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学研究的根本指导思想

心理学研究的根本指导思想

心理学研究的根本指导思想

心理学研究的根本指导思想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导师制、理论机制、实践研究

作者简介:杜天宝(1974--),男(汉族),吉林省德惠县人,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 ,硕士 ,主要从事研究生思想教育与管理工作。

吴威(1979-- ),男(汉族),吉林省长春市人,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生秘书 ,硕士 ,主要从事研究生思想教育与管理工作。

基金项目:本文为吉林大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课题,项目批准号:2010YSZ06。

项目资助:该成果为吉林大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课题成果

一、用思想政治导师制度来加强研究生思想教育的政治意义和具体作用

我国研究生教育历来重视对学生的专业素质的培养,以期培养各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在全社会愈来愈关注研究生教育的今天,在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如何对他们实施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现今教育部门和高校必须面对和重视的问题。研究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高级专门人才,将引领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若能使他们形成一种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会促使其在今后的工作中产生巨大的能量,推动各项社会事业的蓬勃发展。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以马克思主义为意识形态的指导,反映在社会科学以及人文科学领域,就是如何使得广大研究生真正理解“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历史选择”和把握“科学发展观在我国各项事业中的内在指向”等,这些对于研究生从思想上植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正如希腊哲学家所指出的,人即不是社会的动物,那么他也是政治的动物。由此可见,在我国不断推进依法治国与民主建设的今天,惟有创新制度来加强研究生群体对这方面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才能使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自身专业技能的充分施展。

在建党90周年之际,在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探讨,不但是研究生培养的政治方向使然,还是关乎民族责任感以及自身政治修养的需要。为实现结合新时期内在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统一,从主观能动性上推动研究生全面发展,我们提出的解决办法是在高校构建思想政治导师制度,即根据学生数量以专业或方向为单位,选聘一名具有博士学位或高级职称的青年教师作为本单位全体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导师,兼职从事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研究生管理部门、研究生指导教师和研究生之间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二、高校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导师制度内在需要的探究

用思想政治导师制度来加强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对现阶段各高校研究生管理现状的适应。目前多数高校的研究生管理部门,一般是研究生院或研究生处,主要从行政管理层面开展工作。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责任一般由他们的专业指导教师来承担,然而,多数指导教师通常更重视科研指导,不能积极主动的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样就形成了教育盲区,惟有配以思想政治导师才能解决上述问题。这便需要对上述制度开展的内在需要进行探究。

(一)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个性化需要

根据教育心理学原理可知,研究生群体无论在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方面都基本成熟,而且他们中有相当部分学生具有工作经历,甚至有的已成家立业。因此要对如此多元化的群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就需要考虑研究生个体的差异性需求。同时,由于研究生在人格塑造方面已基本定型,使得他们在思想动态的外在表现上并不明显。惟有通过思想政治导师制度,才能针对研究生的个性化需要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学科化需要

正如小平同志说过的那样:学马列要精,要管用。针对研究生所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应该落在实处。所谓“实处”可以被理解为:须与他们的专业以及未来的岗位需求相匹配,其中最重要的是与岗位素养需求的适应性。根据市场调研的结果,现代企业乃至行政事业单位,都普遍强调职工的团队精神及进取精神,上述精神的培养反映在不同的学科领域,又具有其自身的特殊要求。因此,思想政治导师制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学科化需要。

(三)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信息反馈的需要

根据教育学原理可知:在一定的教育实践活动之后,需要从受众者获得反馈信息,从而有效指导与纠正以往的教学实践活动,进而实现教学实践活动的优化。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样需要遵循这一逻辑过程。为此,配以思想政治导师制,便能在小范围内及时获得研究生的思想动态反馈信息,这样才能及时准确的指导与调整下一步工作。

综上所述,通过探究研究生的个性化需要、学科化需要,以及信息反馈的内在需要,已经证明:高校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导师制度,具有可行性与现实性。

三、高校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导师制度的实践研究

作者所在高校的具体做法是:以教研室为单位,选择一名青年博士(或具有高级职称的青年教师)作为整个教研室全体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导师,兼职从事研究生思想教育及日常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包括:了解研究生的思想情况,分析研究生的思想特点,掌握研究生的思想动态,探索研究生的思想教育规律,做好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具体实践中,尤其在以下几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 在学生管理方面,研究生思想政治导师(以下简称思导)在学院研究生办公室的领导下,做好推奖推优,学年思想鉴定和毕业鉴定等工作。注重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能力,引导和创建团结友爱、勤奋好学、勇于创新的良好风气。

(二) 在思想教育方面,思导能积极主动参加教研室活动,关心研究生学习和生活,重点关注先进和后进研究生的情况,了解他们的困难和要求并及时予以解决。同时对研究生积极开展理想信念、遵纪守法、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劳动观念等教育活动,

(三) 在学生学习方面,思导加强了与任课教师、导师、家长的联系和沟通,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和研究方法。

(四) 在学生活动方面,思导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推进学院的精神文明建设,活跃研究生的文化生活,提高同学们的身体素质,充分达到了促进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增强了各教研室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五) 在学生党建方面,思导督促教研室党支部积极开展工作,协助党支部考察党员的学习、工作表现,关心和指导党党支部组织生活的开展、预备党员的教育和考察、积极分子的培养和发展等工作。

在具体实践中,研究生思想政治导师已成为学院教师队伍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了研究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作用。

四、具体的组织架构与途径构建

为了更好的促进研究生思想政治导师制度的全面推广,有必要形成一种规范的可行性的措施。

(一) 组织架构

由于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所面临的个性化、学科化和信息反馈及时的需要,最好以二级学院(或系)为思想政治教育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将同一专业或方向的学生划归到相应的思想政治导师管理。建议思想政治导师应由青年博士或已经具有高级职称的青年教师担任,这样做能实现专业教育和思想教育的有机统一,教育效果显著。在实际工作中,各高校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适当降低思想政治导师的学历以及职称要求。还应建立思想政治导师与专业指导教师和研究生定期沟通联系的制度,提高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二) 途径构建

途径构建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实现研究生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分工、协作。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一些研究生和专业指导教师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这项工作陷入被动的局面。因此,高校以及各级学院(系)应建立一定的绩效考核机制,对专业指导教师与思想政治导师配合的效果进行客观评价,该结果还应作为教师年终综合评定的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在组织架构与途径的构建中,若完成了研究生范围的界定,以及与专业方向导师的分工、协作,该项制度必将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

五、小结

本文提出构建的思想政治导师制度类似于本科阶段的班主任和辅导员的结合体,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导师制度,在全国范围内还是一个新鲜事物,可供借鉴的经验很少。我院在开展实施研究生思想政治导师这一制度的两年多来,效果比较明显,二级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较大的提升,达到了预期目的,在实施工作过程中我们还将继续对这一制度进行完善,以期与其他国内学校共同借鉴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J]. 新西部,2010(12)

[2] 葛征宇.关于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J]. 中国电力教育,2010(12)

[3] 周卉.双向互动的高校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 [J]. 理论导报,2010(12)

心理学研究的根本指导思想范文第2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人学研究; 基本方法; 基本思路

中图分类号: G4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3-0037-03

一、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重大问题,对于这个问题,虽然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推进方面都作出了很多努力,但仍未得到根本性的解决。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人文关怀仍然欠缺,一方面在于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对“人”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卢梭曾指出,“我觉得人类的各种知识中最有用而又最不完备的,就是关于‘人’的知识。”[1]同样,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对于人的理解和分析也极其重要,但由于种种原因,这种理解和分析也很不完备。理论回应现实的乏力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也在客观上要求理论研究必须获得新的突破以增强其指导性和预见性。

不可否认,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有为政治、社会服务的一面,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社会性具有历史的合理性。但随着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人自身的发展问题越来越凸显为核心、迫切的问题。单纯囿于政治、社会视角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单纯以政治性、社会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已经显示出“解题低效或失效”的弊端,也不完全符合“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人学是“从整体上研究人的存在、人性和人的本质、人的活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生价值、目的、道路等基本原则的学问”。[2]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蕴含着科学而丰富的人学思想,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人学有着密切的逻辑关联。虽然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为政治服务、为社会服务,但它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又有其“建设人自身”的根本属性,这种属性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在“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要求下更需要进一步展现出来。因此,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既要运用“社会需要”、“政治需要”等社会学、政治学研究视角考察其满足社会与阶级需求的一面,更需要运用人学研究视角回到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去追寻它的属人性。这不仅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新世界,而且可以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和推动,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事实上,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已经出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人学取向。1998年6月,《宜春师专学报》发表《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渊源与人学基础》首次提出思想政治教育与人学的结合问题。在2002~2009年间,有20多篇论文从人学视角展开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张耀灿教授和笔者曾撰文专门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取向出现的原因。[3]

2003年,张耀灿等著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一书提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和社会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人的本质、人的主体性、人的需要、人的价值以及人与人的权利和义务、人的自由和平等、人的理想和信念等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研究拓展了一个崭新的视野。2006年,张耀灿等著的《思想政治教育前沿》一书中明确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要从传统“社会需要论”转向“现实的个人”,进一步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研究。2006年12月,万光侠等著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基础》一书出版,该书全面梳理了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取向的研究现状,并第一次比较全面地提出了“生存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和“‘四有’公民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人学框架。随后,山东师大雷骥的博士论文《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基础》、福建师大潘玉腾的博士论文《思想政治教育的马克思人学基础》以及笔者的博士论文《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研究――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视角》等先后发表,这些文章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研究。

虽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人学维度已经形成并越来越引起关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正逐步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人学范式,但由于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领域不够集中,不成体系,还未建立起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框架。

二、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人学维度旨在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意蕴,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最根本的方法是凸显人学价值观,并坚持人学辩证法。

1.坚持个体、群体和类的统合

人的生存方式决定了他是由所有个体、各种类型的群体以致整个人类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有机系统,每个个体都是复杂的社会关系网上的特殊点。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中必须坚持人的各种存在形态的统合,坚持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辩证法。无论是离开个人的所谓族类,或是离开族类的所谓个人,都只是人的存在的一种片面抽象,都无法建立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在目前从人学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中,大多学者强调的是人的个体层面,提倡思想政治教育要从“社会”转向“个人”,从“群体”转向“个体”,这对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中曾长时期存在过分重视社会价值、工具价值而相对轻视个人价值、目的价值的弊端无疑具有进步的意义。它凸显了人的创造性、自主性等,但不能因此走向另一个极端,以一种片面性反对或矫正另一种片面性。

2.坚持主客体统一

人学专门对人进行哲学层面的整体思考,涉及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以及人的需要、人的利益、人的价值、人的权利、人的自由、人生目的、理想、发展等一系列问题。也就是说,人学研究将着重从人是主体,如何发挥人的主体性的角度考察人。因此,思想政治人学也必定主要从这些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解读。但我们必须注意,主体是主观与客观的双重存在,是现实性和超越性的统一。对主体的研究也离不开客体,无论如何不能把主体同客体割裂,把主体性和客体性(受制约性)割裂,否则就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沼。在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中,必须把人的主体性的实现建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3.坚持现实和历史的结合

个人一方面是现实的社会存在,即由个人本身的实际生活和活动形成了个体的现实人生历程和状态;另一方面是历史的社会存在,即置身于由所有前后相继、彼此相联的个人的实践活动所形成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之中,受特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并体现着社会历史的发展程度。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需要从现实视角出发关注个体的人的有限此生,也需要关注“在历史中行动的人”。一方面从个体现实的社会存在视角贴近个人的现实人生,给人以具体的人生指导;另一方面从人的社会历史存在的视角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所有个人的生存发展进行总体把握。只有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为展现个人的完整图景创造条件,也才能真正显示出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生成、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

4.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必须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既要求我们在进行理论建构时紧扣时代脉搏,从丰富的实践中汲取养料和依据,又要求我们不仅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的理论层面的建构,而且也要注意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应用层面的价值。理论方面的研究为实践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和思想支撑,实践方面的研究为理论研究提供现实的资源并能推进理论的创新研究。离开实践的理论无法指导实践因而彰显不出其价值,离开正确理论指导的实践可能偏离正确方向而漂泊放逐。归根到底,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理论研究源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需求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的理论研究只有切实地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加强、改进,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才能实现其价值。

5.坚持资源借鉴的综合性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只有综合借鉴人学资源,才能真正形成科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理论成果。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人学指导和借鉴中西方的人学资源。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指导和借鉴马克思主义人学资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是把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国化的具体成果,契合中国实际,是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并奉为指导思想的。同时,西方人学思想作为人的生存样态的一种反思和对人类前途命运的一种展望,无疑对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具有借鉴意义,因此,需要同西方人学展开对话。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应是中国特色的,既要紧跟中国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脉搏,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又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精神,展现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作风、中国气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平等而非贬斥的态度对待中国传统人学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实现其现代转换。其次,要借鉴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资源。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与人学有机契合的研究,除了人学资源外,必然涉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相关资源。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方法论、管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史论等都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提供必要的启示。再次要借鉴其他学科的相关资源。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在综合借鉴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成果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学科。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同样要借鉴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德育等学科的相关成果。只有综合运用这些资源,才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提供一个扎实的理论平台。

三、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主要论域

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的基本思路是以马克思主义人学为理论分析框架,反思并重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史等主干学科,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等分支学科。具体思路和论域如下:

1.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理论基础的探讨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根本的指导,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理应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的人学研究。目前,以万光侠为代表的学者在这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其著作“《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基础》一书,正是思想政治教育人学探索开拓性、奠基性的成果。作者以人的存在论、本质论、发展论三大方面,全面运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系统、深入地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意蕴,不仅从一个关键方面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基础的研究,而且为创建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理论大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4]鉴于这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学科建构的至关重要性,学术界应该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形成百花齐放的氛围,为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添砖加瓦。

2.思想政治教育反思和重构的重点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价值、目的、过程、规律等进行人学解析

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价值、目的的人学透视,意味着对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人类实践活动本身的探讨。我们要做的是以马克思主义人学为指导从整体和本源的角度,从人的角度回答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人的意义何在、人类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什么目的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回答涉及到对思想政治教育本真的理解,这一理解对于从人学视角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问题具有关键和首要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的重要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不能避开对这些方面的人学探讨。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认识更切实、更直接地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价值的实现。结合目前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主体――客体思维模式,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应该把着力点放在主体间性思维方式上,对这一过程作出新的解读。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研究,在强调教育规律的同时,应把着力点放在受教育者接受和学习规律的探讨上。

3.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思与重建应以马克思主义人学为指导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科学化和艺术性研究更应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学为指导,按照人的特性和需求,探讨如何实施符合人性的方法,其中重点是依据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学习过程和规律建立起接受、学习方法。

4.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应加强教育史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人学进行这一方面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建构,而且可以拓展和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史的研究。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史的人学解读需要结合社会发展,更要结合人的生存状态和发展状态去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演变,结合人性的特点分析历史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得与失,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历史的启迪。其中,重点是依据人的存在、本质、发展状况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史重新进行阐释,凸显人的存在、本质、发展规律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发展的制约,厘出不同国家、不同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不同的原因。

参考文献

[1]卢梭.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62.

[2]陈志尚.人学原理[M]. 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5.

心理学研究的根本指导思想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内涵式发展 研究生导师 指导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4-0007-03

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党的十提出了“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思想,这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教育必须坚持内涵式发展方向。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担负着重要的角色,起着重要作用。如何以党的十会议精神为指导,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积极作用,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需要研究生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内涵式发展的科学理解

从马克思主义角度而言,内涵式发展思想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扩大再生产理论。马克思指出:“如果生产场所扩大了,就是在外延上扩大;如果生产资料效率提高了,就是在内涵上扩大。”[1]在这里,马克思把内涵式发展和外延式发展看作是社会扩大再生产的两种基本形式。外延式发展是一种粗放型发展方式,它主要依靠增加人、财、物的投入而实现发展。内涵式发展是一种集约型发展方式,它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及生产效益而实现发展。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扩大再生产理论,内涵式发展可以理解为:内涵式发展是发展结构模式的一种类型,它是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

教育的出发点是人,教育的中心是人,教育的目的和归宿也是人,这就决定了在高等教育的发展中,首要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就要注重办学理念、大学精神、教育科研、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等内部要素方面的建设,就是“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重视高等教育内部潜力的发掘、结构的优化和素质的提高,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于高等教育自身的需求”。[2]它具有注重质量、讲究效益、彰显特色、协调持续的特点。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高校需要实现由经费投入到内需拉动的发展动力方式的转变,需要实现由扩大规模到提高质量的发展途径方式转变,需要实现由强调物的要素到优化人与物的要素的发展要素配置方式的转变,需要实现由比论文到比贡献的发展评价标准的转变。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它贯穿于高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对推动高等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导师指导存在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是2005年经国家学位办和教育部共同批准设立的,2007年开始招收第一批硕士研究生。无论是从学科设立的时间还是从学科建设的历程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都是一个新建的学科。这个新建学科的“新”,体现在教师新、学生新、课程设置新、指导方式新、研究方向新、培养机制新等方面。虽然几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的建设在学科定位、学科含义与特点、学科研究方向、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取得了建设成果,学科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仍然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要求有差距,与人民满意的研究生教育有差距。尤其是师资队伍建设,作为研究生培养要素中人的因素,其师资队伍现状还无法满足研究生培养的要求。虽然大多数导师责任心强、职责明确、指导科学,但是,作为新学科的新导师,面对新的学生与新的研究方向,个别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还存在不足,可以说指导缺乏有效性。这都影响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的研究生培养质量,影响了学科建设的发展。对于研究生导师在指导研究生方面存在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导师职责不明确

依据国家规定,结合学校的具体实际,每个学校都对教师职责有明确规定,这些规定虽然条目不同,但都基本包含了对研究生的学业学习、论文写作、社会实践、就业指导、德育教育、身心健康等各方面。但是,有的导师在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履行职责的意识不强,只注重学术指导,而忽视对研究生的身心健康指导,忽视对研究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指导;只注重对研究生的论文写作指导,而忽视对研究生培养的全程化指导;只注重对研二、研三学生的指导,却忽视对研一学生的指导,结果是在踏入研究生学习初期最需要教师给予指导的学生,却得不到导师的关注,影响了研究生学习目标的确立,使研究生在茫然中度过了研一,也直接影响了研二、研三的开题、论文写作等环节的培养质量。

(二)导师责任心不强

责任心是导师有效指导的根本前提。但是,个别导师由于对其职责认识不清,因而不能认真对待其研究生导师工作。比如,有的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指导时间不够,有的一学期都不能与学生交流;有的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指导不到位,得过且过;有的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疏于管理,不能尽其职责。这直接影响了研究生培养质量。

(三)导师指导能力需要提升

作为新增学科点的高校,研究生导师大都是新导师,不仅缺少导师指导的经验,而且指导能力和水平也亟须提升。有的导师对自己的研究方向了解不深,对学科研究范围了解不广,导致对研究生选题难以有效指导;有的导师对学科前沿问题了解不够,科研任务不足,无法指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发现问题,批判创新的能力不足,导致对学生的科研创新指导不够,直接影响到研究生培养质量。

(四)“抱着走”或“放羊”式的导师指导方式不能满足研究生培养要求

在对研究生的指导中,存在着指导程度的问题。对于刚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的学生,他们需要导师的悉心指导,以使自己少走弯路。但是怎样指导,指导的程度如何,却是一个重要问题,“抱着走”或“放羊”式的导师指导方式都不能满足研究生培养要求。“抱着走”的导师指导方式,意味着导师对研究生事无巨细地予以指导,让研究生按导师规定好道路走,无论是论文选题、论文框架,还是论文写作,导师都使其体现自己的想法,甚至亲自下手去写。这看似导师认真负责,实则越俎代庖,不仅使研究生丧失了学习与研究的主体性,不利于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升,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放羊”式的导师指导方式,意味着导师对研究生不闻不问,一切听凭研究生自己去做。这看似在锻炼培养研究生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实则是导师不负责任的表现。这两种指导方式都不利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

(五)导师考核机制不健全

各高校都有一定的研究生导师考核制度,但现有的考核制度仍有不完善之处。比如,考核制度侧重于对导师的学术水平考核而忽视对其师德的考核,侧重于对导师的科研水平考核而忽视其教学水平的考核,侧重于对导师的个人考核而忽视其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考核,侧重于对导师的约束制度的执行而忽视其激励制度的制定与执行。这使研究生导师在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急功近利、动力不足,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

三、内涵式发展对研究生导师指导的要求与对策

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必须寻求其有效性。“有效指导是指导师引起、维持和促进研究生有效的知识学习、科学研究和其他方面成长的所有指导活动。其本质实际上就是优秀指导或成功指导。”[3]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对研究生导师指导提出了新要求。

(一)坚持人民满意的标准,明确导师职责

党的十报告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角度,提出了人民满意是衡量教育发展绩效的最高标准。以人民满意为标准,不仅关注了教育的发展过程,更关注了教育发展结果,关注到了用什么样的发展方式才能把教育办成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国家满意的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就是实现高等教育人民满意的根本途径。为此,导师必须明确其指导职责,并通过自己的悉心指导,使研究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真正把研究生教育办成人民满意的教育。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是全过程、全方位的,涵盖研究生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包括研究生成长的每一个方面。因此,研究生导师职责也是全面的,既包括对研究生的学业指导,也包括对研究生的身心健康指导;既包括对研究生的论文写作指导,也包括对研究生的理论学习指导;既包括对研二、研三学生的指导,也包括对研一学生的指导;既包括对研究生做学问的指导,也包括对研究生做人的指导;既包括对研究生学业的指导,也包括对研究生就业的指导;既包括对研究的指导,也包括对实践的指导。这样才能使导师明确职责、履行职责,促进导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二)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提升导师素质

党的十报告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明确了教育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研究生导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他不仅指导研究生做学问,还指导研究生如何做人,因此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求全面提升导师素质。研究生导师不仅要有较高的学识水平和指导能力,还要有较高的道德修养、人格魅力、责任心等,导师较高的综合素质是培养优秀研究生的关键。导师要坚持不断地学习,要有渊博的学识,能站在学术研究的前沿,提升自己把研究生带到学术前沿、运用科学方法发现问题并研究问题、进行批判创新的能力;导师要治学严谨、求真求实、平等沟通、为人师表,以其真、善、美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以其高尚的师德和人格魅力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导师要有责任心,要进取、做事认真,以身作则给研究生起表率作用,培养研究生做人做事的态度。

(三)创新导师指导方式,培养创新型人才

培养创新人才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研究生教育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内涵式发展之路,通过创新研究生导师指导方式,提升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创新型人才指富于开拓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开创新局面,对社会发展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才。”[5]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的研究生培养中,其创新型人才主要表现为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与科研创新的能力,这种创新能力是在导师的指导、培养、实践、训练中而形成的。为此,在研究生导师的指导上,既不能采用“抱着走”的指导方式,也不能采用“放羊”式的指导方式;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越俎代庖,要做到“既管又不管”。这既能给研究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空间,培养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又能对研究生产生一定的约束和压力。同时,导师要根据不同的研究任务、学生的情况,选择多样性的指导方式,包括个别指导、集体指导、个别与集体指导相结合等,以体现不同的培养方式,体现不同研究生的培养特色。在对研究生的指导中,导师可以进行研究方法指导、讨论评析、案例解读、重要文本解析等,帮助研究生提升研究能力,这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所在。

(四)优化导师考核机制,提升教育质量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要求树立新的高等教育质量发展观,其核心就是提升教育质量,提高创新人才的培养水平。提升教育质量是高校发展的生命线,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而要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就需要优化研究生导师考核机制。研究生导师考核机制应是贯穿于研究生指导全过程的、对导师全面考核的机制。这种全过程的、全面的考核机制要以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根本,通过导师考核的内部因素调整与协调,通过对研究生导师的激励和约束来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实现导师队伍的数量与质量、结构与效益的和谐统一。我们要把导师的学术考核与师德考核相结合,把导师的科研水平考核与教学水平考核相结合,把导师的个人考核与研究生培养质量考核相结合,把导师的约束制度与激励制度相结合。这样才能调动导师的主动性、积极性,推动导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

[ 注 释 ]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92.

[2] 卢连大.关于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13(1):25.

[3] 杨春梅.论研究生导师的有效指导[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12):10.

心理学研究的根本指导思想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民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法;研究

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不少专家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成果。本人在民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运用过多种教学方法,认为实施研究性教学法具有明显的优势,现作如下介绍。

1 研究性教学法的含义及实施路径

研究性教学法,就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由师生共同拟定教学内容,一起讨论、分析和解决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的教学方式。它是依据教学大纲,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由师生共同拟定研究的重要问题,在教师提供参考书目、网络资源和思考方向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学、调查和讨论,获得研究成果,最终由教师做出相应的总结评价。研究性教学法的具体实施路径如下:

第一,设计问题。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交谈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大纲,结合社会热点和学生实际问题,精心设计若干研究专题作为研究性教学重点内容并实施。

第二,布置研究。教师向学生说明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布置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提供有关参考资料、网址信息等,提出研究性学习的要求。

第三,分组选题。学生按照自愿组合的原则,兼顾擅长写作、社交、电脑操作、系统分析的同学合理搭配,由4至5人组成学习小组,选出责任心强的同学担任小组长,确定研究课题和分配研究任务。

第四,准备讨论。小组成员一起制定课题研究方案,阅读参考书目,开展社会调查,进行网络图书资料检索,收集、整理资料,准备讨论发言稿。

第五,撰写报告。由组长召集组员进行讨论,整合研究资料,讨论写作提纲,撰写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制作PPT演示稿。

第六,个别辅导。教师认真批阅各学习小组上交的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教会学生处理研究课题相关信息的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方式,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批判性的研究,适当启发和提供思路,指导学生修改研究报告,完善研究成果。

第七,课堂发言。教师组织课堂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会,学习小组派代表或全体成员到课堂上汇报研究成果并用PPT演示,各小组相互交流研究经历和经验,允许其他同学对发言小组的研究成果提问、质疑,进行学生之间互动。

第八,总结评价。教师对研究性学习情况进行总结。总结内容包括对研究性学习内容的概括性评价,对学生参与情况、研究成果展示发言、PPT制作、研究报告撰写水平进行评价。

通过上述路径,实现让学生学会学习和研究问题的目的。因为,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通过自学、调查、讨论、写作、发言等实践环节,才能培养观察、发现及处理问题的能力,才能产生属于自己的正确认识,才能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就是本人采用以上教学路径的根本主旨。

2 实施研究性教学法的意义

2.1 研究性教学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研究性教学内容由教师与学生共同选择的教学重点难点问题和学生关心的社会实际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符合青年学生的心理需求,找到学生的学习兴趣点,消除部分高职大学生的学习厌倦情绪。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为了寻找问题答案,他们主动查找大量资料,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积极认真地思考和讨论,这就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课堂上老师讲得条条是道、学生玩手机打瞌睡抬头率低的现象。

2.2 研究性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民办高职院校的教育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实施研究性教学法,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研究过程,在学习讨论辩论中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充分表现学生的个性。学生们在讨论和辩论中互相补充、互相交流启发,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产生灵感的交汇,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3 研究性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能力

研究性学习选择的讨论专题是课程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问题,也是部分学生长期没有解决好的思想问题,通过自学、讨论和教师引导,使这些问题得以真正解决。通过学生亲身的体验与研究,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性,这就坚定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通过学生自主选题,查找资料,自行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这就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只是启发学生思考,并不代替学生作答,也不用简单方式把答案交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求解,这就提高了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撰写研究性学习报告,课堂发言、交流,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小组成员一起参与研究过程,共同完成研究任务,共同登台展示研究成果,这也就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提高了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

2.4 研究性教学法有利于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的“行”

传统教学方法,注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唱“独角戏”,尽管教师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但学生认真听讲并真正接受的并不多,教师劳动成果转化率并不高。实施研究性教学法,教师讲重点、关键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研究、作出解答,心服口服地接受课程的思想观点,增强对课程的认同度、满意度,使教师的教学有效地转化为学生的思想行为。

3 实施研究性教学法应当遵循的原则

所谓教学原则,是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已发现的教学规律,对教师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研究性教学法应遵循以下原则:

3.1 教学民主原则

一般说来,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具有文化基础知识欠扎实的特点,但教师首先应将学生视为具有独立人格和尊严的个体,尊重学生,在平等合作互助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教师应把自己当作学生的知心朋友,多爱护关心学生,多与学生交谈沟通,了解学生思想实际。老师应把教学作为师生共同合作的平台,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参与,倾听学生心声,采纳学生的正确意见,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

3.2 引导说服原则

民办高职大学生具有朝气蓬勃、思维活跃、个性张扬的特点,同时也是人生经历和社会阅历较浅显的特殊群体,他们对同一问题往往会有不同的看法,这是正常的。正因为有不同的意见,需要进行研究学习,才能使讨论、辩论更热烈更深入,才能显示他们的个性,才会提出有创新性的见解。所以,教师应求同存异,不必去“统一认识”以显示教师的权威,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认识。当然,对有明显错误的观点和认识,教师就要正确梳导、耐心说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持错误观点学生在认识上有一个变化的过程,直到自觉接受正确的观点认识。

3.3 实事求是原则

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具有客观性,规律是事物内部本质必然的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只有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才能认识真理和掌握规律。由于思政治理论课具有政治性和权威性特征,对教师有严格的政治纪律要求。也许会有人担心,一旦学生发表了违背四项基本原则的过激言论怎么办,难道就不要旗帜鲜明地表态?这种担心是可以消除的。四项基本原则本身就是实事求是地看问题的产物,教师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讲道理,摆事实,用充分的客观事实证明其正确性。

4 实施研究性教学法应正确处理几个关系

4.1 教材系统性与教学针对性

目前,高职院校统一使用教育部规定的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组编写的重点教材,教材具有严密系统性。教师上课前应在认真研读教材、了解体系结构、理析内在逻辑关系、把握教材系统性基础上,针对不同时期、不同专业、不同班级学生思想状况,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撰写详细教案并经常修改,增强教学针对性。教师在讲课时应针对课堂教学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做到有的放矢。教师还应通过布置、指а生自学教材有关内容,使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教材达到系统地掌握知识的目的。如果教师片面强调教材系统性而忽视教学针对性,按教材内容平均使力,就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4.2 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在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如何,学生学得怎样,关键要看学生自己,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内因。而传统教学模式,往往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甚至抹杀学生的主体作用。其实,教师的作用对于学生来说,是主导、是外因,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所以,教师只能是引导学生和帮助学生去学会思考,而不是代替学生去思考。当然,外因在一定条件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能轻视。教师主导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情境的创设以及教学方法的革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领航者、带路人,对学生影响十分深刻。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体现离不开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学生主体受益就越大。

4.3 课堂集体指导与课后个别指导

老师在课堂上指导,只能解决学生的一般性问题,在课后进行个别指导才能解决学生的特殊性问题。这就要求课堂集体指导与课后个别指导必须结合、兼顾。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处于“课时少、内容多,教师少、学生多”现状,课后个别指导存在一定的困难,也容易被忽视。其实,课后个别指导很受学生欢迎,往往能给学生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有思想负责任的教师会利用课间与学生进行交流、课后参加学生讨论,进行面对面的指导,还使用微信、QQ、邮件、电话等途径,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空间平台进行个别指导。这不仅增加课后个别指导的机会,而且有效地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融洽师生关系。

心理学研究的根本指导思想范文第5篇

——学习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心得体会

党的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初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承担着立德树人教育教学任务,肩负着宣讲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新成果的政治使命,理应成为研究阐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力军。要发挥这一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把握好中学生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三重使命。在学习重要讲话后,结合工作实际,浅谈如下心得体会:

一是学懂弄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中学生政治上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这就向世人旗帜鲜明地宣示了我们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旗帜鲜明地研究、阐释和宣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然是其新使命和新机遇。

学懂弄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更加自觉地坚定党性原则。中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懂弄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在理想信念上拧紧“总开关”,牢固树立、坚守党性原则。要把共产党员政治信仰与学懂弄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在理解把握中提升理想信念,在理想信念指导下深化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把握,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确认自己的党性原则和政治自觉。

学懂弄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增强政治定力,坚守政治原则和底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开创的正确道路和伟大事业。新时代也不是一个既定的现成的事物,而是处于生成之中、有待于开创的广阔天地。作为这一伟大事业的参与者和研究者,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这个重大政治原则展开教育教学工作,必须牢固树立共产主义信仰、坚定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坚定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

二是研究阐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中学生思想上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要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懂弄通、阐释明白、宣讲清楚,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保持强烈的时代精神和问题意识,把研究阐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要职责和任务,进行扎实的学理探究,并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思想活跃的中学生真正信服,成为中学生思想上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做真学问、真做学问。研究阐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不仅要弄清楚讲了什么,更要理解把握为什么这样讲,切实回答“怎么看怎么办”的问题;要做真学问,在研究阐释中回应学生关切、回答时代问题,提供知识增量、引导学生思考;要真做学问,利用大数据等现代科技手段找准问题、聚焦问题、解答问题,真正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懂弄通做实。

以教学活动为窗口,把研究阐释工作与教学活动相结合。中学生正处在树立理想信念的关键时期,如何引导中学生正确认识理解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如何把中学生的思想统一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来,是思想政治课教师的重要课题。思想政治课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在研究阐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扎实推进中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工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青年学生的智慧与力量。

三是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中学生的自觉行动,做中学生行动上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转化为中学生的自觉行动,还要在通过学懂弄通提升政治判断力的基础上,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方法和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强化带头示范和指导引领,帮助中学生付诸行动、学以致用、力行实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