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教育的核心

体育教育的核心

体育教育的核心

体育教育的核心范文第1篇

摘 要 体育教学作为我国学校体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响应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号召,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切实贯彻落实到学校体育教学之中,本文就从学生体育情感与体育品格的培养、学生运动能力与运动习惯的培养以及学生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的培养等三个方面入手针对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希望能够借此为学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体育教学 核心素养

2014年我国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并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之中”。体育教学作为我国学校体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无疑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为了响应《意见》的号召,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切实贯彻落实到学校体育教学之中,本文就针对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一、学生核心素养的概念与内涵

2014年教育部出台的《意见》中虽然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但是却并没有对其做出具体的概念界定。然而,随着我国学术界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研究的开启,核心素养的概念与内涵也开始逐渐的清晰。概括来说,学生的核心素养,指的应该是涉及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能力的要求,是学生个体适应未来社会,实现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最终要落实到各学科的教学之中,离开了学科教学,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成了无源之水,相应的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各学科中的具体化实际上就是学科核心素养,由于每个学科的特点和性质不同,不同学科的核心素养也存在一定的差别。具体到体育学科而言,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可以归结为体育情感与体育品格、运动能力与运动习惯以及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三个主要的部分。所以,本文在探讨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一问题时,就是从这三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的。 二、学生体育情感与体育品格的培养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体育情感主要体现在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和体育学习态度等方面,例如:是否喜欢体育活动、热爱体育运动等等,与此相对应的,学生体育情感的培养就主要是围绕学生的体育兴趣开展的,学生体育情感培养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让学生喜欢体育运动,热爱体育运动;相较于学生的体育情感而言,体育品格则更倾向于体育精神,例如: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坚持不懈、团结协作和奋斗拼搏等均属于体育品格的范畴,学生体育品格的培养就是围绕上述内容开展的。

在体育教学中,要实现学生体育情感和体育品格有效培养,应注意如下问题:一是,要注意根据教学的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例如:在开展趣味性和娱乐性较强的体育教学活动时,可以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在挑战类的项目的教学中,可以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挑战精神;在集体合作类体育运动项目的教学中则可以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二是,要注意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适宜的方法来开展学生的体育情感和体育品格的培养工作。例如:针对小学生,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采用情境教学法往往会取得更理想的成效;针对中学生采用竞赛法则更为适宜。 三、学生运动能力与运动习惯的培养

学生运动能力和运动习惯的培养,主要集中在学生基本运动能力的培养、学生专项运动能力的培养和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的培养等三个主要的方面。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实现学生运动能力和运动习惯的有效培养,主要应注意如下几点问题:一是,要注意明确培养目标,并根据培养目标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由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运动能力培养目标,因此,要确保体育教学中学生运动能力的有效培养,必须首先要注意明确培养的目标,并根据培养的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二是,要注意构建家校联动的机制,通过学校和家庭之间的配合来切实促进学生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的养成。 四、学生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的培养

学生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的培养,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和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上。由于在以往的学校教育中,学生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的培养存在不同的缺失。所以,目前我国学生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的培养已经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而要在体育教学中实现学生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的有效培养,一是要注意健康知识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例如:在开展篮球传接球技术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任课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一时机向学生介绍篮球运动中手指挫伤的预防知识,让学生了解如何才能够避免手指挫伤问题的出现;再如,在开展正式的练习之前任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检查场地器材的安全性,让学生了解哪些问题是导致运动伤害的潜在风险以及如何排除等等;二是,在学校情况允许的前提下,应专门开设健康教育课程,以此来促进学生对健康知识的全面掌握和学生健康行为的良好培养。

参考文献:

体育教育的核心范文第2篇

首先,马克思主义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压迫并反应了人们对自由的渴望,它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但是,马克思主义是从国外传来的,马克思主义要指导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必须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和中国的实际、“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相结合起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各个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者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把中国的文化和思想融于马克思主义中,从而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了我国的实践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社会发展有巨大的指导作用,从而成为我国的主流文化,统领了其他文化的发展。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共同理想,给中华民族带来了一盏明灯,给中华儿女建设祖国指明了方向。这个共同理想,昭示了我们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对《礼记•礼运》篇描写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的继承和发展,在“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里,人们各尽其能,为社会劳动,生产成果和社会财富均为社会成员所共享,也就我们希望实现的共产主义社会的景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跟古代“大同”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第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一种全新诠释,是本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过程实质上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文化的重要特征就是它的民族性,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柱,是“维系全民族共同心理和共同价值追求的思想纽带,是焕发人们为共同理想而奋斗、让中华民族秀甲于世界之林的精神源泉”。“天下统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精忠报国”等观念激励着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近代文化以变革社会为主题,呼吁“改造国民性”,“陶铸国魂”则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特点。当代提倡保家卫国、坚决维护祖国领土完整、提倡发扬传统民族文化等也是对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的深化。虽然,时代赋予了爱国主义新的内涵,但是,其内在的核心没有变。

第四,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也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继承和保守的一面,但是革新的思想在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只有在不断革新中,中华传统文化才能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推陈出新,才能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与国际发展接轨,才能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儒学文化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契合了改革创新的时代主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突出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这是我国经济体制的根本创新。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日益巩固和发展,我国看到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从而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第五,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人们判断道德行为提供了基本准则,属于道德的范畴。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最大特色,其中,儒家提倡的惩恶扬善、言而有信、仁政爱民等都为社会主义荣辱观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爱国、诚信、勤劳、勤俭、团结、等观念都是民族思想的闪光。而崇尚科学的风尚则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仁人志士的追求和理想。因而,传统文化是“八荣八耻”重要的理论渊源,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国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创新和发展。

高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部分,而高校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集散地,承载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双重使命,因此,高校有必要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显著提高了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显著增强了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根源于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先进文明成果而发展起来的,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引领和主导。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必须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高校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花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解与吸收,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二)大学精神的塑造需要高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教育部长袁贵仁曾指出,“在一定意义上说,大学即文化。大学的教育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文化过程。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大学传统、大学精神,实际上是大学的文化传统、文化精神。”在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2003年度学术年会上曾对“大学精神”做出过这样的阐释:(1)大学精神是大学理念的支柱,是一所大学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办出活力的源泉和动因,是一所现代大学凝聚力、生产力、创造力和生命力的源泉和动因;(2)大学精神实质上是大学人的精神,是为社会发展、人的发展而追求真理、探求新知、勇于创新的精神;(3)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整体面貌、水平、特色及凝聚力、感染力和号召力的反映,是学校师生需求、理想、信念、情操、行为、价值和道德水平高低的标志,是一所大学的支柱和灵魂;(4)大学精神,作为一种动力源泉,是一种无形资产;大学校风、教风和领导作风,均是大学精神的具体体现。综观以上表述,大学精神可以概括为这样三个方面:第一,自觉的学术精神;第二,永恒的道德精神;第三,敏锐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包含了这三方面的内容。因此,大学精神的塑造需要高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当代大学生具有科学的指导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资料生产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的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因而一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占统治地位的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它是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向其他阶级渗透,进而形成全社会的主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人的意识,是一种进步意义的文化。它引导了人们的正确、成功的实践,符合了社会文明的进步、前进和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彰显出了巨大的精神动力,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和人们思想文化水平的提高,从而成为当前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认同。当代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的思想意识都趋于成熟与定格。

(四)高校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阵地总书记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强调:“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还曾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大学作为引领和传播社会文化的主要场所,肩负着文化继承与文化创新的双重使命,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因此,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校的应有之义。而大学生作为高等院校的主要群体之一,作为青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对于我国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措施

怎样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在这里,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首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正确的方向,也从内容上规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范围。目前,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存在着这样的现状:要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认识不够全面,甚至有的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什么都不知道;要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不能落实到他们的生活和实践中去。因此,系统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和实质讲通透,这对大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对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承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校园文化的建设中高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载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为指导的高校校园,必定是一个发展向上的高校,如果一个学校没有传承社会主义的文化精髓,那么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就不会是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这就要求高校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通过宣传橱窗、广播、校报、文艺表演等方式,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主旋律,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达到知、情、意、性、行的统一。

体育教育的核心范文第3篇

一、相关概念的解析

力量训练是体育运动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运动技术的掌握提高以及运动伤害的防止等具有不可替代的效用。常规的力量训练更多的是增加肌肉的横断面积,对于肌肉的静力稳定效果极其有限。下面我们来对相关的概念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1)核心。在体育运动训练的范畴之内,“核心”的概念是指“人体的身体重心”。

(2)核心柱。泛指整个躯干部位,具体指肩关节以下髋关节以上,包括胸廓、骨盆、髋关节及整个脊柱在内的广大区域。

(3)核心力量。顾名思义,“核心力量”就是指人体身体重心周围的肌肉力量,包括局部稳定肌和整体原动肌两大类肌肉的力量(局部稳定肌主要以深层稳定性小肌群为主,包括多裂肌、回旋肌、棘间肌、横突间肌、骶棘肌等;整体原动肌主要以浅层运动性大肌群为主,包括竖脊肌、髂腰肌、股四头肌、股后肌群等)。

(4)身体素质。身体素质主要分为速度、力量、耐力、灵敏、协调、柔韧、弹跳等七项内容,在这七项内容之中,力量是其他素质的公共基础。

在明确了相关的概念之后,我们接下来就要考虑如何依托“核心”理念来进行以提高身体素质为目的的高效体育教学。

二、如何进行高效教学

笔者在尝试以“核心”相关理论为依托的体育教学的时候可谓是一波三折,在经过不断的尝试、反思、改变、完善之后终于获得了一些体会,也建立了一定的模式,下面笔者将这段历程进行简要地阐述。

(1)初试之后的得失总结――单一性的核心力量练习。在依托“核心”理论而进行教学的初始阶段,教师将注意力单纯地集中在“核心力量”,分别选择采用了动力性和静力性两种练习方式,动力性的如仰卧起坐、仰卧两头起、仰卧举腿、俯卧上身起、俯卧腿臂上振(俯卧两头起)等;静力性的如瑜伽动作里面的座椅式、平板式等动作。

由于是初次尝试,对于教师和学生双方来说都是较为新颖的,所以在刚开始练习的时候学生较为感兴趣,但是经过了几节课之后,学生们普遍反映有点枯燥且见效慢,用学生的话来说就是“这个应该是女生练习的动作,还是俯卧撑和双杠更好一点,肌肉一下就能鼓起来”。

(2)迷惘之后的方式探究――模仿性的运动项目教学。经过总结之后,笔者在坚持围绕“核心”理论不动摇的前提下,将学练内容进行优化,简单来说就是将练习动作放到相应的运动项目具体动作之中。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之下明白该练习动作与运动项目之间的关系,可以提高学生的学练兴趣和对学练内容的理解。

例如,在进行“篮球行进间高低运球”的学习时,笔者根据高低运球的动作特点设计了抬头挺胸屈膝前进、后退、左右移动的练习内容,同时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口令进行高重心、低重心、行进、原地、快速、急停等不同的练习内容。学生在练习了之后不仅腰腿部的力量得到加强,而且也更加清楚了运球时候的肢体动作,可以说是从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上都得到了发展。在运用这样的方式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是笔者也注意到这样的教学更多的是一种“授鱼”,如何改“鱼”为“渔”,于是笔者又对这样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思考与优化。

(3)感悟之后的教学重整――针对性的核心动作教学。新课标要求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探究与创新能力。为此,笔者将教学模式设计为:教师介绍本课的学习内容并提出学习目标(即本节课要达到的目标)――教师进行示范――请学生进行模仿尝试练习――师生共同分析学习内容的特点――依据“核心”理论,设计相应的练习动作(包括力量与动作两方面)――进行学练――改进――再次学练。

例如,在进行“原地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的学习时,教师首先提出今天的学习目标是将传接球的手部动作和全身动作进行明确,接着教师分别示范了传接球的手部动作以及传接球的完整动作。学生们紧接着进行模仿练习,手部的动作能够比较轻松明确,但是对于手臂动作和上下肢的动作却难以明确。遇到了问题之后教师组织学生们一起讨论,在淡化人体工程学原理和运动学原理而重视具体动作结构的思想指导下,教师和学生们很快将动作分为下肢的踝关节蹬地、膝关节屈伸、手臂的屈伸、抖腕、拨指等五个部分,分别对应的练习动作是双脚并列提踵练习、双脚前后左右开列且双腿屈膝站立后的踝关节蹬地膝关节屈伸(这一部分动作不宜分割开)、双臂的胸前部的前后屈伸、抖腕拨指,练习的形式是分解、辅助(侧面靠墙,根据参照物进行练习;正面对墙进行推墙练习)、完整等三种。学生在学习中互相帮助与指正,在这期间教师进行巡回指导和集体集合指导,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的正确规范性。

在运用了这样的教学方式之后,先前的几次课显得较为拖沓且练习强度明显不够。但是在磨合了几节课之后,学生熟悉和掌握了这一套方式,教学效果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同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对于一些难度的技术动作也能够进行学练和掌握,这正是体育学习中最为可贵的一个特质。

体育教育的核心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职业核心能力 体育教学

职业教育,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具有一定的社会生存能力、有一定的内在发展潜力、为社会有所贡献的一名职业人。更具体地说,就是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不仅让学生毕业后在社会上具有一定的生存能力,更要为其在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即事业的成功方面筑起一道坚实的基础。作为一名职业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即职业核心能力在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和社会活动中所起到的作用。

职业核心能力的含义与分类

职业核心能力是职业能力和基本素质能力之外的一项基本能力,它是人们不管从事哪种岗位都需要的一种能力,它适用于各种岗位需求,它是实现人们自身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能力,在21世纪技术发展的社会,它更体现了人的综合能力或者说是基本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的分类: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1998年提出的《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一文中提出,将职业核心能力分为了8项,概括起来为“8项核心能力”,即:1.与人交流的能力;2.数字应用能力;3.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4.与他人合作的能力;5.解决问题的能力;6.自我学习的能力;7.创新能力;8.外语应用能力。

在脚斗士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始终贯穿于整个脚斗士课程的教学过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自我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交流的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创新能力。

1.学习过程中自我学习能力的体现

自我学习的能力,是指在正常的工作中,自己能依据个人岗位和发展的需求,制订自我学习计划和目标,能有效运用各种学习方式和方法,并能适时调整学习计划和目标,以此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能力。它是我们从事任何职业所必备的一种能力。

每项体育课程的学习形式都是从基础到实战。在基础技术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在讲授完内容后,其余的时间就是学生的练习,但是课堂时间是有限的,这就需要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制订自己的练习目标,养成良好的自我学习的能力,以备后续教学内容的顺利进行。例如:脚斗士课程中单脚跳时控制身体平衡能力。

2.学习过程中解决问题能力的体现

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指在实际的工作中抽象出来的一种能力,它是具有普遍适应性和可迁移性的一种核心技能,它是指在事件发生时能够准确地判断事件发生的关键问题所在,并能有效地利用其所掌握的资源,提出意见和解决方案,使问题得到了解决而体现出来的一种能力。

世界上没有天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基本的动作掌握不是一时一节课就能掌握的。动作技能的掌握过程,一般都要经历三个阶段即掌握局部动作阶段、初步掌握完整动作阶段、动作协调和完善化阶段、教师在讲解了基本动作要领及易犯错误动作后,自己在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动作,如何解决,这就需要自己先体会,回忆老师的讲解,并思考问题这个过程就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

3.学习过程中遇到一些无法解决的困难,这就体现了与人交流的能力

与人交流能力是指在日常与人交往的过程中,通过交流和讨论等方式,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获取所需信息的一种能力。

练习过程中出现错误动作,这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但是,如果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时,怎么办?这时就要求助于他人,把你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及感受,讲解给他人。对于你遇到的困惑能否表达清楚,或者说通过他人的讲解你是否能听明白,这样一个相互探讨的过程,就是潜意识地培养你与人交流的能力。

4.比赛前收集相关信息和数据,并对其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有效、合理的分析,制订出合理的战术,这就体现出你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和信息处理的能力

数字应用能力,是指根据工作的需要,收集相关的信息与数据,并对其进行整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发现问题,并给出评价和结果。

信息处理能力,是指根据职业活动的需要,运用各种方式和技术,收集、开发和展示信息资源的能力,是日常生活以及从事各种职业必备的方法能力。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参加比赛的目的只有一个,取得胜利。但在实战比赛当中,对于你或你的脚斗士团队所面对的对手,你是否了解,你是否有足够的把握战胜他们,怎么办?收集相关对手的信息,如:身高、体重、常用技战术、特点、体力状况等等,并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制订出相应的合理的战术。

5.比赛过程中的团队合作能力

与人合作能力是指根据实际工作中的需要,与同事、伙伴或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协商,相互配合,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调整合作方式和改善合作关系的一种基本能力。

6.根据所学知识,在实战比赛中,灵活运用各项基本技能,以达到所期望的效果,这就是你的创新

在实战赛中,一些不可预知的事情,时有发生。教师将基本技能传授给你,比赛前制订一定的战术,但是在实际比赛中,对手也有可能变换战术,这时就需要你根据实际情况来变化技战术,以达到所期望的效果。

提高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教学模式——任务教学

1.任务内容的编写

2.教学过程

任何能力培养和提高都需要有一套合理、科学的方法,更要通过有效的手段达到预定的效果。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这种教学理念,本项目教学采用“四步教学法”,即“目标——准备——行动——评估”。在每一个任务的训练中,均按照下列五步训练法组织教学和训练。

以任务七进行实例分析说明:

(1)目标

依据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标准,教师依据本次课训练的活动内容和技能要求给学生作出具体的、详细的解释。呈现本节特定的学习目标,以使学习者明确学习内容,确认自己学习行动的目的。如任务七:实战比赛(三对三挑战赛),其能力目标是要求学生运用所学技能,达到战胜对手的目的。

(2)准备

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基础,掌握必需的基本知识以及能力形成的基本方法、程序,是提高能力训练效益的重要前提。通过模拟实战情景,让学习者充分发挥对所形成的基本知识的运用,以达到期望的目标,形成学习者的学习动力。

如任务七中的具体任务是,本队先收集对方选手的相关资料,检查各自团队队员的装备及其他准备的状况。每个人提出自己的战术安排,根据综合考虑作出更合理的战术。这个过程教师不参与,只是聆听者。

(3)行动

是以行动导向教学法组织训练的主体部分和重点环节。立足工作活动过程,采用任务驱动、情境角色扮演、自主练习等教学方法训练能力点。在比赛的过程中,相互扮演擂主与攻擂者的角色,能够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动作练习方法,并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在指导的过程中,教练员需要为队员做一些必要的保护,使“教学做一体化”。如在比赛开始后,根据场上情况是否需要进行战术的调整,等中场休息时间,本团队进行商讨。

(4)评估

在学习和训练过程中,对照第一步行为目标的能力点,评估是否达到规范要求,强化训练效果。根据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给出合理的评价。

3.考核评价方式

脚斗士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实战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能力,更要将职业核心能力融入和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

考核评价包括两方面的内容:项目内容考核与期末比赛考核。

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1.现场指挥能力;2.语言表达能力;3.相互之间的沟通能力;4.与队友之间相互合作的团队能力;5.基本技术动作的规范程度;6.制订比赛方案的能力。

项目内容考核指的是,根据每个项目的要求,在完成项目内容时的整体表现,由教师给出一定的分数。

期末考核:首先是将学生分成若干队,每两个团队进行比赛;其次,每个团队收集对手的相关资料,每个人对已有资料进行自己的分析,最后制订出合理的战术。最后,在实战比赛中,每局比赛结束后,队员要对自己的对手情况提出自己的意见,然后说出下一局的战术安排情况。教师从学生的比赛情况给予客观的评价。

职业核心能力的提高,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学生的需求。通过多种的教学模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去思考与研究。

参考文献:

[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解决问题能力训练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社体字[R].健身私人教练培训管理工作规定,2004.

[3]李宏飞.职业化———21世纪第一竞争力[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

[4]相建华.塑造金牌私人教练:现代健身房私人教练员职业生涯设计[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体育教育的核心范文第5篇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 职业核心能力 养成

我国成人高等教育以普通高等教育发展为基础,经过3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普教化的倾向依然严重,成人教育自身的职业性特色不突出。具体说,就是实践性、职业针对性不强,严重影响了成人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声誉,阻碍了成人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探讨成人高等教育职业性转型,突出职业能力特别是职业核心能力的教育,是发展成人高等教育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成人高等教育职业性转型的必要性分析

1.成人高等教育的职业教育特性

诺尔斯(M·Knowls)认为:“成人教育不是以学科为中心,而是以实用为中心、问题为中心、生活为中心”,成人教育所依持的是社会目标取向。成人高等教育培养的应该是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职业性较强的专门技术人才。由此可见,成人高等教育具有明显的职业教育特性,要根据实际工作岗位的具体需要来培养各种实用型或者继续教育提升型的人才。

2.成人高等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型的必要性

传统的产业结构正经受着新技术革命的冲击,原来以劳动高度密集化和固定化有特征的工作组织正逐渐被现代化的工作组织所取代。这种变化一方面导致职业迅速更新:平均50%的职业可能在一代人的时间内发生变化,每3~5年就有约50%的职业技能需要更新,现存职业每过15年将更换20%;另一方面,也导致了人才更换职业的需求增加。

这就意味着,快速的技术更新将造成新工种的不断产生以及旧工种在性质上的持续变化,从业者现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将不再终身受用,而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以适应工作对其不断提出的新要求。因此,成人高等教育必须由学历教育向职业技术教育转变,真正成为一种应用型、提高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向学员传授知识,同时要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以满足他们求职谋生、转业、转岗、转行、全面发展个性和参与社会活动的需要。

二、成人高等教育职业性转型的关键——开展职业核心能力养成教育

成人高等教育是一种面向职业的应用型、提高型人才培养模式,其教育功能应更多地体现在提升和发展学员的职业能力上。根据CBE理论,是否将职业能力作为教学活动的目标、课程设置的基础以及教学评价的标准,是成人高等教育职业性转型成功与否的关键。

1.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

职业核心能力指的是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一种综合职业素质,它泛指专业能力以外的基本能力,具体分为职业方法能力和职业社会能力两种类型。它适用于各种职业,是伴随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能力结构关系分析,职业核心能力是职业能力结构中最深层次的一种隐性能力,承载整个能力体系。面对来自不同专业、工作背景的学员,成人高等教育应更多地关注学员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这是职业能力养成教育的根本所在。

2.职业核心能力养成规律分析

由于职业核心能力是一种支持技术方法应用的非技术性的隐性能力,只有在个体完成任务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由此可见,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不是知识和技能的简单传授,应是引导帮助学员的行为改变,而行为的改变必须在长期的职业活动或工作中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地进行。因此,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需以职业活动为载体,将职业活动多渠道、多角度、多方式地渗透进所有显性课程中,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三、构建成人高等教育职业核心能力养成体系

1.调整成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

职业核心能力的养成教育要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首先,必须明确培养目标,要把培养应用型、实践型、技能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摆脱普教化模式,突出职业教育特性。其次,在深入市场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与企业、行业进行广泛合作,掌握职业工种(岗位)所需职业核心能力的侧重点,根据社会需要设计课程。同时,可以与社会培训机构合作开发技能培训工作,通过“双证制”鼓励学员参加社会培训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最后,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目标融入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中,以重点突出教学计划的应用性、课程设置的职业性、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以及教学方法的实践性。

2.开发显性课程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功能

由于培养隐性的职业核心能力必须以显性的职业活动为载体,因此有必要将核心能力的培养目标转化成显性课程的行为目标,再将行为目标通过职业活动的形式融入显性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充分发挥各门课程育人的整体。

由此,在教学内容安排上,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突出知识的实际应用。同时突出实际操作能力和岗位特点,设计大量符合实际情况的职业活动,扩大操作性、技巧性、能力性内容的比重,学员通过职业活动训练职业核心能力。

3.积极推行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

由于职业核心能力具有实践性,因此在教学方法上也需要突出实践性。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要摒弃灌输式、一言堂式教学,而要结合显性课程的内容设计出能有效训练学员核心能力的活动项目,灵活运用职业活动来培养学员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职业活动的项目驱动下,学员成为学习的主角,通过参与职业活动探究所需知识、训练所需技能,在活动中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使学员既学会做人,又学会做事;既学会生产,还学会生活,全面提升学员的综合素质。

4.创新课程的评价体系

既然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需要通过对显性课程的渗透来实现,故需将核心能力的测评纳入原有课程的评价系统中,才能促进核心能力真正融入显性课程中。通过观察学员参与职业活动的态度,完成职业活动的能力、质量等来评价学员的职业核心能力,甚至可以结合用人单位的职业性评价,通过综合评价法将其折算成分数计入课程成绩中。

通过在成人高等教育中大力开展职业核心能力的养成教育,来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使劳动者能适应岗位变化及岗位发展的要求,让成人高等教育中职业核心能力的教育由“理论指导实践”转化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拓展成人高等教育的内涵,突出其在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中的作用,真正体现成人教育的宗旨。

参考文献:

[1]陈伟.成人教育的基本理念[J].现代大学教育,2002 (2).

[2]娄宏毅.诺尔斯成人高等教育思想述评[J].中国成人高等教育,2003(06).

[3]梁健民.论成人高等教育由学历教育向职业技术教育的转变[J].继续教育研究,2002(5).

[4]柳遂文.高等职业教育的类别特征[J].中国高教研究,2007(4).

[5]吕杰林.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实施途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