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范文第1篇

关键词:有效教学学习习惯;教学情境;最近发展区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标实施以来,小学数学教学经历了一次巨大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方面的洗礼,数学教学焕发着充沛的活力。但是,不得不指出,这些亮点还只是停留在点上,从面上来说,不符合课改精神的现象还大量存在。我们通过对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在农村小学普遍存在着教师不管本地学生实际,不研究学生特征,仅仅满足于是否把教案完成,忽略了学生的动态生成,教学过程呈现一种形式化趋势,从而造成课堂效率不高,学生作业较多,教师整天沉浸在繁重的作业批改之中,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研究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应该说,这与《标准》提出的“以学生发展为本”,“多给学生一些思考和活动空间、多从事一些探索性活动”的要求之间存在着矛盾。

基于上面的原因,我们觉得研究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能够切实减轻师生“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课堂教学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其次,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既是课程改革的目标,也是数学学科的自身发展。《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可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对所学知识不求甚解,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数学望而生畏,不能灵活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最后,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新课程要求教师能够积极地发掘教材、吃透教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开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设计教学活动,这迫使教师必须树立有效的教学理念,形成有效的教学策略,形成实践+反思的工作作风,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教学能力。

二、理论依据

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即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弄清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在教学中最有效地发展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2、教学最优化理论:就是从解决教学任务的有效性和师生时间消费的合理性着眼,有科学根据地选择和实施该条件下最好的教学方案。

3、建构主义理论: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教师应该是教学环境的设计者,知识的管理者,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课程的开发者。

三、实施过程

结合以上观点,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有效备课。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即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弄清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在教学中最有效地发展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要养成习惯。”作为教育者的我们都知道,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但能使受教育者在学习上取得较好的成绩,而且能使其终身受益。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从以下方面去培养低年级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一是良好的课前准备习惯,二是良好的倾听习惯,三是良好的解题习惯。

(三)创设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情境

一个好的教学情境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经验,为学习新知抛砖引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因此,创设数学学习的良好情境,是实现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之一。其中,创设情境有多种方式,有情境游戏化、情境生活化、情境问题化、情境灵活化。

(四)精选课堂习题,进行有效练习

一道习题的解答,应当给学生以新感觉、新信息、新经验,以满足他们的认知需要。因此,我们一致认为精心挑选恰到好处的练习,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新知,同时也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体说,也就是要体现“六性”。趣味性,层次性、应用性、教育性、 开放性、灵活性。

(五)抓住教学要点,开展有效的讨论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心灵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因此,小组讨论是新课程中积极倡导的一种学习形式。可是,目前的“小组讨论”学习,我们不得不承认其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如何开展有效的讨论呢?

四、研究成效:

1、使学生形成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实施,我们发现,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上课认真听讲的注意力明显高于以前,也就是说,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主动性增强了,他们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与高涨的情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处于有效的思维状态,丰富的情感状态,形成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2、挖掘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实施为学生开展数学活动提供了宽松、和谐的氛围,挖掘了学生的潜能,数学学习过程中,敢于提问的学生多了,敢于回答问题的学生多了,有不同见解的学生也多了。

3、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通过该研究使我校的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学习情境时更加规范、有效,做到有法可依,能切实提高数学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能力,使我校的数学教学水平和质量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推动本校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4、促使教师树立精选练习的理念,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实施,我校教师一致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优秀的习题,因为习题应该为学生的学而设计,为学生的练而设计,力求做到精练、多样、有层次,从而达到有效练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育 课堂教学 有效性 全面发展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9.090

我国著名教育改革专家余文森先生曾经提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其实就是指在课堂教学、课堂学习中,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提高,包括知识、技能、方法、态度等多个方面,从而实现人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符合时代要求的,符合教学目标的,符合教育宗旨的。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地方,也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地方,由此可见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性。在高效的课堂中,学生可以很轻松地学到更多的知识,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值,教师教学压力也会减小。教师不能片面地认为完成教学任务就等于完成了工作,不能只注重数学课堂的形式,而忽略了教育的初衷。

一、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存在的问题

我们现在提倡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说明我国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很多与有效性相悖的问题。新一轮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些要求强烈地冲击着我国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与教学理念。经过实际调查研究,我们总结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不能做好课前准备,态度不够端正

提到课前准备,大部分人认为这是需要教师做的,教师讲课要备课,毫无疑问。但是几乎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和家长都忽视了学生上课需要做的课前准备工作,那就是预习。经过调查研究,有预习习惯的学生,成绩相对较好。而且更重要的是,这部分学生听课效率极高,可以在课堂上学到更多东西,这可能就已经接近所谓的课堂教学有效性了,但这仅仅是接近,离真正的有效性还有很远的距离。

小学数学课堂,每一节课都有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单纯在课堂上学习,是很难达到教学目标、任务的。而且课前预习,不单单影响课堂有效性,还体现的是学生学习的态度问题,态度不端正,效率就更无从谈起了。而且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少有教师、家长要求孩子进行预习,他们大部分认为,数学这门课比较特殊,不像语文、英语之类的课程,预习会有很大的效果。所以都忽视教育孩子进行数学的课前准备,认为数学没有必要预习。

(二)课堂气氛沉闷,感觉数学枯燥乏味

数学这门课程,本身就具有很强的逻辑性,需要学生有突出的逻辑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小学生来说,天性活泼好动、喜欢自由,遇到小学数学单纯的公式、数字,自然感觉枯燥乏味,无聊透顶,而且会渐渐磨损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很难学好数学的。因为不感兴趣,学生就不会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课堂气氛自然沉闷。那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根本难以实现。其实,促进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一直是课堂教学面临的问题,或者说是永恒的追求。面对这样学生不主动参与的情况,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已经完全不适应现在的素质教育理念。所以说要想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革新教学方式。

(三)教学本身无法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教学内容单一

文化知识是生活的产物。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但是它又高于生活,因为学习数学不只是学习一些基础理论、运算法则等等,更重要的还是要将学到的东西运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小学数学更是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小学数学中的问题设置,都简洁明了,从生活中来,这样更方便学生的理解。但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很少有教师将课堂与生活也联系在一起。教师的授课内容,也都来源于课本,课本讲了什么,教师就讲什么。所以授课内容单一也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低的原因。如果教师能将课堂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课堂的气氛就能被调动起来,学生接受知识也会更开心、更有效。

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教学有效性是新时代教学的要求,所以提高教学有效性是我们当下课堂教育必须重视的。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好的学习到知识,但不仅仅局限于知识,还有其他各种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既是教学有效性的体现,也是教育的要求和宗旨。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有重要意义。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能够增加学生的信心,改变学生学习的态度,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学生本身的条件改善了,那么数学教学课堂有效性就会更容易达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调动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就自然使学生主动投入到课堂中,就会提高课堂有效性。教师也应该围绕教学内容,创设相关的情景,借用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现,也不能仅仅依赖于学生,教师也应该充分发挥作用。身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性格特征、反应变化以及对教学内容的感兴趣程度。学生的全面发展,仍然要依靠教师的引导、开化。讲课方式也要适应学生心理特征、心理变化规律,尽量让课堂气氛活跃,尽量让学生更好地成长。

(二)保障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课堂教学所有内容、方式,都是为了达到教育好小学生的目的。所以,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方式、内容的改变,保障课堂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讲,学生听,这样还不够。针对重要的知识点,不能仅仅传授给学生就觉得完成了任务。还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亲身经历,切实感受这些知识点。教学方法还应该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施以不同的方式,争取照顾到每一位学生,不遗漏、不放弃。另外,课堂教学还应该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数学。数学具有抽象性,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学习更有效果。例如,学到空间几何体,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做一些几何体,感受空间图形的特性。讲到轴对称图形,就要让学生自己画,动手折,亲自去感受。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可以让学生得到综合发展,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现,需要教师与学生互相配合,共同努力。调动课堂气氛,保障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这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途径。数学是创新的、发展的、前进的,所以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现,也需要我们有创新的思维,发展的眼光。做到以上几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必定会实现。

参考文献:

[1]陈惠芳.问题导学:开展“对话式教学”的应然之道――以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为例.上海教育科研,2013(8).

[2]顾建芳.基于问题中心的有效教学――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上海教育科研,2014(4).

[3]侯景丽.如何实现小学数学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读写算:教研版,2014(12).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9-0155-01

一 利用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由于小学生的学习目的性、自觉性和持久性差,形象具体的思维占优势等特点,课堂上利用故事导入,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引入一定的故事情节,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而课堂导入的成功与否,关系到整节课的教学效率。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利用“孙悟空分饼”的故事导入:一天,孙悟空把大小相同的三块饼分给师傅和师弟们吃。他先拿一块饼给师傅。师傅却说:“悟空,先给我半块吧,那半块留下来,免得路上挨饿。”悟空就把饼平均分成2份,给了师傅1份。猪八戒看见了,嚷着说:“1份太少了,我要2份。”于是,孙悟空把第二块饼平均分成4份,给了猪八戒2份。沙僧一看,急着说:“师兄,每天都是我挑行李,我出力多,我要3份。”孙悟空听了,便把第三块饼平均分成6份,给了沙僧3份。猪八戒看见了,气得大叫:“师兄偏心!我要4份!”当学生们被有趣的故事深深吸引时,教师设问:“小朋友,你知道谁分得最多吗?孙悟空这样分公平吗?猪八戒要4份,孙悟空该怎样分呢?”由于故事符合小学生的口味,学生积极发言,品尝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由此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参与到课堂的教与学中。

二 创设生活情境,激活学生学习思维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创设一些生活情境,将授课的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看到生活中的数学,接触数学,从中引出数学问题,才能激活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如在教学“小数大小比较”一课时,我为学生展示了奥运会跳水比赛的成绩,出示了1号选手的比赛成绩。我先让学生认真观察1号选手的比赛结果,谈自己的想法。在学生兴致勃勃的时候,我提出根据比赛规定的评分要求,选手的比赛成绩最后得分应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此时,学生根据生活中的经验,很容易判断出比赛结果。这时,我根据学生的回答,继续提问:“同学们,你们根据什么判断出最高分和最低分呢?”顿时,学生热烈地讨论起来,课堂充满了生气和欢乐。因此,课堂上创设的教学情境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体验,拉进了生活与数学的距离,使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变得新鲜有趣,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去思考问题,利用数学知识去探究问题,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 增加学生动手操作机会,促进教学多元化

实践出真知,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应用多种感觉器官去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那么学生对所学知识便会产生更深的理解,情感的体验也更加深刻。同时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能发展学习兴趣,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由于“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我指导学生用手中的纸折出表示的分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保持着极高的学习热情,不仅完成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而且通过举一反三,对分数这一抽象的概念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又如:教学米的认识的时候,先准备好1米长的绳子,在课堂教学时让学生动手从课堂中找到长1米的物品,感知一下1米的长度,结果学生都能找到课桌长1米、门宽1米等。这样通过学生亲身去感受1米的长度比起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解释更有效果,既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又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兴趣盎然,效果自然就好。

四 引入课堂游戏,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范文第4篇

关键词: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一、查找低效课堂现象,分析原因寻求对策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查找出我们课堂中常见的低效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对策,探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些策略。

1.开放课堂误区。片面理解课堂教学的自主性与开放性,教师误解了对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放手自主变成了完全放任,教学活动秩序混乱,导致教学的低效,难以达成教学目标。有效的课堂教学教师必须按照课程要求和学生发展需要提出合理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当好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努力促成教学目标的达成。

2. 传授课堂误区。在课堂教学中,还有一部分教师误解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了节省时间,完全利用传统的讲授课堂方法,满堂灌输,满堂讲课,试图努力在有限的时间内把书中的知识教给学生,忽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参与,忽略学生知识的生成与能力的发展。有的课堂表面上体现了学生的参与,但 “探究学习活动”只是形式,没有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没有让学生充分感悟、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到最后还是由教师将知识生硬地灌给学生。有效教学应当是:学生不仅学到了教师传授的大部分知识,而且学会自己学习的方法,提高学习的技能?。

3.常态课堂的误区。部分教师为了追求教学过程的完美表现而脱离于“常态课堂”,如在公开课、比赛课中,教师在课前预设、预演好了,课堂中学生表面上很活跃,掌握知识好,但在课堂中看不到学生发展性思维形成过程,我们认为常态课应该除去表演课的刻意雕琢、华而不实,应该充分预设,又动态生成,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课堂教学“有效”,把握教材和领会课标是前提

在实施课堂教学前,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把握课标要求,才能提出科学有效的教学设计,才能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可能。准确把握教材和领会课标要求,要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研读教材,提出合理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因为没有深入研读教材和课标,出现教学目标要求把握不准、课堂教学容量不当、甚至一堂课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组织散乱等现象。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有效的必要条件。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掌握目标、技能达成目标、情感发展目标。

2.有效利用教学资源,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实施课堂教学前的备课过程,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教学方法的预设。“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应当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目标要求、学生学情、环境条件等因素灵活选择。努力做到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激发兴趣。课堂教学应当不断调节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兴趣,坚持“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二是激励评价。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特意设定一些激励环节、提出激励性问题,同时对学生任何正确的反应给予积极的肯定评价;三是自主参与。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讲授”法,努力创设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教学中以问题引路,学生自主探究新知,或引发思维、或组织讨论、或实践操作,再辅之以教师的精讲导学,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生成与发展。 三、课堂教学“有效”,学生主体地位是关键

主体性教学是以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前提,让学生在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得到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应当怎样保证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呢?

1.构建民主的课堂气氛。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平等、和谐的环境,要尊重、善待、信任每一个孩子,这样才会有民主的课堂气氛,才能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及和谐的教学环境,才能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2.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改革单纯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的教学模式,提供给儿童观察、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因此,教师应当根据教材的基本要求,创造性地用好新教材,尽量让学生自己查找学习资料,坚持联系生活实际组织教学,充分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组织教学。

3.创设情境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当提供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通过一定的课堂组织形式,不断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通过读读写写、问题质疑、合作探究、动手操作、巩固练习等多种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活动。

四、课堂教学“有效”,讲、学、练相结合是保证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做到精讲、善导、精练,努力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还要懂得让学生及时练习巩固,保证课堂教学取得实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即做到讲、学、练有机结合。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们的教学方法正在不断地更新,新的教学理念在不断的内化,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活动越来越成熟。但我们也发现,不少的课堂顾了“讲”、“学”环节的精湛,却常常失去了让学生及时“练”的时机。因此,为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效、高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精简教学环节,优化教学流程。教学中很多教师非常重视课堂中怎样讲,学生如何学等教学活动过程,练习与巩固环节的时间往往被挤占,教师应将过长的课堂引入、不必要的课堂讨论、不起作用的媒体课件、形式化的课堂拓展等让位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巩固练习,课堂在精彩的师生教学活动的后面,及时安排学生进行合理的、有层次的练习与巩固,教师及时地把握反馈信息,就能更好地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2.锤炼教学语言,使课堂简洁清晰。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准确、清晰、精炼,还要亲切自然,富有童趣,富有情感,具有激励性,避免复杂的提问语言、习惯性的重复语言、慢节奏语速、离题了的故事等,教学语言往往具有习惯性,因此,只有教师刻意改变,不断锤炼,才能使自己的课堂语言越来越精炼。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范文第5篇

每一节课,教师都会提出大量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但是其中有不少问题是毫无价值的。课堂提问总是提不起学生回答的兴致,学生要么不知道如何回答,要么和教师预设的结果背道而驰。学生的思维没有碰撞,更谈不上提升和发展。切入点恰当、难易适中的问题可以突出教学重点,并突破教学难点,激活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要注意能触及学生的思维最近发展区。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可以从知识之间的比较中引出问题,也可从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巧妙设计,尤其要注重从学生所提的问题来进行重组设计。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把握最佳时机提出问题,同时还要善于即兴提出有教育价值的数学问题,努力提高学生思维参与程度,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各种认知活动中,促进学生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四年级《求积商的近似值》一课。学生计算“3?郾994×0?郾25(得数保留两位小数)”,有很多学生列竖式计算后,结果填写“≈1”。这主要是学生受“小数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知识的负迁移的影响,认为1?郾00和1一样大。要引导学生弄清1?郾00和1精确度不一样,教师不妨设计这样的探究性问题:“姚明身高2?郾26米,老师身高1?郾71米,保留整数、一位小数分别是多少?”学生通过探究,不难发现:当保留整数时,两人身高都是2米,反映不出两人身高差距;如果保留一位小数,发现两人身高相差0?郾6米,与实际身高的差距很接近。从而得到保留小数位数越多越精确。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探究近似数是1?郾00与1?郾0的三位小数、两位小数分别是多少?然后把这些区间范围内的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学生不难从数轴上观察发现得到近似数1?郾00的取值范围比1?郾0的范围更小,也就更精确了。

课改以来,课堂提问更关注开放性和生成性,因此教师不敢提出封闭的问题,更注重提出具有开放性的问题。但问题过于开放,学生的回答容易天马行空,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容易造成教学的低效。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在引导学生得出:■=■=■后,引导学生自主寻找规律。在此教学环节如何提问显得尤为关键。问题既不能过于封闭,又不能过于开放;既不能指向性太强,也不能没有指向性。传统的教学这样问:“同学们,请仔细观察这三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从左向右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从右向左看你又发现了什么规律?”这样的提问目的性很明确,为学生寻找规律指明了方向,但削弱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压缩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怎么观察,是教师发出的指令,学生亦步亦趋进入教师事先设好的“套”。也有的教师这样问:“仔细观察这三个分数,你有什么发现?”这样的提问开放性强,但学生容易偏离研究的主题。笔者第一次试教时,这样设计问题:“这三个分数,分子、分母都不同,怎么会相等呢?它们之间是不是隐藏着什么秘密?”这样提问,没有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且能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但实际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误解了问题,向教师再一次解释■、■、■都是半块饼所以相等。学生把目光集中在“怎么会相等”上,而不是原本预设的集中在分子分母的变化上。第二次试教,笔者对问题做了一番修改:“这三个分数,分子、分母都在变化,各不相同,分数的大小却不变,这里是不是隐藏着什么秘密呢?”这样提问避免了歧义的产生,突出了“变”与“不变”,学生的目光一下子就集中在分子、分母的变化上。不难看出,教师问题提得好与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表现和整个教学进程,问题的质量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在提问之前不妨多考虑:这些问题是不是与本课的内容有关,是不是会引起歧义,对学生思维有没有提升等,只有这样才能体现问题的价值,最终为实现有效教学服务。

二、合理改善教学环境,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保障

当前,不少教师对学生能力估计得过低,引得过多,限制得过多,统得过死,总认为学生这不懂,那不会,一步步牵着学生鼻子走。长此以往,学生只会鹦鹉学舌,懒得动脑思考,不会灵活应用知识,有疑问更不会探个究竟。学生的能力怎么能得到发展呢?凡是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绝不代替;学生能够自己思考的问题,教师决不暗示。教师应该相信学生的潜能,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究、去动手、去分析、去总结。加强对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教给其解题策略和思想方法,如观察、实验、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类比等方法。学生就能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根据提出的问题,以极大的兴趣和热情,自己去操作实践,自己去探讨推理,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途径,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比较,选择最佳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等待结论”的惰性习惯消除了,始终以积极的思维状态,全身心参与知识获取的全过程,较大限度地发挥了主观能动作用和创造才能。学生学会了这种本领,具备这种能力,今后不论到哪里,都能自己去探求知识。

要想课堂上有精彩的生成,教师应该摒弃滔滔不绝地讲,舍得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将“舞台”让给学生,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能当“演员”,给予学生足够的思维活动空间,通过启发诱导他们积极思考,让每个学生都尽可能发表独立见解,鼓励标新立异,异想天开,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这样,学生就能在交流、讨论、操作或自学课本的探索过程中,通过自身不断“探求”的实践,获得知识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