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体育特色校本课程

小学体育特色校本课程

小学体育特色校本课程

小学体育特色校本课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火车头 文化 教育 特色学校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202-01

一、问题的提出

特色学校的创建是根据当地社会自然和本地文化环境,开发符合国家办学条件、办学标准,遵循教育规律,具有鲜明特点的个性化教程,其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方面产生了积极教育影响,各校特色学校的创建受到家长普遍赞誉。

二、目前国内关于特色学校创建的方法手段

目前国内中小学建设特色学校的途径一般有:道德品行方面寻找亮点;发掘地方知识、历史等建设校本课程;特色兴趣项目,成绩显著;反映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项目等。

三、大朗小学“卓朗”教育特色的创建过程

大朗小学在系统探讨特色学校建设理论时,分析了大量国内中小学特色学校案例,结合大朗小学本地的历史文化、地理位置,创建了具有本地特色的教育文化――“火车头文化”牵引下的“卓朗”教育,下面将大朗小学的特色学校创建从精神文化、教育理念、课程体系、学生考核几方面加以论述,以作参考:

(一)大朗小学“火车头文化”的由来

广州市工业化的进程中,新建的铁路经过了大朗村,并在大朗村建成了铁路货运场。通过“火车头”对当地经济发展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定位了“火车头文化”。

(二)大朗小学“卓朗教育”的选取

选取大朗小学和大朗村的“朗”字来思考,“朗”字代表阳光、积极向上、内心宁静,而大朗村人喜爱运动,足球、龙舟等成为群众性开展的活动。因此,大朗村的体育运动与火车头文化一脉相承。大朗小学挖掘大朗村的文化精神――火车头文化,积极整合当地资源,大力开展以足球、田径为主的体育运动,以及健康教育,凝练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卓朗教育思想与精神,浸润在校园每一个角落。

(三)卓朗教育思想体系――以“朗”为核心

通过以“朗”为核心及“火车头文化”结合,总结出大朗小学的办学理念、校训、校风、学风及育人目标。

办学理念――以朗为基扬火车头精神,以动为轨载卓朗之人;

特色定位――火车头文化牵引、体育运动推进的卓朗教育;

校训――超越而卓越,开朗而健朗;

校风――敢为人先,清朗和谐;

教风――朗节导育,与学俱进;

学风――朗捷争先,豁朗聪朗;

育人目标――朗心朗节,朗拔朗韵。

(四)构建结构化的“卓朗教育”特色课程体系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结合学校社团项目特色,大朗小学构建了结构化的“卓朗教育”特色课程体系,五大课程模块(火车飞奔、快乐足球、诗诵朗朗、阳光田径、健朗之行)十二社团活动(定向运动社团、田径社团、男子足球社团等)支撑起整个“卓朗教育”体系。

(五)课程管理体系及评价体系的构建

1.课程管理体系:采用人教版或广州本土教材,通过“卓朗课堂”进行学科渗透“卓朗”的教育。①组织形式:按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为活动单元。②教师配置:本校教师为主体担任特色课程教学。③教材配置:本校自主研发特色课程教材(校本教材)――编成5本教材,为每个学生都有教材使用,上一年教材循环到下一年使用,班级统一管理,每节课后及时回收。④固定具体活动时间:按课时纳入课程表,融入各学科教学。

2.课程评价体系:①评价方式:按教育局有关规定进行。②评价周期:每学期一次。

(六)构建“卓朗课堂”模式

以社团活动拓展“卓朗课堂”,课堂强调“融朗启智 朗练朗畅”,结合火车起步到停止一系列的惯性,其教学模式分为“开火车五部曲”:1.创情启动――情境导学,启发兴趣;2.目标牵引――明朗目标,认知目标;3.自主推进――自主合作,互动探究;4.汽笛争鸣――展示释疑,引导点拨;5.达标制动――当堂练习,当堂反馈。

(七)创建“朗境卓意”的校园文化特色

建设具有“火车头”特点的校园文化,体现“朗境卓意”,清朗、明朗、超越、卓越。根据校园文化诗意化,大朗小学设计了卓朗门(校门);雕塑“卓朗之光”; 融朗厅;荣誉墙;卓朗广场;三廊――朗节廊、朗韵廊、健朗廊;融朗楼(教学楼)、健朗楼(教学楼)、卓越路(校道),以上校园文化的设计和命名都体现了卓朗的精神风貌。

四、结论

特色学校的创建除了根据以上所述多方面进行资源的发掘外,最重要一点是根据资源提炼出来的教育理念及课程体系是否适合学校所需,为了创特而创特,最终受害的是学生。因此,适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特色课程体系才是真正的特色。

参考文献:

[1]赵丽.基于校本课程开发创建特色学校的个案[J].西南大学,2011,4

[2]洪文龙,黄明生.创特色学校,树品牌教育[J]福建教育,2015(12).

[3]于清艳.谈特色学校的创建[J].读写算(教师版),2015(40).

小学体育特色校本课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学改革;校本课程;研发

校本课程的研发主要立足于课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时代背景,采用不同层级的课程管理以满足我国不同地区学生的知识文化需求,对于小学体育校本课程的研发也成为教育界人士探讨的热门话题。主要立足课程管理体制的相关理论要求,分析小学体育校本课程研发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理论基础

1.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而言,主要由学校自主研发,它是立足于学校,依据当地以及本校老师的教学情况与学生的实际需要所开设的课程类型。而校本课程研发主要强调的是一个动态完善的过程,两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

2.体育校本课程与体育校本课程开发

体育校本课程主要是指体育老师以及学校依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结合本校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开设具有多样性的体育课程。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主要是指在相关法规的指导下自行设计具有个性化体育课程的操作过程。

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1.校本课程的开发促进了学校、老师以及学生的发展与提升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改变了学校在学科内容上的弱势地位,为学生和老师参与体育课程设计提供了合适的机会,所以,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学校实现具有个性化的办学特色要求。由于学校是体育课程开设的主要场所,所以体育课程的设计必须立足于学校的具体教学资源。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深度挖掘学校的独特性,促进建立具有特色的办学传统。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学生和老师都占据主导地位,体育课程的开发不仅仅对老师的专业性提出更高的教学要求,更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具有个性化的选课空间,能够充分凸显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体育课程的差异化设计奠定基础。

2.“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保障

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明确要求调整课程改革体系,建立新的基础教学课程,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以及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学校课程管理指南》更是明确提出学校需要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要求,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并且对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具体环节提出要求,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制度保障。

在小学体育课程的长期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学以明确的身体活动特征、运动项目为开展课程内容的主要依据,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老师组织教学工作,但是过分强调体育课程对于身体机能的正向影响,淡化该课程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比如对团队精神的凝结,对完善人格、磨炼意志等方面的积极影响,使学生和老师陷入体育教学等于运动的狭窄教学理念。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推广,传统教学理念的局限性越发明显,倘若固守这种僵化的教学模式,将不利于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推广。所以,《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按照体育功能组织教学结构的操作理念,在最大限度内发挥体育课程教学对于激发学生个性发展以及综合素质提升的效果。所以,依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学校的办学特色,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校本体育课程对于促进学生成长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3.改革课程管理体制弊端的必然操作

长期以来,地方以及学校没有参与课程设置的权利与义务,这种课程设计具有诸多弊端。比如,课程设计周期长,难以灵活处理,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轨,难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与此同时,狭窄的专家团队和决策渠道难以全方位满足社会发展与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所以,面对课程管理体制的弊端,需要采用校本课程研发来弥补。

综上所述,小学体育校本课程的研发适应新课程教学体制改革的时代要求,立足于学校教学的具体条件以及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特征,能够全面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与此同时,校本课程的开发对于弥补教学弊端具有重要的作用,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对校本课程的研发提出明确要求,对该项目的开发具有推动作用。总而言之,开发小学体育校本课程立足于实际能够实现更为个性化的教学方式。

小学体育特色校本课程范文第3篇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国家规定、地方指导、学校开发的三级管理课程,要求学校根据相关自然、社会、经济、文化资源开发活动主题,其运用学校个性化资源校本开发课程的属性,为创建学校特色课程提供了可能;该课程的发现域、方法域、活动域、社会域课程属性与其他学科课程的特征和属性形成了差异,这些特征符合学校特色课程的价值追求;学校开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拓展更新、积累沉淀、形成成果,可以转化为有学校个性的特色课程。因此,综合实践活动为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技术路线。

一、学校特色课程的界定

1.学校特色课程的内涵及特征。学校特色课程内涵及特征的适当性界定,将为学校特色课程开发给予明确的指引,以有效避免盲目开发、失位开发。石鸥认为:“所谓特色课程,是指学校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本校的办学理念,以学生的需求与发展为核心,以地域、社区与学校资源为依托,经过比较长期的课程实践,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独特性的整体风格和出色的育人成效的课程、课程实施或课程方案。”[1]朱治国认为:“所谓学校特色课程,是指学校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学校教育理念和育人目标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学校课程资源而开发、设计和实施的,能集中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和课程优势的主导性校本课程。”[2]在这些界定中,均突出了在特色课程开发资源运用的特性、学校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地位及对学校特色发展的价值,阐明了学校特色课程的关键特征。依据上述学校特色课程开发取向的分析,本文对学校特色课程的规定性定义为:学校特色课程是学校依据课程开发的学生本位取向,运用个性化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实施的具有独特课程功能和价值的核心校本课程。其特征表现为:第一,课程资源的独特性。学校特色课程开发采用的课程资源具有鲜明的本土、本校特征,切合学校的特色发展定位。第二,课程组织的科学性。摒弃“文献式”与“拼盘式”的校本课程开发窠臼,力求课程组织的规范性、新颖性。第三,学习方式的综合性。学校特色课程在规划设计上预设与隐含了综合化的学习方式,强化研究性学习、服务性学习和操作性学习,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核心素养。第四,课程实施的持续性。学校特色课程能在学校长期、持续实施,经过课程评价检验,呈现出强大的课程生命力。第五,课程功能的发展性。学校特色课程具有良好的教学收益,能有效促进学生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的不断发展。

2.学校特色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关系

在学校特色课程开发的现实图景中,将国家课程的校本化视为学校特色课程,将学科延展型校本课程视为特色课程,将杂多的校本课程门类视为学校特色课程群等,均反映了对学校特色课程与校本课程二者关系认识层面的误差,需厘清二者之间的关联与区别: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与需要自主开发的供学生选择修习的课程,特色课程源于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可采用共通与普适性的课程资源,特色课程运用的课程资源具有独特性、个性化;学校的校本课程门类多种,特色课程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是学校的核心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可因由学生兴趣与需要的改变而存亡更替,特色课程则能持续实施,不断释放出良好的课程功能,通过修订在学校滚动使用;特色课程本质上是学生本位取向的课程,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咨询者,是与学生一起学习的学习者。

二、以生为本的学校特色课程开发取向

学校课程版图历来以教师本位取向的课程开发为主导,其典型特征为专家编制,教师执行;以人类文明的经典成果作为课程核心内容;教材呈现具有严谨的体系化;课程学习以传授、记诵、理解、练习为主要方式。学校特色课程开发需由教师本位取向转向为学生本位取向。

学生本位的特色课程开发以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为指向,在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选择、课程编制技术、课程实施方式、课程实施成果等方面呈现出如下特征。第一,以“问题解决”作为课程核心目标。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发展在教育目标设计上“必须以诸如‘问题解决能力’之类的‘21世纪生存能力’直接挂钩的形式,把教育目标加以结构化”。[3]学校特色课程开发的理念与追求需紧紧围绕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进行课程设计与建构。综合实践活动以主题探究活动与研究性学习课题为主要内容,直接作用于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第二,运用生活资源作为课程素材。学生本位的学校特色课程开发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运用学生周遭的自然、社会、经济、文化资源及学生主体的兴趣、爱好遴选、生成课程内容。第三,非知识体系为中心组织课程。学生本位取向的特色课程开发不以知识体系的系统性、严谨性为主张,强调以探究性学习活动、实践性学习活动、体验性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课程,探究实践行为、探究实践的成果和结论由学生完成。第四、形成学生个人成果。教师本位取向课程的学生成果在考试竞争与功利主义教育的挤压下往往凝结为分数与排名。在学生本位取向的特色课程中,学生的个人成果类型多样、数量众多,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完成的活动总结报告、结题报告、研究小论文、创意设计与制作的作品等,成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真实反映与客观证据。

三、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学校特色课程类型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内容、实施方式及课程功能为开发建构不同类型的学校特色课程提供了依据,不同类型的特色课程均能在不同侧面、不同维度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属性和特征。基于综合实践活动开发的学校特色课程类型主要包括主题统合型课程、科技创新型课程、服务学习型课程、心理建构型课程和社团驱动型课程五大类,每类课程均有自身的目标指向、内容结构与实施策略。

1.主题统合型课程。主题统合型课程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为核心目标,通过运用学校独特的课程资源开发主题领域,分解具有逻辑关联的系列小主题,形成课程结构,学生通过主题探究与实践活动形成课程。如,广州市海珠区瑞宝小学以社区瑞狮活动与习俗为资源,构建“灵动瑞狮”主题领域,开发“爱狮、颂狮、寻狮、悟狮、秀狮”等系列小主题,形成《灵动瑞狮》特色校本课程。主题统合型课程遵循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实施的环节和阶段,以课程实施的常规课型、变式课型和创新课型为载体,开展课程教学。

2.科技创新型课程。科技创新型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核心目标。中小学经常性开展的学校科技创新活动内容包括:科技研究论文写作、科技项目设计与制作、科技实践活动、科技体育、科技创意思维训练等,这些内容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有着内在的联系,成为建构学校科技创新型课程的主要来源。学校科技创新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在育人目标、活动内容、活动方式上具有一致性,学校科技创新活动成果可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成果中遴选、加工和提炼,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国家课程实施的计划性、正规性和持续性,为学校基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坚实的课程基础和持续发展的源泉。[4]

3.服务学习型课程。服务学习型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核心目标。服务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向社会,开展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获取直接经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服务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活动。服务学习型课程具有课程内容的实践性、活动过程的体验性、活动参与的社会性及人格培养的有效性等特征。服务学习型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求学校在活动项目、活动时间、活动方式、活动保障等方面做出整体规划;注重与学校德育整合及与社会实践基地联合实施;强调活动过程的完整性,让学生参与活动项目选择、活动方案设计、亲历活动过程、形成活动成果,开展活动反思、交流与评价。

4.心理建构型课程。心理建构型课程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为核心目标。当前,学校的心理健康活动存在以咨询为主体、以教学为主体、以活动为主体三种取向。心理建构型课程主张克服片面与单一化的倾向,整合三种取向,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课程功能,形成学校心理建构型课程的四大领域:心理健康的基础性知识教学活动;常见心理问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心理疏导与调节的社会实践性活动;心理障碍的专业性咨询与矫治活动。其中,研究性学习活动与社会实践性活动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学习方式,对于深化学生心理认知与评估、促进学生心理的主动建构有重要作用。如,中小学生学习压力与焦虑情况的调查,中学生早恋现象的研究,中小学生与父母沟通状况的探究,中小学生网络交友现状的调查等研究性学习课题;走进养老院的慰问活动,走进特殊学校的交流活动,走进社区的宣传、演出与劳动活动,春秋游研学旅行活动的等实践性活动,都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有效方式与途径。

5.社团驱动型课程。所谓社团驱动型课程,即以学生社团为平台,规划、设计活动内容,通过社团组织内在驱动实施的课程学习活动。学生社团具有同质性、自治性与拓展性特征。同质性表现为共同的兴趣爱好与理想追求是组成社团的基础;自治性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设计活动项目,自主开展活动,自我管理组织;拓展性表现为社团活动内容与方式具有可拓展的多样性和开放性。其中,自治性是学生社团的根本特征。培养学生的自治能力是社团驱动型课程的核心目标。社团驱动型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策略为:体系化、多样化的社团类型及活动内容规划设计;社团活动方式的多样化与有效性;在社团活动中融合主题探究活动和服务学习活动;通过社团平台形成优秀的学生作品。

四、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学校特色课程教材编制策略

教材是课程的实体呈现,是学生修习的主要工具与材料。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编制的特色课程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达成教学的基本规范,利于学校系统持续实施课程,不断积淀、彰显学校特色。同时,相对稳定的教材,也有助于学生基于教材设计的主题与活动方式形成丰富的系列个人成果。

1.以主题扩展建构课程框架。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学校特色课程教材的编制运用主题扩展型式,将知识集点、能力发展、活动方式、学生成果形成融合在主题实施中,通过主题扩展为子课题,各子课题的渐进实施推演学生活动,形成课程实施过程。

2.以环节推进展开学习过程。教材体系依照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五环节模式“主题确立――方案设计――活动实施――交流展示――总结评价”展开学生学习过程。各环节设计与主题关联的探究与实践活动、设计与制作活动、展示与交流活动等,并隐含相关的常规课型。在环节推进范式教材体系中,学生成为环节推进的主体,教学由教师传授转型为学生生成性的自主活动,学生在不同环节带来的多样化课程履历中,促进跨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3.以单元组合串联课程内容。根据主题实施的不同环节设计教材单元,使不同单元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不同单元的教学目标差异,教学课型差异,教学成果差异形成不同单元的教学个性。单元结构的一致性与耦合性,形成课程的整体性。

4.以方法指引强化课程特色。方法体系知识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体性知识体系,包括思维方法知识、研究方法知识、设计制作知识和成果表达的方法知识。[5]活动方法的掌握是学生能力形成的要件,强化方法指引及学生对方法的掌握是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学校特色课程的鲜明特色。在教材编制中,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在不同年级分布、铺设不同的主要活动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及如何撰写小论文与研究报告等多种方法的学习、运用。在教材设计中,注重融合案例指导方法,从而提升学生方法掌握的成功率。

5.以学习资源拓展学习空间。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学校特色课程教材不以系统的知识呈现为教材主体,主张在教材中以“资料袋”的形式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及文献索引,使学生获得再活动的材料,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由教材设计者主动供给的学习资源可以有效避免学生资源探寻的盲目性,保证学习资源的前沿性与真实性。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J].全球教育展望,2016(1): 3-25.

[2]石鸥.普通高色课程开发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2(12)1-5.

[3]朱治国.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的深度思考[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5):14-16.

小学体育特色校本课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学校特色、成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新课程改革已赋予学校课程自。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是在上级行政和业务部门指导下,以学校特色为基础,学校自主决定,一线教师及有关人员广泛参与,共享开发成果的一种应用性课程研究。校本课程的实施即展示了学校的教育个性,又提升了学校的文化内涵,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搭建了舞台,真正实现让课程文化引领学校特色发展。

一、立足校情 着力开发本土特色校本课程

学校以独特的视角,结合校情,根据需求,充分利用和挖掘校内外的有效资源,捕捉身边的课程资源,确定学校课程开发的方向和思路。努力彰显学校特色,使校本课程的开发呈现多元特色。

1.根据学校地理位置的优势,开发校本课程。郑州市二七区航海路小学位于中船重工集团第七一三研究所家属院内,学校创建于1963年,原名七一三研究所子弟小学,2008年移交地方。校内三分之一学生为七一三研究所子弟,其父辈或祖辈为研究所职工,专门从事海军军备、舰船等方面的研究,所内有数十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国家舰船专家、舰载导弹专家、舰载火炮专家等。优越的地理位置、高端的航海专业人才、浓郁的航海文化氛围,为我们打造“我爱航海模型”校本课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根据社会的需求,开发校本课程。当前,公民的道德水平在逐渐滑坡,如:有的年轻人道德沦丧,不知廉耻,为了出名,不惜牺牲身体,出卖尊严;还有小悦悦事件中,18名路人的冷漠,见死不救。荀子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所以我校根据社会的需求、学生的需要、教师的特长、学校的办学特色等情况,经过多方考察研究,开发了《小学生礼仪》校本课程。

3.根据学校生源情况的需求,开发校本课程。就我校的生源来说,30%是中船重工集团第七一三研究所子弟,这部分家长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他们格外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对文化课要求特别高,也不希望孩子在其他活动上浪费时间,但同时又希望孩子有较高的修养。30%出自工薪阶层家庭,这部分家长比较关注孩子的成绩,同时也希望孩子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成绩优秀、人格健全的好孩子。40%的家长经商或者打工,这部分家长要求孩子成绩,但又无暇顾及孩子习惯的培养,导致部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很好发扬中华优秀传统。由此可见,家校联手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教育发展的需要,对改善现状、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是非常有必要的。就此,我校联合家长共同开发了家校合作教育课程《传统文化教育》。

4.根据孩子健康成长的需求,开发校本课程。心理健康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先决条件。近年来,中小学生自杀、离家出走的事件屡有发生,无不与学生自身的心理脆弱、敏感、抗挫能力差等有关。尤其在青少年时期,迅速而特殊的生理变化也容易引发心理问题,他们的内心世界逐渐复杂,又不会轻易将内心活动表露出来;他们自主独立意识逐渐增强,但又有很大的幼稚成分。在此情况下,分析我校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找出阻碍学生心理健康的普遍问题和我校学生现阶段特有的问题,结合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漫画读本》。

5.根据学生审美的需求,开发校本课程。2000年教育部艺术委员会在《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修订版》中提出:“对有条件的学校可增加陶艺的内容”。我校根据低年级学生爱好创造,想象力丰富,爱动手的特点,开发了《陶艺》课程,让孩子们通过对陶土的揉捏塑造,感受泥土中所负载的静益久远的文化气息,用自己的双手和心灵去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在艺术创造中陶冶情操。

二、规范管理 强力推进特色化课程实施

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过程中,采取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边改进、边探索、边提高的行动研究策略,确立以活动为契机,以课程为载体,让孩子们的个性得以张扬、能力得以全面发展,强力推进特色化课程实施。

1.健全领导机构,规范课程管理体制。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亲自挂帅、课题组组长负责的领导小组;建立起由校领导、教师代表、学生及家长代表等共同参与的校本课程开发审议委员会;完善了各项工作章程和制度,为校本课程的落实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2.加强教师培训,理清课程开发思路。学校通过集中培训和个别学习相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普遍提高和重点培养相结合等方式做好教师培训。让全体教师掌握校本课程实施的要领,理清课程开发的思路。

3.挖掘教育资源,完善校本课程内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有利于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三、校本课程成效初绽 有力彰显办学特色

学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校为本”的课程观,在充分考虑学生发展需要,学校特色发展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生活需要和资源优势,凸现时代特色,有效整合课程资源,构建适合地方与校情的校本课程体系,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小学体育特色校本课程范文第5篇

一、廓清思路。充分认识特色学校建设价值指向

所谓特色学校是指以国家教育方针为指导,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教育创新为动力,以社会认同为标志的个性化学校。特色学校建设有两个明确的价值指向。一是个性化。它追求的是独特,关注的是学校主动发展,让学校找到内涵发展的切入点,形成具有个性的理念和方法。二是优质化。它追求的是卓越,关注的是以人为本,让学校充满生命的活力,师生得到最充分的发展,体现更优质的育人效果。由此可见,只有有特色的学校,才是有个性、有活力、有生命力、有竞争力的学校。区域内学校只有多元化、特色化发展,才能提供多样化的可供选择的教育,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说,特色学校建设是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最佳途径,是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客观诉求和必然选择。

基于对特色学校建设价值指向的清醒认识,环翠区确定了以深化特色学校建设为载体,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的区域教育均衡化、内涵式发展策略。2004年,环翠区就全面启动了“特色学校创建工程”,鼓励学校按照“优势项目一项目特色一特色学校一品牌学校”的轨迹,充分挖掘自身潜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办个性化学校,以特色提升质量,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二、科学统筹。全面构建特色学校建设实践体系

特色学校建设是一个综合系统工程。唯有相关责任主体多方参与,区域强力推进,才能整体提升特色学校创建水平,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为此,环翠区坚持科学统筹,以“区域整体推进”为策略,将教育行政部门的推动力、教研机构的指导力、学校主体的内驱力和家长社会的支撑力有效地整合在一起,整体构建了特色学校建设的实践体系和长效机制,推动了全区特色建设的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行政推动,为特色学校建设提供政策支撑。整体推进特色学校建设,教育行政部门的引导和推动至关重要。一是健全组织机构。我们分别成立了特色学校建设领导小组、特色学校建设专家小组及特色学校建设业务指导小组,全面统筹、组织协调、具体指导、管理实施全区特色学校建设工作,建立了高效能的行政和业务指导组织,形成了整体推进特色学校建设的合力。二是科学统筹规划。自2004年以来,我们制定了《关于区域整体推进特色学校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化特色学校建设,打造区域优质教育品牌的意见》,先后规划并组织实施了梯度性较强的“两个五年”特色学校建设目标,始终使全区特色创建工作方向明确,思路清晰,措施配套,稳步推进,切实提高了特色创建的质量和水平。三是督导评估推动。基于全区中小学特色建设的基础和不同条件,制订了《环翠区特色学校等级评估标准》,确定了“A级-AA级-AAA级”具有梯次性的学校特色等级评估标准,实施等级鉴定、验收复查、升级达标等系列化、增值性的学校特色督导评估制度,使不同起点、不同基础的学校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目标,调动了不同层次学校特色创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抓住特色创建的关键要素与重点难点,不断完善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不仅形成了宏观层面特色学校等级评估指标体系,还形成了微观层面的特色德育、特色管理、特色课程、特色教学、特色教师等多元化评价指标体系,使特色建设真正成为推进学校积淀内涵,提升质量的重要内容。四是完善用人机制。人是发展事业、成就事业的根本要素。我们制定了中小学校长公开选拔制度,放开校长岗位,择优聘任。这使一批有思想、懂业务、善管理、敢创新的优秀中层干部走上了校长的岗位。目前,我区5个镇(街)所有学校的校长均由城区学校的优秀中层干部担任。在每年将80%以上的优秀师范毕业生补充到农村学校的基础上,我们又推出了城乡教师交流制度,通过中层干部转任、名师送教下乡、骨干教师顶岗等灵活多样的交流形式,彻底盘活了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全面优化了校际间、城乡间干部队伍结构,整体提升了农村学校干部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为区域整体推进特色学校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

科研引领,为特色学校建设提供专业支撑。特色建设重实践,更重方法指导和专业引领,教育科研是推进特色建设的重要力量。一是转变教研方式。我们从教研员、科室负责人、业务校长及骨干教师等多个层面,精选了部分业务精湛、特长突出、综合素质较高的人员,成立了全区特色建设专家小组。同时,又选聘了37名专兼职教育督导员成立了8个特色建设业务指导小组,划分了特色建设责任区。教育局领导班子成员担任各小组组长,根据督导员的专业特长,每组配备3-4名教育督导员,每个小组负责3-4所学校,与责任区学校组成特色建设研究共同体。专家小组主要负责全区层面的特色课题研究、打造典型学校、推广成果经验。每年确定一个研究主题,使特色主题序列化研究构成了特色建设的有效策略体系,推动了全区特色建设的有序发展。每年举办多层面的特色建设研讨会、经验交流会,用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典型经验引领学校特色建设在原有基础上发展。二是加大研训力度。校长和全体教师实施特色教学的能力和水平是推动特色建设的关键。为此,我们启动了“四名工程”,培养特色校长教师队伍。建立了“名校长、名师、名班主任、名课程团队”的公开选拔、梯次培养、动态管理等配套制度,充分利用优质培训资源,加大培训力度;邀请省内外和全国知名专家到我区举办特色学校建设专题讲座;组织全区中小学校长分批次赴特色建设先进地区、学校学习考察,分享全国各地特色建设的经验成果;加强学术交流,依托环翠教育信息网,开辟了“校长特色论坛”栏目,切实提高了校长特色建设的理论认识水平。2008年以来,我们启动了为期四年的“学科特色主题培训”活动,面向全体教师,以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梳理了8个研训专题,并以课例研究、教学观摩、树标达标、同研一节课等多种形式,分学科开展系列化的全员培训活动,全面提高全体教师实施特色教学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