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互动探究式教学

互动探究式教学

互动探究式教学

互动探究式教学范文第1篇

一、要素分析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本质上就是一种探究。对教师而言,教学对象是活生生的、健康的人,而不是相对静止的物,这是教学专业与其他专业的区别所在。这种专业特性决定了教师的职业生活必须面对教育情景中的不确定性。教师每时每刻面对的情景都具有即时性,需要教师去解决、去探究。对学生而言,学习是一个由未知走向已知的过程,即探究的过程。教育起源于交往活动,互动包括认知、情感、实践活动的互动,互动本身就是一种交往活动。学生走进课堂不仅只带着问题,而且还带着情感、态度、需要等因素,课堂也是学生精神生长的乐园。二、模式界定互动探究教学模式指教师引导学生从学科领域和现实生活中选择研究主题,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学习)的情境,运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通过多维互动的教学关系,使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获得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的发展,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的教育模式。在探究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探索者,学习方式是发现式学习,目的是学生建构性地获取知识;它具有主体性、开放性、合作性、建构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三、理论基础1、哲学基础: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这说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起引导作用,而学生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最持久、最深刻的个体行为。互动探究重知识的获取过程,重体验,能引发学生的态度、情感和意志这些源于心理品质的个性特征参与学习活动,能激起学生的求知、创新欲望,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学习理论:①布鲁纳认为,创设问题情景,能引发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和认知需要,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学生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适合学生学习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②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对学习新知识有三分生、七分熟的基础,学生既有原有知识结构,又有对新知识的顺应和同化的思维属性,在教师有意义有目的的帮助指导下,依据教材循序渐进的选编顺序,能够通过探究的学习方式掌握知识。新的研究还表明,当学生掌握了某项知识的60%的时候,就要开始运用和实践,并在运用和实践过程中补充和提高自己,这是后现代人学习的一种最明智的做法。3、教学理论:斯卡特金认为发展是教学的重要归宿,而发展的实现则有赖于在教学中创设相应的条件,提供适宜的内容。在查明能够促进发展的内容和条件,正确处理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上。维果斯基和赞科夫等人的研究和实践表明,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条件是:教学在略高于学生现有心理发展的水平上进行;不断设置认识矛盾,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促使学生运用自己的智力、意志和情感去解决问题。互动探究中教师提供的有结构的材料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相应的条件,探究具有挑战性,能调动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参与学习,符合上述的两个条件。四、建模理念1、没有主体性,就没有创造性发展是主体的主动行为,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些什么。对于课堂中学生主体性的判断应该看学生中否是目标的制定者或参与制定者,学生是否是教学活动的促进者。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做到:目标让学生去确定,问题让学生去发现,过程让学生去探索,方法让学生去寻找。2、教学过程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其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的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影响教与学功能的变量主要是学生自身因素和情境因素两类。在学生学习的外部情境因素中,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学生是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3、交往活动是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基础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是学生的社会性形成的过程。在民主、平等、自由、安全的氛围中开展交往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精神的自然生长。交往活动拓宽了学生认识世界的视野,学生在交往活动中激发和体悟到的情感、智慧、人格、态度、思维方式等都能使学生不断提升自已,使其充满个性,全面发展,成为社会需要的有卓越品质的创新人才。4、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教学空间。它包括学生心理的开放,学生在课堂中充分享有自由,不受压抑;教学内容的开放,课堂应聚焦社会热点、追综科技进步,使课堂信息更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和已有经验;思维空间的开放,从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灵敏性、独特性上训练学生的思维,用延缓评价、鼓励创新等策略培养学生的个性;教学结果的开放,学生带着一个问题走进课堂,带着多个问题离开课堂,敢于怀疑教师、教材、权威的结论。教学过程围绕知识的联系与综合展开。在联系与综合中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尽量增加学生实践活动,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5、学生是具有差异的个体①这种差异表现在学生的智慧类型、学习速度、个性特征等各个方面。创新课堂教学不能像过去那样“一刀切”、“齐步走”,应通过实施分层教学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差异发展的需要。教师应在创设情境、制定目标、实施探究、巡堂指导、作业布置与批改、考试与评价等各个方面渗透分层的教育思想。②创新的层次性。初中阶段,学生的创新以相对于个体而言“前所未有”为重点,以相对于群体而言“前所未有”为奋斗目标。6、不同学科应培养学生不同的学科思维能力它包括学生掌握某项学科的特殊能力,学生学习某学科的智力活动及其有关的智力与能力的成分,学生学习某学科的学习能力、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学科思维能力是学生好学好每一门功课的基础,是保证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这要求教学模式符合学科研究、学习的特点。例如:“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模式和秩序的科学”,其研究方法是:“提出问题----建立模型----解释应用”,而理化生学科研究的方法是“观察----假设----实验----分析”。理科教学是培养人崇尚真理、实事求是的精神,增强人的科学精神的重要载体,以探索自然奥妙和科学技术为主旨。文科研究方法是“感知----体验----觉悟----升华”,文科是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增强人的人文素养的重要载体,它重教养和规范人的言行,以提升人的精神力量为主。7、每门学科的教学都应有自己的模式群对不同的学科,同一学科中的不同内容(不同课型),不同年级的教学对象应采用不同的模式。如建立“ 双基探新学习课、思维方法练习课、学科研究性学习活动课、校内外综合实践学习活动课”的教学模式群等。五、模式目标①该教学模式强调目标的导向作用,以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强调情境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唤醒学生的内驱力;构建以学生探究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过程,减少教学的强制性、划一性、预设性,从而增强教学的选择性和开放性,达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的目的。②培养学生的交往、合作、竞争和创新能力。③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六、模式结构(一)一级结构教师:引起兴趣确定主题组织指导意义建构 步骤:创设情境呈示目标互动探究促进发展 学生:感知问题提取信息分析综合内化迁移过程结构(二)二级结构A、探究的类型(按活动形式划分):1、活动探究:参与活动----感悟实质----认识升华2、体验探究:问题导向----体验探究----讨论内化3、专题探究:问题归类----分析综合----阐明结论4、自主探究:自学自疑----自觉自悟----自评自结5、建构探究:引导探究----同化整合----意义建构6、实验探究:动手操作----总结提炼----发散延伸7、引导探究:研究引导----鉴赏引导----迁移引导……B、探究的层次(按照学习方式的开放程度划分):1、体验探究。学习的课题、假设、验证用的材料,实验全由教师预先准备好,学生凭借已有的经验,从几种假设中选取一种,并围绕所选取的假设展开讨论。2、引导探究。教师提出学习课题,学生提出猜想及验证的思路,验证用的资料由教师事先准备,或者由学生提出要求,教师再作准备。3、独立探究。课题由学生或教师提出,其余各环节均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教师仅仅是学生学习的辅导者、组织者。(三)三级结构教学方法:讨论法、演示法、启发式、挫折演示教学法、发展问题教学法、暗示教学法、内容不全教学法……七、操作步骤1、创设情境。教师必须分析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生活和学习的经验)的相关程度。必须综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在此基础上创设情境。“创设情境”要从四个方面考虑:(1)有一定的真实性和现实意义;(2)能引起学生兴趣;(3)能适应不同水平的学生,问题具有层次性;(4)问题解决方式具有多样性(如个体独立完成方式,群体合作完成方式等)。教学应该从问题情境中得到发展,教学情境必须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创设情境”作为一个教学环节,主要指课首情境创设。2、呈示目标。包括语言呈示、文字呈示、声像呈示、动作呈示。目标即可以整体呈示,也可以分部呈示,但必须是以问题的形式提出,问题要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进行探究的内部诱因;具有挑战性,介于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和新认知水平之间。问题可由学生分小组提出,也可个别提出,还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提出。目标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也是贯穿与课堂教学的始终的,具体操作要求为:①从情境中引出问题,筛选信息,确定探究的重点;②规划、规范探究行为;③确定交流的主题;④依据目标设计训练内容和进行反馈评价;⑤调控教学环境。3、互动探究。①它包括研究问题----验证问题----策略评价。研究问题,要引导学生探索,培养学生的合作、协作意识和交流、交际能力。训练学生的聚合思维、发散思维、直觉思维和想象力等思维操作方式。验证问题,通过交流研讨和实验验证结果,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学会的知识,和用学会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不断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想象能力,不断培养学生对问题、观点持独立见解的个性。研究“问题----验证”问题包孕了体验性学习的过程。策略评价,要对学生所采用的智力操作方式和表现出来的创造性品质等给予积极的评价,使学生体验到探索成功后的愉快情感,并用富有个性的方式将学会的知识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当中。这是学生巩固创造性心理素质的必要条件。②探究是根据教学目标按照“问题----探究----新问题----再探究”循环往复的过程展开的。③教师提供的材料既可以是虚拟的材料(如课件),也可以是实物材料;若是指向教学目标的材料,则材料必须是有结构的材料,即学生对材料的合理运用,能够逻辑地形成与探求目标相一致的结论。若是指向氛围、情境的材料,则要考虑材料的相关性、直观性、感染性。④“探究”不是教师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发现式的学习方式。依据学科的不同,理科偏重实证问题,文科偏重感悟问题,其它学科(音、体、美、劳、信)偏重体验问题,因此,我们确定文科以感悟为主;理科则以实证为主;其它学科则以体验为主。不同学科应选择不同探究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应选择不同的探究层次。4、促进发展。发展是学生在认知、技能、情感态度三个领域的发展,它包括归纳总结、检测和迁移训练三个环节。归纳总结的内容有知识结构、学习方法、经验体会(元认知),评价具有激励和导向作用,评价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增强学生科学新知的动力,评价的形式有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迁移是使学生已知信息或知识自由拓展,重组和升华的过程,迁移训练要有挑战性、相关性(与目标)、开放性、综合性、典型性。八、操作策略1、组织教学的策略: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教学和以小组为单位的小组教学交替进行。学生的交流活动既可以在一个环节内交替(如“探究”中小组合作学习与组际交流的交替进行),也可以是几个环节的交替(如一般情况下“情境----目标”是班级集体教学,“探究”是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要设计好学生的互动交流模式,规范学生的交流行为,适时发挥教师的引疑、表态、反诘、转向的作用。互动交流的前提是每个小组的成员首先必须有一个自我思考的过程。并力图做到:①小组内全员沟通;②组内异质,组间同质;③小组成员随学科而变化,扩大学生的交往面;④灵活配置组长,学科不同,组长不同,同一学科定期更改;⑤评价指向小组,而不是学生个体,避免评价对学生个体的负面影响;⑥组织好组际交流。2、落实教学情境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的策略是,教学内容的背景化、过程化、新颖化、应用化。3、探究的策略。①效率策略:减少歧路,将知识原始发现过程中所经历的众多的迷途,精简为少量的岔道。浓缩过程,不要求再现知识发现的全过程,而要对之进行“剪辑”,使之缩短。降低难度,对发现难度太大的知识适当降低其难度,使之对学生来说虽然有一定难度,但通过努力仍能完成。预留问题,对学生观察和提出的有价值的现象和问题,因受教学时间限制可将其预留,作为课后学生专题研究的内容。合作学习,对学习任务进行分工,提高探究效率。②引导策略:必须充分相信尊重学生,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探究活动必须有 老师的引导,但引导是方式方法的指导,而不是内容结果的预告。教师要在学生既感困难又不至于遭受挫折时引导,而且采取民主平等的方式进行引导。4、推进教学进程的策略:教学应该按照以知识点为驱动的逻辑顺序和以问题解决为驱动的心理需要组成一明一暗的两条线索推进。暗线是指学生围绕目标体验、理解、重组、合一形成新的意义建构的心理历程。这要求教师的备课必须有弹性,心中既有目标,也要考虑学生的心理需要。其中有一个原则必须坚持,当学生提出有创见的问题时,教师必须给予肯定,并反思自己的设计,尽量做到明暗线重合。5、课程开发策略:教师必须树立新的课程观,把教材当作是师生共同开发的客体,而不是静止的僵化的知识载体。教师要善于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对国家课程采取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进行有一定深度的开发。教学的过程(尤其是师生关系的体现)也是课程实施的内容,因为新的课程观不仅关注所学的内容,而且认为在有组织的活动中,所有的体验和所得也是课程实施的内容;建立大的课程观,从学生所学的各门学科的综合角度,考察自己的教学(因为探究有时需要各科知识的整合)。文科教学中尽可能地通过实践、总结及评价活动渗透科学精神;理科教学中,通过背景、过程、评价等教学环节渗透人文素养;其它学科相机渗透。6、评价策略:延缓评价、激励评价、超我评价(暗示学生重在超越自己,而不是别人)、多变延伸评价(对半对或全错的答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书本中去寻找信息源,引导学生变换角度,调整信息差,并适当组织讨论,对残缺和错误的答案进行修正和补遗)、多元评价、多层次评价。九、模式特点1.互动探究教学模式是一种旨在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教学模式。它让教师和学生都卷入创造性的学习过程。它一改传统教育的接受式、灌注式教育模式,注重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注重学生的感情经验,注重活动,注重“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注重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注重挖掘学生作为人的本质力量。2.互动探究教学模式的过程是非确定的,体现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建构性,教学中的“节外生枝”需要教师有纯熟的教育技艺,对教材达到熟知化的程度。3.互动探究教学模式的师生关系的价值取向为教学相长。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共同促进,精神、知识在建构中共同发展。真正贯彻了教师靠自己的学识力量和人格魅力吸引学生的教育理念。4.互动探究教学模式是一种开放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的信息源、教材、师生关系、教学过程、课型(运用问题预留策略使课内外衔接)都是开放的。5.本模式属原理性模式。十、注意的问题1、必须用现代教育思想和创新教育的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2、尽可能地运用现代教育手段,提高教学的直观性、过程性、有效性和探究性。3、互动需要教师的管理技巧,否则会导致课堂放任自流。4、探究有时会削弱双基训练。十一、评价标准授课人节次学科授课班级课型授课时间课题名称创新教学理念20%1、面向全体、兼顾差异2、尊重主体、注重过程3、创境适疑、鼓励探究4、启发思维、注重过程教学行为20%1、方法灵活、手段合理2、突破重难点有独到风格3、语言行为自然恰当4、多向互动、渗透文化底蕴教学氛围40%1、民主、平等2、和谐、宽松3、活跃、有序4、具有开放性教学效果20%1、教学有弹性,因势利导2、完成目标、体现创意3、学生有新创意、新发现4、个体收获个性发展效率高

互动探究式教学范文第2篇

一、“互助互动”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

实施步骤:教师启动——自主探索——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练习评定。

教师启动——互助互动的前提。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的学习,教师必须发挥好主体作用,作好前馈、铺垫、引导工作。前馈,就是在新授之前,尽可能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基础、存在的薄弱环节等,做到有的放矢。铺垫,就是根据学习新知的需要,有目的地为学生自学、探索新知做好旧知铺垫工作,引导,就是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帮助学生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利用知识的迁移,使学生能够正确,有序、有效的获取新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

自主探索——互动互助的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觉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我们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在新授教学伊始,先由学生个人自学,就是让其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寻知识。在这一阶段开始,教师应向学生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明确自学的方法和要求。学生各自认真自学本课的新授内容,对自以为已学懂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准备在小组发言交流,同时,将尚未理解的知识列出,提交小组讨论,寻求解答。

让学生自学课本,能发挥全体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成绩较好的学生,通过自学,能够初步理解所学内容,提高了他们的信心,激发了他们的成功愉悦感。成绩中等的学生,既理解了部分知识,又找到了暂时未弄懂的内容,诱发了他们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责任感。成绩较差的学生,虽然对所学内容大都存在困难,但毕竟知道了问题所在,明确了主攻方向,扩大了信息交流的渠道。

小组讨论——互助互动的主体。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理论家布鲁纳认为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要通过自己活动,获得知识。因此,在学生通过自学,初步感知的基础上,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不急于讲解知识,而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己互相提问、互相帮助、共同商讨、解决问题。

小组讨论的主要内容有:各组由一人汇报其本人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其他成员补充;把个人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全体组员讨论;对达成的共识以及小组不能够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准备在全班交流时发表见解,提出问题。教师在小组讨论时,应明确提出讨论的要求;指导各组有效、高质的进行讨论;关注每个组的讨论情况,重点参与一、二个小组的活动;及时了解小组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学生通过小组内的相互学习、帮助,不但对所学知识有了进一步理解,而且学习的自主性、互得到了充分展现,学习能够有所提高,同时对个种信息特进行了合理的取舍、提炼和加工。

全班交流——互助互动的关键。

学生在小组讨论后,学习热情趋于高涨,教师因势利导,组织全班交流,为学生再次提供交流信息、共同学习的机会,从而使信息渠道全面畅通,互助学习全面体现。

在大组交流中,先由一个组抢先发言,汇报该组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其他各组做出评价和补充;再由各组提出本组的疑难问题,组际之间进行讨论、解答;最后,全班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形成一致意见。教师则应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组际之间的交流、争论,并不失时机地进行富有启发性的引导,在水到渠成之际对所学知识作出科学的归纳、总结。

全班交流,为学生提供了组际之间的合作与竞赛的机会,全班学生互相帮助,自由争论,自主学习。掌握的知识不是教师灌输的,而是自己获取的;形成的能力不是老师强制的,而是主动得到的。

练习评定——互助互动的检验。

课内练习是学生巩固知识的必要环节,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在学生自练的基础上,让其互评、互议、互批、互改,通过相互讨论,相互评定,来达到主动探索,共同提高的目的。对于互议、互评中出现的有代表性的问题,教师不急于直接讲解,而是采用全班讨论的形式,通过学生互评、师生互评等手段来解决问题,再次发挥学生的互助互动和自主学习的作用。

上述过程应着力发挥学生群体间的互助互动功能和自主学习功能,使他们学习的主题地位得以充分体现。而教师则应发挥全程调控作用。

互动探究式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网络法学教学;课程实践教学;师生互动式教学;教学方式研究

一、网络法学课程实践教学的特点与优势

(一)网络法学课程实践教学的特点

一是网络性。网络教学是运用网络技术的教学活动,网络环境下的法学课程实践教学具有学习资源丰富、信息获取便捷、学生参与度高等特点。二是课程性。法学专业课程实践活动要体现课程内容的性质和特点,针对性要强。三是实践性。即要求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进行现场演练,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四是指导性。即课程实践应该围绕课程教师设计的教学方案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来进行。五是交互性。网络法学课程实践教学由教师通过网络媒体对学生的指导来完成,教师要指导、帮助和促进学生学习,学生要在教师辅导下进行自主学习。

(二)网络法学课程实践教学的优势

一是有利于调动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网络教学运用多媒体资源进行教学,可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手段,能够对大量的案例进行生动演示,强化学生对授课内容的直观印象。学生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学习,能够激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认知和思辨能力。网络教学能够灵活安排课程内容和学习方式,打破成人学习的各种限制。学生可以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学习,能充分体现学习的个性化。二是有利于学习内容的开拓和学习方式的创新。学生课下也可利用网上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可以突破院校之间的师资限制,学习众多高校日益增多的网络公开课程,还可以通过MOOC课程,学习国外法学院或国外著名法学教授的在线课程。三是有利于强化师生交互。网络、智能手机、移动电脑等终端的广泛应用,突破了传统的地域和时间限制,学生可随时随地实现与教师的交流,尤其有利于成人学生及时解决学习问题。四是有利于促进协作学习。BBS论坛、聊天室、E-mail、博客、微博、微信等网络交流工具越来越被普遍使用,学生除了通过上述途径向教师咨询外,还可以向其他同学求助,与同学进行协作学习。五是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法学课程实践教学的有效实现,时常受到课时有限、教学实践基地运行不畅、司法机关业务制度限制等因素的影响。网络教学手段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案件观摩、模拟案件处理、收集各种信息等,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实践的机会。

二、网络法学课程实践师生互动式教学方式的实验和探索

(一)网上“案例讨论式”教学的设计及应用

1.设计目的和要求

一是以计算机多媒体方式设计教学案例。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通过文字、图表和音视频等形式展示案例,真实、生动地再现案例,增强案例的情境性和吸引力。二是网络教学与面授导学相结合。既要安排教师指导下的课堂集中学习讨论,又须要求学生根据布置的学习任务,运用网上案例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以增强教学效果。三是注重以小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要求学生根据教师设置的教学案例,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在网上讨论区进行演练,分配角色并明确任务,既要有分工又要开展合作。四是教师及时指导和评价。在学生开展课堂和网上学习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进行指导和评价,并适时将针对案例所设计问题的正确答案及分析于网上讨论区,使学生及时获取正确的结论和认识。学生对结论有疑问的,可以通过QQ群与教师或其他学生进一步交流探讨。

2.实施步骤和方法

(1)制定教学方案。教师要制定周密细致的教学实施方案,提前在网络教学平台《法理学》教学辅导栏目内挂出案例和讨论题,供学生下载和学习,并要求学生准备相关资料。

(2)课堂学习讨论。可以采取“自由讨论、重点发言、教师点评”的方式,即教师对有关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解后,要求学生以邻座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案例和设置的问题进行自由讨论。教师可即时安排学生推出的代表率先发言,起到典型引路的作用。教师点评要着重归纳分析重点发言的主要论点,指出其特点与问题,并解答和分析针对案例所提的问题。

(3)网上学习讨论。面授课时要布置自主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在网上学习和讨论,教师及时进行指导。

(二)网络模拟法庭教学活动

1.设计目的和要求

网络模拟法庭教学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一个全新意义的法庭审理空间,通过网络再现课堂教学,营造法庭场景,运用信息资源,实施自主探索、多元互动和协作学习。这种教学设计应着重体现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再现场景。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创设模拟法庭环境,尽量再现法庭审理真实场景;二是突出重点。教学过程要明确主题,针对重点和难点内容,有目的地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三是丰富资源。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资源优势,综合运用网络平台,建立和丰富教学资源库,方便学生应用和学习;四是强化互动。在网络模拟法庭审理过程的各个环节,不同角色根据程序规定发言,有效实现交流和互动。

2.实施方式和步骤

《合同法学》等课程网络模拟法庭教学实施方案应突出三个环节,即案情设计、网络和诉讼辩论。在每一环节完成后,主持教师要进行点评,并布置下一环节任务。具体步骤为:一是主持教师在网络教学平台的《合同法学》“课程实践”栏目发出活动通知,并一个有关合同纠纷案例的基本案情,要求学生进行模拟庭审程序设计;二是由主持教师充当法官,并选定两位或两方学生分别作为该案件的“原告”和“被告”,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状和答辩状撰写,并通过电子邮件发给主持教师;三是主持教师整理后在网上讨论区公布并进行点评,要求其余学生发帖对诉状内容进行讨论与完善;四是在网上讨论区组织开展网络辩论,“原告”发表意见,“被告”提出反驳,“法官”作出判决;五是主持教师对诉讼辩论进行点评,对诉讼过程进行总结。

(三)“法律诊所”式网上教学方式的应用

1.准备工作

首先,教师必须熟练把握授课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和关键讨论点,周密预设学生在课堂中可能提出的问题。其次,教师收集真实的、有代表性的案例。再次,教师将准备好的真实案例作为基本素材,在网上讨论区公布,要求学生阅览,并做相应的思考。最后,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按要求完成指定案例的网上开庭审理工作。

2.实施过程

一是教师指定不同的学生担任“原告”、“被告”、“人”、“法官”、“证人”等角色或角色组,要求根据角色需要拟写各种法律文书,并重点要求“律师人”用律师思维谋划和做好每个细节的工作。二是进行网上开庭审理。首先由双方“当事人”陈述事实并提供和质证相关证据,然后由双方“律师人”在网上进行法庭辩论,最后由“法官”作出判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强化与学生的互动进行指导,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转换和不同角度体验,对学生的论述和观点进行即时评价和指导。三是教师对整个庭审活动进行总结和评价。教师要对学生在庭审辩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尤其要对“律师人”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评判和指导,并要求学生写出总结报告。

三、有效实施网络法学课程实践师生互动式教学的重要因素

(一)注重教学设计和实施的针对性

网络课程实践教学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应该考虑学生的知识能力差异和个性化学习需求。要根据课程性质和特点选择课程实践的实现方式,在活动时间长度、内容广度和深度以及实施步骤、方法等方面,体现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差异和需求。

(二)注重实践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

一在课程实践教学方案的设计中,要把理论学习和技能培养有机结合。在教学组织形式上,要把班级活动、学习小组活动和学生个别参与有机结合且合理使用。在教学手段上,要把面授辅导与媒体使用有机结合。

(三)注重课程实践教学方式的开拓和创新

网络多媒体教学极大地丰富了学习资源,改变了教学方式,增强了学习趣味性,使所展示的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和生动,所传播的知识更易为学生所接受。通过网络教学系统的搭建,为实现课程实践教学方式创新提供了可能。为适应网络教学的需要,必须改变传统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要探索和开发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性、发展学生智能、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

(四)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网络教学中,学生既是知识的接受者,同时也是参与教学的主体。因此,教师要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了解和掌握学生的个体差异,因人因材施教,教学方式要与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特征相适应。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师生交互中,教师要耐心细致,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充分重视并及时、认真回复。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重视与教师的交互,参加网上学习的积极性才会更高。

(五)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网络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不断提高网络教学技能和素质。要始终把握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开展教学对话,主动引导学生学习。为了确保良好的课程实践教学效果,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指导服务。同时,由于成人学生往往不可能按既定的统一时间进行实践,也不可能按同一形式进行实践,因此需要突出网络学习自主化、个别化的特征,制定适合不同学生的课程实践教学方案,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服务,对学生进行个别化指导。

(六)注重强化师生的教学互动

在虚拟的网络教学环境中,师生处于准分离状态,因此,师生交互的意义更重大。教学活动是否成功,取决于师生交互的质量。在教学过程中,许多问题必须通过师生相互讨论,学生才能更加透彻地进行理解。教师要围绕教学任务精心设计和有效实施与学生的交互活动,通过各种形式的讨论交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从而实现和强化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促使网络教学真正发生,不断增强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梁九义.基于远程学习者个体需求的教学策略探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1(2):32—35.

[2]张璇.基于学习支持服务理论的网上教学交互策略选择[J].中国远程教育,2012(12):38—40.

[3]李建生.基于主体间性看远程教学交互[J].中国远程教育,2006(10):23—26.

[4]赵丽玲.电大有效教学策略浅析[J].中国远程教育,2009(11):41—43.

[5]孙福万.重新认识网络教学[Z].www.crtvu.edu.cn,2006.

互动探究式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互动课堂;英语教学;成效

作者简介:何志芳,任教于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乌兰中学。

互动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学习由单纯的记忆,模仿和训练转变成为自主、交流和探究等形式,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

借鉴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笔者将互动式英语课堂教学策略描述为:在英语教学领域中,师生、生生之间进行交往与沟通,让教学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和转化,形成整体、多维、动态的交互教学活动。

该策略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教学的理念,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了教学观念。从教师单一的“一言堂”向“师生共同探讨”的模式转化,被策略重新定位了师生关系,抛弃了教师的绝对权威地位。代之以平等、共同提高的态度,实施民主化课堂教学,以互动的教学设计,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

那么该如何实现互动换教学呢?

一、教师的启动——互动的前提

在互动教学中,师生的互动是以教师的启动为基础的。教师在教授新课前对学生作适当的引导,在讲授新课程前,先向学生介绍一下有关知识并提出教学要求,扫清学习新知识的障碍,为学习新课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为学生的理解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提供充分的语言实践和语言交际的机会。教师的启动可放在课前,也可放在课后。

学生在互动中不断使用英语,从而发展了英语交际的能力,全体学生进入良好的准备状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一种探求知识的渴望。

二、学生感悟——互动的基础

在新授课伊始,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生理上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生容易达到的“阶梯式”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自学的方法和要求,让学生在自学中去感悟新课,让其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为互动讨论做好准备。

以plant a plant 一课为例,笔者给学生的学习目标是:

1.why do plants need sunlight?

2.why do plants need water?

3.why do plants need glass?

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就好像树起一个指标,学生便可以“按图索骥”,可以目标明确地完成听、说、读、写等各项任务。

三、小组活动——互动的主体

该环节是在学生自学、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开始小组互动式讨论。小组由四个程度各异的学生组成,每隔一段时间,小组可重新组合。在课堂上,学生先通过听小组成员朗读课文,并给予评价,然后针对课文内容采用组内成员轮流提问的形式,完成对课文内容的处理。

小组长把各组成员在交流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汇总,让大家一起思考、讨论。最后各小组长把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归纳起来,在组际交流时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通过巡视和参与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当学生有困难时,教师不要轻易给他“标准答案”,而是要设法引导,让他自己做出正确或基本的答案。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组内相互讨论,团结协作。

四、组际交流——互动的关键

通过前面的小组讨论,基础性的问题一般已经解决。这时,教师可给学生一些较难的题目,这些题目也可以在小组互动中产生。经小组讨论后,进行组际交流。教师可先让讨论比较成熟的小组代表发言,汇报其对该知识的理解程度,其他各组做出补充、质疑和评论。再由各组提出本组的疑难问题,组际间进行激烈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做好调整,不失时机地引导,让学生的讨论始终围绕中心话题,最后师生共同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

本环节笔者设计了让学生一组为单位,根据课文内容创建角色的“激情互动”,这位学生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战士平台,在这个活动中,学生的语言技能得到了提高,学习潜能得到了开发,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不断创新的精神。

五、成果展示——互动的检测和评价

学习目标达到与否只有通过检测才知道,检测的方式可以是测试性评价(如检测题),但更重要的是非测试性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与否是重要的评价标准。最后教师给予小结,全本同学拍手说到,“congratulations to you”,这样学生在轻松欢快的情分中学到了很多词汇,锻炼了口语,训练了听力,体现了学生的自主个性表演。

实践证明,交流互动式教学模式充分考虑了中学生的生动、活泼和强烈的好奇心、表现欲的特点,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坚持“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效率,既注重“双基”的落实,又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才是素质教育的根本所在。

英语课堂教学是一个多层次、多功能、综合运用各种感官的活动,是教学双向作用复杂而又细致的过程,这就要求教育者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课堂,为学生营造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主动的学、快乐的学,从而提高英语的教学实效。

英语课程的学习不但是让学生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英语的运用能力,更是为了让学生感受英语语言的魅力、开发思维的能力,那么我们应该创设怎样的英语课堂?应该怎样领会英语教学?应该有怎样的英语教学新理念?应该怎样正确认识自己的学生?对这些问题的深刻认识会对英语教学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新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改变以往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注重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应积极地转变教学观,调整教学方式和行为,转变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应该从传统的教育者(师讲生听)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参与者和合作者。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正向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是为了不教”。实践证明,这样的结果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敢于开口,不仅问答还主动发问,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面对学生外,还要与周围其他教师发生联系,要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与配合。课程的综合化趋势特别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要相互配合,齐心协力地培养学生。每个教师不仅要教好自己的学科,还要主动关心和积极配合其他教师的教学,从而使各学科、各年级的教学有机融合、相互促进。教师之间一定要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团结互助,这不仅具有教学的意义,而且还具有教育的功能。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教师必须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首先,要尊重学生家长,虚心倾听学生家长的教育意见;其次,要与学生家长保持经常的、密切的联系;再次,要在教育要求与方法上与家长保持一致。

为此,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应该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转变教学观念,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创新,突出教学方法手段的变异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他们积极探究、创新、合作的学习精神,同时也应创建和谐互助的师生关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只有不懈地努力、再努力,才能为教育的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傅道春,徐龙江.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互动探究式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 师生互动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6-0210-01

由于高中数学本身就是一门抽象、逻辑性的学科,因此,过于沉闷的课堂氛围不但制约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而且也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扩散性思维。随着《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的逐步实施,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教学的需要,因此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应采取师生互动式的教学模式,从而实现师生间的有效交流与沟通。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在于营造一个在教师主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深度参与其中的课堂情景,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设计一系列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有学生深度参与一起共同探究,从而使学生不但获得知识,而且培养了学习的能力。高中数学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创新能力。

一、开展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意义

1、师生互动有利于教师教学效率的提高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施教者,学生是受教育者,所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教和学的双向运动。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教师要因势利导,给学生自读、思考、质疑、认识、练习等独立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活动成为“多向”的信息交流,教学过程成为“立体结构”,学生不仅能学得深刻,而且能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增强自我意识,充分发挥主动精神。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绝不能违反学生的认识和发展规律,“教”只能为学生的“学”服务。

2、师生互动有利于学生学习技能的培养

在数学学习中,要学懂一个公式、一个概念,只有通过平时的训练,如果光凭教师的分析,学生是很难掌握的。经常性地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技能的形成。“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师生互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互动式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不仅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为了实现互动式教学的有效性,数学教师会根据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提问,学生在参与课堂讨论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4、师生互动有利于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由于数学教师在课堂上设计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因此,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也是在开发自身的创造性思维,与以往固定的题型设计相比,互动式教学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 养,针对于具有探究性问题的讨论,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与把握,同时也挖掘了学生的内在潜力。

二、优化师生互动模式可采取的措施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对问题进行探索

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在教和学的设计上更重视学生的主动性,正如上文所述,在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师生双方对角色和定位要准确,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起着引导和启发的作用。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技能。

因此,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问题产生的根源,检验并评价已有的求解结论,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掘出更多的数学问题。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例如指导学生从何处人手,让学生自己分析例子,总结规律,猜想规律,然后证明,教师最后再举例巩固,加深对数学知识的了解,从而拓宽学生对数学的认识面,让学生懂得数学的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合理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主要是指以师生与生生合作为基础,通过分组,举行小组活动促进学生完成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以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导教学,进行合作学习的学生比独自总结的学生或简单阅读学习内容的学生,其学习和保持都有效的多。在合作性学习中,合作性讲解的参与者都能在学习活动中受益,而主讲者比听者获益更大。另外,合作学习的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能力,而是发展学生合作过程中的人际交流能力。在组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了解各个小组成员的性格差异及身心发展特点,因材施教。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之间交流讨论,相互评价,一方面实现了小组成员之间的资源共享,共同学习;另一方面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个性空间。合作学习的目的不仅仅只是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更加注重学生个性的成长。通过合理的教学活动的安排及合作学习过程,激励发展每个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3、丰富教学内容,开拓思维空间

高中数学课堂上经常呈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每一节课都会在课堂上按部就班地教一些书本上已经给出的知识,然后就是给学生布置大量的作业,通过题海战术对学生进行训练,使学生成了做题的机器,课堂上了无生气,学生更是苦不堪言。实际上,高中数学不同于初中数学,它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的课程,需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它进行探究性学习。因此,必须丰富高中数学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手段和方法进行教学,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信息时代的来临,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使得教学手段发生了变化。作为使高中数学课程活动保持活力的一种有效手段,在教学策略上合理应用,可促使教学方法以及师生关系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一方面可以节约教师板书的时间,使得在课堂时间内可以传授更多的知识以增加教学容量。另一方面,多媒体教学中图片、视像的直观地、形象的展示,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

教育作为一项以人为本的发展工程,高中数学对于提高民族的科学和文化素质起着及其关键的作用,数学对学生直观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精确计算能力都有很大帮助。高中数学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重点在于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要求,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选择适宜的教学策略,从而保证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和灵活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