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数学思维练习

小学数学思维练习

小学数学思维练习

小学数学思维练习范文第1篇

一、让学生从知识内涵中体验思维乐趣,培养积极思维习惯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里提出了学思结合、学思并重的思想。在平常的练习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解完题就认为万事大吉,任务完成。其实解完题,严格地说只算做完一半,还有另一半是“思题”。学生通过“思想”可挖掘出知识内涵,从而成为逻辑思维的主动学习者,养成良好思维习惯。比如练习五年制小数第八册P162第七题:把下面每组分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解这道题可先通分再比较大小,最后排列顺序。若到此为止,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可能得到有效培养。我在教学中增加了以下训练:1.此题为何要通分?(虽未言明通分,但要比较出异分母分数的大小,必须通分。)2.第3组题的解答对你有何启发?学生经过比较,分析解题过程可知:由于带分数的整数部分相同,可知比较分数部分的大小,即只通分分数部分,不必化成假分数后再通分。最后能归纳总结出带分数的通分方法,挖掘出通分知识的内涵,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勤思维的好习惯。

二、利用习题间的内在联系,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是思维的教学。做课后练习题不只是要求学生能用所学知识去解答,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能根据习题之间内在联系,边解题,边比较、分析、综合,通过解题,学习逻辑思维方法。以解答六年制小数第十册练习三为例。先对习题编排作简要说明。第1题至4题是已知圆的半径、直径求圆面积。其中第4题所求问题与所给条件的单位不统一。第5题如下:“一种麦田的自动旋转喷灌装置的射程是15米,它能喷灌的面积有多少平方米?”这题需要先判断出是求圆面积,圆的半径是15米方可解答;第6题是求数的平分;第7至9题是已知圆周长求圆面积;第10、11题是分别求圆的周长和面积。若在教学中,学生统算一遍,教师订正一下错题了事,那么学生所获知识只是散乱的、浅显的,学生不可能学会学习,做学习的主人。因此在练习中,我们有必要进行以下讨论:1.已知哪些条件可求圆面积?(已知圆的半径、直径、周长。)2.求圆面积应注意什么?(不同的条件应用不同的计算公式,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要对应。)3.求圆的面积与周长有何区别、联系?(应用的公式不同,单位名称不同,但所给的条件可相同。)以上问题学生需要自觉不自觉地运用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才能得出答案。这样所学知识就能串成线、结成网,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也能让学生有意无意地体验逻辑思维过程,从中悟出方法,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三、适时评讲,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在练习中,教师既要让学生放手练习、大胆想,又要有适当的指导。教师在评讲练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侧重交给学生思维方法,让学生学会独立思维。切忌蜻蜓点水,几个学生答不对就“暗示”,告诉学生正确答案。2.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思维要灵活。例如:判断1是任何自然数的约数的对错。若转换思维角度可得以下几个结论:任何自然数都是1的倍数;任何自然数都能被1整除;1能整除任何自然数,最后归纳出约数、倍数、整数这几种关系可以互推。3.教师评讲应放在重点处、难点处、学生不理解处,帮助学生分析出错原因,逐步培养学生解题要有依据,思维要有条理的思维习惯。

四、适度进行方法多样的练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课后练习的量要严格控制,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的厌学情绪,同时以避免死记硬背,整天搞“题海战术”这类不科学的练习方法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同时方法多种多样,书面化的练习方式是在练习中最为普遍的。在书面练习的同时,教师要看到其他练习方式的优势所在,比如口述练习的方式,有时候在教学的某些环节,我们必须重视通过学生用语言表达来说清算理,培养初步逻辑推理能力。动手操作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方面。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学习中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教师通过剪、拼、画等操作手段,寓教育于操作中,既可培养动手能力,又可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从而促进学生智慧的健康发展。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时,我通过让学生用自制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在自己的操作中体会到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把操作作为一种学习的手段来达到目的。

小学数学思维练习范文第2篇

数学练习的设计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可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旁,可以运用数学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但练习设计时,教师如何捕捉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哪些事例可以改造成学生的练习材料,在练中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兴趣。设计生活性的练习可从以下两方面去思考:

1.用好教材中的生活素材

新教材本身已充分体现了生活性,有许多素材利用主题图反映了来自于学生身边的事例。例如,三年级下册学习了“小数的加、减法”之后的练十二中有六道题,其中五题都涉及了生活中的应用,比如,第3题是设计了量、比自己和同学身高的事例。

此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延伸到课外的实践活动,通过量、算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寻找生活中的素材

学生生活中接触到大量的素材,教师要善于把它改造成数学的练习材料。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连加、连减》时,我先利用课件出示各种食品的单价:可乐5元、面包1元、方便面2元、点心6元、巧克力3元。接着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1)请你自己买3样东西,需要付多少元?

(2)小兰带了20元钱,买了可乐和巧克力,还剩下多少钱?

(3)小刚带了10元钱,请你为小刚选两件食品,买了后还剩多少钱?

此题在设计时又添加了一些情境图片,似乎把学生带到了虚拟的购物环境,激发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设计多样性的练习,训练学生思考性思维

课堂练习的设计我们追求的是题型的多样性和练习呈现方式的多样性,可以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学得扎实、学得有趣、学得灵活。通过多种练习形式,不但有助于加深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并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

例如,我在教学《6的乘法口诀》一课后,设计练习,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这里选取两种:

形式一:如右图从先出示一个六边形让学生说乘法口诀,接着依次逐排出示,并逐排说出口诀,直至出示最后一排六个六边形(共21个),接着再引导学生根据图形的排列顺序,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最后引导学生从上往下、从下往上、从左往右、从右往左、斜着读等多种形式,开拓学生的思维。

形式二:让学生用口决算出算式的结果后,再说算理:

如,3×6=18 6×3=18 2×6+6=18 4×6-6=18

此题既有乘法算式,又有乘加、乘减算式,但最后都能归结为“三六十八”这句口诀,体现了练习要“立足现在,兼顾以前、着眼未来、体现综合”的特征。

以上的练习设计,老师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了比较灵活的的方式,学生在熟练掌握技能的同时,思维也得到了较好的训练。

三、设计趣味性练习,提高练习效率

小学生对数学的迷恋往往是以兴趣开始的。但数学的抽象性和严密性往往使他们感到枯燥乏味,设计练习时就应适当编选一些带有浓郁趣味性的习题,这样可以寓练于乐,练中生趣,既能减轻学生练习的心理负担,又能提高练习的效率。

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角的分类》一课时,可设计一个猜是什么三角形的练习:第一次只露出一个直角,学生猜出是直角三角形;第二次只露出一个钝角,学生也能猜出是钝角三角形;第三次教师抽出一个三角形,一看既有直角又有锐角,学生感到好奇,这是为什么呢?这样学生就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四、设计开放性练习,训练学生创新思维

设计练习时,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能开拓学生思路的,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不同解决问题策略的,或者设计一些条件多余的,或者答案不唯一的开放题。有利于不同水平的学生思维得以展开,有利于学生大胆创新,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开放性练习的设计上我的做法大致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思考。

1.条件开放

所谓条件开放,也就是给学生呈现的信息,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思考,生成不同的想法,如,在一个等腰三角形中,一个内角的度数是另一个内角度数的2倍,求这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学生可以从顶角的度数是底角的2倍来思考这个问题,也可以从底角的度数是顶角的2倍来思考。因而由于它的条件是开放性的,所以答案分别为:90°、45°、45°和72°、72°、36°的两种情况的三角形。

2.问题开放

所谓问题开放,也就是在同一条件下,可以补充出多个问题,也可以连续地引出递进性的问题。如,在二年级上册《平均分》教学后的练习设计中,我设计了以下的题目:昨晚老师一家三口都去喝喜酒了,每人都分到了6块喜糖,你们猜我们一共能分到了( )块喜糖?现在我把这18块糖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每人分到( )块。还可以平均分给( )个小朋友,每人分到( )块。这个练习目的是让学生在平均分中展开思维,体现分法的多样化,让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3.策略开放

策略的开放一般是针对某一问题,有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就是往往答案是唯一,而解决问题有多角度的思考。从中增大练习的思维含量,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充分观察、充分想象,达到思维的广阔性和独创性的训练。

例如,我在教学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后,设计了如右图的题目:大正方形的边长为6厘米,小正方形的边长为3厘米,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通过学生的交流,得出几种解法现选取两种展示:

方法一:把阴影部分分割成三个直角三角形,分别求面积和,得到的算式是:6×6÷2+3×3÷2+3×3÷2;

方法二:可以把阴影部分分解成六个小直角三角形,求出它的面积,算式是:3×3÷2×6.

这样的练习设计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的空间,使每位学生都会感受到成功,达到较好的思维训练。

五、设计动态性练习,提高练习效率

教学过程是动态的过程,在新知的探究过程中强调动态生成,同样在练习中也应注意动态中巩固、动态中引新、动态中提高发展,逐步把学生的思维推向深入。动态的练习设计要注意上下呼应、环环紧扣,促使课堂和谐动态地发展。

例如,我们在教学《倍的认识》的练习中,设计了以下一组题, 先出示下面三组图,引导学生分组互相说一说倍数关系,激发学生兴趣,以此提高练习效率。

精心设计练习着眼思维训练

《新课程·上旬》2014010 作者/任菊红 本文总字数:3140

文/任菊红

摘 要:“练习”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练习”不但能巩固知识、熟练技能、发展思维,而且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良好的情感态度,以及进一步获得新的数学思想方法等方面,都起到重要的作用。随着新一轮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断改变,对于“练习”的意义和作用,也有了新的认识。但分析当前的课堂教学,仍有相当多的教师对练习把握不好,设计缺少创意,形式机械重复,达不到思维训练的效果。就对如何设计练习谈几点感受。

关键词:设计练习;小学数学;思维训练

一、设计生活性练习,训练学生数学思维

数学练习的设计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可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旁,可以运用数学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但练习设计时,教师如何捕捉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哪些事例可以改造成学生的练习材料,在练中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兴趣。设计生活性的练习可从以下两方面去思考:

1.用好教材中的生活素材

新教材本身已充分体现了生活性,有许多素材利用主题图反映了来自于学生身边的事例。例如,三年级下册学习了“小数的加、减法”之后的练十二中有六道题,其中五题都涉及了生活中的应用,比如,第3题是设计了量、比自己和同学身高的事例。

此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延伸到课外的实践活动,通过量、算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寻找生活中的素材

学生生活中接触到大量的素材,教师要善于把它改造成数学的练习材料。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连加、连减》时,我先利用课件出示各种食品的单价:可乐5元、面包1元、方便面2元、点心6元、巧克力3元。接着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1)请你自己买3样东西,需要付多少元?

(2)小兰带了20元钱,买了可乐和巧克力,还剩下多少钱?

(3)小刚带了10元钱,请你为小刚选两件食品,买了后还剩多少钱?

此题在设计时又添加了一些情境图片,似乎把学生带到了虚拟的购物环境,激发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设计多样性的练习,训练学生思考性思维

课堂练习的设计我们追求的是题型的多样性和练习呈现方式的多样性,可以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学得扎实、学得有趣、学得灵活。通过多种练习形式,不但有助于加深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并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

例如,我在教学《6的乘法口诀》一课后,设计练习,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这里选取两种:

形式一:如右图从先出示一个六边形让学生说乘法口诀,接着依次逐排出示,并逐排说出口诀,直至出示最后一排六个六边形(共21个),接着再引导学生根据图形的排列顺序,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最后引导学生从上往下、从下往上、从左往右、从右往左、斜着读等多种形式,开拓学生的思维。

  形式二:让学生用口决算出算式的结果后,再说算理:

如,3×6=18 6×3=18 2×6+6=18 4×6-6=18

此题既有乘法算式,又有乘加、乘减算式,但最后都能归结为“三六十八”这句口诀,体现了练习要“立足现在,兼顾以前、着眼未来、体现综合”的特征。

以上的练习设计,老师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了比较灵活的的方式,学生在熟练掌握技能的同时,思维也得到了较好的训练。

三、设计趣味性练习,提高练习效率

小学生对数学的迷恋往往是以兴趣开始的。但数学的抽象性和严密性往往使他们感到枯燥乏味,设计练习时就应适当编选一些带有浓郁趣味性的习题,这样可以寓练于乐,练中生趣,既能减轻学生练习的心理负担,又能提高练习的效率。

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角的分类》一课时,可设计一个猜是什么三角形的练习:第一次只露出一个直角,学生猜出是直角三角形;第二次只露出一个钝角,学生也能猜出是钝角三角形;第三次教师抽出一个三角形,一看既有直角又有锐角,学生感到好奇,这是为什么呢?这样学生就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四、设计开放性练习,训练学生创新思维

设计练习时,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能开拓学生思路的,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不同解决问题策略的,或者设计一些条件多余的,或者答案不唯一的开放题。有利于不同水平的学生思维得以展开,有利于学生大胆创新,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开放性练习的设计上我的做法大致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思考。

1.条件开放

所谓条件开放,也就是给学生呈现的信息,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思考,生成不同的想法,如,在一个等腰三角形中,一个内角的度数是另一个内角度数的2倍,求这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学生可以从顶角的度数是底角的2倍来思考这个问题,也可以从底角的度数是顶角的2倍来思考。因而由于它的条件是开放性的,所以答案分别为:90°、45°、45°和72°、72°、36°的两种情况的三角形。

2.问题开放

所谓问题开放,也就是在同一条件下,可以补充出多个问题,也可以连续地引出递进性的问题。如,在二年级上册《平均分》教学后的练习设计中,我设计了以下的题目:昨晚老师一家三口都去喝喜酒了,每人都分到了6块喜糖,你们猜我们一共能分到了( )块喜糖?现在我把这18块糖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每人分到( )块。还可以平均分给( )个小朋友,每人分到( )块。这个练习目的是让学生在平均分中展开思维,体现分法的多样化,让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3.策略开放

策略的开放一般是针对某一问题,有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就是往往答案是唯一,而解决问题有多角度的思考。从中增大练习的思维含量,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充分观察、充分想象,达到思维的广阔性和独创性的训练。

例如,我在教学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后,设计了如右图的题目:大正方形的边长为6厘米,小正方形的边长为3厘米,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通过学生的交流,得出几种解法现选取两种展示:

方法一:把阴影部分分割成三个直角三角形,分别求面积和,得到的算式是:6×6÷2+3×3÷2+3×3÷2;

方法二:可以把阴影部分分解成六个小直角三角形,求出它的面积,算式是:3×3÷2×6。

这样的练习设计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的空间,使每位学生都会感受到成功,达到较好的思维训练。

五、设计动态性练习,提高练习效率

教学过程是动态的过程,在新知的探究过程中强调动态生成,同样在练习中也应注意动态中巩固、动态中引新、动态中提高发展,逐步把学生的思维推向深入。动态的练习设计要注意上下呼应、环环紧扣,促使课堂和谐动态地发展。

例如,我们在教学《倍的认识》的练习中,设计了以下一组题, 先出示下面三组图,引导学生分组互相说一说倍数关系,激发学生兴趣,以此提高练习效率。

总之,在现代教育气息中需要我们去充分地开发和挖掘练习的材料,这样的数学就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魅力和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这样就会带给学生探索的魅力、发现之余的喜悦和无穷的求知欲,而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也势必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张久芳.浅谈小学数学练习的设计.新课程:教研,2011(01).

[2]黄民忠.小学数学练习设计与实施的有效性.吉林教育,2010(12).

(作者单位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锦江小学)

总之,在现代教育气息中需要我们去充分地开发和挖掘练习的材料,这样的数学就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魅力和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这样就会带给学生探索的魅力、发现之余的喜悦和无穷的求知欲,而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也势必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思维练习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练习设计;有效性

随着课改的深入实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就使数学课堂练习的设计显得更加重要。数学练习是小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数学思维的主要途径,有效的课堂练习能帮助学生掌握和巩固数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一、营造和谐氛围,让练习充满趣味性

1.游戏练习,唤起动机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对感兴趣的事物特别好奇,喜欢玩耍,好动、好胜、好强,对不感兴趣的单纯练习题则心不在焉。教师讲完新课后,设计练习时巧妙地运用游戏,能激发小学生的练习兴趣,调动多种感官,使其轻松愉快地巩固新知,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讲解完新课后,在设计练习时运用了“大灰狼和小白兔”的游戏。教师课前准备好大灰狼和小白兔头饰,让学生听清游戏规则:大灰狼要吃小白兔,小白兔必须团结起来,抱在一起的小白兔就不会被大灰狼吃掉。教师先请8人上台表演“小白兔”,教师戴上大灰狼的头饰,其余学生一起说:“大灰狼,大灰狼,几点啦?”教师就说:“3点了。”8个“小白兔”,每3个“小白兔”抱在一起,其余学生列出除法算式:8÷3=2(组)……2(个)。教师不断变换扮演“小白兔”的人数和点数进行游戏,其余的学生迅速列出不同的除法算式。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做着游戏,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游戏让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养成了寻找和创造不同方法的良好学习习惯,练习效果较好。

2.媒体练习,锦上添花

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图形、音频和视频等于一体,给学生耳目一新之感。运用多媒体课件设计数学课堂练习,能使练习内容更充实、更形象、更生动、更具吸引力。练习设计要有针对性,要权衡学生的能力,进行思维训练,杜绝题海战术,避免单一的机械训练。教师在设计练习题时,运用多媒体精心揣摩练习设计,能不断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如:为了考查小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概念的理解,教师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了一组变式练习―“猜图形”。教师出示课件:一个两腰都被彩纸遮挡住的梯形。让学生猜一猜:“它可能是什么图形?”学生跃跃欲试,猜测各种图形。教师逐个呈现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再把彩纸向两边移动一点,问:“它不可能是什么图形?请说明理由。”点击课件使正方形消失。再呈现梯形的一条腰,追问:“一定不是什么图形?为什么?”学生讨论后说出理由,点击课件长方形消失。最后呈现梯形的另一条腰,但遮住一个角。再问:“一定是什么图形?”点击课件平行四边形消失。运用多媒体进行变式练习,变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变隐形为显形,拓宽了学生的练习时空维度,降低了抽象思维的坡度,突破了数学概念课练习的难点,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图形之美。

二、联系生活实际,让练习更具实用性

1.操作练习,张扬个性

数学练习设计应以实用性为原则,应以小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重要前提,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练习的有效性。教师要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题目,让学生动手操作,从实践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给小学生充足的思考讨论时间和空间,关注小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思考问题,从多个角度去认识事物,拓展思路,开阔视野,张扬个性。如:教学《角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动手操作的练习题:用三根火柴棒,能摆出哪些图形,同桌合作,数一数,摆出的图形有几个角?通过动手练习,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学生思维灵活,养成了不甘落后,积极向上的学习品质。学生在体验中巩固数学知识,在实践中运用数学知识。通过实践再学习、再探索、再提高,增加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人人都有收获。使数学课堂练习散发出新课程的气息,使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掌握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

2.引申练习,凸显价值

小学数学练习课的目的就在于促使小学生及时消化、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把数学知识转化为学习技能、技巧与智力。基本练习要多,引申练习要精。在学生理解所学数学知识的内涵和外延之后,教师可把新知识进行适当的延伸变式,拓展知识的广度,培养小学生解题的灵活性,凸显数学的价值。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设计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改理念。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实际水平,联系教材,进行多样化的练习设计,激发学生兴趣,巩固所学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数学课堂练习设计更有效。

参考文献:

[1]周永元. 数学练习设计要凸显“四个注重”[J]. 教育教学论坛,2013(04):213―214.

小学数学思维练习范文第4篇

一、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培养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而非唯一任务

小学生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

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但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概念教学本身抽象,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应该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据初步研究,小学生在10岁左右开始萌发辨证思维。因此在小学不宜过早地把发展辩证思维作为一项教学目的,但是可以结合某些数学内容的教学渗透一些辩证观点的因素,为发展辩证思维积累一些感性材料。

二、在小学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为主要任务的理论根据

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具有抽象性和逻辑严密性。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体系。这些判断都是由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内容虽然比较简单,也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都是经过人们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论证得出的真正的科学结论,只是不给学生进行严密的合乎逻辑的论证。即使这样,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这其实就是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在小学数学中,应运用各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对应思想、量不变思想、可逆思想、转化思想等。其中转化思想是小学教学思想的核心。转化是运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实现未知向已知转化,数与形的相互转化,复杂向简单转化等。培养学生的转化意识,发展思维能力。

四、精心设计科学训练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科学训练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教材在这方面提供了许多极其有效的训练内容和方法。我们要特别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 训练培养学生发现规律的能力。数学充满规律,发现规律的过程在许多情况下都是逻辑思维的过程,所以注重训练学生发现规律,是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例如,结合20以内加减法的整理,根据教材的要求,让学生说说算式排列的规律。通过课本中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分析,自己发现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这样做,比过去单纯由老师讲更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2.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的推理能力。归纳、演绎、类比等推理在小学数学教材里比比皆是,它是思维活动的重要形式。实践告诉我们, 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必须结合教学内容训练学生正确推理。例如教材在讲计算法则时, 一般通过实例都要求大家来总结计算法则。我们根据教材精神,注重训练学生自己归纳小结,以提高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再例如,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后,有的教师让学生归纳思考方法和步骤,学生发现教材先通过实例引入一组算式,再到两组算式,然后通过观察找出这些算式的共同点, 再根据共同点揭示规律,这实质是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推理过程。由于教师注重让学生归纳上述推理过程,所以到教学乘法分配律时,虽然它的知识结构和深度都比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难些,但由于归纳推理的过程相同,学生运用上述方法,学起来就显得轻松,应用运算定律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此外,高年级教材中还有很多内容是可以启发引导学生在已学的基础上类推出来的。例如, 教学比的基本性质,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既从除法、分数、比的意义方面类比,又从除法、分数、比的写法上类比,除法、分数、比的各部分名称,相互之间关系方面进行类比,然后引导学生联系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推出比的基本性质。由于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学生不仅记得牢学得活,逻辑思维能力也提高得快。

3.利用计算和练习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计算数学贯穿于小学数学的始终,培养学生正确、熟练、合理、灵活的计算能力,是小学生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可相应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独创性等良好思维品质。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必须通过练习。而且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着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因此,练习题设计的好坏就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一般来说,课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但是不一定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由于班级的情况不同,课本中的练习题也很难做到完全适应各种情况。因此,教学时往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一些调整或补充。设计练习题要有针对性,要根据培养目标来进行设计。例如,为了了解学生对数学概念是否清楚,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能力,可以出一些判断对错或选择正确答案的练习题。

小学数学思维练习范文第5篇

一、要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

在数学学习中要培养、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就要教会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要使学生善于思维,还要必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思维能力是得不到提高的。

数学概念、规律是解决问题和运算的基础,准确地理解概念、规律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认识能力。

坚持启发式教学,启发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抽象、概括,进而得出规律,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数学的教学就是要启迪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总结规律并掌握规律。掌握规律,是学习上一条有效的途径,它能克服知识的干扰,使学生的认知得到改善,从而达到思维水平发展的新高度。在例题课中要把概念、规律的形成过程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不仅要学生知道该怎样做,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的探索发现。

例如,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首先在学生熟练的掌握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前提下。出示例题,17-9=?引导学生想出第一种计算的方法,即想8+9=17,所以17-9=8。再通过摆小棒,使学生理解掌握用“破十法”来计算17-9=?的计算过程。当学生能够较熟练的说出17-9=?的计算方法后,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或独立思考完成十几减九的其它算式。当学生学会了十几减九的计算方法后,教师可出示十几减八的计算式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在此基础上进而提出十几减7、6、5等的算式的计算题目。

让学生逐步的学习掌握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让学生从中学会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思考方法,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教师要设计好练习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掌握数学知识一样,也必须通过练习。而且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着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因此设计好练习题就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环节。课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但是不一定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的需要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思维能力得到提高。例如,为了了解学生对数学概念是否清楚,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能力,可以出一些判断对错或选择正确答案的练习题。例如,在学生学习了100以内数的组成之后,可以让学生判断有关数的组成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知识的学习,都要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照知识的内在联系,适当地运用“一题多变”,这样就能防止学生的认识局限在所学的例题里,开阔学生的思路,避免死记硬背现象的发生,从而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解题的应变能力。

例如在练习百分数应用题时,可设计这样的练习题:养鸡场有鸡300只,是鸭的20%,鸭有多少只?

在学生解答后,我首先要求他们改变画线部分的条件自编应用题。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讨论,分别把画线部分改为:①鸭是鸡的20%;②比鸭少20%;③比鸭多20%;编出形式不同的应用题。

其次,要求学生改变原来的问题自编应用题,学生在小组合作、共同探讨中,也改编了许多形式不同的应用题:

(1)养鸡场有鸡300只,是鸭的20%,鸡和鸭一共有多少只?

(2)养鸡场有鸡300只,是鸭的20%,鸭比鸡多多少只?

(3)养鸡场有鸡300只,是鸭的20%,鸭是鸡的百分之几?

通过改编应用题的练习,不仅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百分数应用题的结构特点,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是思维能力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数学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良好的思维品质,一般来说主要包抱思维的独立性、敏捷性、灵活性、创造性,以及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等。

1、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很重要。因此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注意思维敏捷的培养。在教学中要注意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引导学生去思考,进一步要求学生很快的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计算正确的前提下提出速度的要求,每一节课中可以抽出2分钟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口算的计时训练。教学中还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引导学生跳跃性的思维。例如,学习用“凑十法”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9+5=?一般的思考过程是5能分成1和4,9加1等于10,10再加4等于14。在学生掌握了口算的方法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这样去想:9加1得10,还有4,10加4得14。这样跳过了5能分成1和4的思考过程,提高了计算的速度,提高了思考的速度。通过长期类似的训练,学生的思维会越来越快速敏捷。

在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的同时,还要注意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使学生遇到问题能按一定顺序去分析、思考,更准确快速的寻求到问题的解决办法。

2.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来思考问题,能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运用知识来处理问题。

从低年级起就要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但是开始不能要求很高,要随着年级的增长逐步提高要求。例如,在低年级,在教师的指导下想出不同的解答方法,中年级以后要鼓励学生自己想出不同的计算方法,而且要找出简便的算法。在练习中要出现一些一题多解的习题,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同时在练习中还可以改变同一问题的叙述方式,或适当出现一些概念或习题的变式,安排一些逆思考的题目,以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例如,低年级比多少的应用题。小方有邮票15枚,小丽有邮票7枚。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1)小方比小丽多几枚?(2)小丽比小方少几枚?

可以进行这样的变换问题:(1)小丽再收集多少枚就和小方同样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