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要求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要求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要求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要求范文第1篇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公民社会的建设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而媒介则在建设公民社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鉴于媒介的社会属性,人们对媒介的公共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强,公共广播和公共电视也就成为了建设公民社会的必需,从而也对与之配套的节目创意、制作、发行流通、播出平台等一系列主体和适当的资金机制和规制产生了需求,而这些正是我国现行广播电视服务体系所明显欠缺的。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在其的《2008年广电蓝皮书》中就曾明确指出:“在广播影视公共价值运行方面,我们特别缺乏类似发达国家广播影视体系中的那种富有一定公共管理职能、能够整合表达公众利益的非营利性组织,致使广播影视的公共价值得不到充分发挥和有效保证。”

与此同时,受众的私人需求也日益发生分化。根据央视索福瑞(CSM)的调查研究,当前,虽然电视剧仍然是观众最需要的媒体内容(中国观众平均每天用近1个小时的时间收看电视剧),但细分内容的受众需求随着技术的发展也在快速增加。这一点可以从明显带有“窄播”和一对一“个播”特点的付费电视和视频点播的相关调查数据中得到印证:根据CSM 2007年对10城市数字电视使用及态度调查,在目前进行了数字电视转换的家庭中,视频点播的使用率超过80%,其中42%的用户愿意为视频点播付费,22.5%的受访对象愿意为视频付费。预测到2010年,我国有线数字电视业务中视频点播的收入将达到67亿,付费频道收入将达到48亿,两者相加的规模超过了传统电视广告整体收入的1/4。

鉴于社会多层次价值需求的不断丰富,广播影视应该成为一个实现包括公共价值在内的各种积极社会价值的平台和载体,而且价值主体不能混同。换言之,应该在我国建立起一个适应不同需求的多层次广播影视服务体系。把“电影”暂时放在一边不作论述,多层次广播电视服务体系便呼之欲出。

国外广播电视服务体系现状

建立多层次广播电视服务体系,就是要依据需求差异,以资金机制、地理覆盖范围和产业链位置为维度而构建起来、多种类别运营主体并存、多个层次服务供给的广播电视服务体系。其中,需求差异主要体现在受众私人需求之间的差异以及社会公共需求与受众私人需求之间的差异上;供给差异则主要体现在供应商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所覆盖的地理范围的差异以及供应商所在产业链的位置及长短、服务细分以及资金来源的差异上。

发达国家的多层次广播电视服务体系已形成多种资金机制并存,多种形态的节目制作商、发行商以及播出平台在同一产业链上分工合作与共处,全国性网络与地区性运营主体分层相容的一个服务体系。首先,在直接面向受众的产业链终端界面――广播电视播出环节,发达国家的公共广播电视和商业广播电视相结合已成为一种多数形态。公共广播电视以满足公共需求为目标,恪守公共服务理念,不以盈利为目的;商业广播电视以满足受众私人需求为目标,以盈利为目的,依靠自律兼顾社会公益。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资金机制不同:公共电视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收视费(如BBC、NHK)、国会拨款(如PBS和CBC)、社会机构或个人捐款、节目销售收入(如BBC),只有少量欧洲大陆国家的公共广播电视(如德、法等国)的资金来源中还包含少量的广告收入;而商业广播电视的资金来源主要为广告收入,也包括部分节目销售收入。公共广播电视多为独立、非盈利目标的社会公益机构拥有并运营,而商业广播电视则为私人拥有,以股份制形式运营。由此,公共需求以及多样化、细分的受众私人需求都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

其次,从节目制作环节来看,以美国为例,全国约有50~70家大规模的独立节目制作公司,也有一些小节目制作公司;既有独立制作公司制作的节目,也有全国性广播电视网制作的节目,还有广播电视网的附属台自制的节目以及地方独立电视台自制的节目。

再次,从节目发行流通环节来看,仍以美国为例,除自产自用节目外,美国电视节目发行流通的主渠道主要是两个:一是通过广播电视网发行销售,二是通过辛迪加组织(即节目批发商)发行销售。在整个节目发行流通体系中,节目制作公司一般只能从广播电视网的首播发行中获取一定的费用(如上面所说的制作成本的70%~85%),偶尔会有利润,而最大的盈利潜力是来自辛迪加发行。从整个发行流通过程看,基本上形成了多种主体并存、渠道多重、支付手续多样、收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的节目发行流通格局。

我国多层次广播电视服务体系的模式选择

我国多层次广播电视服务体系的模式选择既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还要考虑我国的具体国情。我国现有广播电视体系与发达国家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播出环节:目前我国广播电视播出平台的官方定位为“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从资金机制看,我国实行的是差额预算,从每年的财政预算中拨付一部分,差额部分由电台或电视台依靠广告创收解决,而创收超过支出部分一般都不需要上缴,但在产业化方针下,党委宣传部门和广电部门每年对于创收都有指标要求;从产权归属看,目前虽然是财政拨款,由广电局行使行业监管权,但人事任免权又归于各级党委的宣传部门,党政交叉管理,电台和电视台归属不清;从编辑的独立性看,在四级办台体制下,新闻报道受到各级党委宣传部门和广电局的严格监管,而对新闻以外的生活、娱乐、体育节目等的管制则是有紧有松、时紧时松,主要靠内部规则和行政指令引导,条块四级分割、地方利益割据。显然,这样一种模糊的形态归属导致了一个最大的问题,那就是电台和电视台缺乏明确的、可持续的运营目标,最后不自觉地形成了“长官意志”,电台、电视台事实上成为了事业体制、交叉管制下的一种产权不清、目标不明的“内部人”控制企业。其典型特征是:对上不对下,对内不对外,成本费用最大化。结果是:党的宣传导向得不到最有效的传播,公共需求也放到了一边,成本约束是软的。显而易见,这种体制必须要改变,而首当其冲的是产权和控制权结构、资金机制和目标导向问题。借鉴国外成熟经验,笔者认为可做如下构想。

在播出环节上,要从频率许可、公共广播电视与商业广播电视分立、重构资金机制和监管布局入手。首先,鉴于频率资源的稀缺性,可对所有频率实行许可证管理,由频率管理部门颁发许可证。

其次,鉴于其产业属性,可考虑将商业广播电视从现行广播电视体系中分立出来,在保持国有控股的前提下,允许各种社会资本进入,以满足受众私人需求为宗旨,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以广告收入为主要资金机制,鼓励探索多种盈利途径。对于商业广播电视可考虑打破四级办台限制,允许跨地域、网络化经营,在有限的全国性产业规制下实行行业自律为主的管理。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要求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数字化,信息化,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技术应用

引言:

社会经济的逐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大幅提升,在网络全面覆盖的时代里,也开始逐渐增加了对高质量电视广播节目的要求和需求。所以,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就必须顺应时展步伐,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精神需求,就应率先使得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质量有很大进步和提升。在21世纪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迅速发展和广泛运用的背景下,数字化技术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中的应用也是必然性的,因为该技术对提升广播电视的制作技术水平和节目质量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广播电视制作技术与数字化技术逐步融合过程中,广播电视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如何采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去应对才是最紧迫的问题。

一、数字化技术给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技术和质量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单位、制作人员都必须高度重视数字化环境下广播电视节目发展的主流趋势。首先,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迅速提升,我国广播电视制作也开始逐步走向数字化、信息化、规范化,数字化技术在广播电视节目里的运用不只是在制作过程中,在前期采摄、后期编制,再到播控发射、管理等各个环节都有涉及到,也使得有关资源能够得到最优整合和数据共享。在此情形下,节目制作的相关单位和制作人员就应该严格按照节俭节约的基本要求,尽可能地降低制作成本、避免不必要的开支和浪费,集中财力投入到广播电视数字化技术上,有效地提高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质量、效率以及传输播出质量。其次,一直以来,由于基层广播电视台的频道种类和品牌栏目都比较单一[1]。因此,在传输和播放时,媒体行业内部缺少有效的交流、缺乏合理的沟通,这对广播电视节目本身所具有的信息分享、资源共享的特点形成了一种自然障碍。在制作、传输、播放等方面都产生了不良影响,使得广播电视节目不能够实现其原有的信息、资源共享的效果。所以,广播电视制作方亟待构建电视网络制作平台、传播媒介以及播放互动平台。目前,大多数广播电视节目都逐步利用起数字化技术来扩充和优化自身,解决播放过程中的问题,提高广播电视节目播出效果,从而使得业务之间、信息之间、资源之间都可以实现最大化的共享[2]。最后,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也需要科学规范的管理、监督。节目制作单位及其管理人员必须重视加强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流程管理和监督,强化管理和制作的协作力量。目前,在市场竞争白热化的压力下,节目制作单位或企业可以采纳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提升自身完成业务的水平和质量,对制作成本、制作周期、制作效果都可以有效地控制和掌握。同时,节目制作单位必须重视数字化技术在制作、管理、播放过程中的综合性运用,使得相关信息、资源能够实现最大化的整合利用,从而提升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整体效率和经济效益[3]。

二、数字化技术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的具体应用

科技水平的提升促进了我国媒体行业、通信行业快速发展,但对于传统媒体特别是广播电视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此,对我国传统性质的媒体的改革和创新就必须充分、合理地利用社会主流的数字化技术,坚持与时代步伐一致,坚持稳定可持续发展,推动我国传统媒体业水平达到一个新高度。充分地结合利用数字化技术才能为人们提供一个高质量、多方位、高层次的节目内容和效果,从根本上提升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和制作效率。第一,计算机与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计算机技术的运用推动着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模式革新和手段优化,目前来说,节目制作人员对特技机、编辑器、控制器等都采用了计算机技术进行优化和改善。在播放时,也利用计算机技术使得节目能够达到及时准确、手段多样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无论是在节目数量、节目内容、频道种类上都更加的丰富多彩,满足了人们不同的喜好和需求,在节目切换和选择上也更加自由、便捷。第二,网络技术的运用。在网络全面覆盖的今天,使得人们接触信息资源和体验生活的方式有了巨大的转变,广播电视节目的网络化,也使得其制作成本、播放成本都有所降低。节目制作方为了实现成本最小化、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应当根据自身特点合理结合网络技术,利用其优势和呈现方式,使网络作为广播电视节目的另一个展现平台。通过网络平台资源能够实现最大化、及时化的共享,同时网络技术的灵活性也使得制作方对节目制作或播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能够及时做出调整和修改,将影响节目效果的因素和问题有效、及时地排除和解决。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要求范文第3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广播电视;应用意义;实际应用

中图分类号:TN94文献标识码:A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0.21.015

随着信息化电子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以及智能移动设备的普及和应用,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的多样化,以前传统的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大量的年轻观众群体流失,转向信息化电子网络技术与智能移动设备所代表的新兴媒体。在此背景下,为了广播电视行业能够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广播电视工程技术必须要同信息化网络电子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对广播电视行业进行技术和理念的革新,这是我国广播电视行业发展的趋势和未来。

1.广播电视播出系统中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意义

1.1提高节目播放的自动化程度

随着信息化电子网络技术的发展,广播电视自动化设备应运而生,因其具有使用成本低、工作效率高的优点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同时也为电视节目制作自动化技术发展提供了相应的技术支持。比如,运用自动化检测设备对广播电视节目的内容与顺序进行调整和控制,能够保障电视节目能够顺利、有序的播出,如果自动化检测设备在广播电视节目播放过程中发现播放程序出现问题时,就可以提前对节目内容和播放过程进行预处理,保障电视节目流畅性和精准性。另外,工作人员可以运用信息化电子网络技术构建局域网,并建立资源共享平台,从而简化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流程,提升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工作效率和节目质量。

1.2实现节目的远程播出和现场编辑

将网络技术运用到广播电视节目播放时,能够降低节目播放和编辑中对时间和空间的要求,程序开发者可以按照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和播放的要求,运用网络传输将相关资料下载到节目编辑系统中,然后在合并至编辑中心,完成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因为广播电视节目的播放对时间和地点都有具体的要求,因此很多电视节目在录制中因为受到时间和地点的影响不能够及时的向公众传播,导致节目的播放出现滞后性,影响广播电视节目的影响力。为了解决广播电视节目存在的播放不及时问题,工作人员可以运用网络技术,改变传统的线性编辑系统,采用非线性编辑系统来下载和收集相关信息,根据广播节目播出的最优时间和地点来完成节目内容的最终编辑工作,该种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过程同传统的电视节目制作过程相比,信息收集流程更加简化,同时也大大节约了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时间成本,而且也显著地提高了广播电视节目远程播放效率。

2.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广播电视中的应用

2.1电视录制与编审中的运用

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于电视的录制或编审环节,可以对音视频录制内量化分辨率与采样频率进行科学调整,以期可以实现采样速度与质量的一致性。经过实践表明,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音视频录制的结合,能够让原本的视频质量得以提升,让节目处于高水平状态。节目编审中运用该技术,则主要体现在语音文字的处理上。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下,电视节目的内容可以根据需求进行增减,让节目呈现出不同的方式,增强节目效果。另外,将其运用于编审环节,还能让节目的质感提升,避免信号损失,使得节目的综合水平能够得到提升。

2.2电视管理与播出中的运用

广播電视节目需要相应的工作人员进行统筹管理,在其自动化播放管理方面,主要涉及

到了管理广告库、节目库与网络权限等等。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下,广播电视节目的播出往往能够更加顺利,可将意外控制在范围之内。具体来说,因为采用了网络技术,保证了节目的编审与播出,所以后期的管理压力就会骤然减少。除此之外,采用网络技术后,可以工作站工作人员按照预期的节目串联单,对节目进行调整,以此使得播放形式更加灵活,不仅能够保证节目正常播出,还能够提升整体的安全性。

2.3电视后期视频制作中的运用

2.3.1数字合成技术

数字合成技术主要指的是运用计算机影像的生成技术,对影视作品的后期进行加工和处理,同时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来对数字化素材进行处理,并且对图像进行输入,进而将已经做好的成品展现给管中。过去的后期制作所涉及的环节较为复杂,就使得整体略显繁琐。而且,视频前后的衔接性较强,工作人员无法对素材进行加工。但是,将数字合成技术应用于后期制作中,可以将计算机作为储存素材的“容器”,并且运用软件来对素材进行编辑,这使得后期制作效率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数字合成技术和后期制作的融合,主要发挥的吸收光学与机械特技的功能,在图像学的呈现方式下,对素材加以整合,进而让观众能够产生梦幻的视觉效果。另外,数字合成技术与后期制作结合的过程中,还可以借助计算机实景拍摄,对后期节目进行制作。经过数字合成技术,我们可以看到经过叠加或合成之后的产物,很多场景跃然眼前,也可以适当的添加特效。

2.3.2AdobePremierePro系统

AdobePremierePro是现在广播电视节目后期制作中常用的软件系统之一,其主要是对制作素材进行搜集与输入,在该软件的运用中,引进相应的管理素材,借此模块视频信号和音频信号的转变,最终形成数字信号。与此同时,后期人员也可以将其拖到视频轨道之中,明确素材的出入点,让多样化的素材实现组接。

2.3.3其它软件

除了上述的AdobePremierePro系统之外,在广播电视的后期制作之中常用的还有三种视频软件,分别为EDIUS软件、Aftereffec软件和AdobeAudition软件。EDIUS软件主要功能为对视频进行编辑,更多是用来处理音视频。该软件和AdobePremierePro系统相比,专业性更强,工作效率也更高,能够让编辑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应用EDIUS软件时,其制作过后的节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也可以输入指令,根据指令完成工作。Aftereffec软件主要是对视频进行剪辑与设计的一款软件,其可以对视频节目的后期进行编辑,应用范围更广,运行效率也更高。另外,其路径识别方面的优势更为明显,可以有效掌控视频中的特技,将其用于视频的后期剪辑中,效果明显。AdobeAudition软件指的是专业音频编辑与混合环境,其主要是应用于广播电视的后期制作中。该软件功能颇丰,可帮助工作人员处理很多难题,也可以混合处理音视频素材,在音视频的剪辑中应用是较为便捷的,也可以同时处理其它技术性工作。根据AdobeAudition软件的实际应用看来,该软件具有操作便捷、使用灵活的特点。其在处理音频素材方面,也发挥出了多变的性能,不但能够让后期制作的准确率提升,也可以让节目更加精致,为节目积累良好的口碑。

3.网络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中提升策略

3.1创建互动交流平台

广播电视中应用网络技术时,应该充分发挥网络技术具有的互动性特点,推动广播电视技术的全面发展。借助网络技术搭建数据信息交流共享的平台,体现出网络技术在数据信息交流过程中具有的反馈下较强的特点,满足不同用户群体对对广播电视节目提出的个性化要求。

3.2引进信息先进技术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的迅速普及,人们在日常生活的过程中只需要打开手机界面,扫面应用程序的二维码即可实时的了解相关活动的信息和内容。而广播电视在应用网络技术时,也可以采取在节目播放过程中通过二维码与观众实时互动的方式,引导观众参与节目话题的讨论。

3.3优化电视播出方式

上述内容中我们已经提到了可以借助二维码的方式,在此提议下,笔者认为广播电视的播出方式应该和信息技术保持同步,对节目的内容和播出形式进行创新,以此保障电视节目的稳定性,提高电视节目的收视率。例如,近两年火热的电视综艺节目《一站到底》、《最强大脑》等,在节目播出之后,皆在电视下方提供了电视节目的二维码,优化原有的播出形式。观众及时扫描二维码,就可以及时了解到该节目的相关动态,满足自己的求知欲。通过此种方式,不仅观众和电视节目之间的粘性更强,互动性得以提升,而且体现了广播电视节目的创新之举。

3.4拓宽广播收视范围

基于当前广播电视与网络技术处于不断地融合之中,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在维持现有技术的基础上,也可以對广播收视的范围进行进一步延伸,让观众有更多的电视节目选择。电视台可以有效转变节目的播出方式,采取有效措施,让电视节目能够更具时效性。从另一方面来看,工作人员也可以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对不同节目的播出时间加以明确,让观众可以更方便地观看电视节目。此方式不但能够让电视节目获取更高的收视率,而且也能够让电视节目制作方获取更加丰富的经济利益,这对于促进广播电视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要求范文第4篇

广播电视节目档案资料管理制度建设的内涵

当前广播电视节目档案资料管理制度建设应基于以下两个基本因素。1.现代档案管理流程广播电视节目档案资料作为一种特殊载体的专门档案,其具有自身的特点,但其管理流程仍遵循着文件与档案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理论所指出的发展规律。因而,结合广电系统内广播电视节目档案资料的现代管理流程,制定广播电视节目档案资料管理制度及相关环节规定,构建广播电视节目档案资料管理的前端控制、全过程管理以及后续开发利用等一系列制度规划与体系,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现代档案管理技术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广电系统内广播电视节目档案资料管理技术也日渐成熟。依托现代数字媒体管理系统技术对广播电视节目档案资料制度的需求,构建广播电视节目档案资料管理制度将会更加适应节目档案资源的管理发展趋势。总之,基于广播电视节目档案资料管理工作流程与管理技术视角建设节目档案资料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实现广播电视节目档案资料管理与开发利用朝着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发展;一方面,提高广播电视节目档案归档与管理质量、利用率,满足采编导人员的利用需求,真正实现广播电视节目档案资料的价值。

广播电视节目档案资料管理制度建设的实证分析

以上制度或细则说明,中央电视台将制度建设作为贯穿节目生产全流程的系统要素,对电视节目档案资料的全过程管理环节进行了全面而详细的规定,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从而,一方面保证了电视节目档案资料在收集、整理、著录、利用等各管理环节的科学化、规范化进行;另一方面,保证了电视节目档案资料价值在现代媒体资产管理系统中的真正实现。案例2:上海音像资料馆的节目档案资料管理制度上海音像资料馆,即上海广播电视台媒体内容资产管理中心,是全国首家对广播电视节目档案资料进行集中管理的专业机构。该资料馆不断创新管理理念、改进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水平。在管理理念方面,开创的进驻式管理模式遵循了全生命周期理论,将档案资料工作从“末端管理”主动前移,改变为从源头开始的“过程管理”,探索节目档案资料与节目创作生产有机结合、全面贯通。在管理手段方面,为加强所存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该馆建立起“资料导演”的工作机制,即抽派骨干人员担任专职“资料导演”,配合专题节目的制作,对相关历史影像资料进行重新整理与研究开发,一方面促进了节目档案资料管理人员与项目导演等主创人员的良好互动,活跃于台前幕后,另一方面使得各项资料需求得到高效处理、切实保障,档案资料工作的重要性在节目创作中日益凸显。在管理水平方面,该馆利用新技术,全面完成了十余万盘广播开盘带、磁带、唱片等媒介音频档案资料的数字化转存工作,同时,电视媒资系统已初具规模和成效,中心媒资与前方各子媒资之间实现了互联互通,一线频道编辑记者均可通过中心媒资系统远程检索、调用,极大地提高了节目档案资料的利用效率和水平。上海音像资料馆创新性地开展工作,取得了较大成效,走在了业界前列。这些成绩的取得,在一定程度上是与其较完善的管理制度息息相关的。仅以节目档案资料管理与开发利用制度为例,上海音像资料馆有《节目资料与素材使用管理规定》、《电视媒资数据流磁带(LTO)管理规定》、《节目资料中心关于技术设备使用管理的规定》、《中心业务部门复录中心片库节目资料素材的统一流程》、《节目资料素材片库内部借阅规定》、《节目资料中心转存节目带借还与片库管理规定》、《广播节目资料借还办法》等十余项制度要求。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要求范文第5篇

十年不断探索

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电视业界就提出了“制播分离”的问题,但是由于人们对这一制度认识上的差异以及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和主管部门主要领导的调整,“制播分离”一直未能真正实施。尽管如此,一些电视台还是把部分节目委托给社会制作机构进行制作。2000年8月召开的“全国广播影视局长座谈会暨村村通广播电视现场会”明确提出,电视台的“播出权、制作权、覆盖权是截然不能分离的,有了这三个权才能真正实施宣传权”,“广播电台、电视台自身的制作权绝不能让出去,否则,我们的宣传方针就得不到有效贯彻,舆论导向就得不到有效保证,关键时刻要出大问题”。从此,“制播分离”提法开始在电视界淡出。到了2002年上半年,广电主管部门又提出,电视台可以实施制播分离,并规定,除新闻节目外,其他电视节目可以由社会制作机构制作,电视台可以有选择地购买节目。于是,“制播分离”又成为电视行业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2006年初,国家广电总局局长王太华在全国广播影视局长会议上讲话时指出,要根据广播电视的特点,积极探索制播分离改革。除新闻类、社会访谈类等节目外,其他如文艺、体育、科技类节目等可逐步实行“制播分离”,引入市场机制,实行节目的市场招标采购,以丰富节目资源,提高节目质量,降低制作成本。这时,人们感觉到制播分离的脚步越来越近了。2007年2月,国家广电总局出台了关于促进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对于产业经营前景比较好,具备企业化运作条件的,如体育、交通、影视、综艺、音乐、生活、财经、科教等频道频率在确保频道频率作为国家专有资源不得出售的前提下,要积极进行频道频率企业化经营。

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明确要求广播影视产业深化改革,通过实施节目“制播分离”调动系统和社会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内容产品生产服务能力,与电视节目走出去战略相适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适应。至此,作为深化广电体制改革客观要求,涉及广电核心业务重大改革的“制播分离”在历经十多年的反反复复以后正式启动。

2009年10月21日,上海市隆重举行了广播电视“制播分离”推进大会,上海广播电视台宣告成立,标志着上海在全国率先整体实施广播电视的“制播分离”,也标志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在上海迈出了崭新步伐。在新形势下,这一涉及广播电视核心业务变革的重大举措,可以说是我国广播电视事业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几种现行模式

一般认为,电视行业实施“制播分离”开始于20世纪中期的西方国家,20世纪后期引入我国。从国际电视业来看,“制播分离”发展的模式大致可分为美国模式、英国模式和韩国模式。

上世纪70年代,美国推出了《黄金时间准入法》,规定联播网每天晚上4个小时的黄金时段里,由广播网制作的节目播出时限为3个小时,每星期15小时,每晚至少第一个小时要留给地方电视台安排节目,提供公众教化和儿童娱乐节目,这个时段通常被独立电视制片公司和辛迪加销售者提供的节目所填充。美国的“制播模式”是以推动“制播分离”开始,培育多样化市场,然后又顺应国际市场的趋势,逐步走向制播融合,最终形成多个垂直产业链的大型集团而走向全球市场的。

英国政府于1990年公布了《广播电视法》,规定ITV与BBC不得少于25%的非新闻节目必须由独立制片公司提供。在这样的背景下,BBC进行了内部“制播分离”的改革,成立了制作董事会专门负责节目的生产,广播董事会专门负责播出、节目编排等工作,节目委托和编排部门以及节目制作部门并联分权。节目编排部门拥有挑选节目的权利,内部制作团队与外部制片人之间可以存在竞争;另一方面,还进行了内部成本核算,实行制片人独立核算制度。

韩国《制播分离法》颁布于1999年,其中一项规定是,到2001年,电视台播出的网外制作的节目比例不得低于40%,其中独立制片商制作的节目份额要达到30%。同时,电视网每月在黄金时间内必须播出超过15%的外制节目。韩国三大电视网KBS、SBS以及MBC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的竞争格局,促使他们探索出一套电视剧制作的工业化生产流程,使韩剧的生产流程与好莱坞的生产模式接近。

美国、英国、韩国的制播模式告诉我们,“制播分离”是促进广播电视乃至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其目标是要为竞争开放的市场打好基础,为提高传媒组织的效率和竞争力最终走向国际市场创造条件。

从国内电视业看,“制播分离”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我国台湾TVBS欢乐台、深圳广电集团、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和天津广电集团。台湾TVBS欢乐台即戏剧综艺台主要播出综艺节目和电视剧,以前以完全自制为主。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为降低运营成本,也开始逐渐走向“制播分离”,大量采用其他节目公司制作的节目。深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也是广电改革的试验田,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深圳广电便积极开展“制播分离”方面的探索。比如,尝试对一些娱乐品牌节目实行独立制片人制,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在财务上进行独立核算;对社会采用委托制、合作制、招标制等多种方式,推进节目“制播分离”;引进社会资本,探索频道频率公司化运营;利用社会资源成立影视制作公司等,并探讨与其他电视台合作共同打造节目联播平台,将优势节目资源重新包装后在合作频道中播出。

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成立不久,就提出了实现两个“转变”的战略思路,一是从为播出而制作,逐步转向为市场而制作;二是从一个地方广播电视机构逐步转变为一个面向全国乃至全球华语世界的内容提供商、发行商和服务运营商。因此,他们较早地实行了资源整合,将广告和节目营销统一经营,将经营业务从频道节目制作和播放业务中剥离出来,由广告经营中心对版权销售进行统一管理,然后把政策允许分离的板块和业务逐步独立,成立企业进行运作,打造产业链。2003年起先后组建了第一财经、上海时尚传媒等两家公司,通过公司化管理,大幅度提升节目的自制能力;通过授权机制,二级机构被改造为市场主体,在竞争中实现较高的收益比。2005年,集团又组建了广播新闻中心、电视新闻中心,把全集团的广播电视新闻业务整合起来。2009年,集团下属的影视剧中心又成功转为上市传媒公司,成为全国第一家系统改制的单位。2009年10月份改革的重点是进一步夯实广播电视播出机构的导向责任,将政策允许的制作业务和经营业务分离出来,打造市场主体,推动产业做大做强。

天津广电集团作为试点单位,积极推进“制播分离”改革、转企改制和跨地区经营,组建了面向市场的节目制作中心,不断探索走向市场的新机制,取得了明显成效。不仅节目制作更加面向市场需求,而且集团内部在管理上还打破了身份职称界限,极大地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一批兼具思想性、艺术性与商业性的影视作品,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积极影响。转制后的节目制作公司通过实行企业化管理,实行总经理负责制,吸纳社会资金入股,设立投资决策领导小组和剧本策划工作室,鼓励和扶持工作室及全体员工直接面对市场参与影视剧项目的投资运作等措施,充分激发和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出了一系列电视剧新作。以上做法为即将全面推行的“制播分离”改革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值得探讨的问题

深化广播电视体制改革、加快广播电视产业发展是目前我国广播电视行业适应社会发展、参与媒体竞争、满足受众需求的必然选择,是大势所趋。因此,近十年来,不少省市电视台不同程度地进行了“制播分离”的改革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如果把“制播分离”当成深化广播电视体制改革的唯一办法或者说是“灵丹妙药”怕也有些盲目。首先,“制播分离”不是单纯的业务改革,而是一个涉及诸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其次,国内节目市场处于起步或者说培育阶段,真正的市场尚未形成,节目营销缺乏渠道;第三,资本市场远未形成,投融资渠道非常有限;第四,制播双方的权益、责任和版权保护等相关规定尚需明确;第五,机构调整、人员安置等这些与员工利益攸关的问题,都需要正确面对,设法解决。

此外,从“制播分离”的实践来看,许多认识和做法也需不断深化和调整。比如,“制播分离”的目的之一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但如果操作不当就有可能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以台湾电视媒体为例,他们推行“制播分离”已有30年的历史,在其前半段时间,电视台节省了大量开支,有的还创造了惊人的利润,但后来尤其是近几年却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原因是外部公司承担的许多节目发展到了某个阶段,水平也会相应提高,在广受欢迎之后,主持人的价码及制作公司的价格也会水涨船高,甚至超过了自制节目的成本,此时再想借助“制播分离”节约成本,恐怕就会适得其反。所以,现在台湾电视媒体的“制播分离”合约,大多都会有这样一个内容,即在适当的时候电视台有收回外制节目的权利,以此规避风险。

深圳广电集团在推进节目“制播分离”以后,为加强对委托制作节目的管理,也采取了一系列监管措施,比如,制定了《外包、联办栏目暂行规定》等,对质量不高、没有培养前途的栏目分别做出停播、黄牌警告处理,以确保牢牢掌控节目的所有权、使用权、审查权、播出权、定位权和栏目制片人的制作权。

所以,实施“制播分离”改革并不是要彻底否定制播合一的优势,因为我国广播电视传媒目前最主要的功能仍是宣传功能,当涉及到节目制作权、审查权、播出权等权利的时候,还是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此番上海文广传媒集团实施“制播分离”改革,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仍然是台属、台控、台管的控股企业集团公司,上海广播电视台牢牢地把握着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重大事项的决策权、资产配置的控股权、主要领导干部的任免权,以及节目内容的编辑权和审查权、播出权,确保舆论导向正确和国有资产的保持增值。因此,上海广播电视台和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是强化宣传和面向市场的资源重组,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壮大广播电视舆论影响力、传播力和产业竞争力的积极探索,这是符合当下中国国情的。笔者以为,电视界将要普遍推行的“制播分离”模式并不是电视行业深化改革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需要研究和探索的话题还会很多,要走的路也会很长。

(作者单位:南京晓庄学院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