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教育的问题

体育教育的问题

体育教育的问题

体育教育的问题范文第1篇

(一)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现状把握

面对社会的发展,对于专业性岗位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增大,高职院校被渐渐地推到了大学教育的前沿。而针对这一现象,高职院校也相应地做出了自己的应对方案。伴随着课改的日益深化,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逐渐结合,突破了学科导向,然而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的改革却显得过于传统,并未体现出有效的变革。

(二)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由于目前高职院校主要针对就业率,主抓专业课,从而忽视了体育教学。而从学生个人角度出发,在高职院校的大环境下,自身亦缺乏体育主观能动性,几乎所有的体育课都成为休假的最好课节,极大的影响了体育教学的发展和学生自身的身体健康。

1.影响体育教学的学校方面问题分析。

因为自身效益关系,高职院校的入学率和就业率直接挂钩。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就业口碑,高职院校就无法收入更多的学生,从而会令学校走入一个恶性循环。收入的学生越少,变相的就会影响学校本身的就业率,而就业率又直接决定了学校的入学率。因此,没有一所高职院校不将就业率摆在学校教育的首要位置。然而正是这一思想,促进了高职院校对于专业学科的改革、发展和突破。可是这种改革却只是针对岗位相应的专业课。而某些就业好的专业课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后,确实给学校带来了不低的就业率,也因此导致了就算这个专业的学费几乎相当于重本的学费,还是会令大量的高考学生挤破脑袋。也正因为如此,学校的这一改革收取到了巨大的效益,不论是针对学校的下一步建设发展,还是将来的招生口碑,都有着深远的影响。然而此时作为辅助科目的体育教学,便很自然的被学院搁浅在了一边。由于高职院校对体育教学的忽视,体育教学费用投入不足,不注意体育教师培养,致使专业师资力量薄弱,影响了体育教学改革发展。

2.影响体育教学的学生方面问题分析。

一般在经过了严酷的高中学习和高考后,绝大部分学生都抱着一种解放了的心理走进大学校园。而高职院校一般都采取着严格的半军事化管理模式,全日制的教学方式,和专业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因此,很多刚刚走进高职院校,正打算轻松轻松的大学生心生逆反,一些非专业课和选修课便成为学生们逃课的主要课程。尤其因为学校对体育的重视程度有限,也导致了学生对于体育课的一种心理抵触的形成,从而体育课成为高职院校学生必逃的课程之一。在目前的大学教育中,不管是高职还是本科,最终的考试成绩与师生关系都有着密不可分的直接关系。基本上现在的期末考试成绩,都是以出勤、平时成绩、最终考试成绩各自乘以百分比相加得出来的。只要与老师关系好,尽管是逃课,平时成绩和出勤也会得满分点。这样一来,即使是先天身体条件不佳,最终的体育期末成绩也不会太差。而如果其他科目的成绩极端优秀,就差体育这一课便能拿奖学金,只要你善于沟通,就算是没上过一节体育课,也一样会拿到满分点。这种种原因交织在一起,导致了学生从内心深处就没有将体育课当成一个必须学习的科目。在学校忽视体育教学的同时,学生更是将体育教学视如无物。

二、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发展措施

(一)影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问题汇总

1.高职院校学生及校方本身不够重视体育教学,体育课没有起到应有作用,影响到了学生的身体健康。

2.对于体育教学能否顺利开展,体育教学场地和体育教学器材是必不可少的。没有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的教学,根本无法调动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再加上学生本身对于体育的主观抵触和忽视,势必会影响到体育教学的深入发展。

3.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将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而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体育专业教师缺乏的问题,特别是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专业师资缺乏的问题尤为严重。

4.体育教学缺乏创新,基本上停留在示范、讲解、练习这三个基本环节上。更多的教师教学是根据教学任务,把教学模式固化为指标式的教学任务,变相的扼杀了教学的探究性和实践性。

(二)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调整对策及措施

1.树立正确的体育教学导向、开展创新式教学。

熟话说:变则通!针对目前高职院校体育的状况来看,其已经走到了一个低谷,如果再不进行改革,很有可能在高职院校中被完全忽视,甚至被涤除。因此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高职院校的体育已经到了不得不变的程度。如何才能树立正确的教学导向,首要的任务就是正视旧模式教育的缺点,从根本上解决改善现在的教学状态。固化式的教学模式之所以引发了如此多的问题,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新鲜元素的介入,因此最好的改革就是树立一个正确的多元化教学模式。通过多元化的开放式教育,令学生快速地掌握一定的基础,以引导的方式引领学生自主思考,以此来提高学生对体育的热情。例如,在教学前期,可以把基础的内容全部交给学生,然后以挑战、比赛等形式引发学生自主地去思考如何令自己快速掌握技巧,并活用技巧。而教师则完全扮演指导的角色,“游离”于学生之间,同学生一起参与各项活动的同时,对一些学生的错误给予引导性的修正,在增强学生体育热情的同时,培养学生们的个性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做到师生和谐、共同进步。

2.加大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资源投入。

体育教学顺利开展的首要设施就是体育场。一个美观而又宽阔的体育场,首先就能带给人一种舒适的心情。如果没有一个好的体育场,到处充满了泥泞,任谁都无法顺利地开展体育教学,也没有学生会甘心前来上课。因此各级教育部门第一步就是要加大对于学校建设经费的投入,从根本上解决各学校体育场地的不足和相应体育设施欠缺的问题。而就学校本身而言,自己也应该积极努力地筹备体育经费,不能单纯依靠国家教育部的经费支援。其次,从体育教师本身而言,也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学校的现有情况因地制宜,利用有效的体育资源积极开展形式丰富的体育教学。根据学生的个人爱好和兴趣,因材施教,激发其个人的学习积极性,根据其自身条件给予其适当的选择运动项目的权利,这样才能保证学校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

3.建设一个强大、稳定而高质的教师队伍。

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组织者,更是整个体育教学的灵魂所在。因此,师资队伍的建设状况,直接决定影响着体育教学工作的进行和开展。想要强化师资建设,对于教师的培养和师资的延拓,以及人才的招聘引进是必不可少的。只有不断培养和延拓,不断招聘人才注入新鲜血液,才能保证整个体育教学团队的良性循环和发展。而想要做到不断吸收招聘人才,薪资水平的提高当摆在首要位置。只有确保了体育老师的生活需要,解决了其生活问题才能保证他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教学之中。再者学校应该组织体育教师进行体育理论、技术、技能等相关知识的培训,加强体育教师教学水平的锻炼,以提高体育老师的整体知识水平和体育素养。最后为了确保学校能够获得最好的体育人才,应当与体育高校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从而能够确保每年都可以挑选到最优秀的毕业生加入学校的体育教学队伍中来。

4.创新教学。

体育教育的问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素质教育;职业技能;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9-0145-03

一、引言

独立学院创建于1999年,是在公办大学下建立的民办学院,是国家鼓励民间办学的一个措施。经过几年的实践,独立学院已经发展成为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截止到2010年,全国独立学院总数为322所,是全国所有民办高校的48.94%;其中,独立学院有146.7万人本科在校生,是全国民办本科高等教育总在校生的58.1%。由此可见,独立学院对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1]

教育主管部门明确要求独立学院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注重发挥其主办高校的学科专业优势,结合区域和地方的社会、经济、文化需要,培养创新和应用型的复合人才为主要任务。[1]

国内很多高校每年都有部分毕业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大学生就业已成为一大问题。这样,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如何充分发挥所长,使得在未来职场竞争中具有很强的竞争能力,便成为大家关注的话题。[2,3]这就涉及到独立学院教育体制下如何进行素质教育、如何实现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的问题。

因为独立学院创办的时间一般较短,仅有小部分独立学院具备比较好的教学环境及师资力量,其它独立学院在成长过程中还存在诸多困难。因此,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独立学院在学生的素质教育方面还将面对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4]

二、独立学院实行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学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独立学院是在一定时期、根据中国国情而被鼓励发展起来的一类民办学院,它是否将在今后的某个时期被取消办学资格呢?这是所有独立学院已经想到也应该想到的问题。独立学院既然是特定时期的产物,在某个特定时期消亡是完全可能的。但是,如果它在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道路中扮演着举足轻重、不可忽视的角色,那么也在以后的发展道路中将成为必然,其消亡的可能性就大大减小了。

如此,则要求独立学院自身需要不断完善、提高。在现有体制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自身基本素质和专业素养,在以后的职业竞争中具备强有力的竞争力,从而使学院具会有好的社会影响力。这样,才会有更多的学子来学院学习,学院才会得到持续发展。因此,实行素质教育是独立学院赖以生存的基础。

2.维护学生权益的需要

学生进入大学就是为了能继续深造,学习更精更专的专业知识,希望通过大学的学习,无论是思想观念,还是基本素质、专业水平,都有很大提高与发展,能在完成学业后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独立学院的学生更是如此。

国家在允许民间资本开办独立学院的同时,也允许它收取多于公办大学的学费,这就导致独立学院的学生比公办大学的学生更多的学费支出,给学生及家长增加了压力,家长对学生毕业后的去向也会更加关注。同样,家长对学生在学校里能否学到真本领的期望值更大。相应的投入应有相应的回报,这是很多家长对学校的期望,也是学校的义务。学校担负的责任非常重大,既要对学生负责,也要对学生家长负责。所以,实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整体能力和职业竞争力势在必行。

3.确保学生成功就业的需要

就业是个永远的话题,尤其对于求学多年的大学生而言。如何在走入社会的第一次择业中找到合适的、理想的位置,是学生关注的问题,也是家长关注的问题,更应该是学院和社会关注的问题。

学校就如一个工厂,学生有能力找到一个合适的工作,就如工厂生产出了一个合格的产品,投入市场后将发挥所长,为社会尽一份力。

独立学院的毕业生从事开发研究性工作,没有国家重点大学、综合性大学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理论基础扎实,从事技术性工作则没有职业学院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实践能力强。这就使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在择业时面临双重夹击,学校如果不从中间找到一个适合他们的位置,几年后的大量毕业生的择业将是一大难题。所以,当务之急,独立学院应该根据自身特点,认真制定、调整人才培养方式,对学生进行具有自身特色的素质教育,让学生掌握坚实的本领,以期毕业时能成功就业。

三、学生的素质培养

独立学院一般都依存于母体高校,吸收其优势学科,所以其学科专业一般都是社会热门专业和紧缺专业,社会需求量大。所以,独立学院的毕业生也有他们的专业优势。

如果想找到称心的工作,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必须精于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学习、实践能力,掌握一种专业职业技能,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所以,独立学院的素质培养主要应从职业技能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抓起。

1.职业技能培养

企业在招聘时,重点考察学生是否具备履行相应岗位职责所需的优良的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良好的专业基础知识及专业技能,以及是否具备团队工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谈判、沟通和适应发展等能力,其中最为关注学生是否具备一定的工程经验以及良好的职业技能。

(1)职业技能。职业技能即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从事职业活动的能力,包括操作技能和智力技能。智力技能的主要特征是抽象思维,并借助大脑的内部语言,以缩略的形式对事物的映像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3,5]操作技能由一系列外部动作构成,是由经过反复训练获得的、能够完成一定任务的动作系统。操作技能是专业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综合能力的基础。职业技能以一定的专业知识为基础,在反复实践的过程中形成并不断强化。在职业技能的形成与强化过程中,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不能够被割裂开,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相互促进。

(2)培养职业能力。培养独立学院学生的职业能力,可以通过实践教学的实施来实现。实验教学能在实验室的环境下,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简单的实践中。工程实践是学生深入认识自己和工作,学习同学间与师生间的交往与交流,学习相互协同工作与主动工作,提高独立应对学习、工作和环境的必要能力,同时也通过实际项目来检验自己所学知识、技能。实践教学又分为实验教学和工程实践教学两部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应融为一体,相互补充、相互发展。

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一个主要环节是毕业设计,通过毕业设计的训练,学生可以融合大学所学专业知识,并搜索相关最新理论知识及科技应用。如果条件允许,学生还可以通过在企业进行一段时间的项目实践,在实际的工作场景中完善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6,7]

2.创新能力培养

(1)创新能力。创新是对已有事物的整体或部分进行变革,从而使其得以更新与发展的活动。创新能力指在顺利完成以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创建新事物的活动中,人类表现出来的潜在的心理品质。[8]

21世纪将是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世纪,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依赖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国家与民族的强盛将依靠具有良好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高等教育直接为国民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因此成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一般而言,创新能力按其广度可以分为个人的创新能力、团队的创新能力、民族或国家的创新能力三个层次。

从经济社会发展与进步、就业竞争和自我发展等方面来说,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独立学院义不容辞的义务与责任。

(2)树立创新意识。树立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创新意识是人们对创新的一种认识,一种态度,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活动的一种意向。独立学院学生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是,他们不拘一格、各具特色,虽然文化科目的考试成绩不高,但他们的思维非常活跃。可以说,如果加以正确引导,他们的创新能力决不屈于一、二本学生之下。但是,他们也有个非常显著的缺点,即在一直以考试成绩论成败的学校教育里,他们的自信心不够。所以,独立学院的首要任务是采用合适、正确的方法,让学生扬长避短,看到自己的优势所在,树立创新的意识,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培养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就是突破常规思路、寻找全新而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所有人都具有创新思维,只是没有被开发和利用。打破创新性思维的障碍,破除思维定势、思维惯性,才能够开启创新思维之大门。有了创新的意识之后,不能沾沾自喜。如何培养、如何训练及实施创新的思维任重道远,关系到整个教学、教育的管理与实际工作的每一环节。独立学院应从整体上推进完善创新性培养,任课教师在设计教学时,也应有意识地从打开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入手,设计一些独特的案例及方法。

此外,培养创新能力以学习和实践能力为基础,与培养团队协作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谈判与沟通的能力、适应发展的能力、判断能力和专业发展的能力紧密相关。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高等教育某一个环节的事情,需要在整个高等教育中各种能力的培养中系统进行。

四、总结

学生的素质培养过程即为产品的生产过程,独立学院作为工厂的运营总指挥,有责任思考如何合理、有机、有序地安排整个生产过程。各生产环节处理的好坏关系到最终产品的质量,即学生整体职业素质的水平,择业能力的高低,就业后可挖掘潜能的深浅。本文从分析独立学院的特点及学生所面临的困难入手,分析了独立学院实行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在此大背景下,可以从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入手来抓好学生的素质教育。任重而道远,在独立学院教育体制下,只要充分考虑学院特色及学生特点,挖掘特有的培养方案,就能因材施教,培养出创新及应用双面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Z].教发[2003]8号.

[2]Yemei Qin,Bo Yu,Heuristic education of Microcontroller Unit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s[J].Procedia Engineering,2011,(24).

[3]余波,覃业梅.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职业技能培养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9,(20).

[4]王艳洁等.大学生专业思想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11,(S1).

[5]陈友放.职业院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五种能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

[6]鲁建国.实验教学是提高能力、培养素质的关键环节[J].教育与职业,2005,(4).

体育教育的问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职;体育教育;教学

中职体育教学工作中,教学是完成此项工作目标的重要方式和内容,对于提升中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术能力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我国教育教学的改革,对学校的教育工作有很大影响,但是传统教育方式的根深蒂固造成很多地方无法突破,一直在沿用比较落后的教育方式,新的教育理念和体系没有完成。

一、中职体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问题。近几年来,我国各个中职院校都增加了对学生的招收,主要是我国对职业教育工作的支持和督促,虽然学生较多,但是存在来源不明的问题,导致生源中出现了一些后进生甚至是问题生。他们在体育教学中无法配合老师完成学习,形成了非常大的隐患。另外,中职院校的学生在价值观念以及娱乐方式上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出现了很多问题,因而没有体育锻炼的概念。如:很多学生课余之间会去网吧等休闲娱乐场所,而不是体育学习。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中职院校学生大多家庭条件优越,有的还是家里独生子女家庭地位较高,所以没有吃苦的精神,在体育学习中做一些需要长期坚持的动作时非常困难。

2.教师问题。我国的教育方式大多是填鸭式教学,教育教学课堂中,老师在整个教学工作中绝对主导地位,经常会将自己的观念融入教学工作中,因此,学生在接受这些知识的过程中并不理解,自己独立思考的模式没有完全建立,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也失去了思考能力。因此,很多学生对于体育教学课程的态度都是应付,甚至不愿意上体育课,学生出现这种情绪,是双方的责任,但是从老师的角度看待问题,肯定是教育方式以及模式存在问题,需要对教育方式进一步优化。

3.学校问题。学校可以对教学系统进行调度和配置,虽然任何一项工作都是非常繁琐的,但是教育应该是一视同仁的,不能存在偏重某一科的现象。如:体育课在很多学校中都属于边缘课程,因为学校不重视,也影响着老师和学生的态度,因此从这个层面,统一学校调配也是重要因素,同时体育教育工作环境以及整体氛围也是至关重要的,营造环境对于提升教育理念有直接联系。

二、优化中职体育教育工作

1.学校要树立正确的办学思想,加大对体育教学的政策和资金的投入。首先从学校这一方面来说,要对学校办学思想和理念进行充分更新和认识,将综合能力作为衡量学校能力的方式之一,不能继续认为文化和升学率决定一切,深入的研究体育教育工作,同时要投入更多资金和政策,将教学中的制度进一步完善,保证一周或者是一学年中有足够时间去开展体育教育工作,同时要增加体育教学设备的配置,保证教学工作能顺利展开,从学校角度上强化体育教育工作和效果。

2.改变中职体育教学模式,紧随时代潮流。前文中提到,我国是传统教育的方式,现在已经无法适应,如果想跟上时展的步伐,就必须对自己所落后的部分进行改变,重新认识自身能力和发展现状。因此,对自身情况进行反省、重新更新理念和知识、积极投入其准备工作当中以及尽快做出相关的工作计划与安排,从而推动我国中职体育教育工作。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对于体育教学来说,提升学生们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教学内容,体育教学老师也应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培养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在体育教育工作中真正自主参与和学习真正成为课堂学习主体,只有这样,才能将其中存在的难题进行解决,提升教学能力和质量,通过一些课外活动的开展,还能对学生们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进行强化。

4.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在中职体育教育工作中,对教学资源的利用更加需要关注。体育课堂教学工作中,学生不仅要加强体育锻炼,还应强化其锻炼意识,充分掌握与体育有关的技术和知识,一个高品位的校园环境在体育教学工作上可以锦上添花。因此,中职院校应当注重对学校体育文化氛围的营造,良好的体育环境才能带来良好的教学质量。中职的学生,无论是在校园内还是以后步入社会中,体育学习都是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一项重要举措,虽然目前我国在教育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需要提升的部分,但是只有学生、学校以及教师这几个方面综合提升,才能优化体育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吕世琦.中职体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亚太教育,2016(11):186-186.

[2]肖多.中职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神州,2012(36):90-90.

体育教育的问题范文第4篇

一、高校体育教育的现状对其创新反思的影响

根据学术界认定,我国目前各大高校中体育教育所遵循的教育教学理论一直都是按照凯洛夫体育教育的基本框架来进行的。随人在此期间也引进了不少国外的体育教育理论和方法,但是综合来看,体育教育在组织形式方面没有很大的变化,没有突破之前所形成的教育模式。整体研究其中攒在很多的不足,就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反思:

(一)最终目标缺乏终身体育意识理念。现代化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严谨,不仅要有扎实的科学知识,还要具备素质拼搏的精神。现代人才如果想要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环境的需求,就要具备良好的心理和身体素质。所以,高校体育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要树立和培养学生终生体育意识。但是目前,在我国各大高校体育教育的培养目标只是单纯的培养学生的体育技术和技能,对其终身体育意识培养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在毕业之后就没有进行体育锻炼,进入工作后的一些精英,在事业辉煌的年龄使就出现了身体方面的一些情况,对国家和个人都是一种损失。

(二)体育教材不预备性和时代性。目前我国高等体育教材中的一些内容是以竞技体育为重点,没有结合未来社会发展体育项目需求的一些内容,其实用性和时代性的内容严重缺乏,在体育教材编排中,一些运动项目主要是按照单项教学和训练为其重点,没按照现代体育培养目标进行训练,从而忽视了学生的群体运动活动。

二、高校体育教育创新的误区

(一)教育者必须要废除传统运动技能为主的教育模式。我国各大高校体育教育瑞然根据一些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经验创建了一套独特的教学模式,但任何有用的程式不能完全程式化。传统的体育教育教学模式虽用了几十年,但在教学方法上忽视了个人主体的兴趣爱好,每个人的接受方式和程度具有差异性,其在培养目标上也要没有形成多样化。这些因素阻碍了高校体育教育创新理念、创新精神及创新发展的脚步。目前体育教育创新必须要作出误区,这样才能推进体育教育创新发展。

(二)受教育者必须从以被动的学分制为主的学习任务中走出来。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是每个大学生的天职,但过分的强敌哦学分制,会对学生造成一种负面的影响,为其任务而学习,在学习中一直处于被动性。针对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中以竞技体育为其学习任务,体育课中的学分制度对部分学生带来了诸多的心理压力和负担。当代青年大学生应该是朝气蓬勃,活力四射,学分制的理念带给学生心理思想上的误区,阻碍了他们创新潜能的发展,让他们成为了学分制的奴隶。

(三)高校体育教育创新问题的思考。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要符合和适应社会需求和发展,因此,高等教育必须要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对高校中的体育教育创新也提出了更高且新的要求。体育教育在进行改革创新问题上会面临诸多新的问题和情况,其改革的内容要全面,要涉及到教学、科研和管理的各个层面,通过长期工作实践中的不断探索和研究,在对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创新问题中,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和关注:(1)实现体育教育创新的根本首先要转变其观念。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内的各类人才都要与全球性的人才进行竞争,其竞争范围除了扎实的现代化科学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和身体素质,这就要求我国高校中的体育教育工作者必须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要逐渐的为学生树立全面育人的体育教育思想,这样才能体现出新型的体育教育创新理念,为今后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奠定重要的基础。(2)对教学模式进行全方位的转变才能实现体育教育创新的基础。目前我国高校中所采取的教学模式依然是多种模式混合运用,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社会中越来越需要开拓型的创新人才,这也就唏嘘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在传授体育教学过程中转变之前的教育教学模式,建立一套符合现代胡市场需要的新型的体育教育模式。要想逐步实现体育教育创新就必须对其教育教学模式进行全方位的整改。(3)教师实施结构的不断更新是实现体育教育创新的重中之重。随着各大高校体育教育的不断向科学规范化发展,社会中对体育教师的各方面要求也变得格外严格。在这个不断变迁的发展社会中,要从真正意识上实现创新,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必须要进行更新,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师资质量。

体育教育的问题范文第5篇

基础教育 体育课程 改革 问题 反思

一、体育课程学科特性的式微

《标准》提出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4个基本理念,即“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不难看出,新的课程理念充分体现了学生的重要性,如何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又如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使每个学生受益,这是个问题!我们不得不审视在《标准》所设置的拟态教学环境中,体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特性是否得到了彰显,是否使体育学的学科特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答案是否定的!

那么体育课程的学科特性到底是什么?笔者以为体育就是以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以及身体的健美来表现自我生命,[1]它是一种自我生命力的张扬和体现。它体现在学科的综合性、实践性、艺术性、体验性和发展性。体育教学来源于实践也终止于实践。我们看到,从移植前苏联的体育教学理论到如今不断较为成熟的体育教学模式中,无论是注重于技战术的、锻炼技法的技能掌握教学模式,还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日本的快乐体育教学模式,抑或是小群体的教学模式,带着问题的发展式教学模式,在不同时期虽都带有不同的局限性,但是它们无不来源于对体育学科特性的重视,只是在练习的数量、练习的方式方法、练习的对象等方面不同而已。新课程强调如何结合学科特点与思维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试图改变过去按照运动项目去划分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的状况,将不同性质的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以期达到运动与健康殊途同归的目的。殊不知,在《标准》制定的本身就已经颠倒了学习领域与达成教学目标实现的途径。即,我们的学生是先学习运动的项目,在运动中领悟健康的道理呢,还是先领悟健康是什么,而后再去运动呢?《标准》虽突出体育的重要性,也指出体育课程内容是独立于健康课程内容的,健康课程内容也是独立于体育课程内容的,但是这种语词上的强调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是不能够保持相对的独立性的,导致了理论和实践的两张皮。

对于体育学科而言,无论是在学习的方式、参与层面,还是教学所处的环境等,诸多方面与文化课的教学有着很大的区别。从体育课程本身来说,教师需要彻底解决教学中的三大矛盾:一是教学时数的有限性和体育项目种类的广泛性与发展性之间的矛盾;二是课程设置的单一性与学生个体兴趣爱好的差异性与层次性的矛盾;三是课程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矛盾。无论制定什么样的标准,体育课程的终极目标――也就是最终的目的,是需要克服教学过程中所呈现的不同矛盾才能达到的。矛盾的多样性也就使《标准》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是多重性的,既要求学生从身体上体验运动的认知能力,又要求学生从心理上感悟体育运动的意义和价值。这是两个不同层次的要求,这种以“全面人”的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构建课程,在本质上就是一种价值创造活动,把运动作为教育的载体,把教育作为目的,对原体育课程的目标、功能、内容、手段和方法等方面重新认识,更加关注体育课程的健康性、实用性、可持续性和个体需求等多方面的价值实现[2]。

二、教材结构、内容的安排缺乏内在张力

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教材所呈现的知识结构,即教材的章、节、目次的编排方式。《标准》倡导的“三维的健康观”,要求学生从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三个方面达到“完全健康”的目的。这对教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立体化的、对体育教材综合功能体现的知识结构编排,通过体育与健康基本知识、技术技能和方法的学习掌握及运动实践,来促进学生身体正常生长发育和健康成长,提高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既体现体育学科课程本质特点,又兼顾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实际需要[3]。“三维”的培养目标对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何况培养的对象是活生生的学生,即“只有当相继出现的经验彼此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存在充分完整的人格;只有建立起各种事物联结在一起的世界,才能形成完整的人格”[4]。

我们以7至9年级《体育与健康》教材为例,它包括:你的身体健康、积极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体育与心理健康、体育与社会适应、田径、体操、球类、武术、健美操和舞蹈、游泳、野外活动等十一章的内容(高中《体育与健康》教材编排基本类似)。《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把运动参与学习领域的内容分成两个部分:“一是从参与的态度和行为入手所提出的学习目标;二是对于学生应掌握的科学锻炼方法所提出的要求。中学阶段注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很明显,教材前四章的内容是为了契合前部分的要求,至于如何从“参与的态度和行为”入手,教材并没有以文本的方式呈现出来,只是在前四章的教学目标中反复强调“理解”二字,试图让学生通过抽象的想象就可以达到《标准》所确立的目的!至于“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更是形同虚设。众所周知,方法的习得是靠不断地实践练习,在不断的体育运动中才能感悟到运动的方法与技巧。无论“体育与心理健康”,还是“体育与社会适应”,都需要一个很长的教学过程才能够达到真正的“健康”和“适应”。只有把对学生心理的成长和对社会的适应融入到对运动技能的学习过程之中,才能够实现最终的教育目的。

再如,后七章强调了运动技能的学习,运动技能学习领域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干学习领域,它最能体现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课程性质。在《标准》中也承认了“运动技能学习领域是实现其他学习领域目标的载体;可使学生学习和基本掌握多种运动技能,并形成自己的爱好兴趣,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从抽象的、理论上的点滴说教,再到全靠技术的动作要点解析、动作方法指导等的反复训练,教材所强调的“掌握”一词频频出现在各章的教学目标之中。显然,从“理解”到“掌握”的确是一个良性发展的过程,但是针对体育学科的特殊性要求,在这个看似简单的教育学习过程之中,由于教材内容本身的衔接、选择、内容安排、结构布局出现了问题而失去了应有的张力。

还有,从《标准》对教学内容的要求到教材对章、节的教学目标,割裂感与模糊性非常明显。我们无法确定课程的价值取向是什么!是《标准》中陈述的“健康第一”,还是课程目标中“增进身体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获得体育健康知识与技能”;或者是“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还是激发运动兴趣,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等等。目标的模糊性,导致学习的无目的性,那么教师和学生就会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猜测、调整教学计划,定会出现教学实践与教学目标想脱离的现象。“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的课程价值并不能完全体现体育的多功能属性,它对学校体育目标和体育教学目标缺少层次上的区分,它的单一价值取向造成了体育教学内容、方法与组织手段的贫乏以及评价手段的不足,体育课程难以向多元化和生动活泼的方向发展。再加之对于移植国外先进教学方式与内容导致的水土不服;我国又主张体育教育的统一性,全国实行统一的教育制度、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国家管理和领导机关、统一的标准和要求;这种灵活性的缺失,限制了教师的教学和学生个性的发展[5],迷惘就在所难免了。

三、教师授课方式的转变需要过程

实施新的《标准》和授课内容对一线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体育教师面临着从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者到融入体育教学、参与学生活动的提供帮助者这样一个角色的转变。教师作为教育者不能无视学生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况,而认为自己比学生优越,对学生耳提面命,不能与学生平等相待,更不能向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这样的教育者所制定的教学计划,必然会以自我为中心[6],不会顾及学生的感受,进而轻视教学要求。《标准》要求体育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能把人和社会分离开来,把身和心以及知和行分离开来,否则就会导致二元的对立。教师所形成的教学习惯也不是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教学经验的形成是教师个人内心和社会交互影响的结果。教师自己的经验有的是不符合新的教材编写体例与知识结构的,对以后的经验的生长有阻碍和扰害作用,或者使现有的知识体系反应僵化,使新的知识体系反应诞生的贫乏,养成教学疏忽和怠慢之心,从而失去教学的组织和教学中心。体育教师需要在教学目的上转变教学认识,这种教学目的不是武断决定的,而是善于适应环境变化的,因而是具有实验性质的。它是由当前向未来发展而逐步实现的,绝非为着追求可望而不可及的遥远目的,因而以否定教育者的当前兴趣与需要为代价的。[7]教师原有意识的改变过程也是在生活、生长、经验改变过程中获得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的过程,也恰恰是这种由潜意识的故意到无意的本能的教学思想的转变成为革新的原动力。教师的教育观念对他们的教育态度、教育行为和学生学习有显著影响。[8]

教师的思维起源于对疑问的无休止探索;教师的能力来源于对知识的不断渴求。最好的一种教学,就是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实际经验二者相互联系的接触点。新课改下的教学,致力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其最大的特点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即通过知识、技能的传授,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潜能,实现育人的功效。对于学习方法的传授,要求教师更多地融入学生的学习活动,共同参与教学活动,以冷静观察者的姿态,找准学生的需求,适时出击、提供帮助。在教材的选择上,体育教师要结合自己学生的特点和优势以及地方性特点,比较各种教材的优劣及适应性,研究、选择、补充、开发体育教材,在使用教材时,如果他希望承担他对学生学习所起的作用,那么,他有必要了解正在使用教材的弱点以及如何加以弥补,了解如何利用教材的长处,……他需要具备课程发展方面的能力[9]。教师在选择教材、研究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程序、观察教学效果、反思经验与问题等方面不断地探求,及时、有效地矫正、修改,就可以避免学生因盲目模仿而走弯路或陷入认识误区。

四、学生的智慧需要激发

学生主体的缺位,使得我们的《标准》的制定和《体育与健康》教材的使用在实际的体育教学活动中遇到很大的麻烦:学生喜欢体育运动,但不喜欢上体育课。不妨罗列一下学生不感兴趣的原因:学科体系相对封闭,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体育课程实施基本以教师、技术和操场为中心;体育课程目标缺少层次上的区分,缺乏对学校体育课程多功能的理性思辨;教学内容过分强调运动技术;课程评价强调通过标准化的客观指标实现终结性的考核,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态度与行为能力;评价的鼓励作用和反馈功能得不到发挥;课程管理过分集中,不能按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区域特征实施不同的体育教学等[10]。所有的教学构建及其对存在的问题的臆想,都把教学重要的实施对象――学生,忘却了!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帮助的时候,重要的“沟通”现象就出现了。学生是社会化的群体,教育也是社会化的活动,更重要的是课堂上一切的沟通都具有教育性。学生分享到教师所想到的、所感受到的东西,他自己的态度也就或多或少地得到改变――获得了扩大的或者改变的经验。

教师在做课程设计的时候必须深入思考四个基本问题,即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评价结果[11]。最好的方式就是把复杂的知识与技能融入到简化的教学环境之中,选择一些基本能为青少年学生认知的种种特征,根据教学计划循序渐进,把已有的知识作为认知新知识的手段。

――――――――

参考文献

[1] [德]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2] 季浏.体育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65-171.

[3] 吴建、常生.30年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演变及其历史经验.体育文化导刊,2012(8).

[4] 钟启泉、崔允、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 张勇.中外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和大纲的比较与分析.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3).

[6] [德]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7] [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8] 林崇德.教育的智慧――写给中小学教师.北京:开明出版社1999.

[9] 叶谰、白益民.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0] 傅建霞.“和而不同”:体育新课程改革的哲学思考.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