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探究性学习模式

探究性学习模式

探究性学习模式

探究性学习模式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 自主探究性学习 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根本,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只有把握自主探究性学习活动特征,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真正把“目标”落实.

一、“自主探究性学习”的意义

探究性学习是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它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以问题为导向,有较多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自主探究性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尝试、交流、操作、观察、动手、动脑,完成学习任务的活动.数学教学选择探究性教学方式是由数学本身的特殊性决定的,数学教学应该是一个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师生互动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师生对数学问题共同探究并在此基础上共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自主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具体流程为:

1.创设情境

教学一个问题之前,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创设情境要以学生学过的数学知识为基础,以日常生活、生产实际为背景,设计有一定容量和开放度的问题,再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提出问题、引出矛盾、共同探索.促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从而产生主动的思维活动.例如,可以设计听故事、看动画、演示、做游戏、动手制作、画画、用特殊值算算看以及尝试解题等.其目的是通过创没情境,让学生获得具体、直观、感性的经验,这些经验将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同时这些经验本身又为进一步的探究提供了支持.

2.合作交流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指出讨论的问题,将班级按区域或座位分成若干组进行讨论、交流.这种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语言交流能力.

3.反思小结

反思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对知识和方法有进一步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发现新的问题,为下一步探索创造条件.通过反思解题关键,促使学生思维精确化、概括化;通过反思策略,使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反思问题本质,使学生思维的抽象程度不断提高;通过反思解题方法,优化解题过程,帮助学生寻找解题的最佳策略;通过反思错误原因,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基础知识.通过反思可以促使学生的思维进入理性认识阶段,事半功倍.

三、“自主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应用

以《三角形冉呛投理》的证明为例,简要说明“自主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1.创设情境

一开始,教师提出问题:

(1)我们学过三角形的内角和为多少度?

(2)你怎么知道这个结果的呢?

2.引导探索

有了问题之后,教师接着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想一想,在小学时,老师是怎样来说明其中的理由的呢?

(生:老师是用纸剪一个三角形,并将这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拼成了一个平角得到的.)

(2)除此以外,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动手量三个角的度数.并将它们加起来.)

(3)在几何学习中,遇到新定理时,需要严格的证明,这样才能保证定理的合理性.(引导学生回忆小学老师的方法,并让学生明白其实质是将三个角“搬”在同一个顶点,通过作辅助线来达到目的.)

学生围着“搬角”这一目的,在练习本上开始画图,作辅助线,同桌、前后的几个同学围成一团,商量对策.教师通过巡视,适度加以引导,充分肯定学生的做法,力求规范化.

3.合作交流

在这一环节,教师鼓励学生组成合作小组,共同探讨辅助线的作法和证明过程.

4.反思小结

教师提出以下几个归纳性问题:

(1)请同学们思考,刚才将角“搬”家时,我们是怎样作辅助线来实现的?

探究性学习模式范文第2篇

一、问题导入阶段——创设情境,诱发好奇心,提出探究主题。

探究学习方式的产生,关键在于能否创设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激活其思维的问题情境。

例如,在教学“毫米的认识”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猜猜新华字典的厚度。因为学生已经学过了长度单位“厘米”,所以能很快地说出新华字典的厚度是4厘米多一点;再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元硬币,让学生说说它的厚度是多少;然后用直尺量量它的厚度是多少。这一下学生都呆住了——它不满1厘米,怎么量?究竟是多少呢?学生立即产生想探个究竟的强烈欲望,这就使单调、枯燥的概念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欲望被有效地激发出来。

在本阶段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习要求、不同的教学目的进行教材处理,通过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做好旧知识的复习工作,为知识的迁移、进入尝试探究做好准备,并将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和善于提出问题作为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突破口,如引导学生学会揭题提问、自学提问、尝试提问、辨析提问等,由此产生不同类型的探究主题;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激发学生尝试探究的欲望,增强学生尝试探究的效果,从而使探究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

二、尝试探究阶段——选择合理探究形式和方法,组织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学习过程,揭示学习规律。

这一阶段是整个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活动的重点。教师在探究前应为学生提供学习素材,点拨、启发、引导和促进学生对问题进行积极尝试自学,使学生获得经历学习过程、自主探究规律的机会,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教师在组织探究活动中除应依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提出讨论问题与要求、深入倾听、参与讨论,并根据探究内容的需要选用恰当的探究形式外,还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选择合理的探究方法,同时使学生熟练掌握这些科学的探究方法。常用的探究方法有:

1.操作—发现—应用,即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并将学习向课外延伸,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真正使知识转化为能力。

2.猜想—验证,即让学生依据自己已知的事实和数学知识、经验、方法,对未知量及其关系等数学问题大胆猜想,寻找规律,合理论证,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3.观察—归纳—反思,即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具体事例,归纳发现事物的一般规律,并学会进行反思。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某些公式、法则等大多是通过具体实例归纳推导得出的,而问题的归纳过程,就是观察、思考、发现、反思的过程,也是从中总结规律的过程。要在归纳反思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抽象概括能力。

4.类比—联想,即让学生通过类比、联想的思维方法,密切新旧知识的联系,发现数学原理、方法,推出结论。虽然类比推出的结论必须经过验证,但类比、联想在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知识迁移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明理内化阶段——指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培养判断、推理等学习能力,发展创新思维。

首先,教师应营造良好的氛围,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的想法,鼓励创新,并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探究画龙点睛地进行归纳、概括,使学生对有关的概念、法则、性质、公式、思维方法及学习方法等清清楚楚。其次,让学生运用探究获得的知识举一反三地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这一阶段,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能正确、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见解,既巩固和深化知识,又吸收、内化知识为能力,更提高概括、判断、推理等学习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四、评价、实践阶段——反思评价过程,尝试运用知识,获得实践体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以鼓励为主的评价,对学生探究活动的收获及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的精神给予充分肯定,并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指明方向。另外,教师还可以精心设计应用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索,获得自主与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体验成功的乐趣;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增强自觉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意识。其作用是使学生学会探究方法,养成探究习惯,提高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反思评价主要是组织学生积极反思探究的过程,进行自评、互评和师生互评。教师在评价过程中给予适当点拨、启迪,调控评价过程,使学生有成功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自信心,使学生逐渐把探究性学习当做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第一乐趣。

探究性学习模式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学模式;探究学习;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3-0128-01

1[前言]

21 世纪的课堂教学是以创意为基础的注重因果必然联系为核心的科学思想逻辑,转向以整个人类文化世界为基础, 注重以理解为标志的现代人文精神, 尤其是关注对教学实践活动主体的价值,行为,意义上的理解和阐释。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改变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建立新型的探究性教学模式对发展学生智力,形成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具有极大的帮助。

2 研究方法

2.1 教学实验方法

2.1.1 教学实验对象分组情况 在湖南工业大学二年级选修班(A.B 两个班)为实验对象,A 班 44 人(女生 33 人)为实验班,B班42人(女生32人)为对照班.为了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在实验前对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学生进行了基础素质的摸底测验,结果表明两班条件基本相近。

2.1.2 实验设计与实验 在相同教材内容,课时(7 课时)及教学条件下,实验班的第一课为课堂理论教学并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授课内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重点向学生介绍运动的本质特征、锻炼价值及作用,并演示基本动作及技术要点。在实践教学中,通过适时安排观摩录像及其它教学手段;对照班则以常规教学方法,在实验课中逐步贯穿学习的目的性及教学内容。实验班、对照班授课方式及内容安排表,课次 教学形式 1授课及计算机辅助教学、1-4 实践教学、2-4 实践教学 5-6 复习、5 观摩录像 6 复习、7考核

2.2 实验结果 为了检验教学效果, 结业考试由 4 位老师进行技术评定,将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学生混合交叉在一起进行统一考试,经数理统计处理,结果见表 2。

表 2 考核成绩统计表类别 n/人 X/分、实验班对照班44人,42人。

3 分析与讨论

3.、探究学习是由美国著名科学家、 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在 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掀起的教育现代化运动中。首先倡导的,在观念上注重平等、开放、民主;在过程中强调自主、体验、个性;在形式上表现生动、多样、有趣;在目标上追求现代、务实、多元.探究学习也关注结果――强调通过探究去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获得智慧能力的发展, 但它更关注探究的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注重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能引起人们兴趣的事物,一般都有两个特点:一是在某程度上与有的知识经验有联系,二是这类事物往往包括未理解的内容能为主体提供新的知识。 排球运动是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 也是一种有效的健身、塑身手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义的身体活动。当学生认识到运动特有的本质特征及作用后,其学习的主动意识、兴趣就会自然融入学习的各个环节,使学生把活动变成一种积极自觉的行动,既提高了教的质量,又提高学习的效果。学生学习质量指标体系中的心理负荷指标含义主要包括:情绪活跃,关系融洽,注意力转换及时,心情愉悦,发展个性。教学过程中,两班的明显差异在于,实验班的学生对排球运动的锻炼价值有裨益的认识,表现在出勤率高,学习中主动、积极。在第 4 次课,由于学习内容难度提高普遍出现厌学现象,实验班通过积极的引导及安排观摩录像,学生的注意力得到及时的转换,课堂气氛重新活跃。从表 2看出,通过学习,结业考核成绩实验班的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班(P

3.2 实验班的教学方法更符合教材内容和教学特点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单一、被动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严重影响了学习的效果。现代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由此引起的教育思想转变, 推动着教学理论和方法的革新。 针对运动项目的特点,结合目前的教育教学体会,近来技术教学改革研究的主要动向是:1.教学目标由原先的单纯追求“三基”向“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的“素质教育”转化。2.教学模式由原先单一的以教师传授为主导的系统教学模式向“程序教学” “探究教学” “自主教学”等多种模式发展。教学方法出现了“图示法” “讨论法” “目标引导法”等。3.教学研究过去多是放在以老师为中心的“教法”研究上,现在开始注意到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法”研究上,摸索“教” “学”两个方面的教学规律。而探究式学习尊重学生的思想观点,发挥他们的自主性、主动性,使其能够以主体的身份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能有兴趣、有信心地探究和解决问题。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开放性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极大的激发,思维的独立性、研究技能和创新精神得到更好的培养。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 “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不教。 ”开放式教学改变了学生“等、靠、要”的被动情形 据现代教育理念与技术教学发展的态势结合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特点得出:潜移默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持续产生深厚的兴趣,发挥学生内在潜力,达到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3 实验组的教学方法更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非认知心理因素――问题作为学校体育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学习的目的性及终身体育思想的教学第一课,运用直观性教学与抽象性教学原则从而培养学生直接兴趣与探究能力,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个体或集体对学习对象产生兴趣与探究的一种方法。 问题与认识性的动机密切相关的, 促使人们探索认识事物的心理倾向,具有这种倾向性的人活动的持续性增强,积极性高涨,始终沉浸在一种兴奋,快乐的情绪体验之中。问题按产生的原因可分两种,直接问题是由活动本身的需要引起,间接问题是对活动本身并不是兴趣,是对活动的结果感到需要而引起的,久而久之,间接问题有可能转变为直接问题。如在排球发球教学中,大部分协调性和意识比较差的学生对排球没有直接的兴趣,想着与自己的关系不大,但对参加排球运动有益健康,尤其在同伴的练与学过程中的欢乐愉快的笑声感染,慢慢地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通过一段时间的体验,加上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就转变成了“直接问题”,也相应地加入到一起学习的行列中。

4 结论

4.1 学校体育是体育与教育的结合体,它是体育与教育的双重功能。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探究式教学模式注意知识传授,教授对方法和能力的培养。

4.2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允许学生对知识的合理性提出质疑和探究,它改变了以教师为主导作用的满堂灌注入式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在主动,合作,交流,探究和发现的学习过程中获取新知,

求得发展。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素质” ,突出了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实践,同时也满足了学生对体育的需求,提高学习和生活质量,实现了教育为人的发展的根本宗旨,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4.3 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并不是少数杰出人所独有的,它是人类共有的潜能。在合理的教育与培养下,就能在每一位身心健康的人向上得以发展。探究式教学模式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

题的能力,更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探究性学习模式范文第4篇

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最优化的问题情境,使问题突出鲜明,具有目标性。具体的实施策略如下:

(1)揭题提问。即揭示课题后,让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这样的提问,第一能使学生从上课开始就明确本课的目标,第二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自学提问。学生的自学应由学、思、疑、问四个相互联系的学习要素组成。教师只要相信学生,给学生以充分的自学时间和空间,学生的自学能力肯定会迅速提高。

(3)尝试提问。在延伸知识或难度不大的例题教学时,我们直接让学生尝试,使其在尝试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二、提供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和探索空间,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

1.根据需要选用恰当的探究形式。组织探究活动的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独立探究,即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独立探究能使学生学到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增加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二是小组合作探究,合作探究能使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晰、结论更准确。三是班级集体探究,班级集体探究主要是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集中解决难点。我们在组织探究活动时,对学生独立探究能解决的问题,就组织独立探究;对独立探究不能解决的问题,就组织合作探究;小组合作探究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就组织全班集中讨论。

2.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选择合理的探究方法。组织探究活动,除了选用恰当的探究形式外,还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选择合理的探究方法,同时使学生熟悉并掌握这些科学的探究方法。我们经常让学生用下列方法进行探究:

(1)操作——发现。即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2)猜想——验证。即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对化学问题大胆猜想,寻找规律,合理论证,这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重要途径。

(3)观察——归纳。即让学生通过大量具体事例,归纳发现事物的一般规律。问题的归纳过程,实质就是观察、思考、发现的过程,也是从中总结规律的过程。在归纳探究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对问题的抽象概括能力。

(4)类比——联想。即让学生通过类比的思维方法以及联想的思维方法,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发现化学原理、方法、推出结论。虽然类比推出的结论必须经过验证,但类比、联想在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5)引导——探索。即在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同时强调教师在教学中以导促学、以情激趣,以疑引思,多方调控,要充分发挥教师个人的特质和潜能。学生在自主参与、情感体验、思维升华的过程中达到学会学习、学会操作、学会探究、学会创新,从而形成了师生平等互动、灵活开放的双方不可或缺的教学模式。

三、探究过程中要防止以下几个不良倾向的发生

1.防止教学过程窄化探究性学习的功能。探究性学习必须能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引导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在交流中发现,在过程中领悟探究的真谛。

2.防止教师作用的边缘化和空洞化。教师和学生都应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探究性学习中,师生间通过广泛的信息交流,就形成了教师与学生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学习共同体”,从中也体现出教师在其中应发挥的作用。

探究性学习模式范文第5篇

前期工作布置完毕后,我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持续的跟踪。高一学生学习历史的动力不如高二文科班的学生。为了使他们的探究成果能在上课前及时完成,教师的跟进是必需的。我的做法是每天下午放学后,找到各小组的负责人,依次向他们了解探究的进展,督促他们抓紧时间。借此机会,也可以及时解答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适时给予方法上的指导。

如此,就可以准备上课了。一学时45分钟,其中30分钟用于学生报告和讨论,15分钟用于教师的引导和总结。第一部分,教师进行新课导入。第二部分,请各小组的中心发言人上台汇报探究成果,汇报完成后,其他小组就其报告中存在的问题或听完后仍有不解的问题,向这一小组提问,作报告的小组集中讨论后回应问题,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在学生的讨论中,教师应当扮演重要的角色,既要维持好课堂问与答的秩序,又要对学生的回答做恰当总结,甚至要在此基础上追问,不断挖掘教材的外延,拓展教学内容。第三部分,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总结性点评,梳理本课的知识点并创造条件升华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从课堂实践来看,学生所展现的成果,确实让人眼前一亮。学生资料查阅之广、史实建构之完整、观点概括之精当可以说是出乎我意料的。可以说这堂课充分发挥了他们的“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避免了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重教师而不重学生,重传授不重探索”的缺陷。下面就简要阐述学生对教材内容解读的精彩部分。

探究重返联合国的学生查阅了大量学术研究的前沿成果,超出了我所给材料的范围。通过对张绍铎的《美国与联合国中国代表权问题》一文中材料的解读,他们得出了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也是中国重返联合国的一个因素,并指出这仅仅是外部的促进因素,根本还是在于中国自身国力的增强。这样就丰富了学生对中国重返联合国背景的认识。

探究中美关系解冻背景的学生通过对材料的认真细读,从中理出了一个理解中美关系解冻背景的理论框架,即中国、美国和苏联的国际大三角关系,并具体分析了20世纪70年代三国间两两之间的关系。这样深刻的分析,足见他们课前是做了充分准备的,这是其主体性充分发挥的体现。

探究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学生以时间为轴,一步一步地展现了中美走向正常化的过程,详略得当。

探究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学生用漫画的形式演绎了中日邦交正常化的背景,富有创意,使历史生动活泼了起来。课堂气氛随之带动起来,在这种情境下,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是事半功倍的。

学生主体性学习模式在历史课堂中的实践,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老师则看似沦为了配角,实则不然,这种模式下反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既要有广阔的知识面,能为学生提供最有价值、最具可读性的学术前沿材料,又要求教师有很强的应变能力、总结能力和组织能力。唯有这样,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到正确的发挥,而不是无的放矢。