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疗体育研究

医疗体育研究

医疗体育研究

医疗体育研究范文第1篇

摘要 运用社会调查法和文献资料法,以养生保健为例,探讨医学院开发医疗体育校本课程的实验研究,对开发医疗体育提出了改革的基本思路,旨在为高等医学院校体育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 医学院 体育 养生保健

一、前言

体育和医学都是为人类的健康服务的,体育以预防、保健和康复为主,医学以治疗为主,体育与医学相结合,两者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这是现代体育和现代医学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新形势下医学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传统保健体育通过姿势调整、呼吸锻炼、意念控制,使身心融为一体,达到增强人体各部分功能,诱导和启发人体内在潜力,起到防病、治病、益智、延年的作用。它是中国古代的养生学说与强身健体的锻炼方法相结合的产物。”医学院校是以医学为专业特色的学校,一切课程的配置都应围绕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医务人员进行重组设计,不能只站在体育的角度开展教学,而应根据医学专业课程建设的需要去挖掘医疗体育的课程资源,“养生保健体育”课程主要开设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瑜伽养生术、导引保健功和太极拳等内容,课程体系新颖。突出以“医体”结合的教学模式,其以全新的课程理念在医学院校深受学生和教师的欢迎。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对长沙医学院2009级养生保健体育选项课的本科临床四班、护理四班和影像一班共计12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学生对该课程的基本看法和课程实施情况。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有关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法。发放问卷120份,收回问卷120份,筛选不完整和无效问卷2份,有效问卷118份,有效问卷率98%。

3.访谈法。对从事医学院校体育教学多年的老教师和医学专业教师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开设该课程的建议。

4.统计法。将回收的118份有效问卷用Microsoft Excel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处理,并对数据进行归纳、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对养生保健的认知度调查

图1学生对养生保健的了解程度图

从图1调查的数据来看,有77.1%的学生对该课程只是了解一点,有24.6%的学生不了解,只有0.8%的学生非常了解,12.7%的学生比较了解,有少部分同学对养生保健了解程度较高,但大部分的学生对养生保健了解不是很全面,可以看出对养生保健了解得不够深入,需要引起学生对养生保健教学的重视,并广泛宣传其意义,才能深入开展医疗体育的教学。

(二)学生了解养生保健的途径

图2学生了解养生保健的途径图

从图2调查中得知,55%的学生是在课堂上学习养生保健的,有16%的学生是在电视和网络上看到的,可见,大部分学生是从课堂上了解养生保健的,另外电视网络等媒体也是了解养生保健信息的重要渠道,这也告诉我们在重视媒体宣传的同时更应该抓好养生保健课堂教学和训练,毕竟学校的体育课是开展养生保健的第一课堂,这样更有助于医疗体育的普及。

(三)学生进行养生保健的情况

在调查的这120人中,56%的同学都是在自己宿舍进行锻炼,76%的同学每周都会进行1-2次,基本上每次都不少于30分钟。83%的同学喜欢这一运动并会在课余继续进行,认为只要学校提供好的场地,有专业的教师指导肯定能吸引更多的同学参与其中。

(四)开展养生保健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120名开课学生的调查发现,养生保健课堂对场地的要求很严格,目前学校缺乏安静舒适的场地。在课程的设置上还需多增加些趣味性的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作为医学院校的体育工作者,应致力于对传统保健体育的挖掘、整理和探讨,这样才能使所有的学生都感受到医疗体育的巨大魅力。

四、结论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认为作为医学院校学生在学习医学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传统保健体育运动的学习,更能够加深对医学知识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从教学内容上来看,八段锦、导引保健功和太极拳等传统养生保健的教学内容能教会学生一门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并用的临床技能,医学院开设养生保健体育教学是建立在公共基础课程与医学专业课程结合的“体医”教学模式,而以养生保健为主的医疗体育课程是一门运动技术较强的实践课程,也是体育教师的专业特长,把医疗体育与临床康复护理职业技能紧密结合在一起,根据临床康复护理工作过程,选择医疗体育知识模块,形成以中医理论知识为指导,医疗体育锻炼为载体的课程标准,结合学校实际,共同研究开发医疗体育的功能,并积极探索开展医疗体育锻炼的途径,为医学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拓展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陈胜.养生保健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3.

[2] 成明祥.体医结合:医学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模式[J].体育文化导刊.2006.14(5).

[3] 李永明等.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国传统保健体育教学现状与模式研究[J].武术科学.2008.2(5).

医疗体育研究范文第2篇

(一)临床研究生对职业的认知和情感在职业选择目的和个人价值体现的问题上,临床研究生都认为“社会地位高”是首要因素,真正因为个人理想而选择医学专业的同学只占18.8%,说明在培养研究生的医德情感和信念上,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健康服务的理念至关重要,而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一种内化方式便是加强医德教育工作。多数研究生对待病人的态度是“有耐心,热情服务”,这反映在临床工作中,他们能照顾病人内心的心理感受,服务意识比较强,但仍有超过10%的研究生把自己当着病人的“救世主”,服务意识淡薄,这是需要引起重视的现象。随着医学模式的发展,精湛医术、高尚医德和良好服务三者兼备的标准已取代了以往占主流的精湛医术与高尚医德二者兼有的“好医生”标准,这也表明新时代的临床研究生的观念正在逐步更新,与时代的发展同步(表1)。

(二)临床研究生对医德重要性的认识绝大多数(158人,占84.9%)研究生认为医德是医生的灵魂,166位研究生(占89.2%)认为医德对医生同样具有制约作用,认为在医学院校进行医德教育对于自身职业的发展是有必要的研究生有175人(占94.1%)。但仍有少部分研究生没有意识到进行医德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医德教育可有可无(占3.7%)或者没有必要(占2.2%)。而对医德的怀疑,表明他们自己也在反思道德的规范制约力量,从而间接表明医德教育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临床研究生对医德教育形式成效的评价调查显示,导师的言传身教被认为是医德教育成效最好的形式(显著率达63.3%),其次是医疗社会实践,这两者为医德理论应用于医德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对研究生医德的养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医学伦理学》课堂教学的教育成效则一般,反映了《医学伦理学》课堂教学虽然能让临床研究生的医德理论素养有系统的提升,但其教学内容与临床实践脱节,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让研究生感到枯燥,影响了医德教育的成效;成效较差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认为其成效一般或者没有成效的共占77.3%),这可能是由于我们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重公共道德教育,轻职业道德教育”造成的,今后应将医德教育作为临床研究生德育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势力量,强化临床研究生医德教育的成效,让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得以不断提高(表2)

(四)临床研究生对“医院追求医德医风与追求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的看法医德医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医疗卫生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而在医疗实践中,医院追求医德医风与追求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表现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卫生事业在转轨过程中因过度追求利益,医德医风建设涌现出新的问题,医德出现滑坡。调查显示:有41.2%的研究生认为追求医德医风与追求经济效益之间存在矛盾,50.7%认为两者间并没有矛盾;被调查的研究生中有68人(占36.6%)认为救死扶伤应放在首要位置,有32人(占17.2%)选择经济效益第一,其余学生认为两者应尽可能保持统一。调查结果反映了医学教育在医患关系较为紧张的当下,对于如何处理好医德医风建设与经济利益的客观需求的关系尤为重要。

二、当前临床研究生医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

目前,临床研究生医德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原因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即来自社会、学校以及研究生自身。

(一)社会消极因素冲击了临床研究生对医德教育的价值评价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医疗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但他们对医学专业知识了解甚少,又加上一些社会舆论和媒体的影响,导致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医疗纠纷也时常发生,许多医务工作者都表示对职业缺乏信心的担优;医疗行业中的不正之风,如一些医生生、冷、硬的服务态度、收受“回扣”和“红包”以及社会上“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潮的冲击;另外,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唯技术论”,容易导致片面强调高超的医疗技术水平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却忽视了良好服务和高尚医德所产生的正面社会效应。类似这些不和谐的因素给临床研究生的医德教育传达了不良信息,诱发他们对医疗职业的不安全感,部分临床研究生受这些消极因素的影响,在经济利益和医德品质之间存在困惑,使其对医德教育的认同度降低,从而影响临床研究生对医德教育的价值评价。

(二)医学院校自身原因影响了医德教育的成效医学院校的学科设置大多以自然科学为主,人文课程的比例往往很小;课程设置方面没能从医学专业特殊性的角度出发,比较偏重于医学专业课程,导致医德信念缺乏系统的培养;医德教育专职教师数量有限,未能形成有力的学术群体。研究生思想政治辅导员虽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专职教师数量的不足,但其医德教育专业知识仍有欠缺;在临床实践教育环节中,一些导师侧重于对临床研究生传授医疗知识及临床诊疗技术手段,往往忽略了对其进行医德信念教育。这些都使临床研究生不能充分认识医德信念在自身技能中所发挥的能动作用,限制了医学院校临床研究生医德教育的开展。

(三)临床研究生对医德教育重视不足部分临床研究生受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影响,认为只要学好医学知识,掌握好医学技能就行。加之一些用人单位只注重医学生专业知识的考核,往往忽视了医德素质的考量和评判。在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下,临床研究生出于择业的实用性,只埋头于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注重人文修养,往往忽视自身医德素质的养成。其次,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就在家长的百般呵护下成长,习惯了被关心和关注,凡事从“我”出发,以“我”为中心,没有建立替别人着想、主动关心他人的行为模式,从自身利益出发的思维习惯容易滋生个人本位思想;同时,作为医学生,他们涉世不深,阅历较浅,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能力不足,缺乏对价值认识的科学基础,在人生理念上只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缺少崇高追求和远大理想,很多临床研究生还不能够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将来成为一名医务工作人员的职业形象和责任,又受到医疗服务实践中不良事例的影响,很容易产生认识上的冲突及道德选择上的迷失,忽视医德教育的重要性,影响对医德教育的有效内化。

三、进一步加强临床研究生医德教育的思考

(一)完善临床研究生医德教育教学的内容医德教育首先要通过课程得以实现,应将《医学伦理学》列为临床研究生的公共课,将先进的医德理念、热点的医德话题引入课堂,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就一些现实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及探讨。如怎样看待医疗救助与病人欠费,如何看待和对待“回扣”、“红包”现象,如何看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疗机构改革过程中的问题,开展形式多样的医德案例的教学与讨论,逐渐培养临床研究生道德的判断力和责任感,从而激发临床研究生医德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他们对医德知识的掌握及对医德问题的分析能力。其次,通过加强学校与医院的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进行医德教育,即学校可侧重医德理论教育,而医院则侧重于医德实践教育。这种教育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临床研究生的医德培养,也促进了医院的医德医风建设,可以获得“双赢”效果。

(二)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的言传身教作用当前,研究生的管理模式基本都是导师负责制,临床研究生结束半年的在校课程学习后,其余时间基本上都在导师的指导下从事科研和临床实践,这就决定了导师是临床研究生医德教育的主—54—体。导师不仅是医学科学知识的继承人、传播者和创造者,也是医疗道德文化的桥梁和重要影响媒介。调查显示,导师的言传身教对临床研究生医德教育的成效显著和较好的占93.6%,表明导师的示范、教化和熏陶作用对临床研究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全面推进临床研究生医德教育的基本保证。因此,在临床研究生的科研和医疗实践工作中应采取措施,发挥导师在临床研究生医德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激发研究生的情感认同,引导其完成由医德认识向医德情感、医德意志、医德信仰升华的心理过程,逐步完善临床研究生的医德教育行为。

(三)重视临床研究生辅导员在医德教育中的角色作用辅导员承担着向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任务,但在日常工作中,往往又存在着“重思想政治教育,轻职业道德教育”的问题。为此,首先要提高辅导员自身医学伦理修养,通过开展医学伦理学教育理论培训,支持辅导员开展医德教育研究,提高医德教育水平,促进临床研究生医德教育工作的开展。其次,辅导员在临床研究生的日常管理中,应进一步负起育人的重任。要树立良好的形象,经常与学生进行谈心,通过这种融洽的情感交流,拉近彼此的距离,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达到“亲其师”到“信其道”的情感转变,真正实现研究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对医学职业道德的教育效果方能显著,教育也将实现其根本的功能。

(四)加强临床研究生医疗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和管理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为贫苦百姓开展医疗保健咨询服务工作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临床研究生力所能及的。通过组织临床研究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到缺医少药的贫困地区奉献爱心,他们的责任感、事业感等多种医德情感容易被病人所回报的感激之情所触动,这种实践的体验对于每个临床研究生来说都是非常刻骨铭心的经历,所带来的医德教育成效是非常显著的,能让他们在为困难地区医疗卫生保健事业做贡献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医德修养。

(五)占领网络新媒体等开展医德教育的阵地在当下网络信息化时代,互联网逐渐成为了临床研究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对临床研究生的思想观念及行为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有关医德教育的信息却很少,加强医德教育信息的网上开发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可以通过建立相关的医德教育专题网站、微博、博客等网络平台,对医德教育进行渗透,强化临床研究生医德教育的实效。同时,新闻媒体也要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比如对“温暖哥”纪名扬同学的报道),对科学的理论进行宣传,让先进的文化得以传播,从而激励人们不断追求真善美,弘扬社会的正气,最终营造一种和谐的公民道德建设文化氛围。

医疗体育研究范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 R1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6(c)-0059-05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nd compare the understand and learning effect of general family medicine (GFM) in master postgraduates major in general practice (GP) and other directions. Methods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this study compared the understanding and identification of GFM, study method and effects and the willingness serve in a community health center in master postgraduates of GP (40 cases) and other majors (40 cases) of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from September 2014 to July 2016. Results GP master postgraduates were more interesting in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than other majors, so did the understanding and identification of GFM (P < 0.05). GP master postgraduates thought learning GEM would be benefit for future occupation. The willingness to serve in a community health center and to engage in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was stronger in GP master postgraduates than other majors, although there were concerns about the working environment, income and academic statu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but this ratios in GP master postgraduate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other professional graduate students (P < 0.05). A case-report based learning and practice in community hospitals was well accepted by all of the master postgraduates, and they expected mor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P > 0.05). Conclusion Postgraduate education for GP provides sufficient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clinical understanding of GFM, which are helpful for master postgraduates in employment preparation and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So postgraduate education for GP should be further supported.

[Key words] General practice education;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Postgraduate education; Recognition; Learning effect

2014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在所有的发展中国家,心脑血管病、癌症、糖尿病、慢性肺病四类最重要的慢性病是导致过早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这四类疾病也成为关注的要点以及慢性病管理和防治的重点[1]。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构建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探索建立包括医疗联合体在内的慢性病干预的全社会网络体系和分级诊疗策略,协同为慢性病患者提供医疗护理康复等服务,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慢性病防控的第一防线[2]。而社区全科医师的整体素质是关系到慢性病分级管理能否顺利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全科医师的综合素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提高全科医生临床水平,发展全科医学教育是我国实施慢性病管理、分级诊疗等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保障和必经之路[3]。

目前,我国对全科医生的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等开展了很多培训教育工作,并且出台了全科医学专科医师培养标准、全科医学专科医师培训基地细则等各种制度和标准,针对全科医学继续教育项目进行规范化管理[4],但对在校医学研究生教育阶段的全科医学教育模式和教育效果却鲜有研究进行专项讨论。本研究针对首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研究生教育阶段的教育模式和学习效果进行专项调查研究。旨在调查和评估目前全科医学专业研究生对全科医学、分级诊疗和慢性病管理的认知和认可度,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效果,以及毕业后工作意愿和顾虑等,以期优化全科医学课程设置和教育方式、方法,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全科医生,最终提高全科医学教育水平和慢性病管理水平。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2014年9月~2016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在校全科医学三年级硕士研究生共40名作为调研对象,其中,男14名,女26名;并按年龄、性别及入学成绩匹配同期其他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40名作为对照,其中,男14名,女26名,内科学专业20名,外科学专业10名,妇产科专业10名。其他专业研究生以往均未接受过系统性全科医学教育。全科医学专业研究生与其他专业研究生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根据研究目的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访谈调查内容包括对全科医生的认知和对分级诊疗、慢性病管理的了解,全科医学专业研究生学习的必要性,全科医学的学习效果和方式、方法等,去社区或基层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意愿及顾虑等共20项内容。比较全科医学和其他专业研究生对全科医学的认知度和学习效果,探讨目前在校全科医学研究生教育对提高全科医生素质、促进全科医学人才储备和培养的作用和不足之处。问卷由首都医科大学研究生处教师发给调查对象,而后由教育处老师进行问卷收集和数据统计。对结果评价者和数据分析者均设为施盲对象,聘请第三方人员负责数据管理与评价,避免资料收集和数据分析过程出现人为因素而影响结果。

1.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Epidata数据库进行数据录入和管理,采用SPSS(V 20.0)统计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80份,回收有效问卷80份,回收率为100%。

2.2 有关全科医学的认知和认可度调查

调研对象中,表示“以往曾听说过全科医学”者在两组研究生的比例均不足一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经过研究生阶段学习之后,大多数全科医学专业的研究生充分了解学习全科医学的必要性和专业特点,全科医学专业更多学生认为全科医学应作为所有专业的基础课之一,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提示全科医学专业的学生对于全科医学的专业认知和认可度更高。见表2。

2.3 对于全科医学学习方式看法

两组大多数学生赞同到社区实习的方式,认为病例讨论是最佳的学习方法,并且?勺檠芯可?都希望能通过国际间交流学习得以启发和提高,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4 对于分级诊疗、慢性病管理的认识

全科医学专业较其他专业研究生更了解分级诊疗,对于慢性病管理更有兴趣,更能认可全科医学是慢性病管理的有效方式,而且更多全科专业的研究生认识到预防对于慢性病管理的重要性,所以经过研究生阶段学习后全科医学专业研究生能更好地理解全科医学和慢性病管理的意义和重要性,认知度明显好于其他非全科医学专业的研究生,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5 对于未来择业和专业发展的想法和顾虑

与其他专业研究生比较,全科医学专业研究生认为全科医学学习有助于未来择业,工作稳定性高,对于未来社区开展全科医学和慢性病管理的工作有较充分的思想准备,社区择业意愿明显高于其他专业,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全科医学研究生仍有工作环境、收入和学术地位、专业发展等方面的顾虑存在,但比率明显低于其他专业,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3 讨论

慢性病已经成为21世纪危害人们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科学管理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至关重要,有助于减轻患者个人和国家的医疗和经济负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实施不同级别医院协作,科学而完善的分级诊疗、慢性病管理是医疗体制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部分[5]。在慢性病预防与治疗、康复等方面全科医学的价值进一步凸显,对社区全科医生的要求也相应提高。WHO对全科医生的定义是:全科医生为每一个寻找医疗保健的人提供综合性医疗保健服务,必要时也安排其他卫生专业人员为其提供有关服务;职责是提供高质量、综合的、持续的和个体化的保健;能够为患者制订保健方案,选择经济效益比较好的措施;通过有效解释和帮助,开展健康教育,代表社区倡导健康促进活动,管理健康资源,利用卫生资料,在卫生系统内与个体或组织一起工作,满足患者和社区的要求[6]。因此,全科医学更加注重社区常见病和慢性病的综合防治,强调健康教育、咨询和康复相关的全程综合医护服务。

目前我国大多数的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年龄老化,专业知识与临床能力老旧不足,在临床医疗和慢性病管理方面极其薄弱,缺乏预防、康复、家庭照顾、健康咨询等相关知识和技能,达到慢性病管理等的职责要求尚需提高[7]。也因此,国家教育部、原卫生部提出要加强全科医学教育,培养出一大批合格的全科医师,为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服务[4]。要求医学生通过掌握全科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提高其防治社区常见病、多发病和解决社区常见健康问题的能力,能运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向个人、家庭、社区提供融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为一体的基层卫生服务,达到社区卫生服务相应岗位的职责要求[8]。我国多数地区的社区医生和基层医生没有接受过全科医学教育,全科医师的人才储备严重不足,全科医生的培养工作任重而道远[9]。

2011年开始首都医科大学等5所高校开始培养全科医学硕士、博士研究生,经过了本科阶段的系统学习,初步掌握基础医学知识和理论,进一步的研究生阶段学习有助于确立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进一步系统学习和实践本专业相关理论和知识[10]。高校开展研究生阶段的全科医学教育是更高阶段的教育,充分学习和实践后的全科医学教育,可以为全科医学工作提供和储备更优秀的人才。

要实现全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了解研究生阶段的医学生对于全科医学的认知度和认可度,以及进行相应的教学方式及教学效果评估。因此,本调查包括对全科医学学习的作用和意义(包括学习的目的和必要性、学习方式、方法等项目),对全科医生的了解,去社区或基层工作意愿及顾虑,对分级诊疗、慢性病管理等政策的认识等共20项内容。虽然多数研究生之前未曾听说过全科医学专业,但经过硕士研究生阶段学习后,全科医学专业研究生较其他专业研究生更加认同全科医学,认识到全科医学不同于其他专科体系的特点和重要性,对于慢性病管理的意义和兴趣明显提高,而且其他专业的医学研究生也有认为有必要了解全科医学,表明医学生已经开始意识到全科医学的重要性。

在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上,由于临床医学尤其全科医学的特点,要求医学生结合临床,用于实际,对于患者,尤其慢性病患者的接诊、临床评估、处理和长期管理、教育,不仅涉及到专业知识更加考验临床实践能力,因此通过到社区实习和进行病例讨论的模式,更加真切地接触患者,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提高临床能力。在北京世纪坛医院的研究中,通过导师组模式,结合临床、康复和预防等多学科共同带教全科专业医学生,提高了学生临床技能和综合素质,进而培养出高素质的全科医学骨干人才[11]。首都医科大学在全科医学概论课程见习中运用“案例为中心、问题为基础”的情景式教学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12]。本研究也提示研究生对于到社区实习和病例讨论的学习方式非常认同。

未来择业意愿是考评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科医学专业研究生普遍认可全科医学专业,毕业后愿意去基层、社区工作,同时普遍存在工作环境、地位、收入、发展等顾虑。因此,在发展全科医学教育的同时改善全科医生的待遇和就业环境也很重要。只有在全科医学教育和全科医生职业发展两方面共同促进,才能产生最终良性互动效应,共同发展[13]。在研究生毕业职业规划中,是否对所学专业的职业特点有充分的认知和未来职业发展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是能否坚持本职业、减少职业倦怠的核心。全科医学教育真正能够发展壮大,必须一方面重视全科医学教育,建立质量考评指标体系,加强师资力量,落实经费、培训基地等,并将全科医学教育纳入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中;另一方面应通过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认知培训让全科医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前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长期规划,才能在毕业后得到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14-15]。形成专业学习和就业需求的有效激励机制和良性循环,才能切实促进和发展全科医学专业的研究生教育,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全科医生,更好地完成分级诊疗和慢性病管理任务。

医疗体育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 Uu感染; 不育症; 治疗

男性不育症的病因较多,其中,生殖系感染是非常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与不育关系密切[1]。近年来,众多医学工作者发现解脲支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Uu)是生殖系感染的常见病原体[2-3],这使得Uu感染成为男性不育一个不容忽视的病因。Uu是一种界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原核微生物,1954年由Shepard从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尿道中分离出来,是目前发现的能够在无生命体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的最小微生物。

1 Uu感染导致男性不育的原因

1.1 Uu感染与机体血清抗抗体(AsAb)呈现相关性 不育症患者生殖道局部的抗免疫反应已引起人们的重视。李雷花[4]对154例不育症患者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在154例不育症患者中,Uu阳性率为50.7%,Uu阳性患者血清中抗抗体的阳性率为41.02%。由此认为,男性生殖道Uu感染与血清中AsAb阳性具有相关性,对诊疗男性不育有指导意义。李科茂等[5]对402例男性不育症患者的研究结果显示,在不育组中Uu感染后抗抗体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同样有支原体感染的对照组。有学者报道,Uu感染的不育男性中AsAb明显高于非感染者,Uu感染破坏了血睾屏障,导致自身免疫。Uu感染或损伤都具有引起自身抗体作用,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的抗原可直接或间接参与AsAb的产生,后者可干扰受精,凝集,影响活力和存活率,抑制穿卵能力,影响精卵结合。刘惠博[2]在北京市曹开镛中医医院2004年10月-2005年3月的病例调查中发现,Uu感染引起AsAb占AsAb总数的30%以上,说明Uu感染与机体抗抗体呈现一定的相关性。

1.2 Uu感染对形态、密度、活动率及活力会产生影响 2011年,Zhang等[6]学者报道,中存在Uu感染可显著地降低数和活率。Wang等[7]学者报道,Uu感染会影响形态,导致的死亡。李戬等[8]对380例男性不育患者的质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密度显著或非常显著低于阴性组和对照组(P

1.3 Uu感染导致人体免疫功能下降 Uu可产生氨和过氧化氢等有害物质,通过破坏T、B淋巴细胞,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和B淋巴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进而导致机体特异性抗病原微生物的免疫功能下降[10]。

2 相关临床用药和治疗方法

由此可知,Uu感染可在诸多方面对男性不育产生影响,是男性不育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PCR技术的普及应用,人们已经开始对Uu进行分型定量研究,临床医生也对Uu的治病机理以及治病类型进行深入的探讨,并开始针对个体设计更加合理的医疗方案,包括西医治疗、中医治疗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研究报道。

西医治疗Uu感染性不育症时,鉴于Uu没有细胞壁,因此在治疗时不能选用青霉素等抗生素。其他抗生素的研究比较广泛,包括大环内酯类药物克拉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交沙霉素,普纳霉素、壮观霉素、司帕霉素、原始霉素;喹诺酮类药物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和司帕沙星;四环素类药物四环素、美满霉素,强力霉素。涂剑[11]的研究表明,阿奇霉素、四环素、临床效果更好,均达80%以上,值得推广。吉维民[12]发现,多西环素和普纳霉素对Uu的敏感度达100%,四环素为95%,均是较好的选择。但更多学者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强力霉素、美满霉素、交沙霉素对支原体的敏感率最高,为治疗Uu感染性不育症的首选药物[13-18]。

纯天然药物连翘、赤芍、车前子等,均可对Uu菌株产生较强的抗菌作用,湖南中医药大学的医学科研及临床工作者们以知柏地黄丸为代表的中成药,研究其治疗Uu感染性不育症的功效,治疗后活率、活力及正常形态百分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9-20]。山东省临沭县中医医院应用萆五味消毒饮对2001-2004年间生殖中心门诊的36例25~40岁男性不育患者进行治疗,也有较为喜人的疗效[21]。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采用以紫地丁、蒲公英、金银花等中药材的自拟方剂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可达85.48%。尽管对于中药治疗Uu感染性不育症的机制有待于深入研究[22],但这已经开辟了以探寻更多纯天然药物和复合药草来治疗Uu感染性不育症的道路。

此外,还有中西医结合治疗耐药性Uu感染男性不育取得较好疗效的报道。梁棉胜等[23]对2008-2011年间92例平均29.5岁的男性不育患者采用分步治疗,第一步:两组均采用中药汤剂消支饮改善耐药性;第二步:治疗组采用消支益精汤结合强力霉素进行治疗,对照组服用强力霉素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治愈率57.61%(53/92),对照组为23.86%(21/88),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3 总结

纵观临床上的3种治疗方案,笔者发现,为了降低Uu感染男性不育患者的纯西医治疗的副作用,改善对西药的耐药性,现在越来越趋向于对纯中药疗法和中西医结合疗法的探索研究,众多学者们对Uu感染男性不育疾病保持持续的关注,对Uu的治病机理及治病类型深入的探讨,逐渐针对个体设计更加合理的医疗方案,相信未来会有更多喜人的研究成果出现,为广大Uu感染男性不育的患者带来福音。

参考文献

[1] Zheng J,Yu S Y,Jia D S,et al.Ureaplasma urealyticum infection in the genital tract reduces seminal quality in infertile men[J].National journal of andrology,2008,14(6):507-512.

[2]刘惠博.解脲支原体与泌尿生殖道病原菌感染相关性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2.

[3]赵宇,韩洁,朱威,等.连石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的研究进展[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1,19(8):506-508.

[4]李雷花.男性不育症解脲支原体感染与抗抗体阳性的关系[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8):613-614.

[5]李科茂,王学本,方小玲,等.解脲支原体和沙眼衣原体感染对男性生育的影响――广州市增城地区居民生殖道感染对不孕不育影响的调查(一)[J].中国性科学,2005,14(10):9-11.

[6] Zhang Z H,Zhang H G,Dong Y,et al.Ureaplasma urealyticum in male infertility in Jilin Province,North-east China,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sperm morphology[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edical Research,2011,39(1):33-40.

[7] Wang Y,Wu Z W,Zhang L F,et al.Effects of Ureaplasma urealyticum infection on the male reproductive system in experimental rats[J].Andrologia,2010,42(5):297-301.

[8]李戬,周运恒,刘风华,等.男性不育患者解脲脲原体感染对质量影响的研究[J].人民军医,2013,56(7):791-792.

[9]陆锋彪.解脲脲原体感染和男性不育症患者的质量的实验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3,11(6):377-378.

[10]李华,张洪文.解脲支原体与不孕不育关系研究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8,28(12):32-34.

[11]涂剑.男性不育患者解脲支原体感染状况及治疗研究[J].中外医疗,2012,31(3):17-18.

[12]吉维民.解脲支原体感染与男性不育及药物敏感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3):296-297.

[13]朱云凤,王昌壁,陈丽娟.2217例生殖道患者支原体感染状况及药敏分析[J].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2013,5(2):99-101.

[14]曹跃龄,张琼芬,田维娟.解脲支原体导致的男性不育及其治疗[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6,27(3):53-56.

[15]黄泽红,高俊,单炽昌.男性不育患者解脲支原体检出率及药敏分析[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6,21(5):622-623.

[16]汤瑾,张晓宏.黄石地区男性不育症患者支原体培养及药敏分析[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2013,29(4):61-63.

[17]曾丽英,邹其昌,景尉,等.男性不育症患者支原体感染状况及药敏结果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10):1460-1461.

[18]王厚照,张玲,尚碧莲,等.生殖道支原体感染与男性不育关系的探讨及药敏结果的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0,18(5):121-122.

[19] Zhu C,Dong C,Kong Y,et al.Microdilution inhibition test of Chinese herbs to assess their effect against clinical strains of Ureaplasma urealyticum in vitro[J].Journal of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2009,23(2):143-145.

[20]李轩.知柏地黄丸对Uu感染不育患者膜功能及uPA的影响[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3.

[21]刘刚,李承功.萆薜五味消毒饮治疗解脲支原体感染性男性不育症36例临床观察[J].江西中医药,2005,36(8):45-46.

[22]程军,金保方.清毒助育汤治疗解脲支原体致男性不育62例[J].中医研究,2006,18(12):28-30.

[23]梁棉胜,肖晓明,徐志荣,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耐药性解脲支原体感染男性不育症92例[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1,11(6):33-35.

医疗体育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循证医学;中医内科;研究生;教学

中图分类号:R2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4-0273-03

中医学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理论独特、疗效卓越,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传统文化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上亦享有较高的声誉。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经过多年的风雨路程,基本建立了多形式、多层次、多专业的中医教育体系,初步实现了中医人才培养的规模化和教育管理的制度化。随着日益增长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我国中医药研究院校大幅度地扩大了招生规模。中医院校承担着培养中医高级人才的使命,人才培养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中医教育的未来,决定着中医的发展水平。中医研究生教育更是中医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最高层次的教育,肩负着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重任,特别是在扩招、办学规模迅速扩大的新形势下,对中医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一种重教科书、重课堂教学的灌输式模式,虽有一定的效果,但其弊端日显突出,忽略学生思维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对大规模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结局及不断更新的诊治指南知之甚少,教学内容与实际的临床、科研应用严重脱节,使学生毕业后很难适应快速的知识更新的现状。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将临床流行病学和信息技术与中医学相结合,直接为中医临床、科研提供信息指导,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及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近年将其应用到中医研究生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将成为医学教育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EBM的基本概念

EBM在近年来国际医学领域迅速兴起,已成为被关注的研究热点。EBM以证据为基础的医学,强调以国际公认的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和系统评价的结果作为评价某种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的效力等级最高的证据,是确定某种治疗措施是否利大于弊的最可靠的金标准。EBM提倡将医师个人的中医临证实践经验与客观的科学证据结合起来,推荐医疗决策应尽量以客观研究结果为依据,即在个人临床经验的基础上,从日新月异的医学科学发展中获得最新的、论证度最高的论据,从而不断地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将最正确的诊断、最安全有效的治疗服务于每位具体的患者。EBM并非要取代临床技能、临床经验、临床资料和专业知识,它只是强调医疗决策应建立在最佳的科学证据基础上。EBM逐渐向临床科研、医学教育等方面交叉、渗透、融合,循证治病、循证科研给中医工作者及研究人员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成为两者的结合点。

二、EBM在中医内科研究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中医临床医师临证诊病时,应以仔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为基础,通过分析、综合,辨别疾病的病因、性质、病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然后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即辨证论治。中医几千年来沿用以师带徒的教学方法为主,但它是一门经验医学,是以通过群体观察所积累的经验为基础,经历了个别到一般(归纳)和一般到个别(演绎)不断发展的过程。科学无止境,科学无国界,科学发展的历史证明,任何科学的发展,不仅靠学科本身,而且靠与其他科学技术相结合,应用其他科学技术的成就来发展自己。中医也要发展,中医不但注重个人临床经验的积累,还十分重视医学文献的收集和整理。EBM主张任何的医疗措施和决策都要求建立在相关临床研究所获得的最佳证据之上,以设计严谨、方法科学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特别是大规模、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双盲试验的客观证据为基础,而不是仅凭理论推断。先从病人的需求出发提出临床需要解决的问题,经有效的文献检索收集有关资料后评价这些资料的真实性和实用性,找到客观的科学研究证据,将最适宜的诊断方法、最精确的预后估计及最安全有效的个体化治疗方法用于每个病人,使用真实有效的证据指导临床工作。运用有效的手段达到获取和更新临床知识的目的是EBM产生的前提或背景。EBM教育不是完全摒弃传统教育,而是在其基础上贯穿引入。EBM缺乏个体化辨证思维,而中医辨证论治缺乏群体证据,两者的有机结合可弥补彼此的不足,相互借鉴、相互渗透、共同发展。在中医临床教学中应用EBM无疑将最佳临床证据、中医师的临床经验和患者的具体病情三者紧密结合,其目的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对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求索。如气滞血瘀证为冠心病心绞痛常见中医证型之一,缘于患者长期情志不畅致肝郁不舒,气机郁结,气滞日久,血行不畅,心脉血瘀,不通则痛而成气滞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复方丹参滴丸和地奥心血康胶囊均为国内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气滞血瘀证心绞痛方面的常用中成药,但两者疗效哪个更佳,采用基于以上两种药物治疗心绞痛的随机临床对照试验,通过EBM系统评价治疗心绞痛的疗效差异,结果表明复方丹参滴丸临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优于地奥心血康胶囊。

三、EBM在中医研究生科研教学中的应用

医学发展离不开科研工作,目前临床上有很多疑难杂症,有很多医学难题需要解决,这些问题的解决依赖于基础或临床科研工作,科研是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并走向世界的最重要途径之一。目前,无论是基础还是临床研究,中医领域高水平的科研所占比例仍较低,多数科研项目与国际标准要求差距较大。2009年在Trials杂志上刊登了一项由四川大学中国EBM中心吴泰相教授主持的研究,该研究发现1994年1月至2005年6月期间在中国医学刊物上发表的2235个自称为随机对照试验中,93%的试验设计不符合临床随机对照原则。目前已发表的随机对照试验多数未实施盲法,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选择性报告偏倚的风险。此外,样本量过少,缺少多中心、大规模的协作,使研究成果在受到某种程度的限制。目前,国内医学科研工作现状多呈现高度分散、低水平的重复。如何让中医为世界所认可,是我们面临的重大难题,这有赖于方法学的突破和思路创新,建立新的疗效评价体系,重视以国际评判标准进行疗效评价。因此,对于研究生,不论导师是否有指定的科研课题,研究生自己都应该进行课题选择的锻炼。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要求。而高水平的科研课题选题需要具备实用性、创新性、科学性和可行性,它们是科研研究的起始步骤和重要环节。课题选择是一个提高科学思维及创新能力的过程,它离不开EBM的指导,通过采用EBM方法对课题进行查新,对医学文献的收集和整理,包括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结果和系统评价,从文献中获取相关信息,将文献运用到科研中去,是科研工作者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中医科研人员应该学会利用EBM方法学来规范自己的科研行为,以提高中医科研成果,同样也应该学会如何去评价证据,如何从众多的中医研究报告中分辨真伪。导师在讲授过程中应从传播知识转变为教会学生如何运用EBM,鼓励学生发现一些中医领域有争议的问题,将EBM的观点引入中医研究生课题的设计和研究中。如以“心绞痛AND(系统评价OR系统综述OR meta分析)”为关键词检索CNKI、CBM、VIP、万方数据库,发现复方丹参滴丸对稳定型心绞痛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发表,结果表明它对心绞痛症状和心电图的改善优于硝酸酯类制剂,但其具体分子机制如何,可通过采用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绞痛动物模型,探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心绞痛的分子调控机制。

综上所述,EBM应引入中医研究生的教育实践当中去,在教学中一定要贯彻EBM理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传统的中医教育模式,建立一个更为完善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满足未来中医高层次人才需求的研究生教育体系,保障中医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培养出一批高水平的临床、科研人员,使中医的“简、便、廉、验”的特点得到最佳客观证据的支持,使中医药的科学性得到更充分的体现和更广泛的认同,促进中医持续健康发展,为中医药现代化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敏.对中医教育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1):1-4,21.

[2]何俐,屈云,李幼平.循证医学的定义、发展、基础及实践[J].中国临床康复,2003,7(4):540-541.

[3]吴翠珊,王善萍,张君隆,等.比较复方丹参滴丸与地奥心血康胶囊治疗心绞痛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2,10(1):25-34.

[4]Wu TX,Li YP,Bian ZX,et al.Randomized trials published in some Chinese journals:how many are randomized[J].Trials. 2009,(10):46.

[5]王蕾,熊泽宇,王刚,等.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稳定型心绞痛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24(6):500-504.

基金项目:2012年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项目编号:2012JGA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