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专业研究方向

体育专业研究方向

体育专业研究方向

体育专业研究方向范文第1篇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 武术方向 就业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2-0008-03

近些年通过广大的学者和教学前线的教师不断的探索、总结与完善,体育教育专业已具有一定特色和优势,作为体育院系的主干专业,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体育教育人才。但随着高等教育迅猛发展,高校不断扩招,每年的毕业人数节节攀升,就业难已成不争的事实。扩招致使全国高师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规模不断壮大,四川省高师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也不例外,在校学生人数直线上升。然而,自从“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体制推行以来,一些学者进行了相关学生就业的研究,得出的数据表明,当下大学生就业面临着严峻考验。对于专业性较强的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方向的毕业生来说,虽具有一专多能的资质,但就业同样面临严峻的挑战。文章就目前的就业形势,对四川省具有代表性的四所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方向的2013届毕业生就业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找出毕业生就业难的相关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为四川省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方向毕业生就业提供理论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四川师范大学、乐山师范学院、内江师范学院、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3届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方向的87名毕业生。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收集与课题有关的书籍、文献,并进行整理与归类;借助互联网广泛收集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和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方向毕业生的有关数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背景材料。

1.2.2 访谈法

走访四川师范大学、乐山师范学院、内江师范学院、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四所师范高等院校的2013届毕业生和老师,就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方向学生的就业情况、毕业生就业指导、就业准备、毕业生供需情况等进行深入的交流探讨,并收集相关数据。

1.2.3 问卷调查法

据研究内容和科研规范,设计了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方向毕业生调查问卷,经检验效度、信度均符合要求;共计发放问卷87份,回收83份,回收率95%;有效问卷81份,有效率为98%。

1.2.4 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调查问卷和收集的数据资料进行核实整理,建立数据库并运用Excel2003版进行统计。

2 四川省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方向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2.1 学校就业指导有待细化和全程化

随着高等教育迅猛发展,大众化的步伐加快,毕业生就业模式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大学生为适应这种趋势,亟需大量的就业知识。由此,有关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理论课程应运而生。对于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工作,国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给予了高度重视,并下发了多个有关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文件。近些年四川省各高等师范院校也相续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对课时的安排、师资的配备、经费的投入等进行统一管理。有效的推进了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开展。然而,据调查数据显示指导课程对就业政策指导和就业形势分析较多,对引导学生兴趣、开发学生潜能和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等方面的内容涉及较少,教学的内容比较单一。并且,就业指导课程教授的对象是所有在校的大学生,其所接受的就业指导知识是无差别的。就业指导教学不能够做到因材施教,细化到各个专业方向。导致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对自身能力、行业状况和本专业就业形势认识不够,出现无目标、无计划的盲目跟风。经调查个别院校对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做了就业指导,但指导知识的范围没有突破到各个专业方向,均是一带而过,没有做详细的知识教授。由于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方向的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活动的内容偏重是体育运动训练和教学,有重技术轻文化的倾向。造成其综合素质偏差,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就业指导必须从大学生进校就开始一直到毕业不间断的进行系列就业知识灌输,改变以往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提高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经调查显示省内几所高师院校的就业指导全程化教学已经执行实施,但还有待亟需完善和提高。

2.2 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方向毕业生就业准备不充分

就业准备是指未就业者为了能从事某种职业或获得某种职位,在一定阶段内所作的准备工作囱。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方向毕业生就业准备工作与其它专业方向毕业生就业准备工作相差无几,均是先有就业意识,再有就业动机,最后形成就业目标也就是就业意向。

2.2.1 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方向毕业生就业意识匮乏

就业意识是指大学生为顺利实现就业所做的观念准备,主要包括大学生对我国现行毕业分配就业政策的理解、对就业发展趋势的认识、对社会人才需求状况以及对自身就业竞争能力的评估等。通过对4所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方向87名毕业生调查,得出的数据显示(见表1),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方向毕业生仅有一小部分学生积极参加招聘会,大部分学生还存在有等、观、望的态度。另据访谈,89%的学生认为导致这种现象的发生除了就业指导教学内容中,理论知识偏多,缺乏实践以外,还存有两大因素。其一,步入大学意味着紧张的高中学习圆满结束,大学宽松的学习方式促使一部分学生在思想上彻底放松,自我控制力、求知欲和学习主动性降低,厌学的情绪和应付式的学习态度油然而生,以至于丧失构建未来的意识。其二,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方向的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忽略了课外实践的学习,与社会接触较少,其思想单纯、质朴,缺乏自我认识和社会认识,缺乏忧患意识和就业紧迫感。最终出现这种就业意识模糊、淡薄的状态。据调查大部分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方向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依赖父母或者亲戚朋友,不能根据社会发展的变化和人才市场的需求,进行自我宣传、自我推销,认为在双向选择的市场中主要是凭关系就业,缺乏进取精神和自我推销意识。

2.2.2 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方向毕业生择业意向盲目

“意向”就是动机激发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而择业动机是指选择什么职业以及为什么要选择该职业的思想认识活动。择业动机是产生就业行为的直接动力,也决定着择业的方向。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原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的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杂然并存,社会体制的变化带来了社会个体的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市场经济是以利益为驱动的机制,从而诱使大学生在择业时更多地从经济利益出发。对未来的就业不能做出合理的定位,产生就业意向盲目和跟风的心理。相关数据显示2013届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向毕业生理想就业地选择城市的占多数,反映了大部分毕业生在就业严峻的当下,“嫌贫爱富”的心态依然存在。据调查(见表2),多数毕业生来自乡村。农村家庭出身的学生体验过贫困和艰苦,再加上目睹家庭培育他们付出的一切,这部分学生为了摆脱贫困,提高社会地位,促使毕业生们在选择就业地上,更倾向于发达城市。

2.3 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方向毕业生社会需求状况

高师是培养教师的主要阵地,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小学学生必须参加体育活动,文件颁布后2010年教育部办公厅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体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体育局下达了关于推广实施《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的通知Ⅲ。这些文件和通知促进了武术的推广发展,同时为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方向毕业生创造了就业机会。但是,当下市、区县级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建制趋于饱和,乡镇、村级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建制处于进行中。而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方向毕业生就业理想地的定位,多数在发达的城市。继而诱发市、区县级中小学体育教师供大于需,基层需大于供的怪像。由于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较高,希望工作长期稳定,多是个人办学或企业办学,没有编制,保障性较差,而又急需大量武术教学人才的业余体校、体育传统学校、俱乐部、武术学校皆不是毕业生就业的首选。地方政府、检察院、公安等机关对于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方向的学生也有需求,并每年举行公务员考试。但是,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方向的毕业生因长期的专业训练导致其文化理论课学习不足,参加公务员考试多以失败而告终。

3 提升四川省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方向毕业生就业率的策略

3.1 加强就业指导的细化程度

为避免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缺乏对自身能力、行业状况和本专业就业形势的认识,而出现就业目标模糊、盲目跟风的现象。就业指导课程应针对各个专业和方向的实际情况,以及就业形势,制定教学大纲进行教学。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方向毕业生在专业技术上较为娴熟,也具备一专多能的资质,但就业领域狭窄,与其它专业方向就业同样十分严峻。因此,教授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方向的毕业生就业指导知识,应从该专业方向的实际出发,使该专业学生不仅掌握一般的就业知识,还要掌握该专业的就业信息、就业知识、就业技能等。打破以往教师只是课堂讲解,以学生完成作业和考试来结束该课程学习。就业指导课程应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对该专业方向成功就业案例进行介绍和模拟应聘现场等方式,促进学生对就业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除此之外,还可组织该专业创业成功的青年企业家对毕业生进行创业指导。大学生毕业后是青年知识分子,思想开放,富于激情,他们是掌握最新知识的新时代的生力军,他们能够施展才华,在创业上大有作为,因此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应该强化创业指导。从而提升就业率,拓宽就业渠道。

3.2 贯彻落实就业指导的全程化

据调查,97%的毕业生认为就业指导课程对其就业准备工作影响作用一般,以至于学生就业意识淡薄和择业意向模糊。虽就业的全程化指导和职业规划,各高师院校皆在努力的进行实施,但在课时的设置和课程的安排上还处于完善阶段,仍落后于全国其他院校的水平。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方向学生未来的就业理想多是在大学期间渐渐形成的,不是在快毕业的时候才构思出来的。因此,应在进入大学后马上对在校大学生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最大程度地帮助他们了解社会形势、职业动态以及他们自身的潜能和需求,当他们毕业时在面对选择和被选择时,向他们提供实际的、有价值的帮助。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方向学生的就业准备阶段也多是在大学期间完成,不该在将要毕业的时候才做准备,如在毕业时才做准备工作,势必会面临就业,陷入被动。就此高师院校也应从学生入校开始直至毕业,分年级全程化、不间断的进行就业指导相关知识的灌输。大一新生和大二学生由于刚入校对未来充满憧憬,对规划未来处于懵懵懂懂的状态,此时应在开设专业课程和基本技能课程的基础上,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刚入校的大学生规划未来。大三、大四应对学生的就业技能和自主创业以及择业技巧、求职准备等进行着重指导,以形成大一到大四全程化的就业指导知识灌输,以引导其发现自身的潜力、兴趣、爱好等,培养其就业的意识和就业意向的抉择,让其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尚的职业观。避免学生毕业时出现就业意识淡薄、就业盲从跟风等弊端,提高就业率。

3.3 调整毕业生就业政策和指导,鼓励走向基层就业

当下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代替了以往的统包统分的就业模式。然而,追求在发达城市发展便成了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方向毕业生就业的梦想。然而,造成急需人才的基层得不到人才,发达城市人才“堆积如山”。针对当下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方向毕业生的就业地选择倾向,给予一定的干预。首先,调整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充实基层人才的需求。可通过生源地教育部门和其它相关部门入手,对该生源地考入大学,选择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方向的学生进行统计,选拔优秀的学生,以委培的方式或者其它的培养方式送入大学深造,并签署相关合同,毕业后回生源地从事教学或其它工作。从而,缓解基层人才匮乏的窘境和毕业生就业的压力。其次,通过就业指导教学,鼓励走向基层就业。就业指导教学添加基层就业形势、政策和前景等的教学内容,培养其树立基层就业观,让学生自愿走向基层就业。最后,各高师院校设立就业基金,对在乡村就业的毕业生给予支持和奖励,以鼓励毕业生走向基层就业,推进基层就业的趋势,提高就业率。

体育专业研究方向范文第2篇

关键词:社会体育;专业方向;培养目标;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9―1262-03

目前社会体育培养目标和市场需求不吻合,课程设置还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求,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等,都严重地制约了当前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为此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收集汇总了68所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现行教学计划,全面剖析了社会体育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社会体育大专业下细化专业方向,更新培养目标和优化课程设置的设想,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级体育专业人才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国内68所普通高等体育院系本科社会体育专业现行教学计划,2003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和收回的25所高校的“优化本科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问卷。

1.2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及数理统计等方法。

2 我国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我国开设社会体育专业地区布点广、类型多,据统计,东北地区9所;华北地区11所;华东地区25所;西北地区4所;西南地区5所;中南地区14所。社会体育专业布点已基本遍布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布点高校已从最初单一的体育学院扩展到师范、医学、农业、通讯等综合类型高校。这些高校中既有地方院校、共建院校,也有部委院校。既有教学型高校、教学科研型高校,也有研究型大学。对68所高校的社会体育专业教学计划的表明,我国大多数高校的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围绕我国教育部1998年颁布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规定的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而设置,即培养具有社会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但由于我国的社会体育专业分布的地区广,且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我国城市社会体育明显优于农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明显优于中部和西部不发达地区,且各地区的传统体育项目也有着明显的区别。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要在健身指导、组织管理、经营开发等方面受到全面培训而同时具备这几方面的工作能力,必将使得所培养的专业人才知识浅而不专,而目前尚不成熟的社会体育市场无法满足这知识、能力“千人一样”的同一类型的毕业生的就业需求。这种单一模式培养的人才难以突出特色,不利于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人才的竞争,也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体育人才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反映出培养目标同社会需要有较大的差距。为此必须根据社会需求在社会体育大专业方向下细化专业的方向。

2.1社会体育专业方向的设计 社会专业方向的确定是当前社会体育专业能否适应市场需要所面临的一个十分重大的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完全打破统招统分的就业制,全国68所高校开设社会体育专业分布区域图度,采取通过人才市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方法,以弹性就业制度取代硬性分配就业制度,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在知识、能力和技能上,必须完全适应社会对体育人才的要求。根据社会需求,开设以下几个专业课程。

2.1.1 体育健身指导与管理方向 1995年我国政府颁布了《全民健身纲要》,为全国人民确立了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体育发展的宏伟工程,标志着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群众不断扩大体育娱乐消费进行体质与健康投资已成为一种时尚,21世纪是社会体育大发展的时代,随着人们对健康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需要大批的从事体育健身、休闲娱乐指导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为群众体育健身指导与管理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也为社会体育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但目前我国社会体育健身指导人才缺乏,全国社会体育指导员与总人口的比例为1:6500,按统计,全国城乡近140 000个体育指导站中,每个指导员站实际从事指导工作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还不到1人,所以根据这一社会发展需求设置群众体育健康指导与管理方向,是非常必要的。

2.1.2 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方向 改革开放的20年,我国积累了相当雄厚的物质基础,中国人民也在整体上开始步入小康社会,体育事业也随之不断发展,体育产业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产业,体育消费能给人们带来健康、欢愉和享受的消费,花钱买健康成为人们消费的一种时尚。为此,体育产业在发展体育事业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北京申奥成功,体育产业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朱基同志在199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把体育产业作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内容。据有关专家介绍,目前我国体育产业从业人员中既懂经营管理又懂体育的人才仅数百人,而到2008年我国至少需要1万名左右的体育专业管理人才。仅奥运组委就需要4 000人来从事奥运会赛事组织和产业开发工作。我国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奇缺。根据社会发展与体育产业市场对人才的需要,设置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方向专业是非常必要的。

2.1.3保健康复专业方向(医疗体育和矫正体育) 据世界卫生组织一次全球性的调查,全世界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诊断有病的人也只占20%,而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亚健康是一个动态的状态,它不会停留在原有状态中。它或者向疾病状态转化,或者向健康状态转化。这一庞大的人群不可能拥进医疗机构,也没有必要去接受医生和心理大夫的诊治。他们应该面向体育运动,而健康运动、消遣娱乐恰恰是治疗亚健康状态的一种最积极、最有效、最廉价的手段。在社会高度发达的今天,体育越发显示独特的作用。保健康复专业方向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就现在而言,从事该项工作的专业人员和专门机构为数不多,仅以全民健康指导需求为例,按照国家要求,在城市应达到1/100的比例,而1 000人必须设置一个健康指导站,每个指导站必须配备一名保健康复工作人员。这个需求量是相当大的,因此对保健康复专业方向毕业生来说就业前景是广阔的。

3 社会体育专业不同方向的培养目标设计

据调查统计,从1995年至2003年短短的9年时间,全国就有68所高校开设社会体育专业(图2),而在68所开设本科社会体育专业的高校中细化专业方向的有8所(设一个专业方向的有3所、设三个专业方向的有2所、设四个专业方向的有3所),其它专业设置社会体育方向的高校有21所(图3),共计设专业方向的有29所。随着我国社会体育的迅速发展,我国需要大批的社会体育人才将进一步规范细化;有的侧重于群众体育健身指导与管理方向;有的侧重于体育产业经

营与管理方向;有的侧重于体育保健与康复方向等。WTO的成功加入,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及北京奥运会即将举办等全新的社会形势,要求我国的社会体育专业应该在细化专业方向基础上,以通才+专才为指导思想,构建新的培养目标体系,培养出“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新型社会体育人才,以下是社会体育大专业下不同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

4 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

根据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的总体构想,在专业方向和培养目标确定后,课程设置是实施培养计划的核心。我国各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大多是以教育部规定的“体育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三大主干课,以及“社会体育概论、社会体育管理学、健身概论、中华养生学、大众健身娱乐体育项目的理论与方法”五门主要课程为基础,分为公共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任意必修课四大类来设置,但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有些课程已不适应目前体育人才培养的需要。本文以68所院校的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及问卷调查结果和社会体育专业不同方向的培养目标为依据,将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按学习时间和课程性质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一二年级社会体育专业必修课程类。这类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表2)。学生在一、二年级不分专业方向,在社会体育大专业下,完成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的学习,充分体现在培养过程中的厚基础、宽口径。全面的通才教育,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全国高校各院系中,可根据不同的地域,不同的需求来设置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及学分的比例。

第二类为三、四年级选修课。这类课程又分为限定选修课和非限定选修课(表3)。学生进入三、四年级,可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和专业优势选择自己的专业方向和选修不同的课程。这种基础+专业+选修的不同模块组合,可以确保社会体育专业能有多样化的产出,即培养出不同类型的社会体育专门人才。由于社会体育的学生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在实践教学环节(社会调查、社会体育活动方案设计、实习、完成毕业论文等)中,至少要安排20周的时间。

5 结 论

1)会体育的专业方向、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是动态变化的,应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不断细化专业方向、更新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坚持以通才+专才教育为指导思想,培养出“厚基础”、“宽口径”、“广适应”的新型社会体育人才。

2)全国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的院校中有58%的院校未设专业方向,为了培养“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重创新”的体育专门人才,社会体育专业方向亟待进一步规范和细化,并在人才培养方式上进一步改革,实行打通基础,一、二年级不分专业方向,三年级开始分流培养的方式。

3)优化我国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新形势下我国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应注重加强学生能力和技能的培养,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重视公共基础课程,增设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的课程。坚持以社会体育专业为基础,相近学科为依托和学术前沿为延伸的多类型、多层次的课程来拓宽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满足社会发展对体育人才多样化的需要。

体育专业研究方向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职业指向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6-0003-02

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积极发展具有我国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教育部于2009年下发《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但相对于美国等西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强国来说,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职业指向问题尚未得到充分重视,存在与学术型培养体系趋同,职业能力培养不足等问题。本文将针对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职业指向问题,深入挖掘职业指向的内涵及其在培养过程中的体现,对有关政策、制度和措施进行反思,以进一步提高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职业指向研究文献综述

专业学位是随着现代科技与社会的快速发展,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的需要,培养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而设置的一种学位类型。专业学位具有相对独立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模式,具有特定的职业指向性,是职业性与学术性的高度统一[1]。刘国瑜研究认为:职业性、学术性、研究性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三大基本特征,三者共同规范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方向[2]。袁广林综述了我国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本质属性的研究,认为应用研究性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本质属性[3]。李娟等提出,基于专业学位的特殊性,需要建立来自教育系统外部的、有别于学术型学位的质量评价体系,需要构建包括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企业用人单位等三方面组成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外部质量评价体系和以职业资格认证为导向的评价标准[4]。王莉华介绍了美国第一专业学位和专业硕士学位的性质、录取标准、课程结构和师资等方面的情况,对美国高层次专业学位教育的办学资格认证制度以及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证书或执照的关系进行了讨论[5]。别敦荣和陶学文比较了中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异同,指出专业学位与职业任职资格间缺乏衔接,尚未构建完善的评估标准和评估体系是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文献研究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职业指向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最根本特征,培养过程对学术性和研究性的体现应该围绕职业指向这个本质属性展开。

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职业指向的内涵

1.专业设置具有明确的行业背景和职业特色。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到结构调整阶段,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该服从和直接服务于这种需求,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直接贡献。首先,专业设置应该具有前瞻性,应结合产业发展规律和产业结构变化的需要来设计。其次,专业设置应该是灵活的,应根据社会发展阶段和需求及时调整专业学位的方向。第三,专业设置应考虑对应的职业类型,突出该职业类型对创造性人才的需求。

2.培养过程更加注重职业能力和职业操守。职业能力主要包含三方面基本要素:一是为了胜任一种具体职业而必须要具备的能力,表现为任职资格;二是指在进入职场之后表现出的职业素质;三是开始职业生涯之后具备的职业生涯管理能力。相对于学术学位而言,专业学位最为根本的特点就在于它鲜明的职业特点。因此,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应以职业能力提升为导向,围绕职业实践与应用能力的形成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

3.培养方式重点加强校企合作。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最难的环节在于学生的现场实践,最重要的也是怎样全流程完善学生综合能力在现场工作过程中得到全面的融会、提高。专业学位教育面向社会人才需求,有明确的实践导向,其培养超出了学校范围,学校不再是人才培养的唯一主体和参与者,而是需要社会、企业、科研院所甚至地方政府的共同参与。

4.招生就业面向行业需求。招生对象面向行业需求,也就是重视和提倡从实际用人单位录取研究生,结合原单位实际课题完成论文,毕业后回到原单位工作,这意味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从一开始就具有鲜明的社会适应性。就业去向面向行业需求,也就是重视与行业企业建立稳定的毕业生输出渠道,并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反馈机制,从用人单位那里获得社会对人才的真实需求,调整和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进而提高培养质量。

三、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职业指向缺失的表现

笔者结合工作实际,通过针对学生、导师和管理人员的调查研究和深度访谈逐步认识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职业指向缺失还有更深层次的表现,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可能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面临的更为根本的问题。

1.高校作为办学主体,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定位不够清晰。高校作为办学主体,理应按照教育部的《意见》,遵循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围绕上述几方面要求逐步建立规范的培养体系。但现状是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普遍存在“自我迷失”,缺乏对自己的合理定位,忽视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并基本沿袭学术型学位培养模式。

2.导师作为培养主体,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素养培养不够重视。导师负责制是目前研究生教育的普遍形态,导师对于研究生教育质量水平的作用是相当关键的。高校导师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主体,一方面缺乏丰富的职业实践经验,一方面又存在重视学术素养,忽视职业素养的问题,客观上进一步加剧了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趋同化,使得学生缺乏“职业入场的领路人”。

3.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对职业能力培养的主动意识不够。学生对自身职业能力培养的主动意识不够,这包含多方面的原因,有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标准的问题,也有专业学位学生缺乏社会认同感,客观上套用学术型学生的标准要求自己的问题,还有高校缺乏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针对性指导和管理的问题,学生群体对职业能力培养缺乏认知,不了解职业能力的内涵和外延,不知道如何提升自身职业能力,仍然延续着作为学生的学习惯性。

4.学生工作队伍作为管理的主体,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职业特性缺乏研究。学生工作在研究生培养质量上的作用,文献研究鲜有提及。笔者认为,学生工作队伍作为我国高校研究生的管理主体,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并突出地表现在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开展正确的职业生涯管理方面。但现状是辅导员队伍普遍年轻,自身也缺乏职场的历练,学生工作局限于日常管理和学生活动方面,而研究性工作开展不够,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职业特性缺乏认识,使得其在就业指导过程中所能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Z].2010.

[2]刘国瑜.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基本特征及其体现[J].中国高教研究,2005,(11):31-32.

[3]袁广林.应用研究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本质属性[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9):42-46.

[4]李娟,孙雪,王守清.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外部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1):57-59.

[5]王莉华.多元化的美国专业学位教育及其质量保障机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6):73-77.

体育专业研究方向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武术硕士研究生 教育 培养 对策

1.引言

高校武术方向硕士研究生的教育与培养是我国体育学研究生教育与培养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培养模式亟待转型以迎合时展要求的形势之下,社会对高校武术方向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现代武术专门人才既要有坚实的基础、宽广的知识面,更要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然而,目前武术研究生人才的培养方案、培养方式、培养措施、教育模式、导师队伍建设等方面逐渐暴露出诸多问题。本文在深入调查、分析武术硕士研究生教育与培养现状的基础上,针对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积极探索与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为提高武术硕士研究生教育水平与培养质量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2.武术方向硕士研究生教育与培养的现状与分析

2.1专业培养方案缺乏长期性和系统性。

武术专业的培养方案是根据学校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和具体情况而制定的。专业培养方案是研究生教育与培养的指导性文件,是教学质量检查的重要依据,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严肃性,必须保持相对稳定。据调查表明,现我国高校武术方向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培养方案中专业课程原则上在一年半内完成,实践活动原则上安排在第四学期完成,硕士学位论文的完成时间不少于一年。武术方向硕士研究生刚入校时,由于专业技术基础薄弱,科研能力较弱,因此,在学习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技术技能和掌握科研工作的能力过程中都需要以专业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文件作保证。而调查表明,现武术专业培养方案中关于专业课程的理论与技术技能的学习与提高在一年半内完成了,这说明现专业培养方案的具体措施缺乏长期性和系统性。

2.2教育模式单一化。

目前,高校武术方向硕士生教育模式普遍采用传统的专业式模式,即导师组负责制。虽然部分高校已强化导师责任制和导师指导小组的作用,但远不能满足武术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这种单一化教育模式,一方面不利于武术研究生全面知识体系的构成,另一方面容易造成武术研究生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的脱节。

2.3培养方式重理论轻技术与实践。

目前,部分高校普遍存在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方式重理论轻技术与实践的现象。其中,武术教学、训练的理论与实践方向更为突出。具体表现在:培养方式简单、不系统,理论、技术与实践相脱节,专业技术的重要性不突出、流于形式甚至被忽略等诸多问题。研究生毕业后,虽具备较高的理论知识水平,但不具备良好的专业技术素养,不能胜任指导教学与训练任务,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武术研究生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调研还发现,有近80%的招生单位不能切实地根据武术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和社会的需要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缺乏明确、务实的培养原则。

2.4专业课程学时数不足,专业技术培养缺乏有效手段。

根据对部分高校培养方案的研究及培养实际情况的调查,本文发现,武术专业课程学时数存在不足的现象,直接影响到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技能的学习与提高。

表1 武术方向专业课程学时数统计

调查表明(见表1),被调查的高校武术专业课程学时数中,专业理论课讲授原则上占总学时的2/3;专业技术课讲授原则上占总学时1/3,平均每学期也只能安排几次专业技术教学训练课。普遍存在武术专业技术教学训练课学时数偏少,又缺乏有效的培养手段,目前武术硕士生专业技术水平普遍较差,应引起高校领导和导师的高度重视。

3.武术方向硕士研究生的教育与培养的对策

3.1正确认识武术方向硕士研究生教育与培养目标。

武术硕士生的教育与培养目标,如果仅仅定位在加强专业理论的学习和科研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上,显然满足不了社会对武术人才的特殊要求。如何根据武术专业学科的特点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情况,正确认识武术硕士生的培养目标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认为,武术研究生的教育与培养目标应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建立在国民经济建设、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与研究教学型的高等学校武术师资。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理应成为拥有较强的学科力量并符合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应具备的基本条件,适应大众化体育教育发展要求,成为以适应社会急需的体育专业化人才为主要目标的专业。

3.2教育模式由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

当前,应用与研究教学型武术师资的培养必须摆脱单一化教育模式的桎梏,建立以传统教育模式与协作式教育模式相结合的具有多样化、灵活性的新教育模式。武术硕士研究生教育与培养在这种新的教育模式下应做到,一方面加强导师个人责任制和导师指导小组的作用,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积极与校外合法、健康的武术学校或民间武术组织进行交流和协作。这样不仅保证了学生在校的理论、科研、技术与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质量,而且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对中华武术的认识程度,丰富了学生的武术理论知识、完善了专业技术培养体系,增强了教学实践能力,为将来从事高校的武术教学与训练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3调整武术专业课程学时数,制定有效的专业技术培养手段。

针对目前武术专业课程学时数不足,专业技术教学训练课学时数匮乏,缺乏有效的专业技术培养手段等情况。在武术研究生的教育与培养过程中,应增加武术专业课程的总学时数,保证专业技术教学训练课的学时数,将专业技术教学训练课与布置课外训练任务相结合,将个别辅导与集体辅导相结合,从而提高专业技术教学训练的系统性、结构性以及专业技术的广度和深度。

3.4加强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当前,高校武术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课程教学仍缺乏系统的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分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理论课仍采取教师授课、学生听课的单向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缺乏启发性和探索性,不仅压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制约了教师教学思想和教学艺术的创造性发展。因此,当务之急是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本文认为,应认真贯彻师生合作研究型的课程教学模式,使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能积极合作、互动,就某些问题进行探讨与研究,发表各自的见解和主张。课外,教师应与学生加强联系,针对学生论文研究和专业课程理论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沟通。这不仅有助于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而且有利于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4.研究结论与建议

4.1当前,对武术研究生培养目标缺乏正确的认识,建议在我国硕士研究生宏观培养目标的引导下,结合武术人才培养的特殊性,正确认识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与研究教学型武术师资的培养目标。

4.2针对教育模式、培养方案、培养方式、培养措施、教学模式、导师队伍建设等存在诸多不合理的因素,建议在正确认识武术硕士生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应进一步完善武术研究生教育与培养体系。在教育模式上实现多样化、灵活性;培养方式上改变重理论轻技术的现状,切实贯彻课程与论文、理论与技术、教学与实践并重的原则;继续深化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增加专业课程学时数,调整专业技术教学训练课学时数的比重,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邬力祥,肖湘愚,王维平,于德介.研究生教育论坛[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7.

[2]王新华,刘波.体育体院教育训练学研究生专业技术培养方式的调查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23(6):108.

[3]南京体育学院研究生处.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S],2005.9.

[4]广西师范大学研究处.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S],2005.9.

体育专业研究方向范文第5篇

1.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相关研究

卢宇刚《对我院16届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的调查分析通过分析研究,发现学生选题方向偏向于技战术分析类,选题方式偏于文献综述类,研究方法局限于文献资料法。于媛媛«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选题现状的调查研究表明学生论文选题方向偏重于专项类,但近几年来呈下降趋势;学校体育类、社会体育类论文呈增长趋势;学生的理论知识修养不足。

魏祝颖《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分析一一以天津体育学院2008—2011届学生为例》中发现学生论文在研究领域上学校体育类和运动训练类的所占比重未50%〜60%,其中学校体育类的比运动训练类的少,社会体育、心理学、生理学及其他方面共占40%。大部分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确定选题,来源单一,缺乏创新性。赵永才在《高校体育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情况的调查研究得出:体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教学训练类选题较稳定,社会体育类和基础理论类的选题有增多趋势,传统技战术分析的选题有下降趋势,学生选题呈方向多元化,但学生选题方式更多依赖于教师建议,研究方法局限于文献资料法、调查法等单一的方式,而体育专业学生知识储备不足成为了困扰学生选题的主要原因。

周小平在《湛江师院体育系毕业论文选题热点与走向》中得出学校体育教学与训练的研究仍然是广大体育教育和科研工作者的研究热点,随着社会与体育的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体育消费和产业的开发也成为广大工作者关注的热点。

从上述文献我们可以看出,从20世纪80年代至现今,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各方面既存在许多相似之处,也产生了些许变化,例如:在选题方向上,技、战术类的比重开始呈下降趋势,体育教学训练类、社会体育类的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在选题方式上,学生依旧趋向于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的途径或是指导老师的建议获取选题,通过思索创新进行选题的比重少;在研究方法上,大量集中于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学生研究手段仍然比较单一。

2.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及存在的问题相关研究

胥志敏《浅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撰写中存在的问题》一文中列出了学生在论文撰写中存在的问题有:重视程度不高,缺乏实践性,针对性不强,论文成果一般。并针对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朱少华,龙昆等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分析一一以南昌大学2008—2010届毕业论文为例》表明学生论文在研究领域偏重于体育教育方面,研究方法单一,实验研究能力严重不足,并且在论文结构、规范性、逻辑性等方面均普遍存在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建议。

戴卫东在《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建议》中提到高校本科生论文存在的问题有:论文的选题过于理论化;论文抄袭,论文买卖等现象严重,学生缺乏相关的论文写作技巧;指导教师投入不够;未形成论文质量考核体系。并提出高校教学部门的失范,师生对本科毕业论文的不重视,学生论文写作系统训练的缺乏等原因。

从上述文献可了解到,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问题一直都存在,并且普遍呈下滑趋势,大部分研究主要是从选题和过程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选题存在陈旧、重复,缺乏创新等问题,如何提高学生选题的质量,完善过程管理体系方面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热点。

3.非体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与质量问题相关研究

夏光祥等在《教育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分析一一以S大学2010-2012届为例》提出:学生部分选题脱离专业培养目标、缺乏实际应用价值、选题研究内容“撞车”、选题陈旧,个别选题范围过大,可操作性不强。董秀茹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分析》一文中阐述学生选题出现大而广,题目越大越好写的误区。鼓励学生在感兴趣的研究方向选题,但选题不能过于陈旧或追求热点问题,选题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要适宜。

张菁《英语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质量问题探讨》中提到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存在态度不端正认真、论文质量低劣等问题。郭剑平、姜艳《论如何提高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中提到学生论文存在选题重复、缺乏新意、过于宽泛等问题,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包括学生无暇专心于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积极性不高、毕业实习定位出现偏差、图书资料方面的缺陷。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不同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选题都有着各自的优缺点,大部分本科生的选题研究方向与本身专业关联紧密,能够围绕本专业的特色展开研究,不足之处仍然是有的选题内容过于陈旧,缺乏创新点,或是题目太大,学生亦难以把握其深度和广度。同时论文撰写时间的安排与学生考研、找工作的时间冲突、师生的态度等亦是影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原因。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