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体工程学原则

人体工程学原则

人体工程学原则

人体工程学原则范文第1篇

Abstract: In this paper, by analyzing the significance and necessity of the project values and innovation of green project management, the values of the green project management is studied, and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project management is built based on the project values of green project management. The innovation of green project management is analyzed scientifically, and 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green project management are proposed.

关键词: 绿色工程管理;工程价值观;创新

Key words: green project management;project values;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5-0086-01

1绿色工程管理的内涵

1.1 生态目标的导向作用绿色工程管理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生态目标的导向作用,建立绿色工程的价值观。因此,在绿色工程管理过程中应该尽可能的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最大限度的保证环境的生态化。

1.2 重视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多种目标建筑工程的整个建筑过程涉及到很多内容,必然会影响到社会活动和生态环境。因此,在绿色工程管理过程中管理目标不是单一的追求经济价值,还应该重视社会和环境因素。所以,在绿色工程管理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等目标,保证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还要努力追求环境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1.3 重视对全寿命周期的管理绿色工程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涉及到很多工作内容,包括目标设计、目标规划、建筑工程设计、招投标工作、工程施工管理和工程运营管理等。因此在全寿命周期过程中要合理的利用资源,保护好生态环境,加强对全寿命周期的管理。

1.4 有效的控制工程质量、成本、工期在绿色工程管理过程中应该重视对工程质量、工程成本和工程期限的控制,并且在控制工程质量。成本和工期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是尽可能的节约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合理的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2绿色建筑工程管理的工程价值观

2.1 绿色工程管理的工程价值观的新要求绿色工程管理的工程价值观的新要求具体体现在保证建筑工程质量,保护好生态环境,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的提高资源利用率,有效的节约资源,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尽量改善生态环境。这些新要求的提出,就会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有机的结合起来,不但能够促进建筑工程企业实现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最大化,而且还能够促进生态环境的循环发展。

2.2 绿色工程管理的原则绿色工程管理的原则主要包括系统性原则、客观性原则、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及先进性、实用性与经济性统一的原则。系统性原则是指在绿色工程管理过程中根据系统的原理处理好工程管理中的各种矛盾的辩证关系,充分运用系统思维和辩证思维相结合的方法协调各方面因素,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客观性原则是指在工程管理中应该遵循客观规律,客观的分析建筑工程中每个施工项目的实际情况,从而对绿色工程进行有效的管理;以人为本的原则是指在绿色工程管理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改善社会居民的生活状况,提高社会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人类和自然的协调发展;先进性、实用性与经济性统一的原则是指在绿色工程管理过程中充分的把握先进性、实用性和经济性的辩证关系,以先进性为基础,把实用性作为保证,将经济性作为最终目标,进而加强对绿色工程的管理。

3绿色工程管理的工程价值观基础的工程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分析绿色工程管理的工程价值观,对于建立绿色工程管理评价体系具有会重要作用。因此,以绿色工程管理的工程价值观为基础,建立完善的绿色工程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提高绿色工程管理水平。

3.1 绿色工程管理评价指标建立的原则绿色工程管理评价指标建立的原则主要包括科学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综合性原则以及协调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是指工程管理具体评价指标的选择应该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充分反映评价系统各方面的具体信息;可操作性原则是指工程管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应该根据具体指标的量化程度和获取数据的难易程度做到指标精简,并且操作方法方便快捷;综合性原则是指把工程管理的评价指标作为一个综合体,综合的分析工程项目,从而充分反映出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协调性原则是指工程管理的评价指标之间要相互协调,使各种评价指标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进而有效的优化工程管理指标系统。

3.2 绿色工程管理评价指标体系以绿色工程管理的工程价值观为基础,建立工程管理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是从工程质量、工程成本、工程期限和安全方面出发,系统的分析绿色工程管理的工程价值观。质量方面主要包括建筑的耐久性、宜人性,环境污染的控制能力废物循环利用的能力等;成本方面包括工程造价、成本防范措施和环保资金等;工期方面包括工程进度的规划和绿色规划方面;安全方面包括安全教育、施工安全技术措施、工程施工过程的安全规划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

4创新绿色工程管理的措施

在绿色工程管理创新过程中首先应该让广大社会群众参与到绿色工程的管理工作中,提高社会群众绿色建筑环保意识;其次建立有助于绿色工程管理的政策和规定,提高绿色工程管理水平;最后提高绿色工程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对绿色工程管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提升工程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增强绿色工程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5总结

本文通过对绿色工程管理的工程价值观与创新的意义和必要性的分析和研究,深刻的认识到绿色工程管理的创新和绿色工程管理的工程价值观地对于创新绿色工程管理理念,创新绿色工程管理体系,建立绿色工程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艳.浅谈绿色工程项目管理评价体系[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1).

[2]颜成书.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绿色管理研究[D].重庆大学,2007,(05).

人体工程学原则范文第2篇

关键词: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0-0125-02

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始于专业教育。1988年,民政部资助北京大学设立了改革开放后第一个社工专业,随后,各级民政院校及其他高等院校相继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和课程。截至目前,全国已有超过250所的高等院校设立了社会工作专业,部分省市建立了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自学考试制度,初步形成了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教育体系。在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的同时,党中央、国务院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定》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作了专门论述,国务院召开的第十二次全国民政会议对加快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做了具体部署,明确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在提高民政社会服务专业化水平中的重要支撑作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不仅进一步确立了社会工作人才在国家专业技术人才体系中的职业地位,而且为今后我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坚强后盾和强大动力。

那么,社会工作缘何会得到如此高的重视呢?这与社会工作本身的特性有关。社会工作是以助人自助为宗旨,遵循专业伦理守则,综合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福利行政等专业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社区解决社会问题和困难,恢复社会功能的专门职业。当前,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社会心理、人际关系等将发生巨大变化。这就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如人口结构老龄化、贫富差距、仇富心理、酗酒、吸毒、青少年犯罪等。同时,工业化、城市化建设也将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激发更高层次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的需求。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需求如不及时满足,将危及社会稳定,使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受阻。而专业社会工作是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现代化手段。所以我国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者队伍,提高社会服务的专业化水平,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职业教育作为社会工作教育体系中的一种类型,具有与经济社会关系最为紧密的性质,承担着为社会培养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应用型人才的任务。它遵循“社会需要什么――我们提供什么”的思路来培养人才,所以更注重通过其灵活的专业设置、深入行业的专业实践、技能精湛的专业教师为社会服务。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设置合理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那么,高职院校社工专业的课程设置应遵循哪些原则?在课程设置时有哪些意见可供参考呢?

一、社会工作专业课程设置需要遵循的原则

2006年1月,长沙民政学院社会工作专业方成智老师在其《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专业课程设置初探》一文中提出,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专业课程的设置应遵循能力为本原则、整合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和模块化原则。笔者在借鉴方成智先生观点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工作专业的特性,认为社会工作专业的课程设置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能力为本的原则。能力是指个体从事一定社会实践活动的本事,是在合理的知识结构基础上形成的,是多种因素的综合。合理的能力结构是从事职业、适应社会、寻求发展的基本而关键的条件。社会工作是一种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专业和制度,是一门重视应用的学科,这就要求从业者不但能够很好地掌握各种专业原则、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更要能够将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转化为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如何将专业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习得摆在突出的位置上,是教学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

2.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又称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是全面发展的核心和精神实质。它集中体现为主体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主体性的对立面是被动型,缺乏主体性的人,在工作和学习中只是简单接受、认可,甚至逆来顺受,无所作为,没有主见,随遇而安。有主体性的人则完全不同,这种人,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力量,不盲从,不犹豫,不依赖。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现代教育所追求的核心目标。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实务性、操作性、应用性取向的专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习得绝对不可能通过空想和纸上谈兵来获得,学生必须在实践和反思的过程中逐渐领悟、掌握知识和技能,这就要求课程设置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体验性原则。体验是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单单属于认知、理性范畴,还可以扩展到生理、情感和人格等领域,从而,学习过程不单单使得知识能够增长,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发展的过程。社会工作是一门充满价值判断的专业,平等、案主自决、保密、接纳等价值理念的内化是专业教育的核心,也是专业工作的灵魂,它决定着工作者对于专业性质的看法及服务案主的心理态度,然而,学生所处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成长经历都会影响到专业价值观的形成,这种不一致会影响到专业教育的成效。单单依靠课堂上的灌输,专业价值观不可能得到内化。教育者只有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多用眼睛看,多用耳朵听,多用嘴巴说,多用身体去经历,才能够促进价值观的不断内化。

4.问题性原则。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所以说,问题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和新知识的种子。从本质上来讲,学习的根本原因是为了解决问题。没有问题,学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就不会有活跃的思维和积极探究的意识。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产生本身就是源于解决社会问题的需求。因而,社会工作专业若要顺利地在本土落地发芽,就必须把地方社会面临的现实问题作为培养人才的落脚点,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二、对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

结合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笔者认为,在注重学生知识结构和技能训练之余,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专业的课程设置还应该作出如下改进:

1.重视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强化课程对于实践能力的要求。对专业课程设置与学生职业走向关系的访谈结果表明,很多学生抱怨学校课程重视知识教育,更新速度慢,应用性不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联系不紧密。诸如此类,都直接反映出学校课程与实际需求的对接差距。对此,很多职业院校的策略是开设更多的课程供学生选择并学习,以应对学生多元化的兴趣和职业发展方向。可是,这种方法并未从根本上解决课程内容与实际需求的对接差距。众所周知,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和社区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三大基本方法,也正因为如此,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无一例外地成为全国二百多所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核心课程或主干课程。可是,到底有多少学生在大学毕业后,可以完完整整地开展个案服务、小组服务和社区服务呢?答案是廖若星辰。实际上,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是先从“做”开始的,继而在实践基础上,吸纳并发展出相关理论,形成专业教育。高职院校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该突出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侧重于采用“项目教学法”、“工学结合”、“行动教学法”等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的教学方法,来缩小课程学习与实际需要之间的差距。如此,方能实现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2.引入讲座和工作坊制度,实现专业教育与行业发展的紧密结合。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是培养合格社会工作人才的关键环节。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中断了36年之久,近几年发展迅速,形成了专业教师在数量上和质量上的双重困境。一方面,年青一代的教师还没有培养出来,远远不能满足专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其他专业如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等专业的老师转行充任专业教师,或者有刚毕业的学生充任,致使教师队伍中缺乏学科带头人,教师实务水平低,很难把专业知识和专业理念传授到位。这种情况下,积极吸纳行业、机构专家通过讲座和工作坊的形式参与专业教育,可有效地帮助学生了解行业发展动态,积累一线实务经验,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应对社会发展的需求。

建议高职院校将讲座和工作坊的安排制度化。每个学期应开展讲座3次以上,工作坊2次以上。采取讲座的形式,介绍学科领域的最新发展以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可以促进理论与实际的并联,增进学生对社会现象的理解,实现学生培养规格与社会需要的对接。采取工作坊的形式,以鼓励参与、创新的手法带动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相互对话沟通、共同思考、提出方案并进行方案的推动甚至实际行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让学生的价值观得到内化和强化。

3.将实习安排到各个阶段,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现今,社会工作专业在我国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社会工作专业的社会认同度低,学生对专业状况的了解也非常模糊。这会大大影响学生对专业的选择,也会削弱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若能将专业见习、项目实习和顶岗实习穿插安排到各个年级,必将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具体来说:一年级专业见习:通过为期一周的游历考察和参观,让学生进行实际观察,加深学生对专业服务领域的感性认识。为取得更好的见习效果,在见习之初,指导老师应对学生的见习提出具体的要求,目的是让学生有意识地观察和了解行业特点以及从业者的职责,为学生进入职业角色做好心理上的调整和准备。二年级项目实习:学生参与社会服务项目的策划、实施和总结评估,体验社会服务项目的整体过程,在项目负责人的指导下完成各项任务,提高职业技能,增强实操能力。建议项目实习以间断式实习的方式开展,实习期间,项目负责人应注重学生参与全面过程的锻炼,拓展实习的功能,让学生在参与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实践自身的价值观,初步体验作为一名职业人的成就感,为三年级的顶岗实习做好准备。三年级顶岗实习:学生在社会服务机构独立担当工作者的角色,在专业社会工作者的指导下完成顶岗实习任务,提升职业素养,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工作人才。

参考文献:

[1]任利.加强社会工作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11).

[2]袁琳.德国社会工作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及启示[J].社会工作,2010,(10):41-43.

[3]李朗然.对高职院校景观设计专业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与建议[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9):83-86.

[4]侯国凤,戴香智.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专业课程设置的反思与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11,(8):42-44.

人体工程学原则范文第3篇

梅耶认为多媒体的本质特征是同时包括文本和画面。“多媒体学习是指学习者从文本和画面中建构心理表征”。他在佩雷奥的“双重编码”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模型。佩雷奥的“双重编码”理论认为,人类拥有两套相互独立但又互相关联的信息处理系统,一套是言语系统,用以处理言语信息;另一套是图像系统,用以处理视觉信息。佩雷奥从许多研究实验中发现,当学习者回想时,对文字加图片的回想能力优于只有文字的回想,图像系统一般来说比言语系统更能加深印象、更有优势。梅耶从信息处理方式来分析双重编码,提出了多媒体学习模型。图中的文本不仅包含书面文字,还包括口头文字,即教师的语言和多媒体教学软件的配音。画面是指图像,包括静态图像与动态图像,静态图像有插图、图表、地图、简笔画、照片及各类绘图软件制作的图像。动态图像包括动画、视频剪辑等。当视觉与听觉同时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时,视觉信息由图像系统来编码,而文字信息由语言系统来编码,图像记忆区的信息同时也在言语记忆区中留下相应的印记。由于信息同时存留在两个记忆区中,以两种方式进行编码,于是就提供了回想时的两种线索。因而,“文字+图像”的信息处理既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也有利于对知识的记忆。在对教学软件的信息进行加工与处理时,可以采用画面的可视化方法提高教学信息的直观程度,便于学习者理解和记忆。教学信息呈现的可视化应在分析多媒体教学软件知识特点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可视化方法。一般来说,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主要是用来说明事物的性质、特征和状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如符号、事实和概括性命题知识,陈述性知识可以用命题网络或图像、实物等来表征。程序性知识是技能知识,是以行动表征的知识,程序性知识重在模仿与操作,知识掌握的结果为程序化、自动化,可以用流程图、过程动画、视频等来表示。策略性知识是指能将所学知识迁移到实际的情景之中,用于解决复杂情境下的问题,并能建构新的知识,可用实物、动画等创设相关问题情景来表征。以“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中的一个知识点的内容来说明可视化的策略。在制作教学软件过程中,对知识进行相应的加工和处理,配合教师讲解或视频配音讲解,可以达到双重编码的效果,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通过这些可视化的方法,可以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提高知识的直观程度,从而达到文本与图像双重编码的刺激,促进知识的有效获取和记忆。在教学软件信息可视化加工和处理的过程中,大多数可视化元素并不是现成的,需要根据教学信息的性质和特点进行编辑,不同类型的可视化符号可采用与之相匹配的可视化制作工具来实现。分别列举了图像、视频、动画的制作工具,教师可选择自己所熟悉的工具来进行知识的可视化制作。

二、多媒体学习的认知负荷架构与多媒体教学软件信息加工的策略

1.梅耶多媒体学习的认知负荷架构

认识负荷是指人类在信息加工过程中能够加工的信息总量,主要包括工作记忆对信息进行存储和加工的总量。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认知活动均需要消耗认知资源,产生相关的认知负荷,当所呈现的学习材料超过学习者工作记忆的总量时,就会形成认知超载。认知负荷分为内在认知负荷、外在认知负荷和相关认知负荷,其中内在认知负荷是一种必须的认知负荷,取决于学习材料的复杂程度;外在认知负荷是一种无效的认知负荷,产生于学习材料的不良呈现方式与结构设计,是应该避免的认知负荷;而相关认知负荷能增强学习,是一种有效的认知负荷,通过良好的信息呈现方式和提供更多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并与之交互,可以增加相关认知负荷,进而促进有意义学习。如果教学设计能够降低外在认知负荷,并且增强相关认知负荷,那么将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正如Alexander所论证的,认知负荷被看作是教学活动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学活动是否有效取决于(或部分取决于)它能否减少不必要的认知加工。人类在应用多媒体进行学习时,同样也会产生认知负荷。为了提高多媒体教学的效果,梅耶(Mayes)和莫雷诺(Moreno)在探索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的框架过程中,引入认知负荷理论,经过多次反复的实验验证,形成了与三类认知负荷相映射的三类认知负荷加工架构(有学者认为并不完全相映射,本人认为基本上是相互映射的),即必要认知加工、外来认知加工以及生成性认知加工。梅耶建立在认知负荷理论基础上的学习认知负荷三元架构提出的三类认知负荷加工的理念,能有效地降低人类学习中的外在认知负荷,增加相关认知负荷,从而达到多媒体学习效果的优化。三元架构中的必要认知加工与认知负荷中的内在认知负荷是相对应的,都是学习者理解学习材料必须的认知,学习者习得的程度取决于学习材料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程度及呈现的数量,必要认知加工提出多媒体学习材料呈现的数量应与大脑中交互元素的数量相当,并且信息材料的呈现应与学习者同步并持续呈现。外来认知加工与外在认知负荷相映射,源于不良的教学设计,若多媒体信息材料呈现的词语或画面与教学内容没有直接关系,如花哨的装饰,或因学习材料呈现界面的不良布局,如所要传授信息的词语和相关的画面不符合空间接近原则和时间接近原则,就会增加对不必要信息的认知编码。外在认知负荷提出多媒体教学材料的呈现应具有相关性,界面设计应遵循时间接近与空间接近的原则。生成性认知加工与相关认知负荷相映射,是学习者进行的深层次认知加工,在多媒体学习材料中加入相关内容的提示性语言及非语言形式可使学习者习得更多的知识。为了降低外在认知负荷,促进相关认知负荷,梅耶在多媒体学习三元架构上发展了一系列促进必要认识加工、减少外来认知加工和激发生成性认知加工的多媒体教学设计的原则和原理。如促进必要认知加工的片断化呈现原则、标志原则、前训原则;减少外来认知加工的空间接近原则、时间接近原则、相关性原则和冗余原则等;激发生成性加工的有解样例和人性化原则等。这些原则和原理对多媒体教学软件的信息加工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2.降低认知负荷的多媒体教学软件信息加工策略

梅耶的多媒体学习认知负荷三元架构理论及其所提出的原理和原则对多媒体教学软件信息呈现的方式、信息呈现的界面和结构设计的指导及关联关系。

(1)促进必要认知加工的多媒体教学软件信息加工策略

促进必要认知加工的多媒体教学软件的信息加工策略包含了页面内容呈现的数量及教学信息的结构设计。根据认知心理学家GeorgeMiller的“7+2”、“组块理论”的实验表明,单位时间内人的短时记忆容量是有限的,人对感知的信息只能记住5~9个没有联系的单位。因而,制作多媒体教学软件时,在页面内容呈现的数量上,一个页面解决一个教学问题,信息呈现数量不易太多,一般一个页面呈现5~7条信息是较为合适的,并且对信息进行核心内容的概括,增加内容之间的联系,这将有助于学生对信息进行加工。在教学信息的结构设计上,如果页面呈现的学习内容较为复杂,可以采用片断化呈现原则和标志原则,设置内容知识点地图、导航工具,给学习者足够的时间来产生认知,消化内容;或设置标志,提供教学内容的线索,促进学习者对教学信息的认知加工。清晰地呈现了“摄影技术”课程的所有知识点,并且标注了各关键的知识节点,学习者点击相关的知识点,可以进入相应内容的学习。知识导航清楚地阐明了电脑主机组装的各个步骤的知识点及流程,每个知识点链接相应的学习内容片段,学习者可以点击相关的知识点进入各学习页面来学习相关的技能,各学习页面设置“内容”按钮,可以自主地进行学习。梅耶指出在多媒体教学材料中能够使学习者有效提高认知的一项技术便是使用标记,如用下划线、黑体、有色字体、居中等标志来突出信息的内容或结构,或用暗示线索的“因此”、“结果”,用暗示结构的“首先”、“其次”以及表示总结的词语“总之”。应用红色来突出信息内容及结构,采用数字的方式来起到线索与结构的作用。当多媒体软件所呈现的知识难度较大或超出了学习者先前经验的范围时,对信息进行加工,必须建立当前知识与学习者先前知识之间的联系。此时,可以通过超链接的形式提供相关先前知识,或采用前训的方式,提供先行组织者,呈现给学习者更高一个层次的抽象性的和包摄性的引导性材料,激活新知识与先前知识之间的关联,从而来降低认知负荷。值得注意的事项是,呈现教学材料时,必须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2)减少外来认知加工的多媒体教学软件的信息加工策略

减少外来认知加工的多媒体教学软件的信息加工策略主要有信息布局设计、界面结构设计和信息通道加工等。在信息布局方面,梅耶及其同事经过多次实验发现,应遵循空间接近原则和时间接近原则。当呈现的多媒体信息需要文字与图像组合说明时,在材料呈现的结构上,文字嵌于图像之中比文字置于图像下文更利于学习者建立对应的心理表征,促进学习者将两种呈现形式的信息同时纳入到工作记忆中进行认知编码,进而有利于整合心理模型的建立。在学习材料呈现的时间上,同时呈现要比继时呈现能使学习者学得更好。例如,当呈现文本和图片时,文本和图片应该同时出现。当动画播放时,与画面对应的解说也应同时进行。这样学习者能在工作记忆中同时保持两种形式的心理表征,从而更有可能在言语表征和图像表征之间建立整合关系。在教学信息呈现的界面设计上,应遵循相关性原则,简化界面设计,删除与教学信息无关的材料,包括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和视频等。如很多教师喜欢把一些有趣的动画或图片置于课件之中,这些无关的美景会使学习者分出一部分认知容量来对无关材料进行信息加工,从而增加学生的认知负荷,弱化学习者对教学信息的加工。一般情况下,多媒体教学软件的界面70%是学习内容区域,30%是美化区。美化区不宜采用动画,简单的线条或经过处理的图片就能达到美化的效果,在颜色的选取上,页面中大块本色不超过3种色彩,并且要统一风格,同类教学目标的界面设计风格应一致。“摄像技术基础”主界面的设计。此界面信息的处理简洁明了,导航清晰,各教学目标风格一致。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当删除所有的修饰成分不可行或所要呈现的学习材料较多又不宜删减时,可以应用提示结构原则来降低学习者的认知负荷。提示结构原则是指在多媒体学习中,“当向多媒体信息中增加线索以突出基本材料的组织时”,人们的学习效果会更好。Mayer将提示线索分为言语线索和视觉线索两大类。言语线索包括列举大纲(TopicShifts)、标题(OutlinesorHeadings)和强调重要信息(SignalingtheSpokenText)等;视觉线索包括箭头(Arrows)、颜色(Color)、聚光灯(Spotlight)和手势(Gesture)等。除了梅耶列举的这些元素外,动态箭头、变化字体样式、特定区域缩放、速度变化等也能达到提示线索的效果。在多媒体教学软件的信息加工过程中,加入提示线索可引导学习者定位特定教学信息,从而促进学习者对学习内容之间的组织关系和结构的理解,帮助学习者达成新旧知识之间联系和多媒体信息呈现图文之间的连续心理表征。应用线索提示能够有效地降低学习者的认知负荷,得到了多位学者的验证,如Mautone和Mayer制作的飞机如何起飞、Boucheix和Lowe制作的钢琴系统工作原理的学习材料中分别加入了提示线索,经过多次实验,发现学习效果优于没有提示线索的学习材料。在多媒体教学软件的信息通道加工过程中,应减少冗余信息,梅耶认为多媒体教学信息一般是由动画和解说构成,梅耶称之为带解说的动画(NarratedAnimation)。双通道的多媒体教学信息呈现的效果要优于三通道的传播效果,即多媒体教学信息的“动画+语音解说”的呈现方式比“动画+语音解说+字幕”的呈现方式更能促进学习者对学习材料的认知加工。常规来说,教学内容的多媒体呈现可以适应不同学习风格的学习者的需要。因而,同一教学材料,采用多种媒体格式来呈现可使学习者选择自己擅长的媒体方式来对信息进行获取和加工。然而,梅耶的多媒体学习理论认为,动画和字幕同属于视觉通道,当二者同时出现时,会竞争视觉通道,从而产生视觉分离,即当学习者看动画时无法看字幕,看字幕时无法看动画,结果可能导致一些信息的漏失。因而,教学信息的加工应尽量采用双通道的方式。

(3)激发生成性认知加工的多媒体教学软件信息加工策略

生成性认知加工属于一种结构主义的教学方式,它有助于学习者深层次的认知加工。在学习者对学习材料进行加工的过程中,应充分激发学习者的学习潜在认知能力,从而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对学习材料的深度理解与掌握。激发生成性认知加工的多媒体教学软件的信息加工策略包括有解样例原则和人性化原则。有解样例原则是指在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制作过程中,提供教学问题相关的具有详细步骤的已解决好的样例或示范。样例的提供必须要标志或说明各步骤之间的逻辑关系,学习者从样例中归纳出隐含的抽象知识来获取认知技能,从而解决问题并实现知识的迁移。当要传授复杂的概念和复杂问题的解决技能时,提供多重有解样例更有助于知识的构建。个性化原则是指在多媒体信息中融入社会线索,如采用对话的格式、第一人称“我”、“我们”或第二人称“你”、“你们”,并适当地插入一些评价的词语或图像,特别是鼓励和表扬的话语或图像,增加学习者的代入感,激活学习者的社会回应,进而引发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更加主动地去进行认知加工,促进有意义学习结果的发生。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学习课程基本的特点就是情境性,学习共同体是情境认知与学习的核心要素,它意味着对一个学习系统的参与,通过共同体的参与在社会中给学习者一个合法的角色,即“学习者的身份”的确定。梅耶根据建构主义的相关研究提出了多媒体学习的社会理论,通过在多媒体教学软件中加入社会线索信息来赋予学习者一种归属感,学习者会充分参与到与学习材料的互动中。

三、结束语

人体工程学原则范文第4篇

关键词:地方院校;电子信息专业;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杜云明(1977-),男,黑龙江佳木斯人,佳木斯大学信息电子技术学院,讲师;史庆军(1966-),男,黑龙江佳木斯人,佳木斯大学信息电子技术学院,副教授。(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基金项目:本文系佳木斯大学重点教研项目(项目编号:JYA2011-09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3-0075-02

当今社会已进入到信息化时代,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促使社会对电子信息工程(简称“电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同时也对人才的职业化素养和职业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方高校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基地,其重理论而轻实践的电信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适时调整教学内容、方法及考核模式,突出动手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强化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兼顾的职业化素养,提升区域化服务功能已刻不容缓。建立在构建学习理论基础上的任务驱动教学法,以知识的任务体系化为核心,强调个体主动探究式学习与集体协同合作并重,注重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有效改善了传统教学模式下理实二元分离的窘境。笔者根据电信专业课程特点,探索实践了三位联动闭合式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 电信专业人才能力需求分析

1.理实结合注重实践

高等院校本科教育往往只关注理论教学,强调学生理论体系建立及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实际职业发展角度看,理论基础固然重要,动手实践能力却在就业中更具有竞争力。电信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是技术的运用与支持,作为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其培养目标是能够利用相关专业知识实现对信息电子设备与系统的设计、开发、施工和维护,这也就意味着电信人才应兼具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能力,能够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统一,并且通过加强实践能力提升和带动就业能力,这也是电信专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2.有团队协作意识

在分工日益细化的今天,完成任何工作都需要多人的配合与协作,因此,现代化企业非常看重员工的团队合作意识。电信专业对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都具有较高的要求,在研发项目或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环节众多,任务庞杂,仅凭个人的力量和才智难以实现目标,往往需要一组人员密切配合,通力协作才能完成任务。因此,团队协作意识已经成为电信人才职业化素养的重要衡量指标。

3.能解决实际问题

地方院校电信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是为企业输送合格的技术人员,能够通过运用一定专业知识和技术手段解决项目或工程中的实际技术难题,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增强企业绩效。但从以往毕业生就业单位反馈信息来看,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较弱,特别是缺乏使用技术手段解决问题的思想,难以实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目标。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手段着力培养电信人才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已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课题。

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1.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传统教学模式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轻视实验和实践环节,使得课程讲授长期处于二元式状态。另外以教师为主、理论为主、课堂为主的教学方法抽象、枯燥,难以让学生充分体验到理论的实际应用效果和理论转化的过程及有效途径,更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课程实验实践环节也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知识的实际运用和转化功能缺失,学生的参与热情不高。

2.专业课程特点决定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电信专业课程知识体系繁杂,理论难度大,部分内容抽象且公式推导较多,不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另外,课程间衔接紧密关联性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多依托于实验实践环节。课程设计、实训和实习实践以及毕业设计等环节不仅需要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需要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在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教师将知识转化成具体任务,使学习和实践具有目的性,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寻求解决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

3.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符合职业化发展的要求

任务驱动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涵盖了知识的自我学习更新、有效运用以及与他人沟通协调等一系列能力,而不仅仅是单纯的理论知识学习,更强调使学生具有从事相关职业的基本素养和能力,具备成为成熟劳动者的潜能。同时以任务为主线的教学过程更关注对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培养,使学生在大学期间就拥有较强的应用能力和适应能力,进入职场后经过较短时间培训与实践即可成为企业的骨干,为企业创造价值。

三、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设计

任务式教学不同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它改变了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教学内容蕴含在一个个与学生实际相关的任务中,要求教师、学生和任务根据实际需求不断改进,是一个不断提高的循环过程。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探索出适合电信专业的三位一体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实践中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实行多种任务模式驱动与多重激励与评价机制相结合。以教师、学生和任务三位联动方式,通过提出任务、布置任务、解决任务和总结任务等四步骤实现包含任务制定、解析、讨论与解决、评价和反馈等五个环节的闭合式任务驱动教学反馈模式。

1.任务驱动教学设计实施过程

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弱化理论内容的体系结构,突出实践意义,整体教学模式由任务设计、任务解析、任务实现、任务评价和任务反馈等五个环节构成。授课过程首先由教师根据知识内容提出任务,然后学生以分组形式进行讨论,分析和发现任务中相关知识点及解决途径。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对任务做适当的分析,对新知识进行讲解,同时对可能的解决方案及可能面临的问题给予“暗箱”式的引导。学生可充分利用课上和业余时间通过收集资料、组内分工协作、自主或协同学习等方式实践动手解决问题,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对旧知识的回顾和新知识的学习,同时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任务完成后,教师要及时组织评价,通过师生间和学生间的交流,引导学生积极发现任务改进和创新的亮点,鼓励对原有任务的创造性改进和完善。一轮任务授课完成后,教师应及时对各环节进行总结和反馈,积累经验,为任务更新和优化做必要准备工作。

2.任务体系设计原则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强调以任务为核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突出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课程结构、授课内容及授课对象的特点。

(1)任务设计原则。任务设计阶段,在考虑电信专业教学大纲要求及学生具体实际情况下,任务的设计应兼顾遵循适度原则、可操作原则、实用性原则和多样性原则。即任务的难度不易过大,以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为全体学生创造参与平台。根据相关课程掌握编程、设计和物理实现的要求,任务制定内容要与基础原理结合,强调程序设计和工程实现的思想。为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任务设计还应与学生日常生活或未来职业方向有关,建立可与企业项目对接的任务平台,突出理论的实用性。根据学生个体差异、任务内容差异及任务培养目标差异等,充分利用好课上和课下学习时间,任务制定可采用封闭、开放和组合等组织形式,实现任务制定的层次化和差异化。

(2)任务解析原则。任务解析阶段主要对任务做适当的分解和剖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任务的内容和结构。该阶段设计应遵循指导性原则,即在该模式下教师角色由一言堂转换为间接指导。教师只对任务做简单的分析讲解,对任务涉及的已学原理知识进行梳理,未学的新知识进行讲解,以排除学生理解障碍。该过程可采用教师设问方式,案例分析方式,学生提问方式,组内、组间讨论等方式完成,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自主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案。

(3)任务研讨与解决原则。任务研讨与解决阶段为该模式的重点,应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该阶段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主要遵循独立自主原则、沟通协作原则和创造性原则。即学生以分组方式独立完成教师设定的相关任务,教师该阶段只充当组织者和监督者角色。学生可根据任务的具体内容自行分工,制定相关的解决预案。组内成员既要作为个体独立思考,也要作为团队成员进行集体学习,建立和培养工程思维,加强沟通协作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拘泥于各种经典理论和设计方法,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可创造性地提出各种想法,并勇于进行试错性验证和实践。

(4)评价考核原则。评价考核阶段不单纯以完成任务与否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该阶段应遵循过程原则、能力原则、鼓励原则和多样性原则。即注重对学生过程的评价,积极发现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优异表现,肯定学生在过程中的作用。强调对学生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评价,对沟通协作和团队配合的评价,对工程思维和职业素养的评价。评价方式可采取个人自评、组间互评和教师点评等多种方式进行。考核既要涉及每个学生的具体表现,也要兼顾对整组表现做出评价,教师应对每组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改进性的指导。

(5)反馈总结原则。反馈总结阶段为任务教学改进和提高的重要环节,应遵循综合性原则、并行原则。要求教师对任务实施过程中涉及的研究内容、实践方法和执行策略进行综合评估,总结各阶段存在的问题。同时对任务教学进行过程分析、效果分析和质量分析,发现问题、积累经验,为进一步优化和改进任务做准备。另外也要求学生对任务完成过程及时总结,综合各方面反馈意见和建议,改进研究方案、拓展研究思路,实现对任务的进一步整改和创造性的发挥。

四、结束语

在地方院校电信专业课程中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实现了以任务覆盖知识面,以任务体系构架教学布局的新思路,采用任务牵引的启发式教学方式来组织教学内容,符合当前专业课教学的基本教学原则。实际教学验证效果表明,这一教学改革尝试是可行的、有效的,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及实践动手创新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合作意识。在任务解决过程中,实现了学生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的双重培养,为学生未来职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汉英,徐冬英,薛德黔.地方高校学生应用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J].铜仁学院学报,2012,14(3):109-111.

[2]刘志坚.基于项目式教学的信息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研究[J].经济师,2011,(7):133-134.

[3]李晓堂.信息技术类网络课程中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设计[J].职业与教育,2009,(5):112-113.

[4]朱永杰,冯建成.任务驱动教学法中的任务设计[J].职业与教育,

人体工程学原则范文第5篇

关键词:工程师;工程伦理;伦理准则;伦理责任

Abstract:Engineers, as the integral part of any engineering projects, will certainly face various ethic issues all the way in their practice Engineering morality plays the role crucial to every engineer in regulating the ethical relations betwee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and society, thus affecting greatly the behavior of engineers and engineering quality to normalize and guide them Engineers are supposed to abide by their professional integrity, covering such principles as people first, love and care of life, safety/reliability, environmental friendliness and equality/justice Therefore, engineers' social obligations are deeply concerned with human future and fortune Engineers are expected to be aware of their social consciousness and bear full responsibility for all relevant consequences As to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strengthening and improving the engineering morality education is an imperative task to which the related courses should be offered effectively

Key words:engineer; engineering ethics; morality; ethic obligation

随着工程技术不断发展, 工程技术的负面效应也日渐突出。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使得与工程技术联系最为密切的工程伦理问题成为工程界、哲学界和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工程师必须遵守工程伦理准则,在工程活动中具有社会责任感,正确的价值观、利益观和强烈的伦理道德意识,才能自觉担负起维护人类共同利益的伦理责任。

一、 工程伦理准则

工程伦理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才逐步引起工程界和哲学界的关注的。国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是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的。

工程伦理是关于“工程技术人员(包括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在工程活动中,包括工程设计和建设以及工程运转和维护中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的研究”[1]。工程伦理是“从工程问题中推演出来的,把工程问题提到道德高度,既有助于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的道德素质和道德水平;又有助于保证工程质量,最大限度地避免工程风险”[1]。工程伦理问题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有利于纠正当前在工程界存在的对工程伦理的片面性认识,而且有利于对工程活动进行有效的制约与监督,有利于对工程活动的决策者、参与者进行工程伦理教育。

工程伦理是调整工程与技术、工程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道德规范,是在工程领域必须遵守的伦理道德原则。工程伦理的“道德规范是对从事工程设计、建设和管理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的道德要求。其主要道德规范是:责任、公平、安全、风险。前两者是普遍伦理原则,后两者是工程伦理特有的原则”[1]。工程伦理研究工程师职业道德素质、行为规范及其伦理控制机制,在充分总结工程活动的道德要求和工程技术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工程师及其他工程技术工作者应具备的道德素养和伦理规范。

技术伦理是指通过对技术的行为进行伦理导向,使技术主体(包括技术设计者、技术生产者和销售者、技术消费者)在技术活动过程中,不仅考虑技术的可能性,而且还要考虑其活动的目的、手段以及后果的正当性。通过对技术行为的伦理调节,协调技术发展与人以及社会之间的紧张的伦理关系[2]。

现代工程越来越无法摆脱作为活动手段的技术,而越来越复杂的现代技术则需要更多地依托于工程来实现。技术与工程的区分是相对的,在特定的条件下,技术与工程的区分才有意义。技术伦理与工程伦理的区别也是相对的。技术伦理着重解决技术活动中的伦理问题,是研究以利益为基础的人们在从事技术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原则、规范与追求的道德价值目标;工程伦理着重解决工程活动中的伦理问题。技术伦理与工程伦理适用的范围不同。

笔者认为工程伦理准则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主体,以人为前提,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以人为本是工程伦理观的核心,是工程师处理工程活动中各种伦理关系最基本的伦理原则。它体现的是工程师对人类利益的关心, 对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关爱和尊重之心。以人为本的工程伦理原则意味着工程建设要有利于人的福利,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人的生活质量。

第二,关爱生命原则。关爱生命原则要求工程师必须尊重人的生命权,意味着要始终将保护人的生命摆在重要位置,意味着不支持以毁灭人的生命为目标的项目的研制开发,不从事危害人的健康的工程的设计、开发。这是对工程师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也是所有工程伦理的根本依据。尊重人的生命权而不是剥夺人的生命权,是人类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第三,安全可靠原则。在工程设计和实施中以对待人的生命高度负责的态度充分考虑产品的安全性能和劳动保护措施,要求工程师在进行工程技术活动时必须考虑安全可靠,对人类无害。

第四,关爱自然的原则。工程技术人员在工程活动中要坚持生态伦理原则,不从事和开发可能破坏生态环境或对生态环境有害的工程,工程师进行的工程活动要有利于自然界的生命和生态系统的健全发展,提高环境质量。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在工程活动中要善待和敬畏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建立人与自然的友好伙伴关系,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公平正义原则。正义与无私相关,包含着平等的含义。公平正义原则要求工程技术人员的伦理行为要有利于他人和社会,尤其是面对利益冲突时要坚决按照道德原则行动。公平正义原则还要求工程师不把从事工程活动视为名誉、地位、声望的敲门砖,反对用不正当的手段在竞争中抬高自己。在工程活动中体现尊重并保障每个人合法的生存权、发展权、财产权、隐私权等个人权益,工程技术人员在工程活动中应该时时处处树立维护公众权利的意识,不任意损害个人利益,对不能避免的或已经造成的利益损害给予合理的经济补偿。

以上只是一些普遍性的原则,在一些具体的工程技术领域,工程伦理准则更为具体。

二、 工程师的伦理责任

工程师是工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程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工程师包括研发工程师、设计工程师、生产工程师等。一般把工程师定义为拥有科学知识和技术应用技巧,在人类改造物质自然界,建造人工自然的全部实践活动和过程中从事研发、设计与生产施工活动的主体。原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朱高峰院士认为,现代工程师“应该能综合运用科学的方法及观点和技术手段来分析与解决各种工程问题,承担工程科学与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任务。他所应具有的基本素质,包括知识、能力、品德三个方面”[3]。

美国工程师协会提出了工程师的五大基本准则。①工程师在达成其专业任务时,应将公众安全、健康、福祉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优先考虑,并作为执行任务时服膺的准绳。②应只限于在足以胜任的领域中从事工作。③应以客观诚实的态度发表口头或书面意见。④应在专业工作上,扮演雇主、业主的忠实经纪人、信托人。⑤避免以欺瞒的手段争取专业职务。我国台湾的“中国工程师协会”提出了四大“中国工程师信条”:一是工程师对社会的责任:守法奉献,尊重自然;二是工程师对专业的责任:敬业守分,创新精进;三是工程师对雇主的责任:真诚服务,互信互利;四是工程师对同僚的责任:分工合作,承先启后。这些提法有一定道理。

工程师的伦理行为是工程师作为道德主体出于一定的目的而进行的能动的改造特定对象的活动。其中工程师伦理行为选择是工程师伦理行为的核心和实质部分。工程师伦理行为选择是指工程师面临多种伦理可能时,在一定的伦理意识的支配下,根据一定的伦理价值标准,自觉自愿、自主自决地进行善恶取舍的行为活动。从工程实践看,工程师在工程决策、工程实施、工程后果等阶段都存在诸如“义”与“利”的抉择、“经济价值”与“精神价值”的两难抉择、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与全人类共同利益冲突矛盾、经济技术要求与人权保障矛盾冲突等[4]。

工程师在伦理行为选择中还存在着目的和手段的关系问题。目的和手段都存在着善与恶的问题。只有善的目的和善的手段才能达成工程师的伦理行为;善的目的和恶的手段抑或恶的目的和善的手段都会把工程师的行为推向不道德的行为途径上去,从而产生消极影响,破坏社会伦理秩序[4]。

工程师作为工程活动的主体,在工作过程中会遇到各种伦理问题。责任通常与某个特定的职位或机构相联系,指分内应做的事或由于没有做好而应当承担的过失。伦理责任的含义是指人们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该行为是可以答复和解释说明的[5]。相对于法律责任而言,伦理责任具有前瞻性,它是一种以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荣誉与耻辱等作为评判准则的社会责任[6]。从哲学角度讲,责任和因果性紧密联系在一起。责任的最一般、最首要的条件是因果力,即我们的行为都会对世界造成影响;其次,这些行为都受行为者的控制;第三,在一定程度上工程师能预见后果并可以按自由意志来行动。然而,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是错综复杂的,往往不是简单的单向线性关系。一个原因可能产生多种结果,一种结果也可能由多种原因共同造成。因此,讨论责任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在当今的大科学时代,科学技术渗透在社会的各个领域,科学家和工程师不仅人数众多而且常常参与社会的重大决策和管理,因此,工程师的伦理责任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7]。

现代工程活动使工程师扮演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专业角色,工程自身的技术复杂性和社会联系性,必然要求工程师不仅精通技术业务,能够创造性地解决有关技术难题,还要善于管理和协调,处理好与工程活动相联的各种关系。最重要的是,工程活动对社会和环境越来越大的影响要求工程师突破技术眼光的局限,对工程活动的全面社会意义和长远社会影响建立自觉的认识,承担起全部的社会责任。因此,现代工程要求工程师除具备专业技术能力外,还要具备在利益冲突、道义与功利矛盾中作出道德选择的能力,除对工程进行经济价值和技术价值判断外,还必须对工程进行伦理价值判断;除具备专业技术素养外,还应具备道德素养;除了对雇主负责外,还要对社会公众、环境以及人类未来负责。

工程师之所以要承担伦理责任,首先是因为工程师的社会职责事关人类自己的前途和命运的选择,其次是因为工程师行为选择决定的。选择和责任是分不开的,选择将工程师带进价值冲突之中,使他们在多种可能性中取舍。传统观点认为,工程师的社会责任是做好本职工作。实际上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如前所述,当代工程技术的新发展赋予科技工作者前所未有的力量,使他们的行为后果常常大到难以预测,信息技术、基因工程等工程技术在给人类带来利益的同时还带来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危害甚至灾难,或者给一些人带来利益而给另一些人带来危害。可见,在现代社会,工程师的伦理责任要远远超过做好本职工作。

三、 工科高校必须切实加强

工程伦理教育工科高校是高等工程教育的主阵地,肩负着为国家培养未来工程师的重任,现代工程师必须是高素质的,包括在政治思想上、业务技术上、体魄体能上,都要达到较高的标准。其中道德素质应该摆在重要地位。科学技术的发展,给高等工程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如何在新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背景下培养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是我们关注的课题。在当前教育改革深入开展的情况下,工科高校尤其要加强工程教育中的工程伦理教育,强调未来工程师的工程伦理意识,其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工程伦理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环节,但又是易被忽视的部分。长期以来,由于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提到应有高度。概念性强调的多,具体操作部分不详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科技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科技道德失范现象。科技道德失范反映到工程领域,表现为工程伦理滑坡。如在工程建设中的“豆腐渣”工程,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假冒伪劣等。对在校工科学生加强工程伦理教育,是塑造未来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举措[8]。

(2) 现代工程技术的发展提出了许多新的工程伦理问题需要回答和解决。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生物工程、克隆技术提出了许多全新的工程伦理问题。人类要热爱和保护自然,努力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按照自然本身的规律改善和优化自然。同时,要尊重后代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不能以浪费和牺牲生态环境资源为代价增加自己的财富,损害后代人的权利和利益。可以说,在高等工程教育中,加强工程伦理教育,是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8]。

(3) 开展工程伦理教育是工程与社会和自然关系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当今复杂的工程活动中,工程师既要对公众和自然负有伦理义务,又要对雇主、顾客和工程专业负有伦理义务。有时互相矛盾的伦理要求很容易引发一系列伦理问题,如利益冲突,对公众健康和安全的责任,贸易秘密和专利信息,承包商和其他人的送礼,研究和测试中的诚实,环境污染与防治等。唯一的对策是提高伦理道德修养,以便抉择[9]。

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 加强工程伦理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期,计划经济正在被市场经济所代替,原来的经济运行模式被取代,新的制度还不完善,监督管理机制不规范,存在种种漏洞和缺陷,人们的许多观念和习俗还适应不了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发展。全国各地欣欣向荣的工程活动极快地增强了我国的国力,使我国的面貌日新月异,但是,毋庸讳言,这些工程活动中存在许多伦理问题,为此必须加强工程师的伦理教育[9]。

工科高校的伦理教育不等同于工程伦理教育。工科高校的伦理教育比工科高校的工程伦理教育宽泛,包含网络伦理教育、环境伦理教育、科学伦理教育、技术伦理教育、职业伦理教育等多方面的伦理教育,当然也包括工程伦理教育。工程伦理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工科高校大学生工程伦理意识,使大学生明确工程伦理规范,明确工程师的伦理责任。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工科高校都没有开设工程伦理教育的相关课程。工科教师也普遍缺少工程伦理教育的知识,甚至缺乏工程伦理教育的意识。多数工科大学生对工程伦理就更是不知所云,几乎没有什么了解和认识。

当今我国许多工程活动已经引起了严重负面效应,在国家十分强调保护生态环境、重视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工程伦理教育在工科高校中却还处于被忽视的状态,而没有占据任何位置。可以说目前工科教育存在着严重缺憾,不适应我国科技发展、经济建设与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现在已经到了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急切措施加以弥补的时候了。笔者认为工科高校加强工程伦理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开设工程伦理课程。在国外,对工程伦理教育十分重视。美国许多院校都开设了工程伦理学课程。我国高等工科院校中应该安排专任教师开设工程伦理教育课程,作为所有工科大学生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工程伦理方面的教育。开设课程,包括正规化、常规化的工程伦理课程以及在专业基础课和人文素质方面的公共课中加入工程伦理内容。开展工程伦理学教学首先要领导重视,从体制上加以支持。工程伦理学是新兴的交叉学科,传统的专业课和伦理学都不能涵盖它,没有体制上的支持,工程伦理教育是很难维持的。

第二,学校要有计划地对工科教师进行工程伦理知识的培训和教育,增强他们对这一问题的意识,提高他们在工程伦理教育方面的知识水平和教育能力,使他们在专业教学中注重培养大学生工程伦理意识,把课堂教学作为工程伦理教育最主要的途径。

第三,根据工科面向实际和应用性强的特点,在工科高校教学中,一方面,要大量引入真实案例或模拟案例,提出问题供师生共同探讨、研究;另一方面,在学生的毕业设计及毕业论文中要强调工程伦理意识和规范原则,并以此作为评定学生毕业设计及论文的一个重要标准, 以使学生们增强工程伦理的意识,提高面对复杂因素进行具体分析、综合,进而作出正确判断和选择的能力。

第四,开展产学合作,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工程伦理。我国许多高校正在实行产学合作试验,这项试验工作对工科院校尤其重要。学生在校期间可以走出校门,投入工程实践,在与现场技术人员一道工作中,践行工程伦理原则,接受工程实践的锻炼。学校要努力创造条件,有计划地安排大学生进行生产实习,让他们有机会到工程活动的第一线去亲自实践,参与工程设计、管理、考核与评估等方面的工作,使他们在这一过程中亲自感受和认识到工程活动对人类生活、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领悟到工程活动中蕴含着的伦理价值。这种教育方法来自工作实践,更加具体、生动,对学生能够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第五,要加强专业课教师和工程伦理学教师的交流与合作。要使工程伦理学教学切实有效,该课程应该和专业课相结合,密切联系学生所关心的问题。学校需要创造条件鼓励和促进这种合作与交流。要加强对工程伦理问题的研究,培训工程伦理学方面的专职教师和研究人员[9]。

第六,由于工程伦理教育是一个人文教育和科技教育相互交叉、融合的学科,面对的问题往往来自不同的科技领域,同时需要哲学、伦理、历史、文化及环境等多方面学科共同参与进行综合研究,所以,应该注重从不同的工程领域中搜集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寻找出可供共同遵循的规范和原则。 如此,也就需要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许多教师共同配合,才能完成工程伦理教育[9]。

目前在许多发达国家,工程伦理学的研究和教学已越来越受重视,有许多经验和教训。我们要结合国情,结合学生的实际和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学习和借鉴国外的经验,探索和开创适合中国高校的工程伦理学教学之路。

参考文献

[1]余谋昌 关于工程伦理的几个问题[J]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4(1):1-2

[2]李伟侠 技术伦理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拉普技术伦理思想研究[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6(4):24

[3]朱高峰 面向21世纪的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2007-03-26] http:∥wwweducn/20010827/208519shtml

[4]陈万求,林慧岳 工程技术对社会伦理秩序的影响[J]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2,19(6):32

[5]周礼文,龙则霖 论科技人员的社会责任[J]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12(2):27-29

[6]张长元 领导者应有生态伦理责任[J] 生态经济, 2002(2):32-33

[7]曹南燕 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伦理责任[J] 哲学研究, 2000(1):4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