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体育课程内容

小学体育课程内容

小学体育课程内容

小学体育课程内容范文第1篇

一、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原则

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有利于完成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学习目标。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简称《课标》)为依据。《课标》是根据国家教育计划所制订的纲要式的体育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紧紧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及其发展的要求,具体规定体育教学内容的方向、目标、范围、体系、教学要求和考核标准等,是选择教学内容的直接依据。《课标》对于教学内容并没做细化的规定,主要是给出一个框架。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具有较大的自主权,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教学内容。因此,教师要认真体会《课标》的教学精神,并以此为标准结合学校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师不能只根据自己一时的想法、自己的特长以及学生的喜好随意设置教学内容和计划,要减少教学内容的随意性,增强科学性。灵活是在统一基础上的灵活,不能无视《课标》的精神而自搞一套。

二、生理和心理健康均衡发展原则

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有利于学生掌握有关身体健康的知识和科学健身方法,提高自我保健意识;有利于学生坚持锻炼,增强体能,促进身体健康及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除了有利于学生的生理健康外,教学内容的选择也要注意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和维护,比如集体感的塑造、抗挫折能力的锻炼、坚强意志的培养、情绪调节能力的增强等,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和优良的心里素质。例如举行拔河比赛要让学生明白团队项目中合作的重要性;长跑有助于学生意志的磨练,当然教师应当在旁边适当的鼓励,激发其坚持跑完全程的勇气,让参与者通过自己的辛苦付出充分体验成功的快乐;课前给同学们交待下节课的教学内容,让他们自主准备部分项目,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意识都具有引导作用。

三、因地制宜原则

体育教学内容受外部条件的影响较大,同样的教学内容并不能适用于所有学校,其内容的选择应该根据该校的状况来进行决定。每个学校的条件都是不一样的,每个学校的体育设备的配备情况、教师队伍的素质、学生的兴趣、学生的身体状况等都是有差别的。所以小学体育教学内容选择时,要以新课标的目标为指导思想,根据场地器材情况、教师队伍的素质以及不同地区文化的特点等进行选择。有的学校场地小,学生人数多,人均活动面积小。这样的情况下就不适于开展对场地面积要求比较大的活动,同时也可以考虑对现有的项目进行改造,或者对场地的使用进行合理规划,以充分利用场地。例如有的学校考虑到节约场地在部署活动器具的时候采取“靠边靠角”的方式,这样就既能满足学生对活动设备的需求,又能尽量减少占有土地。每个学校在选择运动项目的时候必须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在尽力而行的情况下也要考虑量力而为,防止盲目跟风,劳民伤财却得不到良好的效果。

四、因人制宜原则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体育内容的兴趣是不同的,他们的身体机能和学习能力也是有差异的。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当以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身体特点和兴趣为参考,如同样的项目,对于低年级的学生的教学应该对项目的规则以及器材进行改造、降低难度要求等;而对于高年级学生则可以适当增加难度和强度。在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因材施教,充分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注重不同年龄学生的不同状况和要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只有更多考虑不同学生的特性才能据此设计不同的动作难度和强度,防止学生锻炼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强度过大对学生造成伤害,难度太高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证每个学生都能从体育教学中有所收获。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学校可以设立教学内容征集箱,这样学生对教学的需求便多了一个表达的途径。通过教学内容征集箱学生可以以书面形式向老师反映自己对教学内容的需求和建议,老师则不定期对教学内容征集箱进行查阅。对于学生要求强烈并具备可行性的活动内容有选择地进行教学,对于暂时无法开展或者不能开展的项目可以向学生解释不采纳的原因(比如教学设备、运动强度不适合等)。据一项地方性的体育教学调查显示:学生喜欢健美操的占91%,85%学生支持学校开设健美操课程。77%学生对健美操有所了解,学生最喜欢学到街舞,搏击健美操,啦啦操。但18%学生对健美操内容表示不满意,64%学生认为健美操课时设置不满足需要;只有23%的中学经常开展健美操活动,成立健美操兴趣小组的中学比例仅为13%。由此可见,健美操等新兴活动在学生中有很多热爱者,但学校的重视程度往往不足。该组数据针对的是初一学生,但其对小学高年级体育课程的设置不得不说也是具有参考意义的。小学可在高年级开设一些健美操等广受学生喜爱的活动。

五、趣味性、实用性原则

学生对体育课程内容的兴趣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体育教学的效果。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体育课程内容有了兴趣、有了认同感,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有助于体育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例如篮球传统教学要求学生必须先会运球后,再开始学习传接球。而这样流程的开始往往会直接影响学生对篮球的学习兴趣,因为运球的练习过于单调,而学生往往对后面的传递球等更感兴趣。这时可以先让学生直接打篮球,玩过球后学生对运球的重要性会有所了解,学生更愿意主动去学习运球。当然也可以设置些游戏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体育课堂不仅可以实现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结合现实生活,传授学生一些生存的技能和知识,并将这些内容和体育运动融合起来,实现一个项目多个效果。如消防知识就是必要的生活知识,因此应该设置些游戏使学生在运动中增长知识。比如可以组织“消防演习”,让学生在课前搜集一些如何逃生、如何灭火等消防知识(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提高参与的程度),教师则事先准备模拟的道具。课堂中学生分别轮流扮演消防员和受困群众,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模拟演习。另外,课堂中还应当传授体育运动中的安全防范知识和野外环境中的基本生存技能等一些对现实有益的知识和技能。

六、结语

小学体育课程内容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童编号]1671-5918(2015)17-0121-02

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为中小学培养优秀的体育教育人才,所以高职院校应当密切关注中小学体育教育的改革,以便于能够顺利完成两者之间的衔接工作。但是由于我国教育体制存在的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再加上人们长期以来对体育的错误理解,导致我国高职院校和中小学在体育教育内容等方面的衔接上存在一些问题,不仅不利于培养全面的体育教育人才,也影响了学校体育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

一、《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小学体育教育

(一)中小学体育课程要注重体育的育人功能

根据《课程标准》的明确规定,体育健康教育是一门以身体锻炼为手段,以增强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为目的的课程,也是中小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健康发展的关键。因此,是否能正确开展体育课程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关键。体育课程也成为体育与健康课程,它重视的是对学生体质的增强,并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必备的健康知识,并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它要求学生要在长期的体育活动中锻炼身体,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

(二)新课程标准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综合发展,新课程标准也规定了对学生身心健康的要求。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是要求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素质要逐渐成熟,同时还要逐步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健康第一”是其指导思想,而且在开展体育教育课程时要始终坚持这一指导思想,在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重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是根据当代教育理念所做出的教育思想,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教育目标

“健康第一”不仅是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一切体育活动都要围绕健康展开,并且增强学生健康更是体育教育的根本目标。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及时转变教育观念,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其次,教师在领导学生开展体育活动时,不仅要重视体育对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还要发挥体育活动对学生信念和毅力的塑造等。而且,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自己,将体育与其他学科知识的交叉点相互渗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

二、目前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与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名称不符

不同阶段的体育课程文件在名称上就有很大的差异,例如高中和中小学的体育课程都称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由此可见在这两个阶段体育教育已经由传统的体育转变为体育与健康课,所以课程的性质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原来体育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了健康的内容,这与大学的体育课程有着明显的区别。而且,这种差异还体现在体育课程文件的属性上。我国体育课程先后学习了苏联和欧美的体育课程,在高中和中小学阶段都特别强调“标准”,而大学的体育课程改革文件都是以”指导纲要“的形式下发文件,这都证明了体育课程在衔接上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二)课程标准不够具体与细化

为了使体育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需要,我国相关部门先后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进行了改革,并设立了诸如“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五大领域目标。在最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中,又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合称为“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在这几大领域的划分上,大学与中小学都是相同的。但是高中和中小学在体育课程的目标划分略有差异。而且,各个阶段、各个水平具体目标的划分存在很多不够具体的地方,导致彼此之间的层次衔接不够明确,给体育教育工作者的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三)教材缺乏连贯性

通过对各个阶段的不同地区的体育课程教材的研究可以发现,高校和中小学体育教材在内容上存在着很多重复的地方,而且不同阶段所用的教材在衔接上缺乏连贯性,这已经成为体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体育教材重复严重不管是在中小学、高中、抑或是大学所用的体育教材中都有跑、跳等基本内容,对这种学生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已经学习过的内容,再学已经没有什么意义,这种教材内容的重复只是一种对资源的浪费,对学生体育素质的提高根本发挥不了积极的作用。而且,由于版本的不同,一些体育专业术语也不尽相同,对同样一种教学内容却有不同的解释,这极易造成学生对已学知识混淆。

三、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内容与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的衔接研究

随着一次次的课程改革,我国教育逐渐转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其中体育教育最为凸显。为了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和学生的发展需要,中小学体育教育也做了适当的调整。而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也必须做相应变化,在体育教学的思想和内容上都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一)加强对高职院校体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技术培训

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未来多会成为中小学体育教师,担负着教育学生的重任,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必须要掌握牢固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以满足未来学生的发展需要。因此,加强对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技术培训势在必行,而且是极其重要的。不但要提高他们的运动技能,还要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并能将生活中的体育活动和体育教学结合在一起,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作为一名未来的体育教师,他们除了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外,还要能将这种技能切实应用到体育教学活动中。

(二)运用多样性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高职院校不同于高中和中小学阶段的学习的是,高职院校要教授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学习的能力。因此,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能够学会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等先进的学习方式。教师在必要的讲解和示范外,要教会学生利用空闲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并且要让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践行学习过的理论知识,以此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丰富课程内容,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

最新颁布的《课程标准》在多次完善的基础上建立了体育课程目标体系,对各个阶段的体育课程学习制定了框架和相应要求,这就使体育课程更加具体化、明确化,而且各大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更有利于学生的体育教学内容,不仅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便利,也能够最大限度地丰富了体育课程内容。这种经过精心选择安排的体育课程,更加容易受到学生的青睐,也更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四、改进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内容与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的有效措施

(一)构建体育课程标准一体化管理体制

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内容与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在衔接上存在突出问题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缺乏一个标准化的课程体制,不能对各个阶段的体育课程进行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因此,构建各个阶段的体育教育课程的一体化管理体制,选用专家构成委员会,对教材的编订和课程大纲等进行统一的管理。并对各个阶段的体育课程进行合理划分,为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内容和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衔接提供依据。

(二)加强不同阶段体育教学的联动互通

不同阶段的体育学习有所侧重,选取适合各个阶段教育的体育教材与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等,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项目,为终身教育奠定基础。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要尽可能地加强不同阶段体育教学的联动互通,掌握不同阶段的教学特点和要求,加强其衔接的顺畅性。根据学生需要,可以将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与中小学的体育紧密结合起来,增强互动。

(三)完善体育教材,增强其连贯性

体育教材缺乏衔接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师的体育教学活动,因此完善体育教材,增强不同阶段教材的连贯性已经成为体育教学领域的工作重点之一。首先,要对体育教学有个整体的视野观,其次要对不同阶段的体育教学活动的特点有个整体的把握,并注重不同阶段的学生发展需求,在继承原有教材精华的同时对其进行改革和创新,使其更加符合当今时代学生发展的需要。

五、结束语

身体健康是一切活动的基础,所以体育活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们所接触的体育活动多数为在校时接受的体育活动,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体育活动对学生的积极作用,必须重视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内容与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衔接。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逐渐完善我国的体育教育,以体育为手段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也推动我国体育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完善。

参考文献:

[1]汤亚平.中小学体育“新课改”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方式转变的影响[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12):191-192,222.

[2]张晓林,陈新键,毛振明.我国大中小学体育课程有效衔接现存问题及改进思路[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2):78-83.

小学体育课程内容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以课程编制理论为依据,采用文献法、专家调查法,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实际,构建了学科研究对象清晰明确、课程结构合理、内容完善、棍念术语规范的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新体系.

1问题的提出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来,以课程改革为中心的基础教育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波及学校教育的各个领域.《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一6年给)体育与健康(7一12年级)课程标准》的试行,就是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取得成果的重要标志.它不仅对在岗的中小学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高等师范院校的体育师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体育学作为培养学校体育教师的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其内容必须适应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改革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构建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新体系,就成了高等体育专业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之一。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 1研究对象

以高等体育专业的学校体育学课程为研究对象.

2. 2研究方法

2. 2. 1文献法

收集、分析、研究了1990年以来在国内体育期刊上公开发表的有关学校体育学课程方面的文献40余篇(部).

2. 2. 2专家调查法

通过专家问卷调查,解决研究效度及学校体育学课程目标及其权重、课程内容构成问题.效度查验见表1.

3研究结果与讨论分析.

3. 1学校体育学课程目标及其权,的确定

依据1997年国家教育部文件规定的学校体育学的课程目标“研究与揭示学校体育的基本规律,阐明学校体育的原理与方法,使学生掌握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基本具备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学校体育工作的能力”,在专家调查的基础上,把学校体育学的课程目标操作化为6个子目标并确定其权重(见表2).

3. 2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的确定

在文献研究和听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了在上述学校体育学课课程目标下的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主要由学校体育学总论、学校体育教学、学校课外体育、学校体育管理和学校体育科研四个部分构成.具体内容是:c(1)学校体育学总论;c(2)学校体育教学;c(3)学校体育锻炼;c(4)学校体育训练;c(5)学校体育竞赛;c(6)学校体育管理;c (7)校体育科研.学校体育学课程具体内容与学校体育学课程目标值:课程内容对课程目标的贡献度)、各具体内容之间值:课程内容对课程目标的总的关联指数)的关系见表3.

根据课程编制理论,对t值和d值均较大的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应该做优化考虑,并应保证其在课程内容体系中的地位和比例;对t值和d值均较小的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c(s)和c(,)应该做淡化考虑,并应减少其在课程内容体系中的地位和比例;对t值较大而d值较小的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cc6)要注意加以保护,因为这一课程内容是具有一定基础性的课程内容.对t值较小而d值较大的课程内容的处理需要进一步分析关于子目标的可实现度信息,即各个子目标的可实现性指数(尸值).计算结果如下:p(1)=14. 4707 , p ( 2)=14.4118,p(3)=14.6471,p(4)=12.4706,p(5)=12.8823,p(6)=12. 8825.这说明若将课程内容cc3>剔除,则有3个课程目标的p值较小,即p(4) = 12.4706,p ( 5 ) =12. 8823 , p ( 6 ) = 12. 8825.这些课程目标实现可能性会进一步削弱.因此t值较小而d值较大的课程内容c(3)应保留.

3. 3学校体育学课程新体系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按照篇章节的结构构建了学校体育学课程新体系(见表4).

3.4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新体系的特点

第一,明确了学校体育学课程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学校体育学是研究学校体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其主要内容包括学校体育学总论、学校体育教学、学校课外体育、学校体育科研与管理四大部分内容组成,具有兼基础理论与实践应用,并侧重指导各级各类学校体育工作的以应用为主的学科.

第二,结构更加合理.在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构成上,篇、章、节的结构被普遍认可,并一致认识,以学校体育总论、学校体育教学、学校课外体育和学校体育科研与管理四篇的结构更合理.

第三,内容更加完善.从细节的内容上看,对原有的内容结构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把体育教师、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材统一归为体育教学过程一章;在学校体育学的总论篇,增加了学校体育思想、学校体育与现代社会、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的内容;在学校体育教学篇,增加了学校体育课程,学校体育教学环境、学校体育教学模式等内容.从而使内容体系在更加完普的基础上全面更新,逻辑层次更加严谨.

第四,概念、术语规范化.在新的课程体系中,统一使用了学校体育教学、学校体育锻炼、学校体育训练、学校体育竞赛、学校体育科研、学校体育管理等概念,克服了以往课余体育锻炼、课外体育训练等概念使用上的不规范现象,从而使学校体育学课程在概念、术语使用上更符合逻辑学基本要求.

4结语

改革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构建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新体系是基础体育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是学校体育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为培养基础体育发展需要的体育教师,必须进行学校体育学的课程改革.

小学体育课程内容范文第4篇

关 键 词:学校体育;体育课程;好课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3)02-0062-03

什么是好课?就基础教育体育课程而言,在教学大纲年代好课可能意味教师要按照生理负荷曲线安排课的密度,学生要有“汗和乐”的效果。新课改后,对好课的认识越加泛化了。好课可能意味着学生喜欢了、高兴了,好课可能意味着学生学懂了,也可能意味着学生参与了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等。对什么是体育课程“好课”的不同认识,不利于一线体育教师的教学实践。因此,有必要分析产生体育课程“好课”认识不一的原因,并提出判断“好课”的基本方法。

1 对体育课程“好课”认识不一的原因

对体育课程“好课”认识不一,既有理论层面的原因,又有实践层面的原因。

从理论层面来看,体育学科的理论研究还很不成熟。单从体育教学内容上来看,对各学段教什么以及教到什么程度还没有统一的认识,例如篮球,初中应教哪些技术、高中应教哪些技术、都分别教到什么程度等一系列问题缺乏相关研究,因此缺乏好课的内容判断标准。

从实践层面来看,还存在主观和客观的原因。从主观上看,可能是评课人对体育课持有不同的观察角度。例如,如果评课人只将学生“乐了、热了”作为评判好课的标准,那么学生是否学到技能就不那么重要;如果评课人重点看学生在体育课上是否“学会了、学乐了”,那么对学生是否运动了或有多少的运动负荷可能不那么在乎。从客观上看,原因主要是体育课程基本规定性的缺乏。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现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2006年就曾提出了“对优秀中小学体育课的基本要求(试用)”。目前,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正在对《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规范与基本质量要求(征求意见稿)》进行意见征集,可以预期,关于什么是好的体育课将会有一个权威的评判依据出台。还有评课人本身的能力还有待提高,例如,评课人对体育课的类型认识不足,就可能会忽略了“好课”判断的前提条件。因为,不同类型的体育课,教学的侧重点是不相同的,评课的关注点也会有所区别。或者,评课人对于不同学段的体育课的学生特点不清楚,忽视不同学段学生的差异和学段内容的差异,以及学段目标的不同等,也可能导致判断错误等等[1]。

2 判断体育课程“好课”的基本方法

虽然对好的体育课认识不一,但要统一认识,使评价更客观,还是有一些基本方法可循的。这些方法就是要明确所评体育课的类型、审视教学内容是否合理、分析教学目标是否具体、判断教学方法是否适切、观察教学效果是否达成。

2.1 明确所评体育课的类型

不同的体育课类型,即使内容相同,目标也可能不同,所采用的方法和最后的效果也会不同。因此,在判断一节体育课是否是好课时,首先要明确体育课的类型。

依据体育课教学任务的要求,体育课分为新授课、复习课、综合课和考核课等。这些课的教学任务不同,目标就不同,方法和效果的判断标准就有区别。如评判新授课时可能要更多关注学生是否学会新授内容,而复习课的评价要更多关注学生的练习密度。

依据体育课是否是展示课,体育课可分为常态课和观摩课。观摩课可能更多关注学理,如课的设计等;常态课可能更多关注学力,如课的效果等。希望常态课都能像观摩课一样准备,观摩课都能像常态课一样能接地气,并将观摩课或常态课的判断标准照搬到常态课或观摩课上来,显然不合理。

依据不同学段,体育课可分为小学体育课和初中体育课,小学体育课还有低段和高段的划分。不同学段体育课的特点不同,采用的教学方法也不同,评判时的关注点也不同。如小学低段体育课主要采用游戏的教学方法,要更多关注孩子的玩和乐,以激发体育学习动机;而小学高段体育课和初中体育课可能要更多关注学生学习习惯养成和学力培养,因此,评判视角会有不同。一堂体育课,玩老鹰捉小鸡游戏时学生头戴小鸡装饰物,戴在一二年级学生头上会觉得很可爱,戴在五年级学生头上就会觉得很别扭。在低学段看到这个游戏可以认为教师是为提高学生活动量而设计的,在高学段看到这个游戏就要考虑是否能与下面的教学内容衔接,是否为学习变向跑和急停做准备。

依据体育场地器材等的配备情况,体育课可分为场地器材充足的体育课和场地器材不足的体育课。在场地器材不足的体育课上,如果用场地器材充足的要求来评价就不合适了。因此,应关注教师是否自制器材或是否采用学生合作学习来解决器材或场地不足,或是否采用其他替代性教学方法完成教学任务。而场地器材充足的体育课则应关注教师是否充分利用了场地和器材。

体育课还有很多分类,如理论课和实践课、自选内容课和规定内容课等等。每一种分类都有不同的评课视角。因此,在进行好课判断的时候一样要先明确课的类型,才能有助于评课视角选择和方向把握。

2.2 审视教学内容是否合理

不同学段的体育课内容应有所不同,但第8次新课改实施的体育新课程标准,未规定哪个学段哪级水平具体要教什么内容,只有“目标引领内容”的要求。面对数量庞大的体育项目,体育教师很难对教学内容做出合理的选择。在教学大纲年代的体育教学,由于哪个学段、哪个年级、哪个学期教什么基本上都有较为明确的规定,因此,判断好课时无需看选择的内容。而现在,由于内容没有明确规定,因此,评判教学内容选择是否合理,也就成为评判好课的一个重要方面。

毛振明教授[2]认为“好的体育课的核心是好教材。”而一个教学内容该不该选,选的是否恰到好处,一是看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二是看是否能够达到课程目标要求;三是看所选内容是否具有学科特性。

教学内容的选择涉及到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的教学内容两个层面。

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指上面所说的教材,新课改以来,课程内容规定性的缺失使得大量的体育和非体育项目,及大量乡土教材进入体育教学。这些内容有的是具有文化传承意义和身体锻炼意义的体育项目,可称为“准体育教学内容”,如珍珠球、抖空竹等等;有的是具有以上意义,但需要加以教材化加工才能进行教学的体育内容,可称为“前体育教学内容”;也有的是不具有锻炼身体意义的,不能够达到课程目标要求的“非体育教学内容”,如棋类和电子竞技等;也有不具有学科特性的 “伪体育教学内容”,如用扁担、挑南瓜等。

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指一节课内各部分的具体教学内容,如准备部分、基本部分、放松部分各选择什么内容。评判好课时要审视各部分的内容是否符合该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如粘年糕游戏在小学低学段可能不如小学高学段效果好;老鹰捉小鸡游戏在初中可能不如小学效果好。又如同样是运球,小学可能主要在运球游戏方面,初中就要涉及运球技能的教学。同时还要审视各个部分教学内容是否能够衔接,如上面提到的老鹰捉小鸡如果是为了主要教材加速跑、急停或变向跑而设计,可能就比单独的一个游戏更合理。

2.3 分析教学目标是否具体

体育课从课程的层面和从教学的层面都不能回避目标问题,假如一节体育课脱离了目标,未按照课程目标把握总体方向,未设定教学目标,并在课结束以后达不成预定目标,都不能算是好课。因此,评判是否是好课,在明确课的类型和内容以后,就需要依据课程目标,对教学目标做出初步的判断。假如课远离目标,不管上的是什么内容,采取的是什么方法,都不能判断该课是一节好课。当然,就一节体育课而言,教学目标需要具体、有可评性,否则,笼统的目标难以做出达成与否的准确判断。

从课程层面来说,目标要引领内容,教师要基于课程目标选择教材,即课程教学内容。而在教学层面来说,内容是先确定的,教师要根据整个课程目标和课的内容具体化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果一节篮球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双手胸前传接球,教师可以根据课在单元中的位置确定具体教学目标,如“通过本节课教学,学生能够在3 m的间距互传20次”。如果不能看到教师的教案,那么就要根据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分析其课的教学目标,如有的教师会宣布本次课的教学目标,有的教师会在布置学生练习时有具体要求,如果这些都没有观察到,教师的教学目标可能就不是具体的。教学目标不具体,不能评为好课。

2.4 判断教学方法是否合适

有了目标、有了内容,且目标制定和内容的选择也十分合理,依然不能就此直接判断是一节好课。因为,目标的达成、内容的学习都需要借助于科学合理有效的方法来实现。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转变学习方式,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引入课堂,因此,在判断是否是好课的时候,就要根据教师是否有选择性地运用新的学习方式,运用的是否合理等都是判断好课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如在新课改初期,探究学习常常被部分老师理解为“提问——分组讨论——回答”的教学过程,形式上的探究学习,难以达到真正的探究学习的目的,只是一种“探而未究”的教学形式。

2.5 观察教学效果是否达成

体育课上成了什么样,最终是要看课的实际教学效果如何。一堂课的实际效果能反映出教师教学的实际水平,也能反映出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这一点可以从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行为上做出判断,如教师的讲解示范水平是否较高,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否有效发挥。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上也可以做出判断,如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否积极,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高涨,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否正确,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否积极发挥等等[3]。因此,从教师层面来看,不能将做了规范的讲解和标准的示范就认为是好课,还要看教师讲解示范的时候对学生做了哪些学法的指导,假如教师只会讲和做,学生不会听和看,依然达不到讲解示范的目的。看学生,不能只是看学生乐了、热了,还要看学习的态度,以及是否掌握了学习的有效方法等等。因此,教学的实际效果在判断是否是一节好课方面也不能忽视。

什么样的体育课是好课,存在认识不一的问题,原因多元,更多是主观上的以偏概全。而好课是具有相对性的,判断一节体育课是否是好课的基本方法是需要考虑授课的类型、内容、目标、方法以及效果等方面。在明确课的类型的前提下,只有目标明确,内容合理、方法科学,且效果突出才能算是好课。

参考文献:

[1] 于素梅. 体育常态课与观摩课的连点[J]. 体育教学,2010(11):59-62.

小学体育课程内容范文第5篇

什么是好课?就基础教育体育课程而言,在教学大纲年代好课可能意味教师要按照生理负荷曲线安排课的密度,学生要有“汗和乐”的效果。新课改后,对好课的认识越加泛化了。好课可能意味着学生喜欢了、高兴了,好课可能意味着学生学懂了,也可能意味着学生参与了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等。对什么是体育课程“好课”的不同认识,不利于一线体育教师的教学实践。因此,有必要分析产生体育课程“好课”认识不一的原因,并提出本文由收集整理判断“好课”的基本方法。

1 对体育课程“好课”认识不一的原因

对体育课程“好课”认识不一,既有理论层面的原因,又有实践层面的原因。

从理论层面来看,体育学科的理论研究还很不成熟。单从体育教学内容上来看,对各学段教什么以及教到什么程度还没有统一的认识,例如篮球,初中应教哪些技术、高中应教哪些技术、都分别教到什么程度等一系列问题缺乏相关研究,因此缺乏好课的内容判断标准。

从实践层面来看,还存在主观和客观的原因。从主观上看,可能是评课人对体育课持有不同的观察角度。例如,如果评课人只将学生“乐了、热了”作为评判好课的标准,那么学生是否学到技能就不那么重要;如果评课人重点看学生在体育课上是否“学会了、学乐了”,那么对学生是否运动了或有多少的运动负荷可能不那么在乎。从客观上看,原因主要是体育课程基本规定性的缺乏。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现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2006年就曾提出了“对优秀中小学体育课的基本要求(试用)”。目前,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正在对《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规范与基本质量要求(征求意见稿)》进行意见征集,可以预期,关于什么是好的体育课将会有一个权威的评判依据出台。还有评课人本身的能力还有待提高,例如,评课人对体育课的类型认识不足,就可能会忽略了“好课”判断的前提条件。因为,不同类型的体育课,教学的侧重点是不相同的,评课的关注点也会有所区别。或者,评课人对于不同学段的体育课的学生特点不清楚,忽视不同学段学生的差异和学段内容的差异,以及学段目标的不同等,也可能导致判断错误等等[1]。

2 判断体育课程“好课”的基本方法

虽然对好的体育课认识不一,但要统一认识,使评价更客观,还是有一些基本方法可循的。这些方法就是要明确所评体育课的类型、审视教学内容是否合理、分析教学目标是否具体、判断教学方法是否适切、观察教学效果是否达成。

2.1 明确所评体育课的类型

不同的体育课类型,即使内容相同,目标也可能不同,所采用的方法和最后的效果也会不同。因此,在判断一节体育课是否是好课时,首先要明确体育课的类型。

依据体育课教学任务的要求,体育课分为新授课、复习课、综合课和考核课等。这些课的教学任务不同,目标就不同,方法和效果的判断标准就有区别。如评判新授课时可能要更多关注学生是否学会新授内容,而复习课的评价要更多关注学生的练习密度。

依据体育课是否是展示课,体育课可分为常态课和观摩课。观摩课可能更多关注学理,如课的设计等;常态课可能更多关注学力,如课的效果等。希望常态课都能像观摩课一样准备,观摩课都能像常态课一样能接地气,并将观摩课或常态课的判断标准照搬到常态课或观摩课上来,显然不合理。

依据不同学段,体育课可分为小学体育课和初中体育课,小学体育课还有低段和高段的划分。不同学段体育课的特点不同,采用的教学方法也不同,评判时的关注点也不同。如小学低段体育课主要采用游戏的教学方法,要更多关注孩子的玩和乐,以激发体育学习动机;而小学高段体育课和初中体育课可能要更多关注学生学习习惯养成和学力培养,因此,评判视角会有不同。一堂体育课,玩老鹰捉小鸡游戏时学生头戴小鸡装饰物,戴在一二年级学生头上会觉得很可爱,戴在五年级学生头上就会觉得很别扭。在低学段看到这个游戏可以认为教师是为提高学生活动量而设计的,在高学段看到这个游戏就要考虑是否能与下面的教学内容衔接,是否为学习变向跑和急停做准备。

依据体育场地器材等的配备情况,体育课可分为场地器材充足的体育课和场地器材不足的体育课。在场地器材不足的体育课上,如果用场地器材充足的要求来评价就不合适了。因此,应关注教师是否自制器材或是否采用学生合作学习来解决器材或场地不足,或是否采用其他替代性教学方法完成教学任务。而场地器材充足的体育课则应关注教师是否充分利用了场地和器材。

体育课还有很多分类,如理论课和实践课、自选内容课和规定内容课等等。每一种分类都有不同的评课视角。因此,在进行好课判断的时候一样要先明确课的类型,才能有助于评课视角选择和方向把握。

2.2 审视教学内容是否合理

不同学段的体育课内容应有所不同,但第8次新课改实施的体育新课程标准,未规定哪个学段哪级水平具体要教什么内容,只有“目标引领内容”的要求。面对数量庞大的体育项目,体育教师很难对教学内容做出合理的选择。在教学大纲年代的体育教学,由于哪个学段、哪个年级、哪个学期教什么基本上都有较为明确的规定,因此,判断好课时无需看选择的内容。而现在,由于内容没有明确规定,因此,评判教学内容选择是否合理,也就成为评判好课的一个重要方面。

毛振明教授[2]认为“好的体育课的核心是好教材。”而一个教学内容该不该选,选的是否恰到好处,一是看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二是看是否能够达到课程目标要求;三是看所选内容是否具有学科特性。

教学内容的选择涉及到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的教学内容两个层面。

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指上面所说的教材,新课改以来,课程内容规定性的缺失使得大量的体育和非体育项目,及大量乡土教材进入体育教学。这些内容有的是具有文化传承意义和身体锻炼意义的体育项目,可称为“准体育教学内容”,如珍珠球、抖空竹等等;有的是具有以上意义,但需要加以教材化加工才能进行教学的体育内容,可称为“前体育教学内容”;也有的是不具有锻炼身体意义的,不能够达到课程目标要求的“非体育教学内容”,如棋类和电子竞技等;也有不具有学科特性的 “伪体育教学内容”,如用扁担、挑南瓜等。

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指一节课内各部分的具体教学内容,如准备部分、基本部分、放松部分各选择什么内容。评判好课时要审视各部分的内容是否符合该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如粘年糕游戏在小学低学段可能不如小学高学段效果好;老鹰捉小鸡游戏在初中可能不如小学效果好。又如同样是运球,小学可能主要在运球游戏方面,初中就要涉及运球技能的教学。同时还要审视各个部分教学内容是否能够衔接,如上面提到的老鹰捉小鸡如果是为了主要教材加速跑、急停或变向跑而设计,可能就比单独的一个游戏更合理。

2.3 分析教学目标是否具体

体育课从课程的层面和从教学的层面都不能回避目标问题,假如一节体育课脱离了目标,未按照课程目标把握总体方向,未设定教学目标,并在课结束以后达不成预定目标,都不能算是好课。因此,评判是否是好课,在明确课的类型和内容以后,就需要依据课程目标,对教学目标做出初步的判断。假如课远离目标,不管上的是什么内容,采取的是什么方法,都不能判断该课是一节好课。当然,就一节体育课而言,教学目标需要具体、有可评性,否则,笼统的目标难以做出达成与否的准确判断。

从课程层面来说,目标要引领内容,教师要基于课程目标选择教材,即课程教学内容。而在教学层面来说,内容是先确定的,教师要根据整个课程目标和课的内容具体化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果一节篮球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双手胸前传接球,教师可以根据课在单元中的位置确定具体教学目标,如“通过本节课教学,学生能够在3 m的间距互传20次”。如果不能看到教师的教案,那么就要根据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分析其课的教学目标,如有的教师会宣布本次课的教学目标,有的教师会在布置学生练习时有具体要求,如果这些都没有观察到,教师的教学目标可能就不是具体的。教学目标不具体,不能评为好课。

2.4 判断教学方法是否合适

有了目标、有了内容,且目标制定和内容的选择也十分合理,依然不能就此直接判断是一节好课。因为,目标的达成、内容的学习都需要借助于科学合理有效的方法来实现。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转变学习方式,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引入课堂,因此,在判断是否是好课的时候,就要根据教师是否有选择性地运用新的学习方式,运用的是否合理等都是判断好课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如在新课改初期,探究学习常常被部分老师理解为“提问——分组讨论——回答”的教学过程,形式上的探究学习,难以达到真正的探究学习的目的,只是一种“探而未究”的教学形式。

2.5 观察教学效果是否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