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美学基础

美学基础范文精选

美学基础

美学基础范文第1篇

1.1研究对象按授课实验室不同,在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护理学专业2011级4年制本科护生中随机抽取60名护生为研究对象,并分为实验组(30名)和对照组(30名),均为女生,年龄19~21岁,实验组在基础护理学实践教学中融入护理美学知识,对照组按照既往教学内容授课未刻意加入护理美学知识。2组护生在性别、年龄、基础知识、所学课程、入学成绩、任课教师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研究方法对照组依照基础护理学实践课程的传统教学内容,按既往常规教学程序实施教学。实验组在基础护理学实践课中融入护理美学相关知识,其余教学内容同对照组。具体内容为:

(1)规范护生仪表着装。护生得体的着装、端庄大方的仪表不仅体现了自身的精神面貌,还象征着护理工作的严肃性、科学性及庄重美好的护士形象。规范、整齐的仪表着装,对培养护生树立正确的护理观念、严谨的工作作风及美好的职业形象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要求护生在进入实验室前对镜整理形象,并按护理美学仪表着装标准对其进行检查,凡燕尾帽佩戴有误、衣物有污渍、着装不整、穿高跟鞋、涂带色指甲油、违规佩戴影响护士形象饰物者禁止进入实验室。

(2)规范护生举止、行为。得体、优雅的行为举止对于树立护士职业形象,建立患者对护士的信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护理实践教学中,教师言传身教,并对学生严格要求,将以往护理美学实践教学中学习过的护士体态举止之美贯穿于基础护理学实践教学中。例如:在核对床尾卡时要有端正的蹲姿;在向患者做健康教育时要有优雅的站姿;在手持病历夹、治疗本时要握持正确;在行走时要昂首挺胸,步态轻盈;在手托治疗盘、推治疗车时要平稳大方。举止行为要体现护理柔美、端庄的形象美感。

(3)技术操作要求规范、熟练。规范娴熟的护理技术是护理工作者的基本功,也是从事临床工作、胜任护理职业的前提,在护理操作中体现护理美感,更是现代社会对护理的要求。因此,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在示范操作时就以护理操作要娴熟、规范、科学、协调、节力、优美、体现护理美感为基本原则,如在无菌操作中摆放物品要和谐有序,铺盘、取物、开包、记录要干净利落,精确娴熟,让护理技术成为对艺术美的展示与凝结。通过严格训练,力求让每个护生都达到标准要求。

(4)培养语言沟通能力。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的工具。规范、到位的语言沟通对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温和亲切的语言通过影响患者的心理对疾病的治疗还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语言规范及有效沟通的重要性,并设置情境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贯穿于操作始末。操作结束后进行全班讨论,形成在操作不同阶段的标准化语言,并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变通,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

(5)培养学生人文关怀的能力。从患者角度考虑,将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贯穿于教学始末,并通过标准化患者、角色扮演、以问题为中心等多元化教学方法,让学生理解作为患者的切身感受,以培养其在操作中处处为患者考虑的人文关怀能力。如在搬运法教学中,搬运患者要考虑其是否舒适,动作要轻柔,不能把患者“丢”在床上;轮椅或平车搬运时要轻稳;下坡时患者的头部要处于较高位置;冬季天气寒冷,要给患者保暖等。

(6)注重体验式、情景模拟教学。带领学生观摩临床护理工作,设计临床护理场景,让学生扮演护士和患者,使学生在学习中直面临床实践,身临其境,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美学的切实体会。

1.3效果评价

1.3.1理论和实践技能考核课程结束后,对2组护生进行理论和实践技能考核。理论考核采用闭卷笔试形式,满分70,试卷内容为基础护理学理论知识,不包含护理美学知识,统一试卷,同一时间和地点进行考试,评分过程中采用盲法。实践技能考核参照《基础护理学技能操作考核标准》(自编),满分30,考核内容由学生从题库中以抽签形式随机抽取,考核教师不承担该班教学。总成绩为理论成绩和实践技能考核成绩之和。以平均成绩进行2组比较,客观评价教学效果。

1.3.2调查问卷测评课程结束后,运用自行设计的教学效果评价表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内容包括:学习兴趣、沟通能力、人文关怀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职业自豪感、职业认同感、审美能力,分高、中、低3个评价级别。问卷相隔2周的重测信度为0.89。共发放问卷60份,有效回收60份,回收率100%。

1.4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珋±s)表示,2组期末考试成绩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护生期末考试成绩比较结果见表1。实验组护生的理论、技能及总成绩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2组护生对教学效果的主观评价结果见表2。对于教学效果,在是否有利于提升护生学习兴趣、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沟通交流、分析问题、人文关怀和审美能力方面,实验组护生的评价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美学基础范文第2篇

美术课是中学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所设置的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其目标是以审美教育为主线,以学生的智力和才能培养为核心。审美教育以掌握美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内容。审美教育不是专指艺术技巧的教育,而是按照美的规律施行的一切教育。不言而喻,中学美术课堂教学方法具有它的整体性和特殊性,其任务不是重受教育者的短期行为和局部把握,而是注重在对受教育者的心灵从无社会特征的人塑造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个体品质高尚的世纪新人。这意味着它本身的伦理、知识、审美特征与德育、智育和美育的紧密联系,最终使受教育的人格趋向真诚、善良、美好。

目前,中学美术课堂教学方法,仍然是“以绘画性为目的”,一味追求纯粹的技法训练,应付考试,以此来充当“升学率”,带有强制方法将成年人的规范模式压给学生。千篇一律对着课本临摹,“照葫芦画瓢”度过45分钟,还有的地区学校干脆不开设美术课。这种指导思想与教学方法,缺乏对学生创造思维能力与审美能力培养,违反了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导致了学生个性扭曲,这种现状与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所提出的素质教育目标相颉颃。具体而言,“以绘画性为目的”的教学方法,缺乏对对象本质特征的分析和审美概念的表述。其结果必然是:整体上成为被动刻板的模式,审美教育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脱节;不符合《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要求的直观性、系统性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有碍于创造想象和视觉记忆发展及中学生个性、意愿、情感的表达;更缺乏审美教育的现代意识,其结果仅极少数学生或凭天资或家庭因素保持着美术的兴味,而大部分学生收效甚微,基本毫无效果。如此无功而劳,实在可悲,岂容延续。

如何完成美术教育是使受教育者掌握美的规律,并具有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这一中心任务,使之成为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一个有机因素。笔者认为,不仅要开设开展好美术课程和各种课外活动,更要加强对美术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克服以往美术教育中诸多弊端,确立新理念,探索新方法。

教学方法是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体力,形成一定的世界观、道德品质,从而达到培养合格人才的目的的方法。教学方法是关系到教育、教学成效的关键。巴班斯基认为:教学活动的“一个典型特点是它不容许有千篇一律的现象”(注:《论教学过程最优化》,教育教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2页。),教学中最忌“在课堂教学的结构方面,在教学和教育的形式和方法的应用方面的教条主义和死板公式”(注:《论教学过程最优化》,教育教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5页。),何况时下是一个个思想、性格、智力、技能均不同的青少年,家庭、社会、学校的多种影响纵横交错,在每个人身上发生综合的效应,因而对他们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不应该是一个固定的模式。笔者认为从“美术是视觉艺术,艺术本身是创造,艺术就是感情”这些本质因素出发,引导学生对生活多观察、多思考、多动手,使眼、脑、手协调并用,建构合理的、动态的、发展的、多元化的、开放型和创造性的教学方法,来全面完善素质教育,这将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一、重感知的升华,让学生在直观感觉中提高“眼力”

眼力,即观察事物的能力,捕捉审美对象的艺术美能力,也即“看”作品的本领。

人的智力结构主要是由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活动力等因素组成,其中观察力是人们全面、深入、正确认识事物的一种能力。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观察是思维的先导。它又是视觉艺术最基本的活动,也是美术教学训练的起点。面对年龄小的中学生,由于他们的知觉处在无意识性、情绪性比较明显时期,还具有好奇心、好胜心的特点,对他们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活动,从制定每一单元的教学计划到安排教学内容、范画教具等,都要从他们便于观察记忆入手,从外形的美感到内在结构,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的艺术分析,指导他们会“看”作品的方法,在直观感受中让他们获得艺术美的享受,激发起学习美术的兴趣。

当然,对于对美术尚处无知或知之不多的教育对象来说,这种“看”是需要引导的。帮助引导他们直接地凭视观察、亲自体验,增强形象的概念。对物象形成心灵感悟和建立某种精神意味。使他们亲身对作品的感知思维得到珍惜。教师应根据《大纲》内容安排一些静物、工艺作品和有审美价值的优秀绘画作品作为教具,让他们从真实的作品里获得结构、体积、色彩、质感、比例等艺术语汇的感知,在此基础上,使他们进入理性的分析,进而通过心理心灵的感悟,以获取对象的精神意味。这种教学生“看”的教学方法的过程,是从生动的审美直观到对应的语言表述的过程,是让学生从对象个别特征到整体形象的把握过程,从而提高他们运用形象表达对美的感受能力。

二、让临摹转向想象力的培养

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是审美教育的最高目标。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为发展理性认识的内容,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临摹教学是必要的。我们承认模仿是人的本能。但吸收传统的审美观念和造型技巧,不等于千篇一律的照葫芦画瓢,何况国内大量的印刷品印刷技术有限,明暗、色彩等方面与原作比欠准确,也无法达到临摹目的。长期的“照葫芦画瓢”不但破坏了学生感知认识,而且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思维的发展。即便在美术高考中中榜者,也是“高分低能”。故而在美术教学中贯彻“启发式”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艺术创造想象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启发式教学的主要特点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融会贯通的掌握知识并发展智力”(注:《教学法大全》,经济日报出版社,1990年版,第121页。)。这里的“积极性、主动性”指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师生都成为教学的主体。他们通过讲授、问答、开展活动、讨论教学实验、技能训练、师生演示及自学指导等手段,主动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提高思想,发展创造思维能力,加强自我教养、自我修养的积极作用。当然学生的发展是“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种作用”必然要形成一定的观点,这就是受教育者一种独特的思维想象的开端,也为创造能力奠定了基础。其实现代美术教育术不论国内国外在这方面都有了成功的尝试。如:中央美院吴长江先生从法国回来谈到这样一种情景:在卢浮宫里,每天都有一批中小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静静地坐在大师的作品前,听老师介绍,评述大师的作品。从美学角度欣赏作品的形式、风格、技法,不时地听到孩子们说,伦勃朗的自画像太美了,那是拉菲尔的《母与子》属于古典画……,还有同学高兴地问到,那时候画家们的环境学习、生活情景……。又如广州美院李正天先生从关注儿童的审美教育角度,强调儿童美术心理发展的规律,每周日带几十个小学生在美院操场上,让孩子们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画画。对周围的形、色进行辨识。大部分同学在地上画树,但他们又任意增加了太阳、汽车,还有的在天上画上飞机、鱼等图形,随心所欲,千姿百态,体现出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以上二例给我们启示:走出课堂,教师与学生共同成为教学主体,既验证了同学们的辨别能力,开阔了视野;又提高了同学们思维想象力。可以断言,一个成功的教育方法,就是教人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基本规律,形成改造自然的能力,其中想象力就是最可贵的能力。要培养创造力,就必须培养想象力。想象是创造的先声。卢浮宫的现象,李正天的教学措施说明:审美能力的提高,受教育者不仅要有具体的个别的事实、概念,表象的识别和记忆,而且要启发学生能识记一般的事实、要领和表象。要能从认识事物的本质出发,让那些在临摹作品中遇到的不知与已知、浅知与深知的内容、形式、色彩、形状、比例、空间、透视,与写生、命题画、图案、手工制作等作业联系起来,形成自己的审美意识,证实审美是通过视、听、形、色、味等心理构建过程,养成感受美的直觉。

三、发挥欣赏教学作用,培养学生情感能力

情感是每个心理健全的人都必须体验的心理过程。情感作为人类美好行为的内在升华同道德相依存,情感溶化在知识与道德之中。

经调查表明:中学生背诵一篇欣赏文章是件非常容易的事,但让他们从美学角度谈论一件作品,那是难乎其难。因此,开设欣赏课,对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增强情感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

美育的实质是情感教育。情感构成了艺术的审美主要特征。如何激起中学生的情感与学习的兴趣,必须在教学的内容与教学手段上,安排欣赏课这一环节,利用幻灯、电影电视、讲座、参观等现代化教学途径,利用文学性的语言表述,介绍一些古今中外的他们既陌生又有兴趣的不同风格的作品,像毕加索、塞尚、凡高、马蒂斯、夏加尔、杜尚等各种流派,各种造型语言的既抽象又具体的名作,让他们理解到作品中的精神内涵,色彩变化、笔融、肌理、素描等美感效果,挖掘他们的想象潜能,拓展思想,通过提高欣赏能力,从而达到在耳闻目睹的情境中将自己的情感自觉的倾注在技能训练过程中。

美学基础范文第3篇

【关键词】美术基础;教学改革;艺术素养;思维能力

一、现行建筑学美术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建筑学专业的美术基础教学理念存在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之间的失衡。传统的建筑学美术基础教育体系沿用了美术绘画技法训练的模式,缺乏对建筑学美术课程教学的深刻认识,缺乏审美情操和综合创造力的培养,违背了美术教学在建筑学专业中的学科意义。国内美术基础教学的现状可以总结为“美术=绘画,绘画=技法”,课堂教学手段以绘画临摹和写生为主,通过大量的技法训练提高学生的绘画语言表达能力。传统建筑学专业的美术基础教学以绘画技巧训练为导向,强调了对学生素描、色彩等绘画技法的训练。这种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对形体、空间、色彩的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但也存在了一定的弊端,具体体现在缺乏对学生创造性思维模式的启发和引导,格式化的训练程序难以与创新性教学理念相适应,忽略了美术基础课程在建筑学专业培养中的作用。传统的美术基础教学在教学理念上太过于依赖理性理论知识的分析,疏于对学生色彩、空间感性认识能力的培养。建筑学的美术基础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审美能力,着重提高学生对空间造型、色彩表达的艺术感知力和表达力。建筑学专业的美术课程与艺术类专业美术课程存在本质的差异性,建筑学专业美术基础课应注重调动学生创造力思维培养。美术基础课程应根据建筑学专业的特点开展进行,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美术绘画技能培养,最终目标是要通过美术基础教育去教会学生学习如何观察分析视觉现象,丰富视觉经验。让学生在美术基础课的学习中获得自己的绘画语言表达方式,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才能,为建筑学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建筑学专业美术基础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明确课程定位。

建筑学美术基础课程是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其教学目标应该是提高学生对“美”的认知和理解,加强对“术”的体验和运用。建筑学美术基础课程不仅承担学科本体的教育功能,还承载着延续和发展相对应学科的教育意图,就美术基础课程而言,承担着对建筑学专业的教育启示意义。美术基础课程的学科本体教育功能体现在美术理论知识和技法训练,美术基础课程的教育启示意义体现在通过该学科的学习给建筑学专业学习带来一些思维意识的转化和渗透意义,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行为一些积极的触动。根据课程的功能定位和学科定位,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建筑学是一门专业性强、学科覆盖广的综合学科,其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的课程设置较为复杂和丰富。美术基础课在建筑学整体课程体系中所能够分配的课时量有限,美术基础的开设必须根据建筑学美术基础教学目的进行合理安排。结合专业特点,建筑学美术基础课程一般设置三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美术基础1(素描)、美术基础2(色彩)、美术基础3(效果图表现技法)。三门美术基础课的设置符合教学规律,课程间有紧密的承接关系,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循序渐进,由易入难。美术基础1(素描)注重培养学生对空间、造型的感受力和技法表现力;美术基础2(色彩)强调学生的色彩和谐、对比关系的感受力;美术基础3(效果图表现技法)则是将美术基础知识运用到建筑设计表达中的技法训练。在美术基础课的教学中,应当注意教学观念的转变,即由单纯的技法训练转为审美与修养综合教学目标的培养。此外,建筑学专业还应该设置一些专业基础选修课,如美术鉴赏、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等,让学生更广泛地学习不同的艺术流派、艺术思潮,开拓思路,理解艺术观念,综合提高艺术修养。学生知识面的扩大能够潜移默化影响到建筑设计的创意、观念、构思,为建筑设计的学习奠定美学基础。

(二)丰富实践教学。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美术理论知识得以真正深入诠释和理解运用,加强艺术感受力和表达力,形成美学意识,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写生实训课程是一门重要的美术实践教学活动,现行的教学方式主要通过学生对自然界、风景、古代民居等建筑造型的速写、色彩绘画作品风景写生训练,将所学的美术理论知识和表现技法进行升华和提高。教学改革应注重通过色彩、速写课程实习积累学生有关中国建筑民居、风土人情、自然风景的综合文化知识,加深对建筑深层次的优秀传统文化体悟,为建筑学专业奠定坚实全方位美学修养和绘画表现技巧基础。总体来讲,建筑学美术基础课程实践教学进一步加强学生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重感官去感知物象的色彩和形体等艺术要素,积累了建筑专业相关的文化历史综合知识,最后形成一种综合审美意识,一种创新能力,为建筑学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三)拓展教学形式。

由于建筑学专业多设置在缺乏人文艺术气氛的理工类高校,美术基础课程设置的特点体现为逻辑严谨,理论性强,形式单一,缺乏趣味性。美术基础课程需要建立广阔的教育空间,积极开展第二美育课堂。根据现行的美术基础教育现状,需要积极借助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共同挖掘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满足学生对艺术的欣赏和体验需求,推进学生审美情趣和素养的提升。美术基础教学的拓展教学形式可包括艺术展览、学术讲座、学术研讨。艺术展览通过校内外美术作品比赛征集作品,最终以艺术展览的形式进行艺术作品交流;学术讲座通过邀请专业权威的艺术家进行学术系列主题讲座,营造良好的学术交流环境;学术研讨会邀请杰出艺术家和专业教师、学生进行面对面的答疑解惑。拓展美术基础教学形式为学生展示自我艺术才能提供了交流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为学生提供和创造艺术实践平台,培养创新思维模式;能够将审美教育与德育、智育相互渗透,陶冶人的情操,塑造美好的心灵。

(四)发挥现代教育技术。

多媒体教学手段在高校教育中已经普及,高效全面补充着传统教学方式中书本、图片和录像等有限手段向学生传输的知识信息。现代教育技术具有灵活性、交互性、便捷性,可以通过文字、声音、图片、视频、三维虚拟动画等信息载体传授专业知识。建筑学美术基础教育通过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革新传统教学模式势在必得。传统美术基础教学中的绘画技法教学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打破长期以来教师演示法教学的单一教学模式,通过图片、音乐、视频全面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的感官体验。美术基础教育与现代教学技术的结合一方面加强了学生对艺术的理解和体验,提高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拓宽了知识获取途径,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果,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文化知识和素养。

(五)端正教学评价标准。

健全客观且科学的教学评价标准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间的良性学习竞争。传统的建筑学美术基础教学中学生的作品通常以表达技法为评价标准,这种评价标准显然过于单一,也不符合科学的艺术理念。美术学科的专业特殊性,教学成果的评价考核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所以评价结果有较大的机动性和随机性。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尊重学生的主体价值,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给予教学成果客观的定位和评价。建筑学美术基础教育教学评价标准的革新应当以培养学生鉴赏美、创造美、传递美的能力为目标,因材施教,为深入学习建筑学专业知识打下坚实的艺术修养基础。科学的教学评价标准应该注重个性发挥,追求一种艺术审美体验,而不是单纯的客观模仿,一种思路而非模式,一个过程并非结果。教学评价形式也应当多样化、丰富化,建立多层评价制度进行合理的、公正的教学成果评价。例如,可以在教师评价的基础上增加学生评价模式,让学生直接参与教学成果评价过程,全面开放、灵活深入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和学习模式。

【参考文献】

美学基础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美育因子;理性美;感性美;价值美

神奇的大自然,时时彰显着美,处处存在着美,事事包裹着美。物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同样也蕴含着丰富多彩的美——概念中的理性美、实验中的感性美、练习中的价值美。追求美好的事物是人的天性。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难得的课堂体验和学习之旅的变化;对于教师而言,则是教育哲学的重构和教学价值上的调整,是对纯理论课堂的有力回应。在知识学习、概念掌握和技能提升中,学生还受到“美的熏陶”,美学“落地生根”,物理课堂会呈现出一种别样的“美”。

一、在物理概念中管窥理性美

物理概念是物理学理论体系的构思与表达的方式之一,其中蕴含着理性美。不可否认的是,在学生的眼中,物理概念只是冰冷的、枯燥的、抽象的文字与符号而已。如果教师能够引领学生清晰、直观地管窥物理概念中的理性美,那么“冰冷”将会变成“温热”,“枯燥”将会变成“有趣”,“抽象”也将会变成“形象”。例如,从牛顿的运动定律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引领学生领略物理概念的简单美;从光学中屡屡闪现的空间对称,到电学中频频出现的时间对称,管窥物理概念的对称美,包括描述的对称性、规律的对称性和实验的对称性。简单美、对称美等都是物理概念中的理性美。教师不妨通过微课、多媒体课件等数字化工具形象地呈现美,通过课堂中的生生互动去解释美,通过线上线下活动中的资料收集去演绎美。当美学资源被充分挖掘、被适当重组,并高效作用到学生身上时,物理学习变得意蕴十足,美的“种子”在学生的心田中生根发芽。

二、在物理实验中邂逅感性美

如何让抽象的物理知识具象化,复杂的物理概念简单化,枯燥的物理学习趣味化,离不开扎扎实实而又趣味连连的物理实验。相对于上文提到的理性美来说,学生在趣味盎然、形象直观的物理实验中必将邂逅感性美。感性美因为直观、形象、具体,因而能够更快、更长久地贮存在学生的记忆库和情感库中。教师应该引领学生依托物理实验,理解、掌握、运用物理知识的同时,在观察、对比、分析中发现和体验感性美。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以下统称“教材”)八年级上册“声现象”“物态变化”和“光现象”这些内容时,在声音的传播实验中,宛转悠扬的音乐彼此融合演奏出了一种如痴如醉的听觉美;在物态变化实验中,形形色色的物质循环变化呈现出了一种千姿百态的姿态美;在光学实验中,色彩斑斓的光束交相辉映地展现出了一种美轮美奂的视觉美。显然,这些物理实验中的听觉美、视觉美和姿态美,都是一种让人心神愉悦、痴迷陶醉的感性美。高效地挖掘、开发、呈现这样的感性美学资源,将为人文物理课堂的打造而助力,为学校美育的内涵式发展而助力,为学生美学认知因子的丰富而助力,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美的锻造和美的教育。

三、在物理练习中寻觅价值美

为了引领学生准确、灵活运用物理公式,更为卓有成效地提升学生运用物理概念、物理公式等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教师通常会围绕课堂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一些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元的课堂练习,从中学生可以最大限度地寻觅价值美。1.简洁美:用简洁的公式解决复杂的问题物理公式是物理知识的“浓缩”,是先哲智慧的“结晶”,也是学生解决各种物理问题的“法宝”。为了让学生活学活用物理公式,教师不妨围绕物理公式精心设计一些意蕴十足的物理问题。当学生套用相关的物理公式,游刃有余地用简洁的公式解决复杂的物理问题时,能充分地体会到简洁美,由此丰富美学体验。例如,在教学教材九年级全一册“欧姆定律”时,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练习题:有一个电阻为20Ω的电灯,在正常工作时它两端的电压为10V。但是我们手边现有的电源电压是12V,要把电灯接在这个电源上,要给它串联一个多大的电阻?如果仅从文字表述来看,这个问题比较抽象,特别复杂。为了简化学生解决该问题的过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尝试运用欧姆定律。归因于学生巧妙地运用简洁的公式,所以解答这个问题的过程变得不再复杂、琐碎。相反,学生解决整个问题的过程会变得简洁、高效。与此同时,运用公式解题的过程,也会呈现出一种简洁美。实践证明,在运用公式熟练地解决各种复杂的物理问题时,学生体会到简单、简洁、有序、和谐的好处,真切感受到物理公式的简洁美。物理和物理的世界固然复杂多变,但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却可以是简洁的、轻松的,这不仅是由苦学到巧学的有力体现,还是渗透美育的必然反映。2.统一美:用统一的理论阐明不同的现象一些貌似风马牛不相及的物理现象,却可以用统一的物理理论知识阐明,这就是“统一美”。部分与整体、分支与总支、点与面等都是相互联系的,都能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进行整体性把握和结构性合拢。在统一体系中阐明物理现象发生的变化和内在机理,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大局观和整体观。学生应该在体会“统一美”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和物理学科核心素养。“雷雨天气时,为什么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鸣声”“运动会上,计时裁判通常根据发令枪的烟雾计时,而不是根据发令枪的声音计时”“当超音速飞机从我们的头顶飞过时,如果我们根据声音发出的方向去寻找飞机,总是会一无所获”等。这些生活现象,貌似毫无关系,但是如果教师指导学生用“光的传播速度大于声音的传播速度”这一物理理论去解释时,彼此之间便有了联系。电与磁统一,质量守恒、能量守恒、动量守恒统一,光的波动性与粒子性的统一,更多物理现象都在统一中显示出真相与奥妙,都在一个整体架构的角度中得以真实的彰显。教师要引领学生发现、感受、理解统一美,从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统一,到天上力学和地上力学的统一,欣赏物理概念的统一美,拓展学生物理视域的同时,提升其理解力、学习力和审美力。3.模型美:用抽象的模型描述形象的实体用一些抽象的模型去描述一些形象的实体是物理学习中的常态。正是在这种描述中,学生发现或感受到了模型之美。教师要想方设法提供抽象模型,让更多的学生有描述形象实体的机会,更重要的是有感受模型之美的机会。例如,光滑面、轻质杆、轻质滑轮、轻绳、轻质球、绝热容器、均匀电场和均匀磁场等物理实体,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物理条件模型加以描述,指导学生运用物理对象模型,言简意赅地描述质点、薄透镜、光线、弹簧振子、理想电流表和理想电源等物理实体。在更多学习中,教师应该引领学生用抽象的物理条件模型、物理对象模型等,描述形象的物理实体,通过发现、观察、印证、提炼等,引领学生在感受模型美的同时,长见识、长能力、长技能、长情趣、长素养。当然,美并非仅仅体现在物理概念学习、物理实验操作和物理练习任务中。只要教师和学生是有心人,在更多场域、更多学习的历程中,都可以管窥美、邂逅美、寻觅美。初中物理教师应该以高度的敏感与警觉去挖掘物理美学资源,做精、做实、做细美育的潜滋暗长过程,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

参考文献:

[1]翁琳琳.浅析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J].基础教育论坛(上旬刊),2018(6).

[2]王继明.物理学中的美及其在物理教学中的渗透[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美学基础范文第5篇

1.教师教学自主性不强在高职院校美术教育基础教学中,部分美术教师在授课中缺乏完善的教学体制,生搬硬套教学大纲,加上教师教学压力大,同时兼任多个专业的课程,容易产生厌烦情绪,也难以形成精品课程。这样的教学压力大大降低了教师教学的自主性,对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最终难以提高美术专业学生的技能水平。

2.美术高考内容单一专业美术基础教育主要包括中学专业美术考试教育阶段和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一年级阶段,其中中学美术考试教育是基础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写实性绘画与中学美术考试基础教学内容有一定的联系,不应将整个教学内容局限于此而排斥其他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文化观念不断转变,美术开始与其他学科融合,美术作品呈现出多媒材、多学科、多维度发展。但是目前美术高考内容仍然以写实性绘画为主。

二、解决高职院校美术教育基础教学问题的对策

1.调整高校美术专业入学考试方式固有的考试方式只重视学生的手绘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美术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考试方式也仅限于默写和写生。因此针对参考的美术专业学生,国家推行了“大综合”模式,增加了对其他美术造型能力的考察,如三维空间塑造能力、美术鉴赏能力等。当然,考试形式上应更加多样化,如在传统的考试方式上增加电脑图形图像制作等。考试内容应实行模块化,将所有的内容划分为若干个模块,考生可以抽签选择其中几个进行考试,从而确保考试的公平性。

2.调整大一阶段基础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在接受高职院校美术教育前,学生所受的是泛美术基础教育,而大学的基础教育更具有针对性。由于各个专业学科存在一定的差异,对学生的基础知识结构和表现力要求也不同。如大一阶段美术专业的学生以写生为主,这实质是对中学美术基础教育的一种巩固与增强。因此,美术教师应根据大一学生的实际能力,结合专业教学任务、内容,对该阶段美术基础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调整,增加有本专业特色的基础内容,采取有专业特色的训练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获取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美术专业技能的提高。

3.增强教师教学的自主性由于美术院系教师往往兼任多门课程,教学压力大,容易产生厌烦情绪,降低教学的自主性,对高职院校美术基础教学质量的提高十分不利。因此,学校应根据美术院系的发展规模,公开招聘专业技能高、教学经验丰富的美术教师,尽可能地减轻美术专业教师的工作压力,同时还应给予美术教师更多的关注,不定期地组织他们外出学习,积极进行教研活动,将教师评优评干、教研成果与年度绩效考核挂钩,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使其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的优质人才。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