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工艺美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工艺美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工艺美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工艺美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第1篇

一、民国时期美术院校开展的图案教育

在美术院校之中开展工艺美术教育,是工艺美术教育正规化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工艺美术设计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基础。美术院校是专门就美术课程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和进行科学研究的机构,在工艺美术教育方面有着体系化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方法,这些特征能够使其和其他学校工艺美术教育相比更具优势。在高等美术院校中开设工艺美术课程是民国时期工艺美术教育之中最为显着的教育成果,其对中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12年,我国民国时期着名的民办教育家刘海粟在上海创办私立学校“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该校在我国教育史上是设立最早的私立美术院校,同时也是民国时期最早开展工艺美术教育的美术院校。“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在创建初期就提出了明确的办学主旨,即:“造就纯正美术人才、造就实施美教人才、养成工艺美术专门人才。”该校刘海粟校长在早期就提出了开展工艺美术教育的主张,刘海粟在《美术》杂志1919年第2期发表文章指出,为了促进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建议中央政府设立“国立美术专科学校”,同时各省也应该设立“省立美术专科学校”,在各地举办各类美术研究的学术组织,并且尽量多举办工艺美术学校,注重开展和研究美术图案。刘海粟举办了私立“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之后,将其美术教育理念融贯到该校的教学之中。学校于1920年增设了工艺图案科“,科”相当于现在的“系”,学制为3年,对工艺美术图案科的学生注重开展美术图案教育,以此更好地培养工艺美术界的实用人才。“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办学完全按照创办者刘海粟先生的美术教育理念来进行,具有十分显着的特色,推行学分制,规定了各个专业应学的学科课程,同时实行弹性选修制,学生可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必修课程之外选修若干课程,积极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丰富其知识技能。

在刘海粟的主导之下“,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突出和强化了图案教育的实践性,图案科的全部课程之中,实习的时间占总课时的40%左右,有60%是进行专业理论知识技能的课堂教学。在图案教学的具体工作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学习工艺美术图案的兴趣,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造能力[1]88。刘海粟创办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开创了工艺美术教育及其图案教育以独立学科出现在院校之中的历史,当时还有许多人不断呐喊“美术救国”,在这些思潮的影响之下,全国各地先后举办了许多美术专科学校,包括图案教育在内的工艺美术教育掀起了一股不小的热潮。“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在当时赫赫有名,其办学经验被许多工艺美术专科学校所“复制”和借鉴,许多美术专科学校先后开设了工艺美术系。1920年创办的“私立武昌艺术专科学校”,是同类美术专科学校之中经费较为充裕的学校,该校于1930年代借鉴“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经验,设置了专门的图案组开展图案教育。为实现学业精细化“,私立武昌艺术专科学校”将图案组细分为建筑图案科、工艺图案科两个科系,美术图案专业进一步细化和分科。1926年,俞寄凡、汪亚尘、潘天寿等人在上海联合创办了“新华艺术专科学校”,该校于1930年设立了工艺美术系,在工艺美术系中重点开展了图案教育等课程,培养了众多的图案设计专家。1922年,民国民办教育家颜文粱创办了“苏州美术专科学校”,该校于1933年设置实用美术科,将图案教育作为实用美术科的重点教学内容,尤其是在印刷制版图案设计方面培养了众多人才,开启了我国在专业美术院校之中培养专业印刷图案制版人才的端倪。

1924年,民国美术教育家王悦之等人共同开办了“私立北平美术专科学校”,于1930年代初期开设实用美术系,依然将图案设计作为重要教学课程予以安排设置。除了上述私立美术专科院校开展了图案教育之外,民国时期许多官方举办的美术学校也非常注重开展图案教育工作。比如,在维新变法领袖人物梁启超的倡导下,1918年成立了“国立北京美术学校”,该校专门设置了“图案科”,将图案设计教育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重点,民国时期着名美术大家郑锦、林风眠、徐悲鸿等先后担任该校校长,一直到建国前夕依然开展美术教育,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美术专业人才。“国立北京美术学校”开展图案教学工作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实践,在学校内部成立了印刷厂、金工厂、陶瓷厂,学生较好的图案设计作品,能够在这些工厂中得到应用。而学生的学习年限则高达8年,加之学校有着雄厚的师资力量,从“国立北京美术学校”毕业的学生通常有着较强的图案设计制作能力。在蔡元培等人的关心支持下,1928年成立了“国立艺术院”,设置了专门的图案系,由着名美术家林风眠担任首任校长。“国立艺术院”是当时最高艺术学府,有着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健全完整的机构,教育教学的形式和内容

均较为规范齐备,因而,该校的图案教育在当时处于领先地位。 二、民国时期师范学校开展的手工教育

晚清时期教育领域的实用主义、实利主义,对民国初期的中小学教育产生较大影响。为此,在美术教育中,手工教育占据了较大的比例,规定在各中小学应该将手工科作为重点课程安排教学,课时较多。比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的课程设计之中,一、二年级的工艺美术课占全部课程的35%。手工教育在中小学中的广泛重视,必定需要更多的手工教师来开展教学工作,导致一时之间大量缺乏手工教师。为此,便在许多师范学校附设了“图工教员养成所”,专门培养手工教师,民国时期师范学校中开展的手工教育逐步成为工艺美术教育的重要办学形式[3]313。比如,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于1915年专门开设了手工图画专修科,徐作哲等名师担任手工教师,非常注重对学生开展手工和图案的画法教学,以培养将来中小学手工教员,成为“以造专才”的学科,后来的着名美术家俞剑华即毕业于此校。为了培养中小学教员,民国初期全国共举办200多所各类师范学校,鉴于当时中小学手工教员紧缺的实际,大部分师范学校开设了手工专修科,比如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山东第一师范学校、广东高等师范学校、福建第一师范学校、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等。其中,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手工教育尤为出色。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是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堂的前身,该校有着优良的教学传统,于1912年开设了手工专修科,学制为3年,手工专修科的开设极大地弥补了社会上手工教员紧缺的问题,而且许多学生毕业之后成为各师范院校、各中小学手工科教员,该校的办学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丰子恺、吴梦非、刘质平、潘天寿等名家均毕业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堂。

广东优级师范学堂、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私立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上海专科师范学校以及其他专科师范学校等,均开设了手工课程,注重对学生开展手工教育。民国初期的广东优级师范学堂开设了图画手工专科,由沈企桥等人担任手工教员,培养了许多师范学校、中小学校手工教员。民国四年、五年之时,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开设了图画手工科,学制为3年,在该校校名改称为中山大学之后,设置了专门的教育学院,教育学院开设了工艺组专门开展手工教育,徐悲鸿、汪采白等名家担任图画手工教员,培养了大量的手工人才。江苏省第四师范学校、福建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均开设了图画手工专修科。民国时期的手工教育,还同时在专科师范学校之中广泛开展。1917年的《教育杂志》第9期发表题为《创设专科师范学校》的文章,强调应该创设更多的专科师范学校,专门培养手工教员、图画教员[4]496。民国名家丰子恺、吴梦非、刘质平等人于1919年开办上海专科师范学校,是民国时期最早成立的专科师范学校,该校设置了高等师范、普通师范两科,而在每一科之下又设置了手工部、音乐部,可见该校以开展手工教育、音乐教育作为重要内容,手工教育包含了木工、石膏工、纸细工、麦秆工、粘土工、竹工、金工等。上海专科师范学校于1924年与“东方绘画学校”合并,合并之后的校名改为“上海艺术大学”,之后又分离出一部分由陈抱一等人主持的“中华艺术大学”,该艺术大学依然十分注重对学生开展手工教育“,艺术大学”人才辈出,周大雄、徐熙一等人均从此校毕业。1926年,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由私人创办,并附设新华艺术师范学校,设置了工艺课程,后来改称为劳作课程,同时开设了相关的理论课程,培养了杨剑龙、陆地、冉熙等美术人才。

工艺美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艺工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采用艺工融合的人才培养方式,将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育融入艺术和工学,其中“艺”隶属设计艺术范畴,以设计传达体现艺术的效果及艺术的内涵,传递产品的视觉之美,而“工”则隶属技术范畴,包括艺术设计的结构、技术手段、工艺工具等。艺术设计并非是简单的艺术,而需要设计者通过美妙的构思,产生灵感,并运用相关技术将灵感创造成为符合形式美规律的产品,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由此可以看出,艺术及技术是密不可分的,没有技术的艺术设计是虚无缥缈的,而没有设计者的艺术性思维和情感,技术也毫无用武之地,“艺”与“工”两者相互交叉融合,是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

一、艺工融合人才培养的意义

艺术的发展和创新与技术的进步历来都是息息相关的,艺术设计的本质决定了其物质与精神的统一,而艺术设计的价值也要求实现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有机结合。可以说,艺术和技术是艺术设计得以存在并发展创新的不可或缺的因素。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开展艺工融合人才培养,是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实现艺术与技术的有机融合,在加强艺术设计类专业知识与技能传授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对其技术应用、工程技术方面的知识与实践传授,以培养出具备优秀文化艺术修养及现代设计理念、掌握艺术设计知识及技能,且熟悉设计材料的性能及工艺技术流程,能在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力及创造力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设计技术手段、技能及方法进行艺术设计的高级职业技能人才。当前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而艺术设计专业呈现出更为明显的学科交叉特点,因而艺工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当前艺术设计专业类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对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设计能力,以及促进艺术设计专业类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艺术设计领域中,艺术及技术本身就是相互依存的,艺术需要借由技术工具和手段进行设计与创作,而技术则需要服务于艺术,才能获得美观与实用的和谐效果,只有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才能不断提升艺术设计的水平,促进艺术设计的发展。在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中,加强相关的工程技术及工程素养教育,不仅极大地切合了艺术设计学科的特点及行业需求,而且能有效提升艺术设计方案、设计作品的市场可行性,提高学生与市场、应用领域对接的意识及能力,也能有效促进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建设及发展。

二、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艺工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一)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体现了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开展艺工融合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是艺工融合人才培养目标的纲领性文件,也是组织并开展艺工融合人才培养的主要依据。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艺工融合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应结合本专业的特点,保持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固有优势,进一步强化设计艺术理论的指导作用,着力提升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发展潜力。此外,增加工艺结构、人机材料、产品设计开发、市场调研等工程技术方面的知识,从而培养出具有综合设计能力的艺术设计创新人才。切实将工学列入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的主干学科,例如增加人机工程、设计工程基础、工业设计、用户研究、设计程序和方法、材料与加工工艺等工程技术方面课程与知识传授,为提高学生对工学知识的接受度,培养方案还应加强对实践环节、设计竞赛、科技训练计划等相关环节的重视,并在这些教学环节中充分体现艺工融合的教育理念,设置以多种工艺制作为基础的实践课程,鼓励学生参与各项艺术设计大赛活动,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实习实践,将工艺实习作为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将艺术设计理论知识及最新艺术发展、设计元素充分融入到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活动中,实现理论与实践、艺术与技术紧密结合,培养出适应能力强的艺工结合复合型人才。

(二)艺工融合课程体系

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艺工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开展,需要系统、科学的艺工融合课程体系作为支撑。艺工融合课程体系需要以培养方案作为依据,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且在遵循相关原则的基础上予以构建,包括岗位能力决定原则、艺术引领原则、技术支撑原则、专业互补原则及艺工结合原则。根据艺术设计的课程内容,将课程体系分为艺术模块、技术模块及综合模块,艺术模块主要涵盖艺术设计专业基础理论、文化及实践,而技术模块则包括与艺术设计相互交叉的技术类课程,综合模块则泛指艺工融合相关的能发展学生各项能力的综合性课程,通过模块化的课程设置,使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技术课程、人文社科课程均在课程体系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从而彰显交叉学科的属性。艺工融合人才培养,旨在培养艺术设计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学生的通用技能,从而增强学生职业发展潜力及就业竞争能力。因而艺工融合的课程体系需要立足现实,放眼长远,以高度的时代敏感性,确定艺术设计类的专业技能,并以此为据,拓展与专业相近的通用技能,将各项能力对应各项课程,实现能力与课程的无缝衔接,展现艺工融合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现实性、发展性、交叉性优势,从而培养出具有优秀艺术设计素养、深厚技术技能、敏锐发展意识的复合人才。

(三)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使得教学、科研水平的深入提高,传统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严重地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应成为当前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新态势,也是推行艺工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路径。首先是进行合作组合教学模式(跨学科教师间的组合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针对一个教学主题内容,对教学实施计划及课程内容进行穿插,如在艺术的工艺制作教学中美术老师和电脑设计教师组合。根据市场环境对人才的实际需要,把和专业课程相关联的跨学科内容相互结合起来,让由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进行授课。该种教学方式可以增强学生在一个教学主题中得到更加丰富的专业化能力,成为最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方式之一。其次是协作组合的教学模式,该模式主要是在企业资深专业人员与学校专职教师进行的一类多种形式组合。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下,对人才的需求不只是专业知识的需要,同时还要符合行业的特点。学校在专业教师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邀请企业有一定市场经验的专业人士参与到具体的课程教学里,与学生进行交流。一方面让学生了解行业特点,知道当前市场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这样就能很好地强化与企业的纽带关系,并把这种关系植入到具体的艺术专业课程里;另一方面还邀请企业有经验的专业人员直接参与到对艺术作品的评价,让企业对学生的作品有一个了解,使得学生的作品有机会被认同,这样就会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最后是艺术多课程实施一体化教学。把以往分别独立的二维平面的形态、二维空间的色彩与形态、三维空间单色形体、三维空间彩色体等4部分构成的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整合在一个模块中,由多位专业教师联合教学,课程间彼此衔接。这样能够突破以往造型基础课程的限制,提高学生设计思维和实践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多种教学模式的合理运用,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企业艺术设计岗位技能相互结合起来,一方面使得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和团队合作方面都有一个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还提高了学生适应市场环境的能力,帮助学生在毕业以后,能蚩焖俚卦诠ぷ鞲谖簧辖行独立操作,也尽快融入到企业工作的团队里,从而有效提升了艺工融合人才培养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周永凯,罗家莉,顾萍.创新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3.

工艺美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计算机图形图像专业;技术;艺术;职业;结合

0 引言

职业院校计算机图形图像专业是培养具备一定的平面、立体、色彩构成和设计规范等与设计相关的理论知识,较强的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能力的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主要培养面向图文设计,摄影摄像,电商美工,广告设计,三维装修效果图制作,网页设计,影视动画制作,UI设计等岗位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在互联网+的时代电商美工、网页设计、用户界面设计等已成为IT市场上最为紧俏的职业,近几年来备受青睐,就业前景广阔。

1 计算机图形图像专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计算机图形图像专业现状分析

在互联网+的时代随着商业环境和国内外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同行企业间的竞争渐趋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在企业形象策划、品牌建设及产品宣传等方面的意识越来越强烈,他们在互联网化、移动化及智能化广告宣传方面的资金投入也呈多面发展格局,这势必会为广告业及相关行业带来新的机遇。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分院计算机图形图像专业已经形成了以影像、动画、图形等技术为核心,以数字化媒介为载体,内容涵盖信息、传播、广告、影视、娱乐、远程教育、出版等多个领域,涉及计算机、影视、传媒、教育等多行业的产业集合针对市场对图形图像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需求,将网络、影视等艺术和技术的元素融为一体,是社会急需人才。

计算机图形图像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广告公司、室内装潢设计公司、新闻媒介广告部门、网络科技公司、企事业单位等进行广告创意策划设计制作、室内装修效果图设计制作、平面宣传广告设计制作、二维三维动画制作、网页设计制作等工作岗位,本专业近三年的就业率均为100%,专业对口率更是高达72%。

1.2 计算机图形图像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1.2.1 人才培养方案缺乏前瞻性

一个专业的核心竞争力便是专业特色,而专业特色最终就体现在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上,人才培养方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总体实施蓝图和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依据,它集中体现了一所高职院校的育人思想和办学宗旨。高校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和准确的市场人才需求预测,不断调整自己的人才培养方案来体现自己的专业特色。而我们的专业教师由于受传统人才培养思维的束缚和自身能力的限制及对专业发展前瞻性预测能力的不足,使得本专业制定出的人才培养方案不能很好的体现出完整性和科学性。

1.2.2 人才培养目标不能很好的衔接

人才培养目标与岗位的衔接问题:在我国很多中高职院校中,担任计算机图形图像专业的教师大部分缺乏相关工作经验,很多教师并没有真正从事过相关岗位,因此对于本专业毕业后的工作方向、就业动态、任职要求等等都不了解,基于此,教师不能很好地为学生提供相关就业知识,使学生在毕业时依旧对本专业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1],当然以这样的老师为主制定出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就很难与岗位很好衔接。

专业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衔接问题:课程衔接是专业课程组织的一部分,是连接各种不同的课程内容或学习经验使它们之间相互发挥累积的最大效果以达成课程目标[2]。在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中,课程体系设置是一个系统工程,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教学衔接”[3]。我院各专业课课程标准的制定者及各课程实施者之间由于缺乏必要的沟通交流,导致课程与课程之间各自为阵,相互的关联性不强。

专业课程与教材之间的衔接问题:教材是课程教学活动的媒介和教学内容的载体,它确定了课程的知识点,界定了知识点讲授的切入点与切入方式,决定了学生所需了解与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程的教学模式与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制约着专业课程体系的科学性与适用性,影响着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4]。高职教育专业教材由于各种原因存在着如缺乏职业教育特色、项目或案例不能很好的体现岗位技能、知识点重汀⒔滩哪谌萦胫耙底矢裣谓硬簧系任侍狻

1.2.3 师生均缺乏较高的艺术素养

艺术素养是指一个人的艺术知识和技能状况水平。在纵向方面它包括:对优秀艺术设计作品的阅读和品评能力,对不同艺术的理解、认知和感悟能力,较强的计算机绘图造型能力,对计算机图形图像专业知识体系的整体把握能力、核心技能的掌控能力等;在横向方面它包括:掌握最起码的常识,具备敏锐的感知美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对中外经典艺术作品有基本的赏鉴能力等[5]。而我院计算机图形图像专业的教师大多数都是从计算机应用专业、软件专业转过来的,学生也是文理兼收,师生均缺乏较高的艺术素养。

2 计算机图形图像专业技术、艺术和职业相结合的教学改革之路

2.1 根据岗位专业技术要求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立足浙江,辐射长三角地区,为本地区经济发展服务”为立足点,组建以行业企业专家、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为主要成员的课程开发团队,我院计算机图形图像专业架构了“一条主线、分层递进、螺旋上升”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将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融入到企业真实项目中,专业课程好玩易学,通过“专业认识实习课程技能实习专业项目综合实战岗位技能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课程的逐步推进,实现学生专业技能的逐步提高和项目开发能力的快速提高。

我院计算机图形图像专业根据广告策划创意设计制作、室内装饰设计、装修效果图设计制作、平面宣传设计、二维三维动画制作、网页设计制作、网页美工等工作岗位的技术要求,按照从岗人员岗位资格和标准来培养学生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强调岗位的针对性和技术技能的专业性,培养出的学生具备较强的岗位竞争力和拓展力。

同时我院计算机图形图像专业还开展以学生掌握职业能力的课程教学改革,从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入手,归纳行动领域的职业岗位任务并将其转换为学习领域,构建学习领域体系并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学习情景设计,在工学结合的思想指导下整合教学内容[6],与本地区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强化真实环境下的项目实践,按照典型工作任务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进行设计,极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虚结合,互动参与,合作竞争的实践氛围。

2.2 根据岗位艺术素养需求优化课程体系

计算机图形图像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后最直接的职业上升通道是由简单的数码修片、美工到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 Computer Graphics Design ,CGD,现在被人们习惯称为数字艺术设计 Digital Art )将传统艺术设计与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结合起来的一种复合艺术设计形式,它以计算机为平台,将图形、图像、视频、音频等要素组成一种全新的静态的、动态的或动态交互的,再现现实或虚拟现实的视觉艺术。

我院计算机图形图像专业在改革之前主要在学习三大构成、Photoshop平面图像处理、Illustrator图形设计、网页制作、版式设计、广告设计、二维动画制作、影视编辑、CorelDraw、AutoCAD、3DMAX等课程的基础上,整合全校资源,将原艺术类专业的专业课程如:素描、色彩、书法、音乐欣赏、中外美术史、美术概论、中外画论概要、古文字学与古代汉语、书画鉴定概论、美术与摄影基础等课程做为选修课加入到图形图像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美术学的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学生在原来具有较扎实的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能力、相关学科的知识的基础上,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系统的艺术设计能力、逻辑思辩能力、综合分析研究能力、理论表达能力均有显著提高,能够运用计算机进行视觉艺术创作和设计,并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直接带来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的增强,尤其是毕业生就职后的职场竞争力较改革之前有明显提升。

2.3 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课程特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师应重视每门课程每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实施“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一改以往老师演讲,学生听讲的教学模式,而是围绕如何提高学生艺术素养、设计创意能力,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岗位适应性,锻炼设计思想可视化图纸表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先对成功案例进行赏欣、分析其实现技能,演示其操作要点,然后让学生对其进行临摹,在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后,再让学生顶岗实习,接手企业实际项目来进行操作。通过这样的教学思路,逐渐形成“赏、析、教、临、创、展、评”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实践教学环节,提出了在“专业认识实习”、“课程技能实习”、“岗位技能综合实习”这三个不同阶段采用不同模式进行校企合作的方案,“企业参观+讲座+调研报告”的《专业认识实习》,初步认识了专业未来的就业岗位、明确了自己接下来的学习目标,“校内教师教学+企业师傅带徒”的《课程技能实习》,锻炼了自主学习能力、掌握了岗位操作技能,“学生自主选择+学院统一安排”的《岗位技能综合实习》,磨练了社会生存能力、学会了同事精诚合作小技巧[7]。

3 结论

通过对计算机图形图像专业教学的现状分析,可以看出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和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结合程度已日益加深,职业院校传统的以实操技术教育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虽然极大的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但也同时限制了毕业生就职以后的发展空间。而我院计算机图形图像专业探索将技术、艺术和职业相结合的教学改革,在提高毕业生就业以后的职场竞争力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宛明珠.谈中职动漫专业人才培养与岗位对接中存在的问题[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6(31):127-128.

[2]胡春光.课程衔接:含义分析、学理基础及主要问题[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0(4):57-62.

[3]陈丽娜,洪淑月,端木春江.高校信息类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衔接”问题[J].计算机教育,2013(10):52-55.

[4]陈习东,刘斌.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6(3):61-63.

[5]肖斌,陈琳琳.关于高职艺术设计类学生艺术素养缺失现象的分析[J].职教论坛,2012(23):69-71.

工艺美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艺术教育;专业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1-219-2

理论够用,注重实践技能是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建设过程中所遵循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理论知识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删减,减少过于繁琐复杂的理论教学比重,坚持以实用为主,突出对学生实践性教育,加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突出了高职教育的实用性、针对性和适应性的特点。但是“理论够用”并不代表“理论无用”,在高职艺术类教育过程中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特别是专业文化素养的培养,是尤为重要的。

文化素质教育根据专业使用度和普遍性来看,可以分为人文素质教育和专业素质教育,前者是带有普遍性的特点,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式与政策》等课程,基本素质是每个大学生都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现在各个专业在专业课程建设中都已经占有了一定的比重;而后者是带有专业方向性和特殊性,是作为一个设计师在设计创作过程中所需要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艺术素养,例如室内设计专业中的《室内设计风格与流派鉴赏》这门课程,这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艺术素养。但是这类课程在高职教育中被忽视,甚至很多人认为开设这类课程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一、加强专业素质教育的背景分析

近年来,艺术类市场火热,高技能型人才需求不断攀升,全国各高职院校根据市场需求和变化,纷纷开设艺术设计类相关专业,招生情况良好。但是高职艺术类学生较本科学院的相比在专业基础水平和创新设计能力等几个方面的问题制约着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发展。

(一)艺术类专业学生专业基础水平较为薄弱。由于艺术人才市场火热,艺术类专业在全国大部分院校包括本科、高职和民办院校中都有开设,随着各院校开始实施扩招政策,加上高职教育的历史地位和认知度的原因,高职院校在招生质量方面与本科院校相比较弱,特别是民办高职院校更是不占优势。在这种条件下,生源质量得不到保证,学生美术基础较为薄弱,专业文化素养相对较低,在艺术表达、审美和创新意识等方面略显不足,这些因素都影响着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对设计艺术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专业发展。

(二)高职院校专业素质教育的缺失。高职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主要培养目标,培养的是能够在一线工作的实用性专门人才,很多学校在课程规划中强调的是职业技能培训,专业岗位技能课程和实习实训课程所占比例较大。各高职院校通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人文素质教育开始受到重视,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人文素质教育所占比重开始加大,也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育人思想。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品德及职业素质,这是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所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但是具备人文素质并不能代表具有专业素质,特别是作为艺术学生来说,只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是不够的,艺术的素养和创新意识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高职艺术类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忽视这一方面的培养。

二、加强专业素质教育的作用和意义

(一)设计师职业的需要。想要成为一名出色的设计师,不仅要熟悉自身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艺术素养是指设计师在从事艺术设计工作过程中所必需的各种艺术规律性的知识、审美的培养、锻炼、积累和掌握。作为专业设计师必须具备较好的审美能力和艺术表达能力。这两种能力的培养,一方面要通过设计师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去发现艺术和美的所在;另一方面,要从学校学习专业知识和设计过程中获取艺术审美的方法和途径,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自身艺术审美。因此要提高自身艺术审美感和创新感,只依靠动手能力是不够的,还必须要学习美学、文学、文艺、美术史、色彩学、心理学、设计史等一些与艺术相关的知识,俗话说:“工夫在画外”,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的艺术文化修养,才能设计出具有内涵的设计作品。

(二)高职教育定位的要求。目前行业中的设计师主要是通过普通高校、高职类和培训班等三种方式培养出来的,普通高校和高职教育培养人才占主要比重,培训班所占比例较少。其中普通高校教育培养定位是重理论轻实践,培养较扎实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有从事艺术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初步能力的高级人才。要求毕业生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掌握科学工作的一般方法,能正确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和习惯,能适应和胜任多变的职业领域。为企业培养大量的高级技能型人才,以满足各类企业对高级技术工作者的需要,这就要求毕业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高职毕业生实际操作能力较强,艺术素养和创新意识相对不足。培训班的培养定位是在短期内快速培训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满足市场和行业的用人需求,培训班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能适应一般工作要求,缺乏艺术素养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专业发展瓶颈较大。由此来看,高职教育既要弥补普通高校教育的动手能力的缺点,又要区别与社会上短期培训班的“快餐式”培训模式,根据地区经济发展要求,培养出以注重技能操作能力为核心,具备较强创新能力和良好职业素养的实用型人才。

(三)毕业生职业发展的需要。以我校高职类艺术设计专业(室内设计方向)为例,本专业培养目标为助理设计师,瞄准重庆及周边地区室内装饰行业的人才需求,以室内空间设计能力为核心,以注重技能操作能力和熟悉室内设计施工工艺为特色,培养能胜任各种室内装饰艺术设计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根据对毕业生的调查发现,高职艺术类毕业生在职业发展道路上瓶颈相比普通高校毕业生要大一些,社会培训班毕业生发展局限性更大。这是由于高职艺术类毕业生在艺术创新和艺术修养方面与普通高校毕业生有一定差距所导致的。

三、加强专业素质教育改革与创新

专业文化素质课程虽然是偏文化类课程,但是也要体现高职教育教学实用性的特点。目前,高职院校艺术类中这类课程多为教师讲授为主,但这种方式是普通高校的教学方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高职教育中则不太适合,高职类艺术学生对于实践专业技能比较感兴趣。由于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能力相对较弱,学生喜欢直观性的、具象性的内容,对于太抽象化、繁琐化的理论知识则不太感兴趣。因此,高职专业素质教育要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

以我校高职类艺术设计专业(室内设计方向)中《室内设计风格与流派鉴赏》这门课程为例,本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通过对方案的讲解和分析使学生对室内设计风格与流派鉴赏有明确的认识,为将来从事室内设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程结合对室内装饰行业的人才需求调查,从从事室内装饰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水平出发,以“案例教学”为向导,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减少了理论部分,增加了大量的案例内容,皆在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沟通能力。以案例教学过程为例,第一步是下达任务。教师提供一份室内设计原始结构图和客户详细资料,并布置相应室内风格设计要求;第二步是搜集资料。学生接到设计任务以后组成设计小组,根据客户设计要求收集相关风格设计资料,整合风格设计素材,然后通过家具、陈设、材料、造型等装饰元素搭配风格设计和创意设计,并且以PPT的方式制作方案汇报书;第三步是方案汇报。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进行方案汇报和分析,其他学生可以扮演客户的角色对设计师进行提问,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与解答,可以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表达能力。

随着社会不断转型,市场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高职教育要紧密结合市场用人需求的变化,特别是艺术行业对综合性高级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大。不断增强学生的专业基本素质教育,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文化修养,全面打造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有利于学生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真正实现高职教育的实用性、针对性和适应性的特点。

参考文献:

[1]王海平.谈文化素质教育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北京教育,2012,(02).

[2]潘寨民. 关于高职《艺术概论》课程体验式教学的探讨[J].职教论坛,2011,(20).

[3]卢鹏. 高职院校美术史论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 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10,(04).

工艺美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中国画专业人才培养 “工作室”制 教学模式 课程体系改革

一、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中国画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与中国画专业的人才培养之间供需矛盾突出。

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在精神层面有了更多追求。中国画尤其是中国文人画在文化精神方面的承载力,使得其在观赏和收藏方面有着巨大的市场和需求。这从书画市场的价格就可见一斑,古画的价值就不用说了,就是近现代的一些中国画作的价格也是以千万元计价,当代的一些知名画家的作品也是按尺计价,有的高达二十几万一平方尺,这里有市场炒作的成分,但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画的需求状况,也反映了高层次、高质量的当代中国画作品的稀缺和供不应求,而造成供不应求真正的原因,我认为是中国画高水平专业人才的稀缺。

另一方面,中国画作为中国文化中深层次的精神,本身需要传承和发展,这种继承和创新,从徐悲鸿、林风眠开始,到现在的实验水墨,一直是近现代和当代中国画家孜孜以求的,这个任务同样落在中国画高层次专业人才的身上。从以上两个方面看,社会对中国画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很大,相对应的目前中国画高层次专业人才的供给情况如何?中国画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培养是高等学校中国画专业的首要任务。在我国高等学校里,专业美术类院校有8所,综合类院校里拥有美术专业的有百余所,这些学校或者学院大多设有中国画专业。自高校扩招以来,高等美术类人才的招生培养数更是达到了一个高峰,其中中国画专业的培养人数也是逐年递增。但是,不论是扩招前的精英式教育还是扩招后的大众化教育,培养的中国画高水平人才均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扩招仅仅是在数量上增加了美术类专业人才,在质量上还没法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

本文的落脚点是某高校美术学院,那么前面提到的供需矛盾中的培养质量问题在研究的高校中具体怎样呢?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在某高校美术学院在中国画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目标之间确实存在差距。

某高校美术学院从2003年开始,在原先师范类招生的基础上招收非师范类的绘画专业本科生。在绘画大专业下划分了油画、中国画人物、中国画山水、中国画花鸟、书法、综合艺术等专业方向,各个方向的招生数每年都会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根据对社会需求的调研,该校将绘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以高校基本培养目标和现代艺术教育规律为规划依据,针对21世纪国家建设对高素质艺术教育与管理人才迫切需求而制定。主要培养学生具备艺术创作、教学和研究、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在所学艺术专业领域内从事艺术教育、设计创造、推广和管理的高素质多元化复合型人才。”在培养模式上,采用“1.5+2.5”平台加模块的培养模式,旨在夯实学科专业基础、拓宽知识面、建立柔性专业方向方面。在具体的课程体系上,将通识课程、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选修模块选修、专业任意选修课程,按照一定比例配置,其中专业课设置一定的实践创作类课程,在组织形式上以班级教学制为主。至今,在现有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下,共培养了03届至09届共6届绘画专业的毕业生。

他们的培养质量如何?是否符合我们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否得到社会的承认?这些问题最终归结到一个问题――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达到与否?在国际、国内比较公认的指标有“就业率”、“就业质量”,其中“培养目标的适岗就业情况”即“就业与专业的相关程度”是直观反映课程培养目标实现与否的重要指标。根据这个指标,我们对某高校美术学院06―09届绘画专业学生的就业质量状况作了初步的统计。因为本课题要探讨的是中国画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所以特别对绘画专业中国画方向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情况也作了统计。另外,某高校美术学院是在师范类招生基础上办学的,学校同时招收师范类和非师范类学生,这对绘画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方向的选择上有一定的影响,因此也对教育培训类岗位就业人数作了专门的统计。

以下分别是06届―09届绘画专业及中国画方向学生的就业质量状况统计: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某高校美术学院绘画专业中国画方向的专业培养同样存在培养的人才规格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矛盾。这个矛盾如何解决?我们的培养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二、由现状问题引发对中国美术教学模式的质疑

中国美术教学的基础是长期借用西欧模式、苏联模式。1995年,西安美术学院院长杨晓阳教授针对当时的中国美术教育现状,提出了四大问题:“1.中国的美院基本上以西画基础为基础。2.全国美院都是一种系科设置,教学方法、办学方向和方法基本雷同。3.学生、行政与教师比例失调。4.单元制教学是反艺术科学的。针对这四个问题,杨晓阳教授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美术教育体系的目标。”①其他各个高校也从这种供需矛盾中看到了现行教学模式的弊端,其单一性不利于培养有创造性的艺术家,也不适合中国画专业人才的培养。改革现有教学模式、探索符合美术专业人才培养规律、符合中国画专业人才培养规律的新型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成为中国美术高等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各个高校的专家、学者从教学内容体系、教学组织方式、教学效果的评价等各个途径,创新和探索高层次中国画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并取得一些共识。如:在中国画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容方面,都认为应从中国画本身内涵出发,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增强学生的底蕴;大部分学校认同专业人才培养应该个性化,并且大多采用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加个性化培养专业选修模块的方式;在教学的组织形式上,也有一些学校借鉴国外的“工作室”制,特别是在一些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较好地解决了产学研结合的问题。某高校美术学院的艺术设计专业对“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进行过研究和实践,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这种“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在中国画专业学生培养中是否可行?如果可行,那么在“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下,中国画专业学生个性化培养课程体系该如何构建,如何从中国画传承本身的特点出发,探索出一条将中国画传统的传授学习方式和“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有效结合之路?这正是本文需要探索的。

三、对“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引入中国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一)“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内涵

“工作室”最早源于20世纪初德国的包豪斯设计学院,是一种将美术教育与工艺技术教育有机结合教学形式。在“工作室”由学生与导师共同来完成设计课题,体现了教育自由民主。这种新式的师徒教学方法在当时引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教育革命,给今天的艺术教育带来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目前,国内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运行机制的实践,主要是将传统的以班为单位的统筹安排的封闭式教学机制转换为以工作室为基础的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发展方向的、灵活的教学运行机制,各工作室有明确的专业专攻方向和风格特点,任课教师对工作室负责,学生可以自主地有选择地进入工作室进行学习。在“工作室”,不仅是简单知识和绘画技巧的传授,而且是一种师生互动的课题研究和个案教学。

(二)中国画的内涵及其对培养手段的特殊要求

中国画艺术是把艺术表现形式、表现手法和表现内容等艺术本质的东西建立在与民族文化的内涵和精神性相融互补的基础之上的,中国画艺术的专业人才培养途径和教育手法也应从民族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去寻找。中国人的思维特征是整体性的思维,即用所有的感官去感悟大千世界中的一切生命,再在“圆”的体系中宏观地把握最本质的东西。中国画创作讲究从情意“悟处”着手,“因心造境”,以情感再创意象,“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②简单的一花一草都以境界的营造融入了画家的思想和情怀、性格内涵和人格修养。中国画创作的重要方法论是“应目会心”和“澄怀观道”。中国画的这种内涵决定了它的传授学习方式必然是一种教授者授业“传道”,学者“悟道”“修行”的方式。这种方式在传统的班级制的教学中是很难做到的,而“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内涵和特点正好契合了中国画的个性教学要求。

从以上两个方面看,将“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引入中国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完全可行的。关键是怎么做?

这里需要思考两个问题,即如何“以培养中国画高层次专业人才为目标,创新基于工作室教学模式的中国画专业学生个性化培养课程体系”;如何“以培养学生中国画素养与创作能力为主线,探索符合中国画教学规律的工作室教学模式,包括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质量评价(教师、学生维度)”。

在具体的改革中,需要着重解决以下问题:

1.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教学组织形式探索

某高校美术学院原来人才培养方案中实施“1.5+2.5”平台加模块的培养模式,经过多年的运行和实践检验,在夯实学科专业基础、拓宽知识面、建立柔性专业方向方面效果明显,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方法等方面有所欠缺。因此,我们在原有的“专业主干+专业方向模块选修+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基础之上,主要对专业方向模块课程,从主题任务教学法“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出发,对已有的模块课程体系进行优化组合论证。以中国画专业人物方向为例,按中国画人才规格的要求,将传统的师徒传承模式与现代艺术教育模式相结合,培养传人、继承文化,以人文素养指标和专业技能指标为导向,探索任务驱动、团队合作的工作室教学模式,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培养。研究明确中国画专业能力及人文素养指标,制作教学标准,优化专业方向课程体系。相对于以往的课堂教学来说,“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为学生开设了更加具体、细致、明确的专业学习方向,相当于分组教学。“工作室”制教育模式可以实行任务式教学、案例讨论法、体验式教学法等不同的个性化教学方式。如何实施个性化培养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2.教学质量评价问题

在“工作室”制的教学与实施中,因为培养手段的个性化,给评价带来一定困难。这是另一个关键性问题。这需要对中国画专业人才规格有比较明确的界定。细化、量化中国画专业人才的人文素养指标和专业技能指标,把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指标直接融于工作室的主题任务式教学之中,形成客观可控的教与学模式。(关于中国画专业人才规格的界定,会有很多种不同方案组合,可以采用AHP层次分析法通过专家评分的方式进行选择,并对各项指标的权重进行界定。由于篇幅,本文不做详述。)具体的,“工作室”制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可以引入顾客满意理论,从教和学两个维度设计满意度调查问卷,对人才培养的目标、过程、结果进行全程的监控。

四、结语

传统的中国画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是沿袭本科院校的教学体系,重视系统性教学,重视造型以“写实”观念为基础教学,轻人文素质的培养。近几年,随着对中国画传承和发展走向的研究的深入,人文素质对于中国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是对于具体的中国画专业人才规格(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没有科学明确的界定;另外,在培养方法上,学院制的培养制度有一定的局限性,这种制度培养的中国画专业人才重技术、少底蕴,可持续发展性差。同时,这种培养方式也不利于中国画专业人才的个性化发展,这本身也是违背艺术教育的客观规律的。中国画人才培养“质”的这些现状,已经对培养内涵和方式产生了强烈的改革诉求,因此探究新的培养模式成为我们现在中国画专业人才培养的迫切任务。

“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虽然最早是在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过程中被提出来并予以实践的,但是目前在美术各类人才培养的实践中都有借鉴和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西安美院现行的以绘画方向和专家挂牌相结合的新“工作室”制,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的中国画研究生教育采用的也是“工作室”制,在艺术类学生个性化教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实践证明:“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引入,可以充分发挥和调动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使教师教的兴趣与学生学的兴趣自然而然地转换成为完成目标的动力,教与学的目的更加明确;在本科前期的大班制教学基础上,在专业方向模块采用“工作室”制,区别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也有别于艺术设计类“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充分显示出了个性化教育的优势;在高等美术院校面临着扩大招生人数、教师资源和教学资源暂时紧张的状况下能够做到资源共享,可以缓解不必要的教学冲突和矛盾;充分体现中国画专业学科优势和教学特色,形成中国画专业学科建设的个性发展良好态势,既保证了大众教育方针的实施,又保证了精英人才培养理念及其措施在中国画专业学科教学中的贯彻执行。

本文主要从理论层面对“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引入中国画专业人才培养进行思考,并对基于这种教学模式的中国画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真正效果如何还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此外,一名中国画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养成,受诸多因素的制约,教育仅仅是其中一个主要因素,但也是我们可控的因素。将可控的因素最优化,这是我们探索培养模式改革的意义所在。

注释:

①潘晓东.在改革中前进――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教学改革的现状.美术研究,2006.02:83.

②赵星.从传统文人画的内涵看霍春阳的艺术追求.国画家,2005,(06).

参考文献:

[1]付爱民.“时代与民族精神――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李魁正研究生教学新思维与创作研究”项目成果综述.美术观察,2006,(03).

[2]赵星.从传统文人画的内涵看霍春阳的艺术追求.国画家,2005,(06).

[3]苏韬.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探讨和研究.中国轻工教育,2009,(01).

[4]潘晓东.在改革中前进――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教学改革的现状.美术研究,2006,(02):83.

[5]吴超.艺术,始于心灵――法国艺术教育分析与借鉴.艺术与设计(理论),2009,(01).

[6]国画教学方法的尝试..

[7]田甜,武燕.从艺术设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看工作室制度的实施.艺术与设计(理论),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