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乡村年度工作计划

乡村年度工作计划

乡村年度工作计划

乡村年度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一、 抓基层组织建设

将增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作为重点,结合2019年巡察反馈问题整改情况“回头看”工作,持续进行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进一步提升组织力,实现党建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

二、 抓精准脱贫攻坚

进一步完善知识武装,配合扶贫中队长组织中队部成员学习“2.23”及“3.6”决战决胜脱贫攻坚重要讲话精神以及扶贫应知应会知识及相关政策,统筹帮扶责任人等多方力量,详细规范分类记录“8+1类人员”以及档外重点人群数据信息,逐村逐户进行梳理改进,确保我村打赢脱贫攻坚收官之战。

三、 抓“百镇千村”建设

完善村庄规划,打造“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积极推进百镇千村建设。配合镇委、镇政府以及市旅游部门开展辖区内田野公园旅游创建发展工作,实现农旅产业持续发展。

四、 抓“三清两改一建”

注重保护乡村自然风貌和乡村传统建设文化,督促指导开展历史存量垃圾整治工作。每周六发动群众开展人居环境卫生集中大整治行动,严格落实农村“村规民约”、“门前三包”制度,清理庭院、房前屋后卫生,严禁在道路上堆物设碍,严禁放养猪、牛、羊、狗、鸡、鸭、鹅等禽畜上路。同时积极向群众宣传改厕好处与政府补贴措施,打消群众思想顾虑,变“要我改”为“我要改”。从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出发,把“厕所革命”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工程来抓。

五、 抓乡村特色项目

在时间、经济、人员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带领两委干部、村小组长开展广泛调研,协助村委会、村党支部结合某公园旅游发展业态,研究策划适合我村发展的特色产业,引导农户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增加就业渠道,扩大收入来源。

六、 抓精神文明创建

进一步宣传解读“两会”精神以及“4.13”重要讲话、中央12号文件精神、海南自贸港建设相关方略,让农民更加了解党的政策。开展脱贫攻坚、致富兴业、农村改革、生态环保等主题宣讲活动,引导农民群众诚实劳动、不懈奋斗。

七、 抓党建引领治理

协助镇治保部门、某派出所持续推动开展乡村平安创建活动,发动社会力量和群众共同参与治安防范,进一步强化“雪亮工程”。严格网格化管理制度,村小组问题压实责任至所包村组的“两委”干部及乡村振兴工作队员,发生问题及时行动,有效解决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最后一公里”问题。

八、 抓农村“五网”建设

因某村地理位置优越,目前辖区内“五网”已基本覆盖,但仍存在天然气未通达和个别村组手机信号不完全的问题。下一步将按照市、镇统筹,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推进供电保障、网路升级、抗灾能力三年行动计划等工作。

九、 抓村级集体经济

协调督促落实各级财政补助资金及时到位,引导规范有效使用相关补助资金。结合实际,盘活农村集体土地资源和其他资产,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十、 抓致富产业发展

积极引导农民立足园区区位优势,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指导实施就业创业促进活动,努力拓宽致富门路。

乡村年度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紧紧围绕加快发展、改善民生、维护稳定工作主线,坚持市委“一三五八”、县委“工业强县、农业固县、三产活县、开放兴县”总体取向和“一心两极促统筹”发展思路,紧紧围绕“突出三条主线、发展四大产业”战略目标,走生态农业发展之路,发扬“不怕困难,敢于胜利”的继光精神,统畴城乡发展,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切入点,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团结带领全乡干部群众,促进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构建和谐美好新。

二、主要预期目标

GDP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财政税收达到2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400元以上。

三、主要工作目标:

A、工作思路:突出“三条主线”,发展“四大产业”。

发展以中广路沿线、会连路沿线、王松路沿线为主的四大产业:种植业、养殖业、第三产业、劳办输出。

1、确立思想:“特色农业立乡,三产活乡,劳务强乡,稳定促发展”的发展思路,

2、特色农业:种植业,以丹参、慈菇、生姜、彩薯、海椒、优质水果、绿色农庄为特色;养殖业,以山珍禽、绿色生态鱼类、生猪养殖等为特色。引进业主开发,带动土地流转,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3、三产活乡:发展生态游及农家乐,争取古镇的打造、钟鼓寺及狮子洞的开发、药材及其它专业市场的建设。

4、劳务强乡:大力开展技能培训和留守服务工作,劳务输出6700人。

5、稳定促发展:化解调处各类矛盾纠纷,创造良好的发展氛围。积极推进社会创新管理。

B、工作目标及重点任务:产业结构调整:调整一、二、三产业的比为:45:15:40。

(一)突出发展“三条主线”、“四大产业”:中广路沿线5个村发展中药村6000亩,慈菇1000亩;会连路沿线5个村发展海椒、生姜5000亩,中药村1000亩;王松路沿线2个村发展优质桃2000亩,中药材1000亩。做大做强“四大产业”:白芍、丹参为主的药材8000亩;其中林下种药2000亩,慈菇2000亩、生姜和海椒5000亩、彩薯500亩、苕干加工;(二)特色养殖大户12户;(三)劳务输出,确保6000人以上;(四)特产开发工作。(五)、发展绿色农庄及生态鱼垂钓工作,主动融入、广汉经济圈,打造休闲、观光、旅游小镇。目前,在全乡上下掀起了“融入、广汉经济圈,我们怎么办”的思想大讨论。(六)在条件成熟的村发展农家乐。(七)全力抓好安全稳定工作,推进社会创新管理,构建和谐。

C、主要措施:外树形象,内强素质。

1、进一步加强场镇整治,争取打造好场镇风貌。

2、加强制度建设,明确责任,强化考核。

3、发展绿色特色农业。开展“如何主动融入、广汉经济圈的大讨论活动”。加强思想转变。

4、组织乡、村、社干部到特色农业地区学习,请专业技术人员手把手传授种养殖技术。

5、抓好农村经纪人培训,造就一支懂经营、会管理的种养业经营能人队伍。

D、认真制定各村五年发展规划。

四、“三件实事”计划:

1、在中广路、王松路沿线栽植白芍示范片300亩,在村发展优质核桃基地300亩、生姜基地200亩。

2、改建烂石桥一座,跨度35米。

3、进一步做好特产开发工作。

五、急需解决的重点问题

1、请求督促市、县相关部门尽快落实陈新有市长到调研时提出的由广汉、旌阳负责接通王松路(村至镇村2.5公里),古和路(村至旌阳区和山3.6公里)。

乡村年度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一、强化综合决策,加大人口计生工作保障力度。

乡党委政府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当中,切实加强对人口和计生工作的领导。一是领导重视。乡党政班子先后2次召开全乡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会议,先后6次听取和研究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汇报会;先后2次对村民自治工作和二期妇检、透环扫尾工作进行专项督查,乡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和中层正职干部分别结对一个重点村、落后村,村党员干部联系计生重点户实行责任联包,切实抓好后进转化工作。二是严格考核。先后出了步委[2012]18号《关于严格执行计划生育工作“一票否决和责任追究制度的通知》、步委[2012]21号《关于加强乡机关干部计划生育工作责任考核的通知》、步委[2012]22号《关于2012年度村级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度考核办法》、步委[2012]38号《关于步路高实行外出流动人口计生重点对象责任联包制度实施方案》和步委[2012]41号《关于加强乡机关干部计划生育工作责任考核补充规定的通知》,并同全乡24个行政村签订了《2012年度计划生育工作责任书》,为做好计生工作提供了完善的制度保证。三是措施严厉。全体干部统一思想,逐级分解责任,对全乡所有机关干部实行严厉的绩责捆绑考核,乡班子成员同驻村干部同等奖罚。凡是出现两例(包括两例)以上违法生育的村,驻村干部和联系领导待岗三个月,只发基本工资,村级主要干部给予书面通报,发送限改通知书,取消评先资格;凡是出现三例(包括三例)以上违法生育的村,驻村干部和联系领导待岗六个月。只发基本工资,村级主要干部给予党政纪过一次,并要求向乡党委写出书面说明。这些措施极大程度上加大了干部的工作责任心。四是经费保证。尽管乡财政十分困难,去年乡党委、政府仍然安排了将近17万的计生经费,用于更新计生办办公设备和村级各类制度建设,有效地确保计划生育各项工作正常开展。五是成效明显。通过全乡党员、干部一年来的努力,去年我乡计划生育率达83.09%,当年长效措施落实率达65.63%。,补救措施落实率达65.63%,社会抚养费征收率达83.33%,符合率达75%。全乡共有146名党员干部参加联包责任制,共联包了外出重点对象420名,落实联包对象418名,落实率达99.52%。响岩、观音岩两个落后村及时得到转化。

二、坚持因地制宜,切实加强基层基础工作。

去年,乡党委政府坚持因地制宜,以村民自治合格村建设和后进村转化工作为载体,切实加强基层基础工作。一是切实抓好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去年年初,我乡把村民自治合格村创建活动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下发了《村民自治合格村创建活动通知》,规划了8个村作为村民自治合格村的创建对象,并制定了考核标准及考核办法,明确了村两委、村计生联系员的工作职责。并组织人员对创建村进行督查和考核,根据平时督查和近期考核情况,上报了等7个村为村民自治合格村,接收了县里的验收考核。二是进一步做好后进村转化工作。去年在原有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推进后进村转化工作的开展,及时调整了计划生育后进村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计划生育后进村转化工作方案。通过乡领导挂钩、驻村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党员干部包户等一系列措施的落实,我乡响岩、观音岩两个后进村得到了转化。三是抓好计生协会工作。调整了乡村两级计生协会组织机构,要求协会工作有计划、有活动、有记录。以“5.29”活动为载体,在做好宣传工作的同时,组织各村协会积极开展环境卫生大整治、修理村内道路等为民办实事活动,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四是进一步做好计生优质服务工作。乡政府规范了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机制,努力满足群众的计划生育需要。首先,在各村建立了计生服务室,尽最大努力做到有场地、有制度、有人员、有器具,为优质服务奠定了基础。其次,邀请县妇保院、乡卫生院医生为430名育龄妇女进行妇科病检查和治疗。最后,乡计生专干、服务站人员、村计生服务员不仅定期组织育龄妇女进行生殖健康检查,而且经常进村入户对生育、节育对象进行随访服务,并建立随访服务档案。

三、强化宣传效应,营造良好工作氛围。

一是开展了学习新《决定》和县委县政府计生文件,在全乡掀起了学习中央《决定》的高潮,开创计生工作新局面。二是积极开展县、乡、村三级宣传大联动。以“5、29”和执法宣传月活动为契机,利用黑板报、标语、宣传车、集中咨询等形式,宣传中央《决定》及其他计生法律法规等文件精神,提高群众对计生知识的知晓率。三是印制了3000多份宣传品,发放到村育龄妇女手中,宣传先进婚育文化和优生优育等知识,提高群众依法生育的自觉性。

四、增强法制观念,积极推进计划生育依法管理工作。

一是加强合同管理。全面签订计划生育合同,为依法行政做好铺垫。今年4月份,我乡集中开展了新合同签订行动,截至目前,全乡共签订计划生育合同2143份,签订率达91%。二是以“369长效执法机制”活动为载体,加大社会抚养费征收力度。根据县计划生育“369长效执法机制”活动的要求,对拒不缴纳社会抚养费的违法生育对象,依照法律程序做好案卷,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去年,我乡对违法生育对象的社会抚养费的征收率和符合率均达到了考核的要求。征收社会抚养费的程序、标准完全按照《省条例》和有关规定执行。没有发生一例因行政侵权引发的计划生育恶性案件和案件发生。

五、采取有力措施,着重抓好重难点工作的落实。

一是做好“两查”及扫尾工作。为抓好两查工作,乡党委政府及时召开会议部署落实,专门制订了对办事处和驻村干部的考核办法。加大了对查孕查环遗留的扫尾力度。今年来,我乡应查2355人次,实查2334人次,查孕查环率达99.11%。二是做好长效节育措施和补救措施的落实。出了长效节育措施奖励制度,对计划内生育对象,期内自觉落实长效节育措施的予以奖励,提高育龄妇女自觉落实长效节育措施的积极性。对发现的非法怀孕对象及时坚决地落实补救措施。去年,全乡应引8人,已引8人;应流38人,已流38人;结扎3例;期内应上环96人,已上63人,未上33人。综合长效节育率达89.78%,当年长效节育率达65.63%。三是抓好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调整了性别比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下发了《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实施意见》,加强对再生育对象的全程管理,对于擅自引流产的,在原因没调查清楚之前,不再安排生育;对已安排生育的对象,如擅自进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的,不再安排生育。四是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加强外寄B超单核查力度,实行驻村干部联签制度。做到责任到村、到人,对每批外寄B超单逐一进行核查。对发现问题的对象,责令回乡检查。通过努力,重新回乡检查的有6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制订流动人口管理制度,要求外出人员按时办证、补证和换证;村级实行月报制,进一步完善了流动人口的交换平。目前,全乡外来人口总数31人,其中列入重点管理的有3人,我们为她们免费提供避孕药具,开展随访服务。

2012年,我乡的计划生育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上级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计生工作形势的严峻及我们自身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控制违法生育任务仍然十分艰巨,群众的生育意愿与生育政策有较大差距,“养儿防老”还主导着许多人的思想。近几年,我乡违法生育的量虽然大幅度下降,但与考核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控制违法生育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二是外出流动人口管理难,我乡外出人员较多,且有不稳定性的特点,造成部分对象难以摸清具体地址,给外出育龄妇女管理带来难度,到使流动人口违法生育比例高。三是村级基础比较薄弱,村级工作不平衡性较大,有些村认识到位,措施有力,但少数村抓计生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高,有的村甚至认为计划生育工作是县里、乡里的事,与村无关,导致村干部对本村计生的工作基本情况不明,底数不清,有些村干部怕得罪人,放不开手脚,责任和措施没有落实,这是干部对计生工作认识不到位,对自身职责不明确的表现,同时,许多村还存在着工作机制不够健全,村级计生服务员素质差,与工作要求不相适应,导致村级自控能力弱,计生管理难落实,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今后工作中高度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

2013年全乡人口计生工作的主要目标任务是:有效控制违法生育,稳定低生育水平,计生率达83%以上,提高工作水平,统计误差率控制在3%以内,强化优质服务,确保当年长效措施落实率达65%以上,补救措施落实率达65%以上,两查率达99%以上,加强依法管理,社会抚养费征收率达80%以上,符合率达60%以上。

为实现上述目标,2013年全乡的计划生育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继续控制违法生育,稳定低生育水平

今年县里对我乡计生率指标作了下调,但工作要求更高,考核暗访力度更大,省、市、县今年对计生统计质量都提出严要求,动真格,考核的指导思想是突出三个为主,即以暗访为主,以统计质量为主,以薄弱地区为主,所以各村特别是后进村要引起高度重视,面对现实,强化工作力度,迎头赶上,坚决杜绝应付隐瞒等错误思想,乡党委政府将采取各种措施抓好今年计生工作。严格实行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制度,全面落实村计生工作目标管理责任考核制度和村党员干部联系重点户责任包干制度。

今年乡继续对各村计划生育工作动态管理,加大工作指导、督查、考核力度,对各村计生主要指标进行排名通报,对主要指标达不到要求的,限期整改,连续二次被限期整改的,给予通报批评,对当年二次以上被通报批评的,与“一票否决”挂钩,同时进一步健全完善重点村管理制度,落实工作措施,实行限期整改,各村要高度重视,主要干部要真抓真管,真正重视起来,切实强化计生首位意识,要加大工作力度,尽一切力量控制违法生育现象的发生。

二、抓好孕前管理,积极推进关口前移

1、全力抓好一年两次的查孕查环工作,确保两查率达99%以上,两查是孕前管理最关健的一个环节,两查遗留对象很可能就导致违法生育。今年第一期两查,我们从正月初八开始,(进展情况)进展不是很理想,目前比较好的村:

较差的村:

还有少数对象未来,各村一定要集中时间和精力,想尽一切办法,利用一切力量,抓紧抓好两查扫尾工作。

2、切实抓好长效节育措施的落实,2013年县委要求当年长效节育措施落实率达到65%以上,对当年一男孩及二、多孩已婚育龄妇女落实上环、皮埋、结扎等长效节育措施,请各位村干部回去后对本村应落实长效节育措施的对象做好统计、宣传、发动工作,让他们自己安排时间自觉落实措施,今年我们将发放上环通知单,对逾期不落实的对象征收违约金。

3、加大对违法怀孕对象落实补救措施的工作力度,各村干部要掌握本村动态,特别是外出育龄妇女,一旦发现有违法怀孕对象,要马上告知乡驻村干部,或计生办,并采取措施,使其自觉落实补救措施,绝不能采取瞒、骗手段,我们将在合同制约的同时采取必要行政手段,确保补救率达到要求。

三、进一步提高依法管理水平,严格规范生育秩序

认真落实中央《决定》要求,及时从快从严从重征收社会抚养费,特别是对党员干部和重点户、钉子户违法生育的,要依法从严从重征收,今年我乡违法生育的征收标准是45000元。违法生育成本是越来越高,2012年提高征收标准到39000元,村干部要做好宣传,告之每个对象。

乡村年度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一、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意义重大

乡村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的基础和根本。当前,我国35%的幼儿园、35%的初中和66%的小学在乡村。长期以来,数百万乡村教师坚守在最边远、最偏僻、最贫困的地区,默默耕耘,无私奉献,支撑起了乡村教育的一片蓝天,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是让每个乡村孩子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保障。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两基”攻坚目标的顺利实现,乡村孩子“有学上”的问题已经得到全面解决,但是广大人民群众对通过接受良好教育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发展后劲、改善生活质量以及更好服务社会的愿望更加迫切,“上好学”、接受更加优质的教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乡村教师整体素质,是让乡村孩子享受与城里孩子同样有质量的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保障。

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是全面发展乡村教育、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党的十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薄弱环节和短板在乡村。没有乡村教育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教育的现代化。发展乡村教育,关键在教师。教育现代化不仅要实现硬件条件的现代化,更要实现教师队伍的现代化。乡村教师强,则乡村教育强;乡村教育强,则中国教育强。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保证乡村与全国同步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是推进减贫脱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治贫先重教,扶贫先启智。发展教育是减贫脱贫的根本之举。广大乡村教师是教育扶贫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在一些偏远的乡村,教师不仅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还肩负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先进文化和社会文明的重要使命。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大批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明白人”,是防止乡村衰落与“空心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大计。

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是培养更多社会急需人才、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支撑。当前,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归根结底要靠人才。我国有数千万乡村孩子,他们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基础,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是把乡村沉重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使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转变为人才资源强国,为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人才和智力保证的重要支撑。

二、近年来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成绩显著

2014年9月9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发表重要讲话,就新时期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其中强调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鼓励有志青年到农村、边远地区为国家教育事业建功立业;2014年12月9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2015年9月9日在给“国培计划(2014)”北京师范大学贵州研修班全体参训教师的回信时指出,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希望广大教师做教育改革的奋进者、教育扶贫的先行者、学生成长的引导者。总理2013年9月9日在看望大连市第二十高级中学师生时强调,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需要更多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特别是到农村、边远贫困地区从教;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加强农村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2015年9月8日在接见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和优秀乡村教师代表时指出,乡村教师无怨无悔的坚持和付出,使知识的甘露遍泽祖国的每个角落,这是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之举,要使广大执教农村的教师受尊重、有回报、得发展。刘延东副总理2013年9月9日在接见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时强调,要依法维护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的地位与合法权益,落实乡村学校和教学点教师生活补助政策;2015年9月10日在看望自治区昌都市中小学教师代表时强调,要一如既往地关心教师尤其是乡村教师的工作和生活,让教师这个神圣的职业在全社会更有光彩、更有地位、更有吸引力。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近些年来在稳定和扩大规模、提高待遇水平、加强培养培训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举措,为乡村教师办了很多大事实事好事,乡村教师队伍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乡村教育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乡村教育事业焕发了生机活力。

抓培养补充,吸引大批优秀高校毕业生到乡村学校任教。一是大力实施特岗计划。特岗计划自2006年启动至今,累计招聘约50万名特岗教师,覆盖中西部1000多个县30000多所农村学校,服务期满特岗教师留任率超过90%。据最新统计,目前在岗的特岗教师(2012年至2014年入岗)18.4万人,其中到县以下(不含县)学校任教17.1万人,占92.6%;到村小、教学点任教4.5万人,占24.7%。在中央政策的示范引领下,各省市积极推进地方特岗计划,招聘录用数万名地方特岗教师补充到农村学校。特岗计划已经成为中西部省份补充乡村教师的重要渠道,极大改善了乡村学校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和专业素质。二是积极推进师范生免费教育。2007年国务院在教育部6所直属师范大学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在中央政策的示范引领下,目前全国有24个省份采取在学免费、学费返还等方式,实行地方师范生免费教育,每年约有3.4万名师范生和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通过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吸引了一批优秀学生攻读师范专业,为基层学校特别是中西部乡村学校补充了一批高素质教师。

抓待遇改善,增强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为改善连片特困地区乡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待遇,经国务院同意,2013年,教育部会同财政部印发《关于落实2013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对在连片特困地区工作的乡村教师给予生活补助的通知》,按照“地方自主实施、中央综合奖补”的原则,对在连片特困地区乡、村学校和教学点工作的教师给予生活补助。2013年9月至今,中央财政下达综合奖励补助资金43.92亿元,惠及22个省份604个连片特困地区县的94.9万名乡村教师。其中补助标准较高的湖南泸溪、凤凰等地,最高标准达1400元,部分地区出现了城镇教师争相到乡村学校任教的可喜局面。2015年,该项政策将实现集中连片特困地区699个县全覆盖,惠及118万乡村教师。这一政策推动了地方政府加大投入改善乡村教师待遇,对于增强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调动广大乡村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具有重要意义。

抓交流轮岗,优化教师资源均衡配置。一是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为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强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教师校长补充配备,2014年8月,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出台有关政策文件,全面推进各地实施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重点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农村地区、薄弱学校流动。力争用3―5年时间,实现这一工作的制度化、常态化,率先实现县(区)域内校长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并支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更大范围内推进。截至目前,全国有19个省(区、市)出台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的政策文件,交流轮岗改革正由点到面迅速推开。同时,教育部组织首批19个示范区推进“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尽快破解制度瓶颈,为教师交流轮岗提供制度保障。二是探索推进中西部农村偏远地区学前教育巡回支教试点。2012年启动,截至2014年将试点范围扩大到14个省份,设置支教点3521个。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近1.9亿元,招募高素质的志愿者7081人,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乡村幼儿园教师缺口,解决了部分边远地区适龄儿童入园难问题。

抓编制统一,保证乡村学校开设国家规定课程。为统筹城乡教师资源配置,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2014年,印发《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意见的通知》,要求各地按照城市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核定农村、县镇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对学生规模较小的村小和教学点,按照“生师比”与“班师比”相结合的办法核定编制,确保基本开齐开足国家规定课程,特别是体育、音乐、美术、科学技术等课程,以保障当地教育需要。截至目前,全国已有北京、山西、辽宁、上海、福建、山东、青海、新疆等省份实行了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其余各省份编办、教育部门、财政部门正在按照文件精神,研究具体实施办法。

抓持续发展,提高乡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一是扩大实施“国培计划”。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实施“国培计划”,以示范引领、雪中送炭、促进改革为宗旨,以中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为重点,开展大规模专项培训。到2014年,培训全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700多万人次,完成了对640多万中西部农村教师的一轮培训。一大批乡村教师走出大山、走出乡村,更新了观念,拓宽了视野,提升了教育教学能力。对“国培计划”的成效给予充分肯定,称其为中西部教育事业做了一件大好事。二是全面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该工程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大举措,计划到2017年完成对1000多万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一轮培训,全面提升乡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2014年共培训乡村教师约40万人。三是积极推进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政策向乡村倾斜。2008年开展试点以来,除外,全国30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06个地级市按照新的评价标准和办法评聘中小学正高级教师806人,其中县及以下农村学校教师有240多人,约占总数的30%。2015年8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全面推开中小学职称制度改革,强调将分设的中学、小学教师职称(职务)系列统一为初、中、高级;修订评价标准,注重师德、实绩和实践经历,改变过分强调论文、学历的倾向,并向农村和边远地区教师倾斜。

三、开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新局面

在肯定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受城乡发展不平衡、交通地理条件不便、乡村学校办学条件欠账多等因素影响,当前乡村教师队伍仍然面临职业吸引力不强、补充渠道不畅、优质资源配置不足、结构不尽合理、整体素质不高等突出问题,必须尽快加以解决。去年教师节以来,教育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和部署,会同有关部门启动研制《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4年12月26日,刘延东副总理主持召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第14次会议,审议通过该《计划》。2015年4月1日,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11次会议,审议通过该《计划》。2015年6月1日,国办正式印发该《计划》。

制定实施《计划》,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大力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注入了强大动力。《计划》聚焦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最关键领域、最紧迫任务,打组合拳,定向施策,精准发力,切实做到支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补强成效精准,通过实施八方面政策举措,为广大乡村教师扎根乡村学校解决后顾之忧,让广大乡村教师切实感受到乡村教育温暖、踏实而有尊严的未来,到2017年逐步形成“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局面,到2020年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

畅通源头活水,让乡村教师下得去。补充难、补充质量不高,是乡村教师队伍长期以来面临的“老大难”问题。《计划》紧紧抓住这一问题,提出了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推动城镇优秀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统一城乡教职工编制标准三方面政策举措,激活乡村教师补充配备的源头活水。一是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吸引有志青年投身乡村教育事业。建立“省级统筹、统一选拔”的乡村教师补充机制,严格用人标准程序,提高乡村教师入职门槛,从源头上保证乡村教师质量。扩大特岗计划覆盖面,将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以外的省贫县列入支持范围,加大向村小、教学点的支持力度,使特岗计划成为中西部乡村教师补充的主渠道。加强师范生本土化培养,定向培养“一专多能”的乡村教师,不仅确保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而且解决薄弱学科教师短缺问题。二是推动城镇优秀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优化乡村教师资源配置。采取定期交流、跨校竞聘、学区一体化管理、乡镇中心学校教师走教等多种途径和方式,重点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县域内重点推动县城教师到乡村学校交流轮岗,乡镇范围内重点推动中心学校教师到村小学、教学点交流轮岗。推进“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破解影响交流轮岗的瓶颈问题。三是统一城乡教职工编制标准,为乡村教师补充留下空间。按照城市标准统一核定乡村学校编制,其中村小学、教学点编制按照生师比和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推动编制配备向乡村学校倾斜。严禁“有编不补”、长期使用临聘人员,严禁占用或变相占用乡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

提高地位待遇,让乡村教师留得住。长期以来,乡村教师工作生活条件艰苦,工作压力大,生活负担重。《计划》提出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两方面政策举措,不断提高乡村教师地位待遇,稳定和吸引优秀人才在乡村学校长期任教、安心从教。一是提高生活待遇,改善乡村教师生活条件。全面落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让每一位符合条件的乡村教师都能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依法依规保障乡村教师的工资待遇、住房公积金、社会保险、重大疾病救助等。二是建立荣誉表彰制度,增强乡村教师的职业荣誉感。突出“长期坚守”,首次建立专门面向乡村教师的荣誉表彰制度,由国家、省、县分别对乡村学校从教30年、20年、10年以上的教师颁发荣誉证书或给予鼓励。

提升素质能力,让乡村教师教得好。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提高乡村教师素质能力,是提高乡村教育质量的根本所在。《计划》提出了全面提高乡村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全面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职称(职务)评聘向乡村学校倾斜三方面政策举措,努力提升乡村教师素质能力。一是全面提高乡村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发挥以德化人的教化作用。建立健全乡村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党建工作,适度加大发展党员力度。落实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二是职称(职务)评审向乡村学校倾斜,拓宽乡村教师职业发展通道。研究完善针对乡村教师的职称(职务)评聘条件和程序办法,增加乡村学校中高级岗位数量,改进乡村教师评审标准,不作外语成绩(外语教师除外)、的刚性要求,注重教育教学能力。三是提高乡村教师素质能力,提升乡村教育质量。明确乡村教师校长培训目标,到2020年完成全员360学时培训。明确各级政府责任,省级政府统筹规划和支持全员培训,市、县政府履行实施主体责任。明确加强教师培训体系建设,整合高等学校、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和中小学校优质资源,建立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明确改革国培计划,集中支持中西部乡村教师校长培训。

四、切实让《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落地生根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强调,“如果不沉下心来落实,再好的目标,再好的蓝图,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因此我们要多措并举,加大工作力度,切实让《计划》落地生根。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地方各级政府是实施的责任主体,相关支持政策不仅要在省市县具体化,还要往下更具体化,并制定严格的监管制度,促使扶持政策公开化。各省(区、市)要于2015年年底前,将本省(区、市)的实施办法报教育部备案,同时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二是提倡因地制宜。各地情况千差万别,需要立足省情、市情、县情,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不搞“一刀切”,切实摸清当地乡村教师队伍基本状况,准确把握当地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政策诉求,把准支持重点,提出有针对性、差别化的推进举措,出台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三是加强经费保障。中央财政将通过相关政策和资金渠道,重点支持中西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地方各级政府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投入力度。要把资金和投入用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最薄弱、最迫切需要的领域,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情,不要在锦上添花的事上浪费资源。四是加强督导检查。国家有关部门将组织开展专项督导检查,对计划实施不到位、成效不明显的,追究相关负责人的领导责任。同时地方教育督导机构要加强专项督导,及时向社会公布督导情况。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确保计划各项举措落地生根、取得实效。

《计划》出台后,教育部通过召开新闻会、协调媒体加大宣传力度、组织专家撰写文章等,阐释《计划》背景意义,解读《计划》政策举措。研究制定相关部门分工方案,明确了任务责任分工表,制作了工作台账。举办高级研究班,对《计划》落实工作进行全面部署。通过实地调研和集中调研的方式,分赴有关省份了解推进《计划》实施办法的制定工作。

各地抓紧行动,加快推进,当前特别围绕《计划》实施办法的制定加大工作力度,取得了较快进展。截至目前,湖北、贵州已经正式印发了实施办法,其他各地也都形成了实施办法初稿,提出了很多有亮点的创新举措。例如,贵州省建立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管理、选拔、任命、培养、考核乡村学校校长制度;每年重点遴选培育10名乡村教育家和300名乡村名师。湖北省对师范生从原来按专业系数1.0生均拨款,提高到按2.0系数拨款;按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乡村教师总数15%的比例进行省级补助。湖南省拟改革免费师范生制度,由“县来县去”,改为“县来乡去”“乡来乡去”“乡来点去”。云南省拟在全省实施每人每月500元乡镇工作津贴的基础上,对连片特困地区的乡村教师,按照每人每年不低于1万元的标准,根据艰苦边远程度进行补助,省级财政对实施“500+X”差别化政策的县市进行综合奖补等。

乡村年度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一、成立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组织

根据《公路法》及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方案的意见》规定,本着县道县养、乡道乡养、村道村养的原则,由各县区人民政府组织各乡镇成立乡村公路管理所,由主管乡镇长任所长,并配备专职管理人员1—2名,负责辖区内乡级公路养护管理工作;每个行政村明确一名专职或兼职人员负责该行政村道路的日常养护管理工作,管理人员工资由县区财政列支。在管理人员配备上,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确保管理组织到位,管理人员到位,建立健全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系。

二、农村公路养护资金使用与管理

根据冀政办〔2006〕16号文件精神,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由市、县级政府根据农村公路养护的实际需要进行统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保证农村公路得以正常养护。

县级公路养护资金执行省厅下达的养护资金计划,主要用于县级公路的养护、养护工程和养护管理;乡级公路养护工程资金由省级交通主管部门补助部分和市县交通主管部门按规定配套组成,主要用于乡级公路的的大中小修工程;村级公路养护工程资金由省级交通主管部门补助部分和市县交通主管部门按规定配套组成,主要用于村级公路的的大中小修工程。

乡级公路日常养护资金和养护人员工资由县级政府负责,按《承德市乡级公路养护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承财综〔2003〕37号)规定的县区财政每年从农村税费转移支付中按每公里1000元的补助标准予以列支,用于乡道的日常养护。村级公路日常养护由所在乡镇政府组织村民委员会采取“一路一议、一村一议、一事一议”的方法筹资,进行养护。各乡镇农村公路管理组织要加大对农村公路的管理力度,组织村民委员会制定《村民护路公约》,树立村民爱路护路意识。

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由县级政府交通主管部门根据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计划,综合平衡,统筹安排,各县区交通主管部门要设立专门帐户,确保农村公路养护资金专款专用,养护节余资金须结转下年度使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挤占和挪用。

三、做好日常养护工作

各县区交通主管部门,要根据《承德市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检查考核评比办法》及有关要求,做好乡村公路日常养护和管理的督导、检查、考核验收工作。乡镇农村公路管理机构也要加大对辖区内的农村公路管理力度,设专人对辖区内乡、村级公路的桥梁、涵洞和地质不良路段进行经常检查,特别是汛期要经常进行巡查和检查,发现桥梁、涵洞重要部件存在明显损坏或不良地质路段存有安全隐患时,应采取必要措施,对损坏严重危及安全的,要采取限制交通或断交绕行等措施,同时向县级政府及其交通主管部门报告。乡村公路管理养护采取乡镇每月检查、县区交通主管部门季度检查、市局半年检查、年终联查的方式进行,检查结果作为年度考核目标的重要内容。

四、做好农村公路养护计划编报

年初各乡镇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所要根据本乡镇实际情况,对乡、村级公路进行摸底排查,合理编报乡、村级公路的大中小修和日常养护计划,适当安排桥涵、排水设施配套项目,经县级交通主管部门现场核实后审批报市局备案;县级公路养护计划由县区交通主管部门编制后报送市交通局审批,每月25日前报送日常养护和养护工程质量及进度情况。

五、做好乡、村道路的绿化工作。

各县区、乡镇政府应本着“谁栽、谁有、谁受益”的原则对宜林路段县乡道路进行绿化;由各行政村本着“自养、自得”的原则进行村级道路绿化。建议林业部门尽可能的将有关资金安排在农村公路绿化上,为农村公路绿化提供苗木和技术指导,逐步使农村公路达到“畅、洁、绿、美”的效果。

六、推进农村公路养护市场化

1、日常养护:乡、村公路日常养护不设置专门的养护道班,也不设置专职养护作业人员。乡级公路由乡镇公路管理所根据实际情况划分养护标段,采取招投标形式择优社会养护公司进行养护,也可通过招标形式择优养护专业户进行养护;村级公路日常养护由乡镇公路所组织各村民委员会采取划分养护责任段、分路到户到人等多种形式进行养护。乡镇公路管理所负责日常检查工作,县区交通主管部门负责督导检查和技术指导工作,依照养护合同和养护完成工作量计量支付养护资金。

2、大、中、小修工程:乡、村级公路的大中小工程,由县级交通主管部门协同乡镇公路管理所采取招标形式,公平竞争,择优施工队伍,鼓励具备资质条件的公路养护公司跨地区参与公路养护大、中、小修工程竞争。农村公路大、中、小修工程将逐步实行养护工程费制度,县区交通主管部门要加强养护工程技术管理和养护工程质量管理工作,按批准的计划,依照养护工程合同和工程进度计量支付养护工程资金。

3、对那些未改造且路况较差、交通量较小的路段,经过充分论证后可采取季节性养护形式,但也要采取招标形式确定养护责任主体,签订合同,明确标准和要求,定期检查和验收。

七、加强行业管理,做好人员培训工作

针对乡村公路养护点多、线长、面广,从事养护工作人员构成复杂、工作经历短等特点,各县区交通主管部门要积极配合各级政府,定期组织业务培训,制定详细的培训方案,重点培训乡村公路养护管理的有关政策、法规和技术规范、技术要求、养护作业施工操作规程等。尽快建立起一支责任明确、素质优良的农村公路养护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