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美学素养课程

美学素养课程范文精选

美学素养课程

美学素养课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美学;口腔医学美学;美学教育;美学素养;审美教育;审美能力

口腔医学美学是由口腔医学和美学相互结合而发展形成的一门学科[1]。随着美学原理对口腔医学的重要指导和推动作用日益地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和关注,审美教育将会成为我国口腔教育的重要基础和口腔医学教育的改革突破口[1-2]。近些年,虽然国内口腔高等院校对口腔医学美学的教育越来越重视,但各院校开设这一课程的情况极不均衡[3]。现行的口腔医学教材中,多数美学相关的知识点也都是零星地穿插在某些章节中,并没有详细阐述,不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和运用口腔医学美学的知识[3]。本研究旨在通过问卷对我校口腔医学大五实习生的美学素养以及开设口腔美学教育课程的必要性进行调查,为今后我校开设口腔医学美学课程提供一定的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校口腔医学专业2020年即将毕业的2015级2班及2015级4班全体大五实习生为研究对象,共89名,其中男生29名,女生60名。

1.2调查方式

对采用“问卷星”小程序进行调查。共发出问卷89份,收回89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89份,有效率100%。

1.3调查内容与设计

针对“口腔医学生自身美学素养”和“对口腔医学美学课程的需求”这两个主题设计问卷。具体题目设计如下:“你认为自己的美学素养如何”“是否曾接受过正规的美学教育”“色彩概念中的三原色是什么”“是否有必要开设口腔医学美学课程”“您认为是否有必要关注患者面部传递的美学信息”“美学基本原理是否能指导口腔医学临床实践”。

2结果

2.1口腔医学生自身美学素养

通过表1看出,研究对象对自身的美学素养评估较高,57.3%的研究对象认为自己的美学素养一般,30.34%的研究对象认为自身美学素养较好,12.36%的研究对象认为自身美学素养很好。事实上,仅有8.99%的研究对象曾接受过正规的美学教育,剩余的91.01%的研究对象未曾接受过正规的美学教育,甚至有40.45%的研究对象不知道三原色是什么,美学知识相对匮乏。

2.2对口腔医学美学课程的需求

通过表1看出,绝大多数(93.26%)同学认为有必要关注患者面部传递的美学信息,并且有(97.75%)同学认识到美学知识对于口腔医学临床实践的重要性。相反,仅有6.74%同学认为没有必要关注患者面部传递的美学信息,极少数(2.25%)同学认为美学对口腔临床实践没有帮助。正是因为认识到了美学对临床工作的重要性,同学们对开设口腔医学美学课程有了很多的需求,88.76%的同学认为有必要开设口腔医学美学课程。

3讨论

美学素养课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体育美学;工科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探讨

一、工科院校学生的特征

工科院校的学生和文科院校的学生进行对比,其文学与艺术素养有待提升,主要是因为学生所学习的课程不一样,因此,就工科院校大学生而言,他们对美学方面的理解并不充分,但是他们对公式与数字等非常敏感。因为工科院校文化的匮乏和单一的学科,学生的美学认知并不强,并且缺少审美认知,很难对美丑进行分辨。与此同时,现阶段的我国教育依然出资按应试教育背景下,对于课程的安排较为狭窄,忽略了对工科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教育,进而造成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匮乏,这是现阶段工科院校大学生所应该拥有的基础素养。

二、简述体育美学

体育美学在体育学科当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应用美学的相关理论与手段,对体育美学的规律进行研究。和美学进行对比,体育美学具备比较高的实践性,与此同时,体育课程是工科院校大学生应该学习的主要课程,大多数工科院校经常使用多种选修课程的办法展开体育教学,不一样的体育运动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可以在不一样的角度上让学生找寻体育活动当中存有的美,进而在学生体育学习时,不断提升学生的欣赏能力,对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养进行培养。

三、体育美学对工科院校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进行培养的重要性

当今社会,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在对工程人才进行培养的时候,只是重视对工科院校大学生进行德智体方面的教育和社会要求不相符,所忽略了美学教育将变成学生的短处。工科院校对高素养的人才进行培养,需要重视学生的德智体美整体进步与发展,与此同时,美学教育推动了德智体三种教育的顺利展开,四种教育全面发展,才可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素养工程人才,并且可以对工科院校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进行培养。

四、体育美学对工科院校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探讨

(一)体育美学对工科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现阶段,我国工科院校应该对学生的工程认知进行培养,其中包含创新认知,对于缺少创新素养与独立思考水平的学生而言,他们并不拥有工程认知的基础条件,难以成长为企业所需要的合格的工程人才。工科院校加强大学生的体育锻炼,一方面可以提高他们的身体素养,另一方面可以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培养,不一样的体育项目可以对大学生差异性的人文素养进行培养,在体育锻炼过程当中,可以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独立思考水平进行培养。工科院校大学生在对体育课程进行学习的时候,一方面可以学习多种体育运动的技巧,另一方面也可以经过技能学习,有效提升学生的观赏水平,这便是体育教学当中的美学作用,其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体育动作的优美性,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认知,让他们对体育运动进行观赏以及鉴别。要想提升工科院校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该先提升他们的观赏能力与见呗水平,只有这样,才可以根据学生的特征展开创新,这是培养大学生工程素养的前提条件,大学生可以经过体育课程当中含有的美学性,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最终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

(二)体育美学对工科院校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想培养工科院校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应该把理论和实践进行关联,实践主要是对真理进行检验的唯一标准,其在工科院校教育当中非常贴合。但是现阶段的工科院校过于重视理论知识忽略实践教育,大部分工科院校大学生很难对工作岗位进行适应,他们在院校当中所学习的内容较为书面化,缺少实践技能,很难进行仪器设备的具体操作,进而表明对于工科院校大学生而言实践能力十分重要。体育锻炼主要是实践性课程,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进行全面融合的内容非常多,学生经过对体育课程进行学习,可以提升学生的动手水平,这样对工科院校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产生着推动性作用。因此,在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进行有效结合的时候,也应该不断提升学生的观赏水平与鉴别能力,对实践教学的内容进行创新以及完善。例如,教师在教学武术动作的时候,应该对其技巧进行示范性讲解,学生经过教师的示范展开学习以及练习,最开始的时候学生可能没有办法对动作进行充分感受,经过示范动作与讲解内容之间的有效对比,学生可以找出自身存在的缺点,并且逐步进行改进,这样便可以提升工科院校大学生的体育美学素养,经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学生的各个方面进行影响,进而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结束语

在我国工科院校当中,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础素养,会对他们未来的工作产生重要的影响,大学生在对体育进行学习的时候,一方面会提升身体健康,另一方面也会提升美学素养,在这样的情况下,对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进行培养可以获得比较好的成效。教师需要依照教学目标的差异性,根据大学生的实际特征与和兴需求,制定科学有效地教学内容,经过课程教学向学生进行体育美学的传授,有效提升工科院校学生的美学素养,进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美学素养课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运用;通识教育理念;高职美育课程改革

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拥有健全人格的人,与专业教育不同的是,它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因此需要学校在教育中关注学生全面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审美能力是个人发展必备的能力之一,不同人会因为思维方式、生活环境的不同形成独特的审美[1]。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教学中融入美育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审美情趣,并且提高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以及专业知识就通识教育理念在高职美育课程改革中的应用策略进行分析,意在提升美育教育改革的质量。

1通识教育理念与美育教育介绍

1.1通识教育概念

通识教育指的是“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与专业教育不同,更加注重学生全面能力的培养,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跨学科、跨专业自由选择,从自身实际出发自主选课,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2]。通识教育具有普遍性、共同性、基础性等特征,可以进行跨学科整合教育给予学生更现代化、全面的培养,使得学生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也能提升自身的素养,有效地提升了大学生教育质量以及水平[3]。1.2美育教育内容素质教育发展要求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面能力,近年来“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在各年龄段的教育中普遍推广。美育教育的内容是培养学生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审美能力提升后发挥美对自身的影响作用,获得精神品质上的熏陶[4]。美育教育可以与各学科教育融合,学生可以在美术、音乐的学习过程中培养不同的审美能力。学生经过教师科学的引导,潜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

2通识教育融入高职美育课程的作用

2.1培养全面型人才的需要

教育是提升个人素养的主要途径,能够让个人从中系统、科学地接受知识,以此获得能力的提升[5-6]。而且社会发展对全面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学校改善教育方法,用更加先进的思想引导学生发展。通识教育的目的与现代教育需求相符合,能够给予学生更全面的教育。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引导者,其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在美育课程中融入通识教育能够发挥美育更大的教育价值。

2.2提升教学的针对性

通识教育的融入能够提升教育的针对性,传统教学中教师会以班级为单位集中进行教育,忽视了班级中学生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以至于没有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通识教育在高职美育教学中融入,使得学生在各个学科中都能接受美育教育,而且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内容,方便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学情制定教育方案,帮助学生更好地从不同学科中认识美,培养美学素养,加深对美的认识。

2.3为学生探索美提供更多途径

通识教育融入美育课堂中能够为学生探索美提供更多途径,传统教育中学生能够接受审美教育的途径比较少,多以美术课为主,但是在高职教学中美术教育不受重视,学生就得不到高质量的审美教育。通识教育融入不同的学科中,应用信息技术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积累美学知识、加强美学感悟,进而提高自身的美学鉴赏水平。而且这些能力还可以迁移应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2.4传承、发展中华美学

中华民族在长久发展的历程中形成了丰富灿烂的文化以及独特的美学,但是近年来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并不深入,这就导致优秀传统文化无法得到传承、发展。中华美学蕴含在传统文化之中,教师在通识教育中融入传统美学教育,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全面地接受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在获得文化熏陶的同时,也促进了传统美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还有助于建立文化自信,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3高职院校美育教育现状分析

3.1高职学生审美观有待完善

高职院校是培养技术性人才的学校,部分学生学习能力以及理解能力不高,因此在鉴赏美时缺少专业能力,无法快速从学科中发现美。还有就是大部分学生在小学、初中时期教师没有进行系统的美学教育,学生没有构建完善的审美鉴赏体系。再加上高职美育的教学受各种现实条件的制约,只能开设艺术鉴赏类的理论选修课,没有在通识教育中融入美育教育,导致学生没有形成较高的审美观念。

3.2美育教育重视度不够

部分高职学校对美育教育的重视度不够,高职教育的重点是让学生系统掌握专业技术,能够灵活地将所学技术应用到实践当中,满足行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因此学校在课程设置时会将专业课作为重点,对其他学科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课程设置不全面。还有就是在授课中没有充分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进行设置,学生缺少积极性,导致美育教育没有发挥最大的教育价值。

3.3学生对美育教育认识不全面

部分教师在课堂上有很大的随意性,没有将通识教育与美育教育两者进行深度融合,致使学生没有从通识教育中获得审美能力的提升,无法对美育教育有全面的认识。还有就是高职学生的闲暇时间比较多,特别是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他们更容易对内容轻松活泼、鉴赏门槛较低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而且少数学生思想不够成熟,易受不良风气的影响。

3.4美育作为具体的课程存在

高职教育中将美育教育作为具体课程,甚至将美育与美术教育画等号。但美育不等同于美术课或者艺术教育,而是包括艺术美育、自然美育、社会美育、科学美育等方面的综合美感教育。部分教师只是在美术教育中开展美育教学,课程模块设置、教学大纲设置比较单一,导致学生美感不全面。高职学生培养美育能力也会帮助专业发展,使得学生在职业中发挥更大的创造力,而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

4高职院校美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4.1美育课程体验不足

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作用于生活,学生在生活与实践中更能感受美、认识美,但是根据研究发现在高职院校的美育教育中,学生们的实践机会少之又少,自然无法深入感知通识教育中的美感。还有就是部分高职学生对认识美的兴趣并不高,部分学生认为教师讲的内容过于陈旧,不是现代流行的事物,不符合现代的审美,导致部分学生在课堂中没有倾注全部的精力,影响了教育效果。

4.2通识教育与美育教育融合不到位

高职学生的美育教育任务多,但是美育教育课程占总课程的比重小,教师一节课要讲大量的内容,如果课前没有做好详细的教学计划,自然课上就无法将美育教育与学科教育结合起来。很多教师在通识教育中缺少美育教育规划,不知道如何体现美育教育,这就导致美育教育的融入存在形式主义,学生了解比较浅显,不利于构建学生的审美体系。因此需要教师加深对美育教育与通识教育的认识,推动两者的融合。

4.3美育师资力量薄弱

美育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是阻碍高职院校美育课程与通识教育融合的重要因素,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引导者,其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部分高职教师的美学素养并不高,而且美育课程教师数量并不多,甚至部分教师需要兼职美育教育。再者通识教育与美育课程融合,需要通识教育教师能够从所教授课程中发现美,并且高质高效地传授给学生,但是目前部分教师的专业素养不足以完成这项教学活动。

5运用通识教育理念推动高职美育课程改革的策略

5.1增强美育课程比重

高职院校要提升美育教育的重视度,认识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学校要制定相关的制度,以保证两者的高效融合。学校要为学生的美学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不仅要对课堂教学方法、教材内容进行创新,为提升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做好铺垫,还要从行政、后勤等各个方面渗透美育思想,让学生无时无刻都浸润在充满美的环境中,从而获得潜移默化的影响,提升自身的美学素养。

5.2构建高职美育课程体系

学校要积极构建高职美育课程体系,完善的课程体系能够给予学生更科学、系统的教育,需要包含美育基础理论课程、艺术鉴赏课程和美育实践课程,而且通识教育理念融入后,还需要学生从多个层面接受美学教育,例如在专业课程教育中教师将本专业的美学特色进行讲解,或者开设《美学原理》《艺术概论》等美育必修课,也要设置像是《音乐鉴赏》《舞蹈鉴赏》等不同学科的艺术选修课,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

5.3组建专业的师资团队

教师自身的素养要足够高,才能给予学生更高质量的引导,帮助学生建立更完善的美学知识体系。所以需要高职院校组建专业的师资团队,引进具备先进学科知识以及教育理念的教师,定期组织教师培训。还有教师要提升自身的个人魅力,在日常教学中通过自身的行为举止以及精神素养让学生感受到无形的美育教育。

5.4丰富美育教育实践活动

高职院校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到美育教育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美,直观地了解艺术作品产生的过程,从而提升对美育教育课的兴趣。例如以学生主体参与为主的绘画(素描、油画、设计)和鉴赏不同时期艺术作品的美术类课程,在舞蹈的欣赏课程与学习课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健美操、民间舞等感受舞蹈美的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塑造自身形体。

6结语

美学素养课程范文第4篇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实现逻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经过长时间的演进后形成具有长期稳定性的伦理道德、精神品质、习惯风俗等等。高职院校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有利于充分发挥思政教育在大学生价值引领、品德提升、情感表达和审美取向上的导向作用。从艺术美学视角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探索二者育人思想的契合点,有利于厘清文化传承与美学教育、思政教育之间的内在关系和现实转化逻辑,把握育人规律和本质特征,推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职院校美学教育建设和发展的根本遵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艺术美学思想和情感表达,它既包含精湛的传统技艺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也包含感知美、塑造美和传递美的育人资源,为高职院校美学教育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内在依据和不竭动力。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下,高职院校持续深入地挖掘内容丰富、质量卓越的艺术元素,培养学生高质量的艺术价值追求,树立高标准技艺学习要求,有效开展高职学生艺术美学与技艺学习的教育活动,实现学生艺术素养、技艺学习、技能培养的同步提升。此外,高职院校在理论与实践中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技艺学习的内容与形式,同时注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教育融入模式,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形式,提升技术技能学习质量。艺术美学视域下,传统文化的美育资源融入思政教育,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在技艺学习、艺术素养、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必然要求,只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美学教育发展之中,多维度、多形式丰富高职院校艺术教育教学与技艺学习的内容才能让美学教育在创新中发展、与时俱进。

2.“以美育人”和“以美立德”是创新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实现路径。美育是一种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可以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健康发展。高职院校将“以美育人”和“以美立德”作为思政教育的着力点,积极探索艺术美学视域下美育工作改革发展的路径,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大学生在求真向善尚美中,铸就创新意识、培育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对艺术形式、艺术资源的归纳与总结,其中蕴含审美导向和德育思想。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应注重探索其发展逻辑,实现“以美育人”和“以美立德”的创新路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着高超的艺术理论水准与突出的技艺实践要求,既有很高的理论学习价值,又有丰富的艺术实践意义。将思政教育融入艺术理论与技艺实践,可为高职学生的艺术理论学习和技艺实践培养提供丰富资源,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形式。这种融合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理念相得益彰,能为高职院校提供多样的思政素材,是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优秀文化与技艺来源于生活,扎根于实践,体现了高质量的艺术理论与技艺实践融合要求。将艺术美学运用于高职技艺实践教学,能加深大学生对艺术理论的认知和掌握,增强他们的技艺实践能力,切实让大学生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的内涵,以美育促德育,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3.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承载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蕴涵着中华儿女的智慧,传统的建筑、戏剧、古玩等多形式的艺术表现来源于人民、扎根于中国大地。高职院校作为文化建设和传播的重要阵地,担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职责,要致力于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蓬勃生机,展现独特魅力,实现创新发展。高职院校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学习和校园文化活动,能够多方面地、更好地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有的品质、内涵、标准和形式等。与此同时,高职院校既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又要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特点与知识技能学习要求,加强技艺创新。此外,在课程设计和方案优化上,要注重在职业教育中增加更多文化领域的课程,打造具有文化艺术特色的职业教育模式。

4.提升文化艺术素养是培养高职院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时代要求。知识技能与艺术素养的融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知识技能教学质量、艺术素养与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加强文化艺术素养教育,不仅能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还能让他们通过参与各种丰富的文化艺术活动,充分调动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另外,在职业教育中将知识技能与艺术素养、思政教育相融合,能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在这种模式下,职业院校大学生在专业技能知识的习得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传统艺术文化的熏陶,实现了知识传递和价值引领的和谐统一,实现了课程教学对大学生成长发展和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独特新颖的表现形式,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知识技能素材,有利于高职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培养德艺双修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之美融入高职教育,对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深入推进育人方式改革创新,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有力的高素质人才和高水平技能支撑。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

高职院校应探索、挖掘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而在高职院校大学生中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1.充分利用艺术教育资源,推动高职院校以文育人的协同发展。高职院校应结合职业院校办学特点,将文化艺术教育资源融入其思政教育全过程。一是要深挖文化艺术里的教育元素丰富思政教育内容。注重文化艺术教育在高职专业、课程设置上的运用,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科学选择专业、课程相关的艺术教育素材,发掘丰富、高质量的思政教育元素。紧紧围绕高职院校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与课程教学过程的实际需求,发掘文化艺术中内含的思想、道德、人格等因素,运用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让传统文化艺术走进教材、走进课堂、走进大学生头脑。引导大学生在学中想,在看中思,在做中悟,通过讲好中国传统文化故事、传承优秀文化技术技艺、弘扬优秀文化艺术精神,潜移默化地让他们获得传统文化的熏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二是要借助文化艺术多样的展现形式和传播方式拓宽思政教育载体。文化艺术有文学作品、设计作品、工艺作品等具体表现形式,其传播途径包括文化馆、科技馆、美术馆、博物馆等。通过参观、学习、交流、研讨等形式,不仅能让大学生多维度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能将爱岗敬业的劳动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植入思政教育中。三是要在传承和发扬优秀文化艺术中创新思政教育方法。高职院校在开展文化艺术教育的同时,应注重创新思政教育方法,承担起传播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责任,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避免他们受错误思想观点或社会思潮影响,帮助其探索积极向上的人生。

2.搭建美学教育体系,增强高职院校以文育人的渗透力、吸引力和影响力。高职院校需精准把握新时代美育工作的着力点,积极探索美育工作改革发展路径,引导莘莘学子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育高尚的品德。一是将美学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完善美育课程体系建设,增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渗透力。要将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和美学教育作为公共艺术课程的主要内容,扎实做好各类美学教育专业课程设计。深入挖掘不同学科专业所蕴含的美育价值,有机整合课程美育资源,推动美育课程向课程美育转变,在更广层面、更深层次发挥美育的教化作用。高职院校教师应牢记育人责任,依托公共基础课程、选修课程等,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呈现教育内容,使美学教育课程春风化雨,培养大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润物细无声地增强思政教育的渗透力。二是将美学教育与技能实践相结合,拓宽美育方式,增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吸引力。鼓励广大高职院校教师开展专业课程实践,探索美育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支持专业教师合作开展美育实践课程,拓宽美学教育方式。开展跨学科的教育教学与研究,实现专业教学实践与美育实践的有机结合。让高职院校大学生在工艺技术的学习实践中,通过沉浸式美学教育,感受到直观的美的形象,促使大学生萌发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在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把握学生个性特点的基础上,增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吸引力,提升美育工作实效。三是将美学教育与文化活动相结合,突出美育特色,增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影响力。要依托大学生艺术展演、“高雅艺术进校园”等品牌项目和活动,突出美育活动特色,充分发挥项目和活动的影响力,发挥美学教育的辐射带动功能,让校园文化活动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帮助高职院校大学生树立正确审美观念、陶冶高尚道德情操、厚植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载体。综合运用绘画、书法、泥塑等传统手工技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载体,形成本地本校的美学教育活动特色,让职业院校大学生在美育实践活动中学真知、求真谛,在创新创造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

3.建立信息技术保障机制,确保高职院校以文育人的真实效果。一是以技术创新手段拓展文化融入领域,在动态反馈中增强育人时效。首先,要不断适应互联网环境的融媒体教学方式的要求,发挥新媒体的特点与优势,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融入网络思政教育,拓宽文化艺术与思政教育的表达形式和传播渠道,实现其传播的立体化、多样化。其次,要结合高职院校学生学情和自身特点,将网络思维与媒体运用相融合,体现网络思政的科技含量,通过高职院校的网络教学改革,实现思政教育的同步同屏展示、多屏互动等功能,增强高职大学生的科技体验感,提升网络文化育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再次,要结合科学技术开展动态评价。通过动态分析与测评,综合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动态优化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整体教学过程,丰富思政教育内容,提升思政教育质量。最后,要注重思政教育融合方式方法的动态改进与管理,通过质量动态反馈,借助多方评价,推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不断创新。根据学生对艺术教育、美学教育、思政教育等的动态需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活动进行科学改进,实现其融合创新发展。二是以数据评测分析保障优秀文化的融入状态处在一个较好的水平,在质量监管中提升育人实效。一方面,从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教学的实际出发,将数据评测分析用于检测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过程状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质量管理上的数据分析能力,增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运用大数据技术、网络学习平台、课堂教学状况等方式方法的协同育人作用,提升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监测度,增强高职院校美育与思政育人的融合效果。另一方面,结合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艺术展现形式、艺术表达途径、艺术传播效果等,开展相关数据分析与评价,科学选用符合高职院校特点的美育思政元素,更好地向高职院校大学生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之美,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更好地感知文化艺术之美。注重美育测评与思政融合的状态分析,利用数据系统、动态评估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质量状况与效果,能改善文化育人的思政教育方式,同时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冯刚,彭庆红,佘双好,白显良,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李璐璐,何桂美.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4).

[3]陈庆庆,李祖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创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36(4).

美学素养课程范文第5篇

(一)要科学设置相关摄影教学课程

为了能够全面地开展美术专业摄影艺术课程,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学生更加理解什么是“美”,什么是“艺术”,我们就必须要有一个完整的、科学的、全面的教学系统和大纲,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有效的教学计划,这样才能够真正地达到摄影艺术教学目的。通过一个完善的教学计划和大纲,可以为学生的摄影理论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从而可以更加了解什么是“摄影”,怎样进行“摄影”才能够全面促进自身专业的培养与发展,为加强学生的审美观与创造能够做了一个保障,使美术专业的学生更加全面发展。

(二)全面提高老师的艺术素养

美术专业摄影艺术课程的开展,一定数量的摄影艺术教师的选择是很必要的,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准的摄影教学队伍是开展美术专业摄影艺术课程的一大保障。那么,全面提高老师的艺术素养是进行美术专业摄影艺术课程的最为核心的要求,并占据了整个教学工作的主导地位。所以,在日常的教学当中,相关教师应该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并能够灵活使用相关的摄影仪器,能够全面地进行教材的教授,具有生动的教学方式,能够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同时,教师还应该能够不断地进行自我充实,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准确的教学内容和更高的学习平台。

(三)注重摄影的实际拍摄环节,提高学生的拍摄能力

摄影艺术的培养,强调的是学生的实际拍摄能力,通过学生的动手拍摄能力的培养能够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摄影这门艺术的真正内涵,通过将事物一视觉艺术的形式真实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才能够真正地让其了解到摄影艺术所带来的“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培养学生摄影技能最为直接的方式,同时也是现在摄影艺术教学最为薄弱的环节。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让他们学会怎样才能够进行画面的选择,怎样进行角度的交换等,这样才能够让其对摄影相关理论记忆更加深刻,提高他们的美学欣赏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进行自我创作,提高学生的美学专业素养的培养,提高其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专业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传统摄影技术教学不可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