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乡村治理的内涵

乡村治理的内涵

乡村治理的内涵

乡村治理的内涵范文第1篇

根据省公路管理局《关于全面排查公路灾害隐患的紧急通知》精神,为了进一步做好全州农村公路灾害隐患排查整治工作,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我州山大沟深,自然地质条件恶劣,是暴洪、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多发区和易发区,加之近期,全州普降大雨,局部地区已发生多处滑坡和塌方,并造成部分农村公路中断和损坏。根据气象部门预测,未来一段时间,我州还将出现中到大雨,局部地区有暴雨,农村公路防汛抗洪形势十分严峻。各县(市)要高度重视,深刻认识公路灾害的复杂性、突发生和破坏性,坚决克服侥幸心理和麻痹大意思想,增强做好灾害隐患排查和防范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做好农村公路灾害隐患的排查和整治工作。

二、迅速行动,继续开展农村公路隐患排查工作

截止月底,全州共排查出县乡公路灾害隐患路段557处71.724公里、桥梁7座、涵洞29道、安保设施隐患点15处。其中:市隐患路段250米,需增设防护墙400米、交通标志4块,维修加固路基2处250米、桥梁1座26.8延米、涵洞5道40米;县隐患路段7920米,需增设防护墙13处800米、挡墙7处110米、边沟8处1110米、桥梁3座56.3米、涵洞7道137米,维修路面5900米;县隐患路段6560米,需维修加固边坡8处230米、防护墙15处300米、挡墙7处150米、边沟63处2500米、排水沟75处3000米、桥梁1座26.8延米、涵洞5道40米、防护墩3000米,增设警示桩250米、防撞墙300米;县隐患路段15902米,需增设桥梁1座16.8延米、涵洞1道8米、边沟358米、警示桩300根,维修加固边坡640米、挡墙580米、边沟1000米、涵洞4道32米、交通标线28000米、泥石流塌方路段10处;县隐患路段12212米,需增设边沟5处250米、涵洞2处26米,维修加固边沟10处9300米、涵洞2道13米、泥石流塌方路段2处30米、路面18处2555米、警示桩8处48米;县隐患路段13038米,需增设桥梁1座8米、边沟59处5200米,维修加固挡墙20处1830米、急流槽1处50米、路面73处5950米;县隐患路段2084米,需维修加固排水沟4处145米、急流槽4处131米、路基48处1265米、路面12处543米;县隐患路段7870米,需维修加固边坡2处110米、挡墙3处330米、边沟2处220米、路基16处9760米、涵洞3道28.5米。各县(市)要迅速行动起来,对辖区内农村公路沿线各类灾害隐患点再进行一次拉网式排查,准确掌握灾害分布和发育情况,为有效防治灾害提供科学依据。排查的重点要放在受灾害隐患威胁的城镇、乡村、医院、学校、集市等人员密集的公路线上,公路项目施工现场、料场等地方;对排查结果要逐项登记造册,建立防治应急预案,对重点路段的隐患点段要设立专人监测,随时预警,并随时掌握天气情况,确保排查人员自身安全。

三、强化措施,全力做好农村公路隐患整治工作

乡村治理的内涵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水生态文明建设;水生态保护;实践措施

1背景介绍

泾源县是位于宁夏最南部的一个山区小县,隶属固原市,国土总面积1131km2。在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中属于国家重要水源涵养区,境内六盘山地区是部级自然保护区。泾源县属温带半湿润森林草原区,由于受六盘山地形影响,具有明显的中亚大陆性气候特点。泾源县是渭河一级支流泾河的发源地,县境内水系均属泾河水系,有较大河流6条,均为泾河Ⅰ、Ⅱ级支流,呈西向东流向。水资源总量2.035亿m3,总人口11.74万人,人均水资源量较为丰富,水质好,但时空分布不均,降水多集中在7-9月。泾源县主要通过小型水库及河道截潜的方式利用水资源。人饮工程取水以截潜为主,灌溉工程取水以水库、沟河取水工程拦蓄为主。目前,泾源县面临季节性缺水、工程性缺水的供水问题;城市、乡村防洪标准低,水库淤积,中小河流治理不彻底,基础设施薄弱,河道淤积萎缩严重等防洪安全问题;水源涵养功能削弱,水土流失治理任务重等水生态问题;农田节水灌溉普及率低,以及水利改革与管理等问题。以六盘山为主的黄土高原区已纳入全国“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主体功能区划中列为限制开发的部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域,生态系统脆弱;固原市总体规划中生态发展目标为加强六盘山水源涵养区生态养护,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坚持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协调,实现六盘山地区可持续发展。泾源县城总体规划中提出“生态六盘、清凉世界”城市总体发展目标,为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态、文化、旅游宜居城市,需要大力加强山区水源涵养及土石山区水土流失治理,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保护能力,大力发展生态型节水产业,弘扬少数民族地区水文化。

2建设目标与总体布局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泾源县打造固原市南部地区重要生态屏障以及“山青水润、城美村秀、生态六盘、清凉世界”的总体战略,以创建水生态文明示范市为依托,结合县城总体规划,强化生态基础,坚持统筹用水,促进人水和谐,着力解决泾源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进程中的水资源分布不均、水安全保障能力不足、水土流失严重等水问题,以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为核心,以安全高效的水安全体系建设为助力,以先进特色文化建设为推手,以健康优美的水生态体系为归宿,通过调整供水结构、产业结构,提升供水保障能力,通过防洪排涝工程建设与洪水综合治理提升城乡防洪安全保障能力,通过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治污综合管理提升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能力,通过水资源综合管理与机制创新提升社会公共服务能力,实现泾源县水利的跨越式发展,把泾源县打造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我国生态补偿示范区和生态文明先行区,国内著名的生态休闲避暑度假旅游地及面向阿拉伯国家和地区的旅游目的地。在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理念指引下,基于生态系统整体脉络和经济社会发展格局,着力打造“一廊、两带、六河,一体、两翼、十点”点线面相结合、人水和谐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实现“山绿水润、城美村秀、生态六盘、清凉世界”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总体目标。一廊,指穿城而过的香水河生态廊道。通过香水河河湖水系连通工程、水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工程,打造香水河穿城而过的河流生态廊道。两带,指西部六盘山生态屏障带和东部土石山还林还草生态保护带。六盘山生态屏障带以加强水源涵养,维护水源补给区良好的水循环为重要方向,加大水土保持等生态建设工作力度,严格防止水土流失。六盘山部级自然保护区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封山禁牧”,建设防护林带。东部土石山还林还草生态保护带以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大力开展封山育林为重要方向,对宜林荒山采取以封为主、封造结合的措施,加快恢复植被,防风固沙、防洪减灾,治理水土流失。六河,以城乡饮水安全、防洪安全为重点任务,围绕泾源县中小型水库开展泾河、香水河、新民河、暖水河、羊槽河和颉河饮用水源地保护、水环境保护、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工作。一体,泾源县城香水镇,是泾源县政治经济、科教文化、旅游、商贸和综合服务中心,是水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区域,构建水生态文明建设体系,形成水生态文明建设合力,突出水生态文明显示度。两翼,建设六盘山镇、泾河源镇中心城镇,以六盘山部级自然保护区及泾河源风景名胜区为依托,建设生态旅游城镇。结合镇级水环境整治,打造优美人居环境。十点,结合“幸福村庄”建设,加强生态移民村建设和农村生态环境整治。沿泾河水系整治建设10个设施配套、产业支撑、规模适度、生态优美的高品质幸福村庄。打造高效节水灌溉农业,形成泾源县的苗木特色农业基地。

3水生态文明建设行动

3.1城乡供水体系建设行动

3.1.1重点水源工程。计划在2020年完成重点水源水库工程13座,进一步提高供水保障能力;以及水源连通工程,合理调配水资源,解决境内县内季节性、工程性缺水问题和生态建设用水。

3.1.2饮水安全工程。计划在2018年完成农村人畜饮水安全工程进行改扩建与提升改造,主要工程有泾河源镇、香水河、大湾乡、六盘山镇、新民乡和暖水河各乡镇农村饮水安全改造工程六项,可解决全县城乡生活用水,提高全县11.74万人饮水标准。

3.1.3应急供水工程。建设13处抗旱应急水源工程,主要承担居民抗旱生活用水及农作物种植用水。

3.2城乡防洪体系建设行动

3.2.1城区防洪除涝工程。卧龙山水库以上河道治理工程,沿城市山体边缘修建山前排洪渠10km,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城市排涝标准建设从1年一遇提高到2年一遇。

3.2.2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小(Ⅱ)型水库5座实施除险加固工程。

3.2.3中小河流重点河段治理工程。实施二龙河、暖水河、颉河治理工程,治理河道54.57km,工程治理后防洪标准达到10年一遇。

3.2.4山洪灾害防治工程。主要对泾河源镇、六盘山镇、大湾乡、新民乡和兴盛乡山洪建设山沟道治理工程。

3.3水生态修复体系建设行动

3.3.1自然环境改善与提升工程。一是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林建设工程。在泾河源头及土石质山地宜林荒山区,至2020年建设0.57万hm2水源涵养林,封山育林面积0.23万hm2,退耕还林0.33万hm2。二是部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与保护工程。六盘山自然保护区是泾河、清水河、葫芦河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是黄土高原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建设内容为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编制完成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开展生态效益综合评估,实施“封山禁牧”,建设防护林带,探索出岩裸地造林绿化的可行性措施和科学方法,并开展示范攻坚造林。通过人工促进辅助手段,扩大乔木林面积。三是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城西水土保持生态园,实施坡改梯工程3项,重点综合治理流域15处;以及泾源县六盘山东麓水源涵养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6.98km2。

3.3.2河流生态廊道建设工程。泾河一级支流香水河中上游(西峡水库~卧龙山水库)6.7km采用生物措施,利用乔灌混交林等生物措施固坡拦泥,防止沟道下切。香水河中下游段(南梁电站~卧龙水库以下)16.4km堤防护岸,均采用生物护坡形式。颉河上游段(大湾乡政府~杨庄公路桥)采取生物措施固坡拦泥,整个颉河(大湾乡政府~苋麻湾)24.1km的堤防护岸,均采用生物护坡形式。在香水河穿城段建设亲水平台2座。

3.3.3人居环境改善与提升工程。一是城市河流生态景观建设工程。西峡水库坝后修建引水工程3~4km,引水至县城穿城河流香水河,同时建设约1km长跌水工程,营造城市河流景观生态廊道。二是泾什公路沿线水生态修复项目。沿泾什公路沿线建设小型蓄水池,营造公路沿线水生态景观。共建设土方量4.7万m3,土地平整14.0万m3,周边实施绿化工程。三是公园绿地建设。实施森林公园生态景观林建设及山脚生态环境改善工程。同时,加强县城万汇公园及珍稀植物园建设和生态保护。

3.4水环境保护体系建设工程

3.4.1水源地保护工程。实施大湾村水源地、何堡村水源地和先进村水源地环境整治项目。主要保护措施包括划定保护区,保护区内实施退耕还林、植树种草、设置物理或生物围栏、垃圾场清理以及移民搬迁等措施,保证水源地水质安全

3.4.2城镇污水处理建设工程。香水镇、六盘山镇和泾河源镇新建3座污水处理厂,总设计处理能力2万m3/d。

3.4.3雨污分流工程。老城区新建雨水管42km,老城区部分实现雨污分流。南区新建污水管网22km,雨水管网24km。

3.4.4农村水环境整治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农村垃圾集中整治、农村生活污水分散式收集与处理、农村小型分散加工企业整治和畜禽养殖场污染整治等农村水环境整治工程;设香水镇下桥、下金村等10个重点美丽乡村;以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为重点,科学划定饲养区域,全面推广科学养殖方式,严格畜禽养殖业环境监管;建设伊源牧业公司与新民南庄村大雪山牧业公司的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程;截至2020年,现有耕地基本实现测土配方施肥,对于苗木产业,至2020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面积0.4万hm2。

3.5水节约推进体系建设行动

3.5.1节水灌溉工程。至2020年实施大湾乡中庄节水灌溉工程200hm2,远期在实现水源工程及节水工程配套情况下新建泾河流域北营节水灌溉工程266.67hm2。共铺设低压管道50km,2座扬水泵站,200m3蓄水池6座,配套各种建筑物25座。

3.5.2工业节水工程。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限制高耗水产业的发展,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节水型产业和企业;工业园区加大节水设备和器具的推广力度。

3.5.3供水管网改造与节水器具推广工程。城乡生活强化节水管理,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改造;通过节水器具市场准入制度的建立与实施,保证新建小区全部安装节水生活器具;进行城镇等供水管网改造。

3.5.4再生水利用工程。至2020年再生水供水量14万m3/a,日供水量为0.038万m3/d,初步设计再生水厂规模为0.050万m3/d,再生水主要用于工业和城镇生态环境用水。

3.6水资源管理体系

建设行动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理顺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加强水利工程规范化管理,构建合理的供水水价体系,推进水源区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完善水利信息化系统建设。泾源境内泾河是黄河源头支流,为此,泾源县承担着流域内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工作,开展了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限制污染工业企业的发展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上游地区的发展。同时,由于水源涵养工作任务重,管护的资金缺口大,而且融资渠道不畅,水土流失进一步加剧的风险依然存在。考虑国内其他地区相关经验,从流域相关利益群体的公平发展、责任共负、利益共享原则考虑,泾源县应加快推进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实现保护者与收益者之间的发展共赢、利益均衡的目标。根据相关研究成果,泾源县作为受偿群体,应补偿的最低标准为1691元/(人•年)。根据下游水资源利用者因水源涵养而获得的社会经济效益与改善生态环境效益计算的补偿高标准值为5.36万元/(人•年)。

3.7水文化提升体系建设行动

3.7.1泾水回乡文化提升工程。泾源县是一个比较老的城市,神奇、古朴、丰富的回族村庄,洋溢着浓郁的伊斯兰风情。回族的、生活习惯和民间文化孕育了浓郁的回乡风情。围绕卧龙山建设伊斯兰文化博物馆、回族剪纸长廊、花亭、圣山塔楼、下沉广场、圣戒广场和玄石阵等打造回乡文化提升工程,弘扬伊斯兰传统文化。

3.7.2水文化载体打造宣传工程。建设“水惠民生”服务品牌,围绕提高作风效能,突出实践,讲求实效,提高水利服务能力;加强媒体、载体等水生态文明宣传,持续利用“中国水周”“世界水日”等重点水日,开展集中系统的水生态文明宣传。

4未来展望

乡村治理的内涵范文第3篇

心理教育是现代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教育兼有心理学和教育学特点。心理教育是从心理学发展起来的,心理学是心理教育实践的理论支柱,我国学者普遍认为,心理教育内涵在于有意识、有目的地促进人的心理发展,关注和构建人的心理生活,发展和提升人的心理素质[6],心理教育以培养与完善人格,提高人们的心理素质,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为目的,是引导人追求幸福生活的一种实践活动,是对心理素质和心理品质的培养,对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的维护,对个人以及社会生活质量的关注和促进[7]。作为教育学范畴的心理教育分为教育、辅导、咨询、治疗四个层次,心理教育包括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8],同时心理教育具有社会属性,具有社会制约性,离不开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6]。WTO认为健康的标准是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处于理想状态,当前生物医学模式已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疾病的产生不能仅从生物个体本身找原因,也应从心理状态和所处社会环境去分析,心理因素与疾病密切相关。根据上述对心理教育内涵的阐述,笔者认为,具备心理教育素质的乡村医生能够有意识、有目的地促进人民群众的心理发展,关注和构建人民群众的心理素质,维护人民群众的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具备心理教育素质的乡村医生能够较好的服务患者,减轻或治愈患者因心理问题造成的紧张和抑郁等痛苦。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对乡村医生实施心理教育培训是乡村医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有效途径。

2乡村医生心理教育培养现状

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是当前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根据卫生部下发的《1991-2000年全国乡村医生教育规划》和《2001-2010年全国乡村医生教育规划》等有关乡村医生教育规划政策,我国各级别乡村医生教育培训政策相继出台,乡村医生培训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目前乡村医生培训以获得学历和考取行医资格为目的,忽视乡村医生的专业技能需求[9],心理教育素质作为一种专业技能,其培养没有得到重视,在治疗疾病时就头痛医头、脚疼医脚,医院中很多因心理障碍而产生的疾病,未能及时发现和诊断,且大部分治疗并不规范,导致患者病情贻误、影响预后,并造成过度医疗[10]。现代医学越来越重视疾病中的心理因素,临床研究发现:病人的不良心理反应易造成消极情绪状态,可使神经功能紊乱,内分泌功能失调,机体抵抗力下降,易发生心身疾病,还可加速疾病恶化[11]。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村行为方式、饮食理念和生活节奏等因素都影响人民群众的健康状态,积极开展心理干预和治疗,能够有效预防和治疗人民群众的疾病,增强人民群众体质,提高农村卫生服务水平。调研显示,有针对性的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和心理健康教育,主动了解患者心理,对患者本人及家属具有同情心,热心讲解病情治疗过程,倾听患者感受,对患者治疗过程进行心理疏导,与患者保持良好沟通,有助于患者病情康复,控制疾病发展,预防并发症发生,促进其功能恢复和心理健康,对乡村医生进行心理教育培训成为当前乡村医生教育工作重点。

3乡村医生心理教育培养策略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把医学服务的目的视为提升人的生命质量,而非单纯的治疗疾病[12]。乡村医生心理教育培养应坚持以人为本原则,认真研究乡村医生执业特点,将心理教育贯穿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全过程,通过心理教育培训,增强乡村医生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和治疗的主动性,鼓励乡村医生和患者之间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维护患者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

3.1制定乡村医生心理教育培训相关政策法规

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重视乡村医生心理教育工作,制定乡村医生心理教育培训政策,鼓励乡村医生自觉提高心理教育素质。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疗服务行业面临着更多的压力,医务人员在工作中思想负担重,心理压力大,工作愉悦度低,有消极的工作情绪[13],培养乡村医生心理教育素质,应首先关注乡村医生心理状况,研究乡村医生心理需求,使乡村医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具备良好的医德医风。将心理教育培训纳入乡村医生考核体系是激励乡村医生提高心理教育素质的有效措施。

3.2建立乡村医生心理教育研究基地试点

医学教育机构应积极配合乡村医生心理教育培养工作,高等医学院校可以建立心理教育专项研究基地,充分发挥高等医学院校资源优势,提供医学心理学、病理心理学、护理学等心理教育培训课程和文献资源,在培训课程、师资保障等方面加强与乡村医生的互动,深入研究农村患者心理特点,有计划的为农村培养高素质的乡村医生。

3.3积极开展农村卫生心理教育宣传工作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人民群众对健康需求日益提高,对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质量需求也不断增加,心理教育依托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当前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村卫生状况不容乐观,人民群众医学知识水平普遍不高,同时,乡村医生对心理教育的作用认识不足,对心理教育方面的知识欠缺,造成农村卫生心理教育知识普及较低。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适应现代医学模式,带头做好农村卫生心理教育宣传工作,使乡村医生认识到心理干预对患者的帮助。通过心理教育宣传,乡村医生能够有意识、有目的地促进人民群众心理发展,主动维护人民群众的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满足农村人民群众就医需求,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水平。

乡村治理的内涵范文第4篇

本文意从乡村社区入手,探讨乡村社区空间环境的要素构成及其对乡村社区的关系影响,以期完善乡村建设的理论研究,为乡村社区空间要素的配置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乡村;乡村社区;空间环境构成要素

Abstract: The rural population constitutes the main body of China's populations;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the key to our comprehensive, coordinat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mpared with urban construc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village is always lag and lack of valid scientific theory guided its source for rural lack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construction has certain blindness.This article is intended to start from the rural communities, to explore the elements of composition of the rural community space environment and its impact on rural communitie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heoretical studies of rural construction, and provide som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configuration of the space elements of the rural communities.Keywords: rural; rural communities; space environment elements

中图分类号:S73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拥有占世界1/4的13.4亿人口,根据国家统计局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目前尚有6.7亿人口生活在农村,约占总人口数的50.3%。乡村人口仍然是我国人口构成的主体。

由于城市在经济、政治、文化、交通上的先天性优势,城市的发展较乡村是总是更加完善,这种完善不仅体现在建设上,更体现在建设的理论支撑上。《论语》有云,“不患寡而患不均”。缩小城乡差距是确保我国和谐安定、发展有序的关键。

相较乡村,对于城市环境的研究,无论是从整体城市空间环境的构成,到特定城市空间环境的设计;还是从城市社区的分门别类,到城市社区的优化配置,总是不可胜数。而对于乡村,类似的相关研究总是凤毛麟角。为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落实好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完善乡村的理论建设是关键步骤之一,也是有序建设的前提。

一、乡村

乡村泛指居民以农业为经济活动基本内容的一类聚落的总称呼。但是随着乡村经济的逐渐发展、交通通道的衔接延展、地方资源的发掘开发,乡村地区工业活动日益频繁,并成阶段性地明显发展。部分发达地区的乡村有着工农并重,并呈现以工代农的趋势。新的乡村经济发展模式必然会带来新的乡村建设模式。

二、乡村社区

王思斌[1]认为,社区是居住在某一地方的人们结成多种社会关系的社会群体,从事多种社会活动所构成的区域性的生活共同体,是某一地理空间的人们共同生活的体系,是人们之间有密切联系的生活共同体。乡村社区是指以农业活动为基础聚集起来的人们生活的共同体,可以是一个小的自然村,也可以是由几个毗邻的自然村组成的社会区域[2]。

三、乡村社区空间环境构成要素

要素是构成系统的基本单元。如果把乡村社区看是一个系统,其空间环境也是由各种要素构成。这种要素分为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两种,物质要素构成基本的物质环境,形成空间环境的表象;非物质要素构成文脉,形成地方异同,潜移默化地影响物质环境,形成空间环境的内里。

1、乡村社区空间环境构成要素的第一层级

从社会学角度讲,社会关系的构架可以分为职业活动、权利角度、家庭生活、地域关系和兴趣等五种类型,乡村社区也是一样。社会关系的构架是一种无形的分类与纽带承接,以此为出发点,我们可以引申出乡村社区空间环境要素的一级层次构架。

第一,基于职业活动,其对应内涵是生产关系和业缘关系。与其对应的乡村社区空间环境是与人们从事生产的相关空间。在乡村社区,农业长久以来一直是其经济发展的支柱,所以,农业生产空间要素一直是乡村社区空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行政体系的改革、交通发展的引导、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乡村工业也在逐步演进,呈现规模化、集聚化的发展。而且乡村相较城市具有更优越的土地优势,所以,工业生产空间要素正在逐步成为乡村社区空间环境的组成部分。

第二,基于权利角度,其对应内涵是统治、控制、协商关系。现代社会由于阶级的消灭不存在统治和控制关系,所以,与其对应的乡村社区空间环境应该是相应的管理服务型的空间要素。

第三,基于家庭生活,其对应内涵是血缘和因缘的关系。生产和生活是人生的两项基本构成,居住作为居民生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对于居民的日常生活影响是最大的,所以,在这里,我们把家庭生活部分在乡村社区空间环境引申为居民自身居住和邻里交往的居住空间要素。

第四,基于地域关系,其对应内涵是地缘关系。与这部分对应的空间环境要素,应该是涉及乡村社区居民之间(不包括邻里)日常交流以及具有共同利益的。这部分空间环境要素应该包括维系共同生活运营的商业类空间环境要素和为全民谋福利的公共娱乐活动类空间环境要素。以及调节乡村社区生态小环境生态空间环境要素。

第五,基于兴趣,其对应内涵是趣缘关系。趣缘是人们因兴趣、志趣相同而结成的一种人际关心,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而结成的社会你纽带。所以与趣缘对应的乡村社区空间环境要素从狭义上讲包括在公共娱乐活动类空间环境要素内;从广义上讲,还应该包括乡村社区的文化空间环境要素。

因为中国乡村社区往往是以一种聚族而居的格局,一个社区、临近的几个社区往往具有一定的共同点,比如具有血缘、姓缘或者共同的信仰(如拜祭共同的神或者有统一祭拜的祠堂)。所以,文化空间环境要素不仅承载着一个乡村社区居民交流沟通的功能,同时也承载着一个乡村社区文脉传承的重担。

2、乡村社区空间环境构成要素的第二层级

乡村治理的内涵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乡差距;治理;产业;公共服务

一、城乡差距与城乡差别具有不同的内涵

城乡差距与城乡差别的内涵是完全不同的。集历史现象与社会现象于一体的城乡差距是一个国家基本社会制度框架内城乡关系走向的表现形式。一个国家的基本社会制度决定财富的分配原则,建立在城乡利益对立基础上的城乡差距扩大是资本主义制度下财富分配不公的必然结果。但对已有的城市与乡村而言,他们各自能够产出多少财富则是由各自的主业生产力水平决定的,而代表城乡主业生产力水平的是城乡工农业劳动生产率。如果一个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甚至达到了物质极大丰富的共产主义状态,而且工农业劳动生产率达到同样高的水平,此时,源自生产关系方面与源自生产力方面的城乡差距都消灭了,但城乡差别依然存在。由此看来,城乡差别另有自己的特定内涵。

所谓城乡差别是指城市与乡村之间在城乡生态景观、城乡主产业劳动方式、城乡居民的集聚方式、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方面的客观区别,它存在于任何阶级社会的各个国家中。各个国家正在努力消灭的是城乡差距,但不能消灭城乡差别。自城市诞生以来,城乡差别就存在,以后还将存在。以往我们常常讲的“消灭三大差别”,其实指的是“消灭三大差距”,或者说是在对城乡差别有误解的情况下喊出的口号。城乡差距是指在基本社会制度及其一系列衍生制度约束下由城乡主产业生产方式而决定的城乡发展水平的差距。通过这个界定可以看出,要消灭城乡差距,就必须既要消灭使城乡差距扩大的基本社会制度,又要使城乡主产业劳动生产率水平同步提高。

在对待城乡差距问题方面,还存在一个误区,即人们往往认为只有社会主义国家在致力于缩小城乡差距并力图消灭城乡差距,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没有缩小城乡差距。在资本主义初期,城乡差距扩大的速度的确很快,城乡对立关系十分突出。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工业化与市场化的触角逐渐伸入到农村与农业,尽管主观上获取剩余价值,但客观上却缩小了工农差距与城乡差距。与社会主义国家相比,资本主义国家缩小城乡差距的行为是被动的,是因工业品的销售市场受到了落后农村、农业阻碍时才不得不去发展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缩小城乡差距的行为是主动的,是受基本社会制度价值取向影响而进行的提高农业生产力的行为。即使是这样,并不能表明社会主义国家在消灭城乡差距问题上不存在失误,因为社会主义制度本身需要不断完善,这就使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在中国仍然会出现城乡差距扩大的问题,以至于今天我们用“统筹城乡发展”来纠正过去城乡差距方面出现的失误。

二、城乡差距问题的层次性分析

分析城乡差距问题应从三个方面人手:一是系统的研究不同层次的城乡差距,二是揭示城乡差距的本质,三是明确导致城乡差距拉大的历史责任主体。

中国城乡差距包括城乡政治差距、城乡经济差距和城乡社会差距。城乡政治差距是最深层次的城乡差距,它决定着中间层次的城乡经济差距与表层次的城乡社会差距。通常状况下,人们只重视城乡收入差距这一城乡社会差距的研究,很少能从城乡经济差距与城乡社会差距背后挖掘出城乡政治差距。源于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压力型政治体制在城市与农村的表现形式是命令式的城市治理与乡村治理。在压力型政治体制约束下由任命型城乡权力资源配置制度支撑的城乡治理差距越来越大,而这种城乡治理差距的产生原因恰恰是由于权力资源本身在城乡之间的严重不平衡配置,权力资源的不平衡又导致城乡之间经济资源的不平衡与社会公共产品资源的不平衡。这表明,城乡政治差距是城乡经济差距和城乡社会差距的根源。

政府在城乡差距扩大问题方面负有直接责任。政府是校正“市场失灵”的最后控制者,政府是战略政策与制度的主要供给者。就市场机制的作用而言,城乡差距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无疑是越来越大,政府校正市场机制的结果体现了政府的宏观调控绩效和政府的统筹能力。就政府制定的战略而言,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是政府提出的,控制大城市发展的城市化方针是政府提出的;就政策与制度而言,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是政府推出的,不平等的城乡产品交换制度、差别化城乡教育制度、不同的城乡社会福利制度、城市优先的资源配置制度等也都是政府制定并加以实施的。而这些战略的实施与制度的出台恰恰是导致城乡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

三、从多维度统筹城乡发展的对策建议

城乡差距问题是各种深层次矛盾的集中表现形式,而化解这些深层次矛盾的最好办法是进行体制改革。为此,针对上述三个层次的城乡差距,提出了相应的三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体制改革。

为从根本上剔除产生城乡差距的深层政治体制阻碍性因素,我们需要确定城乡治理体制变革的价值取向,该价值取向是变压力型治理体制为激励型治理体制;变权利约束型治理为权利给予型治理;变人治型治理为法治型治理。当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令人民群众满意的成绩后,城乡各级政府的科学决策、公正决策、公平决策才会在城市与农村的协同发展中起到积极作用,才能在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城乡整体规划与城乡政府管制方面有所作为。面对日益严重的城乡环境污染问题,城乡各级政府应联合起来为城乡生态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面对城市的单纯空间扩张与农村耕地的不断减少之间的问题,迫切需要政府突破过去仅规划城市而不规划农村、仅规划工业布局而不规划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布局的工作思路,实现粮食安全前提下城乡规模结构与城乡空间结构之间的整体协调增长。

城乡政治体制改革引领下的城乡治理绩效的提高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所在,而深层经济体制改革则是统筹城乡协同发展的最核心内容。市场机制惯性作用下优质生产要素不断流出农村问题,需要统筹主体的政府干预机制在一定激励机制作用下强制性的实现优质生产要素流入农村,这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业优质生产要素短缺问题。统筹主体政府还要推动工业反哺农业,在农业生产成为工业化整个链条中一个环节的基础上,发展精细农业、订单农业、生态农业、标准化农业。

缩小城乡经济差距的核心是缩小工农业发展差距,财政支农、工业反哺农业与城市支持农村只是发展农业的外部措施,农业要想真正成长为现代农业还必须有一系列新土地制度安排促进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其中,动态土地承包权确认制度就是最重要的制度安排之一。为解决农村新生代农民被农村和城市双重边缘化问题,为适应农业规模经营的要求,我们主张改革以往政府单方面固定期限下的土地承包制度,代之以动态土地承包权确认制度和柔性土地承包权流转制度。所谓动态土地承包权确认制度是指为适应农村新增人口组成的家庭也有土地供其承包而言的增量性动态土地承包权的确认制度。该制度是基于新生代农民在农村的生存问题而提出的,是化解新生代农民与老一代农民代际矛盾的新型制度安排。所谓柔性土地承包权流转制度是在合法、合理、自愿前提下,规范农户与农户之间、农户与非农户之间以及农户与集体组织之间发生的土地承包权流转的制度。该制度解决了初始土地总承包权与后来土地分承包权之间的流转问题,它既可以使土地走向规模化经营,也可以因地制宜使土地走向分散化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