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竞赛策划

体育竞赛策划

体育竞赛策划

体育竞赛策划范文第1篇

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妇幼健康技能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练,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激励广大妇幼健康服务战线工作人员钻研业务、岗位练兵,切实提高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展现妇幼健康服务系统勤于学习、业务精湛、爱岗敬业、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良好社会形象。同时,选拨优秀的人才参加全市竞赛,以树立妇幼健康服务队伍知识全面、理论高超、技能一流的先进典型,为妇幼卫生事业争光。

二、组织机构

全县妇幼健康技能竞赛由县卫生局、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县总工会和县妇联联合举办。由县妇幼保健所具体承办。

竞赛成立组委会,组委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负责竞赛的统筹协调、宣传及组织实施工作。由中共县卫生局纪检组负责监督整个竞赛过程,确保竞赛的公开、公平和公正。

三、竞赛内容

技能竞赛设“围产保健”、“儿童保健”、“妇女保健”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4个项目,竞赛内容包括相关政策规范、基础专业知识和技术操作技能。每个项目推荐2人参加全市竞赛。

(一)围产保健

1.政策规范。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及其实施办法、《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卫生部贯彻2011-2020年中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实施方案》、《孕前保健服务工作规范(试行)》、《孕产期保健工作管理办法》、《孕产期保健工作规范》、《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办法》、《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规范(2011年版)》、《母乳代用品销售管理办法》等相关行政法规、标准和规范性文件。

2.专业知识。包括孕前保健、孕产期保健、产前筛查、母婴传播性疾病、高危孕产妇识别和管理等专业知识。

3.操作技能。包括产后出血识别和处理、新生儿复苏、肩难产处理。

4.参考书目。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参考书目为《妇产科学(第8版)》、《孕产期保健技术指南》、《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技术指导手册(第3版)》。

(二)儿童保健

1.政策规范。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及其实施办法、《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卫生部贯彻2011-2020年中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实施方案》、《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办法》及其技术规范、《全国儿童保健工作规范(试行)》及《新生儿访视技术规范》等8个技术规范、《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儿童健康管理服务规范(2011年版)》、《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规范》、《婴幼儿喂养策略》等相关行政法规、标准和规范性文件。

2.专业知识。包括各年龄期儿童保健、儿童体格生长、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儿童营养、儿童五官保健、儿童常见病和伤害防治、儿童保健工作质量管理等专业知识。

3.操作技能。包括儿童体格测量与评价、母乳喂养指导、辅食添加指导。

4.参考书目。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参考书目为《儿童保健学(第四版)》(刘湘云,陈荣华,赵正言主编.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三)妇女保健

1.政策规范。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及其实施办法、《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卫生部贯彻2011-2020年中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实施方案》、《婚前保健工作规范(修订)》等相关行政法规、标准和规范性文件。

2.专业知识。包括青春期保健、婚前保健,生殖道感染/性传播疾病、“宫颈癌、乳腺癌”检查、妇女盆底功能障碍防治等妇女常见病防治,以及更老年期保健等专业知识。

3.操作技能。包括妇科检查、宫颈癌细胞学取材及结果判断、分段诊刮。

4.参考书目。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参考书目为《妇产科学(第8版)》(谢幸,苟文丽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妇女保健学》(熊庆,吴康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四)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1.政策规范。包括《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和《计划生育药具工作管理办法(试行)》等相关行政法规、标准和规范性文件。

2.专业知识。包括宫内节育器放置取出术、皮下埋植剂放置取出术、终止早期妊娠技术和绝育术等常用计划生育技术常规,避孕药具规范使用,避孕方法的知情选择,避孕节育方法的副反应和并发症的诊治和预防等专业知识。

3.操作技能。包括T型宫内节育器放置技术、环形宫内节育器取出技术。

4.参考书目。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参考书目为《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计划生育学分册)》(中华医学会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临床诊疗指南(计划生育学分册)》(中华医学会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避孕方法知情选择咨询指南》(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科学技术司编译.中国人口出版社,2009)。临床诊疗指南(计划生育学分册)》(中华医学会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避孕方法知情选择咨询指南》(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科学技术司编译.中国人口出版社,2009)。

四、参赛范围

县、镇乡(街道)各医疗卫生机构和计划生育服务机构中从事围产保健、儿童保健、妇女保健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妇幼健康专业技术人员。包括三家县级医院、县妇幼保健所、县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的相关医务人员,所有乡镇(街道)卫生院妇幼人员。

参赛人员要求具体如下:

1.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优良的道德品质。

2.爱岗敬业,甘于奉献,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专业技能。

3.医德医风好,群众口碑好,责任心强,既往无医疗事故和违纪情况。

五、竞赛形式及组队参加市级竞赛要求

1.竞赛形式

(1)笔试:参赛队员分别参加围产保健、儿童保健、妇女保健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4个专业之一的笔试,试卷统一由省卫生计生委负责命题,于7月13日(周日)9时开始,笔试时间90分钟。笔试地点:围产保健、儿童保健专业设在县妇幼保健所四楼会议室;妇女保健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专业设在卫生局四楼会议室。

(2)操作技能和知识竞答:每个参赛的人员根据参加的竞赛项目,分别参加围产保健、儿童保健、妇女保健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4个专业之一的技能操作和知识竞答。

2.推荐参加市级竞赛

根据选拔成绩组建县代表队,参加市级竞赛。县代表队由领队1名、副领队1名、参赛队员8名和联络员1名组成,由卫生行政部门分管妇幼工作的领导担任领队,县妇保所领导担任副领队,负责妇幼工作的科室负责人任联络员;8名参赛队员包括围产保健、儿童保健、妇女保健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4个项目各2人(其中来自县级、乡镇(社区)级各1人)。

六、竞赛计分

个人成绩为闭卷笔试、操作技能两个部分成绩,换算成百分制后,按照70%、30%的分值比例相加组成。

七、奖项设置

(一)县五一巾帼标兵候选人。围产保健、儿童保健、妇女保健、计划生育技术服务4个赛项目的个人总成绩获县级第一名和获市级竞赛二、三名的女参赛选手,作为候选人申报“县五一巾帼标兵”称号。

(二)县巾帼建功标兵候选人。4个竞赛项目的个人总成绩获县级前三名的女同志,作为候选人申报“县巾帼建功标兵”称号。

(三)个人奖。4个竞赛项目的个人总成绩列全县第1名为个人一等奖、第2-3名为个人二等奖;第4-6名为个人三等奖。

体育竞赛策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校校内体育赛事 管理能力 学生活动

高校校内体育赛事是高校开展得最多的学生活动,也是学生参与最多的校内活动。大到校运动会,小到班级寝室篮球赛都是校内体育赛事。学生通过参与组织管理校内体育赛事活动可以使多方面能力得到提高,管理能力是其中比较重要的能力之一。

1.在赛事启动之前制订比赛计划

任何体育赛事开始之前都要做很多准备工作,为了使体育赛事在计划阶段就处于最佳状态,要在对已有资源弱点和优势作出分析的基础上加以调整、改进。

1.1赛事策划的能力

策划书是体育赛事计划的第一步。一个好的策划书是良好的开始。一个完整的策划书需要有体育赛事的时间、地点、主办单位、承办单位、项目、参与人员、活动流程、奖项设置、经费预算等内容,这些都是比赛之前策划者需要计划好的内容。学生通过编写策划书明确赛事的目标,在组织管理比赛的时候就必须谨记这个目标,让管理中的每个决策,每个人事安排,每个问题的解决都紧紧围绕最终目标或阶段目标展开,这样才能达到较好的组织管理效果。

1.2对赛事规模计划的能力

策划者计划参与人员的人数是赛事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通过对参赛人数的调节。策划者可以控制比赛的规模。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要了解所举办体育赛事的各个细节,如:参赛队伍的个数,每个参赛队可以报名的项目个数,各参赛队每个项目可以报名人的个数,通过计划上面三个“个数”就可以控制比赛参赛人数。然后根据每个项目安排裁判员和志愿者,这样就可以知道参与赛事人员的大概数目。策划者除了对人员数量作好计划处,还要对比赛时间有大概的计划,根据参赛人数、场地数目和单个项目所需时间可以计算出比赛所需大概时间。通过对比赛规模的计划,策划者可以预计赛事参加人数、比赛所花时间。但是要想顺利实现赛事规模的计划有个前提,那就是策划者对这项赛事的各个流程和对此项比赛的规则比较了解,这就要求参加策划的学生对此项体育项目的专业知识比较精通,学生通过参与赛事规模计划的制订习得了更多的专业体育知识。

1.3对资金需要的预算

大军未动粮草先行,后勤保障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而资金的预计是整个赛事后勤工作的开始,高校校内体育赛事由于可以大量使用志愿者,使用学校内的免费场地,因此资金支出不是很多。赛事的奖品、裁判员的薪酬、打印费用等都需要预计在内。大型的校内赛事还要预算开闭幕式所需费用。在预算完后写入策划书,交学校主办部门审批拨款,也可拉赞助来丰富赛事的资金。通过与学校主管部门和赞助单位的交流,培养学生人际关系的能力和同上级打交道的能力。

2.在赛事开始前对比赛的组织

比赛前期工作准备完毕,组织人员就需要对赛事的开展进行安排,主要包括对人员和场地的组织安排。通过对人员和场地的安排完成组织比赛的各项工作。

2.1对赛事人员的组织安排

比赛开始前,有很多准备工作要开展。首先要召集学生志愿者和体育爱好者来参与,然后分配工作。根据工作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后勤保障组、竞赛组、场地器材组、宣传组、财务组等。由于校内体育赛事的规模不是很大,可以把一些组整合在一起。如:后勤组和财务组可以整合在一起,宣传组也可以和后勤保障组整合在一起。各部门都有相关职能,各负其责。通过人员的组织安排,学生可以了解自己需要做什么,确定自己工作的目标。然后给出目标完成时间,确保各组可以在规定时间内有效地完成工作。定期召开会议、安排任务和反馈问题。参与学生可以通过会议中任务的安排和问题的反馈提高自己纠正偏差的能力,了解自己的工作水平与实际要求的差距,然后进行调整改进。

2.2对场地器材使用的组织安排

场地器材的使用要按照比赛次序册的安排来进行。在安排时要考虑场地器材是否相冲突,如果有冲突就要在时间上错开。比如:田径运动会中标枪和铁饼项目就不能在同一个田径场同时开始,否则就容易造成事故。组织编排比赛的学生通过安排场地器材,体育专业知识有所丰富。完成比赛后的场地和器材要整理好,为了方便下次比赛的进行,要安排专人负责。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有始有终、始终如一的态度。

3.在赛事进行过程中对比赛的控制

在赛事进行过程中要对比赛进行监控,比赛的规则、比赛的进行过程、比赛的结果等整个过程都要在监控之中。只有搞好控制,比赛才能顺利有序地进行。

3.1规范控制

比赛中对规范的控制是首要任务。监督各个运动员按照比赛的规则来进行竞争;确保裁判员按照规则判罚是规范控制的主要任务。所有运动员都按照规则来进行比赛,所有裁判员都按照规则来评判才能保证比赛的公平公正。所以通过规范的控制可以培养学生公平公正的思想态度,使学生有公私分明的思想意识。

3.2信息控制

比赛所需要控制的信息有很多:运动员资格、比赛时间场地、比赛结果、晋级名单、团体总分、开幕式与闭幕式时间等。这些是运动员、教练员和观众都非常关注的信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要第一时间让大家接收到这些信息。比如:运动员资格、比赛时间场地、开幕式和闭幕式时间从次序册中可以得到信息;比赛结果、晋级名单和团体总分可以通过张榜或者广播让大家获得信息。信息的控制不是单方面的,还要有获得。下面反馈上来的信息也很重要。如:运动员资格不过关、比赛结果和团体总分有异议等。这些反馈上来的信息要及时得到规范的控制,违反规则的就要按照规则上的要求调整过来。所以信息控制是整个赛事的咽喉要道,比赛过程就要通过信息来控制。通过对信息的接收和,学生锻炼了协调事情的能力和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

4.在赛事中遇到问题时对问题的决策

在比赛中会遇到一些问题需要决策。如:有些体育项目的条款有漏洞,场地器材出现了问题,天气突然变化,等等。这些大部分是突发事件,而且都需要马上对事情进行决策。如何决策是学生需要了解的。比赛问题决策的依据应该围绕竞赛的要求“公平公正”来选取。在了解情况后在尽量不影响公平的情况下进行决策,保证参赛人员在公平公正的竞赛环境下能够继续比赛。除了保证比赛公平外,在决策的时候还需要考虑到国内和国际上同样比赛的惯例。如:下雨天室外篮球比赛顺延,而足球比赛就不顺延。在考虑多方面因素以后得出决策结果。决策的结果具有强制性,不能因为小部分人的反对而改变。通过对赛事中发生问题的处理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决策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决策具有目的性和指向性。

高校校内体育赛事的开展通过“计划―组织―控制―决策”这个过程对参与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学生设定目标的能力、预定计划的能力、纠正偏差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科学决策的能力在参与组织管理比赛过程中都得到了锻炼。通过组织管理比赛培养了学生做事公私分明、公平公正、有始有终、始终如一的精神。但是高校校内体育赛事规模不大,参与组织管理的人员随机性较大,组织管理存在问题。而且学校多部门对体育活动的管理导致体育竞赛管理混乱。应建立固定的校内赛事管理部门,有专项资金保证校内赛事的开展。同时对组织赛事的学生进行培训,增加他们的体育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在赛后对组织管理过程进行评估总结,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的发展,才能更好地促进高校校内体育赛事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王雷.北京市社区体育赛事组织现状的调查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08.

[2]黄璐,吴新宇.论中国特色的体育赛事运作管理模式建立的根本[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03).

[3]金涛,丁敬龙.论体育赛事与项目管理[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05).

[4]刘兵.新编体育管理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4).

体育竞赛策划范文第3篇

摘 要 浙江省体育竞赛表演业空间一体化的发展,在我国的区域体育竞赛表演业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该区域体育竞赛表演业空间一体化发展加以研究具有深刻的意义。论文对如何选择浙江省重点体育竞赛表演业发展轴与发展节点进行了分析,并对浙江区域体育竞赛表演业空间结构中的“点—轴”模式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证。

关键词 “点—轴”渐进扩散理论 浙江区域 体育竞赛表演业 空间结构

一、前言

“点—轴”渐进扩散理论,1984年由我国经济地理工作者陆大道研究员提出。[1]陆大道对“点—轴”空间结构系统进行了分析,并认为该模式是在大量的区域发展经验基础上总结的,是普遍规律[2]。体育竞赛表演业作为现代区域经济发展和体育事业发展的一种重要产业,也基本遵循区域发展的“点—轴”渐进扩散规律,并把这种规律上升为一种理论—体育竞赛表演业“点—轴”渐进扩散理论进行系统研究。

二、体育竞赛表演业“点—轴”开发模式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笔者结合石培基、李国柱对“点—轴”系统理论的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及陆大道、陆玉麒的研究成果,认为区域体育竞赛表演业“点—轴”开发模式对区域体育竞赛表演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一)充分发挥各级中心城镇与重点赛事中心的作用

体育竞赛表演业“点—轴”开发模式突出了体育竞赛表演业城镇与重点赛事中心的地位和作用,渐进式扩散对区域体育竞赛表演业增长的推动作用又比单纯的体育竞赛表演业点状开发方式要强。这种模式可以充分发挥体育竞赛表演业中心节点在体育竞赛表演业带发展中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整体资源优势,整合资源开发与体育设施建设,使整个体育竞赛表演业区域面向网络系统发展。

(二)有利于发挥体育竞赛表演业集聚经济的效果

由体育竞赛表演业节点到体育竞赛表演业发展轴,体育竞赛表演业节点、体育竞赛表演业发展轴到体育竞赛表演业聚集区的空间结构是体育竞赛表演业空间组织变化的客观趋势。体育竞赛表演业“点—轴”开发模式顺应了体育竞赛表演业发展在空间上集聚成体育竞赛表演业节点,并沿体育竞赛表演业发展轴线渐进扩展的客观要求,有利于发挥集聚经济的效果。

(三)利于体育竞赛表演业空间规划布局与线状体育基础设施之间最佳的空间结合

体育竞赛表演业“点—轴系统”反映了体育竞赛表演业空间结构的客观规律,按照体育竞赛表演业“点—轴系统”开发模式组织区域体育竞赛表演业开发,可以科学地处理好集中与分散、公平与效益、从不平衡发展到较为平衡发展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区域重点体育竞赛表演业资源的开发、设施的空间规划、区域市场的开发与培育等紧密结合为有机整体,发展相融合,统一规划,同步建设,协调发展,互相配套,避免体育竞赛表演业发展实践中出现时空的相互脱节。

(四)利于区域体育竞赛表演业开放式发展,提高区域体育竞赛表演业的可达性

体育竞赛表演业“点—轴”开发模式有利于体育竞赛表演业空间要素的自由流动,使区域体育竞赛表演业开放式发展。它具有较高的体育竞赛表演业可达性,因而往往成为区域体育竞赛表演业开发的优选地位。它的发展,又会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通过体育竞赛表演业线状基础设施和网络,将体育竞赛表演业空间要素向四周扩散,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的体育竞赛表演业发展。

三、区域体育竞赛表演业重点发展轴和重点发展节点的选择

体育竞赛表演业区域内各个节点是成等级系统的,联结体育竞赛表演业节点的发展轴也可分为若干等级。不同等级对周围的区域具有不同强度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在区域体育竞赛表演业规划中运用、分析和确定“体育竞赛表演业节点”和“体育竞赛表演业发展轴”的位置和等级非常重要。

(一)重点体育竞赛表演业发展轴的选择

区域内适合作为体育竞赛表演业发展轴的地带比较有限。一般来说,在各条发展轴线上确定若干节点作为重要体育竞赛表演业节点,并且明确各个重点发展节点的地位、性质、功能与发展方向等。确定等级体系,形成不同等级的体育竞赛表演业“点—轴”系统。促进次级发展轴线上的体育竞赛表演业发展,形成由不同体育竞赛表演业等级的发展轴及其节点组成的具有一定层次结构的体育竞赛表演业“点—轴”系统,从而带动区域体育竞赛表演业整体发展。

(二)重点体育竞赛表演业发展节点的选择

体育竞赛表演业发展轴上的各个节点是发展轴带区域的各级中心节点,它们是发展轴线集聚作用和扩散作用的核心。重点选择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首先,是发展条件及其在区域体育竞赛表演业发展中的地位;其次,是发展规模;最后,是空间分布的现状。它的实施是从高级发展轴线向次级发展轴线及从高等级城市向次级城镇逐步展开的过程,可根据节点空间分布的现状,在中心城市相适宜的距离上,选择有较好发展条件的节点作为重点发展节点,使其成为次级发展中心。

四、浙江区域体育竞赛表演业“点—轴系统”形成的机制

(一)政府支持是形成的保障

政府对体育竞赛表演业的支持是从政策上给予支持,目前,浙江省体育局针对体育竞赛业发展的现状,制定了《加快浙江省体育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实施进行了《浙江省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对策》的调研课题。并结合浙江实际,从大的区块上将浙江体育体育竞赛表演业规划为几个板块:一是全省的高尔夫为主的集群板块;二是环杭州湾为主的板块;三是环太湖为主的板块;四是以舟山、象山等为主的环海海钓板块;五是以千岛湖、钱塘江、富春江和舟山海上板块;六是以衢州龙游的汽车拉力赛和杭州汽车漂移大赛为主的板块;七是以一市一项的国际国内重大传统品牌赛事来带动体育竞赛表演业板块。

(二)交通是形成的基础

城市交通发展是城市空间规划布局的基本框架,是区域体育竞赛表演业进行空间联系的通道。区域体育竞赛表演业发展轴线是必然交通发展轴线,区域体育竞赛表演业的增长点的受交通发展轴线和空间规划布局影响与制约。这些高速发达的交通轴线,是浙江区域体育竞赛表演业“点—轴系统”形成的基础。

(三)基础设施建设是形成的前提

体育竞赛表演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了区域竞赛表演业一体化的形成。竞赛表演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客观上要求进一步加强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浙江省的主要体育设施为黄龙体育场;中国龙舟协会龙游全国竞赛基地;国家体育总局千岛湖水上基地;安吉的户外运动基地;“白沙钓岛”国家基地等,这些基础设施建设是浙江区域体育竞赛表演业“点—轴系统”形成的前提。

五、浙江省体育竞赛表演业的空间一体化规划

在体育竞赛表演业中心城市相适宜的距离,选择资源条件较好的点作为次级发展中心,或选择区位较好的点作为次级体育竞赛表演业发展中心。一级体育竞赛表演业中心与二级中心在体育竞赛表演业市场联合营销、资源与产品联合开发、体育赛事联合设计、体育赛事中心形象联合塑造与宣传等方面加强合作。同理,围绕次级体育竞赛表演业发展中心,也可以培育三级、四级发展中心。浙江体育竞赛表演业发展轴线总体分布如表1。

六、结语

目前,浙江省体育竞赛表演业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政府有效的组织和引导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在调控机制上应着重竞赛机构的重组、目标及战略的选择、制度重构、手段构建、理顺决策与实施监控等方面;政府在赛事布局上应按照“明确目标和发展战略,把握关键、循序渐进、加强监控、统筹发展”的思路推进浙江区域体育竞赛表演业空间一体化的发展。简而言之,浙江区域体育竞赛表演业规划中,一体化发展是关键,以体育竞赛表演业轴线的节点为主,从而推动浙江省体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陆玉麒.论点轴系统理论的科学内涵[J].地理科学.2002.22(2):136-143.

[2] 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137-186.

[3] 陆大道.关于“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机理分析[J].地理科学.2002.22(1):1-6.

[4] 陆玉麒.区域发展中的空间结构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98-199.

[5] 方创琳.区域规划与空间管治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88-220.

[6] 石培基,李国柱.点-轴系统理论在我国西北地区体育竞赛表演业开发中的运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19(5):91-95.

[7] 卞显红,王苏洁.长江三角洲城市体育竞赛表演业空间一体化分析及其联合发展战略[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50-107.

[8] 卞显红.城市体育竞赛表演业空间分析及其发展透视[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9-80.

体育竞赛策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体育;体育竞赛;现状;对策

1.西亚斯国际学院体育竞赛的现状

1.1 体育竞赛的组织结构

以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的“华光”系列体育竞赛为例,体育竞赛的组织一般由西亚斯国际学院“华光”体育领导小组主办,以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体育学院以及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体育学院分团委学生会协办。

1.2 体育竞赛的开展形式

通过对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的相关负责人访谈得知,目前开展体育竞赛的主要形式为:校运动会,“华光杯”系列比赛,科技文化节,各个院系的迎新比赛,友谊交流赛等。西亚斯国际学院的开展形式多种多样,为西亚斯学院的学生参加体育竞赛提供了有力的平台。从整个学校到各个院系,所引发反响令人震惊。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开展的体育竞赛的竞赛项目基本以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健美操、等。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是通过校运动会以及“华光”体育活动为平台而参加体育竞赛活动,当然,各个院系的迎新比赛也是西亚斯学生踊跃参加体育竞赛的一大特色。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学生参加体育竞赛项目大多以各类球类居多,其他的项目有待进一步的扩充。

1.3 体育竞赛学生认知态度

体育竞赛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院的体育课一周只有一次,严重需要各式各样的体育竞赛活动来吸引广大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进而改善学生的身体健康。由于体育竞赛本身的竞争性,它比其他的竞赛更能带给运动员身体上与心理上的刺激,进而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改善九大系统功能的运作效率。又由于体育竞赛比赛的时间比较长从运动员的选拔,到运动训练,到参加比赛,从学生心理跟生理上的改变,这些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来作为基础,为学生以后长时间的学习与工作开辟出了其他学生所不能够拥有的资源。

使学生们切身体会赛场瞬息万变的事态以及各种突发事变,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处理问题的随机应变能力,把这种能力运用于生活实践中去。

通过调查,有60%的学生认为开展体育竞赛有利于学生的各方面的学习,20%的学生认为一般,剩下20%的学生认为开展体育竞赛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每个学生的参赛动机不尽相同,53%的在校大学生是为了使自己有个强壮的体魄,坚持锻炼身体,20%的同学是因为自己喜爱体育这项活动,15%的学生是为了认识更多的人,7%的人是为了丰富自己的课余文化生活,5%的学生是因为其他方面的原因,比如是为了完成老师所安排的任务等。

2.西亚斯国际学院体育竞赛的对策

2.1 继承与发扬我院体育传统,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体育竞赛能够锻炼学生的坚强意志和提高其道德修养,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拼搏,团结协作的精神。创建潮气蓬勃的校园气氛和良好的学风。西亚斯国际学院的“华光杯”系列竞技体育比赛每年都能掀起一股全校动员、全体踊跃参与的体育运动热潮。新的时期,在社会环境与校园环境氛围相对欠佳的阶段,继续办好学校的传统体育品牌赛事其意义深远,应该高度重视这批体育竞赛的延续性和持久性,注重切合实际地在办赛形式、竞赛内容上进行完善与创新,使其历久弥新。一年一度的校运动会又要在灿烂的四月开始了,运动会上学生的拼搏精神令人难忘。

2.2 增设比赛项目的数量

培育新的体育竞赛文化高校体育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通过开展体育竞赛能够满足大学生增进健康、丰富课余生活以及提升生活质量和发展个性的需要,大学生能否自觉、主动、积极参加直接关系到学校主办的成效。于此同时,学校开展的体育竞赛活动能否具有广泛的学生参与是基础,即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兴趣爱好需求是关键。因此,认清目前我院开展的体育竞赛项目的局限性,注重开展体育比赛的多样性、广泛性,有针对性的扩大项目类别的范围,改变原有竞技性比赛占主要方面的格局,增加一些具有健身性、娱乐性的民族传统项目和现代休闲项目,如:拳术、爬山、赛车、轮滑、体育舞蹈等。通过一系列积极的措施,迎合更多大学生的兴趣与发展需求,吸引更多的大学生踊跃参与,并根据办赛效果选择性的重点扶持与发展一批体育比赛,使我院体育文化品牌绚丽多彩。

2.3 加大扶持的力度

提供坚定的比赛后备力量,学校能否提供丰富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这是开展体育比赛的基础。由于近年来我院各种建设项目层出不穷,新图书馆的建设还在进行中,学校经费与其它资源十分吃紧。在学校体育的投入和维持方面明显不足,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损毁后的维修、翻新、置换与新建普遍滞后,很多设施对我院体育课的正常运行有很多的不足,导致很多比赛缺少相应的硬件设施和其它设备,这样直接影响校内体育竞赛的效果。因此,学校应该做好统筹规划,拨划更多的体育经费,以便有效改善体育教育、教学环境,增补体育场地、器材设施资源,优化体育活动物质环境。与此同时,还应该加强体育师资力量建设,配备更多的课外体育活动专项训练老师,为体育竞赛提供更周全的专业化技术指导与服务。

3. 结论

体育竞赛策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台湾 创业教育 教育经济

20年前台湾曾列世界第11位出口地区,不仅为亚洲四小龙之首,也创造了多项经济奇迹。而这些创造经济奇迹的企业主有许多如王永庆、郭台铭等人一样,并未受到大学教育或创业知能的训练,但他们却能成功建造庞大的“商业帝国”。在没有创业知能基础下进行创业的行为,所凭借的除了勇往直前、不怕挫折的创业精神外,这些创业者多半是在创业过程中自行摸索,从失败中累积经验。然而新经济时代来临,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将更激烈,创业者不再能只凭借热情与努力来应优质产品、高技术服务的市场需求,他们需要更积极的学习机制,以消除创业过程中常见的障碍与陷阱。

一、台湾地区创业教育概况

2002年GEM第一次将中国台湾资料收录于其年度报告中,所得整体创业指标排名相当落后,在创业家精神的总体评比方面也不及泰国的排名,从表1也可以看出台湾整体创业活动率并不高。但截至2008年,在瑞士洛桑管理学院(IMD)所公布的国际竞争力评比中,台湾位于全球第13名,企业家创业精神则列为第3名以及中小企业活跃度第4名,可见台湾的创业活动竞争力已有了显著的进步。

目前台湾地区创业教育的推动分散于政府各部门、学校与 NPO,其内容为创业课程、创业竞赛、创业社团、企业参访等。而开启台湾创业教育的创业比赛却多以科技为主,对于民生、文化事业等着墨不多。这或许与目前台湾以科技引领经济发展的氛围有关,然而在逐渐强调以文化为经济发展基础元素之际,将更多的文、法、艺术等领域的学生纳入创业教育对象,进行跨领域的技能整合,配合创业课程与专长训练,对创业能力的提升有极大帮助。

二、学校教育情况

在创业相关课程进入台湾校园之前,商业管理及工业管理科系培育了不少的企业主,但在科技不断创新的年代里,创业模式的变化异常迅速,传统工学院及商学院的教育方式已不足以满足青年的需求。

政大科管所在1998年开始办理“科技创业管理学程”,随后中山大学、台湾大学、元智大学也相继开设了跨领域创业课程,培育创业人才;位于花莲的东华大学也自2003年起开办相关课程,创业学习风潮自此在校园内开展起来。依“青年辅导委员会”2007年12月委托调查研究结果,至2007年底,台湾地区有开设创业相关课程的大专院校至少73所,与赵平宜2003年的调查研究相比较已有大幅的上升。

另外,2003年政治大学、中山大学、交通大学三校与美国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合作“科技创业管理学程暨MBA双学位”计划,学生经遴选后,可至华盛顿大学修习九个月的课,除在华大上课外,还须参加华大的创业竞赛,亲身体验台湾与美国的创业经验,透过这种“内外双修”方式,可在三年内取得国内硕士与美国西雅图大学企管硕士(MBA)等两个学位,这也是台湾大学首度推出的EMBA双硕士课程,后又有长庚大学加入计划。

相较于美国主要大学的创业管理教育课程,台湾目前多数是在课程中借重模拟竞赛或是鼓励学生参与创业竞赛活动,强调由模拟真实的环境培养创业所需的各项技能,在创业精神方面则以聘请业界创业成功者至课堂中演讲或授课,以提升学生的创业热情。

三、政府组织情况

在政府部会中最早从事创业辅导工作的为行政院青年辅导委员会(1968年开始),2008年8月止已累计辅导2万3千多家公司,3万多位青年获得贷款,贷出的创业资金金额达270余亿元,创造了近15万个就业机会,对台湾的经济贡献有一定的绩效。然而随着时代的演进与经济环境的变迁,青年创业辅导业务也随之调整。创业教育推广工作从2003年开始进行,并从创业竞赛及推动大专院校创业周活动着手,至2005年,以“青少年创业教育育成计划”为核心,将创业基本知能授课、创业竞赛、校园创业社团、网络信息平台进行整合,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创业教育循环,但受预算经费影响,经营规模不大。

2006年台湾当局青辅会、教育部、经济部、劳委会等部会共同召开的“台湾地区青年人力资源发展会议”中,特别将青年创业力的培养列为会议主轴之一,各学者专家也对创业力培育从校园开始给予支持并提出了许多建议和执行方向。分析目前与创业力提升相关的教育政策,概述如下。

第一,为了强化学生具有创新及创意能力,行政院于2006年10月核定实施《2015年经济发展愿景第一阶段三年冲刺计划》之《产业人力套案》,分别在子计划《活化高等教育学制弹性》、《扩大产业专班培育计划》的强化与新增措施中,推动“新开设跨领域学位学程/学分学程,建立弹性多元学制”、“加强学校教师与产业专业师资合作授课,以及创意、科际整合、人际合作等相关通识教育课(学)程,切合职场需求”等相关措施,促使大专院校建立弹性多元学制以应对产业及社会需求,藉以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但计划内容仍多偏个人就业技能的强化,对创业力的提升并未强调。

第二,中小企业处2007年提出的“产学合作育成加值计划―创新创业加值”则呼应2007年青辅会《青年就业促进方案》中所提的策略四:强化大专院校之创业教育,以培育青年创业力,鼓励创业家精神;策略七:建构青年创业之有效辅导机制与友善环境。但其计划内容主要重点为加强育成中心的转型精进及产学合作育成加值的新做法,对于学生创业教育课程的投入并无着墨。

第三,国科会有部分关于创业的计划,是透过《小产学》、《大产学》及《数位产学》与学校合作,从学生在学期间在教授带领下即能涉及应用型的研究,但内容多偏科技。而教育部的区域产学合作中心则多偏专业人才培育、技术的研发及转移。以上的产学合作在创业力的培育仍较薄弱。

第四,2007年台湾当局教育部委托国际创新创业协会办理 Global-TIC“重点领域全球双向专业实习”所规划的国际创新事业学程,以提升国内青年的国际竞争力与适应力,强化大学院校学生进入职场发展时所需的核心知能,及未来开创新事业时所必备的能力,并成为吸引海外优秀青年来台进行实(研)习的优质学习条件,主要合作对象为大专院校,共同规划开设《国际创新事业学程》,并开发在线教材与师资培训,目前有5所学校于96学年下学期开始其创新事业相关课程,另外有13所学校将于下学年开课。这是目前与提升青年创业力较直接相关的创业教育政策。

台湾当局各部会以往各自推动的“产学合作”、“创业育成”虽有成效,但资源分散;2007年行政院政务委员林逢庆召开《产学合作副首长会议》,邀集国科会、教育部及经济部组成产学合作跨部会工作小组,并于2008年成立整合型产学合作推动计划办公室,推动跨部会的整合型产学合作推动计划,希望在4年内能达成“倍增大学校院开创智财移转收入、学校来自企业研发经费、学校孕育新创企业家数”的策略目标。

教育部于2008年开始推动《大学校院产学合作绩效激励方案》,鼓励学校做校内资源整合及校园文化的调整,包含如学校教授晋升等制度,研发、技转、育成等的整合,以及专业人员的引进、师生创业、教师借调及校务基金投资策略等校园文化的改变等,希望协助学校做一个整体制度的设计,让学校与产业界有机地联结,2008、2009年将各评选5―6所学校补助3年,协助学校产学合作机制、文化的建构。

四、社会资源状况

1、中小企业创新育成中心

中小企业创新育成中心是培育创业人才的一个重要摇篮,自1996年起经济部中小企业处即运用中小企业发展基金,鼓励公民营机构设立中小企业创新育成中心,藉由建立蓬勃的创新与创业机制,以扶植更多健全且具竞争力的中小企业。

目前台湾地区的育成中心经营主体主要以大学院校为主,也鼓励民间及财团法人资源投入育成产业,以期整合学校型、法人型、政府型及民间型育成中心的专长特性与资源优势,提供中小企业从创意、创新到创业过程的完整的育成服务。同时,也期望育成中心能在知识管理、智财加值、资源整合三个方面,提供更多元化的服务,并朝育成精英化、专业化、国际化与外部服务化的方向前进。

截至2006年底,台湾育成中心设立已逾95所,培育逾2500家育成企业,所诱发的投增资金额超过400亿元,且有35家育成陆续上市。

2、非政府组织

目前台湾以竞赛方式培育青年创业能力的非政府组织有:研华文教基金会举办的TiC100创业竞赛、台湾工业银行的We Win创业大赛以及时代基金会的国际青年创业领袖计划YEF,这些竞赛提供不少的创业基金或奖金,鼓励有创业意愿的优秀青年实践创业梦想。

这些竞赛透过创业知能课程、创业网络经验分享、业师引导、创业发源地参访等活动,鼓励团队资源合作,展现产品及技术创意,希望达到培育青年创业家、辅助具有潜力的企业设立、发展及活化社会、开发创新精神的目的。

另外还有由青辅会辅导成立的台湾青年创业协会总会也提供创业知识技能的教育与训练,藉以达到培育创业人才的目的。

3、中介组织

创司的创投基金对创业者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资金来源,是以“助人兴业“为目的,协助新兴产业及企业的创设与重建,并整合具有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的人士共同合作,让具有发展潜力的公司得以顺利成长。

在美国,所谓的创投家(venture capitalist)通常具有技术、管理或财务等丰富经验,对创业者的创业知能协助具有相当的影响力。而台湾是在1984年由施振荣先生创设宏大创投开始正式有创司的成立,与美国大约相差了三十几年。当时宏大创投虽身先士卒,然而并未大鸣大放,反倒是长期进行产业投资的中华开发信托公司(现改制为中华开发工业银行)、中国信托公司及交通银行成为投资市场的主角。财政部后来又把短期投资及长期投资分开,只能选择其一,因此中国信托公司当时退出长期投资市场,而中华开发信托公司后与交通银行并称投资界双雄,至今全台湾所有创投界人才大半出自这两个机构,对台湾企业的贡献颇大。

胡建中在《台湾创业人才培育机制》研究中归纳分析,除了如上所述的政府组织及非政府组织外,提供创业贷款的商业银行等中介组织也是提供创业教育的单位。

此外,2007年若水国际股份有限公司与商业周刊合作举办的“社会企业创业大赛”,则是以全民创业为口号,企图激发社会大众对社会企业的了解,并进一步成为社会企业的顾客、伙伴或投资者。这项竞赛计划在3年内拿出至少新台币1亿元,投资大众创办社会企业。不分名次评选出5个优胜队伍,由若水提供每队新台币500万的创业资金,未来视资金需求和营运状况可能加码。

五、对我国创业教育的启示

1、学校教育

目前大学里的创业课程质量虽比过去有所提高,但仍缺乏与实务的连接,而职业教育体系中建教合作是非常普遍的做法,因此建议学校未来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可以将“企业实习”列为进修学分。而专业师资的培育与选拔更是刻不容缓,在专业创业教育师资体系尚未建立之前,可以先仿效台湾采用具有实务经验的创业风险投资家、创业家、实业家和初创企业的高级管理人才传授创业心得或以创业失败案例作为教材,让学生获得经验。

同时,高校创业教育应往下扎根,普及创业意识。目前在一般人心中仍以学历衡量成就的观念下,职业教育较不受重视,因此要从小学推动创业教育可能较容易产生阻碍,所以应逐步从高中、初中往下扎根,于寒暑期举办创业学习营队,而在大学中则应跨越系、院,发展整合性的创业知识教育。

2、政府组织

一方面,应降低政策性贷款利率及放宽贷款条件,另一方面,外事权统一的政府执行单位应减少资源重置的活动举办,制定原则性、方向性的创业教育政策,以法规松绑或奖励性法规鼓励民间或学校协助青年创业知识的学习,将创业教育相关经费集中运用。台湾的青辅会即是由政府设立专责单位,辅导创司,再由创司辅导创业者,如此不仅可以让政府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功效,更提供了创司、NGO等中介组织发挥专业的空间。

3、社会资源

政府应更积极营造有利于青年创业的社会氛围,除了从创业教育提供创业意识的启发、知能学习的作用外,更应在整个社会经济体系中创造建全的创业文化氛围,让校园内部与社会外部形成紧密的合作联系网络,如此才能鼓励青年提升创业兴趣,进而勇于创业,并达到创业型社会的目标。同时,社会资源的支持体系优先于政府单位及学校教育,因此建议未来政府在制定创业教育相关政策时,应先考虑从社会资源方面制定鼓励措施或法规松绑。如恢复创投业租税抵减优惠,创业投资在初期几年几乎没有盈余分配,租税优惠对投资创投具有很大的诱因。因此建议有条件地恢复创投租税抵减优惠,或其他鼓励措施,以充裕市场资金。另外,商业银行的创业贷款条件、NGO的创业知能推广等都是使创业环境更健全的重要因素。

4、创业计划大赛

台湾最早引进创业竞赛的是1998年,由研华教育基金会开始办理第一届的“TiC100科技创业竞赛“,这项竞赛不仅是台湾创业竞赛的滥觞,同时也开启了台湾的创业教育年代。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台湾地区高校创业计划大赛的专业性和影响力逐渐增大。

台湾地区的创业计划竞赛大致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所举办的比赛,如台湾工业银行的“We Win创业大赛”、经济部的“国家新创事业奖”、青辅会的“青少年创业计划竞赛”;第二类是大学举办的比赛,如逢甲大学的“商圈创业竞赛”,连接不同学科背景的青年学生,透过产、官、学、研界的资源投入与经验传承,体验全领域创新创业的真实情景,并经由创业教育发展中心投资合作,实现学生创业梦想;第三类是企业公司举办的比赛,如2003年安通国际股份有限公司主板ATCC台湾大专院校商业个案大赛采取“企业出题,学生作答”的形式,旨在创造一个对话的平台,让大专院校在校学生与企业有一次深入沟通的机会。高雄捷运公司于2004年举办的“捷运启动创意生活创业个案竞赛”,以中山大学管理学院作为计划执行的核心,提供参与各校若干共同课程,协调参与学校共同教学事项,并建立学习网站,开放给各校学生学习。

【参考文献】

[1] 温肇东、陈碧芬:栽一颗创业种籽[M].台北:商智文化出版社,2003.

[2] 经济部:2003中小企业白皮书[R].台北:经济部中小企业处,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