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体科学研究

人体科学研究

人体科学研究

人体科学研究范文第1篇

一、成人研究维度

一些学者研究成人教育时自觉不自觉地套用普教研究的观点、体系、方法甚至结论,教育学中的分支学科有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教学论等,成人教育学的分支学科也就有了成人教育社会学、成人教育经济学、成人教育哲学、成人教育心理学、成人教育管理学和成人教学论等。似乎只要教育学中有的分支学科,成人教育学都应该有,只不过需要在前面加上“成人”二字。用教育学的理论、概念或方法取代成人教育基础理论的研究,最终导致成人教育研究主体性失落,使成人教育研究成为实质意义上的非成人教育研究,“一些研究看起来充满了成人字眼,但却对成人缺乏深刻的理解,没有深入了解成人的身心规律、学习特征、内在发展需要,未能注重成人教育独特性的研究。”追本溯源,这种研究范式的缺失归咎于研究活动严重缺乏“成人”意识,更是远离了充满生机的“成人世界”。脱开“成人”与“成人世界”而空谈“教育”,往往失却了研究活动的逻辑起点以及进行深入演绎的逻辑空间。

特色是成人教育学这门学科永葆生命力的根本所在,是成人教育学得以独立的法宝。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迪尔凯姆指出:“一门科学只有在真正建立起自己的个性并真正独立于其他学科时,才能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一门科学之所以能成为特别的学科,是因为它研究的现象是其他学科所不研究的。”一门科学的产生与否,不仅决定于外界有无客观需要,而且还取决于其内部有无特殊的研究对象,即研究对象的特殊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学科的对象。由此可以推论,成人教育科学研究要想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就必须有自己相对稳定、独特的研究边界。中国成人教育研究者的大脑不应该成为中国普教思想、理论的“跑马场”。相对于普通(基础)教育学而言,成人教育学理论研究,只有真正摆脱依附、从属于研究儿童养护、陶冶、训练、管理的(普通)教育学的地位,建立起以研究“现实中的成人特点和成人学习特点”为对象,而不是以研究者“想象中的成人特点和成人学习特点”的自主研究,才有可能适应以至推动成人教育实践的发展。面对社会和专家对成人教育学的种种误解和曲解,我们只有加强对成人教育学的“元”研究,才有可能争取到成人教育学的学科独立地位。美国著名成人教育专家诺尔斯将成人学生与一般未成年学生作了比较,提出两者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他认为: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成人学生是指能够独立地指导和控制自己行为和活动的人;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成人学生是具有生活经验和工作经验的人;从教育学的角度看,成人学生是学习目的明确、凭借经验能够主动学习的人。也就是说,成人教育学与传统的普通教育学之间有着完全不同的研究对象,成人教育学有自己的研究对象为逻辑起点和建立起自己的学科理论体系。只有回归丰富的成人生活世界,走进缤纷的成人精神家园,才能捕捉到成人生存境遇中的发展需求与发展困境,去思考教育可能提供的支持。“成人教育涉及多种学科,成人教育研究的开展离不开汲取、借鉴其它学科的有关概念、理论和方法论体系。但是,必须强调的是,成人教育研究不能过分依赖于其它学科的理论研究,各种理论都有其特殊适应的对象和背后的基本假设,不当的移植可能会误用其建立的知识体系和方法和适切性。”

二、弱势群体的研究维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人教育得到快速的发展,但全体受教的权利并没有很好的落实,教育不均衡明显。如关注城镇教育多、农村教育少,关注从业者多、无业人员少,关注定居人口多、流动人员少,关注有偿教育多、义务教育少等。表现在我国成人教育招生规模受限;实行考试选拔录取,开放力度受限;重视脱产、轻视业余;重学历教育,忽视非学历教育及在职培训。于是,社会的弱势群体还是难有享受成人教育服务,拉大了我国贫富悬殊、地区差距,公民的受教育权、发展权得不到普遍而平等的尊重与保护。这种集中社会有限资源,培育社会急需的高级专门人才,对推动科技发展和国家重点项目建设起到积极作用,但是,它是以牺牲大多数成人的利益和教育需求而换取少数成人的成功来实施的。

2002年“弱势群体”一词首次见诸官方文件,随后有关“弱势群体”的问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所谓弱势群体,是指由于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低下状态而导致其处于不利社会地位的人群或阶层。在传统意义上,弱势群体主要是指老弱病残者和无劳动能力的依赖人群。但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那些并非由于主观方面的低下或缺陷而是由于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在权利和权力方面、发展的机遇方面、生活的物质方面不具有优势的人们便成了这一群体的新成员。具体而言,主要包括生理性弱势群体(老年人、残疾人)、贫困农民群体、城市边缘群体(城市农民工是自发流动人口)及失业下岗工人群体。我们可以从一些数据认识当前弱势群体的现状。截止到2003年中国老年人口统计显示,目前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34亿,占总人口的10%以上;65岁以上的人口超过9400万,占总人口的7%以上;8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300万。预计到2025年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20%,每5个人中就有1位老年人。2001年,国有企业登记失业人员为680万,下岗人员为500多万,总计为1200万人左右,到2002年底上升到1400万人左右。另外,截止2002年11月,全国有1985万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贫困人口。从以上分析可知,目前中国弱势群体规模在1.4亿~1.8亿人左右,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1%~14%。弱势群体已成为严重影响我国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成为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不和谐音。只有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社会才能稳定发展。“为了平等地对待所有人,提供真正的同等的机会,社会必须更多地注意那些天赋较低和出生于较不利的社会地位的人们。这个观念就是要按平等的方式补偿由偶然因素造成的倾斜。遵循这一原则,较大的资源可能要花费在智力较差而非较高的人们身上。”关注农民工教育、下岗职工教育、老年教育、妇女教育、残疾人教育、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少数民族教育、社区教育是今后成人教育学科体系的批判与重构的重点课题。给每一个人平等的机会,并不是指名义上的平等,即对每一个人一视同仁,如目前许多人所认为的那样。

机会平等是要肯定每一个人都能受到适当的教育,而且这种教育的进度和方法是适合个人的特点的。每个人并非要接受同样的教育,但每个人却应受到比较适合自己的教育。给下岗职工以教育关怀,让其接受新技术培训,接受广泛的信息,提高自身的素质,跟上技术更新的步伐,把握住再就业的机会。对城市农民工实施教育关怀,在改变他们落后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提高他们的从业技能,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敬业精神等方面进行系列教育培训,是使农民工改变自身地位,融入所在城市社会群体的重要措施。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人对老有所用、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养,提出了更高、更多、更细的要求,成人教育也应反映他们的切身需要和自身特点。

三、中国化研究维度

现代成人教育于西方,在一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西方国家不仅开拓了成功的成人教育实践,而且产生了丰富的成人教育思想,创立了比较系统的成人教育理论,搭建了成人教育学科体系框架。如1816年托马斯·波尔(T.Pole)出版《成人学校的起源及发展》;1851年哈德逊(J.W.Hudson)出版《成人教育史》;1918年麦丁斯基出版《校外教育和它的作用、组织与技术》;1926年林德曼(E.Linderman)出版《成人教育的意义》;1928年桑代克(E.L.Thorndike)发表《成人的学习》;1959年基德(J.R.Kidd)出版《成人如何学习》;1959年布伦纳(E.Brunner)等人出版《成人教育研究总览》;1964年由以北美专家为主的成人教育教授委员会编辑出版的《成人教育——一个正在形成的大学研究领域的概况》;1970年诺尔斯(M.Knowles)出版《现代成人教育实践——成人教育学与儿童教育学的对照》;1970年保罗·郎格朗(P.Lengrand)出版《终身教育导论》;1970年弗莱雷(P.Freire)出版《被压迫者教育学》;1988年霍拉(H.S.Bholal)出版《国际成人教育论》。而我国的成人教育实践历史短暂和理论研究薄弱。所以,我国一些学者在研究成人教育时,主要是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凭国外资料“想象”,运用抽象思维,或“移植”、“嫁接”、“拼盘”,引经据典术语满篇的“科研成果”,对深层次的价值观、文化观等层面的差异缺乏理性认识,加之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的局限,使得部分研究结果难有适合国情。

一门学科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和完善绝不是无中生有的,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相对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为此,一门学科的发展必须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对其加以审思,从中汲取养分,方可保证研究的持续与深化。中国成人教育研究学习、借鉴、参照欧美诸国成人教育学科建设的成功经验是应该的,也是必需的,然而不能将这种学习、借鉴蜕变为“以外为准”、“以西为准”来引进或加工,不能变成欧美成人教育理论研究的套用或翻版。中国的成人教育有自己的国情,有自身的实际,有自己的历史与文化渊源,“原封不动”地一味借鉴会失去成人教育的民族特性。历史地来看,中国的教育学,在建国以前很长一段时间,先是学德国的赫尔巴特,后是学美国的杜威,在建国以后,很长时间内学凯洛夫的《教育学》。如果中国成人教育学发展也走这样的道路,那么有中国特色的成人教育学将永无形成之日。由于世界各国的成人教育是在本国的背景下开展的,受本国的文化、经济等因素制约,所以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时,不能盲目地机械照搬,要考虑到国外研究成果的理论基础、内在的文化观、价值观以及适用的范围和条件,结合我国的成人教育实践情况和我国的研究特色,真正做到“洋为中用”。“创新”与“原创”是理论研究的灵魂,是成人教育学科体系的批判与重构事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国的成人教育学科体系的批判与重构不是“引进式”思路以达到目的的。只有立足于“原创性”思路的前提下,以中国的成人教育实践和成人教育问题为理论研究、学科建设之源,吸纳数千年文化传统孕育的教育智慧,借鉴西方成人教育实践和研究的成功经验,才能真正使成人教育学科体系的批判与重构走向正规化和科学化。中国有数千年的文化传统,有极为丰富的教育思想资源,又是当今世界成人教育的大国,积有一百多年、具有现代性内涵的、丰富的成人教育实践经验。要从中国成人教育实践的自身问题入手,从植根于中国文化土壤之中,植根于中国具体的、真切的成人教育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进行对本土成人教育实践问题和理论问题的研究,从而逐步建立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成人教育理论,进而拓展中国成人教育学科体系的建设。

四、体系化研究维度

在我国,成人教育实践和经验总结有着几千年的历史。然而,从建国之后到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成人教育的学科体系意识十分淡薄,而且还常与普通教育研究混杂在一起,很少单独开展相关的研究活动。部分研究人员的选题更多的是从自身的兴趣、特长出发,研究活动处于散兵游勇、各自为政的状态。部分研究者的价值取向不在学问和学术,而在个人的评职晋级,缺乏深沉理智的学术研究精神,“跟风”研究、“政策研究”浓厚,导致成人教育学的研究长期难以深化。大多数专业研究者来自相对封闭的普教系统,知识结构、研究领域、学术视野不能完全适应成人教育研究的需要,存在着诸如“专门知识基础的薄弱、科学方法的欠缺、理性思维的僵滞和大多停留在实践运作体会感性归整的层面”的现象,只能是“出体会、出经验、出观点”,科研水准停留在较低的档次上,学术性、科学性、系统性不强。一些成人教育研究机构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不能联手攻关,联合自强,在大范围内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很少。

学科体系建设是成人教育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学科群的形成是成人教育学成熟的标志。学科建设成熟的标志,不只要求“出经验、出观点、出思想”,而且要求“出理论、出学说、出体系”。作为教育科学理论的一门新兴学科,成人教育系统研究的真正肇始却是最近20多年来的事情。通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成人教育学科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成人教育学科框架结构基本形成,成人教育研究者在成人教育学科的概念、范畴、理论、原则、方法等方面基本达成共识。改革开放20余年来,我国出版了超过500种成人教育研究专著。其中王文林、余博、宋文举主编的《成人教育概论》是我国建国后第一部成人教育专著;叶忠海主编的《成人教育学通论》、《成人教育心理学》、《成人教育管理》、《国外成人教育概论》、《大学后继续教育论》等“成人教育理论丛书”较为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成人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基本学科的理论体系;王北生主编《成人教育概论》、《成人教育教学论》、《成人教育管理概论》、《河南成人教育史》是一套具有充满时代气息和前瞻预测的著作;黄尧等主编的《面向21世纪中国成人教育发展研究》、《面向21世纪中国成人教育制度研究》、《面向21世纪中国终身教育体系研究》、《面向21世纪中国成人教育学科建设研究》、《面向21世纪中国成人教育法规建设研究》和《面向21世纪中国成人教育发展模式研究》等“面向21世纪中国成人教育发展研究丛书”是一部贯通古今中外、颇有分量的丛书。现有的专业研究人员中的相当一部分年长专家和相当一部分中青年学者是从其他学科、专业“转行”来的,他们的背景和研究工作可大大提高成人教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但他们是“半路出家”者,其成人教育研究的功底不足。“半路出家”者不断提高自己的成人教育研究水平是今后的一个努力解决的问题。成人教育理论研究人员的专业化建设必须强调通过不间断的专门培训、自主学习和长时期的专业化实践,使科研人员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强烈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和严谨的研究态度。研究人员、研究机构要加强交流沟通,发挥整体效益形成研究合力。要集中各省、各地区和各高校的研究力量,形成研究合力,有计划地组织一些学术研讨活动,对一些较大的课题采取联合攻关。成人教育学科体系是一个多序列、多维度的立体网状结构体系。其中,成人教育学、成人教育哲学、成人教育心理学、成人教育社会学、成人教育管理学、成人教育教学论、成人教育史、比较成人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学和职工教育学,是成人教育学科体系中有较强代表性的、主要的分支学科。要对这些学科展开相对系统、深入的研究,进一步推动成人教育学科真正从“自在”走向“自为”,并在“自为”的发展中走向成熟和完善。

五、跨学科研究维度

人体科学研究范文第2篇

摘 要 近几年来,人们对运动人体科学的研究不断深入,并且逐渐将其拓展到竞技体育的领域。研究结果表明,运动人体科学对运动员的选材、训练监控、疲劳监测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对运动人体科学进行了简要分析,阐述其在竞技体育中应用的重要性,并详细说明了运动人体科学在竞技体育中应用的作用。

关键词 运动人体科学 竞技体育 应用 作用研究

一、引言

运动人体科学是一门非常复杂的学科,包含了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保健康复及运动医学等等,其主要内容是研究体育运动与人体机能之间的相互关系。20世纪90年代末,相关学者经过仔细讨论与酝酿最终将设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竞技体育顾名思义,是以竞赛为主要特征并且最终目的是取得比赛胜利的一项社会体育活动,可以说运动人体科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对竞技体育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有效促进其发展。

二、运动人体科学与竞技体育

(一)运动人体科学分析

运动人体科学是近几十年新兴起的一门学科,融合了多门人体生物工程学以及运动生理学等学科,以体育运动和人的机体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两者之间存在的相互影响关系并探索出规律,进一步对运动与健康之间的联系,做出科学明确的阐述,满足了社会民众对健康的需求,并且对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也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同时在实践层面,运动人体科学能够很好地保障运动员在训练或竞技的过程中尽可能地避免不必要的体力耗损,降低受伤几率。

(二)运动人体科学在竞技体育中应用的重要性

竞技运动员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如果能够科学地应用运动人体科学,将其作为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能够有效提升运动效果。不少运动员并不是很清楚运动人体科学,对自身身体的结构功能不了解,这就很容易导致在平时的运动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受伤,或者在高强度的训练之后不能及时对肌肉等组织进行恢复性运动,长久下去,必将导致永久性地损伤。因此,将运动人体科学应用于竞技体育中非常有必要,在其科学指导下,不仅能够有效强化运动员的体育技能,提升他们的竞技水平,还能够保障运动员的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行,增加他们对自身机体的了解,扬长避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竞技项目,从而提高我国整体的竞技体育水平。目前,不少高校都已在竞技体育的教学中引入运动人体科学这一学科,拓宽学生的人体知识,帮助他们更好的了解自身,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规避不必要的伤害,为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培养专业化的人才。

三、运动人体科学在竞技体育中应用的作用

运动人体科学在竞技体育中的应用涉及了各个方面,并且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例如,运动员的选材过程中,需综合考虑不同项目的特点以及性能要求,再根据客观的测试指标,结合先进的科学手段进而做出全面系统的预测与评价。

体育选材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运动员的训练效果,科学的选材对运动员的训练具有积极意义,此外随着全民体育运动的开展,有必要将运动人体科学的理论内容纳入预防医学的普及范围之内。竞技体育教学过程中最需要关注的应该是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其次才是体育成绩。在指导运动员训练时,应合理运用运动处方,结合运动员的训练情况、身体机能以及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为他们制定科学的运动方案,让学生有的放矢,根据自身需求有目的地进行系统化的训练。而运动处方制订的重要理论依据便是运动人体科学,合理的运动处方能够充分结合健康与运动,满足社会的健康需求。

运动人体科学旨在让运动员在对自身充分了解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身的体育运动方式,培养终身体育的理念。传统的竞技体育的训练内容主要是强调动作的规范指导,部分较为复杂的动作也都是采取分解训练的方式,运动员在学习过程中单纯地模仿动作的“形”,而这些高难度动作往往需要运动到人体大部分组织,如果不了解每个动作具体要运用人体机能,只是生硬模仿的话,很有可能违背人体工程学,造成肌肉组织的拉伤或关节错位,对运动员的身体健康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运动人体科学能够帮助运动员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念,以科学的方法去学习,并且对其今后的人生也有深远的意义,即便不再从事竞技体育,也能保持良好的终身锻炼意识。

另外,运动人体科学所包含的运动生物力学对高校的竞技体育教学活动也有着一定的影响。目前,我国部分高校的体育老师对运动生物力学这一学科的认识逐渐提升,并且尝试着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相关技术原理加深学生对竞技体育技能的理解,培养他们自主创新体育动作的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应重视运动人体科学对竞技体育的作用,在运动员的训练以及高校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合理地引入运动人体科学理论,在保障运动员身体素质的前提下提升他们的竞技水平,培养具有自主创新意识的竞技体育专业化人才,强而有力地促进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晓霞.运动人体科学的研究特征与进展[J].价值工程.2011(28).

人体科学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体育专业大学生 运动人体科学 学习 现状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Investigation on Status of Learning in Human

Movement Sciences of P.E.-majored Students

QU Jintao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Shangqiu Normal University, Shangqiu, He'nan 476000)

AbstractTo understand status of learning in human movement sciences of P.E.-majored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learning interests, learning attitudes etc were investigated in three aspects (students, teachers and school) by the questionnaire and literatur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whole status of learning in human movement sciences is unoptimistic. P.E.-majored students generally lack the interest and goal of study. The lack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 and students is one of the main factors.

Key wordsP.E.-majored students; human movement science; study; status

0 前言

运动人体科学是运动与医学交叉的新兴学科,研究运动对人体锻炼、保健、康复等作用的规律。目前,该学科开设的主要课程有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体育保健学等。掌握好该学科的相关理论知识是体育专业大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需要。本文对商丘师范学院体育学院2007级190名学生的运动人体科学理论课学习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提高运动人体科学理论课的教学效果,真正把体育专业大学生打造成为体育文化人。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了商丘师范学院体育学院的190名大学生,其中男生117人,占61.6%;女生73人,占38.4%。

1.2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和访谈法。共发放问卷190份,收回问卷187份,其中有效问卷181份,有效率97.0%。

2 结果与分析

2.1 影响运动人体科学理论课学习的个人因素

由表1可见,62.4%的学生对运动人体科学相关课程的知识缺乏兴趣,有高达89.5%的学生没有该学科的学习计划,而学习兴趣恰恰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由于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计划, 57.5%的学生没有该学科专用的笔记本,68%的学生未能在课堂内外认真学习。究其原因,超过70%的学生因为在大学期间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而不想或不愿意学习运动人体科学的相关知识。而愿意学习的群体中,24.3%和47%的学生是为了考研和奖学金,有一定的功利性。调查还发现一个看似很矛盾的结果,多数的人缺乏兴趣不愿意学习该学科知识,但却有高达87.8%的同学认为该学科的知识有利于自身将来的发展,由此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改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杨春艳的研究表明,①62.9%的学生存有学科学习倦怠现象,这与本文中有62.4%的学生对运动人体科学相关学科知识不感兴趣的调查结果一致。另外,从自我控制能力和学习品质方面来讲,②③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学习自我控制力总体水平在中上游,不存在性别差异。但非智力学习品质如学习计划、学习主动性等方面水平较低。

2.2 影响运动人体科学理论课学习的教师因素

由表2可见,体育专业大学生对于运动人体科学理论课学习兴趣的高低与任课教师的学历和职称的高低关系不大。高达83.4%的学生认为,任课教师缺乏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降低了他们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对于这一方面的确有体育院系课程设置方面的原因,技术课以专项划分,学生上课规模不大,便于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理论课多采用集中授课制,班级规模较大,师生沟通相对不便。近50%的学生因为不喜欢该学科的教师而影响了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可见教师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的提高迫在眉睫。张燕杰的研究表明,④客观上高校体育教师“特色”缺失的根源在于以学位、科研论文作为唯一提职标准政策的引导;主观上相关政策指向高学历、高科研能力,造成教师为“进步”攻外语、考学历、写论文、拓展关系,工作重点偏离教学活动。

表1影响体育专业大学生运动人体科学理论课学习的个人因素

表2影响体育专业大学生运动人体科学理论课学习的教师因素

表3学校的软硬件设施对体育专业大学生运动人体科学理论课学习的影响

2.3 影响运动人体科学理论课学习的学校因素

由表3可见,由于院系领导和相关教师对该学科理论课教学不够重视,影响了33.1%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中,学校设立的对运动人体科学相关学科的考试和重修等制度也体现了院系领导和老师对该学科的重视与否,32.6%认为这些制度及执行的力度的不力影响其学习的兴趣。对于体育专业学生理论课的学习,领导和教师普遍存在着“重技术轻理论”的思想,殊不知,高校体育教育的目的应该是把体育专业的学生培养成为身心全面发展,又具有终身体育能力的社会需要的人才,他们不仅要掌握运动技能,也要掌握运动技能的原理和方法,所有这些,都需要体育专业学生文武兼备,而掌握运动人体科学相关学科知识则是打造文武兼备的体育文化人的一个重要平台。所以,高校领导和教师应当重视体育专业学生的理论课学习,严格执行理论课考试和重修等规章制度,从而在舆论和制度方面给予学生理论课学习的压力及动力。66.7%的学生对于学校提供的运动人体科学相关资料不够满意,这一方面主要表现为相关教材和研究资料的更新速度缓慢。由于运动人体科学属于实验科学,尽80%的学生认为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的数量和质量有待提高,可见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实验课的学时数、开出率、内容设置及效果方面还不尽人意。研究表明,⑤⑥运动人体科学课程实验在大多数学校尚未单独设课;一般在教学计划中安排一定实验课时;在具体授课过程中,由于受诸多因素制约,实验教学任务在量和质上都难以达到理想效果。

3 培养和激发体育专业大学生运动人体科学理论课学习兴趣的措施

3.1 明确需要,加强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目的教育

由调查结果来看,体育专业大学生在校期间由于缺乏正确的学习目标和人生方向,从而影响了运动人体科学理论课及其他课程的学习兴趣。所以对体育专业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一定要加强目的教育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之产生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持久的学习动力。

3.2 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明确看出,学生渴望高教学水平的教师,而不是高职称高学历的教师。同时,学生还希望能与教师经常沟通和交流。可见,全面提升教师素质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还要适时引进业务能力强的教师充实教师队伍。而作为教师自身,扎实而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师德修养,会让学生从内心 “亲其师,信其道,乐其道”。

3.3 加强实验教学在理论课教学中的比重

加强实验课教学也是提高学生对运动人体科学理论课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方面。一方面应提高各级领导的重视程度,加大对实验室建设的经费投入,改善软硬件设施。另一方面要转变理论教学高于实践教学的错误观念,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教学思想。根据运动人体科学课程体系特点和实验课教学的自身规律和特点,设置独立的实验课教学体系,并有专门的实验教师进行管理和教学。

项目支持:商丘师范学院教改项目(2008)

注释

①杨春艳.体育专业学生学科课程学习倦怠的因素及对策研究[J].高教论坛,2010(2):278-280.

②张剑杰,包卓利克.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学习自我控制力的特点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28(6):88-91.

③丁俊武,尹文.体育专业大学生学习品质现状的调查与探讨[J].四川体育科学,2006(1):135-136.

④张燕杰.高校体育教师“特色”的缺失[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25(10):91-93.

人体科学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工科人才;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9-0114-02

一、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现状分析

实践教学是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工科人才的重要方式之一,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理论教学所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许多地方本科院校都存在理论教学课时明显多于实践教学课时的现象,即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在新课程改革中,我国教育部提倡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将理论教学作为实践教学的指导,而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运用。在许多地方本科院校对于应用型工科人才的培养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只是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缺少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决定了该学校的发展前景及方向。长期以来,许多地方本科院校在学校发展问题上含糊不清,过多的追求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科研经费以及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等,而忽视了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应该致力于教学质量,致力于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来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许多地方本科工科院校均建有校内或者校外的实习教学基地,给了大学生们更多的机会去实习和实践,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中。在校内,建有专门为工科专业的学生实习和实践教学服务的工场,学生们可以在学校内就对所学理论知识进行检测,在厂子内进行实际操作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在校外,学校有很多合作的工厂和企业,都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践的机会,而且企业的工作人员都能够比较热情地接待和安排实习学生,技术人员也能积极地、毫无保留地对学生们进行实习指导,不仅增长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也从中学到了劳动人民的良好品格。

二、地方本科院校工科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性

1.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都知道,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和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不断的创新,民族才能永垂不朽,国家才能繁荣富强,永远立于世界的舞台。而大学生作为祖国的希望和后起力量,一定要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大学自主创新的一个最佳的途径,不仅可以检验大学生的知识储备,还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养成。所以说,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要有实践教学的辅助。

2.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行业意识。随着教育体系的基本完善,各高等院校尤其是工科类院校加强了对大学生行业意识的培养,树立了致力于培养大学生行业化意识的教育理念。逐渐认识到,大学生终究是要走向工作岗位,终究是要离开校园的,所以各地方院校也将行业化作为自己的主打特色和水平,要求学校的学科和专业必须要与行业接轨。既然要注重与行业的接轨,自然就要构建与行业联系紧密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有利于培养大学的行业意识,是加强行业理论基础知识与专业技术相结合的手段。

3.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有利于增强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实践教学是大学生在校园内面向社会的最主要的平台,也是大学生由主观自我向社会自我转化的关键。构建实践教学可以增加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让大学生可以尽早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大学生通过实践教学的学习,不仅可以掌握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而且还能够提高团队协作精神和对社会的认识能力,更好更快地融入到社会和工作当中。

三、地方本科院校工科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脱节是地方本科院校工科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在过去的实践教学中,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往往是偏重知识传授,而轻视对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理念无疑会导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或者是实践教学场地不能够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也是导致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的原因之一。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虽然有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板块,但仍达不到国家规定的实践教学的学时。并且还存在实践教学与理论课程进度不一致的情况。实践教学场地的建设较滞后,并不能够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因此,距离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还相差甚远。

2.实践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效果不明显。地方本科院校工科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方法大多还是沿用理论课教学方法,这也是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之一。实践教学的方式也是以教师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而设计的,严重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导致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陈旧的实践教学方法,不利于实践教学的改革,导致实践教学的效果一直不理想,这也是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工科类人才培养实践体系构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地方本科院校工科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必要性研究

1.对大学生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和构成因素缺乏明确界定。过去对于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和构成因素没有明确的限定。因此,我们要将工科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独立出来,开设独立的实践课程,根据学生能力培养目标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实践课与理论课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要明确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区别,实践教学要拥有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不能将理论教学的方法直接搬到实践教学当中,这样不利于完善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2.对改革实践教学环节缺乏系统性。之所以要对地方本科院校工科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进行研究,是因为目前的实践教学的改革缺乏系统性。在实践教学方法上较单一,只是按照规定的实验指导书进行授课,没有系统的进行规划。关于实践教学的流程,实践教学的方法都没有系统性的规章和制度。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建立实践教学体系的原因,有一个系统性的实践教学体系更有利于进行针对性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对实践教学效果评估机制缺乏。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比有其特殊性,因此在教学效果评价和考核机制方面也应该与理论教学不同,要体现实践教学的特点。现行的实践教学缺乏科学、合理的教学效果评价机制和考核机制,这就决定了我们建立地方本科院校工科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必要性。不应只依靠学生的考核成绩作为对实践教学效果的唯一评估方式,要建立多样性的教学评估机制。

五、地方本科院校工科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内容的研究

根据地方本科院校工科类专业的不同,可以对地方本科院校工科类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以及实践教学的内容进行研究。关于实践教学的环节,目前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都是由实验课程、实习课程、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以及课外实践活动这五部分构成。通过详细具体的对这五大部分内容进行研究,可以得到一个比较完整的地方本科院校工科类专业学生实践教学环节培养方案。按照五个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分层次对工科类大学生进行培养。

六、地方本科院校工科类专业学生实践教学环节改革的途径研究

首先是加强实验室建设,通过向学生开放基础、专业实验室,丰富实验内容,改善实验条件,健全实验室管理制度、让学生自主设计完成实验;其次是加强实习基地建设,通过建设校内和校外实习基地进行;然后是改革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环节,通过端正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态度、重视选题工作、严把考核关、完善监督和过程管理,将毕业论文与毕业实习相结合等方式进行。在课外实践活动方面,通过申报大学生科研项目和创新性项目、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专业考证、组织各类科技竞赛活动、以及参与高校社团活动等途径来丰富实践教学环节。

七、地方本科院校工科类专业学生实践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

关于实践教学的环节,也就是实践教学的五部分内容,即实验课程、实习课程、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课外实践活动,每一个实践教学环节都要有着自己明确的教学要求、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一般的教学评价都是用学分来评定的,学生要修满规定的学分才能毕业。目前评定考核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对教师按照学校有关实践教学质量要求进行考核评价,或者是对大学生通过笔试、实验技能操作的形式完成对大学生实践效果的检测和考核。对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专业水平资格认证考试、各类科技竞赛、大学生创新性项目和科研项目等方面的学生,根据其成绩,给予相应的学分。

八、总结

地方本科工科类院校,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基础,不断探索,转变观念,切实加强实践教学,加大实践教学改革,增大实践教学投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培养更多的工科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的发展服务,这才是地方本科院校的特色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王荣德.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06):102-106.

[2]张欣韵.地方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刍议[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01):84-87.

人体科学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教育;人文和社会科学实践教学体系;综述

一、人文和社会科学实践教学研究现状

近十年来,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特别重视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主页的十个栏目之一“教学改革”内容主要是实践教学改革,登载了53篇有关实践教学的文章,但其中仅有5篇反映了人文和社会科学实践教学方面的改革举措与理论进展。查阅知网近五年高职教育论文,输入“人文和社会科学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搜索到的论文加文献仅有3篇,换句话说,我国理论界在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方面的人文和社会科学实践教学研究领域非常薄弱。

二、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实践教学特点

1.教学理念从国外向国内引进

(1)实践教学模式。学者们重点介绍国外发达国家教学(应用)型、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实训基地建设的模式,比较典型的有以北美为主的CBE(Competence Based on Education)模式和德国的“双元制”模式,[1]借以对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改革有所启迪。邢台职业技术学院的王建勋等《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与基地建设比较研究》(《职业技术教育》2001年第34期),概括了美国、澳大利亚、日本、德国等国的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现状,能够较为清楚地了解整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某一环节的代表性特点。学术界对其他国家的职业教育举措也有零星的介绍,丰富了国外职业教育的范围和地区。

(2)实践教学师资。辛治洋《世界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一文认为师资队伍是提高职业教育水平的关键,德国的职业教育师资要求较高,一般要有博士学位。国外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中兼职教师的比例很大。美国社区学院、澳大利亚TAFE学院的兼职教师比例基本达到了1∶1。1992年德国职业学院有专职教授245人,承担了18.7%的教学量;兼职教师数高达5000人,承担了81.3%的教学量。

(3)法规建设。我国学者特别注意国外教育法规和政策的演变,以及投资渠道和投资体制。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经验表明:通过法律的形式,约束和规范企业在产学结合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全球教育展望》和《世界职业技术教育》编排了这类文章,介绍了整个职业教育包括高职实训方面的条文,可见修改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在内的教育法律势在必行。

2.规律探讨从感性向理性转移

郭静[2]认为,人文类高等职业教育校内实训基地承担了人文和社会科学实践教学任务,其基本功能有“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训功能,人才培训功能,技术交流、资源共享功能,生产与技术服务功能共四项。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朱方来《试论高职高专院校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工业中心的建设》(《职业技术教育》2002年第25期)中谈到人文和社会科学实践教学基地作用是实践教学与职业素质训导,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考核,职业资格认证与职业技术教育师资培训,科技开发、生产和新技术推广,强调技术开发。

3.研究重心从局部到系统的转化

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进行组织管理,以求最佳的效果。刘仕辉在《加快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策略思考》中提出,教学时间上实践教学力求达到总学时的50%左右,教学方法上采用“模块式教学”(MBS)和边讲边练。2009年《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发表了李飞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一文,提出建立“双向受益”的互惠机制,稳固校外实训基地,建立健全实践教学评估体系,设计了“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和“专业实习教学评估评分表”。有关此课题从用人单位等角度研究,本人采取了定量分析和调查问卷,调查结果另文详细阐释。调查结果认为,学生对人文和社会科学实践课程设置满意度较低,人文和社会科学实践教学场地有限,专用基地更少,设备和资金投入的力度也小。

参考文献:

[1]洪 林,王爱军.国内外应用型大学实践教学体系比较[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