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学知识培训

心理学知识培训

心理学知识培训

心理学知识培训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认知理论 员工培训 人力资源管理

员工培训是指企业为了使员工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促使企业创新发展,更好地胜任现职工作或从事更高水平工作而开展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发展、提升活动的总称。员工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赢得企业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投资,也是对员工极具吸引力的一项福利,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1 传统员工培训的弊端

传统的员工培训是以企业一方为主,不少企业把培训只当作提高效益的手段,通常仅仅是一种直接的、短期收益的单纯知识、岗位技能的培训,培训内容与企业的人才需求及员工个人发展脱节,很少纳入企业战略性发展规划,未能与企业长远发展目标融为一体,缺乏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计划制定、培训组织实施、培训内容设计、教学模式策划、培训效果评估等一整套系统、科学的培训规划。

对于受训者而言,员工缺乏培训自。企业往往不注重员工的培训心理,忽视员工的培训需求、理解能力和知识迁移,大多只注重将企业的背景文化和员工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对员工进行灌输,企业、员工之间缺乏沟通,导致员工需求愿望与企业培训目标出现错位,培训效果不佳。在培训初期,不少员工对培训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出现不是“我要学”而是“要我学”的现象,通常是消极被动地参与培训;在培训过程中,企业较少考虑员工的知识结构、学习动机、理解能力等差异性,缺乏培训技巧,不能有效地掌握培训进度、因材施教,常常是以点带面的培训,致使员工不能很好地系统掌握培训内容,使培训流于形式;培训结束后,缺乏跟踪、指导以及培训效果的评价,员工难以将培训内容与工作实践有机地结合,不利于所学知识的巩固、提高。

2 布鲁纳的认知学习理论

布鲁纳认为,人的认识过程是把新学到的信息和以前所获得的知识联系起来,积极地构成自己新知识的过程。在员工培训过程中,培训师应根据这一理论对自身和培训对象进行理性的分析。

2.1 对培训师而言,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2.1.1动机。动机来自需要,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有所需要,就会去寻找满足需要的对象,产生动机。这时,活动动机就会被激发,动机能够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的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因此,培训师要培养员工的培训动机,以激发员工的培训热情。

2.1.2结构教学。培训师要注重学习内容(包括教材结构),知识结构应该从易到难、螺旋式上升。结构教学让员工更容易理解培训的内容,更有利于员工的记忆,更有利于员工对于培训知识的迁移。

2.1.3程序性。在培训过程中,培训师应对培训进度、知识巩固、知识迁移作统筹考虑,注意设计和选择最佳的教学程序,通过系列步骤有条不紊地陈述问题,循序渐进地向员工传授培训内容,从而使员工扎实地汲取知识,提高员工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变换和迁移的能力。

2.1.4强化。培训师要对员工所学新知识新技能进行及时反馈、及时强化。反馈是让培训师将员工行为与培训目标行为进行对比,并将对比结果告知员工的过程。反馈能使员工了解自己的行为是否准确,并针对员工的正确行为,培训师要进行及时强化。

2.2 培训过程中,员工应注意以下三点

2.2.1主动性

要提高员工的培训效果,就要改变传统培训中员工被动接受培训的弊端,在培训过程中不断激发员工参与的主动性。

2.2.2建构性

建构性即交互作用,通过交互作用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种结构。有效的学习就是要把学习所获得的新知识和学习主体已经拥有的知识进行联系,然后在员工的头脑中形成一种新的知识结构。

2.2.3发现学习

培训师先对所要培训的知识提出问题,让员工对学习对象及其现象产生疑问,然后通过培训师的暗示、引导,让员工自己去探索答案、发现学习,获取知识。

3 认知学习理论在培训中的运用

3.1 培训前的准备

3.1.1增强培训动机

传统的培训大多围绕企业需求制定学习教材,员工参与度不高。通常员工认为培训只是企业一方的事,与自身关联度不大,往往消极被动地参与培训,显然培训效果不理想。为了提高培训效果,让员工更好地参与到培训中,培训应该注重激发企业员工的学习动机。因为动机能够激发员工的个体活动,维持并促使员工朝着培训目标行进,从而让员工发挥主观能动性并提高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积极性。正如奥苏贝尔(David Paul Ausubel)所说,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绝非一种单向性的关系。员工培训中很大的一部分就是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动机可以增强员工的行为促进员工提高技能,而所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反过来便增强了员工渴望学习、参与培训的动机。只有不断学以致用才可使员工激发学习热情、产生主动性,形成学习──实践──验证──再学习的良性循环。

为了增加员工的培训动机,凯勒(John M.Kel-ler)提出了动机模型,动机模型有四个条件:A代表注意(attention),R代表相关(relevance),C代表信心(confidence),S代表满足(satisfaction),即:A:在培训开始前,培训师必须先引起员工的注意。注意有三种: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R:培训师告诉员工培训的新知识、新技能与员工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之间所存在的关联性,培训内容与实际工作有哪些相关性。C:培训师要根据培训所要达成的目标制定出合理的培训计划。培训目标不仅能影响员工达成培训目标的信心,也会影响到培训师的期望。S:让员工满足于培训带来的成效,促使员工产生更强烈的培训动机。员工需要满足感,培训师要让员工感受到员工参与培训的成功喜悦。

3.1.2设定合理的培训目标

培训师所设定的培训目标应符合SMART原则,即S(specific):目标必须是具体的,只有明确的目标,员工才能明白自己究竟要学些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程度;M(measurable):目标必须是可以衡量的,培训师可以将员工的培训成果行为化,当员工达到某种行为时,才能算完成培训;A(attainable):培训师应设定恰当的培训目标,制定的目标必须切合实际,不宜过于简单也不可太难;R(相关性):员工培训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T(time-based):实现培训目标的期限。

3.1.3准备适当的培训教材

培训之前,培训教材的设计、编制及选定是关键。培训师应按照小步骤原则设计培训教材,将培训教材分成若干个具有逻辑性的小单元,并按照螺旋上升的方式逐渐增加难度。同时,每个小单元的设计模式为:提出问题、员工解答、培训师引导。在这样的小步骤的培训模式中,员工可以轻松地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同时提高员工的培训动机。

3.1.4设计灵活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一步步的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培训师应注意员工实际学习情况。注重员工知识结构、理解能力和学习方式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员工在整个培训过程中的学习效果存在着一定的共性:培训初期,通常员工进步明显;培训逐渐深入后,有些员工的学习效果会出现停滞不前的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员工的培训效果又会显现。在员工培训过程中停滞不停的现象被称为学习的高原平台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因素一方面来自学习动机的降低,另一方面或是员工无法跟上学习进度等。针对员工动机减弱,培训师可以采用游戏等趣味教学、或通过改进教学方式以及采用其他方法来激发员工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增强员工的培训动机。针对员工接受知识或技能整合缓慢,培训师应当多与员工沟通,根据员工所遇到的学习瓶颈,细心灵活地帮助教导员工。

3.2 培训的实施

培训的实施是员工培训活动最主要的环节,其效果好坏直接影响着员工培训的效果。培训师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进行培训的实施:

3.2.1建构知识。员工从培训师获取的知识具有建构性。员工通过交互作用把从培训中获得的新知识和已拥有的知识进行联系,形成一种新的知识模式。因此,培训过程中,培训师应注意与员工保持沟通,了解员工的知识结构、特点,从而才能更好地实现培训目标。传统的员工培训是按照统一的进程,很难顾及每个员工的个体差异,影响了培训效果。培训应该因人而异,通过差异化的程序教学方法实施培训,以员工为中心,鼓励员工按照自己的节奏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并通过不断强化获得稳步前进。

3.2.2让员工发现学习。培训不是培训师单方面的知识灌输,而是要让员工在培训的过程中主动探究,主动发现,使员工成为培训的主人。传统培训中,培训师为了完成培训课程的进度,往往忽视了与员工的互动,培训师常常自问自答的假提问,员工参与性很小,削减了员工的学习积极性。

3.2.3注意员工的遗忘问题。遗忘指的是员工对学习过的知识或技能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是错误的再认与回忆。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对此作过系统的研究,他发现遗忘的速度是不均衡的:在学习的最初阶段,知识的遗忘速度很快,随后逐渐缓慢,一定的时间后,知识则不易被遗忘。艾宾浩斯把遗忘速度的这种规律称为“先快后慢”。据统计,通常学习后第一天,若不复习巩固,遗忘率42%左右;一个月后,遗忘率约为79%。

因此,培训师要组织员工对所学的新知识新技能进行复习巩固。正如孔子所提出的“学而时习之”,知识需要常常进行复习。复习通常要做到:(1)及时复习。(2)合理地分配复习时间。(3)主动回忆和反复阅读相结合。(4)多样化的复习。(5)劳逸结合。在培训过程中,劳逸结合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4注重知识的迁移。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也就是说员工在培训中所获得的新知识新技能对工作的影响。为了让员工更充分地将培训知识与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培训师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尝试:(1)整合学习内容。针对各部分零散的知识进行组合,使知识成为一个连贯的整体。(2)加强知识联系。重视简单的知识与技能和复杂的知识与技能、新的知识与技能与旧的知识与技能之间的联系,促使员工将学过的知识与技能迁移到新学习的知识与技能中。(3)注重概括总结。激发员工对新知识新技能进行概括总结的能力,不仅能提高员工的概括总结的能力,还能使员工更充分地了解新知识新技能。(4)重视学习策略。协助员工全面地概括总结新知识新技能,并给予适时的引导。(5)培养迁移意识。通过与员工沟通,增强员工学习意识,并让员工自主地将新知识新技能运用到工作中。

3.2.5强化。强化可以让员工更好地掌握参与培训的内容。斯金纳认为强化是S(辨别刺激)-R(操作反应)-S(相应刺激)的一个过程。简单地说,一个行为如果能够带来收益,那么这个行为就更有可能发生。当员工学到新知识新技能运用于实际工作中,提高了工作效率,从而得到嘉奖或是职位晋升亦或是薪资增加等,员工不仅会把掌握的新知识新技能运用于岗位工作中,更激发了员工的求知欲望或创新思维。在强化的过程中,培训师应注意即时强化,并应当多采用正强化多于负强化。

(1)即时强化原则。当员工完成一个培训的单元,培训师就适当地给予激励。基在培训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回报,员工的培训积极性将大大提高。(2)正强化多于负强化。负强化通常是指惩罚。斯金纳认为,错误的行为往往导致惩罚,但惩罚对于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帮助不大。培训师可以参考有关员工的实际培训成效来修改培训教材、更改培训计划、注重培训技巧,使其能更适合员工的个体状况。

3.3 培训的评估

目前对培训效果评估最常用的方法是柯克帕特里克的四层次评估模型,简称为“4R”,即反应评估(reaction)、学习评估(learning)、行为评估(behavior)、成果评估(result)。

反应评估是由员工进行自我评估的,是员工对整个培训的主观感受和满意程度,包括培训科目、设施、方法、内容、自己的收获等方面。在此过程中,如果员工对培训师存在偏见,可能会降低对整个培训的评估,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被称为晕轮效应,即人们对事物的认知通常会因为其中某个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由此可见,科学有效的培训评估,对于企业、培训师、员工意义非凡。

学习评估是对员工所学的知识进行深度和广度的考核。学习评估的评估主体是培训师,常用的方法有书面测试、口头测试、行为测试等。无论是哪种测试,都应注意在测试过程中消除员工的认知偏见,测试内容应从易到难,消除员工的测试恐惧。

行为评估更多地考虑到员工在接受培训回到工作岗位后在工作中的表现出的变化,它实际上评估的是知识、技能、态度的迁移。

成果评估是根据员工参与培训后给企业带来的效益多少来衡量员工培训效果的评估。成果评估的评估主体是企业,企业通过员工这一客体,根据一些具体的效果指标,与员工绩效好挂勾起来。

4 结语

有效的培训是建立在员工的认知基础上,企业必须系统科学地规划员工培训,使传统模式员工培训 ──“要我学”现象转化为我是现代企业主人翁──“我要学”的局面,激发员工渴望参训、不断学习的内在动力。在培训实施工程中,注重建构知识、发现学习并进行强化。同时,建立健全员工培训的激励约束机制,让企业员工培训步入良性循环,保证培训目标的实现。总而言之,科学系统的企业培训是一项双赢投资。企业将通过培训激发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增加企业产出的价值;员工也将通过培训,挖掘自身的潜能提升综合素质。对员工来说,获得的将是一份一生保值、增值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1] 林孔团.网络组织的研究基础与认知分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97-101.

[2] 詹秀丽,陈进杰.企业在职培训投资风险及其防范[J].工业技术经济,2006,(4):41-42,70.

[3] 简玉兰.论基于心理契约视角的员工培训[J]集团经济研究,2006,(10):206-208.

[4] 郑立永在.培训认知的误区[J].人力资源管理(汉),2009,(2):98-99.

[5] 张一驰.人力资源管理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6] 石金涛.培训与开发[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7]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8] 郭念峰.心理咨询师[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9] M•P•德里斯科尔.学习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心理学知识培训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重症监护病房; 护士; 心电监护; 心律失常; 培训

ICU在危重患者急救中的特殊性要求ICU专科护士必须具备扎实的重症监护专业理论知识及熟练的监护技术。心律失常为ICU危重症患者的常见表现,也是重症监护的主要项目之一[1]。ICU护士监护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危重症患者的生命安危,及时识别和发现危险心律失常,可提高对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本院在2011年承担广西ICU专科护士资格认证培训班中,对学员进行了心律失常识别能力的系统培训,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广西ICU专科护士资格认证培训班2期共121名学员,来自广西各级医院,其中三级医院105名(86.78%),二级医院16名(13.22%);综合ICU 74名(61.16%),专科ICU 47名(38.84%);年龄21~42岁,平均(28.60±4.06)岁;从事护理工作年限2~24年,平均(7.67±4.72)年;在ICU工作年限5年19名(17.70%);职称:护士37名(30.58%),护师67名(55.38%),主管护师16名(13.22%),副主任护师1名(0.82%);最后学历:本科以上54(44.63%)名,大专63(52.07%)名,中专4(3.31%)名。

1.2 方法

1.2.1 培训方法及内容 ICU专科护士资格认证培训班采取全脱产培训方式,培训时间为3个月,第1个月为集中重症监护理论知识学习,第2~3个月到实习基地进行临床实践。在第1个月重症监护理论知识培训中,对心电监护中心律失常识别能力进行系统培训,内容包括心电图基础知识、正常心电图和异常心电图的分析、心电监护中心律失常的识别等,共安排18学时,其中理论课8学时、实践课10学时。实践内容采取分小组教学,应用心电图教学软件及心律失常心电监护模拟教学软件分组上机练习,同时自行编制心律失常心电图图谱让每位学员课后进行分析练习,上交课后作业。

1.2.2 培训效果评价方法 采用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和ICU护士心电监护心律失常识别能力调查问卷。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包括:(1)学员基本情况,包括年龄、工作年限、ICU工作年限、医院等级、工作科室、学历、职称;(2)接受ICU专科知识培训情况;(3)学习心律失常识别最大的困难;(4)系统培训对自身识别心律失常能力提高情况;(5)对培训教学的满意率等。

ICU护士心电监护心律失常识别能力调查问卷在结合文献资料、临床实践需要基础上,从心律失常心电监护模拟教学软件中选取图型10幅,每幅图判断正确计1分,判断错误不计分,总共10分,得分越高,表示对心律失常识别能力越高。

3 讨论

3.1 ICU护士进行心电监护心律失常识别系统培训的必要性 ICU是对危重患者实施全程监护和救治的场所,心电监护是ICU护士观察病情的重要方法之一,其目的是及时发现、识别各种心律失常,对致命性心律失常进行有效的处理,减低心律失常猝死率。未经培训的临床护士几乎都不能识别心电监护波形[2]。成守珍等[3]对16家三甲综合医院ICU护士调查数据显示,ICU专科护士曾接受过培训的占69.1%,接受过较为系统的培训仅占37.6%,培训方式以科室为主,24.7%护士参加的是零散的培训,而且有2.4%的护士以自学为主。在本研究中,占85.1%的ICU护士未接受过ICU专科知识培训,培训前对心律失常识别正确得分仅为(3.21±1.99)分,说明ICU护士在心律失常的识别能力上存在不足,这势必影响工作中对危重症患者病情变化的判断。乔安花等[4]的调查则对获ICU资格认证护士的胜任力较满意,但在临床科研能力、职业发展能力、急危重症监护知识方面有待加强。徐洁慧[5]提出ICU护士对抢救知识和技能、危重患者监护知识和专科疾病的护理知识3个方面的培训需求较为迫切,可作为培训内容中的重点内容。因此,在对ICU护士进行专业培训时,加强对心律失常识别的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

3.2 系统培训后ICU护士对心律失常识别能力明显提高 ICU护士都具有心电监护的临床经验,对心律失常有一定的识别能力。急诊、重症监护病房(ICU)和心内科的护士以及中级职称的护士能正确识别心律失常的比例低于60%[6]。本研究表1显示,培训前ICU专科护士对心律失常的类型识别存在不足,对常见的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正确识别率较高,分别为84.3%、58.7%,其他的心律失常类型识别正确率均不到60%;其中窦性停搏、室性逸搏心律、交界性逸搏心律识别正确率不到10%,主要是这些心律失常相对少见,ICU护士缺乏相关心电图知识而影响对心律失常的识别。系统培训后,学员对心律失常识别正确得分由培训前的(3.21±1.99)分提高到培训后的(9.19±1.31)分,且10个条目回答的正确率较培训前有显著提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3 培训方法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培训效果 要使ICU护士在短时间内掌握心电监护中心律失常的正确识别,教学方法与手段非常重要。心律失常需要记忆内容较多,抽象,涉及的相关知识多,给教学带来很多困难。本研究调查显示占37.2%的ICU护士认为学习心律失常识别最大的困难是基础差、难度大,62.8%认为是缺乏学习技巧和经验。因此,培训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授课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讲课技巧。培训重点应放在提高心电监护中心律失常识别的临床应用。在本院举办的ICU专科护士资格认证培训班中,授课教师采用多媒体心电图教学软件及心电监护心律失常模拟教学软件对学员进行培训,先由教师讲解心电监护各种心律失常判断要点及技巧,再由学员在计算机上反复自行练习,并在练习中进行自我考核和随机考核,结合课后的心律失常图谱分析练习,使ICU护士在短时间内快速提高对心电监护心律失常的识别能力。培训的方法及教学手段得到了学员的认可,学员对教师的授课满意率为97.5%。

总之,ICU专科护士资格认证培训内容应重视危重患者监护技术的系统培训,以提高ICU护士的临床思维能力、分析和判断能力,满足ICU临床工作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伟英,沈秀群.实用重症监护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6,21(10):868-870.

[2]高菊梅,纪炜,韩智,等.心电监护波形识别技术临床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8):71-72.

[3]成守珍,彭刚艺,刘华平,等.16家三甲综合医院ICU护士专业培训现状的调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29):3041-3044.

[4]乔安花,席淑华.ICU护士胜任力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12):1194-1196.

[5]徐洁慧.重症监护病房护理人员培训需求量调查研究[J].上海护理,2011,11(6):9-11.

[6]李桂芬.基层护士对心律失常认知的调查与分析[J].心脑血管病防治,2008,8(3):214.

心理学知识培训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职;教师专业标准;会计电算化;国培方案

中图分类号:G723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主要依托各类型、各层次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培训基地为“双师型”教师素质提高做了大量工作。培训基地设计培训方案时,主要依据教育部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培训项目管理办法》(简称《项目管理办法》)。

2013年9月,教育部印发《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简称《专业标准》),提出《专业标准》作为教师培养培训的主要依据。本文依据《专业标准》,调研部级培训基地的会计电算化专业培训方案,力求了解培训方案的特点、现状及存在问题,以期为培训基地“十三五”期间优化设计培训方案提供建议。

二、研究对象与内容

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于2012年才开设会计电算化专业师资培训项目。在已建成的110所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其中有10个基地设置“会计电算化”专业培训项目。根据公开披露的国培方案及剔除数据不全的样本,调查研究以8个部级培训基地的13份会计电算化专业培训方案为研究对象,培训方案时间跨度从2012年至2014年。研究将培训基地分为财经类学校、师范类学校和工科类学校等三类别。调研内容包括培训方案的培训模式、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等三方面,其中培训内容分析依据《专业标准》,调研13份培训方案课程设置的合理性。

三、培训模式:校企合作是主流,模式内涵缺提炼

《项目管理办法》提出要“以校企合作为主要培训模式”。只有3个国培基地在培训方案中明确提出培训模式,如某财经类学校采用“课室―校园内企业―企业”三位一体的培训模式;某师范类学校探索“分段培训,工学交替”的培训模式;某工科类学校提出“理论互动教学、实训项目驱动、实践‘师傅+学习小组’”的培训模式。其他培训基地的培训模块都体现出校企合作的特点,但未能提炼基地培训模式特点。

目前各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在学术和实践层面不断探索改革培训模式。同济大学培训基地创造以“理实一体、双师导向、三元协同”的培训模式。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探索出“上岗+学习+上岗”、“走出去、请进来”等内容的校企合作培训模式。提炼基地培训模式是提高师资培训质量和促进基地内涵建设的必要条件。

四、培训内容:重视专业知识,忽视专业能力和专业理论与师德

《专业标准》的基本内容包括“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3个维度。“专业理念与师德”要求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和个人素养;“专业知识”要求教师必须掌握的教育教学知识和职业背景知识;“专业能力”要求应具备的教育教学和职业指导能力。表1统计数据显示,三类培训基地课程设计普遍重视“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理论与师德”比例偏低。

依据《专业标准》的3个基本内容的15个领域,统计国培方案的具体课程设计。

(一)“专业理论与师德”内容:“职业理解和个人修养”课程有余,缺少“对学生、对教学的态度与行为”课程

“专业理论与师德”维度对教师提出四方面要求,如何看待职业、对待学生、对待教学以及对待自己。体现“师德为先、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表2统计数据说明,培训基地的课程设计较多关注“职业理解和认识”和“个人修养与行为”。而“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和“教育教学态度与行为”维度的课程设计较少,特别是“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相关课程比例仅有1.03%。

“职业理解与认识”维度要求教师贯彻和遵守教育政策法规,理解职业教育工作意义和根本任务,认同中职教师的专业性以及注重团队合作交流4个细化条目。三类培训学校都开设相关课程,如“国内外职业教育理论与政策”“十二五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教师的特性及职业化”等。

“个人修养与行为”维度要求教师富有爱心和责任心,坚持身体力行,善于自我调节,乐观向上以及举止文明礼貌等5个细化条目。三类培训学校开设相关课程有:“中国传统价值追求”“道德经与师德修养”“中职教师情绪及工作压力应对策略”等。

“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维度要求教师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和信任学生等3个细化条目。唯有师范类学校开设相关课程,如“问题学生的正确认识与教育策略”“教育教学态度与行为”维度,要求教师重视学生全面发展,遵循职业教育规律,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人文素养和创新意识等。如某培训学校开设的“职业形象、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课程。

(二)“专业知识”内容:“职业背景和课程教学知识”课程丰富,缺乏“教育知识和通识知识”课程

“专业知识”是支撑教师“专业能力”的基石,教师专业知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自身专业发展。《专业标准》从广义角度界定教师专业知识,体现了“学生为本、终身学习”的理念。从表3统计数据来看,培训学校的课程设计普遍关注“职业背景知识”和“课程教学知识”,而“教育知识”和“通识知识”的课程比例较低。

“职业背景知识”维度要求教师了解所在区域经济发展、相关行业现状及人才需求,了解所教专业与职业的关系,掌握所教专业的职业资格及其标准,了解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和岗位职责,掌握所教专业知识体系和基本规律,如工科类学校开设的“会计行业发展及人才需求分析”“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分析及无纸化考证演练”课程。大部分培训学校都开设了会计电算化专业相关背景课程,如“会计准则最新变化”“新税制改革”“财务会计”等。

“课程教学知识”维度要求教师熟悉所教课程在人才培养的地位和作用,掌握所教课程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掌握学生专业学习和技术技能形成的特点,掌握所教课程的教学方法与策略。统计数据显示,基地培训课程较多侧重会计电算化专业的理论学习、实训操作以及课程教学方法的运用,如“会计电算化理论专题”“‘云会计’在中小企业会计信息中的应用”“会计信息系统操作与演练(财务链和供应链)”“用友T3财务软件应用能力训练”“行动导向教学法”等课程。

“教育知识”维度要求教师熟悉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掌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了解学生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形成及教育方法;了解学生不同教育阶段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了解学生集体活动特点和组织管理方式等四个细化条目。唯有了解教学对象,才能真正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如某师范类学校开设“职业教育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分析”课程,某工科类学校开设“教学中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课程。

“通识知识”维度要求教师具有相应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了解中国经济、社会及教育发展,具有一定的艺术欣赏和具有适应教育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知识。如师范类学校开设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文学欣赏”“重庆重点产业信息化发展动态”课程。财经类学校开设的 “计算网络技术”课程。工科类学校开设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

(三)“专业能力”内容:“教学实施和科学研究”课程充足,“实训实习组织、班级管理、教育教学评价和沟通合作”课程匮乏

《专业标准》的“专业能力”是指教师在具备专业理论、职业实践能力等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实施教育教学和职业指导的能力,体现“能力为重”的基本理念。表4统计数据说明,国培课程设计较多关注教师的课堂教学实施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而对教师的组织指导学生实训实习能力、班级管理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的课程设计偏少。

“教学设计”维度要求教师能科学设计专业教学计划和课堂教学设计,能引导学生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并能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师范类学校开设“专业课程资源开发与实践”“中职教学计划”等课程;工科类学校开设“职业教育项目课程教学设计及项目教材开发”“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设计及实施”等课程。

“教学实施”维度要求教师能营造良好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学习兴趣,能运用理念与实践结合的方法,有效实施教学;能指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技术技能训练;能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实施教学。财经类学校开设“教学公开课比赛”课程;师范类学校开设的“说课技巧与训练”课程;工科类学校开设的“会计示范课教学”和“现代信息化手段在职业教育的应用”等课程。

针对学生实训实习组织松散,学生权益屡受侵害的现象,《专业标准》提出“实训实习组织”维度,明确教师须掌握组织校内外实习实训的方法,具有和实训实习单位沟通合作的能力,以及熟悉有关法律规章,保护学生人身安全和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如某师范类学校开设了相关课程“会计实训课教学法研讨”。

“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维度要求教师能开展相关教育活动;能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指导;能为学生提供心理疏导以及妥善处理突发事件。如某师范类学校开设了相关课程“班主任工作经验谈”。

“教育教学评价”维度要求教师能运用多元评价方法,结合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律,多视角,全过程评价学生发展;能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能开展自我评价,及时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如某师范类学校开设了相关课程“教学质量监控和探索”。

“沟通与合作”维度要求教师能平等和学生沟通交流,与同事合作交流,与家长沟通合作,与企业、社区合作互助等。如某师范类学校开设的“中职教师心性完善与高品质沟通”课程。

“教学研究与专业发展”维度要求教师能反思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并进行教学探索研究;能通过多途径,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如财经类学校开设的“职业学校专业建设与改革”和“专业教师能力建设问题探讨”等课程。师范类学校开设的“职教教改探讨”和“中职教师科研若干问题”课程。工科类学校开设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研讨”等课程。

五、培训形式: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多元培训方式,缺少培训后期跟踪指导

教师专业成长需要创设平等交流、互动合作、共享成果的开放式学习形式。表5数据说明基地的培训方案体现了学习者为中心的多元培训方式,适应职教师资培训需求。2014年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文件明确提出“积极探索网络远程培训和集中培训相结合”,13份培训方案的培训形式局限于集中培训,几乎没有提及远程培训的内容及形式。

六、结语

《专业标准》是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的主要依据。调研已实施的会计电算化专业国培方案发现,培训基地的培训模式以校企合作为主流,但缺少模式内涵提炼;培训内容侧重专业知识,而忽视专业能力和专业理论与师德;培训形式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多元培训方式,但缺少培训后期跟踪指导。培训基地需认真研读《专业标准》,以《专业标准》为依据,以基地的培训经验为基础,以培训者培训需求为导向,优化设计培训方案,加大职教师资的教育教学和职业指导专业能力的培训力度,积极探索网络远程培训和集中培训相结合培训形式。

参考文献

心理学知识培训范文第4篇

关键词:警察教育拓展培训,发展趋势

 

在我省监狱布局调整和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实现科教兴狱战略,办好新世纪的教育培训,迫切需要我们尽快适应新时期教育培训的新变化、新要求。教育培训历来是提高警察队伍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渠道和途径,但传统的教育培训一直是以知识更新式的培训为主,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和更新,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形式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求了。学院积极改革培训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在拓展培训方面进行了不断探索,笔者结合学院培训工作实践,对拓展培训的现状、特点和发展谈一谈粗浅的认识。

一、拓展培训的理论探索

拓展培训又称体验式培训,起源于英国,是走出教室,利用自然或社会环境,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活动,使学员在解决问题、应对挑战的过程中,达到“磨练意志、完善人格、挑战自我、熔炼团队”目的的一种训练形式。

目前我国监狱警察教育培训的种类主要有:学历教育、岗前培训、晋升(晋职、晋衔)培训、专业培训、更新知识培训以及专题教育培训(如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大练兵大比武活动、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以及十七大精神学习活动)等几种教育培训形式。拓展培训只是传统培训中的一个教学环节,对其认识程度、效能发挥方面还重视不够。时代的发展、形势的变化、社会教育大背景的变化,给警察教育培训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干警培训需求的多样化和需求层次的不断提高,给教育培训又带来了多重挑战。警察培训亟需实现从传统模式到新的模式的转变。拓展培训就是对传统模式的改革和探索。

二、学院拓展培训现状及作用

从2000年上半年,学院围绕警察素质的提升,第一次组织轮训班的学员到青岛海尔、烟台南山集团、上海宝钢集团、浙江华西村实地考察,借鉴企业管理经验、感受经济发展成果、学习科学发展观及和谐社会主义建设等,组织学员到上海提篮桥监狱、南京青浦监狱等学习交流管教、生产经营经验,组织学员到南部山区进行野外团队训练,开始了一种与以往培训完全不同的培训。通过拓展培训培养了干警之间的合作精神和积极进取的心态,具有以下积极作用。

一是能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在浙江华西村考察时,请老书记吴仁宝作报告,学员们对和谐社会建设、基层建设与管理、基层政权与经济社会发展、现代服务业等概念有了更多的了解;到青岛海尔实地考察时,对自主创新、循环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等有了新的认识。通过拓展培训,大家学到了许多新知识,充分体验到这些地区在科学规划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管理与教育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感受到了这些地区老百姓和员工较高的生活质量和良好的精神风貌,认识到了实行精细化管理和高效服务,对司法行政工作同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二是能够找到差距,增强危机感。学员在学习考察上海提篮桥监狱、南京青浦监狱等过程中,时时处处都带着问题去思考,在参观考察了这些监狱之后,通过对照比较山东监狱与上海、南京等监狱监所环境、管教方式、监狱布局、经营管理、干警待遇等差异,能够清醒认识到自身的优缺点,感受到山东与这些地区的差距。更促使干警学员认识到不转变发展模式、不重视科学发展与规划、不提高监管水平、不提升警察的素质,就难以实现山东监狱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三是能够纠正培训偏差,提高培训自觉性。随着我省监狱事业的改革、创新、发展,省厅局近几年来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建设和谐监狱的战略目标,加大了对警察培训的规划指导,学院努力改善培训条件,改革教学方法,为培训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但是在部分干警中“培训无用”论、“培训浪费”论时有出现,存在着赶形式、走过场,消极应付现象。通过拓展培训,调动了学员的积极性,提升了自我思想和观念,增强了团队意识和创新意识,优化了工作心态、工作思路、工作效率,使得学员对待培训的重要性的认识有了质的提高和飞跃。

三、拓展培训的特点

(一)学习由被动接受转向自主建构

在拓展培训中,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员已有知识和能力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主动建构的过程。每个学员都在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原有知识和能力又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同时,学习既是学员个人的建构活动,也是学习共同体的合作建构过程。于是,拓展培训强调共同参与和协作学习,让学员个体在以自己的方式对事物进行体验、理解的同时,通过合作、协商、对话和思维互动来增进个体对事物的洞察力,促使个体对问题的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客观地说,监狱人民警察,与其他系统的干部有着明显的不足,环境较为封闭,知识更新较慢,工作压力较大,资源利用较低,社会地位不高,等等。通过走出去学习和比较,对自身及工作的感性认识更为清晰,学员们发现固步自封必然不利于发展,而“天外有天”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重要。科技论文。

(二)学员由接受客体转向能动的独立主体

在开展拓展培训过程中,学员始终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而存在,在一种平等融洽和谐的交往氛围中体现着自己的主体人格,是培训活动的主人,而不是被动承受教育影响的简单客体。同时,由于主观、客观因素不同,工作性质和学历背景不同,每个学员又有自身的独特性和差异性。走出熟悉而单调的监狱环境,走到陌生而新鲜的各类环境,有利于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培训中,去体验,去感受,去发现。比如,在南方考察期间,学员们除了集中组织的听取报告以外,还主动去寻找各种对自己有启发,对自身发展有帮助的事物去了解和学习,去认识和感知,这种能动性既很好地满足了学员需求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也调动了他们的培训学习欲求,提升了培训学习效果。

(三)培训者由控制者转向引导者

“传道、授业、解惑”是对传统培训教育观和培训者角色的形象概括,而拓展培训要求培训者不再是“知识传播者”,不再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而是整个培训的“组织者”、“催化者”、“引导者”、“主持人”和“研究者”。通过对学习培训一切的精心组织和设计,促使学员参与各种活动,在活动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改善心智。新颖的学习方式营造了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形成有效的学习“发展场”,使学员的身心得到了放松,从而促进了学员学习。

(四)培训过程由局外观看转向亲身体验

传统教学更多的是教师单方面向学员灌输一定的知识,学员基本处于教学情境之外。而拓展培训倾向于以“学员为中心”,把“教”建立在“学”的基础之上,教育程式由传统的“教程”向“学程”转化,学员在培训者的指导下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在培训组织形式上,自由组合给学员更多地空间。

(五)培训效果评价由常规参照转向非常规参照

在传统教学评价中,采用的是常规参照,以个人的卷面分数为标准,反馈滞后,是静止的、短期的。而拓展培训的效果并不是由卷面分数来反映,是根据培训的实际效果来衡量。如培训过程中学员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训效果与质量,对今后工作的促进与发展等,反馈先进,是动态的、持续的。对拓展培训的评价就必须着眼长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对待暂时利益与长远利益、经济效益与干警身心健康的关系。

四、拓展培训的发展趋势

拓展培训是对传统教育培训的继承和超越,不仅涉及到干警教育培训体系内部的变革,还涉及到司法行政系统的认可与支持;不仅需要转变相关培训主体的模式,还需要更多的实践操作和物质支持。发展、完善拓展培训模式对促进干警教育培训体系的科学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拓展培训要从以下方面下功夫。

(一)要实现培训理念转向,为干警培训提供动力源。科技论文。实现干警培训理念的创新,必须完成由“知识培训”转向以转变观念、提升能力为旨趣的“能力培训”上。在今天信息资源极其丰富,获取信息的手段也多种多样,传统的“知识更新”为主要内容的培训显得无力,就算培训的时间再长、培训课程再多,也不可能穷尽工作中所有的知识和问题。但是转变观念、改善心知、提升能力为主要内容的拓展培训却因“授人以渔”得到更多培训对象的认可。从“鱼”到“渔”的转变即是培训观念的转变。而要实现这种转变,具体来说:一是把教育培训的重点由知识的学习转到观念的更新、认识的提高上,有了对问题的重视和理解,对于办法的探寻就是必然的事情。二是树立教育培训的实效观念,根据培训需求设置培训课程、选择培训教师、创新培训方法;三是树立干警教育培训的比较优势理念,利用全省教育资源,对干警培训环节进行不同的组合,按照“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的原则,来确定干警教育培训的政策措施。

(二)要以需求为导向,重塑培训流程。传统的干部培训,往往从课程设置开始。依据“有什么教什么”的原则,教师有什么样的知识就开设什么样的专题,再通过组织部门强制调训学员来学习这些专题。这样的培训流程,忽视了学员的主体地位,很难满足学员对培训的实际需求,培训质量也很难保证。但是拓展培训能使学员获得的不仅是知识的更新,更重要的是观念的更新和转变,对实际工作的影响和帮助。

(三)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精心组织培训内容。传统的干警教育重在“求知”,“知”为过去的和静态的、已然的,而拓展培训关注的是现在的、动态的知识,甚至是未确定的答案。从某种意义上讲,在拓展培训中,只有当学员的行为出现了相对持久的变化,培训才算真正发生。培训所设计的环节,要围绕当前国家经济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和政策法规、监狱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一线干警成长和发展中所需要的知识,使培训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和吸引力。科技论文。使培训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学员思考工作、寻找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员在思想的交流和碰撞中,获取更多的信息,提高解决工作的能力。

(四)要按照提高干部能力素质的要求,创新培训方式方法。任何培训方式方法都不能代替学员自己的学习,方法旨在唤起学员的注意和学习兴趣。在拓展培训的探索实践中所获取得成功经验,能够让我们更多地体会到,创新干警培训的方式方法,提高干警对培训的需求,是解决干警培训有效性的最好办法。有时干警培训的效果不是特别理想,并不是因为学员不需要培训,是因为形式过于单一,无法引起学员的兴趣,缺少兴趣与参与的培训,效果自然要大打折扣。采用类似拓展培训等发挥学员主体能动性的培训方式方法,将学院式培训、参与式培训、课题式培训、自主式培训等有机地灵活地运用,培训的有效性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心理学知识培训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继续教育培训;心理健康服务从业者;需求现状;问卷调查;横断面研究

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9)011-0763-04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09.11.002

Chinese Mental Health Practitioners' Demands on Continuing Education Training and Related Factors

CHEN MinYan1,CHEN Hong1@,QIAN MingYi2

1School of Psychology,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2Department of Psychology,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

@ Corresponding author,Email:chenhg@swu.省略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training demands and its related factors in mental health practitioners in China.Methods:The sample of 1391 mental health practitioners was collected from 29 provinces by convenient sampling with the selfmade questionnaire.Results:The practitioners had the highest demands for practice(4.2±1.0)and skill training(4.1±1.0).Their training demands could be summarized as three factors:supervision and evaluation,knowledge,practice and skill.The ones who had lower educational level,less work experience,or more knowledge training had more demands for these three kinds of training.For supervision and evaluation training,junior colleges had more demands than doctors [(14.9±3.9)vs.(13.1±3.9),P

【Key words】 mental health practitioner;continuing education training;demand status;survey;crosssectional study

我国心理健康服务的专业培训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个特点是从业者一边工作一边接受培训[1]。经过20多年的不断尝试和探索,现在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局面,培训机构水平、培训质量和数量参差不齐,培训时间短、培训标准不具体等问题较突出。国内许多学者指出,培训不足是心理健康专业工作发展的一大缺陷[2],而英美等国家的培训却相对规范和成熟。美国对职业心理学家的培训包括学历教育、专业实践、继续教育培训几个方面。对于继续教育培训,美国大多数州强制要求职业心理学家每年要参加20小时或更多的学分培训,在职人员如果想进入职业心理学的专业领域必须接受正规的学历教育或培训,如硕士或博士教育(全职或半职),或参加某心理治疗学派的系统培训(非短期培训,通常要连续几年的培训,全职或半职)从而获得其资格认证,再从事相关的心理服务[3]。英国的所有培训课程标准都必须包含九大要素,即:入业政策、理论、技能、个性发展、职业发展、咨询实践、督导、测查、评估[4]。我国目前虽然有统一的培训教材,如以心理咨询师培训教材为例,包含基础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测量等多科知识,但基本上属于心理学入门知识,与专业化、技能化训练相距甚远[5]。

在美国,心理服务是分层次分级别的,如康复中心的工作人员可能仅需接受最基本的培训,更多临床心理学的申请者对从事临床工作更感兴趣[6]。我国的心理健康从业者需要什么样的继续教育培训?不同背景的从业者对培训内容的需求是否不同?这种不同是否导致其培训模式不同?本文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我国从业者的培训需求及其相关因素,为制定合适的培训模式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在全国29个省份进行调查,每个省份选择2个城市,其中1个为省会城市,每个城市选取40~50人。由于随机抽样存在实际困难,请当地同行专家尽量按照以下方法进行方便取样。(1)教育取向从业者,选自1~2所大学、中学(重点、非重点)心理咨询机构;(2)临床取向从业者,选自1~2所省级综合医院和精神科专门医院;(3)社会取向从业者,选自私人开业和企业自办机构。每个机构中抽取负责人1人,全职或兼职心理咨询专业人员2~3人。总共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391份,男性519人,女性864人,8人性别资料缺失;年龄20~74岁平均(36±9)岁;临床取向者381人(综合医院292人,精神科医院89人),教育取向者746人(大学540人,中小学206人),社会取向者264人。

1.2工具

中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现状与对策研究课题组自编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情况调查表》(以下简称调查表),主要涉及心理咨询/治疗的管理与培训方面的内容,共有93个多项选择题和填空题,其中培训方面包括培训动机、培训机构、培训内容、培训类型、培训课程、培训师资、培训需求、培训模式等。本研究选取其中的培训需求量表,该量表共11个题项,参考英国培训课程标准的9大要素[4]并增加“行业伦理规范”[3]和“自我体验”[7]2个题项。采用1~5点计分,得分越高,表明越需要该种培训。对该量表中培训内容进行因素分析,KMO值为0.878,Bartlett检验显著性小于0.001。进行主成分分析和Varimax旋转,得到3个维度,累计解释总方差71.4%。第一个因素命名为督导评估(包括督导、评估、测查和自我体验4个题项);第二个因素命名为相关知识(含相关政策、理论、行业伦理规范、职业发展和心理发展5个题项);第三个因素命名为实践技能(含技能和咨询/治疗实践2个题项)。该量表的α系数为0.899。

本研究还选取调查表中其他可能影响培训需求的条目,包括人口学变量、受教育程度、所从事的专业工作、从事心理咨询/治疗工作的年限、每周进行心理咨询/治疗工作的小时数、是否担任督导、从事心理咨询/治疗工作为专职/兼职、已参加培训的次数、已参加培训的内容等等。

1.3 统计方法

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回归分析、方差分析和事后多重检验。

2 结 果

2.1心理健康服务人员培训需求量表评分情况

让受试对培训需求量表中所列培训内容的需求程度进行1~5点评分。结果表明从业者在咨询/治疗实践和技能上的培训需求最高,对行业伦理规范和相关政策需求最低(表1)。

2.2继续教育培训需求的相关因素

2.2.1人口学因素

以性别(0=男性,1=女性)、年龄、受教育程度(1=博士,2=硕士,3=本科,4=大专,5=高中,6=其他)为自变量,3种培训分别从因变量做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受教育程度越低,3种培训需求越高;年龄越小,督导评估和实践技能培训需求越高;女性(14.8±3.7)对督导评估的培训需求高于男性(14.3±3.4)(表2)。

2.2.2 专业工作情况

临床、教育、社会3种取向从业者的培训需求比较。结果表明:3种取向从业者在督导评估上的需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18,P=0.022)。LSD多重比较表明:社会取向者对督导评估的培训需求高于临床和教育取向[(15.2±3.6)vs.(14.4±3.6),(14.4±3.6)]。

采用逐步回归法考察工作年限和每周工作时间对3类培训需求的影响,结果表明工作时间越短,培训需求越高(R2=0.005~0.017,均P

考察是否为专职、是否担任督导对培训需求的影响。方差分析表明,兼职者(N=774)对相关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训需求高于专职者(N=570)[(16.7±4.5)vs.(16.1±4.3),(8.4±1.6)vs.(8.1±1.8);均P

2.2.3已参加培训情况

以已参加培训次数(分别用0~11表示0~10次以上)、培训类型为自变量对3类培训需求做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参加培训次数越少,对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需求越高;参加相关知识培训越多,对3类培训需求越高;参加实践技能培训越少,越需要相关知识培训,但越少需要实践技能培训(表3)。

3 讨 论

本研究首次系统考察国内心理健康从业者继续教育的培训需求,发现目前从业者最需要实践技能培训。受教育程度越低、工作时间越短、参加知识培训越多者对3类培训需求越高;年龄小、女性、社会取向、非督导从业者对督导评估培训需求高;年龄小、兼职、非督导、参加培训次数少、技能培训多、督导评估培训少者对实践技能培训需求高;兼职、参加培训次数少、技能培训少者对相关知识培训需求高。

心理健康从业人员最需要实践和技能培训。该结果首先可能反映从业人员在上岗前接受这类培训较少。这与国外情况有所不同。比如,澳大利亚对临床心理学从业人员的培训遵从“4+2”模式,“2”表示在已注册心理学家督导下的2年工作经验[8]。美国临床心理学博士专业培训期间,大约需完成600小时~1000小时的实践课程[9]。英国对高级从业人员的培训课时一般为450小时,其中200课时为咨询技能培训[4]。其次,对实践培训的高需求可能反映从业者的压力情况。从业者对自己的专业技能感到怀疑是主要的职业压力来源[10],我国的心理健康从业者也存在同样问题[11]。最后,接受较多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从业者,更需要实践技能培训,可能是因为该类从业者专业功底越扎实,越能看到自己的不足。这提示,心理健康服务人员不仅应该在上岗前接受大量高质量的实践和技能培训,在继续教育的培训工作中也需重点加强这方面的内容。

本调查结果发现,不同背景的从业人员存在不同培训需求。女性、社会取向及未担任督导的从业者更需要督导评估培训,可能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要求女性更顺从,或女性更易于表达求助的意图,而男性更不愿意示弱。此外,目前专业领域女性多于男性(专业人员),因此可能影响总体研究结果的应答倾向。社会取向的从业者对督导评估培训需求较高,提示该种取向从业者专业功底可能相对最薄,可能与美国的一般心理服务人员情况较相近[6],但由于国情所限,他们往往从事着超出专业能力的工作,因此急需督导评估类培训。美国的心理服务是分层次分级别的[6],上述调查结果表明国内心理健康从业者的培训需求也存在层次性。因此,针对不同背景的从业者实行分层培训,可能有益于我国心理健康行业的有序培训。

在本调查中,从业者参加知识培训越多,越需要各种培训,这表明知识培训对促进重视培训有积极作用。提示,提高行业准入标准,或对低标准进入者加强理论知识培训,可能对促进行业发展有积极意义。

致谢:感谢所有参与本研究的同行们!

参考文献

[1]李波,贾晓明,安芹.国内心理咨询和治疗培训的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5):514-516.

[2]赵旭东,丛中,张道龙.关于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职业化发展中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3):221-225.

[3]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Guidelines and principles for accreditation of programs in professional psychology[M].Washington,DC: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2006.

[4]石国兴.英国心理咨询的专业化发展及其问题[J].心理科学进展,2004,12(2),304-311.

[5]刘宣文,何伟强.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原理与技术述评[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2(2),451-455.

[6]姚萍,钱铭怡.北美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培训与管理状况[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2):144-147.

[7]孟莉.心理咨询师专业发展中的个人成长[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3(2):117-121.

[8]赵艳丽,陈红,刘艳梅,等.澳大利亚临床心理学的培训和管理[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3):224-226.

[9]Hall JE,Hurley G..North American perspectives on education,training,licensing,and credentialing[M]∥Weiner B,Stricker G,Widiger TA.eds.Handbook of Psychology.V.8:Clinical Psychology.Hoboken:John Wiley & Sons Inc,2003:471-496.

[10]Hannigan B,Edward D,Burnard P.Stress and stress management in clinical psychology:Findings from asystematic review[J].J Ment Health,2004,13(3):235-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