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单元教学设计的概念

单元教学设计的概念

单元教学设计的概念

单元教学设计的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尺度;单元学习设计;学科素养

如果从素养发展的角度重新审视常规教学,我们会发现单一的知识点或技能点、孤立的活动、不充分的学生体验很难形成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也很难承载素养的发展。深度学习强调已有经验与新经验的联系,强调知识、经验的整合和结构化,强调把握学科本质从而实现迁移。地理学科区别其他学科的优势特征也正是不断在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人类活动各要素之间及人地之间建立联系。由此可见,建立“联结”,整体性、结构化是地理学科深度学习发生的重要判据。深度学习倡导的“单元”,是“一种学习单位,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学习事件,一个完整的学习故事”。这样的单元完成了从“内容单元”到“学习单元”,从“教材单元”到“学生素养发展单元”的进阶。所以,单元学习是实现深度学习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如何进行地理单元学习设计呢?笔者认为对与能力素养目标对应的地理学科核心知识的理解和建构是最先需要考虑的。我们需要挖掘出地理学科核心知识所承载的学生素养发展的价值、功能,在此基础上设计学习活动、评价方案,这样才是素养目标导向的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尺度”是指地理事象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量度,即空间范围大小和时间间隔长短,又可指观察和研究地理事象时所采用的空间和时间单位。地理学研究对象存在于特定的时空共轭尺度和时空耦合关系之中。《地理教育国际宪章》将尺度界定为地理学关键概念。张家辉、袁孝亭教授对中学地理课程中的地理核心概念进行了筛选、释义,其中就包括“尺度”。可见,“尺度”概念有助于学生“地理视角”的形成,从而能“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是中学地理课程需要关注的核心概念。现行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各版本的教材对尺度概念都有隐性的表达。例如从课程内容基本结构来看,“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世界地理部分的认知区域“认识大洲-认识地区-认识国家”就是引导学生用尺度的视角认知世界。例如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影响我国气候主要因素”,教材就通过不同尺度呈现出纬度、海陆、地形对我国气候的影响。但由于初中地理课标和教材中尺度表达不够外显,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往往容易忽略,从而造成初中学生难以构建尺度概念。

一、“尺度”概念单元目标解析

笔者通过对“尺度”相关文献的学习,明确了尺度概念内部结构及与其他地理事象的关联,通过不同空间尺度划分、关系、功能的方法,进而了解到尺度思想独特的教育价值。即帮助学生增强对不同尺度间相互影响的敏感性,养成划分不同尺度认识世界的思维习惯,建立改变尺度看世界的思维方式,并以此确定单元学习目标,如图1所示。

二、“尺度”单元学习主题确定

笔者发现,现行七个版本的初中地理教材中,中国区域地理中区域选择都关注到了长江流域及其下属各区域,但不同于其他区域(东北地区、黄土高原等),其在教材中呈现的区域尺度存在差异,如表1所示。笔者发现长江流域-长江中下游平原-长江三角洲是不同尺度下的范围呈现。笔者进一步将各版本长江流域的教材呈现内容进行梳理发现,长江三角洲是整个长江流域,甚至整个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区域,其形成、演进依赖于这个地区、长江流域、整个国家的发展。所以,需要从不同的时空尺度对它的发展进行分析,才能全面、深入地理解这个区域的特性。因此本单元选择“长江三角洲”作为单元学习主题,尝试从空间、时间的尺度进行认识区域的单元学习设计。

单元教学设计的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概念教学;同化策略;概念图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2-0028-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2.010

一、引言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二、主题和背景

新课程改革和化学教学的发展对化学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完成从“经验型”向“专家型”的转变,不仅要求教师有高超的课堂教学技能,还要求教师掌握教学研究的技能;为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并指导教学实践,结合我县送教下乡活动,以九年级《元素》课堂教学为载体,研究针对中学化学的概念教学方法和模式。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上册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出现了原子、相对原子质量、元素、元素符号、(阴阳)离子、化学式、化合价、原子团多达八个概念,概念的数量和出现的密度都是相当大,也造成了第四单元成为学生学习化学的分化点。

如何让学生掌握概念,让学生初步学会概念的学习方法,从而进一步掌握化学学科的学习方法,成为教师和学生都绕不过去的一个坎,为此,以《元素》课堂教学为载体,对概念教学的方法进行了研究。

三、行动研究

1. 对以往教学的反思

部分教师选择已有的教学设计按照自己意图修改,设计成简单的教学案合一的呈现形式,预设较少,更多的是依靠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机智随课堂生成。搭设了常规教学的框架,根据学情分析,采取温故知新的方法来创设情境,忽略了学生的前科学概念和生活经验。更多考虑的是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忽视了学生的认知顺序。概念教学主要通过概念的比较辨析来完成,个人觉得这是经验型教师的典型做法。

2. 第一轮研究——改进策略

(1)寻找理论支撑

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将儿童心理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初三学生约15岁左右,正处于少年期,也就是心理发展位于形式运算阶段,这一阶段被认为是“抽象逻辑思维阶段”,儿童的具体运算思维经过不断的同化、顺应、平衡,开始接近成人的思维水平,可以在头脑里把形式和内容分开,使思维从具体内容中解放出来,而表现出能进行抽象的形式思维;可以离开具体事物,朝着非直接感知的或未来事物的方向发展,根据假设来进行逻辑推理,来解决面临的问题。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在研究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上提出了“最近发展区”,他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有两种水平,一是现有发展水平,是指儿童独立活动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二是指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别人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种水平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据此提出了“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根据上述理论,落实到教学中的做法就是探测学生已有知识水平结构,在已有发展水平和教学要求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最近发展区”发力,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如创设问题情境的“抛锚式”教学,或者分解学习任务呈阶梯状的“支架式”教学,或者根据概念属性特征“随机进入式”教学,打通已有水平和要求达到水平之间的通道,重新建构知识体系。

(2) 概念教学策略研究

笔者根据对刘知新主编《化学教学论》和江家发主编《化学教学论》的研修,决定采取三阶段的概念教学策略:

首先,概念形成策略。教师引导学习者从大量具体例证中,以比较、辨别、抽象等形式自己概括得出事物关键特征,并注意与同学、老师展开交流并加深理解。

其次,概念同化策略。在教师促进下,学习者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适当的概念来学习新概念,通过前概念和新概念的辨析类比,找出两者间区别和联系,运用概念同化策略将新概念纳入已有知识结构中,此时,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起着决定作用。

最后,概念图策略。概念实质上是反映物质各方面属性的一个关系的总和,概念之间的关系是概念学习的关键所在。经过概念学习之后,学习者能按照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用结构网络的形式表示出概念的意义以及与其他概念之间联系。

3. 第二轮研究——新设计阶段,寻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课堂设计

(1)教学设计及过程实录

课题:第四单元 课题2 元素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略)

(二)教材分析

本课题主要内容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三部分。其中对元素这一概念的形成、元素的表示方法、元素的规律性认识作为教学的主线一直贯穿在教材之中。本课题教学对引导学生把宏观和微观分析联系起来,建立元素概念起着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元素概念的初步形成及理解。

教学难点:原子与元素等宏观概念与微观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三)学情分析

学生刚学习过原子的内部结构,对“不同原子的结构不同”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于“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中的“一类原子”这一定义,在没有同位素知识准备时,学生难以理解。理解元素概念的困难还在于在实际使用中容易跟原子概念混淆。学生不明白在分析宏观物质组成时要用“元素”,在研究物质微观构成时要用“原子”; 另外,学生对于“元素”概念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的意识还没有形成,这是学生初学化学时普遍存在的问题。

(四)教学策略和设计思路

针对教材分析中知识结构的特点和学情分析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拟采取如下策略进行教学:

通过生活中“补钙—喝硬水行不行?”、“酱油补铁—吃铁粉行不行?”、“食盐加碘—喝碘酒行不行?”等来自生活的问题引起学生们思考。复习已学知识“水的组成”和分析教材“相对原子质量”定义的“话外音—以一种碳原子”引入元素概念。

依托导学案中自主学习材料,用“概念最小化法”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元素概念。通过提供比较项目的图表组织学生讨论原子和元素的区别和联系,借助形象的比喻,师生一起对比、分析、归纳来突出重点。

通过绘制分子、原子模型,组织学生讨论教材73页问题,培养从宏观、微观两个角度分析问题的意识来突破难点。

组织学生进行教材74页的活动探究,从自带的食品、饮料中寻找元素身影,让化学贴近生活,从生活中学习化学。

(五)教学过程实录

(六)板书设计(略)

(七)教学反思

教育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如果要把所有教育学的原理归纳为一句话,那就是探明学生已经知道什么,并据此进行教学。”通过前期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原子的内部结构,不同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不同,从这一点上去强调核内质子数,从而引出元素的概念;通过分子、原子与物质和元素概念的辨析,进而在教学上拓展为对宏观组成和微观结构的认识。这样一条思路应该说既符合了学生的认知顺序,又符合了化学学科的逻辑顺序。

(2)反思与总结

在第一轮教学的基础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修改,特别是针对概念教学的重点,应用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作理论支撑,根据对《化学教学论》的再学习,采取了化学理论知识的学习策略,在第一轮对概念辨析的基础上,扩充了概念学习的方法与手段。

首先,通过生活中较多的具体事例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前科学概念,引出元素概念。对导学案素材中的三种氢原子和两种碳原子的质子、中子数目进行比较、辨别,师生、生生交流,抽象出元素概念的主要特征—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元素概念形成。

接着用“概念最小化”的教学方法如:元素是个总称。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这样层层递进,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有了原子的结构,包括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教师引出有的原子质子数目相同,有的原子质子数目不同,这也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一步过渡到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总称为某元素,从而达到本节课要让学生在原有的原子结构的认识中同化元素的概念,进而构建元素、原子的新的认知结构。这个环节恰恰运用了概念同化策略。着力点就是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有些原子的质子数相同,有些原子的质子数不同。第二个着力点就是对元素和原子两个概念在定义、词语搭配、描述物质等方面进行辨析和精确类比,对已有概念和新概念进行区别和联系,找到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这也是概念同化策略的关键,从而重新建构知识结构。

最后,通过地壳和生物细胞中元素介绍,增加学生对元素的感性认识,通过绘制思维导图也就是概念图的形式(见板书),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交流修正,将元素概念纳入新的知识结构之中。

整个概念教学过程通过概念形成、概念同化、概念图三种策略教学,帮助学生知识建构。其中概念同化侧重于教的手段,概念图侧重于学的手段,学生最终通过概念图完成对新概念的建构。比如分子原子的复习中也可以通过概念图强化认知结构。例如分子概念图:

4.第三轮研究——新行为阶段,拓展运用,努力实现理性知识到实践的飞跃

通过《元素》教学的概念同化策略的研究,结合其他相关课例,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以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和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指导,用概念最小化法去分析,以概念同化策略为核心的概念教学模式。把这种教学模式运用到中学化学的概念教学中,去不断打磨,不断整合,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

参考文献

[1] 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江家发.化学教学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

[3] 周青.化学学习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单元教学设计的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多元整合;职业学力;教学做评合一

一、高职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材的现状

教材建设是高校三大基本建设之一,高质量的教材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我们,必须重视高职教材的改革与建设,开发出既符合高职教育特色,又满足职业发展要求的教材。

当前高职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选用的教材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借用本科的“学科导向型”教材。这类教材忽视了本科教育与高职教育的差异,偏重于人类职业行动历史结晶中的“知识结构”,而轻“业务结构”。另一类是基于德国“双元制”和新加坡“教学工厂”等人才培养模式,编写的诸如项目化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的“工作过程导向”教材。此类教材混淆了教育过程和工作过程的概念,忽略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过程规律,侧重于人类职业行为历史结晶中的“业务结构”,而轻“知识结构”。带来的结果是学生在“工作过程化课程”中扮演的是“工具理性”的角色,由于缺乏系统的知识铺垫,“职业认知”缺乏渐进性和系统性,可迁移性差,发展后劲不足。

二、多元整合型一体化教材的出版

在中国即将迈入“十二五”之际,面对世界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的重新抬头和中国经济转型的迫切需要,高职人才培养目标需要从“培养制造型人才”,向“培养创造型人才”转型。课程设计也需要从“专注与企业岗位对接的专业能力培养”,向“着眼于企业未来发展,兼顾职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突出‘解决问题’和‘革新创新’能力的培养”调整。与此相适应,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率先在全国实施了以部级精品课程为主体的“多元整合型一体化”系列教材的开发。

“多元整合型一体化”系列教材,是在原有的学科型教材和现有的工作过程导向教材的基础上,以“职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为基本内涵,以多维“整合论”的“健全职业人格”③为导向,以学生的“职业学力”,特别是“学习迁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全方位训练为重点,以培养适应“中国创造”之经济管理人才的21世纪新概念教材。教材以各领域“高等职业知识的纵向铺垫”为经线,以“业务要素”的“同步链接”或“横向穿插”为纬线,依照“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建构课程的“职业学力结构”。

三、多元整合一体化教材《基础会计:原理、实务、案例、实训》的基本思路

下面以我院编写的“多元整合型一体化”教材《基础会计:原理、实务、案例、实训》为例,介绍其基本思路。

(一)关注“工学结合型”教育所要求的“双证融通”与“互补”。

在把会计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与标准的同时,着眼于高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的重要区别,强化对学生的“职业学力”,特别是“学习迁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全方位训练,提出了建构以“职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为基本内涵、以多维“整合论”的“健全职业人格”为导向的教材赋型机制的更高要求(见表1)。

通过本教材的学习,学生不仅能掌握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会计报表等7种会计核算方法相关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会计职业道德;而且还能掌握适应产业升级、工作岗位变迁要求的7种职业核心能力,即“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革新创新”能力有关的职业知识、职业能力和一般职业道德。

表1 “健全职业人格导向”的“职业学力”结构表

健全职业人格导向 职业学力 领域 内容

职业知识 专业知识 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会计报表等(7种会计核算方法)

职业核心

知识 “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革新创新”。(详见本教材“附录一”)

职业能力 专业能力 详见本教材各章后“单元训练”中“实训操练题”的“专业能力领域”

职业核心

能力 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革新创新(7种职业核心能力)。(详见本教材“附录二”表2-2-1-2)

职业道德 会计职业

道德 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原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强化服务。

一般职业

道德 职业观念、职业情感、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良心、

职业作风

(二)紧紧围绕“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依照“原理先行、实务跟进、案例同步、实训到位”和“从抽象到具体”的原则,循序渐进地展开教材内容。

(三)“教学”、“训练”与“考核”环环相扣,“案例”与“实训”的比例适度加大,引入了兼顾“职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的全面考评体系。

(四)以“问题思维”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贯穿全书。

四、多元整合一体化教材《基础会计:原理、实务、案例、实训》的特色与创新

(一)创新了教材编写的体例,采用“原理+实务+案例+实训”多元整合一体化模式。

每章的内容都由“学习目标”、“单元教学”、“单元训练”和“单元考核”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学习目标”,是指通过每章学习,要达到的理论目标、实务目标、案例目标和实训目标。如第一章理论目标是:学习和把握会计的概念、特点、基本职能、对象和目标,会计的基本前提与基础,会计要素与会计恒等式等陈述性知识,并能用其指导“总论”的相关认知活动。实务目标是:学习和把握资产和权益平衡表编制、利润计算、会计核算方法与程序及“业务链接”等程序性知识;能用所学实务知识规范“总论”的相关技能活动。案例目标是:运用所学会计的理论与实务知识研究相关案例,培养和提高学生在特定业务情境中分析问题与决策设计的能力;能结合“总论”教学内容,依照“职业道德与会计伦理”的行业规范或标准,分析会计行为的善恶,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实训目标是:引导学生参加“会计概念和基本理论运用”业务胜任力的实践训练。在其了解和把握本实训所及“能力与道德领域”相关技能点的“规范与标准”的基础上,通过切实体验“会计概念和基本理论运用”各实训任务的完成,系列技能操作的实施,《资产和权益平衡表编制实训报告》的准备与撰写等有质量、有效率的活动,培养其“会计概念和基本理论运用”的专业能力,强化其“自我学习”、“解决问题”和“革新创新”等职业核心能力(初级),并通过“顺从级”践行“职业观念”、“职业理想”、“职业态度”和“职业守则”等行为规范,促进其健全职业人格的塑造。

第二部分“单元教学”,包括“引例导入”、“教学环节”、“本章概要”三部分内容。全书以“引例”方式导入,共设计了9个“引例”,旨在为每章的单元教学提供“学习情境”。

“单元教学”的理论、实务、案例等教学环节,采用简洁、直白的方式,系统地展开各章“专业陈述性知识”、“专业程序性知识”和“专业策略性知识”。针对这些应掌握的各项知识,同步穿插了“同步思考”、“同步案例”、“业务链接”和“职业道德与会计伦理”等栏目,为各章理论目标、实务目标、案例目标、实训目标的落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书116道“同步思考”、“同步案例”、“业务链接”和“职业道德与会计伦理”问题,旨在既有助于每章理论目标、实务目标、案例目标、实训目标的实现,又为章后的“单元训练”提供系统的知识铺垫和业务示范作用。“单元教学”最后部分“本章概要”,通过“内容提要与结构”、“主要概念、观念和公式”和“重点实务和操作”等形式,既对“单元教学”中学生应重点把握的专业知识与业务操作内容进行总结、概括,又对学生在“单元训练”中应掌握的重点提出了要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三部分“单元训练”,通过“理论题”、“实务题”、“案例题”和“实训题”四大类型的自测题和主观题两类题型的操练,使学生复习和巩固“单元教学”的习得,促进其“学习迁移”,强化“职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等“学力结构”的阶段性建构。受教材篇幅所限,每章“单元训练”只保留了理论题、实务题、案例题、实训题的主观题部分。

第四部分“单元考核”,是对“单元教学”和“单元训练”成果的全面验收,旨在通过“理论考核”+“实务考核”+“案例考核”+“实训考核”的多元整合、突出过程考核的考核方式,来评估学生在“职业知识”、“职业能力”、“职业道德”方面达到的阶段性水平。

(二)教材资源丰富多彩,“主教材+助学光盘+网络资源包”形式多样。“多元整合型一体化”教材除主教材外,还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库。助学光盘收纳了涵盖每章“单元训练”全部自测题在内的“自测及考核”系统和“课业范例”两部分内容。全书共设计730道自测题、20道课业范例。《网络资源包》包括PPT电子教学课件、《习题、答案与提示》(涵盖各章全部自测题、主观题)和各章学生考核手册三部分内容。大家只需登录到东财出版社的网站省略就可下载,这些教学资源为教师课堂教学演示,学生课后自学辅导、训练和考核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三)考核评价体系实现了自动化、无纸化,符合会计成本效益的原则。助学光盘的“自测及考核”系统是东财出版社专门开发的软件系统,具有随机组题、自动评分、显示答案和输出成绩单等多种功能,使学生的课后训练、自我测评完全实现了自动化、无纸化,解除了教师出题、阅卷之苦,符合会计成本效益的原则。

(四)充分体现了“教、学、做、评合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职教新理念。“课业范例”为每章“单元训练”中的案例分析题和实训操练题提供了示范、参照作用,化解了学生完成课业中的难点,为学生独立、顺利完成课业提供了帮助。

(五)教材各章“单元训练”与会计职业资格考试紧密结合,考核标准、题型与会计职业资格考试一致,有助于“双证书”制度的推行。

如何培养适应中国产业升级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人文精神,“职业知识”、“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兼备的,具有“健全职业人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如何使我们的课程改革、建设与我国的产业需求保持同步?如何充分整合、利用、共享部级精品课程建设的宝贵资源,还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多元整合一体化教材《基础会计:原理、实务、案例、实训》在这些方面做了一些有意义的探索和尝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2]许景行.基础会计:原理、实务、案例、实训[M].大连:东北财大出版社,2010.

[3]周雪艳.基础会计:原理、实务、案例、实训[M].大连:东北财大出版社,2010.

[4]梁胜龙.高职教材建设的思考与对策[J].内江科技,2011(09).

单元教学设计的概念范文第4篇

一、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

1.教学设计的特点(思路、规律)

?教学设计不仅要呈现怎样做,而且要说明为什么这样做。

?教学设计侧重于教学流程与结构呈现,以及重要的情景、问题、活动的设计。

?教学设计强调反映教学过程的规律。

2.教案设计的特点(个人的做法、风格)

?教案设计主要呈现怎样做,不一定要说明为什么这样做。

?训练、评价等素材。

?可以体现教师个人的风格。

二、本次撰写任务

1.各单元、章节、主题的教学设计

A. 单元教学设计,包括:

——单元关联分析(单元与单元之间的联系)。

——单元结构分析(核心概念;学习过程;教育价值。单元的概念图。单元的重要目标)。

——单元教学建议(形成性学习建议;总结性学习建议。单元活动举例;单元训练举例)。

——单元评价建议(过程评价建议;阶段测验建议。活动评价举例;过程评价举例)。

B.课堂教学设计(或教案,含教学设计说明):

———课堂教学目标设计。

———课堂教学流程设计。

———课堂教学过程建议(抓住情境、问题、活动三要素进行设计和说明)。———学习训练与学习评价建议(示例与说明)。

注:教案改写成教学设计可以将教案中的细节去掉,保留主要的情景、活动和问题,同时对每个情景活动以及问题进行说明,最后用教后感的方式说明你的整体设计思路。

2.各单元、章节、主题的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教学资源设计。

?实验、实践活动设计。

?其它教学资源设计。

三、撰写要求.

1、要精心设计“三维”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设计:目标要明确、具体、适切,体现对教学过程的引导。

———要明确知识与技能的目标(事实,概念,操作,逻辑;关联,结构等)。

———突出过程与方法的目标(体验、感悟、探究、实践、合作、交流等)。———整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2.要重点体现“教与学”方式的改革

?倡导实践体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与接受性学习方式的

有机结合;倡导“做”、“想”、“讲”有机统一的学习过程;倡导

合理灵活地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进行学习。

?强化活动设计:情境启示——问题引导——活动探究——应用巩固。

3.要注意引导学习训练的改进

?精选内容:基础与发展;生活与经验;统一与选择。

?改进方式:书面作业与操作、表达作业相结合;个体作业与团队作业

相结合;短作业与长作业相结合;收敛性作业与开发性作业相结合。

4.要注意引导学习评价的改革

?加强发展性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反馈功能。

?加强过程性评价:重视过程记录与分析反思。

?加强综合性评价:三维目标的评价;

?加强自主性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

5.要提出教学资源与教学环境的使用要求

单元教学设计的概念范文第5篇

“频数和频率”这一单元所涉及的概念比较多,而且这些概念不太容易理解,也比较容易混淆,如理解频数、频率、极差、组距、组数、样本容量等。 学习这个单元时,首先要明确这个单元的学习目标。 如:1. 理解频数、频率的概念,会求频数;2. 了解极差的概念、会计算极差;3. 了解极差、组距、组数之间的关系,会将数据分组;4. 会列频数分布表; 5. 理解样本容量、频数、频率之间的相互关系,会计算频率; 6. 了解频数、频率的一些简单实际应用; 7. 通过收集、分析数据的过程,初步作出合理的决策,提高学生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只是看这个学习目标就已经足够让人混淆了,所以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才能记得更牢,学得更扎实。 要实现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用实践的方式辅助教学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在导入新课的阶段,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活动来帮助学生们回忆学过的知识,并导入要讲解的频数的概念,如以闯关的形式,先通过选拔赛,全班参与,速度最快者胜出,再闯关。 选拔题可以设为求数1,2,3的平均数和方差。 第1关题目:我们已学过哪些反映数据分布情况的特征数?第2关题目:平均数与方差分别反映数据的什么特征?第3关题目:A医院2012年6月,在该院出生的20名新生婴儿的体重如下(单位:kg)

4.7, 2.9, 3.2, 3.5, 3.6, 4.8, 4.3, 3.6, 3.8, 3.4,

3.4, 3.5, 2.8, 3.3, 4.0, 4.5, 3.6, 3.5, 3.7, 3.7.

已知这一组数的平均数为3.69, 方差为0.2749,请说明: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和方差能说明医院新生婴儿体重在哪一个范围内人数最多,在哪一个范围内人数最少?你能说出体重在3.55~3.95 kg这一范围内的婴儿数是多少吗?用什么方法?通过这样的一个小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前进行充分地热身和知识回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上课的过程中,概念的讲解如果是用直接讲解的方法,学生是很难理解和掌握好的,并且容易觉得枯燥。 可以把概念和相关知识都融入到一个活动中,通过活动的过程来阐述和讲解概念,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对知识的印象也会更深刻。 活动可以设计为调查全班同学的视力情况,并让同学们试着通过数据的整理对全班同学的视力状况进行统计。

当学生收集到了数据之后,要整理就必须把数据按一定的规则来进行分类,从而涉及一些组距、组数等概念。 教师可以给出数据整理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1. 找出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计算它们的差,在这里最大值为5.4,最小值为3.3. 教师概括出极差的概念让学生进行理解和掌握。2. 确定组距。 教师给出组距的概念,确定组距时要预计组数是否符合其他要求;3. 确定组数。极差 ÷ 组距 = 组数,(若以0.3为组距)则组数为7组。 通过观察以上步骤整理出来的频数分布表,就可以很容易看出调查对象中大部分人的视力是多少。 教师在整理完数据之后,可以让学生根据图表来回答问题,如哪个视力阶段的学生最多?根据同学们的视力情况,你有什么好的建议?教师再总结和巩固频数和频数分布表的有关知识和概念。 频数:我们称数据分组后落在各小组内的数据个数为频数。 频数分布表:反映数据分布的统计表叫做频数分布表,也称频数表。 并介绍频数分布表的第二种形式,将发生的事件按类别分组,这时频数就是各类事件发生的次数。 像这样通过把一些活动融入到课堂当中,学生不但学得开心,知识也掌握得更加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