论型教材的建设与发展。但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实践界贡献率小限制了实践教材的开发与建设,容易导致理论与实践教材的不平衡发展,不利于图情档专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2.3教材质量特征

首先,国家规划教材建设推动了图情档专业教材水平提升。国家规划教材是从国家战略高度为专业教育提供规划教材,从选题、立项、出版、推广都会进行宏观考虑和专业认证,既有政策保障又有资金支持。此外,国家规划教材的编写云集了国内知名学者,他们理论储备和教学经验丰富,所编教材结构合理,层次清晰,内容完备,视野开阔。图情档领域有《信息检索》(黄如花,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信息资源建设》(肖希明,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数字图书馆导论》(夏立新、黄晓斌,科学出版社,2009)、《档案学概论》(冯惠玲、张辑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档案保护技术学教程》(郭莉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档案文献编纂学》(刘耿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等70本教材被纳入“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体系。现阶段,“十二五”部级规划教材评选已取得初步成果,图情档专业领域目前有13本教材纳入该体系。其次,精品课程建设推动了专业精品教材建设。目前国家精品课程及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主要有图书馆学概论(吴慰慈)、目录学概论(彭斐章)、档案学概论(冯惠玲)、档案学导论(金波)、档案管理学(黄世喆)、文书学(倪丽娟)、信息资源建设(肖希明)、信息资源共享(程焕之)、信息服务与用户(胡昌平)、电子文件管理(刘家真)、电子政务基础(何振)、信息检索(黄如花)、信息检索与利用(葛敬民)、信息检索(高凡)、文献信息检索(罗爱静)等15门。在精品课程的带动下精品教材建设也初显成效,依托精品课程,充分利用课程建设成果服务教材建设,对于集中优质资源提升教材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再次,高校师生用户需求推动了高质量教材建设。选择高质量教材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高校师生的青睐必然导致用户市场的扩大,旺盛的市场需求一定程度上激励着编者提升教材质量。围绕专业主干(核心)课程编写出版的国家规划教材、精品教材、优秀教材等,由于其出版大多有政策和资金支持,其编者专业素养和知识体系更具优势,受到广表1图情档专业教材出版机构出版教材数量大高校师生的普遍欢迎。而各高校专业方向课多使用自编特色教材,符合各高校专业教学实际,充分展现了地域文化特征,对于丰富学生知识体系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如《专门档案管理》、《企业档案管理》等课程及教材对于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力具有重要作用。

2.4教材用户特征

从师生用户需求的差异性角度来看,呈现出三个特征:首先,教材功能特征不明显。教师对知识理解的透彻性、对抽象问题的把握较学生而言具有明显优势,然而,现有图情档专业教材很少有专门的教师用书或者学生用书,教师和学生基本选用同一版本的教材,区分度不明显。其次,教材配套体系不健全。完善的教材体系应包括教师用书、学生用书、辅助教材、参考书目。现有图情档专业教材的辅助配套用书不充足,尽管与专业科目相关的参考书目种类比较丰富,选择余地较大,然而对于参考书目的选择缺乏明确的指导性标准。最后,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理论课程缺乏如习题集、讨论案例之类的知识反馈手段,无法准确把握实际教学效果;实践课程则往往缺乏具有实验、实习项目导向的指导用书,而创新创业训练则因教学条件的限制在很多高校无法真正有效开展。从学生用户需求的多元化角度来看,呈现出两个特征:首先,纵向上,专科教育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本科教育注重学生知识结构体系的完备性与经典性,研究生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研究能力,CatherineA.Johnson指出,“发展中国家图书情报学教育缺乏应用型与创新型人才,出现与供需之间不协调的问题,应加强研究生的应用思维与创新思维的培养。”调研结果显示,现阶段,不同培养层次的教材呈现出发展不平衡的趋势———本科教育已经形成相对完备的教材体系,专科(含高职)教材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研究生教材仍是薄弱环节,很少有教材明显标注适用对象为研究生。其次,横向上,学术硕士注重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的提升,专业硕士则更注重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当前,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刚刚兴起,档案学硕士专业教育还是空白,如何合理区分和处理学术硕士与专业硕士培养的关系,有效推进新兴的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是图情档专业教材建设必须研究和思考的又一课题。

2.5教材语种特征

目前使用的双语教材主要有三种:引进国外原版教材、翻译教材和自编教材。原版教材能更加清晰地呈现国外学者的研究方法、展现研究成果及研究趋势,有效地与国际接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人民大学出版社翻译出版了几本苏联的档案学专业教材,如《苏联档案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文件材料保管技术学》、《苏联档案史》、《苏联文献》。”1984年,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了斯图亚特的《图书馆管理》,开创了图书馆学专业引用外国原版专著的先河。当前图情档领域引进国外优质教材比较成功的是《管理信息系统》课程,2009-2012年共引进原版教材六本,其中,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劳顿等著、薛华成编译的《管理信息系统》被誉为两位大师的“圣经”之作,成为字典级教科书,受到许多高校图书馆学、档案学、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专业师生的普遍欢迎。翻译教材将国外先进成果与国内实际相结合,相比于原版教材,在一定程度上更能适应国内师生的需求。现有教材信息表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国外原版教材与翻译教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尚未推广流行,自编教材仍占据主导地位。鉴于双语教材在编写体例、文化传统、语意表达等方面的问题,其编写难度、投资力度、流行程度都是国内编者和出版机构值得考虑的因素,如何将先进成果有效融入教材同时又符合国内的实际情况,如何更为透彻地领会和运用双语教材成为广大师生面临的重要课题。

2.6教材版本特征

笔者围绕27门课程,借助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这一平台,通过联机公共目录查询系统及文津搜索检索渠道,以课程名称为正题名,对中文文献库进行搜索。通过整理分析相关数据,发现图情档专业教材建设在版本上存在以下两个问题:首先,教材建设发展不平衡。譬如,图情档专业核心课程,如档案学概论、中外档案事业史、信息资源建设、图书馆学研究方法等课程可供选择的教材在十本以下。而信息类课程,如信息组织、信息检索、信息资源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可供选择的教材在三十本以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的平衡。其次,部分教材编者单一。譬如,档案学专业的中国档案事业史,可供选择的主要教材仅有《中国档案事业史》(周雪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外国档案事业史》(黄霄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图书馆学专业的信息资源建设,可供选择的主要教材仅有《信息资源建设》(肖希明,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教材编者单一,师生选择空间太小,容易导致人才培养同质化,不利于形成专业特色。

2.7教材载体特征

信息资源概论范文第3篇

艺术概论是以简明扼要的方式概括地论述艺术的基本理论,侧重从美学、艺术学和文化学多学科相结合的角度,介绍各门艺术的审美特征与鉴赏方法。是研究艺术及艺术活动的基本性质与基本规律的一门科学,是艺术教育重要的基础课程,对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与良好的艺术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以及增强提高人文素质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探索《艺术概论》课程教学的有效化

1、树立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教学观念的现代化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因为教学改革的实质就是教学要反映新时展的脉搏和旋律.最终培养出具有现代意识和高素质的外向型、复合型、应用性的优秀人才。因此,推进教学观念的更新.树立现代化的教育思想与理念,是推进艺术概论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重要前提。

2、创建现代新型的教学结构。建设既能发挥教师指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将过去传统的教师为中心的、老师讲授学生听课的单一教学模式拓展为利用网络资源、网上课堂、多媒体辅助教学等现代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依据教师提出的学习内容纲要和书目较自由地按照自己的兴趣和基础来选择学习内容,以及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更符合人类的思维特点和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创建现代新型的教学结构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综合感官的有效刺激。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其学会学习,促进全面发展。面对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等艺术教育必须根据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需要来确立人才培养模式。因此,艺术概论的教学改革就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来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使之既能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精神,又能适应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和对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从而真正使吉林艺术学院的学生成为德、智、体、美方面全面发展。

三、《艺术概论》课程教学创新实践教学设计

1、实施“分级”教学方法的改革,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艺术学院分为表演类专业、造型类专业、综合类专业、成人艺术学习等。不同专业类型学生有着明显的不同,即使同一类专业中也有着细化专业的差异。我们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层次。不同的专业特色,进行分级教学,针对不同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艺术概论教育,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强调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个性化。

2、在教学目的上,不再片面强调建构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层次.而是强调学生能通过学习艺术概论这门课程.能以所学艺术原理分析、解决具体艺术问题,强调学习这门课程的可操作性。因此在教学中,没必要按教材逐章节讲授,可以选择同学感兴趣的艺术问题,将艺术家的人格与艺术现象密切结合起来,把艺术作品也艺术家的创作联系起来。将理性化的艺术理论教学与感性化的艺术审美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将艺术理论学习与艺术实践结合起来,组织学生观看有价值的艺术多媒体资源包括有教学意义的影视资源,展开分析讨论和交流互动,使学生通过心灵、情感,包括人格的渠道进入到艺术发展的生命流程,感同身受优秀中外艺术家人格力量的浸染与震撼。使学生在对中外优秀艺术家的人格精神、审美形象和情感世界的全面把握中,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审美观。丰富教学实践,有组织地进行学生的展演活动和各专业学生之间的展演活动的互动。包括学生的展演活动的互相观摩和学生各专业的交叉。

3、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重新确立教与学的关系。针对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弊端,根据现代教学理论及发展趋势,改革被动的、陈旧的教学方法。重新建立新型教学关系,改变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方面的矛盾对立态势和敷衍态度。在学校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风气.帮助学生产生理论学习的兴趣,以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入思索,形成深刻的理论思辩,使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全面发展,以新颍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回到课堂,提高教学效果。强调在教学中教师的导学功能。引领学生寻找知识海洋中的航标与源流,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学术视野和思想视野。

(1)、建构和谐教学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和理解

古人说:“亲其师则信其道。”这说明了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多么重要,其实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是为了改变紧张的教学气氛,更是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交流环境.更好完成理论学习任务。教师应该在课堂上热爱、尊重每一个学生,对他们宽容和理解,多进行赏识和鼓励。艺术概论课堂对艺术基础理论的教学,教师和学生有共同关注的对象,能更好的拉近师生的关系,容易找到共同语言,形成和谐的教学气氛。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以自身的学识和人格魅力来引导学生进行基础理论的学习。

(2)、采用理论讲授与声像结合的教学方法。

艺术概论教学,可以利用学生们形象思维活跃的特点,开展形象教学辅助理论讲授的方式,来逐步形成学生理性思辩的思维模式。在具体教学中可以通过大量中外优秀艺术作品,进行声象展示,优化教学视听环境。这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艺术概论》教学长期以来因脱离实体而导致的对艺术对象描述及分析的“苍白无力”,学生对其理解易产生盲目性和偏差性的情况,又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欣赏到优质的艺术作品,并使其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得以拓展。运用艺术学的基本理论,进行美的鉴赏与分析,并据此引导学生尝试在以后的专业学习中动手撰写艺术创作申述和艺术作品品评等文章.以达到艺术基础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互促进的效果.提高学生们的艺术修养与鉴赏能力。增强其对艺术作品的感悟能力、鉴赏能力,同时也了解了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在艺术实践中运用艺术理论加以引导。

(3)、网络教学

网络已经成为现代人不可缺少的一个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平台。艺术概论课程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网上信息资源进行教学.只要条件许可,完全可以建立一个网络艺术概论教学的新模式。这种方式教学方法灵活,学生可以自行选择学习的内容,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且,在网络上对学习内容的讨论更自由,更开放,也可以有让更多的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刺激学生的主动思考.深入思考。但网络教学缺乏对学生的约束,需要学生自觉学习。所以通过网络化实验教学配合原有的教学方法,彼此取长补短,相辅相成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学形式要有集中,有分散;有讲授,有讨论。

(4)、实践性教学

实践出真知。在实践中学习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可以把艺术理论问题生活化、情景化、社会化.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生活实践、探究实践。使学生自己在艺术实践中发现艺术理论的一些规律,使其学习到的内容更加深刻,理解更加透彻。比如艺术创作理论、艺术作品理论、艺术接受理论等完全可以和学生的写生、演出、创作相结合。从而使学生的理论学习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理论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要从生活走进课堂,又要从课堂走向生活。并从实践——认识——再实践的学习,拓展学生思维,使其理论学习成为其真正的能力。当然实践性教学要信赖于学生的自觉性和自主性.并要在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好的学习方法之后才能实现的。

4、建设更新“艺术概论”课程的教材与内容。

“艺术概论”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教材的更新建设。随着社会发展节奏的加快,信息传播的瞬间化,学科专业理论知识的老化周期越来越短,学生在校期间所接收的专业知识常常在若干年之后就开始面临更新,为此。抓住教材内容的建设的十分重要.重新撰写一部既能体现艺术学科的整体风貌和最新研究成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又符合不同学生文化背景和兴趣特点的艺术概论教材。力求使新编的艺术概论教材切实能达到:突破传统的教学内容与模式;突出强化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突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将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会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信息资源概论范文第4篇

二、主干课程

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学、经济学、电子商务概论、网络营销、物流学、数据库技术、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分析和设计、网络开发技术、网络信息安全等。

专业名称:电子商务(专科)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商务知识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的基础理论,能熟练运用国际互联网和电子通讯工具,在商务公司、金融机构、信息产业及行政机关部门从事网络商务和网络营销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主干课程

计算机文化基础、电子商务概论、计算机网络基础、C语言、网页设计、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网络营销、市场信息学、电子商务安全技术、电子商务案例、电子货币与网上银行、客户关系管理等。

您的第二个问题:我是文科生基础也不太好学这个专业难度大不大?

信息资源概论范文第5篇

一、利用网络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式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在网络时代,特别是随着PC和职能手机在大学生群众中的普及化应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不断增强,传统的课堂互动教学已难以调动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因此,积极利用大学生熟悉并热衷的网络途径优化思政课的互动式教学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

1.传统的课堂互动已经难以调动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

互动式教学是一种民主、平等、自由、开放式教学,它建立在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基础之上,通过教学双方平等的交流与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爱学、会学和善学,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愉快地教、学生开心地学,“教”与“学”相互促进,形成良性互动。这种教学模式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课程的教学中。遗憾的是,包括思政课在内的许多课程,长期以来只注重在课堂中进行师生间的互动。这种互动虽然能够促进学生的思考,但是有相当的局限性,最为突出的就是参与互动的人数有限,因为课堂时间有限。由于思政课内容的特殊性和考核方式的开放性,很多学生没有听课的动力,到课堂听课完全是为了应付教师的点名。随着智能手机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思政课一定程度上变成了玩手机课,教师的讲课形同虚设。对于教师提出的课堂讨论题,绝大多数学生毫无兴致,要么低头继续看手机,要么立马在手机上搜索答案,以至于“你问我答”这样的简单互动都互动不起来,严重影响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要改善这种情况,必须积极利用大学热衷的网络,将课堂与网络有效地连接起来,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充分发挥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2.网络资源和网络工具能够优化传统的课堂互动式教学。

网络是信息传输、接收和共享的虚拟平台,它的开发和利用,给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提出“教育信息化”,在教育领域广泛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和计算机多媒体,以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为响应教育信息化,近年来各大高校积极探索开设网络课堂(包括思政课)的途径。以网络教学平台为例,教师通过网络将思政课中知识性的内容放在教学平台中,学生不仅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有选择地学习相关内容,还可以在任何一个设有通信终端的地方实现随时随地学习。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微博、微信公众号、QQ群、BBS论坛等网络工具,有针对性地发起网络讨论、分享教学资源、收集反馈信息。学生则可以利用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深入探究思政课程中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自主学习欠缺的或不够熟悉的理论知识,及时完成诸如案例收集与解读之类的课程作业,从而将网络学习与课堂学习有效地结合起来。学生还可以利用网络通讯工具,将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地反馈给老师,以便获得相应的解决方法。由此可见,网络资源和网络工具能够将传统的课堂互动拓展到网络课堂互动和课后师生互动。

3.PC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为思政课利用网络优化互动式教学提供了条件。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6.9%。其中,手机网民规模已经达到5.27亿,占总网民的83.4%,已经超过传统PC上网比例。从职业结构看,学生依然是中国最大的网民群体,占比25.1%;从年龄结构看,20—29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为30.7%,在整体网民中占比最大;10—19岁的次之,占比24.5%。据此可以推测,大学生群体是当前我国网民的主体。这也从侧面反映,PC和智能手机已经在大学生群体中普及应用,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热衷的课余生活内容,他们通过网络娱乐、聊天、购物、查阅资料等等。据调查,有73.1%的学生每天都会用手机上网,有76.5%的“90后”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1个小时以上。从教师方面看,随着高校办公的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绝大部分的教师都能够通过简单的学习熟练操作各种教学和管理系统,以及微博、微信、飞信等网络工具。这就为思政课利用网络优化互动式教学提供了可能性。

二、利用网络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式教学的基本途径

利用网络优化思政课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响应教育信息化,其核心在于拓展互动式教学方法,将课堂与网络结合起来,建立以学生为本的互动式教学模式,以期让学生真心喜爱思政课。从总体上来看,利用网络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式教学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建设网络教学平台,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对于大学生来说,高校思政课显然不是一门全新的课程,而是高中思政课在深层次上的继续。高中思政课对学生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观点教育,重在对学生进行知识性教育。高校思政课在高中思政课的基础上,深入地全面地学习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指导思想,重在对学生进行理论性教育。换言之,大学生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因此,高校思政课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必要面面俱到地讲解每一个概念和每一条理论,而应该着力讲解重点和难点内容。具体而言,高校思政课中与高中思政课对接的知识性内容应该放权让学生自主学习。而在网络时代,学生热衷于在网络上完成各种学习活动,所以建设网络教学平台,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势在必行。以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为例,这一实践通过网络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期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该网络教学平台将每一门课程划分为几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学习板块、测试板块和互动板块。其中,学习板块中有立足于教材制作的学习课件、带有导读的阅读材料和相关的视频资料,供学生自学使用;测试板块是对学生网络自学和课堂听课效果的检测;互动板块围绕每个单元的重点内容设置一些讨论题,供学生和教师讨论使用,以期在互动中深化对相关问题的认识。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网络教学平台不能取代课堂教学,反而提高了对课堂教学的要求。因为学生需要时间完成教学平台中的学习任务和测试内容,这就减少了课堂教学的时间。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能够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卓有成效地讲解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同时还要避免出现课堂与网络脱节的情况,即课堂教学要能够引导和深化学生在网络平台的自主学习。所以,通常情况下,课堂教学采取专题授课模式。

2.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着力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能力。

学的目的是“用”,或陶冶情操,或掌握技能,或指导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更是如此,我们不仅要使学生认知和了解思想政治理论,而且更要使学生能够掌握和运用思想政治理论。高校思政课注重理论分析,如通过讲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特别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这些内容,需要通过实践检验,其中最为直接的方法的是分析案例,即让学生围绕特定的内容选取和分析案例。教师在课堂中使用的案例和网络教学平台中的案例是教师在备课的时候特意挑选出来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有利于学生理解相关概念和理论的例子。那么,学生能否围绕已经习得的的相关理论,分析社会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从而达到学以致用,这也是高校思政课的最终落脚点。在网络时代,网络上的各色新闻无穷无尽,只要一台电脑抑或一部智能手机,大千世界尽收眼底,古今中外的各种典型非典时事件尽可浏览。然而,并非所有学生都能科学地辨别和分析新闻内容。就这更需要思政课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相关新闻所反映的社会问题。譬如,讲解《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经济、文化、生态和社会发展问题时,教师可以在讲授完相关的理论知识后,让学生课后搜集相关的新闻内容并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具体操作是,将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两个问题,小组成员间分工合作,搜集新闻、整理新闻、分析新闻,并制作成课件,最后每个小组派一位成员在上课前用几分钟时间汇报本小组所搜集的案例。汇报完毕后,任课教师和其他小组的同学对其进行点评。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的认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3.借助网络交流工具,丰富师生课后互动渠道。

师生互动,即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是互动式教学模式中的主要互动方式之一,它不仅能够增进师生情感,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师生互动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还体现在而且更多地体现在课后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教学方式、学习疑问、思想困惑、生活难题等方面的沟通与交流。通过课后的师生互动,教师不仅能够通过学生反馈的信息改进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且能够通过关心学生生活增进师生情感,提高教师的人格魅力,进而激发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热情。然而,长期以来,师生的课外互动主要方式是约定时间面对面的交流,或者让学生就某个问题写纸条上交。这种传统的互动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是需要约定时间和地点,不能随时随地;二是学生不敢畅所欲言。在智能手机已经普及化的大学校园里,师生的课外互动完全可以借助网络交流工具诸如微信、飞信、QQ、E-mail,实现实时交流。以QQ为例,教师可以建立班级群,布置课后讨论题、接收学生提交的作业、反馈学生在网络学习平台的学习与考核情况,等等。此外,教师还可以直接利用网络平台与学生交流。譬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网络教学平台的测试题中有道题,要求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材料中的问题。有学生用错了哲学原理,有学生完全绕开哲学原理,有学生答非所问,等等。针对这些答案,教师在批改的时候不能简单地打个分数,而是要认真地分析学生的答案并及时反馈给学生,否则学生无法通过做测试题提高自己。

三、加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性作用以规避网络信息资源的负面影响

网络信息资源包罗万象、十分丰富,有科学性的也有非科学性和伪科学性的,有马克思主义的也有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有对大学生学习与成长有利的也有有害的。高校思政课的开设对象是在校一、二年级学生,这些学生大多知识储备不足、认知能力不完善、自律意识不够强,他们在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时很难做到趋利避害。这就需要加强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性作用。

1.在课堂教学中要授之以真理,培养学生“去伪存真”的理论素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这首先要求相关的教师要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因此,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提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要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做教书育人的表率,做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鉴于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联系实际向学生传授真理性的知识,培养学生去伪存真的理论素养。如,在讲授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时,可以通过对美国总统选举程序分析指出资本主义选举制度的阶级局限性,可以结合时下流行的普世价值、宪政民主、社会民主主义、、新自由主义等概念分析西方价值观的本质及其对社会主义的危害,从而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只有使学生具备去伪存真的理论素养,才能使学生在形形色色的网络舆论中不受西方价值观的左右,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心,努力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优秀接班人。

2.在课堂教学中要授之以方法,培养学生“去粗取精”的信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