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资产保值增值率

资产保值增值率

资产保值增值率

资产保值增值率范文第1篇

>> 险资渴求4%的长期收益率 一季度76亿险资打新 平安收益率最低 国债收益率缘何逆势下行? 华南银行理财平均收益率达4.42% 监管新政下收益将承压 迎接债券收益率中枢的下行 投连险月度账户收益率红黑榜收益率下滑难止 投连险月度账户收益率红黑榜 收益率受股市影响下滑 投连险月度账户收益率红黑榜 收益率进入灰色时代 投连险月度账户收益率红黑榜 投连险月收益率红黑榜 投连险半月收益率红黑榜

">投连险半月收益率红黑榜

投连险双周收益率红黑榜 投连险收益率小幅抬头 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下行 银信产品卷土重来 收益率曲线震荡下行 中债净价指数微幅上涨 收益率曲线持续下行 中债净价指数微幅上涨 收益率曲线陡峭化下行 中债净价指数温和上涨 利率债收益率曲线下行明显中债净价指数微幅上涨 中债收益率曲线陡峭化下行中债指数一路高升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管理 > 险资收益率下行承压 险资收益率下行承压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刘链")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利率进入长期下行通道,对保险公司的资产配置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尽管寿险行业重回增长通道,行业转型也在如火如荼进行中,但保险股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一直不温不火。投资者不禁产生疑问:保险股为何如此纠结?

由于受到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的冲击,自从2011年开始,中国寿险行业经历了三年多的调整,终于在2014年重新回到了增长通道。2014年全年和2015年上半年,行业保费增速分别为18.1%和23%,此前2011-2013年行业保费增速的平均值仅为1%。除了保费增长外,主要寿险公司的产品结构、新业务价值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招商证券认为,从中长期来看,在政策助力和保险产品吸引力大大增强的背景下,行业保费在2020年前维持在15%以上的复合增速是大概率事件。

新业务价值稳中有升

2014年之前的三年,由于受到理财产品利率飙升和资本市场低迷的双重影响,尽管在保险公司自己看来,保险产品分红回报率已经不低,但相比其他金融产品而言,其回报率仍不高,相对吸引力不足,这导致2011年寿险保费增速首次同比下滑9%。在经过三年调整后,寿险保费增速重新恢复到15%以上的高速增长平台,对正处于行业转型大背景下的寿险行业而言,实属不易。

目前,中国金融市场上主流的寿险产品为储蓄型,保障比例不高,因此极易受到理财产品的冲击。2011年,市场上各类理财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一度超过6%,较保险产品不足4%的回报高出200多个基点,导致保险产品销售困难,退保增加。而进入2014年下半后,央行多次降息降准使得理财产品收益率与万能险回报率之差的平均值下降至100个基点以内,而且未来还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这使得保险产品相对于理财产品的吸引力大大增强,也有利于寿险产品的销售。

根据过往的经验,理财产品与万能险结算率之差为考量保费能否较好增长的领先指标,当这一差值在100个基点之内时,寿险保费增速在20%以上。目前,这一差值又重新回到了100个基点以内,未来随着中国货币政策的进一步宽松,这一差值还有继续缩小的趋势,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可预期未来几年寿险保费还会有良好的增长。

2010年之后,保险行业都在提倡回归保障本源,这体现在保险产品上的优势就是其不可替代性显现。在人身险费率改革完成、寿险公司产品策略调整以及居民保障意识增强的背景下,寿险保障型产品销售大幅增长,寿险产品的保障功能越来越强,这使得保险产品不可替代性较以往明显加强,也为保险行业整体新业务价值的增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2015年上半年,寿险行业新业务价值增速创2010年来新高,就是一个明证。

在保费增速重新回到15%以上的高增速,同时保障型产品占比逐渐增加的背景下, 2015年主要寿险公司的新业务价值增长均超过30%,为2010年以来的最优水平,寿险公司新业务边际总体呈现稳中有升的格局。预期未来几年,寿险公司将出现价值增长超过规模增长的良好局面。

经过3年多的调整,在个险渠道恢复增长和银保渠道对新业务价值拖累边际降低的前提下,各主要寿险公司新业务价值增速显著回升,并于2015年上半年创出2010年以来的新高,其中,中国人寿、中国太保的新业务价值增长均超过30%,新华保险和中国平安的新业务价值更是增长40%。

在保障型产品逐渐完成费改后,主流保障型产品一般都降价15%左右,这增强了保障型产品的吸引力。另外,由于2011年以来保险行业受到理财产品的冲击,使得从监管部门到保险公司深感回归保障的重要性,因此,多数保险公司加大了对保障型产品的销售力度,使得保障型产品保费收入占比逐渐提升,寿险公司产品的组合优化更为明显。

由于产品结构的改善,寿险公司新业务边际呈现稳中有升的格局。如新华、国寿、太保、平安按照标准保费测算的新业务边际分别由2010年的18.8%、25%、29.6%和31.3%上升至2014年的33.2%、34.7%、45.9%和33%。目前,这一向好趋势仍在延续。

个险银保渠道两重天

2011年以来,寿险产品销售困难导致营销员收入下降,营销员队伍增长困难。随着理财产品收益率与保险产品回报率之差逐渐缩小,行业个险渠道重新回到良好的增长格局,人收入也随着产能增长出现稳定增长的势头,这使得人数量开始出现久违的正增长。

回顾当初行业调整的2011年,由于保险产品销售难度加大,个险渠道人增长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困难局面。2013年上半年,国寿、新华和太保整体人数较年初均出现下滑,显示了人增长的行业性低迷。就行业整体来看,多数保险公司都不可避免碰到了增员困难的窘境,而过去“高举高打”销售模式又难以持续。

分公司来看,平安由于综合金融的优势使得人收入来源多样化,从而基本维持住人数的稳健增长。进入2014年,随着保费增速的日渐回升,人也开始出现恢复性增长;2015年上半年,上市寿险公司人数较年初上涨超过20%。8月中旬,保监会取消了人资格考试的要求,在这样一种较为宽松的监管环境下,预计2016年和2017年保险行业人数将保持在年均5% -10%的增速。

总体来看,随着2014年行业环境的渐渐改善,主要寿险公司人产能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值得一提的是,新华保险人素质在此轮调整中获得最大的提升。数据显示,从2011年到2015年上半年,新华人总数下滑约5%,但是其绩优人数从2.5万名增长至4.2万名,人产能从2011年上半年的4000元提升至2015年上半年的5200元,人素质的大幅提升为公司总体产能和保费收入的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一直处在下行趋势中的银保渠道也开始触底回升。相比个险渠道,银保在上轮保险行业调整中受到的冲击更大。由于银行保险的保障程度更低,其与理财产品的可替代性强,导致银保渠道产品的销售大幅下滑,而且退保非常严重。在上轮冲击中,上市寿险公司多采取主动收缩其银保业务的策略,仅将银保渠道作为维持现金流和规模的一个渠道而已,这导致了该渠道新业务价值的急剧萎缩,新业务增长边际也大幅下滑。

如今,随着保险行业的整体复苏,银保渠道最坏的时间已经过去,未来起对新业务价值的贡献将逐步转正。不过,由于银行渠道资金成本上升,银保产品的边际大幅下滑。以国寿和新华为例,其按照首年保费计算的新业务边际分别下滑40%和60%左右。国寿银保业务边际基本触底,目前稳定在1.5%左右;新华保险银保渠道业务边际2015年上半年依然大幅下滑,但是从2016年开始极有可能企稳回升,主要是因为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持续下降,将大幅缓解银行渠道面临竞争的压力,因此,银保渠道的资金成本有望下降。

尽管如此,银保渠道对寿险业新业务价值的贡献量仍在大幅下降。经过三年的调整,主要寿险公司银保渠道对新业务价值贡献大幅下滑。新华保险2013年银保渠道对新业务价值的贡献为16.5%,到2015年上半年,这一数据下降至3.25%。

利率下行的远虑近忧

由于A股的剧烈波动,加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基本放开和中国流动性宽松的货币环境,导致债券市场中长期收益率逐渐下行。对保险行业而言,保费端已无大虞,目前市场对保险公司的忧虑多在投资端。投资者一方面担心短期A股的风险;另一方面则担忧长期利率下行对保险公司利差和估值带来的负面影响。

招商证券认为,由于杠杆风险的释放,短期内A股已经企稳回升,A股对寿险公司股价拖累的风险在三季报之后已经基本得到释放。从中长期来看,虽然中长期收益率在下行,但是中国寿险公司投资收益率仍将维持在4.5%以上。从估值的角度来看,目前寿险公司已经充分反映了中长期收益率下行的风险。由于中国保险业资金成本在3.5%左右,而且在利率下行周期中,保险公司都会在提高保证回报率问题上保持谨慎,因此,寿险业出现利差损危机的概率并不高。

事实上,过去20年来,中国寿险公司的资产配置能力已有较大提升,这从资产配置结构的优化上可见一斑。从20世纪90年代高息时的以存款为主,到21世纪初以存款、债券为主,逐渐过渡到目前的固定收益加权益类资产的配置。随着投资渠道的逐步放开,寿险公司的资产配置将越来越多元化,这有利于险资投资收益率的提升和风险分散。总体来看,过往10年,保险公司净投资收益率逐步提升,目前已触及10年新高。

回顾历史,2000年以来,寿险公司的资产配置显著优化,净投资收益率提升明显。以平安为例,2003年,平安的存款配置比例高达50%,债权配置比例达43.7%;到2015年上半年,其存款配置比例下降至15%左右,债券的配置比例基本保持不变。而平安权益类资产和另类固定收益类投资上升到 15%和18.5%左右。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其固定收益类投资配置的多样化(信托、理财债权计划等)显著提升了其净投资收益率,收益率中枢从2006年的4%左右上升至2014年底的5.2%。总体来看,上市保险公司的净投资收益率由2006年的4%左右上升至目前5%左右,投资收益率显著改善。

固定收益类资产多元化稳步提升净投资收益率,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总投资收益率的增长。虽然2015年以来,由于净投资收益率的大幅上行,加之A股出现了一波明显的上涨,上市寿险公司年化总投资收益率在2015年上半年均超过7.5%。但是从2007-2015年这个期间来看,上市寿险公司的总投资收益率均值仍在5%左右。

由于监管部门强力清理场外配资,A股在经过近10个月暴涨之后于2015年6月底进入了深幅调整(最高幅度达到40%左右)。A股的大幅调整使得保险公司投资收益率、净资产水平和偿付能力均出现明显下降,进而影响其估值以及股价表现。9月底,A股场外高杠杆已经基本清理完毕,场内杠杆也下降至流通市值的2.5%。短期来看,A股市场的企稳使得保险公司估值修复成为可能。

招商证券测算了A股波动对上市寿险公司的具体影响,按照半年报的数据,新华权益类资产(上市股票+基金)占比较高,约为15%左右,太保约在10%左右,平安和人寿权益类配置比例在11%-12%之间。虽然三季度债券价格有明显的上涨,但是由于债券价格波动性较小,对浮盈的贡献有限,实际上,A股市场的表现主导了保险公司三季度的投资表现。根据估算,A股10%的回调将使得寿险公司净资产下降 2.5% -3.1%,内含价值下降1.6%-2.0%,偿付能力下降7.4%-11.5%。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管理层将维持目前货币宽松格局不变,中国利率进入长期下行周期,未来仍存进一步降准降息的可能,这对保险公司的资产配置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从国债收益率上看,简均值(选取1年期、3年期、5年期、7年期、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经由最高点的4.5%左右下滑至目前的3%左右,而且未来还有进一步下滑的空间。长期来看,利率下行将为保险公司新增保费的拓展和到期资产的配置带来较大的难题,进而压低保险公司的内含价值。

由于保险公司的资产固定类配置存在重新定价的问题,因此,其净投资收益率下滑速度将远慢于利率下行的速度。按照平安和太保固定类资产期限结构的平均数据来看,目前约有44%以上的固定类投资久期为5年以上,约34%的固定类投资久期为1-5年,1年内到期的资产占比约为22%左右。如果我们假定 2016年到期资产和新增保费净投资收益率为4%,2017年之后为3.5%,寿险公司的净投资收益率将缓步下滑至2020的4%左右和2025年的3.6%左右。

综上分析,保险公司净投资收益率将缓步下行,五年内有可能性滑至3.8%左右,而纯寿险公司内含价值对投资收益率的敏感性更高。虽然由于精算方法的复杂性,我们无法完全比较投资收益率下行对不同保险公司的影响,但是我们可以依赖各公司给出的敏感性表大致了解内含价值和新业务价值对投资收益率的敏感性水平。结果显示,在投资收益率假设下降50个基点的情况下,寿险公司的有效业务价值、新业务价值和内含价值平均下降14%、18%和9%的;其中新华和国寿等纯寿险公司对投资收益率变化敏感性更高。

2005年至今,中国平安的净投资收益率和总投资收益率与国债收益率之差的均值分别为97个BP和180个BP,远低于美国、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的水平,主要原因是中国存在着隐形信用担保,导致保险公司无法获得合理的信用利差。未来随着刚性兑付局面被打破,保险公司将获得合理的信用利差水平,净投资收益率和总投资收益率相对于国债收益率的价差有显著的提升空间。

资产保值增值率范文第2篇

对于社保基金的投资管理组合,一方面,不同国家和政府出于安全性、稳定性等方面的考虑而采取了一些强制性规定,来限定社保基金的资金投向;另一方面,社保基金的管理者也从市场和其自身情况出发,进行自主决策,选取合适的投资组合,从而获取最大的投资收益。

1、在国家政府对社保基金的投资组合管制方面,各国政府都采取一种动态的管理办法。根据一国社会保障制度成熟程度和资本市场的发育程度,在不同的时期采取不同的限制条件。一般来说,当社会保障处于积累期,它就可以更多地投资于长期性的流动性较差但收益较高的资产,而当步入成熟期后,由于巨额支付流量的需要,它就只能投资于流动性较强的资产;若资本市场较为发达,它就可以更多地投资于股票等风险较高的资产,而资本市场不发达,则应更多地投资于政府债券等收益较稳定的资产。

2、从社保基金自身的投资管理组合来看,社会基金的投资必须同时兼顾安全性、盈利性和流动性。发达国家的社保基金在资金的运用上采用多种渠道,投资于多种领域,借助多种投资工具。发达国家社保基金的投资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特点:一是投资渠道多元化。社保资金不仅投资于股票、政府债券、企业债券,还投资于存款、抵押贷款、不动产、外国资产等。二是股票投资所占比重都比较高,尤其是美、英两国,社保资金投资于股票的比重分别占到46%和53%。从上面几个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社保基金利用多种金融工具进行投资已是大势所趋。

二、我国社保基金的投资管理

在2001年底,我国制定了新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办法》规定:社保基金的投资方向包括四个方面:银行存款、国债买卖、投资企业债券和金融债券、进入证券市场。其中银行存款和国债投资的比例不低于50%,企业债、金融债不高于10%,证券投资基金、股票投资的比例不高于40%。风险小的投资由社保基金理事会直接运作,风险较高的投资则委托专业性投资管理机构进行投资运作。至此,我国已基本确立了安全至上、以实现保值增值为目的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运作模式,特别注意投资安全性、流动性和长期性。但是,当前我国社保基金的投资管理的实际情况却与预期有很大出入,我国的社保基金运行并没有实现安全性与盈利性的有效统一。(见表)

可以看出,我国社保基金近年来收益率稳步增长,但效率依然较低。2001年基金实现年收益率2.25%,2002年上涨为2.75%,同比增长22.22%。但是实现年收益率仅仅与三年期银行存款利率差不多,既比不上商业保险资金运营的年收益率4%以上,与国外社保基金的运作收益率相比则更加低,国际上各国社保资金在证券市场的运作相当成功,平均回报率最高的瑞典达13.5%,最低的日本也有4.9%。

造成我国当前社保基金投资收益低、效率差的主要原因:

一是银行存款表面上具有十足的安全性。但是,银行存款收益率低,特别在通货膨胀时期,银行存款利率不可能随着物价的上涨而同比例攀升,因而其利率经常处于一种负利率的状态。所以,银行存款的安全性不过是就其名义价值而言,在通货膨胀时期,就其购买力而言,即货币的实际价值,不仅难以保值,更不可能增值。正因为如此,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将大部分养老保险基金存入银行坐收利息的。

二是政府债券是世界各国社保基金投资的主要对象,具有信誉高、流动性强、安全性好、收益稳定的特点,被称为金边债券。现行我国国债利率是被动地跟着银行利率浮动,这种做法虽使国债率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但由于不具有指数调节机制。所以,购买国债同样也未能保证基金的保值和增值。

可见,我国当前的社保基金投资途径表面上控制了风险,实际上并非如此,仍然面临着通货膨胀的风险,处于贬值的危险中。况且,这种单一的投向,本身也具有相当的风险性。因为投资的安全性有赖于投资的分散化,多样化的资产组合将风险进行分散,也是保护基金安全的手段之一。所以,我国社保基金的投资不应以银行存款和政府债券为唯一的投向,而必须在保证基金安全的前提下,寻求更有效的投资途径和投资对象,通过组合投资,以求基金本身增值及较高的投资收益。

三、对我国社保基金投资发展的启示

我国社保基金目前存在着在确保社保基金安全性的同时导致了投资收益率低下,这是困扰我国社保基金发展的主要问题。由于我国资本市场针对社会保障基金这种对安全性要求很高的机构的投资渠道相对较少,而一些优质企业债券等收益率较高的投资品种因为规模小、利益集团较多等原因远远不能满足社保基金的投资需求,导致社保基金只能寻求银行存款和国债作为保值增值的工具,从而未能实现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落后的市场现状又使社保基金管理者投资理念落后,未形成现代先进的投资管理思想。因而,对社保基金来说,当务之急应是拓展资金运用渠道的新思路,借鉴国际经验,在逐步完善资本市场的前提下,积极拓展投资渠道,满足社保基金保值增值的要求:

1、积极介入债券市场,特别是公司债一级市场。我国债券市场不管在规模和品种上都处于发展阶段,规模不大、品种不多,社保基金等追求资金安全的投资者无法进行有效选择。而国际经验表明,债券市场发展可以为投资者提供更多样化的投资组合机会。国外保险业发达国家的社保基金的证券化趋势主要是大量持有各种债券,股票因其风险较高在资产中所占的份额并不高,这种普遍规律背后的机理是债券的收益性、流动性和风险性的组合比较适合社保基金的要求。

2、积极投资信托投资产品。2002年7月,信托业按新办法推出的一系列新产品。初步研究发现,现有的信托产品普遍具有收益率高、资金运作目的清晰、收益有保障的特点,蕴涵着较高的投资价值。从收益性来看,目前信托产品的收益性远远高于同期限的其他投资产品。例如,一年期的国债和银行存款收益率都在2%以下,而信托产品高达4%;五年期国债和银行存款收益率分别为2.33%和2.79%,企业债券为4%,信托产品则高达4.8%。

资产保值增值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对劳动价值论进行了新的理论解释,对传统上理解单部门(同类商品)劳动生产率和价值的关系及“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不影响同一时间创造的社会价值总量”的观点进行了发展,证明了在新的解释框架下理解劳动价值论。才能系统地保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体系的完整性,才能保持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价值与价格的关系的逻辑一致性。

20世纪社会经济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劳动价值论面临一系列的争议,从根本上说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的蓬勃发展,客观上要求我们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在这一问题上,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谷书堂、钱伯海、晏智杰等都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本文旨在从另一角度,解决当前劳动价值论理论所面临的困惑。

一、劳动生产率与价值关系的新解释

(一)劳动生产率与价值f的关系

科技劳动在创造价值方面的意义问题,一直是劳动价值论引起争议的关键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就会影响对劳动价值论的坚持,“按照传统的解释,如果社会科学技术水平的普遍提高,提高了社会生产率,增加了社会财富,商品的使用价值总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只要社会的劳动总量不增加,原则上不会使价值总量提高。这样一来,使用价值总量与价值量在总量上的脱离就越来越远了”,使用价值总量与价值量在总量上的背离使得劳动价值论在解决现实问题时缺乏说服力。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通过抽象掉使用价值而对劳动的概念定义的,并不涉及使用价值的创造或劳动生产率的变动。因此如果坚持历史的、具体的分析方法,可以看到,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期,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时间是不同的,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社会正常条件、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平均劳动强度是静态的,造成了不同时期的同一商品的价值量无法进行比较。如果不加人时间因素,劳动价值所体现的只能是一种静态的社会关系,仅适用于研究生产关系,而不适用于研究人与物或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能解释现实中的财富问题。因此,如何从动态的角度,考虑时间、社会劳动生产率变动的影响,去分析、比较商品价值量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对于传统理解的劳动价值论要进行重新的理论构筑,“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不影响同一时间创造的社会价值总量”的观点首先得发展,传统上理解单部门(同类商品)劳动生产率与价值的关系也是有问题的。根据传统的理解,在不影响部门内的劳动生产率情况下,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创造的商品总价值成正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单部门(同类商品)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或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不变,商品的使用价值量随着劳动生产率提高而提高,因此凝结在单位商品中的劳动量减少,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成反比。

造成这一理解偏差的根源在于,对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关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实际上,生产商品的劳动有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倍的简单劳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基础的。单部门(同类商品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整个部门劳动的复杂程度增加,部门专业化程度增强,部门也可能分化成多个部门,因此按照马克思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关系,单部门(同类商品)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也会有所增加。

同理,从全社会的角度看,“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不影响同一时间创造的社会价值总量”就有问题了,因为,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人专业化程度在加深,另一方面,社会分工深化,生产迂回程度在增加,社会生产的专业化部门在增加,即使社会的劳动人数及工作时间不变,同类商品(部门内商品)部门的价值总量不变,随着社会部门的分化与深化,全社会的劳动总量也会因部门增加及劳动的复杂化而增多,社会价值总量因此会增加。即科技劳动不仅会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这种劳动力的价值以及它所创造的新价值,也同时会成十倍百倍地增加。因此,“无论是就全社会还是单部门而言,劳动生产率提高都与价值量呈正比”。

(二)技术进步外生、内生模型的解释①

技术进步外生的索罗模型,假定技术的增长率为常数,且技术进步必须采取劳动增进型,则经济收敛于稳态,即只有劳动的有效性增长才能导致每工人平均产量的永久性增长,而且在合理情形下,每工人平均资本的变动对每工人平均产量的影响不大,技术进步外生模型并没有对“劳动的有效性”(A)中的A做出具体说明。内生模型进一步阐述了外生模型劳动的有效性增长才能导致每工人平均产量的永久性增长,认为稳态情况下人均产量的增长率即为知识生产的增长率或其增函数,因此,社会经济增长率等于知识生产的增长率乘以人口的增长率,模型进一步阐释了知识“A",即科学技术。

上述两模型都表明,为使模型有一个具有不变增长率的稳态,技术进步必须采取劳动增进型,而希克斯中性与资本增进型技术都被证明是与稳态的存在不相一致的,即只有劳动的有效性增长才能导致每工人平均产量的永久性增长,而且在合理情形下,每工人平均资本的变动对每工人平均产量变动的影响不大。

这一结论的重要性还在于它对发展劳动价值论的启示,在短期内,假设劳动和知识的增长率为常数是符合现实的,同时,经济增长是由劳动的有效性增长决定的,即经济增长是劳动与技术进步乘积作用的结果。模型中劳动的有效性其实就是劳动的复杂程度,复杂劳动为简单劳动的倍乘,说明的是抽象劳动质的间题;有效劳动二劳动的有效性*劳动投人量,说明的是劳动质的概念,两者是一致的。

(三)劳动量的新概念

索洛技术进步外生模型与内生模型的结论是:社会经济增长就等同于简单劳动与技术进步乘积即复杂劳动作用的结果。与马克思抽象劳动生产价值量的结论相似,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创造价值,只是在生产过程中转移了自身的价值,如果采用劳动量的新概念,即劳动量二劳动时间x劳动生产率,依此概念重新理解劳动价值论,可以得到,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全社会的价值量因复杂劳动也呈正比增长。

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两种含义的一致性

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还有第二种含义,指的是社会总劳动时间在各个部门的分配比例,这些分配比例影响着各个部门商品的总供求关系,从宏观层面上决定着商品的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二种含义,仍然是从静态的角度,没有考虑时间的因素,它反映了不同部门的生产者之间如何分割社会劳动的关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实际上是一致的,第二种含义的市场价值量等于瓦尔拉斯一般均衡解所确定的价格。第二种含义确定的市场价值量其实是宏观角度的价值实现形式,从短期看,价值与其实现形式之间会有背离,从长期看,价值与其实现形式会趋向一致,即马克思关于商品的价值量的两种确定方法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马克思关于交换价值与价值的关系是明确的,他认为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表现的是交换价值的形式,既然马克思的第二种含义的市场价值量等于瓦尔拉斯一般均衡解所确定的价格,即瓦尔拉斯一般均衡解所确定的价格加总是价值的表现形式,按照我们拓宽的劳动的概念,包括物质生产领域和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即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生产做出贡献的所有劳动,都应当承认为“生产性劳动”。则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境内的本国居民与外国居民一年内所创造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按第二种含义的市场价值量的总和在长期内是相一致的。

马克思关于劳动价值论的第一种含义与第二种含义都是指静态的关系。没有考虑时间的因素,只有在劳动价值论中加人动态的理解。按照假设“就全社会而言,劳动生产率提高与价值量呈正比”,或“劳动量二劳动时间x劳动生产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境内的本国居民与外国居民一年内所创造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其生产的使用价值量才能保持同比例,劳动价值量的两种含义才能保持逻辑的一致。

三、模型验证

下面通过马克思的生产函数与索罗的技术进步模型,证明在我们劳动的新定义下,分别考虑厂商商品量的生产及价值量的生产,最终证明:“无论是单部门还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都与价值量呈正比”,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将保持一致。

方程组一:考虑厂商在不同时期(即离散)的生产行为,假设厂商在t期生产商品量满足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为了更清楚地反映厂商的实物生产与价值生产的关系,方程组一采用索罗模型的离散形式,方程中变量为:在t期时厂商生产的产量Y(t),投人资本K(t),劳动投人L(t),和“知识”或“科学技术”或“劳动的有效性”A(t),需要强调的是Y(t) ,K(t) , L(t)和A(t)的单位是不同的。生产函数的形式为:Y(t)= K(t)α[ A(t)* L(t)] 1-α,产量分为消费和投资两部分,S表示产量中用于投资的比例,是外生给定不变的。用于投资的一单位产品产生一单位新资本。另外,现存资本的折旧率为d,因此有方程(2)。方程(3),(4)分别表示劳动和知识以不变的速度n和g增长,即劳动力的增长与知识的增长是指数增长,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可以通过计量分析的方法证明劳动力增长模型是指数形式,证明略),方程(5)表示资本、劳动、技术的初始值分别为KO,LO,AO。

据(6)式分析可知,不管出发点如何,经济向一平衡增长路径收敛,在平衡增长路径上,该模型中的每个变量的增长率都是常数,即假设劳动和知识分别以速率n和g增长,资本存量为K=ALk;则资本和有效劳动二者均以n+g增长,每工人平均资本K/L和每工人平均产量Y/L以比例g增长。 马克思关于劳动价值论的第一种含义与第二种含义都是指静态的关系。没有考虑时间的因素,只有在劳动价值论中加人动态的理解。按照假设“就全社会而言,劳动生产率提高与价值量呈正比”,或“劳动量二劳动时间x劳动生产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境内的本国居民与外国居民一年内所创造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其生产的使用价值量才能保持同比例,劳动价值量的两种含义才能保持逻辑的一致。

三、模型验证

下面通过马克思的生产函数与索罗的技术进步模型,证明在我们劳动的新定义下,分别考虑厂商商品量的生产及价值量的生产,最终证明:“无论是单部门还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都与价值量呈正比”,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将保持一致。

方程组一:考虑厂商在不同时期(即离散)的生产行为,假设厂商在t期生产商品量满足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为了更清楚地反映厂商的实物生产与价值生产的关系,方程组一采用索罗模型的离散形式,方程中变量为:在t期时厂商生产的产量Y(t),投人资本K(t),劳动投人L(t),和“知识”或“科学技术”或“劳动的有效性”A(t),需要强调的是Y(t) ,K(t) , L(t)和A(t)的单位是不同的。生产函数的形式为:Y(t)= K(t)α[ A(t)* L(t)] 1-α,产量分为消费和投资两部分,S表示产量中用于投资的比例,是外生给定不变的。用于投资的一单位产品产生一单位新资本。另外,现存资本的折旧率为d,因此有方程(2)。方程(3),(4)分别表示劳动和知识以不变的速度n和g增长,即劳动力的增长与知识的增长是指数增长,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可以通过计量分析的方法证明劳动力增长模型是指数形式,证明略),方程(5)表示资本、劳动、技术的初始值分别为KO,LO,AO。

据(6)式分析可知,不管出发点如何,经济向一平衡增长路径收敛,在平衡增长路径上,该模型中的每个变量的增长率都是常数,即假设劳动和知识分别以速率n和g增长,资本存量为K=ALk;则资本和有效劳动二者均以n+g增长,每工人平均资本K/L和每工人平均产量Y/L以比例g增长。

方程组二:采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模型,结合定义“劳动量=劳动时间x劳动生产率”,同时考虑厂商在t期生产商品Y(t)的价值量W(t)。模型中Y(t),K(t), L(t) ,A(t)与上面定义相同。注意价值模型中资本是劳动的产品,它不创造价值,而是转移自身所存在的价值,资本投人K(t)、劳动投人L(t)的价值采取相同的单位。为了与方程组一的实物生产保持一致,假设单位资本的价值量为q(t),资本的折旧率为d,单位产品的价值量为p(t),剩余价值率为二,假设单位资本的价值量初始值为q0。因此方程(7)表示在t期生产商品Y(t)的价值量W(t)为本期资本折旧所转移的劳动价值加上复杂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方程(8)表示在t +1期生产中资本投人的价值量q(t+1)*K(t+1)为t期资本量扣除折旧后的价值,再加上t期生产的产品用于生产储蓄部分的价值量。

据此,由方程组一的(6)式,经济向一平衡增长路径收敛,y(t)趋向于一常数;由方程组二的(巧)式,当t很大时(从长期看,正常的社会生产是连续的,因此,可以看作模型里的t期可以很大),q(t+1)* k(t+1)的极限为一常数。因此,由(16)式显然可得:p(t)= W(t)/Y(t)= [d *q(t)* k(t)+ (1+π)}lY(t)有一稳态值,即单位产品的价值量为p(t)为一常数,这就是本模型重要的结论。

结论暗含的重要意义是,劳动价值论经过新的解释,即在“就全社会而言,劳动生产率提高与价值量呈正比”,或“劳动量二劳动时间x劳动生产率”的假设下,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可以保持常数。商品生产的使用价值与价值量之间可以保持增长的同比例。因此由西方生产函数所决定的商品实物生产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所决定的价值生产是一致的。

总之,任何理论都不是真理的终结,劳动价值论也一样,它也需要创新与发展。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成正比的原理或规律,本质上并没有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而是对劳动价值论更准确全面的理解。也只有这样,才能系统地保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体系的完整性,才能保持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关系、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价值与价格的关系的逻辑一致性,才能使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研究人与人的关系及人与物的关系的同时、在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都显示出它强大的生命力。 方程组二:采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模型,结合定义“劳动量=劳动时间x劳动生产率”,同时考虑厂商在t期生产商品Y(t)的价值量W(t)。模型中Y(t),K(t), L(t) ,A(t)与上面定义相同。注意价值模型中资本是劳动的产品,它不创造价值,而是转移自身所存在的价值,资本投人K(t)、劳动投人L(t)的价值采取相同的单位。为了与方程组一的实物生产保持一致,假设单位资本的价值量为q(t),资本的折旧率为d,单位产品的价值量为p(t),剩余价值率为二,假设单位资本的价值量初始值为q0。因此方程(7)表示在t期生产商品Y(t)的价值量W(t)为本期资本折旧所转移的劳动价值加上复杂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方程(8)表示在t +1期生产中资本投人的价值量q(t+1)*K(t+1)为t期资本量扣除折旧后的价值,再加上t期生产的产品用于生产储蓄部分的价值量。

据此,由方程组一的(6)式,经济向一平衡增长路径收敛,y(t)趋向于一常数;由方程组二的(巧)式,当t很大时(从长期看,正常的社会生产是连续的,因此,可以看作模型里的t期可以很大),q(t+1)* k(t+1)的极限为一常数。因此,由(16)式显然可得:p(t)= W(t)/Y(t)= [d *q(t)* k(t)+ (1+π)}lY(t)有一稳态值,即单位产品的价值量为p(t)为一常数,这就是本模型重要的结论。

资产保值增值率范文第4篇

一、利率期货的基本特征

1.利率期货价格表现形式独特。利率期货的交易价格,一般以整倍数的债券、票据、存单等交易时买卖双方协商一致的期货价格为成交价格。交易双方敲定其成交价格时,都会考虑标的物交割期限、票券兑付期限、预计利率、付息方式和票券存续期间利率可能发生的变化等对期货收益的影响。

2.利率期货价格随市场利率的变化呈反向波动,即市场利率越高,利率期货价格越低;反之,市场利率越低,则利率期货价格越高。

3.利率期货交割方法特殊。利率期货实物交割情况发生很少,而且到期末作反向平仓的,也可不交割标的物,而采用现金交割,即按同品种期货合约交割时市价计算平仓盈亏交付或取得现金。

二、利率期货套期保值的适用范围和会计核算基本要求

(一)利率期货套期的一般适用范围

企业遇有下列涉及利率风险的业务事项,可买入或卖出利率期货合约进行套期保值:(1)准备发行债券或借款筹资,或者持有交易性的债券、票据或存单,以及取得浮动利率借款,为防范利率上涨而卖出利率期货合约。(2)持有浮动利率、准备持有到期的债券,以及准备进行债券、存单投资时,为防范利率下跌而买入利率期货合约。

(二)利率期货套期会计处理的一般原则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的规定精神,利率期货套期可以分为公允价值套期和现金流量套期两大类。其会计处理的基本要求包括:(1)属公允价值套期时,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均计入当期损益。(2)属现金流量套期的,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公允价值变动的利得或损失中属于有效套期的部分,直接确认为所有者权益(资本公积),其余部分即无效部分应计入当期损益。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在确定承诺履行、预期交易发生或被套期项目终止确认时,再转入与被套期项目相关的科目中。

(三)会计科目的运用

有人说,期货的核算就是期货保证金的核算。笔者认为此话并不尽然:(1)期货保证金的价值,并不代表期货的公允价值。(2)期货保证金存续期间,都作为资产存在,不能体现期货交易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新准则的会计处理规范中,也存在这一难题:在确认和计量期货保证金的情况下,无法同时确认和计量期货公允价值及其变化。因此,实际操作时,笔者认为应增设“金融工具结算”、“期货交易结算”之类共同科目,以作为期货(衍生工具、套期工具)的对应科目。

三、买入利率期货合约进行套期的基本账务处理

(一)初始确认

1.确认套期工具:(1)买入利率期货并立即指定为套期工具的,按成交价格,借记“套期工具——买入××(债券、票据或存单种类,下同)利率期货合约”科目,贷记“金融工具结算——买入××利率期货合约”科目(或“期货交易结算”科目,下同)(以下省略明细科目)。(2)支付期货保证金和相关税费,借记“存出保证金”、“财务费用”、“投资收益”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2.确认被套期项目:被套期项目为已确认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应按照各该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借记或贷记“被套期项目”科目,贷记或借记有关资产负债科目;被套期项目为未确认的确定承诺,可不作初始确认,待以后资产负债日再按公允价变动额确认为“被套期项目”;被套期项目为预期交易时,可以不作确认和计量,待预期交易发生时再作处理。

(二)后续计量

按规定,在资产负债表日,应采用公允价值对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进行后续计量:

1.套期工具:(1)公允价值增加时,按增值额,借记“套期工具”科目,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公允价值套期),或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现金流量套期)(以下省略明细科目);同时,调增保证金余额,借记“存出保证金”科目,贷记“金融工具结算”科目。(2)公允价值下降时,按减值额,作与以上两分录相反的分录;因合约减值按证券期货交易所或利率期货中介机构要求补交保证金时,借记“存出保证金”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2.被套期项目:按其公允价值变动的利得或损失,借记或贷记“被套期项目”科目,贷记或借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资本公积”科目。

(三)终止确认

1.套期工具:如果对利率期货终止确认,应按平仓时持仓合约的市价对持仓的利率期货账面价值进行调整,并确认平仓盈亏,合约市价高于持仓合约账面价值时:(1)按其差额,借记“套期工具”科目,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或“资本公积”科目;同时调增保证金余额,借记“存出保证金”科目,贷记“金融工具结算”科目。(2)支付卖出合约相关税费时,借记“投资收益”等科目,贷记“存出保证金”科目。(3)转销持仓合约账面价值时,借记“金融工具结算”科目,贷记“套期工具”科目。(4)收回保证金时,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存出保证金”科目。

合约市价低于持仓合约账面价值时,按其差额作与以上调整持仓合约账面价值和调整保证金两分录相反的分录,其他事项分录同上。

如果利率期货只是不作为套期工具但并不平仓时,应按持仓合约账面价值,借记“衍生工具——买入××利率期货合约”科目,贷记“套期工具”科目;按规定应将原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或“资本公积”的套期损益转入与被套期项目相关的科目时,应按上述套期损益净额,借记或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或“资本公积”科目,贷记或借记“财务费用”、“投资收益”等科目。

2.被套期项目:(1)终止确认的被套期项目为已确认资产、负债时,应将被套期项目账面价值转销:按收付资产或增减债务的金额,借记或贷记相关资产、负债科目,按被套期项目的账面价值,贷记或借记“被套期项目”科目,按其差额,贷记或借记“财务费用”、“投资收益”等科目。(2)如果只是不再作为被套期项目核算,则应将其价值转入被套期前的资产、负债科目,借记或贷记相关资产、负债科目,贷记或借记“被套期项目”科目;同时按该被套期项目的公允价值变动累计净额,借记或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资本公积”科目,贷记或借记“财务费用”、“在建工程”等科目。(3)被套期项目为确定承诺且已将其公允价值变动确认为资产或负债的,履行确定承诺时,再将被套期项目账面价值及其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转入与确定承诺相关的科目中。(4)被套期项目为预期交易的,可以不对被套期项目进行确认和计量,预期交易发生时,应将套期工具的套期损益转入与预期交易相关的科目中。

四、卖出利率期货合约进行套期时的基本账务处理

卖出利率期货进行套期保值的账务处理规范,与买入利率期货进行套期保值相似但有些部分相反:(1)确认和计量时,套期工具表现为金融负债,比如初始确认的分录为借记“金融工具结算”科目,贷记“套期工具——卖出××利率期货合约”科目。(2)后续计量时,持仓合约公允价值增加的,应按增值额,确认浮动亏损,增加金融负债,调减并补充保证金;持仓合约公允价值减少的,应按减值额,确认浮动盈利,减少金融负债,调增保证金余额。

除以上两项外,卖出与买入利率期货合约的账务处理规范基本相同。

以上买入或卖出合约计量时,现金流量套期中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套期损益,是指经测试为有效套期的损益,对于无效套期部分的套期损益,应直接计入当期损益(投资收益、财务费用等)。

五、利率期货投机套利的账务处理

(一)买入利率期货合约

1.初始确认:(1)按买入利率期货合约的成交价格,借记“衍生工具——买入××利率期货合约”科目,贷记“金融工具结算——买入××利率期货合约”科目(以下省略明细科目)。(2)支付相关税费和期货保证金,借记“投资收益”、“存出保证金”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2.后续计量:(1)买入合约的公允价值增值时:按其增值额,借记“衍生工具”科目,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同时,调增保证金余额,借记“存出保证金”科目,贷记“金融工具结算”科目。(2)买入合约减值时,按减值额作与以上两分录相反的分录;因合约减值,按交易所或中介机构通知追加期货保证金时,借记“存出保证金”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3.终止确认:买入合约一般通过卖出该期货合约反向对冲平仓,或者在合约到期时按市价平仓,而两种情况下都可通过转销买入合约账面价值处理:(1)首先,应按卖出价或市价与持仓合约账面价值的差额确认平仓盈亏:卖出价或市价高于其账面价值时,按其差额,借记“衍生工具”科目,贷记“投资收益”科目;同时,调增保证金余额,借记“存出保证金”科目,贷记“金融工具结算”科目。(2)卖出价或市价低于其账面价值时,按其差额作与以上两分录相反的分录。(3)支付卖出合约相关税费时,借记“投资收益”科目,贷记“存出保证金”科目。(4)转销套利项目时,按利率期货确认平仓盈亏后的账面价值,借记“金融工具结算”科目,贷记“衍生工具”科目。(5)收回保证金时,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存出保证金”科目。(6)同时,按该衍生工具的浮动盈亏,借记或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贷记或借记“投资收益”科目。

(二)卖出利率期货合约

卖出期货合约套利,其账务处理的原理与买入期货套利基本相同,不同点也是我们在套期保值部分所阐述的两点:(1)确认的衍生工具表现金融负债。(2)合约增值时,确认浮动亏损,调增金融负债,调减并补充保证金;合约减值时,确认浮动盈利,调减金融负债,调增保证金余额。

资产保值增值率范文第5篇

近期人民币升值的呼声很高,也正如人们所预料的,2006年3月1日人民币汇率走势表现为加速升值,人民币兑美元汇率首次突破8.04关口,虽然后期有一定的回调,但近日又破8.03再创新高。总结各方面因素,人民币在较长时间内还存在着较大的升值压力。贸易顺差、资本项目顺差、外汇管理体制的缺陷使人民币升值压力更加突出。平淡的国内需求导致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于对外贸易,长期以来的吸引外资政策和中国市场的吸引力使得资本项目下的顺差难平;再加上廉价“中国制造”的强大价格竞争力,人民币大幅度升值成为可能,人民币汇率的近期表现足以证明了这一点。业界已形成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共识,升值的幅度如何把握、能否把握成为热门话题。美联储的利率政策调整也被金融界人士视为人民币升值幅度的参照物,汇率变动适度关注美联储的利率增幅,用此来阻击国际游资的投机炒作,保护我国的外汇储备资产安全,理论上是可行的。前段时间央行也作了一些调整,2005年3月下调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和房贷利率的操作,可称为是拉大两国利率差距为汇率改革做的铺垫,扩大美联储利率与人民币利率的差额,为人民币汇率改革预留空间。总之国际环境要求升值、财经业界正在讨论如何升值、央行也默许升值。

从预防人民币升值引起的投机风险这个角度分析,美联储的利率操作对我国的汇率改革有着程度方面的影响,其提高利率对我们的汇率调整有利。短期内美利率会大幅提高吗?升到足以使人民币升值压力完全释放的程度?换句话说,美联储会将利率调至使美中利率差满足人民币汇率改革所需要的水平吗?我看不会,美国经济并非过热,美联储没有必要大幅度提高利率。人民币只有采取缓慢升值,年升值幅度小于中美利率差,而且还要均匀升值才能防范炒家投机。人民币之所以要升值是因为国际收支不平衡导致的,其中最主要的矛盾是贸易的不平衡;近期在人民币小幅升值的情况下,中美贸易失衡却进一步的扩大,更增加了国际上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美国政府也进一步施压,想促成人民币汇率自由化,并通过人民币大幅升值,来解决中美贸易失衡问题。综合各方面因素,美联储不会大幅升息,我们也没有大幅降息的空间,想安全地实施人民币汇率改革难度很大。我国外汇管理部门接受人民币逐渐升值的做法,而且态度坚定。逐渐升值虽然也可以阻击投机,但是来自其他方面的压力会很难承受;严重点说,将面对一些国家的贸易保护措施,出口会受重挫,使生产萎缩或出现通货紧缩。管理当局推出的QDII对外投资,有可能在资本性项目上做文章,通过QDII的操作缓解资本项目顺差。但是有个前提QDII的回报率必须高于人民币渐进升值幅度,否则得不偿失,所以这个措施短期内不会见效。QDII事实上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人民币持续升值,使我国的外贸出口锐减,结果很可能出现境内资本外流,境内大量失业的现象。所以还是要下猛药制止人民币升值,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二、低工资、低国内需求引来人民币升值压力。

仅依靠货币政策手段来制止升值是不可能,还需要其他政策的配合。汇率改革不只是货币问题,还和我国市场经济改革密切相关,和我们的分配制度密切相关。我们从主要矛盾来分析,贸易的不平衡表面原因是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廉价“中国制造”。中国经济外贸依存度高,主要原因是内需不足,只能靠出口来维持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产品价格低并不是我们的生产效率高,单位时间生产的产品多;是我们的劳动者工资低,单位工资生产的产品多;这不应该被称为生产效率高,而是工资利用率高。劳动力价格远远背离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价值。低工资、低消费、低内需,产品高价值、低价格、高竞争力、大量出口。劳动力价格与价值的背离才是贸易不平衡的根本原因。

解决人民币汇率问题,首先要改革分配制度,解决低工资问题。一个常年离家的打工者,一年的工资勉强养活两口人,无力付孩子上小学的费用,这样的工资水平有利于社会吗?有利于国家吗?对谁有理?这种水平工资产出的产品出口必然引起贸易失衡,促使本国货币升值;这样的产品内销,必然引起通货紧缩。所以提高劳动者工资也是必行之策。

三、改革分配制度,价值回归消除升值压力。

我国的劳动力过剩矛盾突出,低工资问题通过劳资双方的博弈无法迅速解决的。国家必须通过立法强制企业适时的提高劳动者工资,建立工资随经济发展而主动上升的长效机制,否则工资上涨难以实现。立法涨工资会提高“中国制造”的价格,劳动者和中国产品的价值得到回归,缓解贸易失衡、消除人民币升值压力。涨工资之后,从宏观方面分析,涨工资从一定意义上讲是扩大了国内需求,也有可能带来物价上涨,但是物价上升应该在过剩的产能被释放之后,因为现阶段起作用的是有效需求,并非真实的需求总量,人们的消费需求被低收入和太多的后顾之忧压缩,当然也会由于收入的上升和社会保障的完善而释放。增大的有效需求,首先吃掉过剩的产能和出口的减少量,即便出现物价上升,也是前面所所提到的“产品价值回归”,是劳动力价值的再确认。这里需要说明:我们应该提高国内的价格水平,特别是资源性产品价格至少要和国际接轨,这样才会公平和高效的利用国内资源,不要像现在这样,昂贵的资源被过低的定价错误的配置到生产中,使出口产品形成不应有的竞争力,导致贸易失衡,进而导致国际收支失衡产生人民币升值压力。开放的经济环境也使国内商品价格与价值的矛盾显现,国内商品定价与国际接轨成为必须面对的问题。政府以立法形式确定劳动力和基础资源的最低价格,其它产品的定价让市场去做,纠正扭曲价格后公平参与竞争。消费需求上涨致使过剩的产能被充分利用,就算出现一定程度非价值回归性的通货膨胀,运用发行社会保障国债的财政调控手段也能控制(后面论述)。从微观经济方面分析,工资上涨会使企业产品成本上升,如果是产品寿命周期正处在成长期以及成长期之前的企业,其产品可以适度调价,即使不调价,产品销量也会随着短期内消费需求总量和层次的提升而加快增长,企业将受益于总量的上升而盈利。如果是产品处在成熟期的企业,由于短时间内消费需求总量和层次的提升,提高产品价格是可行的;如果企业有利润空间可以消化工资上涨带来的成本增长,新增加的消费需求将扩大产品的销售数量,企业同样会获益。退一步说,前面述及的产品,市场不接受其涨价,企业因为涨工资利润下降也是应该接受的,这正是提高工资的初衷,是对劳方和资方利益分配重新定位,解决的是分配不合理问题,进而将培育出消费需求不断上升的健康市场,资方还是会从中受益。如果是产品正处在衰退期的企业,成本上升加速其转产,否则就让其灭亡,避免其浪费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

四、建立社会保障释放需求,根除人民币升值压力。

除了立法增加劳动者工资以外,还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只有如此才会真正释放消费需求,减轻或根除人民币升值压力。建立全国统一的养老体制,建立全国统一的医疗保障体制,解决掉人民群众的养老、医疗,等于去掉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加上工资上涨的长效机制的建立,会使普通消费者对未来有一个乐观的预期,人们被压抑的消费需求很容易的被调动起来,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济增长,同时也让普通百姓感受到经济发展的好处。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期,社会再生产各环节市场化变革非常快,政府职能也要适时转变,政府要做政府该做的事,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重中之重,它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的大局,是市场经济建设的必备条件。

五、绕过国有股减持贴现国有资产,健全社会保障体制。

当前,社会保障制度非常不完善,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需要解决很多矛盾,最突出的问题是资金不足以及经济转型之后的历史欠账。建立社保资金征集机制是问题的关键,应当立即开征社会保障税,建立社保资金的固定征收机制;至于社会保障资金的以前欠账,可以通过直接动用外汇储备和国有资产变现操作来补充。如此使用外汇储备比用它注资国有银行和拯救股市更加公平,国际社会更容易理解,还可以降低人民币升值压力。将国有资产变现弥补社会保障资金缺口,仍然是解决历史欠账问题的最佳方案,只不过要选择一个正确的实施办法。前些时候,国家想通过国有股减持形式将国有资产变现,由于国企信用缺失和股票投资者的抗风险能力不足,结果引起股价暴跌,使该计划搁浅。鉴于此我们应该另寻他策,我建议发行社会保障国债。让国债介入国有企业和投资者之间,解决国企信用缺失和投资者抗风险能力不足的问题,将国有资产贴现筹措社保资金。

政府先按照合理的利息率发行筹集社保基金的国债。国有企业和出资人之间插入社保基金国债(国家信用),国家继续持股并控制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正常运营努力赚取利润,国家以投资人的身份获得企业分配的利润,用该利润支付社保基金国债利息。这个过程中被贴现资产是国有资产,等于企业中的国有股权加上其分得的利润;贴现机构为购买债券的出资人,贴现金额就是国债收入金额,贴现息为国债利息,贴现利率当然就是国债利率。国家把社会保障国债收入投入社会保障事业,补偿以前的社会保障资金欠账。假如国有股股息率大于社保基金国债利率,国家还会拿到大于国有股账面价格的收入。目前存款利率很低,银行存款总额很大,人们都在抱怨买不到高收益并且免税的国债,国家大量发行社保基金国债正是时机,国内外都很容易接受,还可以适当抑制通货膨胀。

社会保障基金国债期限为一年(如果数量太大,多年也可),每年发行一次;利率高于其他投资品种的税后收益率并参照通货膨胀率确定。其总量可用下列公式计算:

社会保障基金国债总量=社会保障基金国债利息额÷社会保障基金国债年利率

社会保障基金国债利率,遵照宏观调控目的由政府财政部门来定,国家有主动权。

社会保障基金国债利息额,按照该国债计划总量和利率,参照国有企业年盈利额和其他财政收入来源确定,国家依然有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