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农业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农业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农业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农民工;职业道德:城乡;一体化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人口的总体素质是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根据我国城市化水平低,农村人口多的特殊国情,要加快城镇化进程,较大规模地扩大城市人口的比重,就必须让农民向城镇转移,加快实现农村人口城镇化,而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成为城市人口的排头兵。农民工职业道德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农民工能否融人城镇,走进企业,从事经商等活动,成为新型的产业工人,实现农村人口的有序转移,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一、加强农民工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改革开放30年来,亿万农民工以极大的热情和勇气,走出农村,进城务工或在乡镇企业就业,积极投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为城市创造民财富,为农村增加了收入,为城乡发展注入了活力,在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问题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农民工工作,近年来制定了一系列保障农民工权益和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的政策措施,十六大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思路,突破了传统的就农村论农村,就城市论城市的桎梏,从制度和机制上把城乡结合起来,将城乡置于同一层次上谋化,统一协调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内涵丰富,包括经济、市场、人口、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生态环境制度的一体化等。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人口的总体素质是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大量农民工在城乡之间流动就业的现象将长期存在,解决好农民工问题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不可低估。其中,农民工职业道德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一个焦点。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引导农民有序外出就业,鼓励农民就近转移就业,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将是党和国家长期实施的政策和举措。而农民工要真正能融入城镇、企业或从事经商等活动,不仅要具有劳动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目前,农民工是当代较为庞大的城市从业人群,但他们恰恰又是被忽视的群体,他们脑中没有现代职业道德的观念,左右他们行为的是从父辈继承的传统职业理念和人的本能、或所生活乡村的风俗习惯。我国政府有关部门比较重视农民工的技能培训,但对于他们的职业道德培训重视不够。其实,对于农民工而言,技能固然重要,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职业观念更是不可缺少,只有不断提高农民工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修养,他们才能成为适应时代要求的劳动者。作为农民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要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和要求,适应不同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凭自己的一技之长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在城镇或企业稳定就业,并有序地转变为城镇居民,为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二、农民工职业道德的现状和特点

目前,我国农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4.8亿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6%,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只占0.5%。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相互联系最重要的桥梁之一就是人们所从事的职业活动。具体职业活动要求不断地去学习、模仿,形成经验,提高能力,使自我不断趋向于成熟和完善。由于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偏低,这一过程做起来是非常困难:

1、劳动技能低,缺乏进取的意识。一方面,农民工原先祖祖辈辈是农民,他们对传统的农业生产非常熟悉,但现在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工从农业生产领域转移到建筑、运输、经商、饮食等行业中,这些行业对于农民工来说是非常陌生的,要做好新的工作,需要从业者不断学习和实践。另一方面,相当一部份人思想比较保守,小农意识和“守土”观念突出,对外出务工顾虑重重,乐于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也不愿意自觉学习,主动提高自身素质。所以,除能做劳动技能低的体力劳动以外,难以从事技术含量较高的第二、第三产业的工作。

2、现代职业纪律思想有待培养。现代职业纪律是指现代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守的各种行业法规和制度,具体讲,是指与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各种规定。

由于农民工文化素质偏低,一方面,对党和国家关于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不了解或不理解,甚至有误解,不会学政策,不会用政策,另一方面,农民工法律意识谈薄,不学法,不懂法,也不用法,遇到问题不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仅凭经验或意气用事来解决问题,结果,问题得不到解决。另一方面,农民工受骗上当的现象比较多,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情况比较普遍。长期的农村个体劳动,农村劳动力养成了自由散漫的习惯,对于现代企业严格管理的规章制度,要遵守好,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因此,农民工外出务工的过程中,难以适应机械化大生产的工作环境,工作变换较大,外流现象比较普遍,要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不断提高农民工的职业道德水平和加大各种技能培训;许多农民工缺乏进取的意识和不断学习的精神,不能适应转移就业的需要。农民工相当一部份人思想比较保守,主观上家长制作风比较严重,听不进去合理的批评和建议,更不愿意接受学习和教育培训。部分务工人员依赖思想严重,竞争意识差,自身素质与期望值反差过大。有的受环境、语言、生活习惯、工作能力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对外出务工遇到的困难缺乏思想心理准备。有的思想走向误区,因情绪一时冲动,不打招呼,离开用工单位,造成严重后果,不从自身找原因,而是夸大企业不足,片面强调客观原因,这些不良的言行和错误的思想,直接影响农民工的形象。

3、部分农民工存在重视职业利益,轻视职业责任的情况。职业是人们由于特定的社会分工而形成的具有专门业务和特定职责的社会活动。它包括四方面的内涵:责、能、权、利。责是指职业所要承担的社会职责,能是指职业能力,权是指社会为了使从业者顺利完成职业责任而提供便利条件,利是指职业利益,即社会对从业者履行完职业职责后的回报。就“责、能、权、利”四方面关系而言,职业职责为职业的首要内涵,是职业活动的实质,职业利益的实现必须建立在职责责任完成的基础上。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职业实质的认识存在误区。就普通的从业者而言,存在重利轻责现象。不例外,部分农民工误认为职业活动的实质是职业利益,履行职责只是获取利益的手段,所以,进入工作岗位后,他们就会不重视职业责任,为利益忽略责任,置职业责任于不顾,损人利己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加强农民工职业道德修养的对策

我国的各行各业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职业活动中,都必须遵循由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原则派生出来的、适用于各种行业和职业的道德规范,这些具有普通意义的职业道德行为标准,构成了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主要规范体系。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做出的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为我们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和奋斗目标,即“大力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它是我们确立新型的职业道德规范的指南。农民工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既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在后天的长期的职业活动逐步形成的。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品质和较高的道德水平,关键在于农民工自己在职业活动能够按照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自觉地接受职业道德教育和培训。

1、必须高度重视农民工的职业道德教育工作从业人员的社会流动性强,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工业化的推进和城镇化的发展,全国已有超过1/3的农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农民工能不能被城市、企业和其它行业接受,取决于农民职业道德修养的高低。农民工是中国当代较为庞大的城市从业人群,但他们恰恰又是被理论忽视的群体,他们脑中没有现代职业道德的观念,左右他们行为的是从父辈那儿继承的传统职业理论和人的本能。随着现代职业道德规范、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相继推出,借助于对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我荣辱观的宣传,人们开始更多地关心其职业活动是否符合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是否与科学发展相一致,客观上建立起了与现代职业道德规范、科学发展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相一致、突出责任的现代社会职业活动评价体系,为加强农民职业道德教育和培训奠定了理论基础。

2、加大职业道德的宣传力度,进一步引导农民工职业道德建设工作。加强农民工职业道德建设,一要明确侧重点,拓宽思路,注意承传与创新的结合,以企业、社区、县、乡、村人力资源管理为载体,让那些积极的、健康的古朴职业观念得以“活态传承”。二要充分利用电视、电影、报刊等新闻媒体、大张旗鼓地宣传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宣传农民工遵守职业道德的先进典型。三要充分发挥基层党团组织、工会、妇联的作用,开展放电影、普法宣传教育、职业道德教育、防艾滋病讲座、消防知识等一系列公益活动,运用群众身边的事引导和教育群众,让他们切身感受到遵守职业道德的巨大作用以及带来的经济实惠,引导农民工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适应发展潮流,自觉走出家门,走出土地,走出农村,在更大的范围、更广的领域就业、创业,寻求更好的发展,同时,要让现代职业充实农民工头脑,使农民工成为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产业工人。

3、要与时俱进地加强农民工的职业道德教育。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的行业不断涌现,某些新兴行业不仅人数越来越多(如各种服务业),影响越来越大,从事这些新增行业的从业人员多数是农民工,他们的职业责任、职业纪律的教育培训要与进俱进,要尽量立足现实社会的典型事件,以真实存在的、典型的不道德职业行为,分析它们对国家,对社会、对个人及职业本身的危害性,让受教育者理解遵守职业道德的意义。

4、加大职业培训的力度,全力打造农民工劳务品牌。各相关部门要下决心全面整合培训资源,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优势,健全培训体系,完善培训机制,逐步形成省、州、县三级培训的支撑平台,加大培训资金的投入力度,将培训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分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加大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培训的力度,逐步形成政府引导,行业组织,企业重视、各类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培训的格局。强化农民工职业道德、文明行为习惯、政策法律法规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全面提高农民工的层次、质量。加强乡镇培训基础建设,解决农民工没钱培训和离不开家培训的问题。建立农民工学习激励机制,鼓励农民工参加学习评优活动,培训合格者,能获得合格证书被评为优秀学员的,由企业或相关部门给予一定的经济或物质奖励,切实调动广大农民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农业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范文第2篇

一、价值取向的“过滤”作用必须得到重视

职业道德教育和价值取向的引导两者之间有着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构建与和谐企业一致的价值取向,是农村信用社广大员工自律的基础。一个人所具有的道德价值观,对于外在职业道德规范具有选择和指向作用,并体现在怎样“做人”和“做事”的职业行为中。价值观不仅体现于对职业道德的筛选、认同,还体现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诸多方面。价值观具有稳定性,一经形成就成为主体头脑中一种相对稳定的观念模式,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职业道德规范是外在的要求,把“外在”的要求“内化”为信用社员工自身的需求,是提高职业道德教育实效的关键。职业道德规范能否被从业者认同并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必须经过个人价值观的“选择”。道德价值取向这种“过滤”作用,极大地影响职业道德教育实效,应引起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二、必须注重与和谐企业构建一致的道德追求

在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必须认真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职业道德的内在联系,强化价值取向的渗透,引导信合员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形成与和谐企业构建一致的道德追求。

重视道德价值取向的引导,不仅是提高职业道德教育实效的需要,更是农村信用社在建设信合员工核心价值体系和农村信用社和谐企业构建过程中应尽的职责。农村信用社在渗透道德价值取向引导的过程中,必须牢牢把握与党的执政理念一致的大方向,强化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的联系,重视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思想文化的升华,注重时代的最强音和农村信用社广大员工现实需求之间关系的处理,加强信合员工核心价值体系对农村信用社员工道德价值取向的正确导向。

三、正确定位深化改革时期的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的精神自律,与个人价值取向密切相关,是在职业活动中以调节从业者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或社会利益的关系问题为中心展开的。深化改革时期职业道德教育的定位,应正确认识和处理以下三方面的关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多元价值取向的关系。各级管理人员对在深化改革时期出现的多元价值取向,应保持清醒的头脑。深化改革时期的职业道德教育必须站在和谐社会构建所必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制高点上,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的“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正确把握深化改革时期价值取向多元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导向的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区分多元价值取向中积极、合理的成分与消极、不合理的成分,有区别、有针对性地加以评判和引导,把多元价值取向融合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通过这种“引领”下的“包容”,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农业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范文第3篇

农村会计职业道德,是农村会计人员在进行农村会计活动、处理农村会计关系时所形成的职业规律、职业观念和职业原则等行为规范的总和,是评价农村会计从业人员行为的标准。本文仅就这一主题的意义、问题及对策,谈点粗浅的看法,与同仁商讨。

一、搞好农村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现实意义

(一)搞好农村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利于提高农村会计信息质量。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会计不只是单纯的记数、记账,农村会计人员不仅要为农村自身、管理机构、税务部门、金融机构等提供符合要求的农村会计信息,而且要为农村投资者、债权人及农村社会公众服务。这是农村现代社会特别是农业现代企业制度赋予农村会计人员的神圣使命。

(二)搞好农村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利于维持农村市场经济秩序。农村会计职业道德,既是农村会计人员在本行业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规范,也是农村会计行业对农村社会应负的责任和义务。凡是有农村经济活动的地方,就有农村会计职业,就有农村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所以说,农村会计职业道德已经渗透到农村社会的各个角落。

(三)搞好农村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利于净化农村社会风气。农村现实生活中,诸多的贪污腐化、行贿受贿、大吃大喝、铺张浪费行为,往往都要经过农村会计人员之手。尽管这些农村现象发生的主要责任人可能不在农村会计人员,但是与我们的农村会计人员屈从压力,不敢坚持原则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我们要搞好农村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不断完善监督机制,就能够有力地遏制农村腐败行为,净化农村社会风气。

二、农村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违背执行准则,弄虚作假。少数农村会计人员甚至注册会计师,没有严格执行独立、客观公正的农村会计职业道德标准,明知有假而虚报,出具不符实际的审计报告。近几年来,由虚假审计报告引发的一系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列事件,不仅给注册会计师行业乃至整个会计行业的声誉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也给国家和社会公众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二)自律意识淡漠,假公济私。在农村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利益的驱动作用日益凸现,农村会计人员处于经济活动的中心环节,其职业行为也受到利益驱动的影响。少数素质较低的农村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意识薄弱,很难抵挡各种利益诱惑,不能坚持原则,为了谋取私益,不惜贪赃枉法。如有的农村会计和出纳联手造假,欺上瞒下;或以“集资”为名,骗取公款,中饱私囊。

(三)迎合错误指挥,混淆黑白。有些农村会计人员,为了为自己既得利益,对自己上级主管违犯财经纪律的错误决定,不敢坚持原则,熟视无睹,得过且过,错上加错地执行,给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造成不应有的损失。比如有些农村领导自身职业道德素质不高,为了政绩强令农村会计人员编制出具虚假的会计信息,一旦违背其旨意,农村会计人员就面临下岗失业的危险,有些农村会计人员为了保住饭碗只好服从错误的指挥。

三、搞好农村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

(一)加强学习培训,提高农村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高素质的现代农村会计人员应该具备德、能、勤、公、廉、俭六个方面的素质,而要培养如此高素质的农村会计人才,各级领导都应重视和实施农村会计人员的培训学习计划。专业方面,要及时了解并熟悉国家制定的农村各项财务法规、方针政策,严格贯彻执行和遵守相关法律制度。还要掌握农村企业管理、电脑操作等相关知识。道德方面,通过培训,使农村会计人员具备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行为端庄、生活严谨,讲求实效,雷厉风行;艰苦朴素、大公无私的高尚品德;平易近人、以诚待人的处世风络。

(二)加强制度机制建设,提高农村会计工作水平。农村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一项复杂而严谨的系统工程。主要由农村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农村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农村会计职业道德修养、农村会计职业道德评价和惩戒规范构成。其中,农村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是农村会计职业活动中的行为准则和标准,是农村会计职业道德体系的核心。农村会计职业道德的行为规范主要包括爱岗敬业、廉洁自律、诚实守信、坚持原则、客观公正、提技能和奉社会。

农业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范文第4篇

职业道德教育和价值取向的引导两者之间有着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构建与和谐企业一致的价值取向,是农村信用社广大员工自律的基础。一个人所具有的道德价值观,对于外在职业道德规范具有选择和指向作用,并体现在怎样“做人”和“做事”的职业行为中。价值观不仅体现于对职业道德的筛选、认同,还体现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诸多方面。价值观具有稳定性,一经形成就成为主体头脑中一种相对稳定的观念模式,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职业道德规范是外在的要求,把“外在”的要求“内化”为信用社员工自身的需求,是提高职业道德教育实效的关键。职业道德规范能否被从业者认同并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必须经过个人价值观的“选择”。道德价值取向这种“过滤”作用,极大地影响职业道德教育实效,应引起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二、必须注重与和谐企业构建一致的道德追求

在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必须认真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职业道德的内在联系,强化价值取向的渗透,引导信合员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形成与和谐企业构建一致的道德追求。

重视道德价值取向的引导,不仅是提高职业道德教育实效的需要,更是农村信用社在建设信合员工核心价值体系和农村信用社和谐企业构建过程中应尽的职责。农村信用社在渗透道德价值取向引导的过程中,必须牢牢把握与党的执政理念一致的大方向,强化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的联系,重视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思想文化的升华,注重时代的最强音和农村信用社广大员工现实需求之间关系的处理,加强信合员工核心价值体系对农村信用社员工道德价值取向的正确导向。

三、正确定位深化改革时期的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的精神自律,与个人价值取向密切相关,是在职业活动中以调节从业者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或社会利益的关系问题为中心展开的。深化改革时期职业道德教育的定位,应正确认识和处理以下三方面的关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多元价值取向的关系。各级管理人员对在深化改革时期出现的多元价值取向,应保持清醒的头脑。深化改革时期的职业道德教育必须站在和谐社会构建所必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制高点上,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的“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正确把握深化改革时期价值取向多元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导向的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区分多元价值取向中积极、合理的成分与消极、不合理的成分,有区别、有针对性地加以评判和引导,把多元价值取向融合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通过这种“引领”下的“包容”,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农业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职业道德教育 生态体验论 职业道德教育导引者

论文摘 要:在我国社会呼唤诚信与道德的同时,建筑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成为最基本的人文教育种类之一,这对将来从事建筑设计工作的大学生尤为重要。本文结合学院素质教育平台将道德教育生态体验论融入其中,对建筑学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的新途径进行了探讨,力求在建筑学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中建立新的模式。

随着城市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面对城市中不断出现的各式各样的建筑,许多专家学者在思索: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建筑?而社会在疑惑:究竟我们需要怎样的建筑师?在我国社会呼唤诚信与道德的同时,国际上建筑师的道德标准与各行业的标准却是一致的。1998年,国际建筑师协会职业实践委员会通过了《关于道德标准的推荐导则》,作为各会员的精神和行为约束[1]。不难看出建筑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应该成为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最基本的环节。学生对建筑活动充分的理解,应先基于以强烈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来先行辩识。

在全国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对我校建筑学专业评估全票通过和历年毕业生就业、还贷率双100%的成绩下,我们不难发现德育教育,特别是对学生职业道德的高要求是社会衡量建筑学专业学生素质的标尺,是衡量学院德育教育工作的标尺[2]。为了将职业道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近几年来,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在学生中推行德育教育新理论,从“吸收、反馈、回归”三阶段完成对建筑学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学,而学院院学生屡次在国际、国内设计大奖赛上获奖,形成了毕业生供不应求的良好局面,这其中职业道德素质养成教育的作用功不可没。

一、注重生态体验论职业道德教育模式,“教育者”向“导引者”转变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生态体验培养健康人格的德育模式研究》提出德育教育应从知性论到生态体验论。“生态体验论是将体验者置身于一定的生态情景中,全息感受、理解和领悟三重生态之运行规律,经历内心感动的过程与状态。” [3]生态体验论将“职业道德教育者”改为“职业道德导引者”,把“职业道德受教育者”改称为“职业道德体验者”,导引者亦是体验者并参与到职业道德教育的大环境中,主动和被动的去影响周围的学生和与环境形成共鸣。通过师生间的互动性影响,让老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达到道德教育的矛盾性和共享性的不断转化从而获得不断向前的动力。知性论中强调“教育者”做了什么,而生态体验论则强调“导引者”引领“体验者”做了什么。具有共生性特征的教育模式将让师生都得到健康发展,将不断提高体验者和导引者职业道德素质和诚信品质。

二、将第二课堂和心理辅导相结合,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人文底蕴

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文化活动是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校园生活的有效载体,是师生平等轻松交流的生态体验平台。针对建筑学专业的特点和高低年级培养目标的异同性,狠抓低年级的职业理想渗透教育模式和高年级的职业理想引导教育模式。在新生入学初,精心组织和开展以职业理想教育为主题辅以心理引导教育的校园文化活动。教育学生自觉遵守学校各项规定,使学生树立法制观念和文明意识,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做文明守纪的大学生。针对高年级学生自主性较强的特点,结合学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总体规划,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良好平台和优质教育资源,注重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活动的引导性。每学期组织的文艺晚会、设计竞赛、职业道德教育专题报告等活动,引导学生去感受专业的美、生活的美、人性的美。通过人文艺术的熏陶,使学生经历职业道德教育的生态体验三阶段,而触发内心的感动,体验生活的美好。

三、将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将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构建和谐校园生活,开辟教育学生第二课堂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以培养学生无私奉献和高度社会责任感为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学生志愿服务的形式为载体,以“三下乡”支教活动、科技扶农等系列主题为主要表现方式,让学生融入社会群体活动中,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职业理想。在党员帮扶活动中,建筑学院社会实践队凭借学院的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开辟了大学人才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科技支持的新途径。以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建筑设计专业组合而成的实践小组,对因工业建设而失地的农民住所进行农家乐改造设计,使失地农民成功转型成以经营商业为主的城市居民,此举改变了农户经济收入模式,使农民月收入由1200元/月增加到4000元/月,创建了科技扶农的新途径,而搭建学生专业实践的新平台,也激发了学生参加志愿活动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同时,建筑学院还积极建立一系列的大学生实习及就业推荐机制。利用暑期和大五实习,将学生的课业进修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与用人单位甚至是著名建筑设计师接触。同时,学院利用自身资源,广泛与国内外著名设计单位合作,广泛的给予学生实习和工作的机会。通过学校的德育教育与实习单位的实践性教育相结合,将学院学生培养成在理论、实践和道德等诸多方面均有所发展的优秀学子。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