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互动式健康教育

互动式健康教育

互动式健康教育

互动式健康教育范文第1篇

1 教师角色的定位

教师和节目主持人有很多相似之处:一是节目主持人要把办节目的理念转移到以观众为中心上来,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教师要以学生为本,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二是节目主持人以特有的语言交流态势,如同一条红线把不同的内容精心巧妙地连接起来,使它们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而教师则需讲究课堂语言艺术以及课堂教学环节的紧凑与过渡,使之层次分明,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节目主持人通过与观众面对面的交流,使观众真正感觉到自己所面对的是一个平等的人,而新课程则要求我们教师是“平等者中的首席”。

在节目主持式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节目主持人,但不是节目的主体,而是推动主体(学生)运转的人,是“平等者中的首席”,教师的话不在多少,而在于其流露的思想及其与学生互相沟通的能力。教师主持人角色符合新课程环境下的教师角色要求,即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者中的首席”。

2 师生互动节目主持式教学模式构建

2.1 开放式格局

开放式格局的明显特征之一就是参与者的平等性,嘉宾也好,群众也好,他们与节目主持人都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没有谁居高临下,有的只有善意的引导和平等的探讨。在节目主持式教学中,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的,课堂座位可以有圆桌型、马蹄型、对阵型、舞台型、自由型等。以健康课《走进青春》教学为例,创设一定的情景,引入话题。

师:各位同学,上午好!今天,老师想邀请大家参加一个谈话节目,好不好?

生:好!

师:那么,欢迎初三(2)班的同学来到我们的谈话现场,我是主持人王老师。

邀请参加谈话节目的方式,既可调整学生的心态,让学生进入谈话节目氛围,又可拉近师生距离,体现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继续设景)

师:同学们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逢年过节,我们上亲戚家,总会有大人对我们说:“这小鬼,一段时间不见,又长高了许多,像个大人了。”有没有?

生:有!

师:你知道为什么这一段时间我们长得特快?

生:因为进入了青春期。

师:今天我们谈话的主题就是《走进青春》。

以学生的亲身经历设置情景,导入话题,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又有利于激发其探究欲望。因此,在创设情境导入话题时,教师要把握好话题切入的角度,最好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切入口。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相关联,和他们的经验相整合,就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教师导入话题后,有学生问:“为什么在青春期我们长得特别快?”教师表扬了该同学的问题意识,然后请同学们共同思考、解答。在参考课本和讨论后,学生得出:因为青春期是人生的第二个发育期,是发育特别快的时期。然后教师因势利导:“俗话说,女大十八变,那男大会几变?究竟在青春期我们会发生哪些变化呢?”之后,播放视频《男孩女孩之生理篇》,让学生边看边在自己身上找变化。随后再通过“你找我找大家谈”的活动归纳出青春期的三大生理变化:身体外型的变化、身体内部器官的完善和性机能的成熟。

在谈话类主持人节目中,群众的参与是构成节目必不可少的因素,主持人与听众之间要直接进行交流,听众既是说话人,也是听话人,畅所欲言,各抒已见。在节目主持式教学中,教师不能搞“一言堂”,“满堂灌”,一定要关注学生,与他们交流,师生互动才会使“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

2.2 民主平等氛围

学会倾听是一种有教养的行为;民主平等氛围需要通过双方的相互尊重来形成。一个优秀的节目主持人能围绕主题,有目的地向群众传达有效信息,并且通过随机应变的现场交流创造一种愉悦的收视、收听的氛围。在节目主持式教学中,教师要营造轻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除知识对流的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对流的主线。师生这种情感的交流,民主、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是愉悦、和谐课堂环境形成的基础。所以,在节目主持式教学中,教师要营造轻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关键是构建民主、平等、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宽容学生、赏识学生以及教师要投入丰富的情感。只有这样师生才能达成共识。

例如教学《重走“长征”路》,按照体育新课程理念是培养学生相互合作、吃苦耐劳、果敢顽强的优良品质,发展学生的快速奔跑和跨越障碍的能力,弘扬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教学实践中,教师先让学生观看影片,再让学生扮演红军角色,体验“长征”的情境,根据教材安排了障碍跑内容,要求学生跑过、穿过、绕过、爬过、翻过、滚过、钻过各种障碍物的运动项目。通过两科教学资源的整合,体育课堂自然透出“红色文化”的气息。教学中教师讲解各种障碍物的过法、要求及注意事项,强调安全问题,将学生分组,熟悉路线,安排学生进行练习,帮助与指导、督促检查学生的练习,给予鼓励性、赞赏性及肯定性语言提示,组织优秀学生组表演,指导、参与、点评,提出改进方法等,整节课教师尊重学生、宽容学生、赏识学生,构建了民主、平等、互动新型的师生关系。

2.3 实践与体验并重

教学过程是知识交流的过程,是心灵沟通的过程。体育与健康教学过程应是精神享受的过程,是实践和体验的过程,是感受人文精神的过程。所以,体育与健康课应该是实践与体验的课程,在实践与体验中有所感悟,节目主持式教学正是用大家喜闻乐见的电视节目形式来打造课堂教学,使育与健康课程成为体验的课程,让学生用一种享受的心情去体验、交流,从而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努力成为高尚的人。例如兴趣活动课,教师出项目,游戏《传实心球》头上传实心球或跨下传实心球。再让学生600~800 米的跑走交替,动作要领是臂摆动协调,呼吸均匀。虽是兴趣活动课,但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跑姿,提高了长跑成绩和协调性。整节课实践与体验并重,真正成为新课程下的兴趣活动课。

3 师生互动节目主持式教学的目标整合问题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向学生提供开放的、主动思维的空间,给他们活动留有充分的余地。”这就要求教学必须具有开放性,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和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节目主持式教学应该是有序的,有序的教学来自于对各种序列的深刻认识和有效整合。

3.1 点

开展节目主持式课堂教学的第一步,是组织整个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它直接影响教学的进程和质量。“点”的产生是基于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非常清晰的领悟和理解的前提下,挖掘和提炼出知识的基本内涵,立足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通过具体的事物或现实生活创设丰富多彩的导入情境,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思维、联想和想象空间,能让学生经过体验后有所感知。“点”的特性是与整个教学内容有着广泛的、密切的联系,具有较强的发展性和开阔的空间且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

3.2 线

学生在互动中发现问题开展师生互动,即互动问题的提出和互动活动的设计,其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线”的具体要求是:从点引出、为面服务,具有研究性、启发性、科学性和针对性,符合学生认知高度,坚持由浅入深、深入浅出的思想。

3.3 面

学生通过实践、讨论、推理、判断等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手、口、脑并用,对所学知识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和理解,但那仍是零散的甚至是不全面的。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相关知识进行归纳重整,深化和概括有关知识,发掘知识的本质和规律,最后形成完整的知识层面。

3.4 体

开放学生思维,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变成立体的、空间的思维,最后真正把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事物认识的逐渐深入,我们会越来越多地面对新的事物或新的问题。我们的学习如果不跟上这些新的东西就会落后。因此,教学中有必要把这些新的信息融入到课堂中来。同时因为教材作为教科书的特殊身份的局限,而学科知识本身一直是发展变化的,所以课堂所学知识需要一定的发展与延伸。

教学是复杂的系统,师生互动节目主持式教学目标的整合在操作上存在很大的难度。师生互动节目主持式教学的多维融合开放动态螺旋模型,或许能给教学带来更多的启示。

以“切入点”、“重点”、“难点”等知识———“点”连接成有序的知识———“线”,在每一个知识“点”上建构知识———“面”,最后形成开放的系统———“体”。

多维融合开放动态螺旋模型(侧视图)

4 多元评价,促进发展

互动式健康教育范文第2篇

1.阜新市中心医院循环内科,辽宁阜新 123000; 2.阜新市第二人民医院导管室,辽宁阜新 123000

[摘要] 目的 分析冠心病二级预防中护患互动式健康教育应用的价值。方法 将该院收治的5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临床对照组患者主要采用常规健康宣教,给予观察组患者互动式健康教育,并观察两组患者健康教育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健康教育满意度得分、知识检验分数(7.1±1.0)分、(95.0±2.0)分均明显比对照组(5.1±1.0)分、(86.0±5.0)分高(P<0.05),急性冠状动脉事件发生率0明显比对照组16%(4/25)低(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有2例患者发生心血管发生事件,而对照组有5例,观察组心血管发生事件明显比对照组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再住院患者有9例,而对照组有18例,观察组患者再住院率为36.0%明显低于对照组7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护患互动式健康教育在冠心病二级预防中应用效果显著,安全性、可行性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http://

关键词 护患互动;健康教育;冠心病二级预防;价值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9(a)-0160-02

[作者简介] 路俊兰(1963.9-),女,辽宁阜新人,本科,副主任护师,研究方向:心血管内科护理。

冠心病是一种对人类身心健康有严重危害的疾病,且并发症较多,冠心病患病率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正在逐年增加。冠心病二级预防实施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降低冠心病患者发生急性事件的危险,防止冠心病复发,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但是目前由于国内对冠心病二级预防重视程度不高,同时对冠心病相关知识和治疗依从性介绍不全面,从而导致冠心病二级预防不能达到预期目标。因此,医护人员在临床实际中加强对冠心病二级预防尤为重要,而在冠心病二级预防中护患互动式健康教育模式的实施能够有效的落实二级预防[1]。该研究为了进一步分析冠心病二级预防中护患互动式健康教育应用的价值,对2012年5月—2014年5月该院收治的50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探讨了医患互动式健康教育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收治的50例冠心病患者,所有患者均具有清晰的意识及一定的通讯设备、互联网知识等[2]。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这些患者分为两组,即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5例,年龄在44~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5.4±1.0)岁;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7例,年龄在41~6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3.2±1.5)岁。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健康宣教:①给予来院进行的冠心病患者分别发放健康教育宣传手册,让患者对冠心病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并教给患者及其家属自救和求救的措施。②然后进行观察分析该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疾病特征以及相关的化验检查结果,并针对结果给予一定的基础治疗及护理。③饮食调养教育,给予患者饮食上的指导,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或暴饮暴食,多食用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③运动护理,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指导患者选择合适的运动方法,如太极拳、八段锦、散步、健身舞等个体化运动方法。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健康宣教的基础上实施互动式健康教育,具体操作如下。

(1)健康教育的内容。冠心病基础知识教育、心理护理等均属于健康教育的内容。①基础知识教育,患者入院后即为其介绍医院环境,帮助其熟悉环境及作息时间;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及家属讲述冠心病疾病的相关知识,耐心解答患者问题,采取一对一的针对性较强的健康教育方式,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知晓率,提高其对疾病的预防及紧急处理能力。②心理护理患者由于疾病的影响,易产生消极、抑郁的负性情绪,不利于康复,因此临床中应加强心理护理干预,针对患者的心理特点,给予个性化的护理干预,消除患者负性心理;此外,需做好患者其他症状的观察护理,高血压、血脂异常等易引发心肌梗死,临床中应定期对患者进行体检,将危险因素的发生概率控制在最小范围内。(2)护患互动内容。在患者住院期间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为宣教健康知识和问答知识,护理人员还可以选择固定的时间对患者进行冠心病知识讲座,电话通知每位患者讲座时间和内容安全,鼓励患者积极参加,对不能参加的则可以安排上门访视对患者进行个别指导。在患者出院后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为通讯联络,对于普通患者出院第1个月后每月进行1次电话随访,半年后则可以每季度1次,急性患者则可以出院后的1周进行电话随访,之后每2周进行1次,根据时间不断调整电话随访时间安排。嘱咐患者注意服药和饮食、戒烟戒酒、坚持适量运动等。此外还可以给患者发送手机短信提醒,通知患者及时复查,并按时服药等。患者出院后的遵医情况坚持评估,每季度1次,并对评估情况的原因进行分析。对忘记服药的患者要叮嘱其家人对其进行监督,对饮食不适当的患者则应该为其制定适合的食谱,对缺乏运动的患者,则帮助其制定适合他们的运动计划。每次随访时都要仔细分析患者提供的记录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并不断改进自身随访内容和策略,有针对性地指导患者及时解决问题,以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依据冠心病指南对知识博客的内容进行及时的更新,将评论功能提供给患者及其家属,并对患者及其家属的疑问进行及时的恢复。登载医学专业知识和生活娱乐内容,以有效吸引患者的注意力,使患者在接受专业知识的同时感受到轻松愉快的氛围,同时对冠心病患者的情操进行有效的陶冶。

1.3 评价指标和判断标准

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患者健康教育实施的满意度进行调查,主要包括宣教方法、宣教内容、实施健康教育的频率、人员素质等,分值在0~10分之间。健康知识测试内容和健康教育的内容相同,分值均在0~100分之间,患者的依从性和得分呈正比例关系。同时将患者不稳定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等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率详细记录下来,健康教育的效果和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率呈反比例关系[3]。

1.4 统计方法

运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临床通过对两组患者给予健康教育后,观察组患者的健康教育满意度得分、知识检验分数(7.1±1.0)分、(95.0±2.0)分均明显比对照组(5.1±1.0)分、(86.0±5.0)分高(P<0.05),急性冠状动脉事件发生率0明显比对照组16%(4/25)低(P<0.05),见表1。

同时观察组患者有2例患者发生心血管发生事件,而对照组有5例,观察组心血管发生事件明显比对照组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再住院患者有9例,而对照组有18例,观察组患者再住院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冠心病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与遵医行为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同时也会促使医疗费用的增高。从某方面说,在冠心病二级预防中,必须对患者的遵医行为加以提高。冠心病患者中很多人都曾长期受到疾病的折磨,身心的痛苦促使患者心理压力不断增加,最终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抑郁症状[4]。实际情况表明[5],在遵医上患者往往存在各种困难,这些困难都会致使患者无法对医嘱严格加以遵守,因此对冠心病患者开展护患互动式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开展护患互动式健康教育不仅能够起到对患者遵从医嘱、注意饮食、坚持运动等方面的作用,对控制患者的血脂、血糖和血压有重要意义。各种报道和调查都可以看到,在住院期间患者对治疗具有较高的依从性,而出院之后尤其是随着时间的不断增加,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也会随之不断地降低。

冠心病二级预防的策略是促进多种危险因素水平的显著降低和心肌损害的极大减少,对心肌重塑进行有效的防止。具体防治措施包括健康膳食、适当体力劳动、对体质量和血压及糖尿病进行有效的控制、促进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的显著降低、血管转换酶抑制剂治疗、抗血小板及抗凝治疗等[6]。如果冠心病患者缺乏有效的专业知识,那么这些措施对他们来说要想持续下去是很难的,需要专业人员给予其一定的帮助,以持久防控危险因素,实施期间很有必要给予患者及时有效的提示[7]。冠心病二级预防中护患互动式健康教育模式主要是电话随访与上门随访相结合,以便与患者保持直接快捷及时的联系,不仅能使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的距离有所缩短,同时能促进护患之间的沟通和护患之间关系的融洽,起到健康教育的效果,对患者遵医行为依从性的提高有重要意义。邵丽川等[8]医学学者在对130例社区冠心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运用“健康信念模式”,结果发现患者的行为得到了切实有效的改善。该研究在定期广泛地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运用了多种联络方式,促使患者对新知识进行积极的接受、对健康行为进行有效的遵循、将以往不良行为有效改掉,从而对疾病的严重性及良好行为的益处等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最终达到自觉为自身及周围群众的健康做出积极贡献的目的。在一定区域推行后,能够极大地促进各种慢性病患者的健康教育。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健康教育满意度得分、知识检验分数均明显比对照组分数高(P<0.05),急性冠状动脉事件发生率0明显比对照组16%(4/25)低(P<0.05),同时观察组心血管发生事件和再住院率明显比对照组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上述研究结果一致[9-11],充分说明了冠心病患者的病情能够在冠心病知识不断强化的影响下得到显著改善。

综上,医患互动式健康教育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http://

参考文献

[1] 花丽姣.优质护理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的影响[J].中国伤残医学, 2013 (10):332-334.

[2] 鲁新.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影响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4(11):58,60.

[3] 罗善锋.健康教育在冠心病二级预防中的应用效果[J].当代医学,2013(22):163-164.

[4] 许连香,夏季平,陈立.冠心病二级预防中阿司匹林服药依从性与自我效能的相关性[J].中国疗养医学,2010(9):855-856.

[5] 杨阳,季梅丽,常芸.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二级预防干预现状及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3(27):45-47.

[6] 张蕾.强化降脂与介入治疗在冠心病二级预防中的效果比较[J].中外医疗, 2011(3):4-5.

[7] 李丽红,杨薛涛.76 例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临床与护理[J].中国卫生产业,2014(18):84-85.

[8] 邵丽川,陆川,黎兆宏.社区健康教育在实施冠心病二级预防中的作用[J].中国医药指南, 2010(20):341-342C.

[9] 王滢.开展出院冠心病病人随访咨询的健康教育[J].中外医疗,2009(5):114.

[10] 陈学梅,朱建峰,袁旻池,等.健康干预对冠心病患者戒烟、他汀类及阿司匹林使用的影响[J].健康研究,2014(2):56-57.

互动式健康教育范文第3篇

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将互联网+解释为: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 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 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 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代表了一种新经济形态的形成, 即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各个传统产业和各个领域中, 使传统产业更深度地被互联网渗透和改造。这也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和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条件。互联网+具备新的生产技术、先进的基础设施,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资源和大数据在社会生产要素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 促使信息技术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现了深度融合, 使得优质化教育资源大规模共享成为可能。这既打破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时空限制, 实现云、网、端一体的数字化, 同时也为充分发挥网络开放创新优势, 利用信息通讯技术 (ICT) 与各领域进行多维度跨界融合, 聚集网络技术资源, 创建心理健康教育各种类型的教育教学众创空间提供了新的条件。

二、传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有效形式, 在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 引导大学生心理调适, 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建设性的作用[1]。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形式、教师队伍、课程设置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问题, 需要各大高校加强重视与关注。

(一) 心理教育以治疗和修复为主

真正的教育不能仅仅关注于问题, 只注重问题的解决, 而应着重于用发展性的眼光来看待学生, 然而, 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是以补救性为主, 未转化以发展性为主的教育[2], 即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工作放在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的释疑和宣泄, 停留在教育和引导层面, 而问题的症结就在于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偏离了积极、发展的方向, 他们不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认为只要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就能取得实效。这种以干预甚至治疗为主的教育方式, 很少谈及如何使学生发挥潜能以变得更加优秀, 对心理正常的学生缺少关爱, 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亲和力, 也就很难使其达到教育目的。

(二) 心理教育形式较为片面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受众群体本应面向的是全体大学生, 但在实际工作中, 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形式较为片面, 受众面较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被人为地限定只针对那些存在心理障碍、有心理疾病的学生, 针对这部分学生设立专门的治疗或者咨询中心, 一旦发现某些学生存在心理不健康或不正常的言行, 就将会被召至心理咨询中心接受治疗。正是这种只重视部分学生心理问题, 而忽视整个群体心理健康素质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 使得高校存在只重形式不重实效, 只重过程不重结果等问题, 间接导致了部分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片面认识, 缺乏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且缺少心理自我调节能力, 严重制约着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提升。

(三) 心理教师队伍结构不尽合理

心理健康教育本是一项专业化和技能化程度很高的教育教学活动, 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有优良的品德、娴熟的专业技能以及长期的工作经验。而部分高校却存在着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许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队伍缺乏必要的专业意识, 有的经过较短时间培训就直接上岗, 有的高校则将辅导员、院系书记等人员归并到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中, 缺乏科学系统的专业培训和结构划分。而对于这些非专业老师, 如果不加强专业技能的学习和训练, 既会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又会影响本人的心理健康。部分高校虽有极小比例专业人员的配置, 但专业素质良莠不齐, 教育理念较为陈旧和僵化, 缺乏专业技术和经验, 敏感性不强, 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质量没有得到有效保障。

(四) 课程设置不完善

我国大多数高校比较关注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并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通过设置相应课程的学时和学分, 从整体上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但课程教学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素质性目标, 将其课程教育的方向引向应试教育, 在课程教学设计上更多地倾向于专业性等方面的研讨, 脱离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定位。部分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方面尚不完善, 将其设置为选修课, 有些设置为必修课, 缺少科学性的规范体系。在课程考核方面, 部分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考核方法不合理, 没有明确和规范的要求, 无法很好地反映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效果,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提升。

(五) 教育缺乏系统性和实效性

目前, 我国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层次性和整体性, 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性有待进一步提升。在教学内容方面, 有些高校存在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不深入, 尚未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在教学方法方面, 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只流于形式, 存在一定片面性, 无法体现教育需求, 不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能动性, 使得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难以实现生命和情感体验;在教学管理方面, 管理方法不科学, 既忽视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等横向的教育合力作用, 又不注重发挥校、院、学生会、个人等层级的纵向联合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机遇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在诸多方面缺乏时代性和创新性, 难以满足大学生心理发展需求。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产生了诸多时代特征, 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高校需把握时机, 利用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和优势, 发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 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把高校建设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互联网+为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契机。

(一) 推进了师生间的互动, 有利于贯彻平等的教育理念

处理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两者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平等。而传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教育方式进行, 老师与学生可能存在地位不对等现象, 使得学生本身可能就会对心理健康教育人员产生抵触心理。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等特点, 为教育主体双方创造平等的交流环境提供了便利。从互联网时代进入互联网+时代, 使得大数据运用得更为广泛和充分, 通过大数据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分析, 可以让教师认识每个最真实的学生, 实现沟通交流地位和信息交互的对等, 从而更加容易让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敞开心扉, 以实现更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育。这就要求高校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 坚持以学生心理需求为核心, 贯彻预防性和发展性教育理念, 使心理健康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都落实到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上, 使其从内心真正体验到被关怀的感觉, 以提高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接受程度。

(二) 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 有利于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来说, 面临的一大困难便是教育资源的缺失。而互联网+时代则由多个网络相互连接而成, 网络之间的互通性和共享性使不同领域、不同国家之间的思想相互交融, 一些先进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崭新的教学方式、成熟的教育模式都会在互联网+中不断涌现, 尤其是国内外优秀的心理思想文化, 会进一步丰富我国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这正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育资源缺失的问题。互联网+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网络信息的融合度, 使得传播内容量更大, 传播更迅速, 间接推进了教育者综合素质的提升。教育者可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提供的特点和优势, 及时学习国内外网络心理教育的科研成果, 更新心理健康管理知识, 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三) 推动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 有利于教育平台的拓展

网络的直观性和多媒体化、网络的跨时空等特点, 突破了以往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依靠课堂的局限。高校可充分利用多种网络媒介, 通过慕课、微视频、微动画等形式将知识予以呈现, 将各类教育内容由枯燥的文字和照本宣科式的讲解, 转变为多媒体教学和网络互动式的交流, 这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参与性, 使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较为便利、快捷地与教师、专家学者进行交流、互动。同时也为教师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便利条件, 使教育方法趋向全面化、科学化和现代化。也可以避免教育者通过课堂教育进行反复说明的重复劳动, 促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高效性。高校可充分利用网络多元化、共享性等特点, 创建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教育平台, 充分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开展学习活动, 比如网络心理学习竞赛、网络心理在线考试等方式, 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手段, 拓展心理健康教育新平台。

(四) 扩大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受众范围, 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 心理健康教育依托互联网, 克服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受众面较为狭窄等弊端, 将教育覆盖到全体大学生, 扩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受众范围。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促使网络的交互性和共享性更为便捷。网络的交互性使得教育者可以同时和多名受教育者快速互动, 一名受教育者也可以同时和多位教育者进行交流, 这增强了心理健康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互动。同时大学生也可主动通过互联网解决自身心理问题, 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之中, 以提高教育的预防性效果。而网络的开放性和共享性等特征, 使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解决心理问题时, 能够同时利用网络资源及网络平台, 共同寻求解决途径, 提高了教育的时效性。

(五) 推动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与管理, 有利于完善教育系统

互联网+时代, 使得高校的评估和管理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在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方面, 靠数据说话使得教育评估主体更加多元, 评价方式更加多样化和智能化。因此, 高校可采取模糊评价机制, 从各自任意角度给予评价, 并赋予一个科学权重, 得到科学的评价结果, 以提升教育效果。在管理方面, 互联网技术可以有效促进校级管理、院级管理、学生管理、自我管理等多方面的联结与合作, 将管理体现在各个环节和各个领域中, 以实现教育管理信息的互联互通, 促进学校管理和服务的自动化、个性化和智能化。同时,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加强了学校与家庭间的联系和互动。学校应当充分发挥自身在教育方面的优势, 认清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尽职尽责, 在专业知识方面给予学生和家长以积极、耐心的指导, 让家长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能够不断深入, 让平台在运行中不断完善, 网络的快速发展, 使得高校与社会的融合度不断加深。因此, 高校应充分发挥三者的合力作用, 加强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四、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探析

(一)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协调和统一

互联网+时代的心理健康教育, 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地位, 发挥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理论引导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是稳定与发展相统一的关系。互联网+时代背景下, 人的本质理论一方面突出地表现为追求知识和信息获取的满足等方面, 即人的本质理论应用与否决定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成败;另一方面, 人的本质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马克思主义又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这就决定了人的本质理论不仅是全社会的共同遵循, 也是个体思想和行为的调节器,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个体的心理面貌。因而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引导, 坚持正确的理论价值导向, 毫不动摇地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我国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指导地位, 通过用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来占据这一新的虚拟阵地, 用经典作家的理论成果来武装全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 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来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实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调和统一。

(二)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互联网+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网络的融合度, 网络信息的传播也更为迅速, 这就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互联网+复杂环境下, 首先需加强自身思想政治理论学习, 提高自身文化修养以及警觉性和洞察力, 增强自身免疫力。同时教育者也要不断加强网络知识技能的学习, 提升自己获取、辨别、处理信息的技术素养, 拓宽网络知识面, 完善教育、教学、研究的知识结构, 提升自己的专业文化素养, 使之能够在良莠不齐、富于变化的网络环境中发现大学生的心理、心态问题, 进而做到教育的时实性与针对性。在互联网+时代, 网络又会再次融入新的外来文化, 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接受专业技能培训, 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自身素质, 使其能够在教学过程中, 承担授人以渔的责任, 并在面对互联网信息时提高其思考与反思的能力, 深入学生群体, 了解学生, 进而更好地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心理动态。

(三) 坚持课堂与网络教育相结合,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

传统课堂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互联网+时代中新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各有优势, 高校应注重发挥两者的协调作用, 实现教育效果最大化。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交流深入、情感投入、一对一个别化教育等优势, 特别是在与学生面对面沟通、交流等方面, 优势十分明显。但是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容易受到时空、人物等方面的限制, 不容易实现教育的连续性, 也不可能达到同时满足大群体的心理发展需求。而互联网+时代具有先进技术、新的教育空间以及全新的教育资源等优势,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较大群体的心理需求和愿望。如远程教育的实现打破了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口传身教的传统教学模式, 可以使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由选择学习的时间及地点, 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自制力, 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化。因此, 高校应坚持课堂教育与网络教育相结合的优势, 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坚持以传统课堂教育为主, 以互联网为依托, 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

(四) 加强网络监管机制建设, 注重网络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舆情监控作用

互联网+时代,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更具智慧的教育监管方式, 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针对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对象具有身份匿名性与现实的冲突性、双重个性与角色混乱、有限感知与虚拟存在等特点, 高校应采取多维度、灵活的监管方式, 根据学校实际特点, 健全学校规章制度, 不断提高制度执行力。

同时, 高校需建立网络心理异常监测机制, 及时发现大学生心理异常现象, 加强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 切实解决他们心理问题, 提升他们的应对水平。另一方面, 高校可建立网络预警机制。通过舆情、调查、收集、分析、研判、报送和处置, 及时掌握网上动态, 及早发现潜在矛盾和隐患, 采取相对应的有效措施, 努力把矛盾、隐患控制和处置在萌芽状态, 为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佘双好, 卢爱新.探索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8 (5) :13-16.

[2]教育部思政司组, 编.社会工作方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223.

[3]习主席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新华社, 2016-12-08.

范文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专业推荐6篇)

范文二: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浅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范文三: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被动走向积极

互动式健康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协同模式;构建

一、构建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一)理论依据——协同学(synergetic)原理

1.协同学简介

协同学亦称协同论或协和学,是一门研究系统中各个子系统之间在相互协同作用下,系统从无序向有序转变的科学。它于20世纪70年代由德国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哈肯教授(h.haken)所创立,是一门新兴的、影响最大的、普适性最强的横断学科之一。1973年,“协同”概念提出,1977年,协同学理论体系形成。该理论的产生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法兰克福汇报》曾评论:“哈肯创立的协同学不仅是可以应用于许多方面的一种物理理论,它也是对整个世界进行观察的一种新方法。”协同论为人们认识事物、处理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成了哲学的一种新思维。

2.协同学基本观点

协同理论研究的是开放系统在外部一定条件的作用下,其内部各要素、各子系统之间,如何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而形成协同效应,自组织(指事物或一组变量从无联系的状态进入到有联系的状态的过程)成为一个协同系统的过程。其基本观点如下:

(1)协同学的核心——“协同效应”

是指在系统中各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的相互作用,当外界控制参量达到一定的阈值时,要素之间互相联系,相互关联代替其相对独立,相互竞争占据主导地位,从而表现出协调、合作,其整体效应增强,系统从无序状态走向有序状态,即“协同导致有序”,有序是协同的产物。它认为,系统形成协同运动的关键条件是系统内各子系统间的有机联系、协作和配合。如系统中各要素彼此独立、互不相干,那就不会形成任何有序结构。

“非线性”是说,系统的行为并不是其子系统行为的叠加,而是由各个子系统相互调节和组织来决定的。从中可以看出,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不同的结构可以产生不同的功能。另外,在一个由各子系统协同作用而组成的复杂系统中,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不仅是各子系统的功能之和,还包括各子系统相互联系形成有序结构而产生的功能。

(2)协同学的硬核——“自组织”

“协同”思想揭示了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机制与规律,提出了自组织的理论。所谓自组织就是系统在一定外界条件下(控制参量),当其达到某一临界值时,系统中子系统间的关系,便能克服独立运动而自发产生协同的现象。也就是说,自组织是系统有序化的内在根据,系统的协同效应是由自组织来实现的。

需注意的是,自组织不是以各个子系统受到强制或损害为代价的。例如一群工人,他们不是在外部命令的条件下(如在工长的统一指挥下)工作,而是靠某种相互默契,工人们就能协同合作、各司其职来生产产品,这样的过程就是自组织。否则,就是一个他组织。一般来说,一个系统的自组织性越强,系统的整体功能就越能达到最佳状态。

(二)现实依据——各种辅导模式的局限性

心理辅导按其服务对象和目标来划分,可分为三种模式:障碍性心理辅导、适应性心理辅导、发展性心理辅导。三种模式各有特点,具体见下表:

从表中各项比较中可以看到:每一种心理辅导模式都有自身的局限性,不可能普遍适用。现实中,心理辅导模式的单一化已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复杂化和心理需求的多元化产生了尖锐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我们就要把这三种心理辅导模式加以协同,以形成一种优势互补、能发挥最大效能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二、构建的主要内容

根据协同学的基本思想,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模式,就是要把高校中各种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进行有机的联系和整合,使之从无序走向有序,以形成一个能最大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整体效力的系统。具体来说,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模式,需要其各个子系统间的有机联系、协作和配合,即在辅导模式、工作队伍、教育力量、实施途径和辅导形式等方面的协同。

1.辅导模式的协同

从上述对障碍性、适应性、发展性三种心理辅导模式的比较,我们知道,每一种模式都有其局限性,单一模式显然不能满足大学生心理需求的多层次性,客观现实需要我们对这三种模式加以整合与协同。在对三种模式的整合和协同过程中,我们并不是对它们进行简单的拼凑或叠加,而是要分清主次,进行有序排列和组合。

我们知道,教育对于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具有强大的发展功能,教育为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发展性是教育的本质特征之一。马克思指出,“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著名的教育家赞科夫也提出,学校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坚持不懈地在全体学生包括差生的发展上下工夫。从中可以看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展性是教育的基本功能和本质特征。另外,从对众多大学生的心理调查资料来看,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一般占总数的17%左右。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是心理正常发展的学生。可见,在障碍性、适应性和发展性三种心理辅导模式中,发展性心理辅导模式因其更符合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更符合大学生现实的心理问题而必将成为我国高校心理辅导的基本模式。因此,在三种心理辅导模式中应以发展性心理辅导模式为主,障碍性和适应性心理辅导模式为辅。只有这样,三种辅导模式才能优势互补,发挥出最大功能。

2.工作队伍的协同

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主要由三支力量构成,即医务工作者、心理学工作者和德育工作者,他们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力量和中坚力量。他们既有自身的优势与特长,又不可避免地具有局限与不足。因此,需要三支力量有效配合,优势互补,相互学习,相互融合,从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队伍。具体来说,一要加强理论学习。在国外,心理咨询师需要接受长时间的专业训练,一般都有哲学或教育学、医学、心理学博士学位。二要进行实践操作。心理咨询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科学。在国外,心理咨询师在其可以独立开业以前,一般都有很长的一段由导师督导下的临床实践经历,并有严格的资格认证过程。三要以科研为指导。在教育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研究问题,要进行科学研究。为开拓视野,增强科研能力,可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经验交流会及相关的学术活动。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队伍,除由这三支力量组成外,还需要有其他人员如学校管理人员、各科教学人员、学生等的支持和配合,人人有责,人人参与。如学校管理人员通过制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计划,确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协助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或课外活动等工作,确保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有序进行;各 科教学人员则通过本学科所蕴涵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结合具体教学活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而学生作为受教育者,通过学校教育获得心理卫生知识,掌握心理调节技能,发展自身心理素质。所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协同不仅是三支力量内部的有效配合,同时也是全校师生的相互支持与通力合作。

3.教育力量的协同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力量从学校内部来看,是以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为核心的全员参与(上文已论述)。而从学校外部来看,则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力量的协同,构建起以学校为主导、家庭和社会(社区)共同努力的整体教育网络。

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地位。首先,学校拥有良好的育人环境,有严密的组织领导体系,有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有一定数量接受教育的学生,有一定的场所、资金和设备等。这就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组织、师资、人员、场地与资金保障。其次,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有组织、有系统、有目的和有计划的,而不是零散的、片面的、非系统的、不完整的。再次,它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安排、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最后,学校教育面向所有学生,并以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己任。因此,毫无疑问,学校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教育这支主力应与家庭、社会联手,取得它们的支持和帮助。因为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都与家庭和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专家认为,许多学生的心理问题是“植根于家庭,显现于学校,加重于社会”。如父母离异、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等因素,都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冲击,极易引起心理问题。因此,家庭和社会应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支持环境。

社会各种传媒要向学生宣传心理卫生知识,限制一些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娱乐场所,杜绝各种不良书籍和音像资料对学生的侵害。每个社区设学生心理健康关心委员会,举办短期培训班,向家长普及心理学、教育学知识,提高家长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从而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总之,心理健康教育仅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应突破校园界限,与家庭和社会紧密结合,形成以学校为中心,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系统。

4.实施途径的协同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课堂教学、学科渗透、课外活动和环境熏陶等。它们在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中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课堂教学是主渠道,起主导作用,而其他途径通过渗透,起辅助作用。各种途径有机结合,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是实施教育的主渠道。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实现自身目标,就必须借助教学这一中心途径。通过课堂教学向广大学生系统地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适方法,这是任何形式的教育也取代不了的。因此,需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到学校教学体系之中,排入课表,并依据不同的年级层次开展相应的课堂教学活动。为使心理健康教育朝规范化、课程化方向发展,需要构建由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组成的全新的课程体系。它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线,并与其他课程和各类教学活动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形成协同效应。

除课堂教学外,学科渗透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另一有效途径。这不仅因为学科课程本身蕴涵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和学科教学本身在学校教育中的独特地位,也因为各科教学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教师一方面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来设计教学,另一方面则要深挖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结合学科教学任务来融会和体现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心理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发展。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它打破了课堂教学在时间、空间和形式上的局限性,使学生更易接受,并能积极参与,也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心理健康教育可通过课外活动来实施。其活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有以下一些做法:建立学生心理健康俱乐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举办心理素质教育训练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竞赛活动等。在活动中,学生学会了交往、合作、做人、处事,增强了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提高了心理素质。

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通过校园环境进行。校园里干净整洁、优雅美观的物质环境,积极向上、不断追求的文化环境以及充满关爱、平等和谐的人际环境,将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积极作用。

5.辅导形式的协同

目前,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以个别辅导形式开展,团体辅导并不普遍。个别辅导主要着眼于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通过咨询员的咨询和治疗,帮助其解决心理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个别辅导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随着障碍性、适应性心理辅导模式向发展性心理辅导模式的转变,团体辅导逐渐被各高校重视和应用。团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比,在受欢迎度、辅导效率、成效等方面都更胜一筹。这是因为:第一,团体辅导符合学生心理特征。青年大学生喜合群、爱模仿,易受团体成员影响,从众心强。因此,团体辅导深受学生欢迎,成效显著。第二,团体辅导提供了一种特定的社会生活机会,学生可以借助团体本身的影响力来学习某种生活经验或改变某种不良行为,并获得集体生活经验。第三,团体辅导能够有效解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不足这一瓶颈问题。第四,团体辅导具有集体性和组织性的特征,可以大大提高辅导的效率。可以预见,团体辅导由于其自身的诸多优势,必将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基本和最常用的形式。在欧美各国,大力倡导小组辅导,美国中学的高中就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辅导。

当然,团体辅导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重视团体辅导并不意味着放弃个别辅导。由于团体辅导和个别辅导各有利弊,所以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要各取所长,优势互补。

总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协同模式的构建,需要上述各要素之间克服独立运动,相互协调,优势互补,从而产生协同效应,以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合力,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功能。

三、构建应注意的问题

1.谨防简单化倾向

协同学认为,复杂系统是由其内部的各要素通过非线性的相互作用而形成协同效应的。这里的“非线性”意味着协同并不是各种要素的简单相加。因此,我们在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协同模式的过程中,要防止简单化的倾向。也就是说,我们并不是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模式、人员、力量、途径和形式加以简单相加,就能产生出一个有序的、能发挥最大效力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而是需要我们克服各要素间的相对独立和相互竞争状态,让它们产生相互关联、相互配合,才可能形成一个和谐、有序的系统。

2.重视系统的有序组合

互动式健康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互联网+”;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健康服务模式

[中图分类号] R1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07(b)-0178-03

[Abstract] With the promotion of "Internet plus " technology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modern medical technology integrates the industry with the help of the internet which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reaking the information asymmetry, reducing cost, deepening division of labor, and has become the industry consensus. Internet medical is a medical service mode that is emerging under the modern information era, applied to community service of internet medical industry in China is not mature enough. Due to internet medical treatment in the process of using is facing all sorts of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 its development pace is still in the midst of slow moving, should be let people fully accept and frequently used in everyday, need a buffer process, or a successful precedent as a leading example. This article explores in the era of "Internet plus "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trengthening regional medical information resources sharing improve medical and health services model discussed below.

[Key words] "Internet plus"; Regional medical treatment; Information sharing; Health services model

“互联网+”是利用信息通信网络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互联网与各领域的融合发展具有广阔前景和无限潜力,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正对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着战略性和全局性的影响。互联网也为社区健康教育的改革、创新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积极探索互联网+背景下社区健康教育开展新模式。并利用“互联网+”的设计理念,搭建针对区域医疗信息共享的服务平台,依托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大型三甲医院的医疗实力,辐射并服务社区民众,最大程度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实际问题。同时,对社区居民的健康数据进行分析,由专家通过远程医疗平台进行答疑解惑,提高居民健康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1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加强区域医疗信息资源共享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新模式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新兴的科学技术和思路给健康教育提供了一个创新变革的难得机遇。面对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健康教育将互联网的技术手段思维与社区居民的健康需要相结合,实现“微时间”健康教育新模式。

“互联网+”下的社区健康教育新模式,就是把通俗易懂的健康教育杂志、健康教育问答、健康教育电台、健康教育视频、健康教育测试等内容,通过手机接入这些健康教育服务。广大群众可以利用茶余饭后秒点、秒看、秒做,就像我们每天都在浏览网页一样,随时打开,随时观看,让居民更直观地体验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方便和实惠。

“互联网+”下的社区健康教育新模式,居民们通过微信或手机APP足不出户便可自测身高体重、腰围、血压、血糖、心功能等,随时随地监测自身健康情况,在异常情况下可以发送给社区医生,寻找咨询、援助。在此基础上,探索建设基于社区居民学习特点的远程医疗形式。同时,面向养老服务,开设老年服务、老年护理、老年健康管理等培训项目。

2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提升区域医疗信息资源共享社区健康教育新模式

传统社区健康教育方式主要有健康教育板报宣传、健康教育讲座、义诊三大类。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对人们生活的渗透,“互联网+”下的社区健康教育找到新的平台,就是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便捷,把所有居民需要的健康教育和服务分模块输入手机服务,居民只要“扫一扫”关注他们喜欢的社区健康教育微信公众号就可以轻松地阅读健康知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部分手机APP还可以轻松地观看健康视频,体验生活和生命的乐趣;可以轻松地自我测试,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探索基于互联网的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无缝衔接的学习模式。有效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打造一体化的医疗信息支撑平台,开发基于移动客户端的APP应用,微信订阅。整合开发健康养生等方方面面的优质医疗资源,突破时空限制,促进“人人、时时、处处”泛在学习的实现。

3 “互联网+”背景下提升区域医疗信息资源共享信息服务新模式

借助远程医疗平台,通过与大型医院以及健康服务机构合作,建设“互联网+”下的“微健康”网络医院,打造创新式全程医疗健康服务模式,对居民实施全程健康管理。在“互联网+”“微健康”健康教育新模式下,从而进一步配合社区工作,使老年人、慢性病患者为主的一大批社区群体享受到互联网技术发展带来的成果,更好地服务社区居民,提升社区居民幸福指数,充分发挥媒体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互联网+”“微健康”健康教育新模式下,社区青少年的健康教育也得以开展,如:青春期卫生常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远离的教育等等。在“互联网+”“微健康”健康教育新模式下,专业医疗健康服务延伸到社区、企业、学校等场所,能够为居民提供近距离、易获取、高质量的医疗健康服务,从根本上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在“互联网+”“微健康”健康教育新模式下,居民们还可以轻松地在手机微信里进行一些简单的健康测试和心理测试,然后下载测试结果,给自己做一个健康档案,随时动态了解自己的身心健康情况。在对这些医疗大数据进行监测和分析,手机服务还能够及时发现问题,预防极端事件发生,让工作更有效果。在“互联网+”“微健康”教育新模式下,居民们还可以进入微信健康课堂,学习健康知识,与名医名家交流互动,咨询健康问题,解除心理困惑等。

在“互联网+”“微健康”健康教育新模式下,由大型医院选点建设,与网络保健中心互联互通,实时接收院内输送的诊后、出院、检后的患者和辖区慢病居民,借助远程医学的手段,对患者进行医疗健康跟踪管理,并将院外需要就诊的患者及时输送回院内进行诊疗,由此形成院内、院外全程医疗健康服务。

唯有创新才能极致,在“互联网+”背景下,信息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很多不可能的事变成可能。“三微”健康教育新模式根据“互联网+”下社区居民对健康教育产业的新需求和各种信息通信技术的适用性,推出“三微”健康教育新模式。但“三微”健康教育新模式的推广和应用还需要实践的检验,同时展望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未来,为我国健康教育产业带来更多的实惠。

4 “互联网+”背景下提升区域远程医疗信息资源共享医疗卫生服务新模式

目前,随着医疗信息技术的发展,国内医院已广泛使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有些甚至都有几十个信息系统,这些系统大多应用于日常医疗处理,这样的数据组织方式具有分散性、独立性的特征,不利于数据的集成与分析,难以提供有效的医疗信息。比如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医院信息系统(HIS)、检验信息系统(LIS)、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都有各自的平台,无法在一起进行综合分析,缺乏统一规范的数据平台。

医疗信息化发展到今天,医院内部发展出众多信息系统,面向不同专业领域,主要包括HIS系统、EMR(电子病历系统)、LIS、医学影像系统、手术麻醉等信息系统中。由此医院信息化程度空前提高。但投入了大量资源建设的信息系统却总是难以融入到医生的日常工作,共享过程中,需要展现汇总患者各方面的病历信息、检查结果、影像图片;医生需要反复打开不同的数据来源信息系统,调用需要的数据,调整不统一的数据标准,最后自行手工汇总,完成工作。这不仅没有解决医生实际的工作问题,反倒加重了医生的工作负担。由于存在以上种种现状,就需要一个平台能快速实现医院现在系统的互连互通,构建数据中心,统一规范接口,开放数据共享。传统集成方式系统间实现互连呈现网状布局,耦合强扩展新系统工作量巨大,无法满足现有需求。利用异构集成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医院这些问题,同时提供良好的系统扩展功能,保障后续新系统的快速接入,总技术框架见图1。异构集成就是通过技术手段,将各大系统的数据通过清洗、转换、标准化后汇集到数据中心,实现系统间数据的互连互通,降低系统间的耦合程度。同时通过可视化工具自动生成标准的数据共享服务接口向第三方提供数据服务,具体流程见图2。远程医疗信息服务平台信息来源于医疗众多业务系统,只有将这些分散在不同地点、以不同形式表示和存储的数据信息通过统一的标准汇集和交换,才能形成统一和完整的患者信息全貌。研究制订远程医疗信息架构,就是为了让数据交换与信息共享平台系统建设者,依照统一的建模方法和技术路线,把分散的、不一致的信息资源,规范和整合为一个完整的逻辑主体。为了支撑远程医疗信息服务平台运行系统需要架设异构集成服务、通讯中间件服务、前置双向网关服务、患者主索引服务、工作流引擎、数据效验服务、公共管理等服务。

5 总结

基于“互联网+”环境下的远程医疗信息服务平台能很好地解决人民群众日常健康及医院远程医疗平台存在地获取患者数据困难、信息滞后等信息数据交换问题,将在院的所有诊疗数据很好地应用到远程医疗活动中去,为专家会诊、教学、监护、诊断等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平台基于互联网构建,彻底解放传统的专线模式,以“互联网+”的精神将医疗及健康带入到人民群众的身边,让人民能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能参与到远程医疗活动中来。另外通过“三微”健康教育新模式将传统的远程医疗模式转变为以患者信息为主、手段为辅的灵活的卫生宣教平台,为广大社区居民带来大型三甲医院的医疗资源。

[参考文献]

[1] 马云,曾明.读懂互联网+[J].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2.

[2] (美)通用电气公司编译.工业互联网[J].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5-20.

[3] 王晨.刘男.互联网+教育[J].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35-48.

[4] 金圣荣.颠覆世界的互联网思维[J].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4-10.

[5] 马化腾.我的互联网哲学[J].深圳:海天出版社,2015: 96-124.

[6] 吴大鹏.移动互联网关键技术与应用[J].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31-46.

[7] 廖生武,陈,梁有丽,等.信息视角下区域医疗远程诊治服务模式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6,19(1):119-122.

[8] 廖生武,刘天峰,赵云,等.欧美发达国家远程医疗服务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5,328(10):730-732.

[9] 李美瑜,甘清鑫,廖生武.心电管疾病远程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36):144-147.

[10] 伍星,廖生武,黄晓梅,等.大型综合医院利用远程模式对山区基层医院开展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11):163-165.

[11] 李艳,尹继业,李丹.面向社区和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远程医疗的实践探索[J].中国医院管理,2011,67(9):67.

[12] 田东超.远程医疗系统图像压缩及传输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5.

[13] 廖生武,陈,梁有丽,等.信息视角下区域医疗远程诊治服务模式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6, 19(1):119-122.

[14] 廖生武,刘天峰,赵云,等.欧美发达国家远程医疗服务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5,328(10):730-732.

[15] 李美瑜,甘清鑫,廖生武.心电管疾病远程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36):144-147.

[16] 伍星,廖生武,黄晓梅,等.大型综合医院利用远程模式对山区基层医院开展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11):163-165.

[17] 金桂秋.张可经.崔大祥.远程医疗的现状及未来应用方向分析[J].西南国防医药,2001,11(3):211-213.

[18] 梁永华,于家新,赖远全,等.南宁市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运行现状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0, 13(34):3934-3936.

[19] 万晓文,武媛,石应康.我国区域医疗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医学与哲学,2012,33(7):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