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教学思路

体育教学思路

体育教学思路

体育教学思路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体育;教学思路;教学方法

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体育教学以素质教育为主要发展趋势。人们越来越关注体育教学的发展和改革。高中体育教育要满足新形势下发展需要,必须与教学实际充分结合,不断创新体育教学方法及思路。

一、教学现状

高中体育教学在新课改背景下的重点是调整体育教学的系统结构、创新体育教学方法和思路。而不同于传统体育教学,新课改更重视教师如何发挥教学引导作用,实现学生被动接受向主动学习的转变,特别是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同时新课改也关注合理使用和创新教学方法。虽然新课改显著地改善了高中体育教学现状,但不重视体育教学,文化学习与其关系不协调;训练项目安排不合理,学生积极性无效调动;不关注学生心理问题等现象依然存在。为此,高中体育教师必须创新教学方法和思路,以此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二、教学策略

(一)营造良好教学氛围

高中生对体育学习的第一印象即枯燥无味,教师教学模式及方法片面单一,教学内容无限重复无差异,导致学生产生强烈的反感情绪,造成高中体育教学顺利开展受阻。从这种现象来看,营造良好课堂教学氛围,促进课堂教学气氛充分活跃,并引入学生感兴趣的体育活动,以此为接下来教学做好铺垫,更能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也有利于教师顺利开展教学,进而实现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譬如,在教学活动中插入适当的趣味性体育内容,但注意所选内容既要使学生感兴趣,更要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比如橄榄球、瑜伽、体操等富有时代感的体育活动,让学生在觉得新颖的同时,又能激发体育学习兴趣,如此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学习。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常组织趣味性比赛或练习,但不苛求比赛结果或技术动作规则,只要达到学生对体育乐趣的切身体验,进行愉快的体育实践,提高主动性的目的。

(二)学习引导结合法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体育学习不再以学生身体锻炼为主要目的,更要求体育结合健康、文化等各方面。由此可见,体育理论教学也十分重要。目前,体育教学方法在不断创新,而学导结合便是其中之一,它强调先学习后引导,理实结合,进而培养学生的身体和素质。例如:开展乒乓球运动教学时,先告知学生本节课教学重点,明确强身健体的目的,并讲解乒乓球相关知识,在全球范围内我国乒乓球运动位列第一,所以又被我国称为国球。再整理学生的队形,然后根据学导结合模式进行学习,比如教师先示范性地引导学生,在挥球拍动作讲解时,教师示范后要求学生学习动作,并在同伴间互相监督交流和教师训堂纠正点拨下,自行领悟动作要领。

(三)分类教学法

传统体育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主,学生通常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甚至没有学习内容的机会。新课改逐渐改变了这种概念,并创新出分类教学法。高中体育教学采取这种教学方法,学生不再是被动学习体育,在充足的条件允许下,他们可以大胆选择想学习的内容,获得自由学习的权利,同时教师也可以开在针对性的分类教学,进而充分展现学生的性格特征和主体个性。尤其是当前人们对健身运动的热衷,推动着各类体育运动的发展完善,也使得人们的生活日益丰富起来,包括如呼啦圈、乒乓球、足球等,而学生在未进入高中学段体育教学前已有感兴趣的体育爱好可能性很高。因此,采取分类教学法,教师只要对学生做出合理分类并给予一定的指导,就能实现在学习中提高他们本来的兴趣。比如说,有的学生爱好网球,则针对性指导网球技巧,如截球、发球等。篮球爱好者可指导带球上篮、灌篮或运球等相关技巧,使学生既能玩又能学,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获得提高。

(四)教学评价

教学离不开教学评价,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坚持公平、公正、客观的原则,对学生多加表扬鼓励,鼓励学生多多参与体育锻炼,提高与教师课堂教学的配合度,进而促进体育教学效率提高。结束语:时代要发展离不开创新,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体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实现的主要途径,不能受限于传统教学思路及方法,而应积极更新教学思路,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力求教学质量和学生身心素质不断提高,进而促进学生全面能力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月华.新课改下高中体育教学思路与方法创新[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5,(14):293-293.

[2]梁红.新课改下高中体育教学思路与方法创新[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5,(4):17-17.

体育教学思路范文第2篇

摘 要 随着教学改革进程不断推进,教学结构进一步优化,体育教学已经由传统、单一的理论技能教学升级为德育教育、技能教育相融合的综合教育。教学活动及教学目标已经逐渐复合化。而如何结合学生成长特点,融入时代趋势,做好德育教学,这实质上已经成为当前体育教学新的方向和要求。本文拟从当前体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德育教育的现状入手,结合德育教育的定义,深度分析在体育教学开展过程中,德育教学的作用以及其渗透执行思路。

关键词 体育教学过程 德育教育 渗透思路

一、前言

素质教育是当前教学的全新要求,也是传统体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缺失,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升华,优化教学结构,培养学生养成必要素养,就成为当前教学活动的重点和关键。素质教学的核心和重点是德育,即思想道德培养。德育教育已经不是简单的理念引导,实质上已经成为对学生终身学习、进步都会产生重要影响的教学内容。

二、体育教学过程中德育教育的基本现状分析

当前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不难发现由于忽视对素质教学的有效引导,很多学生都是以自我为核心,不能有效配合、团结同学。而在体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由于忽视对团结、集体性的教学和培养,致使很多学生只想过多表现自己,忽视了与同学之间的配合与协作。同时,只想获得,对团队付出缺乏必要关注,更为严重的是,很多学生不能很好倾听教师的劝诫,针对体育项目中较危险的、需重点防范的部分,都不能引起足够重视。这不但影响了体育教学的实效,同时更使得部分本应避免的活动伤害发生[1]。

而另一方面,对很多教师来说,其对教学活动的认知,往往是片面的,未成体系的。其通常认为其教学任务仅是开展教学理论和技能,缺乏对德育素养教学应有的重视和关注。由于教师未能对其引起足够重视,整个德育教学实质上是缺失的。而想要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教师就必须完善教学过程,丰富德育教学内容,实现人才培养目的。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开展的核心和重点,德育教学的缺失是我们必须解决的教学问题。

三、德育教育的定义及作用分析

(一)德育教育的定义分析

道德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方法,其具体指的是教师通过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进而帮助学生养成遵守社会习惯,并对事物的认知能够形成独立的、体系化的判断和结论。可以说,道德教育是培养学生内在品质、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可以说,德育教育的完善程度及开展状况,对学生自身成长进步有很大影响,这是帮助学生养成健全的信念、信仰的重要过程。而对体育教学来说,其融入了体能教育、技能教育,同时也需要学生对之保持坚强的信念、毅力。而团体性体育活动,还需要学生之间互相配合、相互包容。而这是其他很多课程所很难具备的效果。因此,体育教学过程中,融入德育教育作用极为突出。

(二)体育教学过程中开展德育教育的作用分析

现阶段,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由于成长过程中缺乏必要且有效的引导,因此很多学生多以自我个人为中心,忽视团队配合,忽视互相帮助,积极性和团队意识都很难达到要求标准。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通过体系化开展德育教学,不但能帮助我们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及时克服、解决自身不足和问题。此外,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德育教育与体能技能教学的有效渗透、融合,能够从根本上完成体育教学的效果与目标。除此之外,德育教育的开展,能让学生学会倾听,能够在体育运动学习过程中,形成必要的防范意识和思维,也能对学生终生成长进步形成无可替代的推动作用[2]。

四、体育教学过程中开展德育教学的渗透思路分析

(一)及时给与学生鼓励,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心态

健康积极的心态对学生成长有着重要推动作用。通常,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和积极引导能够让学生以更加积极的状态参与教学学习。一直以来,很多教师在面对和解决学生的问题时,往往不能以耐心、正面的方法来处理,往往只是批评,这不但不能达到理想效果,甚至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比如学生在学习某些较难的体育课程时,应该及时给与学生鼓励,打消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的恐惧心态。

(二)融入情感,在具体教学中融入道德教育

事实上,道德教育并不是通过理论课程就能完成的教学活动。尤其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开展道德教育,就必须重视情感引入,结合体育教学的实践特点,有计划的开展德育教学活动。结合团队性体育课程,鼓励学生互相配合,结合有效引导,让学生在具体的体育活动中,形成互帮互助的意识和思维。

(三)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途径,丰富学生认知

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不仅要结合体育改革的要求,还要及时更新教学观念。结合体育内容竞技性和团队性特点,细化德育教学的思路和方案。同时,必须认识到想要达到理想教学效果,必须重视对教学活动的总结和反思,引导学生多总结,将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引导与互动有效联系起来。从根本上丰富学生对德育教学和体育教学的认识。以实际行动帮助学生养成道德素养。

五、结语

通过开展全面有效的思想道德教学,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处理事务的正确观念和价值导向,从根本上确保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在体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应该着重考虑的是通过开展这一活动,能让学生得到根本性提升。随着应试教育逐渐转向素质教育,各学科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和关键就是尽最大可能发挥德育的教育价值和作用。

参考文献:

体育教学思路范文第3篇

1.1体育教学观念的转变

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就是要求教师变传统的知识“遗传型”教学为探索型教学和发展型教学,体育教学就是要改变传统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过分强调运动技术和知识的系统化;教学评价过分注重身体素质和运动成绩,过分强调运动技能的评价的体育教学。为落实素质教育和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改变以“增强体质”和“技能教育”为主的传统观念,树立身体、心理、社会适应性全面发展的新观念;改变“三基”教育的传统目标,突破以传授竞技体育项目技术为主的教学体系,树立以终身体育为主。多种体育形式并存的教学观念。这些就需要充分发挥和营造民主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和锻炼身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发展和完善学生个性,使学生在自练和自评的体育锻炼实践中养成经常参加锻炼的习惯。一些教师没有真正理解和领会现代教学观,头脑中还是根深蒂固的“遗传型”和“灌输型”教学观,因此很容易单纯去追寻没有理念的教学形式的现象。如目前许多学校都尝试了选项教学、小集团教学、体能分班教学、个人特长分班教学等形式和方法,以努力弥补传统体育教学中所存在的不足。但是,由于教学观念的落后、教学思想僵化,使得这些教改尝试大多停在形式的层面,难以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健康第一”指导思的精神实质真正体现到体育教学中去。

1.2体育教学思想的转变

现代学校体育教学思想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身心二元论为主导的教学思想,认为体育只是“身体的培育”。它割裂了身体与精神、人与社会、体育与生活的联系。第二阶段是在二战以后当人们认识到人的身心不可分之后,体育教学思想就由单一的增强体质,发展到以体育为手段,去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体育教学从增强体质、育体到育人,把运动技术技能与身体发展结合起来,思想、知识、社会教育贯穿始终。第三阶段是随着“第三次浪潮”新技术革命的兴起,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次影响深远的教育革命,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教育不仅对学生是必需的,且对人的一生,都是不可缺少的。“终身教育观”引入体育领域,形成了“终身体育论”。“终身体育论”认为,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学校体育在形成人们的体育观、体育兴趣、爱好、习惯以及能力培养、个性发展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既然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重要环节,那么,学校体育教学仅仅追求教育的效果,而忽视体育的过程;只注重体育的外在意义和价值,而不管学生的个性差异、兴趣爱好,这样就违背了体育的真正目的。如果一个人没有兴趣,怎么可能在生活中,主动自觉地长期去坚持参与体育活动呢?同样道理,如果学生在学校阶段老是被动地毫无生气地去接受他们丝毫没有兴趣的体育内容和那种死板的、毫无兴趣和生气的教学方法,他们就很难树立正确的体育观,也就不可能培养出对体育的浓厚兴趣,养成好的体育活动习惯。

1.3体育教学内容的变革

1.3.1教学目标从单一的强体健身或技能传授,逐渐转变为追求身心全面发展、社会化及生活化的最终目标。

1.3.2教学组织形式的突破:打破了行政组的界线,突破了“三段结构”的模式,以自由组合的小群体,代替行政班组的轮换。

1.3.3教学方法的突破:一改过去的“单向传递”为“多向传递”,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变被动体育为主动体育。目前中学体育教学中出现的“发现法”、“程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都有良好的效果。教学内容的完善直接关系到中学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目前,应该在原有教材基础上,努力增加一些基础体育教育的内容,更新现代竞技项目的部分,充实有较高锻炼价值和实用价值的健身部分,增添部分民族传统体育教材和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的娱乐体育、舞蹈健美、韵律体操、艺术体操等体育,使体育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多采,更结合社会与生活,改变过去以竞技体育或以发展体能为主的局面,使富有特色和有兴趣的内容比重逐渐加大,并进一步朝有中国特色的体育教材体系发展。其次,从强调整齐划一,硬性规定所有学生去适应教材,改为教材适应学生,根据学生实际采用不同的练习方法。各项教材的比重都规定上下线浮动范围,凡是需要更换的教材,可以先确定教材原则,以求教材内容的丰富。编写教材时,将身体基本活动、竞技运动项目、基础体力、保健娱乐、民族传统体育等内容进行分类和有机结合,使教材内容成系列,使课本大纲教材内容和参教书成龙配套。

1.4教学活动主导主体的认识

我国中学体育教学,发展了自身的教学方法,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体育教学方法体系。如负荷法、变换法等身体锻炼方法;观察比较法、自我锻炼评价法等学习方法,并尝试和谐教法等新方法。在这些新的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主导主体地位的认识都比较明确。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好,就可缩短学生认识事物、、掌握知识技能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防止“自由化”和走弯路;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学习态度和行为质量,对学习效果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强调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但现在还存在着片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的现象,长此以往,就会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产生很大的影响。

1.5因材施教、端正态度

正确的教法应当是:教师在研究教材本身的规律、特点的同时,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了解学生兴趣能力和态度,努力启发学生的积极性与自觉性。根据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特点,设计教法、步骤、练习内容、组织形式等去适应学生、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才会主动,才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才会在将来离开学校走向社会之后,长年坚持参与体育运动,并持之以恒,这样才是实现终身体育的前提。

2结论与建议

中学体育课程改革应注意的问题

(1)加强体育理论的研究,河西地区中学学校体育教学科研力量薄弱,专职科研人员少,要在鼓励第一线体育教师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教学研究的同时,注意培养“学者型”体育教师。

(2)有效地将体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充分的发挥理论作用及实践效果。

(3)体育教学实践中,要防止片面盲目性,不能把问题绝对化,也不能盲目地进行体育教学改革,应该从联系、发展、变化、动态中把握正确的方向。

体育教学思路范文第4篇

高校体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一)体育教学目标定位偏差一直以来,我国传统体育教学的目标就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从现在看来,这种体育教学目标存在着很严重的偏差:一方面,它强调的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而忽略了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另一方面,它表现出对学生的强制性教学,凸显教师的重要作用,而缺乏对学生主体性的认识。这些问题都严重阻碍了新的教学指导思想的发展。(二)体育教学内容配置不合理体育教学内容包括体育实践和体育理论,两者缺一不可,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方面,但是从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来看,体育实践仍然占据着体育教学的绝对主体地位,很多高校没有安排足够的体育理论课,学生也很少能正确理解和掌握,这就使学生很难形成自觉的体育意识。另外,有些高校的体育教学的内容还存在着单一、乏味的问题,选择的项目大多缺乏终身效益,很难满足学生的需求,也很难引起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兴趣。(三)体育教学模式和方法单一尽管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一直在进行改革,但在不少高校还是使用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存在着体育教学模式和方法单一的问题。这种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大多是教师是课程的被动执行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既不能发挥教师的创造性,也体现不出学生的主体性。另外,这种教学模式和方法是针对所有学生实行学,而忽略了个别学生的特殊需求,无法体现教学的差异性。(四)体育教学评价缺乏实践性体育教学评价是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价值导向和管理监督的作用。但是,长久以来,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评价缺乏实践性:一方面,评价主体单一、片面,主要是以教师的评价为主;另一方面,评价的内容和标准主要是以考核形式评价学生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忽视学生思想和意识方面的发展,强调坚定性的总结性评价缺乏科学性。这些问题造成了体育教学评价没有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无法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树立正确的体育教育观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首要任务就是抛弃陈旧的、传统的体育教育观,建立新型的、符合现代社会和科学教育原则的教育观。一方面,体育教育必须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扭转以运动技能传授为中心的体育教育体系,强调发展学生的体育能力;另一方面,要确定学生在体育教育中的主体地位,确定“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将发展学生的体能、认知能力、思想道德水平、心理健康水平等全面的素质和建立学生终身体育观念为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二)优化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传统体育教学内容已经不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为了能让高校体育教学充满活力,使学生对体育充满兴趣,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思路就是进行优化。首先,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应该具有丰富性。高校可以开设多种体育项目课程供学生选择,还可以选择当下大学生中比较流行和喜爱的体育项目,比如瑜伽、跆拳道等。其次,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应该具有层次性,比如,某一种体育项目的课程可以开设基础班和提高班两种,以满足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不同的要求。(三)重视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体育教学模式将体育教学理论与体育教学实践结合在一起,是实现体育教学工作的一种有效方法。目前,关于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已经成为一个热点话题,在新形势下,关于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基本思路就是创新。在旧的体育教学模式已经明显不能适用于现代化体育教学的前提下,创新将成为一种积极向上的发展动力,促使体育教育工作者和学者寻找新的发展出路。总之,高校体育教学工作任重而道远,一方面,我们不应该回避体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要积极发现,勇于改进;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文作者:施晓鸿工作单位: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体育教学思路范文第5篇

摘要:本文首先对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然后按照总体改革思路的方向,具体提出了一些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途径和方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 体育 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0)-04-00101-01

体育作为一门基础课在高职院校明文规定必须开设的课程,对于高职院校培养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人才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高职院校目前教学中仍存在不少问题有待改进,如何更好的发挥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功能与作用,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的课题。本文拟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一条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并具体探讨如何进行改革。

一、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现状分析及存在问题

1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现状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全民高等教育的普及,以前一些中专、职业技术学校转变为高职院校,根据2008年教育部统计,目前我国已有高职院校1169所,在校学生约400万人,其中职教师资队伍约20万人,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且在硬件教学设施上与以前相比也有很大改善。虽然近年来国家已对高职院校教育比原先重视程度已大为提高,但不可否认的是,师资队伍在数量与质量上也与大学等高等学府有一定差距,教育资金投入与大学相比也相对不足,而作为高职院校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块,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也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2 目前高职院校存在的体育教学问题

2.1 教学模式已有改进但仍受各种条件的制约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已对体育教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教学模式与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改进,比如许多高职院校在体育课程教学上开始注重学生自我锻炼,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但这种改进仍受到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例如,由于扩招等原因,高职院校一般采用的是大班教学的模式,很多班级达到60人以上,而且水平参次不齐,虽然教师努力给学生指导、讲解,营造各种学习和锻炼的机会,但是很难兼顾全部的学生,班级里的学生的运动能力、运动技能水平也各不相同。想有效开展体育教学有一定困难,很难按要求满足每个学生,同时也很难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2.2 教师整体素质不高

由于社会人才流动等原因,相对大学等高等学府而言,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师资水平相对较低,教师的学历以及各方面的文化素质不高。虽然这些教师很多也有专业的体育背景,很多也是从专门的师范类院校毕业,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但他们并不熟悉体育教学方法和理论,不懂得如何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和锻炼的积极性,不愿意改变固有的被动教学模式,从而对教学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2.3 选用的教材落后,脱离社会应用实际

目前各省高职院校采用的教材是高职高专院校推行的。跟们无法满足学生对体育实际需求,利用这样的教材,很多学生无法贯彻自我锻炼意识,终身体育意识,很难运用到今后工作、学习和生活当中去,而且高职院校培育的很多是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专业应用型人才,在体育的教学中更应突出健身、健心,培养有学校体育走向终身体育,应该把健身娱乐作为高职院校学生教材的重点。

2.4 不考虑学生实际水平,采用统一授课的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由于学生生源的原因,学生的身体素质往往各不相同,而高职院校目前的教育一般都是仿照大学等高等学府,统一进行授课然后通过考试来测评学生的学习质量。这种统一授课的教学模式结果是体育基础差的学生感到跟不上学习步伐,而体育基础好的学生却没有得到满足。

二、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

1 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展兴趣教学

随着网络与多媒体技术发展日益成熟,现在已越来越多的作为教学辅助手段运用于教学当中。体育课作为一种实践课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上应偏重于学生的各种技术的观摩与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在高职院校内更需要这些网络与多媒体的教辅工具。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的特点是可视性强,而且可以有互动。对于高职院校建议多利用多媒体放一些体育明星比赛类的片子来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容易吸引学生参加到体育锻炼当中来。

2 建立适当的高职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建立高职体育教学评价体系首先要确定评价的标准,而这一标准应以高职体育教学的目标为导向进行确定,现在很多学校没有适当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仅把期中和期末的考试作为高职体育教学是否成功的指标,这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笔者认为,高职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不仅光考虑一些体育考试的合格率,而且还要考虑评价模式是否能反映学生的真实体育水平,以及评价的方式是否符合学生今后的需求。

3 考虑学生实际,采用分层次的教学原则

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体育基础不同,绝大部分学生体育水平不高。因此学校离职生入学后,应对其进行水平测试。在测试之后,应对按照测试的成绩分班,根据学生的实际体育水平进行教学。学校根据学生素质的差异,将学生分为若干个群体,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实行分组教学,使各个层面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最终适应社会不同需求,达到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