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学的主要分支

心理学的主要分支

心理学的主要分支

心理学的主要分支范文第1篇

(1.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云南 昆明 650101;2.腾冲县第一职业高级中学 云南 保山679100)

摘要:为探讨边疆地区职校生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的关系,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地处边疆地区的云南省某职业学校260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边疆地区职校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是良好的,但学习焦虑、自责倾向、对人焦虑、过敏倾向相对于孤独倾向、恐怖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比较严重。在0.05水平(双侧)上,学习焦虑与主观支持分和社会支持总分呈显著正相关,过敏倾向与对支持的利用度呈显著正相关,孤独倾向与社会支持总分呈显著负相关,身体症状与主观支持分呈显著负相关。

关键词 :边疆地区;职校学生;心理健康;社会支持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4-0163-02

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心理健康也是人类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然而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小学和大学学生的心理健康,很少关注到职校生的心理问题。笔者通过对地处边疆地区的云南省某职业学校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该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的关系,并结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对边疆地区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所帮助。

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地处边疆地区的云南省某职业学校300名学生作为被试,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为260份,有效回收率为86.67%。其中男生130人(50%),女生130人(50%);一年级学生228人(87.7%),二年级学生32人(12.3%)。

研究方法 分别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评定边疆地区职校生心理健康状况和社会支持状况。《心理健康诊断测验》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等根据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修订而成的,共含100个项目,由八个内容量表和一个效度量表组成,八个内容量表分别为:A.学习焦虑,B.对人焦虑,C.孤独倾向,D.自责倾向,E.过敏倾向,F.身体症状,G.恐怖倾向,H.冲动倾向。《社会支持评定量表》采用的是肖水源于1986年编制的10个条目的量表,该量表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三个维度。

对被试采取团体施测,将《心理健康诊断测验》与《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装订在一起,发给每位被试,对所回收数据运用spss18.0进行处理。

结果

边疆地区职校生心理健康现状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的八个内容量表中,学习焦虑和身体症状各有15个项目,所以中值为7.5;其余内容量表均为10个项目,所以中值为5;除了效度量表,量表还有90个项目,所以全量表分中值为45。经数据分析发现,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等内容量表得分的均值在中值以上,孤独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得分的均值在中值以下,说明边疆地区职校生的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相对于孤独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比较严重,需要引起我们的特别注意。此外,全量表分得分的均值也在中值以下,说明边疆地区职校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从总体而言是良好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各内容量表和全量表分与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各因子和总分的相关 将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各内容量表和全量表分与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各因子和总分进行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在0.05水平(双侧)上,学习焦虑与主观支持分和社会支持总分呈显著正相关,过敏倾向与对支持的利用度呈显著正相关,孤独倾向与社会支持总分呈显著负相关,身体症状与主观支持分呈显著负相关,其余各项均无显著相关。统计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讨论及建议

边疆职校学生所获得的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 经调查发现,孤独倾向与社会支持总分呈显著负相关,表明当学生得不到社会支持时,其孤独感会增强;身体症状与主观支持分呈显著负相关,表明有效的社会支持,特别是个体主观体验到的情感上的支持,可以有效缓解身体症状。然而,学习焦虑与主观支持分和社会支持总分却呈显著正相关,过敏倾向与对支持的利用度呈显著正相关,表明更多的社会支持会加剧学生的学习焦虑与过敏倾向。学生所获得的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不一定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其心理就越健康。对于职校生来说,社会支持主要来自于家庭和学校。在学校里,有些学生因学习成绩差、纪律差,常常被教师忽视;大部分职校生的家庭经济情况一般,家长忙于赚钱养家,很少关心子女的生活和学习。

对策与建议 为了促进边疆地区职校生心理健康发展,针对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笔者就如何开展边疆地区职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几点看法:(1)成立校园专门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这一机构主要负责学生心理咨询和疏导工作,帮助学生解决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心理问题,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防止出现异常行为,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全的人格,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此外,该机构也会就在咨询中遇到的普遍问题,定时在学校开展讲座,以便将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传递给更多学生。(2)根据实际需要建立课程并科学实施教学。学校建立专业课程,普及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十分必要。不过,必须建立符合学生实际情况且适合学生学习能力的课程,因为有些学校虽然建立了心理健康方面的课程,但由于过于理论化,学生学起来困难且没有实际效果。(3)建立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主要包括专业教师、兼职教师和班主任。(4)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由于学生自身素质、心理状态、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等各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仅仅依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在很大程度上,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家庭教育不理想造成的。学生将来必定走向社会,学校应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让学生提早了解社会。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应形成合力,这样才能为职校生的发展创造和谐的环境。(5)加强社会支持系统的建立。对于职校生来说,家庭和学校的支持至关重要,职校的领导和教师可以联合家长,通过家庭、学校以及与职校生本人的及时沟通,积极建立和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社会支持系统。

参考文献:

[1]罗小媛.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设置[J].现代教育研究,2000(3).

[2]方双虎.家庭环境对子女心理健康状况、人格特征的影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7(2).

[3]周燕.关于我国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几点思考[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5(1).

心理学的主要分支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社会支持;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好: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11-110-03

中小学校长作为学校的核心人物和特殊的教师群体,不但承担着教育教学工作,同时还担负着学校管理工作,面临着较高的社会期望和职业压力。研究表明,中小学校长具有较高的工作压力,但其身心健康状况良好,高于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这与中小学校长的人格特征、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和成就动机等因素有一定关系。社会支持作为个体从社会中所获得的来自他人的各种支持,可以帮助个体应对生活中的问题和危机。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个体所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心理障碍的症状就越少。大量研究表明,社会支持与身心健康存在显著正相关。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以贵州省某地区中小学校长培训班的培训学员为研究对象,利用培训学员上课时间,采取整群取样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80份,回收有效问卷160份。其中男性校长156人,女性校长4人;正校长86人,副校长74人;专科学历122人,本科学历36人,2人学历不详;小学校长110人,初中校长42人,完中(初中和高中)校长7人;1人不详;乡镇和农村学校校长152人,城市学校校长8人;35岁以下校长96人,36 45岁校长54人,46岁以上校长10人。

2.工具

(1)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问卷。共9个条目,分别反映校长的总体压力及考试升学、工作负荷、社会监督、人际关系、主管领导、问题学生、生涯发展和社会地位等多方面的工作压力。采用5级计分(没有压力、有点压力、中等压力、较大压力和压力很大,分别记1-5分),分数越高表明压力越大。本研究中问卷内部一致性为0.87。

(2)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共10个条目,包括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等三个维度,分别反映被试主观感受到支持、实际得到的支持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以总分反映被试社会支持的总体状况。本研究中问卷内部一致性为0.61。

(3)自测健康评定量表。由于总量表条目过多,因而选取该量表白测心理健康子量表正向情绪和心理症状与负性情绪2个维度,共12个条目。其中正向情绪正向评分.心理症状与负性情绪反向评分,每个条目从0到10共11级计分。分数越高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好。本研究中问卷内部一致性为0.80。

(4)调查同时获取被试的人口统计学变量,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学历、职务、学校性质和学校所在地等被试一般情况。

3.统计方法

数据运用SPSS11.5软件进行录入,进行相关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

二、结果

1.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和心理健康的整体状况

中小学校长总体工作压力平均分为3.14±0.96(理论范围1 5分),在考试升学、工作负荷、社会监督、人际关系、主管领导、问题学生、生涯发展和社会地位等方面,考试升学的压力最大,平均分为3.03±1.00,人际关系的压力最小,平均分为1.99±0.89,排在压力前3位的分别是考试升学、问题学生和工作负荷压力。由于工作压力各方面得分在中间值3分左右,因此,从结果来看,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处于中等水平。中小学校长心理健康平均分为84.29±14.28(理论范围0-120分),从结果来看,中小学校长的心理健康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2.中小学校长总体工作压力和心理健康状况的人口统计学变量分析

对中小学校长的总体工作压力和心理健康水平进行的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中小学校长在总体工作压力和心理健康水平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学历方面,本科学历中小学校长的总体工作压力显著高于专科学历中小学校长的总体工作压力(P0.05)。在学校性质方面,由于完中校长人数较少,故将完中校长并人中学校长类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中学校长的总体工作压力显著高于小学校长的总体工作压力(P0.05)。对不同年龄阶段中小学校长的总体工作压力和心理健康水平进行的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年龄阶段中小学校长的总体工作压力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心理健康方面,36-45岁校长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35岁以下和46岁以上校长(P

3.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对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所作的相关分析发现,总体工作压力、考试升学压力、工作负荷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生涯发展压力与心理健康水平具有显著性负相关(P

4.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

以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各方面、社会支持各维度为自变量,以中小学校长心理健康水平为因变量进行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只有生涯发展压力、总体工作压力和主观支持进入回归方程,可以预测中小学校长的心理健康水平。具体结果见表3。

5.中小学校长社会支持在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间的调节作用分析

根据温忠麟等人的观点,我们利用分层回归分析方法检验了社会支持在工作压力和心理健康之间的调节作用。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将总体工作压力、社会支持总分和心理健康第三个变量的总分标准化。(2)生成乘积项“工作压力×社会支持”。(3)将心理健康总分作为因变量进行分层回归分析。在第一步引入主效应项,第二步引入乘积项,通过新增解释量(R2)或乘积项的回归系数是否显著来判断主观支持的调节效应是否显著。从表4看,社会支持的调节效应显著(RX2的变化为0.04,社会支持×工作压力乘积项Bela=0.16.P=0.04)。结果表明,社会支持在工作压力和心理健康的关系中存在调节作用。

三、讨论

本研究以贵州省中小学校长为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方法,

对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中小学校长总体工作压力处于中等水平,心理健康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这与廖传景等人的研究结论比较一致。这种结果应该与中小学校长自身心理素质较好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小学校长在多年的个人奋斗中培养了良好的性格,同时也善于利用来自于社会、家庭和同事的社会支持调整自己的工作压力,间接地提升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工作压力的具体方面,本研究考察了中小学校长在考试升学、工作负荷、社会监督、人际关系、主管领导、问题学生、生涯发展和社会地位等八个方面的压力情况。结果显示,考试升学的压力最大,而人际关系的压力最小。在我国,社会评价学校、校长和教师工作成绩的最主要标准就是学生的升学和考试成绩,很多教育主管部门也将学生考试升学的成绩和校长的任命、晋级直接挂钩,考试和升学成绩直接影响到校长的生存发展,关系到其荣誉和地位。同时,人际关系的压力最小也反映出,在我国西部地区中小学校人际关系的氛围比较和谐。此外,从本次工作压力的调查结果来看,地处西部地区的贵州省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水平普遍低于地处中东部地区的湖北省中小学校长的工作压力水平,这一结果反映出不同地域的中小学校长的工作压力存在一定差异。

本研究发现,中小学校长总体工作压力、考试升学压力、工作负荷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生涯发展压力与心理健康水平具有显著性负相关,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与心理健康水平具有显著性正相关。也就是说工作压力越大,个体心理健康水平越低;社会支持水平越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也越高。回归分析结果也表明,中小学校长总体工作压力和主观支持可以预测中小学校长的心理健康水平,验证了以上结论。心理学一般认为,适度的工作压力可以提高工作绩效,过高的工作压力会使人焦虑、紧张,产生生理和心理的失调反应,导致产生心理疾病。而社会支持作为一种支持性资源,可以帮助个体应对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与危机,提高个体身心健康水平。个体主观感受到的社会支持尤为重要。因为虽然感受到的支持并不是客观现实,但是“被感知到的现实却是心理的现实,而正是心理的现实作为实际的(中介)的变量影响人的行为和发展”。本研究结果验证了此观点。

社会支持对身心健康的影响模式目前主要有四种。缓冲效应模型认为,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调节和缓冲压力事件对个体的消极影响;中介效应模型认为,社会支持是介于压力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媒介;主效应模型认为,社会支持独立于压力之外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具有普遍的增益作用;动态效应模型则统合了主效应模型和缓冲效应模型。本研究通过分层回归分析检验了社会支持在工作压力和心理健康之间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社会支持在中小学校长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健康之间起调节作用,这一结果与邓远平和罗晓对中小学教师的研究结论比较一致。也就是说,当面临相同工作压力时,高社会支持的校长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物质和精神支持,从而避免负性情绪和心理问题的产生;低社会支持的校长孤立无助,负面情绪难以宣泄和释放,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障碍和问题。因此,提高中小学校长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有效地降低工作压力对他们身心健康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6][11]汪颖.湖北省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马雪玉,王景芝.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10,(5):581-582

[3]汪小琴,任春亮.中学校长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特征的调查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6):564

[4]闻吾森,等.社会支持、心理控制感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4):258-260

[5][13]王雁飞.社会支持与身心健康关系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4,27(5):1175-1177

[7][12]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S):127-131

[8]许军.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s):35-45

[9]温忠麟,侯杰泰,张雷.调节效应与中介效应的比较和应用[J].心理学报,2005,37(2):268-274

心理学的主要分支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认知评价 心理控制源 社会支持 主观幸福感

1.问题的提出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包括生活满意程度、积极情绪体验与消极情绪体验等因素,具有主观性、整体性和稳定性的特点[1]。西方对SWB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经历了研究的描述阶段和理论建构阶段,目前已经进入了理论深化阶段。而国内关于SWB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研究尚处于起始和探索阶段,对实证方面的研究正在进一步探讨。国内外关于SWB的影响因素研究大部分只针对个别因素,缺乏多因素的考量,本文拟从认知评价、心理控制源、社会支持等方面考察个体的主观和客观因素对SWB的影响,以供相关研究者参考。

认知评价是指个体从自己的角度对遇到应激源的性质、程度和可能的危害情况做出估计,同时也估计面临应激源时个体可动用的应对应激源的资源。对应激源和资源的认知评价直接影响个体的应对活动和心身反应,因而是应激源是否会造成个体应激反应的关键因素。Lazarus等研究认为,人们对事件的认知评价会影响他们对事件的反应[2]。Frieze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一般人们对压力事件采取三种认知评价策略:其一是对压力事件的拒绝,否认与自己期望不一致的信息,从而得以重新恢复先前的信念;其二是对压力事件合理化解释,努力使压力事件的内容和原有的信念一致;其三是在压力状态下,否定自己的能力与价值,从而使自己放弃原有的信念。对个体自身的意义而言,前两种策略是积极的,后一种策略则是消极的。个体选用不同的认知评价策略将导致不同的心理生理反应,会产生不同的幸福感体验。

心理控制源的概念来自Rotter的社会学习理论(Rotter,Chanle & Phares,1972)。指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有些人会积极、愉快、主动地应付困难处境而同时另一些人则会表现出消极态度的一种假想的内心状态[3]。研究重心无论放在个体自我评价能力上,还是对付出努力与事件结局间因果联系的信念上,关心的焦点是面临挑战,为什么人们可能会对此采取行动,也可能会不采取行动。这主要表现为人们对行为或事件结局的一般性看法,这一连续谱的一极为内在性,另一极为外在性。内在性是指人们相信自己应对事件结果负责,即个人的行为、个性和能力是事件发展的决定因素,即事件结局与个人努力相一致。而外在性是指人们认为事件结局主要受外部因素影响,如运气、社会背景、其他人即事件结局不由个人努力决定。大量研究证实,外在性与焦虑、抑郁情绪有关,外在性强的人更难以应付紧张的社会生活环境,而一个内在性强的人,较积极地追求有价值的目标,较多地投身社会活动,求知欲强、有灵活性、更有主见,幸福感也更强。

关于社会支持尚无统一的定义。一般认为,社会支持从性质上可分为两类[4-5],一类为客观的、可见的或实际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网络、团体关系的存在和参与,后者是指稳定的婚姻(如家庭、婚姻、朋友、同事等)或不稳定的社会联系如非正式团体,暂时性的社会交际等的大小和可获得程度,这类支持独立于个体的感受,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另一类是主观的、体验到的情感上的支持,指的是个体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被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对这两类支持的重要性,一般认为感受到的支持比客观支持更有意义,因为虽然感受到的支持并不是客观现实,但“被感知到的现实却是心理的现实,而正是心理的现实作为实际的(中介)变量影响人的行为和发展”。[6]它与主观幸福感密切联系。

幸福感是走向积极心理的核心概念,是人们根据个人的标准对自己生活质量肯定性的评价。现代幸福感研究,从其发展背景来说,其一是积极心理学的崛起所表达的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状况的关注;其二是源于生活质量研究迅猛发展,随着“经济增长”向全面的“社会发展”的演变,以人为中心,关注人的幸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高职生是大学生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其数量占了大学生总数的一半以上,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之一,目前他们心理负荷较重、承受压力能力较弱、心理失衡、心理障碍等问题突出,其心理状态直接影响其主观幸福感水平的高低,制约着其素质的全面发展。探索认知评价、心理控制源及社会支持与高职生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分析这三种心理中介因素对高职生主观幸福感的调节作用,对维护和促进其心理健康,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取样法,选取内蒙古某高职院校学生800名,进行团体测试,由心理学专业人员担任主试,量表当场发放,当场收回。在对全部问卷质量审核的基础上,剔除无效问卷,共收回有效量表748份,有效调查率是93.5。在所调查的大学生中,男生为370名,占49.5,女生为378名,占50.5。全部数据统计分析都在spss10.0软件包中进行。

2.2研究方法

2.2.1高职生主观幸福感认知评价问卷

高职生主观幸福感认知评价问卷编制的一个基本方法取向是事实趋动。在对高校辅导员和高职生深度访谈与半结构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经仔细分析,编制了高职生主观幸福感认知评价问卷。问卷由三个纬度组成,即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及主观幸福感的认知评价。在三个纬度下共有具体项目33条,每一部分涉及积极评价和消极评价两个方面。问卷采用5级评分,“非常不符合”为1分,“非常符合”5分,积极的认知评价共有15项,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α=0.776;消极的认知评价共有18项,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α=0.856,问卷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

2.2.2心理控制源问卷

依据Ronbach,J.B.心理控制量表(I-E)[7]的维度,结合高职生对主观幸福感体验的实际情况编制了心理控制源问卷,由20个项目组成,问卷为5级评分,“非常不符合”为1分,“非常符合”为5分,内部一致性度Cronbachα=0.716。心理控制源问卷得分越高越趋向于内在性,对主观幸福感的心理控制源就越强;相反,得分越低越趋向于外在性,对主观幸福感的心理控制源就越弱。

2.2.3社会支持问卷

依据肖水源设计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8],结合高职生主观幸福感体验中社会支持的情况,编订了社会支持问卷。社会支持问卷分为: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等三个维度。主观支持主要指高职生在主观幸福感体验中主观感受到的被支持、被理解、受尊重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包括9项(Cronbachα=0.876)。客观支持是指客观的、可见的或实际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网络、团体关系的存在和参与,包括9项(Cronbachα=0.867)。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是指高职生对社会资源的主动寻求与利用,包括9项(Cronbachα=0.856)。社会支持问卷27个项目,全部采用5级评分,“非常不符合”为1分,“非常符合”为5分,内部一致性度Cronbachα=0.886。

3.研究结果

3.1认知评价、心理控制源、社会支持与高职生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分析

表1 认知评价、心理控制元、社会支持与高职生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

注:*,p

高职生的认知评价、心理控制源、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由表1可知:高职生主观幸福感与积极的认知评价、心理控制源及社会支持都有显著的正相关,而与消极的认知评价、心理控制源及社会支持都有显著的负相关(p

我们对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合并为总的社会支持,对认知评价、心理控制源、社会支持与高职生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偏相关分析。在控制其他两个变量的情况下,心理控制源与高职生主观幸福感的偏相关数为r=0.252(p

3.2认知评价、心理控制源、社会支持对高职生主观幸福感的回归分析

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Enter)的方法,就高职生主观幸福感、心理控制源、社会支持为因变量,两种认知评价、心理控制源、社会支持为预测变量进行来回归分析,结果如表2。

表2 认知评价、心理控制源、社会支持对高职生主观幸福感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注:*,p

由表2回归分析的结果可知,消极认知评价、心理控制源与社会支持对高职生主观幸福感水平有良好的预测作用,标准偏回归系数分别为β=0.336(p

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建立认知评价、心理控制源、社会支持各变量之间的路径模型,用标准偏回归系数作为其路径系数,见下图。

认知评价、心理控制源、社会支持与高职生主观幸福感关系的路径图

高职生的认知评价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需要通过心理控制源和社会支持这两个因素,心理控制源和社会支持之间具有相互作用。

4.综合讨论

高等教育的发展到大众教育阶段,大学生的数量剧增,高职生比例已占半壁江山,竞争压力日趋激烈。部分高职生生自我同一性混乱。自我同一性是指青年期个体在人格发展上臻于成熟的状态,在心理上能自主导向,在行为上能自我肯定。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大学生尚未形成自我同一性的定向,还出于迷茫、彷徨和摸索之中,高职生尤为突出,表现为常常在对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特长及适合职业的判断上混乱不清,对自己不能正确认知评价,不能形成积极的心理控制源。在研究中发现,在社会支持方面,女生对社会支持的寻求显著高于男生,遇到压力时的应对方式也不同。男生越来越集中注意力或变得孤立、沉默,对提升感觉的需求与女生不同,男生借由解决问题让自己减轻压力;而女生比男生更倾向于主动寻求和利用各种途径的支持,并借由谈论使自己减轻压力,多喜欢向自己亲密或信任的人倾诉,寻求情感支持,需要理解和关爱,也许你不能解决她的压力,但只要你能够用心去听,感同身受地听,她们就会产生满足感。而且在谈论压力时她们往往谈论详细经过,任何一个细节都会记起并愿意说出来,这样她们会感到自身的压力得到极大的缓解,这时,男生就会觉得不耐烦,就会急于出主意想办法,女生当然也需要解决问题,但谈论心理压力的过程会让她们感到心情变好。因此,提供社会支持时,要注意压力对男女生的不同心理,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指导,对增强高职生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在对高职生认知评价、心理控制源、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的研究中发现,高职生的积极认知评价、心理控制源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的正相关,而对高职生的消极认知评价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的负相关。这说明高职生的认知评价越积极、心理控制源越高、所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大学生所感受的主观幸福感则越强;而高职生认知评价越消极,心理控制源越低、所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少,高职生所感受的主观幸福感则越弱。因此,高职生面对社会压力心态正确与否,主观幸福感体验的强弱,与能否作出有效的心理调节来应对是有密切关系的,同时与社会支持力度有密切相关。偏相关与回归分析说明,高职生的消极认知评价、心理控制源和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有直接的影响;而高职生的积极认知评价与主观幸福感有间接关系。这说明高职生如果对压力持有消极的心态、缺乏有力的社会支持,导致主观幸福感低,而对压力仅有积极的认知评价,缺乏良好的心理控制源和有力的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也不一定高,只有对压力的认知评价积极、心理控制源良好、社会支持有力,才能共同对高职生心理压力起到积极的调节作用,主观幸福感体验高。

依据高职生认知评价、心理控制源、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路径分析,在高职生压力事件与其身心反应之间,认知评价、心理控制源和社会支持是作为心理中介因素,对高职生主观幸福感起调节作用。这说明,高职生主观幸福感的高低首先取决于他们对压力的认知评价,然后通过心理控制源、社会支持直接或间接地发挥调节压力的作用,从而影响其主观幸福感。如果高职生对压力能够有正确的心态、积极的认知评价,将会形成良好的心理控制源,增强其面对压力的自信心,促使其通过积极、主动的努力、利用多方面的社会支持,增强主观幸福感体验。

5.结语

5.1通过对高校心理指导教师和高职生深度访谈与半结构问卷调查,在社会支持方面,女生对社会支持的寻求显著高于男生,男女生在情感表现上有明显的差异,主观幸福感体验不同。

5.2高职生消极的认知评价、心理控制源和社会支持对其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大学生积极的认知评价、心理控制源和社会支持对其主观幸福感呈显著负相关。

5.3积极认知评价通过心理控制源、社会支持间接影响高职生的主观幸福感;消极的认知评价、心理控制源和社会支持对高职生主观幸福感有直接影响;心理控制源与社会支持相互影响。

参考文献:

[1]Diener E.Subjective well ―being[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84,95(3):542-575.

[2]Lazarus,R.S.&Folkman,S.(1984).Stress,appraisal,and coping(pp.287-327).New York: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3]Rotter.J.B.& Phares,E.J.(1972)Applications of a social learning theory of personality,New York:Holt,Rinehart & Winston.

[4]Thoits PA:Dimensions of life events that infkuence psychological distress:an evaluation and synthesis of the literature.In:Kaplan H. et(eds):Psychological Stress.Lst ed.New York.Press.1983:33-103.

[5]Kessler RC.Price RH.Wootman CB:Social factors in psychopathology:stress.Social support and coping process,Ann Rev Psychology 1985:36:531-572.

[6]Rotter,J.B.(1966),Generalized expectancies for internal versus external of reinforcement.Psychological Monographs,80(1),Whole on.609.

心理学的主要分支范文第4篇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ollege students’ loneliness through investigation of the status of college students’ loneliness. Method: takes UCLA loneliness scale, intimate experience scale and 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 to test 330 college students. Result:① sophomores have higher loneliness than freshmen, juniors and seniors;②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loneliness and avoiding closeness and anxiety security.③ avoiding closeness and anxiety security has positive prediction function to loneliness. Objective support, subjective support and support utilization degree have negative prediction effect to loneliness. Objective support and support utilization degree have significant prediction effect to loneliness. Conclusion: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college students' loneliness include their own personality, social support, close relationships and other factors.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constantly improve the self personality, colleges should often popularize mental health knowledge, and parents should make efforts to improve self-cultivation, create a good family atmosphere, so that the students can have a sense of belonging, security and well-being.

关键词:大学生;孤独感;影响因素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loneliness;influencing factors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4-0170-03

0 引言

孤独感(Loneliness)是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是指当个体感到缺乏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和自己对交往的渴望与实际交往水平产生差距时的一种主观心理感受或体验[1-3]。我国学者朱智贤认为孤独感是人处在某种陌生、封闭或特殊的环境中产生的一种孤单、寂寞、不愉快的情感[4]。在大学生这个群体中,有不少人都有在感受到不同程度的孤独感。孤独感已经成为影响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之一,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成人依恋、社会支持等几个方面,学校、父母可以从塑造大学生的人格、提高其社交技巧,完善教养方式等方面入手,帮助其应对孤独,促进其身心健康的发展。通过对我国相关大学生孤独感的研究回顾,发现大学生孤独感的流行率较高,且孤独感的存在会对其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结合国内相关的研究探讨了引发当代大学生孤独感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对减轻大学生孤独感提出相应建议。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陕西省某高校在校大一至大四学生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和整体抽样相结合的方式对330人进行团体施测。共发放问卷330份,回收287份,回收率为86.97%。从中剔除无效问卷39份,得到有效问卷共248份,有效率为86.41%。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级、专业、户口所在地及是否是独生子女,其中男生66人,女生182人;大一69人、大二46人、大三46人、大四87人;文科、理科分别为189人、59人;户口所在地城市59人,农村189人;独生子女50人,非独生子女198人。

1.2 研究工具

1.2.1 UCLA孤独量表(UCLA Loneliness Scale)

UCLA孤独量表作者所用的孤独概念是一维的情感状态,其量表也据此设计,主要测“对社会交往的渴望与实际水平的差距”而产生的孤独感,偏重于个体的主观孤独感。该量表共20个条目,含有11个孤独正序条目与9个非孤独反序条目[5]。每个问题的答案分为四个等级,采用李克特四点量表计分,“从不”、“很少”、“有时”、“一直”分别计1、2、3、4分,高分表示孤独程度高。

1.2.2 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

采用的是Brennan等人编制,李同归、加藤和生修订的“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xperiences in Close Relationships Inventory,ECR)”中文版测量本校大学生的成人依恋,该量表中文版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回避亲近和焦虑安全分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82和0.77),重测信度在可接受范围之内(回避亲近和焦虑安全分量表的重测信度分别为0.71和0.72)该量表包含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两个因子,每个因子包含18个项目,共36个项目[6]。采用李克特七点量表计分,从“极不符合”到“极为符合”分别计1-7分,得分越高代表依恋焦虑或依恋回避程度越高。

1.2.3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

采用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简称SSRS)作为本次研究调查大学生社会支持的工具。该量表由10个条目组成,包括客观支持(3个条目),主观支持(4个条目)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3个条目)三个因子[7]。第1-4,8-10每条直选一项,选择1、2、3、4项分别计1、2、3、4分,第5条分A、B、C、D四项计总分,每项从无到全力支持分别计1-4分,第6、7条如回答“无任何来源”计0分,回答下列来源者,选几项来源就计几分。

1.3 研究程序

采用团体施测的方式,在有心理学专业人员以班为单位向学生集体发放问卷,由主试作出统一指导语。测试一般在30分钟之后,统一收回。

1.4 数据处理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3进行数据录入与管理,剔除无效问卷后,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与分析,主要的分析方法为描述统计、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大学生孤独感的现状及分析

根据表1可以看出分别以性别、专业、户口所在地和是否独生子女为分组变量,以孤独感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不同性别、专业、户口所在地和是否是独生子女在孤独感上无显著差异。对于不同年级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大二与大一、大三和大四相比较显著性均小于0.05,说明大二学生的孤独感高于大一、大三和大四学生。

根据以上的数据分析可看出:由于孤独感的产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人格、个体的气质类型、自身的性格、自我评价和归因方式、家庭教养方式及所处的环境等等都会影响孤独感的产生,而本研究中的被试在孤独感上的得分均低于中数,孤独感程度比较低,而大二学生的孤独感均分高于大一、大三和大四,可能是由于大二学生处于比较特殊的阶段,从大一刚步入大学生活对于所有的外界事物都有种新鲜感,到大二的对于大学生活有了一定的适应,对于外界的新奇事物也有了更多的接触和了解,相对的对于外界事物的探讨有所减少,生活在一个比较安稳固定的模式里,久而久之体验到的孤独感可能会增多;而大三、大四的学生面临学业、就业与择业的多种选择与压力,关注毕业与就业方面的事情比较多,忙于自己的学业与工作,相对来说体验到的孤独感就会减少,还有所处的环境影响,比如宿舍的环境、班级的环境、学校的环境等等都会影响孤独感的产生[8];此结果也有可能是由于研究取样或是其他客观原因所致,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的深入探讨和研究。

2.2 大学生孤独感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根据表2可以看出:孤独感与回避亲近、焦虑安全、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及对支持的利用度各因子都呈现显著的相关,即孤独感与回避亲近和焦虑安全两因子呈显著正相关;孤独感与社会支持中的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及对支持的利用度呈显著负相关,指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得到的客观的支持越少,主观体验到的精神支持越少,则孤独感越高,反之孤独感越低;回避亲近和焦虑安全两因子与社会支持中的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及对支持的利用度三因子相关不显著。

2.3 大学生孤独感与成人依恋、社会支持的回归分析

以大学生的孤独感为因变量,成人依恋各因子、社会支持各因子为预测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焦虑安全和回避亲近对孤独感有正向预测作用,分别解释孤独感的16.7%和19.8%;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支持的利用度对孤独感有负向预测作用,分别解释孤独感的7.9%、18.7%和13.4%,说明回避亲近和主观支持与焦虑安全、客观支持、支持的利用度相比,预测作用比较大;焦虑安全、回避亲近和主观支持对孤独感的预测作用显著,客观支持、支持的利用度对孤独感有极显著的预测作用。

对于成人依恋各因子及社会支持各因子与孤独感的回归分析,可看出焦虑安全和回避亲近对孤独感有正向预测作用,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支持的利用度对孤独感有负向预测作用,即就是个体得到的客观支持、主观支持越多,所体验到的孤独感就越少,对支持的利用度越高孤独感的体验也越少;回避亲近和主观支持与焦虑安全、客观支持、支持的利用度相比,预测作用比较大;焦虑安全、回避亲近和主观支持对孤独感的预测作用显著,客观支持和支持的利用度对孤独感有极显著的预测作用。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①不同性别、专业、户口所在地和是否是独生子女在孤独感上无显著差异;在年级上有差异,大二学生的孤独感高于大一、大三和大四学生。②孤独感与回避亲近、焦虑安全、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及对支持的利用度各因子都呈现显著的相关,即孤独感与回避亲近和焦虑安全两因子呈显著正相关;孤独感与社会支持中的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及对支持的利用度呈显著负相关,回避亲近和焦虑安全两因子与社会支持中的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及对支持的利用度三因子相关不显著。③焦虑安全和回避亲近对孤独感有正向预测作用,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支持的利用度对孤独感有负向预测作用;回避亲近和主观支持与焦虑安全、客观支持、支持的利用度相比,预测作用比较大;焦虑安全、回避亲近和主观支持对孤独感的预测作用显著,客观支持和支持的利用度对孤独感有极显著的预测作用。

3.2 建议

分别从大学生个人、学校、家庭三个方面提出以下建议:①大学生应不断完善自我人格,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社交技能,学会积极主动的向别人表达情感,同时还要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尊重别人。大学生要正确认识自我,正确看待社会与人际关系中的冷热,分清是非,克服情感体验的局限性,增强自身心理承受力,最终摆脱孤独感。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特征。要认识到生活中,大家愿意与乐观向上、对人真诚和热情的人交往。而不愿意与虚伪、自私的人、心胸狭窄的人做朋友。②学校应经常普及有关心理卫生知识,并且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做好心理健康自我调适。③父母应努力提高修养,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家庭观、亲子观,发挥说教、身教合力,自觉地给子女树立好榜样。同时还应当努力营造和谐、欢乐、有秩序的家庭情感氛围,建立民主、平等、融洽的亲子关系,让子女在家庭中获得归属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参考文献:

[1]Jones W H,Carver M D. Adjustment and coping implications of loneliness. Handbook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New York:Pergamon Press,1995:395-415.

[2]邹赐岚.大学生孤独感及其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

[3]王燕,李传银.孤独心理研究的回顾[J].社会心理研究,1999(1):35-44.

[4]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243.

[5]汪向东,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284-287.

[6]李同归,加藤和生.成人依恋的测量: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J].修订中文版,心理学报,2006,38(3):399-406.

心理学的主要分支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2)02-0085-06

主观幸福感指人们根据自定的评价标准,对自身的生活质量和情感所作的总体性的评估与心理体验,划分为认知和情感两个成分,是反映某一社会中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学参数,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1-4]。社会支持是指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获得的能减轻心理应激反应、缓解精神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2][5]。主要来自家庭成员、亲友、同事、团体或组织,且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客观可见的支持,包括物质支持、网络支持(稳定的社会关系如婚姻、同事、朋友等,不稳定的社会联系如非正式团体等),这种社会支持不以个体感受为转移,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另一类是主观的、体验到的或情感上的支持,即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受尊重被体谅的情感支持及满意度,这类支持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2][6]。”国外许多研究都表明,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很多,社会支持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孤独、焦虑、抑郁等消极情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7]。拥有良好社会支持的个体会有较高的生活满意度,较高的积极情感、主观幸福感和较低的消极情感。辛自强、池丽萍(2002)研究结果表明,人际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对个体的正、负向情感及快乐感的预测力显著[8]。吴丹伟(2004)研究结果表明,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关系,社会支持获得的越多,主观幸福感水平也越高[9]。

目前国内已有研究多以成年人为被试,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关系的研究则不多,对不同学校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则是更少,而从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的角度进行研究尚未见到。鉴于此,本研究拟对此展开深入探讨,从而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学生管理、心理辅导服务,为提高大学生生活质量提供心理学理论依据,为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开展与实施提供一条心理学途径,进而为构建和谐校园和和谐社会提供理论参考与借鉴[2]。

一、研究方法

使用整体随机抽样法,选取安徽省4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一、大二、大三、大四4个年级的学生。有效被试为990人,其中男生524人,女生466人,平均年龄为20.55岁。

二、研究工具

1.社会支持量表[2][10]

问卷是在肖水源的社会支持量表(1986)的基础上,根据被试群体的变化对该问卷的相关条目作相应的修订而获得的。问卷一共有10个条目,包括客观支持(3条)、主观支持(4条)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3条)等3个维度。修订后其内部a系数为0.893-0.927,一个月后重测,其信度为0.912。

2.主观幸福感问卷[2][11]

问卷采用Diener等人(1985)编制,共包括三个分量表,分别为生活满意度量表,积极情感量表,消极情感量表。项目采用7点计分。三个分量表的a系数分别为0.789、0.771、0.815。

3.实测程序

采用团体施测,主试为每个学校心理学教师。由主试在班级中读问卷指导语并要求学生按问卷要求回答。

4.数据处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