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美学与设计的关系

美学与设计的关系

美学与设计的关系

美学与设计的关系范文第1篇

关键词:工艺美术 艺术设计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就是说,工艺美术学在设计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主要是系统论主导的思维方法问题,而我们面对的各种各样功能需求进行设计,在现代设计早已成为了一门科学的背景下,我们不能总习惯于靠经验设计这一手工艺时代的观念来行事,要靠理论,靠思维方法;应该以形式美感、视觉冲击力、设计要素的分配三个方面为基准来进行设计,而这种设计的基准涉及工艺美术学,即为素描、色彩和三大构成。

(一)工艺美术学是建立在农耕文化的基础上,它带有明显农业时代的特征。虽然其中也有一部分民艺品,但大部分是为少数官僚士大夫阶层服务的产物,儒士的审美趣味决定着传统工艺美术的方向和发展。而艺术设计是在工业化大生产中完成的,建立在工业文明的基础上,它带有明显工业时代的特征,为大众服务,民主的意识较强。

(二)工艺美术学中的传统工艺美术相对于当代艺术设计在美学上,实质就是手工技术的装饰美与机械技术的功能美的比较。手工技术的美常带有个人的情趣,贯穿着个人的精神,保持着经验、感性的特征,以装饰为美。而机械技术的功能美是建立在流水线基础上的,以实用功能为最终目的,反映的是大批量、标准化的和谐、统一和理性的技术美特征。功能美与技术美是当今艺术设计美学中的主要内容。如果说工艺美术学中的工艺美术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体,那么艺术设计就是以科学和艺术作为结合体。

(三)工艺美术学所设计的对象主要是手工艺品,而艺术设计是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一个是传达了传统的道器思想,一个是体现现代人的设计理念。以往的工艺美术史论多是讲技术和现象,多是研究图案、装饰的问题,或者亦偏重于材料的工艺阐释。因此有人认为过去的工艺史是材料史,而设计史可能更偏向于器具史,是从器具的立场出发,研究和讨论的是具体的器具的形式与功能、以及从中反映出的设计思想,目的是为现代设计提供良性的参照体系。

(四)工艺美术学为艺术设计的物质体现提供了评价的标准。产品接受社会的检验应该是最好的评价,但如果要是失败了,那就晚了;所以应该设立一套民主的有原则的科学评价体系。或者说,设计应该能满足人们的功能需求和心理需求,有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但如果让最终的消费者来评判的话,那么对此次设计来说就是定论了,能做的工作只是推出改良产品或新的型号,而且一个设计要满足每个使用者的需求和评判标准是不太可能做到的,那么好设计就是符合设计要求的设计。设计要求包括企业对产品的要求、设计定位的要求和产品自身的要求。工艺美术学为这些要求的满足提供了定量和定性的方法以及衡量的标准,使设计师对产品的市场前景有一定的预先性,也为设计师优选多个设计方案提供了方法:先根据一定的准则和方法对各方案作出评价,然后按正确的原则和步骤进行决策,逐步求得最优方案。

(五)伴随着人文和科学的进步,国内外各种新思潮在不断地涌现,它们对于工艺美术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应该讲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这里不能光借鉴技术工艺进步所带来的方式更迭,有的时候民族文化、风俗人文精神也需要在产品中体现它的价值。同时,艺术设计也随着工艺美术学的发展,在设计理念、设计方法、设计手段方面发生相应的变化,比如绿色设计的出现:

现代工业文明发展到今天,在围绕发展经济的同时,如何节约资源、有效利用能源和保护环境这一主题时,提出了绿色设计这一新的设计概念和方法。所谓绿色设计,就是在生态哲学的指导下,运用生态思维,将物的设计纳入“人―机―环境”系统,既考虑满足人的需求,又以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为原则,既实现社会价值又保护自然环境,促进人与环境的共同繁荣。绿色设计实质上是一种对产品从“摇篮到再现”的全过程控制设计。这要求艺术设计必须从设计的初期阶段就按照绿色产品的特点规划、设计产品,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具有个性化、符合消费个人情感要求、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商品。

(六)设计工具,它也是工艺美术学研究对象之一。它不是完成具体的设计项目所采用的工具,而是将众多系统方法信息分类、检索与分析的技术工具,甚至可以理解为实现对繁复信息的把握和分析所制定的工具方法,当然也要依靠具体的技术设备和软件来支持。像TRIZ理论、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等都可归于设计工具。它对艺术设计的影响可以说是不言而喻的。就拿计算机辅助设计来说,过去一幅作品的创作要几天、几月、甚至几年的时间,运用电脑的美术创作只需几小时即可完成。运用电脑创作, 与传统艺术有机结合,二者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是无可比拟的。当然任何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的产生都会对人们的审美意识产生重要影响。电脑美术将传统的二维(绘画)、三维(雕塑、建筑)的创作空间拓展到四维空间,这无疑大大地开阔了人们的审美视野。计算机辅助设计大大缩短了这一过程,而且通过数据库等模块设计方式将设计师从大量重复性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从而使设计师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创新的工作当中,更好地借助本身的直觉能力去发掘和构筑世界的新价值,并且具体地予以视觉化表现,为人们描述未来远景。

从上面对于工艺美术学和艺术设计的阐释中可以看出,在概念的外延上,古代艺术设计所包含的内容应大于传统工艺美术的内容。例如,传统的工艺美术史论领域所称颂的道器思想,多只限制在官方以及宫廷工艺美术的范畴内。其实,中国古代科技和民间工艺中还有许多造物思想值得我们去探讨和剥析。应该说“工艺美术”和“艺术设计”一样都是西方近代设计文化和思潮对我国设计教育界的影响而派生出来的。把一个语义符号与其产生的语境背景联系起来一起思考,才是一种系统和契合客观实际的思考方法。如果我们从需求的角度分析即衣食住行用相对应的物质载体,会发现传统手工艺品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出现的被称为工艺美术品或民艺品的对象,实质上就是艺术设计学专业对应的研究对象。工艺美术与艺术设计的关系就是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是一个有机体不同的两个历史阶段的产物,同样都美化和影响着人类的生活,二者之间相对于人性本质而言,都是满足人们的需要,它们之间只是表达上的不同,却没有根本的不同。

总之,工艺美术学与艺术设计,二者的关系同源而异流。研究中国古代设计造物思想是迎合当今艺术设计教育的需要,是时代的呼唤,也是从工艺美术学史论的转向艺术设计史论拓展的必然。

参考文献:

[1]何伟民. 浅谈方法论在设计实践中的作用[J].家具与室内装饰,2004(3).

[2]边守仁著.产品创新设计[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2002.

[3]刘志峰,刘光复编著.绿色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4](日)黑川雅之著.世纪设计提案[M]. 王超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美学与设计的关系范文第2篇

一、概论

1.解释学美学

把“解释学”或称“释义学”运用到美学分析或作品解释上来,非自今日始。但是到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则早已完成了原有意义上的解释学向本体论意义上的哲学解释学的转折。这在这种理解中,一切表达的意义——艺术的意义以及一切从前流传物的意义——就形成并实现了。 因为解释的目的不是诠释文本而是深入事质本身。①

伽氏的解释学美学是以胡塞尔的现象学为其基础,并师承海德格尔。伽达默尔说:“我的著作在方法上是立足于现象学基础本文由收集整理上的,这是毫无疑义的。解释学美学从传统理论中所吸取的理论营养;从传统美学中所吸取的人文主义的关怀精神、主体性精神、审美判断。这种凭借概念的审美的反思判断,恰恰为伽达默尔本体论解释学美学不同于科学论证的“此在”的真理观奠定了理论的基础。

2.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运用现象学、解释学的方法对接受者进行了深人的探讨。它提出,文学不是一种指向客体的对象活动,而是一种处理作为主体的人与人之间的活动。正如尧斯所说,文学的本质是它的人际交流性质。文学的进程应该成为一种“对话过程”。

尧斯认为接受美学应更多地去考虑接受者的心理和接受后的反应,像对待创作者一样,要深入地并系统地研究读者在有效阅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要把读者作为研究对象之一。它强调应把文学史从实证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把审美经验放在社会历史环境中去研究。

二、设计理念与大众文化

1.设计理念与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哲学家奥尔特加《民众的反抗》一书中。主要指的是一地区、一社团、一个国家中新近涌现的,被大众所信奉、接受的文化。依据目前的状况,从某种意义上说,在文化层面上每个人都属于大众,因此,将过去传统的“高雅趣味”作为人类普遍性的标准是难以成立的。事实上,可以理解,这种具有普遍性的趣味的标准,是在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审美习惯与审美规范。

朱立元先生在《接受美学导论》中提到,阅读是读者想象性再创造的接受美过程,一部新作品的文本“为读者唤起熟知的来自较早文本的期待和规则的视界,那样,这些较早的文本就被更动、修正、改变,或者甚至干脆重新只做了。”接受美学运用到二者中意味着设计理念的转变,从过多注重设计师的创作转变到既注重设计者的创作又要注重受众者的欣赏上来。关注欣赏者的接受效应,

转贴于

是提升审美的一项重要措施。因此,设计理念和大众接受在解释学美学和接受美学中,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具有十分重要的双层作用。

2.出现的问题

然而设计理念与大众文化并不是平稳的向前发展,在时代的影响下,各种审美思想的作用下,也会面临矛盾:设计理念中的历史精神和大众审美的矛盾。对待这个矛盾,有两种片面性。

一种是片面地强调历史的客观性,而排斥任何当代的解释。这样的历史,就成了编年史或者完全的复刻。死的材料是有用——只对少数学者有用,广大读者不会有兴趣。

另一种片面性是强调历史的当代性,否认历史的客观性。把历史的“当代性”理解为当代的某一个最新的思潮。把这种新思潮直接套用到历史的头上,改变历史本身。

众所周知,这两种观点都过于片面,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折中的,也就是在历史主义精神和大众审美之间保持一种张力的平衡。这种张力的平衡,有些接近于尧斯的接受理论所说的视界的融合。

当然,要达到这种平衡的融合是很不容易的。因为这里显然存在着很大的困难。那就要求设计师的个人的视界尽量做到符合“历史精神”和“大众审美”才能更好地引导接受者在空白处填补和完善,实际上就是一种解释性行为,在设计创造中,利用接受美学中“为定点”理论提出的理想模式所创作的文本是一种开放的结构,具有充分的可解释性。

三、总结

美学与设计的关系范文第3篇

关键词:建筑装饰 美术 建筑设计 构图

美术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早以不是新鲜的话题,我国在这方面的发展由来已久,建筑在目前社会发展中要表达出一定的人生观、审美观和价值观,同时也要照顾到人们内心的审美需要和真善美的发展需求。建筑设计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在设计中涵盖着民族文化力量,是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结晶和标志。建筑装饰是目前建筑工程表面的保护层,但是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建筑使用功能和建筑审美的要求不断增加,逐步加大了建筑设计的难度。从根本上来说,建筑美学它是建筑设计的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建筑设计行业逐步形成了一个全新的行业,成为建筑工程中独树一帜的工程环节。随着大量新颖别致、高标准建筑工程的出现,在建筑工程项目中,越来越重视建筑设计构图,对建筑设计与美学直接的关系的进行大量的探讨和研究,努力的将现阶段科学技术成果和建筑美学应用于构图设计之中,形成一个系统的设计流程。

1、美学对装饰设计构图的影响

建筑装饰设计中,无论室内还是室外,都会设计到各种设备的应用和位置布局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处理手段和措施影响着建筑功能和建筑物美观的有效发挥。室外装饰时要考虑该建筑与其他建筑的关系,而在室内装饰构图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室内各种家具之间的摆设要求,针对室内的家具和其他装饰品的摆设要按照统一布局的需求进行分配,确保结构图的合理有效,是否符合美学的理念和要求。

美学对设计的影响在这方面比较大,设计时要结合房间的形状、颜色、与其他房间的关系、生活习惯、人流走向、平衡与对称、聚散、韵律美等等法则去推敲,才能组织出合理的空间构图。这种构图方式与普通美术的构图方式不同。普通美术的构图只从美感考虑,而在装饰设计中不但考虑美感而且还要考虑其实用性、合理性。所谓构图即我国传统画论中的“经营位置”,晋代画家顾恺之称之为“置阵布势”。构图是画面结构各种关系的总体,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体现。学习作画自始至终都应贯穿构图意识,练习如何组织各种物体的关系,深刻理解主次、聚散、平衡关系等美的法则及用法,处理好装饰设计中的各种关系。这些美的法则都是在学习美术时需要掌握的内容。

2、美术效果——透视在建筑绘画上的应用

美术效果的运用在建筑设计中体现的比较广泛,在目前的建筑绘画结构的应用中,通过将轮廓和线条色彩的有效结合,严格控制构图之中存在的各个环节,针对绘画措施和要求确定性及时分析,对个中大型的物体能够及时有效的处理,是指形成一套系统化的流程和措施要求。建筑绘画的透视要求要在确保画面主体形象的前提下做出准确判定,确保绘画的过程中对各个基本环节控制,形成系统的管理控制流程和措施。在画面的处理之中要尽量确保画面的准确和清晰,对各个线条比例要严格的控制,而在其它绘画方面对透视要求不像建筑绘画那样严格,不需要控制各个物体之间的比例,并且对线条的要求也没有如此的精密。

伴随着当前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三维立体效果的广泛应用,三维性的透视效果图在方案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在目前的图纸设计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是体现图纸在使用的过程中线条比例能够满足目前建筑设计要求的关键。同时还能够在设计图纸中直观的表达出需要表达的要求和设计效果理念。与建筑绘画有密切关系的主要有:三个透视点的控制和分析理论。透视对于建筑设计人员来说,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是整个画面处理的重点环节和方法。每一种透视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对它们的优缺点及应用要深入研究,在目前的建筑设计中只有牢牢的掌握各种透视点的分析布局要求,才能够在设计之中展示出其良好的设计效果,通过对透视性能娴熟的运用,才会尽可能的为建筑设计提供更准确的处理效果。

3、建筑设计用绘画色彩的运用

室内、外设计均属于环境艺术。在色彩的处理过程中尽量避免各种特殊色彩的应用,这样能够有助于它在处理的过程中保持人们心情的舒畅,避免由于特殊的色彩而造成人们心里和心情的变动,这是源自于美术学的经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室内外设计方面人们比较注重对室内的各种色彩搭配要求,对室内物品的陈设和色彩搭配要求都不断的进行处理,使得在工作中形成了有效的处理方式和环节要求。但总体还是倾向于简洁、整齐、明快。基本色调要求把家具、照明、床上用品、窗帘等室内用品相协调统一起来,营造一种舒适温馨的气氛。建筑绘画的色彩也有特殊的要求,用色的目的是塑造建筑的形体结构、空间关系,不必追求过分的微妙变化,而是运用色块整体表现建筑的体量关系。在美术上对所有的色彩描绘靠感性得来,完全建立在光作用下对色彩的认识。建筑绘画色彩的运用有许多概念成分,也有感性的作用,是一种比较全面的绘画形式。概括性的手法有高光的点法、线条的勾勒、抽象的光影、笔直的笔触等。同是金属的高光部分,在建筑绘画与油画表现中差别较大。油画中的高光表达过渡细腻、真实,并加入光源色,是由大量的白色、光源色及极少的固有色调配而成,完全按照画者对物体的感受来表达对象,并且不同人的感受也不同。在效果图中高光的表达明显有概念成分,色彩单一只,用白色无细微变化,高度概括,一扫而过。着色步骤也有不同,一般绘画是从大关系入手,再局部深入;建筑绘画则是在底色的基础上,从局部开始,画到一处完成一处,以保持其整洁性。建筑绘画虽有自己的特点,需要画者有良好的色彩修养,敏锐的色彩感觉是经过大量的写生得来。

4、建筑设计中环境、建筑、文化的关系

环境、建筑、文化三者的关系,很微妙,很“有机”,很“辩证”。说到底,是环境决定文化,但环境必须通过建筑,才能决定文化。相对于文化而言,环境是建筑的载体和母体,已建成的建筑又成为环境的一部分;相对于环境而言,建筑就是文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构成文化的主体;相对于建筑而言,环境与文化的结合,能让建筑更具有时空性和地域性。环境、建筑、文化三者共同构成了“城市特色树”,即“环境之土,文化之根”,有了前两者的营养吸收与供给,“建筑之枝叶”才能繁茂,“城市树”才会有茁壮的活力和由茁壮焕发出来的魅力。可见,环境的美之于建筑的美,建筑的魂之于文化的魂。

美学与设计的关系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数学方法;路桥线形;美学价值

前言:数学方法在科技研究中的应用有着久远的历史。在很久之前研究经济时,人们就已经大量的应用数学方法。马克思对许多重要经济规律的揭示和阐述时,都在同时赋予规定性的分析,最终把这些分析结果用公式的形式表现出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在路桥线形设计中通过怎样设计手法表现出美的效果,将会是全体路桥设计者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

一、凹形竖曲线的最低点位置公式的推导

管渠形式是城区道路排水所采用的常规形式,首先,路面收水设施对雨水进行收集;接下来,连接管对所收集的雨水进行运输,最后城市排水系统对所有收集的雨水进行排放。《城市道路设计规范》中作了明确的要求“道路汇水点、人行横道上游、沿街单位出入口上游、靠地面径流的街坊或庭院的出水口等处均应设置雨水口。道路低洼和易积水地段应根据需要适当增加雨水口”,通过规范,设计者在设计时对汇水点的位置就要牢固的把握,此时的汇水点又称之为凹形竖线的最低点位置。设计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在道路纵断面变坡点上安放雨水口,但实际情况又与之不符,实际情况中竖曲线两侧的纵坡是不一样的,是不对称的,所以说变坡点就不是最低点的位置,并且纵坡的不对称性越强,那么变坡点与最低点的位置差距就会越明显。

二、数学方法对立交线形设计中的美学影响

立交线形设计在路桥设计中具有很高的灵活性。在具体工程中,要适当的采取灵活适度的原则,做到在原有的基础上多创新,才能够设计出美感丰富的作品。因此,数学方法则是设计出美学作品的重要手段,通过各个指标的实际量化,协调各部分的技术扎实、结构协调,才能够真正达到要求的美学目的。

立交线形设计则是市政路桥设计中的重要环节,不仅能够在交通空间上扩大,有减小了车辆在行进国成中的相互影响,这样的设计在具体景观效果上也构成了路桥建设的美学元素。

1、立交线形美的一般要求

1)功能美

立交匝道的设计实质是美学设计。其主要以实现交通流空间分离为基本功能,不仅要满足于安全性方面以及顺适性方面的整体要求,并且对于流畅性方面以及视觉诱导良好等方面都要作时时把握。实际工程中,要受到各种设计规范的约束,但只要我们能够满足规定,相信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一定可以创造出赋予美学性质的市政路桥线路。

2)和谐美

立交与所处的环境是否和谐、立交各匝道之间的组合以及单匝道的组合是否和谐,这两方面的内容就是立交和谐美所包括的主要内容。这就对设计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设计人员不仅要量体裁衣,谨慎考虑怎样的设计才最适合当地的自然环境,才能最好的融入到当地的环境当中。设计者要充分考虑到地势的影响因素,充分借助大自然的力量来更好程度地降低建设项目的成本。

匝道的层次性、几何性、动态性、规律性等内容能够良好地体现出其组合与自身的和谐融洽。所以说对于匝道的层次性来说,设计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怎样的功能适应怎样的层次,因地制宜很重要。对于匝道的几何形来说,一定要使设计的图形让人看了以后有一种美的享受。对于动态性来说,就要求设计者设计的图形要模仿大自然的一些事物,栩栩如生,达到动态效果。对于规律性来说,就要求设计者在设计的过程中,过硬的专业素质是必不可少的,同时也需要负责任,对整体结构的计算要保证所有计算数值的准确性。

数学方法的普及应用,使工程设计中立交线形美要求的功能美已经趋于成熟。因此,主要以和谐美的设计以及应用问题展开探讨研究,通过数学方法进行量化,然后在立交设计的相关参数中进行一系列的比例优化。通过一系列的科学比较,使其在形式结构上变得更加紧凑,效果上变得更加优美,从而近一步达到立交线形设计所要求的和谐美。

由于功能美的量化指标在工程设计中已经比较成熟,因此在本文中主要探讨数学方法对立交和谐美设计的一些应用问题,特别是立交线形参数组合比例的和谐美问题。

三、数学方法的美学价值

数学作为一种应用量化思想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对美学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不仅揭示了事物内在的美学规律,而且使美学规律广泛应用于文艺创作、工业工程建筑工程等领域。虽然美学原则存在着主观性和审美意识的多样性,但有一些美学原则还是可以量化的。“比例与尺度”就是最容易进行量化的美学原则之一。比例是指造型对象各部分间的量度关系。造型上的比例是量(长度、宽度以及面积等)的比率;尺度是指造型对象的整体大小。在立交设计中,尺度主要由立交等级与线形要求指标来确定,在这种情况下,各部分的比例关系就成了立交设计中最重要的美学因素。各部分几何比例关系的协调组合,有助于达到形象的和谐性、严整性、完美性。所以比例美的实质就是运用几何学中数理逻辑关系来体现立交线形的形式美。

数学方法已经深入到各大行业工程中,与数学交叉的学科数不胜数,它作为一种应用方式,所产生的作用是不可估量,同时数学方法对对美学的发展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事物内在的美学规律不仅可以通过数学的方法解开,而且还能够使其得到最为广泛的应用。其应用的领域已经深入到工业设计工程等。其作用不可小觑。美学原则主要包括审美意识的多样性以及主观性,这些美学原则还有部分可以进行量化的。行业中比较普遍也比较容易让人接受的原则之一就是比例与尺度,这一原则不仅诠释了事物各个部分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还能够详细阐述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性质,可以说这一原则很贴切。

在市政路桥的设计里,立交等级与线形要求指标是用来确定主观性的。立交设计中最重要的美学因素则由各部分的比例关系所共同构成。各部分几何比例关系的协调组合,对于整体形象的和谐来说,各部分之间的协调和谐则显得尤为重要。对于黄金分割点、黄金比例这两个名词。

除了上述提到的美学之外,还包括几何方法的对称美、规则美以及嵌套美等,这些美学特点,在工程建设应用上也可以有很好的价值与发展。

总结:以上针对运用数学方法的功能介绍,主要说明数学方法在市政路桥工程设计中的应用是至关重要的。运用数学方法对路桥的具体应用做详细的阐述介绍。通过介绍指出在运用数学方法的同时也必须提高设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更多的设计型人才,拓展设计者的思维,使设计者要有与时俱进的想法,要经常性的提出创新,不要一味的停留在过去,采用最古老的设计方法。

美学与设计的关系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生态美学;传统哲学;产品设计

一、研究背景

(一)文化起源

从我国文化的起源看,中国人真正相信的不是西方哲学,而是“阴”和“阳”两个字。中国的古典哲学蕴涵着丰富的生态伦理。在人们的各种观念中,这些古典思想流派的关注与现代生态发展的方向是一致的。它不仅注重人的精神生态追求,而且注重如何处理人、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强调对“度”的把握。阴阳哲学是融入中华民族血脉的基本哲学。古代思想家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有积极和消极的方面。用“阴”和“阳”的概念来解释事物之间的反对和相互发展的力量。将传统哲学引入现代产品设计之中,不仅重塑生态环境保护的价值观念,也有利于提高人们在生活中尊重自然和生态设计的意识,走上文化设计的道路。

(二)研究目的

文化影响了设计,设计又在创造新的文化。“阴阳五行八卦”是一个深深植根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体系。产品设计是产品相关技术和艺术的结晶。因此,可根据设计对象的属性,将生态美元素添加到产品形状以在产品和用户之间产生通信界面,在此系统中寻找相应的设计子体系,则这种新的美学形式组织产品的视觉元素。使产品设计的核心要求从用户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转变为人、自然和社会的动态平衡,从而使特定设计对象的造型、材质、色彩、装饰手法都能得到定期的遵循。

二、生态美学的内涵和意义

生态美学是一门生态学与美学相结合的新学科。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学与生活环境之间关系的自然科学。美学是一门研究人与现实之间审美关系的哲学主题。生态美学是人、自然与环境的有机结合。它包含一种独特的经典共生形式,并成为一种重要而宝贵的资源。为当代生态文化的建设提供方向,包括生态美学。

三、以生态美学观为核心的产品设计理论体系

生态美学强调美学问题。首先是形状和形状的结合,融合自然元素,或模仿自然形态,使产品的色彩,质地和组合都能反映自然。第二是技术的结合,在设计产品时运用一些新的材料、技术、工艺来强调产品的实用功能。第三是语义的结合,比如仿生设计,当用户在使用产品时,除了理解生态理解产品的意义,它可以帮助我们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使生态美和设计完美融合。

(一)体现产品的自然属性

产品设计应该“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老子曾经提出过“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生态价值观。要符合万物的本质与自然规律。当消费者使用产品时,他们会自然地感到震惊和感动,然后他们会更加关注自然,生态和环境,从而实现良好的生态体验。因此,在产品设计、生产和回收的过程中,应考虑自然和环境因素,这是“天”的“道”的顺应。

(二)体现对使用者的关怀

设计的生态美学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人性化产品设计主要目标是设计一种适合符合人们行为习惯,只有满足人们特定需求的产品才有其设计的价值和意义。将人性化的思维融入设计,实现“人-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最终目标是为用户创造美好,和谐,健康的生活体验。在释放用户情绪的同时,产品还吸收用户的情绪反馈,并且通过该反馈,产品与人之间的距离变窄。因此,“人”的“道”对产品设计的评价是需要考虑的首要因素。

(三)呈现丰富的生命表现形式

生态美学宣传体系的整体观和社会责任的提升。以生态美学为中心的产品设计不是一种静态的三维设计,而是一种开放,渐进的设计。它总是充满变数和可塑性,以反映产品特征和气质的本质。造型是产品设计中的重要元素。“造型”的概念不是简单的形式设计,而是提倡以人为本、以材料为基础的形式,注重突出家居产品的原生态特征。在造型方面,提倡道家与器物相结合、少赢多赢、虚实结合的设计方法。

四、传统造物文化中的生态审美元素在产品造型设计中的表现方法

传统创作文化中的传统技术美学体现了生态美学要素的组织形式。从本质上讲,传统技术美学的审美元素被细化为现代产品设计,体现了本土设计的创意理念,是传统文化与现代产品设计的结合。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设计不仅仅是将传统技术美学的美学要素的语义和符号直接添加到设计中,而是从设计概念到系统理解和应用的细节。最初的目的是促进一种以人为本,不厌倦身体外事物的国家。庄子有“不与物交,淡之至也”的论述;苟子有“重己役物”之说。在创作文化中,这一理念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一)和谐之美

审美的基础源于人所处的社会环境。设计过程的实施体现在设计元素的系统组织的设计元素上。产品设计体现在产品功能,产品外观,产品传达的情感和产品与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互动的和谐组织中。例如,它自身的色彩、造型、材料、使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的和谐统一,就是要考虑人与机器的良好互动,人与环境的统一。

(二)含蓄之美

内隐美的审美过程必须是与欣赏者情感交流的过程。人类在所有事物中的主观和主动美,即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美,也是美的源泉之一。它给人很大的联想空间,就像欣赏“水中的月亮,镜中的花”。

(三)时代之美

时代感体现在使用历史悠久的造型元素,它可以是新材料或新的加工技術,以反映时代的方向。“变化”不断刺激人们的感官。这种审美原则是注重产品的差异性、创新性和新颖性的变化,反对保守主义和一成不变。设计应该创造意想不到的新奇和惊喜。

(四)“气韵生动”的形式规则及在产品设计中的运用

“气”是万物的命脉。气是世间万物的命脉。如果没有气,一切都会死。绘画首先要有生命力,要有感动,要有气,要有“生动的魅力”,这样绘画才能活下去。

“韵”的生命在于理性,在于生气、意气、神气之所在所向。在产品造型设计中,设计师需要充分了解生活和自然,从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和绘画作品中发现和提炼创作技巧,并将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运用到设计作品中。

参考文献:

[1]张鹏立. 道家生态智慧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 湖北省社会主义 学院学报, 2013.

[2]申伟国. 传统生态美学思想影响下的产品设计研究[D]. 江南大学, 2009.

[3]郑雅巍. 传统哲学中的生态美学思想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D]. 上海交 通大学, 2007.

[4]樊美筠.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生态智慧-以美学为例[M].中国哲学史, 1998.

[5]赵保佑. 论道家文化“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现代启示[J]. 周口师范学院 报,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