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筑文化研究

建筑文化研究

建筑文化研究

建筑文化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道教文化;道教建筑艺术

中图分类号:TB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6.089

道教建筑是道教理念的体现,是道教文化的载体,其中蕴含了道教哲学、神学、伦理等重要思想内涵为道教音乐、壁画以及祭祀活动提供了场所,它是随着道教出现、发展、兴盛的历史不断发展形成的,在其布局、建筑形式以及装饰艺术方面都体现了道教文化中的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等哲学思想。

1道教建筑是道教文化的物质载体

鲁迅先生说:“中国文化的根底全在道教”,由此可以发现,道教文化是我国文化的根本之一。在历史长河中,道教形成了其特有的文化。道教的文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精神层面的,如其哲学思想、神仙理论等,二是物质层面的,如建筑、壁画、雕塑等。道教建筑作为道教文化的物质载体之一,在道教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道教建筑是随着道教的发展而出现、兴盛起来的,也是我们现在了解道教文化的管道之一。道教建筑从其形式、装饰以及布局等多个方面都体现着道教的思想理念,作为宗教场所,它给予其他如音乐绘画等一个展示的场所,并通过其特有的建筑艺术使每个观赏者能够感受到宗教氛围,并从其中了解到道教文化中精神层面的思想。

2道教建筑中的文化体现

2.1道教建筑选址、布局中的文化内涵

道教建筑选址相地、布局形式中体现了道教的文化。道教文化中的哲学思想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天人合一的理念影响了道教建筑的多个方面,并成为其审美要素。

在道教建筑的选址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道教的思想理念。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将人与天结合起来,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顺应自然,崇尚自然,而不是与自然相对立,这一理念是中国古代人们生活的最高精神境界。道教建筑在选址时多寻找自然环境良好、风景秀丽的地方,要求其建筑贴近自然,使建筑的美与自然的美达到一种和谐、共生的效果。即使在平原上兴建殿堂,也在周围布置植物、水体、山石,顺应自然,使得建筑仿佛是生长在自然中的仙境。

道教建筑围合布局的方式可归纳为院落式、廊院式、天井式、曲尺式、散点式和集锦式等,这些围合方式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其一是庭院式:它首先保证宗教空间的格局,以主殿为核心,主要建筑都在中轴线上,采取对称布局。用回廊或花墙连接、穿插在主要建筑之间,院内有假山水池、古木奇花,把自然的、人造的景物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别具韵味的院落空间,既能保持庄严肃穆的宗教氛围,又能呈现轻快明朗色彩;其二是园林式:即在道教建筑旁附加一处园林,其布局手法与私家园林庭院相似。既保持了宗教的空间格局和独立完整,又有私家园林的幽静曲折,但是由于道教崇尚自然的思想,所以其中园林部分的风格更加淡雅;其三是园林化建筑,将建筑与园林融合为一,特别是名胜风景区的道教庭院,莫不如此。

2.2道教建筑形式中的文化特征

大多数道教的殿宇用斗拱建重檐屋顶,出檐深远,向上举折,加上鸱吻、脊饰,以及直立的墙壁和立柱,再由殿基宽阔的月台或崇台沉重,整个建筑显得十分庄重和稳定,使人感到一种曲与直、静与动、刚与柔的和谐美。

在道教建筑型制中,除屋顶的形式与装饰艺术外,还有如建筑的规模、进深、面阔等方面的因素,其建筑等级也在这写方面表现出来。道教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的一类,它的开间也是遵循古建筑型制,为单数,一般为三或五。另外,供奉整个建筑群主神的殿堂都比其他的规模大一些,开间和进深数也是整个建筑中最大的,从视觉上就能体现其供奉神仙的地位等级。

道教建筑的内部空间可分为神的空间与人的空间,神的空间是在道教建筑的殿堂中用来祭祀和供奉道教的神灵,人的空间主要是道士寝室、膳房、香客的客房等。由于神仙的雕像会制作的比人要更为高大,以增强宗教氛围并且给人以威神力,所以神的空间一般会设置得宽阔且高,同时满足信徒朝拜的功能。

3道教建筑装饰中的文化表现

道教建筑的装饰题材较多,从道教神仙体系到故事传说,以及其自然植物等都被用来当做装饰题材。由于建筑装饰是十分直观的,对于烘托宗教气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起到了一定的教化作用。另外,在一些纪念道教历史人物的道教建筑中还常以其自身教派的故事传说为主体,在烘托气氛的同时,更是使道众、香客等了解该教派的相关知识,从而进行教派的教义、故事等发扬下去。

道教建筑的装饰纹样多种多样,大多都与其神话故事相关。常出现的就是动物纹样,如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道教建筑装饰中常出现的一种纹样装饰,它代表了吉祥,其庄严威武的模样更能起到震慑作用。另一类常常出现的动物纹样就是龙的“九子”,因其不同喜好而分布在建筑不同部位,是祥瑞的代表,并各自起到庇护的作用。龙和“九子”都是人们想象中的神兽,有其不同的保护功能,一些在道教中有特殊意义的动物也被用作装饰纹样。例如,鹤被认为是神仙坐骑,是灵兽,在道教文化中代表着长寿。还有一些因为谐音而含有吉祥含义的动物也被用作装饰图案,比如蝙蝠取其谐音“福”,作为祈求幸福的吉祥图案。

由于道家在物质生活上强调“寡欲”淡薄无为的思想,所以反映在艺术上,色彩的应用上,有“无色而五色成焉”的说法,在艺术上追求无色之美。庄子说:“五色乱目,使目不明。”“虚”、“无”、“空”是道家的色彩观。道家主张顺应自然,不追求鲜艳华丽的色彩,而是追求返璞归真的朴素的色彩。所以,原始的黑色就成为了道家最为推崇的颜色。道教崇尚黑色,认为黑色是高居于其他一切颜色之上的色,这点也可以从道教的太极八卦图中看出。道教建筑的室内部分大多都使用黑色作为主色调,以衬托出道教返璞归真思想,更加深了这个道教建筑严肃庄重的色彩。

另外,阴阳五行对道教建筑装饰色彩的影响也非常大,《考工记》记载“画绩之事杂无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由此可知,红色意味着火,还代表南方,有吉祥的象征意味,所以大部分的道教建筑外墙选择使用红色。4道教建筑文化研究的指导意义

传统建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是中国千余年社会历史中生产和生活的产物。道教建筑亦复如此,体现了道教文化内涵和表现方式。道教建筑中的文化表现方式可以应用于风景名胜区设计中,传承其文化内涵,表现地域特点。

首先,明确设计目的以及确定设计原则。每一个道教建筑都有其主体,也就是整个建筑中的供奉的主神,或是纪念的道教人物。这个主题理所当然的会成为该道教建筑的重点,也是它区别与其它道教建筑的地方,应将其设置在建筑中轴线上。

其次,环境与功能调查。道教建筑的布局其实就是将具有一定功能的建筑在有限的环境中进行合理的布置。虽然宗教建筑有很多的规矩以及礼制上的特殊要求,但功能是决定建筑布局最为关键的原因,设计前对原有建筑的功能进行调查,并根据设计目的进行分析,研究道教日常生活、宗教活动和特殊的法事活动之需要。总结出其中的不足之处或需要改进的地方,然后再根据这些问题进行宫观建筑的初步布局。最后根据地理条件来调整建筑的布局形式,使其合理化。

建筑文化研究范文第2篇

园林建筑是我国建筑史上的精华,其中精美的外形和巧妙的设计理念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在世界园林建筑文化史上享有盛誉。中国园林建筑设计秉承“妙极自然,宛自天开”创造理念,因时因地制宜,达到人与自然的巧妙融合,独具匠心。本文通过介绍中国园林建筑的发展历史和分类,浅析园林建筑所展现的文化特征。

关键词:

园林建筑;艺术展现;文化传承

中国园林建筑体现出的自然式山水园林艺术,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建筑文化传统,是我国在社会发展历史中长期积攒的建筑理论和艺术创作实践经验的完美结合,充分反映劳动人民物质与精神的需求,承载着文化传承的功能。

一中国园林建筑历史

中国是园林建筑艺术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在全世界园林建筑史上享有盛誉,具有较重要的影响力。单纯从中国建筑发展史来看,从殷、周时代囿开始已经经历了三千多年的理论沉淀和艺术积累了,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高超的艺术水平。中国对外文化交流起源较早,在盛唐时期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其中“妙极自然,宛自天开”和“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自然园林建筑的理论和独特民族风格的艺术展现,不仅对当时的日本、朝鲜等亚洲国家,甚至对欧洲一些国家的园林艺术创作发生过很大的影响,中国园林建筑也因此在世界造园史上享有盛誉,被认为是园林建筑的渊源之一。中国园林建筑的发展史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缩影,当社会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变后,农业和手工业都有相当的发展,剩余生活资料的产生,使得奴隶主们开始了原始积累,他们的思想和趣味从单纯的解决温饱转向追求更高物质和精神享受。原始积累、青铜器的发现和使用、奴隶制下的充足劳动力共同为营造最早的园林建筑活动提供了物质上、技术上的条件。此后,自唐、宋始,我国的造园技术传入日本、朝鲜等国。公元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就把杭州西湖的园林称誉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从而使杭州的园林艺术名扬海外。在18世纪前后,中国自然式山水园林开始由国内向国外传播,具有代表性的是英国著名造园家威廉•康伯,中国自然式山水园林艺术传到了英国后,使当时的英国一度出现了“自然热”。在清初,中国和英国在园林建筑上就有过交流,如英国李明的《中国现势新志》和钱伯斯的《东方园林论述》,对我国园林艺术进行了介绍。在法国不仅出现“英华园庭”一词,而且仅巴黎一地,就建有中国式风景园林约二十处。从此以后,中国的园林艺术在欧洲广为传播。

二中国园林建筑中的文化特征

中国园林建筑区别于世界上其他园林体系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不以创造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具体园林形象为最终目的。它追求的是象外之象,言外之意,即所谓“意境”。意境,实质上是造园主内心情感、哲理体验及其形象联想的最大限度的凝聚物,又是欣赏者在联想与想象中最大限度驰骋的再创造过程。[1]从这个角度可以将中国园林建筑大体分为人文气质型、富丽堂皇型和自然浪漫型。这种建筑风格有意利用现有的山石、流水、花草、树木、庭院、廊桥及楹联匾额等资源,对资源进行高效整合,合理布局,使得整个园林一步一景,处处生情,意境无穷。常见的有亭、榭、廊、阁、轩、楼、台、舫、厅堂等建筑物。正如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说:“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相,言有尽而意无穷。“因此,园林景物,取自然之山、水、石组织成景,寥寥几物便使游人大有“所至得其妙,心知口难言“之感。[2]

(一)人文气质型,追求自然境界

自然境界重在写意,注重表现园林所有者的情思和诗情画意,是艺术美学和自然美学的完美结合。从单体建筑的造型欣赏,到群体的序列组合,是局部和整体的完美搭配,一步一景,一物一义,风格独特,布局灵活多变,是所有者具体构思的体现,形成巧夺天工的奇异效果。文人园林与士流园林比较而言,多侧重于抒发理想、陶冶情操、体现个人志趣,也用来泛指那些受到文人趣味浸润而“文人化”的园林。起兴于我国盛唐的文人园林发展到宋代,已逐渐演变成为私人园林建设活动中的一股新潮流,不同程度上对当时的皇家园林和寺观园林产生了影响。文人园林的经营是其人格物化的体现,故园林的景致多呈现雅致的文人化风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竹是文人画的主要题材,也是文人吟咏的主要对象,象征人品的高尚、节操。园中种竹也就成了文人追求雅致情趣的手段。同时将禅的思想与哲理通过文人士大夫审美情趣而渗透到了文人园林的创造中。完全中国化了禅宗与大自然山水风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禅僧对于山水风景之美具有高而独特的鉴赏品位,常以山水花木等大自然景物和景象来比拟禅境,启发禅悟。这一境界要以我国苏州和扬州的园林的文人园林为代表,如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还有宋代苏舜钦的沧浪亭,司马光的独乐园等。

(二)富丽堂皇型,追求治世境界

从先秦诸子百家,到明清儒学一支独大,中国儒学对中国社会发展和建筑艺术的发展影响深远。仔细研究下中国儒学中重视实际、社会责任、道德伦理价值和政治体制的思想,折射到园林造景上就是治世境界。在中国古代,通过政府建设的与皇家有关的宫殿、坛庙、陵寝,无一不是通过其艺术构思和威严宏伟的布局来体现皇权至高无上的观念。皇家园林作为其中的一项重大项目工程,也就自然的成为了其中的典型代表。历史发展到了清代雍乾时期,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中央集权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程度,这个时期所建设的与皇家有关的园林建筑都充分的体现了当权者的意志,皇权的象征寓意比以往更丰富。例如圆明园整个园林布局和后湖的九岛环列、东面的福海、土山“紫碧山房”等,分别象征全国版图、“禹贡九州”、东海、昆仑山,意在表达“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皇权至尊的寓意和治世境界。

(三)自然浪漫型,追求神仙境界

此种园林从设计到建造,都秉承了建造者追求浪漫主义的审美观,同时将中国道家思想中讲求自然恬淡和修身养性的理念贯穿其中,从而达到“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境界。追求自由、浪漫的园林布局方式,在我国古代比较常见,且多以表现山水廊桥的天然之美为主,建造时多顺势而为,少见人工雕着的迹象。但是,它决非简单的利用或模仿山水、花草树木的原始状态,而是最大可能尊重自然界山水生成的客观规律,山石流水近乎自然,迂回曲折,还原出天然的韵味和雅趣,再根据建造者心境在不大范围破坏要素本真的同时,有意识的加以改造、修整,合理调整布局,使得格局更加精练、自然。如在中国古典园林布局中,较为常见的假山造景,往往不是模仿建筑地附近具体的名山大川,而是刻意通过能工巧匠的手囊括天下名山圣景,加以近乎自然的高度的概括和提炼,意在园林设计中达到“师法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表现自然”的境界,这就是中国古典园林“天人合一”独特民族文化的具体展现。从这层意义上说,中国传统园林是模仿的、神似的第二自然。这一境界在皇家园林与寺庙园林中均有所反映,古代的名刹宝寺大多与园林相结合,更幽静而富有禅意,多为善男信女捐赠修葺,后也作赏玩之用,各时期遗留的佛教及道教建筑群。圆明园中的蓬岛瑶台、武当山的南岩宫、青城山的古常道观等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事实上,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以及人们对自然美的认识和追求,常常与社会的改革发展、政治动荡以及思想解放程度密切相关。无独有偶,私家园林、山水诗画都出现及勃兴于动乱时代,魏晋南北朝,以儒道结合玄学进一步发展,在艺术上提出“言不尽意“、“悟对神通“的理论主张,使山水诗画的创作达到了一个追求形外之意的境界。盛唐自安史之乱以后转入哀落,糅合了老庄和玄学的禅学得到迅速的发展,它所提倡的直觉体验和沉思冥想的思维方式,心悟、顿悟的领悟方式对艺术创作有了深远的影响。于是,人们在追求自然美的过程中,总喜欢把客观的“景“与主观的“情“联系在一起,把自我摆到自然环境之中,追求天人合一,从而创作中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准确抓住自然美的精华,并加以再现。因此,含蓄的意境美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所追求的至高境界。[3]纵观中国园林建筑发展历史,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中国园林建筑独具中华民族风格和审美特征的艺术观,在园林具体造型和色彩上给人以美妙的视觉享受,也体现了古代人们追求自由、征服大自然的生活态度,同时通过园林建筑艺术调节人的生活环境和志趣,进一步丰富人本身的存在特征和意义,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园林建筑无论在情趣、构图原则、与环境的关系、空间处理以及立体造型上都蕴含着独特的风格,与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反映了当时人民精神文化层次的需求,其中文化的大繁荣将极大的促进建筑技术的革新和建筑风格的发展,中国园林建筑是人们创造出来反映当时社会文化的艺术精品。

作者:彭畅 单位:湖北工程学院城市建设学院

参考文献

[1]谢彤,冯彬.试析园林艺术设计中的道家思想[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4(1):21-23.

建筑文化研究范文第3篇

Abstract: This paper presents a set of management mechanisms aimed at the system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culture based on the harmonious management theory; through analysis for the route of information transmiting and feedback establishes the model, diagnoses for the harmony and finds out the key unharmonious element, which breaks through the localiz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theory and makes up the limitation of the unsystemic investigation.The harmonious management theory applied to the harmonious mechanisms has been demonstrated validated by an empirical study.

关键词:和谐管理理论;建筑企业文化;和谐机制

Key words: harmonious management theory;construction enterprise culture;harmonious mechanisms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6-0108-02

作者简介:姜珂(1985-),女,河南安阳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为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李琼阳(1983-),男,浙江宁波人,硕士研究生,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工程管理、道桥设计。

0 引言

企业文化的和谐构建是建筑企业提高市场占有率的重要因素。针对我国建筑企业文化管理尚处于起始阶段,最容易出现“理念”和“执行”两层皮的现象,因此具有高度一致性特点的企业文化管理机制亟待研究。自和谐管理理论提出以来,不断取得许多重要研究成果并且得以广泛应用。其基于“高度不确定性”的研究背景以及主动设计优化的手段突破了传统管理理论的局限,由于目前国内外将和谐管理理论与建筑企业文化理论相结合的研究还很少,因此,这个课题具有广阔的研究空间和深远的研究意义。

1 企业文化系统和谐管理的相关概念

和谐管理理论对系统和谐性的定义是:“系统和谐性是描述系统是否形成了充分发挥系统成员和子系统能动性、创造性的条件及环境,以及系统成员和子系统活动的总体协调性。”[1]因此可以明确看出,和谐管理理论适用于建筑企业文化系统。

“和谐主题”是指企业为实现其生命周期每个阶段的战略目标,所需要面临的核心管理任务或问题,是企业战略执行过程中的阶段性管理重点和工作重心[2]。将关键问题的有效解决途径总结为“理性设计与优化”和“环境诱导下的自主演化”则的互动耦合,即“和则”与“谐则”围绕和谐主题在组织不同层级间相互作用的适应和演化的过程[3]。

2 建筑企业文化和谐管理过程的描述模型

2.1 建筑企业文化管理信息传播及反馈路径 建筑集团中项目部、子公司需求信息的反馈,是集团领导者依靠已有的管理经验感知,若存在易改变、不和谐的文化要素,则针对其通过围绕企业文化“和谐主题”的“和则”和“谐则”来实现到下一个阶段“和谐主题”的漂移。如图1所示。

2.2 建筑企业文化和谐管理过程描述模型 首先集团领导对建筑集团本阶段最重要的任务――企业文化“和谐主题”进行辨识,随即就进入了新的主题演进漂移[2]阶段。在此过程中,由于学习型机制是建立在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并且强调各层级的能动性,所以企业文化和谐主题漂移过程中,建立全员学习型机制是支撑条件之一。由于不同层级对激励的需求是不同的,在文化激励过程中,要注重对技术人员的创新激励,对管理人员的精神激励以及对农民工保障机制的建立。

建筑集团人员流动率大,造成企业文化系统中亚文化因素活跃,作为临时性组织的项目团队在短时间内建立起强势的文化氛围难度更加大。文化惯性在新主题转变过程中的阻力作用更加明显。综上,建筑企业文化和谐管理过程描述模型图2所示。

3 建筑企业文化系统和谐管理机制实证研究

3.1 建筑企业文化系统的构建 将企业文化理论[4]联系建筑集团实际,构建出建筑企业文化系统如表1所示。

3.2 满意度打分 在从项目部到子公司再到集团总部等不同层次人员对企业全面评价的基础上,对系统要素相互之间的满意度打分 [5]。

3.3 构建企业文化系统的不和谐矩阵[6] 根据满意度打分,经分析计算后得到该建筑集团企业文化系统的不和谐矩阵如表2。

3.4 建筑企业文化系统各要素的不和谐度、受制约度[6](表3)。

3.5 建筑企业文化系统要素D-C分布图[6]的绘制 由企业文化系统各要素的不和谐度dDC和受制约度dCT建立D-C空间,如图3所示。取dDH=0.5,dCT=0.5。

3.6 和谐主题漂移的对策 由D-C空间分布图可知,ERP实施、组织结构建设、创新学习能力、员工激励是易控且比较和谐的;企业文化内外建设环境、企业价值观虽然难控但是是和谐的;企业形象建设是不和谐的,但是这个因素容易控制,集团应该针对这一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

4 结束语

建筑企业文化系统作为一个不断随企业生命周期进行演进的、复杂的大系统,其能否和谐地运行,关系到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对其和谐性进行诊断,找出系统运行过程中不和谐因素和关键问题所在,进而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才能体现效率。然而,对系统总体和谐性进行分析远比对单个文化要素的和谐性分析要困难的多,本文是在和谐管理理论的指导下,对建筑企业文化和谐管理的机制进行了研究,为建筑集团管理者提供了“行为路线”。实证结果表明,和谐管理理论应用于建筑企业文化系统的管理是合理的。

参考文献:

[1]席酉民,尚玉钒.和谐管理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王琦,席酉民,尚玉钒.和谐管理理论核心:和谐主题的诠释[J].管理评论,2003,(09).

[3]和谐管理研究课题组.和谐管理理论的研究框架及主要研究工作[J].管理学报,2005,(02).

[4]樊涛.国有大中型建筑企业组织文化建设的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

建筑文化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陇南地区;农村;宗教建筑;保护现状;前景开发

【中图分类号】 TU2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6-328-2

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建筑与人类挂钩,宗教与文化挂钩,文化与经济挂钩。因此,要分析我国陇南地区农村宗教文化与建筑现状的前景,找出解决方案,就必须从经济出发。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精神文化往往具有相对稳定性,所以,分析陇南地区乡镇农村宗教文化与建筑的现状与前景时,既要考虑当下社会经济的发展,又要考虑文明的继承和扬弃。

一、我国陇南地区农村宗教建筑的现状

本文中的宗教建筑指各种寺、庙、观的房屋建筑和相应的装饰、塑像、彩旗、文字等所组成的景观。陇南农村地区是佛、道两教占主体的地区,本文中的宗教神灵,主要是与农村乡镇居民生活相关的土地神、牛马神、家神以及家庭所供奉的祖先、门神、财神、灶神等。目前,陇南乡镇农村地区宗教建筑文化的现状主要包括乡镇宗教建筑的损坏和重修、农村寺庙建筑的辉煌与危机、祖先崇拜三个方面。

(一)乡镇宗教建筑的损坏与重修

我国乡镇地区的寺庙建筑,由于各种原因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以柏林观为例,在上世纪,柏林观由于社会动荡,建筑物严重受损,整个道观几乎到了要消失的地步。宗教建筑的重修分为神庙重修和文化圣地重修两种情况。神庙重修以方口寺最为典型。陇南市礼县红河乡方口寺,先后重修了三霄殿、地藏殿、正殿。其建筑较新,殿内神像塑造生动,壁画内容丰富。文化圣地的重修则以武侯祠最为典型。国家对陇南市岐山武侯祠进行了维护重修,发展旅游业,推动社会经济发展。通过对宗教寺庙建筑的重修,我国西部乡镇地区的部分宗教建筑又重现风采。

(二)农村寺庙建筑的辉煌与危机

相比较乡镇寺庙建筑的没落,农村的宗教建筑可谓辉煌。因为农村宗教建筑与农村居民的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以礼县农村为例,人们通常供奉三类神灵:土地神、牛马神、家神。在农村神灵分工中,土地神掌管着山川河泽和土地收成,牛、马神主管着作为六畜重要成员和古代农业生产重要动力的牛、马,家神负责保护家庭成员的生命财产安全,这三类神灵对于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的特殊意义,使得他们得以长期受到村寨成员的供奉与维护,这也使得农村地区的宗教建筑至今依然普遍存在。但农村寺庙建筑也存在着严重的危机,这主要是由于建筑物受损、人口流失和宗教活动减少造成了宗教文化无形流失。

(三)祖先崇拜

祖先崇拜是我国西部农村乡镇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人们总要推崇祖先,敬奉先辈,因此,虽然宗教文化与建筑在当代已出现没落趋势,但祖先崇拜依然盛行。值得注意的是,伴随着各种新仪式的出现,对祖先进行仪式性崇拜的活动正逐渐被代替。这一文明悄然发生着变化。

二、我国陇南地区乡镇农村宗教文化与建筑出现危机的原因

(一)社会经济文化的冲击

随着社会经济的显著发展,物质生活逐渐丰富,人们对神灵的崇拜心理大大减轻。人们逐渐放弃对宗教神灵的崇拜和对宗教建筑的维护,宗教活动越来越少,宗教建筑失去了魅力。“近几年来,外国的一些节日在中国广受追捧,如情人节、圣诞节等,其参与人数之多,规模之大,热闹程度之高令人咋舌,大有取代中国传统节日之势。”这使得部分宗教建筑年久失修,逐渐被人遗弃,宗教文化无形流失。同时,教育事业的发展,使陇南乡镇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得到提高,人们对神灵的信仰减少,对于宗教有了认识,不再对进行崇拜、捐助,转而投资各类项目,宗教建筑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我国传统节日的庆祝主要是围绕对神灵的祭祀活动展开的。以陇南市礼县乡镇地区为例,当地每年的社火都要围绕祭祀神灵展开,这种祭祀活动以大型宗教建筑物和神像所在地为中心,并且执行严格的仪式,这使得宗教建筑文化得到了很好的维护,然近代以来,伴随着工业文明的扩张,我国许多地区的节日庆祝方式不断发生变化,神灵祭祀活动被大众娱乐性活动取代,节日中的宗教文化色彩日益淡化,宗教建筑不再是庆祝活动的中心场所。这导致宗教建筑文化失去了本身存在的意义,逐渐被人遗忘。

(二)农村地区人员的流失和传统技艺消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流动由西部流向东部,在类型上有两种:1、农民工流动。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地区发展程度的不断拉大,我国农民工流动规模不断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流出,农村的常住人口明显减少。2、知识分子的流动。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对高科技人才的需求使许多西部地区的知识分子纷纷涌向东部,“孔雀东南飞”早已是公认的事实。农村人口的不断减少使得维护宗教建筑文化的人数缩减,文化传承日益单薄,宗教建筑文化在农村的生存基础受到动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事业迅速发展,新式建筑不断出现,传统建筑的生存空间受到压缩,这造成了传统建筑艺术的消失。“我国民间有许多的传统技艺,这些技艺现在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最直接的原因是由于掌握这些技艺的艺人大多年过花甲,而技艺却后继无人,如果这些老艺人一旦离去, 这些技艺也将随之消失”,传统宗教建筑无法修补,历经风雨,最终倒塌。

(三)人为破坏寺庙建筑

我国历史上动荡年代里,许多宗教建筑被损毁、遗弃。以柏林观为例,虽然历史悠久,建筑独具特色,但在历史上也是多灾多难。民国九年(1920年)天水大地震,庙宇多倒塌,当地民众坚持修复保护。后遭浩劫,千年古柏砍伐,尤其一株春秋古柏,相传为老子亲植,也未免斧砍。古树古物荡然,现仅存清康熙时大匾3块。人为故意破坏,对宗教建筑物破坏巨大,宗教文化损失相当惨重。

三、应对陇南地区农村宗教建筑文化危机的对策

(一)重修

陇南乡镇地区有许多规模较大的寺观,这些文化圣地具有很多特殊的价值。重修这些寺观,既能保存我国优秀的传统建筑,又能充分挖掘其潜力创造新的价值,推动文化繁荣和经济发展。“对宗教文物古迹的修复与重建时应尽量保其历史原貌”[3],尽可能按照古代建筑的标准,依照传统技术重修,以保持古宗教建筑的原貌,体现出它的时代性。重修之后,要按照科学方法管理、开发,不能融入太多现代元素,并按其特色挖掘其特性,使人能感受它的古风貌。重修古代宗教建筑可以恢复宗教建筑原貌,有利于保护古建筑技术,保护我国传统技艺。

(二)挖掘宗教文化与建筑的价值

1.文学价值。宗教建筑具有深厚的文学价值。开发应从三个方面:一、诗词文章。古人以其特有的文化底蕴和写作风格对宗教建筑进行描绘,使其具体深刻,意蕴深远,将古代文章和诗词歌赋摘录在寺观内,能够提高寺院的文化内涵和知名度,弘扬我国古代的诗词文化,继承我国文明的精髓。二、对联。我国宗教建筑物上都贴有对联。对对联文化进行挖掘,可以研究宗教文化,提高建筑的文学艺术水平。三、当代文学。古代宗教建筑在当代依然具有很好的文学价值,对这些文学价值进行开发,既能推动我国文学向前发展,又能提高公众对宗教建筑物的认识,进一步保护宗教文化。

2.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宗教建筑在设计和布局上,具有独特的艺术美,建筑物上的绘画,具有艺术价值与人文价值,向人们传达出宗教故事和理念。在布局上,宗教建筑与周围景色相配合,展现出了秀美山河的风姿。塑像、经文等也具有代表性。宗教建筑的艺术价值,是一笔取之不尽的财富。宗教建筑的形式是历代能工巧匠的不断创新发展而来的,具有很好的科学价值,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可以理解古代科学,促进技术进步。同时,也能展现我国古代辉煌灿烂的文明。

3.旅游价值。宗教文化圣地,自古就是旅游胜地。“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有形的和无形的)作为意义上的存在,对者的吸引力无疑是巨大的。但宗教同时又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它所蕴涵的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神秘性,对非者也有着巨大的无法抗拒的吸引力。”在我国历史上,许多文人对寺观建筑有着特殊喜好,宗教建筑能吸引大批雅士。在当代,宗教建筑和宗教文化的旅游价值不但没有衰落,反而有了很大提升,人们到各类宗教地区参拜,既可以接受古文化的熏陶,又能增长见识,陶冶情操。在旅游业迅速崛起的新时代,运用宗教建筑文化发展旅游实为上上之策。

(三)农村宗教建筑的拆除和乡镇宗教建筑再建

目前,我国农村部分小型宗教建筑被遗弃、荒废,这些建筑应加以拆除。在拆除时,对于具有价值的历史文物,应加以保护性拆迁;可再利用的材料要充分利用;对于无用的东西加以销毁;拆除之后的地面应加以修整,保护生态环境。废弃宗教建筑的合理拆除,既能合理保护生态环境,又能保护古代文物和优秀文明成果。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使乡镇人口增加,扩大了民众对宗教建筑的需求,这就有必要在大型乡镇地区修建新的宗教建筑。这种宗教建筑物的修建应遵循大而少的原则,建筑物规模要大,以适应众多乡镇居民的需要,更好的保存传统技艺,开发其古建筑价值;数量要少,达到物以稀为贵的效果。

(四)创造新文化

陇南宗教建筑文化与当下的经济不相符,因此需要创造经济性文明,走创意文化产业的道路。“创意文化产业是近年来迅速崛起的一个知识密集型的新兴产业,是以当代大众的媒介生存、数字生存和全球互联网生存为前提的市场化的文化科技内容产业,其具有广泛的适应性。”陇南应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旅游文化。宗教建筑的旅游价值可以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特色建筑、特殊装饰、特定的图画,都可创造出新的旅游文化。二、影视文化。陇南农村乡镇地区的宗教建筑用在影视行业当中,形成影视文化,既能宣传宗教建筑物,又能带来现实收益,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三,商业文化。对宗教建筑物进行商业性开发,例如在宗教建筑物周围出售特色工艺品、书法、绘画等,大力发展商业文明,可以带来经济上的繁荣。值得注意的是,宗教建筑的文化创新不能改变其原貌,在出售商品时,应以特色为基础,少添加现代化元素。否则,宗教建筑会失去其价值。

(五)精华永存

“宗教文化遗产遗迹,如各种宗教建筑、宗教绘画,几乎集中体现了历史上各种艺术美的精粹,拥有极高的知名度。”陇南宗教建筑文化中有许多文明精华,例如建筑艺术、雕塑艺术、绘画艺术、布局艺术,保存这些文明精华,可以继承传统文化,丰富西部农村地区的文化生活。文化精华的保存涉及到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即要对宗教建筑及其它物品的保护,也要对各类技术、艺术进行保护。保护文明精华,要保护各类实实在在的文明,还要培育具有优秀文化素质的人才,传承文明精髓。陇南农村乡镇地区的宗教建筑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瑰宝,保存这一优秀文明精华,对我国文化保护意义尤其重大。

(六)历史文化研究

陇南乡镇地区的宗教建筑,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是历史研究的绝佳材料。“陇南开发较早,历史悠久。境内古代文化遗存遍布各地。”对这些文明应加以合理开发。在历史文化的研究上,陇南农村乡镇地区的宗教建筑可以作为实物,用来佐证历史;也可以作为文化的载体,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加以探讨。同时,在传承技术、艺术、文学、音乐等方面都有独特的历史价值,更有利于历史文化的研究。

四、结语

我国陇南农村乡镇地区的宗教建筑,虽处于十分难堪的境地,但对其不能一味保留,也不能随便放弃,而应该根据当下的社会状况,对其具体分析,一方面保存我国的传统精神文化,另一方面使其与当下经济发展相融合,创造新的文明,推动经济文化双重发展。

参考文献:

[1]梁润.我国民俗文化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建筑文化研究范文第5篇

佑民寺作为南昌市现存最完整的且唯一的佛教寺庙,创建历史悠久,是南昌传统民俗的象征之一。作为南昌地区的代表性寺庙建筑,与南昌的历史文化密切相关,通过对佑民寺审美上的分析,从平面布局、空间组织、装饰艺术等方面来阐述其美学价值,并且希望能够加强对佑民寺建筑佛教文化的认识,促进佛教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同时也对佛教寺庙的保护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南昌;佑民寺;装饰艺术;审美分析;佛教文化

佑民寺,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502-519年),兴盛于唐朝,它为南朝梁代豫章王师葛鲟所建,原为豫章王蔚综之师葛鲟之私宅,因“镇蛟龙”捐献为寺。佑民寺规模宏大,香火旺盛,是南昌一处著名的风景名胜。该寺庙特色的平面布局、充满秩序的空间组织、多种多样的图案以及华丽的色彩装饰,把佛教寺庙建筑的装饰艺术表现到了极致,使其成为南昌地区历史文化特色建筑。经过一千四百多年来的几毁几建,被烙上了时代的印记,建筑风格也体现着佛教建筑鲜明的色彩,并从中反映出诸多的美学价值和佛教文化意义。

一、佑民寺建筑装饰艺术的审美分析

1.总体平面布局及严谨、统一

佑民寺经历多次的迭修迭废,历代的规模都不尽相同,现如今佑民寺建筑总体规模约为800~900平方米,佑民寺内分为主殿及左右侧殿两大建筑群。主殿内的建筑包含了正门、天王殿、铜佛殿、大雄宝殿、法堂等,而侧殿内的建筑有客堂、大寮、齐堂、库房、马祖书林、观音殿、祖师殿、伽蓝殿、乐师殿等。大雄宝殿左右两侧上方分别建有钟楼和鼓楼。从总体平面布局来看,整个佑民寺中的建筑均以轴线贯穿,将主要殿堂都建立在轴线上,全部建筑前低后高,主次分明,体现严谨、统一,具有着和谐、统一整体的审美特征。这种轴线的形式创造了一种极为完整、严谨的建筑美形式,它具有向心性、整体性、秩序性的特点。更加的强调了佛的法力无边,反映出人世间建筑艺术的神秘美感。建筑的中部位置为大雄宝殿,是寺院的主要建筑物,为寺庙的中心。宝殿左右两侧布置钟、鼓楼,使大雄宝殿更成为这条轴线上的重中之重。大雄宝殿作为寺庙的中心位置,是重要活动的场所,院落与左右两侧的配殿层层递进,主要是对主殿的烘托与陪衬。而天王殿、铜佛寺及法堂布局在正殿的前后,但是气势上相比于正殿略微,有些佛寺在正殿前后,同时也是加强了对正殿的渲染作用。

2.空间组织的秩序原则

建筑的排列与围合组成了空间,在一个建筑群的空间内部,因其性质不同、服务对象不同,相应建筑的形态、大小和装饰也不相同,在空间的秩序上,每个建筑之间都主次分明、井然有序,强调了空间的统一与整体,营造和谐美的空间氛围。佑民寺以轴线为中心的院落式布局,因受到了封建礼教的影响,其以有序的空间组织形式存在,在一定的条件下使整个空间达到平衡成为整体,而依靠这些方法使整个空间的形态达到合理的组合,营造空间组织的秩序原则美,这些方法即:轴线与对称、协调与对比、重复与变化等。

3.牌坊、横梁、门窗装饰艺术特征

中国各地的佛教建筑,因其地域性的影响,在装饰上有着很大的差异,佑民寺建筑在南昌地区其豪放朴拙的社会文化影响下,其装饰呈现出质朴大气、古雅内蕴的艺术风格。年代不同,所形成的建筑风格也各不相同,建筑的屋顶、横梁、门窗等的装饰各具特色,包含着不同的形式美和意蕴美。

(1)牌坊:双龙绕脊

正门牌坊的装饰采用了较复杂的形式,装饰十分丰富,正脊的中间位置雕刻着“双龙”,龙形的身体由首至尾交织环绕在屋脊中。整体造型精美庄重,构成节奏丰富而和谐,外观上弧度优美,与屋檐形成厚重和轻灵的对比,龙首相聚处与龙珠相连,形成了“双龙戏珠”的视觉效果,节奏十分丰富,韵律和谐。正脊两侧为鱼龙形式鸱吻,这种形式在很多寺庙建筑上都得到广泛运用,造型流畅、优美,装饰细节精致,翼角采用的是龙头形式,身体采用的是鱼的形式,龙的上吻向上翅起,赋予建筑轻盈感,两龙首互相观望,气势十足。牌坊两边小脊上则采用的是较简约的形式,脊饰为镂空的雕花形式,翼角为卷草纹向上翘起,简约优美,富有韵律美,垂脊的两侧装饰为脊兽,几只脊兽并排而列,气势凶悍,以显示其威严,使寺庙具有庄严、肃穆之感。

(2)横梁:彩绘纹样

铜佛殿的横梁面装饰采用了大量的彩绘纹样,整体装饰风格精致庄重,细节处理十分精美,样式纷繁复杂,色彩华丽、高贵。彩绘两端形式一样,中轴对称,整个色彩的运用为绿色、蓝色和红色,再加以黄色点缀,中间杂留白轮廓,作为过渡,层次清晰,颜色十分的艳丽、庄重。

(3)门窗:镂空结构

在门窗的装饰上镂空是非常常见的手段,其使用历史之悠久,镂空常给人一种灵透之感,富有穿透力。佑民寺在门窗的装饰图案主要采用的是几何回形纹、方形、圆形和植物花卉纹等等,其装饰纹样并不复杂,给人的感觉是稳定端庄、和谐优美,它主要采用多变形式以及各种组合形式,几何图案作为装饰纹样的特点主要是:规律性强、富于节奏韵律感,大面积的使用,视觉冲击力十分强烈,具有整体性、统一性。

二、佑民寺佛教文化研究

每个阶段的佛教文化传播都有着相应的传说产生,“镇龙传说”,“马祖弘法”在南昌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这些传说促进了佛教文化的弘扬与发展,是名族化、地方化的文化产物,成为了南昌地区佛教文化的重要一部分。千百年来,佑民寺见证着南昌的兴衰废替,沉淀着南昌太多的历史文化,蕴含着南昌深深的风土民情,在中国佛教文化史上占据着颇为重要的地位。佑民寺作为佛教盛地,已经成了南昌风俗民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佑民寺作为南昌传统民俗的象征,蕴含着南昌的佛教文化内涵,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人们对佛教文化的重视,使得寺庙建筑得以很好的保存下去,如今的佑民寺虽无往日的那般盛况,但是,每逢初一十五、过年过节和佛教的重大节日,都会有大批的南昌市民前去烧香礼佛,敬献香钱,从而寄托着人们对佛教的虔诚之心。

三、结语

佛教寺庙建筑历史悠久而深远,佑民寺作为南昌地区代表性佛教建筑,具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丰富多样的审美艺术价值。轴线式的平面布局,充满秩序美的空间组织,以及丰富多彩的艺术装饰,使佑民寺成为寺庙建筑艺术的瑰宝。它既蕴含着古老的寺庙建筑文化,又有着现代建筑的理念,地域性的特色。对佑民寺建筑的研究,能够更好的了解佛教寺庙建筑的历史和文化,才能使多样化的建筑文化和艺术更好的保留和展现,同时又可以对佛教寺庙建筑的保护工作起到一定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对中国传统佛教寺庙建筑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作者:高婷 单位:南昌大学

参考文献:

[1]杜?.潮州广济桥建筑装饰艺术的审美向度与文化意蕴[J].美术大观,2014(2).

[2]伍国正吴越.传统民居庭院的文化审美意蕴[J].华中建筑,2011(8).

[3]袁玲丽.重庆华岩寺建筑装饰特征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