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艺术环境的概念

艺术环境的概念

艺术环境的概念

艺术环境的概念范文第1篇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自然资源,但是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使用,导致了很多环境问题,例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等给人们的生存环境带来了严重影响。在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自然灾害频发的客观背景下,人们应充分认识生态理念对环境的重要性,寻求实现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将生态理念融入到环境艺术设计中,可以有效减轻环境破坏的状况,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简谈环境艺术设计与生态理念

环境艺术设计将环境、艺术与设计三个概念结合在一起的整体概念,这三者既是独立的概念,又相互产生联系。因此,要整体把握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需要分别了解环境、艺术与设计三个的概念。首先,环境。环境是我们日常中经常使用到的一个词,它不仅有客观存在的空气、水以及土壤等自然因素,还有一些无形的准则、制度以及理念等非自然的因素,因此,环境是一个范围非常大的范畴和概念,世界万物都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中,但环境却有着千差万别的主体和内容。其次,环境艺术。是将环境视作一种自然于艺术的结合,通过对环境的改造让我们与自然的关系更加和谐。最后,环境艺术设计。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考虑各种因素,比如环境中的光、力度等,对环境进行一定程度的开发与设计,主要包括建筑设计、园林景观设计以及城市规划等。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理念是从环境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出发,强调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因此,当今的环境艺术设计中应该贯彻生态理念。

二、生态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应用的重要意义

生态理念在环境艺术中的运用,不仅能起到保护自然环境的作用,更是对我们人类的生存、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人是自然的产物,自然环境的好坏不仅影响到我们的生活状态,更影响着我们的生存质量。自然环境作为一种资源,虽然有着可再生的特点,但自然循环系统中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往往会引起连锁反应,导致整个自然环境发生变化造成严重后果。随着人们对自然的破坏越来越严重,现如今已经产生生诸如温室效应、雾霾等一系列恶劣后果。生态理念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是合理开发利用自然环境并不破坏自然环境的重要方法。在对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中一定要利用好生态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作用,使生产生活能够和自然环境和谐并存发展,在加大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的同时保护周围的环境。

三、环境艺术设计中生态理念的实现途径

3.1环境艺术设计中生态理念的具体实践的指导原则

首先就是要将先进的科学技术有效地应用到环境艺术设计当中去,以此来促进资源利用效率的不断提升;其次,在将生态理念贯彻到环境艺术设计中时,要同时兼顾艺术设计和艺术参与两个方面,使得设计出的环境设计产品既有艺术美感,同时又可以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再次,在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当中,要对已有的环境景观最大化地进行复用,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并且加大资源回收的力度,对资源进行循环使用;最后,就是要遵循自然环境的发展规律,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人工干预,尽可能地保持原有自然环境的风貌,为生物的多样性发展提供保障。

3.2开发污染系数低的能源

积极开发污染系数较低的能源,以便将其利用到环境艺术设计中去。具体来讲,应该积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其一,以能源无污染为研发的最终目标,不断采取有效措施去开发污染系数较低的能源,保证环境艺术设计能源的无污染性;其二,鼓励能源开发创新,强化创新力度,使得科技材料能够切实的被运用进去,使得能源污染降低到最小;其三,对于在能源开发方面取得一定成绩的学者和专家,给予其相应的荣誉和奖励,以便营造良好的能源开发学术氛围。

3.3坚持以人为本

进行环境艺术设计的目的是更好的为人类服务,也就是说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是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服务,因此,在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考虑多样化的需求,保证环境艺术设计的结果可以提供给人们舒适、安逸的生活环境。环境不仅要具有观赏价值,充分赋予环境人文气息和文化内涵,最重要的还要健康安全,因此,在设计时要综合考虑美感、经济、构造、技术和功能等多个方面。经过设计之后的环境在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同时,还应符合自然、环保的生态理念。此外,环境艺术设计的标准要在满足人类多样化需求的基础上应充分体贴、关注老年人、儿童和残疾人等弱势群体。

3.4合理配置自然资源

在生态系统中,绿地、水系等自然资源是促进自然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对它们进行合理的配置有利于形成高价值的生态景观。所以,设计者要保证室外绿地的面积,确保其规模能满足生态系统长远发展的需求。例如,在户外房屋建筑的边角地带可以设计多块可供居民游玩活动的绿地,以使空间得到充分的利用,进而改善区域内的空气质量,同时也给人们的身体健康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又如,针对湖水河流等区域,设计者可以利用水陆两生植物、沙滩和山石来组成较为完整的水体结构,拉近人们与生态环境的距离,以满足人们享受乡野湖川美丽风光的渴望。

3.5天然材料的应用

合理地应用天然材料是生态理念在现代环境设计艺术当中充分运用的具体体现,这对设计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设计师只有充分地了解各种天然材料的功能和特性,才能够对其进行更好的加工和制作。例如,在进行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设计师对园林艺术进行设计的时候,要充分了解各种树木的特性,使所种植的树木既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又能够散发出淡淡的清香,为人们提供更加舒适的环境。在这一过程中,设计师要能够充分了解树木的习性,了解树木在当地环境中是否能够生存。天然材料的有效应用,有助于资源的节约,能够更好地体现生态理念。

艺术环境的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观念 实践

环境艺术设计是以自然环境为立足点,调用多种艺术和技术手段,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设计,它涵盖了当代几乎所有的艺术与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是大众艺术,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环境艺术设计的内涵与社会作用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无论从社会背景还是学科自身发展趋势来讲,对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这对加强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产生积极的作用。

1.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定位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创新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特别是企业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有着不同层面的要求,它要求设计师具有洞察社会和生活的能力、设计表达与实施能力以及综合的创新能力。而高校作为设计人才培养的前沿,其教学环节是重中之重。从环境艺术设计教学设计来看,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时间都只能使项目设计停留在方案阶段,不能客观地指导设计工作。缺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感性思考和理性策划的能力。因此,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必须立足当下,针对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特点,以环境艺术创新设计教学为切入点,在理念上进一步深入研究环境艺术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措施上注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与其他相关学科的渗透与交叉,突出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实现培养出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

2.主要教学模式分析

2.1偏重于室内的教学模式。环境艺术设计研究范围包括室内和室外两部分,目前大多数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多数侧重于室内,只安排少量的室外设计教学勾容。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生都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学校在室内陈设和装饰用来教学,形成了一种教学特点。但是也有不足之处,该教学模式的课程设置容易导致学生对环境艺术设计概念整体上的把握能力不够,其思维往往容易局限于细部的设计之中,而忽视对整体环境的宏观协调。

2.2 偏重于建筑方向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常被建筑类院校采用,在课程设置上主要偏重于建筑学专业内同,适当设置一些与室内环境以及室外环境相关的课程,形成了重视建筑轻视室内外设计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能够让学生得到较多的建筑学相关训练,能较好的处理环境艺术设计和建筑设计之问的衔接。但是也由于教学时数的限制该教学模式不可能让学生有较多的对诸如家具、室内陈设等室内环境设计因子的设计训练,也难以安排足够的学时让学生对外部微观环境诸如雕塑、园林小品、环境设施等有足够的设计训练。

2.3 建筑、室内外三者并重的教学模式。少数院校为了能让学生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有较为整体的把握,把室内环境、建筑以及室外环境相关内容统统教给学生,这样的学生在专业上可塑性较大,就业口径也相对较宽。但是,从课程教学的深度上来讲,这种教学模式不及前两者,使学生失去重点。

3.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3.1缺乏对现代艺术的系统学习和研究。我国现在的艺术教育体系来源于“欧洲的古典体系”或“苏联体系”,其知识结构大都还停留在传统手工艺时代的概念模式,而这种艺术形态占据着主导地位,它滞后于西方的现代艺术,也一直影响着我国的设计教育。

3.2缺少“综合性”教材。目前市面上的教材主要分为偏理论类、偏表现技巧类、偏材料类、偏施工、构造类等,而环境艺术设计本身是应该以“设计思维”为主导,通过概念拓展、原理分析来图解思考,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进行调研和综合评估、审定来完成设计的“图面作业程序”再通过正确的材料选择、合理的构造运用和科学的施工组织方法来完成“项目实践程序”,所以,作为环境艺术设计教材必需有完善的专业体系结构。

3.3盲目因市场需求而设置课程。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许多课程因市场需要而设置,这一点是好的,但市场不需要的,有些高校便不开设这方面的课程。从理论上讲,学界作为一个主要从事教育、科研的机构,它必须是引导和指导市场,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地调研与实践,最终来指导生产与营销的。

3.4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完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应具备艺术、园林、理工综合的知识结构,既熟悉现代艺术和林学又精通现代工程建造技术,还有良好的环境意识,而目前大多数教师都很难做到这点。

4.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探索

4.1完善环境艺术课程体系建设。改革是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关系到能否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环境艺术设计创新人才的关键所在。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对国内外环境艺术概念设计教学实践的比较分析,概念设计围绕设计创意、设计逻辑展开,更注重概念与创新,设计思维与方法。这种专题性的环境艺术教学课题和学习方法恰恰与创新设计人才要求的综合素质、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不谋而合。

4.2多专业背景构筑多元化思维。大学教育的趋势是厚基础宽口径,拓宽专业面,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环境艺术设计涉及到建筑学、城市设计学、景观建筑学、室内设计学、人类工程学、行为科学、环境心理学、设计美学、经济学等等。因此,我们提倡各学科内容相互渗透和交叉综合,注重人与社会、自然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引导学生尽可能进行广泛的涉猎。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多样性的选修课学习,引导学生重视潜在课程,这对于学生的人生态度和社会化具有重大影响。

4.3教师要不断学习,加强自身素质。教师是人才培养教学体系的执行者。高校应组建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的教研团队,针对同一课题从不同的视角来分析研究,取长补短,全面系统地满足专业教学。要鼓励教师走出课堂参与设计实践,不断拓展视野、更新知识、积累经验,为真正实现“产学研”结合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艺术环境的概念范文第3篇

环境艺术设计不同于一般的艺术形式,它追求对人类生活环境的改善以及对审美需求的满足。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具有和谐性、整体性和特色性的艺术美,注重个体在整体中的核心地位,将环境因素作为艺术设计的重要条件,追求艺术设计和周围环境的和谐,以在不同的环境中设计出不同效果的艺术作品。现代环境艺术的基本特征有: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门实用性的艺术形式,在其具备服务的同时,还需要在设计过程中注重人文性,以通过作品体现人的根本利益。现代艺术的不断发展和设计材料的多样化,为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多样性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现代艺术设计应该体现整体性的特点,具备科学、合理、统一的设计理念。

二、环境艺术设计的个性化问题

环境艺术设计的个性化问题是近几年艺术界讨论的热点,是对以往设计过程概念化、公式化、生搬硬套的反思。个性化设计需要设计者通过多年的设计实践,积累和总结设计经验,以此在设计实践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设计特色和设计风格。环境艺术设计的个性化是设计者在设计构思过程中对整体和局部的把握。个性化设计中带有设计者强烈的主观色彩,这种带有艺术色彩的设计能够激起人们的思想意识,给人们以文化和艺术的启迪。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为打破程序化、概念化的问题,人们开始探索已有个性化设计的创新点,重新认识个性化设计的作用和内涵。

(一)环境艺术设计个性化受到风格化的制约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设计者对室内设计的个性化创造不是个人浪漫主义的体现,而是设计者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挥,也是设计者追求新颖、独特,摆脱平庸的表现。设计师在众多设计构思中选择最佳的设计方案,也是综合考虑最大限度、合理利用设计空间的必要艺术手段,这种艺术方式来自设计者的勇敢探索,不同于一般的平庸设计。

(二)室内设计的个性化能提升空间使用功能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环境艺术设计涉及的领域和内容也越来越广泛,要想在艺术设计中体现独到之处,更应该在设计中注重提升环境质量。在艺术设计中融入环境理念是环境设计健康发展的必要途径。环境艺术设计中需要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室内设计中的空间使用功能和业主的个人爱好和阅历有一定的关系,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应该根据业主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设计规划,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进行室内设计。

(三)个性化设计体现了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环境艺术设计个性化体现了科学与艺术的统一,强调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和谐统一,是现代社会实现绿色环境和生态艺术设计的必要途径。环境艺术设计包括艺术构思、设计和装饰等多个环节,因此对设计过程中的每一个艺术品都应该认真斟酌,并加以润色处理,以达到个性化特征和外界环境的融合统一。

三、结语

艺术环境的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公共艺术;美学;都市设计

1 概述

当全球快速的发展,人类的价值观及对环境的感知也相对改变,目前我国正处于多元文化激荡的时代,随着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变迁,全球化时代的洪流正考验着我们,唯有艺术仍是不变的价值[1]。在我国公共艺术施行至今已有十余年,但普遍大众对它的认知还是处于陌生及不了解的状态,而当公共艺术融入于都市环境中,对环境及对民众的生活是否有加分的效果?至今仍有许多课题尚待探讨。就公共艺术的内涵,除了标的物的存在之外,还涉及更深刻的思量,可称为是一个尚在发展中不稳定的观念。

2 公共艺术的内涵与特质

公共艺术的意涵不断地变动发展、与时俱进。大体而言,一件优秀的公共艺术应该是将艺术概念和公众生活结合的艺术创作。民众经由艺术家的引导,学习以不同角度的思维和观察重新审视日常生活,以拉近自身与艺术的距离;艺术家则以此创作机会进入公共领域,不仅扩增创作题材及关怀面向,亦可发展出更为宽广的创作空间。公共艺术犹如一面明镜,透过创作过程的反映及最后作品的照射,引发艺术家与民众的双向沟通互动。

3 公共艺术的发展

公共艺术在当代我国艺术界和文化界,无论在实践和理念建设方面,尚属起步阶段,其理论体系的大片领域还处于近乎空白的情形。这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更是如此,这都是不争的事实,约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之初,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和政治的逐步开放和改革,并伴随着城市经济和城市化(包括当代城市文化)快速发展的需求,广义的公共艺术的称谓及其概念,由经济和社会文化较为发达的东部和南部地区大城市及政治文化中心的首都得已传播和推广[2]。客观上说,公共艺术的概念和初步的实践在我国当代的登场,首先有赖于国家和文化渐趋开放的大环境,以及国际间文化艺术的引进和民间的文化往来;其次,有赖于国内城市建设及市场经济的长足发展;再则,得益于以艺术及教育为中心的一些大学及相关的学术界、知识界的推动。

4 现有公共艺术设置的手法

4.1 公共艺术于都会空间的角色定位

随着科学技术和文化观念的进步,人类对城市环境的不断认识,都会空间里的公共艺术须技巧性以自身存在与外界产生关联,成为烘托背景或视觉交点的意识形态,以超视觉经验以及具有思维辩证符号的意义存在,倾向以观念性的现代艺术表达一种写实的内容,任何公共艺术品都应有其适当的功能来满足美的要求,故当观众在与公共艺术擦身而过时,其背后的产生意涵却可以提供了无穷的诠释可能性和丰富的想象力。

在存在主意中的意境,公共艺术不像现实主义中的无中生有,创造出现世不存在的情境,即使天天接触仍会有种疏离感,而是会让观众产生移情作用,人们对公共艺术品产生的心理、行为及社会思考,借由时间与空间的感觉呈现区别性及差异性,若将艺品追溯到一般艺术家的创作态度,又可分为两类,第一类艺术家的艺术世界是与外在环境分开,所呈现的也是属于内省和自我的独白;第二类是来自外在环境的冲击,其作品自然反映历史的痕迹与时代的流动性面貌。

4.2 公共艺术与人、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环境对人的作用取决于人对生活环境的多种要求,环境对人的作用有以下五个要素:①亲切感:在环境处理上使人感到安全便利、体贴入微的自尊自爱,他体现在环境功能、氛围以至细部构造的若干层面。②认同感:人们对环境感受的共识性和归属感,它体现于环境的性质、方向和领域等意象的明晰。③指认感:人们对环境感受的差异性和新鲜感,它体现环境的个性,予以人们探索和期待的意识。④文化性:环境实质通过造型、色彩、质地以及空间处理、环境的过渡等传达较高层次的文化价值和予以人们愉悦的美感。⑤适应性:以上各要素在环境不断变化过程中,或在长时间内满足人们不断发展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公共艺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是紧紧相扣的实质现象,譬如,艺术品与基地的关系、艺术品对公众的关系、艺术品既有的现象。

4.3 公共艺术对公民美学的意义

艺术含有人为意义的审美活动,要追求最高美的心意,脱离有形推进到无形美的自身,所以观念美是为表达形式完美的典型。艺术品并不表现艺术家的情感,它只表示艺术家对情感形式的了解,这就是艺术的意义[3]。而艺术的功能,使灵魂平静,心灵与永恒的律动中,透过辩证,而逐步接近永恒美的理念。接受美的陶冶,可以纯净化人类的灵魂,达到绝对美的境界,可使宇宙间的事物导向正确、和谐、幸福,激起人类高级理性的快乐,促进精神动力的开展。

美学是研究艺术中美的科学,美与人的工作、生活相关,研究美学,要科学地总结人类的审美经验,揭示各种审美活动的规律也要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树立高尚的审美理想,从而推动美的创造;促进现实美和艺术美的发展,史人类的活动更美、心灵更美、环境更美。艺术源自于生活是众所皆知的一句话,但事实上艺术跟生活还是有一段差距。

5 结论

公共艺术的设置有助于提升自我美感作用,公共艺术介入都市环境有助于提升公民美学且具有美化环境提升视觉的美感功能,在心理层面让人产生艺术感、优雅感,甚至产生对地方的归属感。建议公部门设计在征件内容中能加入此一设置主题,让创作者不再只是从自身观点创作而忽略作品实际使用机能,并能提供创作性兼具可接近性的作品,有助于人们与公共艺术之间的互动关系,再者公共艺术品大抵设置于户外空间,亦应加强教育一般民众对作品认同保护的心态与使用行为。

参考文献:

[1]何晓明.现代城市客车设计概述[J].客车技术与研究,2003(04):8-12.

艺术环境的概念范文第5篇

人们习惯于把审美的焦点集中于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上,所以生活美所体现的是与生命关联的各种生命共同体。从居室美化到工作环境,再到城市文化景观公共艺术化,给人们提供生活安定、社会和谐的秩序感、以及生机盎然的环境氛围和生命的意境。

关键词:

艺术;环境设计;解决

艺术概论这门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理论课程。

对于艺术生而言,理论性强的课程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满堂灌的授课形式对于感情丰富的艺术生早已行不通,这就需要教师在上课时“提出问题、保留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思考后进行讨论和总结。

“把某物看作是艺术,需要某种眼睛无法看到的东西,一种艺术理论的氛围,一种艺术史知识,这就艺术界”。环境设计主要针对的是室内设计的学生,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处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会自觉不自觉的进行各种环境装饰。学生对环境设计艺术的提高首先要先增加理论知识,并且要增加对艺术作品的了解和理解;通过大量有代表性的作品等来影响学生在艺术上的认识;加大典型艺术作品案例的讲解熏陶来积累各种素材;运用模拟环境激发学生潜在的艺术情感。未来环境设计发展会呈现多种趋势;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注重文化内涵、地域差异化、不同设计领域的交融、艺术化等等。这些发展趋势都将系统的解决人类内心需求和现实之间矛盾的过程。

环境艺术的最高境界在于小到一个居室,大到整个城市,既有千百种不同的各具表现力的物象形态,又有内在的秩序和综合的整体精神。环境设计做为一种综合的多种形态的造型艺术,在形式上更追求多样统一与协调。例如;中式传统室内的装饰手法,是中国人含蓄气质的体现。常见的有“鱼”“鹿”“蝙蝠”等,原因是他们的谐音都有隐喻,代表着福气,情操和品行等等。这些自然物为中国人借物咏志提供了极为契合的形象。在室内装饰中,无论是商务、办公还是居住生活,有机的借助自然物、工艺品装饰,不仅可以获得无形的经济价值,同时还可获得美学的文化,美化了生活、也扮靓了心情。

我们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室内度过的,因此,人们设计创造的室内环境,必然会直接关系到室内生活,生产的质量。室内环境的创造除了与冷暖、光照等方面有要求之外,还与建筑的类型、主人的性格相适应的室内环境氛围。从整体来说还和人类的经济活动、价值观念、哲学思想、民俗民风等密切相关。经济决定艺术的发展,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把世俗的经济要求用抽象的理论形式表达,把资产阶级的经济说成是一切时代、一切阶级、一切人的要求。好的设计价值观念的体现是设计师在空间作品构思过程中确立的主导思想,它赋予作品文化内涵和风格特点,令作品更具有个性化、专业化。设计所体现的哲学思想,丹纳在《艺术哲学》的书中解释到,“探求艺术发展的原因时说,艺术是由时代精神和风俗所决定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是由环境决定的,环境又是由种族决定的。”任何一个名族的的艺术都是由名族的境况和人们的心理以及生产关系决定的。这些倾向也会因为民俗民风的不同而不同,人和动物是一样的,存在着不同的天性。所以说我们赖以生存的空间环境是有多种因素相互叠加和制约组合而成的。

当环境由众多的物体组成一个封闭的空间,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室内空间环境,室内装饰就是美化室内空间环境,掩饰室内空间环境的缺点,突出其优点,使室内空间环境变得舒适、美观。室内装饰工程就是对有使用价值的室内空间环境的美化过程,是对各种装饰材料进行技术和艺术加工,美学修饰和艺术组合的再创造过程。室内装饰的美观同样表现在“内在美”和“外观美”。

室内装饰的“内在美”是装饰的本质,是给人们提供精神享受的根本所在。从构成室内装饰的材料质感上及各种造型体的集合中表现出来。同样,室内装饰的“外观美也如实地衬托出室内装饰的“内在美”。

有句话不是说:“不了解人类的过去,就不能够认识人类的今天和未来。”对艺术来说:“不了解艺术实践的历史,就不能够真正理解艺术活动的规律”学习艺术概论应注意结合自身的艺术体验。当今社会生活中,几乎人人都离不开艺术。例如视觉文化,它不单单是一个视觉的欣赏更是一种艺术文化的传承,在这个全新的视觉文化领域里就要求我们对艺术的基本知识理论有一个全面的认知,通过作品的鉴赏和评价一方面可以结合自身的审美加深对艺术理论的理解,另一方面也通过视觉艺术的优秀作品来提高自身的艺术鉴赏力。

结束语:艺术概论是艺术实践经验的总结。对于艺术的概念它不是永恒不变的,每个人对艺术的理解不同,有感性的理解也有理性的认识。环境设计也正是在实践艺术的感性和理性的结合。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理解与掌握艺术概论这门课程。

参考文献:

[1]李萍.编著.《实用美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